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

2023-09-23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第1篇

摘要:合理歸化就是一種譯者在譯文語言表達上符合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與文化內涵的翻譯原則。本文在概述英語文學翻譯原則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并具體分析了“合理歸化”原則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的應用。

關鍵詞:英語文學 翻譯原則 合理歸化

一 英語文學翻譯原則概述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對外交流活動達到了空前頻繁的盛況。英語文學是西方文化的瑰寶,而翻譯在跨文化交際、向國人介紹英語文學這一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何謂翻譯,翻譯就是用一種等值的語言文本材料去代替另一種語言的文本材料。由于中英文學在文化上的差異,使中西之間的跨文化交際形成一段障礙,而翻譯可以為中西之間的跨文化交際架起一座有效溝通的橋梁,可以在原文和譯文之間搭建一座有效的溝通途徑。而翻譯作為一種藝術,一種將原文翻譯、表達出來的藝術,需要技巧的幫助,需要技巧對其的潤飾,需要廣大翻譯工作者的不斷嘗試,需要廣大翻譯工作者的經驗總結。翻譯工作者所翻譯的作品,不可以對原文進行隨便地刪減,而需將譯作保持原意。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是將英語復述出來,可以在變化詞句的基礎上改變原文的表達形式,但是不可以改變原英語文學作品的表達意義。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者,在語言把握的高度上,需要深入透徹地理解中英兩種語言文字;在選詞造句與措辭使用方面,需要絕對地遵循原作的意義,并且使譯文高度地符合原文的語言形式。換言之,從英語文學作品中翻譯過來的英文,不管在語言表達形式還是表達意義上,都必須使其與原文中的英語保持高度的相似,而不可看起來像中文式的英文。英語文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過程中,準確地傳達其原文的意境和文化內涵,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譯原則,這是獲得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成功的關鍵條件之一。合理歸化原則作為英語文學翻譯的重要原則,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

著名美籍意大利學者韋努蒂于1995年發表的名著《譯者的隱身》中,首次提出了歸化的概念,他提出合理歸化是英語文學翻譯的一種極其重要的策略。歸化是指在翻譯中以目的語和目的語的文化作為依托,并以譯文和譯文讀者為中心的一種翻譯原則。在西方,歸化的翻譯傳統,是自古代的西塞羅以及隨后的賀拉斯、泰特勒等著名學者都比較認可的一翻譯原則,只不過當時并沒有將其作為一種翻譯原則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而已。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就是在英語文學翻譯中,把英語文化中讓讀者感到陌生的文化因素、成分轉化為中文讀者比較熟悉的中文文化內容,并始終著眼于中文文化,使廣大中文讀者也能夠像英語讀者一樣能夠全面、深入地感受到英語文學的文學藝術成就、感受到中文文化的妙趣,并使譯文在中文表達上更為符合廣大中文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當代翻譯譯學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國知名學者奈達,站在社會語言學一級語言交際功能的角度研究翻譯,認為翻譯必須多站在讀者的角度,以讀者為服務的中心。他認為,任何信息如果不能真正地起到交際、交流的作用,那么信息將會變得毫無價值。例如,“whit as snow”作為一個普通的英語成語,在翻譯時應該如何處理?按著奈達的說法,世界上有不少地方的讀者都沒有見過雪,并且其源詞中也沒有雪這個詞匯,如果把其強制性地翻譯為“白如雪”,那么很容易形成翻譯中的“零位信息”,使對這詞匯的翻譯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因而,在對其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中文的語言表達習慣,將“whit as snow”翻譯為“白如霜”或者“白如蘑菇”,或者與此相似的引申義和喻義。照此類推,也可以將“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翻譯為中文的“雨后春筍”,將“make hay while it is sunshine”翻譯為中文的“趁熱打鐵”。

從這個角度去考察英語文學中的信息,當對英語文學翻譯時,如果譯文中的信息不能夠很好地起到跨文化的交際作用,那么對英語文化的譯作,也就會是一次失敗的翻譯。因而,衡量英語文學翻譯是否成功,其首要條件之一,就是深入考察當廣大中文讀者在面對英語文學譯作時會有一種什么樣的反應,并對中文讀者的反應與原文讀者的反應進行一番比較,如果中文讀者的反應與英文讀者的反應有很大的相似性,那么這會是一次成功的英語文學翻譯。由此可見,合理歸化翻譯原則,在英語文學翻譯中占有極其高的重要地位,對英語文學翻譯的成功起著極其顯著的作用。

要想深入地了解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我們還有必要共同探討一下歸化與異化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合理歸化與異化的翻譯原則就像是孿生兄弟,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合理歸化與合理異化翻譯原則的配合之下,可以使譯文更為自然、透明、通暢,讓讀者感覺不到是在譯作。合理歸化與合理異化之間的區別可以追溯到更為遙遠的過去,因為它們二者與早期的直譯和意譯有關。異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去破除目的語的語言規范從而保留原發聲語中的異域文化特色。由此可見,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合理異化翻譯原則,主要著眼于原文的英語文化,把英語文化成分近似地轉換為漢語的形式。在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中,采取合理異化的翻譯原則,它能夠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原原本本地反映原文中的表現形式,以及保留原文中所要持有的英語文化內涵,因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中,通過合理異化翻譯原則的積極應用,可以指引不懂英語的人去了解英語文化中的文學作品藝術形式和異域人們的情感體驗。在英語文學翻譯中,主要持合理異化翻譯原則的是著名翻譯理論家韋努蒂,他從解構主要是翻譯思想出發,極力反對在英語文學作品僅僅關注譯文通順的翻譯原則,極力要在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語言上關注譯語言以及文化上的差異。從這個角度去看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合理歸化”原則與“合理異化”原則,貌似它們二者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要求譯文符合中文的語言表達習慣,以及中文的文化內涵,從而在行文流暢譯文的幫助之下,讀者能夠盡量減少發聲語中的文化色彩。從這個角度去看,合理歸化翻譯原則似乎與異化翻譯原則的目的背道而馳。其實不然,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合理歸化原則與異化原則,都處于殊途同歸的境況之中。但是,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合理歸化的翻譯原則往往處于主導的地位,據有關翻譯專家學者對傅東華先生《飄》譯本中的翻譯策略研究表明,傅東華先生在《飄》中,主要遵循了目的文化為歸宿的原則,也就是主要地采取了合理歸化的翻譯原則,其中也少許遵守了合理異化的翻譯原則、運用了合理異化的翻譯策略,但是,在傅東華先生《飄》譯作中,合理歸化與異化翻譯原則的遵守,其目的無非是譯者傅東華先生為了實現翻譯的最終目的而做出的最佳選擇,合理歸化與異化在英語文學翻譯中并無孰優孰劣之別。

三 “合理歸化”原則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的應用分析

“合理歸化”作為一種重要的翻譯原則,往往為廣大英語文學作品翻譯工作者所采用,它反映出一種英語文化符合譯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到譯語文化中。在我國的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采取合理歸化這一翻譯原則的例子數不勝數。

例如,我國著名英語文學翻譯家傅東華在翻譯英語名著《飄》時,就嚴格而恰到好處地遵守了合理歸化的翻譯原則,使這一英語名著全面而深入到廣大中文讀者中,是一部典型的成功英語文學翻譯代表作。在《飄》的傅譯本中,傅東華先生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加上了具有典型中國傳統語言氣息元素的姓,將主人公翻譯為“郝思嘉”、“白瑞德”,并在傅譯本《飄》的序言中,對合理歸化這一翻譯原則的目的做了具體的闡述: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合理歸化翻譯原則的目的,就是要忠實于原文的趣味精神,而不僅僅追求于原文中的一枝一節。

與此同時,我國早期著名翻譯理論與實踐家錢鐘書先生認為,英語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就是合理歸化,將英語文學作品從英語文字轉化為中文文字的過程中,在不因語言習慣上的差異而暴露出牽強附會的翻譯痕跡的同時,還能夠完全地保留原英語文學作品中的風味,這就可謂是達到了英語文化翻譯的合理歸化境界。讓我們來看看錢鐘書對合理歸化翻譯原則在其譯文《安東尼和克里奧佩特拉》中的運用:

原文:“Fie wangling Queen——/Whom every thing becomes,to chide,to laugh,/To weep;who 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r/To make itself,in thee,fair and admired!”

錢譯:嗔罵,嘻笑,啼泣,各態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錢鐘書先生的譯文中采取了中文傳統的古體語言表達形式,巧妙地彰顯出了英語原文的神韻。因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中,合理歸化原則的遵循與運用,可以有效地彰顯譯者的再創造之美,給廣大中文讀者閱讀英語文學大餐時帶來理解上的便利,以及文學藝術上的審美享受,更有利于中文與英文之間的跨文化交際。

此外,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大師老舍,在精通英語的基礎上成功地翻譯了蕭伯納的后期作品《蘋果車》。老舍在該翻譯作品中,對于稱謂的處理,堅持了合理歸化的翻譯原則,并巧妙地使用了合理歸化的翻譯策略,使原文中表面上溫文爾雅、實際上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的人物對話,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廣大中文讀者。例如,《蘋果車》中的這句:“Has he an audience?/No,maam…”老舍先生將其翻譯為:

王后:(有點不悅)“他有正式接見的通知嗎?”

龐菲理亞斯:“沒有,姑娘……”

讓我們來分析此例中老舍先生對合理歸化翻譯原則的運用策略。在西方的人本主義傳統文化中,“Maam”這一稱謂一般是用于對女王、貴婦人、高級女軍官等的尊稱,如果翻譯為夫人或者女士,這對于王后的稱呼都顯得不夠貼切,而老舍先生將其翻譯為“姑娘”卻恰當好處地與原文中的意思等值。因為,與英國傳統平等的基督教文化不同,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姑娘是皇帝老婆的最高尊稱,在宮廷女人中具有絕對的最高地位,并且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素來都強調“仁”、“禮”,要求稱謂能準確地表達出人的輩分、尊卑、貴賤等,因而,老舍先生將“Maam”翻譯為“姑娘”,“姑娘”一詞巧妙地表達出了王后的尊貴地位,很好地遵守了合理歸化的翻譯原則,很好地忠實于原文的思想。

四 結語

在對英語文學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遵守一定的翻譯原則,可以較為有效地達到中文與英文之間的跨文化交際。合理歸化就是譯者在譯文語言表達上符合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與文化內涵,是一種在英語文學翻譯中運用最為廣泛、十分重要的翻譯原則。因而,我們有必要深入分析英語文學翻譯的合理歸化原則,使其在英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得到有效的應用,使廣大讀者更便捷地享受英語文學大餐,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之用。

參考文獻:

[1] 鄧偉:《歸化與歐化——試析清末民初翻譯文學語言的建構傾向》,《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3期。

[2] 駱賢鳳:《文學翻譯的歸化與異化論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3期。

[3] 宋秀芝:《文化全球化語境下商業廣告和文學翻譯的“歸化”與“異化”》,《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6期。

[4] 李麗華、嚴峻:《政治立場與民族認同的選擇——文學翻譯歸化與異化之爭的本質》,《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12期。

[5] 徐泉、王婷:《析傅東華譯〈飄〉中的歸化翻譯》,《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6] 姚丹丹:《從雙性同體角度重新詮釋〈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中的克里奧佩特拉形象》,《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第9期。

[7] 張艷萍:《淺析〈蘋果車〉中老舍對稱謂的歸化翻譯處理》,《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第6期。

作者簡介:李嘉賢,男,1976—,內蒙古烏蘭察布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工作單位:包頭職業技術學院。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第2篇

文學性是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羅曼·雅柯布森(Roman Jakobson,1891—1982) 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術語,意指文學的本質特征。他認為,“文學研究的對象并非文學而是‘文學性’, 即那種使特定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參見Lemon and Reis ,107)

要搞清此問題,首先要討論到底何謂文學?

1淺談文學的含義及歷代文學觀

傳說大禹為治水,費盡腦筋不辭辛勞。他與涂山氏女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之路,多年在外忙碌,“三過家門而不入”,妻子在家空守,思夫心切,常翹首以待盼早日團圓,等待中呼喚道:“候人兮猗! ”即著名的《涂山女歌》。這四字用現代漢語解釋就是:“等你(回來)啊! ”它所體現的正是抒情詩的特質:因為等人總是有其對象的,這幾個有限的文字間所表達的正是其文學個性。在此意義上,《涂山女歌》便被稱為文學作品或詩歌。并且后來的《詩經》、《楚辭》中運用的“兮”字,都明顯受到此歌影響?!蹲髠鳌匪^“詩以言志”強調的正是詩作所表現的個性。

文學最初泛指文章和博學,體現了其廣義的文化含義。古代先賢很早就討論過“文學”?!墩撜Z》把文學歸結為孔門四科(即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 )之一。文學或“文”在魏晉以前相當于學問或文獻,文學的文化含義是居主導地位的。西方在18世紀前也是如此。

文學理論給予文學的定義是:文學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或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

隨著人們對審美的需求和人生體驗的表達,文學漸漸從歷史、哲學、演講術等一般文化現象中分離出來而獨自發展,使得文學的審美屬性不斷突顯。于是文學有了其特殊的審美含義: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文學成為與一般文化形態不同的特殊審美形態。

2文學藝術現象與人類的關系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語言表達方式具有豐富的內涵,在反映人類社會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其強烈的能動性和目的性。

《詩經》中的《碩鼠》、《伐檀 》等反映勞動者的生活和感受 ,體現了文學藝術的反映對象以及經驗來源。

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的《世說新語》,是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 ) 組織一批文人編寫 , 今傳本皆作三卷 , 全書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體現門閥世族思想風貌,真實反映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時代人文風貌小說。

由此可見,人類生活、生產、社會交往為文學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同時也產生了使用這些素材的人———文學作品的作者。文學作品的作者從事文學創作的具體過程是相當復雜微妙的,具有個別性和特殊性,是不可重復、難以復制的,要經歷藝術積累、藝術構思、藝術表現這樣三個階段??梢?文學是人們認識自身和自身處境的最好方式, 人類對于日常生活、社會生產、家庭婚姻、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等思想情感的高低起伏以及自然、人文發展等方方面面的體驗和認識,始終會反映在文學作品當中,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發生著改變,而這些改變反過來也影響著當時代人們對生活、事業、家庭、婚姻等的理解,有時甚至成為一種思想傾向,指導人們的某些行為。

唐代江南才子、著名詩人張繼科舉考試落榜返鄉途中,愁緒綿綿,寫下著名的膾炙人口的客愁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由此引發古今許多人對這一特殊景致的向往, 以至寒山寺和楓橋成了人們紛紛前往的旅游勝地, 人們在此親身感受到了當年詩人張繼的失意情緒,歲月悠悠,卻隔不斷今人與古人借著這首千古絕唱產生的情感交流!

3討論文學的文學性的重要性

曾有人感嘆說,也許我們今天所讀的某些所謂的文學作品,過不了百年就會銷聲匿跡!

究其原因,或以為是因在當今快餐文化影響下,愿意安靜坐下來潛心研究學問的人越來越少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許多常坐在電腦前“觀天下”的人,實際缺乏深厚的文學功底;其次,因缺少生活體驗、缺乏與大自然的接觸和深入生活而無法產生率性的激情。在這種沉悶空虛的情緒下寫出的作品,只能是閉門造車的泛泛之作。

況在缺乏信仰的當今時代, 許多人沒有明確的生活和奮斗目標,更無值得推崇的精神榜樣,整個社會彌漫著頹廢和消極的氣氛,很難讓人說出何為當今精神風貌!

曹丕在其《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的重要觀點,在傳統哲學觀念中,“氣”是指人的主觀精神,是一種精神狀態和氣勢! 曹丕認為“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他賦予文學以“立德、立功、立言”三重價值意義。懷著這樣的胸襟去創作 ,何愁無佳作問世呢?

陸機《文賦》中有段著名文字論及十種文體的特征,其中“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是說:詩以抒發情感意志為主,要求表達感情美好動人;賦以描繪摹狀外物為主,要求刻畫事物清晰細致,形象鮮明。只從對這兩種文體的寫作要求來看,便可感受到人的主觀精神在文學創作活動中所占的比重!

可見,討論文學的文學性是何等重要,這不僅關系到當今整個社會的精神風貌,且是可以進而影響千秋萬代的大業。

摘要:“文學的文學性”(literariness)似是一個很抽象的話題,但它卻是所有文學界人士尤其是進行文學理論研究者感到十分必要且又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從歷史上一些真實的文學藝術現象,初步討論究竟是如何把文字組織成文學作品的,進而探討文學的文學性問題以及這種討論的重要性。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第3篇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之后,文學期刊從期刊數量到期發行量都呈現出大幅下滑之勢。據人民網對文學期刊進行的調查,目前中國的期刊社一共有9000多家,文學期刊約占10%,而這其中又僅有10%的文學期刊生存狀態較好,即不到100家的文學期刊能夠維系自身的運行,其余的文學期刊都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文學期刊的日漸萎靡與日益強大的中國經濟和綜合國力形成強烈的反差。雖然,文學發展不可能與經濟完全同步,但文學期刊逐漸淡出大眾視野,文學作品與社會生活漸行漸遠是值得理論界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學術界對文學期刊萎靡不振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歸結起來大致有如下原因:第一,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占據了人們大量的休閑時間;第二,消遣、娛樂類的報紙和時尚雜志對文學期刊的沖擊;第三,當前文學期刊上發表的作品遠離社會生活;第四,讀圖樂趣取代了閱讀文學作品的樂趣;第五,政府對文學期刊的經費支持力度不夠。這些分析當然成立。但是,文學理論界在探討文學期刊面臨的生存困境時,恰恰忽略了對當代文學理論的反思,似乎文學期刊興衰存亡與文學理論沒有絲毫關聯。

事實上,文學期刊面臨大幅萎縮是一個表層問題,其深層的問題是文學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越來越邊緣化,文學越來越遠離社會文化。文學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邊緣化不能僅僅歸咎于作家、讀者和文學期刊,而是一個整體性和全局性的問題,其中文學理論蒼白化、文學批評闡釋無力癥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文學繁榮取決于多種因素,不僅需要優秀的作家和優秀的作品,而且需要文學理論對文學創作的關注和介入。中外文學的歷史經驗表明:沒有文學理論的關注和介入難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而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才是文學繁榮的直接推手,可以說,沒有人文主義運動就沒有莎士比亞,沒有古典主義文學運動就沒有莫里哀,沒有啟蒙運動就沒有歌德,沒有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運動就沒有斯丹達爾、巴爾扎克、狄更斯、易卜生和托爾斯泰。因此,文學理論積極介入文學創作,從而推動文學創作的發展是文學繁榮的前提條件。在這方面,19世紀的俄國文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19世紀的俄國文學是一個天才輩出的時代,在革命民主主義時期,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岡察洛夫、奧斯特洛夫斯基、謝德林、涅克拉索夫、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步入文壇,對俄羅斯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他們描寫人間苦難,反映黑暗現實,把揭露和批判的矛頭指向封建農奴制,在思想上、藝術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為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高爾基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像俄國那樣不到百年時間出過燦若群星的偉大名字?!比欢?,這樣的文學成就并非僅僅是作家努力的結果,而是在文學理論介入和推動下完成的。

這一時期的俄國文壇在文學理論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并最終產生了大量以推動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為己任的理論家,主要是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尤其是別林斯基,他對俄羅斯革命民主主義事業和文學的歷史貢獻是難以估量的。當果戈理的《欽差大臣》和《死魂靈》發表之后,由于這兩部作品辛辣地嘲諷和深刻地批判了農奴制的腐朽和官僚統治的罪惡,因此,遭到反動文人的惡毒攻擊,蔑稱其為“自然派”。在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別林斯基挺身而出,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仗義執言,發表了《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說》和《乞乞科夫的游歷或死魂靈》等理論文章,指出果戈理對生活既不阿諛也不誹謗,而是對其陰暗面進行揭露和批判,并從革命民主主義立場出發,充分闡明了當時的俄國社會需要這樣的好作品。其后,別林斯基又寫了《一八四六年俄國文學一瞥》和《一八四七年俄國文學一瞥》等理論文章,深刻地剖析了19世紀上半葉俄國社會的現實狀況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自然派”)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熱情贊揚了果戈理等進步作家對現實的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闡明了“自然派”采取對現實批判態度的意義,有力地推動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向縱深發展。

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對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同樣是舉足輕重的。他們以《現代人》雜志為陣地廣泛地宣傳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積極扶持文學新人,指導廣大讀者進行文學閱讀和文學鑒賞,幫助讀者去領會作品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培養讀者高雅的藝術情趣??梢院敛豢鋸埖卣f,如果沒有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的引導,人們很難真正理解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理、岡察洛夫、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等偉大作家的作品。如果人們不能深刻地理解這些作家的作品,那么,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也就斷然不會如此波瀾壯闊。

19世紀俄國文學的發展,對當下的中國文壇是有啟發意義的:理論家和批評家介于作家和讀者之間,在推動文學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理論家和批評家要總結文學發展的歷史經驗,闡明文學面臨的歷史使命,引導作家關注現實人生,引導作家追求高雅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面,理論家和批評家又對作品進行闡釋和解讀,對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進行剖析,引導讀者把握作品,培養讀者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只有當作家、理論家、批評家和讀者出現良性而有效的互動的時候,文學思潮才可望推動文學的發展,文學繁榮才有可能成為現實,文學期刊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困境,成為溝通作家與讀者橋梁和媒介。

然而,當前中國文學理論沒有起到這樣的的作用,文學理論完全在自己封閉的理論框架內自我演繹。綜觀當前的中國文壇,文學理論與文學期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理論與創作陰陽兩隔

當下,中國文壇最奇怪的現象是文學理論的缺席。文學理論的缺席并非是指中國沒有文學理論家,沒有文學理論文章,而是指文學理論話語基本上是從西方移植而來的,與當下的中國文學創作沒有直接關聯。也就是說,文學理論家成為西方文學理論傳聲筒,成為西方文學理論的“二道販子”。移植而來的文學理論根本不能有效解讀當下的文學現象,只能自說白話,只能在話語狂中自我消遣、自我娛樂。

文學理論家們聲稱“理論就是理論”,“理論與創作本來就不是一回事”,以此來回絕對當下文學創作的關注??梢哉f,西方文學理論在中國已經泛濫成災,不僅不能闡釋和解讀中國當下的文學創作,而且使中國學者缺乏理論原創力,甚至導致文學理論家的惰性。西方文學批評理論植根于西方的文學創作,是對西方文學創作經驗的歸納和總結,因而對西方文學進

行闡釋和批評是有效的。但中國文學有自身的傳統,中國文學關注的問題有別于西方文學關注的問題,同樣中國人的審美理想、藝術追求與西方人的審美理論、藝術追求判然有別。用西方的文學批評理論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進行評頭論足,無異于削中國人之“足”去適應西方人之“履”,不僅不能給文學創作帶來繁榮,反而會因隔靴搔癢引起作家的反感。當移植西方理論成為時代潮流的時候,理論原創不僅是一種奢望,而且貼近現實的批評也只能成為遙遠的夢想。

與移植西方文學理論批評相關的另一種癥候則是:文學批評期刊也并沒有起阻止文學期刊質量下滑的作用,相反在一定程度還加速了文學期刊質量的下滑。文學批評期刊本來應該承擔解讀作品、引導讀者、提升審美水平的作用,而實際上文學批評期刊發表以套用西方文學理論為能事,出現嚴重的概念化傾向,與讀者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相去甚遠。一些以文學批評為業的學者自身并沒有多少文學悟性和文學感受能力,除了對一些西方文學理論名詞、概念進行花樣翻新之外,并沒有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文學批評的功能和作用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反而因隔靴搔癢、不著邊際而與作家和讀者雙重疏離。

2.文學批評倫理全面喪失

文學批評家應以怎樣的姿態介入社會?文學批評應充當什么樣的角色?文學批評家的倫理底線何在?成為當代中國文壇一個不敢追問的話題。當前文學批評呈現出嚴重庸俗化傾向,文學批評的基本倫理全面喪失,文學批評不僅沒有起到正確引導讀者解讀文學作品,引導作家追求藝術完美、形成藝術風格,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誤導讀者,將讀者引入歧途。究其原因:一些文學批評家自甘淪為一些庸俗作家的吹鼓手,文學批評不是從學理出發,不是處于中立狀態,而是成為作家宣傳、策劃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使作品進入市場的必要“程序”。批評家被作家、圖書經銷商、作品經紀人“策劃”,并為他們服務,按照他們的旨意進行所謂的“批評”,文學批評通過倚門賣笑的方式茍延殘喘地存在。

文學批評倫理的全面喪失不僅是文學批評的悲哀,也是作家的悲哀,是時代的悲哀。在商業氣息充斥整個社會的今天,批評家利用“批評家”的身份為自己撈取一點好處似乎也無可厚非,因為對文學批評家而言,他們擁有的唯一資源就是手中的筆。然而,文學批評倫理的喪失并非是一個枝節性問題,它關涉知識分子的良知、關涉文學存在的價值等文學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梢哉f,文學批評倫理的喪失,是對人類精神生活神圣性的顛覆,是對人類曾為之驕傲的精神家園的褻瀆,其最終后果不僅將宣告文學批評的終結,而且會導致文學的終結。在這樣的文化場域之中,讀者對文學形態的集體想象、對文學的信任怎能不被文學批評掏空?文學期刊怎能不舉步維艱?

3.文學期刊擔當意識潰泛

如前所述,學界在分析文學期刊面臨的生存困境時,要么從文學期刊的外在生存空間人手,分析制約文學期刊的各種社會文化環境;要么從文學期刊與文化市場的關系人手,認為當前文學期刊陷入困境是因為沒有很好地與文化市場接軌,沒有很好地適應當前文化消費的需要,因而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這樣的分析雖然不無道理,但并沒有抓住問題的要害。筆者認為,文學期刊的困境在于辦刊思想和編輯理念上缺乏擔當意識,因而失去了文學閱讀的精英群體。由于在辦刊理念上定位在面向大眾文化消費,因此文學期刊往往通過期刊改版、變更欄目設置、發表通俗文學作品等方式去適應市場需要,這樣就難免導致文學期刊在追求貼近大眾生存的過程中變得庸俗化?;厥?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學在知識界呼風喚雨的場面,難道是因為文學期刊受到來自政治、經濟層面的特別眷顧?難道是因為文學期刊刻意追隨市場需求?文學期刊在當時受民眾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擔當起了思想啟蒙、人生導師的重要功能。也就是說,當時的文學期刊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因而它成為讀者的一面旗幟,成為民眾尋求理想和價值的精神家園。

然而,當前的文學期刊在庸俗化的泥淖里越陷越深,是因為文學期刊過低地估計了讀者的審美情趣,過低地估計了讀者的理想、夢想和對精神家園的渴求。文學期刊一味媚俗基于對當代讀者的一種基本預設:當代讀者不需要追問形上問題,不需要理想和信念;他們需要的僅僅是消遣,僅僅是消費,文學閱讀對他們而言僅僅是打發時間的方式。這樣的預設就難免導致惡性循環,即文學期刊越是貼近大眾,而實際上就越遠離讀者;越遠離讀者,文學期刊就越陷入生存困境,越來越難以為繼。

總體而言,文學期刊陷入生存困境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是“歷史合力”的結果。對文學期刊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于重樹文學精英價值,重建讀者對文學精神的信賴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的中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不僅應該積極反思文學期刊的生存境遇,而且也理應成為文學期刊走出困境的重要推手。文學理論家不應該在轉述西方后現代理論中自娛自樂,不應該在中國文學作品上隨意粘貼西方文學理論的標簽,更不應該以解構、嘲弄中國當代文學殘存精英意識為樂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應該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應該具有理想和信念,積極推動中國文學精英化,積極探索歷史、社會、人生,思考人的終極價值,營造文學引領生活的文化氛圍。通過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重建讀者對文學的信賴,重建作家的歷史責任感和自信心,重建理論與創作的良性互動。這樣的文學生態一旦形成,何愁文學期刊沒有穩固的讀者群體?何懼網絡媒體、電視媒體、休閑娛樂報刊的挑戰與競爭?一言以蔽之,文學期刊走出困境的根本前提是建構良性文學生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理論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高爾基,個性的毀滅[J],文藝理論譯叢。1957(1)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第4篇

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重要的教學目標。當前,一些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文學鑒賞對學好漢語言文學作用顯著,無法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不能稱為成功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應當堅持探索出有效的培養方式,將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作為立足點?!懂敶鷿h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旨在結合我國當代文學發展實際,從研究漢語言和當代文學入手,在有關文學研究理論指導下,探究現代漢語思維下的中國當代文學,探討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

一、《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內容概要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共分為十四章。第一章主要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概述,包含簡介、研究現狀、審美、發展進程和典型觀念、研究轉型情況;第二章主要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究,包含史料、英譯、語言品格、概念及電影改編的文化學;第三章主要講述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情況,包含“三段法”教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教師形象;第四章主要是現當代西方文學研究,包含時間觀流變與當代西方文學發展、當代西方文學研究中的美學回歸態勢;第五章主要講述中國現當代文學與西方文化的結合,包含生態文化因素、現代派文學、中國文學文本空間中“西方文本”的寓意;第六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概述,包含學習的重要性及其特征、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網絡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傳播、具體應用情況和中華文化的弘揚、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第七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探究,包含漢語言文學與人的修養、審美教育、語言意境、互聯網與漢語言文學的融合;第八章主要講述漢語言文學教學,包含專業教學、教學方式的創新、學習和應用、課程改革、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第九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創新性研究,包括網絡時代漢語言文學的經典閱讀及體驗、教育創新、應用性教學;第十章主要講述各階段漢語言文學教學,包含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大學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情況;第十一章主要是文學鑒賞概述,包含文學語言藝術、現代派文學的理論、“知人論世法”與文學鑒賞、文學鑒賞與理想價值的追尋;第十二章主要講述的是文學鑒賞的分類鑒賞,包含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鑒賞等;第十三章主要講述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策略,包含重要性、寫作路徑、培養情況、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教學、閱讀中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第十四章主要講述職業院校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包含文學鑒賞對高職學生的影響力、高職院校漢語言教學中的文學鑒賞、高職文學鑒賞課的教學和片論,以及怎樣引導高職學生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二、《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的意義和價值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可供文學工作者或教師職業的人閱讀參考,主要探究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方法。作品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反映,要先了解文學作品創作背景,提高鑒賞能力,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教師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應當提升學生語感訓練方式、感悟能力,選擇快讀與精讀等,不斷熟悉文章,從而有效提升其文學鑒賞能力,學習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鑒賞文學有獨特的鑒賞方式,并不是“跟著感覺走”,需按照作者所描述的內容,結合文學基本知識,感受作品蘊含的美與意義。教師需引導學生掌握好文學作品的知識內容,把提升文學鑒賞能力落到實處。教師可逐漸向學生滲透文學教育,為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夯實基礎,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加強其課后鞏固閱讀,實現相應文學知識的積累,使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鑒賞方式,積極培養其閱讀能力,全面提升學生漢語言文學鑒賞能力。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能夠為大學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提供理論指導,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可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兼具實用性和收藏性的著作,值得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生學習。

(李欣蓓,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第5篇

【提 要】本文以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為主要方法,定量研究了留學生的閱讀重點和閱讀偏好,并以此為基礎探究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現當代文學課教材篇目選擇問題以及課堂教學中多媒體使用情況,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現當代文學 教材選編 多媒體教學

一、引言

1. 對外漢語教學中現當代文學教材問題

目前國內對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學作品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而僅有的這些研究也大多數集中在古代文學方面,現當代文學的研究是少之又少。當下,對外漢語教材還存在很多漏洞,如:教材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系統性等。

這是所有對外漢語教材的通病,當然也包括現當代文學教材。在編教材的過程中,不同的學者因教學的側重點不同,對篇目的選擇也不同。有的是基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得出的結論,有的是通過研究分析已有教材提出自己的建議。然而,學習者對這些篇目的具體感受是什么樣的呢?他們在學習時有什么樣的偏好和需求呢?在這方面,很少有學者涉及。因此,我們認為,研究者應該深入學生中去,了解他們學習的興趣點和難點,從而編出一套更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反映當代中國社會風云變幻的現當代文學教材。

2. 多媒體教學

媒體技術的出現使現代教育技術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往往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 基于現當代文學的特點和對外漢語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情況,我們認為,在文學課上,更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結合已被翻拍的影視作品和由詩歌改編的歌曲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層意蘊。

二、研究設計

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受試為南京師范大學的30名留學生,他們都是漢語高級班的學生,學習漢語的平均時間約為3年。他們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印度尼西亞等12個不同國家,都上了一些課時的現當代文學課,有一定的中國文學素養。

2. 研究方法

我們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前期先對該班現當代文學課進行調研,了解老師的教材使用情況和上課模式,然后設計調查問卷。為了保證受試者能夠理解問卷,我們將問題和選項翻譯為英文,并請英語母語者校讀,以確保語義表達正確、沒有歧義。在做問卷前,給學生發放禮物,以確保學生更加用心填寫。

三、結果和分析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收回了23份有效問卷,將每一位同學的每一道題的選項輸入電腦,并使用excel進行統計,經過整合與分析后,我們得到了以下的結果。

1. 留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首先,我們讓留學生列舉了他們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以來的印象深刻的作品,并從中選出他們認為最難理解的作品。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留學生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中,有12篇為現代作品,6篇為當代作品;其中,長篇小說6部,短篇小說5篇,散文3篇,中篇小說2篇,小說集1部,散文集1部。

關與留學生為什么對這些作品印象比較深刻,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剛學過或是剛讀過不久(如《兄弟》),有的是因為文本本身的特點,有的是因為留學生個人的個人偏好(以上兩點我們會在后文討論),還有一部分印象深刻是因為比較難理解,如下表所示:

對比表1和表2可以發現,魯迅的作品是留學生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也是被認為最難理解的作品。誠然,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也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但是魯迅作品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且語言有時也和現代漢語有些疏離,導致留學生理解的困難。

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不同的學生由于關注的重點不同學到的東西也不同。

例3顯示,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他們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最大的收獲是“擴大了詞匯量”(56.52%)和“學會了新的表達”(52.17%)。從中可以看出,語言不僅是文學閱讀的基礎,也是留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關注的重點。當然,現當代文學作品所能提供的還不止這些。不少高水平的留學生通過閱讀這些作品了解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尤其是一些反映當代中國人生活狀態的的文學作品,更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行為邏輯與思維方式。

2. 留學生的閱讀偏好

為了了解留學生的閱讀偏好,我們讓他們根據第一問(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寫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并說明原因,得到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此問為主觀題,23個受訪者僅留下了7個答案??梢?,除個別高水平留學生外,大多數人真正喜愛的現當代文學篇目有限。再通過對僅有的幾個答案進行分析,不難發現:

一方面,雖然語言是留學生關注的重點(如表3所示),但是極少有人會因為某一篇作品“語言簡單”而喜歡它。在所有受訪者中,朱自清的《背影》提及率最高(在調查中,朱自清的《背影》是唯一被重復提及的作品),最受留學生的歡迎。通過進一步追問可以發現,《背影》深受留學生們的喜愛,有其獨特原因:篇幅短小,陌生詞匯少,使之簡單易讀;在內容方面,父愛主題具有跨越國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共鳴。因此,兼具高可讀性和高共鳴性的《背影》成為留學生們的最愛。

另外一方面,雖然很少會有人因為某一篇作品“簡單易讀”而喜歡它,但是卻有大量的受訪者會因為某一篇作品“難讀”“讀不懂”而不喜歡它。興趣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具有語言障礙的作品留學生根本無法理解、甚至可能傷害學習興趣,便也不可能出現在答案之中了。

為了更加具體地研究留學生對于某個作者的喜愛程度,我們綜合考察了當下流行的教材和各大作家排行榜,選出11位主要作家,使用五度量表法,1到5分別表示“非常不喜歡“到“非常喜歡“。當然,其中也包括“不認識”的選項。

在喜愛程度上,我們借用了“豆瓣電影top100”的排名計算方法,將每一個作家獲得的票數、相應得票分數、每一張得票的投票者質量(按照投票者所標記的作家認識數量作為考核標準——該投票者認識的作家數量越多,這一票的質量就越高,在最后呈現的作家綜合評分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三項內容進行綜合計算,得出以上結果:表5顯示,曹禺、沈從文、畢淑敏、龍應臺的作品相較于魯迅、莫言更具有“易讀性”,其中的愛情、父愛、母愛、自然之愛也具有跨越國界的高度“共鳴性”,受歡迎程度可能因此較高。而魯迅、莫言、張愛玲的作品存在大量語言閱讀障礙,帶有中國特色的批判性思想內容也最難,這也可能是導致不喜歡魯迅、張愛玲、莫言的得分低的主要原因。然而具體到對于莫言、魯迅兩者的評價上來,兩者之間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對于莫言,大家普遍呈現出“不喜歡”;然而對于魯迅,評論卻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化——喜歡的非常喜歡,給分相當可觀;然而不喜歡的也不在少數,給分較低。

3. 課堂教學與多媒體使用

教材只有和課堂教學相配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我們針對教師的授課方式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表6顯示,教師的授課方式還略為單一,以課本講解為主,穿插拓展材料和小組討論。教師使用多媒體的頻率比較低,只有不到一半(48%)的同學認為老師經常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梢?,教師的多媒體教學并沒有給大部分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說沒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價值和作用。

當被問及“希望老師在課堂上增加什么比例的教學內容”時(多選題),60%的同學選擇了“文化知識介紹”一項,從中我們可以得知留學生學習現當代文學的訴求與中國學生是相似的,他們希望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作為工具的屬性,還希望能夠了解這種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透過文化去感受一個時代的特色。有43%的留學生希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增加對字詞的解釋。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克拉申的“i+1”公式,在對班級學生的中文水平和學習需求做一個大致了解后,有針對性的選擇教材和教學內容。對于中文水平較高、希望了解更多當下中國文化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更與時俱進的作品,對中文水平還有待加強的學生則可以考慮選擇語言更直白曉暢的文本,而不必只一味追求大家之作。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材選編情況和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情況。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留學生閱讀時關注的重點仍然是語言詞匯方面,一些高水平的留學生關注深層文化意蘊;留學生偏好簡單易讀的作品,尤其喜愛具有跨國界情感意蘊的作品;留學生獲得的課外資源有限,教師在課堂上沒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根據以上結果,我們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 在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初級階段,教材選擇上更應偏重具有“可讀性”(語言障礙少)和“共鳴性”(思想內容具有普世性)的作品,旨在打好、鞏固語言基礎,保護留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習興趣,為下一進階階段做好準備。

2.教師應加強引導,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水平,分層次教學。對于高水平學生,教師應注重增加作品的“文化內涵”,篇目選擇與課堂教學在保證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適當增添有一定深度、難度的作品,增加作品文化內容的“中國特色”,以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3.教師應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尤其是視頻和音樂。筆者在研究過程中搜集了由中國現當代詩歌改變的樂曲(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并使用會聲會影整合詩人的文字介紹、詩歌改編的民謠歌曲、詩中出現的意象圖片、演唱視頻,制作出一個適合對外漢語教學的音樂視頻,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實際自己制作視頻,充分調動學生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信地址:210008 江蘇省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第6篇

【摘要】作為面向特殊閱讀群體的文學形式,兒童文學作品在幫助少年兒童提高心智水平、增強語言能力、塑造審美意識等方面作用顯著。本文以英國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的“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為視角,以兒童文學作品翻譯為研究對象,指出翻譯者在翻譯過程應該立足于兒童讀者,克服文化差異,使譯文再現原文意趣并有效傳達作品中的教育意義和審美意義。

【關鍵詞】交際翻譯;兒童文學作品翻譯;趣味性;教育意義;審美意義

【作者簡介】陳琪,陳文鐵,大連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

引言

當代兒童文學翻譯的發展勢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漸高漲,國內兒童文學作品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當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國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進入中國,并獲得國內少年兒童的喜愛。例如小說家雷克·萊爾頓所著的魔幻小說《波西·杰克遜》被翻譯為中文在國內出版后經久不衰,受到國內少年兒童的熱捧。但是翻譯者的素質良莠不齊,加上譯著作品經濟利益可觀,最終造成兒童文學譯作質量參差不齊。高質量的文學作品翻譯不僅有利于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更有利于兒童文學翻譯研究領域的蓬勃發展。

一、交際翻譯

紐馬克根據 Karl Bü hler的語言功能學說提出了“文本分類說”(text typology),并將文本劃分為表達型、信息型和呼喚型三大類,他認為這三大類文本之間相互關聯,所以翻譯者應分別忠實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實性”和“讀者層”。而后根據不同文本功能提出“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際翻譯”這兩大簡明扼要的翻譯方法?!敖浑H翻譯”將關注點放在目的語讀者上,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應”,更大程度上是強調譯文的“效果”而非“內容”,反映出“歸化”翻譯的特征。翻譯者通過“交際翻譯”能夠竭盡所能為目的語讀者排除交際困難,使交際順利進行。

二、交際翻譯在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中的可行性和優勢

“交際翻譯”旨在讓目的語讀者盡可能獲取和原文讀者相接近的閱讀效果。翻譯者不能機械地將兒童文學作品翻譯與“翻譯”等同視之,應該更多地考慮作品中被賦予的教化意義。優秀的譯文能打動兒童讀者的心,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為他們帶去潛移默化的影響。

兒童文學的目標讀者是少年兒童,他們年紀較小,與成年讀者在理解力、認知力、價值觀和道德觀等方面差異明顯?!敖浑H翻譯”只針對目的語讀者,為了不制造理解上的障礙,對于所有異域成分,如有必要,都要充分轉換到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及和語言當中去。所以,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應該確保目的語讀者,即少年兒童能夠充分理解譯文。

“兒童讀者”并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3至17歲的少年兒童按年齡又分為幼兒期兒童(3-6歲)、童年期兒童(7-12歲)和少年期兒童(13-17歲)。因此,不同階段的兒童文學作品的體裁和特點各不相同。翻譯者需考慮到兒童讀者在不同階段的心智特征和語言能力?!敖浑H翻譯”會更通順、更簡單、更清楚、更直接、更地道,與語言特定的語域一致。該譯法能使翻譯者通過簡潔易懂的譯文將更完善的作品信息傳遞給兒童讀者。

兒童文學作品趣味性十分豐富,通過多種題材將作品中蘊含的深刻意義傳遞給兒童讀者?!敖浑H翻譯”具有社交性,著重文本信息及其效力,往往為“欠額”翻譯,表達簡單、清楚、扼要,風格自然多樣。翻譯者通過“欠額”翻譯,能去掉譯文中一切導致文化障礙的表達。

三、兒童文學作品的特點

兒童時期是人類成長的黃金時期,兒童文學作品則在成長的道路上舉足輕重。由于三個不同階段的少年兒童在語言發展、心智水平和審美需求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所以他們對文學作品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幼兒文學作品的體裁多為童謠、兒歌、詩歌等,作品內容文字簡潔,讀起來朗朗上口、音韻優美; 童年文學的體裁則多為篇幅較短、主題清晰、角色個性鮮明的寓言、神話和童話等;而少年文學作品的情節多變,主題復雜,例如愛情小說、冒險小說、偵探小說和魔幻小說等, 代入感非常強,字里行間渲染的氛圍也更加扣人心弦。

雖然兒童文學作品風格迥異,但是它們都有以下共性:具有趣味性,具有教育意義,具有審美意義。翻譯者的譯文,應同時表現出原文所具有的這三種共性,缺一不可。只有這樣,譯文才能既具有可讀性,又能在少年兒童的成長發育中發揮重要的引導、啟蒙和教育作用。

四、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原則

1.以兒童為中心。譯文要做到最終以兒童為主,翻譯者不僅需要在譯中做到字斟句酌,時刻關注譯文的語言是否有趣、優美、易懂,在譯前就需要精準定位原文所對應的少年兒童的年齡階段。用詞上,翻譯者可以通過使用擬聲詞、感嘆詞和口語詞等讓譯文淺近;修辭上,則可以通過采用夸張、擬人和比喻等讓譯文妙趣橫生。

例1:Why, I w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even if I fell off the top of the house! (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哼,哪怕我從房頂上掉下來,我也會一句都不提的?。ㄚw元任 譯)

翻譯者將Why譯成了“哼”,畫面感很足。查閱陸谷孫《英漢大詞典》可知, why做感嘆詞時表示驚訝、不耐煩、贊成、異議等,可譯為“唷”,“嗨”,“呃”,“哎呀”。

例2:Just then she heard soothing splashing about in the pool a little way off. (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正在那時,她聽見不遠處有個什么東西在池里浦叉浦叉地濺水。(趙元任 譯)

相比于文字信息,兒童讀者對聲音更加敏感。翻譯者使用到了擬聲詞“浦叉浦叉”,譯文立刻有了靈氣,濺水聲仿佛就在讀者耳邊響起。

2.克服文化差異。文學作品的基調、內容或者人物形象等總是受當地人文環境、作者自身經歷或傳統觀點等因素影響,外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同樣如此??朔幕町惖淖罱K目的是使譯文內容更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方式,優化閱讀效果。

例:“I’m seeing things,” he whispered. (E.B. White, Charlotte’s Web)

“我見鬼了”,他輕輕地說。(康馨 譯)

考慮到上下文情境,翻譯者沒有將原文譯為“我看到了一些事情”,因為在中國文化里男女老少總是用“我見鬼了”來表示自己認為出乎意料、不可思議的感嘆。

3.再現原文童趣。譯文淺顯易懂并不代表譯文的語言沒有藝術價值。因為翻譯者面對的是兒童讀者,所以譯文需做到保留原文的趣味性。興趣盎然、朝氣蓬勃的譯文不僅能激起兒童讀者甚至是成人讀者的閱讀欲,還能讓讀者在閱讀中身臨其境,激發想象,學會思考。

例:So she scraped and scratched and scrooged, and then scrooged again and scrabbled and scratched and scraped, working busily with his little paws and muttering to himself, “Up we go! Up we go!”(Kenneth Grahame,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它不停地掏著土,不停地刮,扒,抓,不停地抓,扒,刮,忙忙碌碌地干著活,一邊自言自語,“上去!上去!”(喬向東 譯)。

譯文中的動作描述“不停地刮,扒,抓,不停地抓,扒,刮”整齊押韻,戲謔的語氣營造出可愛的氛圍,童趣躍然紙上。

五、結語

本文從紐馬克的“交際翻譯”探析了兒童文學作品翻譯的方法和原則。翻譯者在翻譯兒童作品時需要遵循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原則,可以借鑒“交際翻譯”譯法,神意為主,形意為輔,力求譯文在兒童讀者中間達到最大的閱讀效果,充分發揮兒童文學作品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70,76,2.

[2]何其莘,仲偉合,許鈞.高級文學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329,341.

[3]王爾德著,趙元任譯.阿麗斯漫游奇境記[M].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8,

[4]陸谷孫.英漢大詞典[M].上海譯文出版社,2332,2.

[5]宋松巖,黃娟.從功能翻譯理論看兒童文學翻譯——以《夏洛的網》為例[J].海外英語,2010(6):166,168.

[6]格雷厄姆著,喬向東譯.阿麗斯漫游奇境記[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

上一篇:電子版優化設計范文下一篇:交警分析研判報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