<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貨幣理論范文

2023-09-20

貨幣理論范文第1篇

摘 要: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國際市場風險日益加劇,我國正在實現由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增長向以內需消費為主模式的轉變。本文將從匯率制度的角度考慮,基于主權貨幣理論研究,提出ELR計劃,有效解決如何能夠提升我國內需,刺激消費,從而實現經濟平穩持續增長的問題。

關鍵詞:匯率制度;提升內需;主權貨幣理;ELR計劃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國際市場風險日益加劇。近年來,中國外向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致使外需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有學者認為,國際貿易通過提升國家要素稟賦結構與加快制度變革進程對人均產出產生了正面影響。然而,1997年與2008年相繼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與美國次貸危機,使我國經濟直面過于依賴外需、內外發展不協調等影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種種隱患,同時,還引發了產能過剩、貿易摩擦增多、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李克強總理指出,過去幾年我們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靠的是內需。經濟長期放緩的形勢下,仍要依靠擴大內需實現持續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擴大內需經濟是在開放條件下進行的,必須著眼全球配置資源和要素,更加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擴大內需和拓展外需,二者良性互動。因此我國經濟發展重點旨在積極擴大內需,不但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有利于世界經濟的調整與發展(人民網,2012)。因此,匯率機制的調整完善從短期看,是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調整的客觀需要;從中長期來看,其進一步改革對于改善國際收支、宏觀經濟平衡,減輕國內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預期,以及扭轉經濟體結構性失衡,帶動經濟復蘇,乃至改善貿易伙伴關系與提升我國國際形象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李健,2013)。因此合適的匯率制度與政府政策選擇,關系到一國經濟是否健康持續發展。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變遷

作為一國或國際社會對于確定、維持、調整與管理匯率的原則、方法、方式,匯率制度除須確定匯率的原則依據;確立維持與調整匯率的辦法;管理有關法令、體制和政策;還要制定維持管理匯率的機構,如外匯管理局等(MBA智庫網)。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制度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處于1949~1952年,這一階段采用單一浮動匯率制度,主要特點為人民幣匯率富有彈性,調整頻繁,穩定性弱。第二階段為1953~1973年,實行可調整固定匯率釘住制。這種制度使人民幣匯率具有剛性,人民幣匯率制度不受市場供求和國際貿易的影響,失去了經濟杠桿作用。第三階段1973~1979年釘住貨幣籃子,人民幣匯率穩定與效率的權衡決定了其制度為釘住一籃子貨幣。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并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2005年7月21日至今,我國首次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01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012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宣布,銀行間及其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格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五擴大至百分之一。這使得自2007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單日波動幅度再度擴大。

三、主權貨幣理論與傳統貨幣理論比較

已有貨幣理論與匯率制度理論研究多為以傳統貨幣中性理論為基礎討論而來,鮮有學者從貨幣本質出發,對貨幣本身進行更深層更直觀的思考。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后,美國經濟學家蘭德瑞與我國劉新華教授在《解讀現代貨幣》這一專著中,創新式提出了主權貨幣理論,區別于傳統經濟學家對國家、貨幣、經濟各層面問題的理解。這對我國面對金融危機后如何有效擴大內需,拉動國內消費,調整經濟結構,從而成功完成經濟轉型,令經濟持續平穩的增長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本文將基于主權貨幣理論,分析匯率與擴大內需的關系。

傳統貨幣理論認為貨幣供給遵循“存款創造乘數”規律:即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供給,銀行相應按照乘數原則增加存貸量,央行可外生通過控制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來控制貨幣供應量,由貨幣政策實現對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率的控制。理性預期學派則認為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只要政策是可被預測的,那么貨幣則為完全中性。新凱恩斯主義認為貨幣雖然在短期為非中性,但在長期仍然是中性的。20世紀80年代末,主流貨幣理論的“新貨幣共識”提出盯住貨幣供給的貨幣政策目標無效,轉而盯住目標利率,調整隔夜拆借率實現對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的校正。此外,貨幣當局的財政政策很難發揮作用,但貨幣政策可以有效控制總需求和經濟的增長。同時,各金融機構與市場相應對央行輔以配合,最終有效實現所定目標。結合有效市場假說,傳統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政策可以通過管理預期控制真實變量,政府監管的推出和市場自我監管更能促進經濟增長,減少危機的發生(劉新華,2010)。

然而,主權貨幣理論從貨幣的起源開始,提出貨幣并非源于便利市場交易或節約成本,而是為獲得“信用”而生。其“信任”在于公眾相信國家會強制征稅,人和人都必須以國家貨幣為支付方式向稅務部門納稅,且稅務部門一定會按面值接受國家貨幣,是為貨幣價值的保障,法律規定確立“法幣”地位。也就是說,國家貨幣的持有者永遠可以使用國家貨幣償還對其國家的負債。國家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個國家的產物,任何形式的貨幣若能夠被國家稅務部門接受,且發行規模相對于債務負擔穩定,就可按其面值流通。此后,維持幣值穩定的責任在于國家財政部。審慎的財政政策意義不在于平衡預算收支,而在于私人部門的資源調配到公共部門使用知識得以維持幣值的穩定,也只有財政政策才可以用來穩定幣值。其實現的途徑就是確保公眾在較為穩定的價格水平上以向政府提供相應的商品和勞務為代價獲得貨幣收入。相對于傳統貨幣理論,主權貨幣理論并不認可貨幣當局通過控制貨幣供給控制通貨膨脹的做法,現實中,很多在采取盯住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時,并未收獲原本預期的結果,同樣地,貨幣當局也無法控制銀行的準備金。事實上,中央銀行的確無法控制商業銀行的準備金數量,其供給必然一定源自于需求。誠然,現代中央銀行政策工具的核心是隔夜拆借率,同時還需要財政部門的配合(劉新華,2011)。

四、主權貨幣理論匯率制度與提升內需的關系研究

由“稅收驅動貨幣”的主權貨幣理論推及分析固定匯率制度時,可知中央銀行為避免引起匯率波動,從而無法維持穩定匯率的目標,這便使得中央銀行不能根據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發行貨幣。其次,為了維持穩定的匯率,在固定匯率制度下,還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然而,外匯儲備的獲得主要通過出口與引進外資兩種途徑獲得。通常,中央銀行選擇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從商業銀行購買以獲所需的外匯儲備。此處以美元為例,對商業銀行而言,出口企業所得美元進入其賬戶成為負債,同時也在資產方表現為庫存現金;中央銀行購買美元,作為其買入儲備進入資產方,同時發行現金成為負債,此時,商業銀行資產方的美元減少,人民幣增加。由于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對外貿易依存度一度劇增,國際收支長期順差,自然地,中央銀行購買大量的外匯儲備,形成所謂的外匯占款。直接后果就是損害了國內經濟增長,政府所用政策的空間受到極大限制,更限制了國內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就是說,政府無法滿足國內需求。

美元是美國當局發行的貨幣,即為美國政府用于購買商品與勞務并最終清償債務的手段,本質是權威政府的負債。我國作為出口國而言,出口實際應被視為一種真實的成本,收獲大量美元的同時,同樣也獲得了美國的債務。近年來,我國的出口也的確是以犧牲本土大量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為代價,以簡單粗放型低價產品斬獲國外市場的青睞,造成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大量的出口,使得政府不能再根據我國國內需求的意愿使用人民幣購買商品與勞務,反而要聽任國外市場的擺布。然而對于美國來講,其依仗美元硬通貨的貨幣霸主地位,常年在財政與國際收支兩方面均為雙赤字,在美國,財政赤字之意表面浮于支出大于收入,看似政府收不抵支,經濟動搖。但政府的支出是創造貨幣,政府持續的赤字,實際上是不斷為市場注資,調動了資源,刺激投資與消費,實現經濟的增長與穩定。國際收支赤字下,美國就其作為進口大國,實則通過低廉的成本滿足其國內的需求,也就是說,我國愿意持有以美元計價的金融和實物資產及其收益,而非消費美國本國的商品資源與勞務。最終,雙赤字帶來的是對美國最為真實的雙倍收益。

由于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還未實現完全的浮動匯率制度,加之我國發行貨幣的基礎條件除政府債券外還需附加含有外匯儲備的資產包部分,所以,目前我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依舊是剛性的,仍有一定真實的債務負擔。我國對于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的需求還將受到美國隔夜拆借利率的影響。當隔夜拆借利率較高時,我國對美元計價資產需求隨之升高,匯率也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為了實現政府預算和國際收支的平衡,若采用緊縮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則將維持相對更高的利率水平和更加疲乏的國內需求,經濟增長處于低水平,對國內投資和生產率造成負面影響,總體抑制國內需求,那么這樣做的真實成本就是高失業率與低增長率。

我國經濟增長與發展進程中,投資與出口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內需消費長期不振。即使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貿易順差有所下降,足量的外匯儲備也給中國創造了足夠的緩沖以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如今我國雖然維持盯住匯率制度,但隨著經濟規模的逐步擴大,及時出現由貿易順差轉向逆差現象,也是進口帶來的收益大于出口的成本。當人民幣匯率變得更加穩定,屆時我國匯率制度亦將更為靈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對外貿易將出現新的局面,最終實現全面的浮動匯率制度,但這是長期累積與變化的過程,目前無法解決我國經濟穩步增長前進的困局。

要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旨在如何有效擴大我國內需。因此,要想更好的降低失業率,提高經濟增長率,穩定國內價格水平首當其沖?;谡x擇勞動力作為有效的緩沖儲備,蘭德·瑞教授提出了政府作為最后雇主的就業政策(ELR):政府為勞動力儲備設定一個價格水平,隨后在保證充分就業的情況下,按照市場價格購買它所需要的各種商品和勞務,而不致產生通貨膨脹。這種勞動力緩沖儲備的固定,是的任何在私人部門與公共部門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可以通過ELR獲得工作得到公開規定的收入。若私人部門工資高于ELR工資,私人部門在勞動力市場競爭力變強,刺激生產與投資。

我國若實施ELR計劃,其結果不僅僅是可以在短期內擴大國內需求,更能夠在長期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的增長。ELR計劃實施的必要性在于可謂我國帶來多方位潛在的收益:包括充分就業、經濟結構的有效調整、規范化工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統一的利益框架、工資和價格穩定和社會生產率極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促進社會與政治的穩定等。中國正處于轉型的攻堅階段,城鎮化的成功實現決定了我國能否跨入中等收入國家之列。ELR計劃可以給國有企業轉型中的勞動力提供再就業或培訓的機會,還可為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創造機會與條件。中國是一個勞動力大國,但勞動力結構長期失衡,非就業勞動力與待職崗位不匹配是造成失業率無法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ELR計劃通過吸納大量的勞動力,提供工作與培訓機會,提升勞動力質量與生產率,達到降低失業率,提高經濟增長率的目標,如此,全民消費需求增長,促進投資,實現我國經濟順利轉型與長足發展。(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李健.如何打造中國外貿升級版——以人民幣匯率機制為例[J].中國經貿,2013(07):62-63.

[2] 劉新華 線文.貨幣的本質:主流與非主流之爭[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06):174-181.

[3] 蘭德·瑞.解讀現代貨幣[M].劉新華 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貨幣理論范文第2篇

摘要:經濟學界對貨幣供應一直存在內生性與外生性之爭。據對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有關數據的統計分析,貨幣內生性理論較好地詮釋了中央銀行貨幣供給行為。貨幣流動性過剩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但由于貨幣供給的內生性,使得貨幣需求倒逼貨幣供應,中央銀行調控流動性往往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金融危機是本次通貨膨脹的誘因,寬松貨幣政策和四萬億投資等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導致流動性大大過剩,但由于我國經濟結構的二元性特征,使得流動性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緊缺同時并存,單一收回流動性往往會傷及實體經濟健康發展。鑒于我國通貨膨脹原因復雜性,需注意防范治理通貨膨脹過程中造成的負面效應。治理通貨膨脹應立足于產業結構調整,把促進經濟和諧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制定協調、可持續的措施。

關鍵詞:貨幣;流動性;通貨膨脹

一、貨幣內生性與外生性

一般認為,通貨膨脹主要是因為貨幣供應過度才使得流動性過剩,導致過多的流動性追逐定量商品推動商品的價格不斷上漲。但在有些情況下卻并不適用。據許雄奇和張宗益(2004)統計顯示,1978—2002年,我國三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口徑(M0、M1、M2)分別存在6.06%、4.15%、8.59%的超額貨幣供應,尤其是1997年以后,在M1、M2基數不斷增大的情況下,貨幣供應年均增長率接近20%,然而這部分超額貨幣并未引發通貨膨脹,反而在1998—2002年間出現了通貨緊縮[1]。在我國出現的這種貨幣供給與物價之間的關系完全背離了主流貨幣理論的經典公式,“超額貨幣”似乎不知所處的現象,被國際經濟學界稱之為“中國之謎”[2]。

(一)貨幣外生性

所謂貨幣外生性就是指貨幣供給作為經濟運行過程的一個外生變量,由中央銀行獨立自主地加以決定,其對經濟運行和其它經濟變量的影響通過凱恩斯效應或實際余額效應實現[3]。在現代經濟學中,主流貨幣理論主要是指主流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的貨幣理論,二者雖然相互對立,但卻在基本理論假設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都主張貨幣外生性假設。中央銀行只要確定了經濟發展所需的合理貨幣需求量,然后供給適量貨幣,貨幣供需就能實現均衡。因此當貨幣失衡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政策手段的實施加以矯正。

根據主流外生貨幣供給理論,貨幣流通速度是一個受制度、偏好等長期因素影響的變量,貨幣供給的變動必然會通過產出與價格的變動加以反映,從數量上看,一國貨幣數量的增長率應該等于價格水平上漲率與產出增長率之和,即等于物價CPI上漲率與國民收入GDP增長率。由于貨幣在長期是中性的,貨幣供應量過多必然推動物價上升,但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時間中卻長期存在著超額貨幣供給與物價水平之間的反常關系。因此,基于貨幣供給外生性假定的現代主流貨幣理論似乎難以解釋我國出現的“貨幣迷失”和“流動性過?!边@兩種貨幣現象。但貨幣內生性卻較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

(二)貨幣內生性

所謂貨幣內生性是指流通中的貨幣是由經濟運行本身的內在要求決定的,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并不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行為,而是一種被動的適應性行為,因此,貨幣供給量是經濟體系中的內生變量,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只能是相對的[4]。較早提出貨幣內生性的是,1959年英國拉德克利夫委員會發表的《貨幣體系之運轉報告》:“對經濟真正產生影響的是包括貨幣供給在內的整個社會的流動性,試圖控制貨幣的努力會促使經濟主體用其他流動性的資產來代替貨幣,以至于貨幣政策無法實施,只有對經濟中的一般流動性加以控制才是一種有效的貨幣政策”。托賓認為人們會根據成本和收益,在貨幣與其他金融資產之間做出選擇,貨幣同其他金融資產一樣,其供給和需求取決于持有該種資產的成本和收益。貨幣供給受到貨幣需求以及公眾資產組合的優勢等因素制約,因而整個金融系統和公眾共同決定了貨幣供給[5]。格利和肖指出,由于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具有貨幣創造作用,并且這種非貨幣金融是在貨幣當局控制之外。

后凱恩斯貨幣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溫特勞布、卡尓多、拉沃伊、莫爾、明斯基、羅西斯和埃爾利等人在上世紀70和80年代陸續提出了“適應性內生貨幣供給理論”和“結構性內生貨幣供給理論”。他們有的認為貨幣供給與實際產出水平以及就業有直接關系,而與物價水平只存在間接關系,為了防止信貸緊縮導致災難性的債務緊縮,中央銀行除了滿足“交易需求”外別無選擇;有的則強調當銀行和其它金融中介機構的準備金不足時,主要是通過創新性資產負債管理,即銀行貸款創造銀行存款,商業銀行再根據存款來尋找儲備,而貸款又是由具有信用的企業或個人決定的,中央銀行無法控制經濟中的貸款量,因此也就無法控制貨幣存量。內生性貨幣理論的提出和發展重新詮釋了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行為。

二、貨幣供給與流動性過剩

2010年,我國官方開始適用社會融資總量的統計。站在內生貨幣供給理論角度,隨著金融創新和發展,履行貨幣職能的金融資產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傳統的金融業統計范疇已經不能涵蓋整個社會資金的流動和變化,貨幣供應量指標與產出和物價變動間的相關性越來越弱。與此同時,社會公眾、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政府等貨幣創造能力越來越強,各種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和新型融資方式、渠道的誕生大大降低了中央銀行的貨幣控制能力。因此,貨幣供給“過?!?,主因不是由供給方決定,而是由需求方決定。

(一)貨幣需求倒逼貨幣供應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貨幣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執行交易媒介職能的貨幣占比逐年下降,執行資產職能的準貨幣成為主體,這種貨幣結構導致貨幣供求均衡的主導力量由供給轉向需求方面,而在需求結構中居民又占絕對主體[6]。從中央銀行角度看,這種超額貨幣供給具有很大的被動性,由于其轉化為其他金融資產形式,所以并未對物價造成壓力。許多實證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如伍志文(2003)通過對貨幣形態的擴展,認為大量貨幣在資本市場的集聚是導致我國貨幣超額供應,進而出現“中國之謎”的重要原因[7];王一萱、屈文洲(2005)認為,我國貨幣市場和股票市場上存在信貸資金套利的行為,大量貨幣通過灰色渠道流入股票市場的可能性是產生“迷失”貨幣的重要原因[8];易綱和王召(2002)基于所建立的貨幣政策傳導模型,認為在股市存在時,貨幣供給的增加并不會完全轉化為商品價格的上升,而會有相當一部分在股票市場上溢出,而我國股市的投機性質所帶來的價格“超調”現象加劇了這一不對稱性,即使考慮股票價格上升所產生的財富效應和產量擴張,貨幣供給也不可能完全反映到價格和產出的變化上來,因此股市溢出和超調是我國貨幣“迷失”的重要途徑[9]。張杰(2006)則認為,中國的高貨幣化和貨幣“迷失”現象具有深刻的政府行為內涵,政府部門對銀行體系的運轉進行了過多干涉,提供了大量顯性補貼和隱性擔保,經濟中的貨幣供給將高于市場化條件下的最優水平,由此出現在貨幣數量論框架下的貨幣“迷失”[10]。審計署發布的2010年審計公告中顯示,我國地方政府融資負債約10萬億元,占2010年年末人民幣貸款余額47.92萬億元的20.9%。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還存在大量的銀行外其他信用融資,不但數額較大,而且隱蔽性強,難以統計。地方政府融資相較于銀行貸款,具有軟約束性,容易游離于宏觀調控之外。

貨幣乘數是連接貨幣供給與基礎貨幣之間的紐帶,主流貨幣理論主張貨幣乘數是基礎貨幣擴張的倍數。一般來說,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控制基礎貨幣,但對貨幣乘數的控制能力有限。原因在于中央銀行雖然可以通過調整法定準備金率來影響貨幣乘數,但超額存款準備金率、提現率則主要取決于銀行和居民的行為選擇,中央銀行不能隨意控制。2011上半年,央行連續六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5%,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理論上貨幣乘數相應下降,但實際結果確是貨幣乘數仍在不斷擴大,看起來是信貸投放逐步受到限制,但存款增長率出現持續下降甚至負增長,表現為企業存款大幅下降,直接轉向投資或經營領域,居民儲蓄存款通過民間借貸途徑投向企業或經濟實體,形成罕見的“全民借貸”現象,直接抵消了央行的調控效果。另外,我國貨幣乘數的變動具有明顯的順經濟周期的特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貨幣供給內生于經濟的周期波動[11]。還有許多學者的實證研究也支持了我國貨幣乘數呈現出內生特性的結論。

(二)基礎貨幣內生性的表現形式

基礎貨幣的內生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再貸款與再貼現的“倒逼機制”上,由于經濟轉軌時期預算軟約束的特征,財政和企業往往患有投資饑渴癥并轉化為銀行信貸的軟約束,形成適應性內生貨幣供給式的“倒逼機制”;二是在債券公開市場操作上,中央銀行主動性匱乏,由于適合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債券資產短缺,而中央銀行本身債券也不足,難以通過逆回購業務收回基礎貨幣,只能通過投放短期資金的單向操作,同時中央銀行還要受到其他銀行機構有無反向交易意愿的影響,靈活性和主動權受到一定的束縛;三是在外匯公開市場操作上,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漸進性的匯率改革條件下,央行通過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具有很大的被動性,這意味著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基礎貨幣數量成為依賴于外匯市場狀況的內生變量??傊?,貨幣供應的內生性會擴大貨幣乘數并使市場流動性膨脹。

三、流動性過剩與通貨膨脹

(一)國際金融危機是本次流動性過剩的起因

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管理通脹預期”作為我國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6月15日,央行一直把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加息4次至3.25%,11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最高達21.5%,但是,通貨膨脹依然居高不下。統計數據顯示,5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5%,PPI上漲6.8%,5月份CPI的同比增幅已經處于2008年7月以來的最高位,創下34個月來新高。從表面來看,流動性過剩成為本次通貨膨脹的主因,但通過實施嚴厲的調控流動性政策后,通貨膨脹趨勢并沒有減弱趨勢。2009年,我國曾一度實施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和4萬億投資等一系列的應對措施,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貨幣政策逐步向穩健轉變??v觀這一過程,央行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是迫于經濟發展的壓力,而收回流動性則是迫于市場價格的壓力。近期我國江浙廣東一帶中小企業經營形勢一度下滑,破產公司數量甚至超過金融危機以前,這是在當前流動性依然過剩的情況下發生的。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復雜性

從中國本輪經濟通貨膨脹的發生原因看,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自2009年來的貨幣超發。二是在全球貨幣量化寬松大背景下,國際貿易收支和匯率等因素的變動會直接影響國際商品價格;通脹將通過農產品和工業品鏈條分別傳導到國內;通過貿易和非貿易部門的比價效應,通貨膨脹進一步由貿易部門向非貿易部門擴散,最后引起價格的全面上漲。三是國際鐵礦石、有色金融、原油等原材料和能源價格大幅上漲所引發的成本推動。當前中國經濟正在走過“劉易斯拐點”。從實證研究來看,一個經濟體在走過“劉易斯拐點”之后,往往伴隨著較長時間低端勞動力工資水平的快速上漲。由于工業品的價格傳導存在著明顯的價格黏性,成本壓力主要表現在低端勞動力密集程度較高的農產品上,容易引起農產品價格的波動。隨后,勞動成本會通過向終端產品轉移而引發整體物價與工資水平的螺旋式上升,最終促使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在整個居民消費領域和工業制成品領域體現出來。

當前,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據全國工商聯的調查顯示,九成以上中小企業無法從銀行貸款,當前中小企業生存難度超過2008年。鑒于通貨膨脹的嚴重危害,央行必須做出收縮流動性的宏觀決策。首當其中的影響是最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如果中小企業出現大面積經營問題甚至破產,勢必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為此,央行必須在收縮流動性、抑制通貨膨脹和扶持中小企業之間做出妥協,但只要流動性依然旺盛,就必然會加重通貨膨脹治理的負擔。這實際上體現的是,資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分配的不合理性以及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大量的信貸資金流入了大型國企和壟斷性行業,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本來就舉步維艱,抗風險能力差,資金緊張不過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罷了。

四、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內生性是當前我國貨幣供應增長的主導性因素,而貨幣超發造就了本輪通脹的流動性基礎。由于我國當前通貨膨脹形成的因素較多,傳導機制較為復雜,因此,單純的抑制流動性并不能從根本上抑制通貨膨脹的蔓延,過于嚴厲的調控反而會傷及經濟的發展,近期大量中小企業的破產甚于金融危機就是例證。治理通貨膨脹應當立足于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制定協調、有序的長期治理措施,并容忍通貨膨脹在一定幅度內存在。一是在控制信貸總量的同時,金融監管部門應該制定銀行業信貸投放監管比例,引導更多的貸款投向中小企業;二是切實提高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最大限度的削減市場壟斷和行業壟斷,除了影響國計民生、危及國家安全的行業之外,鼓勵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參與和競爭,在稅收、信貸等諸多方面保證中小企業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三是進一步加大社會信用融資統計和監管力度,尤其要防止銀行外信用和融資膨脹,從而實現對整個社會資金流動性的有效控制。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許雄奇,張宗益.財政赤字、金融深化與通貨膨脹——理論分析和中國經驗的實證檢驗(1978—2002)[J].管理世界,2004(9):24-32.

[2]李健.結構變化:“中國貨幣之謎”的一種新解[J].金融研究,2007(1):41-52.

[3]王騰.論貨幣宏觀調控權的實現與貨幣傳導機制的建立[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38-41.

[4]謝羅奇,胡昆.我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分析[J].求索,2005(1):26-28.

[5]黃齊樸.淺析貨幣供給內生性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J].金融經濟,2006(2):127-128.

[6]伍志文.“中國之謎”——文獻綜述和一個假說[J].經濟學,2003(1):39-70.

[7]王一萱,屈文洲.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連通問題研究[J]深交所,2005(6):37.

[8]易綱,王召.貨幣政策與金融資產價格[J].經濟研究2002(3):13-20.

[9]魏杰,王韌.貨幣“迷失”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研究進展與現實抉擇[J].經濟學動態,2007(1):22-28.

[10]王杰,謝明.中國貨幣供給是內生的嗎——基于VAR

模型的實證檢驗[J].濟南金融,2007(9):20-23.

[11]姜欣欣.通脹:必須理性面對的長期挑戰[N].金融時報,2011-02-28.

貨幣理論范文第3篇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財富蒸發”成為經濟生活中最常見的詞語之一,投資者在承受股票、基金及其他投資品市場價格暴跌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的痛苦同時,對充斥媒體的所謂“財富蒸發”的疑問也越來越多:“財富”究竟是如何“蒸發”的?這些“錢”到底都到哪里去了?

二、財富蒸發再剖析——以股市為例

(一)貨幣資金對股市財富的影響

]、貨幣資金在個股間轉移所形成的股市財富再分配

自然界中,蒸發是指發生在液體表面的汽化過程,即物質從一種形態(液體)向另一種形態(氣體)轉變的物理現象。循此推理,我們投入股市的資金也定是有去處的。以股市投資者甲、乙兩人為例進行說明。假設乙以每股10元的價格購入甲出售的股票,其后,該股跌至每股9元,此時乙每股虧損1元,從乙的角度看,其股票資金賬戶上的財富的確在減少,但毫無疑問的是乙當時所付出的每股10元已轉入甲的資金賬戶,并沒有出現整體意義上的財富消失。

2、貨幣資金撤離股市所形成的財富重新分配

然而,甲可能將資金不投入股市,如果其撤出資金并投入債券市場,那么股市資金的流出將導致股票價格的下跌,而追加到債市的資金將導致債券市場價格上漲,從而財富在不同市場之間重新配置。

3、股市資金的漏出效應

如果甲的資金既不轉移到債券市場也不再購買股票,而是以證券保證金的形式出現,就形成了相應的資金漏出。對股票市場而言,其效果等同于資金的流出,將導致股價下跌,股市財富縮水。由于這部分漏出的資金暫時沒有追逐任何金融資產,因而不會形成推動其他金融資產價格上升的力量。

4、貨幣資金回籠導致股市財富蒸發

通過信貸投放的貨幣在回籠之時會直接減少包括股票在內的各種投資品及商品的需求,進而導致股票價格下跌,市值財富萎縮。

需要說明的是,現代經濟生活中的貨幣都是以銀行信用為基礎的貨幣,除有形的鈔票和硬幣外,更多的是通過銀行信貸投放的無形的存款貨幣。不考慮客觀經濟而僅就技術層面而言,整個銀行體系通過負債創造存款貨幣的能力是無限的。相應地,貨幣資金回籠既包括實實在在的現金回籠,又包括無形的存款貨幣資金的回籠。這正是普通投資者所疑惑的“錢”到哪兒去的癥結所在:有形的現金回籠是實實在在的實體回收,但更多的存款貨幣并不存在有形的實體,其回籠時僅是整個銀行體系減少負債的賬面處理而已。

(二)市值計價法下貨幣資金對市值財食的杠桿作用

貨幣資金對股市的追逐促使股價上升,從股市的撤出則導致股價下跌。然而以每日收盤價為基礎計算的市值財富變動額與實際貨幣資金流量通常不會是等比關系。以每日換手率為例,大多數股票每日換手率在1%-25%(不包括初上市的股票),70%股票的換手率基本在3%以下,這說明70%股票每天只需其總股本3%左右的成交量就可能改變其100%總市值財富,撬起遠超過貨幣資金量本身的市值變動額。這就是市值計價法下貨幣資金對市值財富的杠桿作用:每日追逐股市的貨幣資金所創造的市值財富可能遠遠高于貨幣資金量本身,而從股市撤出的貨幣資金則可能形成遠超過貨幣資金量本身的市值財富萎縮。

三、金融市場財富蒸發的理性分析

(一)追退金融資產的貨幣資金在減少

從以上我們對股票市場市值財富蒸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剔除資金漏出效應的影響(由于這部分漏出的資金存在機會成本,因此其所占的比例不會太大),那么在追逐金融資產的貨幣資金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可能出現熱點在不同市場間轉換,如貨幣資金對股市的追逐導致其對債券市場的投資減少,由此導致股價上漲而債券價格下跌,但通常不會出現所有金融資產價格同時下跌的情形。

然而追逐金融資產的貨幣資金總量可能會減少,這在資金退出金融市場或資金回籠時(緊縮的貨幣政策時期)表現地尤為明顯。金融市場的一大特點——與貨幣資金聯系最為緊密,決定了其受貨幣政策的影響是既顯著又迅捷。在緊縮的貨幣政策下,通過信貸流入各類金融市場的資金在回籠的壓力下紛紛撤出,對金融資產的總體需求減少引致其市值財富快速收縮。

(二)貨幣幻覺的破滅

理論上來說,通過銀行體系負債所創造出來的貨幣資產供給必須與客觀經濟發展所內在的貨幣需求相適應,過多的貨幣供給并不能形成有效購買力,只會推動價格上漲。這種由過多的貨幣資金所推動的價格水平,往往會使資產持有者,不論持有的是實物資產還是虛擬經濟中的金融資產,形成貨幣幻覺:人們僅對資產的名義貨幣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了其內在真實價值。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金融危機爆發的那一刻,毀滅更多的不是真實財富而是一些看似財富的泡沫而已。

(三)市值計價法會放大貨幣幻覺

市值計價不代表市場出清的價格,事實上,沒有成交量或成交量很小時,市場價格也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動,而所有的金融資產將按這一成交價計算市值。因此,資金流入所撬起的虛擬經濟體中金融資產賬面財富的增加可能遠遠超出初始的資金流人量。同理,資金流出所引發的虛擬經濟體中金融資產賬面財富的萎縮也可能大大超出資金流出量本身。換言之,市值計價法下貨幣資金對金融資產的市值財富具有杠桿作用。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對金融市場財富蒸發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政策建議:

其一,與普通商品市場一樣,追逐金融資產的貨幣資金的減少會導致其需求減少,進而價格下跌,市值財富萎縮。

其二,貨幣和虛擬經濟本身不能直接創造財富,只能通過作用于實體經濟間接創造財富。當過多的貨幣資金追逐虛擬金融資產并未能形成實體經濟真實財富的創造時,其結果只能形成貨幣幻覺——金融資產價格泡沫。

其三,當貨幣幻覺作用于金融資產時,會由于市值計價法形成更大的貨幣幻覺。

其四、貨幣幻覺會在貨幣回籠或退出金融市場(包括貨幣資金漏出時)趨于破滅。

其五,貨幣和虛擬經濟本身不能直接創造財富的同時說明貨幣和虛擬經濟本身不能直接毀滅財富,然而不當的貨幣供給會直接形成價格泡沫,并會嚴重影響后續實體經濟正常運行秩序。因此,貨幣管理當局應密切關注貨幣供給狀況,根據實體經濟的客觀需要投放貨幣,尤其要重點關注流人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動態,因為在這一環節,市值計價法會進一步放大可能的政策失誤。

(本欄目策劃、編輯:曹 敏)

貨幣理論范文第4篇

從營銷理念起步的

“魅力神話”

虛擬貨幣理念,最早可追溯至網絡營銷的理念與實踐。一些網站為鼓勵網民更多訪問而采用獎勵策略,它們以累計訪問時間換取積分,積分可兌換實物獎品。之后,隨著網絡游戲與網絡軟件產業的發展,部分網游公司開始發行點卡,由消費者大額購買后充入虛擬賬戶獲得游戲幣,用于相關游戲消費、購買裝備等。由于網游人氣急速上升,出現了玩家之間的裝備交換,此時游戲幣成為可以在虛擬世界交換的虛擬貨幣。迄今,虛擬幣甚至已經成為部分網站運營的重要載體。

而比特幣在互聯網的“問世”創造出其他電子貨幣或虛擬貨幣無法企及的“神話”,源于其擁有以下六個“不俗”的優點:其一,去中心化,整個網絡由用戶構成,沒有中央銀行;其二,世界流通,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并可以在任何一臺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管理;其三,交易費用低,幾乎是實時交易且無手續費;其四,無隱藏成本,知道對方比特幣地址就可進行支付,沒有額度與手續限制;其五,專屬所有權,操控私鑰可以被隔離保存在任何存儲介質,除了主人之外無人可以獲??;其六,跨平臺挖掘,軟件挖掘過程中可以在眾多平臺上發掘不同硬件的計算能力。事實上,繼比特幣之后,有種類繁多的“山寨幣”相繼問世,比如來特幣(Litecoin)、質數幣(XPM)、比奧幣(BeaoCoin)、安全幣(SecureCoin)、阿儂幣(AnonCoin)、點點幣(PPCoin)等。

貨幣虛擬風險不“虛擬”

支付或投資,不容忽視的固有風險。癡迷于虛擬貨幣的“玩家”們往往忽視了其面臨的潛在風險,事實上,以下兩種制約貨幣正常流通的關鍵風險恰是當前虛擬貨幣體系無法規避的。第一,保值及流通風險。一般而言,虛擬貨幣價值穩定及正常流通與三個因素密切相關:發行者經營虛擬貨幣的長久性,發行者對虛擬貨幣的購買力保證,以及發行者對其持有的已售虛擬貨幣綁定的預收款項的有效使用,而上述因素僅建構在單個企業信用的基礎上。相對于構筑在國家信用和法律體系基礎之上的紙幣,虛擬貨幣缺乏公信力支撐,抵御沖擊的基礎脆弱。

第二,安全性風險。迄今為止,安全性一直是制約數字貨幣發展的最重要的瓶頸因素之一。由于缺乏現實貨幣的防偽技術,一些電腦黑客可能會利用其安全漏洞,通過私服、外掛等技術濫發虛擬貨幣,比如2007年5月到2008年9月,一個倒賣游戲幣的團伙就曾在我國雇傭廉價勞動力和使用外掛獲取大量虛擬貨幣。

游離于監管之外,沖擊正常金融秩序。隨著虛擬貨幣走出虛擬世界,開始與法定貨幣建立雙向兌換關系,并逐漸介入實體交易,其固有隱患便不可避免地會波及國家正常金融秩序。在虛擬貨幣支付及流通范圍逐漸超越虛擬世界的背景下,其幣值穩定及流通風險便會向現實世界傳導,從而沖擊正常貨幣政策,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其一,虛擬貨幣大范圍發行和流通將迫使基礎貨幣量減少,產生鑄幣稅風險并影響央行獨立性;其二,虛擬貨幣發行使貨幣供應量和存款倍數產生預期之外的波動,導致宏觀調控風險。其三,如果虛擬貨幣未來在某種程度上整合統一了,則意味著另外一種貨幣和支付手段產生,沖擊傳統貨幣流通體系。

未來數字貨幣家族成員?

虛擬貨幣不能繼續“野蠻生長”,亟待監管規范和引導??紤]到虛擬貨幣產生及流通機制的非傳統性,其規范發展也就不只是金融管理當局的責任,還需借助互聯網立法的力量以及虛擬貨幣世界的自律機制。

首先,金融監管當局應建立健全虛擬貨幣發行及流通的管理機制。只有那些擁有良好資信狀況、征信記錄、嚴格安全措施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企業才可能獲得發行許可,考慮對虛擬貨幣發行實行分批核準制度,將虛擬貨幣的使用范圍限于本企業虛擬服務支付以及投資收藏領域,要求第三方交易平臺獲得央行許可并應滿足一定的信息安全要求。其次,推動完善互聯網法律體系。加快推動互聯網技術專利保護立法,嚴厲打擊危害網絡安全的黑客行為、虛擬貨幣的非法發行和交易行為、依托于虛擬貨幣的非法交易行為等,為數字貨幣技術創新以及數字貨幣體系的有序流通營造安全的網絡環境。最后,支持虛擬貨幣發行企業行業協會建設。引導虛擬貨幣發行企業開展公平、良性的競爭,推動虛擬貨幣發行及流通的統一規則及標準制定,與監管、立法形成“三輪”合力,共同致力于創造規范、有序、安全的虛擬貨幣流通環境。

比特幣“神話”揭示了國際貨幣體系的現實弊端,或許可視為一種改革的“民意”表達。作為虛擬貨幣領域的“佼佼者”,比特幣誕生并崛起于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特殊時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對現實貨幣體系弊端的不滿。比特幣沒有集中發行方、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特點,一定程度上正是避免政府操縱貨幣數量和不同幣種之間匯兌損失的針對性制度設計,難怪有人認為比特幣是一群電腦狂人對完全不同貨幣之路的大膽嘗試。

因此,在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過程中,不妨考慮借鑒比特幣設計的部分科學理念,比如引入超國家或民間力量,由官方或者IMF等國際組織出面,研發類似的產品代替現行紙幣或與紙幣一起流通,也可以考慮由私人研發但經過官方特許發行,并由官方監管流通。這樣,在如此混合流通體系中,虛擬貨幣與主權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的變動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各國貨幣體系改革的警示力量?;蛟S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林頓·拉魯什預言,從2050年開始,網絡虛擬貨幣將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官方承認,成為可以流通的通行貨幣。

貨幣電子化是可以預期的發展方向,虛擬貨幣有望成為未來數字貨幣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盡管部分觀點認為,虛擬貨幣不等同于電子貨幣,但是從國際清算銀行對電子貨幣的定義來看,虛擬貨幣的性質大致包涵在電子貨幣中,即消費者向其發行者支付傳統貨幣,而發行者把這些傳統貨幣的相等價值,以電子、磁力或光學形式存儲在消費者持有的科技電子設備中,供消費者進行經濟交易的一種等價媒介。因此可以認為,虛擬貨幣本質上是數字貨幣家族的一部分。

電子貨幣自19世紀70年代產生以來,雖然并未像某些預言家預言的那樣,在較短時間內取代傳統貨幣行使貨幣職能,但磁卡、電子錢包等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卻是不爭的事實。展望未來,隨著信息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生活以及宏觀調控信息化程度將不斷提升,在妥善解決電子貨幣安全性、公信力等因素的基礎上,數字貨幣逐漸取代紙幣將是可以預期的方向,而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的核心設計理念可能被未來數字貨幣體系所借鑒。屆時,虛擬貨幣或許已經是能夠與法定數字貨幣自由兌換的電子貨幣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正是基于對貨幣電子化的樂觀預期,部分金融機構已著手新一輪的競爭布局,比如摩根大通就于2013年12月11日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類似比特幣的虛擬支付系統專利。

貨幣理論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對歐盟由“準平行貨幣”向“單一貨幣”逐步推進的貨幣合作路徑及其政策協調機制進行了探索。從中得到了5點啟示,并結合東亞經濟金融合作的狀況,提出了東亞金融合作應實施漸進式、梯度推進的多重平行貨幣合作、宏觀經濟政策逐步協調趨同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歐洲模式;東亞金融合作;路徑演進;政策協調

貨幣理論范文第6篇

中國以黃金為幣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到新中國建立,長達二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黃金一直在我國貨幣制度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我國貨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貨幣史學界、經濟史學界以及錢幣學界對我國歷史上是否以黃金為幣,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論和分歧。當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仍然是彭信威、蕭清等前輩貨幣史學家的學術觀點,認為黃金自春秋戰國時期進入流通領域,秦漢時期發展到頂峰,東漢以后,黃金的使用“驟然減少,而且它的貨幣作用也衰退了”。部分學者因黃金作為貨幣的使用范圍不夠廣泛,流通性遠不及銅錢,故而否定黃金的貨幣性,認為“黃金非幣”。

然而,黃金在我國歷史上究竟是否作為貨幣呢?我們認為自春秋戰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黃金一直是我國貴金屬貨幣體系的一員,是我國古代乃至近現代貨幣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黃金的貨幣特征或貨幣作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流通區域而有所不同。從黃金的自然屬性來看,黃金具有易于分割、百煉不輕,可以反復使用,不易消耗、磨損的特質,是一種天然適于執行一般等價物這種貨幣職能的貴金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隨著商品交換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從而商品價值日益發展成為一般人類勞動的化身,貨幣形式也就日益轉到那些天然適于執行一般等價物這種社會職能的商品身上,即轉到貴金屬身上?!疸y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這句話已為金銀的自然屬性適于擔任貨幣的職能而得到證明”。同時,馬克思還進一步指出“這些物,即金和銀,一從地底下出來,就是一切人類勞動的直接化身”。我們理解馬克思的論述有如下兩層含義:第一、只要商品貨幣經濟存在,黃金就是當然的貨幣;第二、黃金一旦為人們認識、了解和掌握,它就充當了貨幣的職能。

馬克思描述的是人類貨幣歷史發展的普遍情形,同時也是世界各國貨幣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那么,在我國古代貨幣歷史的發展歷程中,是否存在特殊的情形,或者特殊的規律呢?從目前掌握的文物考古的資料看,我國先民對黃金的認識始于商代早期。上世紀70年代,我國文物工作者在河南鄭州早期商代遺址中,發掘出一件黃金制成的飾品。在河南安陽、輝縣,山東益都,山西保德,北京平谷等地的商代墓葬中均有黃金制品出土。1986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包括金杖、金箔面罩、虎形金箔、魚形金箔等一批商代中晚期的黃金制品。眾多的考古發現的成果充分說明進入商代以后,黃金已為我國先民認識、了解和掌握,只不過因當時的我國社會尚處于商品經濟的萌芽階段,交換僅限制于以物易物,即“抱布貿絲”的狀況,并未形成貨幣經濟,故未當作貨幣使用,只作為器飾寶藏。從目前出土的商代黃金制品的器形來看,多為金箔、金葉、金皮等形狀,并多為重要墓葬使用,說明黃金已為當時十分珍貴的物品,其價值已為當時的人們所認識和了解。西周時期黃金的使用情形與商代基本一致。

進入春秋戰國以后,隨著我國商品貨幣經濟的日漸形成和發展,社會財富逐步積累,黃金遂登上了我國貨幣歷史的舞臺?!豆茏印窌杏邢韧酢耙灾?、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的記載?!包S金刀布者,民之通貨也”(《管子·輕重乙》。春秋戰國時期,尤其進入戰國以后,我國史籍中關于黃金使用的記載甚為豐富,當時黃金的使用以“斤”或“鎰”為單位,大凡購買貴重物品,包括千里馬、寶劍、玉器以至美女等,均有以黃金計價的記載。貴族、大地主、大商人的家產亦以黃金計值,其時已有“千金”,乃至“萬金”之家。黃金還被大量用于賞賜、饋贈、賄賂等活動。戰國時期的齊國,出現了專門從事黃金交易的“鬻金者之所”。南方的楚國是當時我國黃金主要生產地,不僅出現了早期的黃金鑄幣——金版,即“爰金”和“盧金”,還出現了稱量黃金用的砝碼和天平。建國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楚墓中發掘出了大量的砝碼和天平,不僅說明黃金作為貨幣使用在當時已較為普遍,同時還說明當時的“爰金”和“盧金”是當作稱量貨幣來使用的。

秦統一全國,首次制定了全國統一的貨幣流通制度。秦始皇”中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史記·平準書》)。從而在制度上確立了黃金在我國古代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漢承秦制,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因此黃金在漢代貨幣制度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我們今天所說的“金錢”一詞,始見于《史記·貨殖列傳》。太史公把“金”與“錢”并列,且把金置于錢之上,客觀地反映了當時“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的貨幣流通體制下黃金與銅錢的關系。即大數用金,小數用錢。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關于當時物價的記載曾言:“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貨幣流通領域大數用金,小數用錢的狀況。大凡百姓日常生活均使用銅錢;而大宗交易,如購置田宅、大牲畜和貴重物品等,則多使用黃金支付。翻開史籍,《漢書·東方朔傳》有“豐鎬之間,號為土膏,其價畝一金”的記載;《史記·趙括傳》有“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的記載;《史記·呂不韋傳》有“復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的記述。這些記載表明,當時的大宗交易多用黃金支付。在漢代,黃金還被大量用于儲藏、賞賜等方面。王莽死后,府庫中藏黃金七十萬斤;董卓身亡,塢中所藏黃金亦達二、三萬斤?!尔}鐵論》中有“大夫積千金,士積百金”的描述,表明存儲黃金已是漢代士大夫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在《史記》和《漢書》中,關于漢代黃金用于賞賜的記載非常豐富,賞賜的數額最多的一次為五十萬金,動輒數萬金,少亦數十金。漢文帝說:“百金,中民十家之產也”(《史記·孝文帝本紀》),說明當時人們擁有財富的多少往往以黃金來衡量。漢文帝始實行的“酎金”制度,規定各諸侯、列侯需按所轄人口數向少府繳納黃金作為“助祭費”,不按質按量繳納者將會受到王削縣,侯免國的處罰。在西漢律法中,對一些違法犯罪亦采取罰金治罪的辦法。如漢哀帝時,為防止諸侯官吏與民爭利,曾經規定“諸侯在國,名田它縣,罰金二兩”(《漢書·哀帝紀第十一》引如淳注曰)。這種“酎金”制度和罰金治罪的辦法無疑為西漢政府搜括黃金的重要手段。漢代黃金的形制多為圓餅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95)下詔將黃金鑄成馬蹄、麟趾形狀。但漢代的馬蹄金和麟趾金在使用時并不是以枚計值,而是按重量流通使用,因此它仍然屬于稱量貨幣,還不是真正意義的黃金鑄幣。漢代黃金的使用多以“斤”為單位,以“兩”為單位的情況亦時有出現(《漢書·哀帝紀第十一》)。

在災禍戰亂綿延不斷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凋敝,貨幣經濟出現實物化的趨勢,谷帛取代銅錢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交換媒介,但以黃金計價的情況亦時有出現,如西晉愍帝建興四年(公元316)十月,“京師饑甚,米斗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太半”(《晉書·孝愍帝紀》)。北周統治下的河西諸郡和梁朝統治下的南方交廣之域則多以金銀為貨幣(《隋書·食貨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黃金的使用還出現了從以“斤”為單位到以“兩”為單位的變化。

在錢帛兼行的唐代,黃金的貨幣性特征亦有跡可尋。如武德四年,唐高祖因李世民平王世充功高,故賞賜李世民“黃金六千兩”(《唐書·本紀二》)。唐代黃金還被鑄造成“開元通寶”形式供宮廷貴族把玩和饋贈使用。在唐代還出現了專門從事打制金銀器飾,兼營生金銀買賣的金銀鋪,并在金銀鋪的基礎上形成了金銀行?!肚貗D吟》中“一斗黃金一升粟”的描述反映了黃巢起義期間物價騰貴,經濟凋敝的社會現實,同時亦表明唐代黃金仍然具有支付功能。

宋代,黃金是政府財政收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真宗天禧五年計有黃金收入14400余兩、黃金支出13500余兩(《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十七)。宋代賦稅的征收已部分使用黃金支付,如仁宗景祐年間,商人買茶,每百貫茶價中,六十貫于見錢,其余四十貫允許折納金銀等(《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三)。宋代政府黃金的支出多用于賞賜,《宋史·石普傳》有因石普平定李順起義有功,而賜以黃金三百兩的記載。正是因為宋代政府對黃金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宋太宗才會感嘆疑惑“西漢賜予,悉用黃金,而近代為難得之貨,何也?”(《宋史·杜鎬列傳》)。宋代的金銀鋪已演變成金銀交引鋪或金銀鹽鈔引鋪,除經營金銀器飾的打造外,還兼營生金銀的買賣和從事兌換業務。

在元朝時期,元朝政府推行紙幣流通制度,實行集中金銀于國庫的政策,禁止攜金銀出海外,禁止民間私自買賣金銀,金銀的買賣由政府在各地設立的平準庫或交鈔庫負責。在“中統鈔”發行之初,紙幣和金銀是可以相互兌換的,金銀一度充當紙幣的發行準備。中統初年,元政府規定黃金和紙鈔的比價為黃金一兩易“中統鈔”十五貫,后更為“赤金每兩價鈔二十貫”(《元典章》卷二十《戶部六·鈔法》)??梢?,在實行紙幣流通制度的元代,黃金同樣發揮著貨幣的許多功能作用。實際上,元政府雖然實行集中金銀于國庫的政策,禁止民間私自買賣金銀,但并不禁止民間擁有金銀。因此,黃金在民間的使用也就不足為怪了。元代黃金的型制多鑄成“元寶”型,即我們今天常說的“金元寶”。元代的金銀鋪除經營金銀器飾的打造外,同樣兼營兌換業務。

在明代初年,由于元末紙幣流通制度的崩潰,銅錢又恢復了在各地的流通。在明洪武年間,明朝政府在鑄造方孔圓錢的同時,于洪武八年(1375)又開始發行“大明寶鈔”。因此,明初的貨幣制度實際上是錢鈔兼行的貨幣流通制度。明代發行的紙幣不備金銀本錢,禁止民間私自交易金銀,允許人們用金銀向政府換易“寶鈔”。規定鈔四貫等于金一兩(《明史·食貨志五·錢鈔》)。明朝政府為了推行紙幣制度甚至一度禁用銅錢,使得當時“杭州諸郡商賈,不論貨物貴賤,一以金銀論價”(《太祖實錄》卷二五一)。明中葉以后,白銀取代紙幣和銅錢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在流通領域逐步形成了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的貨幣流通格局。黃金則多用作儲藏手段和較大數額的支付。明代被籍沒的權貴,其家中大多藏有大量的黃金?;鹿賱㈣粴⒑?,從其家中搜出黃金達1205萬兩(陳洪謨《繼世余聞》)。佞臣錢寧入獄后,從其家中亦搜出黃金十余萬兩(《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五》)。嚴嵩之子嚴世蕃被斬后,從其家中搜出黃金“三萬余兩”(《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太監李廣自殺后,明孝宗皇帝聽說其家中有一本奇特的書,遂派人把它取來一看,原來是一本收受賄賂的登記簿,“多文武大臣名,饋黃米白米各千百石。帝驚曰:‘廣食幾何,乃受米如許!’左右曰:‘隱語耳,黃者金,白者銀也’”(《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梢?,用黃金來進行賄賂已是當時朝野上下非常普遍的情形。明代黃金除鑄成金錠外,還鑄成金錢供皇帝賞賜、以及富貴人家把玩使用。明代黃金對白銀的比價呈逐漸走高的態勢,由明初的一比四、一比五,逐步增加到明末的一比十、一比十三(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一《黃金》)。

清代沿襲了明朝的貨幣流通格局,大數用銀,小數用錢。黃金仍然主要用作儲藏手段,大額支付,以及充當儲備貨幣等職能。入清以后,隨著海運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航路的開通,使得東西方的貿易交往更為頻繁。而古代中國的金銀比價一向都比歐洲國家低,較高的時候為宋代,一度達到一比十四,但為時很短暫,明代最低亦達一比四。實際上,在清以前,中國的金銀比價大多在一比十以下,而同期歐洲國家的金銀比價則很少在一比十以下。在清朝初年,我國的金銀比價仍然在一比十左右,而同期歐洲的金銀比價為一比十五。因此,歐洲商人來華貿易,大多帶有白銀,換回黃金,從而使得我國的金價開始逐步向國際金價靠攏。清乾隆末年,我國的金銀比價已與國際金銀比價基本持平。在十九世紀后半葉,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均紛紛放棄銀本位或金銀復合本位幣制,實行金本位幣制。并紛紛拋出白銀,購進黃金。1888年至1900年,短短十三年間,我國黃金流出達73692萬海關兩,白銀的流入亦達7062萬多海關兩(彭信威《中國貨幣史》P850)。對當時以白銀為主要流通貨幣的清王朝來說,白銀的大量流入造成了白銀購買力的急劇下降,物價騰貴的狀況亦因之形成,百姓生活大受其苦。在這一時期,金銀比價一跌再跌。至十九世紀末,金銀比價跌至一比三十,再加上帝國主義入侵強加給清政府的大量戰爭賠款都要折合黃金支付,從而使賠款的銀兩數額隨銀價的下跌不斷增加,使本就積弱已久的清王朝的財政更加苦不堪言。為了挽救形將崩潰的清王朝的財政狀況,一些朝廷官員遂上疏朝廷,提出進行幣制改革,實行金本位幣制。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頒布《整頓圜法酌定章程》,開始進行幣制改革,規定“所造三品之幣,即文曰大清金幣、大清銀幣、大清銅幣,通行天下,以歸一律”。光緒三十二年(1906),戶部造幣總廠開始試鑄大清金幣,該幣正面中央銘文為“大清金幣”,正面外圈銘文為“光緒丙午年造·庫平一兩”;背面圖案為蟠龍圖,四周鈐云紋。重約37g,成色98%。分為大云、光邊和小云、齒邊兩種版式?!按笄褰饚拧笔俏覈鴼v史上中央王朝鑄造的首枚具有近代意義的黃金鑄幣,但由于它仍然以重量為單位,因此它仍然沒有完全擺脫稱量貨幣的性質。

辛亥革命后至1935年民國政府實行法幣改革期間,我國以白銀為主要流通貨幣,黃金大多用作儲藏手段,大宗交易亦使用黃金支付,由于當時各帝國主義列強均已采用金本位,故大量的國際債務亦需折換成黃金支付,因此,黃金在此期間更多地充當了國際貨幣的角色。民國元年(1912),民國政府在南京造幣廠鑄造孫中山像開國紀念金幣。該幣無面值,是我國歷史上政府鑄造發行的首枚紀念金幣。其正面中央圖案為交叉的五色旗和鐵血十八星旗,外圈文字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背面圖案為孫中山側面像。民國4年(1915),北洋政府頒布《修正國幣條例草案》,規定十元、五元兩種面值的金幣鑄造標準為:十元幣含純金一錢六分零二毫,金九銅一,重一錢七分八厘;二十元金幣倍之。嗣此,“金九銅一”遂成為這一時期鑄造金幣的含金量參考標準。民國五年(1916),天津造幣總廠鑄造中華帝國袁世凱像十元金幣,它不再以重量為單位,而是以元為單位,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枚真正具有近代意義的黃金鑄幣。此后,各地軍閥政府相繼開始鑄造金幣。1916年云南造幣廠鑄造了唐繼堯像擁護共和紀念金幣,面值為五元、十元兩種。1922年,唐繼堯為了緩解軍餉之急,又鑄造了“當銀幣五元”和“當銀幣十元”兩種面值的金幣。1926年,時任直魯聯軍總司令的張宗昌令天津造幣廠鑄造了面值分別為十元和二十元的山東省金幣。1927年,奉系軍閥張作霖又令天津造幣廠鑄造了張作霖像金幣,面值分別為五十元、四十元和二十元。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鑄造的金幣實際上是按當銀幣多少元來流通使用。

清末至民國期間,海關關稅收入一直是我國償還外債的重要來源。在1930年以前,關稅收入均以白銀征收,而外債的支付則需將白銀兌換成黃金或外幣。由于白銀價格的不斷下跌,從而使得我國政府的財政支出不斷增加。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狀況,1930年1月,國民政府下令自1930年2月1日起,進口關稅以黃金為單位征收。規定海關金單位與黃金的比價為:一個海關金單位含純金0601866g。在關稅征收時可以白銀按當日的金銀比價折合海關金單位繳稅。為了簡化海關關稅征金制度的手續,方便關稅的繳納征收,國民政府令中央銀行于1931年5月1日起正式發行“海關金單位兌換券”,即所謂“關金券”。初始發行的“關金券”分為十元、五元、一元、二十分、十分等5種面額。其頒行的《關金兌換券辦法》規定,其準備金十之六為現金,十之四以信譽較好的外國銀行發行的黃金債券作為保證。由于其發行之初實際為十足的現金準備,且“憑票即付”,因此,“關金券”實際是可以兌換成黃金的“兌換券”,是當作黃金流通使用。1942年4月,國民政府財政部規定關金券按1∶20的比價與法幣并行流通,從而使關金券成為實際上的金單位紙幣。1948年,隨著法幣的急劇貶值以及金圓券的出籠,關金券與法幣一起退出流通。

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發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宣布發行金圓券,停止發行法幣和關金券。其頒布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中華民國之貨幣以金圓為本位幣,每元之法定含金量為純金022217公分(g),由中央銀行發行金圓券,十足流通行使”。金圓券雖然規定了每個貨幣單位的含金量,并部分以黃金作為發行準備,但由于它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它并不是金本位幣制,而是一種信用紙幣。國民政府在頒布“金圓券發行辦法”的同時,還頒布了“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該辦法規定:“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幣券,在中華民國境內,禁止流通買賣或持有。人民持有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幣券者,應于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九月卅日以前,向中央銀行或其委托之銀行,依下列各款之規定兌換金圓券”(《昆明市歷史資料匯編》散輯)。這種禁止人民持有黃金的政策顯然是無法執行的,于是,1948年11月12日又頒布“修正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規定:“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幣券準許人民持有,但除銀幣外,禁止流通買賣”(《昆明市歷史資料匯編》散輯)??梢?,國民政府發行的金圓券,名義上是以黃金為發行準備,實際上是國民政府搜括黃金的重要工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0年頒布了”金銀管理暫行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對黃金實行嚴格的控制和管理,采取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收購和配售,統一制定黃金價格,統一辦理黃金進出口業務,嚴禁民間黃金流通的政策。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人民幣流通的貨幣制度。在人民幣流通體制下,黃金的貨幣作用主要體現為儲備貨幣和國際支付結算,其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已不復存在。1979年,國務院決定授權中國人民銀行對外發行黃金紀念幣。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一套黃金紀念幣為1979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紀念金幣。198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第一枚十二生肖紀念金幣和國寶大熊貓紀念金幣。此后,每年均有各種題材的紀念金幣發行,并延續至今。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紀念金幣雖然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的性質,由于其面值與實際價值相差較大,故只是用作紀念收藏和饋贈之用,并不直接流通。1983年,國務院頒布“金銀管理條例”,明確了國家對金銀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購買,統一配售的政策。實際上仍然把黃金當作具有一定貨幣性,并對我國貨幣穩定、金融穩定有重大影響的特殊商品來進行管理。2001年,國務院決定對我國黃金管理體制進行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取消對黃金“統購統配,統一管理”的傳統管理辦法,開放黃金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對黃金資源配置的調劑作用。2002年10月,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掛牌成立,這標志著在我國實施多年的“統購統配”的黃金管理體制不復存在,作為我國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黃金交易市場逐步開放,并將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2004年2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修訂的《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履行的職責包括:“監督管理黃金市場”;“持有、管理、經營國家外匯儲備,黃金儲備”。這表明黃金在今天仍然是作為我國的儲備貨幣,仍然是關系到我國貨幣穩定、金融穩定的特殊商品。也就是說,黃金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貨幣性。

自春秋戰國以來,黃金在我國各個歷史時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著貨幣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作用。黃金的貨幣作用因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流通區域而不盡相同。我國先民認識、了解和使用黃金的過程充分證明馬克思關于金銀問題的論述的科學性?!敖疸y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這句話同樣在我國貨幣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得到證明。黃金的自然屬性是一種天然適宜充當貨幣的貴金屬,而作為貨幣則是黃金的社會屬性。是社會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賦予了黃金貨幣的職能。

注釋:

①蕭清《中國古代貨幣史》,人民出版社 1984年12月,第一版P138。

②“西漢黃金非幣論”《中國錢幣》1990年第3期。

③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第一卷P107。

④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第一卷P111。

⑤見《鄭州商代城遺址發掘報告》,《文物資料叢刊》第一集,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

⑥高至喜《 湖南楚墓中出土的砝碼和天平 》《考古》,1972年第4期。

(責任編輯 高聰明)

上一篇:古代愛國詩范文下一篇:一年級語文下冊復習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