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會計就業前景分析論文范文

2023-09-16

會計就業前景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一、當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分析

(一)企業會計人才需求量大,是會計畢業生的就業首選

自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實施以來,我國的企業財務制度日益規范化,不論企業的規模大小和性質差異,都需要會計人員,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這使會計專業成為就業市場的熱門專業。中小企業對會計人員的專業能力要求不高,內部競爭壓力小,工作相對輕松,但是內部的財務監督和控制制度相對欠缺,會計人員的專業能力很難得到很大提升,不利于個人的長遠發展。而大型企業和外資企業,薪酬豐厚,管理理念先進,發展前景好,但是準入門檻高,內部競爭壓力大,需要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能力和處事能力。

(二)會計師事務所也是會計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會計師事務所是很多會計畢業生非常想進入的單位,特別是普華永道,安永,畢馬威以及德勤這四個業內公認的會計師事務所,是很多會計畢業生夢寐以求的工作地方。會計師事務所比較注重會計的實際應用能力,專業性較強,能夠激勵自己不斷學習進步,對于會計畢業生迅速積累工作經驗,提高會計專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會計師事務所有大小之分,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工作壓力大,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這就需要畢業生自己去取舍。

(三)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等是小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

事業單位、政府部門歷年都是就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報考人數多,招收人員少,對畢業生的條件要求又很高,過關難度極大。如果順利進入編制,無論是工資待遇,還是工作環境都比較穩定,是很多畢業生的理想目標。但是穩定的環境也容易讓人產生懈怠心理,發展進步的動力不足,甚至與競爭激烈的社會脫節。此外,注冊會計師執業、理財咨詢等工作,對會計畢業生也越來越有吸引力,未來肯定會吸收更多的畢業生加入這些行業。從大趨勢來看,我國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還是很多的。

二、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分析

會計行業就業機會多并不能掩蓋會計專業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事實。會計專業由于其實用性強,就業面廣的優點,一直是就業市場上的熱門,甚至很多非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也想從事會計工作。具體而言,導致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行業的準入門檻低,從業人口基數大

2017年11月4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會計法的決定,會計從業資格證被取消,從事會計工作將沒有準入門檻,只是要求會計人員應當具備從事會計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這樣一來,會計專業畢業生不僅要面臨具有豐富會計工作經驗人員的競爭,還要面臨更多非會計專業人員的競爭,越來越多的就業人員涌入會計行業,從業人口基數不斷加大。據統計,我國從事會計相關工作人員達4000萬,擁有各級資格證書的也達700萬之多,會計行業就業競爭形勢可見一斑。

(二)學校的人才培養滯后于制度準則的更新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別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學四年所學到的會計理論準則,在大學畢業后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新收入準則的實施,對收入的確認、計量和披露,都發生了明顯變化,然而在我們的大學會計專業學習時,教材并不能完全做到及時更新,在考試以教材為準的前提下,會計老師也不會過多的強調新準則,以免影響學生的期末考試。如果學生不能主動去學習新準則,單純依賴課堂學習,在以后工作中就可能很難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三)學生的大數據處理能力不足

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應用的普遍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會計工作不再是簡單的賬目記錄,對會計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會計人員職能要從核算型向管理會計轉變,要具備大數據分析能力,并能夠將數據進行整理形成有效報告,為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數據支持。但是目前對于大多數國內大學的會計學生來說,大數據意識不強,沒有掌握大數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分析技能,在未來就業競爭中沒有優勢。

(四)很多會計專業學生缺乏職業規劃

缺乏職業規劃是很多大學生的通病,會計專業學生亦是如此。沒有了高中生活的緊迫感,很多學生對未來沒有詳細的規劃,不清楚未來應該向哪個行業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模糊。而在畢業找工作時,又總是存在誤區,不愿意去小企業,認為小企業待遇不高,沒有發展前途。而大企業對于畢業生的要求又很高,應聘困難。殊不知大企業分工明確,往往只是從事某一方面的工作,小企業反而能夠學到更多東西。低不成高不就的就業心態導致很多畢業生就業困難。

三、提高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措施

(一)加強繼續教育學習,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會計專業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專業,雖然目前會計從業人數的基數大,但是大部分從業人員只能從事低層次工作,高端會計人才比例并不高。會計專業畢業生要想提高就業競爭力,就必須加強繼續教育學習,充分利用閑暇時間,盡快考取會計專業相關證書來證明自身實力。對于會計準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要給予適當關注,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提升自身的專業性,保證自身能夠熟知會計行業變化,適應企業需求。

(二)學校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搭建就業平臺

學校要及時優化會計人才的培養方案,在日常教學中,要堅持理論知識傳授和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原則。在日常理論學習中,要啟發學生將理論運用到實際中去,自發去了解會計工作的來龍去脈。要時刻關注會計準則和相關規范的修訂修改,確保學生能夠學習到最新最實用的知識。要提高會計實踐課的比重,注重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還應該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聯系,開展校企合作,增加學生的實習機會,使學生能真正參與到企業的會計管理流程,提高學生的專業性。對于學習出色的學生,積極向企業推薦,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就業平臺。

(三)提高學生的大數據處理能力,滿足新時代要求

大數據時代下,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會計專業畢業生而言,首先要有大數據的觀念,充分認識到大數據對于提高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性。要關注大數據的未來發展趨勢,將大數據的未來需求與自身的發展計劃結合起來,努力提升大數據的分析能力和處理能力,將會計信息轉換為能夠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有力支持的管理信息,促進自身角色從核算向管理方向轉變,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四)轉變就業觀念,合理進行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應該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涯,只有有了堅定目標,找到適合自己的未來就業方向,才能一步步朝著目標前進。當前就業形勢對于應屆畢業生而言,并不是特別有利,會計畢業生要有正確的就業觀念,轉變就業思路,既不要好高騖遠,也不可貶低自己,先就業再擇業,不要過分考慮工資水平、企業規模等因素,將積累工作經驗放在第一位,充分發揮自身潛力不斷進行自我完善,一步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能力,為以后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奠定堅實基礎。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制度越來越完善,會計在企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代會計大學畢業生是幸運的,會計行業飛速發展,可以有廣闊的天地來施展抱負,但是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作為未來會計崗位的重要力量,會計畢業生要以不變應萬變,做好充足準備,勇敢面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競爭壓力,全力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早日找到心儀工作崗位,實現自我價值。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健全,就業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但是同時也對會計專業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和環境,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以期能夠提高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對策措施

參考文獻

[1] 蒿建華.適應市場經濟提升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Z2):241.

[2] 鄭丹.淺談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困境及教育改革措施[J].當代經濟,2017(06):30-31.

[3] 劉宇婧.提高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6,18(02):82-83.

會計就業前景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陳惜

我就是這個專業的畢業生,還遠赴大不列顛帝國深造。剛進大學時,對專業毫無頭緒,學的理論知識也是七七八八。但是會展它囊括了很多知識,所以學會展的出來,可以做的不僅僅是會展業,也可以從事酒店管理,廣告,營銷等工作,這樣說來它的工作范圍局限性比較小,個人發揮的空間也是比較大的。

@匿名用戶

做會展,你只需要記住這句話:“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因為會展工作剛開始出來很辛苦,也許你所做的工作都是一些體力活,但是不要動不動就被其他同學高大上的工作所觸動,腳踏實地,三到五年后,年薪20—30萬也并不是什么夢!

@沙門

本人大學也是會展專業,大學4年。畢業又工作4年,差不多介入會展行業8年了,現在剛剛創業開了自己的會展公司。根據個人經歷所得,我覺得經驗和技術比學歷要重要很多,如果想早日融入會展行業,一定要在大學時期多參加實習訓練,為自己夯實基礎。

@alex0205

會展行業其實是發展還算可以的行業,國內和國外需求都非常大,不過做這個行業的人也多,競爭大,工作苦,不是一般人能堅持下去的行業。

@Chris Chuang

會計就業前景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會計專業; 就業觀念; 就業觀念教育

一、引言

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但隨之而來也帶來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現階段的大學畢業生不得不面對由過去的社會精英成為普通的社會勞動者這一身份轉變的事實。自1999年擴招以來,我國普通高校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一直呈上升趨勢:2000年我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人數為107萬人,而這一數據在2007—2011年五年間分別達到了495萬人、559萬人、611萬人、630萬人和660萬人,十年間高校畢業生人數擴大了6倍①;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所披露的數據,201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680萬人;另據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年均人數規模將達到700萬人②。由此可見,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當前及今后高校都將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工作將成為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常規性工作,同時也是各項常規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急劇增加,國內各層次的高校大多開設了會計及相關的專業,在校學生中會計專業學生的比例較大,雖然會計類專業人員在各類企事業單位中的需求較為普遍,在當前經濟形勢較好的環境下,我國各高校會計專業的就業形勢相對較好,但是會計專業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的就業觀念偏差也較為嚴重,需要加以正確的引導。

二、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觀念的現狀分析——以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為例

(一)開展就業觀念調研的基本情況

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目前有在校生

4 600余人,為九江學院最大的二級學院,也是江西省內最大的會計學院,本??茖W生的比例大約為1:1,開設有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兩個本科專業,有注冊會計師、會計電算化、稅務、財務管理四個??茖I。近幾年來,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綜合就業率(包含考取研究生、專升本、考錄國家公務員的學生)均在90%以上,就業勢頭良好,但是在實際就業工作中也發現會計專業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工作好找,好工作難找”、實際就業狀況與期望落差很大、就業知識和技能難以與社會需求接軌等情況非常普遍,學生在校期間的就業觀念誤區也普遍存在,為了了解當前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觀念的實際狀況,采取有效措施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課題組在會計學院開展了相關的調研活動,調研的對象包括會計學院在校的所有學生。由于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的畢業生在最后一個學期均安排到企事業單位去實習,大部分學生在實習階段均可以確定下來就業工作崗位,因此對畢業班的學生進行兩個時間段的調研。第一個時間段為就業實習前,第二個時間為就業實習返校之后,以便于觀測畢業生通過就業實習后在就業觀念上發生的變化。調研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同時輔之以訪談形式,并對已經畢業的學生、用人單位和授課老師進行訪談,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二)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的總體情況分析

當前我國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單位較為寬泛,包括:到企事業單位從事財務會計相關工作,到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審計相關工作,到行政機關從事財務會計相關工作等等。第二,會計專業學生能夠從事的崗位相對較多。由于會計崗位本身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門檻和從業資格門檻,層次越高對專業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對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要從事財務會計相關專業的工作非常困難,但是對于會計專業的同學來說,跳出會計崗位從事其他工作,例如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文員等其他管理工作所遇到的專業門檻相對較低。第三,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要通過考試來獲取的專業證書相對較多,而且這些證書都對就業產生較大影響。目前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取得的證書主要包括會計電算化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助理會計師證書等,相關的考試還包括注冊會計師、資產評估師、注冊稅務師等等,因此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壓力相對較大,參加工作后也需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第四,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會計專業學生除了需要具備較為深厚的專業知識技能外,還需要具備足夠的動手操作技能,有的用人單位還需要財務人員具備一定的從業經驗,對于很多中小企業而言,還希望招聘的畢業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夠獨當一面,這也為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全方位的發展自己提出了挑戰。第五,不同層次的會計人員的就業需求各不相同,會計專業中各細分專業的就業需求也不盡相同。目前開設會計專業的高校較多,會計專業成為當前高校開設較為普遍的專業之一,同時在社會上開辦的各類會計專業的培訓機構也非常多,因此在整個人才市場上當前學習會計專業和準備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相對較多,使得初級會計的人才出現了供大于需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我國的高級會計人才相對較為缺乏,亟需一批懂得國際會計準則,具備高水平專業知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另外,在會計專業的各個分支專業中,其就業狀況也不盡相同③。

(三)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觀念的現狀

1.總體上對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但仍有一部分學生較為悲觀。在關于“你怎樣認識當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中設置了“非常嚴峻,感到焦慮”、“難,但通過努力找到工作不成問題”、“并不難,但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難”、“很容易,不必操心”、“說不清楚”五個選項,統計結果顯示的比例分別是14.5%、39.7%、38.4%、4.1%、3.8%,這表明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對當前的就業形勢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但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學習成績較差、缺乏自信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夸大的恐懼及畏難情緒,擇業時不敢大膽自薦,不敢面對競爭,在面試和競爭中無法發揮正常水平。有些畢業生由于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擔心難以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在遭遇過求職挫折后更是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從此退縮不前。因此高校在就業工作中應充分關注這部分學生,特別要關注這部分學生中屬于特殊群體的學生,采用適當的策略去引導和鼓勵他們。

2.在對職業選擇的認識上更加多元并能結合自身實際去從事有挑戰性的工作,但也有部分同學呈現出一種缺乏實干的浮躁感。在關于“希望所從事的工作的性質”的調查中,共設置了“追求穩定”、“無固定傾向,先就業、再擇業”、“與專業對口”、“希望從事有挑戰性的工作”、“自主創業”、“其他”六個選項,統計結果顯示的比例分別是16.3%、39.2%、21.1%、11.2%、11.9%、0.3%。這表明對大多數畢業生而言,已經能夠從希望“一步到位”、“穩定舒適”的想法中擺脫出來,接受了“先就業、再擇業”的理念。隨著學校創業教育的不斷推進及創業政策、創業平臺和創業服務的不斷完善,近年來九江學院不斷涌現出了畢業生創業取得巨大成功的先例,使很多畢業生對自主創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夠從事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在奮斗中去實現人生價值。在對“就業崗位”的定位中,76%的畢業生選擇了當“白領”,在涉及“預期薪酬”的調查中,只有18.2%的畢業生選擇的薪酬區間低于或者與實習就業后的實際薪酬相當,而且其中有31.4%的畢業生選擇的預期薪酬達到了實際薪酬的兩倍以上。由此可見,當前高校畢業生還缺乏實干的精神,部分大學生希望一畢業就能立即成為單位領導或企業老板?,F在大部分用人單位在錄用高校畢業生時也采用了新的標準,無論任何學歷的畢業生都要從基層做起,熟悉一線工作,在基層取得了進步和成績后才有提升空間,因此大學生必須拋棄浮躁心理,扎扎實實,從基層做起,提高真本領。在課題組的調研中也發現了部分畢業生創業失敗的案例,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缺乏實干、缺少耐心、急功近利,當創業熱情逐漸被創業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各種問題消磨完以后,面對失敗缺乏從頭再來的勇氣。

3.在擇業中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及人生目標的追求,但也有部分同學缺少主見,在擇業上有很強的依賴性。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中,共設置了“經濟收入及福利待遇”、“個人發展機會”、“工作崗位與專業對口”、“工作環境”、“職業穩定性”、“其他”六個選項,統計結果顯示的比例分別是24.3%、54.6%、6.2%、7.4%、5.1%、2.4%,有一半多的畢業生面對擇業時選擇了個人發展機會,只有兩成多的學生對經濟收入比較看重,其他因素均只有較少比例的畢業生選擇,表明學生在擇業中一方面重視依靠自我的努力去追求生活的富裕;另一方面更具有較為長遠的目光,關注自身能力的施展和職業發展的前景。這種對個人發展機會的關注為高校引導畢業生樹立就業觀念、培養就業技能、發掘創業稟賦、提供就業創業服務提供了著力點。課題組的調查顯示,2011年九江學院在校生中的獨生子女比例為54%,2011年在校生中“90后”學生的比例達到73%,對于“90后”的大學生而言,其成長過程是中國改革開放已見成效,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時期,大部分學生在成長中并未經歷過較多的困難,家庭和社會都給予了他們很多的關愛,這就在某種程度形成了他們缺乏獨立生活、獨立判斷的能力。一部分畢業生在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時,不是選擇去積極地面對,通過各種途徑來提升和鍛煉自己,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學校和家長身上,甚至干脆不去就業,當“啃老族”。有的同學在面臨就業機會時,缺乏獨立的自我判斷能力,沒有主見和立場,關鍵時刻需要家長和其他人來幫其決定,從而失去良機。

另外,高校畢業生在就業觀念中存在的另外一些消極方面也值得我們去認真關注并加以教育和引導。例如就業誠信的缺失,隨意違約;有的畢業生法律意識淡薄,當出現糾紛時又缺乏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有的畢業生在擇業時比較盲目,價值取向扭曲,一味追求“北上廣”、沿海地區、大城市、三資企業等等,沒有考慮到自身的實際,看到哪里熱門就往哪里擠,結果很可能在多次碰壁后喪失信心。

三、對開展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觀念教育的思考

(一)加強對國家就業政策和當前就業形勢的正確引導

大學生就業觀念是國家就業政策、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高校就業觀念教育狀況與畢業生個體身心實際狀況相結合后形成的一種價值取向。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大致經歷了服從分配、走向開放、自主擇業三個階段,這種觀念的發展是伴隨著國家在不同階段的宏觀就業政策及經濟社會狀況和思想觀念的變遷而發展的,因此高校就業觀念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引導學生正確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由此選擇合適的就業方式和就業方向。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的就業政策。“雙向選擇”的就業政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雙向選擇”的就業政策下,高校畢業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面臨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不可避免地會讓所有畢業生不得不去面對人才市場的競爭。其次,要引導學生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就業難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實,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現階段的就業難是相對于以往階段分配模式上的就業難,是相對于高期望之下的就業難,是相對于社會發展不均衡下的就業難,高校畢業生必須接受這種客觀現實,去迎接就業市場上的競爭。最后,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要引導當代大學生要樹立“新”的就業觀念,正確理解就業的含義,打破傳統思維上的鐵飯碗,認識到只要是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勞動獲取合法收入進而服務社會求得生存發展的都是就業,樹立“進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是就業,在自由市場賣豬肉也是就業,在理發店理發也是就業”的觀念;要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現實”的就業觀念,樹立先生存再發展、進基層求發展的理念,不能好高騖遠,只做大事不做小事,只盯住大城市、大企業、好機關,而眼睛不向下看;要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發展”的就業觀念,理解就業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發展,以良好的就業心理去面對就業難的問題。

(二)加強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

職業道德觀念是就業觀念形成的基礎,在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下,造成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社會對各層次各專業人才需求的不平衡以及大學生本身在期望與技能上與社會的脫節,許多畢業生在應聘和實習過程中,不能正確面對用人單位工作環境及工作技能要求,在產生心理落差時又不能正確處理。在這種情況下,職業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引導畢業生在工作中要真正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有踏實工作的自覺性,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在工作中邊干邊學,善于總結,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勝任能力。在當前形勢下,雖然就業形勢嚴峻,但是并不代表社會能夠吸納的勞動力已經達到飽和,高校畢業生由于缺乏就業技能和就業經驗,在就業競爭中不可避免在某些方面處于劣勢,但其后發優勢相對較強。如果畢業生注重自身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從而達到在工作勝任能力上與社會接軌,其就業前景并不悲觀。

(三)加強就業服務,形成高校畢業生樹立適當的就業觀念的配套機制

高校學生就業觀念的形成是受各種綜合因素影響而形成的一種價值取向,因此要從根本層面來解決就業觀念的問題就需要建立相應的綜合配套機制。目前需要從高校、政府、企業、社會等層面來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適當的就業觀念的配套觀念轉變及配套機制。高校層面,需要建立畢業生就業觀念的引導機制,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及職業認知教育;改進專業設置,以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為導向來進行學科的設置;改進教育教學方式、使學生樂學知識并能活學活用,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改進高校就業服務機制,多渠道開拓畢業生的就業面等。政府層面,需要建立有效和完善的大學生就業政策,并提供就業創業方向傾斜導向、就業創業優惠機制等等。企業層面,需要樹立科學的用人觀念,對畢業生缺乏就業經驗的實際狀況應予諒解,在用人過程中以人為本,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人才培養機制等。社會層面,需要形成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觀念,建立主流的價值導向,以全社會的就業價值觀念來引導大學生的就業取向。

【參考文獻】

[1] 麥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 王家明.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研究——以合肥市高職院校調查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1(20).

[3] 王海翔.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調研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9(17).

[4] 李鋒.關于我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基于國內各層次高校本科會計學專業的調查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6).

[5] 江希和,趙自強.會計本科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5(32).

[6] 金建江.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調查及對人才培養的啟示[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0(2).

會計就業前景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2、當前經濟形勢下提升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對策思考

3、關于推進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幾點建議

4、西部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探析

5、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分析及對策

6、大學生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選擇調查分析

7、充分利用大數據提高大學生創業就業工作的有效性分析

8、大學生初次就業與專業對口情況調查分析

9、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觀念現狀研究

10、大學生就業性向與專業契合度調查及其意義

11、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研究

12、從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畢業生就業現狀談該院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13、新媒體環境下文科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

14、志愿服務經歷對文科專業大學生就業的積極影響

15、大學生就業創業與青年人力資源管理

16、教育大眾化時代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

17、大學生就業與中小企業對接問題探析及對策

18、大學生就業應著力于全程指導

19、培養和提高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與對策

20、淺談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幾大因素

21、會計專業大學生素質模型構建分析

22、當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調查與分析

24、應用型院校提升大學生就業策略分析

25、大學生初次就業的專業對口度問題研究

26、非學業因素教育對女大學生培養模式的影響

27、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現狀評價探討

28、大數據背景下會計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探討

29、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學生擇業傾向分析

30、地方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31、試論如何做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職業指導

32、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分析

33、關于高校歷史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思考

34、基于成本視角的大學生就業定位

35、普通高校工商管理類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現狀與建議

36、大學生就業援助體系的構建

37、求職規劃在大學生就業中發揮的作用

38、大學生就業的職業選擇理論與實踐研究回望

39、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意識及能力的培養研究

40、關于引導大學生創業的思考

41、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建議

42、“全面二孩”政策下女大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研究

43、當前就業形勢下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及

44、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

45、高職院校財經類大學生就業現狀研究

46、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47、初就業大學生心理契約與離職傾向關系研究

48、應屆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分析

49、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困境及解決途徑分析

會計就業前景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體現國家滲透市場理念的經濟法基于市場失靈與政府缺陷的二元結構,確立了自己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邏輯基點和路徑選擇,以市場與政府的互動結構作為自身分析和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通常機制。而就業歧視問題也體現了市場調節失靈和政府管制缺陷的兩難境地,其形成機理與經濟法的基本機理具有相通之處。因此,運用經濟法這一解決機制來解決就業歧視問題無疑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關鍵詞:就業歧視;經濟法;政府管制;解決機制

Key words:discrimination of employment;the economic law;government control;mechanism of settlement

一、就業歧視與經濟法解決機制

1.就業歧視的概念及其表現形式

所謂就業歧視,是指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或勞動關系建立后,對招聘條件相同或相近的求職者或雇員基于某些與個人工作能力或工作崗位無關的因素,而不能給予其平等的就業機會或在工資、晉升、培訓、崗位安排、解雇或勞動條件與保護、社會保險與福利等方面不能提供平等待遇,從而取消或損害求職者的平等就業權或雇員的平等待遇權的現象。在就業過程中,就業歧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

①性別歧視。性別歧視是各種歧視中歷史最長、最突出的問題。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廣告中都公開注明要求應聘者“須為男性”或“男性優先”。在條件相當甚至更優秀的情況下,女性經常僅僅因為性別問題而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

②年齡歧視。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將35歲作為一個界限,“35歲以下”屢見不鮮地出現在大量招聘廣告的限制性條件中。年齡在40歲、50歲上下的求職者更是就業困難,形成了中國特有的“40、50”現象。

③健康歧視。殘疾人就業受到各種歧視自不必說,一些病毒攜帶人群也受到歧視。如“乙肝歧視”問題,已在全國一億多乙肝病毒攜帶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根據《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規定,乙肝病毒攜帶者除不能獻血及從事直接入口的食品和保育員工作外,可以照常工作。

④戶口歧視。有的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必須具有本地戶口。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也推波助瀾,公然違背國家政策,干預本轄區內用人單位的用工自主權利,要求用人單位優先錄用本地人,如廣州市人事局于2003年底發布通知,要求用人單位優先解決廣州生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

⑤其他歧視。如學歷歧視,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現象十分突出,許多用人單位不顧客觀需求片面追求高學歷;地域歧視,河南人的形象近年來被大肆破壞,許多用人單位明確規定不招收河南人,還有的用人單位拒招東北人;相貌歧視,有些用人單位在挑選求職者時,優先錄用相貌好的而不是能力強的;身高歧視,不少單位都對身高有限制規定,如有的用人單位規定男性不低于一米七,女性不低于一米六等;姓氏歧視,有的用人單位拒絕錄用姓“裴”的,理由是“裴”和“賠”同音,不吉利等等。

2.經濟法解決機制的概念及其特征

經濟法解決機制是指將就業歧視問題交由市場和政府共同解決,市場基于效率至上的原則,通過對勞動力市場主體的用工行為進行成本與收益的分析來引導雇主做出是否采取歧視的行動。但市場調節機制存在固有的缺陷,主要體現在:某些歧視問題市場無法調節;抑或雖然能夠調節,但會由于對效率價值的過分追求而犧牲社會公平正義,所有這些都需要政府公權的介入。政府基于正義原則來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但政府管制也存在不足,不是管了應該交由市場解決的問題,就是對正義的過分彰顯而犧牲了效率價值,這些不足同樣需要市場的及時調節。就業歧視的經濟法解決機制,就是在“市場調節←→政府管制”這樣的雙向運行中對就業歧視現象進行有效的調整并達到預期效果。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市場調節性。市場調節作為市場經濟的內生機制,其理論假設前提是相關市場的主體都是理性的,這種理性貫穿于市場主體對自身行為的成本效益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在自由平等的競爭中基于經濟理性做出合理決策。如果自身行為通過市場調節帶來的是低成本高收益的結果,那么該主體就會積極從事此行為,這就是理性;相反,如果市場調節帶來的是高成本低收益的結果,該主體就會排斥和放棄此行為,這同樣也是基于理性的結果。

②政府管制性。由于市場調節的不完善性,國家公權力的介入對于歧視問題的解決能夠起到重要的彌補作用。具體而言,這種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公權力的介入,能夠針對歧視行為給被歧視者帶來的無效率問題進行有效的管制和救濟,通過對實施歧視行為者賦予法律責任等強制性手段,促使其將外部性內在化以避免歧視,同時也使被歧視者獲得相應的補償。換句話說,國家公權力的介入可以起到懲罰歧視者和救濟被歧視者的雙重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具有國家強制性的保障。第二,對于無法通過市場調節加以改變的歧視心理偏好,可以通過國家公權力的強有力干預得到解決,也就是說,國家公權力的管制對于人們的歧視心理偏好能夠起到強制性的改變作用。第三,由于市場調節手段重視效率至上,往往忽略對公平正義的追求,而體現國家意志的公權干預較市場調節手段在彰顯公平正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③綜合運行性。經濟法解決機制所要做的就是在社會經濟運行的系統中使市場和國家機制各行其是,各盡所長,在相互配合的基礎上相得益彰。市場機制與政府機制是一對矛盾體,兩者既對立又統一。經濟法在市場和國家這對矛盾體相互博弈的過程中,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并力圖找到兩者的最佳契合點,即實現兩者的和諧,兼顧市場和政府的共同發展,在兩者的動態運行過程中共同作用于就業歧視的治理行動中。

二、經濟法解決機制是解決就業歧視的理想路徑

就業歧視問題體現了市場調節失靈和政府管制缺陷的兩難境地,其形成機理與經濟法的基本機理具有相通之處。具體表現如下:

1.就業歧視體現了市場調節失靈

應當肯定的是,市場作為解決就業歧視問題的方式和力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樣,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從事歧視行為可能會產生高成本和低效益的不利后果,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市場主體(用工主體)會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慮,不得不放棄歧視行為。然而,將市場作為解決就業歧視問題的手段也有著其天然的不足,主要體現在:

①市場對被歧視者的無效率是無能為力的。市場主體是否會采取歧視行為完全取決于歧視是否給其帶來高收益,當歧視行為產生正效率,主體必將會采取歧視行為,現實生活中的諸多歧視現象便是有力的說明,可見歧視有時對于歧視者來說的確是有效率的,當然也有無效率的時候。但是對于被歧視者來說,那必定是無效率的,因為沒有人會樂衷于遭受歧視,并以此為快樂。然而,對于被歧視者的無效率,市場是無能為力的,而且在市場的自發調節下,這種無效率狀態將會更加惡化。

②歧視心理偏好是無法通過市場調節加以改變的。由于我國是一個深受古代傳統文化觀念影響的國家,一些傳統文化觀念和意識根深蒂固,如男尊女卑、城鄉差異、等級森嚴等。這些不合理的傳統文化觀念內含著一種歧視走向,而且隨著時間的長期積累會演化成一種歧視文化和心理,這種歧視文化和心理偏好也不是通過簡單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就能夠加以改變的,即使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在分析某一歧視行為的成本收益所付出的信息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2],這一點也足以使我們對市場調節手段產生很大的困惑,從而導致人們對市場調節手段的質疑和排斥。

③市場調節無法對抗不合理的政策導向。我國政府出于特定時期的國情和經濟發展的客觀情況,制定相應的就業政策和制度,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或城市之間人口流動有許多限制措施,而很多地方政府也為了從本地區利益出發,制定一些限制農村和外來勞動力的土政策,人為地制造城鄉差別和就業歧視,這些都非市場所能解決。

④單純的市場調節無法兼顧對公平正義價值的追求,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市場經濟實踐證明,市場解決就業歧視問題的出發點在于對效率的考慮,通過成本和收益的分析來引導市場主體基于效率考量做出理性決策,但并不能考慮到對于公平正義這一人類永恒的情感和訴求的尊重。片面追求高效率,有可能會忽略對公平正義這一社會基本價值的兼顧,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和不和諧,進而影響社會的整體進步和發展。

2.就業歧視體現了政府管制缺陷

盡管政府管制作為彌補市場調節本身不完善的必要手段,但公權介入作為市場力量的替代手段并非都能夠實現預期的目標和任務,畢竟政府管制也有很多難以克服的缺陷和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政府管制在某些情況下呈現出無效率性。有些歧視是有效率的,如果采取政府管制直接加以禁止反而體現出一種無效率性,這時,我們稱之為合理歧視。比如用工主體限制或拒絕雇傭年老的勞動力,我們不能通過政府管制一概予以禁止,因為雇主之所以要限制雇傭年老工人,并不是說他們比年輕工人效率低,而是因為判斷和具體評估工人的工作效率孰高孰低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要想清楚地做出具體評估,恐怕所需信息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不能通過政府管制一概予以禁止,否則必將遭受“非效率性”的責難。

②體現政府管制的法律實施會使被歧視者和社會公共利益受損。國家公權力的介入可以起到懲罰歧視者和救濟被歧視者的雙重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具有國家強制力的保障。但有一點我們必須考慮到,規定有對歧視者進行懲罰內容的法律一旦實施,就會迫使理性的雇主將法律規定的不利后果最小化,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被歧視者利益受損,比如法律要求男女同工同酬,禁止性別歧視行為,那么雇主就會積極地在那些需要雇用婦女的崗位上采取以資本投入替代勞動投入等應對法律規定的行動,從而就會減少被雇用者的就業機會,最終受損的還是被歧視者;同時,反歧視法對雇主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成本會以提高價格的形式轉嫁給消費者[3],最終導致消費者公共福利受損。

③政府管制在微觀層面上可能會降低企業效率。有的國家為了規制就業歧視,政府要求企業必須雇用一定數量或比例的特殊人群,一般都是弱勢人群(如殘疾人、婦女、年老失業人員等)。但是這種政策完全不考慮企業的效率和成本負擔,會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并降低企業效率,因為這類照顧人群未必能滿足企業的需求,而且這一做法也無異于任意地剝奪了本可以通過公平競爭而獲得此工作崗位的其他不受特殊保護的人群的就業機會,有違公平之嫌。

④政府管制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就會浪費社會資源。公權力管制需要成本付出,管制成本一般包括立法、執法、司法成本及大量機會成本,其中,立法、執法、司法成本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反就業歧視專門法律法規,并由專門的反就業歧視機構執行以及國家司法機關就歧視問題進行法律適用、案件審理等活動所需社會資源的投入,其成本是巨大的;機會成本是指采用政府限定的措施會導致本來其他也許更為有效的措施不能采用的損失,如果對政府管制不加以有效限制,其付出的機會成本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也應當值得注意,那就是當政府濫用公權時可能會帶來社會成本的損失。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業歧視問題凸顯出市場調節失靈與政府管制缺陷的兩難境地,而作為新興法律事物的經濟法,正是伴隨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適度干預而形成的法律。它基于市場失靈與政府缺陷的二元結構,確立了自己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邏輯基點和路徑選擇,以市場與政府的互動結構作為自身分析和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通常機制。因此,運用經濟法這一解決機制來解決歧視問題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案,經濟法解決機制將成為解決歧視問題的理想路徑選擇。

三、就業歧視的經濟法解決機制的具體構想

1. 運用經濟法“市場調節←→政府管制”的雙向運行機制,建立就業歧視標準的雙重審查機制

將就業歧視問題交由市場與政府共同解決的經濟法解決機制,是在“市場調節←→政府管制”的雙向運行中實現對就業歧視現象進行有效調整的新型制度。筆者認為,在確立就業歧視的認定標準時,這種雙向性應當得到充分的體現:一方面要注重市場調節的效率標準,另一方面又要兼顧政府管制的公平標準,兩者缺一不可。效率標準主要是從市場用工主體在錄用雇工時的內在需要角度出發,即用工主體的用工條件是否基于崗位和工種的需要,當被雇傭者不符合崗位與工種的內在需要時,對于雇主來說是低效率甚至是無效率的。公平標準主要是從政府管制的出發點入手,國家應通過法律在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進行公平合理的分配來實現其公平正義價值。就業歧視從本質上說是用工主體濫用用工權而損害勞動者的就業權,當就業權與用工自主權發生沖突時,政府應扮演“利益衡量者”的角色,本著優先、傾斜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原則,協調好雙方的利益沖突,以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經濟法解決機制在確立就業歧視的認定標準時,就應當堅持內在需要標準與社會公共利益標準相結合的雙向標準,兩者缺一不可。

2. 契合經濟法的現實主體制度設計,建立反就業歧視的專門社會團體組織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與利益的日益分化,各多元化階層與主體正不斷被組合為各利益群體,整合為經濟規模、認知能力差異巨大的弱勢與強勢群體[4]。作為一種利益平衡機制,具有“后現代法”特征的經濟法自然要關注被邊緣化、處于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平衡其與強勢群體的利益沖突;而作為一種矯正機制,經濟法要以法律制度設計上的不平等矯正事實上的不平等,以形式不平等達到實質平等,給予弱勢群體以特殊的關懷。因此,在傳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與強調個人利益的市場主體之外,還應當關注介于兩者之間,作為過渡帶和平衡帶的社會團體[5]。相應地,經濟法主體制度設計則需要突破傳統主體的兩分法,將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社會團體確認為一種新型的、第三類經濟法主體。

鑒于經濟法解決機制“市場與政府”間的雙向互動性,筆者建議我國應當專設一個介于市場與政府間的社會中間組織,在市場與政府之間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一方面向社會市場用工主體宣揚公平就業政策,勸誡雇主摒棄歧視性雇傭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代表勞動者爭取權益,一旦與用工主體調解不成,可以代表勞動者向法院提起訴訟。結合我國的國情,可以單獨設立“勞動者公平就業保護協會”,賦予其以下職能:向各機關團體或民眾提供有關就業歧視的咨詢服務;參與有關行政部門對就業市場秩序的監督與檢查;就有關勞動者公平就業問題,向有關行政部門反映、查詢,提出建議;對于求職者或受雇人提出的就業歧視申訴案件進行協商、調解;運用歧視標準的雙重審查機制對就業歧視的認定或消除歧視提出建議;就損害勞動者公平就業的行為,支持受損害的勞動者提起訴訟,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評;協助各企事業單位或有法人資格的雇主或社會團體訂立公平的就業政策。同時,我國各級人民政府對勞動者公平就業保護協會履行職能應當予以支持。

3. 強化經濟法的司法解決機制功能,建立符合經濟法訴訟程序要求的反歧視公益訴訟制度

經濟法是規范和保障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運行之法,它以社會本位為基本價值取向,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宗旨,無論是國家運用宏觀調控手段調節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宏觀調控法律關系,還是在管理市場運行過程中發生的市場規制法律關系,都具有明顯的社會公益性質,一旦這些法律關系遭到破壞,當事人之間產生經濟法沖突和經濟法糾紛,社會經濟秩序和經濟公益必將遭受嚴重破壞。但是傳統法律理論認為,維護社會公益乃國家之職責,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理應由國家適用公權力追究其責任,公民私人無權亦無需介入;法院被認為是處理個人利益之間的糾紛,而不是管理有關公共利益的事務;行政權的行使原則上不受司法干預,起訴資格的限制正是用以阻止法院過分介入行政機關的事務。相應地,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的傳統訴訟法體系立足于維護個人私益,對于公民個人間的私益糾紛可以通過法院適用司法力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對于社會公共利益、對于遭受損害或有損害之虞的社會公益之維護,因對公民個人無直接利害關系,法院大門是緊閉著的。因此,對傳統訴訟法理論加以突破,暢通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渠道,建立能夠吸收公眾參與社會經濟公益維護的經濟公益訴訟機制已成為現實的迫切需要?;趯洕ū举|所達成的共識,涉及社會經濟公益與國家干預則構成經濟公益訴訟的本質特征,經濟公益訴訟與經濟法的內涵特質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公益訴訟是對傳統(民事、行政)訴訟法進行理念性更新與突破的新型訴訟,是經濟法的訴訟程序法[6]。

長期以來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實行勞動行政管理的單一運行機制,它通過勞動行政主管機關行使勞動力市場公平就業秩序的監督管理職能,排斥公民參與,嚴重忽視了市場和社會力量的作用,這種單軌運行機制使我國的就業歧視問題呈愈演愈烈之勢。因此,當行政機關或其他公共權力機構、公司、企業或其他組織及個人的違法行為或不作為致使公平就業秩序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時(如我國形形色色的就業歧視問題等),法律應當允許公民或團體為維護公平就業秩序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筆者稱其為反歧視公益訴訟制度[7]。反歧視公益訴訟制度既是蘊涵市場與政府互動關系的反歧視雙向聯動機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法訴訟程序在反歧視領域的具體體現。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與私益訴訟相比,公益訴訟的提起及最終裁決并不要求一定有損害事實發生,只要能根據有關情況合理判斷有社會公益侵害的潛在可能,亦可提起訴訟,由違法行為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秩序不受違法侵害行為的侵害,把違法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在反歧視公益訴訟中,法律有必要在就業歧視尚未發生或尚未完全發生時就容許公民適用司法手段加以排除,從而阻止公平就業秩序遭受無法彌補的損失或危害。

參考文獻:

[1]婁耀雄.我國“就業歧視”的法理分析及對策[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63-64.

[2]劉勇.市場、公權力與公平就業——解讀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之公平就業觀[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188-189.

[3]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439-448.

[4]董保華. 社會法原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63-273.

[5]雷興虎,陳虹. 社會團體的法律規制研究[J] 法商研究,2002(2):47-56.

[6]張明華.經濟法訴訟程序論——以公益訴訟為思考路徑[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6(4):39-43.

[7]張明華.經濟法的反就業歧視機理及其制度選擇[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7(4):60-61.

會計就業前景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在當今市場上,企業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提高在市場上的占比,推動不斷擴大企業的經營規模,會采取項目投資的方法,增加企業發展的速度。項目投資的成果受到投資運營管理工作的深刻影響,投資是否合理,投資決策是否科學有效,都是投資運營管理工作需要關注的問題。企業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會采用多種投資方法,從而增加投資的收益。投資運營管理工作包括對投資方法進行分析,對企業投資項目進行評價,對投資的收益進行估計等不同的方面。在投資的過程中,企業的決策者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決策者是決定投資主要方向的關鍵人物,要加強對市場狀況和投資環境的了解。本文將會對企業的投資運營管理工作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優化投資項目管理的策略,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項目投資工作的水平。

企業進行項目投資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企業經營利益的提高,擴大企業收益與規模,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為企業樹立良好形象。然而,企業在抓住機遇進行投資的過程也是迎接風險,應對挑戰的過程。企業在項目中投入大量的資金,而投資項目并不能確保萬無一失,投資項目的失敗代表著企業資金的流失,對企業的發展會打來極大的沖擊。企業必須增強科學決策的能力,提高對項目的運營管理水平,加強對投資項目的監管,盡最大可能規避出現風險的概率,杜絕投資工作的失誤。企業保證投資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發展活力,減少企業發展遇到風險的概率。企業要抓住市場機遇,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根據市場的現狀選擇最優的投資項目,從而進一步推動企業的發展和進步。

一、分析項目投資決策

(一)分析獨立項目的投資決策

企業的獨立投資項目主要指的是能夠獨立運行,與其他項目沒有明顯的關聯的項目。獨立項目不會受到其他項目的影響,獨立項目的決策往往是獨立完成的。

因此,獨立項目的投資現金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較少,屬于獨立的投資部分。投資現金不會因為其他項目而減少或者增多,投資項目的經濟價值和決策決定的是投資現金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二)分析資本限量決策

資本具有內在和外在兩種屬性。內在屬性主要指的資本在投資的過程中會有所增值,資本的外在屬性主要指的是資本本身具有的稀缺性不會讓其無限的增值,因此,企業要積極分析增值趨勢,科學合理地進行投資。

(三)分析相互排斥項目的投資決策

相互排斥的投資項目主要指的是在投資的過程中,兩種項目不能同時展開。在相互排斥項目投資的過程中主要運用的投資方法有:現值指數投資法、凈現值投資法、排序選擇法和總費用現值法等。在這里對后兩種進行詳細的分析。

1.排序選擇法主要指的是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投資者對于相互排斥的投資項目的選擇要更加精確,分析不同項目之間的優點,盡可能地選擇能獲得最高收益和最佳效果的投資項目。而在選擇最佳項目的過程中還會運用到凈現值投資的方法。凈現值主要指的是企業在投資過程中投資資金受到限制的數額。通過凈現值對需要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對比,選擇凈現值最優的投資項目,幫助企業提高收益。

2.總費用現值法主要指的是運用數學知識等預先對投資過程中需要花費的費用進行計算,對于相互排斥的項目來說,投資總費用現值的大小是衡量項目盈利水平和發展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根據凈現值進行計算,凈現值和總費用現值是成反比的。

二、項目投資決策評價的基本方法

在企業投資的過程中,需要對投資決策進行及時的評價,投資決策的評價效果對投資項目的收益和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現階段,主要采取的決策評價方法有:

(一)投資回收期法。投資回收期主要指的是企業在投資的過程中,當把資金投入到項目中之后,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將自己的投資成本回收回來。這一段時間就是投資回收期。企業在選擇投資項目時,投資回收期的長短對企業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當企業的投資回收期過長時,企業在資金上存在的壓力較大,導致企業在這一段時間內容易發生資金風險,從而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經營問題。但是,長回收期的投資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投資收益,投資回收期的長短與投資收益和價值并沒有非常嚴格的正反比關系,要根據具體的投資情況進行分析。因此,企業運用投資回收期法對企業的投資項目進行評價時必須深入了解企業在投資過程中的各個特點,分析企業的經營現狀和外部的投資環境,對企業的回收期以及投資效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在現階段,大部分企業都希望投資項目的回收投資期可以比較短,同時有較強投資回報率。從而使得企業能夠盡快地回收投入的資金,減少投資的風險,保證企業投資穩定的同時,不斷增加企業的收益,推動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在根據投資回收期進行評價時,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計算,包括企業對現金的使用效率,企業現金的流量等。在計算的過程中,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項目、不同的發展特征等所采取的計算方法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充分考慮企業的發展現狀,了解企業以往的投入與收益情況,作為對投資項目評價的參考,進行科學地計算,保證投資回收期相關數據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這種評價方法可以較為直接地反映出哪些項目的收益效果較好,哪些項目需要長期的占用資金,從而分析不同投資項目之間的風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評價方法并不是沒有缺點的,投資回收期評價方法在計算的過程中是依據以前的數據和發展情況進行預估,導致得到的數據結果會不可避免地存在誤差,導致評價結果與真實的結果存在差異。

(二)會計收益率法。會計收益率法主要指的是通過一系列的計算,對投資項目會取得的收益結果進行一定程度的預估,從而根據得到的數據對項目進行評價。在使用會計收益率法的過程中,所參考的數據主要來自于企業在以前進行相似情況的投資時所獲得的收益與以往投資額,兩者的比例就是會計收益率。根據以往投資的數據進行估算,從而進一步對企業的投資項目進行評價。會計收益效率和項目之間的評價是成正比的,當企業的會計收益率越高時,就代表著企業獲得的收益效果會越好,也就證明這項投資項目是有較強前景的。在使用會計收益率評價法的過程中,其本質的評價方面時企業投資獲得的收益的高低,這展現出了企業投資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獲得收益,促進企業發展。因此,企業在進行投資之前必須會對企業的收益進行預估,根據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經營理念設立企業投資項目的目標,盡可能地選擇收益最佳的項目。會計收益率法不僅是對投資項目盈利結果的預估,還可以對投資的方法進行相應的評價。因此會計回收率評價方法在企業的投資工作發揮著較大的作用。但是,這種評價方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會計收益率在計算的過程中,所選取的數據信息都是以前的,因此這些信息與企業現階段的發展狀況有一定的脫離,企業主要根據以往的數據評價回收率的時候,會忽視當前的發展情況和投資環境,使得結果與最后的真實收益有一定的差異。甚至還會導致企業因為忽視具體的發展狀況和投資環境而產生較大的風險,對企業造成較大的傷害。

三、項目投資運營管理策略

(一)在企業的投資過程中,如何選擇合適的投資項目,進行科學合理的投資決策是影響著投資效果的重要因素。企業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情況就是企業自身的發展狀況和企業的投資環境。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和企業的發展方向不僅影響著企業選擇何種投資項目以及企業在選擇項目之后如何進一步開展,還影響最終取得的利益。因此,在進行投資決策之前,企業的決策者要深入分析了解企業的發展狀況,了解企業在運營和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企業進行投資項目提供背景支撐。在投資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多種的投資模型,其中以戰略投資項目模型、戰術投資項目模型以及作業投資模型這三種模型適應得最為廣泛。戰略投資模型主要指的是要以企業發展的目標作為選擇投資項目的重要影響因素,要盡可能的選擇與企業的發展方向有共性的投資項目。戰術投資模型主要指的是企業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要根據企業的發展狀況進行投資方式上的改變,靈活地選擇最適合企業發展的投資項目,在投資活動中靈活地改變運營策略等。作業投資模式主要指的是,企業在投資的過程中在將企業的收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要通過適合企業發展模式的投資方式,盡可能地擴大投資收益。為了提高企業投資的效益,降低遇到風險的概率,就要根據具體的發展情況選擇合適的投資方式。

(二)推動項目經理負責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企業的投資工作是一項十分專業的活動,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對決策人員和投資人員的專業性要求非常高,建立完善的經理負責機制,引入專業的投資人才參與到投資項目當中,明確經理的責任與義務,完善對項目經理工作的激勵程序,提高專業經理在項目當中的工作水平,從而推動項目投資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在項目投資管理過程中,要對項目進行長期的管理。企業的投資活動不是一個短暫的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在投資工作開始之后,不同的階段會出現不同的狀況,也容易產生突發的問題和風險,因此,建立起動態的管理模式,完善企業項目監管的政策,讓專業的投資人員對每一個投資活動進行及時的監管,積極解決出現的問題,從而保證投資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對企業的收益有較強的影響,還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決策能力。

四、項目投資投后管理

企業在投資的過程中要重視對投資的投后管理工作,投后管理工作是影響著投資是否可以順利進行下去的重要影響因素,是保證投資效果達到預期的重要舉措。因此,企業要加強對投后管理工作的重視度,在投資之后對投資項目進行監管和進一步的完善,讓投資項目可以在投資期按照企業希望的方向發展,并且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企業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第一,在投資之后,要進一步思考此次投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進行反思和總結,從而使得在下一次的投資活動中規避此次出現的問題。第二,企業的決策者和投資部門要根據此次出現的投資問題進行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投資能力和決策能力。企業的決策者和投資部門是影響投資效果的重要主體。第三,在投資之后,要不斷完善投后的管理工作,在管理的過程中要積極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為投資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第四,企業要積極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投資投后管理措施,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學習其他企業在管理工作中的優秀經驗,并且在自身的投后管理過程中根據企業的發展狀況轉化成自己的力量。企業的投資投后管理工作的展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投資收益,降低投資的風險,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科學有效的投后管理工作是企業投資活動不可缺少的部分。

企業的投資投后管理工作在企業投資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投后管理工作的水平反映出企業的經營水平、決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茖W合理的投資投后管理工作對企業的發展方向,發展前景和投資結構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投資投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科學的投資投后管理可以盡可能地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企業對投資項目進行全面的監管,保證投資項目可以根據投資目標和投資的方向進行,減少在投資過程中遇到風險和問題的概率。其次,有效的投資投后管理工作幫助企業的投資結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企業推行投資投后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這個過程中重點分析投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吸取投資經驗,優化企業整體的投資結構,選擇更加適合企業經營狀況、對企業的發展更加有利投資項目。最后,開展投資投后管理工作還是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優秀的投資投后管理工作幫助企業不斷優化投資成果,提高投資收益,從而幫助企業在市場上提高競爭力,改善企業在市場的形象,推動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結 語

根據上面的一系列分析可以得出,企業的項目決策評價是影響企業項目投資結果的重要因素。推行科學有效的項目投資評價工作,可以幫助決策者面對多種投資項目選擇出有最佳投資成果和最小投資風險的項目。在投資評價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具體評價方法,將投資成本的回收時間、投資風險、投資收益等都進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得出較為科學的數據參考,幫助企業在投資的過程中把控投資活動,有效規避風險,最終提高企業在投資過程中的收益。

上一篇:體育教學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文學專業畢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