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心理范文

2023-09-20

兒童心理范文第1篇

暑假期間,我有幸參加了“五個一“社會實踐,我主要參加了留守兒童幫扶。留守兒童人數眾多,已經形成一個需要予以高度重視的群體。半數以上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這種狀況,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心理發展等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如何在留守兒童中加強和鞏固教育,是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留守兒童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是關注的重點對象。而我在與李同學相處的過程中,感受著他們的生活與心理,有著不一樣的感受。

一、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留和心理狀況

家境好一點的留守兒童,被送到了當地的寄宿學校,有相對安定的學習環境。與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兒童,雖然在生活上能夠有所照顧,但是在學習上,年邁的爺爺奶奶給予不了任何輔導。留守兒童遇到學習問題時,采取向老師求助,自己解決的人數只占到25%。家境好一點的留守兒童,去父母的約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愛,失行為散漫。一些寄宿在學校的留守兒童,情緒憂郁低落。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閉,對他人漠不關心,不接受他人善意關懷等心理。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溝通,從而導致留守兒童在心理、行為上產生了嚴重的缺陷。諸如他們性格孤僻,情感相對冷漠;進取心不足,學習成績不理想;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能力差,違紀違法行為時有發生等。

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

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漏洞,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再加上當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問題還沒能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低于其他學生,健康成長狀況也令人堪憂。大多數教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兒”。他們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有厭學傾向。還有的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說謊打架,小偷小摸,花錢大手大腳,沉迷于錄像、游戲,具有破壞性。

三、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親情缺乏、心態失衡

71%的留守兒童經常會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兒童有時會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

(二)習慣不良、學習較差。教育單調、安全難保

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行為偏激。調查中發現34%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他們不聽監護人的教導,目無學校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撒謊和欺負同學等行為發生。

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臨時監護人重養輕教,教育的責任就全部落到了學校的身上,而學校教育是需要家長配合、社會支持的。然而,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監護人的配合。如家長會無人參加,學生違紀或者受到侵害后無監護人配合處理。留守兒童是弱勢群體,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成為不法分子

侵害的對象。侵害后又無親人傾訴,往往得不到及時的發現和處理。加上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斷點,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三)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家長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但部分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暇照顧子女而產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給孩子物質和對孩子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等陋習,甚至導致了一些“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的產生。

由此,為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幫助他們,我覺得:

1、各級黨委、政府應進一步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工作。

2、家庭應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3、學校要給予農村留守兒童更多的關護。

兒童心理范文第2篇

兒童心理輔導之所以必要, 反映了國家和政府在教育目標上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清晰認識, 也反映了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實踐工作者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目標、發展途徑、發展策略與方法的思考與探索。不僅如此, 兒童心理輔導對于社會的發展、學校的素質教育實施和個體的健康成長等都至關重要。

1.1 開展兒童心理輔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的發展進步在給兒童帶來了良好成長環境的同時, 也伴隨而來一系列反面的社會問題, 這正反兩方面的問題既為兒童心理輔導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也向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 無論從為未來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而言, 還是從教育主動應對社會轉型給自身帶來的新課題而言, 在幼兒園、小學開展心理輔導工作都不容回避。

1.2 開展兒童心理輔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素質教育不應該只針對學生, 學校心理輔導的種種方法和措施必然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 在對兒童開展有效心理輔導的同時, 讓他們的家長和教師也學會輔導、學會正確科學的輔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的途徑??傊? 學校心理輔導既是對素質教育的回應與支持, 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1.3 開展兒童心理輔導是個體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

我國目前幼兒、小學生的教育現狀, 在實踐層面上, 學校心理輔導還遠遠未被落實, 兒童表現出許多與健康心理相悖的行為。就個體而言, 鑒于個體發展的需要以及早期經驗對成長后期的重要影響, 兒童心理輔導在幼兒園、小學的推廣很有必要。同時, 鑒于本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性, 本階段實施兒童心理輔導也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兒童心理輔導模式結構與要素

2.1 兒童心理輔導目標

兒童心理輔導模式, 其根本目標是遵循學生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與成長。以此目標來規范和統整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和策略, 并著力建設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與成長的學校教育教學環境和過程。

2.2 兒童心理輔導內容

教學目標上, 體現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心理成長的目的, 將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品質的培養明確置于其中, 即不僅包括知識和能力的增長, 還要包括學生情感的成長、良好行為和個性的養成,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與人和諧相處;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定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承、把教育教學過程看成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的單線過程, 忽視教育教學目標多維性的片面觀點。

在教學設計上, 將教學內容特點與學生需要達成的相關學習機能、社會技能、情感態度技能相結合, 將心理輔導技術與教學技術相結合。通常, 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教學過程與步驟可分為六步:告知教學目標、引起與維持注意;提示學生回憶與鞏固原有知識;呈現經過組織的新知識;闡明新舊知識的各種關系、促進對新知識的理解;指導學生復習與記憶策略;測量與評價認知結構的特征。對于滲透心理輔導的教學來說, 其設計核心在于以學科任務與特點為基礎, 以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個性等多方面的發展為中心。具體而言, 可分為以下步驟: (1) 分析了解學生在有關教學內容上的認知準備、興趣和態度; (2) 制定具體的心理輔導目標。在認知目標的基礎上, 將有關學生情感、行為、個性等心理輔導目標具體化, 整合進整個目標體系中; (3) 立足教學內容, 適當延伸心理輔導主題; (4) 創設情境, 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體驗。一定的情境是激起學生積極而有效參與和建構的重要因素, 而合適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認真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和特點; (5) 發揮同伴影響、注重同伴互動。滲透心理輔導的教育教學經常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 借助于小組討論, 成員之間可以分享彼此的觀點、態度和情感, 促進同伴交往和相互的社會化, 矯正認知偏差和行為偏差, 培養應變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 (6) 強化行為實踐和行為塑造。行為實踐便于學生獲得真實的個人體驗。

在教學策略上, 要有機滲透、適當滲透、靈活滲透。即在開掘教學資源和內容上, 在選擇滲透時機上尋找心理輔導的合理滲透點, 使得教學教育中的心理輔導與教育教學過程自然切合在一起、有機融合:在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 在有限的教育教學時間內集中滲透心理輔導的時間不宜過長, 超過一倍甚至更多的時間那就不叫滲透而直接就叫專門的教學了。在教學管理模式上, 選擇適當的教學管理模式, 形成有效的教學管理, 營造良好的教學心理氛圍。

在教學過程及其管理上, 應建立有效的規則, 加強反饋、獎懲得當。有關學者對有成效和成效差的教師研究表明, 兩者在建立教學秩序、教學組織與反饋、實施獎懲等方面行為差異明顯, 該研究為怎樣做一個有成效的老師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導。見以下三表格 (見表1、表2、表3) 。

總之, 兒童心理輔導模式的結構要素既體現了該模型所堅持的發展性心理輔導的性質, 又便于教師理解、操作與成長。

2.3 實施條件

2.3.1 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

心理輔導的一個基本要義在于良好人際關系對個體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性。心理輔導對教學的滲透, 也特別重視相互合作與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維持。在構建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的過程中, 教師首先要從“天、地、君、親、師”的神壇上走下來, 不再“俯視眾生”, 而是平視學生, 帶著幾分探究、興奮、好奇, 還有幾分親切、了解和理解, 與學生展開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承認學生有選擇的權利, 容忍和接受學生與自己的差異與分歧, 坦然面對自己的局限與不足, 相信學生的內在價值和潛能, 在學生處于困境時伸出援助之手, 分享學生的喜怒哀樂, 也適時開放自己, 這樣師生關系勢必走向和諧與合作, 并達至深層的互動與影響。在這樣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 教育教學滲透才可能結果。

2.3.2 一定的心理輔導知識技能

一定的心理輔導知識與技能包括:心理輔導的性質、理念、過程;建立良好輔導關系的意義與技術;溝通與談話的態度與技巧;評估學生問題的側面、層次和步驟、方法;對學生實施干預的技術與策略等等。因此, 應該加強教師有關這方面的培訓, 其目的和意義并不在于要使之都成為心理輔導教師, 而是使他們通過培訓和參與, 接受心理輔導的理念, 形成心理輔導的意識和能力, 從而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輔導的精神, 最終建立起健康的教育環境。

2.3.3 領導與組織

教育教學從來都是學校的立校之本, 學校各級領導都重視之至。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 不僅需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教學組織與策略, 還需要各教師的全身心投入, 沒有學校領導的重視和制度的保證幾乎不可能啟動與完成。因此, 領導管理職能的全面發揮, 包括組織協調、管理激勵和示范引導顯得非常重要。

2.3.4 教育評價體系建立

教育教學滲透的學校心理輔導模式, 還需要改革當前的學校教育評價體系, 建立起一個能夠發揮學生潛能、保護學生個性、使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改革后的教育評體系應包括能夠全面評估學生身心發展的評價系統和全面評估教師素質的評價系統。因此, 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目的的教育滲透, 自我成長模式的心理輔導最終要落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 落實在最終的教育考核與評論中。

3 結語

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與重視, 而以推動兒童健康成長為己任的教育更是責無旁貸。隨著現代心理咨詢體系的立足點從臨床治療向與心理成長與發展的轉變, 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已經成為一個教育問題。

到21世紀之初, 心理輔導進入學校已經成為政府、學校和教育心理學工作者的共識, 并得出結論:學校心理輔導模式是學校心理輔導發展和普及中必然面臨的選擇。一方面, 實踐需要理論的導引, 另一方面, 實踐也需要理論的總結?;趯嵺`又指導實踐的理論本身亦獲得豐富與發展。盡管學校心理輔導在我國大陸的開展與普及是最近20年的事, 起步晚, 但由于有他人的實踐和理論探索在先, 為我們避免誤區、少走彎路提供了借鑒與啟示。

摘要:心理輔導模式是體現某種心理輔導理念、目標定向、輔導過程、輔導方法以及促進心理輔導功能發揮的一整套操作思路。本文對兒童心理輔導模式進行研究, 為兒童心理輔導模式方面做出貢獻。

關鍵詞:兒童,心理輔導,學校心理輔導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415~418.

[2] 李伯黍, 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3, 13.

[3] 吳增強.學校心理輔導通論[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4:245~247.

兒童心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高校畢業生 就業心理 因素分析

1999年,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高達820萬,同時還有大批的中職畢業生及為數不少的海外留學畢業生,然而工作崗位的增加遠少于畢業學生的增加,僧多粥少,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之下,為了掌握高校畢業生對于當前就業壓力的感知、認識與應對特征,幫助高校畢業生更好的適應就業競爭,對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的分析顯得愈加重要。

大學生就業心理是大學生在明確就業傾向、增強就業技能、應聘工作崗位等就業相關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過程。早在1908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就已經提出就業心理問題并開始研究。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起步較晚,且大學生自主擇業政策于上個世紀90年代方才實施, 故近年來,學者們方逐步開始關注并研究我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夏建華,鄧紅(2015)指出,嚴峻的就業壓力,給大學生帶來了心理壓力,導致大學生出現了心理偏差,甚至是心里障礙。面向畢業生,則主要是由于對就業層次有較高期待,而現實與期待之間的差距,導致畢業生們出現較大的心理落差,引發自卑、不滿、失落等不良情緒。沈煥泉(2015)指出,就業壓力會引發畢業生的就業焦慮,就業受挫會導致畢業生們自尊受損,如果程度較為嚴重,畢業生會陷入心理危機狀態。李磊(2016)認為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夸大自身價值、浮躁沖動、猶豫不決、盲目跟風、依賴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以上學者的研究均說明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存在一定問題,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視和干預,進而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積極應對就業競爭和就業壓力。但以上學者的研究更多是關注大學生就業心理中的消極特征,對于大學生就業心理中的積極特征鮮有探討。因此,本研究將嘗試呈現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特征全貌,以期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相關研究進行一定補充。

1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分析

受多重因素影響,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構成復雜,既具有積極特征也具有消極特征。也正因此,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可以調試狀態,順利就業,而也有一部分畢業生受到就業心理的消極影響,出現就業困難問題。全面分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有助于幫助高校畢業生揚長避短,從容應對就業。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的積極特征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的積極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就業傾向更加明晰。當前大學生入校后便開始陸續接受就業培訓相關課程,通過教師講授指導,前輩經驗分享,朋輩互相討論,網絡信息查詢等多種渠道,在就業之前,大學生便已經形成相對較為明晰的就業傾向,對于自身日后的職業發展有明確的規劃,并在就業前增強實力,積極準備,以盡量使自身條件能夠符合就業傾向的要求。第二、就業心態更加理性。高校畢業生能夠理性評估自身的專業、能力、經歷、證書等因素,集中精力選擇自己可以滿足其要求的工作,以增加自身被錄取的可能性。第三、就業態度更加積極。當前就業競爭日益激烈,高校畢業生切身感受此種壓力,適當的壓力轉變為動力,催促著高校畢業生提前為了就業做好充足的準備,積極爭取心儀的用人單位和理想崗位。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的消極特征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的消極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就業焦慮。就業焦慮往往出現在兩種情況中,首先,高校畢業生為就業做了充足的準備,但仍然擔心會出現失誤導致與理想工作失之交臂,就業時會出現過度緊張,影響發揮的問題;其次,高校畢業生并沒有為就業做充足準備,就業時會出現慌亂,應對不足的問題。前者出現的結果是就業不理想,后者出現的結果是就業失敗。此兩種結果,都會引起學生焦慮,不安、懷疑自己,此類不良情緒體驗對畢業生后續的就業行為會產生負面影響,削弱其自信心及主動性。第二、依賴他人。就業需要前期付出大量的努力,招聘季時處理諸多的信息,對腦力和體力都是一場考驗。畏難情緒較高的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會渴望依賴他人的幫助,走捷徑獲得工作機會,最突出的就是獲得家長的支持。此類高校畢業生不會主動就業,一味等家長安排工作。此種就業方式是盲目的,被動的,很可能出現工作和自身能力或興趣不匹配的問題,最終無法獲得長久的職業發展。第三、過于功利。高校畢業生擇業時應綜合考慮工作地域、成長路徑、晉升空間、工資待遇等因素,但是部分畢業生將工資待遇放在了首位,認為哪個用人單位提供更高的薪資便是更好的選擇。此種過于功利的就業心理缺乏長遠目光,只看眼前利益,往往會導致就業后的發展受阻的問題。

2 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因素分析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行為通常發生在校園內或校園周邊區域,涉及學生自身、用人單位和學校三方,因此本研究將主要從此三個方面分析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因素。

2.1 學生因素

大學生的心理構成十分復雜且不穩定,容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一方面,學生在校接受專業和品德教育,對于正確的就業觀有一定的習得。另一方面,家庭期望、社會風氣也在不停作用于大學生的心理,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職業及社會經濟地位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傾向會產生非常大影響,其中強勢家長或“包辦式”家長容易忽略畢業生的主觀意愿。而社會中的功利風氣、拜金思想更是直接負作用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對其就業心理產生不良的暗示及影響。以上各因素綜合作用于高校畢業生,結果即是帶來了其自身就業心理的實然與應然之間的差距。

2.2 用人單位因素

對于用人單位而言,用最短的時間招聘到符合用人需求的畢業生,是就業招聘最直接的目的。受到就業法規政策的限制,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會“隱藏”部分用人要求,比如只招錄男生,985、211生源,企業所在地生源。此類隱性規則的存在,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不公平感,進而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為了高效地招聘到最適合的人選,部分企業會在招聘時,僅給學生很短的時間思考決策,否則變化將就業機會收回,此種做法會使學生無暇比較判斷,浮躁不安,出于怕錯過的考慮,往往匆忙簽約,日后遇到更加心儀的單位再毀約重新應聘,這也是當前高校畢業生違約頻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學校因素

目前,高校十分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落實,自學生入校以來,便通過各種渠道,例如就業指導課、就業社團、社會實踐等,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與就業能力。因此,高校畢業生在校招季開始之前,已經在心理和技能上對就業做好了一定的準備,輔之個人的地域偏好,興趣愛好等個人因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愈加明晰和就業信心逐步增加。但是,學校更多注重就業能力的培養,在就業心理輔導方面稍顯薄弱,學生遇到就業困難,而感到焦慮不安時,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去消解,如若學生未能消解成功,那么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3 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對策

3.1 重視就業心理的現狀與變化

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行為選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對高校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的同時,應該重視就業心理的現狀與變化,把握其積極特征與消極特征,強化積極的部分,引導消減消極的部分。同時,應該教育高校畢業生對就業心理有一定的認識,掌握正視就業壓力,排遣就業焦慮的方法和渠道,發揮自身主體性。

3.2 繼續加強就業指導

高校目前在就業指導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績,為學生在就業觀念、就業技能、就業應聘等相關當面提供了諸多幫助。但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的消極特征,此項工作仍有提升的空間。高校需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幫助其樹立正能量學習榜樣,讓學生逐步內化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創新進取等精神,將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摒棄自私、功利、拜金等不良風氣。同時,應當關注高校畢業生的獨特性,了解不同學生的能力、興趣,有針對性的開展就業指導,逐步消除畢業生們的焦慮。

3.3 拓展就業心理輔導的渠道

高校在重視就業心理的同時應該開展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拓展拓展就業心理輔導的渠道,通過單獨咨詢,團體輔導等多種形式,在輔導大學生心理的同時,幫助其建立對自身的信心、緩解就業帶來的壓力、得到朋輩群體的支持,增強其自我幫助的能力,最終形成正確的就業觀,積極應對就業。

參考文獻

[1] 胡先鋒.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8).

[2] 楊立敏.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探析及調適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5(12).

[3] 沈煥泉.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溯源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24).

[4] 夏建華,鄧紅.高校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4).

[5] 陶華蕾.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及對策[J].宜春學院學報,2010(32).

[6] 李磊.就業危機背景下畢業生就業心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10).

兒童心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教育措施

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天氣干旱對農民種植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為留守兒童。這些孩子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一、“留守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 1

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見一次面,以此維系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

2、“留守學生”行為習慣較差

由于長期被托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愛或親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里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3、監護人自身綜合素質偏低

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4、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

盡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愿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這主要是由于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在我們的問卷中,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二、“留守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注重家庭教育

目前多數家長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采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2、做好學校教育

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在中小學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系和交流。

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有序的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鄉土文化引進課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和推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評價過程變成教育引導的過程,對學生產生約束力,實現由紀律和自律的轉變,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輔導站。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由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3、結合社會力量

凈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往往在自我價值認知及人我價值認知領域都存在很大的問題,針對留守兒童成長環境的特殊性來看,他們往往不能正確體會愛,認知愛,付出愛,所以作為留守兒童的教育者,要常常從孩子的視角分析他們的問題,不能一味的放縱也不能一味苛責,試著給孩更多愛,讓他們學會體會,認知和付出。

參考文獻:

[1]周宗奎,孫曉軍,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曹紹平 陳丹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調查及對策《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 NO.04

兒童心理范文第5篇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以學校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并實行動態跟蹤及進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據檔案記錄情況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熱線,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系,讓家長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情況。

兒童心理范文第6篇

1.為了彌補留守兒童家長長期不再造成的父愛母愛的缺失感,使孩子們能夠在一直感受到父愛母愛的環境下成長,讓留守兒童與班級甚至學校內不是留守兒童的孩子結成對子,讓他們的家長作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照顧留守兒童。 2.為了給孩子們進行持續不斷的照顧、教育與鼓勵,使孩子們能夠在正確的心理狀態下成長,并且彌補有的孩子因為內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動與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問題,建立“大手牽小手”的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的對子,通過與孩子們交流溝通,在每一天都對他們進行照顧。

3.通過對代理家長的培訓,使代理家長在工作中能系統地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安全、學習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健康成長。

4.通過上課講解、圖片、視頻等形式,讓受訓人員對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多,更深刻。. 培訓方式:集體培訓

培訓對象:志愿參加“大手拉小手”活動,并愿與留守兒童結對的老師、其他家長等。

培訓地點:庾嶺初級中學會議室 培訓內容: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邁的父母身邊,或托付給親戚或雇傭“保姆”來照管孩子,這些人便成了“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別人來照顧,反過來,還要關照小孩生活,對孩子的學習更無法過問。親戚、“保姆”都是本著不同的目的來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親身父母嗎?這樣一來“留守兒童”日益成為社會,學校的難題,大部分“留守兒童”生活上缺乏照顧,主動上缺乏約束。然而導至性格孤僻,紀律散漫等問題。那么又有誰能擔負起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呢?這就需要我們從社會,家庭方面著手,更需要我們學校的教育,作為教師怎樣來關愛“留守兒童”的成長呢?

二、活動準備

1、了解身邊留守兒童的實際困難。

2、學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愛的奉獻》多媒體視頻。

三、活動過程:

(一)認識留守兒童

1、“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凸現

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給了年長的爺爺奶奶,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發展趨勢。誠然,這樣可以為留守兒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有一些學生因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變得越來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斷增強,深深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他們勤奮拚搏,爭取走進高級學府的大門來改變其生活軌跡。但不可否認留守兒童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而造成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學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責任。

(二)了解留守兒童

首先,“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1) 缺乏父母親情之愛。

(2)監護人不能完全勝任對孩子的有效監管。

2、學校教育不到位

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學校過分地追求“升學率”,老師與班主任對學生更注重“優生”、“尖子生”,而忽視了這些在情感上缺失的弱勢群體的問題學生。普通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更是微弱,而教育本身應該是一個全方位交叉式的作用力合成的結果,這樣就顯得學校教育蒼白無力。

3、自身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差。(2)身心發展不協調。

4、社會不良現象影響。

其次,“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

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很多留守兒童長期處在親情缺失的狀態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

2 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極易出現心理異常。留守兒童一般容易出現兩種典型的性格傾向: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同時,由于很多父母只重視物質照顧,缺乏心理溝通,很多留守兒童還出現價值觀扭曲,目標模糊等心理問題。

(三) 幫助“留守兒童”需要我們集體的智慧。

眾所周知,關愛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我們老師工作的重點,我們應毫不猶豫的扛起這份重擔。我們工作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們應該多關心學生,尤其是缺乏父母關愛的學生——留守兒童。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呢?借此機會呼吁我們廣大教師同仁多關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從而營造一個和諧而溫馨的校園。

1、對“留守兒童”要有愛心 、耐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愛學生是教師必備的心理素質,沒有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注。因此,我們作為老師要從小事上、細節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及時溝通。我們學校留守兒童的比例也高,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愛。我們作為教師,要從小事上、細節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溝通。用愛心去彌補他們所缺少的父母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就是他們學習、成長的家園。“心有人愛,難有人幫”。只要我們有慈母般的愛,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2、關心“留守兒童”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留守兒童相對其他學生來說,他們是可憐的,他們沒有父母的疼愛。因此,我們關心他們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師的“愛心”去換取他們的信任,這要求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他們不在感到孤獨無助。 雖然我們不能給他們很多物質上的幫助,但是我們可以用我們的真誠去感動每個留守兒童那顆幼小的心靈,從而激發他們好好學習,熱愛生活。

3、關住“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謀遠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心。”“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外出務工父母無暇顧及的嚴重問題,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缺少父母的溫暖和教育,這對學生心理產生極大影響。留守兒童一般內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較脆弱。另一部分學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經常往家里寄錢,經常給孩子錢,加上監護人的嬌寵溺愛,導致孩子養成亂花錢、逃學、自暴自棄等不良行為,這樣的學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蠻橫。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利用主題班會講節儉的重要性,放一些農民工在外打工的片段,讓他們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體會父母的不易,讓他們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愛他們,而是為了使他們生活更好。并舉辦豐富多彩的陽光體育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這些活動的開展能填補了學生心靈的空白,讓他們覺得學校生活充實、美好。另外,開展心理疏導活動,及時解答他們的疑惑。幫他們少走彎路。

4、 加強對“留守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法制觀念

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管,自制力差,脾氣暴躁,往往因為

3 一點小事與同學打架,甚至動用刀子等器具,嚴重影響了其他學生的安全,造成極壞影響。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作為班主任,可利用每周的法制課,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講如何自我保護。從電視上、網絡上、多搜集一些實際例子,對學生進行教育。

5、 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質量

“留守兒童”許多是由他們的奶奶、外婆等隔代親屬來撫養的,而農村這樣的老人文盲率超過70%,他們無法對孩子進行輔導,也很難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時的學業輔導與心理溝通。許多留守兒童因成績不好而產生厭學情緒,進而走上輟學道路??梢蚤_展一幫一活動,或給他們開小灶,真正體會到了班級的溫暖和學習的樂趣。

6、學校領導、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形成管理合力

多一份責任,少一分放任;多一分鼓勵,少一分訓斥;多一份關心,少一分隨意;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責備;多一分賞識,少一分自棄。每天面對這些特殊群體,我們總是帶著一份微笑,把陽光灑進每一名“留守兒童”的心田。

7、整合社會資源,開展全民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

可學習“石泉模式”---黨政統籌、部門聯動、學校為主、家庭配合、社會參與、兒童為本的“六位一體”工作機制。

(四)小結

總之,作為老師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學習進步的引導者,生活的保護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溝通”很重要。“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多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多進行家訪,了解孩子在家活動和學習情況;“二知”即知道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和家庭情況;又要知道學生家里的電話號碼。“一溝通”就是定期、不定期和他們取得聯系,共同教育孩子,使他們能茁壯成長。

上一篇:快樂寒假范文下一篇:城鄉低保提標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