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貨幣政策抑制論文范文

2024-03-18

貨幣政策抑制論文范文第1篇

2007年6月7日,國家發改委出臺《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批準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重慶市和成都市突破體制性障礙,建成國家重大政策的試驗基地,統籌城鄉發展的先行樣板。金融是當代經濟的核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較為落后,農村金融資源十分稀缺,這已成為統籌城鄉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意義

設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是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機制的需要。目前,城鄉發展的不協調、不平衡,是我國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通過局部地區探索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積累經驗,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改革試驗區著眼于構建和諧社會來改革城鄉二元結構的目標、方向和重點,有利于完善和諧社會體制。重慶和成都建立試驗區,是探索中西部地區促進發展模式的需要。東部地區主要走的是外向型的發展道路,但是廣大中西部地區還是要立足國內促發展。在內外需求失衡、消費投資失衡的情況下,中西部地區應該走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成渝設立改革試驗區,對于探索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模式也是非常必要的。

重慶和成都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重慶市3100多萬人口中,農村居民占80%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為4:1。成都市1100多萬人口中,有農村人口600多萬,城鄉差距也較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成渝是當代中國的縮影。面對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的現狀,成渝地區較早的開展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自2003年開始,成都將原來規模小,布局散的116個工業開發區調整、歸并為20個工業集中發展區,目前20個工業園區入駐企業1105個,集中度高達59.5%。成都市以多種形式梯度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共規劃建設600個農村新型社區,近27萬農民住進了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過去4年,成都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123.6億元,2006年達到71.3億元,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上收到實效。重慶在完成300萬庫區移民的基礎上,積極打造“一圈兩翼” 的發展新格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城鄉金融二元對立是試驗面臨的難題

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設離不開和諧的城鄉金融體系的支持。但目前城鄉金融二元對立的現象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金融市場和城市金融市場割裂,二者之間缺乏流動。農村金融資源大量流向城市,當前農村地區的存款有4萬億元,但用于農村貸款的僅僅1萬億元左右,這是市場逐利的結果。統籌城鄉發展,客觀上需要優化配置金融資源,完善現行的農村金融體系,促使金融資源留在農村。

農信社基本壟斷了目前的農村金融市場,造成農村金融供給主體單一,難以滿足農村金融需求。其次農村金融工具單一,主要以小額信貸為主,金融創新不足。

農村民間融資很活躍,但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導與監管,容易引發債務糾紛,擾亂金融秩序。民間接待缺乏正規化和組織化,往往以一種扭曲的形式出現,難以發揮它在有效利用鄉土信用資源方面的優勢,因此它在緩解城鄉金融二元對立的作用受到較大的限制。

農村金融抑制造成農村金融資源稀缺

農村金融抑制主要有兩種類型,表現為供給型金融抑制和需求型金融抑制兩種形式。

供給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現為兩大供給不足,即正規金融部門的制度供給不足和資金供給不足。

當前,主營農村金融業務、金融機構為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

我國的農業銀行雖然一直以來有涉農貸款,但主要針對農村基礎設施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等領域,對單個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很少。而且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共撤并3.1萬個縣及縣以下機構,進一步加大了農業銀行對單個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促使農業銀行從農村轉向城市,從農業轉向工業和服務業。

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狹窄,在現行政策性金融體制下,農發行更多的是進行糧棉收購貸款業務,一般不向涉農企業和農戶貸款,難以發揮金融支農的作用。而且農發行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和央行再貸款,資金的運用效益低下。

農村信用社目前是農村唯一有效的正規金融機構,在許多農村地區,能夠為農戶和鄉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的只此一家。但由于缺乏競爭,缺少支農的動力和激勵,其金融服務的質量較低。在2003年改革試點之后,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商業化傾向比較明顯,突出貸款的質量和預期的經濟收益。由于涉農貸款的低回報,農信社“非農化”的比重越來越高,其資金流向的越來越傾向城市。

非正規金融組織雖然相對靈活,缺乏組織化和規范化的發展政策歧視,交易成本相對較高,在滿足農村融資需求上的作用也相當有限。正式和非正式的金融組織都很短缺,缺少種類豐富、功能合理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導致農村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除了供給型金融抑制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需求型金融抑制。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主要有四類地區,一是發達地區的農村,隨著城市化進程,這些地區農村經濟已融合在城市經濟之中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當高;二是部分發達地區和中部,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快,農民基本本地就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三是許多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只留下少數老勞動力在本地從事勞動,大部分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四是一些老少邊窮的貧困地區只能從事簡單的自然再生產,經濟發展水平最低。在最后兩類地區,低收入農民因為償貸能力差,自然難以進入農信社的放貸視野;即便在前兩類較為發達的地區,一些中高收入的農民因為需要擴大再生產,而對信貸的需求強烈,但他們的貸款往往因為周期長、規模大、風險高,而被農信社限制。

農村金融抑制的制度成因

試驗區的發展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要從基礎性制度建設出發,來深入思考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問題。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手段,從金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制度、市場交易有效價格的形成和明晰產權等方面著手,進一步厘清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制度障礙。

政府對農村金融市場準入的限制嚴格,造成農村金融市場壟斷。目前農信社在農村基本處于寡頭壟斷的地位,沒有其他形式的金融組織與之競爭。而且在農信社的改革中,全都采取了省聯社的模式,所有農信社都加入省聯社,進一步強化了事實上的壟斷地位。

退出機制缺失,金融機構的市場約束力不強。農信社退出市場的機制不健全。問題較多的農信社不能及時推出金融市場。2002年年底,農信社貸款余額14117億元,其中不良貸款5147億元,占37%,農信社的資本充足率只有2.35%,遠低于8%的標準。對于那些不能滿足流動性、盈利性和清償性的農信社,應該讓它推出金融市場,這樣才有市場約束力。

真正的合作社是建立在個人自愿選擇基礎上形成的經濟組織。但是農信社即不屬于公有產權,也不是私人產權。產權不明晰直接影響農信社的市場定位。在股權改革中,效益好的農信社不愿意大股東進入,效益差的農信社又難以吸引農戶和個體工商戶,虧損的農信社只能通過存款化股金來達到央行的專項票據對付條件,農信社內部治理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利率管制太嚴,農村金融難以在低利率條件下獲得良好經濟收益,這也是金融機構不愿服務“三農”的市場誘因。因此,放開利率,才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讓農村金融機構更好的服務農民、農業和農村。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的新階段,農村資金必須回流農村,農村金融資源必須優先運用于“三農”。而且,還應當通過宏觀調控,協調金融資源在城鄉的合理配置,增加金融資源對“三農”的投入。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貨幣政策抑制論文范文第2篇

我國社會階層流動進入了以市場化為主動力、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的職業高級化為主軸、以內涵式流動為特征的常態流動階段。高等教育在社會階層良性流動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社會分層使高等教育在起點、過程和結果中產生不公平現象已成為社會現實。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教育機會實現的平等,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社會機制,促進社會階層良性流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社會階層;階層流動;高等教育;社會公平

蘇葉蘭(1963—),女,江西科技師范學院職業技術學院英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與教育管理;(江西南昌330009)詹莎(1989—),女,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學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管理。(江蘇南京210094)

2001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以職業作為分類基礎,依據對經濟資源、政治資源、文化資源占有份額的不同,把社會成員分為十大社會階層和五大社會等級,比較準確地反映了20世紀中國社會階層的變革和現狀,具有開創性的意義。[1]以此為發端,關于社會階層結構的研究成為熱門課題,有力地促進了對社會階層結構這一基本國情、地情的掌握,為制定科學合理的社會政策奠定了基礎。

一、社會階層流動的新特點

近10年來是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時期,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社會階層流動與此前20年相比,在流動規模、流動動力機制、流動速率、流動路徑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

(一)階層流動的總體規模相對縮小。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性流動始于改革開放初期的20世紀80年代。社會流動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的政治身份、戶籍身份、階級身份的限制,大量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第三產業;城市失業、半失業群體自主創業,成為私營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輔之以機關企事業單位下海潮。我國農業就業人口從改革開放前占總人口的80%迅速下降到占人口比例50%左右,4億左右人口通過自主擇業轉變社會階層,提升了社會階層地位,堪稱世界社會階層流動的奇觀。這是一個非常規的、快速的、向上流動的特殊時期。與之相比,近10年社會流動規模則相對縮小,如果把城市化提高作為參照,合理預計每年階層流動1000萬人左右,1億左右人口轉變了自己的社會階層。

(二)階層流動的動力機制發生變化。20世紀后20年,社會階層流動的推動力主要來自體制改革。體制改革打破了政治分層、身份分層,使中國由先賦型社會演變為后致型社會;破除了城鄉二元結構,大批農民進入城市成為農民工;國有企業改革導致數以千萬計的下崗人員自主擇業和再就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吸納了大量轉移和新增的就業人員。[2]這20年社會階層快速流動是伴隨體制改革、經濟發展自然形成的,帶有明顯的外延性特點。而近10年社會階層流動的主要動力機制來自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帶來的產業結構加速調整,主要是市場力量帶動的社會職業高級化的趨向,帶有內涵性特點。

(三)代內跨越式流動的概率大幅下降。在20世紀后20年,個人通過自身努力向上流動幾個社會階層、社會等級的事例比比皆是,從底層躍升至最高層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中國富裕階層迅速膨脹。近10年由于經濟發展進入常規化階段,代內階層跨越式流動大幅下降,更多的是逐層上升流動??偟牧鲃勇孰m然有所提高,但社會上層向上流動的比率更高,社會下層向上流動比率較低,下層流入上層的機會減少,社會下層、邊緣群眾流動獲利明顯減少。

(四)階層結構定型化。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有的社會階層基本完備了,只是結構比例有所不同。新的階層結構基本定型,各階層的界限開始清晰。各階層之間流動性減少,代際繼承性增強,社會開放度降低;產權、資格證書等排他性增加,白領職業、社會管理職業,只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有資格從事,進入新興產業(如房地產業、金融、高技術產業)的門檻大大提高;居住地、子女入學區隔開始出現,各階層之間居住分化,富人社區、中間階層社區、貧民社區成片集中出現,學校和住宅緊密相連,子女入學區隔自然形成;各階層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模式、消費分層日益明顯;階層內的聯系網絡形成,本階層交往密切,跨階層交往明顯下降。[3]

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社會階層流動已經進入以市場化為主動力、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的職業高級化趨勢為主軸、以內涵式流動為特征的常態階層流動階段。

二、高等教育在社會階層良性流動中的促進作用

高等教育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系密不可分,高等教育對于社會階層良性流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在常態階層流動階段,要實現社會階層的良性流動,必須突破社會階層的流動瓶頸,加速社會下層群體向上流動,壯大中間階層比例,這樣既可為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提供動力,又可形成現代化的社會結構,緩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全面和諧。加速中間階層發育壯大,要促進現有社會下層向上流動,更主要的是使新增加的就業人員職業的起點就位于社會的中間階層。而要做到這一點,高等教育就成為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和階層流動方式。

(一)高等教育能使個體最大限度地擁有綜合資源。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認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是三種最基本資本。[4] 作為文化資本最重要來源的教育,就有一種最終為受教育者提供三種資本的能力。高等教育不僅使人擁有較多文化資本,而且通過文化資本的運用,謀求到更好職業,獲得更高收入;此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員工作環境更好,擁有更豐富、更優越的學緣、業緣關系,從而為自己進一步發展積累重要的社會資本。就我國國情而言,推動社會階層結構的改善,幫助弱勢群體進入中間階層,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向其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二)高等教育是影響代際向上流動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在社會存在經濟社會地位巨大不平等的情況下,給人提供公平競爭、向上流動的機會,幫助弱勢擺脫出身所帶來的個人發展方面的局限,顯著改善人的生存狀態,減少社會不公平。研究表明,在影響代際向上流動的過程中,教育是最重要的后賦因素,并且越是處于社會下層,教育因素越突出。中國的科舉制度是極端而典型的例子。良性的社會流動應表現為后致性因素,體現個體的努力與奮斗。處于社會中下層的子女要超越父母所處階層,改變自身命運,最大的可能就是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身素質,在社會競爭中取得更好的位置。

(三)高等教育是獲取更好職業的重要通道。丹尼爾•貝爾早就預言,大學教育是階級地位的仲裁者。當代職業分化、職業白領化、專業化成為趨勢。專業化的職業都需要較高的教育程度及相應的資格證書,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或沒有取得相應資歷、資格者被排斥在許多職業之外。教育對就業市場進行了分割。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未來職業的發展道路。

(四)高等教育是取得更高收入的重要保證。教育程度的差別,使得各階層存在巨大的工資差別。這種現象出現在各個領域和各種類型的國家。人力資本理論為工資差別提供了理論依據,一般認為教育的收益在20%~25%之間,而一般資本的收益率在10%左右。有調查顯示,1981年與1987年中國教育的經濟回報率,分別為0.025和0.027,而目前中國教育回報率大約為0.06~0.07,即多受一年教育,其收入增長6%~7%。就處于社會中下層的人來說,通過接受高等教育來獲得更高的收入已經成為現實。

(五)高等教育是社會聲望的重要來源。在現代社會的階層劃分中,非物質因素、價值觀也是重要的參照系。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特征,影響社會對人的主觀評價。精神氣質因素在個體職業生涯、階層流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而精神氣質、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特別由是高等教育塑造的。

高等教育對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促進作用和示范效應,刺激和激勵著青年特別是家庭處于社會中下層的青年勤奮學習,力圖通過接受高等教育,積累知識,提升素質,改變自身命運,尋求美好人生。這也成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動力之源。

三、與階層流動相關聯的教育公平現狀

以1999年高校擴招為契機,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成效卓著。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1 885萬人,比1978年增加了1 79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3%,已接近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和水平基本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但在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的同時,教育公平問題日益凸現,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教育公平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在社會分層的條件下,絕對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不能脫離社會發展階段和具體的社會制度來探討教育公平,應把它與社會階層結構和由此產生的階層差別結合起來,與國家制度、政策相聯系;不能把教育公平理解為人人接受同樣的教育,強調教育結果絕對平等。既要看到教育不公平的現實,又要看到其產生的根源,盡量從社會各階層受教育的權利、機會的角度加以比較分析,才能客觀有效地理解教育公平。

隨著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現狀有了很大改進。1995年頒布的教育法賦予了每個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高考制度沒有關于社會階層的歧視性規定,高等教育機會的實質平等在我國具有最高的、普遍的社會合法性。1999年,高校大規模擴招,高等教育規模急劇擴大,高等學校招生規模以每年25%左右的速度增加。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0萬人迅速擴展到2005年的504萬人,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已占世界第一位,為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提供了多樣化的實現途徑,只要有上大學的愿望,基本上都能有學上。與高等教育精英化相比,高等教育大眾化在教育公平上無疑是歷史性的進步。

但是,由于社會階層分化和個人選擇的存在,我國的高等教育確實存在事實上的不平等,而且這種不平等還有固化的趨勢。

(一)社會分層影響高等教育起點公平。高等教育起點公平主要指的是入學機會均等。盡管在入學機會上,高考采取的各省、市、區從高到低按分數錄取原則,并不考慮家庭出身。但在基礎教育資源配置上存在很大差異,占全國40%左右的城市人口占用了70%左右的基礎教育財政撥款,東、中、西部的基礎教育差異也很大,導致農村和中、西部地區考生在高考時就面臨著先天不足,處于劣勢。在錄取指標分配上,區域間存在很大差異。東部發達地區高校特別是重點高校所占比例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區,而東部和中心城市高校在本省、市、區招生數量占了相當大比重。例如,每年中國人民大學在北京招生名額占總名額1/6,南開大學招天津考生1/4,復旦招上??忌?0%,浙江大學招浙江考生近70%。越是發達地區,高等升學率就越高,高考錄取最低控制線也越低。

現有的社會分層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等教育的起點公平。來自較好家庭條件的考生在學習條件、素質養成和特長訓練方面擁有先天優勢。經濟、知識、信息方面的差異,反映在高考分數估計和志愿填報上,家庭條件好的考生傾向于選擇優質、重點高校,而家庭條件欠佳和農村地區考生趨于保守,在選擇學校類型時,費用低廉、政策優惠(如師范、農林、地質)的高校是他們重點考慮的因素。與貧困階層子女因經濟原因而難以享有高等教育機會相反,富有階層考慮的已不是其子女所享有的教育機會本身,而是更多地追求教育機會的品味及其學校的聲望、師資、設施。社會階層較高的家庭在爭取高等教育機會上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5]

從高等學校錄取情況,可進一步發現社會分層所引起的入學機會不均現象。2005年1月,“中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課題組發布研究結果:低階層家庭子女的平均錄取平均分數普遍高于高階層家庭子女。平均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農民、下崗人員、個體經營者、工人、職員、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這與他們的社會地位剛好大致相反。平均分最低的是高級管理、技術人員階層子女,為571.3分,比農民階層子女低38.8分,比下崗失業人員階層低35分,比工人階層低26.2分。從農村學生在重點大學所占比例看,該課題組研究成果顯示:這一比例呈下降趨勢,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成為我國最主要、最顯著的教育差距。

(二)社會分層影響高等教育過程公平。個體先賦的家庭階層地位在影響高等教育過程均等時仍起著很大作用。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專業選擇、校園學習、生活中,來自前一階段的影響還會直接延續到大學教育階段。

我國是實行高等教育高收費的國度。我國高等教育運作經費中財政只占20%左右,而學生承擔了50%左右,10年間我國大學學費上漲20倍,而同期國民人均收入只增長了不到4倍,已嚴重超過教育部按高校日常運行成本25%提取的學費計算標準。大學本科四年學費相當于城鎮家庭4.2年、普通農民家庭13.6年的純收入。高額的學費之后,是更高的生活開支,如果到發達地區就讀,負擔更高。貧困家庭學生不得不勤工儉學,課余打工,這必將影響他的學業。而富裕家庭的子女則有足夠時間、精力來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

校園生活方面,貧困大學生在中學階段把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在學習上,忽視了綜合能力、素質培育。進校后還要忙于籌集生活費用,進而影響到他們在綜合能力、素質方面的鍛煉。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更多擔任學生干部,在群團拓展、人際交往、自身能力培養方面獲得了更多機會。受教育過程中的機會均等不只是在獲取知識方面的機會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獲得本領的機會均等。但先賦的階層地位再次擴大了入學機會上既有的不公平狀態。

(三)社會分層影響高等教育結果公平。階層地位較低的學生在融入社會、就業機會上的劣勢,與他們在報考志愿時出于經濟考慮、穩妥考慮而就讀學校質量不高、專業一般不無關系。起點不公平影響到過程不公平,進而是學業成就、結果的不公平。單憑一紙文憑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已大不如前,用人單位關注點已轉移到重點大學文憑,轉移到人際交往、語言表達、組織管理能力,甚至是家庭背景上面。低階層家庭學生由于先天缺乏培育,大學期間缺乏鍛煉,再加上在“人情關系社會”找工作,受到社會資本的影響,擇業時處于劣勢。個體把教育轉換為隨后的收入能力、發展潛力,受家庭階層地位影響很大。學生學業成就的不同,反映的正是他們所處社會階層的差異。高等教育在促進社會流動、打破封閉的社會代際傳承方面,還是難以徹底擺脫來自社會階層地位的制約。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的實質是高等教育機會實現過程中的不公平。究其原因,既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外部原因;也有高等教育特別是優質高校發展不夠,教育政策失衡,高校管理效率不佳等內部原因;還有中國傳統的文化因素。因而,高等教育不公平具有綜合性、客觀性和社會性特征。

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危害是相當嚴重和深遠的。其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不同的人,人生起點高低不同,由此影響人的就業,進而影響人的一生。更深層的影響則是:教育不公平復制著既有的社會階層結構,阻塞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通道,固化社會結構,這必然會引發社會下層的不公平感和被掠奪感,激發社會不滿情緒,影響社會穩定;不利于形成努力向上、拼搏奮斗、勇于成就的社會精神,不利于盡快完善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四、增進高等教育公平的對策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展和體現。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價值取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對創建和諧社會具有先導性作用。

高等教育公平的核心是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得到與自己智力水平相當的合理開發,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使他們進入社會后找到適合自己的社會定位,逐漸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階層結構合理化,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明確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思路和責任。黨委和政府,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要把促進高等教育公平放在與高等教育發展同樣重要的地位。促進高等教育公平,必須打破人人接受同樣教育的迷思,遵循抑制先賦教育原則、適度競爭原則、促進效率原則。我國應把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重點從教育機會均等轉變到教育機會實現平等上來;把促進教育公平的目標從人人能上學轉變到確保人人能上學和上好學并重上來。政府要增強責任意識,把促進高等教育公平作為重要的施政目標,制訂切實可行的改進目標和政策。教育行政部門要把改進高等教育公平作為重大社會責任,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進計劃,并加以落實、考核。高等教育工作者都要樹立教育必須公平的理念,在教育的全過程體現公平的要求。

(二)調整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政府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要使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這是教育發展的前提,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要均衡發展以義務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實行以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制度,改變“以城市為中心”的教育發展模式,改善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現狀。財政轉移支付要把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作為重點之一,為高等教育起點公平奠定基礎。中央財政要對高等教育實行傾斜性的地區政策,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在中、西部扶持建設一批優質高校,擴大中、西部地區高等學校的整體規模和水平;要把更多的財政資金、政府資源用于各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和??茖W校的建設,提高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

(三)完善高等學校招生機制。我國應改革現行的分省定額、劃線錄取的機制。主要由中央財政出資的高等學校,應大致按各省、市、區考生比例劃分錄取指標。東部高校在錄取指標上要提高中、西部地區學生錄取比例。省、市、區一級政府應注重城鄉考生錄取比例的平衡,制訂農村考生錄取最低控制指標,并據此制訂相應錄取分數線。

(四)規范高等學校的管理機制。我國要逐步減少部屬高校的數量,實現高等教育的地方化;改革高等學校的考核指標體系,有效抑制學校盲目擴張的沖動,對高校超出自身能力,盲目建設新校區、升格、增設院系要有約束機制,把考核重點放在提高教育質量、學生就業率等內涵發展指標上;建立高校收費審批制度,從嚴審查高校設立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對不執行政策規定的要從嚴查處,高校收費標準的調整不得高于當地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增長水平;實行高校分類評估制度;要根據綜合性高校、專業性高校、職業技術學校、民辦學校等不同類別,制定不同的評估標準和辦法,增強教育評估的適用性和準確性,為社會提供公開、準確的信息,引導社會公眾正確選擇就讀學校。

(五)建立弱勢群體的資助體系。在高等院校實行“高收費、高資助”的政策,根據學生家庭收入狀況,結合就讀學校收費標準,對貧困生予以相應比例的學費減免,同時擴大免收學費的學校和專業數量,不讓一個貧困學生因貧不能上學。疏通社會勤工儉學的渠道,對特困生,由政府和大學提供適應學生特點的勤工儉學崗位。對大學畢業一年后仍未能找到工作崗位的貧困學生,由政府資助購買崗位以實現就業。

(六)健全終身教育的機制。除了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傳統高等學校外,我國要充分利用電子、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積極發展“開放學院”,加大網絡遠程教育投資,實現高等教育電子化、信息化;通過高等教育信息化來擺脫高等教育的空間地域限制,使沒有條件進入高等學校脫產學習的社會弱勢群體,能通過影視、音像、電腦、報紙等現代傳媒接受高等教育;提倡社會成員終身學習,打破高等教育的年齡限制,實行高等教育終身化,使社會成員不斷更新知識技能,在學習化、知識化社會中不會因知識斷層而面臨生存環境惡化,社會地位下滑,建設學習型社會,提高全社會的學習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游龍坡,徐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的若干特征[J].東南學術,2007,(6).

[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4](法)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王英杰,劉慧珍.2005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高等教育的發展、問題與對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葉萍】

貨幣政策抑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對邏輯控制器PLC(Prorammable Logic Controlter)在拉西瓦纜索式起重機(以下簡稱纜機)上的應用及其特點做了介紹,以此給出了使PLC在應用過程中保證正常運行的若干建議及提出了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PLC;纜機;頻率轉換器;繼電器控制系統;計數;邏輯控制;順序控制

青海省拉西瓦水電站建設工地上安裝著我國國電機械設計研究所研發的新產品即三臺30t/632m型30噸的纜機。三臺纜機的運用不僅代替了以往的繼電器控制系統,還能實現數據處理、運算和聯網通信等,而且還使用了計數、邏輯控制、順序控制等一系列功能,這得益于在其控制系統中大幅度地應用了近年來快速發展的PLC。PLC是一種新型的工業控制機裝置,這種裝置能夠減少纜機電氣系統的維修次數,從而保障纜機安全正常地運行。

1 PLC在纜機上的應用及應用特點

1.1 PLC在纜機上的應用

拉西瓦水電站安裝的三臺纜機之間經由各自的PLC系統連接從而構成大網絡系統,能夠互換信息,了解其他纜機的工作狀態,主機(中間的那一臺,即2#纜機)更是可以控制旁邊的一臺纜機的運行,進一步實現了聯動、聯鎖以及報警等功能。其中的單臺纜機采用了S7-300 PLC與工控機構成的兩級網絡,上層的管理網絡采用了以太網(司機室工控機跟PLC連接),下層的過程控制與現場位置使用基于Profibus-DP協議存在的PLC網絡系統(司機室PLC與主塔PLC相連接,主塔PLC與主塔工控機相連接)。于是,纜機司機可以在司機室之中發出相應指令,通過司機室PLC傳達給副塔PLC以及主塔PLC,副塔PLC將調控纜機塔架的運行,副塔PLC在接到司機室信號的同時會將塔架的相關運行情況發送到司機室,達到監控副塔的目的。主塔PLC則控制纜機的起升機構以及牽引機構的相關運行,主塔PLC在接收到司機室信號的同時會將起升機構以及牽引機構的具體運行情況發送到司機室,從而監控主塔。但是當纜機運行產生故障時,將由纜機PLC專用故障程序來進行自我診斷,從而實現智能監控,有助于纜機電氣系統的檢修和維護。

1.2 PLC在纜機上的應用特點

PLC的關鍵性能是應用可靠性高。因為使用了現代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精密的生產工藝制造、內部電路率先抗干擾技術,PLC具有較高的可靠性。PLC纜機控制系統,與具有相同大小的繼電器接觸器系統相比其電力布線和開關的接觸減少到一千分之一,故障率大大降低。此外,PLC具有及時警告和自我檢測功能。

應用者可以將外圍器件的相關故障自診斷程序編寫和植入應用軟件中,從而使不包括PLC的系統的電路以及設備也能獲得一定的故障自診斷保護。這樣的話,PLC的所有系統的可靠性得到極大的

提高。

PLC具有通訊能力,它可以運用人類的思維方式很容易地看到各種控制系統的組成。PLC的應用界和編程語言都很簡單,利于閱讀工程師接受。圖形標志事實上也是一種語言,它近似于不熟悉電路的計算機原理和匯編語言,因為可以從事相關的工業控制,贏得了工程師的歡迎。

2 PLC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2.1 工作環境

PLC要求工作環境溫度在0℃~55℃之間,在安裝的時候不能放置在發熱量大的元件之下,并且要確保四周通風散熱的空間足夠大。而空氣的相對濕度應該小于85%(無凝露)以確保PLC的絕緣性能。PLC要遠離強烈的震源,避免振動頻率為10~55Hz的連續或頻繁的振動。而當使用環境不可避免地震動時,一定要采取相應的減震措施,例如采用減震膠等。由于拉西瓦的空氣中有較多粉塵,于是將PLC安裝在封閉性較好的控制柜中,還要避免處于有腐蝕和易燃氣體的環境中。PLC對電源線所帶來的干擾擁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由于纜機對于PLC的可靠性的要求特別高而且工地電源的干擾尤為嚴重,因此在控制柜中需要使用一臺隔離變壓器,且帶有屏蔽層的隔離,來降低PLC與地之間的干擾。纜機的PLC皆由直流24V輸出供電給輸入端,而當其使用的是外接的直流電源,選用的應是直流穩壓電源。由于波紋容易影響整流濾波電源,PLC容易產生接受信息錯誤的情況。

2.2 干擾源及一般分類

影響PLC控制系統的干擾來源中的大多數是生成電流或電壓變化的地方,其強勁的原因是當前的變化會產生一個磁場,熟悉設備產生電位差,電網字符串和空間電磁輻射信號的感知的常見模式是由電壓疊加形成的。

2.2.1 PLC系統擾動的主要來源和方法。強電干擾:PLC系統的正常供電來自于電源。它將所有的空間電磁干擾和在線路上感應電壓,原因是網格涵蓋范圍更廣。尤其是改變內部電網,電網短路過渡的影響、大型電力設備起止,刀開關操作增兵,交、直流傳動裝置引起諧波等,都是通過輸電線路的力量主要的一面。PLC容易造成相當程度的干擾的地方:控制柜內的高壓電器、大電感負載以及混亂的布線。信號干擾:和PLC控制系統連接各種信號傳輸線,除了傳遞有效外各種信息外,還有許多外部干擾信號侵入。信號干擾主要有兩種途徑:第一個是信號線由空間電磁輻射誘導干擾,即信號線在外部干擾,這種誘導非常嚴重。信號引入干擾將導致I/O信號工作異常和和測量精度大大降低,嚴重時將導致損壞組件。第二個是通過發射機電源或常見的信號儀器電源系列電源干擾,它常常是被忽視的。從地面系統混入的干擾:地球是提高電子設備電磁兼容性(EMC)的一種重要的手段。在地面上,不僅能抑制電磁干擾的影響,并能抑制設備發送干涉;但是錯誤的接地將引入嚴重的干擾信號,使PLC系統不能正常工作。從PLC系統內部生產的干擾:主要從系統內部元件和電路的電磁輻射彼此之間產生,如模擬與邏輯的相互影響和相互組件不匹配使用、邏輯電路共同輻射及其模擬電路的影響。轉換器干擾:第一個是逆變器輸出會產生更強的電磁輻射干擾,從而影響正常工作的外圍設備。第二個是變頻器啟動和運行過程中諧波功率產生傳導干擾,造成電網電壓變化,影響電網供電效率。

2.2.2 主要抗干擾措施。

合理安裝和布線,抑制干擾。(1)電力線路、PLC和I/O線應該單獨地布線,隔離變壓器、PLC和I/O之間應該用雙絞線連接。PLC輸入輸出線和高功率線單獨去行,例如,必須在同一個線槽分別捆扎ac線和直流線,如果條件允許,分艙去行是最好的,這不僅可以使其具有盡可能大的空間距離,還可以將干擾降到最低限度。(2)PLC應當遠離強干擾來源,如電焊接機、大功率硅整流裝置與大型電力設備,我們不能和高壓電器安裝在相同的開關柜。這應該適當地在PLC遠離電力線路,它們之間的距離不得少于200毫米。與PLC和安裝在同一個壁櫥感應負載,如功率較大的繼電器和接觸器線圈應當平行RC消弧電路。(3)PLC的輸入和輸出最好單獨去行,開關量與模擬量也應單獨鋪設。模擬信號傳輸應當采取屏蔽電纜,屏蔽層應當結束或兩個地面和接地電阻應小于十分之一的盾牌抵抗。(4)交流輸出線與直流輸出線不能共享一個電纜,輸出線應盡可能遠離高壓線與電力線路,避免少數人平行。

采用合理的方式處理電源,防止電網引入的干擾:一可以安裝一臺隔離變壓器來使得設備與地的干擾減少,且需屏蔽層的變比為1:1;二可以將LC濾波電路串接于電源輸入端上。

I/O連接端必須遵守流動需求減少干擾。(1)輸入連接:??怂馆斎脒B接通常是太長了。環境妨害小,電壓降低不是很大,輸入連接適當長。??怂馆斎胼敵鼍€共享的電纜,輸入輸出應是線單獨的。(2)輸出連接:輸出端子連接點是獨立的出口和公共輸出。不同的組、不同的類型和電壓等級輸出的電壓不同。但是,同組在同樣的輸出時應該使用同樣的類型和同樣的電源電壓。(3)PLC輸出要素是被密封的印刷電路板的連接終端板,如果輸出元件連接負載短路,印刷電路板將被燒毀。(4)利用出力,能感應負荷的大小,影響PLC的使用壽命,應合理選擇使用感應負荷或者加入隔離繼電器。(5)PLC輸出負載會產生干擾,因此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控制,例如直流出力飛輪管道保護、交流輸出電阻電路和吸收能力保護、晶體管和雙向晶閘管輸出旁路抵抗保護。

PLC具有正確的聯合網站和完美的接地系統。優良的基礎是PLC工作的重要保證,它可以有效避免電擊危險等外來電壓。PLC接地的目的一般有兩個:一個是為了安全,另一個是抑制干擾。完全的接地系統是PLC控制系統抗電磁干擾的重要保證。

PLC系統的主要的噪音是很多潛在的關節的位置分布不均勻,不同的地點之間的電位差相差較大,影響系統的正常工作。

此外,接地線、屏蔽層和地球有潛力發展閉環,在改變磁場的作用下,盾牌和將產生感應電流,通過屏蔽層和核心之間的耦合,將干擾信號電路。如果系統與其他地面處理混亂,土地流轉產生的可能在地面上形成分配不均的潛力,從而影響了PLC邏輯電路和模擬電路的正常運行。PLC操作邏輯電壓干擾公差是非常低的,邏輯上電位分布的干擾都可能影響到PLC邏輯操作和數據存儲,造成數據混亂,程序運行崩潰。模擬接地電位分布將導致測量精度下降,導致信號測量和控制的主要數據失真和誤操作。

(1)安全或電力接地:電源線接地端連接與柜體的安全地球地面。如功率泄漏或柜體的指控,可以安全到地下,但同時也不會傷害別人。

(2)系統接地:系統接地是PLC控制器控制每個設備。接地電阻不能大于4Ω,通常應該設備系統和PLC控制的開關電源的負面終端連接在一起,從而控制系統。(3)??怂剐盘柡推帘谓拥兀和ǔP枰盘柧€將會有唯一的參考,屏蔽電纜甚至可能產生傳導干擾場合,也必須要就地控制房間,“循環”的形成。當信號源接地,屏蔽層應當在信號側接地;在地球上,應當在PLC側接地;如信號線中間有聯合,應該讓屏蔽層堅定地連接和做絕緣治療,必須避免多點接地;在多個點信號屏蔽雙絞線與多核雙絞線電纜連接,每個完全屏蔽盾應該相互連接好,做好絕緣處理,選擇適當的接頭位于單點聯系。

2.3 避免干擾頻率轉換器

干擾如何處理有許多種方法,如下:

使用過濾器,濾波器具有高抗干擾功能,也可以避免干擾傳輸設備本身,有些甚至還具有峰值電壓吸收功能。

添加隔離變壓器,針對來自電源的傳導干擾,操作將很大一部分傳導干擾隔離在隔離變壓器之前。

使用輸出反應堆,在能量傳輸過程線安裝交換反應堆,在電機和變頻器之間減少轉換器輸出生成的電磁輻射,避免讓其他設備的工作受到影響。

3 結語

PLC在纜機上的應用很大程度地增強了纜機的綜合使用性能,使纜機工作得更加穩定可靠,使司機操作愈為簡潔,故障檢修更為便捷,日常維護也更為方便,特別是使纜機司機在操作的同時還可以監控纜機各個機構的運行狀況,極大地提高了纜機的安全性能。

(責任編輯:周加轉)

貨幣政策抑制論文范文第4篇

臨床醫學院 福州 350001;2.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 上海 200032)

摘 要 糖尿病和高血壓常合并存在,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性較大,易導致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等。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應基于靶器官損害的程度選擇降壓藥物。本文介紹常用的降壓藥物及其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治療中的應用。

關鍵詞 高血壓 糖尿病 降壓藥物

糖尿病正成為世界范圍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中約有80%會發生高血壓,高血壓患者中有20%會發生糖尿病[1]。高血壓和糖尿病同時存在、共同作用會加快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由此導致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和慢性腎臟疾病等并發癥,使糖尿病患者提前病殘并提高死亡風險7.2倍[2]。因此,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是需要特別關注的一類降壓人群。

1 發病特點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發病機制與一般高血壓相比更為復雜,不但與遺傳、胰島素抵抗、高血糖水平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等因素有關,還與腎功能受損有關。有些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會發生血壓升高,這種血壓升高常與腎臟損害有關,其機制大致如下:①糖尿病初期,高血漿容量狀態及高腎小球灌注使得入球小動脈不能有效收縮,導致腎小球內高壓。腎小球內高壓會促進腎實質損害、特別是腎小球硬化。②長期高血糖水平可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外滲,引起毛細血管基底膜損害、腎小球硬化和腎組織萎縮。③高濾過狀態得不到控制、球-管反饋機制無法充分發揮和高容量負荷狀態的自身調節失效會加速糖尿病腎病進展并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血壓升高而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變化節律與一般高血壓不同,其患者失去了正常的“晝高夜低”的血壓波動規律,尤以收縮壓負荷、夜間收縮壓升高最為明顯,同時血壓波動增大、直立性低血壓發生增加。

2 降壓目標

《2012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專家指導意見》提出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目標血壓值是<130/80 mmHg[3]?!癆DVANCE”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通過降壓(平均降低5.6/2.2 mmHg)可以降低病死率[4]?!癆CCORD”等研究表明,在新發糖尿病患者中,無論有無心血管疾病,血壓水平控制過低、尤其是<110/75 mmHg時,全因死亡率反而提高[5-6]。歐洲高血壓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SH)2013年發表的高血壓管理指南推薦,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為<140/90 mmHg,與普通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一致[7]。

3 藥物治療

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藥物治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單藥治療的血壓控制率低,故常需聯合治療;②常用的5類降壓藥物即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s, ARB)、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和利尿劑的降壓效果沒有明顯差異,但就心臟、血管和腎臟等靶器官的保護作用而言,首選ACE抑制劑或ARB;③堅持個體化治療準則,用藥應注重靶器官保護、安全性、依從性以及代謝的影響等因素,根據循證醫學證據選擇治療藥物[8]。

3.1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

ACE抑制劑和ARB為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初始或基礎降壓藥物[8],是目前具有心、腎保護證據最多的藥物,可控制血壓、改善內皮功能、減少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和改善或防止腎臟纖維化。ACE抑制劑通過抑制ACE產生降壓作用,對糖、脂代謝無不良影響;ARB通過阻斷血管緊張素Ⅱ的Ⅰ型受體產生降壓作用?!癆DVANCE”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使用以ACE抑制劑為主的降壓藥物治療能夠降低心血管死亡及腎臟事件的發生率[4]?!癠KPDS”和“HOPE”研究均證實,ACE抑制劑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發生率?!癠KPDS”研究還顯示,ACE抑制劑能減少37%的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率[9-10]?!癛ENNAL”研究則表明,氯沙坦有腎功能保護作用,能減少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復合終點(血清肌酐值倍增、進入終末期腎病或透析治療)率[11]?!癡ALUE”、“LIFE”、“CHARM”、“SCOPE”和“NAVIGATOR”試驗均發現,ACE抑制劑或ARB治療還可降低新發糖尿病的發病率[12]。薈萃分析表明,在使用ACE抑制劑或ARB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中,新發糖尿病的發病率分別下降了27%和23%[13]。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壓后的癡呆風險提高,而回顧性分析表明,ACE抑制劑或ARB治療能降低癡呆風險[14]。這些藥物對糖尿病新發癡呆患者也可能有延緩癡呆進展的作用。

新型降壓藥物阿利吉侖[15]也屬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能經降低血漿腎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 PRA)阻止血管緊張素原轉化為血管緊張素Ⅰ、影響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進而減少RAAS中、下游所有有生物活性的內源性物質的生成。由于PRA水平的增高與靶器官(腎臟)的損傷直接相關,故除降壓作用外,阿利吉侖在理論上應還具有心、腎保護作用?!癆LTITUDE”研究比較了阿利吉侖和ACE抑制劑或ARB在4 27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減少心血管或腎臟事件的作用。經中位32.9個月的隨訪,結果發現阿利吉侖組和安慰劑組的主要終點事件發生率間沒有差異。阿利吉侖組患者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下降14個百分點,但高鉀血癥(血鉀水平≥6 mmol/L)發生率明顯高于安慰劑組(分別為11.2%和7.2%)。研究認為,阿利吉侖對2型糖尿病患者終點事件的影響無益甚至是有害的[16]。不過,“AVOID”研究發現,使用阿利吉侖聯合氯沙坦治療能顯著降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非常適用于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患者治療[17]??傊?,阿利吉侖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療目前還缺乏循證醫學證據。

3.2 鈣拮抗劑

鈣拮抗劑分二氫吡啶類和非二氫吡啶類兩類,后者主要有維拉帕米和地爾硫?,但在我國較少用于降壓治療。鈣拮抗劑通過阻斷血管平滑肌細胞的鈣離子通道而產生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癡ALUE”研究證實,使用氨氯地平治療能較纈沙坦更快地達到降壓目標。此外,兩組的主要復合終點心臟致死和致殘的轉歸事件以及次要終點心力衰竭和腦卒中的發生率均無顯著差異,且氨氯地平組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事件率更低[18]?!癆BCD”研究顯示,非洛地平能夠延緩微血管病變進程以及減少卒中發生率,但對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沒有益處[19]。亞組分析還顯示,與依那普利相比,使用尼索地平治療反而會提高致死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20]。但鈣拮抗劑也有其優點:①對糖耐量無不良影響;②降壓作用不受高鹽飲食的影響,適用于我國鹽敏感性高血壓治療;③具有保護血管內皮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功能,可有效降低卒中事件的發生率;④對血液系統和電解質的影響較ARB輕微。有研究顯示,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中,鈣拮抗劑引起的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值的降低以及對血鉀水平的影響較ARB低[21]。2010年發表的《美國糖尿病學會糖尿病診斷和治療指南》指出,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應首選ACE抑制劑或ARB治療;如單藥治療效果不佳,可再聯合利尿劑或鈣拮抗劑治療。我國《2012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專家指導意見》則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使用鈣拮抗劑的優先級排在ACE抑制劑、ARB、β-受體阻滯劑和低劑量噻嗪類利尿劑后,且應選擇長效制劑[3]。

3.3 利尿劑

我國多用噻嗪類利尿劑、主要是氫氯噻嗪和吲達帕胺。但因利尿劑可激活RAAS以及對糖、脂肪和電解質代謝有不利影響,故較少單獨用于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癆LLHAT”和“SHEP”試驗都提示,高血壓患者使用氯噻酮或氫氯噻嗪治療有提高新發糖尿病的傾向[22-23]?!癐NVEST”研究發現,在鈣拮抗劑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噻嗪類利尿劑會提高新發糖尿病的發生率并有劑量依賴性趨勢[24]。但“SHEP”試驗發現,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使用小劑量氯噻酮能夠降低34%的全部終點事件發生率[25]。目前認為,低劑量噻嗪類利尿劑對糖耐量和血脂的影響微乎其微,可與其他降壓藥物(ACE抑制劑、ARB、β-受體阻滯劑或鈣拮抗劑)聯合使用以更有效地控制血壓。不過,在阿米洛利等保鉀利尿劑或螺內酯等醛固酮拮抗劑合用ACE抑制劑或ARB等降壓藥物治療時需注意發生高鉀血癥的風險。

3.4 β-受體阻滯劑

β-受體阻滯劑通過抑制交感神經活性、減慢心率和抑制心肌收縮力產生降壓作用?!癠KPDS”研究證實,聯合使用阿替洛爾和卡托普利強化控制血壓組的所有糖尿病相關終點率都明顯降低,且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事件均顯著減少[9]。不同的β-受體阻滯劑有不同的特點。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卡維地洛能改善內皮功能[26];高β1-受體選擇性的奈必洛爾無內源性擬交感神經活性且有膜穩定性,并可通過激動β3-受體增強一氧化氮的釋放,故還具有改善冠狀動脈的灌注、舒張外周血管、舒張心肌和增加左心室充盈的作用??ňS地洛和阿羅洛爾還能阻滯α1-受體,從而產生周圍血管舒張作用。

β-受體阻滯劑對糖代謝有不良影響。有研究認為,β-受體阻滯劑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基化血紅蛋白值升高并加劇胰島素抵抗現象[27]?!癆SCOT-BPLA”和“ALLHAT”研究都提示,β-受體阻滯劑有提高新發糖尿病的傾向[28-29]?!癆SCOT-BPLA”和“LIFE”研究還顯示,β-受體阻滯劑防治腦卒中的療效不佳[28,30]??赡苁怯捎谶^分擔心β-受體阻滯劑的不良反應,國內β-受體阻滯劑在高血壓治療中的使用率僅為2%[31],而西方國家的這一比例超過30%[32]。β-受體阻滯劑在國內的使用明顯不足,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使用更少。阿替洛爾的國外循證醫學證據較多。有研究顯示,高選擇性的β1-受體阻滯劑如比索洛爾和美托洛爾等對糖代謝的影響較小,而卡維地洛和阿羅洛爾擴張周圍血管的作用能抵消與阻滯β2-受體相關的對糖和脂代謝的負面影響以及冠狀動脈痙攣的不良反應。這些藥物可能更適合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則降壓治療應優先聯合使用β-受體阻滯劑。

3.5 α-受體阻滯劑

只有少數患者在使用選擇性α-受體阻滯劑(哌唑嗪、特拉唑嗪等)進行降壓治療。由于循證醫學沒有證實α-受體阻滯劑有減少心血管事件的有益作用,故現高血壓治療指南已不再推薦α-受體阻滯劑作為一線降壓藥物?!癆LLHAT”研究顯示,α-受體阻滯劑雖能有效降低血壓,卻不能減少心血管終點事件風險[22]。此外,α-受體阻滯劑不能減少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故僅對重癥或頑固性高血壓在使用ACE抑制劑或ARB、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和利尿劑治療后血壓仍未達標的2型糖尿病患者才考慮聯合使用。

3.6 聯合治療

最常用的聯合治療方案為ACE抑制劑或ARB聯用鈣拮抗劑和(或)利尿劑。ACE抑制劑或ARB可阻斷鈣拮抗劑和(或)利尿劑所致反射性交感神經張力增加以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和心率加快的不良反應。該聯合方案的有效性已得到眾多循證醫學證據的證明?!癆SCOT-BPLA”研究顯示,與阿替洛爾聯合芐氟噻嗪相比,鈣拮抗劑聯合ACE抑制劑治療能使收縮壓降低3 mmHg、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16%[33]?!癑IKEI HEART”和“KYOTO HEART”研究顯示,ARB聯合鈣拮抗劑治療能較單用鈣拮抗劑更顯著地降低腦卒中風險[34]?!癆DVANCE”研究表明,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這一聯合治療方案能使大血管和微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9%[4]。在ACE抑制劑或ARB聯合鈣拮抗劑和(或)利尿劑方案中,如兩藥聯合治療仍不能有效控制血壓,則可加用第3種藥物,如ACE抑制劑或ARB聯合鈣拮抗劑和噻嗪類利尿劑。美國心臟病協會在其有關難治性高血壓降壓治療的建議中建議聯合使用這3類藥物[35]。存在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時,應聯合β1-受體阻滯劑治療。如3藥聯合治療仍不能有效控制血壓,需考慮加用第4種藥物,此時往往是ACE抑制劑或ARB聯合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和利尿劑。

不被推薦的聯合治療方案有:①ARB聯合ACE抑制劑?!癆LTITUDE”和“ONTARGET”研究已經證實,這類聯合治療沒有任何益處,且有更多的不利影響[36-37]。但對存在蛋白尿或心力衰竭患者,這類聯合治療可能有一定的益處。②利尿劑聯合β-受體阻滯劑。這類聯合治療對糖代謝有不利影響,不推薦用于糖尿病患者。

4 結語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風險較高,而嚴格控制血壓并使之達標能顯著降低風險,故降壓達標十分重要。在臨床上,醫師應根據患者的心血管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程度和合并疾病等具體情況,合理選擇并制定適合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遠期心、腦血管事件及總死亡風險。

參考文獻

[1] Abouqalambou SS, Abouqalambou AS. A study evaluating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risk factors affecting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mong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attending teaching hospital in Malaysia [J]. Diabetes Metab Syndr, 2013, 7(2): 83-86.

[2] 劉力生.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 [J]. 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1, 19(8): 701-742.

[3] 霍勇, 孫寧玲. 2012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專家指導意見[J/OL].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2, 4(4): 48-52 [2013-05-05]. http://med.wanfangdata.com.cn/Journal/zgyxqyzz/2012/04.aspx.

[4] Patel A, ADVANCE Collaborative Group, MacMahon S, et al. Effects of a fixed combination of perindopril and indapamide on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e ADVANCE trial):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07, 370(9590): 829-840.

[5] Vamos EP, Harris M, Millett C, et al. Association of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in people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EB/OL]. [2012-10-20].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31284/pdf/bmj.e5567.pdf.

[6] Cushman WC, Evans GW, Byington RP, 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N Engl J Med, 2010, 362(17): 1575-1585.

[7] Mancia G, Faqard R, Narkiewicz K, et al. 2013 ESH/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J]. Blood Press, 2013, 22(4): 193-278.

[8]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中國糖尿病患者血壓管理的專家共識[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2, 28(8): 614-618.

[9] UKPDS Group. 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risk of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UKPDS 38) [J]. BMJ, 1998, 317(7160): 703-713.

[10] The Heart Outcomes Prevention Evaluation study investigators. Effects of ramipril on cardi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results of the HOPE study and MICRO-HOPE substudy [J]. Lancet, 2000, 355(9200): 253-259.

[11] Brenner BM, Cooper ME, de Zeeuw D, et al. Effects of losartan on renal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nephropathy [J]. N Engl J Med, 2001, 345(12): 861-869.

[12] The NAVIGATOR Study Group, Holman RR, Haffner SM, et al. Effect of nateglinide on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J]. N Engl J Med, 2010, 362(16): 1463-1476.

[13] Abuissa H, Jones PG, Marso SP, et al.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or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for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a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J]. J Am Coll Cardiol, 2005, 46(5): 821-826.

[14] Johnson ML, Parikh N, Kunik ME, et al. Antihypertensive drug use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J]. Alzheimers Dement, 2012, 8(5): 437-444.

[15] 許文艷, 郭曄堃, 鐘靜芬, 等. 腎素抑制劑阿利吉侖及其臨床研究進展[J]. 上海醫藥, 2009, 30(11): 517-520.

[16] Parving HH, Brenner BM, McMurray JJ, et al. Cardiorenal end points in a trial of aliskiren for type 2 diabetes [J]. N Engl J Med, 2012, 367(23): 2204-2213.

[17] Persson F, Lewis JB, Lewis EJ, et al. Impact of glycaemic control on the effect of direct renin inhibition in the AVOID study [J]. J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 2012, 13(2): 250-253.

[18] Julius S, Kjeldsen SE, Weber M, et al. Outcome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t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treated with regimens based on valsartan or amlodipine: the VALUE randomised trial [J]. Lancet, 2004, 363(9426): 2022-2031.

[19] Schrier RW, Estacio RO, Esler A, et al. Effects of aggres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normotensive type diabetic patients on albuminuria, retinopathy and strokes [J]. Kidney Int, 2002, 61(3): 1086-1097.

[20] Mehler PS, Coll JR, Estacio RO, et al.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educes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J]. Circulation, 2003, 107(5): 753-756.

[21] Nishida Y, Takahashi Y, Nakayama T,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 of angiotensin II type I receptor blockers and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on laboratory parameter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Cardiovasc Diabetol, 2012, 11(53): 53-65.

[22] ALLHAT Officers and Coordinators for the ALLHA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Major outcomes in high risk 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or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vs diuretic.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 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 [J]. JAMA, 2002, 288(23): 2981-2997.

[23] Kostis JB, Wilson AC, Freudenberger RS, et al. Long-term effect of diuretic-based therapy on fatal outcomes in subjec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J]. Am J Cardiol, 2005, 95(1): 29-35.

[24] Denardo SJ, Gong Y, Nichols WW, et al. Blood pressure and outcomes in very old hypertens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an INternational VErapamil ST-trandolapril (INVEST) substudy [J]. Am J Med, 2010, 123(8): 719-726.

[25] Curb JD, Pressel SL, Cutler JA, et al. Effect of diuretic-based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older diabetic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Program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J]. JAMA, 1996, 276(23): 1886-1892.

[26] Jawa A, Nachimuthu S, Pendergrass M, et al. Beta-blockers have a beneficial effect up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microalbuminuria in African-American subjects with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08, 22(5): 303-308.

[27] Sarafidis PA, Bakris GL.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with beta-blockers and the spectrum of glycaemic control [J]. QJM, 2006, 99(7): 431-436.

[28] Dahl?f B, Sever PS, Poulter NR, et al.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an antihypertensive regimen of amlodipine adding perindopril as required versus atenolol adding bendroflumethiazide as required, in the 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 –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rm (ASCOT-BPLA): 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05, 366(9489): 895-906.

[29] Barzilay JI, Davis BR, Cutler JA, et al. Fasting glucose levels and inci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older nondiabetic adults randomized to receive 3 different classes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a report from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 [J]. Arch Intern Med, 2006, 166(20): 2191-2201.

[30] Dahl?f B, Devereux RB, Kjeldsen SE, et al.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poin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on study (LIFE): a randomised trial against atenolol [J]. Lancet, 2002, 359(9311): 995-1003.

[31] 武陽豐, 王增武, 高潤霖. 中國醫療衛生人員高血壓防治觀念和防治知識調查[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4, 32(3): 264-269.

[32] Wolf M, Heuten HG, de Swaef A, et al. The evolution of hypertension treatment in Belgium, a pharmacoepidemiological study [J]. Acta Cardiol, 2012, 67(2): 147-152.

[33] Rothwell PM, Howard SC, Dolan E, et al. Effects of β-blockers and calcium-channel blockers on within 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blood pressure and risk of stroke [J]. Lancet Neurol, 2010, 9(5): 469-480.

[34] Sawada T, Yamada H, Dahlof B, et al. Effects of valsartan 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uncontrolled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s: KYOTO HEART Study [J]. Eur Heart J, 2009, 30(20): 2461-2469.

[35] Calhoun DA, Jones D, Textor S, et al. Resistant Hypertension: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for High Blood Pressure Research [J]. Hypertension, 2008, 51(6): 1403-1419.

[36] Parving HH, Brenner BM, McMurray JJ, et al.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liskiren Trial in Type 2 Diabetes Using Cardio-Renal Endpoints (ALTITUDE) [J]. J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 2012, 13(3): 387-393.

[37] Yusuf S, Teo KK, Pogue J, et al. Telmisartan, ramipril, or both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vascular events [J]. N Engl J Med, 2008, 358(15): 1547-1559.

(收稿日期:2013-07-31)

貨幣政策抑制論文范文第5篇

2、日本勞動權意識的百年變遷

3、200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開啟新的三十年

4、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問題研究

5、1980~1991年中國證券市場的復蘇與起步

6、國家調節經濟的一種新模式

7、對中央銀行獨立性問題的探討

8、中國經濟是否轉向低迷

9、金融混業經營的國際發展趨勢分析

10、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演進前景及政策涵義

11、金融危機或為中國消除經濟泡沫贏得了時間

12、供給側改革與管理會計創新

13、論“后發型社會”與中國大國再造

14、2016年我國宏觀經濟問題研究新進展

15、國內外金融素養研究綜述

16、調節貧富分化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17、論當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價值選擇的困境

18、中國未來30年的路該怎么走?

19、社會融資規模是一種有效的貨幣指標嗎?

20、論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及應對法律措施的完善

21、財政支出傾向、金融市場失衡與城鄉收入差距

22、中國資本市場近期若干改革措施分析

23、從“權利”到“儀式”:南非的艾滋病行動主義

24、當代西方國家金融與經濟危機中的四大矛盾分析

25、基于二元經濟轉型的農村金融反貧困路徑分析

26、新興市場的足球經濟學

27、從轉型政治學看三十年中國變革

28、沙特在全球石油貿易治理中的角色透視

29、《經濟研究導刊》2007年總目錄

30、論數字貨幣與世界財富、科技中心的轉移

31、促進我國民間融資規范發展的制度創新研究

32、益貧式增長視角下公共財政支出對房地產市場影響

33、2015年當代中國金融研究概述

34、海外利益維護視角的非洲發展與安全動態回顧與展望

35、地區一體化與沖突管理機制相關性研究:基于歐盟的實證分析

36、多維度城鎮化視角下的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

37、名義匯率與名義利率相互影響的實證分析:1979.1~2005.12

38、100個CFO的8年

39、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40、失業的全面診斷與就業的理性思索

41、2019年我國宏觀經濟研究的最新進展

42、基于貝葉斯SV模型的通貨膨脹水平與不確定性關系研究

43、以克林頓“強勢美元政策”為例談美元強勢周期對東亞國家的影響

44、社會主義開放經濟體制的構建與中國國家經濟安全

45、中國特色結構性調控范式的實踐模式及其理論貢獻

46、從美國主權信用降級析國際貨幣秩序的規范化發展

47、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進步的政治經濟學

48、美國住房金融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

49、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動態搭配和組合模式

貨幣政策抑制論文范文第6篇

1 電網諧波產生原因分析

用電設備運行時產生諧波在供電系統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是電網中主要的諧波源。

1.1 晶閘管整流裝置

大容量整流設備在運行時, 其非線性感性負載整流電路所產生的諧波分量對供電系統污染非常嚴重, 導致系統電壓和功率因數減小, 直接困擾著電網正常運行。

1.2 變頻調速設備

變頻調速控制系統在運行時其輸入電流波形呈尖峰狀, 所形成的諧波成分非常復雜, 除了有整數次高次諧波外, 還含有分數次諧波, 使得供電系統的電能特性大大降低。而且這類變頻調速裝置的功率通常非常大, 隨著變頻調速設備在供電系統中大量推廣使用, 對供電網所造成的諧波污染也會越來越嚴重。

1.3 日用電器設備

電視機、收錄機、高頻計算機、節能調光燈具等, 其內部電路中均具有調壓整流裝置, 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奇次諧波。辦公室內所使用的電風扇、空調等有繞組的設備, 在運行時會所產生得時變不平衡電流也能產生諧波。

2 諧波抑制方法

2.1 主動型諧波抑制

主動型諧波抑制方案實際上就是通過相關優化技術對接入配電網的電氣設備本身進行改進, 通過內部電路結構間的相互彌補限制其產生諧波或不產生諧波。較為普遍的主動諧波抑制技術是開發新型變流器:對于小功率電力變換裝置而言, 通過對其內部結構的調整使其不產生諧波且功率因數為1, 從而形成具有自動諧波抑制的變流器, 通常稱為單位功率因數變流器;對于中小功率電力變換裝置而言, 通常采用具有脈寬調制功能的整流電路進行有功功率因數校正, 從而保證供配電網系統平衡。脈寬調制技術已在很多開關電源中得到廣泛推廣使用;對于大功率電力變換裝置而言, 普遍采用多繞組變壓器構成多脈整流或將多脈整流與控制移相技術相結合構成準多脈整流裝置, 達到抑制諧波的作用。這種技術的缺點在于裝置成本較高, 而且其所獲得的功能效果不是很明顯, 同時將脈寬調制技術運用到供配電系統中, 其自身也會產生高次諧波, 要保證兩個非線性矛盾項間的平衡需要進行大量試驗, 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2 被動諧波抑制

被動型諧波抑制方案是在電網系統中, 通過外加無功補償及消諧裝置達到諧波抑制的目的。采用電力濾波器可以有效吸收諧波源產生的高次諧波電流, 達到抑制諧波污染、凈化供電網用電環境的目的。

2.2.1 無源電力濾波器

無源電力濾波器是傳統的供配電系統無功補償及諧波抑制的主要手段, 是通過在供配電網中并聯濾波器濾清除電網中的相關諧波分量, 達到諧波抑制效果。傳統的無源電力濾波措施由電力電容器、電抗器和電阻組合而成, 具備無功補償與諧波抑制相結合的綜合功能。但無源濾波器只能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無功補償及諧波抑制, 對于時變的非線性負載供配電網而言, 其補償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

2.2.2 有源電力濾波器

有源電力濾波器是一種能夠彌補傳統無源濾波器自調節差、動態響應性能不足方面的一種新型諧波抑制設備, 是一種適合時變復雜大系統的動態諧波抑制和無功實時補償的一種先進電力電子裝置。該類設備的基本原理是從配電網中動態采集補償對象中相關諧波電流分量, 并通過內部智能控制單元智能分析由補償電路產生一個與高次諧波電流大小相等且極性相反的諧波補償電流, 從而使流入用電設備中的電流只含基波分量, 達到諧波抑制、凈化電能的目的。SVG無功補償及消諧裝置中的諧波抑制電路就是一種典型的有源電力濾器結構。

3 SVG無功補償及消諧裝置工作原理

SVG裝置除了可以進行功率因素補償同時, 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高次諧波分量的抑制。SVG可以調節內部晶閘管閥組的導通角來實時調整自換相橋式電路交流側裝置輸出電壓幅值和相位角間的關系特性, 直接或通過電抗器 (變流器) 與供配電網相連, 通過由晶閘管閥組構成的自換相橋式電路對供配電網進行無功功率的實時補償。SVG從供電系統中吸收不同性質無功容量 (包括感性無功和容性無功兩類) 的工作相量圖如圖1所示。

當SVG裝置內部變流逆變電路具有感性特性時, 裝置將不斷從供電系統吸收無功容量, 以防止供電系統出現過補償運行工況, 影響供電質量水平;當變流逆變電路具有容性特性時, SVG裝置將不斷向供電系統提供無功補償容量, 以維持整個供電系統的有功和無功間的平衡。同時消諧波功能單元還會通過對應的諧波抑制電路有效過濾電能中的3次、5次、7次等非基波高次諧波分量, 達到降低供電系統線損, 節約電能資源的目的[2]。

4 結語

電網諧波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工作, 必須結合電網負荷類型、負荷率等實際情況, 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合理的治理方案, 從而有效提高電網供電質量水平, 保障電網安全穩定、節能經濟的高效運營發展。

摘要:在對電網諧波產生原因進行歸納總結后, 對電網諧波抑制及治理措施進行了詳細分析研究, 最后介紹了SVG動態無功補償及消諧裝置的工作原理和提高電網供電質量水平的功能特性。

關鍵詞:電網諧波,有源諧波,無源濾波

參考文獻

[1] 吳言鳳, 吳正國, 夏立.一種基于自適應濾波的三相有源電力濾波器的檢測方法[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 2002 (1) :54~57.

上一篇:醫院財務審計論文范文下一篇:英國特殊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