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教學社會保險論文范文

2023-10-02

課程教學社會保險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實驗課程設計是培養高素質應用人才的關鍵因素。針對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生對概念理解不深、案例設計不當、動手能力不強和教學效果不佳等,教師應采用以微信公眾平臺作為輔助課堂教學的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教育教學改革手段。根據功能需求,該平臺分為課程知識、實驗設計以及教學考評子系統等三部分,分別利用公眾平臺訂閱號圖文消息推送課程知識點,社會統計案例分析以及基于考試星測評系統實現。經系統分析、比較傳統的實驗課和微信公眾平臺實驗課在教學內容、實驗設計和實驗效果等方面的教學效果,發現該教學改革模式能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并受到了學生與社會人士的青睞。

[關鍵詞]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微信公眾平臺;教學改革;教學效果

自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逐步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以來,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探索熱點。尤其是“新工科”概念提出之后,應用型人才培養更是備受關注。在高等教育唱響“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主旋律的背景下,“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

實驗實訓課程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實驗課程內容設計、實驗項目設計、實驗過程以及實驗效果考核都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社會統計學是為社會學、社會工作等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重要的必修課程,該課程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數學基礎、統計思維以及軟件操作能力[1]。開設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定量分析問題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以及職業技術能力。然而,對于社會學、社會工作等文科專業的學生來說,對數學、統計學的畏懼和統計軟件的陌生直接導致學生對其敬而遠之,由此何談教學效果,何談應用技能以及人才培養質量?雖然不能改變改課程的數學、統計學屬性,但能否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引導培養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這個問題值得探索。

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的普及,以及微信公眾號平臺的廣泛應用,為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的設計和實踐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課程平臺,本論文基于微信公眾號平臺建立一種新型的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設計輔助教學進行探討。

一、社會統計學實驗教學方式與手段適用性研究

社會統計學實驗是社會統計學理論課程的實驗教學過程,是對學生進行課程基礎知識點的直觀展示和實驗。統計案例綜合實踐能夠讓學生對理論課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對社會生活中數據統計有感觀認識。

(一)教學方式適用性研究

社會統計學實驗以課程教學為基礎,開展實驗教學活動。徐軍輝[2]認為社會統計學教育目的定位模糊、學生缺乏數理統計基礎知識、教學教材內容難易程度參差不齊、教師的知識更新不夠以及實習基地建設欠缺等因素導致社會統計學課程教學存在諸多困難,并提出了精準教學目的定位、學生參與統計方案設計、教師能力提升、建立試題庫和熟悉統計軟件等建議和措施來提高課程教學效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技術也推動了社會統計教學方式的改革。于金娜[3] 提出了“慕課”與“翻轉課堂”相融合的社會統計學教學改革方法,該方法進行了一個專業三個方向一個學期兩組對照實驗,結果顯示改革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以及學習動力,通過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感知評價說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較之傳統教學模式更好地提高了學生知識、技能以及未來的職業素養。從教學方式適用性體系來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學習知識。該模式覆蓋面廣、通用性強、效果明顯,近年來受到了廣大師生喜好,該教學方式值得推廣。

(二) 教學手段適用性研究

為保障實驗課程項目順利開展,諸多實驗教學手段均可用于實驗課程教學。常見的有基于PPT的多媒體教學、實驗室管理系統的廣播系統等。隨著信息化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微信公眾號為平臺的教育教學手段在較多課程中得到了應用。王明達等[4]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推進了實驗室現場安全教育教學,其中主要構建了學習子系統和考試子系統,提升了實驗室安全教育教學的效能。近年來,現代教育教學手段的革新與實踐說明現代信息教學手段更能適用于大學課程教學,能培養學生主動學、快樂學的習慣。

(三)社會統計學實驗課困境

通過文獻研究與實際教學我們發現,社會統計學實驗室課程教學長期面臨著諸多困境[5-11]。例如:對社會統計學課程性質認知不清,混淆了理論統計學與應用統計學的差別;現有的教材良莠不齊,不能滿足師生教學的需要;教學進度安排不科學,教學效能較差;師資水平不夠,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資源;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得不到重視,實驗課程學時偏少;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使學生難以理解并應用相應知識;教學評價體系單一,學生實踐與實際操作能力差等。如何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智能手機平臺幫助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走出困難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值得深入探索。微信公眾號是一種新型的網絡平臺,該平臺已經在其他學科的部分課程教學改革中取得了較好成果。

二、微信公眾平臺在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改革中的適用性

騰訊公司于2012 年 8 月在微信社交軟件基礎上進行了功能升級,微信公眾平臺模塊也隨之問世。微信公眾平臺曾被命名為“官號平臺”“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等。目前,微信公眾平臺有服務號、訂閱號、小程序和企業微信(原企業號)四種類型。其中,訂閱號為用戶提供信息和資訊,每天可以發送一條群發消息給用戶,適用于教學手段輔助。

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教學在課程設計上主要分為課程知識、實驗設計以及教學效果等三個模塊。其中,實驗課教學內容主要是社會統計學理論知識的重現和補充,實驗設計則是實驗項目的預先設計與實驗總結,教學效果是課程教學的檢測與反饋。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內容與微信訂閱號功能可以有深度融合。在融合方面通過設計數據采集、統計知識和統計軟件三個模塊實現平臺原型,通過圖文推送基礎知識、最新前沿動態等相關課程技術。

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設計

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要求教師和學生兼具社會學、統計學和軟件操作技能等三項基本素質[12]。從某意義上來說,社會統計學是在社會學基礎上利用統計學知識和軟件進行定量研究,也可以理解為利用統計軟件對社會學中相關問題進行定量研究[13-14]。首先,應根據當前國內外社會統計學教材的知識進行歸納與總結后形成本改革模式的第一個模塊;其次,廣泛調研采集數據和問題需求之后形成實驗項目,在實驗項目中要求學生完成相應實驗準備、實驗設計、實驗總結等;最后,在實驗結束之后采用基于考試星的教學效果測評系統對學生掌握的知識進行綜合考核,考核分為項目考核與課程綜合考核兩類型。

根據軟件開發標準和信息化規范,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改革需要,教育教學系統由知識點回顧系統、實驗設計子系統以及教學考評子系統等三個子系統構成,其主要框架如圖1所示。

(一)課程知識

該部分主要聚集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的基礎知識點。本改革將該部分劃分為數據采集、統計知識和統計軟件三部分。其中,數據采集主要介紹社會統計學數據采集方法、常用數據集鏈接下載、數據爬蟲技術等;統計知識主要歸納社會統計學的基礎知識,例如118個專業術語解釋、社會統計案例分析等;統計軟件則簡單介紹社會統計學經典與前沿的軟件,如SPSS、R、SAS、 NOSA、STATA、EVIEWS、Python、MINITAB、MATLAB、STATISTICA、ORANGE等軟件的基本功能與分析。該部分除了相應內容之外,還隨時通過圖文推送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前沿知識以擴大學生知識面,如圖2所示。

(二)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是實驗項目開展的前提,本文按照實驗難易程度分為基礎實驗、設計實驗和綜合實驗等三部分。主要囊括了實驗設計方法、單變量的描述統計分析、對變量進行交叉列表分析、社會人口增長綜合實驗、社會變遷統計綜合實驗、社會經濟統計綜合實驗、社會教育統計綜合實驗、社會情感統計綜實合驗、社會心理統計綜合實驗、人力資源統計綜合實驗、社會健康數據統計實驗以及社會交通數據統計實驗等方面內容知識。該模塊主要介紹應用于實驗前的設計與實驗后的總結,由于系統計算能力的局限性,尚未開展在線平臺實驗工作。

(三)課程考核

考核是檢驗效果的標準,本改革設計了實驗小測和課程考核兩類考核方式??己朔绞讲捎每荚囆窍到y進行輔助。在考試星系統中編輯試題信息(導入試題庫)、組建試卷庫、確定考試人員名單以及考試設置等后生成一個二維碼,當學生點開實驗小測之后會出現二維碼,學生通過識別二維碼即可參加網上測驗,如圖3所示。

考試星系統提供了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填空題以及問答題五種題型。在本教學改革過程交叉充分使用了五種題型。其中,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填空題為客觀題,由系統自動閱卷;而問答題為主觀題,由教師在電腦上或者手機上閱卷評定成績。

但由于考試星平臺上不支持數學公式的使用,該局限性對本課程的深度改革存在局限性,下一步將研究如何挖掘可支持數學公式編輯的考試平臺。

考試星系統擁有設置登錄模式、測評次數以及刷新試題、答題超時、答題拍照身份驗證等防作弊功能,是一款性能較高的學業測評系統軟件。

四、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實踐效果與評價

在課程改革實施前,教師要對該專業前一個學期的專業課成績進行采集形成學習學習態度、學習動力、學習潛力的報告。并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形成學生對本學期本門課程學習效果的期望數據。在此基礎上,對同一年級同一專業不同的兩個班級進行學習效果對照。對改革班級與非改革班級的考試成績、前一學期4門專業課程成績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改革班級與非改革班級在前一個學期專業課成績、本學期的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成績方面無顯著性差異。但本學期改革班級的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成績較非改革班級平均分提高6.82分。

微信公眾平臺在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改革與實踐過程中主要以本科生為主,自軟件平臺建立以后堅持推送消息,在一學期內完成200余人次的課程輔助實驗教學任務。在對微信公眾平臺后臺數據進行統計后發現,訂閱號推送的閱讀量均在逐步增加,說明學生從剛開始的“試一試”心態向“喜歡”心態逐漸轉變。意外的是,除了班級學生之外,還有社會人士在不斷關注本微信公眾號,說明課程改革迎合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時段統計發現,在實驗前、實驗后均有大量的讀者,說明了學生課前有預習,課后有進一步深化與總結,進而可以說明該改革模式滿足了學生需求。另外,關注訂閱號的學生和社會人士都通過發送消息的方式對訂閱提出了意見并反饋了自己期望的推送內容??傮w上,該訂閱號受到了學生的歡迎與青睞。值得欣慰的是社會統計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有了較大提升。

五、結束語

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是應用型高素質社會學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針對社會統計學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學生對概念理解不深、案例設計不當、動手能力不強和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提出了微信訂閱號的教學改革模式手段,設計了課程知識、實驗設計和教學考評三大模塊。實踐初步證明了該教學改革手段達到了服務實驗教學過程的目的,受到了學生的歡迎。通過對該模式的研究,筆者希望能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一種新的教育模式。

由于微信公眾號平臺暫不支持在線實驗以及考試星平臺、不支持數學公式實驗等缺陷使得本改革存在欠缺,下一步將重點研究該方向的解決措施。

[ 參 考 文 獻 ]

[1] 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J].前沿科學,2008(2):20-33.

[2] 徐軍輝.社會統計學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統計教育,2007(1):33-35.

[3] 于金娜.“慕課”與“翻轉課堂”在《社會統計學》課程中的應用[J].高教論壇,2017(4):54-57.

[4] 王明達,石永軍,孔得朋,韋永健.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實驗室現場安全教育教學設計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2):289-292.

[5] 張迎春.社會統計學研究與實踐迅速繁榮[J].統計研究,2012(12):31-38.

[6] 張沁潔.影響文科大學生學習成績的若干因素分析——以華南農業大學社會統計學課程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3):19-25.

[7] 張迎春.社會統計學30年發展與若干前沿問題[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1(11):3-7.

[8] 呂紅梅,余紅蕊,胡燕輝.社會統計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6):59-62.

[9] 唐美玲.實踐與反思:對社會統計學教學的思考[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0(5):111-113.

[10] 王麗.PBL教學法在社會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4):62-63.

[11] 吳克明.《社會統計學》學習方法與要點[J].當代繼續教育,1998(1):56-57+60.

[12] 李金華 ,王錦宏.關于《社會統計學》體系的構想[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2(6):77-79.

[13] 肖立見.論社會統計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體系[J].財經理論與實踐,1992(3):42-46.

[14] 魏永峰.走出《社會統計學》課程的認識誤區[J].教育教學論壇,2014(39):97-98.

[責任編輯:劉鳳華]

課程教學社會保險論文范文第2篇

一、引言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在學校里把社會科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設的國家,作為社會科的誕生地,也是關于社會科教育理論最為繁雜且較為成熟的國家。在美國早期,歷史、地理和公民就是中小學最重要的課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中小學的歷史教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歷史課程也相應得到加強。到了20世紀80年代,課程設計者普遍認為,歷史是社會科學中最具有價值的課程,它有益于公民素質的提高,有益于美國社會的進步,有益于公民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克林頓和布什擔任總統期間,歷史課程又被確認為全國性的核心課程,并出臺了國家歷史學科標準。與此同時,大多數州修訂了相關的社會課程標準,社會科課程中歷史教育的理念、內容和結構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本文試從美國社會科中歷史教學的組織原則以及授課模式入手,對美國社會科中的歷史教學加以分析,并從中總結出對我國小學社會科中歷史教學的啟示。

二、美國歷史課的組織原則、授課模式及教學特點

1.美國社會科中歷史教學的組織原則

美國社會科中的歷史教學有兩個基本組織原則:第一,歷史課程的編制應該做到點面結合。如果不從整個歷史的角度來研究和看待某一地域的歷史與其他歷史的關系,它本身不僅會喪失研究的價值,而且也會影響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第二,要努力使歷史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發生聯系?!皟和浅芬鈱W習歷史,但是,教師必須以適應兒童能力及其先前經驗的方式來講授歷史?!?sup>[1]歷史必須最大程度地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興趣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生動地再現歷史的發展過程,使學生深刻地體會人在歷史活動中的能動性及所受歷史條件的局限性,也有利于學生看到自身與歷史的聯系。

美國的《歷史國家標準》提出了兩個組織范疇:歷史理解和歷史思維。美國的歷史課一般是按照專題來組織的,上述兩個范疇都滲透在這些專題的教學中。

歷史理解的標準圍繞人類行為的五個領域來組織,具體如下表所示:

歷史思維擴展了歷史的定義和作用,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歷史,而并非單純地記住日期和名字?!皻v史思維的標準重點強調歷史是一門充滿活力的學科,要求學生在閱讀歷史文獻和歷史故事時能夠置身其中,體驗人物的感受,思考故事的背景?!?sup>[2]歷史思維包括五種類型的能力,具體如下表所示:

2.美國歷史課的授課模式

依據美國歷史標準,在美國小學社會科中的歷史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這兒—那兒—那時”模式。這種方式首先讓各年級的孩子了解此時此地的現實,然后逐年擴展空間,回溯時間,以加強孩子對遙遠而久遠的地理、歷史緯度的理解能力。

(2)社會科“環境擴展”模式的變形。這種方式是逐年豐富與一年級家庭研究、二年級鄰里研究、三年級社區研究、四年級州研究相關的歷史學習與文學作品學習,但這些研究要比傳統上強調“這兒與那兒”的研究更深、更廣。這種改動后的模式把今天的家庭、社區和州與很久以前的家庭生活進行比較,與他們社區和州的早期歷史進行比較,并與文化中的那些歷史經歷和傳統進行比較。

(3)“以文學作品為中心”的模式。這種方式關注從多個歷史時期精選的、切合孩子實際的文學作品選段,然后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些作品產生的歷史時期?!拔膶W給讀者提供了到達另一個世界的機會,使他們成為歷史故事人物的一部分?!?sup>[3]

在初等學校社會課程的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還會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增加歷史體驗。如為學生提供接觸歷史實物的機會。歷史實物主要是指歷史遺物,如一份奴隸合同的摹本、一本贊美詩集、一本家庭《圣經》、一張照片和一件保留過去商標的物品等。

美國教師還經常把課程安排在社區博物館,那里的歷史展品不僅豐富、真實,而且還可以作為學校歷史教育的永久性資料庫。美國的一些博物館還會把復制品、圖片和其他有趣的東西組合成為一個“工具箱”,學??梢宰庥眠@些材料。

為學生提供接觸社區老人的機會。學生對聽老一輩人講社區的歷史故事有濃厚的興趣,比如某位老人曾經為社區服務,獨特的經歷會引發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這類的體驗可以使真實的人物走出歷史背景,使他們離開神話和不現實的王國。

利用歷史影像資料。影像資料的內容相當廣泛,許多描寫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電影和錄音帶,都有助于把學生帶到歷史情境中。通過這類媒體,學生至少在當時能夠受到強烈感染,以至于能和歷史人物分享焦慮、恐懼、歡樂和沮喪。

閱讀材料。有許多寫得很好的歷史類書籍,也會幫助學生去認識和感受歷史的魅力。還有很多有趣的學習方案,諸如搜集并展覽表明社區歷史的老照片;為??虻胤綀蠹垖懸恍┯嘘P地方歷史的文章;調查一些社區內重要建筑物的歷史;舉辦講述地方、州或國家歷史某方面故事的盛會;搜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歌曲;把歷史作為背景,創作戲劇活動;讓學生參加國家歷史日競賽等。

3.美國社會科歷史教學的特點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總結出美國社會課程中的歷史教育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歷史教育處于社會課程中的核心位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對概念內涵的主體建構?!敖炭茣蠋缀醪粫霈F任何諸如‘應該……’、‘必須要……’等說教的大道理”[4],學生在教科書中所看到的只是相關的材料、故事或者情境。學生通過對其辨別、思考和討論,得出自己的結論,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

(2)社會科中的歷史教學試圖為學生展示一個豐富多彩的人類生活史。其內容不只是講一些政治的發展軌跡,而是包括人們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諸如人類發展中的藝術、科學、文學以及其他與人類文化有關的方面。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欣賞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歷史教育不是單純的學科教育,而是通過彰顯學科的教育功能以達到公民教育的目的?!霸谏鐣普n程中的歷史學習,不把成就卓著的人放在學習內容的中心位置,它關注的焦點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sup>[5]社會科中的歷史學習與傳統歷史學科的學習最大的差異在于,它把研究對象或興趣放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上,關心的是怎樣幫助學生迎接日常的挑戰、尋求生活中的快樂、克服沮喪的情緒,思考的重點在于教會他們怎樣過好平常的日子。

三、美國社會科中的歷史教學給我們的啟示

美國在意識形態領域與我國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美國社會科中的歷史教學在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根據前面的描述與分析,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尤其值得我們借鑒。

第一,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克服舊的知識觀。在關注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尊重社會科中的歷史知識多樣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強調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之間的聯系,強調學習的過程性和參與性。重視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突出本課歷史教育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

第二,社會科中的歷史應該做到點面結合。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一個宏觀的歷史框架,這對于了解地方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的相互聯系是非常必要的。把握了整個歷史的結構之后再研究它的部分,對學生而言會更加有意義,更加容易理解。為了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在概述之后,應根據課程的內容和重點,對歷史上比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三,探索社會科中歷史教學的多種有效模式和教學策略。教師應該有一定的自主選取教材的權利,摒棄對教材內容的絕對依賴,改變把教材內容當作教學內容的做法,充分發揮本課一定程度上具備的地方特色優勢,以多源頭的教學資源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化地學習。

第四,注重師資培養。我國的“思想與品德”課教師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原來思想品德課的教師,二是原來社會課的教師(有的學校讓語文老師兼任社會科老師)。他們都缺乏歷史知識的專門培訓,知識結構不夠完整,所以我國應該盡快在“思想與品德”教師的師資培養方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培養機制。

注釋:

[1][美]David A. Welton著,吳玉軍譯:《中小學社會科教學策略》,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頁

[2][美]Tom V. Sabage, Dabid G. Armstrong著,廖珊、羅靜譯:《小學社會科的有效教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頁

[3][美]Pamela J. Farris著,張宜、王克譯:《中小學社會科教學實踐》,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頁

[4]沈曉敏:《美國社會科教科書給我們的啟示》,《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6期

[5] 沈曉敏:《社會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頁

課程教學社會保險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從美國社區學院兼職教師現狀、聘任標準和要求、職業發展晉升途徑和管理培訓體系等方面,介紹美國社區學院兼職教師隊伍發展情況,并結合當前我國職教教師現狀提出了加強職業院校教師聘任標準建設、構建“雙職”教師培訓理念、創新教師晉升體制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美國 社區學院 高職院校 兼職教師

【基金項目】2017年度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課題(主持人:王雨帆,課題編號:2017HZSL012) ,課題名稱:職教教師專業標準深度開發與實施策略國際比較研究,課題立項編號:2017HZSL012,項目負責人:王雨帆。

一、美國社區學院及其兼職教師情況介紹

美國大學的教師結構具有非常強的等級制度,一般分為榮譽教授、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教師五個等級。在美國社區學院的教師結構中兼職教師成為了支持學校教學和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聘請兼職教師對社區學院而言是一把雙刃劍。首先聘請兼職教師的價格相對便宜;其次,兼職教師的靈活性強,學院可以根據每年招生人數的變化決定兼職教師的合同期限。第三,兼職教師一般都是來自企業的技師,具有極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然而兼職教師的學歷和教學經驗較差,故教學質量不易保證。

二、美國社區學院兼職教師聘任標準和要求

20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職教師資培養的雙重體系開始形成,即傳統路徑和替代路徑。美國各州逐漸形成相對獨立的職教教師培養體系,各州也制定了州級范圍的職教教師專業標準。以美國弗吉尼亞社區學院為例,其制定的教職工資質能力標準以美國南學院聯盟標準制定為基礎,明確指出作為社區學院的教師,必須達到碩士學位,有較高的工作效率,具備較強綜合能力。

三、美國社區學院兼職教師職業發展晉升途徑

社區院校為了留住人才會設計一套適合自身的職業晉升標準。美國社區學院專業教師的個人晉升標準在關注教學和學術的同時,也十分注重職業和社區服務經歷。與傳統學術型大學教授等級制類似,美國社區學院的教師也可以分為助理導師、導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五個等級,具體等級的劃分標準由各州自主設置,雖有差異,但差別不大。鑒于職業教育緊密結合行業和企業的特點,兼職教師作為美國社區學院的師資主體,美國社區學院為兼職教師設計和提供很多培養培訓項目。

四、對中國高職院校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啟示

1.完善職業院校兼職教師聘用標準

相比全職教師較為成熟的聘用體系,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兼職教師的聘用標準明顯不夠嚴謹和完善。高職院校本身應當不斷完善兼職教師管理機制,真正提升高職院校綜合師資力量。

2.構建高職教師“雙職”培訓理念

現階段對高職院校教師能力的要求依舊偏重于專業學科理論的教學領域,這與高職院校與行業對接、與企業融合的性質不符。若對高職教師的培養能關注到其身份的雙重性,在教師培訓中引用品牌企業下設的專業性強、時效性好的培訓課程體系,借鑒行業內最新、最權威的技術技能審核標準,那么勢必會對高職教師資團隊整體能力水平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

3.突破高職教師晉升機制體系

高職教師資應具備教師和技師雙重屬性,如能從職業晉升體系層面打破對教師傳統的職稱評定機制,借鑒美國社區學院教師職業發展中的替代路徑,將高職教師擁有的企業資歷、行業證書、技術技能資質、社會服務能力等與科研和教學工作量進行合理轉換,設計出更多元、更豐富的職業規劃路徑,相信一定會對高職師資團隊產生正面的激勵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國慶.美國雙元制職業教師培養模式研究——以俄亥俄州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1(8).

[2]徐國慶.美國職業教育教師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研究——以俄亥俄州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11(1).

[3]湯霓.英?鄄美?鄄德三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81-113).

作者簡介:

王雨帆(1986-),女,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

涂三廣(1978.10-),男,江西余干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職成教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職業技術教育、職教教師、職業教育評價。

課程教學社會保險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校課程 社會學基礎 教育社會學 流派 影響

[作者簡介]王根順,史學正,蘭州大學教育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高等學校課程的基礎,是指對高校課程的建設和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基本領域,它們影響著高校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疾旄叩葘W校課程的基礎,就是要確定高校課程有哪些基礎學科或理論。雖然理論界對高校課程依據的基礎學科或理論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將社會學(同時還包括哲學、心理學等)作為高校課程的基礎則為大家所公認,具有很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社會學作為高校課程基礎的重要性

高校課程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實現高等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是聯系高校教師與大學生的中介,與社會系統的關系非常密切,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選擇,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將社會學作為高校課程的基礎,探究高校課程與社會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高校課程的社會學基礎,依據在于高校課程具有無可爭辯的社會性,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及為之服務的意識形態都明顯或隱蔽地、直接或間接地滲透、作用于高校課程的目標、內容、組織、實施、評價、管理等,制約著高校課程的建設與發展,高校課程必須在適應社會的不斷變遷中充實、更新自己的體系。

高校課程存在于社會環境中,無法脫離社會的大環境,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既受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也因其具有保存、傳遞或重建社會文化的職能,而對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反作用,影響它所服務的社會系統。高校課程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這種交互作用,歷來為教育研究者和社會學家所關注。布魯納曾說過:“離開社會背景,課程爭論的意義也就黯然失色了,因為不顧教育過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來論述教育理論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淺薄,勢必在社會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視。”因此,我們在思考高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時,首先要反思高校課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認識和把握高校課程的社會學基礎。

同時,社會學基礎對高校課程的意義,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候像我們現在這樣受到重視,因為歷史上沒有任何時期像現在的人們這樣體現出如此多樣的習俗、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現在和將來都要求處于高校課程活動領域各層面的工作者了解其社會學基礎,把握高校課程本質、目的、組織、實施的社會學含義。美國學者奧恩斯坦就強調:“在課程工作中考慮社會基礎是如此重要,其原因之一,就是以前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社會的各個方面發生著如此迅速的變化,我們無法為不同群體設定合適的課程,因為各群體都在發生變化,信息在爆炸,行為在調整,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如果教育者忽視他們所處社會充滿變化這一事實,他們將使自己或他們的教育方案處于危險境地。當然,在過去,一般的教育者尤其是教師和課程工作者,滿足于不帶批判地接受時代的變化趨勢,開發出反映當代社會和政治力量的課程。但是,現在對課程的要求不再是僅僅反映社會狀況,而是能使個人更好地參與不斷變化的社會。

二、教育社會學流派對高校課程的闡釋

教育社會學自20世紀初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以后,尤其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形成了各種學派。教育社會學思想紛繁復雜,但依據基本的思想觀點,大致可以分為四大流派,即結構功能理論、沖突理論、社會批判理論、現象詮釋理論,在高校課程領域便相應地形成了四種高校課程觀。

(一)結構功能理論視野下的高校課程觀

結構功能理論,源于孔德的實證主義,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國的涂爾干、美國的帕森斯等人。作為一種社會學理論觀點,以“結構與功能”、“整合”、“穩定”等概念為立論基點,強調社會整合、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穩定,主張社會各部分都是在協作的基礎上有秩序地為實現社會的需要而發揮作用。涂爾干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輕一代系統地社會化,使出生時不適應社會生活的個體我成為嶄新的社會我,要加強個體之間的社會凝聚力,最好的方式是把集體意識灌輸給個體,使他們順應社會生活方式。”并指出:“整個教育活動在某種程度上都應該服從國家所施加的影響,紀律、忠誠和自制是德行的三要素,學習科學和進行具有道德性質的教學成為道德規范內化的主要途徑。”帕森斯強調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并把教育看作一種社會機構,主要是傳授基本的價值觀念和技能,從而幫助學生進入適當的社會位置。他認為,社會中關鍵的功能是角色,學校這個教育機構決定了教師、學生、校長等的角色及其活動方式。社會是通過學校課程來篩選學生的,學校則根據成績和能力測驗使好學生和差學生修習不同的課程計劃,從而使他們以后在社會機構中不同的位置上發揮作用。結構功能理論強調學校課程如何使學生社會化,接受學校傳遞的社會觀念、價值、規范和習俗等,以此為理論基礎,高校課程觀呈現以下特征:(1)學校并非與世隔絕,高校課程發展要密切貼近社會生活,特別是面臨科學技術與知識迅速變革的現實情景,高校課程必須使學生適應他們必定要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環境,這是高校課程實現個體社會化功能的前提條件。(2)高校課程的目的是使大學生社會化,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規范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以有助于維持社會結構、保持社會平衡。高校課程可以通過考試來敦促和檢驗學生社會化的結果。(3)社會最為突出的認同價值是成就、普遍性和特殊性,而潛在課程能夠很好地反映這些價值觀念,是進入公共生活的必要環節和社會化的典型課程。因此,結構功能理論比較注重高校潛在課程的特定規范和結構特征。(4)社會進步對高校課程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能夠有力地促進高校課程的滾動發展。

(二)沖突理論視野下的高校課程觀

沖突理論也研究社會結構,但強調社會矛盾、權力差異和社會變化,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的柯林斯、鮑爾斯、華勒等人。該理論以“沖突”、“變遷”、“強制”等概念為分析起點,認為社會的每一方面都在變化,每一社會、每一時刻都會出現分歧和沖突,社會沖突是普遍存在的,是社會中一種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現象。沖突理論把學??闯墒巧鐣喜粩嘧兓南嗷プ饔玫慕裹c,注重分析沖突、變化、壓迫、學校內部以及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權力關系,強調學校教育實際上是通過證明特權的合法性并把貧

窮歸咎于個人的失敗來再生產不平等的。鮑爾斯與金蒂斯在《資本主義美國學校教育》一書中,運用沖突理論模式來分析當代教育制度,認為:“造成社會結構再生產的工具——隱性課程,即把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勞動觀念、權威觀念、社會規范和價值觀念,以各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學校課程當中,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在頭腦中再生產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教育結構反映了社會的生產關系,教育的不平等扎根于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之中。”在沖突理論的社會觀點支配下,高校課程具有以下特點:(1)高校課程知識標明的是一種身份文化,即標明統治階級特定身份的語言、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具有很強的階級性,它傳播主流文化,而抑制非主流文化特別是反主流文化。(2)高校課程實施的本質就是傳遞這種特殊的身份文化,并由此造成“這種特殊身份團體控制著學校,通過對受雇所需教育條件的控制,既選拔了英才,又能促使其他成員對英才文化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予以尊重,從而使自身不會受到挑戰”。(3)在高校課程類型上主張潛課程。認為潛課程不僅應從宏觀上注意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如學校組織特征、學校文化、師生關系等,而且要從微觀上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目標和技能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只有將這些因素加以“明顯化”,或是將學生意識不到的學習經驗加以適當的控制和安排,才能達到預期的課程教學目的。(4)高校課程的設置實際上反映了權力集團的關系。高校設置哪些課程,不,同的課程比重如何,在背后都反映了不同社會權力集團的關系,它是不同利益集團權力博弈與妥協的結果。

(三)社會批判理論視野下的高校課程觀

社會批判理論雖然也承認學校課程與社會的關系,但更注重各種利益集團驅動的“社會”或者“霸權意識形態”對課程發展的再制作用,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的阿普爾等人。這一理論認為,教育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傳遞過程,課程本身不可能是價值中立的,課程目標的設定、編制程序的安排、教材的選擇直至課程評價的實施,都不可避免地體現一定社會階層的價值觀念,滲透著社會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課程知識的選擇和分配是社會權勢者依據某一原則而做出的意識形態上的抉擇,它不僅僅是技術性的問題,而且是階級、經濟權力、文化霸權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是顯性的或隱性的價值沖突的產物。社會批判理論主張著眼于社會公正和人的解放而對課程進行“批判性審查”,包括揭露課程系統中隱蔽的意識形態信息,揭示課程開發中的“選擇傳統”。如阿普爾在分析社會學教科書后發現,教材內容提供給學生的是高度理想化的政治結構和過程,強調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回避了國家的政治觀點,隱藏了社會生活中的對立、沖突和爭論。因此,他提倡“批判教育”,以圖打破經濟在學校課程問題上的支配地位。為此,首先要揭示學校課程的現狀,其次要指出受經濟驅動的課程所帶來的種種副作用,從而使課程能為“意識解放”服務。社會批判理論視野下的高校課程觀表現出以下特點:(1)高校課程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主體意識,多設立一些人文和社會課程,在課程實施時強調對學習者的自由、個性和主體能動性的尊重。(2)在追求和諧、完善的高校課程目標時,不妨構想“對立”的假設,或樹立假想的“對手”,培養大學生的辨別能力、判斷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3)在高校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大學生關注意識形態因素,了解社會權力集團對高校課程實施的具體影響,揭露其背后穩藏的深層動機和目的。

(四)現象詮釋理論視野下的高校課程觀

現象詮釋理論以現象學和詮釋學為理論背景,堅定地站在人本主義的立揚上,主要代表人物有皮納、格林、威利斯、葛倫美特等人?,F象詮釋理論從比較微觀的角度展開對教育的研究,指出現行學校片面地強調成套的正規課程材料并視之為理所當然,任何學生都必須五條件地被動接受,其結果便是使學生變成“組織人”而不是主體的能動的自由人,從而壓抑了人性,造成了人的異化和距離感?,F象詮釋理論在此基礎上,主張打破傳統的“工學模式”對“工具理性”的強化,重視學習者主體的自我意識及其在學習中的作用,強調讓學生在學校的生活世界包括人際關系中積極主動地詮釋和創造意義,發展其“價值理性”,亦即“審美理性”,從而促進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提升,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在現象詮釋理論社會學觀點的影響下,高校課程表現出以下特征:(1)強調高校課程學習者的主體意識、主動精神和主觀世界,注重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詮釋與理解,以及主體間的社會交互作用對課程學習過程的重要意義。(2)在高校課程實施過程中,強調高?;虬嗉壍?ldquo;生活世界”和特定情境對學習者的重要意義,主張課程內容要與個體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實現生活化、情境化、個性化。(3)認為高校課程的學習并不是單純的理性認知活動,同時還包括情意的活動因素,因而,高校課程的目標和設計應該包括全部的學習經驗,體現知、情、意的完整性。

三、社會學對高校課程的重要影響

(一)社會學為高校課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社會學范式

范式是指從事同一個特殊領域研究的學者所持有的共同信念、理論、傳統和方法,它是“一種模式、形式或規則,支配著探究的行為、解釋資料的方法以及看待問題的方式”。高校課程研究的社會學范式,屬于事實性研究,側重于研究高校課程的社會制約性問題,關注社會結構和師生互動對高校課程的影響、高校課程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以及社會權力在分配不同形式的課程知識中所占的地位等問題,進而從單純的技術層面轉向關注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的層面,可以合理而明確地回答一些依靠“工藝學模式”而無法回答的高校課程現象與問題,給高校課程研究提供活力與動力。它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核心概念是“社會控制”,關注高校課程中所蘊含的社會影響、社會制約、社會控制的成分。(2)基本命題是:高校課程作為一種“法定文化”是社會控制的中介,社會通過制訂和實施高校課程這種“法定文化”來維護現行社會秩序、穩定與和諧,并且滿足統治階級利益的需要。(3)基本問題有四個:一是高校課程所代表的是誰的知識;二是高校課程的這些知識是由誰來選擇的;三是為什么要這樣來組織高校課程知識,并以這種方式來教,其社會原因是什么;四是高校課程的知識對特定社會群體是否有益。高校課程的社會學范式研究的所有課題,可以說都是這四個基本問題的具體展開。(4)基本研究方法包括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種,并以實證研究為主。其中,理論研究主要用社會學理論對高校課程標準、內容及模式等有關范疇或因素給予合理的理論分析與解釋,并對不同文化、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的國家或地區的高校課程的社會學屬性加以比較,以找到其共同特征及各自的社會獨特性;實證研究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現場觀察法、實驗法、問卷法、訪談

法等方式,運用社會學規律,探討高校課程內容的實施、評價整個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5)基本研究途徑:主要從分析高校課程目標、內容、結構、類型、實施、評價等整個過程人手。

(二)社會學為高校課程提供了終極目標——社會化

社會化是個體接受社會規范、以成為一定社會成員的過程,它貫穿于個體的一生,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個體在家庭、學校、交往團體和大眾傳媒以及整個社會宏觀環境中完成社會化過程,學校由于具有計劃性、組織性、針對性,因而是最有效的社會化機構。高校是青年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機構,鑒別高校教育是否成功的一個主要標志是其能否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加快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高等教育完成青年社會化,是通過高校的各種活動來進行的,其中高校課程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社會具體要求對個體進行全面、系統的社會化,而社會的價值觀念、知識技能通過高校課程這個載體,具體表現為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采用正面肯定與反面制裁、他人評價與自我對照等方式,直接影響個體的人格系統和需要結構,使個體認識到應該或者必須與社會需要相一致,進而完成社會化過程。作為個體社會化中介的高校課程,除了傳輸共同的價值觀念,使個體對社會角色產生認同以外,還必須傳授給個體作為社會一員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因而,高校課程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具有雙重功能。首先,對所有大學生灌輸共同的道德規范和文化價值取向,維護社會的穩定與保持文化的同質性,完成社會的控制功能。其次,必須傳授分化的知識與技能,使個體掌握作為社會不同人才的能力。高校課程完成大學生社會化的任務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價值教育,包括政治意識、人生哲學、道德規范、現代人的意識與心理狀態等,有效的價值教育能夠使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在不斷變遷的社會中知所適從,對社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而不會因為無所適從造成心理緊張與壓力。二是知識與技能教育。知識啟迪大學生的心靈,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職業技能則是大學生以后參加社會實踐及實現社會升遷流動所必備的,知識與技能教育相結合,可以使大學生在未來的社會活動中有較好的應對能力,同時也解決了他們在大學期間的困惑、不安與危機感等問題。

(三)社會學為高校課程提供了制約機制

1.政治影響高校課程的機制。在高校課程中,采用何種方式制定其政策,有限的資源如何分配,如何篩選復雜多樣的信息來選擇其內容,如何評價其利弊得失等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主要取決于政治體系中的統治集團。統治集團掌握著高校課程選擇、組織和評價的權力,其內部的運作方式即政治制度、所代表的權力范圍、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目標等,都是影響高校課程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政治權力決定高校課程的權力系統。任何社會的統治階級都會運用所擁有的政治權力對高校課程標準、目標、教學大綱、教科書等的制定權進行控制,有什么樣的政治權力運作方式,就會有與之相適應的高校課程權力系統的運作機制。高校課程決策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過程,也是一種政治決策與管理過程,其權力系統的運作雖不是機械地等同于政治權力的運作,但卻深刻地反映了政治權力結構的特征。一般地講,在集權政治體制下,高校課程的權力系統的運作也是集權式的;在分權政治體制下,高校課程的權力系統的運作也大多是分權式的。如原蘇聯中央集權體制下,高校課程的決策與管理體制也是高度集中的,教育部的權力極大,高校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科書等具有全蘇統一性;而高度分權體制下的美國,高校課程極其靈活多樣,每個州、每個地區都有充分的課程自決權。(2)政治權力決定下的制度化的政治意識(政治文化)影響高校課程的價值系統。制度化的政治意識是符合統治階級價值取向的,它決定著高校課程中所蘊含的主導意識形態和價值特性,從根本上影響高校課程的價值系統。而高校課程的價值系統正好可以使這種制度化的政治意識的合法性不斷得到強化。政治意識作為人們認識世界和采取行動的思想、信仰系統,具有確認現行高校課程是否合乎義理以及凝聚人心、取得認同的功能。政治集團為了對其推行的高校課程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進行辯護,常常利用政治意識的滲透作用,為所制定的課程打上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意識烙印,使之“意識形態化”。在高校課程中,政治意識的滲透在課程價值取向、目標設立、內容選擇、效果評價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反映,符合政治集團根本利益、培養社會穩定和發展所需的人才,成為高校課程實施的一個根本性導向。(3)政治權力和政治意識通過中介影響高校課程的要素系統。政治權力與意識決定著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培養目標,而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培養目標又決定著高校課程的要素系統。高校課程的要素系統包括課程目標、內容、結構、教科書等靜態要素和實施、管理、評價等動態要素。政治意識決定高校課程目標、內容、結構的價值特性,政治權力則通過高校課程的權力系統決定其具體的教科書、實施、管理、評價等“實體”部分。

2.經濟影響高校課程的機制。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是影響高校課程系統的基礎性因素,其影響方式主要有兩種:(1)通過政治意識、政治權力等中介因素間接影響高校課程。經濟對高校課程的決定作用常常伴隨著政治因素,要通過政治來折射。經濟發展對高校課程提出的要求必須首先轉化成社會統治階級或優勢集團要求變革的意識,然后通過其掌握的政治權力來最終實現。例如,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的恢復、發展、改革對高校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一要求再轉化為政治領袖的明確意識,并通過政治集團自上而下的權力作用以后才逐步得以實現。特別是經濟因素對高等教育中的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的影響更是要通過政治來實現,因為這些課程更多地受國家統一控制,深受政治意識、權力的制約,而經濟調節的作用反而較小,并且總是要依賴政治的運作才能最終得以實現。這也是高?;A課程、核心課程往往滯后于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經濟對高校課程的影響要依賴于政治運作,這一課程的社會現象更多地發生在計劃經濟的國家和時代里。(2)直接影響高校課程。隨著現代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經濟對高校課程的影響,特別是對高校課程改革的影響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直接,經常“繞過”政治直接影響高校課程。例如,現代美國的經濟發展決定了在其高等教育目標上特別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經濟技能,以使他們成為富有生產能力的工作者和一個明智的消費者。因此,在高校課程上就有所謂的“生計教育”、“消費者教育”、“合作教育”等知識內容。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沖破了經濟影響高校課程必須通過政治中介的單一模式,高校里的大部分課程尤其是實用型課程大多直接受市場調節。由于實用型課程培養社會實際所需要的生產型人才,與市場經濟密切相關,因此,必須直接研究

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規格,對市場動向做出正確的分析與判斷,這樣課程才能得以科學的開發、實施。這些都說明,在現代社會里,經濟對高校課程有著直接、深遠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四)社會學為高校課程提供了兩大功能

高校課程一方面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與控制,另一方面又通過對知識的選擇、分類、組織、實施、評價等環節與過程,執行為社會選擇、培養、鑒別、輸送人才的任務,反作用于社會政治、經濟,影響社會發展,發揮一定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兩個層面;(1)促使個體社會化的功能。任何社會都要對大學生進行有關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教育活動,保證社會認可的文化知識、意識形態得到傳遞,而高校課程則是實現社會化的重要工具。關于這一方面,前面已有所論述,在此不再重復。(2)對社會整體的功能。它具體包括:社會政治、經濟合法化的功能。高校課程被社會學家們視為維持現存社會結構、特權、利益和知識的基本工具,任何社會的統治階級都把其認可的價值規范、文化知識當作正確、合理、合法的真理性知識編進高校課程,讓學生接受并內化,而師生、家長、社會各界也很少對高校課程中所含的信息加以懷疑,一般情況下將其視為當然的存在。這樣,現存的社會政治、經濟就在這種默認中得以合法化。社會意識形態的鞏固和強化功能。任何社會的統治階級都會通過各種途徑鞏固和強化其意識形態,而高校課程特別是德育課程便是其有效途徑之一。高校德育課程是高校實施德育的主要載體,它概括和濃縮了特定社會所積累的道德規范、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而這些在性質上與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是一致的。因此,高校課程中這些信息的傳遞活動就是一個鞏固和強化社會意識形態的過程。社會控制的整合功能。與軍隊、警察、監獄等國家機器在社會控制方面的作用不同,高校課程只是社會控制的一種“軟工具”,是觀念性的社會控制形式。通過高校課程特別是德育課程,使人們接受并內化一整套行為準則,并由它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對人們的活動產生一定的約束力,讓整個社會系統表現出結構完整、有序,活動有條不紊,各方面配合默契、運轉靈活,進而在社會控制方面發揮實際上的較強的整合功能。社會制度文化保存與活化功能。制度文化是與統治階級價值取向相符合的文化,主要存在于各種公開發行的文化媒體之中。散落于各處的制度文化一旦被選進高校課程,進行條理化、系統化整理、轉化,就獲得了新的生命,得以長久、穩定的保存。同時,社會制度文化進入高校課程,進行傳授、學習,得到傳播、繼承,便可以激活其“潛在狀態”而變為“顯在狀態”,讓制度文化得以活化,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

課程教學社會保險論文范文第5篇

2、“一帶一路”背景下河南省農產品跨境電商物流系統優化研究

3、海運提單在進出口業務中的風險防范

4、民航運輸是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重頭戲”

5、跨境電商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

6、欽州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問題研究

7、“十三五”時期中國交通服務戰略展望

8、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樞紐體系

9、陸海聯動,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

10、“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鐵路聯運“一單制”規則構建研究

11、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對價值鏈升級的影響

12、跨境電商生態圈構建的四個維度

13、廣西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

14、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策略研究

15、信用證下的海運提單風險分析

16、中國與土耳其能源產業合作面臨的挑戰及推進策略

17、我國跨境電商B2B交易風險成因分析及對策

18、跨境電商對職業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影響

19、廣西企業在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法治建設中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建議

20、跨境電商物流渠道的選擇與發展

21、南通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研究

22、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跨境物流 痛點解決方案及其機理解析

23、基于區塊鏈的跨境物流數據共享及交換研究

24、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中小微企業的影響及應對

25、推進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26、跨境電商零售出口的現狀及應對措施

27、完善中國海洋環境責任保險立法進路探究

28、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障礙性因素及對應策略淺析

29、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30、重慶市外貿發展原因分析

31、交通運輸部等18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開展多式聯運工作的通知》

32、跨境電商物流渠道選擇與發展

33、俄羅斯入世對新疆邊境貿易發展影響的新思考

34、關于藝術管理法律法規執行的思考

35、廣西2017年全區政務服務改革亮點

36、深化金融產業協同: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實現跨越式發展

37、出口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研究分析

38、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歐班列國際物流運輸平臺的構建

39、“一帶一路”背景下寧波海陸聯運樞紐發展研究

40、跨境電子商務與物流融合的困境與對策

41、論航運產業的國家援助制度及其法律規制

42、運輸中動產物權的法律適用

43、違反中國水運許可法規之合同效力研究

44、通用航空運輸業務中消費者侵權賠償責任

45、論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的關系

46、德國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拓展現狀及啟示

47、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制約因素及促進策略

48、中國跨境電商發展的困境解析及電商-物流協同模式研究

49、國際貿易術語在國內貿易中適用問題研究

課程教學社會保險論文范文第6篇

那么, 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 為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呢?除了認真鉆研教材, 精心選擇教學方法, 合理選擇事例之外, 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也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的興趣。恰當的利用多媒體教學, 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感知客觀事物, 讓學生感覺身臨其境, 同時能打破時空, 跨越地域, 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利用多媒體教學, 變枯燥為生動,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學習效率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小學生求知欲強, 但經驗少, 適合直觀教學感性教學方式, 多媒體可借助聲、色、形、情等的配合, 增強教材的形象性和深動性, 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 而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情緒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因而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教學, 可以變學生的“要我學”的狀態為:“我要學”、“我想學”的這種快樂的學習狀態, 讓我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在民族危亡時刻》一課時, 筆者利用多媒體配合聲音展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畫面是一群日本鬼子端著槍, 氣勢洶洶地撞進我們的家園, 見人就打, 見物就拿, 見房就燒….., 我們的家園, 一塊一塊地被敵人占領著 (展示地圖一塊一塊被敵人切割后, 越來越少了) 。別一個畫面是學生在大街上打著橫幅“停止內戰, 一致對外”的大規模游行。通過兩個畫面的對比, 使學生了解到了帝國主義侵略東北的歷史, 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振奮了學生的民族意識, 培養了學生的民族精神。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讓枯燥的內容鮮活起來, 讓學生有親臨其境之感, 跨越時空, 激發了孩子們自主探究知識的興趣。

2 利用多媒體教學, 突出教學重點, 突破教學難點, 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由知導行

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 我們可以化枯燥為深動, 化抽象為直觀, 穿越時空, 突破難點, 拉近距離, 突出重點, 誘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和激情。如在教學《勿記國恥》一課時, 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一個是一群吸食鴉片的國人, 瘦如骷僂, 在外國人的槍炮下躲藏逃竄著;另一個場面是, 軟弱的清政府官員, 貪生怕死, 奴顏媚骨, 與英國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 緊拉著, 畫面出現我國的土地在一塊一塊地消失。通過這些多媒體畫面的播放, 變抽象為直觀, 讓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那種恥辱的場面, 從而深深地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愛國情感, 讓他們看到了鴉片的危害, 趁此教育他們要從小熱愛生命, 遠離毒品, 做一個強健的公民。激發了他們從小奮發圖強, 為國家強大而學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多媒體教學的運用, 突出了教學重點, 突破了難點, 更圓滿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3 利用多媒體教學, 讓學生對學習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從而更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生在學習中, 充分的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多, 對于品德與社會這類文字課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可能更少, 如果用傳統教學模式, 更多的時間用于板書或枯燥單純的講解, 學生就容易開小差, 轉移注意力。所以, 我們為了更好完成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 并由知導行, 就必須要讓學生的注意力自始自終集中于課堂。而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可以結合課文, 精心安排板書, 師生共同參與每一環節。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 與生動的教學藝術相結合, 給品德與社會課注入了活力。教學中, 教師不必唱獨角戲, 在課堂中創造的使用電腦投影儀, 觸摸屏, 電子白板等多媒體工具, 借助網絡世界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多媒體課件, 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愉悅, 滿意, 企盼等極大的熱情, 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喚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這樣, 極大地調動學習學習積極性, 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優化教學過程, 促進教學互動, 讓學生注意力更持久, 保持旺盛的學習勁頭, 學生會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之中。如在教學《我的家鄉變了樣》一課時, 筆者把我們家鄉原來與現在的面貌利用多媒體課件并配置聲音解說, 將變化一一展示在孩子們眼前, 讓孩子們感受家鄉前后變化, 讓孩子們對比觀看畫面:新舊街道, 新舊學校, 新舊公路, 新舊縣城, 新舊河流, 激發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同時也讓孩子看到了由于變化也帶來了一些不良的影響:由于過度的開挖, 過度的砍伐, 水沒了從前的清澈, 山沒了從前的碧綠, 通過事例, 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環保意識。通過多媒體教學, 把抽象的內容直觀化, 更好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認同感、親切感, 開發學生的智力,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學生參意識, 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有助于學生的全面參與, 讓我們的教學面向全體。這樣, 積大地提高了孩子們學習興趣, 一堂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完成, 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利用多媒體教學有極大的優勢, 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 在教學實踐中, 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不能對它產生依賴性, 也不能把它當成用來上公開課時的花架子, 不能讓學生走馬觀花式的觀看。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實際, 精選內容, 恰到時候、恰到好處的使用, 讓它服務于教學需要。這樣, 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價值, 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 讓學生通過感受、體驗、表現然后做到知、情、行的整合, 順利完成我們的教學目標。

摘要: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可以讓《品德與社會》課某些抽象的知識變枯燥為生動, 突出教學重點, 突破教學難點, 讓學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新時期公益文化論文范文下一篇:互聯網崗位職責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