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好萊塢影視賞析范文

2023-09-19

好萊塢影視賞析范文第1篇

-----《聞香識女人》觀后感 “當我還能看見東西的時候,我一度看見許許多多比你們更年輕的孩子,或斷臂,或斷腿,慘不忍睹,但這一切都不如靈魂的殘疾來得丑陋,因為你無法為它裝上假肢......”——這是我最喜歡的電影 “聞香識女人”里中校的經典臺詞,這句經典的臺詞已經伴隨著這部電影,以及阿爾·帕西諾一起成為不朽。

這部電影雖然叫聞香識女人,可主人公是一老一少兩個男人。二者背景經歷迥異,卻在一次共同的旅行中獲得了對人生新的審視。影片訴說的是貧困的好學生查理因目睹一場學生戲弄校長的事件而被逼問說出肇事者??刹槔聿幌氤鲑u朋友,校長決定在感恩節后,也是周末后召開校大會讓查理說出肇事者,否則取消它的深造機會。在這感恩節其間受聘于照顧中校盲人弗蘭克,同時開始周末旅行。弗蘭克并決定自殺。最后,不僅查理救了他,他也在校大會上為查理公開表名真相,不僅為在坐青年人指出了路,他倆也改變其一生。這是一部奇怪的電影。乍看片名,很多人都會以為這是一部胭脂味很濃的電影,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幾乎是一部跟女人沾不上邊的電影,女人在電影里純屬配角。

在電影中,“女人香”有時是具象,有時候又是隱喻:對曾經叱咤風云如今雙目失明的史雷德中校來說,“女人香”意味著光明、健康,意味著能自由地欣賞一個又一個美女的驚世容顏,意味著開著法拉利瀟灑地兜風,意味著和自己的親人共享天倫.....對涉世不深的查理來說,“女人香”意味著完整的家庭、豐富的人生經歷,意味著忠誠、勇氣、正直,意味著深造的機會,甚至庸俗一點地講,意味著回家所需的300美元。這些正是他所一直努力爭取并渴望擁有的東西。

兩個男人之間的對話,只用幾個女人的鏡頭出現,來詮釋女人香。也許女人香,真正說的不是女人,而是世人對于生活、人生的理解以及面對人生中重要的十字路口應做的正確的選擇。 著名作家柳青曾經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上的岔口,個人生活上的岔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漫長的人生中不乏重要的抉擇?!堵勏阕R女人》影片中的兩個主人公也在做著不同的抉擇:史雷德中校對人生的失望與絕望使他面臨的是生與死的抉擇;查理面臨的是堅持正義與保住前途的選擇,是堅守原則還是選擇前途這是一個很難得抉擇。抉擇時困難的,選擇一方注定就要失去什么,可是抉擇又是重要的,它決定了你的人生該如何走,你是否能夠擁有一段無悔的人生。

劇中的盲人中校,在他生命的大部分時光里,他都是追尋著那些權利與浮華,或許他知道他真正所想要的,正如他在最后的演講中所說的:“我從來都知道什么是正途,但我從不走正途,因為正途太辛苦了。”于是他放棄了,漸漸忘記了自己本真的追求,在他失去了一切對人生絕望后,與查理的這次旅程重新喚起了他對于真善美的愛戀,于是他的內心得到了重生,他又重新選擇了真善美的人生,故事的結局也正是他新的人生的開始。查理面對名牌大學的誘惑,他選擇冒著被退學的風險極力維護三個搗蛋學生。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不想從自己口中揭露事實真相,成為一個間接殺人的儈子手,而他在中小的幫助下丟掉道德的束縛和枷鎖,遵從自己的心,選擇了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方法來解決這件關乎他前程命運的事。在人生的道路岔口上,他堅定自己的信念,不為強權與誘惑所打動,堅守原則,做出自認為正確的選擇。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道路必定荊棘滿路,面對道路岔口的選擇就尤為重要??此埔粋€不經意的選擇將會影響你的一生。人生會有很多的十字路口,而分岔路必然有難有易,該如何抉擇,很艱難,但卻富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面對人生中每一個分岔路,我們不能盲目選擇,跟隨大流。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堅守原則,不為強權誘惑所打動。人生,必須有所堅持,這樣生命才更具內涵、更有深度。 歌德曾說過,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命運的,只是一瞬之間。面對關乎一生的抉擇,我們要聽聽自己內心的決定,跟隨自己的信念,堅持原則,做出無悔的選擇。

好萊塢影視賞析范文第2篇

內容提要 學習完影視后期特效制作與合成,頗有感觸。影視后期特效的制作與合成真的不是那么簡單。本文從影視后期制作的概述,詳細的介紹了其中的四大制作要素和三大關系,了解了后期制作的主要任務。又簡述了后期的特效效果對影視作品的幫助和影響。同時本文還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計算機技術對現代影視后期制作的莫大影響。

關鍵字 影視后期制作 特效 制作要素 三大關系

電影電視媒體已經成為當前最為大眾化,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型式。從好萊塢電影所創造的幻想世界,到電視新聞所關注的現實生活,到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無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世界。過去,影視節目的制作只是專業人員的工作,似乎還攏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十幾年來,數字技術全面進入影視制作過程,計算器逐步取代了許多原有的影視設備,在影視制作的各個環節發揮了很重大的作用。但是直到不久之前,影視制作使用的一直是價格極端昂貴的專業硬件及軟件,非專業的人員很難有機會見到這些設備,更不用說熟練掌握這些工具來制作自己的作品了。隨著PC性能的顯著提升以及價格上的不斷降低,影視制作從以前專業等級的硬設備逐漸向PC平臺上轉移,原先身價極高的專業軟件逐步移植到PC平臺上,價格也日益大眾化。同時影視制作的應用也從專業的電影電視領域擴大到計算機游戲、多媒體、網絡、家庭娛樂等更為廣闊的領域。許多在這些專業領域的從業人員與大量的影視愛好者們現在都可以利用手中的計算機來制作自己的影視節目。

許多人接觸到影視節目制作,是從3D計算機動畫開始的,直到目前,了解乃至掌握3D計算機動畫制作的人員很多,介紹這方面的書籍也不少,而對于影視后期制作,多數人并不太了解,相關的書籍也較少,而且一般也只關心某一軟件的操作使用,而對于影視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和原理卻不甚重視,希望讀者能透過本書,不但可以了解和掌握軟件的使用,同時也對影視后期制作的整個過程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1.影視后期制作概況

影視節目的制作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由于影視節目本身的多樣化,從耗資巨大的電影制作到個人制作的家庭錄像帶,可以說有天壤之別。雖然這些節目的使用意圖,編列的制作預算,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有很大的區別,但其制作過程卻有相當的共同之處,一般來說,影視節目的制作可以分為前期制作,實景拍攝,和后期制作三個主要階段。

前期制作是籌劃與準備的階段,對于電影制作來說,這個過程多半是從劇本開始,然后是制定預算、籌募資金、選定拍攝地點、挑選演員、組成攝影小組等一系列復雜的過程。而對于個人制作者來說,這也許不過是突發奇想,然后拿起自己的攝影機,拍攝周遭環境人物短短數分鐘互動的事。

拍攝階段就是利用攝影機記錄畫面的過程,這時拍攝的素材可以說是構造最終完成片的基石。 當主要的拍攝工作完成后,就到了后期制作階段。傳統上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剪輯,把拍攝階段得到的散亂素材剪輯成為完整的影片。一般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實際拍攝的素材是最終剪輯完成影片長度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剪輯師要從大量的素

材中挑出最滿意的素材并把它們按照適當的方式組織在一起。后期制作還包括聲音的制作與合成。

一般只有到這個階段,當多余的素材已經去掉,鏡頭已經組合串聯在一起,畫面與聲音已經同步,才可以看到影片的全貌。因為影片的大量信息和涵義,并不是包含在某一個鏡頭的畫面中,而正是包含在一連串畫面的組合當中,包含在畫面與聲音的聯系中,毫不夸張地說,影視藝術有很大的程度上正是表現在后期制作之中的。

傳統的電影剪輯是真正的剪接,拍攝所得到的底片經過沖洗,要制作一套工作樣片,利用這套樣片進行剪輯。剪輯師從大量的樣片中挑選需要的鏡頭,用剪刀將膠片剪裁,再用膠帶或膠水把它們黏在一起,然后在剪輯臺上觀看剪輯的效果,這個剪裁、黏貼的反復過程要不斷重復直到最后看當滿意的結果。這個過程直到現在仍然很常見,雖然看起來很原始,但這種剪接卻是非線性的。剪輯師不必從頭到尾順序地工作,因為他可以隨時將樣片隨時從中間剪裁,插入一個鏡頭,或者直接剪掉一些畫面,都不會影響整個片子。但這種方式對于很多制作技巧是無能為力的。剪輯師無法在兩個鏡頭之間制作一個特效融合的畫面,也無法調整畫面的色彩,所有這些技巧都只能在沖印過程中完成,同時剪刀和漿糊的手工操作效率也很低。

傳統的電視編輯則是在剪輯設備上進行的。剪輯設備通常由一臺放影機和一臺錄像機組成,剪輯師通過放影機選擇一段適合的素材,然后把它記錄到錄像機中的磁帶上,然后在尋找下一個鏡頭。此外,高級的剪輯設備還有很強的特效功能,可以制作各種畫面的融合與特效過場,可以調整畫面的顏色,也可以制作字幕等。但是由于磁帶記錄畫面是順序的,無法在已有的畫面之間插入一個鏡頭,也無法刪除一個鏡頭,除非把其之后的畫面全部重新錄制一遍。所以這種編輯叫做線性編輯,它給編輯人員帶來了很多限制。

傳統的剪輯方法雖然各有特點,但又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大減低了剪輯人員的創造力,并使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煩瑣的操作過程當中?;谟嬎銠C科技的數字化非線性編輯技術使剪輯的方法得到很大的進步發展的空間。這種技術將素材記錄到計算機磁盤中,利用計算機的運算與數據讀取與儲存進行剪輯的過程。它采用了電影剪輯的非線性模式,但用簡單

的鼠標及鍵盤操作替代了剪刀和漿糊式的手工操作,剪輯結果可以馬上回放觀看,所以大大提升了制作的效率。

1.1影視后期制作中的四個要素

從純粹的后期制作角度而言,即使涉及到不同種類的系統.哪怕是同一種類的不同機型,后期的工作依然可被分解為四個最主要的部分,即:

(1)色彩與光線的校正(Color& Lighting Correct)

(2)動畫(Animation)

(3)合成(Compositing)

(4)噴繪(Paint)

當然,并非上述四項工作在每一個節目的后期制作中均被采納,但這些的確是最重要的部分。

1.2影視后期制作中的三大關系

對于一個電視節目成品來說,前期拍攝是電視節目成敗的關鍵所在,但后期制作對于畫面,圖像,聲音、語言等不同處理方式,直接影響著電視節目的風格、質量與效果 電視要出精品就不能忽視后期制作這個重要的手段。后期制作主要任務是處理以下三方面的關系:

1.2.1處理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關系

任何一部電視作品都是由若干個電視畫面剪接而成,這種剪接不是隨意的,而是按照人們的視覺習慣、生活規律進行有機的藝術連接。電視畫面的剪接,可以糾正電視作品拍攝中出現的失誤,可以使鏡頭的連接更加緊湊,畫面語言更加簡練,創造出藝術感染力更強的時間和空間。

畫面的剪接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硬切,另一種是利用現代電子技術手段對畫面進行處理稱為特技剪接。

1.2.2音樂與畫面之間的關系

電視節日的畫面與聲音、畫面與畫面、聲音與聲音的編配并不是簡單隨意的拼湊,而是巧妙的有機組合,由此構成理想的視聽效果。語言可以直接幫助和引導觀眾理解畫面,表達畫面不易表現的內容。榮獲第四屆中國記錄片學術獎大獎的《舟舟的世界》就是聲、畫和諧的典范。片中的解說詞恰到好處地完成了編導的要求。風格獨特、富有情趣的解說詞為畫面增添了色彩。所以在語言的使用上要舍得下功夫,反復潤色、修改,使之與畫面相輔相成。除語言之外,音響效果也是畫面配置中的一個重要成分。音響可加大影視作品的信息量住編。

1.2.3處理電視字幕與聲畫之間的關系

在處理字幕與畫面關系時應注意兩點:

(1)注重選擇字幕的顏包及字幕的背景設計。不同顏色的宇幕表達不的情感和氣氛,白色字幕顯得客觀真實;紅橙黃等顏色字幕給人以溫暖,熱烈的感覺,顯得情緒振奮,思維活躍字幕顏色的選擇應注意保持統一的基調,切忌隨心所欲胡亂朋色。字幕背景設汁不應只是清一色彩底.要精心選擇一些簡潔的線條和清新典雅的圖案。值得注意的是,背景只是一種陪襯和烘托,目的在于美化亨幕,切不可喧賓奪主

(2)注重選擇恰當的字體、字 及字幕出現方式、 電視字幕采用什么樣的字體、字型.要根據場合而定.不能生搬硬套。在電視創作中,還要注意字幕的出現時機,生硬的出字方式給觀眾帶來的是“附加感”:巧妙的出字方式就有一種依附感,畫面 字幕相依托,更好地為主題服務,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2.影視特效

隨著影視制作的迅速發展,后期制作又肩負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責:

特效鏡頭的制作—特效鏡頭是指拍攝無法直接得到的鏡頭。早期的影視特效大多是通過模型制作、特殊攝影、光學合成等傳統手段完成的,主要在拍攝及沖印的階段中完成。計算機數字的使用為特效制作提供了更好更多的手段,也使許多過去必須使用模型和攝影技術完成的特效可以透過計算機科技來制作完成,所以更多的特殊效果就成為了后期制作的工作。

特效鏡頭無法拍攝到一般是由于兩種原因,一是拍攝對象或環境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不可能拍攝到,例如恐龍或是外星人;二是拍攝的對象和環境雖然在實際生活中存在,但無法同時出現在同一個時空中,例如影片的主角從劇烈的爆炸場景中逃生。

對于第一種困難,就必須利用別的東西來模仿拍攝的對象,常用的手段包括制作模型,利用對人的化妝來模仿其它生物以及計算機的3D動畫,實際上3D計算機動畫也是一種模型,只不是它是存在在計算機中的虛擬模型而已??傊鉀Q這類問題,需要用一種無中生有的辦法。

對于第二種困難解決的方法就是合成。既然拍攝的對象都是存在的,就可以單獨拍攝他們,然后在分別把拍攝的這些畫面合成起來。過去,合成主要依靠特效攝影和沖印時的技巧來完成,但計算機數字合成技術的快速發展使這些方式都相形落伍了。在近年來特效電影的迅速發展,并帶動了整個電影工業的成長。計算機數字合成技術與3D計算機動畫有很大的差別,它本身不是無中生有的一種技術,而是利用已有的素材畫面進行組合,同時可以對畫面進行大量的修飾、美化??梢哉f是一種錦上添花的一種技術。

對于電視節目來說,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畫面,畫面本身就是由很多沒有關聯的物體組合而成,顯然不是透過拍攝,而是透過合成得以的。例如很多電視片頭,廣告,MTV等節目就是如此。這時合成的首要逃條件不是真實感,而是純粹的審美和形式感,但從合成的技術方式來說與擬真的合成沒有太大的差別。

經由以上的介紹,大致總結出影視后期制作的樣貌:利用實景拍攝所得到的素材,透過3D計算機動畫和合成的技術來制作特效鏡頭,然后把鏡頭剪接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影片,并且為影片制作聲音。在以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電視數字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目前大部份的電視節目,從廣告、片頭、MTV、電視劇等都是按這樣的工作方式制作出來的。

總之,計算機在電影制作上的應用從根本上改變和影響了“電影工業”的創作與發展。從另一方面考慮,一些電影完全是為了向觀眾們展示其視覺感觀上的魅力所在,這便是計算機數碼技術有了很大的用武之地。但無論怎樣,電影就是電影,有它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因此,假如很糟糕的電影作品使用了再先進不過的數碼技術營造出精彩的視覺效果,也不會抹殺它作為糟糕作品的本質。

參考文獻

【1】 姚學潤—《影視后期制作中的四個要素》—《電視工程》— 1997—1

【2】 王鄂生—《淺談電視節目的后期制作》—《新聞前哨》—2003—5

【3】 邱淳—《電影、電視節目的聲音后期制作》—《現代電視技術》—2003—1

【4】 《概述影視后期制作》—東莞多媒體制作網—

—2008年5月20日

【5】 《影后期制作技術》—東莞多媒體制作網—

好萊塢影視賞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影視 聲音 《百鳥朝鳳》

影視是一門視聽結合的藝術,在影視作品中除了畫面能塑造人物形象之外,聲音也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影視聲音主要包括:人聲、音響、音樂。這三種元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影視作品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聲元素可以分為對白、旁白、獨白。對白是影視作品中人物之間的交流、溝通,旁白是對影視畫面中人物的活動進行補充和解釋,獨白則是影視作品中人物內心活動的表現。音響是影視中除了背景音樂和人聲以外的所有自然或人為環境的聲音。音響并不是簡單地對自然聲音進行模擬,而是用來營造氛圍、表現環境,將真實的環境氛圍進行還原,使影視作品的生活感更強。音樂元素是體現影視劇藝術構思的音樂,分為有聲源音樂和無聲源音樂兩類。有聲源音樂是指畫內音樂,也被稱為客觀性音樂。此類音樂的聲源可以在故事情節中找到,如畫面中人物的演唱或者演奏,以及開著的錄音機、電視機等的聲音。無聲源音樂指在鏡頭畫面中甚至在整部影片中都找不到聲源的音樂,是創作者根據劇情需要創作的音樂。

一、人聲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

《百鳥朝鳳》是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的作品,以嗩吶為代表,講述了兩代人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堅守與繼承,影片中聲音的運用恰到好處,增強了影片的表現力,同時提升了影片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人聲在影片中的轉場作用

人聲在影視作品中除了傳達影片信息,在畫面轉場時也有重要作用。在影片中,“百鳥朝鳳”第一次出現是在天鳴和師娘的對話中。師娘告訴他一般人用四臺,八臺用的很少,價錢也高,一般人家是請不起的。于是,天鳴好奇地問師娘,還有比八臺更厲害的嗎?師娘回答“百鳥朝鳳”。隨即伴隨著悠揚的笛聲,畫面就從室內切換到室外,鳥兒在天空中飛翔,天鳴在蘆葦叢中奔跑。表明了天鳴對“百鳥朝鳳”的熱切期盼。

(二)旁白對影片的補充與解釋

旁白在影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解釋說明、交代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有利于觀眾理解劇情。在焦師傅“傳聲”時,這里的旁白既有轉場的作用又向觀眾揭示了傳聲的重要性。“傳聲”傳的不僅是演奏技巧,更是一份榮耀,是對一個嗩吶藝人人品和藝品的肯定。與后面焦師傅選擇“傳聲人”的要求有呼應的效果。

(三)聲音塑造人物形象

影片通過人說話時的節奏、語氣、音調高低的變化,把劇中人物的形象刻畫得十分生動。片中天鳴小時候的聲音比較稚嫩、清脆,展現了小孩天真的本質;成年后,天鳴的聲音變得圓潤、渾厚,增添一份成熟。從聲音變化這一部分就可以讓觀眾有一種對比,感受到成年天鳴沒有年少時那么歡樂。天鳴父親送天鳴來焦師傅家中求藝,和焦師傅交談時,語速特別快,表現了他內心的緊張和擔憂,怕焦師傅不會收天鳴這個徒弟,不能圓自己的嗩吶夢。而焦師傅的語氣則很沉穩,語速較平緩,可以看出他在當時的地位是十分受人尊敬的,那時候的嗩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年老時的焦師傅聲音變得比較低沉、沙啞、語速較緩慢,沒有了年輕時候的活力和底氣。一方面展現了焦師傅已年老、病危的狀態;另一方面隱喻了嗩吶在人們心中地位的下降,逐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四)聲音的民族性

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語言,人們可以通過語言來識別民族性和地域性。本片講述的是陜北的一種傳統文化,所以在人聲的運用上也有一定的陜北特色。天鳴叫爸爸是“Da”,焦師傅去找其他師兄弟吹嗩吶,問了天鳴“咋?這游家班班主是你還是我?”角色之間的交流,對話帶有一定的方言,可以讓影片更具地域性,另有一番風味。

二、音樂的抒情及表達效果

(一)音樂的敘事能力

影片《百鳥朝鳳》中對音樂的運用,在增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敘事能力。影片剛開始,導演用了一曲輕盈的鋼琴聲引入畫面,緊接著伴隨一曲悠揚的笛聲將觀眾的視線吸引到人物身上,優美的音樂與一幅幅壯闊的黃土高原美景相結合,勾勒出一場大自然的盛宴,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展現了溝壑嶙峋的陜北風貌,點明了故事的發生地點。

(二)音樂的轉場作用

影片中的音樂會伴隨劇中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進行轉場。天鳴在河邊練習吸水,還聽到路人對自己的嘲諷,對嗩吶的調侃,加之自己一直沒有把水吸上來,心里有一絲失落和不滿,此時的背景音樂傳遞的情緒是悲傷的。當天鳴吸上水來時,內心充滿了希望,滿心歡喜地跑回去找師傅證明自己,背景音樂立馬轉換成了歡快的節奏,并伴隨著鳥兒在空中翱翔時的叫聲,充分展現了天鳴第一次小有成就的喜悅感。當他興沖沖地站到師傅面前,自豪又高興地告訴師傅:“我吸上來了。”原以為會得到師傅的夸獎,沒想到師傅不但沒有表揚他,反而冷漠地給了他一根更長的竹筒。這時,天鳴內心的喜悅被沖淡了,歡快的背景音樂也戛然而止。不僅表明了天鳴內心的失落,也凸顯了此時尷尬的氛圍。

(三)音樂烘托影片情感

音樂的烘托作用在本片中是十分顯著的,“百鳥朝鳳”在劇中共出現了三次,每一次所代表的情緒都不一樣。第一次是天鳴去看望焦師傅的時候,向師傅抱怨現在不行接師禮了,人們對嗩吶的認知逐漸邊緣化。焦師傅便告訴他,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焦師傅喝醉后吹奏的“百鳥朝鳳”節奏比較歡快,聲音嘹亮。雖然嗩吶現在不受歡迎,但是焦師傅對嗩吶的熱情并沒有減少,一如既往地熱愛嗩吶。第二次是火莊的竇村長去世,竇村長的人品和威望極好,配得上“百鳥朝鳳”,焦師傅用盡全身的力氣去吹奏了一首凄婉動人的曲子,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吐血,也不會放棄嗩吶,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譜寫一首動人的“百鳥朝鳳”。最后一次是焦師傅去世,天鳴獨自一人在他墳前流著淚吹“百鳥朝鳳”,這時的節奏緩慢,情感低沉,圍繞焦師傅的是一首悲涼的曲子,充分表達了天鳴對師傅的愛與不舍。

三、音響在影片中的作用

(一)音響的真實感

音響在影片中的大量運用,還原了影視的真實感和現場感,增強了影片的代入感。父親帶天鳴去拜師學藝時路上的腳步聲,到焦師傅家門口時的推門聲,父子倆喝水時咕嚕咕嚕的聲音,天鳴吃飯時狼吞虎咽的聲音……都增強了影片的生活氣息。焦師傅讓天鳴一口氣把水吸干,以此來證明他的氣力。天鳴在吸水時,出現了很多環境聲,比如知了的鳴叫聲、牛叫聲,以及父親在一旁加油打氣的聲音,都從側面反映了天鳴的氣力不足。但是,加入了這些環境聲,就拉近了人與大自然的距離,也拉近了觀眾與影片的距離,讓影片更具有一種真實感。

(二)音響在影視中的對比效果

西洋樂隊與游家班同時出現在人們面前,西洋樂隊的《河里的青蛙從哪里來》和游家班的《南山松》形成一種對比。然而,人們選擇了西洋樂隊的長號、架子鼓、電吉他,嫌棄游家班的嗩吶演奏。以柳三為首的一群青年人和游家班開始了一場斗爭,一邊是熱情澎湃的樂隊演奏曲,而另一邊是慌亂、激烈的斗毆場面。這兩種場景在節奏上比較相似,具有反襯的效果,用歡快的節奏來襯托他們激烈的斗爭,而激烈的斗爭下所傳達的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衰落。一支支嗩吶被人踩碎,像垃圾一樣被人扔在地上,滾來滾去的聲音,這些聲音激怒了焦師傅。他掀翻桌子的聲音,震撼了人們的心靈,所有的聲音都在此刻停止了。這些音響效果的運用表達了焦師傅內心的絕望,以及游家班悲慘的命運。

(三)超現實音效的隱喻作用

超現實音效主要通過夸張的音響效果表現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或精神狀態,與畫面相結合,具有隱喻的作用。影片中,當游家班遇上西洋樂隊時,天鳴好奇地往前走想看個究竟,隨即便出現一聲鞭炮的轟炸聲,這聲巨響讓天鳴蹲下身捂住了耳朵,表現出天鳴受到了巨大的打擊。表現了天鳴內心的恐懼和驚慌,同時隱喻天鳴帶領的游家班受到了突如其來的沖擊,嗩吶這一傳統文化受到來自西洋樂隊的考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聲音在影視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將聲音與影視畫面銜接在一起,不僅生動刻畫了人物形象,而且讓影視作品更加接近現實生活。聲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取代影視作品中文字的存在,渲染相關情緒,讓影視更有代入感。聲音的合理運用可以拓寬影片的表達意境,豐富劇情。所以,聲音是影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祁雪松.聲音元素在影視后期制作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5,35(19):143-144.

[2]陳曄,李若楠.影視聲音的造型性分析[J].大眾文藝,2013(02):179-180.

[3]侯舒文.回響的天籟,民間藝術的薪火相傳——電影《百鳥朝鳳》觀后[J].東方藝術,2018(24):86-89.

[4]張晉輝.聲情并茂:2016年度中國電影聲音藝術分析[J].百家評論,2017(04):81-91.

[5]李琳,張萌喆,孫軍梅.影視作品中的詩意現實主義書寫——以電影《百鳥朝鳳》為例[J].河南農業,2017(18):62-64.

(作者簡介:蒲仙,女,碩士研究生在讀,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影視與視覺傳達)(責任編輯 劉冬楊)

好萊塢影視賞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音樂賞析;教學;小學音樂教育;欣賞

音樂不是實物,欣賞也并非具象,將如此抽象而虛無縹緲的概念傳輸給小學生將會是教學的攻堅克難部分。但同時,小學生經歷少,沒有音樂糟粕的熏陶,對新事物接納能力強,從小對學生音樂欣賞的培養將深刻影響學生未來對藝術和美的欣賞與接納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而對于老師而言,在教學中具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掌握學生年齡特點,激起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教育進程必將事半功倍。

一、音樂欣賞對學生音樂學習的意義

自政府發表文件提出:將德智體美教育作為教育重要方面。對于小學生教育工作來講,基礎學科的教育重要性不如藝術學科。小學生年齡尚小,心智尚未成熟,審美尚未培養完全,容易被家庭或社會氛圍帶偏。從小對學生音樂欣賞的培養將深刻影響學生未來對藝術和美的欣賞與接納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

以交響童話為例,從故事本身入手,將音樂轉化為豐富而有趣的圖畫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具體的了解到音樂背后的內涵,張開想象的翅膀。為欣賞交響童話主題的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此外,一個好的音樂氛圍將影響學生的成長環境。試想,一個校風差,學風歪的學校里,如何開展良好素質教育?又如何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從音樂這個小的點做起,以點帶面,進而帶動整體。創造一個良好而美麗的校園風尚。經常播放富有時代意義和精神的作品如《讓我們蕩起雙漿》、《一個真實的故事》、《閃閃紅星》等。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熏陶,激發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敬愛之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二、如何將欣賞融入教學

(一)以欣賞為線,貫穿唱歌、樂理與基本技能

音樂教學重在欣賞,欣賞作為中心內容,占據教學主導地位。因此,在教學中,以欣賞為前提,通過樂器、歌唱、演奏等形式,給學生的認知帶來新的體驗。同時,將基礎知識融入音樂本身,加以引導學生欣賞學習。將會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項重要手段。例如欣賞歌曲小白船的時候,不單單只是對單一樂曲個體進行播放。而是加入動畫,多媒體等其他新奇因素,以來增加動畫性激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二來多元素結合,理解與感受也將更加深刻。節奏、速度、起伏、情感的多方面融合,是學生更加投入到音樂所展現的情境中,加深對旋律的印象,更好感受音樂之美。

(二)引導學生欣賞,從感情認識到理性知識

從感覺抓起,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相對于直接教授刻板的基礎知識,先感受音樂實屬更好的選擇。不僅僅對于小學生,對任何學習者而言,由簡到難,由易到難才是學習之道。此外,感受所帶來的興趣是無價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喜歡這門藝術,想要去更深入的了解,激發學生想要學習理性知識的欲望,基礎知識將不再刻板,而是學習愛好的鋪路石。學習也將會充滿樂趣。

(三)發揮學生創造性,感受美、創造美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感受他人作品的同時,激發學生獨特本身創新性與創造能力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個不同的創造體,音樂這門藝術才能經久不衰,愈發美麗。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步步了解藝術產生的情感,感受到了藝術的美,而這些所有學過的、看過的、聽過的都將成為學生寶貴的財富,為學生的創造性埋下伏筆。教師是學生創造力萌芽并發展的園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創造音樂的機會,引導學生將想象力轉化成具體可見的實體。不僅僅是學生對音樂欣賞能力的飛躍,更激發學生創造的動力,并讓學生明白,藝術不是天花板不可觸及,任何人都可以去創造、去感受。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絕不能只停留在傳統模式,改革創新,用最新的思想與那些稚嫩而新鮮的孩子們碰撞,亦師亦友,用最具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以最貼近孩子思維方式的教學模式,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最適合學生特點、淺顯易懂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融入到教學,不斷更新教學模式,為更好的將欣賞這一藝術能力為學生所理解并掌握。寫無止境,教無定法,只有不斷求新探索,才能不斷完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可以引導和激發的。一堂音樂課,教師如果能科學地、充分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做到愉快教學、輕松學習,學生就一定能在廣闊的音樂天地馳騁,我們的音樂課也會更加具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韓文華.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7):11.

[2]朱堯鴻.音樂欣賞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及應用分析[J].新課程,2021(30):73.

[3]李霖.從教育目標看小學音樂欣賞課的人文價值[D].西南大學,2020.

[4]王金金.多媒體應用于小學音樂欣賞教育的解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3):4-5.

[5]熊睿.基于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好萊塢影視賞析范文第5篇

第一講人物是影視作品的核心

——對影片《生死朗讀》中漢娜形象的分析

二、教學時間安排

4課時

三、教學目的、要求

了解影視作品中人物塑造的手法及作用。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及表現。

1、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的手法。

五、教學方法手段

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

六、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講人物是影視作品的核心

——對影片《生死朗讀》中漢娜形象的分析

影片資料:

中文譯名:生死朗讀 英文片名:TheReader 類型:劇情/愛情/戰爭/歷史 國家:美國,德國 片長:123分鐘

導演:斯蒂芬•戴德利

制片:安東尼•明格拉西德尼•波拉克(等) 編?。罕竟?bull;施林克

主演:凱特•溫斯萊特拉爾夫•費因斯(等)

劇情介紹

“二戰’’后的柏林滿目瘡痍。某天當少年邁克爾(大衛•克勞斯飾)從學?;丶視r,突然生病倒地,這時一名叫漢娜(凱特•溫斯萊特飾)的陌生女人幫助了他。當邁克爾由黃疸病康復后,他找到了漢娜答謝她,_不料兩人卻很快卷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關系,雖然漢娜的年齡比邁克爾大了20歲。

邁克爾發現漢娜很喜歡聽他讀書,而他朗讀的力量讓他們的關系更為親密?!秺W德賽》、《陰謀與愛情》、《無用之人》……一本本讀過來,漢娜深深著迷。然而有一天,漢娜卻突然不辭而別,留下邁克爾暗自神傷。

八年后,邁克爾雖然已經淡忘了漢娜,但是那段關系一直是他最甜蜜的回憶。已經是法學院實習生的他在畢業之前參加了一次對納粹戰犯審判的旁聽。就在這時,邁克爾與漢娜又相遇了,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會與漢娜這樣見面——她憔悴地坐在被告席上,作為一名納粹戰犯!

審判開始了,原來漢娜曾做過納粹集中營的女看守,面對事實她供認不諱,

1 對所有的指控全部承認。審判進行得很順利,漢娜面臨的將是終身監禁……然而此時邁克爾發現自己仍然深愛著漢娜,而他也無法相信漢娜曾是那樣的人,于是他開始調查整個案件的始末,直到最后他發現一個秘密,一個導致了比懺悔更令人心碎的愛情悲劇的秘密……

拍攝背景

電影《生死朗讀》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目前這本作品已經被翻譯成39種語言,在全球賣了上百萬本,還是第一本登上《紐約時代》暢銷書排行榜冠軍的德國小說。

在2002年奉獻出那部讓觀者動容且獲得了奧斯卡9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終助妮可•基德曼奪得后冠)的《時時刻刻》之后,導演斯蒂芬•戴德利苦尋良久,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電影計劃——改編《生死朗讀》。這個飽含著愛、罪惡、秘密與救贖的故事在打動全球無數讀者的同時也深深觸動了他的心。也正是因為面對著如此令人唏噓的故事,斯蒂芬•戴德利感到了無限壓力。早在開拍前和韋恩斯坦公司商談影片時,斯蒂芬•戴德利就一直被自己能否把握好這部電影的改編所困擾。還好家人和影迷給了斯蒂芬•戴德利力量與自信,最終在他的帶領下,《生死朗讀》順利拍竣。

雖然事關“二戰”與納粹的影片多如牛毛,但斯蒂芬•戴德利對本片能脫穎而出充滿信心,因為《生死朗讀》對那段慘絕人寰往事的觀點非常獨特:它不再關注那些慘無人道的罪行,也沒有慘烈的畫面作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點放到了普通人的身上,通過他們的轉變來折射出那段罪惡的往事。“并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是劊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覺就參與到了罪惡之中,像漢娜一樣,”斯蒂芬•戴德利說:“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只是沒人關注過他們而已。而實際上他們往往付出了更為慘痛的代價。”也正是這樣的獨特觀點才使《生死朗讀》從斯蒂芬•戴德利的選擇中閃耀出不一樣的光輝,順利得到了這位奧斯卡提名導演的青睞,而如此有威懾力的故事,再加上導演與主演的小金人星光,《生死朗讀》早就在各大媒體的“2009年奧斯卡預測”上占據了一席之地,雖然最終敗給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卻并不能掩飾本片巨大的藝術魅力。

理論準備

敘事藝術作品的主題思想是要通過對人物的塑造才能得到體現的,所以,人物在敘事藝術作品中處于一個很重要的位臵,它是敘事藝術作品的核心,因此,高爾基把“文學”稱作人學。自然,電影中的人物也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編導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他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梢赃@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對于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事件、動作、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2 而創造人物性格的關鍵是要掌握好人物的性格邏輯。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行必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邏輯,或者說,要按照人物的軌跡向前走,他說的及他做的必須是他可能說的或可能做的。另外,還要寫好人和人的關系,即將人物放到矛盾沖突中去表現他們的性格,與情節一起,將人物性格盡情地展示。

鑒賞分析

有罪的愛情,各種奇特的狂歡 充滿了惡毒的親吻 一群魔鬼也高高興興地消遣 在窗簾折褶里浮動

——〔法〕波德萊爾《惡之花——被殺的女人》

當地時間2月23日凌晨一時,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儀式在美國洛杉磯柯達劇場落下帷幕,34歲的英國演技派巨星凱特•溫斯萊特憑借自己在《生死朗讀》一片中精湛的表演如愿以償地捧走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的金杯。應該說,這是個令絕大多數人都能夠滿意的完美結果,但其在最佳影片角逐中敗北,卻讓包括許多看好此片的人大跌眼鏡。

必須承認,在獲得200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的五部影片中,|生死朗讀》相當具備奪冠的實力。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建筑在一個已經于全球取得了廣泛贊譽并榮登《紐約時代》暢銷書排行榜冠軍的原著基礎之上,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導演是赫赫有名的斯蒂芬•戴德利,更不僅僅因為它的制片人中竟然有兩位是已故大師級的安東尼•明格拉和西德尼•波拉克,前者憑《英國病人》聲振影壇,后者的《走出非洲》等片則一直是影視學院學生頂禮膜拜的經典……單憑劇中由凱特•溫斯萊特扮演的女主人公漢娜的形象便足以讓《生死朗讀》像一個堅硬的鐵鉤,牢牢地牽住了每一個觀眾的心。恰如《玫瑰人生》的女主演瑪麗昂•戈蒂亞在為凱特•溫斯萊特祝詞時所說:“……(漢娜這個角色)融合了你身上那些一直令我們著迷的氣質:激情、敏感和驚人的深度,當你的人物穿越時間、愛還有艱難的環境,我們作為你的觀眾,凱特,無時無刻不為你揪心。”應該說,這些話既是對凱特•溫斯萊特卓越演技的贊譽,也是對全片的高度首肯。

盡管如此,《生死朗讀》還是敗北了。原因很復雜,但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比較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在一部分專家、觀眾乃至奧斯卡評委看來,本片在對“二戰”進行反思時,對導致這場人類災難的納粹分子過多地投入了同情與理解的成分,有為其翻案或洗刷罪行的嫌疑。如就有人指責本片的導演用一種藝術化的手法給殘酷的歷史披上了溫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惡的立場上來描繪漢娜這個人物。

真的有為納粹翻案或洗涮罪行的嫌疑嗎?讓我們從分析劇中主人公漢娜這個形象開始。

一、惡

漢娜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3 當1958年的夏季,15歲的德國少年邁克爾狂熱地愛戀上比他大了20歲的漢娜,在她這里得到了愛情的歡愉,以及比家給予的還要多得多的溫暖的時候,我們除了對他們兩人間的年齡略感不適以外,其他方面似乎說不出什么微詞,甚至某些時候,我們倒被兩人熾烈的愛感動著,衷心希望他們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然而,隨著漢娜不辭而別,陰云與謎團開始布滿我們的心:漢娜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她為什么神龍見首不見尾,為什么會在點燃了邁克爾內心熊熊的火焰后又毫不留情地潑上一盆冰凍的冷水?直到八年后,邁克爾已成為法學院高材生,作為實習生去旁聽一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時,我們才和他一樣恍然驚醒,而過去的一切疑問也都隨著法庭上那熟悉的聲音的再次出現迎刃而解:漢娜之所以如此神秘,完全是因為她曾在納粹集中營當過女看守的緣故。

如果僅僅是當過女看守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影片中邁克爾的老師在講解法律時說:有8000人在奧斯維辛工作,但只有19人被判有罪,6人被判謀殺。要證明謀殺,首先要證明意向的存在,也就是說,雖然當時你在奧斯維辛工作,但如果只是在按上級的命令行事,并沒有在上級的命令之外“額外作惡”的話,那你就是無罪的。換句話說,如果你是完全被動作惡而不是主動作惡,那么你就是無罪的。審判不是按照道德,而是按照法律,并且是按照“事件發生時的法律”進行的。

那么漢娜有罪嗎?她有主動犯罪的“渴望’’和“行動”嗎? 答案是肯定的。

集中營的幸存者指控說:漢娜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當看守期間常常選一些年幼的、虛弱的、會識字的女孩去為她朗讀。她給她們吃的,給她們找地方休息,看起來像在保護她們,可真實的目的卻是處死她們,好為新來的犯人騰出牢房。

集中營的幸存者還指控漢娜和其他的看守說:1944年冬,漢娜等人帶著集中營的女犯們遷移,當晚在一個教堂住宿時遭到了盟軍飛機的轟炸,漢娜和其他的看守眼睜睜地看著教堂內的幾百個猶太人被活活燒死,卻拒絕開門……

更加可怕的是,漢娜還是一個身在“惡”中卻對自己的“惡”毫無認識、毫無悔意的人,她不但不為自己所犯下的罪惡懺悔,相反,竟然為自己辯解說是工作需要而已。

“換了你,又能怎么樣呢?”恐怕誰都忘不了,理直氣壯的漢娜拍著桌子質問法官的這句話語。

夠了,當影片講到這里,漢娜的形象巳是十分明晰。她是一個惡人,一個像屠夫般殘忍地殺人的人,她根本不是什么美麗的天使,而是一個長著一副迷人面孔和優美身材的惡魔,是長著美麗花瓣迎風綻放燦爛奪目的罌粟,誰沾上她,誰就算是和撒旦結了親。她之所以讓邁克爾為她朗讀,不是因為愛戀和傾慕,而是延續了在集中營的一種習慣和喜好,她從來也沒有愛過邁克爾。邁克爾只是被她奴役和利用的一個工具,就像在集中營所選的朗讀者當中的任意一個一樣。

可憐的邁克爾意識不到這一點,他的世界只有漢娜,在和漢娜吵架之后總是哭著請求漢娜的原諒:

“你肯原諒我嗎?”

4 “你愛我嗎?”

15歲,一個情竇初開、極度自尊、傲氣沖天的少年,僅僅是因為愛著面前這個女人就忍受著一切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像乞討一般地追問著對方愛不愛自己。盡管漢娜點頭了,卻只是在虛與委蛇。當時的邁克爾信以為真,而八年后,身處法學院的邁克爾終于了解了事實。他的第一個舉動是來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望著已歸于平靜的曾經的殺戮場所,他在想什么?極有可能的是:如果年代錯亂、時光倒流,他也將成為被漢娜殺死的人的當中的一個。他為自己的這個發現害怕、痛苦、驚悚、戰栗,于是采取了第二個舉動——不僅止住了去看守所探望漢娜的腳步,相反,還向一個一直對他有好感的女生交付了足以稱之為對惡女人背叛和報復的身體和感情。

邁克爾的選擇是正確的,這也是我們希望他做的選擇。

然而,且慢,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為什么我們還跟邁克爾一樣又陷人了另一個不可解開的結?望著法庭上一臉茫然、被人陷害的漢娜,聽著旁聽席上傳來的陣陣“納粹!納粹!”的咒罵聲,邁克爾在流淚,而我們,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是怎么了?我們的感情、道德究竟出了什么問題?難道她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惡人嗎?為什么我們要為她今后的命運感到揪心?想來想去,全都是因為那個被漢娜苦心保守著,同時也未被邁克爾說破的秘密。

二、花

這就要問:在法庭上,漢娜要保守的秘密是什么,什么樣的秘密值得她寧可終生坐牢也不愿意泄露?

漢娜想要保守的秘密其實很簡單,就是她根本不識字,她是個文盲。當初,她之所以喜歡聽邁克爾為她朗讀而自己從來不看書就是這個原因。也正因如此,法庭上提交的那封寫給監獄長的有關不開門讓猶太人活活燒死的報告不可能出自她的手筆。在那場教堂罪案中,她和其他的看守犯的是同樣的罪,既不是主謀,也不是主犯,所以,應該和其他的看守一樣是被判幾年而不是被判終身監禁。

正是由于她死死保守著這一秘密,拒絕在字跡鑒定時透露出自己不識字的事實,讓其他的看守鉆了陷害她的空子,而她自己似乎也愿意以犧牲自由為代價來繼續維護這個秘密。至于邁克爾,原本可以出面作證,還歷史一個真實的面目,讓漢娜脫離終身監禁之災,但他最終沒有說出這一真相,為什么?原因有二:一方面,邁克爾在得知了漢娜的真實身份和曾經犯下的罪后,為發生在自己與漢娜之間的那段戀情感到羞愧,他無法釋懷自己曾與法西斯成員有染,他覺著自己一旦說出真相便面子盡失,因此,在說出真相面對羞恥與保持沉默求得體面之間,邁克爾選擇了后者;另一方面,邁克爾這樣做也是出于對漢娜的尊重,以維護漢娜極力維護的尊嚴。

尊嚴,是的,我們在這里討論到了人的尊嚴。約翰•高爾斯華餒說:“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

漢娜就是一個極其講究個人尊嚴的人。她知道一旦對外公布自己是個文盲必

5 將遭到這個社會的恥笑、嘲諷和唾棄。為了尊嚴,為了面子,她想盡一切辦法保守這個秘密,所以和邁克爾一起旅行時,路線、地圖全由邁克爾設計,點餐時也和邁克爾保持一致,但有一點是必須做的,那就是自己也要擺出一副看菜單的舉動,哪怕那菜單被自己的手拿倒了。

不管怎樣,漢娜的這種自尊、自愛,甚至為了自尊而放棄自由的舉動體現了人性中積極和美的一面,它深深地打動了所有觀眾的心。尤其是當我們想到漢娜這種對失落尊嚴的尋找,對尊嚴的極度追求,不是她自身的需要,而是社會偏見逼她如此的時候,我們就更加理解了發生在漢娜身上的這出悲劇的實質。是社會在按照知識的多少對人進行劃分,而這種劃分的標準讓漢娜落到了最底層,她無法得到別人的尊重,只能受到蔑視和嘲諷。她無法接受這一點,她也想活得像別人一樣有尊嚴??墒窃诤推侥甏?,她找不到這樣的機會,而戰爭到來時,她驚喜地發現,自己雖然是個文肓,但卻比有知識的猶太人“高級”,于是她放棄了西門子公司給她提供的可以升遷的機會,主動報名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去當看守,之后便開始了各種殘忍的報復行動:不僅殺死那些有知識的孩子,還眼睜睜地看著聽著教堂內幾百個猶太人在火中呼喊救命卻不開門。她為什么這么做?思來想去,只能是因為強烈的自尊背后掩藏著強烈的自卑,而強烈的自卑導致了強烈的忌恨,強烈的忌恨讓她成了一個殺人的人,也只有消滅了那些曾經瞧不起自己的人才能滿足她那變態的極度的自尊。

同樣,和邁克爾的關系也是如此,唯一的不同是她不能再像戰爭年代那樣隨意地奴役、隨意地殺人,她必須拿身體做交易,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種種的不平等以及不容分說的條條命令:

“給我讀《戰爭與和平》。” 還有,“你傷害我,還沒這個資格。”

應該說,漢娜希望做一個有尊嚴的人,一個不被人蔑視的人,一個和別人平等的人,這個要求并不高、并不過分。只是,她不能為了找回做人的“尊嚴”便去做惡人,更不能去做一個對罪惡還產生了依賴感的人。好在漢娜在人生的最后關頭終于意識到了自己對他人、對邁克爾做出的傷害,她做出了心靈的懺悔,那索走她性命的書本以及那裝錢的盒子洗出了她惡之外善的潛質。

正因為漢娜在惡之外還具備這種善的潛質,正因為漢娜保守秘密的舉動是為自尊,才讓邁克爾在接下來的長達十年的歲月里欲罷不能,他開始用朗讀的方式對漢娜進行救贖,只可惜漢娜出獄之際,愛被破滅,走上了絕路。死,成了她最得體也最能保持其尊嚴的歸宿,而故事的感傷因素也在這一刻成了全片的主旋律。

漢娜是一個悲劇。她不知道自己是扭曲的社會風氣的變種。她在罪惡中尋找尊嚴,卻構成了對正義和良知的背叛。

從這個角度說,漢娜是不是納粹已經不重要了,德國人是否都參加過納粹也不重要了。也許,這根本就不是一部反思“二戰’’的電影,相反,它引導我們思索的是人性,是人性的本質、本質的剝離以及剝離后的掙扎與痛苦,換言之,影片的戰爭背景是完全可以被挪移和替換的,“二戰”并不具有背景的作用性。

6 小說也好,電影也好,引導著我們思索的是文盲與掃盲、文化與文明的那種觸目驚心的,甚至足以讓整個人類憂心忡忡的強烈沖突。也許這才是《生死朗讀》體現給讀者和觀眾的極其深刻的藝術內在性。

三、惡之花

在漢娜的身上,善與惡并行,這讓我想起波德萊爾的《惡之花》,那本詩集的主題就是惡及圍繞著惡所展開的善惡關系。惡指的不但是邪惡,而且還有憂郁、痛苦和病態之意,花則可以理解為善與美。波德萊爾破除了千百年來的善惡觀,以獨特的視角來觀察惡,認為惡具有雙重性,它既有邪惡的一面,又散發著一種特殊的美。因此,用“惡之花”來形容漢娜恐怕是最準確不過的事情。

漢娜是惡的,惡得令人發指:不但犯下了罪惡,而且不知罪惡,甚至直到臨出獄的時刻,當邁克爾問她有沒有花多點時間想想過去(自己所犯下的罪惡)?她卻回答說關于你和我?這直接導致了邁克爾對她的徹底失望,這種失望也把漢娜送上了一條不歸路。

漢娜又是可敬的。她極有個性,美麗而又勤奮,努力工作并充滿生氣;她喜好知識、喜好文學,還有極高的審美悟性。更主要的是她做出了自尊、自愛甚至為了自尊而放棄自由的舉動。

漢娜是可憐的。為了一個不該做出的回答在監獄度過了自己的余生,盡管有邁克爾朗讀過的書做陪伴,但畢竟這是強加給她的不幸。

漢娜同時又是堅強的。她敢于直面事實,敢于承認她所參與的罪惡的全過程。相對于那些矢口否認自己所犯的罪惡并且用極其卑鄙惡劣的手段陷害她的同道,她明顯要勝出一籌。

她對尊嚴的近乎狂熱的追求迫使她承認了那莫須有的罪名,她情愿讓其他的看守奸計得逞也不愿暴露她覺得是一生中最大的恥辱。尊嚴與羞恥、自卑與自尊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把一個真實的、復雜的、多元的、難以言說的漢娜擺在了我們面前,又像是一塊調色板,匯聚了人物的行為、情感、心理、個性等原色,畫出了一幅立體的油畫效果圖。

看《生死朗讀》,解讀漢娜的形象,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1993年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里,通過對阿蒙•歌德人木三分的形象刻畫,塑造了一個不同于以往影片中簡單化、模式化的納粹分子形象,賦予了他立體的多側面的特征。同樣,2002年,羅曼•波蘭斯基》在《鋼琴師》里也塑造了一個喜愛鋼琴音樂的納粹軍官,他居然能與作為正面人物的鋼琴家在音樂世界里心靈相通。今天,我們從漢娜這里再一次感受到文學的力量,感受到它的形象的力量和審美的豐富性居然能遠遠大于它所能概括的思想。

感謝導演斯蒂芬•戴德利,感謝原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感謝凱特•溫斯萊特,感謝拉爾夫•費因斯,當然也要感謝青年邁克爾的扮演者大衛•克勞斯,正是由于他們杰出而又卓越的努力讓我們在巳經擁有了《辛德勒的名單》和《鋼琴師》以及羅伯特•貝尼尼的《美麗人生》之后,又在經典電影收藏夾上多放臵了足以震撼我們心靈的《生死朗讀》。

7

七、思考題及作業

還有哪些電影塑造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請回憶舉例。

八、參考資料

1、《經典電影作品賞析讀解教程》張險峰 北京大學出版社

九、小結

好萊塢影視賞析范文第6篇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課》

實踐報告

題目:經典影視作品學習心得

學 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專業、班級:建環12-1班 學 號:120503140123 姓 名:孫偉東 成 績:

經典影視作品學習心得

孫偉東

一.前言

由于在對馬列著作進行研讀的時候,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所以在選擇觀看紅色經典影視作品時,我選擇了《秋收起義》和《長征》兩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代表性影片,希望能通過對影片的學習,探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發展過程,并且認真體會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艱苦卓絕的奮斗經歷和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升華自己的愛國情操和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因為在學校內網上并沒有兩步電影的查找鏈接,所以我擺脫我的同學放假回來從家里拷貝了這兩部電影,并在5月14號和5月15號,分別觀看了兩部電影。觀看紅色影視的心得體會記錄如下。 二.電影鑒賞

秋收起義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一場旨在反對地主階級壓迫和反對派統治的工農革命。雖然這場革命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取得勝利,但毛澤東同志用自己敏銳、果斷的軍事智慧在嚴峻殘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種,并且建立了第一塊紅色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之所以能夠在敵人強大的重壓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據地,這與毛澤東同志獨到的軍事思想是分不開。從秋收起義中我們可以體會出毛澤東同志的以下軍事思想:

(1)人民戰爭思想:人民戰爭是指通過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為被壓迫階級或被壓迫民族謀求自身的解放。進行秋收起義的初衷就是想依靠當地的人民群眾以武裝斗爭的形式奪取革命的勝利。參加秋收起義的軍隊一共有三個團,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們來自人們,是人民子弟兵。毛澤東同志的觀點是: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只有通過人民戰爭才能有勝利的希望。

(2)人民軍隊思想:當發現參加秋收起義的個別團的領導者存在機會主義、盲動主義、單純軍事觀點等非無產階級思想時,毛澤東同志果斷的在1927年9月進行了“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對軍隊中存在的打罵士兵、虐待逃兵等現象,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口號,甚至還給逃兵發路費。從中體現了愛民和為民全心全意服務的宗旨,我們不由自主的體會到這的確是一支剛強的人民軍隊。

(3)科學的戰爭觀和方法論:在接連的失敗之后,毛澤東同志仔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提出了“攻打長沙等于自殺”的觀點,果斷的放棄了黨中央制定的圍攻長沙的計劃,轉而后退到統治階級力量薄弱的井岡山一帶,為1928年4月的井岡山會師保存了革命的火種。毛澤東的這種實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實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在這部電影中,真實的反應了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具有很強烈地現實教育意義,在這部電影中,讓我體會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按照具體的實踐情況判斷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毛澤東思想正是接受了中國革命實踐的檢驗發展起來的,并最終指導這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份理論成果,認真學習毛澤東思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原理和開創中國革命斗爭形勢的經驗教訓,此外,在本部電影所展現的艱苦的戰爭環境,使我認識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我們必須珍惜這來不易的美好生活,認真向革命先烈們學習,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

《長征》這部電影時長三個小時,分上、下兩集,向觀眾展示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戰略大轉移的歷史場景,深入地再現了紅軍當年長征所遇到的種種內在和外在的艱難險阻,用史詩筆觸全景刻畫了湘江之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夾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紅軍戰士長征途中的幾次較大的戰役和險境,歌頌了紅軍戰士堅定的革命信仰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影片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從弱小走向強大,從依附共產國際走向獨立自主的過程,影片中的遵義會議,是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從此確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帶領著紅軍取得了長征戰略轉移的偉大勝利。我在觀看這部經典影片時,重點認識到,早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十分曲折的,我們因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地堅定自己的信仰,不論遇到什么艱難險阻,都不要放棄自己的信念,要堅定地前行下去。

《長征》這部電影充分展現了革命先烈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長征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向強大精神力量。影片所再現的革命歷程意義深遠,內涵深刻,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學習,對革命先烈的艱苦斗爭經歷和堅定的革命信仰值得我們由衷的欽佩和敬仰。

《長征》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讓我感受頗深??赐辍堕L征》后,我在思考:紅軍是憑借什么才能克服種種不利因素,甩掉圍追堵截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國民黨的軍隊,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保留了珍貴的火種?是什么讓本來是執行戰略大轉移的一支隊伍,在漫漫的萬里長征中更同時扮演了播種機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論散播到中國的大江南北呢?《長征》向觀眾展示了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戰略大轉移的歷史場景。影片宏偉壯觀,深入的再現了紅軍當年長征所遇到的種種內在和外在的艱難險阻,謳歌了紅軍戰士勇于挑戰自我極限敢于戰勝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湘江戰役后,紅軍連克國民黨軍隊的四道防線,但是自身的傷亡也非常慘重,八萬之師拼得只剩了三萬之士,雖然是勝利了,但按照這樣的打法別說陜北會師,沒到四川就得全軍覆沒。即使這樣,紅軍能突破國民黨的四道防線幾十萬大軍的攔截,原因何在呢?

我認為,在這個階段,紅軍能避免覆滅的原因在于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特別是后衛部隊的敢打猛拼的勁頭,阻滯了追兵前進的腳步,給紅軍帶來了珍貴的喘息機會。如果沒有五萬犧牲將士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沒有他們的壯烈情懷,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軍和解放軍的發展,更不要說建立新中國了。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犧牲的先烈們。 在一個集體當中,如果戰略指揮出了問題,大家都亂成一團,沒有眾志成城的決心,沒有凝成一股勁的凝聚力,沒有哪怕犧牲個人也要保全集體的信念,那么這個集體決不會走得很遠,而我們的紅軍指戰員就具備有這些優良的素質,終于能夠令決策失誤的紅軍起死回生,創造了中華戰爭史上的奇跡。這些精神在我們現在這個國際形式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的人民更應該汲取和發揚,不要先自亂了自己的陣腳,大家團結一致,發揚紅軍精神,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強國強軍,保證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之林更好的發展。

湘江戰役后,紅軍在通道得到了及時的修整,紅軍雖然沒有完全擺脫李德、博古的錯誤軍事路線,但是毛澤東開始重新獲得了發言權。在毛澤東和很多頭腦清醒的紅軍領導人的堅持之下,改變行軍路線,四渡赤水,占領貴州,并在貴州遵義召開了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徹底的糾正了博古、李德的錯誤戰略方針,重新奠定了毛澤東在軍隊中的指揮權。此后的紅軍聲東擊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亂了蔣介石的軍事部署,甩開圍追堵截的敵人,大踏步向前。在和張國濤會師之后,雖然紅軍又經歷了兩條路線的選擇,同時受到了張國濤分裂勢力的威脅,但在黨中央的果斷決策下中央紅軍順利的越過千里大草原和陜北紅軍勝利會師,實現了長征北上抗日的戰略目標,揭開了中國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三.心得體會

上一篇:繪本應該怎樣讀范文下一篇:聚龍外國語學校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