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

2023-09-22

兒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為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人才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都知道,農村地區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也就決定了農村地區兒童教育方面的特殊性?;诖?,我們必須要將“鄉村少年宮”的效用發揮出來,并且為教育現代化提供發展動力。本文將主要從鄉村少年宮在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進行全方位的解析,以供業內人士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鄉村;少年宮;特殊兒童;心理健康

在我國,少年宮是廣大少年兒童開展政治教育和集體文化的活動場所,其建設的直接目的就是提升少年兒童的文化素質,最終促進新式人才培養。但是,少年宮方面的資源是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的,農村地區的少年兒童無法充分享受少年宮優秀資源。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就鄉村少年宮在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意義展開全面研究。

一、鄉村少年宮有利于鞏固特殊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我們都知道,在農村地區,特殊兒童主要是以留守兒童的形式而存在,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這就會直接導致這兩代人之間的溝通頻率過低,所以自然就會導致親情關系的淡化?;诨?、溝通比較少,這也就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比較缺失。農村留守兒童多會產生自卑心理,并且表現出比較內向的性格特點,這就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有效推行。鄉村少年宮的出現就克服了這一方面存在的弊端,為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交流提供支撐。我們會將城市少年宮的建設模式引入到鄉村少年宮中,借鑒其活動形式,比如親子科普展覽、親子運動會等,這樣就可以讓兒童與其父母共同參與到項目中來,實現其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鄉村少年宮具有兩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它為農村地區的少年兒童與父母交流提供了一個平臺,對促進其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產生支撐作用。另一方面,農村少年宮還彌補了農村學校教育的短板,實現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農村留守兒童可能會受互聯網的影響比較大,這就導致其對網絡游戲的抵抗力比較低,加上父母的家庭監管缺失,最終就會使其心靈受到負面影響??傊?,我們必須要明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有針對性的提出發展策略,尤其是對于鞏固感情方面要加以注意。

二、鄉村少年宮有利于為特殊兒童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城鄉教育方面存在著差異,這是不容置疑的。種種因素導致了留守兒童面臨著比較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并且農村的社會環境也對留守兒童產生影響。但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一事實,由于留守兒童缺少基本的監管,其比較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響,進而將其推向不良的發展環境。再就是,很多留守兒童沒有主流的價值理念導向,這就可能會產生偏激、片面的價值觀,這對其心理健康和未來的職業規劃都是極其不利的。另外,學校教育是提升留守兒童文化素質的主要支撐,但是很多的農村學校具有比較多的問題。雖然近些年,我國的農村經濟、教育狀況都有所改善,但是這些傳統問題還是依然存在的。在其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部分教師仍然堅持應試教育的理念,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但是,很多的學生并不能達到老師預期的標準,這就會使師生關系處于比較僵化的狀態,進而使學生產生憂郁、苦悶、恐懼、煩躁的負面情緒,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發展。

三、鄉村少年宮有利于推動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

就農村少年宮的本質來講,其還是以公益性項目而存在的,這也就會使其公益性目的進行擴充。我認為,其最基本的作用還是縮小城鄉教育資源的差異,逐步構建起城鄉一體化的教育均衡。開展農村少年宮項目,這也就成為了增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體現。農村少年宮對于這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可以傳播文化、提高留守兒童的素養、增進他們之 間的情感交流,還能豐富這部分孩子的課余生活。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將更好地教育資源融入到留守兒童的實際生活中,讓他們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素質教育資源,這對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四、鄉村少年宮有利于推進全社會對特殊兒童的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尚未解決,這也就制約著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诖?,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這也是我們國家急切想解決的問題。但是,受經濟發展的推動,農村地區的勞動力開始向城市遷移,從而投身于城市建設中。但是,這就使一部分農村勞動力不得不將孩子留在家中,托付給老人照看,這就催生出留守兒童群體。留守兒童的成長是表現出矛盾特征的,父母監護方面比較缺乏、學校監管不全面、社會監護不力等,都可能會使部分留守兒童出現負面狀況,比如安全無保、學業失助、品行失調等。一般來講,農村地區時沒有少年宮的,這也就是農村留守兒童缺少良好的教育資源的重要體現,所以,我們依托農村學校建立起農村少年宮,這會對農村教育資源進行很好的整合,并且還能夠將城市教育資源補充到農村地區。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能夠將社會注意力集中到留守兒童身上,從而更好地發揮少年宮的德育功能,有效推進農村教育的公平。

五、鄉村少年宮有利于拓展特殊兒童知識空間

對于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來講,其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是學校教育,但是,課堂知識畢竟是有限的,這就使其在獲取知識方面處于劣勢。同時,他們的活動空間也是比較單一的,主要是學校內部空間和村莊內部空間。所以,農村少年宮的推行,可以讓留守兒童增加更多的知識渠道,也能夠讓他們獲取更多的知識。將知識與生活進行聯系,并且可以將新奇的知識傳遞給少年兒童,這會極大的擴展他們的視野,這也會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對書本知識進行接受,從而為后期的文化學習和道德修養產生促進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地區的兒童以留守兒童為主,長期缺少與父母的溝通交流,這就更決定了鄉村少年宮的建設必要性,這對農村地區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必須要從全方位的發展方向入手,采取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最終能夠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文明.淺談建筑工程項目全過程管理策略[J].四川水泥,2018,(1):193.

[2]葉榮源.建筑工程施工全過程管理探討[J].低碳世界,2017,(32):173-174.

[3]厲建飛.談建筑工程造價的全過程管理策略[J].中國房地產業,2018,(1):243.

本文是2017年度全國少先隊研究課題《鄉村少年宮助力特殊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項目號:2017LX93。

兒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2020年新年伊始,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2019-nCoV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神州大地,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國政府采取了全面、嚴格、徹底的一系列防控措施,相信群眾,發動群眾,眾志成城,疫情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1]疫情終將過去,春天必將到來。面對此次全球新冠疫情的暴發,學前教育,特別是幼兒園課程需要做哪些探索與嘗試,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我們每一位從事學前教育的工作者和研究者都需要認真思考與積極回應的重要課題。

一、“心生命”課程:泛愛眾的童年啟蒙教育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句名言,“教育非他,乃心靈轉向”,意思是說教育的目的是要關心人的精神躍遷或者說美好心靈的成長。這一觀點得到了中國很多學者的認同與褒揚。在不少中國學者看來,心靈轉向的教育就是關心“心生命”的教育。例如,在中國香港創辦了新雅書院的錢穆就指出,教育不僅要關注物質生活的“身生命”,而且還要關心精神生活的“心生命”,“其他生命,都是以物質生活為主,心靈精神只是一種副作用,而人類生命,卻似反轉過來,以心靈精神的生活為主。其他生命,像是以物質生活為目的,心靈生活為手段。人類生命,則以心靈精神生活為目的,而以身體物質生活為手段”。[2]“心生命”的課程需要從孩子們入幼兒園的第一天就開始,優秀的幼兒園教師懂得如何在孩子們的心里播下向善、崇美、求真的心靈種子?!靶纳钡恼n程會時刻要求教育者思考,我們為孩子們創設了安全、自由、幸福并具有一定挑戰意義的良好環境了嗎?“心生命”的課程會時時向園長和教師提問,我們始終能堅定地做到用激勵、鼓舞、支持等以善至善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們實現心靈的成長嗎?“心生命”的課程會時刻要求我們不忘教育的初心,不斷鼓舞教育者做到“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并隨時反思我們真的做到在純潔、幼小的心靈里種下優良品質的種子了嗎?“心生命”課程至少可以用以下兩個主題課程來體現。

(一)“萬物生靈”主題課程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發孩子們心中已有的“愛”,要把孩子們內心的“愛”牽引出來。例如,我們注意到義務教育課程教材選用了很多馮驥才老師的作品,如《珍珠鳥》《捅馬蜂窩》《日歷》《獻你一束花》等。馮驥才老師的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把對萬物生靈的熱愛娓娓道來,對每一種小生靈都溫柔以待,親切溫暖,讀來令人感動。受其啟發,筆者認為,“心生命”的幼兒園課程可以積極創設激發孩子們熱愛“萬物生靈”的環境與主題課程。

例如,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創設“回歸田園”課程。真實的、優美的、生態的、活潑的大自然能夠最大限度地萌發孩子們對萬物生靈的熱愛與關心。陳鶴琴先生就指出幼兒喜歡野外的生活,“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充滿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要張開眼睛去仔細看看,要伸出兩手去縝密研究”。[3]在大自然中孩子們會遇見許多小生靈,雨中散步的蝸牛,低空盤旋的蜻蜓,嚙咬松果的小松鼠,透出濃郁香氣的蘑菇,這些對萌發孩子們對萬物生靈的愛心大有裨益。近些年來在歐美等國的一些地方流行“森林幼兒園”,“挪威幼兒園關注幼兒與自然的關系,強調幼兒在自然中的感知和體驗,在自然中進行探索和學習,這也與挪威人酷愛戶外活動,以及長期以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并與之和諧相處密不可分”。[4]只要天氣允許,挪威卑爾根的教師就會帶著孩子們到周邊森林來一場郊游,將森林當作孩子們的主要課堂。挪威卑爾根的好幾所幼兒園都流行每周一次到附近小山里的“遠足”活動,那里的老師們有一句名言,“沒有不合適的天氣,只有不合適的衣服”。我們看到了卑爾根的幼兒園的孩子們可以在森林里爬樹、趟水坑、翻滾、收集樹葉,甚至野炊燒烤,而且卑爾根附近的七座小山都有適合幼兒園小朋友攀爬的木制的簡易設施。這種回歸自然的森林幼兒園在北歐、北美、英國、德國等十分流行。我們也可以借鑒森林幼兒園回歸自然、擁抱田園的思路,給予兒童親近自然的教育機會與可能。

我們還可以借助一些優秀繪本來引入“萬物生靈”的主題課程。如,法國科普作家艾曼紐·烏賽創作的生命三部曲(也可以看作是熱愛萬物生靈三部曲)系列繪本。繪本《在我腳下:土壤中的生命》帶領孩子潛入地下,探索土壤里的世界。當我們經過田間小路或者是公園花叢,孩子就會突然告訴你,“你看,螞蟻”“你看,蟲子”等等,孩子們會用自己特殊的萬物有靈的視角來關注這個世界上微小的東西?!对谖抑啊穾ьI孩子穿越時光,了解生命的起源,這是一首寫給孩子的宇宙生命詩篇,用色彩鮮艷的畫面演繹水中生命的出現、生命從水中走出、恐龍出現了、猴子越來越機靈、嬰兒在媽媽肚子內的生長、寶寶的誕生等?!兑鼓恢隆穾ьI孩子們回歸自然,聆聽黑夜里的聲音,特別是一些夜間活躍的生靈如寬翅樹蟋、園睡鼠、貓頭鷹、兩棲動物。有意思的是,莊子心中的理想家園也就像是回歸田園的森林幼兒園,“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莊子·馬蹄》)。

(二)“我來幫你吧”主題課程

如果說“萬物有靈”主題課程關心的是我們身邊的動植物和自然生態的話,那么,“我來幫你吧”關心的則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弱勢人群”的愛?!?~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要“引導幼兒尊重、關心長輩和身邊的人”,具體的教育建議有:“提醒幼兒關心身邊的人,如媽媽累了,知道讓她安靜休息一會兒;借助故事、圖書等給幼兒講講父母撫育孩子成長的經歷,讓幼兒理解和體會父愛與母愛;等等?!惫P者認為,除了這些教育活動,我們還應引入“關心弱勢人群”的教育內容,以激發孩子們的同情之心、關愛之情、利他之行。1980年,湖北省一名9歲的小學生劉倩倩以一首《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的小詩獲得了世界兒童詩歌比賽大獎。

媽媽給我兩塊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塊。/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

爸爸給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

哥哥給我一盒歌片,/我選出了最美麗的一頁。/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

晚上,我把它們放在床頭邊,/讓夢兒趕快飛出我的被窩。/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給她吃,/把棉衣給她去擋風雪,/在一塊唱那最美麗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誰嗎?/請去問一問安徒生爺爺——她就是賣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這首詩歌讀來令人感動,因而有幼兒園教師將其引入到孩子的語言教育活動中,“以兒童幫助兒童為主題的詩歌很多,這首詩卻另有一番新意,它沒有局限于同學、鄰居、朋友之間,也沒有局限于學習、生活、友誼等方面,卻通過獨特的想象把安徒生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與作品中的‘我’巧妙地連起來,可謂匠心獨運”。[5]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弱勢”的人群,關鍵在于教師有沒有引導孩子們去關注、去關心。有心的教師會選擇一些相關的繪本開展教育活動。如美國兒童文學作家湯米·狄波拉的繪本《先左腳,再右腳》就動情地描述了溫馨、動人的親情,年齡大的爺爺在孩子們的眼里就是需要關心關愛,需要呵護照料的“弱勢家人”。

巴比剛生下來的時候,爺爺巴柏就是他最親密的朋友。巴比學走路的時候,巴柏耐心地說著:“先左腳,再右腳?!币徊揭徊浇虝税捅?。突然間,巴柏中風住醫院了。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巴柏雖然回家了,卻不會走路,甚至不認識巴比……一切都讓巴比十分害怕,直到他鼓起勇氣親近巴柏、幫助巴柏。終于有一天,爺爺在巴比說著“先左腳,再右腳”的引導下,重新學會了走路……

再如,由斯洛文尼亞的海倫娜·卡拉杰克創作,馬加·魯比負責插畫的《來自星星的約翰》這部繪本作品講述的是孩子們理解、尊重身邊可能存在的自閉癥小伙伴。約翰上幼兒園了。他帶著毛絨玩具——一只毛茸茸的小兔子一起去幼兒園,形影不離。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對約翰的父母說:“這孩子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兒,不愛說話?!敝钡接心敲匆惶?,班里來了一位數學老師。對他們(其他小朋友)來說,數學太難了,只有約翰知道怎樣解出第一道題,然后是第二道,還有第三道。同學們目瞪口呆地看著約翰……“我想請約翰幫我學數學?!眲P文對同桌小聲說?!拔乙彩??!瘪R丁點點頭……

二、“B-STEM”課程:生物工程的童年啟蒙教育

很多發達國家非常關注在幼兒園階段對兒童開展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的啟蒙教育。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推出的《美國創新戰略》提出,“美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取決于其創新能力。創新教育運動指引著公共和私營部門聯合,以加強STEM的教育”。[6]在全球高度關注STEM課程的背景下,我國很多學者和幼兒園也都展開了有關STEM課程的探索與實踐,特別強調以整合的方式,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以激發幼兒工程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為出發點,以基于問題解決的能力提升為重點,綜合培養幼兒在STEM方面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霸缙赟TEM教育強調學科融合、真實情境與問題導向,可以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盵7]

但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之際,我們發現了傳統STEM課程設計有其不足,特別對生物醫學工程類的“課題”比較缺乏。其實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對醫院、醫生、藥品、醫療儀器等比較感興趣,也有探索的動機與意愿,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時醫院區角往往是最吸引孩子們的,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參加扮演“醫生”和“病人”的游戲。面臨著未來生物醫學工程的興起以及它與人類命運的緊密關系,我們需要做前瞻性的思考與教育規劃,將生物醫學的科學知識、前沿進展等有機地引入課程之中,形成新的B-STEM的課程框架,B即生物(Biology)。生物與科學、工程、技術、數學等學科的結合就是生物工程。針對3~6歲年齡階段的兒童,幼兒園可以為孩子們提供與生物、醫學、衛生、營養、健康、安全等相關的綜合課程。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我們僅舉三類與B-STEM相關的主題課程內容。

(一)“生活中熟悉的微生物”主題課程

教師可以設計“牛奶是如何變成酸奶的?”系列課程,幫助孩子們探索與認識日常生活中我們食用的哪些食品是利用了微生物發酵這一過程,如酸奶、醋、醬油、腐乳、面包等。教師可以設計“滅菌和消毒的好辦法”系列課程,向孩子們介紹一些常用的消毒和滅菌的方法,并選擇其中一兩個方法進行實踐探索的嘗試,如75%的酒精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將待消毒的物品在60~62℃加熱30分鐘或在70℃加熱15分鐘,以殺死其中的病原菌和一部分微生物的營養體)、輻射滅菌法(利用高能量的電磁輻射和微粒輻射來殺死微生物)等。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有關微生物的繪本對幼兒開展微生物工程的啟蒙教育,如《微生物——看不出的魔術師》這一繪本中就有食物如何變成堆肥,牛奶如何變成酸奶,石頭如何變成土壤等內容。

(二)“防范細菌與病毒的侵犯”主題課程

教師可以將這一主題課程與健康、安全、衛生教育結合,選擇一些充滿童趣、有教育價值的繪本開展閱讀教育活動,如有關防范細菌和健康教育的繪本:《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噼里啪啦細菌來了》《便便里的細菌王國》《超級細菌王國》《根本就不臟嘛》《我愛洗手,細菌趕走》《細菌小不點兒人體歷險記》等。這些中外繪本深受孩子們和家長們的好評。例如,有家長說:“《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是能告訴孩子講衛生的口袋書。簡筆畫畫出了日常生活中怎樣遠離細菌,最后一頁右下角有兩個逃跑的細菌畫得很形象。三歲的兒子看完之后,學會一句‘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每次從外面回來,他都主動洗手,還真是管用?!边€有預防病毒和健康教育的繪本:《病毒小子威利》《你好,安東醫生》《怪物生病了》《流感大人》《感冒需要什么》《阿——嚏,感冒了》等,特別是《麻疹病毒——麻疹小將》《諾如病毒——諾如小子》《水痘病毒——水痘忍者》等系列繪本是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病毒展開專門的、詳細的、生動的介紹,可以幫助孩子們科學認識受到不同的病毒感染后會有哪些典型的癥狀。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我國之際,一些兒童文學作家、插畫家主動“請戰”,為孩子們創作繪本教育作品,甚至還有幼兒園教師拿起手中的畫筆,以手繪漫畫形式,給小朋友們講述《一個叫新型冠狀病毒的壞家伙》的故事,通過生動活潑的畫風,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幫助小朋友們認識病毒的來源、傳播途徑,提醒小朋友們學會自我防護?!兑粋€叫新型冠狀病毒的壞家伙》由山東大學實驗幼兒園的老師創作,科學普及出版社已出版發行。

(三)“奇妙的生物現象與仿生”主題課程

20世紀70年代,生物工程學興起,它是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在解決全人類所面臨的能源危機、糧食緊缺、環境污染和疑難病癥的診斷治療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因此成為大國競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科技領域。[8]在廣義上,凡以生物為對象的一般工程學,包括介于生物學、醫學與工程學之間的醫學工程學,人造器官、假肢等生物醫學工程學,人類工程學,仿生學以及這些學科中對生物體進行的結構和功能的工程學分析,均屬生物工程學的范疇。

在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可以對孩子們進行生物現象與仿生的啟蒙教育。比如,以“生物與仿生”為切入點,激發孩子們探索的興趣與創造性的思考,如引導幼兒觀察魚怎樣在水里游泳,可以把魚比喻成船,問孩子們:魚身上的什么東西相當于船的“槳”,可以起劃水作用,向前游動?什么東西相當于船的“舵”,起到控制方向,并可以左右拐彎?教師還可以借助繪聲繪色的繪本故事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如由德國生物學家、科普學家馬廷·策爾西創作,埃貝倫爾哈德·埃門負責插畫的繪本《什么是什么:神奇的仿生學》就向我們展示了飛機可以從鳥類身上借鑒什么?誰發現了植物的自我凈化功能?我們可以向壁虎學到些什么?有關仿生的適合幼兒的繪本還有《你看我像誰?》《神奇仿生學:向動物學習》《羽毛:不只是為了飛行》等,特別是《羽毛:不只是為了飛行》這一繪本曾獲美國科學書籍和電影年度最佳圖書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作者是美國著名兒童科普作家梅麗莎·斯圖爾特,她已為孩子們創作了150多本科普作品,享有盛譽。當然,除了繪本閱讀與教育外,我們強烈主張教師在設計和開展這一主題課程時應盡可能讓孩子們回歸大自然,因為孩子們天生就有觀察和發現自然世界奧秘的興趣、意愿、動機和能力,往往能捕捉到我們成人“看不到”的微小世界。大自然會自然而然地、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嘗試運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世界。

三、“國際理解”課程:尊重多樣性的童年啟蒙教育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提升,將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幼兒園會接納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種族的孩子們,如何為孩子們提供文化多樣性、文化平等、理解與尊重文化差異的幼兒教育,需要我們做前瞻性思考。發軔于日本教育界的國際理解教育的思潮和活動旨在通過在學校教育中傳播和分享各個國家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知識,幫助廣大學生形成對各國文化及其人民的理解、尊重和關心,“20世紀70年代以后國內外國人口的持續高速增長加速了國內社會多元化的進程。對青少年進行國際理解教育是日本國內多元文化共存的需要。國際理解教育是90年代以來的日本教育國際化的主要特征”。[9]國際理解課程主要體現在中小學課程的改革中。筆者認為,在此次全球疫情的背景下,開展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國際理解、尊重,相互關心、相互體認、相互體諒、相互友愛的童年啟蒙的幼兒園“國際理解”課程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多年前,筆者考察加拿大溫哥華的學前教育時,注意到有一所幼兒園在班級環境創設時張貼了許多幅各種膚色兒童笑臉的圖片,圖片下還有一行醒目的文字:We are not blinded by the Colours(我們不能被色彩“膚色”蒙蔽了雙眼),結合各種膚色兒童的笑臉,我猛然明白了這所幼兒園很好地創設了國際理解與尊重的隱性環境。

(一)“四海一家”主題課程

“四海一家”主題課程借用了美國著名的流行樂演唱家邁克爾·杰克遜的一首經典歌曲We Are The World的中文譯名。邁克爾·杰克遜不僅是著名的音樂家、舞蹈家、詞曲創作人,而且還是一位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他多次舉辦慈善活動、探訪貧困地區、看望難民、捐款捐物。1985年,為援助非洲饑民,杰克遜創作并演唱了歌曲《四海一家》(也被譯為《天下一家》),其收益全部用于援助非洲災民。這首歌的歌詞體現了人類是命運的共同體,人類需要攜手合作,才能克服困難。而此次的全球疫情正說明了“四海是一家”,我們需要合作。

當我們聽到了懇切的呼喚

世界應該團結一致

有些地方的人們正逐漸死亡

是該伸出援手的時候了

對生命而言,這是最好的禮物

我們不能日復一日地偽裝下去了

在某些地方

在某些地方總有人要改變自己

我們都是大家族中的一員

事實上,我們需要的就是愛

四海皆一家,我們都是大地的孩子

創造美好的未來要靠我們

我們正在做的抉擇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

我們真的可以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那么,如何開展“四海一家”的主題課程呢?我們同樣可以借助繪本閱讀教育的方式,教師可以挑選一些倡導文化多樣性、文化理解與尊重的優秀繪本作品與孩子們分享,如《愛花的?!贰队猩朔N》《鐵絲網上的小花》等。值得一提的是,曼羅·里夫的作品《愛花的?!肥?936年出版的,它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體現種族平等思想的經典繪本,被譯成60多種語言在全球發行,1938年甚至超越了《飄》成為美國第一暢銷書,2017年被改編成動畫片《公牛歷險記》并在我國公映,深受國內外小觀眾們的喜愛。再如,法國作家杰侯姆·胡里埃創作的繪本《有色人種》非常適合2~5歲的兒童,它也是一本啟發幼兒思考種族問題的繪本?!队猩朔N》書里有兩個主人公,一個黑人小朋友,一個白人小朋友,黑人小朋友說出了他的困惑,他對比了自己和白人小朋友各種時候的膚色,最后得出結論:“我們都是有顏色的,可是,為什么你卻叫我有色人種?”《有色人種》幫助孩子們從小就開始了解并思考膚色和種族的問題,告訴他們不同膚色的人是一樣的,不應該有歧視和偏見,試圖幫助孩子們從小就萌發平等、博愛、尊重差異、世界大同的理念,“到目前為止,地球是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珍愛和呵護地球是人類的唯一選擇。瑞士聯邦大廈穹頂上刻著拉丁文銘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要為當代人著想,還要為子孫后代負責”。[10]

(二)“布朗上學”主題課程

國際理解的課程還會涉及種族或民族平等的教育。雖然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十分重視種族平等、反種族歧視的教育,但在中國,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教育,我們的傳統歷來就是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聰愚富貧,要對所有的兒童都進行以善至善、敦行良知、涵養人文的教育,以化成天下。孟子將孔子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有教無類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薄拔髯用刹粷?,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薄八艧o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笨梢?,中國文化歷來主張族群平等、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的教育,“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既如此,為何我們還要建議在幼兒園課程中引入種族或民族平等的啟蒙教育呢?筆者認為,我們過去確實幾乎沒有種族或民族平等方面的教育問題,但并不代表未來就一定沒有,西方發達國家的前車之鑒是我們的后事之師,值得我們未雨綢繆。此外,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我們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某些發達國家里的某些“頑固”人士的“種族歧視”眼光。此時,我們在童年時期播下的種族或民族平等的種子就會生根開花,自信地面對這些“頑固”人士的挑釁,予以有理有據有節有禮的堅決回擊。

那么,幼兒園如何實施種族或民族平等的教育呢?美國的幼兒園課程經常會涉及到一個主題,主題名稱常常用曾經發生過的一個著名歷史事件來指稱,即“布朗上學”課程。之所以叫”布朗上學”課程是因為在美國發生的布朗訴訟案件引發了美國歷史上非常壯觀的反種族歧視、追求平等的“上學權”運動。[11]20世紀50年代早期,一個叫琳達·布朗的小學生每天要步行一英里到汽車站,搭車到離家五英里之遠的黑人學校蒙羅小學上學。琳達·布朗想要到離她家不遠的薩姆納小學入學,卻遭到當地教育局的駁回,原因是根據1896年取得合法地位的“隔離但平等”的種族隔離政策。布朗案件上訴至最高法院,最終推翻了“隔離但平等”的政策,黑人兒童得以進入白人學校就讀。因此,美國有的幼兒園把種族平等、反種族歧視的課程稱之為“布朗案課程”。教師在實施“布朗上學”課程時同樣可以借助一些關注種族平等的繪本,如《下雪天》(The Snowy Day)、《媽媽歸來吧》(Coming On Home Soon)之類的繪本。特別是《下雪天》這個繪本作品,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彼得,發現下了雪,興奮地跑到雪地里玩各種游戲,還把雪球放進口袋里,想留到明天再玩?;丶液蟊说门菰谠「桌?,還忍不住一再回味,于是睡前去翻口袋,找尋帶回來的雪球,口袋卻是空的,小雪球不見了,讓他很失望。但他一覺醒來,窗外卻正在下著雪……這部作品不僅充滿童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主人公是一個黑色膚色的小男孩。讓黑人小孩子在繪本故事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作者季茲的思想與靈魂。

希望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后,我們的幼兒園課程改革能夠多吸納有關種族或民族平等,無歧視的教育活動,開設中國版的“國際理解”課程,教育孩子們接待、善待每一個與自己“不同”的伙伴。如同中國香港的Beyond樂隊曾經為南非反種族隔離的領袖曼德拉創作的歌曲《光輝歲月》里所說的,“可否不分膚色的界線?愿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繽紛色彩顯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

參考文獻:

[1]王珊寧.數讀3月21日全球疫情:中國以外新確診逾3.2萬例,累積逾22萬例[EB/OL].(2020-03-22)[2020-03-23].http://news.haiwainet.cn.

[2]錢穆.靈魂與心[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1.

[3]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陳鶴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661.

[4]王藝芳,伯克蘭德.挪威幼兒園的關愛、游戲與社會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9-03-18.

[5]彭淑珍.大班詩歌《你別問這是為了什么》及教法提示[J].早期教育,1991(12):18.

[6]董艷春,徐治立,霍宇同.美國奧巴馬政府創新戰略研究及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17(4): 110-113.

[7]俞莉.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進幼兒主動學習[J].學前教育研究,2019(1):85-88.

[8]武亞明.生物工程學淺談[J].生命的化學(中國生物化學會通訊),1983(4):21-24.

[9]洪文梅.當代日本國際理解教育的考察與思考[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5:3.

[10]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7-01-20:002.

[11]謝國榮.布朗案判決與美國民權運動述評[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1(5):42-28.

稿件編號:ZG20200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和機制研究”(編號:18ZDA336)

通訊作者:姜勇,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兒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課題研究主要選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前來我院口腔科接受常規檢查的兒童60例, 年齡在7~12歲之間, 平均年齡為9.5歲。將60例兒童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 對照組兒童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干預措施, 觀察組兒童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 分析2組兒童對菌斑以及牙齦炎的控制情況, 同時評價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在兒童口腔科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2 干預措施

1.2.1 健康教育

兒童前來醫院接受常規的口腔檢查時對其進行口腔衛生知識的普及, 可以制定一些宣傳冊進行健康教育, 對其講解口腔疾病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影響, 提高兒童正確的口腔衛生認知能力, 糾正兒童不良的口腔習慣, 使兒童能夠積極接受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并有效的實施, 增強口腔衛生保健的意識[3]。

1.2.2 口腔常規衛生保健措施

指導兒童正確的刷牙方法, 每天2次, 牙刷每3個月更換1次, 如果牙刷變性應及時更換, 牙刷的選擇為兒童牙刷或者兒童含氟牙刷。減少食用富含多糖的食物, 養成餐后漱口的好習慣, 保護口腔內的衛生, 培養兒童良好的口腔行為習慣, 糾正以前不正確的口腔習慣, 減少零食, 培養口腔健康意識[4]。

1.3 統計學處理

將所有兒童的調查資料進行詳細記錄與整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 結果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兒童菌斑以及牙齦炎控制效果要明顯高于對照組, 并且對于口腔保健知識的掌握能力也要明顯提高, 2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3 討論

兒童年紀比較小, 所以對口腔相關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并不高, 所以會出現各種口腔問題。但是兒童正處于接受教育的階段, 此階段接受能力強, 正確的口腔衛生知識教育能夠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并且還具有廣泛的傳播性, 能夠滲透到家庭以及學校中, 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總而言之, 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兒童口腔衛生保健的一項重要手段, 在臨床口腔科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促進兒童養成正確的口腔行為習慣, 減少牙周疾病的發生率。

摘要:目的 通過臨床對7~12歲兒童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干預措施, 分析兒童對菌斑以及牙齦炎控制的效果。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選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前來我院口腔科接受常規檢查的兒童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兒童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干預措施, 觀察組兒童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 分析2組兒童對菌斑以及牙齦炎的控制情況, 同時評價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在兒童口腔科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結果 觀察組兒童菌斑以及牙齦炎控制效果要明顯高于對照組, 并且對于口腔保健知識的掌握能力也要明顯提高, 2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結論 兒童年齡比較小, 所以對口腔衛生保健的掌握能力并不高, 健康教育干預措施能夠提高兒童對口腔健康知識的掌握, 有效的控制菌斑以及牙齦炎的發生, 在臨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兒童,口腔健康教育,干預措施,效果觀察

參考文獻

[1] Sharma NC, Lyle DM, Qagish JG, et a1.Effect of dental water jet with orthodontic tip on plaque and bleeding in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fixed orthodontic appliance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8, 133 (4) :565~571.

[2] Ram seier C, Leiggener I, Lang NP, et a1.Short2term effects of hygiene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kindergarten) children:a clinical study[J].Oral Health Prev Dent, 2007, 5 (1) :19224.

[3] 武劍, 阮世紅, 彭績, 等.深圳市小學生口腔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效果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 2007, 23 (8) :604~605.

兒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年青人外出務工,家庭的經濟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留守兒童的成長卻令人擔憂。除了吃飽穿暖以外,孩子各方面教育均比較缺乏,導致他們的問題越來越多。據有關調查顯示:65.9%的老師認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較大的問題。他們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性格方面,70%左右的留守兒童常常表現出性格柔弱內向、自卑孤僻,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會替別人著想,經受不起挫折等等,并引起了行為上的較大偏差。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留守兒童出現這些問題呢?我覺得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1.缺乏良好的親情關系

在對我校及周邊社區200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后發現,25%的父母經常給孩子打電話;8%的孩子經常給父母打電話;14%的家長每月回家一次;66%的家長一年中回家兩三次;36%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沒回來過的占1%。由此可見,相對于其他同齡兒童來說,“留守兒童”自幼便遠離父母,缺乏頻繁的聯系,從而缺乏一種穩定而和諧的親子關系,長期處在這種特殊的生活環境中,極易表現出膽小、遲鈍、不愛與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點。這些不良的人格特點會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致使“留守兒童”在性格上變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問題。

2.監護人不能完全勝任對孩子的教育

調查結果表明,92%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輩進行監護撫養。老一輩的思想觀念比較陳舊,對孫輩往往疼愛有余教育不夠。他們更多關愛的是孩子的衣食,對孩子的思想、行為教育則顯得比較無力。5%留守兒童是由親戚做監護,還有3%的是由朋友照顧。對于別人的孩子,這部分監護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該管的不好管太嚴;管不了、沒辦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錯誤即可。在這種特殊的教育環境下,“留守兒童”很易出現思想偏差,養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最后導致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問題。

3.學習的壓力大

“留守兒童”屬于特殊的社會群體,學習缺乏家長的輔導和監督,學習因而顯得困難重重?,F在學校大多數班級的學生人數多,留守兒童多,開設的課程多,缺乏家長輔導督促的留守兒童學起來就更加吃力,當孩子覺得學習困難重重時,缺乏適當的引導,導致他們對學習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兒童的自我調控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均屬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留守兒童”本身的自我調控能力就是其內部因素。根據調查統計顯示:21.6%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認為自己的自控能力為一般,只有7.9%的認為自己自控能力強。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兒童”比自控能力強或者一般的“留守兒童”在情緒、情感、學習心態和行為方面更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其人格的健康發展。

針對以上成因,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搭建親子溝通的橋梁,讓孩子感覺家長就在身邊。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則阻礙其發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即使家長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也應該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聯系,經常交流!關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恰當地引導孩子健康的成長。曾有位留守兒童的家長是這樣和孩子溝通:每日固定時間給孩子打一通電話,關心孩子的衣食學習。并且每周給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幫助孩子整理遇到的問題,交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他也盡量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還帶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見識,拓展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在更廣泛的空間內懂得更多。這樣一直持續了五年。五年來,家長不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進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而這個孩子也很一直活潑開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兒童的學生還要優秀。

二、加強家長和監護人的溝通,把對孩子的教育落到實處。

監護人是留守兒童的直接管理者,監護人的管理態度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發展。家長和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經常交換教育孩子的意見,有助于雙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達成共識,促使監護任務的落實,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和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經常交換意見,不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為動向、思想意識,而且能讓老人學習現代教育方法。發現問題,雙方還能及時梳理,商討出更合適的教育方法。如果和照顧孩子的親戚朋友經常交換意見,則能更了解自己孩子的為人處事,還能讓監護人明白家長的教育意愿,達成教育共識,促進對孩子教育落到實處。

小超2歲時父母就外出打工,從此他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每天在田里忙著,小超要么跟著爺爺奶奶到田里玩泥巴,要么自己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四處玩耍。4年之后小超上一年級了,媽媽回來帶他去學校報名,發現小超行為習慣很差,愛說臟話,愛在地上爬著玩……一說他,他還很不高興,倒地就打滾。媽媽問奶奶,奶奶說他一直都是這樣,哄哄他就好了。媽媽心里很難受,找回孩子的爸爸,坐下來和父母徹談了一天,讓年邁的父母明白了除了照顧好孩子的衣食健康以外,還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思想行為,嚴格教育。并且給父母提供了一些自己認為適當的教育方法。在兒子媳婦的時時提醒下,爺爺奶奶加強了對小超的行為習慣教育。一段時間過后小超說臟話的次數明顯減少,衣服也干凈了很多,教育效果十分明顯。

三、創設恰當的挫折情景,培養留守兒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當今的兒童備受家庭和社會的寵愛。他們從小受贊揚多,批評少。過分的保護使他們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對困難他們無所適從、驚惶失措。留守兒童在各方面遇到的問題比同齡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難時又常常缺乏家長的及時指導,因此培養他們的受挫能力顯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們可巧妙地創設情境,如設置難題、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兒童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無策,也不是一帆風順、輕而易舉,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后才能取得,以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懂得如何迎接困難的挑戰,以適應生活中常常發生的各種突發問題。

留守兒童王小虎,一個特別愛哭的孩子。語言課上老師教寫“會、寫、認、識”四個字,多數小朋友寫完出去活動了,而王小虎和另外兩個小朋友卻還在心不在焉地寫著,老師督促他們寫字要專心。一會兒,那兩個小朋友也寫完了興高采烈地出去玩了。王虎一看,教室里只剩自己一個孩子,開始著急了,低頭自己寫著寫著哭了。老師知道他自尊心強,不愿意落在別人后面,也知道他的動手能力比較差,不喜歡寫字。老師輕輕地來到他身邊,并沒有責罵他,而是微笑著鼓勵他說:“今天你寫字很用心,還有兩個字就寫完了。相信下次你一定會寫得快一點,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在老師的幫助和鼓勵下,不多一會兒,王小虎也寫完了,開心地和伙伴們玩了起來。以后的日子老師只要發現他寫字有一點進步就在班里表揚他,發現他有問題就耐心地幫助他。慢慢地王小虎不怕寫字了,寫字的速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四、交給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培養留守兒童情緒調控的能力。

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助于兒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益于兒童的心理健康。然而兒童之間發生沖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當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好沖動的兒童尤其是如此。留守兒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缺乏疏導,常常比較沖動,經常為一點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讓自己的人際關系出于比較緊張、被動的狀態,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因此培養留守兒童情緒調控能力尤顯重要。

培養留守兒童的情緒調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機會,教會留守兒童一些簡單易行的情緒調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對于那些情緒容易沖動的同學,可以讓他請一個穩重的同學在自己情緒沖動前提醒自己;在感覺到壓力太大的時候,可以通過寫日記、談心的方法來舒緩壓力;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聽聽音樂,散散步……讓他們掌握了一些具體的情緒調控方法,能緩解他們內心的壓力,減少人際交往中的沖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處,大大降低心理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五、交給孩子與人相處的方法,讓留守兒童學會人際交往。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需要得到別人的關心、支持和重視,因此不可避免要與他人進行交往。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而多數留守兒童內向,不善于表達和溝通,受點打擊,悶在心里,關在屋里,不愿見人。長期下去,思想壓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長。所以,讓留守兒童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讓留守兒童學會人際交流,首先應該讓他們認識到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彼此的權利和責任,要平等對待對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他人。其次要樂于與他人交往,能夠與同伴合作,能夠與教師和家長溝通、交換意見。同時,讓他們明白在人際交往中不能只考慮自己的需要,還要關心他人的需要,懂得體諒他人。再次,要讓留守兒童學習一些正確的溝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態度,能夠寬以待人,真誠地贊美他人,也能夠接受善意的批評。最后,要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獨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有自己獨特的行為模式,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能夠適當遷就別人,隨和的態度在人際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這種遷就是有限度的,隨和并不意味著放棄原則,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兒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 扈學青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監護人長期監護托養或獨立生活的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后備軍,但由于他們缺少來自父母的關心與照顧,所以大部分學生都養成了喜歡吃零食,不愛吃飯的習慣。所以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轉變。

一、農村留守兒童健康與心理之間的變化

(一)、 農村留守兒童營養健康狀況堪憂

大多數的留守兒童基本上都有以個壞習慣:喜歡吃零食,不愛吃飯。我們經過對我班的留守兒童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經調查有一半的學生基本上都愛吃零食,飯菜很少吃,加之缺少父母的監管,這個現象越來越嚴重,營養不良,身體健康越來越差。

(二)、 其次在心理上也變的孤僻、抑郁

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聚少離多,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引導教育,他們渴望親情,渴望父母能在他們身邊,當孩子的情緒情感發生變化時,由于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和引導,容易產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影響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在學習方面,學習態度不端正“讀書無用論”現象普遍留守兒童受年齡和身心發展的限制,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差,缺乏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再次就是因為心理健康所引起的法制觀念淡漠。農村“留守兒童”大多跟祖輩一起生活,由于文化層次較低,對孩子比較縱容溺愛,只求孩子平安無事,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而對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習慣的養成少有關注。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行為出現偏差,道德失范現象嚴重,主要表現為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行為習慣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甚至染上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的惡習,更有甚者干脆成為了社會上失足青年的打手和幫兇,逐步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法制觀念極為淡薄。

二、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問題的成因

(一)、家庭原因。走訪過程中了解到,留守兒童家庭兄弟姐妹數量普遍偏多,家庭收入較差、生活水平較低,影響了留守兒童營養和健康。心理上也會產生一些偏差與家庭較好的情況相比較。

(二)、監護人因素。監護人在留守兒童的飲食、學習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家庭屬于隔代監護,祖輩的文化程度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學飲食,也不管有沒有營養,飲食習慣很差。缺少父母的正確引導與關心,所以在性格方面也會變的孤僻,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

(三)、飲食消費觀念。消費觀念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孩子們的零花錢上。農民工長年在外,不免產生對孩子有補償心理,于是就給孩子更多的零花錢。調查發現,他們零花錢的去處大部分是買零食,而且垃圾食品占大多數,這也是為什么留守兒童不吃飯的原因。

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教育的對策

健康,是立身之本。沒有健康的體魄,很難成就大事。健康的身體,必須從年輕時期就打好基礎,應該隨時隨地去注重自己的身體……珍惜生命,愛護身體,從健康飲食做起!

要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營養狀況所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首先,教育主管部門、婦聯、團委及公益機構,應免費對留守兒童及監護人進行科學營養知識普及。利用節假日留守兒童家長返鄉的機會,向他們宣傳科學飲食知識。定期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培訓班,讓他們掌握家庭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教育和引導他們規范教養行為,同時給留守兒童提供更加健康、科學、合理的飲食搭配,極力營造有利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其次,農村學校應當多舉辦一些趣味運動會,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促進孩子之間的交流。學校應加強食堂的衛生管理、營養健康知識的推廣,食物營養合理搭配。學校應積極開展家長會、親子活動,以增進孩子們與家長的溝通、加強學校與家長間的交流,一起努力培養孩子的成才。還應該對學校老師進行營養健康方面知識的培訓。

(二)同時心理的健康來自于健康的體魄,和諧的環境,正確的疏導和科學的診治

1、首先自信心的培養,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達到某一目標或完成某一項任務的心理狀態。“留守兒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管教,而隔代監護人爺爺奶奶等又常常溺愛或放縱他們的行為,致使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較差,成績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要死盯著自己的短處,要善于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避己之短,揚己之長”,對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評價。教師要指導“留守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會克服自己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起到增強自信心的作用。

2、其次抗挫折能力培養

挫折可以稱為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挫折感在“留守兒童”的心理上表現很明顯,他們常常會由于考試的失敗、學業的擔憂、社交的障礙、缺少父母的關愛等方面的原因體驗到挫折感。他們的情緒常常處于失望、焦慮、沮喪 孤僻等緊張狀態。

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的分析,從主客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善于根據自己的優勢確立奮斗目標,在前進過程中發現不切合實際時,要及時調整,化壓力為動力。其實,適度的刺激和壓力能有效的調整機體的積極因素,正所謂“自古雄才多磨難”。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學會悅納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愈來愈顯得必不可少。但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的實踐逐漸形成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關愛呵護,自閉心理較為嚴重,常常不愿與人交往,心理壓力較大。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鼓勵他們多參加班級和學校的各種活動,為他們展示和表現自己提供一定的平臺。應該鼓勵他們克服自閉心理,試探著主動與人交往,慢慢獲得成功的體驗。

4、 心理保健

教師要有意識的教給“留守兒童”心理保健的方法,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自我心理調節,使其心理趨于穩定和平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轉移法:要學會自覺的轉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對正在經受精神折磨的兒童,要讓他設法擺脫眼前的情境,如傾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或者戶外散步,呼吸新鮮的空氣,可以通過一些群體的娛樂活動,如下棋,練習書法,畫畫等有有益的活動來消除當時不正常的情緒。

宣泄法:壓抑、自卑,自棄等心理是“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狀態,要讓學生學會用恰當的方法得以排解:可以通過寫日記訴說,給遠方的父母寫信或者打電話訴說,也可以在空曠的地方大聲吼叫等方法,及時疏導心結,化解積郁,求得心理平衡。還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師長,傾吐悲傷、委屈、苦惱、憤怒等情緒,以解除內心的沖突。

自我暗示法:成語中的"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等,都是暗示作用的生動寫照,暗示作用能夠強烈地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起顯著的導向作 用。當記恨念頭產生的時候,要用語言自我暗示,強制壓抑自己萌發錯誤的動機和欲望。要不斷的告訴自己,“我能行”、“我一定會處理的很好”、“我不比別人差”,不輕言放棄。經常性的努力,不懈的鍛煉,會使你走出自卑的陰影。

兒童身心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學前兒童心理健康主要指學前兒童心理發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兒童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穩定、性格活潑開朗,無心理阻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從目前來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是學前兒童建立教育和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相對薄弱的環節。從學理上澄清、明確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有助于提高學前教育工作者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認識,以便更好的開展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學前兒童 心理健康 新生入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關注和促進幼兒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幼兒階段保育和教育的首要任務,這不僅關系到幼兒當前的健康狀態,還會對其未來的發展乃至一生的健康也將產生重要、深遠的影響。針對小班入園分離焦慮多發生在學齡前期,是新入園幼兒在入園時的普遍現象。分離焦慮主要表現為恐懼、焦慮、緊張、不安、不理睬他人等等,它對每個幼兒的影響也有很大的不同,幼兒分離焦慮如果不能得到家長和老師及時的關注,導致幼兒分離焦慮時間過長,就會影響幼兒更早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甚至還會影響到幼兒將來對社會的適應力、影響幼兒的發展。

1.學期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性

首先,當今社會心理和諧不僅是個體的幸福指標也是建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心理建康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和諧的前提和保證。其次,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學前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的內容和目標之一就是促使兒童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茖W、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由此可見,提高學前兒童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為其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心理發展的狀況直接影響到心理的健康”,例如:幼兒在成人的關愛下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可以使幼兒情緒安定和愉快,也是幫助幼兒建立與他人之間良好關系的基礎。幼兒階段是自主性、自信等個性品質建立的重要時期,促使幼兒自主性的發展,幫助幼兒建立足夠的自信,則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因此,幼兒初入園是心理健康問題的第一步,我們將引起重視。

2.促進學前兒童入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1)創設溫馨輕松的環境,從“前”準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教育建議”中強調要為幼兒“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要“以積極、愉快的情緒影響幼兒”,要“欣賞”幼兒、“接納”幼兒等,這對于幫助幼兒逐漸形成安定、愉快的情緒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也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因此我們營造溫馨的環境,布置家庭照片墻讓孩子感受到家人一直陪伴著他們,讓孩子帶自己熟悉的玩具陪伴他們入園,帶給他們撫慰、快樂,減輕幼兒與父母的分離焦慮,還可以寓教于樂。做到提前熟悉;向新生及其家長開放活動,家長可以帶著孩子進入班級觀摩活動,了解幼兒的學習、生活的每個細節,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減輕緊張和焦慮情緒。做到提前培訓;因為小班幼兒年齡小,自理能力差,因此這會是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會造成心理負擔。因此提前培訓家長,要求家長利用暑假的時間重點訓練幼兒的自理能力。

(2)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從“心”做起

建立良好的同伴和師生關系,用愛心、耐心和恒心去關愛每個孩子,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產生心理的安全感。當小班幼兒剛入園鬧情緒的時候,有些教師會警告,甚至恐嚇孩子:“老師不再喜歡你了”“再哭的話就打電話讓媽媽不要來接你了”等,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更害怕上幼兒園,造成孩子心理緊張、焦慮的入園情緒。教師應該多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凸顯幼兒的主體地位,用安撫、愛的呵護,給予適當的引導,并幫助幼兒化解分離焦慮的情緒。

(3)運用有趣豐富的活動,從“玩”開始。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認識社會的方式?!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要將游戲貫穿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游戲可以增加幼兒交往的頻率,讓孩子們在幼兒園學習中、生活中更加快樂,以積極的情感充代分離焦慮情緒,必然會收到較好的效果。首先,開展預見性的教育活動,借助繪本引導《我愛幼兒園》、《湯姆上幼兒園》描述幼兒園的快樂生活,并讓幼兒玩一玩。其次,開展預見性的教育活動可以改善孩子入園的心理素質,例如:點名游戲、拉拉手游戲等。游戲情節簡單、有趣、寶寶的參與度高,轉移想家的注意,寶寶樂在其中。

3.結語

幼兒心理健康的養成不是一個活動、一個游戲、一個故事就可以解決的,要把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做的更好,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把工作滲透到幼兒園的各項工作中去,深入研究和開展各項心理健康活動,持之以恒,把我們的孩子逐步培養成全面健康發展的新世紀的主人,讓我們共同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讓每一個孩子綻放生命的精彩。

參考文獻

[1]魏勇剛.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3]王小英.學前兒童心理學(第二版)[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沈麗華.緩解小班家長“分離焦慮”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5(09)

上一篇: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特點范文下一篇:寂寞文章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