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歐姆定律的表述范文

2023-09-19

歐姆定律的表述范文第1篇

1. 明確目的進行演示實驗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化學》 (簡稱實驗教科書) 加大了實驗的比例, 有演示實驗54個。在演示實驗過程中, 我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 強化其觀察方法和過程的訓練。比如:緒言課中4個演示實驗是學生初學化學接觸到的, 學生會遺漏一些不易覺察的現象, 像“鎂帶燃燒”, 學生容易觀察到有耀眼的白光, 以及產生的白煙, 但很少有學生能觀察出“銀白色的鎂帶變成白色粉末”這一現象, 這時老師應適時提示一下, 把學生注意力引到這一現象中來, 并適時告訴學生觀察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 細心捕捉各種信息, 以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這樣就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精心設計趣味實驗

化學趣味實驗能以簡單的操作、鮮明的現象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充分利用趣味實驗, 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趣味實驗的設計常有以下兩種途徑: (1) 簡化或重組演示實驗。如將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改為“變色噴泉”。 (2) 根據教學需要增加趣味實驗。如介紹濃硫酸的脫水性時增加“黑色面包”實驗。

3. 就地取材探尋替代實驗

由于學校條件限制, 有些演示實驗無現成的器材和藥品, 我想方設法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用品和廢棄物制成簡易的實驗儀器, 或替代實驗用化學藥品。這樣既有助于解決實驗儀器、藥品的短缺問題, 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節約和環保的意識。例如:“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這一實驗無鐘罩, 我用大的可口可樂瓶, 截去底部, 用注水法把容積劃分為五等份, 演示效果同樣明顯;“驗證Cl-”這一實驗中無硝酸銀, 可用保溫瓶碎片與稀硝酸反應后收集而來;又如, 制氫氣實驗無鋅粒, 我發動學生剝電池外殼代替。

4. 創造條件做好分組實驗

實驗教科書共有10個學生分組實驗, 我從未因為條件的制約放棄學生分組實驗。學校儀器較少, 我就用有限的儀器, 放棄休息時間讓學生分批進行實驗, 哪怕一次只有幾人進行, 經過十幾輪后, 已能讓全體學生都嘗試一遍。由于做一次實驗不容易, 老師指導認真細致, 學生更是把握機會認真實踐。對一些必須過關的實驗及其操作, 例如“粗鹽提純”“氧氣、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以及“基本實驗操作”等, 由于需要準備的儀器較多, 征得實驗條件好的初中同意, 在新課結束后, 為本校學生開放一次實驗室, 讓學生們進行專門、系統的實踐操作, 事前做好充分準備, 對學生實驗操作的全過程加強監督、指導, 要求操作規范化、人人動手, 并不失時機進行實驗習慣養成教育。

5. 選擇指導探究實驗

實驗教科書中編排了33次的“活動與探究”。教師要根據教材中的探究思路認真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農村學生思維潛力較大, 創新火花易于點燃, 教師應把握這一優勢, 讓學生參與實驗的設計和改進。

例如: (1) 如何除去食鹽中的泥土和Ca2+, Mg2+?請設計出方案并制備出較純的氯化鈉; (2) 空氣中含少量的CO2, 如何測出CO2的體積分值?請設計出方案并加以實驗。對學生提出的實驗方案, 教師不要過早地給予肯定或否定, 而是要進行啟發誘導, 分小組討論, 然后再評價方案優劣, 評判實驗的技能, 以肯定成績、鼓勵為主, 使學生的參與行為規范到化學科的基本要求上來, 從中把傳授知識、運用知識、行為教育熔為一體。

6. 因地制宜完成家庭小實驗

新教材中選編了12個家庭小實驗, 這些小實驗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貼近生活, 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身邊家用器具和藥品完成每個家庭小實驗, 密切配合課本所學內容布置學生在家中進行諸如“糖塊溶于水總體積減小”、“鉛筆芯屑打開銹鎖”等, 這些小實驗簡單易做, 能使學生在課堂中所學到的抽象知識得到驗證, 加深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石蠟中氫、碳元素的檢驗”、“酸化的雞蛋可入瓶”、“石灰水、醋酸可使各種顏色花蕊變色”等實驗, 取材方便, 趣味性較強, 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 在樂中培養了應用知識的能力;“波爾多液制備”的實驗能使學生充分理解學以致用, 化學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 增強學生學好化學的使命感。教師可補充一些實驗, 諸如:“廢舊電池綜合利用實驗”、“保溫瓶碎片提取銀的實驗”等使學生了解在“化學家眼里無廢物”的真正含義。

歐姆定律的表述范文第2篇

一,妙在能極精簡、極深刻地揭示主題,一針見血。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專欄作家安妮·阿普爾鮑姆在其著作 《古拉格:一部歷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和新星出版社聯合出版戴大洪譯) 中第六章開篇引用的詩文里有這樣兩句(第100頁):

那個時候,只有死人

笑的出來,因為他們從掙扎中解脫

“死人”還會“笑”嗎?這不是荒誕的病句嗎?要知道,本書是一部對前蘇聯那些關押了成百上千萬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營進行完全紀實性的描述的著作,其中絕大多數是無辜的百姓,作者用海量的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再現了勞改營生活的本質,讓我們看到無數人在里面遭受非人的折磨并最終凄慘的死去,是“一本可怕的人間苦難紀事” (倫敦 《每日電訊報》 評語)。其主題之一,就是通過這樣的詳盡描述,毫不掩飾的嚴厲抨擊前蘇聯極權政治和國家奴役制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知道了這點,就能體會到要想將當時人們所遭受的苦和痛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就非用“死人”和“笑”搭配不可,也只有這樣矛盾的、荒謬的組合,才能爆發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些可想而知和想象不到的情形全被這兩個詞展現出來了。真是匪夷所思的想象力。當“死人”在陰暗潮濕的監獄里、在車輪的碾壓下、在血跡斑斑的大皮靴的踐踏下發出“笑聲”時,主題的凸顯目的也就輕易地達到了。再看另一個句子(本書第375頁末):

北方用它所有的力量抵抗人類的這種行為,據不接受埋進其腹地深處的那些尸體、———地球帶著地下的寶藏運行,不僅包括金和鉛、鎢和鈾,而且包括不腐爛的人類尸體。

常識告訴我們,世間沒有不腐爛的尸體,而該句中偏將“不腐爛”和“尸體”搭配進行矛盾表述,用這樣簡潔的組合,深刻的控訴,再一次展現出其揭示主題的巨大力量,一針見血。還有這句(第404頁):“他知道,看上去曾經像個活死人的他現在肯定有救了?!逼渲?“活死人”一詞毫無聳人聽聞之意,但表現力同樣不凡,一下子激發了讀者的想象力:古拉格(前蘇聯集中營系統的總稱),如果真有地獄,難道還要遜它一籌?認真想一想,還會有哪種表述能傳遞出這樣的深刻性呢?個人的災難,國家的不幸,全都濃縮在里頭了。

二,妙在能生動又精確地傳遞出內心復雜的心理和情感變化。有的心理和情感,似乎不適合“言傳”,只能“意會”,或者說,此類型的矛盾表述,其內涵是偏重于“意會”的。著名作家史鐵生故去后,其夫人陳希米寫下散文集 《讓“死”活下去》。每讀此書,常常熱淚盈眶。掩卷而泣之余,自己也就陷入沉思。書名乍一看是如此矛盾,“死”與“活”原本對立,此番巧妙搭配該如何解讀,其深刻內涵似乎只能個人意會,我想,“死”除了指故去的丈夫,更是表達出了一種痛不欲生的別離之苦、思念之痛;而這樣的苦痛,片甲不留地融化在了作者對丈夫的與生死、欲望、愛情、孤獨、時間、永恒等問題相關的追思和懷念里,它變化成獨一無二的精神基因,流淌在作者的血液里,作者就要帶著這些沉甸甸的追思和懷念, 勇敢地走下去, 才不辜負為“人”的意義。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寫出來,才跟什么真正的東西貼近了,沒有空隙了,心才是實心的?!边@或許就是“活下去”的含義吧。如此復雜的心理、真摯的情感,既然語言無法表達透徹,那就讓它們潛伏在讓“死”活下去的時間里,讓不同的讀者自己去發現、去品味,這樣反而更生動、更精確。又如美國女演員兼電影服裝設計師莎倫·戴維斯寫的一篇回憶父親的文章,叫 《我那有缺陷的完美父親》 (《讀者》 2015·2第48頁)?!叭毕荨迸c“完美”,永遠對立的兩個反義詞,可它們就敢打破世俗的偏見,組合在了一起。重要的是,題目讀起來不僅不覺得別扭,反而透露出一種久違的親切感,別具一格。在孩子純潔的心靈里,哪個父親不是這樣的?“缺陷”與“完美”,可以是指形體上的,也可以是非形體上的,不管是指向哪方面,二者結合,才真正是一個父親乃至一個人的全部真實,這種表述一點都不矛盾、不虛假,只會更精確。這樣的人才是可親的、生動的、立體的。文中所刻畫的父愛、所抒發的親情,若“言傳”出來,是那么普通、陳舊,不值一提,但靜下心來體會它,它卻有逼真的美感,它分明讓讀者看到了自己、自己的親人、自己的生活。這樣復雜又細膩的感受,非“意會”不行。它讓人如此有共鳴,又如此接地氣。這些矛盾表述, 不是病句, 而是 “ 金句”了。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國內引進的一部經典美國大片,由動作巨星阿諾德·施瓦辛格主演的 《真實的謊言》,內容精彩不說,片名也讓人眼前一亮:“真實”和“謊言”搭配,這是哪跟哪呀?僅一奇妙的片名,人家就已達到了沖擊眼球的效果,部分展示了大片的魅力。矛盾表述的力量,真不可小覷。影片主人公FBI特工哈瑞為避免家人擔心,向妻子海倫隱瞞真實身份,不得不撒謊;而海倫在經歷一系列喜劇般的遭遇后,發現丈夫“抓恐怖分子”的謊言和鬧劇最終竟然演變成為真實的國家任務,這時,所有的謊言都現出原形,變成最真實的迫切的嚴峻現實。影片情節精彩,動作場面扣人心弦,吸引了觀眾們大部分的注意力,而夫婦兩人間起初相互隱瞞,接著相互猜忌,最后相互信任、相依相偎的這一系列復雜的心理和情感變化,卻可能被忽略了。這種變化是需要精確處理的,是隨著謊言還原成真實的過程而完成的,與動作場面相比,它顯得細膩、不張揚,但同等重要,這也是使人物形象豐滿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不是用“真實的謊言”來表現和完成這種情感的變化(這個短語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感情專屬性),而是用什么“沖鋒陷陣”、“火線悍將”、“奪命追擊”來表現,那還會有什么蘊味呢?也就沒有“意會”的余地了。臺灣女歌手蕭亞軒有首好聽的歌叫 《最熟悉的陌生人》,用詞貼切、生動,它將男女分手后的“剪不斷,理還亂”甚至“剪斷了,理更亂”的情感傳遞出來,是藕斷絲連,還是形同陌路?或是還要其他什么選擇?失戀的哀傷、痛苦、無助、無奈等情緒錯綜糾纏在一起,在“熟悉”與“陌生”之間,聽歌的人,該不會是以“言傳”的方式流連其中吧?

三,還妙在能深刻地揭示出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強化了思考深度和理性色彩,使表述更有趣味??催^不少揭示現實和理想相沖突相矛盾的文章,似乎只有一味的感慨、嘆息,通俗無亮點,更遑論強烈的思考感和理性色彩了。而有的章句,因為用了矛盾表述的方式,哪怕只是只言片語,其表現力的深度和廣度立刻脫胎換骨,與眾不同了。由七堇年、蘇枕書、慶山(安妮寶貝) 等人合著的旅行散文 《近在遠方》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這個矛盾的標題想傳遞出怎樣的理解,在看完書后還是需要思考一番的。不少大學畢業生工作不到一年就在考慮所謂的“間隔年”,說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少人在原地呆了一段時間,說是工作太累了、審美疲勞了或者覺得生活狀態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想出去走走轉轉??山Y果呢?生活還是一樣,大多數人逃離不了,改變不了。本書講述了許多精彩的旅行故事,作者們在鼓勵大家多出去走走看看、體會旅行的美好意義的同時,我覺得應該還有這樣的道理:對于迷失自我的人,身處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為了化解這些矛盾,往往想到去遠方旅行。但旅行能夠給予的,只是逃開困境獲得暫時的平靜和更多的思考時間,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迷失了自我的時候,人需要的是信念、毅力、執著、勇氣等內在的力量,而不是西藏和尼泊爾。理解了這點,就能理解“近”就是“遠方”的含義了,既然是這樣,那整天哭著喊著要去遠方的沖動、怨天尤人的自傷,就可以消停一下了。若沒有古人般的從容和淡定心態,沒有足夠充實而堅強的自我內心,縱然面對萬千山水,也無法做到真正的“寄情”,近近遠遠逛了幾圈,剩下的還是浮躁和不安。本書標題采用矛盾表述,就具備了極強的理性色彩,思考遠近,就是思考人生,同時趣味性也不差,不死板。著名歌手汪峰在他的 《存在》 里有這樣幾句歌詞,如詩句一般精致,耐人尋味,在揭示出當代一些人掙扎于現實與理想間的矛盾漩渦里的同時,還有著不俗的思考深度:

多少人走著 卻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著 卻如同死去

多少次幸福 卻心如刀絞

多少次燦爛 卻失魂落魄

歐姆定律的表述范文第3篇

DV系統易于掌握, 投資不多, 是一種易于普及的數字攝錄一體化的視聽工具。DV系統攝像機的優勢主要有:圖像分辨率高;色彩及亮度頻寬比普通攝像機高6倍, 色彩非常純正, 達到專業級標準, 同時可在較暗的光線下拍攝;可無限次翻錄, 影像無損失;價格低、輕便靈活;進入拍攝現場貼近環境中的人與物, 對被攝對象干擾最小。

DV系統攝像機是一種貼近生活最能真實記錄生活的新型攝錄一體化的影像工具。它的方便性具體表現為:DV對拍攝對象干擾最小, 可以直接進入生活現場且不影響被攝者的情緒, 所以DV容易捕捉到最真實的東西;DV方式是一種真正來自于自己眼睛, 出自于自己手中的“個人方式”, 就像人們的影像日記;個人DV作品的剪接跟個人的DV拍攝方式匹配, 建立一個“個人非線型工作站”, 只需一臺普通PC電腦配上一個視頻卡和相當容量的硬盤, 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待在家里以私人性的方式實現個人的影像剪接;DV視頻后期制作可以實現專業編輯大眾化, DV可以通過增加特技創造性使用素材, 比直接簡單堆砌或修改拍攝的原始素材好得多。

DV技術與方便性為高校大學生打開了高校校園DV新聞及專題創作與制作的大門。特別是在全國有幾百所高校有傳媒與新聞類的專業, 加之非專業的大學生的愛好與興致好學, 使得高校大學生校園DV新聞及專題創作與制作方興未艾。

DV新聞與專題片的特點

平面記者可以通過現場親歷者述說、電話采訪現場群眾和查看拍攝素材等手段了解新聞見報出稿, 相比之下, DV記者更要辛苦、更要專業。為了采集電視新聞活動圖像、現場同期聲和解說等, 必須要求DV記者第一時間拍到現場畫面, 而DV的普及使得我們能夠較容易地在第一時間趕到新聞現場, 把身邊發生的新聞即時記錄下來, 拍到原汁原味的鮮活的新聞素材。著名的《DV觀察》欄目有句標語叫:原汁原味, 絕對現場。用該欄目總制片肖俊德的話說:“都是熱氣騰騰, 冒著鮮氣的新聞。”以《DV觀察》、《D一線》為代表的DV新聞欄目, 正在走一條全民DV拍新聞的路子, 正是如此, 我們大學生對校園內外的新聞才感到有價值和意義。對大學生而言, DV新聞與專題主要是指在校園內, 及時、鮮活地反映大學生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及發生的新聞。

高校校園DV新聞及專題特性分析

觀察事件的敏感性。在高校校園生活中, 新聞事件經常發生, 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察覺的, 而記者的職業特性恰恰在于觀察事件的敏感性。敏感性是指記者對新聞事件的高度敏感和洞察, 能夠判斷某個事件是否可能引起觀眾興趣, 它決定著記者采寫新聞的效率和質量, 是一名優秀記者必須具備的素質。為了提高觀察事件的敏感性, 大學生應該做一個學習型、勤奮型、創新型的DV記者, 深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應該注意培養自己善于發現的基本素質, 在日常生活中慧眼識珠;同時還要注意自己思想的深刻性, 使自己報道的DV新聞及專題能夠對大學生學習生活有積極導向作用。

DV表現的角度與方式。大學生DV除了素質教育的作用之外, 還負載了一種解壓和豐富大學生活的作用。所以, 大學生創作DV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表達, 可以從基本的自我展示、自我表達的角度, 也可以從對社會的關注、哲學的思考和人性深度的挖掘等角度創作作品, 只要能夠將拍攝者的思想表達出來并能夠讓讀者體會就可以, 在創作中逐步提高對作品故事整體結構的把握能力以及如何完整敘述故事的能力, 用最少的鏡頭表達最多的思考, 提升鏡頭語言的能力。

提高DV能力的全面性。完成一部DV作品是一項復雜工作, 需要導演、編劇、文案、拍攝、編輯、字幕、音頻等各項技術設計能力, 只有各個環節都設計制作好才能誕生一部好DV作品, 所以, 必須培養大學生DV創作能力的全面性。為此, 我們組織學生參加DV夏令營活動, 讓學生參與DV作品創作的完整過程, 使其DV全面能力得到實質性提升。

開發學生的潛能。在DV作品創作中, 學生有創作的熱情, 具備一定的思想, 同時也有相當的技術支撐, 但欠缺對作品的整體把握能力和表現能力。所以, 在作品創作中, 指導老師要注意開發學生的潛能, 培養學生對作品的駕馭能力, 讓學生文理搭配, 發揮文科學生的感性思維和理科學生的理性思維, 共同創作優秀DV作品。

學生會與共青團的組織性。在大學校園里, 只憑借大學生的自我興趣和愛好, 憑借學生內部自我組織來開展DV作品創作活動是遠遠不夠的, 必須憑借學校的學生會與共青團組織相關活動才能促進DV作品創作的長遠發展, 同時, 為了創作更多更好的DV作品,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應該給學生配備專業指導教師, 再輔之以適當的活動目標和激勵機制。

參加活動的目的性。大學生參加DV作品創作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能夠展現自我, 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采, 培養提升自己DV作品創作完整環節的全面能力和對作品的把握能力。例如:我們創建的《LOMO樂盟》電子雜志包含影像板塊, 它的目的就是以服務全校、鍛煉青年學生才能為根本宗旨, 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展現我校當代大學生風采為目的, 提高大學生的寫作、組織、交際等各項才能。目前香港科訊交流有限公司在全國各高校推出了“全國師范專業學生DV作品大賽”與“全國傳媒專業學生DV作品大賽”, 我校各專業都積極參加, 并獲得了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多項, 通過這些活動在全校范圍內營造一種人文氛圍, 擴大學生視野, 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為全校學生提供一個展現個性風采的青春舞臺。

構建第二課堂, 搭建實踐平臺。學院各專業的實踐技能涵蓋范圍較廣, 課內學時只能完成單項技能的基礎訓練, 對于深化技術實踐, 串聯、綜合訓練各實踐技能就顯得力不從心, 為此, 我們構建了學生第二課堂實踐活動體系。我們積極籌劃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網站、動畫、多媒體作品、DV、廣告等專業競賽和地方文化事業項目的建設工作, 并配備指導教師, 對取得較好成績的學生及指導教師給予獎勵, 此項政策對提高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參與比賽的積極性以及提高指導老師的工作動力都達到甚好的效果, 使得學生獲得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等各級各類獎項層出不窮。同時,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開展創作, 我們開發建設了學生作品展示平臺, 收錄全院學生的優秀作品并網上展示, 給學生提供互相學習、互相勉勵的交流平臺。

大學生拍攝DV新聞與專題的注意事項

安全性。新聞拍攝是要親臨現場的, 很多現場都具有不可預見性, 安全是最重要的, 特別是人身安全, 同時對設備也應保護好。因為我們都是學生, 以學習為主, 創造新聞業績與提高自己的成就是次要的。

DV新聞要保證法律真實。新聞真實是“實際發生的客觀存在的事實, 記者聽見、看見, 寫成了報道就認為是真的”。法律真實指的是以法律能夠認定的證據為基礎, 為法律和司法實踐所能認可的真實。新聞真實不等于法律真實。DV新聞源于生活, 以事實為基礎, 但由于多是批評性報道, 稍有不慎, 就會引發官司。比如“罵大街”似的鏡頭, 客觀上有污辱對方的嫌疑;真人毫無保留地“演繹”可能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主持人過激的串詞和評論亦可能構成法律失實。在大學校園內可能不像社會上引起“官司”, 但還是應注意法律問題。

DV新聞要防范侵權。DV新聞可能涉及對公民名譽權的保護問題。通常新聞某一方當事人希望借助媒體向對方施壓, 或通過媒體調停, 或純粹為讓對方“曝光”, 而對方往往被動應戰, 要么面對鏡頭躲躲閃閃, 要么破罐破摔魚死網破。很少有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對于被跟蹤拍攝并“原汁原味”地在電視臺播出明確表示同意或認可, 這就存在公民個人隱私權及其他精神權利的保護問題。如果在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 以電視傳播這種公開方式暴露當事人隱私, 顯然是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同樣, 如果大學生DV通訊員在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向電視臺提供DV作品并以獲得報酬為目的, 可以視其為以盈利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 同樣涉嫌侵犯公民肖像權。

參考文獻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c3910100a4uk.html

[2].http://www.dahe.cn

[3].萬華明、郭碧云:《論工科性高校的新聞專業》, 《新聞愛好者》, 2008 (5) 。

[4].萬華明、蔣雪明:《信息技術及社會資源與新聞人才培養》, 《新聞愛好者》, 2009 (2) 。

歐姆定律的表述范文第4篇

怎樣才算高效?課后自我四問便知。此四問也可用來評價他課。此四問乃指:明確目標;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課堂效果!

問題一 這節課讓學生獲得什么,獲得多少?

這是明確目標的問題。備課首先要準確把握課標。但依據課標確定目標并非照搬,而應根據學情靈活變通,依據內容和學情確定目標。

課標是最低標準、基本門檻,可適當提高。上海格致中學就提出“國標校本化”要求結合校實際把課標具體化,變成校標班標師標,這樣才能把課標落到實處。

不僅要清楚讓學生獲得什么,還要明確獲得多少,學到什么程度,這樣教學才具有可操作性可檢測性。英語單詞就不能籠統地說要學會本課10個單詞。何為“學會”?須知,課標對單詞還有“四會”、“三會”之分,必須明確告知,另外,課中還要達標檢測。

問題二 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

這是課堂教學效率問題。向課堂要效率,每節課的目標都應當堂完成。這節課的任務還需課后幾小時作業才能完成,就不是當堂達標,而是加重了課外負擔。目前,在課效問題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課前無預習,課后無作業

這是課教水平、效率最高的方式。北京22中孫維剛就是這種方式,中學六年大循環從不布置課外作業,所有問題都是在課內解決。

也許有人說特師水平高,一般難做到?,F在,高青部分農村初中在嘗試“課前零預習,課后零作業”:課前沒預習任務、課后沒書面作業、學生沒有傳統意義的作業本,做到了把時間、能力、健康“三還給學生”。高青縣花溝初中就明確要求:

①不準布置任何形式的課下書面作業,不準課下發成套的書面試題,課上完不成作業不準留在課下,更不準留隱性作業;

②推行課堂作業當堂完成制度。做到“定目標、快節奏、大容量、講練結合、當堂達標”。突出體現“學一點、記一點、會一點、知識當堂消化”原則;

③自習課提倡“自助餐”式學習。學生選擇要補學科目,或預習新課,或復習舊知,或練習提高,都由學生自定,不受教師干涉。

這樣,教師提高了課效,課業負擔明顯減輕,而教學質量卻大幅攀升。為增加課間休息時間,還把課減為40分鐘,課間延為15分鐘,每天課時數不變,真正體現了“把健康還給學生”。

需要強調,課前零預習,課后零作業,必須以課堂高效做保證。高青縣幾所初中主要抓課教效率,對于雙基做到了當堂教當堂會,當堂作當堂改,不留尾巴。當然,課前無預習任務不等于不許預習,只是不硬留,不檢查;課后不留作業不等于課后不學習,而是不留與課本直接關聯的書面作業。如自習課,學生可自由選擇預習或復習內容,老師不能給學生硬性規定書面作業。這樣,學校就可以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如時政播報、影視教育、書法繪畫、自由閱讀等。

2.課前有預習,課后無作業

課前發預習學案,要求必須完成書面預習作業,上課先檢查預習情況,只點撥不會的。課堂完成必要練習題,課后不再布置鞏固性作業,但要布置下節課預習作業。實際上,每節課后仍有作業,只是把鞏固性作業變成預習作業。有人說預習不是作業,預習有多種形式,如果自由看書,沒有書面硬性規定,就不是作業;如果發學案練習并讓學生必須完成還要檢查,就是作業。如果每門課都布置大量課前預習作業,學生負擔自然就會加重。

3. 課前有預習,課后有作業

目前,大都課前有預習學案,課后有鞏固作業,可以說一堂課前后夾擊,學生沒有輕松時間。甚至有學校搞循環式教學,不分課上課下,課堂無邊界,課堂效率大打折扣,學生負擔就會大大加重,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基本沒有從事其他活動的時間。

在同課異構活動中,同樣上一節課,有的提前讓學生用了3-4課時預習,并與學生進行反復演練,第二天上課時讓學生展示表演,聽課人都為之驚嘆,但這種課沒有效率可言。而有的僅僅是課前與學生交流10分鐘就開始上課,雖然課堂不熱鬧,但學生學得很扎實。這就如同賽跑,發令槍響之時,運動員都應該站在零點起跑線上,而有的卻提前站到了60米處,已沒有可比性。因此,公開課或同課異構活動應該是當堂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能提前與學生見面或布置預習作業,只有這樣才能看出一堂課效率高低。

問題三 讓學生怎樣獲得?

這是教學方法問題。目前教法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是“先學后教”和“先教后練”。

“先學后教”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自學能解決就要讓學生自學,教師不急于講;不會的可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實在不會的教師再加以點撥,教師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先讓學生說,學生回答錯了不要緊,教師可以糾正,但一定要給學生學與說的機會。

“先教后練”是一開始就由教師講,講概念、講例題,講完之后讓學生練習鞏固。采用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師有一個基本假設:今天是新授課,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是一無所知的,所以我要從最基本概念開始講起。難道學生真的是一無所知嗎?教師讓學生自己看書了嗎,如果教師沒有給學生自學的機會怎么就知道學生自己看不懂?比如,有一位教師在講數學例題時,只是自己在黑板上講例題,講完了就出幾道題讓學生練,上完了課學生也沒有翻開書。我問這位教師為什么不讓學生看書?他說書上例題每一步都很清楚,連答案都有,學生看會了就不認真聽講了,有學生很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難以深入。什么是“會”?學生看明白了不一定會,能夠寫出來、能夠給別人講明白才是“會”。教師先讓學生在限定時間內自己看書,看完后合上,把例題每一步都寫出來,再講給同桌聽,并就每一步說明為什么這么做,根據是什么。如果每個學生能夠給別人講明白,就是真會了。課堂上不要怕學生看書,不要怕學生浮躁、不認真,而應跟上檢查措施。“三分教學、七分管理”,先進教法沒有管理做保證就落不到實處。

衡量一堂課效率的高低,不但要看學生是否當堂掌握了,還要看學生怎樣掌握的,是教師灌輸還是自學掌握,這有著本質不同!

問題四 是否每個學生都達成了教學目標?

課堂效果高不高主要看課堂達標率。如果目標合理而適度,學生就應當堂達標且要人人達標,只有少部分學生達標不能算好課。有些教師在“達標測試”環節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現在:

①只檢查學優生。教師提問幾個好學生,這幾個會了就以為全班達標了。這種檢查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在一節課上,教師要盡量檢查到每類學生,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單靠教師提問很難做到這一點,可通過合作小組相互檢查來實現;

②雖然全部檢查,但對學困生無補救措施。有些教師在下課前也搞全班檢測,做對舉手,不舉手也不問錯在何處,課后誰來給他補課,何時匯報結果。沒有具體補救措施,這些學生就會逐步變成落后生。

雖然對于需要拓展拔高、能力訓練和價值觀的問題,不可能做到堂堂清、人人清,但對于每堂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核心概念,應要求每個學生掌握。這既是課標基本要求,也是落實教育公平的基本措施。一定要把課堂教學提高到促進教育公平的高度來看待。

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首先做到“步步清”。如古文教學,第一步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熟讀,包括字音字義、斷句、熟練程度等。不是只檢查幾個學優生,而是分組讓每人都要讀,同學相互檢查、相互幫助,向全班匯報,大家都過關就是“步步清”了。然后翻譯課文,要求每人在理解的基礎上合上書、不看注釋、不看資料、不相互討論,能夠獨立翻譯,這才是真會了。只有把課教每一步都夯實,每個學生都檢查到,才能做到堂堂清。這樣做看似耽誤時間,其實節省了重復勞動時間和課后大量作業時間。不然僅靠下課前幾分鐘搞達標測試,不會的沒有時間清,只能放到課后,又加重了學生課后負擔。

歐姆定律的表述范文第5篇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亂象例舉

1.以點帶面法

“以點帶面法”是指在多維度、立體的的課堂教學目標中隨意拿一兩個目標來取代多維度、立體的的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法。如某教師將小學語文課文《稱贊》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目標厘定與表述為:

(1)認識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

(3)學寫“板、椅”兩個字。[1]

2.張冠李戴法

“張冠李戴法”是指將“教學目的”理解為“教學目標”的一種課堂教學目標厘定與表述方法,是某些不懂什么是“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的教師所犯的錯誤。如有些幼兒園教師將幼兒語言課《我有一雙小小手》的活動目標表述為以下四項:

(1)為了使小朋友知道十個手指的名稱,以及手背、手心及指甲的名稱。

(2)為了小朋友明白小手的作用。

(3)為了小朋友懂得通過自己的小手可以為父母、他人做許多有意義的事,培養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4)為了使小朋友掌握保護小手的方法。

3.模棱兩可法

“模棱兩可法”是指課堂教學目標沒有體現“全面、具體、可檢(觀)測”等要求,致使課堂教學目標殘缺不齊,抽象模糊,無法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如一位教師將人教版高中課文《變形記》某一課時的“知識技能目標”厘定與表述為:

(1)了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相關知識。

(2)了解卡夫卡。

(3)了解小說的情節及人物。

(4)鑒賞小說荒誕的情節、真實的細節和心理描寫的藝術效果。[2]

4.傳統模式法

我國新課程改革前,教育界近乎約定俗成的一種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法,且至今仍有不少教師在使用,其表述句式是:“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理解、掌握、明白等)……”或“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觀察、思考、操作、練習等)……,使學生……”等。

5.學生主體法

“學生主體法”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方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產物,是一種全新的、與之前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要求、方法不甚相同的表述法。這種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法規定,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必須是學生,而“學生”又不能出現在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文字中,且“教師”也不能作為課堂教學目標的描述對象,更不能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目標表述的“主語”,如表述句型不能是“培養學生……”“使學生……”“讓學生……”“引導學生……”等?!皩W生主體法”顛覆和改寫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方式。如一位教師將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新授課課堂教學目標厘定與表述為:

(1)認識作者,了解其筆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體會他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

(2)學習抓住景物特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對環境作具體、真切的描寫的寫法。(重點)

(3) 能從多角度對文章的命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重點)[3]

二、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亂象歸因

從上述幾種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方法中可以看出,目前教師們在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方面出現了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的現象,失去了統一的指導思想與原則要求,導致課堂教學目標喪失了嚴肅性、科學性和價值性。其原因不外乎四點:一是不少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明白課堂教學目標對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踐行新課程理念、實現高效課堂、最終實現黨的教育方針所規定的全面發展人才的培養目標的不可替代性意義及價值;二是不少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厘定與表述的指導思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教育目的與新課改理念認識與了解少,導致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與表述迷失了方向與指針;三是不少教師對有關課堂教學目標方面的知識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學習不夠深入、研究與思考不夠透徹,不懂得什么是課堂教學目標;四是不知如何厘定與表述課堂教學目標,即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欠缺。由于這些原因,引發了教師在課堂教學目標厘定與表述上的隨意性,課堂教學目標成了一種“形式過程”,失去了它的價值與意義,致使課堂成了教師“隨心所欲”的場地。

三、如何正確地厘定與表述課堂教學目標

1.符合黨的教育方針政策

無論什么學科的課堂教學目標,都受制于黨的教育方針政策。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規定了我國教育的性質和目的等,是設計課堂教學目標的指導思想,是課堂教學目標實施的靈魂。

我國現行的教育方針是:“我們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笨梢?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規定了課堂教學目標必須是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課堂教學目標,“德智體美”四個維度的教學目標不能顧此失彼,要整體推進、全面達標。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目標,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價值與意義。若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背離了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就會犯三個錯誤:一是違背我國教育的性質;二是導致教育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與社會生活脫節,將會培養出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三是無法實現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規定的我國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與規格目標??梢?脫離了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的課堂教學目標是無效的,甚至是負效的。所以,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必須以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為指針。

2.符合新課改理念

“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叭S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方向和主要內容,又是實施課堂教學目標的方法路徑。例如,教師在設計與表述“知識與技能”課堂教學目標時,那么教學“過程與方法”就必須體現“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4]等新課改理念;在設計與表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時,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思想”、“人生觀與價值觀”、“感恩意識”、“社會擔當意識”、“環保意識”等新課改精神??梢?“三維目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統一體,如“過程與方法”目標就是“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建過程目標。

3.符合教育理論科學

“沒有理論作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闭n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既要以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教育目的等為指針,又要以教育理論科學為依據。教育理論科學為厘定與表述課堂教學目標提供了理論保障,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具有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它規定了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如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等必須以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為指針,以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為依據,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學觀、評價觀、人才觀等,用嚴肅而謹慎的態度對待社會上零零種種、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教育信息和觀念,不盲目跟風,不人云亦云。所以,教育理論科學是教師厘定與表述課堂教學目標時遵循的又一重要條件。

4.符合“全面、適當、具體、可檢(觀)測”要求

(1)課堂教學目標必須“全面”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規定的我國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與規格,為使我國的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的培養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就必須涵蓋思想品德、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方法與興趣、創新意識與能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擔當意識、實踐能力等維度內容,不能隨意割舍和簡單化。

(2)課堂教學目標必須“適當”

課堂教學目標必須“適當”,是指課堂教學目標在知識內容(包括知識范圍、難易程度等)的選擇、方法手段的運用、達成結果的確定等方面必須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為依據,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已具備的認知水平與能力,包括感知、記憶、注意、想象、思維等能力和水平相適應,做到因材施教,符合科學,不“凌節而施”。

(3)課堂教學目標必須“具體”和“可檢(觀)測”

什么叫“具體”?“具體”是“細節方面很明確的;不抽象的;不籠統的”[5]。課堂教學目標的“具體”,是指在課堂教學目標的厘定與表述時,對那些重要或主要的教學目標采用細節描述,“細節描述”的標準是“很明確的;不抽象的;不籠統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如:“用平時走路的速度走十步,用卷尺量出十步的總長度,計算出每步的長度”,而不是這樣表述:“了解或知道每步的距離”。還如:“用三角板分別量出課桌和文具盒的厚度,再用筆畫出1厘米與5毫米的長度,然后說出語文教材大約有幾厘米厚”,而不是這樣表述“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知道長度單位”。

課堂教學目標的“可檢(觀)測”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課堂教學目標要用教學活動主體———學生的學習結果來表述,以符合課堂教學目標“可檢測”要求。如“會讀、會寫、會解釋、會用本課的三個生字”,不能用行為過程來表述,如“學習本課的三個生字”。因為“學習本課的三個生字”目標中的“學習”一詞十分含糊與籠統,沒有指明“學習本課的三個生字”的結果是什么?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方法、方向、程度等,因人而異,各不相同,不指明“學習”結果的“質量”與“標準”,導致學習結果虛無,沒有可供檢測的學習結果內容,無法對“學習”結果進行目標性檢測。二是指課堂教學目標必須“可觀測”。有些課堂教學目標是無法通過紙筆方式檢測的,如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與紀律、教師的教態教風、師生的課堂問答等,這些課堂教學目標內容只能通過感知獲得,如肉眼觀察。因此,“可觀測”,也是課堂教學目標厘定與表述不可忽視的因素。

參考文獻

[1]小學教師網.小學二年級語文《稱贊》第一課時教學設計[EB/OL].http://www.jy135.com/2-yuwen/43673.html.

[2]楊穎.赤峰市2014年高中教師全員遠程培訓[EB/OL].http://cfpx.cersp.com/article/browse/270744.jspx,2012-08-10.

[3]滬江中學學科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導學案[EB/OL].http://zhongxue.hujiang.com/cy/yuwen/p23274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歐姆定律的表述范文第6篇

現代化——GDP的視角

GDP破萬億意味著什么?對云南的經濟發展有什么樣的重大意義?對此, 民眾與政府都有自己的判斷。

作為民眾, 在云南GDP破萬億背后, 民生狀況得到了較大的改善。2012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75元, 名義增長13.5%, 增速排全國第六位;2012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5417元, 比上年增加695元, 名義增長14.7%, 增速排全國第八位。直觀的數據就是經濟增長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看得見的收入變化。

作為政府, 能夠取得如此政績固然欣喜, 但更可喜的是, 有了萬億GDP, 在來年的經濟發展與區域建設上, 云南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可以施展拳腳??傊? GDP破萬億, 給了政府底氣, 給了民眾信心, 有了底氣和信心, 就有了攻堅克難的第一柄利器。

幸福——GNH的表述

我們慣于用GDP的指標來衡量中國的現代化, 這是一個積習, 也是一個當前不可逾越的鴻溝。但是政策還應該關注幸福, 并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如果說“GDP”體現的是物質為本、生產為本的話, 那么“GNH”體現的就是以人為本。假如, 我們用GNH的角度來表述這萬億的GDP, 結果是否也會讓人欣喜呢?

從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分析。在云南的經濟建設中, 對環境成本的支付依然極大。滇池的治理需要付出數代人的心血與巨額的財富;城市規劃缺乏遠見, 讓中心城市整體的發展面臨城市承重的極限;交通擁堵, 在地鐵網絡尚未成形前, 城市動脈栓塞依然是我們的痛腳;揚塵污染、煤煙型污染、機動車排氣污染等的治理上, 我們并沒有立竿見影的手段……一個個側面, 表明生態環境惡化已經是云南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必須解決的發展瓶頸之一。

從脫貧致富方面分析。2012年云南省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4%, 比2007年下降了5.6個百分點。這個比例并沒有與GDP的發展匹配起來。雖然2012年云南省貧困人口數量有了一定的減少, 但總數依舊位居全國第二。老、少、邊、窮的帽子我們已經戴了很長的時間, 而且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 摘帽的難度依舊很大。

從個體安全感方面分析。貧富懸殊與收入那點事我們應該不用再拿出來說了。作為一個國家需要負責的命題, 以云南這一小隅立題, 似乎有失偏頗, 但在當前整個社會發展的內涵、精神領域的豐富以及中華文化價值的重樹都還面臨諸多阻力的階段, 普遍以錢論人的社會, 收入帶來的焦慮是每一個民眾都要承受的。個體通過財富積累來尋求安全感的心理廣泛存在, 由此導致的收入抑郁癥帶來的負面效應將長期存在。

從區位的責任方面分析。云南作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 將面對周邊國家來自經濟、金融、社會等各方各面的期待和考驗。云南能否在面向東南亞的區位競賽中取得優勢, 能否有力迎接來自國內中東部產業轉移帶來的機會, 均任重而道遠。

以GNH的表述, 基本算得上還好吧, 但絕不會滿意, 遑論欣喜。幸福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小康與和諧——GDP視角與GNH表述的融合

2020年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既要小康也要和諧, 如果GDP是硬指標, 那么GNH就是軟指標, 兩者在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中各具獨特的地位與作用。能夠國家富裕, 說明政策法律與實際運作是一致的, 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是科學而富有成效的;能夠關懷幸福, 說明發展理論與發展實踐上升了一個層次, 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了。因此, 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是GDP視角與GNH表述的融合, 只有兩者融合而勾畫出的現代化藍圖, 才能成就中國真正強盛的恢宏詩篇。

于是, 我們有了這些期待:我們希望我們的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的發展, 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我們希望中國不但是一個經濟強盛的國家, 也是人民民主、法制更加完備的國家, 能夠將中華文明再現復興并傳播到更遠、更廣闊的地方;我們希望我們的國民素質有一個大幅的提高;我們希望國民荷包鼓鼓, 收入分配的差距縮小, 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 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我們希望若干年后, 我們的子孫后代依然生活在藍天白云之下、青山綠水之間。

上一篇:地理學科發展范文下一篇:曹劌論戰原文及翻譯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