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河北大學現當代文學范文

2024-02-25

河北大學現當代文學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代文學作品;閱讀與分析能力

在研讀《中國現當代文學》教材時,其中涵蓋的22章文學內容,既具備文學閱讀價值,又能經由文學作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由此在濃厚的閱讀興趣刺激下形成較強的文學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領域中應重視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分析效果,以便學生從中獲得較大的收獲,實現全方位發展。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主要內容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包含22個文學章節,在分類上較為明確,為文學教學工作提供重要參考依據。我國現代文學的轉折點是在“五四運動”前后,在將文學內容轉化為現當代文學語言過程中,也讓文學教學工作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學作品,增加了文學學科的活躍力。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包含了“魯迅的小說”“茅盾的小說”“多種風格的散文小品”“郭沫若及初期新詩創作”“現代詩派的詩歌創作”等章節,且每一章都設有多個文學小節,這也是彰顯現當代文學作品文學價值的重要憑證。因此,在文學教學過程中,需充分利用此部教材開展文學教學活動,一方面,可讓學生從中了解我國現當代文學史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可在通讀現當代文學作品中鍛煉自身的閱讀與分析能力,由此貼合新時代素質教育閱讀教學理念。

二、基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閱讀培養方法

(一)創新閱讀手段

若以《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主要教材,在實際教學階段應積極創新閱讀手段,確保學生能對現當代文學作品產生一個深刻的認知。具體方法包括以下三種:

(1)默讀,它是以學生個人角度出發自行閱讀文學作品,不但可以不受外界環境的束縛,反復體會文學語言的魅力,而且還能根據自身閱讀水平的高低調節閱讀進度,以便在閱讀中結合個人閱歷與閱讀經驗感知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韻味。

(2)朗讀,朗讀是文學教學中常見的一種閱讀手段,教師可借助錄音機等設備為學生播放原文,如《再別康橋》等詩歌,也可引導學生朗讀作品,在悲哀傷感或喜悅的背景音樂下放聲朗讀,由此感受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意境美,并為學生營造一個舒適且真實的閱讀氛圍,加深其印象。

(3)綜合閱讀,它是將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內容轉化為“戲劇”“舞臺劇”等形式,讓學生在閱讀中產生較強的真實體驗感。比如在《阿Q正傳》閱讀中,教師可讓學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作品內涵[1]。

(二)明確閱讀目的

針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閱讀,需要學生樹立明確的閱讀目標,由此在后續閱讀中能夠有針對性的強化自身閱讀與分析能力。通常情況下,閱讀目標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淺層閱讀目的。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泛讀文學作品,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設立淺層閱讀目標的方式引導學生通讀作品。在其中應對每個人物形象與創作背景產生一定的認知,并準確的還原作品中涉及的種種場景內容。但在這期間,應避免學生過于關注某個人物或事物,造成無法全面把控作品內容閱讀方向,最終出現“本末倒置”現象。

第二,深層閱讀目的。深層閱讀相比于淺層閱讀,除了需要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外,還應形成深化思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明確文學作品的寫作目的與寫作手法,由此在深層閱讀中知曉現當代文學作品寫作理念,以便在深度思考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在學生閱讀《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文學作品時,要做好分類工作,有針對性給予閱讀指導,以便達到最優化閱讀效果。

三、基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培養現當代文學作品閱讀與分析能力的策略

(一)感知人生體驗

要想保證學生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具有較強的現當代文學作品閱讀與分析能力,應在閱讀過程中學會利用感知人生體驗的方式,獲得良好的閱讀理解力,以此從淺層閱讀過渡到深度解讀中。所謂的人生體驗會隨著人的性格、閱歷不同而產生差異。比如在相似場景中,人們往往會聯想到個人成長經歷,由此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2]。

以《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荷塘月色》為例,它是朱自清在1927年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在政治時局變化下現實生活的苦悶與寂寞之情。而當學生閱讀此篇文學作品時,若能從中融入自己對于生活的不滿或者孤寂心境,如不受重視、朋友少等,以此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由此培養學生對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重視文學作品與人生體驗的聯系。

(二)還原歷史真相

對于當代學生而言,他們之所以無法深度掌握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精髓,多半因為其中表現的社會局勢與當代有著一定距離,從而產生強烈的陌生感。以往我國文學作品曾經歷過一次大洗禮,導致文學領域面臨著肢解分離的挑戰,甚至對部分具有個性化的文學作品造成無法消除的影響。因此,針對現當代文學作品,在培養學生閱讀與分析能力時,應盡量還原歷史真相,讓學生從歷史視角看待現當代文學作者的創作背景。

比如在閱讀《駱駝祥子》時,由于當時正處在北洋軍閥時期的老北京,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黑暗歷史,故而在閱讀此部作品時,教師需從“祥子”的身份出發,了解他在當時社會中的貧苦人生,并從祥子買車事件中對祥子由希望到破滅的心境改變展現貧下中農的困境,以便確保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能夠結合歷史特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3]。

(三)引發情感共鳴

在現當代文學作品教學期間,要想增強學生的閱讀與分析能力,還應從“情感共鳴”角度出發,在多樣性情感體驗中帶動學生的情緒,從而獲得正確的審美觀念。

比如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詩歌篇”,其中郭沫若創作的《鳳凰涅槃》,給人一種熱血奮斗感受。它是以鳳凰自焚為出發點,運用“烈火重生”闡述正處在舊社會的人們,需要發揮出反封建精神,由此重獲新生。在閱讀詩歌作品時,需從作者情感深度方面剖析創作目的,在情感共鳴中加深記憶。因此,在現當代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鍛煉學生的閱讀與分析能力,這樣才能達成文學教學既定目標,促使當代年輕人擁有對現當代文學作品深厚的閱讀與分析功底。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學教學教材,它在閱讀與分析能力培養方面有著深遠影響,故而需引起教育者對該教材的重視,并從人生體驗、歷史真相、情感共鳴、閱讀思維、培養模式等方面著手,確保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具有良好的文學閱讀與分析能力,便于獲得高質量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楊忠生.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實踐性探討——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觀念與教學實踐》[J].新聞愛好者,2020(05):103–104.

[2]廖春艷.現當代文學作品閱讀與分析能力研究——評《中國現當代文學》[J].領導科學,2020(10):2.

[3]杜望祥.史學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鑒識》[J].語文建設,2020 (07):82.

河北大學現當代文學范文第2篇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主要反映十年**給人們心靈帶來的創傷,得名于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 時間: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特點:

1、 沖破了“四人幫”極“左”文藝的種種清規戒律,突破了一個個現實題材的禁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會問題,創造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批社會主義時期的悲劇。

2、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現實主義美學原則,“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描寫生活”。

3、 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真正地從人道主義立場來塑造文學人物,成為新時期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的先導。 價值意義:

1、 從社會意義上講,傷痕文學是對“文革”的整體否定。

2、 傷痕文學表明文學真實性的回歸。 代表人物和作品: 劉心武 《班主任》 盧新華 《傷痕》(“傷痕文學”源此而得名) 王亞平 《神圣的使命》 宗璞

《我是誰?》

反思文學

是繼“傷痕文學”之后出現的文學現象,因表現出對于社會歷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點而得名,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

時間: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緊隨在傷痕文學之后。 特點:

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從一般地揭示社會謬誤上升到對歷史經驗教訓的反思,比之傷痕小說,其目光深邃、清醒、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 代表人物和作品:

魯彥周 《天云山傳奇》 劉真

《黑旗》

張弦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高曉聲 《陳奐生上城》

改革文學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許多作家把創作目光由歷史拉到現實,一邊關注著現實中的改革發展,一邊在文學中發表自己關于祖國發展的種種思考和設想,這便是改革文學。 時間:1978年改革開放后。 特點:

1、 側重反映新舊體制轉換時期的社會矛盾,記錄了改革開放的艱難及其導致的“人”的觀念、人與人關系包括倫理關系和道德觀念的變化。

2、 在創作手法上以現實主義為主,注重對人物形象特別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在當時被稱為新人物形象塑造。 代表人物和作品:

蔣子龍 《喬廠長上任記》 張鍥

《改革者》

尋根文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作家們開始致力于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這種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 時間:1985年前后。 特點:

1、 以現代意識觀照現實和歷史,反思傳統文化,重鑄民族靈魂,探尋中國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2、 作品題材和文化反思對象呈鮮明的地域特點。

3、 在表現手段上既有中國傳統文學的手法,又運用現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豐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蘊。 代表人物和作品: 汪曾祺 《受戒》 韓少功 《歸來去》 賈平凹 《古堡》

先鋒小說

中國文壇80年代中后期出現的,在創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現出強烈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氣息的小說創作流派。 時間: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 特點:

不僅在語言形式、敘述技巧方面,而且在思想觀念、文學精神上,都表現出對西方現代文學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文學思潮和創作方法的接收和吸納。 代表人物和作品:

劉索拉 《你別無選擇》 徐星

《無主題變奏》

莫言

《透明的紅蘿卜》 《紅高粱》

新寫實小說

指8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書寫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或生存本相、在價值取向、敘事風格與審美趣味方面有別于傳統現實主義特別是“革命”現實主義小說的寫實主義小說。 時間:20世紀80年代后期。 特點:

1、 創作方法雖仍以寫實為主,但特別注重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強調作品中所呈現的現實生活應有一種原生狀態的感覺。

2、 在主題上更多表現現實的荒誕、丑惡、灰暗與無奈。

3、 大多采用客觀化的敘述態度,提倡作家應“退出小說”、“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種缺乏價值判斷的冷漠敘述等。 代表人物和作品:

劉震云 《一地雞毛》 《單位》 池莉

《煩惱人生》 《不談愛情》

張賢亮代表作,作品內容 代表作品短篇小說《靈與肉》,講述的是主人公許靈均苦難的人生歷程以及他在土地和鄉親中找到靈魂歸宿的精神歷程。

汪曾祺作品內容,特點 作品內容:

80年代的小說世界面貌“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憂傷,比如《職業》、《幽冥鐘》;一部分作品則有一種內在的歡樂,如《受戒》、《大淖行紀》;一部分作品則由于對命運的無可奈何轉化出一種常有苦味的嘲噱,比如《云致秋行狀》、《異秉》。”

80年代末以后的創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識分子的生活為表現對象,風格從平淡轉向蒼涼。 特點 :

1、 在汪曾祺小說中,那些隨時插入的成分,多關乎風俗民情和自然景觀,且以一種看似漫不經心、說到哪兒是哪兒的神韻展現出來,它不只是營造了一種氛圍和意境,而且形成了汪曾祺小說的獨特的結構方式。

2、 就敘述的語言質地而言,汪曾祺的小說斂省、疏放、淡遠,而又從中透出凝重、顯現奇崛。

3、 用閑聊、隨意的方式結構小說,將口語的活潑與古典的優雅結合起來。

賈平凹代表性作品 小說集《野火集》、《天狗》、《兵娃》等,長篇小說《廢都》、《浮躁》等。

在80年代的小說,以對西北鄉土人生的表現著稱,在藝術上獨具一格。他的小說在對現實強烈關注的同時,注重從鄉土社會的歷史、風物、地理、掌故中汲取創作的元素,厚重沉郁,富有濃厚的民間文化的氣息和生命力。

莫言《紅高粱》內容,敘事策略特點 內容:

主線是土匪頭子“我爺爺”余占鰲率領的武裝伏擊日本汽車隊,輔線是在這次戰斗之前發生的余占鰲與“我奶奶”戴鳳蓮之間的愛情故事。 敘事策略特點:

追求強烈的“陌生化”效果。首先,小說中的“故事”是以“非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即小說的展開并非依循事件的邏輯來建構,而是由感覺引導,有情緒推動。它通過敘述者“我”在現實與過去的“追憶”之間的自由穿梭,將完整連續的事件鏈條徹底打碎和肢解,竭盡打亂時空順序之能事。于是,情節的邏輯聯系最大程度地被淡化,敘述顯得自由散漫,了無拘束且生氣勃勃。

馬原代表作

成名作《岡底斯的誘惑》,中短篇小說《疊紙鷂的三種方法》、《大師》等,長篇小說《上下都平坦》

馬原的小說以其在敘述上的先鋒實驗性質,引領了80年代小說敘事的革命,喚起了小說寫作對形式和語言的自覺,他所采取的敘述技巧以及其中蘊含的小說觀念對80年代后期的小說寫作產生了很大影響。

“歸來者”詩群

因為政治原因從50年代中期起陸續在詩壇隱失,后來在撥亂反正中得益平反,于是重新提筆“歸來”的詩歌創作群體。 時間:20世紀80年代。 特點:

創作群體成員龐雜,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能自覺地在創作中貫穿現實主義精神。

代表人物與作品:

艾青 《歸來的詩》 《在浪尖上》

朦朧詩

所謂朦朧詩,以內在精神世界為主要表現對象,采用整體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發的藝術策略和方式來隱示情思,從而使詩歌文本處在表現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呈現為詩境模糊朦朧、主題多以莫明這樣一些特征。 時間:20世紀80年代。 特點:

1、 詩人抒情主題的回歸和抒情主體的個性強化。

2、 體現人文主義的精神,表現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關注,對人的心靈和生命的尊重。

3、 顯示詩歌“向內轉”的重大變化,抒情直指人的內心世界,表現內心感受和體驗。

4、 運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實描寫現實世界的描述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詩中的一系列形象獲得多種解釋的可能性。 代表人物與作品:

北島 《回答》 《一切》

顧城 《一代人》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高行健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小說《靈山》、《一個人的圣經》,戲劇《絕對信號》、《車站》等。

徐遲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祁連山下》《生命之樹常綠》等。

新生代作家

時間: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特點:

1、 一方面他們認為,寫作等同于生活本身。

2、 另一方面,“在邊緣處敘述”也表明新生代小說在藝術形態上對“返樸歸真”境界的追求。

代表人物與作品:

陳柒 《時光與牢籠》 《無處告別》 朱文 《我愛美元》

魯羊 《銀色老虎》 《九三年的后半夜》

王安憶《長恨歌》的內容

小說成功寫活了一個奇特的女人——王琦瑤。王安憶寫《長恨歌》就是要表現一種蒼涼,一種透到骨子里的人生的滄桑感。小說三卷就是寫的王琦瑤人生的三個階段。王安憶以一種細膩、抒情而又絢爛的筆法把一個女人40年的情與愛、傷感與痛苦、絕望與希望,寫得一波三折,哀婉動人。

王琦瑤雖然是小說的中心和主體,但是又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個人,而是成了一種文化符號、一種象征。她既是一種精神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又似乎是上海與歷史的某種象征。

余華的代表性作品

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中短篇小說《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現實一種》等。

蘇童代表性作品

《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武則天》、《米》等。 《米》的內容:

講述了一個人物流浪和家族頹敗的故事。首先,小說刻畫了五龍逃離鄉村,流浪于都市的生命歷程。五龍是故事的主體,也是故事的衍生劑。他的流浪生涯是故事展開的核心。五龍的流浪經歷了三個階段:進入都市,占領都市,逃離都市。他最終以個體生命的拋擲完成了由鄉村到都市再返回鄉村的流浪。

王小波代表性作品

“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 《黃金時代》共收錄了王小波的5部中篇小說,其中《黃金時代》和《革命時期的愛情》被公認為是王小波的代表作。

王朔代表性作品和小說特點

《空中小姐》、《頑主》、《千萬別把我當人》、《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 小說特點集中在調侃上,美學特點是以俗戲雅。

余秋雨散文作品

河北大學現當代文學范文第3篇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概念

中國現當代文學即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的簡稱, 中國現代文學是以魯迅、郭沫若、老舍等作家作品為代表的時期, 而中國當代文學則是以莫言、鐵凝作品為代表的時期, 兩者之間的劃分界限是1949年, 在此之前的稱之為現代文學, 之后的稱之為當代文學, 我國文學的這兩個發展時期, 是時代的縮影, 是時代變遷的證明, 他們都出現在中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 而這種變革實際上就是中國由農向工轉化的過程, 是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發展的有力見證[1]。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創新性

現如今, 我國正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而文學也是處于新老更替的時期, 網絡文化與都市文化成為了文學的主流, 而以革命時期的小說題材、鄉土文學, 則成為了當前我國文學領域研究的焦點, 在這一時期里, 我國的文學發展出現了嚴重的功利化, 變得盲目, 雖然有很多作家、學者, 發起了一場以研究現當代文學為主要任務的熱潮, 但卻也存在著偏差, 不僅減少了現當代文學的社會價值與實用價值, 也使得研究深度逐漸降低, 而創新性研究更是無從談起, 這對中國文學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在無形之中使學術研究的負擔加重[2]。

2、缺乏自我審思精神

縱觀文學的變更歷史, 我們不難發現其發展程度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決于“自我”的反思, 而這種自我反思, 是源自于我們傳承已久的優秀傳統民族文化, 我們應該明確這一點, 將傳統民族文化, 融入到文學創作中, 使得文學作品充斥著中國民族精神, 成為當代人群心理活動變化的記事薄, 而不是偏離軌道、缺乏文學價值、文學意義。

3、文學創作趨于商業化

正如上文中所提及的, 當今社會的文學作品都充斥著商業化味道, 都受到了市場化的腐蝕, 已經逐漸偏離了文學創作的本質意義, 以網絡媒體為主導力量的“俗文學”更是占滿了社會的各個角落, “純文學”在此之中, 發展空間正逐漸縮小, 其光暈正在逐漸消退, 而今的文學作品中, 缺乏了對當代社會的描述, 純文學正在被邊緣化, 而以俗文學為主的娛樂性文學作品, 正不斷的涌向中國文學界, 使得中國文學向著功利化、庸俗化的方向發展, 在社會經濟市場體系下, 作家已經失去了創作的本心, 從而導致中國文學失去了應有的“文學精神”。功利化、庸俗化、市場化的改變, 使得中國文學的發展之路變得任重而道遠, 變得不再純粹。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未來發展方向

1、向世界化文學模式發展

就現階段的中國哦文學作品而言, 其西方化問題十分嚴重, 已經在不斷的變革中, 迷失了方向, 失去了文學創作的本源, 因此, 應該摒棄這種西方化現狀, 并逐漸與世界化發展模式接軌, 在向世界化發展的過程中, 應該明確文學的存在應該是反應當前時期的人類精神文明, 而不是用其換取經濟價值, 應該是無階級、無國界, 而作為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者, 要擦亮雙眼, 不應被俗文學思想所物質化, 要站在世界文學發展的角度下思考, 建立起一個以中國民族文學為基礎, 以西方文學為參考, 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新文學時期, 只有將目光著眼于世界, 才能使中國文學走的更遠。

2、向民族化文學模式發展

新世紀之后的中國文學, 缺乏了民族元素, 而民族元素的缺乏, 加之受西方文化影響, 使得中國文學在邁向世界舞臺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因此, 積極的吸取中國民族文化精髓, 將民族文化思想灌輸于文學作品當中, 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必然出路, 而這種文化的引入, 不是盲目的生搬硬套, 亦不是復古, 而是回歸傳統的表現, 當然, 這種回歸, 在現下的文學發展趨勢中, 應該是以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為基石, 以國外文學優點為參考的形式存在, 只有這樣, 才能使得我國的文學向著更深層次發展。

3、注重人性本質特點的發掘

文學作品的創作是可以樹立生命真諦的, 這也是文學魅力的所在, 而如何繼續加強文學作品中的這種內涵呢?筆者認為應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其一, 提高作家自身的思想境界, 要擺脫世俗的影響, 要感受生命的真諦, 其二, 加深對著名文學典故的重溫, 這種重溫, 可以更好的實現文學的銜接, 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必然方式, 其三, 注重對傳統詩詞及戲曲的研究, 從中感悟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進而保證文學發展的平衡。

四、結束語

文學作品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與寫照, 能夠真切的反應當代人類的生活面貌、社會發展, 對人類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就我國的現當代文學發展現狀而言, 筆者認為, 應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為創作基礎, 以外來文化優點為參考, 在創作中“取其精華, 去其糟糠”, 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摘要: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語言文化博大精深, 表現形式亦是多種多樣, 而在不斷的歷史演變當中, 我國的文學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著變化, 已經從古典文學向現當代文學發展, 而然, 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 文學分歧卻越來越大, 對于核心價值觀的體現也是越來越變得模糊, 基于此情, 本文筆者將以現當代文學的概念為基礎, 就我國現當代文學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深入分析, 以為我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提供更為精準的發展定位。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問題,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盧紅娟.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現狀與發展[J].大眾文藝, 2016 (24) .

河北大學現當代文學范文第4篇

摘    要: 我國文學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間傳播迅速,呈現欣欣向榮的姿態。老舍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家,其作品有很大價值。本文對老舍作品改革開放后的海外傳播做典型案例研究,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事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中國現當代文學    海外傳播    老舍作品    改革開放

引言

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標志著當代文學經過了十年“文革”的緘默后步入新時期。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年,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事業發展迅速,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方針,并向海外輸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傳播于世界各地并被讀者接受。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漢語熱席卷全球、世界漢學研究的復興、文學翻譯工作的開展、優秀文學作品的暢銷及中國作家榮獲世界文學大獎等事件都證明中國文學以獨特的魅力被世界認可。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這個歷史節點上,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要緊跟時代潮流,改善系統機制,以更完善的姿態走向海外。

對外傳播的研究離不開傳播方式的論析。改革開放作為重要的歷史節點,對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方式的革新有著重要作用?,F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方式中首當其沖的必然是“譯介”,翻譯保留作品的文化美學價值,再通過對作品的語言轉換,讓國外讀者感受作品中蘊含的中國文化魅力。改革開放激發了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的熱潮,促進了新的傳播方式的誕生。四十年來,我國與世界各國展開了廣泛深刻的交流,以老舍作品為代表的現當代文學從原來的單一翻譯傳播途徑向多方拓展。

一、翻譯傳播

現當代文學的翻譯事業始于1920年前后,幾乎與我國現代文學開端同步,但傳播速度遠不及作品創作速度。老舍作品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登上英語世界的舞臺,是較早的一批走出國門的中國文學作品,因此老舍被英美讀者熟知。改革開放后,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翻譯有兩種方式:一是國內機構對外譯介推廣,二是外國翻譯工作者向內引進。二者各有優點也各有不足,但這兩種譯介方式都促進了老舍作品在海外傳播與接受。

國內機構對外譯介推廣工作曾在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事業中占據主導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便開始了此項工作。1951年,葉君健創辦《中國文學》雜志,楊獻逸與戴乃迭夫婦負責翻譯工作?!吨袊膶W》雜志旨在向海外譯介優秀作品,向世界展示新中國形象。1981年,《中國文學》派生出“熊貓叢書”(Panda books),譯介的重點是中國現當代小說。但因其局限性導致翻譯作品在海外影響較小,僅有個別譯本受讀者歡迎。2000年年底,中國文學出版社因資金短缺等多種因素被迫撤銷,2001年《中國文學》雜志宣布???,“熊貓叢書”幾乎停止出版?!吨袊膶W》雜志也為老舍作品的海外傳播作出了一定貢獻,共翻譯了《龍須溝》《駱駝祥子》《正紅旗下》和《二馬》四部作品,五六十年代除翻譯老舍作品以外,還報道了老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創作與生活情況等。據悉,《中國文學》雜志譯介老舍作品的原因是:老舍作品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社會生活,語言幽默、白話具有方言色彩。但也有部分作品被否決,如《貓城記》被認為故事荒誕,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梢姟吨袊膶W》雜志選取的老舍作品主題大多數是反映舊中國的黑暗,展現新中國的形象。另一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陣地是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香港中文翻譯研究中心啟動《譯叢》雜志,這本雜志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中國與西方”為目標,旨在向西方推介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工作由外國譯者擔任,自創刊至今日從未脫刊,在海外取得好的傳播影響?!蹲g叢》雜志翻譯的老舍作品,主要集中于新舊思想對比并展現各類矛盾沖突,其譯介作品有《老字號》《牛天賜傳》《鼓書藝人》《宗越大師》《我的母親》《老年的浪漫》。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艱苦生活,對人間真情、人性等問題的思考。二十一世紀國內相關機構出臺了不少項目扶持中國文學的對外推廣,如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從2014年起舉辦“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2013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外文局聯合主辦“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促進一批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走出國門,且積極展開國際合作,從中培養出致力于現當代文學作品傳播的優秀漢學研究人才、翻譯人才?,F當代文學作品海外傳播途徑不再單一,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輸出作品將會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應。

國外翻譯者的相關工作。中國文學在英美文學市場的遇冷,導致相關翻譯工作者的工資待遇等不夠理想。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翻譯工作者主動擔任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工作。國外翻譯者翻譯中國文學作品主要有四種目的:學術動機、商業動機、政治動機、個人動機。主要是漢學家承擔這一工作,這是我國文學對外輸出一個好的模式。

漢學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葛浩文、藍詩玲、威廉·萊爾和白睿文等漢學家、翻譯家積極投身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譯介工作,讓一部分優秀作品在海外開拓影響力。其中,葛浩文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海外首席翻譯家,他翻譯了老舍、巴金、賈平凹、蘇童、畢飛宇等作家的幾十種小說。獨立出版文學作品是海外翻譯工作者譯介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主要途徑,老舍的八部長篇小說已在英美出版,且一部小說(如《駱駝祥子》《離婚》)有不同種譯本,讀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譯本。此外,隨著改革開放的興起,老舍作品在英美國家迎來新一輪熱潮。八十年代后,在歐美出版的報紙雜志及作品選集收錄了老舍的短篇小說、散文、話劇、雜文等。美國的《今日中國文學》《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等雜志定期選編優秀的現當代文學作品發表,英國的《哥倫比亞中國現代文學選集》(1995)、《中國現代名家短篇小說選》(2002)等文學作品選集系統地介紹中國作家與作品,這些作品選集收錄了《茶館》《老字號》等短篇作品,英美學界給予老舍及其作品極高評價,認為老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超一線”作家。但不可否認,整個譯介事業存在限制因素,文化差異、政治因素和審美習慣直接影響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傳播。翻譯是語碼之間的相互轉換,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此外,中西之間圖書的貿易逆差也表明一點,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依舊是“遇冷”狀態。

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第一,文化接近性。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在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受眾較小,因此在翻譯階段不僅要考慮作品表層的“語言轉換”還要重視作品內涵的“文化轉換”。第二,刻板印象。一些海外讀者已經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形成了固有印象。在長達五十年的“冷戰思維”影響下,中西方文學傳播與接受必然受此影響。第三,審美接受。通過分析西方讀者偏愛的中國作家及作品題材后發現,不同國家的讀者具有不同的審美習慣。如,美國讀者喜歡個人英雄主義等題材的中國文學作品,英國讀者偏愛歷史主義題材作品。

通過國家政策鼓勵,文學翻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出版社、發行公司的支持為一體,老舍在海外已經取得一定影響力,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仍不容忽視。例如在英美國家的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書架上中國作品屈指可數,借閱量較小,老舍作品從最初的“熱門”逐漸冷卻。中國文學譯作整體在英語世界的接受情況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與中外文化差異、譯介模式、譯介及出版發行的系統化、規范化等均有一定關系。但伴隨著我國經濟穩步增長、國際影響力日漸提高、始終注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傳播將會變得更加廣泛,越來越受到國際范圍內的認可與接受。

二、影視改編

二十一世紀,大眾傳媒發生巨大變化,紙媒開始衰落。文學作品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出現在大眾視野即影視改編,影視作品以全新的姿態刷新著人們對文學作品的認知。同時,影視輸出成為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渠道,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走出國門。

1980年11月至12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西歐的十四個城市演出《茶館》,取得了成功,各地登載的報道與評論有七十余篇。這次演出讓國外觀眾、讀者深入了解老舍。過去國外讀者一直認為老舍只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現在感受到了“劇作家”老舍的獨特魅力。八十年代初,西歐國家開始譯介老舍戲劇。1982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制作,Glazer and Beck(美國電影公司)發行的電影版《駱駝祥子》上映,這也是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一批中美合作制作的影片,《駱駝祥子》電影在國內斬獲多項大獎,但在美國并未引起較大反響。其原因有很多:《駱駝祥子》的第一版伊萬·金譯本將結局改成“大團圓”,電影本身忠于原著造成美國觀眾不解,電影的中式表現手法等很難被海外觀眾接受。制約戲劇影視傳播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表現手法。中西方對戲劇影視不同的拍攝手法與表演技巧讓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影視文化,文學作品的改編需要綜合考慮它們對最終呈現作品的影響。第二,審美理解。影視戲劇的表達方式主要集中在對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的敘述,觀眾在欣賞影視作品時,會對劇中人物與情節自行解讀。因此,戲劇影視改編要充分考慮觀眾對作品的接受與理解。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的國家,其本身特有的文學作品必定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由此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一方面要繼承其豐厚的內涵,保留最根本、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影視作品在表現形式方面應當化繁為簡,適應世界觀眾審美的需要,以更具有包容性的姿態向外傳播中國故事。

三、課堂教學

隨著我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的發展,現當代文學課程發揮其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作用,它能夠幫助外國學生感悟中國文學之美,并掌握口語、閱讀和寫作等技能?,F階段,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中現當代文學作品選取教材以《博雅漢語》和《漢語高級教程》等為主流,這些教材的培養目標是提高學生漢語運用能力和漢語學習興趣。國外大學中文系設置了現當代文學的相關課程或者專業。

但通過這一手段傳播的影響力微弱。與上述兩種傳播方式不同,通過漢語課程進行現當代文學的傳播只能停留在“教學”手段,其傳播對象僅為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市場上大多數對外漢語方面的文學教材出現了“重古代輕現當代”和“重現代輕當代”的傾向,部分高校機構甚至直接讓外國學生使用中國學生的現當代文學作品選。這些留學生專用的教材收錄的老舍作品有《斷魂槍》《駱駝祥子》等小說,都是在英美國家受歡迎度較高的作品,但這些教材畢竟是文學作品選集,不可能完全顧及每一位作家,因此影響力有限,學生只是對老舍及其作品有基本了解。在對沈陽某高校本科留學生的調查中,大部分已完成現當代文學課程學習的學生表示“不了解現當代文學”且課程滿意程度較低。雖然通過教學手段傳播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效力較小,但隨著全球漢語學習者日益增多,漢語教學將逐步擴大影響力。制約漢語教學傳播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教學觀念。教材的選編、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教學方法等都會對漢語教學傳播產生直接影響。第二,學生接受。學生的漢語水平高低是決定他能否接受作品的第一要素,只有當學生漢語水平進入中高級學習階段,才有能力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經典文學作品是典范的語言材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漢語語境,培養交際能力。文學作品承載了中國社會、歷史、地理和人文風俗及思想價值等諸多要素,外國學生從中國文學作品中能夠看見字間的“中國形象”。但這一傳播方式的影響力有限,需不斷完善。當漢語成為全球的“流行語言”,自然會吸引外國學生主動學習漢語,傳播對象的數量擴大,也會促進現當代文學增強其海外影響力。

四、漢學研究

中國文化因其廣度與深度吸引了一大批國外學者爭相研究“中國學”。海外漢學研究與本土學者研究不同,他們通過西方文藝理論視角觀察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這讓現當代文學學科向海外延展。海外現當代文學研究學者諸如夏志清、李歐梵與王德威,他們的研究觀點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促進了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形成了“回返影響”。

漢學研究將中國現當代文學視作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沒有對這一時期進行細分。海外學者很少關注該時期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而是從“西方語體”角度解讀文學作品的價值。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將《駱駝祥子》評為當時最佳的中國小說之一,其結構嚴謹,感情真摯,是真正意義上的寫實主義小說。但他也認為國內學界過高評價老舍,否定《四世同堂》的文學價值。王德威采用許多西方知名學者的理論批評方法對作家作品重新評價,這促進了國內許多學者開始對經典文本再解讀。但王德威曾說中國現代文學其實就是兩條路:一是魯迅的“諷刺之路”,二是老舍的“幽默之路”,最終目的都是“打倒舊社會,建設新中國”。這個觀點明顯將中國文學現代化歷程簡單化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盲目效仿“漢學研究”只會出現“誤判”“誤讀”等錯誤結論。

溫儒敏在《文學研究中的“漢學”心態》一文中指出部分學者對漢學研究過度崇拜,甚至將“漢學標準”作為“爭相追趕”的“風尚”。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屬于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的意識形態,對“左翼作家”幾乎持全盤否定的態度,埋沒了左翼作家的歷史、文學價值。產生于西方語境下的中國文學研究與扎根于本土的文學研究有本質不同,雖有可供借鑒之處,但不可將其作為“先進”“時髦”的標準。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回返成果,合理地吸收其有益部分。中國現當代文學是產生于中國百余年的歷史背景下的,不可放棄自身的主導話語權。因中外學者的立場、觀點、方法等因素的差異,海外漢學家在研究現當代文學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有別于國內學者的研究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維度:第一,思想維度,海外漢學家能夠將西方哲學思想與文藝思想納入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第二,審美維度,海外漢學家與國內學者的審美理念不同,漢學家在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過程中形成了獨立的美學判斷,因此具有獨特的審美取向,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進行新的審美探索。第三,傳記維度,美國漢學家對老舍的傳記研究成果豐碩,如陶普義的《老舍:中國的故事大師》梳理了老舍的一生與創作歷程。海外漢學家對中國作家傳記研究的角度獨特,具有較高的理論及應用價值。第四,跨學科維度。近年來海外漢學家開始用“邊緣學科”或者“新興學科”的研究方法,如: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地域文化等許多嶄新角度重新解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將嶄新的理論與經典作品相結合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獲。

結語

中國現當代文學能夠反映中國人民現實生活與精神思想,這些語言文字中展現了真實的中國形象。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是一種必然。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文學都被推向世界,全世界人民都有權利欣賞來自異域的文學藝術,中國文學向海外傳播是必然的歷史趨勢,也是一種需要。世界需要聆聽中國故事,也需要欣賞中國形象,中國需要向世界展示自己。在外來文化對國內產生較大沖擊的今天,我們要保持文化自信,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事業予以重視,充分展示優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楊四平.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與接受的“回返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4).

[2]曹文剛.海外漢學家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出版[J].出版科學,2017(3):114.

[3]溫儒敏.文學研究中的“漢學心態”[J].文藝爭鳴,2007(2):51.

[4]夏禹圣,史兆鑫.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傳播的發展方式[J].牡丹,2017(1):103.

[5]朱恬,王璇.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傳播事業與發展歷程研究[J].西江文藝,2017(5):108.

[6]呂游.從翻譯視角看現當代文學在西方的傳播[J].芒種·下半月,2013(24).

[7]張清華.世界視野、海外傳播與中國當代文學[J].文藝爭鳴,2013(08).

[8]耿強.中國文學走出去政府譯介模式效果探討——以“熊貓叢書”為個案[J].中國比較文學,2014(01):66.

[9]舒濟.國外翻譯研究老舍文學作品概況[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03).

河北大學現當代文學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論述微課在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中應用,從課程課時、課程內容、學生情況等方面分析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現狀,提出明確微課的定位及設計開發原則、聚焦人文性、凸顯特色化、依據學生節奏避免共性思維等微課設計開發策略,并以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桂林文化城文學”系列微課為例進行探索。

【關鍵詞】微課  高職高專  中國現當代文學  人文性  桂林文化城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創新進步,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手段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背景之下,出現了以慕課、微課為代表的新型教學模式,它們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共同之處,同時又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成為當下教育領域內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微課是目前現代教育技術中使用廣泛的一種形式,在高校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微課在高職高專文學課程中的應用空間是巨大的,采用適當策略對文學類微課進行設計開發,并在教學中實施運用,可以提升課程的專業性、教學效果。

一、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教學的現狀

作為高校中文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具有較高的地位和價值。然而,在目前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面臨著一些新的形勢,對課程教學提出了挑戰。

(一)課程課時方面。為了適應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相關需求,提高技能實踐性課程的比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傳統的專業理論課在課時方面做了較大的調整,由原來總課時的126課時調整為95課時,再到現在的80課時,課時量的大幅縮減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很多教學內容要壓縮精簡,勢必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做出相應的調整舉措。

(二)課程內容方面。以前教師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非常重視文學史的觀念,是從“史”的角度兼及文學作品,以史為主、作品為輔。課程改革后,教學內容的側重點已經發生了轉變,是依史講作品,在明確文學史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側重講作品,作品成了學生學習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加強體現作品。文學類課程的授課是要求學生在教師講到某個教學內容之前,要提前閱讀相關作品,了解作品的大致情節內容,為課堂上教師深入分析作品做好準備,但是較多學生都不能完成這一環節,導致教師在上課時要用很多時間完成這個內容。此外,限于自身的積淀不足、理論有限以及學習態度的浮躁,學生對于作品的掌握不到位,理解程度淺而不深,對作品的審美感悟不夠,常常難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從作品入手必須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三)學生的情況。隨著近幾年招生形勢的變化,高職高專的生源質量相比之前有所下降。學生受到實用功利主義以及媒介生態的影響較多,導致他們的觀念也偏向功利性,在校期間更傾心于考取相關證書和就業,對于在課程上到底學到什么不是很在意。而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下,智能手機普及,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新媒體的出現給課程生態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媒介文化呈爆發狀態,快餐化、“微文化”的特征趨勢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定式,學生被吸引在豐富多樣的媒介內容中,對手機的依賴性很大,一些學生在課堂上刷微信“朋友圈”、看微博、看網頁、打游戲、看影視劇,嚴重偏離了課堂。當下學生的心態也比較浮躁,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夠,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厭學情緒增長,課程的專業意識不強。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表現得隨意不專心,比如對于上課內容不是邊聽邊用心記筆記,而是用手機將內容提綱拍個照片就完事,期末考試前再根據照片中的內容適當背誦識記,認為通過考試就可以了。

二、微課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微課是在網絡信息化時代背景之下出現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一種提供給學習者的在線短視頻教學資源,可以滿足學習者自我學習的需要。微課是在當下信息技術和社會文化語境的共同孕育下而生的,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微”。微課從時間上來說一般是5~10分鐘,從內容上來說一般是選取一小段相對完整的知識點或技能點,較之傳統課堂內容,其教學內容更短小精悍、主題突出、內容具體。微課的資源容量一般也比較小,便于流暢觀看、靈活讀取,它打破了一些傳統學習的受限因素,能使學習者進行泛在學習和移動學習,可以適應人們的碎片化學習需求。微課在形式效果上具有情景性強、圖文并茂的特點,這使教學內容更真實、直觀、生動。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將微課運用于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該課程面臨的一些問題。

(一)提升人文藝術性。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相對不足,在“功利性”的氛圍影響之下,學生重技能輕人文,造成人文素養的欠缺。如果將微課從文理科的專業類型角度進行分類,文學微課屬于人文社會科學類,而非理工農醫類,文學微課體現的本質特征是人文性和藝術性,與文藝作品一樣應該強調審美,而不是實踐操作。文學作品、文學課本身就具有人文藝術性,文學類微課也應該體現出相應的格調。在設計文學微課時,應該選擇恰當的內容挖掘富有營養的人文精神,擴大學生吸納人文知識的范圍,引領學生在文學、文化、哲學、歷史等領域內有所涉獵。文學微課往往從經典作品、經典片段入手,這些作品和情節中通常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經驗、正確的價值取向、優秀的人生智慧,使學生在觀看學習微課時能有效融入人文語境中,促進學生的人格成長。此外,文學經典作品的語言之美,以及制作微課時合理運用的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可以共同營造出文學微課的意境,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提升審美旨趣。

(二)緊扣作品,回歸文學的本質。微課從作品出發,有利于體現課程的特征和文學的本質。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依史而循,重在作品講授,作品是課程的關鍵,微課從作品出發進行設計是課程的要求所在,作品是中文類學生學習的專業對象,立足作品就是立足專業,以作品為出發點可以增進學生對作品的關注和了解,進而增加對專業的興趣。文學的本質是通過豐富的想象、感悟和情感達到審美,微課聚焦于作品,可以擴大學生閱讀作品的廣度和深度,可以讓學生的思維節拍適當地緩下來,沉浸在作品精華之中細細品味,獲得有效的審美體驗。微課對作品某一內容的精細品讀遠比對作品的囫圇吞棗、淺嘗輒止要有意義得多,作品研讀明了了,學生的感悟能力、解讀能力、分析評價能力自然也隨之提高。

(三)保持學科的開放性。任何一個專業都是在原來研究成果的積淀上向前發展的,既有學科的穩定性,同時也有發展的開放性。相對中文專業的其他基礎課程,例如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等,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開放性特征更為突出,特別是當代文學是屬于發展中的文學態勢,新的作家、作品、理論、現象層出不窮,在進行現當代文學教學時既要體現學科的穩定性,即以已經積累沉淀下來的學術界有共識的文學史知識和文學作品為首要,同時也應該體現開放性,適當引入學術界認可的新的研究成果、熱點現象、話題。微課的形式靈活,可以在保持學科的系統性、專業性、精華性內容的基礎上,收納新興內容,優化教學。例如就學生的閱讀情況而言,很多學生在入大學之前關注閱讀的作品以當代文學為主,類型方面以新媒體文學居多,可以針對學生的閱讀特點在微課中引入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引導他們的課程興趣。

(四)引用和展示豐富的內容。微課的一個特征就是情景性強,可以引入多種媒介形式,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擴大教學內容的信息量,增強課堂的感染力?,F當代文學微課一方面適于體現文學作品的意境,另一方面也需要經常引入一些輔助性的資料,比如作家的介紹和訪談、文史照片、作品的聲畫片段、作品的評價等,這些傳統教學中難以展示的資源,通過微課的形式就能恰當地融入教學內容之中,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也有益于提升教學內容的全面性。例如講到魯迅時展現他的生平照片,講到沈從文時展現文學界曾經對他和《邊城》的評價,講到錢鐘書時展現《圍城》里的諷刺藝術及視頻片段,講到戴望舒的《雨巷》時展現朦朧交錯的詩歌意境,講到金庸小說時展現奇幻卓絕的武功招式,這些都可以通過相關資源的引入在微課中得以很好地呈現。

(五)獲得有效的學習效果?,F當代文學微課的應用,立足于作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體驗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思考的養成,形成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觀點,達到生成性學習的目的。相對于普通教材和作品,微課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資源,為學生自學提供有效的材料。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微課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教師的能動性,將教師的專注力從口頭授課轉移到關注學生反饋上來,從學生關注的問題中進行針對性的講授和討論,增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達到有效的學習。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微課的設計開發策略

(一)明確微課的定位及設計開發原則。微課的微特征是區別于傳統課程的最大不同,課程內容的短小化、片段化既帶來主題突出、針對性強的特點,同時也決定了它無法取代傳統課程。傳統的課程具有系統整體性,講求課程內容的循序漸進,有著嚴謹理性的內在邏輯。微課適合于碎片化學習的需要,它是一個個單獨呈現的個體形式,降低了課程的系統性。因此在設計開發現當代文學微課時,要明確微課與傳統課程之間的本質區別,選取最有“意義”的部分,體現出某一具體的目標而非泛泛的內容。微課在目前階段內,是無法取代課堂教學的,它應該作為課堂教學和學生自學的重要輔助資源而存在,這是微課的定位和設計開發原則,在兼顧課程整體性的前提下選擇選題,可以直接選取課程最關鍵的部分,也可以選擇有效補充部分。就高職高?,F當代文學而言,比如“徐志摩《再別康橋》的‘三美’原則的體現”“《駱駝祥子》中虎妞的形象分析”“《邊城》中的人性美”“《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的成長敘事”“《棋王》里道家文化精神的體現”等,這些內容就比較適合做成微課。在設計開發微課時,除了要考慮內容的適宜性外,也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制作出適合學生自學特點的微課??梢愿鶕虒W重點和難點進行發開,方便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可以根據積累的課程教學經驗,選取往屆學生興趣較大的內容。微課內容不宜過于理論化,以免造成理解的艱澀、學生自主學習的退縮,語言方面可以簡潔明了、趣味幽默。

(二)聚焦人文性?,F當代文學微課在選題上題材豐富性,應體現人文藝術特征,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制作微課要注重文化的開掘和品格內涵的引導,比如從老舍的《駱駝祥子》上,可以選擇祥子的悲劇作為微課的內容,引出城市文明病對人性的戕害;從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和梁實秋的《雅舍》等散文,引出對中國傳統文人閑適生活的態度及評價;從卞之琳的《斷章》,引出對相對哲學的討論,或者對某種愛情的看法。這些課程內容與歷史、哲學、文化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微課的小空間里也能獲得文化的多元性接觸。制作微課要注重人性的開掘。人性已逐漸成為當下文學評價的核心出發點,作品里人物的情感、行為、態度、命運,無不體現為人性,除此之外像家國情懷、故鄉、勇氣、愛情、自由、選擇、背叛等主題也可以納入到廣義的人性之下,也容易成為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比如對張愛玲《金鎖記》曹七巧的評析,討論《百合花》的故事中有愛情嗎,以及金庸筆下的悲情人物。

(三)凸顯特色化。文藝性作品講求個性特色,文學微課也可以在藝術設計、情境營造、地方特色等諸多方面展示出某種特色,以區別其他的微課作品。例如可以設置一位微課的敘述者,他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或者是文學的經歷者、作家本人,甚至是一個虛擬的形象。通過系列微課的形式讓該敘述者講述內容,并在語言、服裝、行為等方面進行細節設計,塑造出一個極具個性的微課講授人形象,他既可以是敘述的角度,也可以是特色的擔當??梢栽谖⒄n的畫面、標題、背景音樂、片頭片尾處融入系列性的設計,比如每一節微課的開頭,以作品中的關鍵句作為導入提示,結尾處可以附一首取材微課內容的自創詩,在文學微課中體現文學性。還可以體現地方文化的內容,地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特色,它是地方高校珍貴的教學資源,高校有傳承地方文化的職責和義務。將地方文化內容引入微課,不僅能獲得學生的高度關注,增強他們的自信感和自豪感,也使得微課更具文化個性。

(四)依據學生節奏,避免共性思維。微課雖然在當下的教學領域內愈發重要,但是它在實際應用中也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交流和溝通的減少、課堂競爭性的缺失、容易形成共性思維。因此在設計制作微課時,要遵循學生的特點,依據學生的節奏,不要從頭到尾都是內容的傾瀉,注意講授和設問兼有,質疑和啟發并重。微課里的話語速度不可過快,注意張弛有度,在需要思考體會的點上多預留一些時間。微課內容要能引起交流與共鳴,要多設置能與學生互動的環節,注重學生觀點的建構,多給予學生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解讀作品時,不要將內容呈現為不可辯駁的權威性觀點,要鼓勵學生從現代觀點出發,以理性的態度進行思索,例如結合《阿Q正傳》思考“阿Q精神勝利法有無價值”,結合《潘先生在難中》思考“潘先生可憐嗎”,結合《雷雨》思考“誰是導致雷雨當晚悲劇爆發的真正兇手”,結合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發展情況思考“我看新媒體文學”。

四、中國現當代文學中“桂林文化城文學”系列微課的實踐

筆者曾經開發制作了中國現當代文學中“桂林文化城文學”系列微課,分別從小說、詩歌、戲劇、媒介活動四個方面介紹桂林文化城時期的文學成就。1938年至1944年間,由于特殊的地理、社會和政治原因,桂林的文化活動空前繁榮,在文學、藝術、教育等諸多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桂林文化城”的寶貴資源,中國現代文壇的大量作家都曾與桂林文化城有著一些聯系,這是桂林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桂林文化城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教材里并未專門體現,地方高校有責任和義務將其介紹給學生,使地方文化有所傳承,這是制作“桂林文化城文學”系列微課的初衷。以詩歌微課為例,課程選取了桂林文化城期間較負盛名的四個作品進行賞析,即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黃寧嬰的《遠天的木棉》、嚴杰人的《烽火情曲》、黃藥眠的《桂林的撤退》,分別對應“土地與民族”“故鄉”“愛情”“戰爭之殤”四個主題,引導學生對戰爭、歷史、人性等方面進行思考,突出了微課的人文性。藝術設計上,在音樂、插圖、字體、講述人的聲調等方面,注重結合戰爭背景,體現出凝重的作品風格。作為詩歌鑒賞,微課突出了朗誦的比重,在適宜的朗讀速度中比較恰當地表現出詩歌的情感性。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關于現當代文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04(2)

[2]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

[3]王陽,柯小華.職業教育微課的生成性教學應用:內涵、模式與案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5)

[4]趙磊.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內涵與提升[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5]李平.微時代:滿足碎片化學習需要的微課設計與創作——以“李平現代文學欣賞”系列微課為例[J].天津電大學報,2014(2)

[6]陳壽琴.高師文學類課程微課的設計與開發[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22)

【基金項目】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現代傳媒視野下桂林抗戰文化城文學研究”(17FZW048)

(責編 黎 原)

河北大學現當代文學范文第6篇

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重要的教學目標。當前,一些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文學鑒賞對學好漢語言文學作用顯著,無法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不能稱為成功的漢語言文學教育,應當堅持探索出有效的培養方式,將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作為立足點?!懂敶鷿h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旨在結合我國當代文學發展實際,從研究漢語言和當代文學入手,在有關文學研究理論指導下,探究現代漢語思維下的中國當代文學,探討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

一、《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內容概要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共分為十四章。第一章主要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概述,包含簡介、研究現狀、審美、發展進程和典型觀念、研究轉型情況;第二章主要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究,包含史料、英譯、語言品格、概念及電影改編的文化學;第三章主要講述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情況,包含“三段法”教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教師形象;第四章主要是現當代西方文學研究,包含時間觀流變與當代西方文學發展、當代西方文學研究中的美學回歸態勢;第五章主要講述中國現當代文學與西方文化的結合,包含生態文化因素、現代派文學、中國文學文本空間中“西方文本”的寓意;第六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概述,包含學習的重要性及其特征、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網絡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傳播、具體應用情況和中華文化的弘揚、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第七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探究,包含漢語言文學與人的修養、審美教育、語言意境、互聯網與漢語言文學的融合;第八章主要講述漢語言文學教學,包含專業教學、教學方式的創新、學習和應用、課程改革、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第九章主要是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創新性研究,包括網絡時代漢語言文學的經典閱讀及體驗、教育創新、應用性教學;第十章主要講述各階段漢語言文學教學,包含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大學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情況;第十一章主要是文學鑒賞概述,包含文學語言藝術、現代派文學的理論、“知人論世法”與文學鑒賞、文學鑒賞與理想價值的追尋;第十二章主要講述的是文學鑒賞的分類鑒賞,包含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鑒賞等;第十三章主要講述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策略,包含重要性、寫作路徑、培養情況、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教學、閱讀中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第十四章主要講述職業院校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包含文學鑒賞對高職學生的影響力、高職院校漢語言教學中的文學鑒賞、高職文學鑒賞課的教學和片論,以及怎樣引導高職學生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二、《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的意義和價值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可供文學工作者或教師職業的人閱讀參考,主要探究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方法。作品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反映,要先了解文學作品創作背景,提高鑒賞能力,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教師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應當提升學生語感訓練方式、感悟能力,選擇快讀與精讀等,不斷熟悉文章,從而有效提升其文學鑒賞能力,學習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鑒賞文學有獨特的鑒賞方式,并不是“跟著感覺走”,需按照作者所描述的內容,結合文學基本知識,感受作品蘊含的美與意義。教師需引導學生掌握好文學作品的知識內容,把提升文學鑒賞能力落到實處。教師可逐漸向學生滲透文學教育,為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夯實基礎,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加強其課后鞏固閱讀,實現相應文學知識的積累,使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鑒賞方式,積極培養其閱讀能力,全面提升學生漢語言文學鑒賞能力。

《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及文學鑒賞能力培養》一書,能夠為大學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提供理論指導,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可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兼具實用性和收藏性的著作,值得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生學習。

(李欣蓓,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火電廠廠長述職報告范文下一篇:火鍋店活動策劃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