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論文范文

2023-09-23

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論文范文第1篇

一、傳統節日文化現狀——興村的春節

春節強大的社會影響力, 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社會凝聚力, 理所應當成為最具代表的傳統節日。因此, 以春節為例, 談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的適應情況極富代表性。興村位于陜西北部, 地處黃河邊緣,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 村中年輕勞動力外遷, 春節期間, 村民會歸鄉慶祝新年。村民們重視傳統節日, 但在社會變遷中, 村民對春節儀式的踐履和春節的心理感受方面發生了變化。

(一) 春節儀式的踐履現狀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 節日往往與各種儀式活動聯系在一起, 節日儀式是由處于共同體中的許多人舉行, 而這許多人又必須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因此, 儀式活動就必須要能滿足舉行儀式的共同體內在需求才能夠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否則, 儀式就會因其喪失了人們的認同而淪落為僵死的儀式, 并最終被拋棄?,F在農村的春節似乎就面臨著這樣的狀況。

春節儀式活動的簡化和丟棄:

在興村, 春節期間的傳統習俗和儀式正在被逐漸簡化, 一些儀式已被完全放棄, 有些儀式雖在進行, 但其重要性和儀式的程序已經被完全簡化, 如拜年儀式。傳統社會的許多活動儀式都是圍繞著血緣宗親關系展開, 拜年就是維系、鞏固這種關系的主要方式。在對興村關于拜年方式的調查中, 人們的拜年的方式多采取通電話、短信微信、QQ等通訊工具社交軟件, 但鄉土社會登門拜年仍然是農村拜年的主要方式。掃房和穿新衣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村民空閑時間的增多逐漸被放棄。點香、大年初一送灶王爺、祭拜神仙被視為是封建迷信的做法, 只有少數老年人履行。初六過小年在興村受到空前重視, 因外出務工的人即將離家, 初六的小年成為大家的告別儀式, 因此家人們都倍加珍惜。

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幾個變化:春節儀式活動的目的性變強, 與主觀愿望不相關的行為被逐漸放棄;許多依靠春節閑暇時間而進行的春節儀式逐漸喪失;儀式繁瑣的春節民俗行為被簡化。

(二) 村民對春節的心理感受現狀

春節期間, 村民們在對春節儀式的踐履往往根據自身現實需求選擇, 對春節心理感受也發生了變化, 春節的社會功能在現代社會中注入了新的意義。

1. 主觀意愿與現實差異

春節是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和傳統習俗, 是在農村土地上生根發芽的傳統節日, 對維護農村血脈傳承以及家族團結有著重要作用, 在現在農村依然受到歡迎, 人們主觀對過年的愿望強烈, 但卻覺得年味越來越淡。在調查中, 比較愿意過年和非常愿意過年的人占到了75%, 說明在農村過年是被期待的, 原因如下:春節源于農村, 在農村未發生斷代的情況, 作為延續的傳統, 人們已形成了必不可少的活動習慣;由于城鎮化速度加快, 村民們幾乎一年在外, 春節便為長時間分離的親人團圓提供了機會, 也是在外工作的人休息的機會。但不同的年齡段都覺得年味變淡, 尤其集中在中老年群體中, 覺得缺乏“年”的感受。這是春節的危機, 也是傳統節日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危機。

2. 不同階層的節日期待差異

在社會發展變化的今天, 人們的個性得到了空前彰顯, 對于愿意過怎樣的春節, 不同年齡段的人存在差異, 年長的、長期在外務工的人愿意過傳統的歡聚一堂的春節, 村中老年人長居在家, 甚至失去老伴, 常年孤寂, 就想借著過年, 兒女們回家共享天倫之樂。但作為青年人與在外上學的學生卻更愿意過旅游型春節, 他們更愿意出去增長見識。部分中年人愿意過輕松平淡的春節, 尤其在外經商者, 更愿意把春節作為釋放壓力和放松休息機會, 春節的社會功能已發生明顯變化。

二、傳統節日文化在農村日漸式微原因探析

通過上述調查得出傳統節日文化的社會功能發生變化, 傳統節日的傳承發展面臨危機, 人們對于傳統節日儀式的履行和心理認同都表示出傳統節日淡化的現象, 這些現象是多方因素長期積淀的結果:

(一) 文化自覺意識薄弱

由于歷史因素加之社會轉型, 傳統節日內涵和具體內容對大多數人而言是陌生的, 傳統節日的普遍價值和重要作用難以彰顯, 人們缺乏對傳統節日傳承的自覺意識。在日常生活中, 由于物質、意識限制, 村民難以認識到傳統節日保護的重要性, 缺乏對傳統節日的保護自覺, 傳統節日得不到及時的保護, 加劇了文化資源的破壞, 造成傳統節日傳承中斷。文化自覺在整個農村社會中都難以得到體現, 人們缺乏繼承和發展傳統節日文化的主人翁意識, 由于主觀局限性和現實物質基礎薄弱, 傳統節日文化的繁榮在農村建設中難以進行。

(二) 農村生活傳統與現代的沖突

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關鍵期, 傳統節日的社會基礎已發生改變, 人們的生活思維方式也與傳統出現沖突。春節的核心功能是維系傳統宗法血緣共同體和熟人社會的和諧運轉, 宗法共同體和熟人社會構成了春節存在的基礎。但隨著人口流動和熟人社會解體, 導致村民間熟悉度下降人際關系疏離。春節的年味與緊密的人際關系是分不開的, 因此春節喪失了生存的社會基礎。另外人們的生活、思維方式也與傳統出現沖突, 現今城鄉互動頻繁, 村民放棄農業社會慢節奏生活方式, 過年期間, 上班的人只享受國家法定假期,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無法參與春節儀式活動, 更難感受年味;加之傳統節日形成于相對封閉的鄉村結構中, 傳統儀式活動大多具有自然和神靈崇拜的神秘性, 而如今已進入高度文明社會, 傳統節日中保守的思維方式和自然崇拜現代人難以認同。

(三) 傳統節日文化建設中“軟”、“硬”缺位

當前關于傳統節日文化保護的相關政策缺乏, 對破壞和保護傳統文化等行為缺乏獎懲機制, 這便導致人們既缺乏保護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也沒破壞傳統文化的危機感;加之缺少節日文化活動, 以興村為例, 春節期間未舉行如特色陜北民歌、陜北說書以及大秧歌活躍節日氣氛, 以前, 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及繁多復雜的民俗儀式占用大量節日時間,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民俗儀式的簡化和放棄, 人們在春節期間空閑時間增加, 單調的文化生活難以滿足需求;另外文化基礎設施不健全, 以興村為例, 興村現有文化廣場一個, 但建在人口疏散、地勢陡峭之處, 使用率極低。文化設施簡陋制約了農村的文化建設, 興村春節期間人們娛樂大多集中于打麻將等不良娛樂追求上, 農村文化建設薄弱。

三、傳統節日文化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發展路徑

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需要尋求傳承路徑, 讓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實際作用。首先, 應以農民個人、文化團體引導文化自覺, 在農村出現了不少文化團體和個人, 他們的文化展示形式貼近當地歷史文化傳統和生活實際, 農村文化建設, 要充分利用文化團體和個人的帶動效應, 激發群眾對傳統節日的自信心與傳承的自覺性。其次, 構建農村新型互助合作關系, 由于熟人社會關系的逐漸瓦解, 傳統節日的生存缺乏人際關系基礎, 因此, 需構建新型人際關系, 增強村民間的熟悉度、緊密度為傳統節日奠定人際關系基礎。最后, 形成政府為主媒體、學校為輔的多元文化保障體系, 政府制定法律政策, 確保傳統節日的社會地位;保護傳統技藝, 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媒體可通過宣傳節日習俗、傳統典故營造節日氛圍, 提高傳統節日的吸引力;學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安排相關課程教授傳統節日知識, 讓傳統節日文化內化為每一個中國人的習慣與修養。

總之, 由于社會的轉型, 農村社會生活正遭遇傳統與現代的沖突, 文化的轉型與建設面臨挑戰, 村民們對傳統文化失去自信, 現代文化又未能在農村實現轉化, 筆者認為, 以傳統節日文化促進農村文化建設, 激發農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 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 促進農村的文明風尚開展是值得探索的一種方式。

摘要:我國傳統節日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瑰寶, 對農村文化建設有著特殊重要性。隨著社會轉型, 傳統節日文化在農村文化建設中面臨著節日儀式丟棄、節日氛圍淡化等挑戰, 傳承與發展傳統節日文化需要以農民個人、文化團體引導文化自覺, 構建現代農村新型互助合作關系, 發揮以政府為引導的多元保障體系, 充分利用媒體、學校力量保持傳統節日文化的生命力, 進而促進農村文化建設。

關鍵詞:文化建設,傳統節日文化,保護

參考文獻

[1] 郭占峰.農村春節儀式淡化的文化社會學反思[J].西南民族大學報, 2014, 12 (11) :46-47.

[2] 劉偉力.新農村建設中春節民俗行為的功能研究[D].湖北:華中農業大學, 2008.

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論文范文第2篇

農村發展沼氣,既能解決農戶生活所需能源,鞏固農村改灶節柴和生態建設成果,減少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環境污染,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又可以推動農村種植和養殖業的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全面推進農村小康建設。

一、當前我省農村沼氣發展的現狀及綜合效益分析

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和“開發與節約并舉”的農村能源建設方針,大力發展以農村沼氣為重點的可再生能源建設,沼氣的發展和應用,促進了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改變了農村的村容村貌,發展了農業循環經濟,給我省農村帶來了巨大變化。

“十一五”期間,全省新建戶用沼氣180萬戶,10000個沼氣普及村,建成500個沼氣規?;l鎮。其中國家、省扶持建設60萬個示范戶,市(縣)扶持建設60萬戶,輻射帶動60萬戶。主要推廣三種模式:一是全省面上推廣“一池三改”。引導農民在建設沼氣池的同時,同步改廁、改圈、改廚,提高農民生活環境質量。規劃“十一五”期間發展120萬戶。二是有基礎的地方建設生態家園。以沼氣為紐帶,綜合利用土地、太陽能和生物質能資源,開發種、養結合的高效庭院經濟,配套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等設備。規劃“十一五”期間發展30萬戶。三是在果品、蔬菜集中產區推廣“豬-沼-果(菜)”。把養殖和沼氣利用與瓜、果、菜等作物生產有機結合,通過以糞便做原料,以太陽能為熱源,沼渣沼液的利用,實現生物質能轉換,高效循環利用資源,促進農作物的無害化高效化發展。“十一五”期間發展30萬戶。項目建設采取政府扶持,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籌集資金的辦法。戶用沼氣按照“一池三改”標準建設,戶均投資2600元左右,其中政府每戶補助800元,主要用于購置水泥等主要建材、沼氣灶具和配件關鍵設備以及支付技術人員工資等。國家、省扶持建設60萬戶,需投資4.8億元。

(一)解決了農村的面源污染,發展了無公害農業,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顯示出良好的生態效益。一是有效地解決了廣大農村人畜糞便直接排放造成的面源污染。二是作為優質有機肥的沼液和沼渣的大量使用,減少了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農產品中農藥和重金屬的殘留量,為發展無公害農業奠定了基礎。三是有效地減少了農戶燒柴對森林資源的破壞,亂砍濫伐和剃枝削桿現象基本杜絕,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家有沼氣,農民不再上山砍柴,建一口沼氣池,等于增加了一個護林員。通過調查,每口沼氣池每年可替代薪柴2000公斤,使3.5畝林地得到保護,減少水土流失4.5噸。調研過程中,我們所到之處大都呈現出一片郁郁蔥蔥的景象,令人賞心悅目。證明了沼氣的發展,實實在在地促進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鞏固了退耕還林這一生態建設的成果。

(二)改善了農村的公共衛生狀況,提高了農民的文明素質,促進了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進步,顯示出良好的社會效益。一是各地在引導農戶建沼氣池的同時,把建池與改廁、改圈、改廚相結合,實現了圈廁分離,廚圈分離,有效地改善了農戶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習慣。二是有效地保護了農村飲水安全。人畜糞便直接進入密閉的沼氣池厭氧發酵后,阻斷了污染源和病菌的傳播渠道,保證了禽畜的安全生長,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狀況,為農民群眾提供了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去年七、八月份豬鏈球菌傳播期間,凡建了沼氣池的農戶,沒有發現一例人感染豬鏈球菌的病例,沼氣池成為阻斷疫情傳播的“防火墻”。許多地方將農村沼氣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生態農業建設、畜牧小區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水土保持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施“山、水、田、林、路、氣”綜合治理,徹底改變了村容村貌。

(三)實現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顯示出良好的經濟效益。沼氣建設上聯養殖業,下聯種植業,輻射農產品加工業。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在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測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可年產沼氣350立方米,既可用作生活燃料,又可用來日常照明,每年減少燃料和電費支出300—400元左右;利用沼渣對農作物進行澆灌、施底肥、追肥,可減少化肥的支出200元左右;利用沼液浸種,可以增加出芽率,提高幼苗抗病、抗蟲、抗逆能力,增加糧食產量8%—10%;沼液用于葉面施肥,可有效殺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量;開展沼氣綜合利用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可增收300—400元左右。折算起來,建有沼氣池的農戶一年可增收800至1000元。各地從實際出發,把沼氣建設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結合起來,積極推廣“豬-沼-糧(果、菜、茶、菇)”等循環農業模式,改變了單一種植糧食的經濟結構,帶動了“三業”(生態養殖業、高效種植業和旅游觀光業)興旺,為農民增收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二、目前我省沼氣發展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省農村沼氣的發展與山東農業在全國的地位不相適應,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實施農村沼氣國債項目以來,更拉大了我省與其它省份的距離。山東適宜地區建沼氣的農戶僅占總農戶的3%,遠低于全國平均12%的水平。這與廣大農民的迫切需求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據我們對全省1700個農戶問卷調查,要求建池的農戶占到80%以上,個別縣高達95%。

(一)發展不平衡,管理水平差異大。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各地在沼氣建設中存在著很大差異,不僅市與市之間差異大,而且縣與縣之間,同一縣的不同鄉鎮之間,同一鄉鎮的不同村之間都有著很大的差異。重建輕管的現象在有的市、縣還較嚴重,影響了沼氣推廣的進度。一些市、縣和鄉鎮對沼氣池建成后的后續管理工作重視不夠,沒有專門人員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致使一些沼氣池建起后不能正常產氣和利用,造成不應有的損失。還有一些地方,機構和隊伍均不落實,沒有專人認真抓此項工作,沼氣建設進展緩慢。

(二)養殖大戶和大中型養殖場未按規定標準修建沼氣凈化池,造成的養殖業污染問題相當嚴重。近年來,我省各地養殖大戶和大中型養殖場發展很快,但是由于前期資金投入大,加之養殖業的利潤越來越薄,多數規?;B殖場和養殖大戶未修建或未按標準修建沼氣凈化池等污水處理設施。這些集約化、產業化的養殖場多數集中在城市郊區或靠近水源的地方,產生的大量有機污染物不經無害化處理堆積起來,污水糞便直接排入周邊的河道、渠溝,造成嚴重的農田、水源污染,破壞周邊環境,最終由點源污染導致面源污染。據測算,一頭豬相當于5個人的糞便排放量,一頭牛相當于20個人的糞便排放量,大量的糞便直接排放,對水體、土壤和空氣造成了嚴重危害。許多養殖場周圍臭氣熏天,方圓幾公里內的水源均呈黑色。由于糞污過多,超過了土地的自身消納凈化能力,許多養殖場周圍的土壤出現了富肥現象,一些肥害嚴重的田塊,土壤的透氣透水性能下降,嚴重影響了土壤的再生能力。環境監測部門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農業面源污染產生的COD含量是工業污染的2倍以上,由此可見養殖業的污染已經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

(三)集鎮未建污水排放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導致集鎮環境污染問題非常突出。這些大大小小的集鎮,是廣大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農民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品交換的集散地,人口流動量很大,但近90%的集鎮未建最簡單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問題長期以來未能得到有效解決,每個集鎮基本上就是一個集中的污染源,周圍大都是污水橫流,垃圾滿地,蚊蠅成群,臭氣熏天,呈現出一片臟、亂、差的景象。這種狀況若不認真加以治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將無法實現。

(四)資金投入明顯不足。目前,省、市、縣三級每口池給予800元的補助經費缺口很大。在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凈化池和集鎮生活污水沼氣凈化池建設方面,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都還沒有納入投入計劃,而業主又缺少建設資金,因此,大中型養殖場和農村集鎮的沼氣凈化池建設工程任重而道遠。

三、今后大力建設農村沼氣的建議對策

發展農村沼氣,既有利于解決農民生活能源,又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確實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公益設施建設。為此,必須加強領導,建立合理的投資機制,發揮國家、集體、農民的積極作用。必須把發展農村沼氣同農業結構調整,特別是發展養殖業結合起來,同農村改廁、改水等社會公益事業結合起來,同退耕還林,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

(一)科學規劃,強化管理,提高沼氣綜合利用效益。首先,在規劃上一定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要把純農業地區、丘陵大縣、缺乏能源的地方作為重點,優先給予安排和支持。這樣做,可以使純農業地區更好地走發展養殖業——沼氣——有機肥料——高效種植業這一循環農業經濟的致富之路,可以使丘陵大縣的植被和水源得到更好地保護,可以使能源緊缺地區農民群眾的生活用能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也可緩解政府扶持資金壓力較大的矛盾。其次,要建立健全技術服務體系,加強農戶沼氣協會建設,強化后期管理,全程搞好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避免片面追求建設數量與進度,不講求實際效益的現象發生。

(二)實施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在畜牧規?;B殖場集中區、農產品加工產業帶、重點水源區及大中城市郊區,重點扶持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十一五”期間,建設大中小型沼氣工程3300處,年可有效處理畜禽養殖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糞污近4600萬噸,年產生沼氣5.2億立方米。項目建設采取政府扶持與企業自籌相結合。國家、省重點扶持實行集中供氣覆蓋農戶的大中型沼氣工程。政府對每處沼氣工程補助100萬元左右,主要用于沼氣工程預處理池、厭氧發酵池等建設,沼液、沼渣輸送設備、沼氣輸送管網和灶具配備等,國家、省需投資20億元。對企業自主投資興建的沼氣工程,政府采取貼息貸款予以扶持。

(二)強化政府引導,加大資金投入。農村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公益性強、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突出,政府要加大扶持推動力度,培養典型、試驗示范、技術培訓。各級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金融等方面的支農資金,要增加用于農村沼氣等可再生能源投入。對主要依靠自身能力完成任務的市、縣,省財政要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一定獎勵。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投資開發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積極性,鼓勵個人和外商投資開發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對企業和個人投資開發沼氣等可再生能源,政府在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適當支持。

(三)強化技術創新,提高科技開發水平。不斷加大對農村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科技開發力度,要組織技術人員集中攻關,支持可再生能源骨干生產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積極引進國內外沼氣等可再生能源新技術、新工藝、新成果,重點解決制約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和難題,探索農村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模式和新途徑,力求在便捷、實用、耐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各級科技部門對沼氣等可再生能源技術攻關項目要優先立項,重點扶持。

(四)加強隊伍建設,完善服務體系。加強農村能源管理與服務機構建設,充實人員,提高素質。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要有專人負責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服務工作,重點鄉(鎮)要在農技站加掛農村能源服務站牌子,建立農村能源服務組織。同時加強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沼氣建設隊伍的人員素質和技術水平。積極推行職業資格就業制度,重點抓好農村能源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實行持證上崗;大中型沼氣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必須由有資質的單位承擔,實行工程招標,確保工程建設質量。鼓勵農民興辦各種形式的技術服務組織,逐步建立完善市場化服務體系,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實現產業化發展、物業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

全面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必須因地制宜,統籌安排,搞好建設規劃。各地要根據省確定的發展目標,認真編制農村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十一五”發展規劃,并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在規劃編制和實施過程中,應堅持與新農村建設、畜禽養殖業發展、庭院經濟開發、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相結合;堅持先易后難,抓重點帶一般,協調推進;堅持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合理選擇技術模式,不同地區從當地實際出發積極推廣各類農村沼氣等可再生能源技術。

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

新農村建設正在逐步發展,農村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農村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也需要重視起來。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對于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國家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戰略,對于農村建設來講,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生態基礎之上。農村生態化發展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對新農村建設有著積極的重要意義。

1 新農村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關系

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不僅是在經濟發展上,還涵蓋了農村發展的多個方面,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衛生醫療以及農業生產。從新農村建設的多個方面來看,都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生態環境的功能是對農村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協調好環境與建設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當中,不可忽視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建設生態化農村是新農村建設新的發展趨勢,對新農村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經濟發展將會發展的更好。形成自然和經濟的共同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農村[1]。

2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隨著節能環保的理念逐漸的深入人心,社會已經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但往往更重視城市化的發展需要,將環保的重點都落在了城市建設當中。對于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速度的逐步加快,農生態環境問題也開始顯露出來。當前,農村的生態保護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2.1 土地資源污染

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農業,而農業發展的基礎是土地。土地資源的污染是農村生態環境最主要的問題。大量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對土地產生了一定的污染;大量的養分流失,使土地自身的生產能力下降,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此外,由于對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高于農村,因此,許多大型工業工廠從城市轉移到農村,雖然極大地緩解了城市的經濟建設和就業問題,卻給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工業生產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不合理的排放給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耕地的破壞程度加劇。土地污染對于農業的影響是巨大的,治理起來也相當困難,且治理的費用極高,加上由于污染而導致生產的下降,農業經濟會因此受到重創,得不到持久有效的發展,對新農村建設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2.2 水污染

水資源既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農業生產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的淡水資源占有率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不容樂觀。除飲用水外,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的短缺會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需要。水污染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由于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下水道等排放管道不完善,對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對農村的水資源造成了污染,并且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另外,農藥、化肥的殘留物也會對水資源造成一定的污染。水污染嚴重影響到了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極需要進行改善。

2.3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

由于農村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沒有相應的垃圾投放地點,對垃圾的處理辦法不夠合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生活垃圾的數量也隨之增多,加上一部分的農民素質不高,思想意識較差,出現垃圾亂投放的現象,對于垃圾的處理也相當簡單,嚴重影響農村的村容村貌和農村的生活環境,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隱患[2]。

3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

當前,不容樂觀的農村生態環境現狀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當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及時尋找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并建立相應的環境管理制度,以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保證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3.1 完善基礎設施

新農村建設當中,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中的重點工作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之一。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涉及到多個方面。因此,要根據不同功能的基礎設施進行合理的規劃。針對土地資源、農業、生活用水以及農村生活垃圾進行相應的設施建設。設置排污系統,對污染物進行合理排放,并建設相應的污染物處理設施。避免污染物流入耕地、河流當中;完善農村下水道的建設,合理設計排水管道,在排污系統設計專門的污水排放管道,對污水進行處理,避免其對水資源的污染;建立生活垃圾投放站點,將垃圾集中進行處理;建立相應的垃圾處理系統,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有效地緩解農村的生活環境污染[3]。

3.2 建立健全農村環境管理制度

建設相應環保設施的同時,需要對這些設施進行專門的管理。此外,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相應的管理制度。根據相應的環境保護法規,建立農村環境保護制度,設置管理人員。政府部門要將農村環保工作納入到農村建設當中,與政績考核相聯系。加強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有效地執行環保工作。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每個環節緊密聯系在一起。例如,對于農業生產當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加以合理的控制。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村環境管理制度,有條不紊的進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開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4]。

4 結論

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得到了足夠重視,著眼于當前農村的生態環境,充分了解生態環境保護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只有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對環境資源加以高效合理的利用,才能真正做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針對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當中存在的污染問題,采取相應的辦法予以解決。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農村環境保護制度。加強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使新農村建設更好的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王寧娟.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研究[D].杭州:浙江財經大學,2013.

[2]馮剛.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3]王義龍.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生態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8.

[4]陳群元,宋玉祥.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探析[J].生態經濟,2007(3):146-148,152.

(責任編輯:趙中正)

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近年來阿壩藏族牧區各級政府制定并實施了牧民定居行動計劃、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生態保護、旅游業振興等公共政策?;趯@些政策作用的梳理,本文認為:多目標政策背景下,應以牧民定居行動計劃為基礎,旅游業為導向,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保持為原則,推動阿壩藏族牧區城鎮化建設。

關鍵詞 藏族牧區 城鎮化建設 公共政策

0 簡述

阿壩藏族牧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區域范圍包括松潘、壤塘、阿壩、若爾蓋和紅原五縣。①近年來在各種政策的推動下,區域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人口城鎮化即是城鎮化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又是城鎮化之基礎。

由表1得知,阿壩藏族牧區農業人口城鎮就業相對較少,城鎮人口可近似等于非農業人口,則城鎮化率約等于非農人口比重。以此可得,區域城鎮化率約為16.81%,而阿壩州2010年城鎮化率為31.3%,相當于只有全州水平的一半,城鎮化水平很低。

1 阿壩藏族牧區與城鎮化進程相關的政策

目前客觀上對阿壩藏族牧區的城鎮化產生較大影響的政策主要有: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新牧區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旅游振興戰略。

新牧區建設的稱謂源自“新農村建設”,新牧區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概念的兩種叫法。新農村建設在十一五規劃中重點指出了五點內容: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十二五規劃中,新農村建設內容表述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四川省藏區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始于2008年10日,該政策的目標是通過4年時間(即2008年~2012年),讓四川省藏區的47萬牧民,告別傳統游牧生活,實現“家家有固定房、戶戶有新帳篷、村村有活動中心”。該行動計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興建藏區牧民定居點;(2)研究并發放新式帳篷;(3)配套建設活動中心以及其它相關基礎設施。在2010年夏季的紅原和若爾蓋的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新建的牧民新村大部分集中在城鎮邊緣,由于阿壩牧區的城鎮規模普遍較小,這種新建的牧民新村直接擴大了城鎮的規模,帶來人口和空間的集聚。

四川阿壩州旅游資源豐富的州,旅游業堪稱經濟命脈。2011年阿壩州實現旅游收入達124億元,當年的地區生產總值是168.48億元。③5·12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中,阿壩州將旅游業振興作為產業恢復的標志性工程來抓,④制定了以旅游業為核心的產業政策,這種政策對基本無工業的牧區而言,影響力巨大。圍繞旅游業,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火熱,比如紅原機場的興建。

作為長江黃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阿壩藏族牧區的生態保護對全國的可持續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0年9月1日開始施行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是涉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建設最為全面的政策。

2 多目標下的城鎮化建設

首先,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是一個統攬全局的政策體系,其目標是建成社會主義新牧區。新牧區建設是統籌農村大局的政策,它包含城鎮化建設在內的多種目標。其次,牧民定居行動計劃、現代化畜牧業、生態保護、城鎮化發展、旅游振興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它們在不同的方面推動了城鎮化的進程。牧民定居行動直接轉移了零散牧民到城鎮定居。生態環境保護則直接涉及生態移民工程,生態移民工程則直接轉移了生態脆弱區的牧民到城鎮定居、畜牧業的現代化,尤其是設施養殖業,直接改變了畜牧業的生產方式,導致畜牧業對勞動力需求的依賴,于是產生了勞動力的溢出,旅游業的振興則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流動人口,另一個方面帶動了諸多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服務的發展,吸引著現代牧業溢出的勞動力從農村走向城鎮。伴隨著這些政策逐漸得發揮作用,大量的勞動力從零散牧區走向集中的城鎮,牧區的城鎮化隨著這種人口集中而快速推進。

旅游業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巨大的。旅游業發展的第一步是交通改善,交通則奠定了城鎮區域發展地位。旅游發展帶動的餐飲、酒店、特色手工、民族文化等產業,為集中而來的人口提供了就業崗位。如表2,松潘是九寨溝環線的必經之地,在牧區5縣中,城鎮化水平最高。紅原和若爾蓋,處于大九環線上,城鎮化水平居中。阿壩和壤塘兩縣,遠離九寨溝環線,城鎮化水平低。

生態環境保護與民族文化即是制約也是原動力。文化的保持、生態的保護是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保證,是一種制約力量。而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民族文化也是牧區產業發展,尤其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也是牧區城鎮化的原動力。

總之,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大于城鎮化建設目標,城鎮化建設應服從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的目標,而生態環境保護是牧區發展旅游業內在需求,城鎮化建設應服務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且必須保證環境友好。

3 結論

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新牧區建設、現代牧業建設、旅游振興戰略,這些在阿壩藏族牧區普遍實施的政策客觀上推動了阿壩藏族牧區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由于這些政策本身的初衷并不全是城鎮化建設,目標的不完全兼容性,導致多種政策同時實施中產生協調性問題。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應以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的保護和保持為基本原則,保證牧民定居行動的實施質量。因地制宜,積極發展旅游業,解決好城鎮新轉移人口的生計問題。

注釋

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牧區、半農半牧區縣、旗一覽表[EB/OL].(2006- 0-14)[2012-03-01]. http://www.gov.cn/test/2006-07/14/content_335844.htm.

② 尕讓他.阿壩州年鑒[M].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0:367-424.

③④吳澤剛.阿壩州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EB/OL]. (2011-12-30) [2012-3-30].http://www.abazhou.gov.cn/zwgk/jhbg/zfgzbg/201201/t20120104_429763.html.

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農村的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國必須面對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的大規模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提出農村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分析其可能產生的根本原因,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加強法制與職業道德的建設,提高人們對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的認識與保護意識,加大相應執法力度,建立和完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與管理體系。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對策

1引言

近些年來,迫于人口與經濟的壓力,我國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在我國,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也是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的必然要求,所以努力做到保護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平衡,做好對應的的污染防治措施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難點。針對如何保護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平衡的問題,根據實際狀況,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制度與措施,用以更好地保護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平衡。

2當前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2.1環保意識不足

在我國,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農村生態環境重要性,對加強自身的環保意識不夠重視,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危害、保護措施等不夠了解,導致公民們對維護農村生態環境沒有相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另一方面看,這也能夠反映出政府沒有對公民進行相應的教育與宣傳,導致人們的環保意識低下,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破壞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平衡。

2.2農業生產方式落后

在農村,我國的農業生產方式還存在著機械化水平低、結構單一等問題,致使在農業發展中,造成過多的消耗,致使農村生態環境平衡遭到破壞。

2.3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污染嚴重

近些年來,工業化專業也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大面積的重工業部門遷移到我國農村范圍,而在農村短時間內無法建立相對應的保護設施,也無法建立相對應的法律法規,使得大量重工業企業得不到法律的監管,重工業廢棄物不能得到相對應的處理,大量的工業廢物在農村聚集,使得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受到破壞。

在我國的農村地區,保護生態平衡的設施配置不完善,農村軍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較差,人們的生活垃圾沒有得到相應的處理只能集中擺放,沒有得到相應的分類與降解措施,對地區的生態環境平衡造成極大的創傷。

3加強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3.1加強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

保護農村環境生態環境平衡的主力軍是我國的農村居民,所以應提高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政府應創建相關的強化農村居民保護生態環境平衡意識的制度,可以通過創建相應的法律法規,創建農民參與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機會,培養公民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使農村居民可以踴躍的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平衡的活動中來。除此之外,還應該保證生態環境信息的透明度,及時發布和更新,這是居民了解和監督生態環保的必要條件。同時,通過多種方式對生態環保進行傳播,使生態環保的理念深入民心,讓參與保護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平衡成為農村居民的重要義務和責任。

3.2提高農業環保技術的投資力度

工業化轉移、農民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對農村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與破壞,需加強保護生態環境平衡的法律體系,建立健全相應的保護機制,必須提高農業環保技術的投資力度,加大對農村環?;顒拥耐顿Y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大力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平衡的理念,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發,在技術上對保護生態環境平衡進行支持。

3.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應當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加大投資的力度,擴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規模,充實生態環保的內容,進而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

大力加強農村耕地的質量建設,增加土地的生產能力,遵循科學的耕地質量演變規律,實施沃土工程。建設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平衡的基礎設施,例如建設沼氣池等設施,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減少資源的耗損率,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保證農村生態環境的平衡,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進度。

4結語

經濟的投入是保障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平衡活動順利實施的基礎,生態環境的平衡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如今,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存在大量的問題,其中,農村居民環保意識不足、農村生產方式落后、工業廢物與生活垃圾是如今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我國農村環境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力軍是農村居民,只有加強農村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才能保證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科技應用是農村環境保護的支點,不斷加大對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平衡活動的投資力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平衡的基礎設施,推進相應技術的研發,為生態環?;顒颖q{護航。

參考文獻:

[1]徐曉云.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賈旭.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包頭市固陽縣為例[D].內蒙古大學.

[3]彭克明,崔建良.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其治理[J].人民論壇:中旬刊,2011(11):148-149.

[4]郭靜靜.中國省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耦合關系研究.北京林業大學.

[5]吳建清.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村環境衛生[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000(035):1-6.

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論文范文第6篇

一、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調查的目的

鄉村振興, 文化先行,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和靈魂[1]。“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 文化強民族強”。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 城鎮化加速推進, 如何保護與開發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

圍龍屋是一種具有聚族群居特點的客家民居, 是傳統民居建筑的其中一個重要流派。在現代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 古村落的沒落速度也隨之加快, 對傳統古村落進行合理的保護和開發的意義重大。圍龍屋作為一種代表客家文化的優秀農村傳統文化, 在文化價值上, 能夠保留客家民間傳統文化, 如圍龍屋所展示的建筑結構、風水文化, 有利于文化傳承與發展;在精神意義上, 能夠學習客家人內心遵循流傳上千年的宗族精神, 有利于客家精神文化的培養;在經濟意義上, 有利于帶動居民經濟收入, 挖掘開發潛在的圍龍屋價值。因此, 以圍龍屋為例子, 對當地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展開調查可以推測和了解現在農村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的情況。

二、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調查情況分析

(一) 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1. 實地調查時間

2017年7月10日至2017年7月17日和2018年7月12日至2018年7月18日, 共15天的實地考察。

2. 調查地點及調查對象

本次問卷調查遴選了廣東省粵東地區有客家古建筑圍龍屋的梅州市以及梅州市豐順縣及其附近的村落, 和河源市林寨古村及其附近村落, 通過問卷星APP以及紙質問卷兩個方式進行問卷派發。調查對象主要針對的群體分為本地人和游客, 為了更客觀的反映對優秀客家傳統文化圍龍屋相關群體的意見, 本研究針對廣州梅州市的具體情況, 設計了調查問卷在全省范圍內進行了調研。

3. 問卷發放及回收率

本次問卷共發出600份, 剔除25份無效的問卷后, 回收有效份數為575份, 有效回收率達95.83%。

4. 問卷設計及主要內容

調查問卷共16道題, 題型均為選擇題, 操作性強。該問卷主要調查或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一是研究對象個人信息的收集;二是主體部分, 從第3題到第12題主要是對城鎮化進程、優秀客家文化組成以及圍龍屋現狀等各方面的調查;三是改進方案的意向調查, 從第13題到16題調查了粵東地區圍龍屋保護措施意向以及開發意向。

(二) 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

在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了統計分析, 主要結果如下:

(1) 本地人群體數據分析。我們擬定了9個問題來了解掌握本地人群體的對城鎮化、優秀客家文化以及圍龍屋的了解情況, 具體情況如表1。從表1可知, 城鎮化的發展讓農村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 但隨著城鎮化的加深, 文化層面受到沖擊的可能性較大, 所以優秀傳統文化理應受到高度重視。從圍龍屋層面看, 客家民居在當地人心目中的重視程度不強, 對于圍龍屋的保護是不全面的, 宣傳力度也不夠, 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保護作用。 (2) 游客群體數據分析。我們擬定了2個問題來了解游客群體對圍龍屋印象的具體情況, 如表2所示。從游客數據中可以得出, 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傾向于觀賞保存完好的客家古建筑, 而圍龍屋給游客帶來的第一感覺是古色古香的歷史感。所以從圍龍屋的現狀去保護, 再輔以旅游手段去開發是首要的。 (3) 保護開發數據分析。我們擬定了4個問題來了解被調查者對圍龍屋保護措施意向和開發意向的具體情況。

從保護開發數據來看, 加大圍龍屋的開發力度有利于客家文化的弘揚和圍龍屋的保護, 將優秀客家文化與文化教育相結合, 進行傳承與創新, 并且打造出獨特的客家文化品牌, 增強文化的影響力, 這也是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的有效途徑。

三、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開發的原因

從上述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可以看出, 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下逐漸荒漠化, 主要表現在:

(一) 農村人才振興沒有做到位

“鄉村振興, 人才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 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 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 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但是由于農村人口的遷移, 很多人才換了居住環境和地區, 并且接受新地方的文化, 把原有地區的特色文化遺留在農村。還有一些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只傳內不傳外, 容易造成人才不足, 不能很好的保護和開發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二) 農村傳統文化供給減少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 很多農村都有了體育設施和設備, 但是因為各類文化設施很少帶來經濟效益, 導致農村文化設施供給不足, 大型文藝活動稀少, 像老一輩人看過的傳統的廟會, 逢年過節的慶典活動等都在不斷減少。雖然偶爾會有演藝團體下鄉演出, 但演出內容缺乏體現農村、農民、農業的, 演出內容的創作、創新和推廣都跟不上農村市場的需求。還有民間藝人因生活無法保障, 不能滿足自己的生存條件, 許多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三) 農村文化教育機會不足

教育是國之大計, 雖然全國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但還是存在城鎮學校人滿為患, 農村學校冷冷清清的現狀[2], 農村教育落后, 農民的孩子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較少, 特別是新媒體的快速發展, 使他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不小的變化。他們的文化生活趨向于感官感知, 并沒有深入去了解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以至于他們對農村傳統文化沒有保護意識和了解興趣。

四、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開發的對策

針對農村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開發的原因, 我們建議從以下方面去解決:

(一) 政府支持并主導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

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對中國的發展必然起著正面的推動作用[1]。加大傳統文化的開發力度, 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 利用文化旅游、文創產品等方式給農民帶來新的盈利以及更好的生活。所以政府可以考慮通過PPP模式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公共部門通過私人部門建立伙伴關系以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的方式, 簡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式) , 以政府主導, 引入社會資本, 通過改革模式, 更新文化保護開發方式, 采用主題旅游開發, 文創產品開發等多種方式, 開通相關旅游線路往返于各處景點并且輔之各個渠道的宣傳。

(二) 多方參與實現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振興不僅是政府的事情, 更是鄉村農民自己的事情, 實現文化振興, 內因是農民, 尤其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更加依賴于農民自身參與。政府要科學引導農民主動參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 并為之獻計獻策。鄉賢要起到帶頭作用, 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鼓勵、激勵、帶領農民改變鄉村文化滯后的狀態, 承擔起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的管理職能。

(三) 多方出力推動文化教育

從長遠來看, 對于下一代人的文化教育也十分重要, 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要傳承下去, 農村學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地、縣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對象主要是青少年學生, 將優秀傳統文化引進校園, 學??茖W設置優秀傳統文化課程, 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中, 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 運用多種媒介技術讓學生主動參與和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 讓青少年學生自覺養成學習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習慣。對于一些文化的代表, 如圍龍屋, 可以引導其建設文化教育基地, 既能培養孩子的文化傳承精神, 又能通過傳統文化培養其情操。只有多方齊心協力, 才能讓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四) 采用文化營銷手段助力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

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雄厚的文化資源, 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產品, 把它推銷出去的有效文化營銷策略就是發展旅游業。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旅游營銷中, 營銷的同時在細節中體現出文化性, 展現出其獨有的淳樸性、獨特性, 給游客帶來舒適的文化感官享受, 從而促使游客作出消費決策。好的文化營銷手段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依托旅游文化的營銷手段, 擴大宣傳, 突出特色, 就能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起到輔助作用。

五、小結

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是農民的一大思想根基來源, 承載著農村發展的靈魂與底蘊, 是每一代農民人的精神依托和精神食糧。城鎮化已經是我國農村的發展趨勢, 在這種趨勢下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不能只靠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只有聯合政府、傳承者、文化教育和文化營銷的力量, 才能做到既保護了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又加大農村傳統文化的開發力度, 為鄉村文化振興出一份力。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提出, 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開始相得益彰, 它們都是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當今城鎮化建設快速推進的情況下, 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通過以客家文化代表之一的圍龍屋作為例子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的調查, 分析其存在的農村傳統文化供給缺乏等問題, 提出多方參與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等對策, 幫助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繁榮興盛, 對廣大人民的思想與城鎮化的建設起積極作用, 同時也能反哺文化保護。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圍龍屋,保護與開發

參考文獻

[1] 吳理財, 解勝利.文化治理視角下的鄉村文化振興:價值耦合與體系建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9 (1) :16-23++162-163.

上一篇:現代農業項目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食品質量管理實習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