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四川省十三五規劃綱要范文

2024-03-26

四川省十三五規劃綱要范文第1篇

一、總體要求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 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改革發展的任務艱巨繁重。

從城鎮化進程看, 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的協同持續推進, “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戰略的深入實施, 我國發展的空間格局將進一步拓展和優化, 城鄉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 對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住房城鄉建設事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 要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把改革創新貫穿于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發展全過程,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助力經濟增長, 增進人民福祉。

從城市工作看, 城市發展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發展, 城市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活動的中心, 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我們要深刻認識城市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高度, 從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高度, 扎實做好城市工作。

(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牢固樹立并堅決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圍繞提高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大力強化城鄉規劃工作, 塑造城鄉風貌特色, 推進城市建設優化升級, 推動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 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環境質量和安全運行水平, 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加強和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 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住房條件, 轉變建筑業、房地產業、市政公用事業發展方式, 強化建筑節能和城鎮減排, 建設宜居宜業、特色彰顯的現代城市, 打造和諧幸福、田園牧歌的美麗鄉村,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 基本原則?!笆濉睍r期, 加快推進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改革發展, 需要把握以下原則:

1. 統籌規劃、優化布局。

充分發揮城鄉規劃在城鄉發展中的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的重要作用, 依法加強規劃編制和實施監管, 推動形成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人口分布與生態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的城鎮化總體空間格局。發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各自優勢, 促進其協調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規劃和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2. 以人為本、公平共享。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 加快完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 改善人居生態環境, 治理“城市病”, 提升城市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著力抓好住房保障和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 健全住房制度, 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統一、規范、成熟、穩定的住房供應體系。

3. 綠色低碳、智能高效。

走綠色優先、集約節約、高效便捷、特色彰顯的城鎮化發展之路。建設綠色城市, 發展綠色建筑、綠色建材, 大力強化建筑節能。建設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低碳生態城市。推進城市修補、城鄉生態保護和修復, 增強城市、鄉村的活力和宜居性。

4. 科學發展、提質增效。

圍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促進建筑業、房地產業和市政公用事業優化結構、轉型升級, 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壁壘和障礙,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 提升城鄉建設水平和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5. 深化改革、創新機制。

繼續深化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各項改革, 將重點改革任務向縱深推進, 全面推動改革取得新突破。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形成與深化改革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牢固樹立法治思維, 堅持運用法治方式推動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改革發展, 全面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6. 區別對待、分類指導。

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 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善于把握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發展階段和發展特點, 在維護全國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政策統一性的基礎上, 鼓勵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適應性、靈活性。

二、主要目標

為貫徹落實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以及黨中央、國務院對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改革發展的決策部署, 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 今后五年的主要發展目標是:

———城鎮化空間格局不斷優化, 城鄉規劃的科學性、實效性、嚴肅性提高, 城市風貌特色彰顯。完成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和重要的跨省級行政區城市群規劃編制, 發揮城市群和都市區在解決城市病、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完成特大城市的開發邊界劃定工作, 城市發展建設“攤大餅”式無序蔓延勢頭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設計的管理制度、法規體系和工作方式全面建立, 城市新城新區風貌特色明顯, 老舊城區的城市功能、空間環境顯著改善, 建筑文化品質不斷提高, 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得到有效保護。與空間規劃體系相統一的規劃委員會制度初步建立, 城鄉規劃的強制性進一步強化, 實施監督力度逐步加大。城鄉統籌規劃、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

———城鎮市政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建設和運營水平進一步提高, 城市生態空間格局持續優化。加大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節能改造力度, 著力彌補薄弱環節。到2020年, 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 城市建成區平均路網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 道路面積率達到15%, 軌道交通線路長度達到6000公里以上, 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達到95%, 縣城公共供水普及率達到85%, 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7%。城市人居環境逐步改善, 生態空間保護力度加大, 到2020年, 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6平方米, 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9%, 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 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 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85%, 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 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 力爭將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 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60%。

———城市執法體制機制基本完善, 城市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大幅提高, 現代城市治理體系初步形成。到2016年年底, 市、縣兩級城市管理部門基本完成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的制定公布工作。到2017年年底, 實現執法制式服裝和標志標識統一, 完成處級以上干部輪訓和持證上崗工作。到2020年, 城市管理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基本完善, 執法體制基本理順, 機構和隊伍建設明顯加強, 保障機制初步完善。城市基層治理機制不斷創新, 推動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動的城市治理模式。市政基礎設施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城市公共空間優化美化, 城市應急和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城市運行效率持續增強。加強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建設和功能整合, 到2017年年底, 所有市、縣都要整合形成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到2020年, 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 帶動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持續提升, 顯著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 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小城鎮建設加快發展。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 統籌推進農房抗震改造, 基本完成現有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優先解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住房安全問題, 提前完成中央扶貧目標“兩不愁、三保障”中保障住房安全任務。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基本實現全面治理的目標, 統籌開展農村工業垃圾、農業生產垃圾治理工作。繼續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省級試點和百縣示范, 探索建立農村污水治理的體制機制并在全國梯次推進。組織推動全國綠色村莊建設, 建成一批綠色村莊。改革創新鄉村規劃理念和方法, 基本實現鄉村規劃管理全覆蓋。加大傳統村落民居保護力度, 將所有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約5000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完善支持政策和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實施村莊亮化, 到2020年, 行政村有公共照明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推進城鎮自來水管網向農村延伸, 到2020年, 將城鄉自來水一體化水平提高到33%。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將天然氣管網延伸到鄉村。完善村內道路建設, 因地制宜實施村內道路硬化。加快培育全國重點鎮和特色小城鎮, 繼續擴大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

———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持續實施, 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城鎮住房建設穩步推進。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 重點圍繞難啃的“硬骨頭”集中攻堅?!笆濉睍r期, 全國開工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住房2000萬套, 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實物與租賃補貼并舉, 逐步加大租賃補貼發放力度, 住房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完善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 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房地產市場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住房供需基本平衡, 供應結構更加合理, 空間布局更加優化, 居住品質明顯提升, 住宅建設模式轉型升級?!笆濉睍r期, 城鎮新建住房面積累計達53億平方米左右, 到2020年, 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5平方米左右。住房公積金制度對促進住房消費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到“十三五”期末, 全國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達到15萬億元, 個人住房貸款總額10萬億元, 個人住房貸款率提高至90%。

———建筑節能標準逐步提升, 綠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 行業科技支撐作用增強。到2020年, 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推廣比例超過50%, 綠色建材應用比例超過40%, 新建建筑執行標準能效要求比“十二五”期末提高20%。裝配式建筑面積占城鎮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15%以上。北方城鎮居住建筑單位面積平均采暖能耗下降15%以上, 城鎮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消費比重穩步提升。部分地區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實現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行業科技對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開展新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 建立20個行業科技創新平臺, 中央地方協同、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 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行業科技支撐體系初步形成。

三、提高城鄉規劃編制和實施水平

(一) 組織編制實施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和跨省級行政區城市群規劃。

組織編制實施全國城鎮體系規劃, 優化全國城鎮化布局和形態, 明確城鎮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確定全國城鎮體系布局結構, 確定主要城市的規模、功能定位, 提高城鎮建設質量, 引導城市群協調發展, 加強空間開發管制和規劃實施管理, 為制定和實施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提供依據, 促進各地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會同相關部門編制重要的跨省級行政區城市群規劃, 推動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提出對提升國際競爭力、協調區域發展和資源保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發展要求, 促進城市群協同發展, 拓展發展新空間。

(二) 科學編制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

建立規劃編制、規劃實施和規劃監督的完整制度。全面啟動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 順應城市發展規律, 按照人口城鎮化的規模、方式和城市資源環境稟賦, 合理確定城市規模, 優化功能和布局。將人居環境、交通出行、公共服務、城市安全等作為重要規劃指標, 在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過程中予以落實和考核。研究制定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審批辦法, 改進規劃內容和編制方法, 嚴格落實“三區四線”管控, 完善總體規劃強制性內容, 按常住人口配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制定城市綜合防災規劃標準, 把保障城市安全作為制定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 及時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評價。加強城市空間開發利用管制, 在北京等14個城市試點工作基礎上, 因地制宜推廣城市開發邊界劃定工作, 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功能混合和精明增長, 建設空間結構合理、利用高效的緊湊城市。

(三) 推進“多規合一”。

針對不同地區發展特征, 以解決新型城鎮化人口落地、農村人口脫貧、創造優美人居環境、保護生態空間等具體問題為導向, 推進“多規合一”, 優化空間結構、明晰空間界線、美化空間環境, 并制定相應管控要求。根據城鄉空間結構、產業功能等配置交通、能源、綜合防災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推動海南、寧夏等地開展省級空間規劃和“多規合一”改革試點, 繼續推動市縣“多規合一”, 以城鄉規劃為統領, 以空間坐標落實為核心, 以公共空間布局優化為抓手, 通過“五定” (定性、定量、定形、定界、定策) , 實現“五統” (統一發展目標、統一技術指標、統一空間坐標、統一圖例標準、統一實施平臺) , 實現各類規劃的有機銜接, 建立健全覆蓋城鄉、事權清晰、上下銜接的空間規劃體系, 提高行政審批效率, 構建結構優化、功能完善、交通順暢、環境優美、形象獨特的立體空間格局。

(四) 高效利用地下空間。

推動城市地下空間法規制度建設, 研究制定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管理辦法。推動各地組織編制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 鼓勵豎向分層立體綜合開發和橫向相關空間連通開發, 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 促進地下空間與城市整體同步發展。推動各地加強地下空間管理部門的協調配合, 建立地下空間規劃建設管理協調制度。指導開展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調查與評估, 及時更新和動態維護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信息, 推進地下空間資源信息的共建共享。探索建立城市地下空間信息檔案管理等制度。

四、加強城市設計和風貌管理

(一) 加強城市設計工作。

完善城市規劃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在規劃編制、審批、實施和監督各環節體現城市設計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城市設計相關法規, 明確城市設計管理制度和要求, 依法開展城市設計工作。全力構建城市設計技術體系, 分層次、分類型、有重點地開展城市設計。加大城市設計實施力度, 推動開展城市修補行動, 推進城市中心、景觀視廊、天際線、重要街墻、主要門戶空間的更新整治。建立全國城市重點風貌區清單, 將具有突出特色, 代表地域特點、民族特色的城市風貌區列為全國城市重點風貌區, 并作為城市規劃監督檢查的重點。建立全國城市設計工作重點城市名錄, 加強對首都、國家中心城市、邊境口岸城市、風景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城市設計工作的指導, 彰顯國家形象和民族文化。

(二) 提升建筑設計水平。

堅決貫徹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筑方針, 更好地體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 扭轉“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亂象, 在建設項目規劃、建筑方案審查審批中落實相關要求。充分發揮建筑師在建筑項目中的主導作用, 鼓勵引導其融合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國外先進設計思想和技術, 在工程實踐中大膽創新, 形成多樣化的本土建筑風格。加強建筑設計人才隊伍建設, 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師隊伍, 提高建筑師整體設計意識、審美和創新能力。建立符合建筑工程特點的設計招標方式, 根據工程項目實際情況選擇采用設計方案招標或設計團隊招標。建立大型公共建筑方案公眾參與和專家輔助決策機制, 完善專家評審工作程序、專家評審意見公示制度。推進精細化設計與施工, 提高設計完成度和建筑品質。探索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設計后評估制度。大力普及建筑文化, 提升全社會的建筑審美水平。

(三) 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

用5年左右時間, 完成所有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繼續組織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支持改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工作, 探索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參與的保護資金籌集模式。督促各地做好保護規劃的編制審批和實施工作, 加強保護工作的技術指導和監督。

五、加強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一) 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改造城市地下管網。

全面推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在繼續做好試點工程的基礎上, 總結國內外先進經驗和做法, 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新建道路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 結合老城區舊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間開發等, 統籌安排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綜合管廊比例。組織編制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 建立項目儲備, 制定五年項目滾動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制定和完善地下綜合管廊運行維護和安全等方面的技術標準和計價依據。推進地下綜合管廊主體結構構件標準化, 積極推廣應用預拼裝技術。加強管線入廊管理, 明確入廊要求, 建立良性的建設運營機制, 強化監督檢查。加強對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氣、供熱等各類地下管網的建設和改造, 優先改造材質落后、漏損嚴重、影響安全的老舊管網, 確保管網漏損率達到國家標準要求。

(二) 加強城市道路交通設施建設。

提高城市道路網密度, 將城市道路面積率、道路網密度標準作為城市規劃強制性指標嚴格實施。加快編制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 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建設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打通各類“斷頭路”, 形成完整路網, 提高道路通達性。加快編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規劃, 推進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加快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 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推進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 發揮其公共交通骨干作用, 并做好城市軌道交通之間、城市軌道交通與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換乘銜接。加強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 加快編制城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 優化停車設施布局。完善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標準, 推動路內停車泊位和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停車場實行特許經營。

(三) 加快城市供水設施改造和建設。

切實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安全保障體系, 優先改造老舊供水設施和二次供水設施, 關閉公共供水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 不斷擴大公共供水服務范圍。實施國家供水應急救援能力項目, 提升供水水質監測能力和應急水平。建設節水型城市, 全面推進城市節水綜合改造, 實施節流工程、開源工程和循環循序利用工程。到2020年, 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要求。采用合同節水管理機制, 加強城市供水管網改造, 推進地理信息系統 (GIS) 、管網運行調度系統、分區計量管理 (DMA) 手段等維護管理能力建設, 提高管網運行維護水平, 降低漏損率。到2020年, 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

六、努力營造城市宜居環境

(一) 建設低碳生態城市。

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機制, 確保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落實低碳生態發展要求, 促進城市綠色發展和宜居城市建設。創新城市規劃編制模式, 控制市域和區域城市開發強度, 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 適度增加城市規劃建成區綠地和生態用地規模, 限制城市建設挖山、填河, 確保城市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制定實施生態宜居城市規劃建設指標體系和技術導則, 按照低碳生態理念制 (修) 訂規劃建設標準, 把綠色發展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全力推進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市政發展和低影響開發模式, 加強可再生能源資源利用, 大力建設生態住區、生態園區、生態新區。繼續開展低碳生態城市、綠色生態城區試點示范, 鼓勵探索低碳生態城市規劃方法和建設模式, 及時總結推廣成熟做法和適用技術。

(二) 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保護和恢復城市生態本底, 通過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 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 有效控制雨水徑流, 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編制海綿城市專項規劃, 優化生態空間管控格局, 劃定匯水分區, 明確雨水徑流控制目標和建設任務。城市新區建設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推進海綿型建筑與小區、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海綿型公園與綠地、綠色蓄排與凈化利用設施等建設。老城區結合棚戶區和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更新等, 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 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澇點, 推進排水防澇設施達標建設, 科學布局雨水調蓄設施, 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三) 加快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和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一河一策, 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等措施, 系統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優先實施入河排水口和沿河截污系統整治, 分步實現清污分流、雨污分流, 逐步消除河水倒灌、地下水滲入等問題。以全面提高管網質量和推進污泥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處置為重點, 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改造建設, 到2020年, 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力爭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推進污水處理再生利用, 在城市工業生產、道路清掃、車輛沖洗、綠化澆灌等方面優先使用再生水, 積極推進中水潔廁, 健全再生水價格機制。

(四) 加強城市垃圾綜合治理。

因地制宜全面開展垃圾分類, 完善生活垃圾統計指標體系, 促進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有效銜接, 提高回收利用率。加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在土地緊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優先推廣焚燒處理技術。力爭到2020年, 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比“十二五”時期增長22萬噸/日, 設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 縣縣具備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統籌餐廚垃圾、園林垃圾、糞便等有機物處理, 建立餐廚垃圾排放登記制度, 在設市城市全面建設餐廚垃圾收集和處理設施。對現有建筑垃圾處理設施開展摸底和安全隱患排查, 建立檔案, 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力爭到2020年, 基本建立城市餐廚垃圾、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體系。推進“清潔城市環境”活動, 提升環衛保潔作業標準, 以融資租賃等方式提高城市環衛保潔機械化作業水平。培育環衛龍頭骨干企業, 鼓勵從源頭收集到處理處置一體化的環衛企業加快發展。加快公共廁所規劃建設和老舊公廁提標改造, 增加公廁數量和面積, 合理調整男女廁位比例, 完善標識和導引系統, 提升保潔服務水平。

七、推動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持續發展

(一) 開展風景名勝資源普查。

全面掌握我國各類風景名勝資源分布、價值、數量、保護、管理等情況, 構建資源普查數據庫, 編制資源普查圖集和成果報告。在資源普查基礎上, 編制風景名勝區體系規劃, 指導各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價值較高的風景名勝資源納入到法定風景名勝區體系, 完善風景名勝區體系的資源構成、空間分布、功能結構。積極推進風景名勝區設立, 支持中西部地區優先申報設立風景名勝區, 逐步將價值較高的省級風景名勝區上升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穩步增加風景名勝區數量和面積。

(二) 加強風景名勝區保護利用和管理。

完善《風景名勝區條例》配套制度和技術規范, 制定出臺風景名勝區門票收入和資源有償使用管理辦法、設立審查辦法、規劃實施評估辦法等制度, 建立健全規劃編制、保護分區劃定、資源分類與評價、智慧景區建設等技術規范。研究探索建立國家風景名勝區保護和發展基金。推動完善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探索按照保護管理績效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進行分等定級。加大保護投入, 建設或提升一批資源保護和公共服務設施, 開展智慧景區建設。通過“規劃、建設、管控”妥善處理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關系, 創新風景名勝區規劃理念, 科學劃定保護分區, 合理安排保護與利用空間。嚴格依據風景名勝區規劃實施用途管制, 加強建設活動管理, 有序引導資源利用。強化規劃實施監管, 加強規劃實施評估、監督檢查和遙感動態監測, 嚴肅查處違規建設行為, 維護規劃嚴肅性。

(三) 做好世界遺產申報和保護監督。

堅持保護優先理念, 增強履行《世界遺產公約》的能力, 踐行國際承諾。制訂中國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發展戰略, 指導世界自然遺產事業有序發展。穩步推進世界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遺產的申報, 完善申報機制, 實行預備清單動態更新, 積極培育新的世界遺產申報項目。加強世界遺產地保護管理狀況的監測、督察和評估。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推進與有關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在政策、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共享和項目合作。

八、加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一) 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條件。

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 完善分類補助政策, 統籌推進農房抗震改造, 創新改造方式, 基本完成存量農村危房改造。精準建立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危房改造對象信息檔案, 編制實施規劃, 提前完成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在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城鎮自來水管網、天然氣管網向農村延伸, 大幅度提高農村居民使用自來水和天然氣的比例。指導各地推進村內道路建設, 加快實施20戶以上自然村組道路硬化, 推廣本土化的路面鋪裝。組織推動村莊公共照明工程, 在村內主要道路及公共活動空間設置路燈, 提高有公共照明的行政村比例。

(二) 大力開展村莊環境整治。

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按照“五有” (有設施設備、有治理技術、有保潔隊伍、有監管制度、有資金保障) 標準, 對符合條件的省份進行驗收。建立完善村莊保潔制度, 穩定村莊保潔隊伍, 推行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 完善農村垃圾收運處置設施設備。逐步放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環節的經營性項目, 推行企業化運行機制。積極推動農村污水治理, 繼續組織實施好山東、寧夏、吉林、江蘇、山西等省級試點和示范縣建設, 在此基礎上梯次推進。因地制宜采取納入城鎮污水管網處理、村組集中處理、分戶處理等污水處理方式。推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的農村生活污水城鄉統籌治理模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政府購買服務、企業負責建設和運行。探索農村污水治理適宜技術, 建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維護機制。開展農村環境專項治理, 解決亂堆亂放和違法建設等問題。

(三) 穩步推進宜居村莊建設。

創新鄉村規劃理念和方法, 大力推行簡便易行的鄉村規劃, 全面推進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村莊規劃編制, 以農房建設管控和村莊整治為重點, 大幅提高鄉村規劃編制率和實用性, 加強鄉村建設規劃管理。制定優秀田園建筑認定標準, 認定一批優秀田園建筑實例, 引導設計師、藝術家等專業人員下鄉。推廣優秀農房設計圖集, 培訓工匠, 開發和推廣現代鄉土建材和現代農房技術, 大幅提升農房建筑風貌。組織推動綠色村莊建設, 以提升村莊綠量為主要任務, 重點做好村周邊綠化以及村內道路、河道溝渠、居民房前屋后、公共空間綠化。制定綠色村莊建設技術指南, 指導地方制定綠色村莊地方性標準, 命名一批綠色村莊, 與村莊環境整治、村莊美化和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 帶動全國村莊綠化工作。加強傳統村落和民居保護, 進一步擴大保護村落的數量, 建立較為完善的保護管理制度, 將傳統村落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引導社會資本投資, 設立傳統村落保護基金, 打通民間資本進入渠道。加強傳統建筑建造技術調查, 完成傳統建筑風格和元素解析, 研究優秀傳統建筑文化傳承方法。

(四) 加快培育發展小城鎮。

印發推進全國重點鎮、特色小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制定特色小鎮標準, 開展特色小鎮培育活動, 推動重點鎮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縣域副中心, 指導各地完善一般鎮道路、供水、教育、醫療、商業等基本功能。加強小城鎮規劃建設指導, 推進鎮規劃全覆蓋, 實現依規劃管理。完善小城鎮建設標準體系, 開發推廣小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節能、交通、綠色建筑等適用技術。建立全國小城鎮規劃建設信息系統, 評估特色小鎮和全國重點鎮建設工作情況。

九、健全符合國情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一) 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

將棚戶區改造與城市更新、產業轉型升級更好結合起來, 加快推進現有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將棚戶區改造政策覆蓋全國重點鎮??茖W合理地確定各地棚戶區改造目標任務, 盡力而為、逐步推進。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發揮政府的組織引導作用, 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充分調動企業和居民的積極性, 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提高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 把一些庫存商品住房轉為棚改安置房。對選擇貨幣補償、有購買商品房意愿的居民, 采取政府搭臺、政策支持等方式, 做好服務工作, 確保搬遷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創新融資體制機制, 利用好中央補助資金, 發揮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 鼓勵棚改實施主體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中期票據等方式籌資。

(二) 實施公共租賃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采取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相結合。支持公租房保障對象通過市場租房, 政府對符合條件的家庭給予租賃補貼。結合市場租金水平和保障對象實際情況, 合理確定租賃補貼標準。

(三) 加強公租房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后續管理。

加快公租房及配套設施建設, 組織排查已開工公租房項目的配套設施情況, 列出不完備項目清單, 納入各地配套設施建設計劃。積極探索和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推進公租房及配套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強化公租房分配管理, 完善住房保障申請、審核、公示、輪候、復核制度。建立公租房小區可持續運營機制, 進一步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構建法制化、科學化、人性化的后期管理機制。健全公租房退出機制, 合理引導不符合條件的承租家庭退出住房保障制度。

(四) 完善住房保障支持政策。

配合有關部門繼續研究加大中央補助支持力度, 對財政困難地區予以傾斜。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指導各地將棚改安置住房用地納入本地區土地供應計劃優先安排。簡化行政審批流程, 提高審批效率。落實免征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費等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 落實棚改安置住房稅收優惠政策。

十、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一)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以滿足城鎮新居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 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 健全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應體系。對具備購房能力的常住人口, 支持其購買商品住房。對不具備購房能力或沒有購房意愿的常住人口, 支持其通過住房租賃市場租房居住。對符合條件的困難家庭, 通過提供公共租賃住房或發放租賃補貼保障其基本住房需求。

(二) 編制實施城鎮住房發展規劃。

科學編制城鎮住房發展規劃, 明確新形勢下城鎮住房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 提出主要任務、重大工程以及土地、金融、財稅、技術等政策措施, 指導城鎮住房建設和發展, 引導輿論和社會預期。完善住房發展規劃制度, 建立健全國家、省 (自治區、直轄市) 、城市三級住房發展規劃體系。強化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的銜接協調。建立備案、定期評估、動態調整、績效評價和督察檢查機制。

(三) 加強和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

根據房地產市場分化的實際, 堅持分類調控, 因城施策。明確房地產業的功能定位, 處理好經濟屬性與民生屬性的關系, 堅持加強政府調控和發揮市場作用相促進, 使房地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居住需求相適應。建立全國房地產庫存和交易監測平臺, 形成常態化房地產市場監測機制, 及時、準確掌握房地產市場動態。實施住宅用地分類供應管理, 完善和落實差別化稅收、信貸政策, 研究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 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費。強化地方政府調控主體責任, 鼓勵各地在中央政策框架內積極探索, 因地制宜出臺和實施房地產調控措施。

(四) 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

培育市場供應主體, 發展住房租賃企業, 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開展住房租賃業務, 規范住房租賃中介機構, 支持和規范個人出租住房。鼓勵住房租賃消費, 完善住房租賃支持政策, 保障承租人依法享受公共服務。落實提取住房公積金支付房租政策。支持租賃住房建設, 鼓勵新建租賃住房, 將新建租賃住房納入住房發展規劃;允許將商業用房等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允許將現有住房按照國家和地方的住宅設計規范改造后出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對依法登記備案的住房租賃企業、機構和個人, 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向住房租賃企業提供金融支持;鼓勵地方政府采用多種方式增加租賃住房用地有效供應。

(五) 促進物業服務業發展。

以推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契機, 進一步擴大物業管理覆蓋面, 提高物業服務水平, 促進物業管理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發展。健全物業服務市場機制, 完善價格機制, 改進稅收政策, 優化物業服務標準, 強化誠信體系建設。建立物業服務保障機制, 加強業主大會制度建設, 建立矛盾糾紛多元調處機制, 構建居住小區綜合治理體系。完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制度, 簡化使用流程, 提高使用效率, 提升增值收益。轉變物業服務發展方式, 創新商業模式, 提升物業服務智能化、網絡化水平, 構建兼具生活性與生產性雙重特征的現代物業服務體系。

(六) 促進房地產業轉型升級。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要, 推進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促進房地產業轉型升級。通過金融、稅收等政策調整, 引導房地產企業順應市場規律, 調整營銷策略, 創新商業模式, 轉變發展方式。促進房地產業兼并重組, 提高產業集中度, 鼓勵企業做優做強;大力發展跨界地產, 倡導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 將存量房轉變為旅游、文化、體育、養老、健康等五大幸福產業和“雙創”用房。加快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 鼓勵企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建設省地節能環保住房。重點培育住宅產業集群, 形成規模效應。鼓勵采用環保型材料進行綠色裝修, 推行住宅全裝修, 實現住宅主體結構與室內裝修一體化, 住宅部品部件標準化、集成化, 逐步建立住宅全裝修質量保險保證機制。

十一、建立公開規范的住房公積金制度

(一) 規范繳存政策。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受益范圍, 推進各地將繳存住房公積金納入勞動合同示范文本和企業集體合同, 明確繳存單位義務。嚴格規范繳存基數和繳存比例, 對繳存基數和繳存比例實行“限高保低”。強化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征繳執法權限, 加大對應建未建、應繳未繳單位的處罰力度。

(二) 支持個人住房消費。放寬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條件, 允許提取用于支付自住住房物業費。加大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力度, 實行差別化貸款政策, 合理確定貸款條件, 適當提高貸款額度, 全面推進異地貸款業務, 支持繳存職工購買自住型普通住房。優化業務辦理流程, 縮短業務辦理時限, 減少提取和貸款審批環節, 切實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三) 促進資金保值增值。研究在保證各地住房公積金提取和貸款的前提下, 將住房公積金用于購買國債、大額存單和高信用等級固定收益類產品。促進個人賬戶存款保值增值, 提高制度吸引力。調整增值收益分配用途, 維護繳存職工權益。

(四) 提升統籌管理層次。按照有利于規范業務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防范資金風險、適應職工流動就業的要求, 加快對獨立管理的分支機構的調整工作, 實現設區城市住房公積金統一制度、統一核算。研究提高住房公積金統籌管理層次, 允許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省 (區) 實行省級統籌管理。

(五) 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編制住房公積金管理人員職業標準, 建立健全人員培訓和職業能力評價制度, 提高住房公積金管理人員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建立績效考核制度, 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繼續做好信息披露, 及時、全面、準確地向社會披露住房公積金管理運行情況, 積極回應社會關注熱點, 接受社會監督。抓緊升級改造業務信息系統, 適應業務發展和政策調整需求。建立健全住房公積金監管信息系統, 實時監控各地住房公積金管理運營狀況。

十二、大力推動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

(一) 穩步提高建筑節能水平。制定實施我國建筑節能標準提升路線圖。推動北方地區在城鎮新建居住建筑中實施75%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 南方地區以超大及特大城市為切入點, 推動實施更高要求的節能強制性標準。分類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標準定額。鼓勵保障性住房、政府辦公建筑及公益性建筑率先執行更高水平節能標準。在不同氣候區盡快建設一批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發揮建筑能效提升標桿引領作用。啟動超低能耗社區建設試點。進一步完善新建建筑在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的節能監管機制。完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項目的節能審查、調適及評估制度。推動北方地區城市對具有改造價值老舊住宅實施節能改造。推進北方城市供熱系統節能改造工程, 開展城市智慧熱網試點。在城市老舊住宅小區開展以節能改造為重點, 以助老設施改造、環境綜合整治等其他改造為補充的節能宜居綜合改造試點, 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造模式和組織機制。深入推進公共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及能效公示工作, 進一步加強能耗監測平臺建設, 逐步擴大監測建筑數量及監測深度, 強化統計監測數據的分析和應用, 構建分類型的能耗限額體系。建立基于能耗數據的重點建筑用能管理制度, 支持采取合同能源管理、能效交易、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市場機制推進公共建筑節能改造。促進城市建筑能源資源消費信息數據平臺建設, 逐步完善信息公開和共享機制, 探索開展基于數據的城市建筑能效比對工作。

(二) 全面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實施綠色建筑推廣目標考核管理機制。建立綠色建筑進展定期報告及考核制度。加大綠色建筑強制推廣力度, 逐步實現東部地區省市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中部地區省會城市及重點城市、西部地區重點城市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強化綠色建筑質量管理, 鼓勵各地采用綠色建筑標準開展施工圖審查、施工、竣工驗收, 逐步將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納入工程管理程序。完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加大評價標識推進力度, 強化對綠色建筑運行標識的引導, 加強對標識項目建設情況的跟蹤管理。推進綠色生態城區、綠色建筑集中示范區、綠色建筑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推進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發展, 以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為抓手, 推廣應用綠色建筑新技術、新產品。在建造環節, 加大綠色施工技術和綠色建材推廣應用力度, 在建筑運行環節推廣綠色運營模式, 發展綠色物業。

(三) 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推廣力度, 鼓勵有條件地區全面做好可再生能源資源條件勘察和利用條件調查, 并編制可再生能源應用規劃。研究建立新建建筑工程可再生能源應用專項論證制度。加大太陽能光熱系統在城市中低層住宅及酒店、學校等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的推廣力度。在傳統非采暖的夏熱冬冷地區, 積極推廣利用空氣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熱泵技術供暖, 建立小區級的城市微采暖系統。具備條件的, 利用工業余熱, 建立熱電聯產的分區域集中供熱模式。利用海水源、江水源熱泵技術, 在末端用能負荷滿足要求的情況下, 因地制宜地建立區域可再生能源站。建立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協調互補、梯級利用的綜合能源供應體系, 大力推廣太陽能光伏等分布式能源, 建立城市可再生能源微網系統, 實現分布式能源與智能調度充分結合。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應用標準, 在城市燃氣未覆蓋地區, 推廣采用污水廠污泥制備沼氣技術。

(四) 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加快建筑業生產方式變革, 推廣綠色低碳建造方式, 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積極推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建筑發展, 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倡導發展現代木結構建筑。積極擴大裝配式建筑應用規模, 明確重點應用區域, 提高應用比例??偨Y推廣先進適用的裝配式建筑技術和產品體系, 加快推動發展內外裝修、外圍護結構和管線設備集成等建筑部品體系。制定裝配式建筑設計、構配件生產、施工裝修、質量檢驗和工程驗收等規范, 完善模數協調、部品部件協調等技術標準。加強裝配式建筑產業能力建設, 完善創新體系, 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應用, 扶持培育一批產業龍頭企業和產業聯盟。加快推動裝配式建筑與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進建筑信息模型 (BIM) 、基于網絡的協同工作等信息技術應用, 推進智能化生產、運輸和裝配, 鼓勵企業裝配式施工, 現場裝配。建立健全裝配式建筑人才培育機制, 大力培養專業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隊伍, 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建設一批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創新建設管理模式, 探索適應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招投標、工程造價、質量監督、安全管理、竣工驗收等管理制度。

(五) 推廣應用綠色建材。完善綠色建材評價體系, 重點開展通用建筑材料、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與建筑室內外環境保護等方面材料和產品的綠色評價工作。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構建綠色建材公共服務系統, 動態發布綠色建材產品目錄及相關信息, 監管綠色建材評價和應用, 實現綠色建材產品全程可追溯, 促進形成全國統一、開放有序的綠色建材市場。圍繞綠色建筑需求和建材工業發展方向, 強化綠色建筑等對綠色建材的應用要求。大力開展綠色建材示范工程、產業化基地建設。以建筑垃圾處理和再利用為重點, 加強再生建材生產技術和工藝研發以及推廣應用工作, 提高固體廢棄物消納量和建材產品質量。

十三、積極推進建筑業轉型發展

(一) 全面提高工程質量安全水平。完善工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責任體系, 研究建立工程質量保險等市場保障機制, 強化工程質量終身責任追究, 全面落實建設、勘察、設計、施工和工程監理單位五方主體質量安全責任。健全工程質量安全保證體系, 推進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 全面開展建筑施工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 研究建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全過程安全風險控制體系, 提高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強化政府對工程建設全過程的質量監管, 進一步完善施工圖審查制度, 充分發揮質量安全監督機構作用, 推進工程質量安全監管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研究創建全國統一的建筑施工安全生產信息化監管平臺, 提升監管效能。創新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方式, 鼓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 緩解監管力量不足的問題。完善隨機抽查、差別化監管以及質量安全事故查處機制, 加大對違法違規企業和人員的查處力度。夯實城鄉抗震防災基礎, 強化實施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防審查和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論證制度, 積極推動減隔震等先進適用抗震技術的應用, 建立健全城鄉建設抗震防災技術標準體系, 不斷完善住房城鄉建設系統應急預案體系。結合舊城改造、老舊小區整治, 推動開展全國城鎮既有房屋抗震能力調查。

(二) 優化建筑業組織結構。強化我國核電、高鐵、超高層建筑等領域的工程建設優勢, 大力推行工程總承包, 促進設計、采購、施工等各階段的深度融合, 提高工程建設效率和水平。深化建筑業改革, 培育一批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建筑業企業, 打造“專、精、特、新”的專業企業, 大力發展中小微專業作業企業。改革工程招標投標制度, 探索放開非國有投資項目招投標限制, 重點加強對政府投資工程的監管。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 加強建筑領域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究, 完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在白圖替代藍圖、數字化審圖等領域取得突破, 推進設計成果數字化交付使用。全面推進建筑信息模型等信息化技術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的集成應用。優化建筑業裝備結構, 促進我國建筑業裝備綠色化、智能化發展。

(三) 提升工程勘察設計咨詢服務業發展質量。發揮勘察設計在工程建設中的先導和靈魂作用, 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注冊建筑師制度, 拓展建筑師執業范圍, 進一步明確建筑師的權利和責任, 調整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項目管理機制。強化工程監理制度, 科學合理界定強制監理范圍, 以市場化和國際化為導向, 引導工程監理服務主體和服務模式多元化, 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 推動中小企業提高技術服務水平。進一步發揮工程監理在保障工程質量中的作用, 大力提高監理單位現場服務的標準化、信息化、規范化水平, 扎實做好施工階段監理。鼓勵引導工程勘察設計咨詢企業發揮技術優勢, 開展項目前期咨詢、工程設計、施工招標咨詢、施工指導監督、工程竣工驗收、項目運營管理等覆蓋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服務。鼓勵促進大型企業向具有工程項目咨詢、工程總承包、項目管理和融資能力的工程公司或工程設計咨詢公司發展。

(四) 加強建筑市場監管。建立統一開放的建筑市場, 消除市場壁壘, 打破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 營造權力公開、機會均等、規則透明的建筑市場環境。完善監管法規, 構建以企業資質、個人執業資格、信用與工程擔保相結合的市場準入和市場監管方式, 大力推行工程擔保、保險等, 有效化解工程風險。深入推進建設工程企業資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修訂完善企業資質標準, 科學設置考核指標, 減少資質數量。改進資質審批方式, 推進電子化申報和審批系統建設。規范資質審批行為, 構筑科學監管平臺, 加強證后監管。加快建筑市場誠信體系建設, 推進監管信息化, 加大對項目建設五方責任主體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五) 加快制定全文強制性標準。逐步用全文強制性標準取代現行標準中分散的強制性條文。完善推薦性標準, 優化現行標準數量和規模, 逐步向政府職責范圍內的公益類標準過渡。培育發展團體標準, 鼓勵社會團體編制以促進強制性標準有效實施為目標的技術導則、指南、圖集等標準衍生物。全面提升標準化水平, 促進標準與科研互動, 加強標準重要技術和指標研究, 縮短標準復審周期, 加快標準修訂節奏, 適度提高標準對安全、質量、性能、健康、節能等強制性指標的要求。建立完善工程建設標準實施監督工作機制, 強化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研究建立標準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標準實施信息反饋和評估機制以及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統計分析制度。研究推動施工現場標準員崗位設置工作。

(六) 健全市場決定工程造價機制。加快完善工程造價法規制度, 全面梳理現有工程造價管理制度和計價依據, 逐步統一各行業、各地區的工程計價規則, 以工程量清單為核心, 構建科學合理的工程計價依據體系。統一工程定額編制規則, 提高工程定額編制的科學性, 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及時準確反映工程造價構成要素的市場變化。建立全壽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制度, 加快編制建筑產業現代化、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等方面的工程定額。構建多元化的工程造價信息服務方式, 明確政府提供的工程造價信息服務清單, 鼓勵社會力量開展工程造價信息服務。建立國家工程造價數據庫, 開展工程造價數據積累。建立工程造價與招投標、合同管理相協調的管理制度, 嚴格實施工程造價全過程管理。完善建設工程價款結算辦法, 轉變結算方式, 推行過程結算, 簡化竣工結算。推行工程全過程造價咨詢服務, 更加注重工程項目前期和設計階段的造價確定。

十四、切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一) 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圍繞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強工程質量安全管理, 規范建筑、房地產市場秩序, 加強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重點工作部署, 分別在城鄉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住房公積金管理、工程建設、建筑市場管理、房地產市場管理、農村規劃建設管理等行業和領域, 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填補法規空白, 完善住房城鄉建設法規體系。根據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要求, 研究修改相關法律法規。

(二) 強化執法監督。加大住房城鄉建設執法力度, 進一步健全住房城鄉建設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 規范執法行為, 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 完善執法程序, 嚴格執法責任。加強專項執法檢查, 推廣隨機抽查, 建立健全“雙隨機”抽查機制, 規范監管行為, 提高監管效能。加強住房城鄉建設稽查執法工作, 健全部、省、市三級稽查執法工作體系, 提高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水平, 加大重點領域稽查執法力度, 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案件, 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

四川省十三五規劃綱要范文第2篇

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草案)

xxx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 3 第一節 發展基礎和存在的問題 .................... 3 第二節 機遇和挑戰 .............................. 8 第二章 指導思想、發展原則、戰略定位和總體目標 .............. 9 第一節 指導思想 ................................ 9 第二節 發展原則 ............................... 10 第三節 戰略定位 ............................... 11 第四節 總體目標 ............................... 12 第三章 產業發展重點 .................................................................. 13 第一節 夯實基礎,發展現代農牧業 ............... 13 第二節 壯大總量,推進工業優化升級 ............. 15 第三節 集聚發展,培育現代服務業 ............... 19 第四章 統籌城鄉發展 .................................................................. 22 第一節 新農村建設 ............................. 22 第二節 城鎮化建設 ............................. 24 第五章 基礎設施建設 .................................................................. 26 第一節 交通 ................................... 26 第二節 水利 ................................... 27 第三節 信息基礎設施 ........................... 28 第六章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 29 第一節 加強環境保護 ........................... 30 第二節 加強生態建設 ........................... 32 第七章 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 34

1 第一節 努力擴大就業 .......................... 35 第二節 完善社會保障 ........................... 35 第三節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 36 第四節 推動科技事業發展 ....................... 36 第五節 健全基本醫療衛生體系 ................... 37 第六節 繁榮城鄉文化體育事業 ................... 37 第七節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 38 第八節 加強社會管理與服務 ..................... 39

第九節 加大人民防空工作力度................... 40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40 第一節 保持投資增長 ........................... 40 第二節 強化要素保障 ........................... 41 第三節 加強開放合作 ........................... 42 第四節 增強組織保障,促進規劃實施 ............. 43

2

“十三五”時期是全盟實現到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接近全區平均水平、2020年與全區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階段,也是我縣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實現經濟跨越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為實現全縣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和跨越發展,根據國家、自治區、興安盟“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第一節 發展基礎和存在的問題

“十三五”時期,我縣經濟實力顯著提高,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綜合經濟指標順利完成。“十三五”期末,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8.74億元,年均遞增15.5%,比“十五”期末增長105.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5.76億元,年均遞增13.4%,比“十五”期末增長87.6%;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3.93億元,年均遞增18.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5.09億元,年均遞增11.5%),比“十五”期末增長130.2%;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9.05億元,年均遞增15.6%,比“十五”期末增長106.6%。三次產業結構從“十五”期末44.6:32.1:23.3調整到40.7:36.0:23.3。全社會固定資產完成投資37.0億元,年均遞

3 增37.2%,比“十五”期末增長386.8%,累計完成投資93.83億元。財政收入實現8617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10510元,年均增加813.6元,年均遞增10.3%,比“十五”期末增長63.1%,農牧民純收入實現3388元,年均增加246.6元,年均遞增9.5%,比“十五”期末增長57.2%。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36億元,年均遞增19.4%,比“十五”期末增長142.9%。

工業經濟加速發展。立足“農畜產品、礦產、風能”三種資源,培育風電、礦產開發、農畜產品加工三大產業鏈,架構新型工業框架。風電產業方面,引進了龍源、華能、大唐、和風、天潔等國內重點風電企業,累計并網發電10萬千瓦。風機設備制造項目正式投產;礦產開發產業方面,兩銅企業的尾礦回收項目建成投產,外圍探礦進展順利,實現提質增效。三家煤礦整合技改正式投產。長春嶺鉛鋅礦選礦廠正在積極建設中。蛇紋巖綜合開發項目已與鄂爾多斯烏蘭煤炭集團簽定開發協議;農畜產品加工產業方面,引進江蘇雨潤、吉林安大等國內知名龍頭企業,安達牧業“一企四廠”全面運營,福潤禽業3000萬只肉雞屠宰加工項目建成投產。泰達紙業、華泰酒業等一批老企業改造盤活。2010年,規模以上企業增至23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09億元,同比增長24.2%,招商引資2010年完成26.5億元,增長30.5%,年均遞增15.6%,“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投資76億元。

農業發展實現新突破?,F代農業破題起步,“禽類養殖、設施農業、脫水蔬菜”三大產業初具規模。五年來,新建肉雞

4 養殖小區64個,養殖專業村32個,雞舍總面積達到58.8萬平方米,養殖能力達到3000萬只,構建了種禽、孵化、飼養、飼料、屠宰、培訓六大板塊完整產業鏈;新建設施農業小區54處、專業村16個,設施農業達到1萬畝;落實蔬菜基地6萬畝,生產脫水蔬菜干品4.2萬噸,蔬菜脫水、保鮮同步發展,實現了蔬菜脫水、保鮮兩條腿走路;三大產業拉動農民就業40000余人。農業基礎不斷加強,糧食產量穩定在10.5億斤以上,牧業牲畜存欄70.3萬頭(只)。五年來,累計投入農建資金29934萬元,完成北河堤防、蛟流河灌區節水改造骨干工程,建設現代農業玉米產業帶11.1萬畝、旱作基本田15.7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3.1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40.7萬畝,完成農業綜合開發8.8萬畝。投入科技資金1930萬元,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和服務體系建設,新增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134萬畝。落實農機具補貼650萬元,新增農機具6400臺。投入生態建設資金4192.5萬元,治理水土流失40.1萬畝,退牧還草170萬畝,植樹造林29.56萬畝,封山育林9.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5.8%。完成三大產業基地、沼氣、飲水安全、水庫除險加固、土地治理、小型農田水利等農建項目;投入生態資金4300萬元,實施三北四期、荒山造林、退耕還林等工程。投入扶貧開發資金15774萬元,實施“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項目、扶貧互助金項目和整村推進項目,受益村63個。

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城鄉建設不斷加強,人居環境切實改善。2010年,啟動了新熱源一期工程,完成污水處理廠建

5 設,推進人工湖綜合開發。五年來,房地產開發79萬平方米以上,亮化樓宇104棟,新建、改造城區道路37.3萬平方米,鋪設排污排水管道52147延長米,新增綠化面積42.3萬平方米,城區綠化179.8萬平方米,縣城綠化覆蓋率達到37%。既有建筑節能改造17.2萬平方米,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24.3萬平方米,完成垃圾無害化處理場、6個水沖公廁、6個垃圾中轉站建設,水源地保護工程竣工并通過驗收。新建社區辦公場所2處,醴泉廣場、青年游園建成并投入使用。新農村建設在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基層組織等方面快速發展。建設縣、鄉水泥(油)路257公里、通村水泥路42公里、通村砂石路72.9公里,新建鄉鎮標準化車站9座。建設戶用沼氣池10500 座、無害化廁所7000 座。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縣級配送中心1家、農家店148家。落實家電下鄉補貼243萬元。完成飲水安全工程131處,解決6.5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啟動客運站搬遷工程,完成寶石鎮小蛤蟆岬至前旗阿力得爾通鄉水泥路建設。

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教育、文化、衛生、計生、保障等民生事業快速發展。五年來,校安工程新建校舍128525平方米,維修校舍5萬多平方米。撤并教學點171個,高考??埔陨仙暇€率由87%上升到91.9%。建設鄉村文化站6個,安裝無線插轉臺3個,村村通衛星直播接收設備 8100套,建成文體活動中心15735平方米。全面實施農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以上。新建擴建鄉鎮衛生院10所、村衛生室13個。建成村計生服務室4個,人口出生率12.5‰,人口自然增長

6 率控制在7.5‰以內。勞動力轉移培訓累計25萬人次以上,其中有組織轉移輸出10萬人次以上。培訓焊工1114名,“突泉焊工”成為區級勞務品牌。農村低保人數達到29370人,保障標準由每人每年438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054元,城鎮低保達到7535人,保障標準由每人每月78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47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達到50852人。啟動縣人民醫院遷址工程,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6011人,享受待遇人數23011人。完成縣人口計生服務綜合樓建設,改善計生技術服務條件,全面提升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和生殖健康服務水平。完成6個鄉鎮體育綜合活動場所建設,進一步改善群眾健身環境。

社會保障力度進一步增強。“十三五”時期共改造完成了危舊草房6815戶、殘疾人危房100戶和235戶移民搬遷,建設了廉租住房1130套、50129平方米,發放廉租住房補貼495萬元、受益居民5589戶。城鄉低保年均分別增加794人和5512人,達到7535人和29730人。社保“五險”參保人數接近20萬人。

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不斷得到深化。啟動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林權制度改革,實行了義務教育學校、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制度;完成了農村土地排查清理工作,進一步完善落實了草原“雙權一制”。勞務輸出25萬人以上。

總體上看,我縣“十三五”計劃的執行情況是好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指標完成情況達到了預期目的,幾項主

7 要經濟指標均實現了翻番,為順利實施“十三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制約因素依然存在,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一是經濟總量偏小、結構性、素質性深層次問題明顯。農牧業規?;?、組織化程度不高,工業規模偏小,第三產業發展乏力。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仍然突出。三是生態環境問題面臨挑戰,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現象雖然得到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但草原沙化、退化問題仍然有待進一步有效治理。四是區域性貧困和農區貧困人口的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扶貧攻堅任務依然繁重。五是就業、再就業、城鄉住房等社會保障工作水平尚需進一步提升。

第二節 機遇和挑戰

一、“十三五”面臨的機遇

從國家層面看,“十三五”期間,中央將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和即將出臺的支持內蒙古發展的政策措施將在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為我區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從自治區、盟市方面看,自治區政府制定了扶持興安盟發展的相關政策,從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向我盟傾斜,我縣也將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應搶抓機遇,實現跨越發展。

8 從我縣自身看,通過近年來平穩較快發展,綜合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顯著增強。從區位來看,東距吉林省洮南市100公里,南與通遼市相距230公里,北與烏蘭浩特市相距100公里。通過有效地資源整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縣有條件在“十三五”期間發展成為東北地區的產業集聚區。

二、“十三五”面臨的挑戰

從市場環境看,世界經濟還沒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國際市場疲軟,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影響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外貿出口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受到很多制約。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節能減排成為新的發展約束。伴隨能源和化工產業的發展,我縣必然要面臨巨大的減排壓力,清潔發展、節能減排將成為我縣工業化首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從自身來看,雖然“十三五”以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基礎還相對薄弱,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環境相對落后,城鎮化水平較低,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第二章 指導思想、發展原則、戰略定位和總體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圍繞盟委“一個牢固確立、一個堅定不移、推動四個轉

9 變、打造四大基地”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落腳點,著力在“突出工業主導、加速城鄉統籌、主動開放融入、加強基礎建設、高度關注民生”五個方面實現突破,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科學轉型、跨越發展,快速推進富民興縣進程,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突泉。

第二節 發展原則

——統籌規劃,集中發展。從xxx發展的全局出發,統一規劃,優化空間開發格局,合理配臵各種資源,處理好三化互動、城鄉統籌的關系,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交通干線集中,農牧業向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集中,推進集中、集聚、集約開發,提升地區發展整體質量和效益。

——市場導向,政府推動。充分發揮市場配臵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加強規劃引導,強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產業發展推進機制;支持先行先試,促進企業及要素向工業園區有序轉移、集聚。

——技術創新,優化升級。認真處理好加快發展與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技術創新與調整結構之間的關系,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創新,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

10 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實現產業延伸與多元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強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高節能環保水平,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樹立加快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發展理念,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科學謀劃發展戰略,克服短期行為。既要加快優勢資源開發轉換,實現快速發展;又要處理好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立足我縣肉雞、肉羊、奶牛、肉牛、蔬菜、玉米、雜糧、秸稈等農畜產品資源,積極打造東北及京、津、冀地區重要的有機綠色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

——立足風能、礦產等主要資源,打造東北地區重要的資源接續地和發達地區非資源型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區

——立足近期開工的鐵路建設,依托錫盟、霍林河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雙城水庫、明星水庫、大青山水庫及大、小額木特河、蛟流河等水資源,建設東北經濟區清潔能源及化工循環經濟集聚區

第四節 總體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30.2%以上;到“十三五”期末,全縣GDP預計完成145.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0.0億元,年均遞增13.7%,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86.0億元,年均遞增43.9%,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9.0億元,年均遞增26.2%,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為20.7:59.3:20.0。

——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8.5%以上,到“十三五”期末,財政收入達到20132萬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遞增30%以上,到“十三五”期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435億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遞增18.0%以上,到“十三五”期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045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6.9%以上,到“十三五”期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97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遞增25.0%,到“十三五”期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0.6億元。

——城鎮居民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 ——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

第三章 產業發展重點

第一節 夯實基礎,發展現代農牧業

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堅持把發展農牧業生產力作為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確立畜禽業的主導地位,推進農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農牧業增長方式,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值能力,鞏固和加強農牧業基礎地位。畜禽業方面,確立生態效益型畜禽業為畜禽業基本發展方向,采取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厲的措施,保護天然草場。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建設飼草料基地,改進牲畜飼養方式,提高規?;?、集約化和標準化水平。人工種草總量達到50萬畝,退牧還草總量達到50萬畝。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加大畜禽改良力度,優化畜禽業品種結構,提高畜禽個體質量,增加畜禽業總體效益。到2015年,全縣優質、優良畜禽飼養量穩步增長,新建肉牛肉羊育肥場100處,肉羊存欄66萬只,出欄40萬只,肉牛存欄4萬頭左右,出欄8萬頭,奶牛存欄達到5萬頭、日產鮮奶750噸,生豬50萬口,肉雞飼養量達到1億只,優質冷配率達到90%以上,舍飼喂養的牲畜達到總頭數的100%,大力建設奶源、肉雞、肉牛、肉羊、生豬、肉鵝、絨毛、皮革等到產業化基地,推廣利用牲畜改良、秸稈轉化等適用增產技術,提高畜牧業科技含量和綜合生產能力。農業方面,以轉變傳統耕作方式,發展現代節約型農業為目標,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大力推廣農業適用技術,提高 13 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氣象災害應急體系建設,加速建設現代農業標準田,推進“雙百”工程,即100萬畝標準水澆地,100萬畝高標準旱作基本田。實施黑土地治理、土地整理工程,提高耕地持續增產能力,到2015年,建設高標準旱作基本農田15萬畝,新建玉米產業帶50萬畝,農業綜合開發8萬畝、農業開發科技示范園區10萬畝,實現旱作基本田旱澇保收、穩產高產;新增水澆田15萬畝,達到105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6億公斤以上。

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圍繞創建“農畜產品定品牌”的目標,按照“做大基地、做強企業、做亮品牌”的思路,重點推進有機肉牛、有機肉羊、有機米等主導產業。到2015年,完成認證綠色肉雞基地8000萬只,綠色生豬生產基地20萬口,綠色肉牛肉羊基地60萬頭(只),綠色玉米、高梁生產基地100萬畝,綠色馬鈴薯15萬畝,有機綠豆、小米、雜豆生產基地43萬畝,有機蔬菜基地20萬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加大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引進、培育、扶持力度,盟級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5個,自治區級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6個,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個。積極培育和打造名優產品,提檔升級現有有機系列產品,高標準引進和開發一批新產品,創建國家、自治區馳名商標。

加強農牧業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牧業技術推廣、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動物防疫和植物保護認證等服務體系。整合涉農涉牧信息資源,加強農村經濟信息應用系統建設。推進農牧業服務組織和機制創新,鼓勵和引導農牧民發

14 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鞏固提高農牧業的組織化程度。

完善農村流通體系。推進農畜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建設xxx農畜產品交易市場、六戶鎮農畜產品交易市場。促使城市商業網點向農村延伸。發展農村超市和連鎖經營,規范農資市場秩序。

培養新型農牧民。加強農牧民培訓體系建設。整合農業、教育、人事等部門教育資源,建立各具特色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基地,健全鄉鎮農牧民培訓網絡。重點圍繞精種精養、牲畜改良等實用技術,加強實用農牧業生產技術培訓,抓好農村科技示范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使農村勞動力基本掌握1—2門農牧業實用技術。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勞務輸出基地,大力開展“訂單”培訓,建立培訓與勞務輸出有機結合的服務體系,打造勞務品牌。通過加強農牧民職業培訓、創業培訓,提高我縣農牧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勞動力由無序轉移向有序轉移,臨時性轉移向長期性轉移的轉變,真正使勞務經濟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鼓勵支持返鄉務工人員自主創業,帶動就業。

第二節 壯大總量,推進工業優化升級

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以能源工業為龍頭,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產品結構,重點發展電力、采選礦、冶金、農畜產品加工業,大力實施名牌戰略,提升我縣產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構建新型工 15 業格局,走生態工業的路子。提倡清潔生產,明令禁止國家淘汰的“十五小”企業和“三高一低”企業,擴大產能,提高投入產出比。到2015年,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64.0億元,年均遞增47.9%,全部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4.1%左右,融入大東北經濟圈。

(一)開發資源。就是在“地下、地表、空中”全方位開發利用“礦產、農畜產品、風能”三種資源,在資源轉化上集中用力,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在地下資源開發利用上,對現有礦產資源勘探、開采統一規劃,加快資源轉化。抓好現有銅、煤等礦山企業管理,鼓勵引導企業加強技改,擴大產能。抓好鉛、鋅礦探采、蛇紋巖綜合開發等項目,使項目盡快落地建設。強化現有探礦企業排查治理,對占而不探、只探不采等壟斷資源的企業,嚴肅整治。在地表資源開發利用上,立足全縣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上項目,抓好食用菌加工、脫水蔬菜加工、肉雞屠宰加工項目達產達效。抓好百萬噸生物質改性燃料項目建設,使項目盡快落地投產。打造蒙東地區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抓好禽類養殖、設施農業和脫水蔬菜三大產業。聘請專家教授指導全縣農民趨利避害闖市場,推進產業做大做強。在空中資源開發利用上,要立足風力資源優勢,大力推進風電產業。完善風電產業發展規劃,抓好投產風電企業的運行服務,強力推進后續風電項目建設。積極開發太陽能,力爭引進光伏發電項目,開辟空中資源開發利用的新渠道。

(二)建好園區。我縣已初步規劃了兩個園區,突泉經

16 濟園區和牤牛海工業集中區。2011年在盟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工業園區,三個園區將成為我縣發展工業的主要載體和招商引資的重要窗口,不斷提高工業發展的集中度。

(三)打通通道。電力通道方面,積極爭取和建設500千伏變電站,將風電入網能力提升至120萬千瓦。鐵路通道方面,爭取長太烏鐵路(突泉段)項目早日開工,打破突泉沒有鐵路的歷史。公路通道方面,重點抓好出口路建設。加強與周邊地區經貿聯系。通過三大通道,加強與鄂爾多斯等對口幫扶地區、“長-吉-圖”經濟帶為重點方向的東北地區、“呼-包-鄂”為重點方向的華北地區、“江浙”為重點方向的華東地區經貿往來,強化招商引資,推進區域合作,促進對外開放,實現借力發展。

(四)培育產業。一是依托全盟新型煤化工基地,發展煤炭加工業。以牤牛海三家煤礦年產的90萬噸煤炭為基礎,借助擬建的長太烏鐵路,謀劃引進外地煤炭400萬噸,總量達到500萬噸,建設20萬噸乙二醇項目、20萬噸PC項目、20萬噸有機玻璃項目,預計年創產值58億元;建設年產500萬噸褐煤低溫熱解項目,力爭年創產值40億元,煤炭加工業增加值達到35億元。二是依托全盟新型能源基地,培育新型能源產業。風電裝機規模預計達150萬千瓦以上,風機設備制造生產能力達到500臺(套)。三是依托全盟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基地,培育有色金屬產業。預計“十三五”期末,蓮花山、禧利多、鑫旺尾礦、利資尾礦“2個銅礦、4個選場”銅產量達到2000-4000噸,加快中鐵華金礦業有限公司

17 探采礦進程,九龍長春嶺、學田小西溝和蓮花山“3個鉛鋅礦”預計鉛鋅年產量達到3萬噸以上。啟動蛇紋巖綜合開發項目并達產達效。四是依托全盟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培育綠色農產品加工業。預計“十三五”期末,禽產業方面,在做大做強福潤、安達等龍頭企業基礎上,繼續謀劃引進域外禽產業集團興建禽產業鏈條,著力打造蒙東地區重要的禽產業基地。脫水蔬菜方面,脫水、保鮮同步發展,全縣脫水蔬菜企業干品生產能力達到2萬噸,保鮮蔬菜收儲能力達到10萬噸,力爭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蔬菜出口基地。特色農畜產品方面,擴大雜糧雜豆、肉牛肉羊等綠色農產品基地規模,積極培育外資外商出口企業,在綠豆、小米等糧食深加工上,扶持、培育、發展一批出口型企業,擴大我縣外貿出口。

大力發展“碳匯經濟”。碳匯經濟就是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影響,實現經濟活動中人為排放二氧化碳與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動態平衡,維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保護臭氧層不致蝕缺。為了實現低碳,停止發展與低速發展都不可取,惟有加速發展,同時提高我縣在低碳經濟與技術方面的競爭力。因此,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同時,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低碳經濟不僅僅是需要去鄭重承擔起來的一份責任,它同時也意味著一種新的發展機會,必須在轉型、轉變中培育和創新更多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萬元GDP能耗。

18 繼續開展質量立縣活動,帶動質量興鎮、興企業活動,創建名優品牌。建立質量立縣重點工作制,在突泉經濟園區開展質量興企活動。繼續實施名優品牌戰略,確立爭創區級名牌產品2個,培育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名優企業3個,努力實現名牌產品零突破。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按照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的思路,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資源開發、服務業等,在資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給予照顧扶持,在全社會努力形成全民創業的市場經濟氛圍。結合“放小”和“扶小”,鼓勵社會各類投資者投資創辦中小企業,加快發展中小企業。加大傳統產業、本土企業的扶持力度,深挖潛力,發揮優勢,培育壯大。

第三節 集聚發展,培育現代服務業

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拓寬領域、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增強功能、規范市場,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推廣現代物流管理技術,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實現企業物資采購、生產組織、產品銷售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系列化運作。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推進物流信息化。加強物流基礎設施整合,建設突泉鎮中型物流園區,推進鄉鎮級物流節點建設。

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健全金融體系,完善服務功能, 19 提高服務質量。支持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積極引進商業銀行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發展網上金融服務。拓寬保險服務領域,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發展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力爭發展農業再保險體系。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發展網上保險等新的服務方式。扶持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擴寬融資渠道。加大金融機構經營、服務行為的監管力度,規范金融服務。

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建立健全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推廣面向中小企業、重點行業和區域的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推進電子政務。實施并完善政府網絡平臺項目,整合網絡資源,建設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構建政務信息網絡平臺、數據交換中心、數字認證中心,推動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辦公自動化水平。健全政府與企業、公眾互動的門戶網站體系,依法開放政務信息,促進辦事程序規范。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務機構,開發利用公益性信息資源,開展無紙化辦公。改善郵政和電信基礎業務,發展增值業務,開發新興業務。發展互聯網產業。加快發展通信、網絡、傳媒、咨詢等信息服務業,擴大網絡資源共享范圍。大力發展職業介紹、會計審計、資產評估、法律咨詢等中介服務業。完善郵政網絡,加快發展速遞業。

促進建筑業健康穩定發展。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產品質量為重點,推進建筑業技術進步,完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和質量安全監管機制,提高建筑質量。引進和推廣各類現代化新型建筑技術,積極發展綠色建筑、節能

20 建筑和特色建筑,實現建筑業的創新和升級。嚴格執行建筑工程項目施工招投標制度,加強勘察、設計、監理和材料設備采購等招投標管理。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強化建筑市場準入制度,進一步規范建筑市場秩序。

規范發展商貿服務業。提升商貿服務業,鼓勵零售、餐飲等商貿服務。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和組織形式。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圍繞便民服務,重點發展社區衛生、家政服務、社區安保、養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務和廢舊物品回收等。理順社區管理體制,推進社區服務規范化和網絡化建設。

大力發展旅游業。樹立發展大旅游理念,打破行業阻隔,加快旅游資源整合重組,融合我縣獨有的歷史、民俗、文化、體育等要素,大力實施旅游精品工程,強化區域合作,打造區域品牌,形成景點連接、景區配套、多業發展的旅游事業發展格局。改善基礎設施,推進重點旅游區、旅游線路建設,積極爭取并實施自治區級老頭山旅游景區、土地歷史博物館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完善并擴大明星湖生態旅游規模,加大太東農業觀光景區、雙城水庫景區開發建設,治理雙城水庫引水渠清淤及周邊生態環境。深挖民族文化遺產。加快培育旅游企業,引進旅游中介組織,融入大東北無障礙旅游區。

21

第四章 統籌城鄉發展 第一節 新農村建設

一、改進農村基礎設施

完善村內道路。硬化村內道路、修建排水溝,安裝路燈。 安全飲水入戶。“十三五”期間,完善全縣所有具備條件村莊的改水、飲水安全工程,更新機井,更換老化設施,完善水質監測制度,全縣農牧民安全飲水達標率達到100%。

加強環境整治。完善垃圾處理系統。農村垃圾開始逐步集中處理,完成改廁工程。分期分批完成村的戶廁改造工作,完成村鎮公共廁所的衛生改造,2015年村鎮戶廁和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100%。推進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配合農村道路改造、排水溝建設等工程實施建設污水處理工程。推動村容村貌整治。合理規劃安排村民的生產生活用地,做到村莊無亂堆亂放、亂排亂倒、亂搭亂建現象。開展拆除翻建清理工作,村莊內斷壁殘垣、破舊房屋全部拆除,村容整潔,無亂貼亂掛現象。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提高天然氣、液化氣的供氣比例,發展和推廣規模養殖場糞污沼氣化處理,對秸稈等自愿企劃,生成氣體燃料,開發和利用太陽能,如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等。綠化美化村莊。配合道路改造實施道路綠化工程,建設公共綠地、街頭綠地,提高村莊綠化覆蓋率。

二、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22 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和設施,農村居民平均15-20分鐘可到達衛生服務設施。建立以村、居委會為單位,以健康教育、醫療護理為主要內容,覆蓋城、鎮、村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積極穩妥推行農村合作醫療,逐步推進農村醫療保險制度。

強化教育設施及中小學改建撤并工程,統一建設鎮區住宿學校,2015年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全部達標。

根據村的規模和等級不同,建設不同規模和內容的村級文化大院,包括村委會、技術推廣站、圖書活動室、文娛活動室等。

發展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探索發展多種類型和模式的體育活動組織和形式,所有行政村全部配建全民健身設施。

三、加強農牧民培訓

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健全組織,拓展方式,完善科普設施建設,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民科技素質的普遍提高。抓好農牧民轉業轉崗培訓,使每個農牧民掌握1~2門勞動技能,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

二、三產業轉移。

加強農民培訓中心建設,改進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改善培訓手段,推進信息化建設,發展遠程教育,建設科技書屋,創造良好的軟硬件環境。

23

第二節 城鎮化建設

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綜合考慮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地質構造等自然承載力,并與當地經濟發展、就業空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相適應。城鎮規劃和建筑設計要延續歷史,傳承歷史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十三五”期間,全部完成鄉鎮總體規劃,詳規完成80%,行政村總體規劃完成50%。實施突泉鎮橋北生態治理工程,建設成休閑、觀光、旅游一體的城鎮生態公園。

擴張城鎮規模。要以城關鎮即突泉鎮為核心,形成以六戶鎮、杜爾基鎮、水泉鎮、永安鎮、寶石鎮為重點的城鎮發展格局。完成老城區、新城區控制性詳規。大力發展城鎮經濟,擴張城鎮人口規模,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對在城鎮已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進城務工人員,要創造條件使之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依法享有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承擔應盡的義務,加快擴張城鎮人口規模。到2015年,突泉鎮人口力爭達到15萬人,全縣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促進產業和人口向城鎮聚集。

推進城鄉統籌。城鎮化是工業化的載體,工業化是城鎮化的依托。推進工業化,必須搞好城鎮化。我們要堅持規劃優先、量力而行、急用先建、改善民生原則,以農民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集中為基本方法,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勞動就業統籌發展。重點做好縣城所在地和五個鎮發展規劃編制,加強道路、供

24 暖、供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功能,提升承載能力。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要求,以縣城為核心,中心鎮為支點,大力實施小城鎮帶動戰略,抓好“水、電、路、房”建設,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集聚。重點加強突泉鎮的供水、供電、供熱、排水、排污、綠化、亮化、美化、通信、道路、消防、人防及公共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到2015年,新增房地產開發面積60萬平方米,城鎮道路達到96萬平方米,城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2%,人均公共綠化面積達到12平方米,集中供熱實現215萬平方米,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9%,完成突泉鎮供水擴建工程和污水處理廠等工程。繼續爭取突泉鎮水源地保護、小城鎮建設項目,保持突泉地區供水安全,增強安全供水能力。加強中心鎮給排水、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基礎設施項目,實施六戶鎮、杜爾基鎮、水泉鎮、永安鎮、寶石鎮路面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增強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強市政公用事業。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積極發展規范出租車行業,方便群眾出行。規范房地產開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重點發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保障供給、穩定房價,促進住房梯次消費。完善房地產開發融資方式,加強資本金管理,規范發展住房消費信貸和保險。規范物業管理行為,提高市場化程度。

加速推進人民防空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步伐,重點推進融入城市建設,融入重要經濟目標建設,融入公共安

25 全建設,融入城鄉統籌發展,增強國防實力,促進經濟發展。地下空間開發必須兼顧防空需要。

第五章 基礎設施建設

以建設區域工業中心城市為目標,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公路、鐵路、水利、信息為主體的綜合服務體系。

第一節 交通

加強公路及鐵路建設,進一步完善和提高通暢能力和水平。

一、公路建設

“十三五”期間,重點完成進入自治區交通廳農村公路數據庫的項目445個,其中各類公路建設項目307個,總里程1876公里。

1、完成148個建制村通暢工程項目94個,建設里程740公里;

2、完成縣、鄉級水泥路(瀝青路)升級改造項目13個,建設里程386公里;

3、完成自然村公路建設項目101個,建設里程332公里;

4、完成鄉村道路連通公路建設項目53個,建設里程161公里;

26

5、完成農業產業區、廠礦公路建設項目26個,建設里程77公里;

6、完成農林牧場、旅游景點等公路建設項目20個,建設里程180公里;

7、完成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及新建橋梁項目133個;

8、完成林場客運站建設項目5個。

“十三五”期末,達到干線與干線之間、干線與支線之間、支線與支線之間連接順暢的目標,基本實現農村公路由以建設為主向“鞏固、提高、完善”方向轉變;由提供基本出行條件向保障安全便捷出行、提升整體服務能力轉變;由“樹狀”路網向“網絡型”路網轉變。

二、鐵路建設

1、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爭取早日開工建設長太烏鐵路(突泉段)項目,力爭在三年內全線貫通。

2、積極謀劃烏白鐵路建設前期工作,力爭進入國家鐵路規劃。

第二節 水利

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繼續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和供水規模,全面推進農田節水灌溉、工業用水開發、防洪工程建設、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臵,形成水資源合理利用的新格局。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業供水能力。按照“煤 27 跟水走”的戰略布局,加大煤化工產業發展力度,打造煤化工基地。提高工業用水供給能力,發揮水資源優勢,重點加強全縣八座水庫的配套設施建設,增強工程性蓄水、調水能力,確保工業用水需求。

加強農田草場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實施節水改造工程、節水灌溉工程,從而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水源工程體系、節水灌溉工程保障體系和灌溉管理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體系,優化生產格局。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控制水土資源過度開發的行為。完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能力,確保防災安全、飲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加強水資源綜合調配能力建設,推進水資源高效利用與節水型社會建設。繼續實施城鄉飲水工程項目,進一步提高城鎮飲用水供給能力和水質,著力解決農村人畜安全飲水問題。

“十三五”時期解決8.8萬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使全縣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第三節 信息基礎設施

以互聯網、寬帶、物聯網、應急通信體系為重點,做好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大力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促進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三網合一,強化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繼續建設光纖骨干傳輸網、寬帶綜合接入網, 28 提升網絡整體水平。加快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建設,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信息安全支撐能力,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無線網絡系統,實現通信普遍服務,數字電視實現全覆蓋,實現政府、城鄉社區服務、教育、企業、交通等信息資源共享。

加強通信網絡和農村電信、廣播影視、遠程教育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實施電話和電視“村村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以及高速寬帶網絡等重點工程,大力發展寬帶接入,實現信息網絡寬帶化、綜合化、智能化,形成綜合的信息服務體系。

大力推進交通運輸、文化衛生、餐飲旅游及金融保險、為農服務等領域的信息化應用,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加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投入,加快村村通光纜和有線電視,鼓勵廣大農民信息消費。構建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加快建設新一代移動網絡、廣播電視綜合網、無線電網絡、公共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電子商務平臺和現代物流信息平臺。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

第六章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確保建設項目”環評”的準入關,狠抓污染源治理,走節能減排、循環經濟之路。全力抓好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促進生態平衡,確保自然生態系統良 29 性循環,推動經濟社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加強環境保護

一、加強水環境保護

加強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設,加大《水土保持法》的執法力度,將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管理程序,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做好農業生態污染源的防治??茖W使用農藥,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和農作物病蟲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逐步減少農藥用量,推廣有機肥,減少農藥污染。加強對禽畜養殖污染的無害化處理,防止農村河網的富營養化。加大農村垃圾的收集、輸送與處理力度,采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加強水污染的綜合治理。鞏固已經取得的治理成果,杜絕“反彈”現象出現。在水環境治理中,要有效削減有機污染物排放總量,同時要注重控制氮、磷排放量,結合農村環境保護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完善生活污水處理場及配套措施,推動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提高污水處理能力,防止地下水污染和工業廢水、生活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溪流,保證水系的總體質量。鼓勵水資源的再生利用,合理配臵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到2015年,全縣集中式飲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以上。

二、加強大氣環境保護

實施對企業廢氣和煙塵排放的監測和管理。鼓勵清潔生 30 產技術,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等措施,減少企業生產廢氣對大氣環境的影響。限制高硫煤生產和使用,推廣潔凈煤技術,制定城市燃煤和燃料油含硫量限制。嚴格控制建筑施工及道路運輸的揚塵。對餐飲業要進行合理選址,并做到油煙達標排放,減少餐飲油煙對城市大氣環境的影響。

到2015年,突泉鎮好于國家二級空氣質量標準的天數達到311天以上。加強制度建設與執法檢查,加大對聲環境的治理。切實加大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力度,全縣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5%-30%,氮氧化物排放量保持2010年水平,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0%-20%,氨氮排放量保持2010年水平。

三、加強人居環境保護

加強城市環境綠化工作。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合理組織生態綠地、公共綠地、生產防護綠地和道路綠化,提升綠地植物養護水平。結合重點工程項目或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配套綠化建設步伐,進行有計劃的造林增綠。

加大城市環境衛生設施投入,建立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技術先進的城市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糞便的收集、處理、處臵系統。合理分布和設臵垃圾收集點、廢物箱和生活垃圾中轉站,逐步實現對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袋(桶)裝,完善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清運系統。搞好公共公廁的建設和改造。搞好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到2015年,城鎮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

搞好噪聲污染綜合治理??刂平煌ㄔ肼?,嚴格執行拖拉

31 機禁入市區和城區機動車禁鳴喇叭等措施,減少交通噪聲。擴大城市噪聲達標區建設,對旅游度假區、高級賓館區、居民區、學校、醫院等所在區域的各類噪聲嚴格控制,完善建設施工噪聲的申報登記,嚴格控制夜間施工。鼓勵選用低噪聲先進設備和生產工藝,建設廠區周圍綠化隔離帶,治理工業企業噪聲。強化飲食服務、娛樂場所等生活噪聲控制。

倡導綠色消費。加強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過程的安全檢測和監督,大力治理“餐桌污染”,禁止買賣、食用、穿戴國家野生動植物或其制品,嚴格控制公共場所吸煙,逐步降低煙民比例。倡導住房適度消費,鼓勵使用環保裝修材料,積極推廣建設生態住宅區。鼓勵使用太陽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使用節水、節電產品和用品,推行垃圾分撿和廢棄物回收利用。

第二節 加強生態建設

一、建設生態型工業園區

積極調整突泉產業結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嚴格控制有污染的工業項目入駐。工業園區建設要堅決杜絕污染嚴重的企業入園生產,鼓勵和培育生態環保型產業的發展。對引進或建設的重大項目,要進行充分的環境論證,建立公眾參與制度,舉行有關聽證會,實現經濟效益、資源效益與環境效益“多贏”。凡新建、改建、擴建的項目都必須執行環保法規、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依法實行評估,堅持環境 32 影響評價制度,做到環境保護、污染治理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推動制造業增長方式從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資源節約型和生態環保型轉變。發展服務性環保產業,建立環保技術服務體系,加強環保信息網絡化建設,建立環保產業信息數據庫,推動以環保技術、環境影響評價和監測為主的服務向環保技術、投資、管理、信息、監測、風險評估與環境影響評價綜合性的服務方向發展,從而實現環保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二、生態綜合治理區

繼續堅持“封山禁牧”。采取封育、退耕、種樹(草)、禁牧四項措施,實施已墾草原恢復與建設項目相結合的原則,增強草原自我修復能力。以退耕、禁牧為切入點,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工程,防止過度開墾和水土流失。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從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從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加強草原監理、監測和科技支撐建設。

推進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加強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提升水土保持的科技支撐能力。“十三五”期間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100萬畝。

三、生態恢復治理區

按照適地適樹原則,全面加強農田林網建設,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大力營造沿鐵路、公路干線綠化林、水土保持林、

33 護岸林和護路林,建設農田保護林和道路綠化帶。沿境內國、省道干道形成綠色生態長廊,切實改善通道沿線生態環境。

以嚴格控制亂開濫墾為重點,積極爭取以封代造項目,切實保護耕地、林地、草地,促進生態修復。

四、合理開發利用資源

對耕地、草原、水資源進行綜合規劃,節約利用土地。合理利用農用地,嚴禁濫用耕地和宜耕地,保護耕地資源;節約利用非農業用地,嚴格劃定工業、城鎮、綠化用地,分類規劃,用途不變,節約利用;珍惜水資源,按資源分布、總量,合理規劃城鎮、工業、農牧業用水。按照國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要求,控制用水總量,實施定額管理,執行萬元產值用水限額標準。加大利用洪水資源效益,減少洪水危害,有效利用洪水資源。

“十三五”期間,圍封200萬畝,封山育林35萬畝,水土保持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以上。

第七章 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把社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優先發展教育,大力推動科技,健全醫療衛生體系,繁榮城鄉文化體育事業,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強社會管理與服務,構建和諧xxx。

34

第一節 努力擴大就業

實施積極有效的就業引導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充分發揮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促進就業作用,促進勞動力資源在三次產業中合理分配。積極開展勞務輸出,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以及縣外轉移就業。鼓勵有創業基礎的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促進當地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妥善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民再就業問題。“十三五”期間,力爭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萬人左右。

第二節 完善社會保障

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擴大保障范圍,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重點推進醫療保險城鄉統籌,提高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繼續推行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擴面提標,做到應保盡保。完善城鄉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制度,健全低收入群體臨時救助制度。積極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加強殘疾人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

35

第三節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教育結構,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受教育權利,促進教育的機會公平和效果公平。推進中小學學校標準化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努力降低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因殘因貧的輟學率。加強學前教育,改擴建、新建鄉鎮中心幼兒園,積極創建村辦幼兒園(班)。加強普通高中建設,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水平,實行聯合辦學、工學互助、長短結合,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保證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85%以上。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到2015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以上。

第四節 推動科技事業發展

全面貫徹國家科技方針政策,加大科技投入,確保每年新增財政收入用于科技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加強科技隊伍建設,拓展科技交流與合作廣度和深度,發揮科技在工業、農業、社會事業領域中的強大支撐和引領作用。支持引進和開發核心關鍵技術,發展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提高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科技進步,大力推行標準化、規?;a,引進推廣綠色農業技術、特色農業技術、生態農業技術。拓展社會事業領域科技滲透能力,加強軟科學研究,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36 第五節 健全基本醫療衛生體系

圍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民生難題,大力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便捷、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鞏固提升區域性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地位,加強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加強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培養,提高醫療衛生技術水平。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強化生殖健康服務,有效降低孕產婦死亡率與嬰兒死亡率。加強疾病防控和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提高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能力。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五項改革,抓好縣醫院遷址工程,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達到4.5人、每千人醫院床位數達到2.5-3.0張、適當提高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例,推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抓好重大傳染病防控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繼續完善人口計生服務網絡,提高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能力,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繼續鞏固低生育水平成果。

第六節 繁榮城鄉文化體育事業

以豐富全縣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全縣人民身體素質為導向,加快建設惠及城鄉居民的公共文化設施和群眾體育設施,繁榮城鄉文化體育事業。合理開發民間藝術、民俗文化

37 和歷史文物古跡,培育以《荒草灘》、《十五的月亮》等為代表的民族藝術品牌。建設烏蘭牧騎排練廳、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項目。加強城鄉基層和各類學校體育設施建設,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全民特別是青少年的身體素質。規范發展體育健身、競賽表演、體育彩票、體育用品,以及多種形式的體育組織和經營實體。健全農村文化網絡,到2015年,每個鄉、鎮都要建設一個標準文化站(室)和電影放映院,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8%以上。進一步加強檔案管理和檔案館功能建設,加大對檔案事業的投入,大力改善檔案工作基礎設施條件。檔案館功能建設達到自治區一級標準。

第七節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加大扶貧投入,完善扶貧開發機制,提高扶貧效率。借助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優勢,積極向上爭取扶貧資金,加大對貧困村的投入。積極爭取和實施生態移民、扶貧移民項目。規劃實施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等產業化項目,進一步增加貧困農牧民的收入。繼續做好以“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項目和“貧困村互助金試點”項目,著重落實“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移民擴鎮”項目,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銜接試點工作,合理確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貧對象,對農村低保對象和扶貧對象,力爭做到“應扶盡扶” 38 和“應保盡保”。注重對貧困家庭子女的扶助,在寄宿學習、職業教育等方面給予貧困生照顧,通過學校教育創造就業機會,最終實現脫貧。到“十三五”期末,全縣5.5萬以上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完成我縣廉租房建設工程、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工程、城市棚戶區改造工程。到2015年,建設各類棚戶區(危舊房)10萬平方米以上,受益居民1000戶以上。

第八節 加強社會管理與服務

大力推進基層民主,引導社會管理重心向基層組織轉移,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社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日常預防與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有效提高應急救援能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系統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有效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強化政府便民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服務功能。

第九節 加大人民防空工作力度

以新時期軍事斗爭方針為統攬,以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防空襲需求為牽引,以提高xxx城市綜合防護能力為目標,貫徹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方針,堅持與經濟建設相協調、與城市建設相結合、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相統籌、立足長遠、結合實際、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易操作的原則,保證人防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疏散基地

39 “十三五”期間,重點完成疏散基地的基礎建設,xxx500畝疏散基地,距城區5公里,“十三五”期間可規劃建設,計劃投資500萬元,在2015年前投入使用。

(二)通信警報建設

1、完成全盟無線臺組網建設。

2、按城市面積增長需求,“十三五”期間新增各類警報器2臺。

3、購臵移動應急通訊指揮一臺,遇突發事件時,移動通信指揮車作用車內多種通信手段現場指揮,與指揮中心和盟移動指揮平臺保持聯系。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保持投資增長

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激發民間投資熱情,實現投資規模較快增長和投資效率持續提高,有效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社會事業發展提檔升級,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健全投融資體系。堅持“誰投資,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構建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商業化、投資決策程序化、項目管理專業化、政府調控透明化、中介服務社會化的新型投融資體系。改善投融資環境,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投資權限,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各領域建設,通過政府

40 配套政策和配套投入帶動社會投資。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著重以園區建設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支撐擴大投資規模,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及興安盟資金扶持,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開工一批條件成熟的重點項目,儲備一批重大項目。

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領域的投入,以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工程、縣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建設為重點,切實強化社會事業薄弱環節的投資與建設力度,夯實“和諧突泉”的發展基礎。

第二節 強化要素保障

加強要素市場建設,完善價格調節機制,逐步形成城鄉一體、內外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要素市場體系。以開放和創新加強土地、資金、人力資源、技術等基本要素保障體系建設,構筑經濟社會發展又好又快的堅實支撐。

土地保障。加強土地資源有序開發、利用與保護,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有效保障基礎設施用地需求,重點保障園區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項目建設用地。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探索農牧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宅基地流轉途徑,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率。

41 資金保障。強化政府投融資平臺建設,拓寬融資渠道,解決基礎設施融資難問題。加強與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及商業性銀行的合作,營造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吸引更多金融單位進駐我縣。大力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培育完善產權交易、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積極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人力保障。完善用人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管理、配臵、使用及流動的良性運轉機制。充分發揮本地人力資源總量優勢,結合黨政人才、企業優秀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型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強化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作用。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人力資源培訓體系,提高普通勞動力技能水平。

技術保障。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重視關鍵技術的引入。增加財政投入,增強稅收、金融政策對技術創新和引進的支持力度。強化與區內科研院校和大企業的合作,通過積極引入技術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

第三節 加強開放合作

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加強區域合作,充分利用各種機遇加快“走出去” 和“引進來”步伐,以大開放、大協作促進大發展。

強化區域協作。強化與自治區周邊以及東北等經濟相對 42 發達地區的合作,以合作促發展。積極發揮地處自治區和東三省交界的區位優勢,全面融入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瞄準東北和京、津、冀地區產業市場,加強與鄂爾多斯市企業協作,探索“飛地經濟”模式,促進產業發展。

優化開放合作軟環境。從完善政策、提升服務、健全法制等方面,不斷優化開放合作環境。簡化審批程序,轉變服務態度,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升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嚴厲打擊破壞投資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為投資者提供安全舒心的投資環境,并營造安商、扶商、親商、富商的良好氛圍。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依托資源、區位等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做好礦產資源開發、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加工、煤化工、物流等重點項目策劃和包裝,及時更新項目庫。積極開展招商活動,利用好自治區對興安盟的產業差別政策,積極承接區內外產業轉移。圍繞全縣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產業招商、項目招商、園區招商和專業隊伍招商。瞄準國內外大企業、區域性重點企業,提高招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四節 增強組織保障,促進規劃實施 加強縣委、縣政府對“十三五”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加強規劃實施的考核,將其納入縣級部門及鄉鎮領導班子業績綜合評價體系,作為班子評價和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43 各有關部門要結合總體規劃,進一步細化總體發展思路、發展重點、發展目標與任務,編制重要的專項發展規劃,確保全縣“十三五”發展規劃順利實施。

四川省十三五規劃綱要范文第3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 (局)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 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財務司, 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財務局、武警部隊后勤部財務局, 財政部駐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財政“十三五”規劃》的有關要求, 在認真總結全國會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經驗、深入分析“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的基礎上, 我部制定了《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 (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F印發給你們, 請認真貫徹執行。

各級財政部門和中央有關主管部門, 要深刻認識發布實施《規劃綱要》的重大意義, 組織學習和大力宣傳《規劃綱要》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和任務措施, 交流典型經驗、做法和成效, 為進一步加強會計管理、全面深化會計改革營造良好氛圍和創造有利條件。要加強《規劃綱要》實施的組織保障, 緊密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 抓緊制定《規劃綱要》的實施方案, 積極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要建立監督檢查機制, 對《規劃綱要》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了解和督促檢查, 針對實施過程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確?!兑巹澗V要》的各項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取得實效。

各地區、各部門在實施《規劃綱要》中制定的實施方案及實施進展情況, 請及時報我部會計司。

附件: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

財政部

2016年10月8日

附件: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

“十三五”時期 (2016年至2020年)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也是全面建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會計體系的關鍵時期。為科學規劃、全面指導未來五年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 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中心工作服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財政“十三五”規劃》的有關要求, 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 會計行業緊緊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財政中心工作, 堅持解放思想, 開拓創新, 會計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法律、法規和配套規章進一步完善, 會計法制化建設得到加強;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進一步完善并有效實施, 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修訂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制度, 根據國務院批準發布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印發了《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 在醫院等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率先引入權責發生制, 政府會計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全面加強管理會計體系建設, 指導、推動管理會計有效應用;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有效實施, 發布實施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 對行政事業單位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和權力制約提出指導意見;發布實施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 企業會計準則通用分類標準穩步推行;以《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 (2010———2020年) 》為指導, 全面實施全國會計領軍 (后備) 人才培養工程及其特殊支持計劃、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總會計師素質提升工程、會計名家工程等高端人才培養工程, 穩步推進會計專業技術資格改革, 大力開展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會計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職能作用進一步發揮;全面貫徹《關于加快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若干意見》 (國辦發[2009]56號) , 注冊會計師行業較快發展并不斷做強做大, 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和社會公信力穩步提升;會計學會、會計行業自律組織建設得到加強, 會計理論研究、會計教育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會計對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深化;會計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 會計管理工作不斷加強。在肯定會計改革與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 應當正視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主要表現在:會計工作的轉型升級仍不能適應經濟管理要求, 復合型、國際化高端會計人才相對缺乏, 會計法治建設、內部控制建設、會計誠信建設和會計監管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等等, 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十三五”時期通過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理論創新切實加以解決。

“十三五”時期, 會計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 會計改革與發展任務艱巨而繁重, 會計的服務對象、服務領域、工作職能、工作手段、工作體制和工作機制都面臨著重大轉型升級。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 對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內部控制建設、加強現代服務業發展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指明了改革發展方向;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和資本市場的發展, 為企業會計準則完善和順利實施、管理會計廣泛應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貫徹人才強國戰略和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 為加強會計人才隊伍建設和健全會計人才評價制度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國家大數據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 為信息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深入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為我國深入參與國際會計標準的制定, 全方位開展會計對外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當然, “十三五”時期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會計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要求會計法制、會計標準必須適應環境變化不斷完善、強化實施, 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必須轉變觀念、開拓創新, 要求會計監管和宏觀管理必須改進監管方式、形成監管合力和牢固樹立服務理念, 在認真總結過去五年會計行業成績經驗基礎上, 科學引導會計行業在未來五年健康順利發展。

二、“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 指導思想。

“十三五”時期, 會計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 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中心工作, 全面加強會計法制建設、會計標準建設、會計人才隊伍建設、會計服務市場建設、會計理論建設, 進一步健全完善會計管理體制和機制, 全面推動會計轉型升級,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

(二) 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引領。創新是會計改革與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會計行業必須不斷推進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和理論創新, 更新發展理念, 消除體制障礙, 破解工作難題, 為會計改革與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堅持強化法治。法治是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可靠保障。會計行業必須按照科學民主立法要求,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加強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把會計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依法推進會計改革與發展, 形成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良好氛圍。

———堅持服務發展。突出服務理念是會計工作的必然要求。會計行業必須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強化服務理念, 創新服務方式, 努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中心工作服務, 為市場主體和廣大會計人員服務, 在服務中轉型升級, 不斷提高服務效能。

———堅持文化傳承。繼承和弘揚會計傳統文化是推進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內在要求。會計行業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認同與尊崇中國會計行業的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 正確處理好繼承與發展、借鑒與創新、趨同與互動的關系, 切實提高中國會計行業競爭軟實力。

———堅持開放合作。對外開放與合作是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必由之路。會計行業必須樹立開放發展、合作共贏理念, 以維護國家利益、促進會計行業發展為出發點, 堅持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戰略, 積極參與國際會計組織治理改革, 推進會計服務市場有序開放, 深化會計國際交流與合作, 在開放合作中不斷提高我國會計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三) 總體目標。

“十三五”期間會計改革與發展的總體目標是, 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會計體系, 深入推進會計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現代化。

———會計法制和會計標準體系更加科學。修訂《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及其配套法規、規章, 完善會計監管、行政執法機制, 切實落實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的主體責任, 進一步規范會計秩序,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完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建立政府會計準則制度體系, 加強管理會計體系建設, 全面推行內部控制規范體系, 加強其他會計審計標準體系建設, 大力推動各項會計審計標準體系的貫徹實施。

———會計工作轉型升級取得實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進一步夯實會計基礎工作, 積極融合新技術、新手段, 推動會計核算技術的優化升級;以建設管理會計體系為抓手, 引導、推動管理會計廣泛應用;探索會計信息資源有效利用機制, 進一步推動各單位會計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加強政策引導、經驗交流, 不斷強化會計工作在信息利用、資本運營、價值管理、內部控制、風險防范等方面的職能作用。

———會計工作者執業能力明顯增強。完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會計人才評價等政策并發揮其導向作用, 促進廣大會計工作者知識結構進一步優化、職業道德素養進一步提高、執業能力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培育造就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會計人才隊伍。

———會計管理體制更加完善。按照依法行政要求, 進一步理順中央、地方、部門、行業組織 (團體) 在會計管理方面的權責關系, 進一步健全、完善以間接管理為主, 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并用, 有利于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會計管理體制。

三、“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 加強會計法制建設。

1.完善會計法律體系。修訂《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及其配套法規、規章, 提高會計法律法規的科學性、嚴肅性和可執行性, 進一步規范會計審計行為,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審計執業質量。

2.廣泛開展會計普法教育。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會計法律法規和準則制度, 廣泛宣傳加強法制、依法理財、維護國家財經紀律的重要意義, 引導單位負責人和社會各界重視、支持會計審計工作, 引導廣大會計工作者學好用好會計法律知識、自覺樹立誠信理念, 努力構建學法、用法、守法長效機制。

3.加強會計監督檢查。認真開展對《會計法》及會計準則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按照定期隨機抽查與不定期專項檢查相結合的方式, 創新監管手段, 主動公開檢查結果, 嚴肅查處違法會計行為, 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研究建立會計誠信檔案和會計“黑名單”制度, 將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的誠信記錄和單位會計信用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理順會計監管機制, 整合會計監管資源, 形成會計監管合力。

(二) 加快推進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改革。

1.建立政府會計準則制度體系。加快落實國務院批準發布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 有序推進政府會計改革, 在已發布的《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基礎上, 加快制定政府會計具體準則及應用指南和政府會計制度, 建立健全政府會計準則制度體系, 為編制權責發生制政府財務報告和健全完善政府財務報告體系奠定基礎。研究制定政府成本會計制度。抓好政府會計準則制度貫徹實施工作, 完善信息化建設等相關配套措施, 確保政府會計改革順利進行。積極參與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建設, 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政府會計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2.完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適應民間非營利組織發展要求, 密切跟蹤基金會、社會團體、民辦醫療、民辦教育等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會計核算等情況, 研究修訂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 進一步規范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管理, 促進社會事業健康發展。

3.修訂社會保險基金等基金 (資金) 類會計制度。積極配合社保、住房、土地等制度改革, 適時修訂社會保險基金、住房公積金、土地儲備資金等基金 (資金) 類會計制度。

(三) 健全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1.完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適時修訂、完善相關企業會計準則, 及時發布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研究制訂我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相關會計政策。規范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體例, 清理企業會計準則制度類規范性文件, 進一步完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2.繼續保持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立足我國實際情況, 適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發展, 積極穩妥推進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積極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各層面事務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工作, 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充分利用亞洲—大洋洲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組、中日韓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會議、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新興經濟體工作組等多邊、雙邊交流機制, 協調立場, 爭取支持, 為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和國際趨同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深度參與國際綜合報告委員會工作, 提高我國對國際綜合報告框架等規則制定的影響力, 持續研究綜合報告在我國的適用性和可行性。

3.加強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實施。加強企業會計準則宣傳、培訓和對其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密切跟蹤、分析上市公司年度財務報告, 及時了解企業會計準則執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 完善企業會計問題應急處理機制。健全溝通協調機制, 定期與監管部門、有關企業及會計師事務所等溝通交流企業會計準則實施情況。加強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收政策、監管政策的協調。做好小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實施的監督、指導。

4.完善企業會計準則外部咨詢機制。發揮會計標準戰略委員會在會計準則建設中研究咨詢、決策支持的重要作用。發揮會計準則委員會在會計準則研究、起草、實施以及對外交流、組織聯系咨詢專家隊伍等方面的作用, 為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健全企業會計準則咨詢專家隊伍, 充實研究力量, 改進咨詢方式, 提高咨詢水平。

(四) 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

1.加強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建設。堅持經驗總結和理論創新, 加強政策指導, 2018年底前基本形成以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為統領、以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為具體指導、以管理會計案例示范為補充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制定發布系列分行業產品成本核算制度, 推動企業切實改進和加強成本管理。加強管理會計國際交流與合作, 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管理會計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2.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認真抓好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實施, 采取政策宣講、經驗交流、成果推廣、人員培訓、理論研討等多種形式和措施, 深入推動管理會計廣泛應用。同時, 加強管理會計理論研究、教學教材改革, 支持管理會計創新中心建設。

3.提升會計工作管理效能。以深入實施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為抓手, 積極推動企業和其他單位會計工作轉型升級, 進一步發揮會計工作在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投融資管理、績效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職能作用, 促進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促進行政事業單位提高理財水平和預算績效, 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五) 完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

1.完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對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國有資產管理、政府投資、政府采購、公共資源轉讓、公共工程建設等權力集中的部門和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 定期輪崗, 強化內部流程控制, 防止權力濫用”的要求, 研究制定政府內部控制規范和非營利組織內部控制規范, 修訂《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 (試行) 》, 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對象從經濟活動層面拓展到全部業務活動和內部權力運行。制訂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量化指標體系。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 研究制定《小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積極開展內部控制對外交流與合作, 深入參與國際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標準制定工作。

2.加強內部控制規范實施。加強對中央企業執行內部控制規范的政策指導, 推進地方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內部控制規范。密切跟蹤上市公司執行內部控制規范情況, 定期發布上市公司執行內部控制規范情況報告。會同監管部門制定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掛牌公司執行內部控制規范的政策措施。認真貫徹落實《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 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執行內部控制規范情況的監督檢查, 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全面開展內部控制建設。

(六) 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

1.推進企業會計準則通用分類標準有效實施。不斷更新企業會計準則通用分類標準, 推動監管部門在監管領域制定和實施監管擴展分類標準, 形成各部門協調配合的財務報告數據交換標準體系, 適時推動建立以披露財務報告數據為主的社會化會計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研究制定企業賬戶層面和交易層面會計數據以及相關業務數據交換標準, 降低會計信息生產成本和企業內外部交易成本, 促進企業數據的深度利用。積極參與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 (XBRL) 等國際標準制定工作, 全面提升我國在會計信息化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2.不斷提高單位會計信息化水平。認真抓好《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等制度的貫徹落實, 在不斷提高企業會計信息化水平的同時, 積極探索推動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工作, 推動基層單位會計信息系統與業務系統的有機融合, 推動會計工作從傳統核算型向現代管理型轉變。引導企業以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 (XBRL) 提升內部管理信息標準化, 促進財務、業務數據的融合與互聯。同時, 密切關注大數據、“互聯網+”發展對會計工作的影響, 及時完善相關規范, 研究探索會計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會計資料無紙化管理制度。

(七) 大力發展會計服務市場。

1.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不斷拓展會計師事務所業務領域, 研究建立公共部門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政府購買注冊會計師專業服務制度, 支持會計師事務所拓展涉稅服務、管理會計咨詢、法務會計服務等新型業務。研究探索改進會計師事務所選聘方式和審計費用支付方式, 著力增強獨立性。推動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廣泛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組織形式, 鼓勵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優先采用普通合伙組織形式, 適當、適度限制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從事關系公眾利益的高風險業務。指導會計師事務所加強內部治理和總分所一體化管理, 完善大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合理布局, 進一步推動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做強做大, 促進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健康、規范發展。

2.推進代理記賬業務不斷發展。加強對代理記賬業務的政策扶持和業務指導, 促進小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其他小型經濟組織選擇依法設立的代理記賬機構代理記賬, 支持小微企業等的健康發展。探索建立政府購買代理記賬服務制度。注重發揮各代理記賬行業協會在行業自律方面的服務作用。積極支持其他會計咨詢、會計培訓等服務業務的大力發展。

3.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和其他會計服務行業的行政監管。進一步完善注冊會計師行業法規制度, 落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簡政放權要求, 簡化會計師事務所設立審批和變更備案, 健全會計師事務所退出機制。完善注冊會計師考試、注冊、職業責任保險等制度。改進中央企業審計輪換制度, 探索大型企業集團“主審+參審”審計模式。適應金融改革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要求, 完善會計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期貨審計業務管理制度。加強政策協調, 研究解決對會計師事務所多頭檢查、重復檢查等問題, 探索聯合監管機制, 形成監管合力, 提高監管效能。加強對代理記賬機構的事中事后監管, 完善代理記賬管理信息化平臺, 建立代理記賬機構信息公示制度。探索會計服務業信用體系建設。

4.推進會計服務市場開放。堅持平等互利原則, 抓好雙邊、多邊會計服務市場開放談判和跨境審計監管合作。鼓勵會計中介服務機構開展跨境服務, 規范會計師事務所跨境執業行為, 發揮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企業、中國資本“走出去”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指導支持會計師事務所以成員所模式為主流構建國際網絡、參與國際競爭, 重點扶持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創建民族品牌國際會計網絡或在加盟的國際會計網絡中日益發揮重要影響。

(八) 實施會計人才戰略。

1.深化會計職稱制度改革。以會計人員能力框架為指導, 改革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評價制度, 改進選才評價標準, 完善考試科目設置, 加強考務管理, 提高考試內容的針對性、適應性, 推動增設正高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 形成初級、中級、高級 (含副高級和正高級) 等層次清晰、相互銜接、體系完整的會計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評價制度, 充分發揮會計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評價對會計人才選拔、培養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完善會計人員結構, 到2020年具備初級資格會計人員達到500萬人左右, 具備中級資格會計人員達到200萬人左右, 具備高級資格會計人員達到18萬人左右。

2.完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完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制度, 指導會計人員繼續教育, 不斷提高會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加強繼續教育教材、師資隊伍建設, 豐富繼續教育方式、內容和手段, 推廣在線教育等現代化培訓方式。加強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機構的管理, 規范會計培訓市場, 堅決打擊亂收費、假培訓等違法行為。

3.深化會計領軍人才培養。研究制定《全國會計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發展規劃》, 健全全國會計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及其特殊支持計劃長效機制。創新選拔、培養機制, 完善考核、使用制度, 不斷充實全國會計領軍人才隊伍, 到2020年, 完成全國會計領軍 (后備) 人才達到2000名的培養目標。繼續推進會計領軍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指導各地財政部門和中央有關主管單位開展的會計領軍人才培養工作。

4.加快行業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培養。加快推進管理會計人才培養, 力爭到2020年培養3萬名精于理財、善于管理和決策的管理會計人才。繼續加強總會計師制度建設, 推動在大中型企業、行政事業單位配備總會計師 (財務總監) , 深入推進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總會計師素質提升工程。適應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和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要求, 加大政府會計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 造就與政府會計改革要求相適應的會計人才隊伍。積極推進高端會計人員和注冊會計師國際化人才培養。

5.指導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強與教育部門的協調, 推動加速培養應用型高層次會計人才。研究完善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質量認證體系, 加大案例研究和教學, 創新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積極推進設立會計博士專業學位, 完善會計專業學位系列。積極推動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和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雙向掛鉤”。

6.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制定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大力弘揚會計誠信理念, 探索建立會計誠信檔案制度, 加強督促檢查和行業自律, 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修養和素質, 進一步提高會計社會公信力。

7.加強會計從業資格管理。完善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大綱, 充實、更新無紙化考試題庫, 提高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公正性、科學性。加強會計人員信息化管理, 建立統一的會計人員管理平臺, 促進會計人員基礎數據的共享和利用。

8.加強會計管理隊伍建設。健全會計管理隊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機制, 要將作風正派、責任心強、業務素質高的干部充實到各級會計管理隊伍中來。加強對全國各級會計管理工作者的培訓工作, 指導、督促會計管理工作者不斷更新觀念、創新思維, 改進工作作風, 加強理論業務修養, 進一步提高服務社會、服務會計人員的能力和水平。

(九) 繁榮會計理論研究。

1.加強對會計理論研究工作的指導。堅持理論創新和理論聯系實際, 指導會計理論工作者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會計中心工作實際, 深入開展會計學術研究和理論創新, 加快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實現重大理論突破并彰顯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指導會計理論工作者深入改革實踐一線, 總結實踐經驗, 形成理論指導, 推動會計改革與發展。指導會計理論工作者進一步豐富會計理論研究方法, 切實改進文風學風, 不斷凈化學術環境。

2.發揮會計學術人才高端引領作用。繼續抓好會計名家培養工程等學術帶頭人培養;進一步完善《會計研究》、《中國會計研究》 (英文版, CJAS) 、優秀論文評選等會計學術成果評價機制, 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和高端會計學術人才, 更好地推動中國會計理論研究走向國際。

3.加強會計學術組織建設。加強對各級會計學會的業務指導, 支持學會依法開展學術活動, 規范學會內部管理, 努力把學會建設成為服務會計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智庫。不斷改進學會會員服務, 進一步提高組織凝聚力、增強社會服務力。

四、組織保障

(一) 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財政部門和中央有關主管部門要重視和加強會計管理工作, 統籌規劃, 組織協調, 確保規劃綱要的有效落實, 并指導、督促會計管理機構、會計行業組織、會計學會等加強協作、抓好落實, 共同推進會計管理工作, 促進本地區 (部門) 會計管理工作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各地區 (部門) 應當積極推動將規劃綱要中重大會計改革與發展舉措納入本地區 (部門) 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 充分發揮會計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有條件的地區 (部門) , 可以結合實際研究制定本地區 (部門) 會計“十三五”規劃或配套政策措施, 確保有關重大會計改革任務如期完成、取得實效。各單位要結合實際認真抓好會計組織體系、會計核算體系、內部控制體系建設, 進一步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服務水平, 更好地為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

(二) 健全會計管理機構。各級財政部門要高度重視會計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 進一步健全會計管理機構, 充實會計管理隊伍, 落實會計管理經費, 為會計改革與發展提供重要的組織、人力資源和資金保障。各級會計管理機構要增強服務意識, 探索建立會計工作聯系點制度, 并抓好窗口建設,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 完善會計管理工作服務平臺, 進一步提升會計服務質量和效能, 推動會計管理工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三) 積極營造規劃綱要實施的良好社會氛圍。各級財政部門和中央有關主管部門應當采取多種形式, 廣泛宣傳規劃綱要的基本內容, 廣泛宣傳“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 爭取社會各界對會計改革與發展的理解、重視、支持, 為全面深化會計改革、推進會計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四川省十三五規劃綱要范文第4篇

會上,四川省科技廳廳長劉東介紹了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編制情況及主要內容。與會院士充分肯定我省科技創新規劃系統全面、定位準確、任務明確、措施得力,重點領域和重大專項部署結合四川特色和優勢,與國家重大需求對接,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強。同時,各位院士結合自身的專業領域與四川的資源特色,對打造集約式循環經濟園區、加強交通建設技術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建議。

周濟院長在講話中建議四川要進一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動適應并凸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以問題為導向,更加突出與四川的經濟建設和轉型升級要求緊密結合;結合四川大院大所多、國防軍工強的優勢,進一步強化與國家規劃對接,積極爭取并參與進去。

劉捷副省長對院士們的建言獻策表達了衷心感謝,表示將認真梳理、消化吸收院士建議,盡快完善到規劃編制。務實抓好四川省與中國工程院的全面合作,希望院士們廣泛參與到四川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軍民融合發展、產學研合作中來,把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轉化落戶到四川。

四川省十三五規劃綱要范文第5篇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時期,同時也是進一步深化會計改革與發展的關鍵五年。如何圍繞國家“十三五”規劃、國家財政“十三五”規劃以及財政部黨組對新時期會計工作的要求,進一步夯實會計工作地位,切實發揮會計職能作用,推動我國實現從會計大國邁向會計強國的目標,是擺在廣大會計人員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我國廣大會計人員肩負的重要使命。近日,財政部正式印發《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對未來五年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進行部署。

一、眾志成城,“十二五”時期會計工作成績顯著

過去五年,在財政部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級財政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在社會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在廣大會計人員的積極參與下,我國會計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十二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一是會計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五年來,在深入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與簡政放權要求下,《注冊會計師法》的部分修訂以及一批會計規則制度的修訂發布,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提高了監管效率?!蛾P于加強和改進基層會計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印發后,進一步調動了基層會計管理機構的工作積極性?!暗浪秸邅y,道法者治”,較為系統完善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二是會計標準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窘ǔ膳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會計審計規則實質趨同的中國會計審計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持續推動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有效實質趨同;圍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的指示精神,全面推進政府會計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果;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全面啟動,管理會計大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內部控制規范全面有效實施,進一步規范權力運行,加強權力制約,有效防止權力濫用;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深入推進,企業會計準則通用分類標準不斷完善,會計資料無紙化程度不斷提高。

三是會計人才建設取得新進展。進一步把好職業準入關口并大力推動繼續教育工作,強化服務意識,服務廣大會計人才積極投身到會計事業當中;繼續圍繞全國會計領軍(后備)人才培養、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總會計師素質提升工程,大力推動各類別高層次會計人才資源整體開發;初步形成多形式、分層次、廣布局、重質量的會計人才培養平臺以及層次遞進、相互銜接、各有側重、輻射全國的高端人才培養體系。

四是注冊會計師行業規范健康發展。圍繞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要求,注冊會計師行業管理牢牢把握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關于加快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若干意見的通知》的工作主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并發揮注冊會計師市場主體地位的規范性文件,推動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制轉型,業務范圍不斷擴展、角色定位逐步升級、結構布局日趨合理、監管體系日益健全。

五是會計理論研究成果豐富?!笆濉睍r期,我國會計理論研究在政府會計、管理會計、環境資源會計等多領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為會計改革與發展注入了理論動力。會計理論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不斷創新,學風扎實穩重。會計名家培養工程深入推進。

六是會計國際交流與合作全方位開展。我國會計話語權不斷提升,會計標準獲國際認可。積極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等多個國際會計組織各層面事務和國際會計標準制定過程,傳達清晰、明確的中國聲音。在數個雙邊、多邊交流合作機制中,積極爭取我國利益,并廣泛開展會計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會計學術國際交流活動日益頻繁,中國會計行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全面提升。

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會計工作整體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與財政中心工作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會計法治建設同全面依法治國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如會計工作中出現的很多新問題亟需立法規范,會計造假行為仍時有發生,會計監管有待加強等;會計標準體系建設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如會計標準建設對新商業模式、新交易類型的響應不夠,會計標準在執行中缺乏分類指導等;會計人才建設同日益提高的高端人才需求相比仍有差距,如會計人員整體數量大、但高端復合型人才少,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仍較為單一等;會計服務行業發展同現代服務業發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如會計中介服務機構的業務范圍有待擴展,國際競爭能力有待加強等;會計理論研究水平同會計改革發展需求相比仍有差距,如理論與實踐還需進一步緊密結合,對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問題的關切還不夠等;會計國際影響力同中國大國地位相比仍有差距,如對國際會計標準制定的話語權仍有待提高,國際交流合作的空間及領域仍有待擴展等。這些差距和不足需要我們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擔當意識,以更加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切實提高會計工作服務發展大局的能力。

二、科學設計,系統勾畫“十三五”時期會計事業宏偉藍圖

為積極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和財政“十三五”規劃,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中心工作,科學規劃未來五年全國會計工作發展藍圖,我們于2014年底啟動了《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在系統總結“十二五”時期會計行業發展情況、科學分析“十三五”時期會計行業面臨形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確定了若干個研究課題,并于2015年組織專人分別開展了系統研究,形成了若干個專題研究報告,為《規劃綱要》的起草奠定了基礎。

財政部黨組對《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高度重視,財政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趙鳴驥于2016年5月率隊赴湖北開展調研,圍繞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就地方會計管理工作中的亮點、困難以及今后的工作打算與地方財政部門會計管理機構和行業代表做了深入的交流,進一步聽取各方面對《規劃綱要》的意見建議。

與此同時,我們還陸續召開多個座談會,廣泛聽取地方財政部門會計管理機構、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學術理論界等各方面專家和代表的意見建議。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我們明確了《規劃綱要》的主體框架和主要內容,幾易稿件、反復完善,形成了《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并于2016年3月23日面向全國廣泛征求意見。截止到征求意見結束,共收集到300余條意見。

從匯總整理各方面意見的情況來看,相關各方一致肯定了《規劃綱要》的主體框架和主要內容,并從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等不同方面,對《規劃綱要》提出了很多具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在充分吸納各方對《規劃綱要》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完善了《規劃綱要》,并于今年10月正式印發。

總體來看,此次《規劃綱要》的編制過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堅持繼承與發展?!笆濉睍r期會計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全國各級財政部門會計管理機構和廣大會計人員奮發進取,堅持加強組織領導、全面深化改革、依法依規管理、科學民主決策、強化溝通協調、全面開展合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會計事業的發展,這些經驗值得我們繼承并繼續發揚下去。因此,在《規劃綱要》編制過程中,我們既客觀全面總結地“十二五”時期會計工作取得的成績、經驗,又堅持問題導向,直面挑戰、問題與不足,以推動實現會計工作轉型升級為總基調,全面細化“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各項目標及主要任務,力爭使《規劃綱要》更具系統性。

二是堅持開門問政。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會計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受到社會認可和關注,會計的職能和地位大大提升,已經延伸至國家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且專業性越來越強、影響范圍越來越廣。因此,在《規劃綱要》的編制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開門問政的工作方式,主動“走出去”、積極“請進來”,既聽取業內人士的意見和建議,也了解社會其他關心會計事業發展的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力爭使《規劃綱要》更具科學性和民主性。

三是堅持統籌兼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要求我國會計工作在未來五年更加注重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和需求,做到協調推進、全面共享改革與發展的紅利,為會計行業相關各方的發展提供更加高效務實的政策支撐。因此,在《規劃綱要》編制過程中,我們既著眼全局,從國家層面對全國會計管理工作進行了布局,又著眼細處,從地方層面為會計管理工作找準落腳點,并且統籌兼顧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做出一系列平衡、協調、可持續的會計發展制度安排,力爭使《規劃綱要》更具可行性。

此次發布的《規劃綱要》共由四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總結了“十二五”時期會計工作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全面研判了“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第二部分對“十三五”時期的會計改革與發展提出了總體要求?!笆濉睍r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中心工作,全面加強會計法制建設、會計標準建設、會計人才隊伍建設、會計服務市場建設、會計理論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會計管理體制和機制,全面推動會計轉型升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笆濉睍r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創新引領、堅持強化法治、堅持服務發展、堅持文化傳承和堅持開放合作。圍繞“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會計體系,深入推進會計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并明確了會計法制和會計標準體系更加科學、會計工作轉型升級取得實效、會計工作者執業能力明顯增強、會計管理體制更加完善等四方面具體目標。

第三部分圍繞總體目標,提出了加強會計法制建設、加快推進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改革、健全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完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會計服務市場、實施會計人才戰略以及繁榮會計理論研究等九大方面共計32項具體措施。

第四部分就如何做好《規劃綱要》的實施工作提出了相關措施,確保各項目標和重點改革任務落到實處,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會計管理機構、積極營造《規劃綱要》實施的良好社會氛圍以及建立健全《規劃綱要》實施的考核檢查機制等四方面措施。

三、服務發展,貫徹落實好《規劃綱要》意義重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針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強頂層設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切實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系越來越緊密。在新的發展歷程中,貫徹落實好《規劃綱要》意義重大。

第一,貫徹落實《規劃綱要》是積極服務財政中心工作的重要抓手。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財政工作,圍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財政工作的中心任務。會計是財政工作的重要組成,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抓手,理應服務財政中心工作大局,更有針對性,積極主動作為,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對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國有資產監管、政府投資、政府采購、公共資源轉讓、公共工程建設等權力集中的部門和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強化內部流程控制,防止權力濫用”等戰略部署對會計工作都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此,我們需要更加突出會計工作對財政中心工作的支撐作用。一方面,服務財政中心工作,客觀上要求會計工作在抓好會計信息質量和行業監管的同時,將工作的服務領域由主要服務于企業和資本市場向同時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中心工作轉型,需要我們在政府會計改革、內部控制建設等多個方面更加積極主動作為。另一方面,深入開展政府會計改革、內部控制建設等工作,使得傳統會計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均發生了深刻變化,客觀上要求會計工作服務對象的范圍,由主要服務于債權人、投資者等外部利益相關者,逐步向同時服務于內外部各利益相關者轉型?!兑巹澗V要》將會計工作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緊緊圍繞財政中心工作進行布局,從“加快推進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改革”“完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具體任務。貫徹落實好《規劃綱要》就能夠更加有效地服務財政中心工作。

第二,貫徹落實《規劃綱要》是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更加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平衡發展、綠色生產消費方式、市場決定性作用以及對外開放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針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以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為抓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力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這些安排既要求會計工作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服務企業和資本市場的同時,積極服務小微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等各類單位,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也要求會計工作在優化管理職能方面更多著力,并從資本運營、成本管理、環境會計、增強現代服務意識等方面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新課題。為此,我們需要努力推動會計工作的全面轉型升級,以便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一方面,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客觀上要求會計工作的職能由以核算為主向核算與管理并重轉型,進一步促進會計信息的深度開發與應用,通過提升管理職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價值,推動會計信息逐步成為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決策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科學進步帶動了以互聯網為基礎、以大數據為特點的信息技術革命,深刻影響著會計核算工具、核算流程等,客觀上推動會計工作的手段由傳統的手工操作和分散化封閉管理向信息化、網絡化和集成化開放管理轉型,會計核算的效率更高,會計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高效、規范、透明,會計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不斷提升?!兑巹澗V要》緊緊抓住當前會計工作轉型升級的“牛鼻子”,從“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健全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具體任務,切實推動會計工作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會計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貫徹落實好《規劃綱要》就能夠有效地促進會計工作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第三,貫徹落實《規劃綱要》是推動會計行業自身發展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方略,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以及商事制度改革。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多次強調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這些重要指示精神為我們改進行業管理方式,切實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此,當前最首要的任務就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指示精神,切實解決好行業發展中的體制機制問題。一方面,我們需要盡快轉變會計管理工作的體制,優化頂層設計、加強整體規劃,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職責明晰的原則,理順財政部與地方財政部門在會計監管工作中的關系,推動會計管理體制由財政部直接管理為主向注重發揮地方各級會計管理力量的間接管理為主進行轉型;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盡快轉變會計管理工作的機制,掃清管理死角,優化管理方式,按照統一部署、分工明確、協同推進的原則,理清財政部與其他行業監管部門在會計監管工作中的職責,并在會計監管、高端會計人才培養、會計政策制定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合作機制,同時注重發揮各會計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推動會計管理機制由單打獨斗向注重發揮各方面力量、聯合協同管理轉型?!兑巹澗V要》緊扣行業發展這一主題,從“加強會計法制建設”“實施會計人才戰略”“大力發展會計服務市場”“繁榮會計理論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具體任務,切實推動會計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轉型升級。貫徹落實《規劃綱要》就能夠有效地解決行業發展瓶頸,切實推動會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四、務實進取,確?!兑巹澗V要》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規劃的生命力在于落實。財政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趙鳴驥多次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會計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把《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貫徹落實好。全國各級財政部門會計管理機構以及廣大會計工作者要積極行動起來,緊緊圍繞國家經濟發展和財政中心工作,深刻領會《規劃綱要》的精神內涵,以釘釘子精神抓實、再抓實。

一是加強宣傳學習。各級財政部門和中央有關主管單位要高度重視《規劃綱要》的宣傳培訓工作,大力宣傳《規劃綱要》的指導思想和重要意義,指導會計人員深刻領會《規劃綱要》的精神實質,全面了解《規劃綱要》的主要任務和具體目標,為《規劃綱要》的實施營造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并要將《規劃綱要》的學習納入到明年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內容中;各單位要組織本單位會計人員開展《規劃綱要》的學習,并將《規劃綱要》的實施與單位總體戰略發展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在推動本單位各項戰略發展目標實現的同時,將《規劃綱要》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逐步落到實處;廣大會計從業人員要深入學習《規劃綱要》的內容,領會《規劃綱要》的精神內涵,準確把握《規劃綱要》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具體任務,為貫徹落實做好準備;各級會計行業組織要充分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和橋梁紐帶作用,在會員及會員單位中大力開展《規劃綱要》的宣傳與學習活動,并做好《規劃綱要》實施的策動與配合工作。

二是建立實施機制。各級財政部門和中央有關主管單位要盡快建立《規劃綱要》的實施機制,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將《規劃綱要》的重要任務和重要內容納入本地區或部門的會計“十三五”規劃中,有條件的地區或部門還可以專門制定會計“十三五”規劃或相應的配套措施,講好“地方話”,讓《規劃綱要》的實施具備更高的可操作性;要著手建立《規劃綱要》實施的考核機制,通過定期檢查、評估落實情況、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措施等不同方式方法,全面掌握《規劃綱要》的落實情況;要統籌建立《規劃綱要》的實施保障機制,為《規劃綱要》的實施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和經費保障,確?!兑巹澗V要》的每一項重要任務落到實處。

三是夯實人才支撐。會計事業發展的關鍵在人才,會計人才隊伍的政治素質、理論素質、業務素質直接影響著會計事業的發展。全國各級財政部門要順應時代發展和行業發展要求,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抓好各類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會計專門人才培養工作,以會計知識為核心,以其他管理知識為補充,完善會計人才能力素質,為會計工作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要進一步加強會計管理干部隊伍建設,切實提升會計管理干部的責任感、使命感,提高他們干事創業的能力,并將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會計管理隊伍中來,為會計管理工作職能轉變提供人才支撐。

四川省十三五規劃綱要范文第6篇

受縣政府委托,現將全縣“十三五”規劃編制情況匯報如下:

一、“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進展情況

我縣“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于2014年10月份正式啟動,重點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及時確定全縣“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h政府于2014年10月印發了《關于做好全縣“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的意見》,明確了規劃編制的總體要求、基本導向、主要內容、工作步驟和組織保障,同時圍繞規劃體系的構建確定了總體規劃1個、重點專項規劃22個、鄉鎮規劃14個。 二是強化規劃編制的組織推進工作。及時成立了五河縣“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委托安徽省經濟研究院進行《五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經過多次調研和集中研究,起草了五河縣“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和《規劃綱要》初稿。

三是積極推進“十三五”重大項目庫建設。為了有效支撐“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縣政府謀劃、儲備、編報一批“十三五”期間重點實施和推進的重大項目,分為農林水利、工業、商貿服務業、道路交通、城鎮基礎設施、保障房建設、社會事業及民生工程行業領域,共x個項目,總投資規模x億元,“十三五”期間計劃投資x億元。

目前,我縣“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進展總體順利,具體進展情況如下:總體規劃委托安徽省經濟研究院編制,主要包括規劃基本思路、規劃建議和規劃綱要起草三個階段,已相繼完成了規劃基本思路討論稿和《規劃綱要》初稿,并征求了縣直有關部門及相關企業意見?,F處在《規劃綱要》初稿修改完善階段。專項規劃正在推進??h直各部門承擔的專項規劃和各鄉鎮、開發區承擔的規劃編制工作已啟動,少部分已形成初稿。

二、“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

根據中央、省、市關于“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相關精神,縣政府研究提出了“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形成了《規劃綱要》初稿,主要包括“十二五”發展回顧、形勢判斷、戰略構想和主要任務等。

(一)關于“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回顧。“十二五”以來,我縣深入推進“工業強縣”、“統籌城鄉”、“投資拉動”、“開放帶動”、“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深化改革,加強創新,推進轉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扎實基礎。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經濟總量每年跨越一個10億元臺階,縣域經濟發展實力全面提升。預計“十二五”末,實現地區生產總值x億元,年均增長x%;完成財政收入x億元,年均增長x%;固定資產投資x億元,年均增長x%;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億元,年均增長x%;人均GDP達到24672元。

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41.4:26.3:32.3(“十一五”預計38.4:31.8:29.8)調整為31.2:34.0:34.8(“十二五”規劃綱要預計為21.4:48.3:30.3)。預計201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4.2億元,年均增長x%,工業化率達到26.7%;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服裝、機械制造等傳統主導產業穩步發展,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突破。金融、商貿、物流、房地產等快速發展,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x億元,年均增長x%。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蔬菜產量均達到近x萬噸,土地流轉占比達到x%。

生態水城展現新貌。堅持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以城市大建設為重點,以優化城市生態環境為保障,著力增強中心城區和小城鎮綜合承載力,城南新區建設加快,老城改造成效顯著,中心城鎮穩步發展,“一心三軸”城鎮空間布局基本形成,皖北水鄉的城市風貌初步顯現。2015年,全縣城鎮化率達到46%,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22平方公里,縣城人口達到19萬人。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保障房建設成效顯著,城鎮人居環境大幅提升。 項目建設取得突破。以省“861”和市“3461”重點項目為抓手,堅持擴大有效投入,狠抓項目帶動,強力推進一批涉及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重點產業的重大項目建設,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徐明高速、104國道改線、五蚌路大修改造、園集大橋、漴河綜合治理工程等項目順利竣工,蚌五高速順利開工,現代牧業、華芳紡織、富士控股、歐塑科技、皖商物流園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落戶。“村村通”、農村安全飲水、美好鄉村建設、淮干行洪區調整等一批涉農工程成效顯著。

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堅持民生優先,大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群眾幸福感顯著提升。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2015年城鎮非私營在崗職工人均工資達到45000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9元,年均增長分別為13.0%、16.1%。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新農合等參保率均達到95%以上,14個鄉鎮衛生院和228個村衛生室建成??h規劃館、城南中小學和五和醫院建成,龍河公園、新澮河公園等惠民設施建成投入使用。全民健身計劃順利實施,數字電視投入使用,縣圖書館、老年大學、鄉鎮文化站等陸續建成。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和計生工作水平穩中有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6‰以內。社會救助保障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災有所救、困有所助的目標基本實現。

改革開放有效推進。加強改革開放,發展活力不斷增強。行政體制改革、農村綜合改革、金融體制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等取得重大進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水利林業產權市場化改革、農村“兩權”抵押融資試點等相繼開展,設立政府新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小圩、申集引進市場主體進行小型水利管護辦法在全市推廣。民營經濟快速發展,2015年個體工商戶突破x戶,私營企業達到x家,民營經濟占GDP比重超過63%。招商引資提質提效,五年累計實際到位縣外資金x億元;2015年進出口總額達到x萬美元,年均增長x%,外商直接投資達到x萬美元,年均增長x%。

(二)關于“十三五”發展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加快發展、轉型提質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穩中求進,著力推進“雙輪驅動”和“四化”同步,著力培育壯大主導產業,著力改善民計民生,著力強化生態文明,著力加強法治建設,努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爭當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陣排頭兵。

(三)關于“十三五”發展的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轉型發展。圍繞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發展主線,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二是堅持創新發展。積極營造創新氛圍,進一步完善創新體制機制;研究制定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措施,努力形成全社會崇尚、支持和參與創業、創新的風尚。三是堅持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以工促農,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好鄉村建設,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四是堅持共享發展。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促發展、惠民生,富民強縣同步推進。

(四)關于“十三五”發展的戰略。

工業強縣戰略。堅持工業強縣不動搖,著力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工業園區產業集聚,推進產業協作配套,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培育發展一批中小企業,不斷提升工業化水平,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

城鎮化提升戰略。順應新型城鎮化加快發展趨勢,突出縣域主體功能,優化城鎮布局,完善城鎮功能,加強縣城和重點鎮建設,提高美好鄉村建設水平,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城鎮文化品位和內涵。

項目帶動戰略。牢固樹立項目優先發展理念,搶抓國家擴大有效投入政策機遇,加強重大項目謀劃、儲備和引進,發揮產業項目對經濟增長的源動力作用,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投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促進項目投資提質增效,保持和增強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動力支撐。

創新創業戰略。倡導創新創業精神,積極引進培育創新主體,大力引導全民創業,集聚創新要素,健全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完善創新創業服務,打造創新載體平臺,鼓勵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利用,鼓勵引進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增強創新動力和發展活力。

(五)關于“十三五”發展主要目標安排。立足我縣縣情,設計三套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預測方案。 1. 方案分析。

方案一(GDP年均增長11%):基于對經濟形勢的保守預期。更多考慮我縣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不高、園區發展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大、區域競爭壓力大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適度考慮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不確定性風險,降低城鎮化對經濟增長推動力的預期。在此背景下,我縣“十三五”GDP以11%的增速估算,到2020年達到268.6億元,人均GDP達到38620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至21.7:41.1:37.2;投資和消費年均增長14%和13%;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工業化率、城鎮化率分別達到34.7%和56%;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年均增長8.5%和11%,分別達到67665元和19700元。 方案二(GDP年均增長13%):基于對經濟形勢的較樂觀預期,研究認為“十三五”時期我縣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源等優勢進一步凸顯。在此背景下我縣“十三五”GDP增速有望達到13%,到2020年總量達到293億元,人均GDP達到42232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至19.9:42.8:37.3;投資和消費年均增長15%和13.5%;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工業化率、城鎮化率分別達到36.4%和58%;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年均增長9%和13%,分別達到69240元和21500元。 方案三(GDP年均增長14%):基于對經濟形勢的樂觀預期,基于“十三五”時期我縣產業實力顯著增強,重大項目取得突破,發展潛力持續發揮,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國家和省宏觀政策適度寬松。在此背景下我縣“十三五”GDP以14%的增速估算,到2020年達到306.1億元,人均GDP達到44231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至19.1:43.6:37.3;投資和消費年均增長16%和14%;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7%;工業化率、城鎮化率分別達到37.2%和60%;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年均增長9.5%和14%,分別達到70840元和22500元。 2. 方案選擇。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縣政府研究認為,“十三五”時期GDP年均增長13%的方案二更符合縣情和未來發展趨勢。主要基于以下考慮:一是具備現實基礎,這一目標是穩妥的。“十二五”時期,我縣GDP年均增長預計13.6%,2015年達到165.3億元。“十三五”時期,我縣加快發展的條件更加成熟,工業化、城鎮化處于中期加速階段,工業化主導作用將更加凸顯,城鎮化對拉動效應將顯著提高,具備加快發展的條件和基礎,預計GDP年均增速13%是穩妥的。二是對接省市目標,這一目標符合加快發展的現實要求。方案確定的13%的經濟增速目標,約比全省預測的9%的平均增速高4個百分點,比全市預測11%的增速高2個百分點,既體現了發展目標的客觀性,也能更加體現我縣加快發展的現實要求。把發展目標定的相對積極一點,也有利于增強發展的緊迫感和發展信心。三是反映經濟發展的趨勢,這一目標適度留有余地。我縣經濟總量基數低,尤其“十二五”后期受區劃調整的影響,進一步拉低了基數,因此“十三五”經濟增長的潛在空間大,提出更高的經濟增速也有可能實現。 3. 方案二主要指標增長情況。

經濟總量:GDP年均增長13%左右,到2020年達到293億元。產業結構:三產比重調整為19.9:42.8:37.3,一產比重繼續下降,二產比重大幅上升,三產比重小幅上升。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到202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06.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20年達到x億元,五年累計超過115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5%,到2020年達到110億元。財政收入:年均增長x%,到2020年達到28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分別年均增長9%和x%,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初步預計,“十三五”時期,城鎮非私營在崗職工人均工資、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和12%,2020年分別達到x元和x元。

(六)關于“十三五”發展的重點任務。按照確定的“十三五”發展原則、戰略及主要目標,我們提出了九項重點任務:

一是全力推進產業升級發展。強調產業發展核心,全力推進工業優先發展,實現服務業新突破,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二是統籌推進城鄉發展。重點圍繞城鄉統籌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明確提出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加快構建新型城鎮化發展體系、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快縣域和統籌城鄉發展、構筑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

三是繼續深化開放合作。強調對內、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打造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深入推進區域合作發展,促進園區轉型升級,強化對外貿易合作,推進招商引資工作提質增效。

四是持續擴大有效投入。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不斷擴大有效投入,促進項目提質增效,促進社會投資,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 五是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作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六是加快提升創新能力。進一步健全區域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 七是全面建設法治五河。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完善社會政策體系,加強社會組織培育和監管,建立社會行為規范體系健全社會風險預警和應對體系。 八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能源資源集約節約利用,不斷提升環境綜合質量,努力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著力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努力提升社會管理水平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三、關于下階段規劃編制工作總體安排

下一步,縣政府將在繼續完善、深化思路的基礎上,跟蹤銜接國家和省、市“十三五”規劃重要戰略部署和重大舉措,加強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規劃綱要編制工作。

(一)持續推進“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認真總結好、宣傳好“十二五”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讓廣大群眾感受到發展帶來的切實利益。“十三五”發展規劃思路要謀深、謀細、謀實,充分調動全縣上下積極性和創造性,使規劃編制過程成為廣謀良策、廣集眾智、增進共識和匯聚能量的過程。

(二)建立健全規劃編制工作機制。在全縣“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下,進一步加強力量,加快工作進度,全力抓好規劃編制工作??h發改委作為總體規劃牽頭負責單位,將集中全委力量,繼續深化與規劃編制單位的合作,確保按期保質完成規劃建議、規劃綱要和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

(三)增強規劃編制公眾參與度。堅持“開門編規劃”的工作原則,采取座談會、研討會、論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增強規劃工作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根據規劃綱要編制進程,適時安排好相關座談會,充分保障規劃編制內容和形式上的廣泛性、科學性、合理性。

上一篇:生產車間照度管理規定范文下一篇:山東第十一屆五次會議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