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會計創新因素分析論文范文

2023-11-26

會計創新因素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20世紀60年代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重心開始轉向服務業,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目前,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以上,主要發達國家達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國家也達到了43%的平均水平:服務業吸收勞動力就業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比重普遍達到70%左右,少數發達國家達到80%以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1978年到2005年的27年間,服務業平均增速超過10%,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速度?!笆濉逼陂g,我國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近60%。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第二產業和服務業成為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但與發達國家相比,2005年我國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僅為40.2%,服務業勞動就業占全部就業的比重僅為31.4%,而且大部分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以知識為基礎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更是滯后,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服務業發展要想上一個新臺階,實現服務業的快速、規范、有序發展,就必須大刀闊斧地改革與創新服務業體制,從根本上解決服務業發展的體制瓶頸約束。

一、制約我國服務業發展的體制環境因素分析

(一)市場機制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理應是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在服務業領域也不例外。但我國不少服務業領域壟斷色彩十分強烈,一些部門對某些領域過分看重其兼有的屬性,如:銀行作為調節經濟手段的屬性,科教衛體等領域作為公益性、福利性事業的屬性,文化、傳媒等作為意識形態的屬性等,導致了銀行、證券、保險、電信、民航、鐵路、教育衛生、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領域,至今仍保留著十分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政府或國有經濟壟斷經營嚴重。比如,在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仍占50%以上,大大高于工業的同一比重,而且多數服務產品的價格還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場競爭很不充分。其結果。服務業的發展遠遠適應不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提供效率低下,社會福利降低,也影響了服務企業的經營和機制創新。不利于服務業的成長。

(二)行政審批環節過多且多頭管理

主要表現是行政審批環節過多、效率不高,行政執法尺度寬嚴不一,收費過多。據國家發改委等聯合調研組對服務業前置審批項目的不完全統計,除涉及國家法律17部、國務院行政法規33部、國務院政策文件20件外,涉及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部門規章、文件106件。各地方依據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文件制定的地方性規定就可以成為一個龐大的集合。由于修訂機制不夠有效,法律、法規和規章、文件存在著修改不及時、廢止退出滯后的問題,成為體制創新的障礙,各政府部門之間的政策和管理辦法存在許多不銜接和不配套之處,為企業帶來很多困擾。

(三)政策不平等導致服務業企業負擔重,經營成本高

長期以來,由于物質產品短缺,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安排都是從如何有利于增加物質財富來設計的,造成服務業與農業、工業之間政策上的不平等。在稅收方面,服務業企業的稅收負擔較重,部分服務行業重復納稅。在物流等行業,企業經常發生大量業務外包,按理應抵扣外包收入后納稅,但是,在發包方按照整個營業收入納稅的同時,分包方也要按照分包協議上的價款納稅,這就出現了重復納稅。在使用土地和水電氣的價格方面,服務業普遍高于工業。地價方面,工業用地一般采用協議轉讓的方式,而服務業用地則采用招標拍賣的方式。兩者差別很大,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幾倍乃至十幾倍。

(四)服務業人才的培養機制不合理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迅速轉換,對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急劇增加,但服務業專業人才匱乏現象也隨之凸顯出來,服務業高級專門人才儲備不足,服務業的藍領人才也存在結構性短缺。這種格局的出現與我們的人才培養機制是分不開的。長期以來,我們重視高等教育而忽略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對學歷教育過分偏愛而對實用性較強的職業教育“看不上眼”,即使是高職教育也盡可能往“學歷教育”上靠,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脫節。比如,我們現在精通國外法律、國外市場的國際型和開放型專業人才十分緊缺,其中注冊精算師、注冊金融分析師、注冊房地產評估師、軟件設計開發等高級專業服務人才尤為短缺。同時,人才結構配置不合理。在信息服務業中,既缺乏創意、規劃和設計的高端人才,又缺乏一大批擁有一定技術能力的藍領。但與此同時,又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在為工作、為生計四處奔波。

二、加快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的步伐。促進服務業快速有序發展

(一)加快服務業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步伐,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

中國服務業發展既有國外服務業發展歷程和發展趨勢中的一般共性,又有作為發展中的市場轉軌國家的特殊性。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滯后和結構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服務業體制改革不到位、市場機制沒有發揮配置資源的主導作用、不具備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體制環境造成的。與改革初期相比,我國市場機制已日漸完善,放松經濟規制、實行市場準入制度改革的條件日趨成熟。

市場經濟是公平競爭的經濟。要公平競爭,各市場主體就必須站在一個起跑線上。建議分步驟放松對現代服務業中投資項目的行政審批,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以此打破市場壁壘,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同時,改變服務業部分行業壟斷經營嚴重、市場準入限制過嚴和透明度低的狀況,按市場主體資質和服務標準,逐步形成公開透明、管理規范和全行業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積極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業發展,在市場準入、土地使用、信貸、稅收、上市融資等方面,對非國有經濟實行與國有經濟同等的待遇,形成與國有經濟企業相競爭的局面,增強市場機制的作用,提升服務業產業的競爭力。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國有經濟是我國大型服務企業的主要組織形式。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是要加快國有大型服務企業改革的力度。從宏觀上講,要加快服務業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做到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微觀上講,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重點是對國有服務業大中型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數企業外,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相互參股等形式,逐步改制為多元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建立起激勵約束相容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企

業內部運行機制,推動各類企業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創新,促進主輔分離,推進企業內置服務外包,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狀況,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企業效率。

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是要素流動與市場競爭的“引導者”。要根據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市場供求狀況,逐步放松服務價格管制,盡可能減少非市場定價,推進市場定價。對某些必須管制的服務價格,也要提高定價的透明度,應當允許有些差別化定價,或有指導性的市場定價。

(二)優化和完善法規制度與政策措施構成的軟環境

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是現代服務業快速有序發展和競爭力不斷提升的重要基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波特在闡述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時指出,一國在某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表現為一國能否創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是該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除了現代通訊設施、便捷的交通網絡、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等硬件環境,還要重視以法律法規、政策措施、機制體制為重點的軟環境。根據王靜波(2006)提供的資料,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歷來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理念,多年來致力于人才、教育、市場制度和監管等商業環境的優化,降低政府公共服務、社會誠信等帶來的社會交易成本,努力營造公開的商業環境和開明的經濟政策,進行適度的監管,提供公正的法律制度,并從中介、碼頭、金融等領域退出。為民間資本提供發展空間。新加坡則通過誘人的稅收政策以及縝密的法律體系贏得了不少航運客戶的青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許多做法為我們建立完善的服務業法律體系和政策措施以及優化市場環境等方面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經驗。

(三)逐步消除城市化的制度障礙,加快城市化進程,以此推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國內外的大量事實證明,城市化和服務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在現代工業社會,城市是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平臺,服務業的規模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規模。因為服務業要求它的生產和消費在同地進行,這就客觀上決定了服務業的發展必須以城市為依托。另外,服務業的許多產業都具有規模經濟,例如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以及金融保險、會計法律和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只有在人口規模比較集中的大中城市才能贏利,而且,相對來講,城市的制造業比較發達,居民收入水平也比較高,因而對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的需求也比較大。因此,只有依托城市才能培育起現代服務業的土壤。

城市化的進程主要取決于經濟發展狀況和工業化發展的階段,但也與政府政策與制度環境息息相關。我國嚴重的二元經濟固然與歷史形成的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差距相關,但嚴格的城鄉分離的制度與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二元經濟格局。因此,要適度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就必須推進改革,加強制度創新。城市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盤考慮,未來一段時間,要對包括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市鎮設置的法律制度等直接影響城市化的制度安排進行改革和創新,以城市化來帶動服務消費增長和服務就業總量的提高,從而推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和服務業結構的轉換。

(四)依據不同服務行業的特征,制定合理的市場準入門檻

確定合理的市場準入門檻,對于一個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據不同的產業發展特點,制定相應的市場準入門檻是一個產業順利成長的保證。對于律師、會計、咨詢等小規模經營的行業,應該提高準入門檻,避免無序競爭;而對于郵電、運輸等行業,則要降低準入門檻,促進競爭。需要指出的是,降低門檻不是放寬服務質量,而是對不同所有者資本一視同仁,均可進入服務業市場。此外,要盡可能簡化目前繁雜的前置工商登記審批制度,加強對企業經營過程的監管。目前的工商登記審批制度手續繁雜,周期漫長,但是對審批后的企業的監管不力。今后應簡化審批手續,同時,對于注冊成立的企業嚴格按照市場準入標準和行業經營標準進行監管,提高其服務質量。

(五)改革與創新職業教育體制,為服務業的快速高質發展提供合格人才

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關鍵不在于先進的裝備以及體現在裝備中的技術,而是人才?,F代服務業的發展要求社會提供大量懂技術、會經營、善操作的人才,這些人才的輸送僅僅依靠現有的辦學模式是滿足不了的。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輕視職業教育的做法,樹立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市場的理念,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建立新的機制和辦學模式。比如。建立院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的機制,實行根據企事業用人“訂單”進行教育與培訓的新模式,而不能簡單地由學?!伴]門造車”??傊?,要從認識上把加強服務業人才培養放到重要的位置,并努力創新服務業的人才培養體制,努力造就一大批高層次、高技能、通曉國際規則、熟悉現代管理的服務業專門人才。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

會計創新因素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面對信息技術和業務流程重組的挑戰,AICPA(莢國會計師協會)主席羅伯特·梅得尼克指出:“如果會計行業不按照IT技術重新塑造自己,它將有可能被另一個行業——對提供信息、分析、簽約、服務有著更加創新視角的行業所取代?!币虼?,深入分析傳統會計業務流程的缺陷,利用信息技術和業務流程重組思想,對傳統會計業務流程進行重組,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及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業務流程重組(BPR) 會計業務流程重組 事件驅動

會計創新因素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影響因素

一、對會計信息質量及其特征的分析

(一)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制度認識

1、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是指為了實現會計目標而要求會計信息應具備的品質。會計的基本目標就是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對會計目標的具體化, 它主要回答什么樣的會計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決策。它是會計人員在提供會計信息時所應追求的質量標志, 是評價會計工作成敗的標準。

2、我國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2006年2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明確了以下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真實 (可靠) 性、相關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謹慎性、及時性和權責發生制等。這一要求基本上體現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主要內容, 并且也將真實 (可靠) 性和相關性作為要求之首, 表明了其重要性。

(二) 會計信息質量基本特征分析

1、關于相關性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

我國會計準則中對于相關性的要求是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 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分析相關性, 重要的一點是要明白誰是會計信息使用者, 這不僅關系到會計目標的定位, 還關系到會計信息能否達到特定的質量特征, 滿足相關性的要求。相關性最初是指一般相關性, 也就是將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信息都作為與使用者經濟決策有關的信息, 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會計信息。顯然, 目前的會計財務報告都達到一般相關的要求, 基本能夠滿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 具體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 還面臨一些特定決策問題, 相比之下, 他們更需要能夠滿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

2、關于可靠性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

對于可靠性, 我國會計基本準則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 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 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內容完整。會計信息如果不可靠, 不僅無助于決策, 而且還可能導致錯誤的決策, 所以可靠性是會計信息重要的質量特征, 是相關性的前提。會計信息只有可靠才相關;相反, 不可靠的會計信息, 不僅無用, 而且有害。

3、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兩難選擇。

相關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關, 這早已成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識。雖然相關性和可靠性并非總在同一方向上影響信息的有用性, 但是又必須盡可能統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則之上??梢? 相關性和可靠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既不能離開可靠性去談論相關性, 也不能離開相關性去談論可靠性, 它們總是在同時影響或決定著信息的有用性。我們必須對兩者給予同等程度的重視, 當兩者不能同時兼顧時, 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取舍, 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各有側重。

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幾點固有性因素分析

(一) 社會道德觀念、倫理修養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現階段, 社會上種種不良的思想傾向, 社會整體修養素質由于受文化水平、傳統思想因素的影響還不能普遍達到一個較高的水誰, 思想覺悟千差萬別, 在這種狀況下, 部分會計人員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必然的。即使會計人員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 但會計工作的社會性, 也決定了會計信息質量必將受到種種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響。如業務經辦人提供無法核實的虛假原始憑證, 領導在會計審批中帶有傾向性等等。所有這些因素勢必會影響會計工作的進行, 降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 貨幣價值變動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貨幣的計量屬性構成會計計量的核心, 會計離不開貨幣計量, 貨幣為會計提供了計量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尺度。從理論上講, 要得到正確的計量結果, 用作計量的尺度, 其本身應當是不變的。雖然貨幣單位被人們普遍地用于會計計量, 但它的價值實際上是不穩定的, 長期不變或較小變動是極為罕見的, 多數是變動的, 有時甚至劇烈變動。在這種條件下, 通過傳統的會計方法, 用價值變動的貨幣計量的結果, 必然導致會計信息是不準確的。

(三) 會計工作的慣性和會計改革的滯后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 會計不能很快地適應經濟環境變動而變更, 傳統會計的確認標準、計量手段、核算方法、報告方式都可能因新的經濟情況變化而不適應, 一些傳統的會計觀念也受到沖擊。而會計改革也總是由經濟新情況———會計理論研究———會計實踐應用這一規律進行, 因此會計改革的滯后規律必然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四) 會計信息的供需矛盾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會計信息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商品。作為一種商品化的社會資源, 會計信息同樣也有供給方和需求方, 會計信息商品的載體為現行的會計財務報告。供給方為提供會計財務報告的會計主體, 是單一的;需求方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 是廣泛的。需求者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廣泛的、會計信息真實的企業資料, 供給者卻不能提供滿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實情況。在這種情況下, 會計信息質量從供給者角度難保其真實性和全面性, 是質的低下;從需求者角度會計信息還難以達到滿足需求的量, 是量的不足, 所以會計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相對性的不足。

(五) 會計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會計信息在對會計對象作量和詞語表達上所體現出來的不確定性、不統一性和不準確性。會計對象在類型上種類繁多, 所以在質和量上都難以用完全客觀和精確的詞語或數字來表示。鑒于此, 會計上往往通過假設、估計、預測來解決, 加之會計核算方法上的多樣性和程序上的可選擇度等等, 這就形成了會計信息模糊性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 導致會計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

三、會計信息質量提高的途徑

(一) 盡快制定和出臺具體會計準則, 并繼續完善會計核算制度。

在認真總結現行會計準則實施情況的基礎上, 根據市場經濟和國際經濟發展要求, 適時出臺一批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會計準則, 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 規范會計信息披露。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 應采取慎之又慎的態度, 處理好會計準則的統一性與靈活性之間的關系, 避免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 操縱企業利潤。

(二) 提高注冊會計師隊伍素質, 用法制手段規范社會審計監督。

注冊會計師作為維護經濟秩序、公正鑒證財務報告的“經濟警察”, 理應成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力量。這一方面需要通過各種培訓提高注冊會計師隊伍的業務素質, 更需要通過法律手段嚴厲打擊那些違反職業道德, 與企業勾結在一起提供虛假報告的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 保證這個行業的公正性, 從而規范社會審計監督。

(三) 實行會計人員委派制。

會計人員委派制是目前人們議論較多的一個話題, 通過實行委派制, 可以保證會計人員相對獨立地開展工作, 不完全受制于企業負責人, 避免了“站得住的頂不住, 頂得住的站不住”這種兩難境況。從目前試點情況來看, 確實起到了保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作用。再者, 實行委派制, 可避免一些有關系而低素質的人進入會計行列, 保證會計人員的素質。

(四) 盡快制定與會計電算化有關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

隨著會計電算化的不斷普及, 計算機與會計工作已越來越密不可分。但是, 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 這是不符合國際慣例的, 也是滯后于實際工作要求的, 必然會影響新形勢下會計工作的質量。因此, 應盡快制定相應的準則, 來規范會計電算化條件下的會計工作, 從而確保會計信息質量。

總之, 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和會計環境的特殊性, 決定了對會計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精確。由此看來, 會計信息失真是客觀存在的, 不可避免。在整頓會計工作秩序, 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過程中, 要科學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 最大限度地追求會計信息質量保證, 但不能絕對化, 否則, 就會出現形而上學觀點, 搞繁瑣哲學, 反而不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1]葛軍.淺析會計信息質量.經濟師.

[2]陶凡俐.中外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比較與借鑒.當代經理人.

會計創新因素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會計職業是對財務工作進行編制和決策的一種過程, 需要會計人員通過邏輯分析能力以及專業知識來對財務工作進行合理的分析和整理, 并且在此基礎上來完成相應的工作。其中會計人員也要具備誠實、正直的品德素質, 并且也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在市場經濟環境下, 會計準則依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 因此對于會計職業的判斷也具有了更高的價值。會計從業人員進行職業判斷是一種專業性的個人行為, 同時也要與其他專業人士進行探討、對會計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的決策環境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相應的數據依據作為參考資料和文獻等, 這樣就可以保證會計評價的合理性。

從會計職業的基本內容中也可以看出, 會計人員在會計職業中是主體, 對于會計行為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會計人員也是跨級職業中一些不確定環境下做出合理決策能力的重要基礎保證, 因此會計工作人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會計人員除了要正確的對會計準則加以判斷, 還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職業道德素質以及對突發情況的處理能力等, 而這些條件也決定了會計人員對于會計職業判斷的質量, 從而影響到會計職業判斷的結果。目前, 會計職業判斷中依然對會計人員有著較高的要求, 而很多會計人員還不能夠將會計職業判斷做好, 這也說明還有很多會計人員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對問題的分析能力上依然不夠成熟, 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 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還要經過長期的工作經驗積累, 并且個人也要有較高的知識天分。

二、會計評價的作用

(一) 會計評價為我國的會計職業判斷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我國在九十年代就提出了會計準則不再作為簡單的賬務處理規則, 需要對交易事項的確認、計量以及報告等方面進行規范, 這樣會計準則的規范就更加符合會計的基本原則, 在企業進行會計活動時可以通過更加靈活的處理方法來處理會計事務, 這樣會計人員就必須要遵守市場的規則, 同時權衡各方的利益來利用專業的會計知識來對職業進行判斷, 這也是會計評價在會計準則發生變化后所表現出的重要作用之一。

(二) 會計準則在與國際接軌后, 會計評價也有了新的要求

我國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 會計事務也逐步的與世界接軌,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眾多的企業也加入了國際競爭中, 同時很多的國際企業也進入了我國市場, 在這樣的前提下, 會計工作也需要與時俱進, 不斷的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從而才能夠更好的為經濟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而會計準則實施的過程中, 如何與國際會計準則和會計事務相接軌也是目前會計工作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 但會計改革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 還需要在我國會計目前的基礎上來逐步的加以改進和完善, 這不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還需要不斷借鑒國際上成功的會計經驗, 從而更好的來對會計準則進行規范化的處理。

(三) 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對于會計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現如今企業間發生的破產、轉讓以及兼并等現象也越來越多, 企業在市場競爭環境下的競爭也日趨激勵, 再這樣的前提下, 企業的市場行為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為了更好的使企業的資產轉移的判定以及交易更加科學化, 還需要通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來加以完成。特別是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 管理者必須要對企業的經營狀況負責, 同時也要接受國家、職工以及其他投資者的監督, 這樣存在的矛盾也就會越來越多, 如果沒有較高的會計判斷能力, 那么在利益的分配中也會出現很多的矛盾。

(四) 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于會計評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會計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所包含的各項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其中要保證服務于經濟的主體, 而職業判斷只是經濟環境下的一種經濟行為, 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 國際上很多企業之間的經濟交流也越來越多, 這樣會計處理的對象也就更加復雜化, 特別是在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財務信息的管理也有了新的變化。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 社會經濟也在向知識經濟方向發展, 會計人員的工作要求不僅是為企業提供可靠的財務管理, 還要通過自身的專業技能來對市場中各方的利益進行均衡。在我國會計工作逐步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 會計行為準則、會計法規等也都需要及時的加以調整, 從而更好的適應市場發展的基本要求。

從這些內容中也可以看出, 會計人員作為會計的主體在工作中不僅要依照會計準則, 還要對特殊的會計問題進行有效的職業判斷。

三、影響會計評價的因素分析

會計評價的準確性是通過會計人員的主觀因素來決定的, 會計人員也是影響會計評價質量的最主要因素。而會計人員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會計知識和技能還要對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有清楚的了解和認識, 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透過經濟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 從而保證利益主體的經濟利益。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在運用過程中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其中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內容來進行說明。

(一) 環境因素影響

環境因素也包括了幾個不同的方面, 其中有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以及企業環境等, 環境因素也是影響會計評價的主要因素。

1. 經濟環境

會計發展也是隨著經濟的不斷變化而不斷完善的, 會計職業中會計人員的行為不僅是一種主觀的行為, 同時也需要為社會經濟所服務, 在社會主體經濟環境下, 會計人員的會計評價也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且社會經濟也影響著會計人員的人生觀、價值觀、理論結構以及知識層次等多方面內容, 因此不同的經濟環境也決定了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評價時的出發點以及角度的不同, 同時在處理方法上也會有所差異。會計判斷過程中會計人員的判斷不僅可以為國家的經濟宏觀管理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 同時對于國家宏觀調控也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這也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會計人員的會計評價也決定了經濟環境是否能夠健康的發展。

2. 法律環境

在進行會計評價的過程中, 會計人員需要按照會計的行為標準來進行工作, 同時也要遵守會計法規和會計準則, 只有在規定的要求下選擇合理的會計方法, 這樣會計人員才能夠更好的提高會計工作的質量, 同時也是發揮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基本要求。

3. 市場環境

市場環境也是影響會計評價的重要因素, 我國在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后, 市場的活躍程度更高, 并且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在此前提下, 會計人員之間也會存在著一定的競爭, 特別是在進行職業判斷過程中需要考慮自己的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所提供信息的禮節性, 并且在按照國際會計管理進行判斷時也要保證自身企業的競爭優勢。

4. 企業因素

企業經營管理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 而在企業內部管理中通過會計服務來為企業的各項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也是會計工作的核心內容, 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判斷和處理時也必須要考慮到企業的內部管理, 同時獲得企業管理層的理解和支持, 這樣在進行會計評價過程中也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 會計人員自身因素

1. 會計人員的個性

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工作時需要與很多的會計數據接觸, 同時會計又是一項相對較為繁瑣的工作, 這就要求會計工作人員具備細心、謹慎的個性, 而會計人員在社會工作生活中也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因此會計人員的個性也會有所不同, 但個性的差異是影響會計人員個人判斷力的主要因素, 在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 對于會計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因此必須要具備多種不同的個性, 并且個性也要符合會計的基本要求, 這樣會計工作人員才能夠更好的提高會計判斷的能力, 而會計人員的個性也是會計人員能力的重要體現。

2. 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

會計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是決定會計人員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會計人員也有著不同的職業道德理念, 作為一名合格的會計工作人員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業務能力, 還要以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為基礎, 通過建立起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來提高自身的對職業道德品質的認識, 這樣會計人員的行為也能夠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 從而避免出現一些不良的會計行為。

3. 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業務技術能力

會計人員運用職業判斷主要取決于會計人員的主觀想法, 但也不能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臆斷。隨著會計職能的擴大, 會計人員不具備本身綜合素質, 沒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業務技術能力是難以完成“職業判斷”這一激進與謹慎辯證統一的過程的。

未來的會計不會是每一個人都能勝任的。世界對高素質會計人員的需求, 向現有會計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會計創新因素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會計職業判斷是建立在會計專業基礎上的一種判斷, 作為會計學科技巧性與技能性一面的主要體現, 貫穿于會計工作的始終, 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 在我國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 都未給予會計職業判斷應有的重視。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 會計職業判斷在我國會計規范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現。特別是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愈演愈烈, 眾多學者在分析其深層次的原因中逐漸意識到會計職業判斷的質量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會計職業判斷問題正在成為會計界討論的熱點話題和研究領域之一。2006年財政部發布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其內容充分體現了以原則為導向的制定基礎, 準則中涉及的許多經濟業務需要大量運用會計職業判斷, 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國目前會計職業判斷的總體水平堪憂, 會計職業判斷質量低下, 濫用會計判斷的現象嚴重, 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低下。因此, 分析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因素, 以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會計職業判斷質量, 從而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會計職業判斷質量概述

(一) 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涵義 各種職業判斷都離不開有關人員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的運用, 會計職業判斷也不例外。目前, 對于會計職業判斷的定義, 尚未達成共識。筆者綜合多種觀點將會計職業判斷定義為: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根據會計法律、法規等會計規范, 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 通過識別、比較、分析等方法, 對會計事項處理和財務報告編制所作的估計、斷定或選擇的思維過程。此定義反映出, 會計職業判斷的主體是會計人員, 判斷的依據是各項會計法律、法規等會計規范, 判斷的基礎是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積累的職業經驗, 判斷的內容是日常會計事項處理和財務報告的編制, 判斷的基本方法是識別、比較、分析等, 判斷的結果是一種估計、斷定或選擇。會計人員的會計職業判斷最終要表現為一定的成果, 這一成果的具體形式就是會計職業判斷質量。借鑒Libby (1995) 對審計判斷績效的定義, 筆者將會計職業判斷質量定義為會計職業判斷結果與一定標準的相符程度。這表明衡量會計職業判斷質量高低的關鍵在于質量評價標準的確定, 明確了標準就可以依據標準進行評估。好的會計職業判斷要同時滿足會計效果和會計效率兩方面的要求, 但在在實踐中, 會計職業判斷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較難以確定的, 從而導致對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計量也較為困難。

(二) 會計職業判斷質量函數 以往研究中對審計判斷績效問題涉及較多, 尤其是審計判斷績效的影響因素問題, 而對于會計判斷績效問題卻很少涉及。由于審計判斷是在會計判斷基礎上的再判斷, 兩者在諸多方面有相通之處;又由于績效和質量兩個名詞都有最終結果的含義, 廣義上講是同義詞, 因此可以借鑒審計判斷績效的研究成果建立會計職業判斷質量函數。在審計判斷績效研究中,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 (1981) 以及Libby (1983) 提出表示審計判斷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函數:績效=f (能力, 知識, 激勵, 環境) … (1) 。Libby (1995) 進一步指出, 由于知識由其他三個因素及經驗決定, 因而績效的影響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以下公式簡單表示:知識=g (能力, 經驗, 激勵, 環境) … (2) 。以此公式為基礎, Libby (1995) 構建了知識與績效及其他影響因素的模型, 如 (圖1) 所示。這一模型被認為是比較完善的, 大量研究都是建立在此模型和審計判斷績效函數基礎上的。

筆者認為, 等式 (1) 和 (圖1) 基本個勾勒出了審計判斷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的框架, 但同時該績效函數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績效的影響因素比較零散, 缺乏系統性;二是對環境因素理解比較狹窄。借鑒審計判斷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并予以適當改進, 本文從系統論的角度來建立會計職業判斷質量函數。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 會計職業判斷過程可以看做是一個心理過程。由于會計職業判斷都是由會計人員做出的, 因此, 會計人員是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最為直接的因素。而會計職業判斷都是針對一定的任務 (客體) 的判斷, 因此, 會計判斷任務構成了影響會計職業判斷的又一因素。根據系統論的觀點, 可以將會計職業判斷看作由會計人員和會計判斷任務構成的系統。由于系統與其環境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 因此, 會計判斷環境同樣會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會計判斷系統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如 (圖2) 所示。由于會計職業判斷系統內的各因素之間, 以及其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 是互動的, 這種互動形成了會計判斷, 而判斷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形成判斷的各因素。因此, 會計人員、會計判斷任務、會計判斷環境和會計職業判斷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如 (圖3) 所示。由此可以看出, 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判斷系統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即會計人員、會計判斷任務和環境互動的結果。會計人員因素也稱為主體因素, 會計判斷任務即客體因素。據此, 會計職業判斷質量函數可以表示為:會計職業判斷質量=f (主體因素, 客體因素, 環境因素)

資料來源:Ashton, R.H.and Ashton, A.H., Judgmentand Decision-Making Researc in Accountingand Audit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179.

三、會計職業判斷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一) 主體因素會 計人員因素即主體因素, 是指由會計人員擁有的并帶到工作中去的因素, 是會計職業判斷中的重要要素。從整個會計過程來看, 所有的會計職業判斷都是由會計人員做出的, 會計職業判斷的正確與否主要取決于會計人員。因此, 對于會計職業判斷質量而言, 會計人員的素質起著關鍵作用。一般來來講, 會計人員的素質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1) 會計人員的性格。性格是個人在現實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人格心理特征, 是具有核心意義的人格心理特征。性格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 由于客觀事物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對影響的反應而形成的一定的態度體系和與之相應的行為方式, 性格最能表現人的個性差異。因此, 會計人員的性格同樣能夠表現個體判斷質量方面的差異。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了對性格與業績關系持肯定態度的文章。在經濟學中, 根據對風險的態度把人分為風險偏好型、風險中立型和風險厭惡型三種。由于會計人員在做出會計職業判斷的過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承擔判斷錯誤的風險, 但承擔風險的大小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對待風險的態度。由于性格不同, 導致對待風險的態度也不同。偏好風險的會計人員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 由于其喜歡冒險、愿意承擔較大的風險, 導致其判斷結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風險性, 從而將自身、企業及會計信息使用者置于高風險的境地。而厭惡風險的會計人員行會計職業判斷時, 由于總是盡可能躲避風險, 因而往往會設法使風險降到最低, 導致判斷成本上升, 效率下降。對風險采取中立態度的會計人員由于對風險既不偏好也不厭惡, 往往會取得良好的會計判斷質量。上述三種類型中, 一般認為后兩種人具有取得良好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基本素質。綜上所述, 會計人員的性格是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主要的主觀因素之一。 (2) 會計人員的知識、能力和經驗。一般來講, 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對個體來講, 知識是指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認為, 人類的知識有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種:陳述性知識是由人們所知道的事實組成, 一般可以用語言進行交流, 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識是指人們所知道的如何去做的技能, 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步積累形成的, 很難用語言表達。因此, 程序性知識即完成各種智力程序的能力。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 這兩方面的知識都是不可或缺的。會計職業判斷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 會計人員從事此項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同時, 會計人員要做出正確的會計職業判斷還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識, 也正是這些程序性知識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會計人員的個體判斷質量的差異??梢? 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都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 但后者影響更大。從普通心理學的角度看, 能力相當于技能, 是人在活動中運用有關的知識經驗, 通過練習形成穩定的、復雜的動作方式系統。技能包括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兩種, 智力技能即程序性知識, 是借助于內部語言在頭腦中進行動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 包括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經驗是指直接通過實踐形成的技能, 或者說是技能經驗的具體表現形式。它通過技能的形式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很多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招聘會計時都將具有一定經驗作為重要要求, 原因就是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具有比較高的技能, 在會計工作中面臨各種經濟業務時往往能夠運用長期會計實踐積累的知識做出正確的會計職業判斷。此外, 記憶也被認為是與會計職業判斷質量有關的一個因素。已有的研究中多將記憶作為導致不同經驗差別的原因, 在有經驗的會計人員和新手之間進行對比。由此得出, 記憶既是形成經驗的手段, 也是經驗的內在形式??梢? 會計人員的陳述性知識、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識是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經驗的具體表現形式。 (3) 會計人員的動機和努力程度。動機是激發個體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 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因此, 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質量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動機的影響。不同的會計行為動機會導致不同的會計職業判斷, 繼而提供不同的會計信息, 最終對不同的利益主體產生不同效用。會計行為動機不僅是會計人員個人的偏好和利益問題, 更是涉及到各方利益主體的社會問題。會計人員的主觀努力程度也是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重要因素。努力程度是主觀性最強的因素, 在一項會計職業判斷中, 會計人員是否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會導致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不同。會計人員的努力程度來自于會計人員的動機, 動機越強, 努力程度也就越高, 重視個人聲譽的會計人員比不重視個人聲譽的會計人員的會計判斷質量要好。因此, 努力程度是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直接因素, 動機通過影響努力程度來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會計人員的動機受需要和激勵的影響。努力程度除了直接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外, 還影響陳述性知識和智力技能, 會計人員的努力程度與其陳述性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成正向關系。

(二) 客體因素 任何判斷都要有一定的對象或客體, 會計職業判斷也不例外。會計判斷任務因素即客體因素, 是指需要會計人員做出會計職業判斷的項目, 即會計事項, 是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會計事項的特點不同, 對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主要表現在會計事項的復雜性、重要性、規范化程度、類型和質量等, 其中前兩項最為重要。借鑒國外學者對審計任務的劃分, 可以將需要處理的會計事項分為三類, 即非結構化問題、半結構化問題和結構化問題。非結構化問題是指獨特的、未被定義的, 并且沒有指南可以使用的問題, 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有較強的會計判斷力和洞察力;半結構化問題是指重復的、被合理定義的, 并有指南可以使用的問題, 解決這類問題需要一定的會計判斷;結構化問題是指慣例, 明確地被定義的問題, 解決這類問題需要很少的會計判斷或不需要會計判斷??梢? 會計事項越復雜, 其不確定性程度越高, 判斷風險越大, 對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力要求越高。相比較而言, 復雜程度越低, 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斷質量。

(三) 環境因素 會計判斷環境因素也稱系統因素, 是指與會計職業判斷質量有關的所有會計判斷主體、會計判斷客體之外的因素, 其不受會計判斷主體的影響。影響會計職業判斷的環境因素主要有: (1) 會計職業判斷的內部環境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企業的組織形式。企業組織形式決定了企業的資金來源, 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會計職業判斷。對于以負債籌資為主要資本來源的企業, 會計職業判斷主要要考慮滿足債權人的要求, 職業判斷更趨向于保守穩健。對于股權較分散的企業, 由于股東眾多, 對會計信息揭示的要求較強, 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選擇相對會較復雜。二是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 還應特別關注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 包括企業的行業特點、產品結構、經營范圍、經營規模、內部管理等諸多因素。企業的規模不同、類型不同、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 對會計信息的揭示范圍和要求程度也會不同, 所進行的職業判斷往往具有較大差異。如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間的不同都會影響會計人員作出不同的職業判斷。三是企業管理當局的影響?,F代企業中, 管理當局取得了事實上的控制權, 控制了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 這為其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提供了機會。企業管理當局不僅要兼顧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與要求, 更要從中獲取自身利益, 所以可能會利用其在會計信息系統中特殊的身份選擇或指使會計人員選擇對管理層最有利的方法以達到各種目的。此外, 企業管理當局個人的喜好不同也直接影響會計職業判斷的結果。 (2) 會計職業判斷的外部環境因素。一是會計法規環境。我國經過20多年的努力, 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為核心, 以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為支持的會計規范體系, 將會計標準建設納入了法制化、規范化軌道。具體來講, 會計規范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層次:第一層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它是指導我國會計工作和會計標準制定的基本法律, 具體規范了會計工作的目的、會計管理權限、會計責任主體、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基本要求、會計人員和會計機構的職責權限、會計法律責任等內容?!稌嫹ā肥菑氖聲嫻ぷ?、制定其他會計法規的依據。第二層次是有關會計工作的行政法規, 如《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總會計師條例》等。第三層次是有關會計核算和會計工作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如《企業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會計制度補充規定、問題解答等。對會計職業判斷而言, 會計法規體系的作用主要有:會計法規為會計職業判斷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 限定了會計人員運用判斷的程度, 并通過懲罰等措施促使其更客觀地進行判斷;會計技術規范 (主要指會計準則體系) 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判斷標準, 有關規定越完善、可操作性越強, 會計人員進行判斷的依據就越充分, 判斷的任意性越小;會計法規為會計人員進行客觀、公正的職業判斷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保證會計人員職能的發揮。因此, 良好的會計法規環境、健全的會計法規體系, 是會計人員做出會計職業判斷的基礎, 其完善程度直接影響會計職業判斷的質量的好壞。二是社會經濟環境。會計作為一門應用技術, 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會計職業判斷作為會計人員的主觀行為, 服務于一定社會環境下的經濟主體。社會經濟環境決定著會計人員的人生觀、價值觀、理論結構和知識層次, 不同的經濟環境下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的依據不同, 從而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也不同。合理的會計職業判斷可以為整個國民經濟宏觀管理和調控提供真實客觀的公允信息, 從而推動其所處經濟環境的正常發展。三是會計監管環境。監管的本意是“監督管理”, 即檢查、督促和控制。會計監管是指通過會計檢查、督促、控制等工作過程和手段, 對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及其結果進行監督管理。即國家及相關利益者對會計、會計對經濟活動 (經濟業務) 的監督管理。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整個社會經濟監督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會計監管的運行效率直接影響著會計信息的質量和資本市場的秩序。良好的會計監管環境是做出高質量會計職業判斷的重要保證, 同時也是防止濫用會計職業判斷的強有力的手段。

四、總結

由上述分析可知, 影響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主體、客體及環境三方面, 因此, 改善我國會計人員會計職業判斷質量也必須從這三方面進行。對于客體因素即會計事項本身是無法改變的, 但可以從會計人員和環境方面來改善會計職業判斷的質量。對于會計人員, 除了加強自身業務知識和技能外, 還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 這是提高會計職業判斷質量的關鍵所在。在環境方面, 則須從企業內部和外部同時入手。企業內部除了提高管理層的財務知識外, 主要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管理, 通過激勵、輪崗等措施防范會計人員做出低質量的判斷;企業外部即社會環境方面, 要完善各種會計法規和監管體系, 要加大會計人員和管理層的法律責任, 要加強會計職業判斷的理論研究。我國目前的會計規范體系并沒有將會計職業判斷的理論納入其中, 相關的理論研究較少。因此, 加強對會計職業判斷的理論研究, 提高會計職業判斷質量, 是今后會計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戴云:《謅議會計職業判斷》, 《經濟師》2005年第2期。

[2]唐松華:《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學分析》, 《會計研究》2000年第3期。

[3]陳洪:《影響會計職業判斷的因素及提高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途徑》,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5年第8期。

[4]楊家親、許燕:《會計職業判斷研究》, 《會計研究》2003年第10期。

[5]張繼勛:《審計判斷研究》,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6]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會計司) :《積極開展會計國際協調、完善我國會計準則體系》,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梁美健:《會計職業判斷初探》, 《財會通訊》2000年第12期。

會計創新因素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會計收益,會計收益質量,現金流量,會計收益結構

根據美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的定義, 會計收益質量應包含兩層含義: (1) 會計收益與真實收益的匹配程度。會計收益與真實收益的對比可反映過去的會計期間賬面收益的真實性, 體現會計收益信息的反饋價值。 (2) 會計收益與公司未來凈現金流量數額、時間、或然性的匹配程度, 體現會計收益信息的預測價值。會計收益信息對未來盈利及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價值主要取決于會計收益的現金保障水平及會計收益的持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

一、現金流量對會計收益質量的影響

會計收益建立在權責發生制和會計分期假設基礎之上, 是某一會計期間賬面收入和賬面費用配比的結果, 并不直接等同于實際現金凈流入與真實財富增加。當然, 如果不涉及應計項目, 或在較長時期內觀察, 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和會計收益應該是一致的。會計收益與現金流量的匹配程度反映了公司的會計收益質量。由于現金流量的計算不涉及權責發生制, 因此公司很難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對現金流量進行操縱。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會計收益之間的差異可以揭示出公司會計收益質量水平。為了更好地評價會計收益質量, 還可以引入效率指標, 主要是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計算公式如下: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發行在外普通股平均數。該指標從現金流量角度反映了每股普通股的產出效率與分配水平, 由于不涉及會計政策的主觀選擇, 因而在評價不同公司會計收益質量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為了全面評價公司的會計收益質量, 還應當對公司各年的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進行時間序列比較, 了解其變動趨勢, 考察其可持續性。

自由現金流量是公司在充分考慮了持續經營和必要的投資增長對現金的要求后可自由支配的剩余現金流量, 這些現金流量可用來擴大投資或發放股利等。雖然目前理論界對自由現金流量的內涵存在多種觀點, 但都認為自由現金流量產生于正常的經營活動, 一般認為:自由現金流量=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資本性支出-營運資本增加額。

自由現金流量可以有效地評價會計收益質量, 這是因為自由現金流量是考慮了公司維持既有持續經營所需現金流量之后可支配的現金流量, 屬于公司管理者創造的真正屬于股東的價值。公司管理當局可利用會計政策選擇等非營業活動操縱會計利潤, 但這種操縱是不可能持續存在的, 因此自由現金流量與會計收益之間的差異程度進一步反映了會計收益質量的高低。

二、會計收益結構對會計收益質量的影響

會計收益質量不僅取決于會計收益的整體數字, 而且取決于其結構, 會計收益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會計收益質量。會計收益結構是指構成會計收益的各組成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 不同的利潤結構反映了公司不同的獲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也代表著不同的會計收益質量。那些經常發生的營業收入帶來的收益, 比一次性收入帶來的收益具有更強的可持續性, 因而質量較高。一次性收入不會對企業長期盈利能力產生實質性影響?,F行會計準則為從會計收益結構方面評價會計收益質量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1. 現行會計準則對會計收益結構的調整。

現行會計準則取消了對主營業務與其他業務的劃分, 將這些業務產生的收入和成本統一在“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項目中列示。同時將投資收益納入公司的營業利潤, 這是因為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 投資活動獲取收益或承擔虧損已經成為公司正常經營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甚至構成會計收益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現行會計準則中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因此在會計收益構成中新增“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項目, 便于了解因公允價值變動而產生的損益及其占全部收益的比重?,F行會計準則將原來分別記入“管理費用”、“營業外收支凈額”以及“投資收益”等項目的資產減值準備加以合并, 并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為“資產減值損失”項目, 同時規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在減值準備計提后不得轉回。

2. 會計收益結構的分析。

收益的內在含義是企業利用自身經營資產從事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直接利潤, 因此我們可以把收益的核心部分稱為核心收益, 即:核心收益=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核心收益剔除了資產減值損失,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過計提秘密準備來進行盈余調節的可能性, 限制了管理者盈余

EXCE L下非整數計息期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核算

郁玉環 (教授)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湖北十堰442002)

【摘要】現行會計準則規定持有至到期投資應當采用實際利率法, 按攤余成本計量, 但當出現非整數計息期時, 持有至到期投資按實際利率法進行會計核算變得十分復雜。本文通過設計債券攤余成本計算表及跨期投資收益與攤余成本計算表并利用EXCEL提供的財務函數、公式填充等功能, 使這一復雜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關鍵詞】EXCEL持有至到期投資實際利率法非整數計息期

一、引言

持有至到期投資, 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 且企業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資產, 通常情況下指從二級市場上購入的固定利率國債、企業債、浮動利率金融債券等。按《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要求, 持有至到期投資應當采用實際利率法, 按攤余成本計量?,F有的會計準則指南、準則講解、注會考試教材等關于持有至到期投資會計核算的講述全是關于企業在債券發行日從二級市場購買的長期債券的會計核算, 而實際上企業投資債券大多是從二級市場上購買流通債券。流通債券已經在市場上流通了一段時間, 在估價時需要考慮現在至下一次利息支付的時間因素, 流通債券的估價時點不在發行日, 可以是任何時點, 因此就出現了非整數計息期問題。此時債券的購買日與公司以后第一次收到利息的日期并不是一個整數計息周期, 年末12月31日處在兩個付息日之間。這種情況下按實際利率法進行會計處理就變得十分復雜了。本文擬利用EXCEL提供的財務函數、公式填充等功能, 就出現非整數計息期時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核算問題進行探討。

二、案例分析

2009年3月2日, 甲公司支付價款104.5萬元 (含交易費

□□□□□□□□□□□□□□□□□□□□□□□□□□□□□□□□□□□□□□□□□□□□□□

操縱的空間。

在會計收益結構中, 還應考察包含了與經營資產有關的資產減值損失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內的收益, 不妨稱之為經營收益。經營收益可按下式計算:經營收益=核心收益+經營性資產減值損失+投資性房地產等經營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經營收益可以反映經營資產整體的價值變化, 能較為恰當地評價經營資產的盈利能力。

為了全面評價會計收益結構對會計收益質量的影響, 還應該考察全面投資收益:全面投資收益=投資收益+投資資產減值損失+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全面投資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會計估計的內容, 并主要取決于市場因素的變化。全面投資收益能夠更好地反映全部投資資產在處置和持有過程中的價值變化, 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投資收益合并考察, 可以反映出投資資產在當期帶來的全部收益。

三、其他影響會計收益質量的因素

除采用上述方式評價公司會計收益質量外, 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會計收益質量進行評價:

1. 財務杠桿。

在發生經營困難的情況下, 公司會傾向于將有關支出資本化, 而不是費用化;同時公司也可能傾向于減少固定費用, 如資產的維修保養費用, 這會影響到公司未來的持續經營能力。財務杠桿系數反映了公司的財務風險, 財務杠桿高的公司在經營活動發生變化時將造成收益水平更大程度的波動, 也會影響到會計收益質量。

2. 審計報告。

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進行獨立審計后得出的結論, 投資者據此對公司會計收益質量進行評價。如果審計報告中含有異常的措辭, 如保留意見、否定意見等, 就表明注冊會計師與公司管理當局在報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 報表收益質量令人懷疑。如果出現審計報告公布日期比預定的晚, 或審計人員發生變化等情況, 則暗示注冊會計師和公司管理當局在某些問題上意見不一致, 有可能影響到會計收益質量。另外喪失獨立性的注冊會計師通常會作出有利于公司的審計報告, 投資者有必要對此保持關注。

3. 會計政策。

公司的會計政策影響會計收益質量。會計收益質量高的公司, 其會計政策應該是持續、穩健的, 該政策對公司會計收益的計量是謹慎的。投資者在分析過程中應特別重視會計政策的變更, 判斷公司會計政策的變更是否對會計收益質量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葛家澍.創新與趨同相結合的一項準則——評我國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會計研究, 2006;3

上一篇:財務會計準則綜述論文范文下一篇:林場分類經營分析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