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與環境關系論文范文

2023-09-16

人與環境關系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認為,環境法律關系包括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傳統法學對環境法主體的認定無法高效地保護環境免受不正當的開發和利用,為了更快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自然應該成為國際環境法的主體。

關鍵詞 國際環境法主體 人與自然的關系 自然

一、傳統國際環境法的主體

傳統的法學認為國際環境法是國際法主體(主要是國家),在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國際交往中形成的,體現它們之間由其社會經濟結構決定的在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方面的協調意志的,調整國際環境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體。即國際環境法是調整國際環境法主體(主要是國家)之間的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由這一定義可以看出,傳統的國際環境法主體僅限于能夠獨立參加國際環境關系,并直接享有國際環境權利承擔國際環境義務的機構,主要包括國家和國際組織。非政府國際組織、法人和自然人一般不能成為國際環境法的主體。因為在國際事務中,它們不能代表國家和國家政府,它們不能直接地享有國際法律權利并承擔國際法律義務,它們在國際事務中是自己所屬國家政府的保護對象。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強,國際環境法的主體有所擴張。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在國際環境條約特別規定或其他特殊情況下,非政府組織、法人和自然人可以成為一些國際環境法律關系的“有限主體”。如,可以成為國際環境保護大會的參加者,可以充當國際求償者和國際司法機構的訴訟當事人,可以成為國際資金提供者,可以成為國際資料交換者。目前非政府組織、法人和自然人可以成為一些國際環境法律關系的“有限主體”這一觀點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所認同。

二、調整論中國際環境法的主體

蔡守秋教授在其《調整論—對主流法理學的反思與補充》中提出了環境法調整論,即環境保護法不僅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但是蔡教授對環境法主體的界定卻沿襲了傳統法律的做法,他在其著名論著《調整論-對主流法理學的反思與補充》中提出,我國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國家、國家機關、一切單位和個人。即蔡教授認同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是自然人和群體人,因為無論國家、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還是公民,都沒有脫離人的限制。這實際上是承認了環境保護法只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其提出調整論的初衷是相違背的。由此可見,蔡教授對環境法主體的認識也還沒有突破傳統法的觀念(國際環境法的主體亦同),認為人(包括群體人)是環境法律的主體,物是環境法律的客體,這實際上產生了環境法律既調整環境法律主體之間的關系又調整環境法律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的矛盾和沖突。

三、國際環境法的主體新論

調整論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出發點上來構建環境法律關系理論的,并期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維持人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蔡教授認為,環境法律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它既包括人與人的關系又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沿著調整論對環境法律關系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認定,借助傳統的法律關系指主體之間的關系認定,依據調整論,我們必然可以得出人與自然是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

首先,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于人與人的關系,也不同于物與物的關系,所以不能簡單地用人與人的關系或物與物的關系來代替或者包含人與自然的關系。當然,人與人的關系影響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影響著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與作用,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所以從唯物辯證觀點來看,我們的現實世界就是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雙方組成的矛盾統一體,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人由自然脫胎而來,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狀態,并改變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復到自然狀態。

其次,環境法產生于傳統法律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存在的困境時,環境法不同于傳統法,所以環境法的主體與傳統法的主體也存在著區別。環境法律主體具有以下特殊性質:

第一,環境法律主體是基于環境法的規定享有環境法上的權利并承擔環境法規定的義務,而環境法規定的權利義務都是為了維護人類及其他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由此可知,環境權利義務的內容具有強烈的生態性。第二,環境法律關系是一種人與自然的關系,環境法的調控范圍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所以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范圍應該包括人與自然。第三,環境法律關系主體權利義務的流向是單向的。人作為“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秀”,具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動性,而自然不具有能動性,所以人對環境承擔著絕對的保護義務,而自然則享有一種無需承擔任何義務的免受人類不當開發和利用的絕對權利。

再次,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要求把自然提升為環境法的主體。具體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同時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由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都生成于人的生產實踐,生命的生產比起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具有根源性,再加上資源、環境、生態和氣候問題的產生與科學技術不夠發達、生產力不夠完善、價值觀念不夠正確、生產關系不夠合理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同時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

第二,傳統法律對自然的保護存在著先天不足。目前,比較權威的法律關系理論認為,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產生的以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殊社會關系。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法律關系客體是一定利益的法律形式。任何外在的客體,一旦它承載某種利益價值,就可能成為法律關系客體。法律直接保護的是主體的權利,就法律客體的保護而言,法律對客體的保護是一種可替換的相對的保護,也是一種有原因的、間接的保護。從形式上來說,對客體的保護需要主體的主張,從實質上來說,對客體的保護取決于主體對客體的價值的認識。因而,客體受保護與否取決于主體是否主張。由此可見,法律對主體的保護與對客體的保護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傳統法律將環境法的主體限定于人,客體限定于自然,希望通過對主體人的權利進行保護的方式來間接達到對自然的保護。而我們日趨惡化的生存環境告訴我們,傳統法律對自然的保護存在著先天不足,我們不能再通過保護主體人的各項環境權的方式來間接保護環境不受人類不當開發和利用的絕對權利,而是應該直接對自然進行保護。如果自然成為環境法的主體就可以直接實現這一愿望。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以單一人類利益為標準,忽略其他利益的存在,對其他環境要素的損害仍在繼續,這將導致環境資源法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整歸于無效。企圖以犧牲非人類環境要素來徹底救濟人的權利是竭澤而漁的行為,通過對人的單向保護來獲得對非人類環境要素的救濟是緣木求魚。

最后,國際環境法的主體不僅應該包括傳統的國際環境法主體(主要是國家和國際組織)還應包括自然存在國際環境法上的依據。如,《人類環境宣言》宣告:人類既是它的環境的創造物,又是他的環境的塑造者,環境給予人以維持生存的東西,并給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會和精神等方面獲得發展的機會?!妒澜缱匀粦椪隆飞昝鳎喝祟愂亲匀坏囊徊糠?,生命有賴于自然系統的功能維持不墜,以保證能源和養料的供應;文明起源于自然,自然塑造了人類的文化,一切藝術和科學成就都受到自然的影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有最好的機會發揮創造力和得到休息與娛樂。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國際環境法非常重視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也進一步論證了自然應該成為國際環境法的主體。

環境法作為規范人類如何在自然環境中行為的規則體系,在人類面臨日趨惡化的生存環境時應該具有緩和人與自然的矛盾并最終實現人在自然環境中持續生存與發展的價值追求。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故國際環境法更應該重視對自然的保護并致力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曦.國際環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8頁.

[2]文同愛.國際環境法治建設與中國[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頁.

[3]蔡守秋.調整論—對主流法理學的反思與補充[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頁.

[4]高文武、關勝俠.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同時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J].湖北社會科學,2011(12):5-7.

[5]方金華、楊艷玲.論自然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地位[J].法治研究,2009(1):24-29.

[6]張文顯.法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王圣禮.論環境法律主題與客體[D].2008年.

人與環境關系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大學生;人格;家庭環境

為了探索大學生人格健康狀況和家庭環境直接的關系,更好的開展學生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工作,現嘗試將大學生人格問卷UPI與家庭環境量表FES相結合用于新生的心理普查。實踐表明,UPI能夠較科學地評估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效地篩選出心理健康方面需要關注的對象,做到對心理問題進行早期預防和早期發現。然而,家庭狀況都是通過由其形成的家庭心理環境來影響家庭中子女的心理,因而應用心理學領域的家庭環境量表來研究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應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以廣東某高校2015級工科類專業新生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抽樣法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12份,有效問卷為100份,其中男生64人,女生36人,平均年齡為20歲。

(二)方法

采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問卷。在新生開學正式上課第4周,以班為單位進行集體測試,集中發放問卷,采用統一的指導語,以記名的方式完成。采用家庭環境量表(FES)進行測量。

二、結果

(一)一般情況

共調查100人, 其中男生64人, 女生36人;來自農村64人,來自城市36人;獨生子女29人, 非獨生子女71人。城市農村的學生在UPI得分的差異如表1所示。

來自城市的學生在UPI得分普遍比農村學生低,城市或農村的不同地域中,都顯示男生較女生得分較低。

(二)UPI結果

經UPI篩選出第一類26人, 第二類22人, 第三類52人,將第一類和第二類人合并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第三類人為可能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赡艽嬖谛睦韱栴}的學生共 人,發生率達48.00%。UPI總分是衡量癥狀多少、心理問題嚴重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男生總分平均分為14.83±9.77;女生總分平均分為16.67±8.33。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在UPI得分的比較如表2所示。

可能存在某些程度的心理問題的第一、二類的學生和第三類學生相比,UPI總分顯著更高。同時,獨生子女的得分較非獨生子女低,心理健康狀況較好。

(三)UPI總分與FES的相關分析

對可能存在和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在 FES各分量表上的得分進行比較, 結果表明,除獨立性、成功性和控制性三個分量表外, 其余分量表上的得分均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在矛盾性分量表上的得分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顯著高于可能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在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組織性等分量表上的得分低于可能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對可能存在和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在FES各分量表上的得分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親密度、矛盾性、組織性和道德宗教項目上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在道德宗教項目分量表上的得分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顯著高于可能沒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如表3所示。

三、討論

1.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UPI得分上的差異表明,一方面,來自城市的學生從小接受了較為系統和全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水平較為穩定。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學生所在家庭的經濟壓力普遍較小,心理負擔也較小。農村的學生在經濟和心理上會承受相對較大的壓力。在適應大學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難也相對較大。

2. 家庭環境對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家庭成員之間親密度低, 易導致情緒問題的出現;在家庭中不能順利表達自己的情感就不能緩解成長中的困惑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從而進一步形成人際溝通障礙;矛盾性高的家庭, 其成員之間通常矛盾沖突較多。

FES中知識性、娛樂性高的家庭, 參與社交和娛樂活動的程度較高,使得家庭成員在社會有生活中的視野相對開闊,能更好的與家人進行情感交流,從而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家庭的情感表達、娛樂性、組織性還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因此, 在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適當開展家庭干預將有積極意義。

3. 工科類專業的學生男生居多,在本次研究中男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女生更好。一方面,選擇就讀工科類專業的男生在選擇就讀自身專業時更加從容和自信,能更好的適應本學科的學習。另一方面,選擇理科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更有把握,對升學的心理壓力與選擇文科的學生相比相對較小。

4. 量表得分給高校心理工作帶來了重要啟示。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思路。首先,在入學教育階段,學校心理中心及輔導員要關注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結合了解家庭情況對其進行大學生活適應方面的引導。

參考文獻

[1]武慧多.大學新生家庭環境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9,20(6):117-118.

[2]蘇亞玲.大學新生的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心理健康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0).

[3]鞠鑫.商科類大學新生大學生人格健康量表(UPI)和艾森克人格問卷(EPQ)評定結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6).

[4]馬仁娥.大學生氣質與家庭環境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7).

[5]王君,張洪波,王莉娜,等.安徽省大學生抑郁癥狀與人格特征和家庭環境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09,1(30).

人與環境關系論文范文第3篇

一、環境監測的含義

從宏觀方面來分, 環境可以分為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兩個部分, 既然后者包括了土壤, 空氣, 森林, 河流, 植被, 動物等, 前者則主要是指人類為了生存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 包括文化歷史城鎮鄉村等。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但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 忽略了某些問題, 導致自然環境惡化。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問題是生態破壞, 環境污染。而環境監測工作的目的, 就是解決由于人類社會發展而對自然環境帶來的各種影響及問題, 通過相關技術的運用, 對環境進行動態的監控, 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善, 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二、環評監測的職能

環境監測的對象是自然與社會環境兩個方面, 借助于物理設備, 運用相關技術, 對環境問題實施精準觀測, 并對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作分析, 找出解決的辦法。監察工作的主要職能可以概括為, 保護環境, 服務社會。通過監測環境質量水平, 收集反應環境質量水平相關信息, 了解區域內各種環境狀態, 變化發展的情況, 為評價工作提供支持, 并為后期治理工作奠定基礎。

三、環境監測的原則

為確保監測工作的有效性, 工作在開展中必須遵循相關原則, 以此確保能夠正確反應規律變化, 并提供可靠的監測數據。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則有, 經濟適用, 工作開展要盡可能節約成本, 并且保證工作質量, 提升工作效率。實現此目標, 在監測工作開始前, 優選方案, 優化方法, 突出重點。環境問題是各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 為了提升監測效率, 需要對問題進行細分, 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問題, 優先考慮重點觀測。全面布局, 環境問題是社會性的問題, 要確保工作的有效性, 需要統籌規劃全面布局, 綜合監測獲得的各方面情況, 制定下一步的實施方案。依據現實情況, 采用不同的技術設備, 針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創新思考, 各部門之間要相互配合協作。

四、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

評價工作的作用在于, 衡量當前的環境狀態, 衡量當前各項因素對環境的影響作用, 發現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判斷, 并給出相應解決措施。

同時通過監測與評價工作的開展, 對現有狀況進行分析, 對影響環境各項因素進行分析。工作得以開展是基于監測的數據工, 因此需要監測部門與相關部門密切協作, 確保環評工作順利正常開展?,F狀分析工作要依據針對的項目, 對相關要素指標進行分析, 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合理評估, 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預測, 就解決問題的措施給出建議。

對未來發展狀況進行預測, 預測工作基于現狀評價, 通過對現有數據的分析, 結合該區域內各項因素, 對未來發展作出評價, 并就生態保護與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 給出相應措施, 未來預測的主要目的, 是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防護。

五、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相關性

監測工作是評價工作的前提與條件, 人類社會活動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影響的程度如何, 范圍有多大。要明確這些問題, 需要通過數據信息進行說明, 而數據信息的來源與監測工作的結果。比如在未來一段時間內, 水污染程度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圍, 大氣污染需要控制在一定標準, 噪音污染要保持在合理的標準值范圍內。而標準值的確定, 一方面是基于觀測數據的結果, 另一方面則是科學分析。當現狀與標準二者都具備之后, 就可以在今后發展的過程中對工作進行動態的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全過程包含了環境監測工作, 評價工作開展, 首先要對評價區域內進行監測獲得基礎的數據, 對數據進行分析, 并與相關指標進行比對, 得出環境工作評價結果。而反應監測只是評價體系的一部分, 為其提供了基礎支撐。環境監測工作可以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結果進行檢測。

在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的時候, 需要選擇具備相應資質的正規單位, 檢測整個過程要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以此來確保監測數據的科學性, 準確性, 合理性, 完整性。監測過程中, 要對環保措施應用于實際工作的效果進行考察。對于措施存在的不足之處, 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 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必要情況下, 可以在相關措施實施的過程中予以指導。減少后期結果不達標情況的發生, 為不是為了開展監測工作而工作, 同時也能降低工作成本。

結束語

隨著社會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 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也不斷提升, 環境影響評價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工作人員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 認識到環境監測工作重要性, 區分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法者之間的關系, 在實際工作中, 采用正確的方法, 確保環境工作科學合理有效開展,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奠定基礎。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 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兩大問題, 一是環境, 二是資源, 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環保問題的重要性, 并且采取了一定措施。環保工作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 而環境監測則是環保工作的一種手段, 通過各項技術的運用, 為環保工作提供支持, 本文就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之間的關系作簡要闡述。

關鍵詞:環評監測,環境影響,關系

參考文獻

[1] 朱仰鳳.淺論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的關系[J].建材與裝飾, 2015 (52) .

[2] 王光輝.淺論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的關系[J].化工管理, 2016 (26) .

人與環境關系論文范文第4篇

嵩山位于今天的河南鄭州登封境內,其地理位置處于古代中國的“中心”,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古老的都城——夏都陽城建立于嵩山東南。龍山文化晚期,從夏迄周,國家政治中心都位于距嵩山400公里范圍內的區域,由此形成了在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文化區域概念——“中原”。

城邑、文字、青銅器是中國文明形成的主要標志,它最早出現于中原地區的嵩山文化演進過程中,成為中國文明形成的重要地域。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個王朝均以這里為中心腹地,可以說明中原文化直接推動了中國文明的最后形成。在中國文明形成多元一體的格局中,以嵩山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構成當時中國境內諸文化的核心,成為推動中國境內各種文化交匯激蕩的搖籃,孕育了中國文明的形成。

位于嵩山南麓的陽城被視為“天地之中心”,隨之嵩山至遲在公元前11~前8世紀的周代就已被命名為中岳(《周禮》),很早就被帝王選中作為禮制活動場所,即帝王以此作為與天神溝通對話的神圣之山。自春秋時期開始,帝王到中岳嵩山進行“封禪”,并從此確立為制度,被后世歷代帝王所遵循。因而這里興建了滿足祭祀活動所需的建筑,保留至今的東漢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以及由太室祠延續演變而來的中岳廟,正是這種禮制封禪文化興盛的證明。

中國佛教的發展始終以依托政治力量為特點。佛教在嵩山的發展正是由于嵩山具有緊鄰政治中心汴、洛兩京的區位優勢而成為近畿名山。因此這里很早就成為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并一直延續至今?,F存的嵩岳寺塔、凈藏禪師塔、永泰塔、會善寺大殿、少林寺及初祖庵、塔林,還有數十處佛寺塔剎遺跡,表明佛教文化是嵩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嵩山文化的另一特點在于這個地區的文化教育活動,也是因為“中”的區位在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而聚集、發生的。例如在宋代,因為嵩山離都城不遠,便于知名學者前來講學,于是就有了嵩陽書院這樣的知名書院。宋代正當中國建立書院初期,嵩陽書院是北宋時期影響最大的四大書院之一。

嵩山還是古代科技活動的場所,由于陽城自古就被視為大地的中心,成為中國天文學家進行天文觀測的重要地點。相傳周代即已在陽城開展天文觀測活動,故唐代在其址豎立石表名之日“周公測景臺”,元代又在其后建立觀星臺。

嵩山歷史建筑群各自所在的山水環境、景觀面貌均十分優越,它們背倚嵩山,群峰環繞,古樹蔥郁, “形勢絕勝”,是為古代建筑選址和環境處理的優秀范例,其環境藝術感染力至今猶存。

以嵩山為背景所形成的多種文化景觀,自公元前21世紀起一直綿延至今,其所具有的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的載體,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各自體現出不同的興旺與發展,但其始終作為一個文化景觀的整體而存在著,其中的各單體之間有著緊密地聯系,從各個側面勾畫出作的才能。嵩山歷史建筑群以悠久的歷史和多樣的類型,表現出人類創作的智慧。

中國封禪文化的杰出建筑范例

中國歷代國君封禪祭祀山神的活動,從春秋初年開始一直持續了兩千多年。這種活動的產生,并引起歷代封建帝王的熱衷,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古代是以農耕文化為主導的社會,帝王們不得不關注大自然對農業的影響,他們對于不能控制的自然現象只好祈求“神”的幫助,并通過禮制崇祀活動,來強化“君權神授”的觀念,確立其皇權的正統地位,將單純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轉化成為禮制規范。

有些朝代提出以禮為治國之本,并稱可以“鎮服四海,夸示外國”,以此作為統治者的精神支柱。因此從嵩山開始的封禪活動一直延續不斷,在空間上發展成五岳,隨著嵩山被命名為“中岳”而出現東、西、南、北岳。在時間上長達近二千年之久。

封禪活動,起源于嵩山,發展成五岳,影響到全國,嵩山成為這種封禪活動的鼻祖。到過嵩山的皇帝有漢武帝、武則天、乾隆等,每年的封禪活動即使皇帝本人未能親臨,也會派大臣前往。歷代有案可查的封禪活動可達數百次之多。

以太室闕、中岳廟為代表的嵩山禮制文化建筑,是祭祀山神舉行封祀活動的場所。漢代太室闕為禮制建筑太室祠前的門闕,距今已接近1900年;由太室祠演化成的中岳廟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岳神廟宇。從保存在中岳廟內的《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廟圖碑》可以證實,現存的中岳廟大體上還保留著近一千年前這座祠廟的廟制格局。中岳廟既保存著始建初期的遺物——太室闕,又保存了近一千年前該廟的金代圖碑,這在國內是少有的,在岳廟類建筑中是無與倫比的。其他岳廟建筑群的完整性與之相比皆顯遜色,且無見證其歷史格局的圖碑留存,嵩山的禮制建筑成為全國同類建筑的形制典范。

中國古代建筑以群體組合為重要特征,由太室闕和中岳廟構成的建筑群,是古代祠廟建筑群空間處理的杰出范例。從太室闕開始,具有長長的前導空間,過遙參亭、天中閣后,建筑沿著縱軸均衡布局,左右對稱,經過四進院落,空間逐步收緊,之后才到達廟內最重要的崇祀空間——中岳大殿(峻極殿),殿前兩側廊廡并列,氣氛肅穆莊嚴。其后的寢殿、御書樓院落空間縮小,富有人文氛圍。后部遠處山上的黃蓋亭成為這組建筑空間交響樂的尾聲。在中軸的兩側還有幾組附屬建筑,皆作小院落形式,烘托著中央群組。

中岳廟整體上采用傳統的前朝后寢格局,個體建筑殿字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壯麗,廊廡平淡簡素,共同塑造了氣勢不凡的建筑群,體現出儒家文化對中國古代建筑群總體布局的深刻影響。它反映了中國建筑發展史上,公元10~12世紀的禮制建筑的空間藝術成就,表現了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體空間處理手法,被后世各種大型建筑群所借鑒。 在登封,除了太室闕之外,還保留著另外兩組漢闕,即啟母闕、少室闕,它們常常被統稱為漢三闕,作為極少的漢代建筑遺存尤為珍貴。其造型樸拙,既具有石構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在細部處理上反映了木構建筑的若干特點。三闕身上的200余幅形態夸張、富有浪漫氣息的畫像,是雄大深沉的漢代藝術的集中反映。通過那一幅幅的畫面,向人們訴說著漢代的社會生活面貌。有的畫面描繪著中原地區有關夏民族的傳說、圖騰以及有關當時統治者或民眾的故事;有的表現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游戲場景,如踢球的“蹴鞠”,?;⑾喽返摹敖堑帧薄岸冯u”“獵兔”“訓象”等。還有的刻畫了西域魔術,反映著中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凡此種種都是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透過這些生動的畫面把人們帶到二千年前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

一部具象化的中國佛教建筑史

在佛教傳人中國后的第三年即東漢永平十三年(70年),嵩山開始建造佛教寺院,至今這里還保存著許多各個時期的宗教建筑遺物。嵩岳寺塔為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磚塔,至今已有近1 500年,凈藏禪師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八角形磚塔,距今已經1260年;永泰寺是中國古代第一座尼寺,其中的唐塔為唐代密檐塔的杰出代表;創建于北魏時期的少林寺由常住院、初祖庵、塔林等三部分組成,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同時又是武術故鄉,其基址一直未變;初祖庵大殿是中原地區僅存的北宋木構殿堂的精品,為宋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少林寺塔林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僧人墓塔群,自唐至清延續一千多年而建造不絕,反映了少林寺及其所在地區社會、經濟狀況和宗教制度等多方面的歷史信息。從這些佛教建筑遺存可以看到其既表現出佛教傳播對政治的依附性,又真實記錄著佛教建筑與西域、印度的文化交流,其不同年代的佛教寺院和佛塔展示著中國佛教建筑的發展變化,在中國佛教建筑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塔是中國佛教建筑中最具有特點的建筑,佛塔的位置變化反映著佛寺平面構成的變化。早期的佛寺建筑群由中國傳統院落式建筑群發展而來,只是在其中添加了佛塔,作為“佛”的象征,同時也是禮佛的對象。因此早期的佛寺建筑群多以佛塔為中心,這種佛寺構成的年代在公元2~6世紀,嵩岳寺是中國這個時期惟一留存于世的以佛塔為中心的寺院。公元7世紀以后,逐漸形成以佛殿為中心的布局,塔的位置有的在佛殿前,有的在殿兩側,還有的在寺院建筑群之前、后或旁邊。唐代的永泰寺塔即屬于在寺院旁邊的例子。宋代的少林寺內的塔則屬于在寺院佛殿旁邊的例子。這幾座寺院中佛塔所處的不同位置,正是不同時期佛寺平面布局發展的例證。

佛塔退居次要位置以后的寺院平面構成模式,可以少林寺為代表,其在寺院中軸線上布置著山門、大雄寶殿、方丈殿、立雪堂、千佛殿,形成層層院落,主要殿字兩側布置鐘樓、鼓樓、配殿。這座在嵩山腳下展開的佛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院落層層抬高,空間疏密有致,個體建筑嚴整對稱、等第分明。寺院中軸兩側的建筑布局錯落變化,但又不失寺剎之莊嚴。

嵩山佛教寺院中保留的若干具有特色的殿堂建筑,無論從文化上還是從技術上衡量,它們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作為禪宗祖庭的少林寺,其北部保存至今的初祖庵,是紀念禪宗達摩初祖的庵堂。來自印度的高僧達摩,在佛教傳播中具有重要地位。初祖庵中的達摩面壁亭是這一文化現象的直接見證。少林寺的發展顯示著禪宗作為佛教文化中最興旺的宗派,在嵩山有著深厚的基礎。

同時少林寺又是少林武術的發祥地,早在唐代,少林武僧就曾經為抗擊兵匪保護寺院作出貢獻。寺中的明代建筑千佛閣和清代建筑白衣殿、地藏殿中均留有壁畫,真實的記錄了明清兩代少林武僧練功的場景。這種禪武結合的寺院,在佛教發展史上也是個性獨具的。

嵩山佛教寺院中的木構佛殿尚存有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遺物,宋代的初祖庵大殿、元代的會善寺大殿、明代的少林寺千佛殿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初祖庵大殿是一座造型優美的宋代木構建筑,采用制作規矩的斗拱承托著出檐,室內的木構架卻盡其自然不拘程式,利用木材天然的彎曲順勢抵抗彎矩和剪力,轉角節點部位巧妙地依靠懸挑的斗拱將荷載傳給構架。這個大殿所采用的石柱、石制墻裙,是宋代石刻藝術精品,石柱上的寶相花、蓮荷花婉轉自然,化生童子神采奕奕。初祖庵大殿建造的年代幾乎與北宋官方頒發的建筑法規《營造法式》成書的年代相同,它的技術做法和裝飾手法可算是對《營造法式》規定制度的注解,無論是斗拱的尺寸,做法,還是構架的結點處理,無不遵循《營造法式》。其石構件所采用的雕刻題材、花紋品類、雕飾手法也與《營造法式》中的石作制度規定相同,是宋代建筑遺物中珍貴的實例。

會善寺大殿顯示著元代木構建筑的典型特征,總體造型端莊、典雅,在嵩山的木構建筑中其技術做法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少林寺的千佛閣為明代木構建筑,白衣殿為清代木構建筑,這兩座殿宇則體現出明清時期河南地方性木構建筑的技術特點,這種做法使得寺院建筑風格更加世俗化。

嵩山的佛塔,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數量眾多,其形制分屬密檐塔、樓閣塔、亭式塔、喇嘛塔等各種類型。其用材包括磚、石、琉璃。其高度從40米到1米多均有,其平面形式包括正方、長方、六邊、八邊,十二邊、圓形等不同形態,且體量差異大,造型豐富,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 嵩岳寺塔作為佛教鼎盛時期北魏的遺物,在佛塔的型制上有著極大的開創性。它的建造與公元6世紀初中原有過一次西域沙門大規模遷入的背景有關。從塔身上段的拋物線形輪廓,下段塔門采用的火焰券形門洞和壺門獅子的裝飾等,反映了中土建筑藝術與西域、印度的交流。該塔整體秀麗、剛勁而挺拔,細部制作精致而質樸,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這座塔更以其先進的結構方式——簡體結構而夸耀于世,堪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簡體結構建筑。19世紀在現代建筑中開始出現簡體結構,這種結構至今仍被作為高層建筑首選的結構方式之一,其優越的力學性能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嵩岳寺塔采用磚疊澀砌筑的簡體結構,設計嚴謹精密,技術手法科學合理,足以承受較大的側向荷載壓力,保證了塔體的穩定。塔上所使用的磚,為經過嚴格挑選的高質細膩的青磚,耐壓和耐腐蝕性都很好;磚層間采用黃土泥作為黏合材料,塔外壁所敷白灰皮不僅具有美觀的效果,同時還對塔壁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可防止雨水滲入磚砌體。此塔經歷了將近1500年的風雨、雷電、地震等自然侵襲而巍然屹立,反映了我國古代工匠杰出的才智。

永泰寺唐塔是唐代佛教興盛時期的遺物,純粹以磚砌筑,造型簡潔,不加雕飾。塔身輪廓也是和緩的拋物線形,秀麗挺拔,每層砌磚精確而質樸。永泰寺的明塔采用喇嘛塔式樣,造型秀美,在嵩山地區的明代佛塔中屬上乘之作。

凈藏禪師塔比例和諧,細部刻畫精致,是最早的八角形塔的遺例,也是我國現存單層古塔中造型最優美的實例之一。

少林寺塔林中的塔更為豐富多彩,“塔林”是這座寺院埋葬歷代高僧遺骨的墓塔群。佛教傳人中國以后,佛教建筑迅速漢化,然而高僧墓葬卻仍保留著印度佛教萃堵波(Stuba)的遺俗,塔林正是在這種狀況下出現的建筑。少林寺塔林是中國現存佛寺中最大的一處墓塔群,向人們展示著唐代以后不同時期墓塔在年代、造型、藝術風格等方面的變化,從中可窺見磚塔發展之一斑。古塔的形式、大小、層數的多少所具有的等級制度之烙印,反映出佛教建筑也無例外的受到儒家倫理文

化的制約。塔林中還出現了個別鑲嵌、雕刻八卦圖案者,表現出佛、道文化的相互借鑒。塔林中的喇嘛塔則是禪宗與其他佛教宗派之間相互融合的產物。

嵩山的古塔記載著中國古塔發展的歷史,反映著不同時代藝術風格之變化,是中國古塔建筑藝術的寶庫和重要代表。

具有杰出的世界性價值的科技建筑——觀星臺

建于元至元年間的科技建筑——觀星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杰出的天文建筑。天文的觀測是制定歷法的基礎,在中國對于歷法的重視可以追溯到遠古。處于“地中”的陽城自西周以來歷代一直是重要的天文觀測場所,古人有所謂“立竿見表”,用來觀察時間的變化,后來采用“圭表”測日影,根據日影長短和方向來確定節氣,尋找日、月、星、辰運動的規律,作為制訂歷法的依據?!肮绫怼庇晒绾捅斫M成,表是直立的竿子,圭是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子,多用石材或銅材制作,兩者共同組成一座測量日影的儀器。一般的表高8尺,由于表的長度較短,測量精度受到限制。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建造的觀星臺,通過磚砌臺體來構成圭表,臺身為磚砌覆斗形建筑,有明顯收分,下大上小,下邊寬16米多,臺高9.46米,在臺身北面,設有兩條對稱磚石踏道,可盤旋登臺。臺的北側中軸線位置從臺底到臺頂設有豎向凹槽,凹槽的南壁垂直向下,這個凹槽相當于直立于地面的“銅表”,這種特殊的表不會因刮風下雨而受到影響,于它的頂部架設橫梁,從臺底至橫梁總高40尺(相當于12.8米)。臺底地面在凹槽正北用36塊青石平鋪成石圭(俗稱量天尺),通長31.19米,圭和表互相垂直,用以測量日影的長度。

整個觀星臺造型端莊巍峨,如同一座建造精密的天文儀器。觀星臺的表總高是原有8尺之表的5倍,圭的尺寸也隨之加大,并在圭的表面放置可以平移的“景符”,將日影通過小孔聚焦,使測量太陽投影變化的精度大大提高。郭守敬利用這種新型的圭表以及他發明的仰儀、簡儀等天文儀器共同測得天文數據空前精密,觀星臺與全國各地總共27處觀測點所得到的觀測成果,為修改歷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于是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中國誕生了一部新的歷法《授時歷》。利用觀星臺所測得的數據接近現代科學儀器,例如回歸年長為365.2425日,比現在采用的陽歷僅差0.0003日,相當于26秒?!妒跁r歷》科學價值巨大,曾遠播日本、朝鮮、越南。比16世紀末產生在歐洲的格列高利歷法早了近300年。觀星臺整座高臺所用青磚堅固,砌筑十分精確,反映了13世紀中國科技建筑的建造水平。

見證中國五代~清末(公元10~18世紀)教育發展的嵩陽書院

書院建筑是中國古代教育建筑發展的組成部分,保存至今的最古老書院有嵩山的嵩陽書院、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河南的睢陽書院等。嵩陽書院曾經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嵩陽書院設立之時正值中國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全國及各州縣均設立有官學,除中央官學之外,地方分別有“州學” “府學”“縣學”,屬于從基礎文化到??莆幕膶W校。書院的性質與官學不同,是具有研究院性質的學校,專門邀請有威望的學者前來授課,嵩陽書院就曾有著名學者鄭遨、種放,理學家程頤、程顥等人來講學,至今院內留有二程(即程頤、程顥)于北宋熙寧、元豐年間(1068~1085年)在此講學時手植的槐樹。嵩陽書院以傳播理學而著稱于世。大政治家司馬光曾在此編寫過著名的《資治通鑒》的部分章節。在唐宋之際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如蒙正、趙安仁、錢若水、陳堯佐、滕子京等人皆出于此。

嵩陽書院采用院落式格局,前后共五進,最初的建筑有講堂、齋房、藏書樓等,以后陸續增建了先圣殿、道統祠,以及程朱祠、麗澤堂、三益齋、四勿齋,添修了泮池,顯示出對儒學的推崇。從這座書院所設祭奠先師的殿堂、講堂、齋舍、藏書樓等,可以看出其雖由寺院改建而成。但仍不失宋代書院規制。

書院內的個體建筑皆采用硬山頂、灰磚墻、木菱花窗。它們那高聳的山尖、山墻螭頭上的磚雕,乃至窗子上的木菱花,都表現著濃郁的地方建筑特色。院內還保留了漢代以前栽植的柏樹,樹齡達4500年。嵩陽書院地處嵩山腳下,背靠峻極峰,南臨雙溪河,東側更有疊石溪緩緩流過。環境優雅,是一處學術研究討論的絕好場所。

嵩山歷史建筑群的綜合文化特征

1 嵩山歷史建筑群所反映的儒家文化影響

嵩山歷史建筑群包涵古代的禮制、宗教、民俗,乃至于域外文化,呈現出彼此交融共存的特征。但作為強勢文化的儒家文化卻深深地影響著其中的每一種文化,當時依托儒家文化所形成的禮制規范不僅有專門的禮制建筑,用于舉行專門的崇祀活動,而且左右著其他類型的建筑。觀星臺作為天文建筑,在總平面中卻與祭祀儒家圣人的周公廟、帝堯祠結合在一起。嵩陽書院作為中國最早的直接傳播儒家學說的場所,也設有祭祀儒家圣賢的殿堂,并有很多名人在此駐足,反映著嵩山作為東方儒家文化核心地之一的長久凝聚力。宗教文化本是從外域傳人者,在嵩山不但寺院殿堂構成、布局仍難脫禮制規范,就連墓地也要區分長幼高下。

2 嵩山歷史建筑群與環境的親和性

嵩山歷史建筑群位于太室山、少室山及其臨近區域,每個建筑群所處的環境大多山水形勢優良,建筑群布局因山就勢,高下自如。所選地段的小環境,皆背山面水,共同特點是或河水從前流過,或澗水繞門。中岳廟太室闕以南有奈河,少林寺山門前有少溪河,嵩陽書院門前有雙溪河、東側有疊石溪,永泰寺有來自東側的永泰小溪,凡此種種皆如是。二千多年來,這些山水環境基本保持良好,每幢文物建筑周圍的山水環境均無根本性的變化,大量的古樹名木被保存下來,成為自身歷史真實性的直接見證,為人們留下了古代建筑選址的優秀案例,正如墨子所指出的那樣,“高勿近早而水足用,下勿近水而溝防省?!贬陨綒v史建筑群雖然近水,但因本身處在緩緩的坡地上,均無需溝防而泰然。

3 借助磚石雕飾訴說歷史

嵩山歷史建筑群中存在大量精美的磚雕和石雕,向人們訴說著當時的社會生活、人們的好惡、時尚的追求,形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漢三闕所雕的動物,總體造型強勁有力;嵩岳寺塔上的磚雕獅子簡練傳神。初祖庵石柱、檻墻的雕刻更是生動自然;塔林中的元代磚雕花卉在幾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栩栩如生。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盡收眼底。建筑群中還有眾多的古代碑刻、壁畫等類型的文物遺存,也成為人們從另一面解讀作為文明發祥地的中岳嵩山,在文明起源和文化融合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嵩山歷史建筑群中還保存大量碑刻,其中如《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碑》的碑體造型、雕刻技藝和書法藝術均為上乘,為唐代碑刻的代表作,同時還可以從該碑的字里行間讀出立碑人的思想和社會政治,反映了唐明皇受奸相左右乞求長生不老而荒疏政務,致使唐代由盛變衰的歷史。少林寺的《達摩一葦渡江碑》反映著佛教禪宗與少林寺的密切關系。其他的幾百通碑,在我國古代碑刻發展史以及雕刻史和書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堪稱中國古代雕刻和書法的藝術博物館。大量的題額、銘記包含篆、行、草、隸、楷各體,反映了漢代以來中國書體的演變歷程。

以嵩山歷史建筑群為載體的嵩山文化景觀,集中代表了中國古代核心區域的文化,它的傳承、發展造就了色彩斑斕的中國傳統文化。

嵩山歷史建筑群保存的真實性、完整性方面更是無與倫比的。不但在總體布局上,而且在個體建筑中;不但在環境遺存上,而且在群眾對其認知上皆可舉出若干例證。那些歷代的有著紀年的建筑、碑刻遺物,有著幾千年樹齡的古樹,乃至歷代眾多的文獻,無不見證著它的歷史。同時從它們在文化史、科學史、建筑史上所具有的獨特價值,更證明其是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遺產標準的。

人與環境關系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十九大精神;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解讀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學習十九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篇章,核心就是學習貫徹“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思想。

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這是黨對生態文明的認識與實踐不斷深化的結果。黨的十六大提出走生態文明道路的初步設想;十七大首次把生態文明作為一個重要段落寫入了黨的報告中;十八大把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領域的體制改革;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生態文明領域的法律法規制度。2015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共同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這兩份重要文件。這個總體方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頂層設計,搭起了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的“四梁八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成為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重視,標志著我們黨的認識和實踐有了新發展。

黨的十九大體現了五個“新”。第一,新時代,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第二,新矛盾,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第三,新思想,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四,新目標,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階段與系列目標。第五,新任務,提出了我國下一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防、一國兩制、外交、黨建等各方面任務。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十九大提出了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思想,并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展開了系統深刻論述。

生態文明為最早提出“新時代”概念的領域。早在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這是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新矛盾的描述,其中很多方面都是因為生態環境領域新矛盾所導致的新需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經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涵。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一新思想的重要內涵,都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集中體現。

十九大報告對我國下一階段發展設置了一系列新階段、新目標,新目標又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報告把2017年到2050年劃分為三個重要階段:2017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2020年-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35年-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從2017年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強調要“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在七大治國戰略中,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其中之一,這是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相關的重大戰略。在要“堅決打好”的三場重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目標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

從2020年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其目標是:“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其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要求就是“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這是一個更高的要求。

從2035年到2050年,我國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目標是“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大家都熟悉,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一條,是在國家層面上對核心價值目標的設定。十九大報告在其上增加了“美麗”,對應的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富強”對應的是物質文明、經濟建設;“民主”對應的是政治文明、政治建設;“文明”對應的是精神文明、文化建設;“和諧”對應的是社會文明、社會建設;“美麗”對應的是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建設。五大文明都要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全面提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十九大報告對我國實現下一階段工作新任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其中一個重要篇章的標題就是“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十九大報告生態文明建設部分重要起草人之一、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說,思想上的霧霾不除,體制機制上的霧霾就很難消除,最后空氣當中的霧霾就很難根除。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清除我們思想上的霧霾,需要我們從理論上對理念進行變革。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來自于由經濟學和生態學交叉形成的生態經濟學。不像西方經濟學等從國外直接輸入的學科,生態經濟學是在中國和西方幾乎同時產生的。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各國包括中國都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西方國家對資本主義環境污染問題進行了反思,形成了對資本主義生態環境危機的重要批判,產生了生態經濟學這門學科。我國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出發,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系列的重要思想,產生了中國的生態經濟學。二者雖然從中西方分別產生,但是它們的基本觀點、基本范疇是比較相同的。生態經濟學有一個核心范疇叫“自然資本”。我們知道,資本就是能夠讓錢生出更多錢來的東西,也就是能夠讓財富增值的東西。把“自然”和“資本”放到一起是什么意思呢?以前人們覺得生態環境是沒有價值的,不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經濟回報,但是在發生生態環境危機和生態資源越來越緊缺的情況下,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自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變成了資本,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經濟回報,因此就把它們稱為自然資本。

現在自然資本不僅僅是學術概念,它早已經進入黨中央頂層設計,進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思想當中。2003年,在浙江省委黨校講臺上,時任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生態環境是資源,是資產”。這就是自然資本的概念雛形。在黨中央、國務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中,習近平總書記自然資本理念是這樣表述的:“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就應當得到合理回報和經濟補償。”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班開班式上強調,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所以自然資本不僅是生態經濟學理論上的重要概念,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范疇。

下面,我圍繞生態經濟學中自然資本的可持續規模、公平分配和有效配置三大重要原理,為大家解讀十九大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精神。

一、綠色發展: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實現綠色發展模式,需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先看人口增長。據世界經濟史研究,公元元年世界人口總量是2.3億,中國為6000萬。1000年之后,世界人口總量為2.7億,中國還是6000多萬,都沒有特別大的變化。1820年,西方工業革命得到一定的發展,世界人口突破10億大關;中國經歷康乾盛世,人口達到3.8億。1927年,世界人口突破20億,中國為4.6億。1960年,世界人口突破30億,中國為6.7億。1975年,世界人口突破40億,中國為9.2億。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50億,中國突破10億。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億,中國為12.5億,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70億,中國是13.7億。這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個規律:工業革命之后,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世界和中國人口都出現了指數化翻番式增長。

再看經濟規模。以1990年提出的“國際元”指標衡量,公元元年,世界經濟規模為1025億,中國為268億。1000年之后,世界經濟規模達1168億,中國為266億,跟人口增長相似,變化都不大。1820年中國和世界經濟規模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經濟規模達6944億,中國為2290億,大概占當時世界經濟規模的三分之一,即康乾盛世后的中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1950年,世界經濟規模增長到53261億,中國在經歷自鴉片戰爭起的百年屈辱史之后,經濟規模幾乎沒有變化,只有2399億。1973年,世界經濟規模增長到160592億,中國增長到7400億,雖然也在努力趕,但是差距依然被拉大。2001年,世界經濟規模為37.15萬億,中國為4.57萬億,開始迎頭趕上。2015年,世界經濟規模大概為57.95萬億,中國達到11.46萬億,約占當年世界經濟的五分之一,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所以,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近幾十年以來,世界和中國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都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我們不禁會問,這樣的高速增長能不能維系下去?

再看另外一個研究,也就是現任北京市長、前任環保部長陳吉寧愛講的生態足跡研究。生態足跡就是能夠持續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其含義就是指要維持一個人、地區、國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夠容納人類所排放的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生態足跡可以在時間上用綠線和紅線來表明一對關系,綠線表示世界上每年能夠提供給人類消耗的資源量,即資源供給,紅線代表世界上人類每年所消耗掉的資源量,即資源消費。在圖1中,這兩根線在20世紀70年代相交并開始進入紅色區域,這個紅色區域叫做生態赤字。到了2008年,需要1.5個地球的資源才夠人類消耗,中國自然資源消耗率更高。這個研究指出,2008年如果地球上都是中國人的話,大概需要2.5個地球的資源才能養活中國人。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地球已經不能再承受這么迅速的人口和經濟規模增長。

生態經濟學認為,人類經濟系統只是大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我們應該樹立這樣一個觀念——人只是生態環境的一個部分。在工業革命之前,人們看到的世界是自然資源無窮無盡,我們把它叫作“空的世界”,也就是生態系統空間很大,經濟系統可以不斷擴張和膨脹。但是工業革命之后,尤其是近幾十年以來,人們發現“空的世界”消失了,現在面對的是一個“滿的世界”,也就是人類經濟系統已經撐滿了生態系統。所以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我們看看2015年中國消耗自然資源和排放廢棄物的具體數據。在能源上,2015年中國消耗43億噸標準煤(人均3.1噸),占世界能源消耗的22.9%,其中煤炭27.5億噸(人均2噸),占了世界的50%。粗鋼方面,2015年中國消耗7億噸(人均0.5噸),占世界的43.3%。水泥上,2015年中國消耗了23.4億噸(人均1.7噸),占世界的53.2%。氧化鋁方面,消耗了0.63億噸(人均46公斤),占世界56.8%。在廢棄物、污染物排放上,二氧化碳,2015年中國排放了91.54億噸(人均6.7噸),占當年世界的2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這兩種重要的空氣污染物,分別為1859萬噸、1851萬噸,占世界的35.5%和20.4%,人均排放14公斤。在表征水污染的兩個重要指標上,中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為2224萬噸,氨氮為230萬噸,總量都是世界第一。

我們知道,生態系統給經濟系統提供了大量自然資源,經濟系統將大量廢棄物排放到生態系統。我們過去的經濟增長,靠的是自然資源消耗數量增長與廢棄物排放數量增長來維系的,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一時的經濟增長”。怎么改變這個狀況?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說:“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已經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會更精彩。”中央反復強調經濟發展要提質增效。十三五規劃強調,注重提高經濟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十九大報告提出,經濟增長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是什么?就是要在經濟發展中堅持質量第一和效益優先。在綠色發展的模式下,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所消耗生態系統的自然資源總量可以不增長,排放到生態系統的廢棄物總量也可以不增長。

實現綠色發展有很多方式,比如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而核心是要提升自然資本的質量和效益。我們以往注重提升物質資本的質量和效益,現在更要提升自然資本的質量和效益,從而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這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我們經常問: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到底為了什么?為了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這是中西方都認同的觀點。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世界每年因為空氣污染導致過早死亡的人口已經達到800萬,空氣污染已經超過心血管疾病成為人類第一大死因,大家還發現跟健康和壽命最相關的已經不是自己個人的努力,而是周邊的生態環境。因此,自然資本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已經成為了老百姓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公平分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公平分配自然資本,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這也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要理念。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盧卡斯在一篇重要論文中說,經濟增長可以自動解決分配問題。換成我們現在經常講的話就是,蛋糕做大了,每個人都會有蛋糕吃。羅伯特·盧卡斯的話是針對美國講的,那么美國是不是通過經濟增長自動解決了分配問題?法國著名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一書中警告,“美國正在進入財富和權力世襲的貴族制度中”,貧富差距驚人。雖然二戰后美國經濟增長非???,但是美國整體財富分配差距不斷拉大,到2010年,美國萬分之一的富人占了美國財富的4.48%,而美國90%的人只占了美國財富的50%。二戰后的經濟增長沒有自動解決美國的收入分配,相反使分配情況惡化。再看世界的情況。2016年1月,總部位于英國的國際慈善組織樂施會發布報告稱,目前全球最富有的62人所擁有的總資產高達1.76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36億最貧困人口的財富總和。再來看中國的情況。中國各個區域之間的收入分配也非常不平衡,2015年,廣東的GDP相當于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國家俄羅斯(GDP世界排名第13位),但西藏的GDP只相當于尼泊爾。有人開玩笑說,西藏再怎么干,也干不過東部的一個鎮,比如2015年廣東順德桂榮鎮工業深加工產值超過1000億元,超過了西藏。人均GDP最低的省份甘肅,其水平僅相當于非洲的安哥拉(人均GDP世界排名第103位)?;嵯禂凳窃u判一個國家財富收入分配公平情況的指標,國際上認為,基尼系數高于0.4,就進入了財富分配不公的警戒線。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從2003年到2015年,我國基尼系數一直維持在0.46以上高位,超過國際警戒線,且在2009年一度達到0.49。根據北京大學對中國家庭財富分配情況的研究,中國最富的1%的人占有中國三分之一的財富,最窮的、25%的人只占有中國財富的1%??梢娭袊敻环峙洳罹嘁彩呛艽蟮?。

我們有大量的自然資本還沒有進入到我國財富分配中,下一個階段如何公平地分配好自然資本,是關系到如何縮小老百姓貧富差距的一個重要問題。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下一階段我們要實現共同富裕,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合理公平分配自然資本。

自然資本不僅在窮人和富人之間要合理公平分配,在窮國和富國之間也要合理公平分配。著名學者勞倫斯·薩默斯在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和副行長時說:“通過國際貿易把污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是合理的。”讓我們看看這句話背后的深意。我們經常講有“官二代”“富二代”,薩默斯是典型的“經濟學家二代”。他的叔叔保羅·薩繆爾森和舅舅肯尼斯·阿羅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的父母也都是大學經濟學教授。1983年,28歲的薩默斯成為了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在美國當個教授已經很不容易,更何況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薩默斯擔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1993年在克林頓政府擔任美國財政部副部長,主管美國的國際貿易問題;1999年至2001年又在克林頓政府擔任美國財政部部長。2001年小布什當政,他離開財政部回到哈佛大學擔任校長,成為哈佛大學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校長。2008年奧巴馬競選美國總統,他是奧巴馬競選團隊的首席經濟顧問,為奧巴馬成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立下了汗馬功勞。奧巴馬競選成功后,聘請他擔任了美國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操刀制定了美國應對金融危機和之后走出金融危機的一系列重要經濟政策。本來奧巴馬在第二任期想讓他當美聯儲主席,因為得罪過很多人,他沒當上,但他依然是美國智庫的重要人物。中央黨校經常跟美國合作召開中美智庫論壇,其中必請的一個人就是薩默斯。依照薩默斯的這種觀點,這幾十年來有多少發達國家的污染轉移到了中國?數據表明,2010年從美國通過貿易轉移到中國的二氧化碳有6.7億噸,從歐盟轉移到中國的有5.7億噸,占中國當年排放量的15%。再舉一個例證,從日本運送到中國的大量集裝箱裝的是什么?是日本的廢電子元器件、廢紙、廢鋼、廢玻璃。日本在2000年之后實行環境立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他們的根本原則就是把垃圾放到處理成本最低的國家去處理,也就是中國。不僅僅是日本,全世界有大量垃圾都運到了中國,據國外統計,中國每年要處理掉世界56%的垃圾。所以,今年國家環保部專門向WTO嚴正聲明,中國將不再進口國外高污染高危害垃圾。我們要建立自己的綠色貿易體系,實現國與國之間自然資本的公平分配。

除了窮人和富人、窮國和富國之間的自然資本要公平分配,對子孫后代的自然資本公平分配也很重要。每年的“雙十一”,中國網購都能突破世界紀錄,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三個字是買買買,大家都購買了大量東西?,F在,全世界消費主義盛行,用法國皇帝路易十五的話講就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也要恣意消耗自然資源。其實,我們要和子孫后代之間建立合理的自然資源分配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公平是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一個最基本的屬性。

因此,公平分配自然資本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第一,要處理好窮人和富人的關系。人太窮了,沒辦法,就要破壞一點生態環境;但是,人過于富裕也會浪費自然資源。所以十九大報告高度強調共同富裕。第二,要處理好欠發達區域和發達區域的關系。窮國和富國之間存在自然資本分配不公平的情況,對于我國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來說,其實也存在這個情況。怎么處理好這個關系也很重要。之前我在縣委書記班講課的時候,有個縣委書記給我講了一個案例。10年前,他當環保局長的時候關停了一個污染企業,過了幾年,這個污染企業老板又來找他。老板說:“你把我的廠關了,我現在跑到上游安徽省去了。我現在產能更大,污染更嚴重,我在上游,對下游危害更大。”這個縣委書記只能苦笑,因為環保是屬地管理,他對那個老板一點也沒辦法。這樣又過了幾年,這個污染企業老板又來找這個縣委書記:“哎呀,不行啊?,F在安徽也搞環保,把我的企業也關了,我怎么辦?我跑新疆去了,我通了一根幾千米長的管子,把污染物排到沙漠中去,查都查不到。”從這里可以看到,我國欠發達區域和發達區域之間的自然資本分配也存在著不公平。當然,我們最近在搞中央環保督察,環保力度越來越大,正在查處一大批這種污染轉移案件。第三,要處理好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關系。美國阿拉斯加州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案例。該州盛產石油,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和特朗普總統會見的時候,中美簽訂了大量的能源合同,其中包括中國從阿拉斯加州進口石油。阿拉斯加州開采石油,每年都要把一部分石油收益留下來存為信托基金,作為留給子孫后代的自然資本。他們的考慮是:石油開采完就沒了,子孫后代怎么辦?我們也一直強調,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凈水清的良好生態環境。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改善區域之間的污染轉移問題;還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對窮困人口、貧困地區,通過生態補償機制,使他們的自然資本在市場上得到變現和大量增值,這也是我們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有效配置: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我們要實現自然資本的有效配置,就要按照十九大報告要求,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我們知道,資源都具有稀缺性。資源的稀缺性包括競爭性和排他性兩方面。什么叫競爭性?就是這個資源你用了,別人不能用。什么叫排他性?就是指這個資源如果歸你所有,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別人就不能使用。比如自行車,你騎了這輛自行車,別人就沒法騎它了,你占有了這個資源,這就是資源的競爭性。如果自行車是你買下來的,歸你所有,你買一把鎖把車鎖起來,只要社會治安良好,別人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就不能騎走它,這就是資源的排他性;而你買的這把自行車鎖,代表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產權。但是大量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產權不明晰,這些資源的排他性還不明確。

我國憲法第九條規定:“礦產、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這說明我國大量的自然資源都是屬于全民共有或集體所有。我國改革開放40年、建國近70年來,只有礦產資源的產權大致是明確的,其他大量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產權是不明確的。從十八屆三中全會起,黨中央一直強調加快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確定產權主體,創新產權實現形式,保護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的權益,公平分享自然資源資產收益。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這一點,提出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

我國將怎樣具體來管理和有效配置自然資本呢?自然資本根據稀缺性的不同,可以分為資源性產品、可再生能源、生態產品、可再生生物資源、廢棄物吸收能力這幾大類。下面我結合十九大報告,對每一類自然資源的管理方式進行簡要論述。

第一,資源性產品。

資源性產品是指這類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這一代人用完了,下一代人就沒有了。資源性產品包括水、土地、礦產、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等。大家可能會納悶: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怎么屬于資源性產品?因為現在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大量的水是深層地下水,這些水是不可再生的。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指出,我們現在用的大量的深層地下水,其實和石油、天然氣、煤炭類似,是在較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對于我們短期的人類來說,就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而且水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跟安全相關的重要產品,它的稀缺性越來越大。美國情報委員會曾經有報告,水安全問題有可能成為今后幾十年很多國家政權顛覆的一個重要方面,控制水資源,就可以控制某些國家國計民生命脈。有紀錄片報道,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原來有很多毒販,隨著近幾年該國水危機越來越嚴重,毒販紛紛轉行販水,因為販水的利潤比販毒還要高,足見水資源是非常重要的稀缺資源。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人均使用量和世界水平差不多。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占有量更少,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而人均使用量也和世界水平差不多。因此,對于我國來說,我們迫切需要知道如何有效配置這些資源性產品。

這些資源性產品是稀缺的,有競爭性也有排他性。它們有稀缺性,可以直接在市場上定價,這也是我們現在已經在做的事情。但是在大量資源性產品的開采、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是會產生環境污染的,比如開煤礦會對周邊產生環境污染。這些污染,經濟學叫做外部性,這種外部性就需要政府給一個合理定價,把它們加到總的產品價格中。我們還要考慮到這些資源用完了,子孫后代就沒了,就要界定后代的產權,政府要給后代定一個價錢,就像美國阿拉斯加州把一部分石油開采的收益留給下一代人一樣。只有把資源稀缺市場定價、外部性政府定價和后代產權政府定價三部分價格加起來,才是資源性產品配置的真正合理價格。相關改革工作我們現在一直在做,十九大報告強調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我們要合理反映資源性產品總體價格,用價格方式推動全社會全面節約資源和循環利用資源。

第二,可再生的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像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水力發電,等等。它的特點是沒有競爭性,沒有排他性,比如太陽能,并不是我占了別人就不能用了,所以在市場上是沒有辦法配置的,因為它們的資源價格是零。但是,使用大量可再生能源也需要花成本,比如建風力電站,買風電機組需要花錢,占用土地需要花錢,運行維護也都是有成本的。再生資源的價格就是它的利用成本?,F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價格還比較高,跟使用煤炭、天然氣和石油有價格差距,這就需要政府給予合理補貼,讓可再生能源的價格降下來一點,達到合理的社會接收程度,讓可再生能源能夠得到更好推廣。

發達國家對于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新能源高度重視。美國著名學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 = 新能源 + 互聯網”。在德國農村,很多人家屋頂都鋪設了光伏板,通過光伏發電,很多地方實現了能源的自給自足,甚至還可以輸送到電網上去。奧巴馬任美國總統時說:“不能坐等中國在新能源領域追趕上美國。”對中國大力發展新能源發起打擊。于是,前幾年中國光伏產業在歐洲和美國遭遇“雙反”——反傾銷、反補貼的雙重打壓,大量光伏企業倒閉。當然,我國光伏企業自身也有問題,但是也有一個重要方面是發達國家的新能源戰略。原來我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原材料從國外進口,生產出來的大量光伏產品出口國外。經歷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之后,發達國家光伏發電設備市場已經進入了飽和階段。它們發現,如果不打擊中國光伏產業,中國自身就會大量使用這些光伏設備。通過國際貿易手段打擊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這就是它們的一個大戰略。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必須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審時度勢,借勢而為,找到順應能源大勢之道。十九大報告專門強調要壯大我國的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原來我們經常講的是能源的轉型、升級,而這里講的是革命。革命就要有一個根本性的變革、變化、轉變。

第三,生態產品。

生態產品指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優美的風景,等等。生態產品也是沒有競爭性、排他性的,所以沒有價格,需要政府合理的貨幣化估值來確定它們的價格。

舉幾個例子。浙江湖州有個莫干山,山高兩三百米,相比于新疆、云南、內蒙古等地的風景名勝來說,真是小巫見大巫。2010年前后,有個南非小伙子在當地山腳下承包了一塊地,建了一些小賓館,像我們很多地方搞的農家樂。但是,這是外國小伙子弄的,所以當地人叫“洋家樂”,他叫作“裸心谷”。那里蓋了幾個小木屋,里面陳設簡單,就一張木床、幾個木頭桌子,最有特色的是在屋頂上做了一個大浴缸,你可以在里面一邊泡澡一邊看外面風景,但是外面人看不到你。就這么一間房間,即使你提前三到五個月,花三到五千塊錢,也還不一定能夠租得到。據當地政府介紹,就這么一張床,一年給當地政府提供的稅收是十萬,即一天一張床的稅收是三百塊錢。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什么是生態產品的合理定價和大量增值。這幾年浙江省大量治理養豬產業。浙江桐廬有人發現豬圈還是挺有特色的,就產生了一個很好的創意:在很原始的豬圈里,直接放上幾張桌子,把豬圈改成咖啡廳?,F在這種豬圈咖啡廳生意非?;鸨?,是當地的重要旅游景點??梢姾芏嗌鷳B環境經過改造之后都可以增值,這就需要我們合理地對它們進行估值。我們去湖北調研,一個工藝大師把毛竹做成工藝品,刻上他們工作室的章,一個工藝品可以賣兩千多塊錢?,F在大家都很關心霧霾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的問題,于是很多地方開始售賣當地的新鮮空氣,比如浙江臨安。

在合理定價的基礎上,生態產品都可以有效增值,成為商品。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第四,可再生生物資源。

可再生資源是指能夠通過自然力以某一增長率保持或增加蘊藏量的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森林和野生動物。約一萬年前,地球森林面積是62億公頃,覆蓋了一半的陸地面積?,F在地球森林面積縮減到28億公頃,而且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積達1450萬公頃。如果持續下去,190年后,整個地球就會成為不毛之地。工業革命之后,有大量的物種滅絕了,這種速度比正常速率高1000倍。由于可再生資源的持續利用主要受自然增長規律的制約,所以對于可再生資源來說,主要是通過合理調控資源使用率,實現資源的持續利用。在市場和政府的框架下,要運用可再生資源的競爭性和潛在排他性,由政府確定產權,由市場形成價格。

這個工作我們政府也正在做,比如大量確定林業產權。習近平總書記原來在福建工作時就提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要上山,林權也要確權?,F在這些都做到了。在林權確權之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跟進建立合理的市場定價機制。我們現在對林業的生態補償還比較少,一畝地才幾十塊錢,對于老百姓來說這點收益太少了,因為砍一棵樹所掙的錢多多了。所以,我們下一步最關鍵的工作是建立合理的市場定價機制。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創新產權模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植樹造林。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我們要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

特別要指出的是,我們要注意運用市場化手段,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雖然各個國家出臺了很多方法,但野生動物有市場需求,很難從根本上制止這種買賣。但是很多地方野生動物保護得很好,出現了野生動物增多的情況。在一個合理的生態系統里,每一種動物都有一個合理的量。比如新疆和西藏保護野生動物不錯,某些野生動物多了之后,開始超過生態系統容量,野生動物找不到吃的了,就去侵擾當地村莊。政府也要控制它們的量,但是政府要派人去打死這些野生動物成本很高,這就可以引入市場化的機制。2016年奧斯卡金像獎電影《荒野獵人》就講了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美國北部密歇根州貼近加拿大,當地有很多獵人,他們世世代代以打獵為生,打死一頭黑熊就能證明自己具有作為獵人的最大能力。所以當地黑熊越來越少,政府開始保護黑熊,但還是有很多的黑熊偷獵者,而政府抓偷獵者需要花很大成本,面臨很大矛盾。于是政府把這些獵人叫來,把政府每年要打死的黑熊數量公布出來,作為狩獵權拍賣給這些獵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三贏”的局面:第一,政府不再需要花錢雇人去打黑熊了,可以由獲得狩獵權的人去打;第二,政府也不用去抓偷獵的獵人了,這些獵人可以合法地去捕獵黑熊;第三,通過拍賣,獵人掏錢購買狩獵權,政府財政就有更多的錢用以保護黑熊。從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發揮市場機制的重要性。

第五,廢棄物吸收能力。

大自然有自我凈化能力,生態環境有廢棄物吸收能力,但容量是有限的。我們很多人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河流很干凈,倒點垃圾、臟水,它可以自我凈化。但是后來污染物排放多了,超過大自然自我凈化能力,小河就臟了、臭了。因此大自然環境容量是有競爭性和潛在排他性的,你排多了,別人就多排不了甚至排不了。因此應該由政府確定排污的產權?,F在各地已經開展了很多這方面工作。有的地方做的是排污權,還有的地方試點了碳排放權,如從2011年起,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以及廣東、湖北七地進行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在這些地方試點中,建立了相應的交易市場,以確定相應廢棄物吸收能力的配置價格。

下面我們看看廢棄物吸收能力配置價格的具體流程,即摸家底、定產權、找大戶、分配額、做交易。摸家底,就是要搞明白當地到底能夠排放多少污染物,當地還有多少可排放污染物的環境容量。家底摸清楚了,確定了環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規模,就可以把它劃分成一塊一塊的產權。這里一般有一個方法,叫做“找大戶”,就是找排放的大戶,將排放權分配給他們。當然大家肯定要問:為什么他們排污多還要分配給他們?第一,他們首先要做到達標排放;第二,我們現在分配給每個老百姓也可以,但是這樣做成本很高,所以一般分配給大的排污企業。當然,最合理的做法是把排污權拍賣給這些大企業,哪個企業出價高,就把這個排放權分配給它。由于我們現在剛剛推進這項工作,為了簡單易行,有些排放權還是可以免費分配下去,或者以較低價格分配下去。排放權分配下去之后就可以做交易。做交易是什么呢?就是由于每個企業的減排成本不一樣,減排成本比較高的企業就會把它的排放權賣給減排成本比較低的企業,從而雙方都能通過這個交易受益。這樣就形成了市場交易機制,而且政府也滿意。因此,市場可以使各方都獲益,政府要完善制度規則,形成合理的分配機制和市場機制。

2017年我國已經全面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讓我們看看有關碳排放權交易數據。第一組數據:36億歐元和216億人民幣。2013年歐盟碳排放權拍賣體系拍賣總收入為36億歐元,我國政府所收企業排污費總收入為216億人民幣。2013年36億歐元相當于300多億人民幣。歐盟利用市場機制,僅在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上的收入就超過了我們所有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收入,這證明市場手段比單純的行政手段效果好很多。第二組數據:13億人民幣和500億美元。2015年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慶以及湖北、廣東七地碳排放權交易總額為13億人民幣,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額則達到500億美元。第三組數據:600億-4000億人民幣和1000億人民幣。據國家發改委評估,如果全國鋪開建立碳交易市場,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達到600億到4000億人民幣的規模,雖然與世界碳市場規模有差距,但是發展是非常迅速的。2016年前任環保部長陳吉寧在兩會答記者問,有記者問我國環保每年需要新增多少投資。陳部長回答說需要1000億人民幣。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在全國推廣之后,一年所實現收入就完全可以彌補全國每年新增環保投入。

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綠色金融。十三五規劃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我們現在逐步建立的綠色金融機制。2017年,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國務院六部委選了幾個地方做綠色金融試點,每個試點都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做成金融產品,將發展綠色金融產品作為重要的努力方向。什么時候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真正深入到老百姓心中?就要看老百姓腰包里放入的是不是很多的綠色金融產品,是不是通過自然資本的增值,使每個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使每個老百姓獲得切切實實的收益。這個時候,國家不用做任何宣傳,每個老百姓就會樹立起非常完善的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德國農村區域現在成為了全世界最富裕的第二大區域,僅次于英國倫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現了農村自然資本的大量增值。我們也有這個重要想法。201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引導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四荒”使用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農業生產設備設施、小型水利設施使用權、農業類知識產權等都可以進行市場交易。這樣就可以使農村更加富裕起來,更好地實現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當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的時候,我們也能夠像德國那樣做到鄉村比城市更美好。

老子《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無論是個人做事,還是政府執政、企業管理,都要遵循自然規律。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遵循自然規律,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

根據中國干部學習網錄音報告整理

責任編輯:詹燦輝 富裕

人與環境關系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自然保護區是指在國家相關法律的保護之下對保護區內生態系統、生物物種以及自然遺跡進行保護的區域。通過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制約,從而實現生態環境的平穩發展以及對環境的保護,加強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工作對于生態平衡和稀缺的自然資源的保護以及對于環境保護的觀念認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護區的管理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加強百草坡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和規劃,尋求環境保護的各種相關的措施和方法,對于四川省地區的環境發展以及生態的平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環境保護;管理和規劃;生態環境

百草坡自然保護區處在四川省的涼山州東南部地區的金陽縣,地理位置屬于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百草坡自然保護區主要是對野生動植物類型進行保護的區域,在不斷發展中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百草坡地區的環境和動植物的保護也為更多的人所關注。本文分析百草坡自然保護區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以及就解決的方法提出建議。

“四川省省級百草坡自然保護區,南北長17公里,東西寬35公里,面積235平方公里,北部主峰獅子山海拔最高達4076.5米,最低處金陽河與尼依達河交匯處海拔1350米。百草坡這一個區域內,有著有利于植物生長、動物繁衍的氣候、海拔和溫度等。整個區域之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因地處長江中上游地區,水資源十分充足。據統計,在百草坡自然保護區域之內樹木有300多種,草本植物有800多種,脊椎動物和爬行動物等都有200~300多種,因此更需要引起重視,不斷提高對于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規劃。

1百草坡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環境保護在當下受到高度重視,對于百草坡地區的自然環境保護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近年來通過四川省地方政府和相關工部門的努力,百草坡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完善。例如對于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對于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保持以及該區域內生態的平衡發展等都起到了一些積極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1.1百草坡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低下

四川省金陽縣屬于我國發展較慢的地區,在發展中資金和技術都比較缺乏,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當中資金等投入明顯不足。使得保護區內無法引進先進的管理設備,也無法去吸引和利用更多專業性的人才,一些在職的工作人員對于樹木、物種和動物保護的常識嚴重缺乏,導致在管理當中存在諸多的問題。

1.2自然保護區內人與自然矛盾突出

金陽縣屬于一個不發達的縣,當地的人們生活條件都比較艱苦,經濟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等都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金陽縣地區人們經濟的收入來源很大一部分是對當地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所獲得的,因此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的一些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必然會使得該地區的自然資源保護難以進行,該地區環境和動植物資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1.3自然資源保護的意識缺乏

自然資源保護中對于自然資源的保護意識不夠強,盡管近年來自然資源保護的責任和意識有所提高,但是還缺乏更大的積極性。人們對于自然保護區的觀念意識認識不足,也沒有意識到環境問題在這當中存在的巨大作用和意義,同時地方政府對于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投資力度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對于保護區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夠有效的解決,缺乏主人翁意識以及要保護自然環境的決心。

2百草坡自然保護區管理方式

2.1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的宣傳和教育

對于百草坡自然保護區應該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重視,為自然保護區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機遇和條件,百草坡自然保護區相關部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地利用政府職能發揮最大的宣傳效果,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使人們認識到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重要性。

2.2投入充足的資金,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管理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在自然保護區的發展中也應該積極地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加強對區域內自然資源、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保護區管理工作,加強管理和監督的力度,對于病蟲害通過相關的科學技術進行遏制和防范。

2.3重視法律制度,加強監督管理

對于各種破壞植被、殺害野生動物等的行為要運用法律的手段進行處罰,完善百草坡自然保護區相關的法律制度的建設。(1998年設立了森林派出所)加強對于惡意或者非法破壞森林等行為的打擊力度,遏制在保護區內亂砍濫伐、采礦、打獵或者挖藥等行為。

3結語

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存在著的諸多問題,需要四川省政府的強制力和感染力,需要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熱心,需要當地群眾足夠的重視,共同為百草坡自然保護區的環境保護作出貢獻,促進生態的平衡發展以及對自然資源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彭貴平.上海辰山植物園植物系統園分類系統的選擇與植物配置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27).

[2]李春嬌,董麗.試論植物園專類區規劃[J].廣東園林,2007,(02).

作者簡介:楊拉里,大專學歷,四川省百草坡自然保護管理局,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自然保護區管理。

上一篇:財務戰略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國際直接投資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