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安全用藥不良反應分析論文范文

2023-09-29

安全用藥不良反應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中藥不良反應臨床表現、原因分析。

1.2 方法

通過大量查閱關于中藥不良反應的書籍和文獻,再結合我院中藥使用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實情,總結中藥不良反應臨床表現,分析其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改進措施。

2 結果

2.1 中藥不良反應臨床表現

(1)疼痛。此種不良反應多發生在中藥靜滴中,在注射部位或者沿靜脈走向部位可能出現疼痛,多表現為針刺樣疼痛。

(2)過敏。此種表現是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目前在臨床已發生過的可引起過敏反應的中藥高達百余種,這主要與中藥成分復雜、有效成分多為大分子物質有關。過敏性皮膚反應又是過敏中最為常見的類型,輕者為皮膚瘙癢、紅疹、濕疹,重者可見剝脫性皮炎、多形紅斑等;過敏性休克也是過敏的又一比較危重的類型,多發生在中藥注射劑使用中。

(3)毒性反應。此種反應多由于用藥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或因患者對藥物特敏感所致,輕者可見頭暈、嘔吐、腹痛、便血等,重者表現為中毒性休克,繼而出現心跳和呼吸驟停,可危害到患者的生命。

(4)其他。神經系統主要癥狀是口唇或肢體麻木,瞳孔縮小或擴大;呼吸系統的主要癥狀是呼吸困難、急性肺水腫、呼吸衰竭等;泌尿系統的主要癥狀是排尿困難或尿道灼痛、尿毒癥。

2.2 中藥不良反應原因

(1)不合理用藥。(1)服用劑量過大。在用藥過程中經常存在藥量不足,達不到治療效果,但用藥劑量過大,就容易產生不良反應。加之人們錯誤地認為中藥為天然藥物,無毒副作用,在服藥過程中經常會自行增加劑量,從而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比如大劑量的甘草會引發高鈉低血癥,大劑量關木通會損傷腎小管,導致上皮細胞壞死。加之現代的中藥很多是通過人工養殖,炮制中又存在不遵古,更容易導致不良反應。(2)誤服。由于我國中藥材資源豐富,來源廣泛,加上長時間的演變,存在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的現象,而且不同地方服用方法不統一,同時很多中藥通過炮制后,外形很相似,不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很難以分辨,從而導致患者誤服而出現不良反應。

(2)劑型的改變。隨著我國對中藥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傳統的中藥劑型得到很大的改變,中藥藥效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發揮。但隨著劑型的增多,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加,比如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明顯高于口服。

(3)個體差異。藥物的作用與患者的年齡、性別和體質有緊密關系,一般小兒、老年患者、體質差的患者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原因在于小兒身體各項機能尚未發育完全,免疫力差,而老年人各系統生理功能逐漸衰退,且常伴有其他合并癥,因此此類患者更易發生不良反應。

(4)配伍。中西結合是近年來臨床的重大突破,不僅能夠避免很多毒副作用,而且還可提高藥效,但若配伍不合理,則是導致不良反應的“導火線”。比如將溴化鉀與含朱砂的中成藥合用,可因生成有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而引起藥源性腸炎。

2.3 預防對策

(1)確保藥材質量。由于中藥來源地不一樣,其質量標準也不盡相同,因此不同批次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容易導致中藥制劑質量不穩定。所以筆者認為首先要確保藥材的質量,讓每批所使用的藥材性質穩定。同時在加工過程中,應盡最大可能除去容易引發不良反應的雜質,比如鞣質、樹脂等。此外,在炮制過程中,應嚴格遵守GMP,科學進行。

(2)合理用藥。臨床醫生和藥師應充分掌握各種藥物和劑型的功能、用法、用藥指證、用量、服用方法、配伍禁忌、煎煮方法等,再結合患者的實際合理選擇藥物,同時指導患者遵從醫囑服藥,勿自行加量或換藥,并加強用藥過程中的監測,一旦有不良反應端倪,立即給予處理。對于患者需拿回家煎煮的藥物,要詳細的告知其用水量、煎煮火候、時間、服用方法和服用時間。對于容易混淆的藥物,要指導患者進行鑒別,以免誤服。

(3)合理配伍。中醫的辨證用藥和中藥方劑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是保證用藥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預防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根本措施。臨床使用中藥應根據用藥對象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對癥下藥,精心設計處方,嚴格控制劑量和用藥周期,避免濫用。特殊用法、需超大劑量用藥,應有理論或實驗依據或從小劑量遞增,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4)加強不良反應監控。防范于未然是預防中藥不良反應的關鍵,也是減少醫療糾紛的重要手段。因此應收集臨床不良反應的資料,及時分析,時時監測,為決策部門、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提供中藥不良反應的分析數據,使臨床醫生更好地掌握中藥在人群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做到早診斷、及時處理,確保用藥的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吳嘉瑞,張冰燈.中藥不良反應再認識[J].中國藥物警戒,2006,1(6):403.

[2]曹群.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類型及原因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0):66.

[3]鄧小敏.淺析中藥配伍禁忌[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4):311-312.

安全用藥不良反應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近年來隨著中藥品種的增多, 中藥在使用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也日益增多, 由于藥學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檢測手段的提高, 對藥物的不良反應的監測和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使其成為藥學領域的一項專門研究課題。但就我國特有的中藥而言, 其不良反應的研究報道較之西藥為少。由于中藥大多來源于植物和動物以及礦物, 其產地自然環境的差異不同, 有些炮制方法不當, 直接影響它的所含成分, 并涉及藥用療效;另外中藥歷史悠久, 民間應用比較廣泛;再者現代制藥技術進一步規范將其中藥的主要成分用化學方法進行提取并廣泛應用于臨床, 如清開靈注射液等。所以對中藥的不良反應更為重視, 本文就中國中藥雜志刊登的95篇有關中藥的不良反應報導, 分析其主要不良反應類型, 加強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與其治療作用同時發生的。常言道“藥者, 毒也”, 就是指藥有三分毒的道理, 所以在應用藥物治療疾病的過程中, 決不可忽視, 其對人體產生的一定毒性以及各種不良反應的產生, 過去以西藥的不良反應報道甚多, 而對中藥的不良反應報道相對少些。我們以中國中藥雜志1981~2001年以來的95篇文章中有關中藥及中藥制劑引起的不良反應426例進行統計分類:其中中毒反應307例, 占72%;過敏反應74例, 占17.3%;中藥引起中毒死亡18例, 占4%;其他27例, 占6%;年齡最小僅3個月, 最大74歲。造成426例不良反應中涉及的中藥及制劑共107種, 其中過敏反應54種, 中毒反應39種, 中毒致死14種?,F將統計的不良反應按主要類型分類, 并對其臨床表現與典型病例進行分析探討。

1 過敏反應

中藥過敏反應 (也稱變態反應) 一般變化快, 首先出現皮膚蕁麻疹、皰疹, 然后迅速涉及全身, 可合并其他胸悶氣短, 咳喘不安, 惡心、畏寒, 發熱, 水腫, 嚴重者造成心、肺、腎、肝等器官的損傷, 并可發生過敏性休克, 危及生命??僧a生過敏反應的中藥很多, 許多藥性溫和, 使用較多的品種也有產生過敏反應的可能。如陳皮、酸棗仁、胖大海、板藍根注射液、牛黃解毒片等。

據盧國珍報道1例, 男, 36歲。因腹脹自服藿香正氣水2支, 服用1支后約30min頭昏, 心悸, 出汗, 四肢出現少量麻疹, 瘙癢, 又服1支30m in后, 自感天旋地轉, 驚慌氣急、出汗、口吐白沫昏倒在地, 經搶救蘇醒。

2 中毒性反應

由于目前多數中草藥尚缺乏完善的藥理及毒理實驗資料, 在多數毒性較強藥物中, 其治療量與中毒量或致死量比較接近, 一般以口服形式為主, 因此發生不良反應時胃腸道癥狀最早出現。臨床上表現為惡心, 嘔吐, 食欲減退, 腹痛、腹瀉、嘔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等征象。

3 中毒性休克

臨床上表現為昏迷、發熱、不省人事、呼吸不規律, 胸悶、心悸、血壓下降、心律不齊、口麻肢麻、血尿、少尿、無尿、腎衰等, 可引起胃腸道、腎臟、肝臟等中毒反應, 如搶救不及時, 可導致死亡。

毒性較強的中藥在古代醫著中已早有記載, 如中藥“十八反”、“十九畏”等。但據報道一些普通中藥也有發生中毒反應的。筆者統計有:補骨脂、枇杷葉、川芎、番瀉葉、人參、地骨皮、雞內金、苦參。制成的制劑有:雄黃酒、附子理中丸、橘紅化痰丸、人參蜂王漿、雷公藤片。致死的中藥有:瓜蒂、天仙子、蟾酥、硫黃、雄黃、雷公騰片。據朱叢祥報道3例, 其中男2例, 年齡分別為4歲、17歲;女1例, 年齡5歲。因腹瀉或發熱咳嗽服用含砷石膏處方, 即出現劇烈惡心, 嘔吐、腹瀉, 大便呈米泔水樣。嗜睡, 面色蒼白, 四肢厥冷, 呼吸急促, 心率快, 雖經搶救, 但因中毒較重, 診斷不明確。1例分別在服藥后1.5~5 h內死亡。后經檢驗測得知石膏中含砷超過成人致死量的5~10倍。

4 其他不良反應

除中藥本身的毒性外, 某些人先天不能耐受某些藥物, 個體差異也是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之一, 如周健雄報道1例哺乳期婦女, 因乳痛服赤芍甘草湯16劑后, 乳房腫塊全消結, 發熱不復存在, 而造成乳汁全消的后果, 因此, 在用中藥時以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等特殊患者更要慎用。

諸上所述, 造成中藥不良反應的因素很多, 而該報道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幾種: (1) 超量服用; (2) 過期服用; (3) 中藥品種混亂不純; (4) 使用不當; (5) 有毒藥管理不嚴; (6) 不注意配伍原則; (7) 不遵醫囑等。在426例中引起過敏反應74例, 過敏休克19例, 有既往過敏史14例;有強過敏史2例, 提示:在處方調劑前要詳細詢問病史, 對有上述過敏史者要注意過敏反應的發生。雖然世界各國從20世紀60年代就相繼建立了藥物不良反應監察報告, 但目前對中藥不良反應的實驗研究還很薄弱。因此, 在我們使用中藥及其制劑中更要加倍注意藥物的劑量、配伍與禁忌、對癥用藥, 萬萬不可濫用藥物, 以免造成嚴重并發癥或比較麻煩的醫療官司。

參考文獻

[1]周健雄.服用赤芍甘草湯致乳汁全無一例.中藥通報.1986.11 (8) :56.

[2]朱叢祥.含砷石膏入藥致死三例報道.中藥通報.1986.11 (5) :58.

安全用藥不良反應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喹諾酮類藥為人工合成的抗菌藥, 喹諾酮類藥物常用品種有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羅沙星、諾氟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吡哌酸、蘆氟沙星、依諾沙星、曲伐沙星、那氟沙星、帕珠沙星、普盧利沙星、巴洛沙星和吉米沙星等。由于喹諾酮類藥物使用頻率高、品種多、用量大, 因此藥品不良反應較常見。不良反應常見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皮疹、頭痛、眩暈、尿頻尿急等。偶有抽搐等精神癥狀, 停藥可消退。我院通過總結得出接受喹諾酮類藥物治療后的臨床不良反應最多, 因此本文將對喹諾酮類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總結, 針對不良反應采取措施, 使患者能夠安全用藥, 保證身體健康, 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09年10月- 2011年9月我院門診藥房因藥物不良反應所造成的退藥情況131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74例, 女性57例。年齡最小18個月, 最大76歲。

1.2 觀察項目

對131例因藥物不良反應所造成的退藥情況進行匯總, 分別對退藥品種、藥物劑型、不良反應的類型進行統計分析, 并對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類型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退藥品種

131起藥物不良反應所引起的門診退藥事件中共涉及到4個類別, 共計27個品種。具體藥物類別、所涉及的品種數及退藥例數見表1。

結果顯示:因使用抗生素藥物出現不良反應所造成的退藥最多, 高達67.94%, 共計89例。其中青霉素類2個品種, 共發生退藥15例;頭孢菌素類1個品種, 共發生退藥19例;大環內脂類2個品種, 共發生退藥13例;氨基糖苷類2個品種, 共發生退藥13例;喹諾酮類6個品種, 共發生退藥29例。

2.2 藥物劑型

本次研究的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所引起的門診退藥事件中共涉及到3種劑型, 退藥案例29起。結果顯示:退藥中因喹諾酮類藥物所造成的不良反應, 注射劑所占比例最大, 高達75.86%, 共計15例。其中小容量注射液3個品種, 共發生不良反應3例;凍干制劑6個品種, 共發生不良反應7例;無菌分裝制劑6個品種, 共發生不良反應5例。

2.3 不良反應的類型

患者用藥后所引發的藥物不良反應往往伴隨1種或多種不良反應的癥狀, 本次研究喹諾酮類藥物所遇到的不良反應主要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皮疹、頭痛、眩暈、尿頻尿急等。

3 安全用藥[3]

醫師應當考慮適合用藥的人群。喹諾酮類藥物大部分以原形從尿中排出, 較易引起泌尿系統不良反應, 主要表現為急性尿潴留、水腫、血尿、蛋白尿、尿崩癥和腎功能損害等;部分經肝代謝, 對肝臟有一定的影響, 肝腎功能不全者應慎用。喹諾酮類藥物不同程度的細胞毒性作用可導致粒細胞減少或血小板減少, 應引起臨床重視。喹諾酮類藥物引起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反應表現為心慌、心悸、血壓升高、心律失常、心絞痛等, 對心臟有一定的毒性;本類藥物可影響軟骨發育, 造成關節損害和跟鍵炎, 故孕婦和未成年人不可使用。也有一些不良反應是無指征用藥和不合理配伍或滴速過快引起的, 警示臨床要加強這類藥物的合理使用。

預防配伍用藥, 導致不良反應加劇。為了使藥物發揮其藥效, 真正做到安全用藥, 醫院應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加強管理, 及時發現并糾正不合理用藥, 選擇正確的給藥方案, 針對靜脈滴注不良反應多見的情況, 盡量采用口服制劑。要提高臨床醫生的業務能力, 熟悉藥物配伍禁忌, 增強合理用藥意識, 充分了解和掌握藥物的適應證, 按照說明書規定的用法用量給藥, 不得超劑量高濃度應用。對于老年人、兒童患者應謹慎使用。除必須靜脈輸液外, 盡量選擇口服或肌內注射方式給藥。

靜脈滴注時應注意滴速不要過快。以15~20mL/min的速度滴注;注射用凍干粉針劑在臨用前應當用合適的生理鹽水先溶解, 再分2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鈉注射液100mL稀釋后靜脈滴注;輸液前可適當溫熱液體, 或可預先輸入少量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鈉注射液, 以擴張局部血管, 減少滴注部位濃度過高而刺激血管。在滴注過程中也要注意監護。

給藥過量時的緊急措施。給予患者準確有效的治療, 并維持適當的補液量,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的不良反應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洗胃、吸氧、用吸附藥 (如活性炭40~60g加水200mL口服) 、瀉藥 (如硫酸鎂30g加水200mL) 、腎上腺素、抗組胺藥、皮質激素、靜脈輸液等。

患者應當將以往病史及過敏情況告知主治醫生。如果對喹諾酮類藥物過敏或者有腎病、糖尿病等病史都應及時告知醫生, 方便醫生做出合理的給藥方案。按照醫囑進行服藥, 多喝水, 保持24h排尿量≥1 200mL, 避免因藥物原因而產生結晶尿;同時在用藥期間盡量少在陽光下直射, 當出現皮膚反應等癥狀時應立即停藥;口服劑型可與食物同服, 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24h內應以相等時間間隔用藥。忌酒, 因為飲酒會影響藥物吸收, 增加腎的代謝負擔。

4 討論

近年來, 藥物使用過程中的藥物不良反應情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胡倩[4]對臨床工作中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進行了總結:①不良反應是藥物本身固有的性質,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 可見藥物在發揮治療疾病的同時必然存在著各種不良反應。藥物種類不同、劑型不同可造成不同類型的不良反應;②臨床醫師太過注重藥物的治療作用, 而忽視了其固有的不良反應, 一味地追求聯合用藥以提高治療效果, 往往造成不合理用藥, 影響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③醫療機構監管力度不夠, 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④患者本身的個體差異。不同個體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存在差異, 同種藥品相同的給藥劑量, 有的患者可能還未達到治療劑量, 有的可能已經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臨床工作中應加強不良反應的監測工作。從醫護人員角度來看[5], 我們應做到給藥前詳細詢問患者的不良反應史, 給藥過程中應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的各種反應, 特別是嬰幼兒患者、孕婦以及老年患者用藥。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處理。加強業務學習, 熟練掌握常規藥物易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應急處理方法。定期對所記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匯總分析, 為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覃燕玲, 梁桂才, 王芬.我院128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海峽藥學, 2009, 21 (12) :243-245.

[2]陳廷霞.本院161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9, 3 (20) :32.

[3]張華鋒, 羅婷, 許靜, 等.106例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 2010, 7 (9) :556-557.

[4]胡倩.臨床常見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預防[J].中外醫療, 2008 (35) :170.

安全用藥不良反應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甲硝唑,不良反應,安全用藥

甲硝唑又名滅滴靈,為抗感染類藥物,是臨床上于治療滴蟲病及防治厭氧菌常用的藥物。隨著甲硝唑在臨床上的廣泛運用及不斷深入的研究,各種文獻中甲硝唑治療出現的不良反應的報道屢見不鮮[1]。為探討甲硝唑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的規律及特點,對138例使用甲硝唑藥物患者進行研究,以供臨床參考,具體內容見下文。

1 基線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選取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的138例使用甲硝唑藥物患者,共有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60例,年齡跨度為50~77歲,平均年齡(62.25±0.21)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3±0.43)年。

1.2 方法

通過對所有使用甲硝唑藥物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調查研究可知,甲硝唑的常見不良反應有:①消化系統不良反應。②神經系統不良反應。③過敏反應。④泌尿系統不良反應。⑤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

安全用藥措施:①在臨床上應盡量選擇飯后口服用藥,對于必須靜脈給藥的患者,在靜脈給藥時,應減慢滴注速度。②在使用藥物前,應告知患者在飲酒后一天不要服用藥物。③對于肝功能不全患者應酌情減量服用。④嚴格掌握藥物的配伍禁忌,口服及靜脈滴注不可同時進行。

1.3 觀察指標

觀察所有使用甲硝唑藥物患者的安全用藥前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使用甲硝唑藥物患者的各項觀察指標情況進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用以表示不良反應發生率,組間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代表所有使用甲硝唑藥物患者安全用藥前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存在差異,統計學具有意義。

2 結果

由數據可知,使用甲硝唑藥物患者在經過安全用藥指導后,患者的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神經系統不良反應、過敏反應、泌尿系統不良反應、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安全用藥前(P<0.05)。

詳見表1:

注:*與安全用藥前相比較(P<0.05)。

3討論

甲硝唑是人工合成的咪唑衍生物,臨床上主要用來治療滴蟲病及阿米巴病,具有廣譜抗厭氧菌的作用,常見不良反應有頭痛、惡心、皮疹等,隨著臨床上日益廣泛的使用,其罕見及嚴重不良反應不斷出現,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從而影響患者的康復[2]。

甲硝唑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①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包括味覺異常、食欲不振、腹瀉、腹痛、胃出血等,在給藥途徑中,靜脈給藥的不良反應明顯高于口服及陰道給藥,在停用甲硝唑后上述癥狀逐漸消失。②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甲硝唑可透過血腦屏障作用于神經系統,引起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包括頭暈、頭痛、視力障礙、味覺障礙等,大劑量使用時,可出現驚厥及神經炎癥。③過敏反應,包括呼吸困難、肌肉酸痛、皮疹等,停用甲硝唑,服用抗過敏藥物后,上述癥狀消失。④泌尿系統不良反應,包括腎損害、尿潴留等。⑤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包括胸悶、血壓下降、昏睡等[3]。

針對使用甲硝唑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給予患者安全用藥指導,能夠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4]。甲硝唑靜脈給藥出現的不良反應明顯高于口服給藥,因此,應建議患者飯后口服給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若必須進行靜脈給藥,在靜脈滴注時,注意滴注的速度,每次滴注時間不超過1小時,使其充分發揮藥效,避免與其他藥物同時滴注;甲硝唑對酒精的代謝具有阻止作用,因此,在使用甲硝唑藥物前,應告知患者不要飲酒;合適的劑量及療程的選擇對安全用藥具有重要意義,成人的劑量每次為500mg,靜脈注射為15mg/kg,并且在口服甲硝唑藥物時,不可與甲硝唑靜脈滴注同時進行;由于甲硝唑代謝較慢,對于肝功能不全患者,藥物容易在體內蓄積,在使用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劑量,從而縮短給藥的時間,減少藥物在體內的蓄積,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甲硝唑與紅霉素都會對患者產生胃腸道不良反應,同時使用時,會增加其他不良反應,因此,在甲硝唑與紅霉素聯合使用過程中,應錯開給藥時間,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概率[5]。

綜上情況可知,給予安全用藥指導后,患者的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神經系統不良反應、過敏反應、泌尿系統不良反應、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安全用藥前(p<0.05)。

總而言之,在臨床上使用甲硝唑過程中,會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只要嚴格遵循用藥原則,才能夠更好的發揮甲硝唑的治療作用,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許華,于學蘭.復方甲硝唑陰道栓治療滴蟲性陰道炎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0,07(21):132,135.

[2]鄒紅.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甲硝唑、碘甘油對牙周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19):67-68.

[3]羅敏,唐堯.靜脈滴注莫西沙星及甲硝唑致剝脫性皮炎的藥學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1,08(7):447-448.

[4]楊紹珍.甲硝唑和替硝唑不同給藥途徑治療滴蟲性陰道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2,9(9):52-53.

安全用藥不良反應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的年齡為19~68歲, 平均 (49.5±1.2) 歲;男67例, 女53例;服用的藥物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環丙沙星、諾氟沙星、依諾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羅沙星、司帕沙星、培氟沙星以及莫西沙星等。

1.2 方法

采用衛計委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篩選標準對采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治療的120例患者進行篩選, 對患者性別、年齡、給藥方法、涉及藥物及器官和系統統計分析。

2 結果

不良反應在年齡、性別上的分布規律如表1所示, 發生不良反應男性高于女性, 30~40歲數量最高。給藥方式和途徑的不良反應發生概率如表2所示, 單獨給藥較多, 靜脈給藥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高于口服給藥和外用給藥。出現不良反應, 需給予及時的幫助以輔助患者恢復, 不良反應發生時間以及恢復時間在年齡段中的對比如表3所示, 19~40歲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較大, 但是其不良反應的恢復時間卻較短。

3 討論

對于我國應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患病人員來說, 出現不良反應最多的為30~40歲的患者, 主要原因是服藥頻率過高, 長期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 會引起胎兒畸形、幼齡動物關節軟骨損傷等, 故患者年齡過小或哺乳期婦女, 禁止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

若患者病情需要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 預防發生不良反應, 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 對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使用應嚴格控制, 無論對給藥途徑, 還是用藥劑量都要嚴格掌握。由于氟喹諾酮類藥物半衰期較長、吸收快、價格適中等特點, 臨床應用十分廣泛, 容易出現用藥不合理現象。相關研究表明, 氟喹諾酮類藥物適用于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以及生殖系統感染, 在應用藥物前, 還要進行試敏;靜脈給藥及口服藥物的患者, 飯后進行藥物治療, 初始藥物劑量不宜過多, 靜脈給藥時要時刻注意患者反應, 適當調節劑量和給藥速度[3]。其次, 須明確了解藥物禁忌證, 氟喹諾酮類藥物禁止18歲以下青少年和哺乳期婦女服用, 而肝腎功能不強、癲癇等患者也應禁止服用該類藥物, 過敏體質則更要慎重服藥。最后, 詢問患者過敏史, 氟喹諾酮類藥物可以對人們中樞神經造成一定的損傷, 嚴重時還會引起患者的癲癇、神經異常等[4]。因此, 在藥物治療前, 要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史, 若患者有癲癇史及中樞神經疾病等, 不可以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此外, 要掌握藥物的相互作用, 醫護人員要詳細了解和掌握華法林、非甾體抗炎藥物以及萬古霉素等藥物的使用, 熟知藥物聯合應用是否會有毒素產生, 避免不合理用藥, 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摘要:目的 總結患者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探究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合理用藥方式。方法 以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20例服用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年齡、性別、服藥方式、不良反應發生時間等對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和用藥劑量進行探討。結果 氟喹諾酮類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男性高于女性, 3040歲概率最大, 靜脈注射發生率大于口服和外用。結論 采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時, 要熟練掌握該類藥物的禁忌和適應證, 為患者確定最佳的用藥方式, 降低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

關鍵詞: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徐紅冰, 譚吉良, 李曉宇, 等.191例氟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上海醫藥, 2012, 33 (3) :36-38.

[2]藺以啟.氟喹諾酮類藥物臨床應用的不良反應與用藥原則[J].中國醫藥科學, 2012, 2 (1) :102-103, 105.

[3]馬幸花.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合理用藥分析[J].大家健康, 2014, 8 (9) :13.

安全用藥不良反應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因此,臨床為減少或避免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常在輸血前對患者進行預防性用藥。但不少專家卻對輸血前預防性用藥對于防止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提出了質疑[1],輸血前是否應當預防性用藥仍存在爭議。本文對523例次臨床輸血的患者進行分組,分別統計預防組與對照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并進行對比分析,來進一步了解輸血前預防性用藥對防止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F報道如下:

1 實驗對象和方法

1.1 實驗對象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在我院血液內科住院治療的輸血患者102例,523例次。根據患者住院號分為兩組,住院號單號者為預防組(輸血前給予預防性用藥),患者共計52例,輸血共計264例次;住院號雙號者為對照組(輸血前不給予預防性藥物),患者共計50例,輸血共計260例次。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49例;年齡16—76,中位年齡48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試驗方法

1.2.1 配、輸血操作及輸血過程

血型鑒定、不規則抗體篩查及交叉配血試驗均在作者所在輸血科完成,且均按照相關操作規程進行操作,血液制品均取自作者所在地中心血站。兩組輸血前均測體溫,行常規輸血,輸血前后均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管。觀察組在輸血前15 min給予患者預防性藥物(地塞米松或苯海拉明),然后將復溫血液以15滴/min的速度輸入,15 min后調至60滴/min輸入。對照組在輸血前15 min給予患者等量生理鹽水,然后將復溫血液以15滴/min的速度輸入,15 min后調至60滴/min輸入。輸血過程中嚴密觀測兩組體溫、皮膚、呼吸頻率、心跳情況,并作詳細記錄。兩組患者如發生輸血不良反應均終止輸血,并進行對癥處理。

1.2.2 輸血不良反應觀察標準

(1)發熱反應:在輸血期間或輸血后1~2小時內體溫升高1℃以上,并有發熱或寒顫癥狀。(2)過敏反應:出現蕁麻疹、顏面部血管神經性水腫、患者自述皮膚瘙癢等輕微癥狀,重者表現為支氣管痙攣、咽部水腫甚至過敏姓休克。

預防組264例次輸血中有8例次出現輸血不良反應,其中5例次為輸血后15分鐘~2小時內出現畏冷、發熱的癥狀,并且測體溫均升高1℃以上,給予降溫處理后體溫恢復正常;其余3例次為患者出現蕁麻疹及皮膚出現瘙癢的癥狀,給予對癥處理后患者癥狀消失。對照組260例次輸血中有7例次出現輸血不良反應,其中4例次為輸血后15分鐘~2小時內出現畏冷、發熱的癥狀,并且測體溫均升高1℃以上,給予降溫處理后體溫恢復正常;其余3例次為患者出現蕁麻疹的癥狀,給予對癥處理后患者癥狀消失。兩組輸血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患者輸注血液制品導致的不良反應稱為輸血反應,通常是指輸血的不良后果。在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后患者出現了新的癥狀或體征,而又不能用原來的疾病解釋的都屬于不良反應。臨床上輸血不良反應很常見,合理、有效安全輸血,減少輸血不良反應,已成為當今醫學輸血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社會的要求[2]。隨著輸血技術的不斷發展,輸血相關規章制度的健全和實施,輸血相關器械的不斷更新,因血型不合所致的輸血反應已很少發生[3]。由于少白細胞紅細胞的推廣,由于血液制品中所含白細胞而導致的輸血不良反應概率已大為降低。而臨床輸血中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為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和過敏反應。輸血前預防性用藥,對預防輸血發熱反應、過敏反應無明顯作用。

故筆者認為,在嚴格掌握輸血指征、規范輸血過程的前提下,輸血前無需特殊用藥來預防發熱、過敏等不良反應。也可采取以下措施來減少輸血不良反應:(1)對已有輸血后發熱反應史并能檢出HLA抗體者,可輸少白細胞的血液制品。(2)光量子輻射及充氧庫血輸入法能明顯預防輸血不良反應。(3)對有輸血史者,盡量不予血漿,可輸洗滌紅細胞。(4)平時嚴格掌握輸注免疫球蛋白適應癥,嚴禁濫用,防止患者血液成分被免疫球蛋白所致敏。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輸血前預防性用藥以防止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評價。方法: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血液內科住院輸血患者102例,共計輸血524例次。分為兩組,一組輸血前給予預防性藥物(預防組),另一組輸血前不給予生理鹽水(對照組)。觀察并統計兩組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例次。結果:預防組發生輸血不良反應8例次,占264例次的3.03%;對照組發生輸血不良反應7例,占比260例次的2.69%。結論:輸血前預防性用藥,對防止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無明顯效果。

關鍵詞:預防性用藥,輸血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韓棟光,黃松英,李明。糖皮質激素非那根不能預防輸血反應[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0,6(1):28-30.

[2]孟善麗.輸血不良反應及預防策略[J].山西醫藥雜志,2009,29(2):147-149.

上一篇:我國政府采購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機場行業戰略管理會計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