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城市生態系統分析論文范文

2023-09-27

城市生態系統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隨著經濟化增長,城鎮化急速發展,城市人口數量開始急劇增多,城市發展也在不斷擴充,同時對環境的過度開采,造成現今的一系列生態問題的出現,季節的天氣變化,導致不同的城市災難。在城市布局中提出海綿體城市建設,既能起到完整與提升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又能達到最優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

關鍵詞:海洋城市;人文關懷;海綿體城市;城市建設

從個人對城市環境中的需求出發,思考個人對城市的需求主要有:空間需求、視覺需求與人文素養需求。從而去完善規劃學科對人文關懷的缺失,也能夠讓城市演義的同時更加的尊重人文的重要性,使其在規劃領域得以延續其和平發展之形態變遷,其同時也完善了規劃學科的理論需求。對城市演義中的人文規劃有較強的導向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群居環境,從而提升城市人的幸福感,有利于保護民俗文化與城市方言,同時完善規劃學科的理論依據。

一、問題提出

城市布局是城市建設改造的重要環節,需要從城市人文、政治、經濟、人口、占地面積、生活習慣等等一系列城市元素思考城市布局,所以城市建設布局的根本需要從城市功能、生態環境入手,上至哲學、社會學,下至日常生活習慣。城市功能指城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活動中所具有的能力和發揮的效用,是城市存在的意義和發展的前提。然而,針對城市生態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提出海綿體城市的打造與布局,促進城市建設的生態文明良性發展。

(一)生態環境問題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式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建設路線。生態環境問題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在地域演化的過程中,氣候的變更也從未止步。英國的工業革命給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但是給生態也帶來了破壞,在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增多,強降雨、特大洪水、冰雹雷暴、酷熱等氣候異?,F象發生的次數一年要勝一年。生態環境問題已經不只是個人問題,是城市建設策略問題,甚至已經上升到全球建設策略問題,改變才是生態發展的出路,只有重視城市布局的改變,才能延續生態的發展。

南昌夏天已經連續多年有著“四大火爐”之稱號,而且根據分析,南昌夏天的溫度一年比一年更高,這樣的生態問題值得深度思考,生態環境的失衡形成了南昌不穩定的天氣變化。2019年7月4日,一場大暴雨讓南昌多地開啟了看海的模式(見圖1),形成了城市看“?!钡默F象,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城市布局有著緊密的聯系。南昌一系列的氣候變化與城市發展和城市建設密不可分,以南昌老城區改造為例,產生生態環境變化原因有兩點:第一,城市傳統布局的密集化,密集的居住環境導致綠化環境的缺失;第二,城市快速化建設,南昌老城區的快速化城市建設,導致了一些生態環境的破壞,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在城市建設布局中的改變。

(二)社會環境問題

聚落是指人類聚居和生活在一起的文化現象,是人類有意識開發利用和改造出來的生存環境。人以群居是人生來就有的社會活動?!盎蚓锰旌?,稍微室宅,遂成聚落”。這也是聚落的開始,然而城市的構成也是由不同的聚落關系而形成的。對于城市的理解是,城是指城郊,是聚落的聚集地,市是指市場,是由人與人之間交易所產生的場所,所以城市是由人與人之間聚集地,產生的社會環境問題,也是人、社會、環境三者之間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博爾諾夫說:人在本質上是居住者,人在居住環境中的互動塑造了社區性,而社區生活圈是社區內居民以住所為中心點,進行休閑、通行、就學和社會交往等日?;顒拥淖钚】臻g范圍。人是組成社區聚落的組成部分,社區是城市構成單位,在城市生活中,“圈子文化”是現在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樣文化因素產生了許多的城市問題,如,人與城市建設問題,人與城市資源問題,人與城市環境問題。海綿體城市理念是有針對性的城市環境問題所提出的,降低城市環境問題,從而緩解社會環境問題,同時構建“有機城市”的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海綿體城市的相關概念

斯考特·斯藍尼《海綿城市基礎設施:雨洪管理手冊》一書中通過杰出的案例介紹不同國家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采用的技術與思維。這些設計不僅致力于解決城市發展中雨洪問題,以達到營造可持續城市環境的目的,為人們打造漂亮的、便于使用的、與當代生活方式相配的空間,從而在建設“海綿城市”的同時,賦予城市更多環境、經濟、社會價值。關于海綿體城市的建設在國外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法國、德國、日本研究城市排水問題,陸續也成為了世界各國的海綿城市建設的模范。

(一)海綿體城市的概念界定

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在應對天氣變化帶來的雨水災害和環境變化帶來的城市排水問題等方面,能夠像海綿一樣具有彈性、過濾和溪水翻吸水三種特效,又叫“水群性城市”,同時,國際通用術語稱之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面對城市環境、交通等多方面的城市問題,海綿體城市布局可以利用“過濾”的特性對城市污水進行自我處理,在暴雨來襲時,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行自我的吸水、蓄水,在酷熱時,亦能自我釋放水汽,調節溫度變化,形成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已達到城市良性的生態文明建設。

通過協調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城市建設當中營造海綿城市的設想,既能將從前落后的高強度、粗曠式的城市開發理念,轉變成為以人為本的新型開發理念,又能解決城市建設中因水而帶來的困惑,延續城市生態和諧發展,海綿城市的布局核心在于利用科學技術合理控制城市與水問題,采用良性的循環系統控制生態和諧發展,就地解決雨水的消納和吸收利用,在酷熱干旱時,釋放雨水,保持生態和諧。

(二)海綿體城市布局要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城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建設也越來越頻繁,在城市規劃布局中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環境,堅決避免“先推翻后新建”、“先開發后保護”等錯誤策略,應堅持自然、社會、城市三者和諧發展。海綿體城市布局應以生態優先的原則,制定以自然生態為基礎的開發策略,充分發揮水系統的生態功能,實現水生態系統的可循環性,維護城市的生態環境。

海綿體城市布局要求主要有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等相關要求。建立水系統的生態功能,提高可持續水循環,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城市水生態系統建設,構建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設海綿體城市需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環境布局不同的城市規劃建設。海綿體城市建設屬于城市規劃,屬于上層建設,其建設無論是從技術上、管理上還是經濟上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所以海綿體城市的布局離不開統籌規劃的要求。

(三)海綿體城市布局策略

海綿體城市的布局關鍵在于如何構建水生態系統建設,在處理水系統問題上始終采用“滲、蓄、滯、凈、用、排”的六字實施策略(見圖2),“滲”就是滲透,建立好滲透的土壤;蓄就是蓄積,在城市布局中,護城河的建立就是很好蓄積說明;“滯”就是滯留,滯就是通過人工的方式將水匯集至一起時降低其流勢,利用滯掙來的時間換取空間上的水流疏通;“凈”顧名思義就是凈化,水經過土壤凈化形成可循環用水,“用”指的是循環使用,“排”即排水,合理排水既能緩解水帶來的災難,又能調節氣候,形成水系統中循環生態。海綿體城市的構建建立在文字策略之中,建立以水循環的生態環境,進而推動城市發展理念的建設思維順利轉型。

三、海綿體城市布局的價值分析

通過對海綿體城市布局探索與研究,構建城市生態環境,對城市建設產生重大運用價值,其主要體現生態、經濟和審美三個方面,這也對城市布局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同時研究海綿體城市對城市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一)生態價值

現代城市面臨著兩個重要問題,氣溫上升和城市內澇的危機,而海綿體城市布局可以緩解城市雨水問題,提升城市排撈效益,改善城市空氣品質,實現區域滯塵目標,同時也可以維護城市水文特征,形成以水體循環的生態城市空間,構建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體城市。

(二)經濟價值

城市環境問題改變,導致城市經濟的發展。其發展有三,第一,釋放城市中心價值,促進經濟發展;第二,維持文化圈的建設,增強城市區域競爭力;第三,推動資源再生利用,協調可持續發展,改善城市水循環系統,建立生態和諧體系,實現城市資源的合理化調配,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價值。

(三)審美價值

海綿體城市布局的營造需要統一的策略,倡導協調統一的審美價值,城市建設的根本就是以人為本,海綿體城市構建也是追求以人為本的審美價值,城市規劃建立了經濟、科學之上,所有海綿體城市的形成也不開崇尚科學引導的審美價值,海綿體城市布局不僅解決了城市生態問題,更多是在滿足人們審美感受的基礎上釋放出更多經濟效益,以及城市建設設計中的多重價值。

結束語:海綿體城市布局探索與研究,從城市問題的提出到對城市海綿體的認識到營建的設計思想,最后到價值分析。通過對海綿體城市布局的探索與解讀,歸納海綿體城市布局對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重要推動。通過對設計原則、思路以及構想,提出海綿體城市布局的設計策略,通過其產生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審美價值,分析城市海綿體塑造的運用價值。拓寬海綿體城市建設探索與運用延續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藻.海綿城市建設中“海綿體”的開發探討[J].福建建材.2019.4

[2]侯學鋼,彭雨德.上海城市功能轉變與地域空間結構優化[J].城市規劃.1997

[3]上海同濟城市規劃研究院.衡水湖片區美麗鄉村規劃[Z].2015.

[4]李萌.基于居住行為需求特征“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對策研究[J].社會規劃學刊.2017.1

[5]孫道勝.柴彥成.城市社區生活圈體系及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優化——以北京市清河街道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7.24

[6]徐霞.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商業步行街綠化景觀設計研究[D]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本文是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計劃項目“城市規劃中的人文關懷理念的引入研究”成果(編號:2019XJYB005),主持人:徐光達。

作者簡介:

徐光達(1989-),漢族,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助教,教學秘書,碩士。

劉 洋(1991-),漢族,江西興國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商學院,團委副書記,助教,碩士。

城市生態系統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農村金融生態系統關系到我國農業發展,關系到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在我國農村缺乏一個完整、有序和活力的金融生態體系,構建一個良好的的農村金融生態體系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綜合進行。

關鍵詞:農村金融;財政;貨幣;生態

文獻標識碼:A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農村金融體系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點,一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落后,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甚至是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關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問題,要求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提高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農村金融治理結構,把優化我國農村金融生態體系作為重要的突破口。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問題和弊端眾多,長期以往,必將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有針對性的發揮農村金融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1 提高我國農村財稅支農、惠農政策力度

在農村應建立由公共財政來承擔農村的非營利性公共支出?;鶎诱谵r村金融體制改革中真正具有財政權,才能為農村橋梁、水利和道路等公共設施建設提供重要的物質保障,為農業生產順利進行、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金融市場成長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加大農村公共醫療和教育事業等投入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而農村低保、醫療等福利事業的積極發展和推動,最終有利于農村金融擺脫財政化,為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健康、良好的環境。

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作用,實施以扶持性為主的財政政策。各級政府應創造各種條件支持和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建立分支機構,并對他們新設立的機構和服務網點給予稅收財政等減免措施。為降低農村金融機構支農的風險并提高它們的積極性,可嘗試通過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建立農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并提供財政補貼,通過政策性誘導,來調動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積極性。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的作用不可輕視,改革中應圍繞提高農村信用社支農實力為主,廢除禁止社?;?、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住房公積金等存入農村信用社的相關規定,引導這部分資金優先存入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壯大其資金實力。對于農村中一些非正規化金融機構,亦可通過政策、法律、法規來引導和規范其朝正規化方向發展,促進我國農村金融事業發展。

通過財政貼息等各種政策來滿足農村中低收入和弱勢群體金融需求。面對農村中低收入、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一些分散和小額金融需求,雖然可以通過小額貸款的方式來解決,但是畢竟其性質還是商業信貸,商業信貸的利率對于這部分群體來說太高,甚至無力承擔。這就要求政府給予這部分信貸群體以扶貧性信貸利息補貼或每年劃撥一定比例扶貧貸款資金,再通過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以低息或無息的方式投放。當然在扶貧信貸中,還要建立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甄別機制,制度嚴格的制度,確保扶貧信貸資金能夠物盡其用。

2 推行積極有效的貨幣金融支農、惠農政策

(1)為降低農村金融風險,并激發農村金融機構積極性,應建立城鄉有別的存款準備金政策,使農村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設定比城市金融機構低,以支持和鼓勵農村金融機構把更多的資金用來支持農村建設,更好的服務我國三農事業。近年來,我國曾采取過這種做法,取得過積極效果,遺憾的是沒有作為一項長期政策堅持和固定下來。(2)目前我國大部分信貸資源還是主要集中在城市,對農村信貸資源協調配置有待進一步加強。央行在對愿意向農村提供信貸支持的金融機構給予存款準備金率降低的同時,還可制定貸款和業務準入批準優惠政策,以支持農村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發展。涉及三農貸款的比例一旦確定不能隨意更改,比如農業銀行存貸比在農村不能低于75%,以體現其服務三農的宗旨。對一些涉及到三農問題中風險較大的貸款項目,可以通過央行統一協調多家農村金融機構來共同承擔,以分散風險。(3)正規金融機構固然在中小企業融資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僅依靠這些力量還不足以解決農村金融問題,農村多種小型金融機構數量有待進一步增加。比如可以試行發展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一方面可以增加農村金融服務網點覆蓋范圍,加快金融服務不足的農村地區發展步伐。另一方面小額貸款公司由于船小好調頭,靈活性好,更貼近農村中小型企業,在解決企業融資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另外,近年來農村民間借貸發展迅猛,已成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力量,但有待進一步規范??蓢L試立法建立一個合法的借貸平臺,以保護和規范正常的民間借貸行為,并將其正規化和制度化。對民間借貸要加強登記管理和監測,只要規范和監測到位,完全可以允許民間具有實力的資本入股,包括地方性商業控股金融機構都可以納入到正規金融體系中。(4)我國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經營環境有待進一步改進。要切實加快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就必須在原有利率報備基礎上,提高農村金融利率上限和農村金融貸款利率下限,并實現兩個數據庫的對接,即農村小型金融機構數據庫和農民個人信用數據庫。數據庫的建立可以更加擴寬央行信息的納入范圍,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把農村小型金融機構接入到央行的賬戶管理系統,包括反洗錢網絡,從而進一步拓寬支付結算渠道。

3 改善和優化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1)改善和優化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首先離不開政府在其中的主導作用。政府可以通過新聞媒介,借助輿論宣傳,開展誠信教育,為開展農村信用村,農村信用家庭評比,在農村倡導誠信、有序、守法等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其次政府的協調作用顯得日益重要,為銀行與政府、銀行與企業、銀行與農村等之間進行合作,促進銀行與企業融資創設良好環境。最后要加快農村信用村鎮的管理與建設,對農戶和農村企業等進行嚴格的信用評級,將它們一起納入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范圍。

(2)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法治是核心,立法是關鍵,而廣大農戶,包括農村企業、金融機構員工,則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實施和維護主體。要規范這些人的行為,除了思想和道德上加強他們關于誠信教育和道德教育外,最根本的是加強信用立法,從法律層面來規范和約束他們的信用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

(3)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村擔保體系建設涉及到政府與市場,以及官民之間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要建立更多形式各異的信用擔保服務機構和再擔保機構。同時由政府牽頭設立專項資金撥款的農村小型企業擔?;?。另一方面風險甄別和分析評估系統要緊跟擔保機構發展步伐,可以及時根據擔保人信用風險等級來確定費率,完善內控制度,加強擔保法規建設,成立專門的政府監督機構,來規范和管理農村各類擔保機構活動。同時可以鼓勵相關中小型企業進行互保和聯保。

(4)影響農村中小企業發展和金融機構借貸偏好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的高風險性,要化解和分散農業風險最好的方法就是為農業發展提供風險保障。發展農村保險,開發一些適合和適應農村實際情況的險種,可以對其有力經營提供重要的保障。把保險業和銀行信貸有效的結合起來,可以有效的降低農村信貸風險,促進農村信貸規模發展。在農村發展期貨公司,開展農產品的期貨交易,加快農村金融期貨和期權的發展步伐,為農村與農業相關中小型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風險控制工具。

(5)積極推進我國農村直接金融發展,進一步拓寬農村直接融資渠道。首先是要實現農村商業信用發展為前提,依此來調節農村中小型企業之間的資金余缺,互通有無。在農村,中小型企業往往盈利能力略差,僅僅依靠內部生產經營所得積累資金能力有限,而商業信用是一種直接的融資方式,具有快捷和方便的優勢。對中小型企業來說,由于商業信用的提供者目的在于銷售產品而不是為了利息,所以比較而言這種方式比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的條件更加實惠。農村中小型企業經營具有非常明顯的地域性,同一區域范圍的企業之間聯系較為緊密,這樣一來,他們之間的商業信用接受具有更加良好的信用基礎。其次,為了拓寬農村直接融資渠道也可以借鑒城市中一些中小型企業結合債的方法,在滿足一定條件時,將那些風險控制能力強和盈利性良好的企業積聚起來,通過相關金融機構或自行集合公開發行債券。再次,嘗試開發多種適應農村特點的基金品種,把城市中大量過剩的資金積極引導到農村,從而達到支持農村中小型企業發展的目的。最后,還應積極探索建立我國農村OTC市場。為我國農村中小型企業建立相應的OTC市場可以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和促進其公司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

參考文獻

[1]徐滇慶.制度創新與農村金融改革[J].武漢金融,2004,(9).

[2]劉德春.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07.

[3]李含.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優化對策分析[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2010,(7).

城市生態系統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隨著電子商務的推進和發展,云南農村電子商務已具有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利益相關者和生態因子,基本形成了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但進一步調查發現,云南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發展過程中外部環境有待改善,內部“物種”成員結構不盡合理,協調機制不夠健全,電子商務增值功能尚未充分發揮,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演化障礙重重。為了更好地促進云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從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擴展基礎服務、提供生態支持、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等方面重構了云南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關鍵詞 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云南

Key words Rural ecommerce;Ecosystem;Yunnan

電子商務突飛猛進的同時,黨和國家也十分重視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陸續出臺了許多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農村電商用戶數量近年來迅猛增長,作為農村電商的重要支撐,在線金融、商流體系也在農村地區有所發展。云南省政府也高度重視農村電商的發展,很多涉農企業已開始從線下擴展到線上營銷甚至開發了企業自身的電商平臺,云南省賓川縣、通??h、沾益縣等都和阿里巴巴合作開展了農村淘寶項目,網商和網店數量不斷增加,不少農戶已經嘗試網購并感受了其中的便利實惠。據云南省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云南省農村電商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基本形成了農村電商生態系統。但是,當前云南省農村電商發展仍停留在初級階段,生態系統中尚未形成真正發揮“領導”作用的種群,各種群結構不合理且協作程度低,系統發展存在較多問題。全省各州市市場都有自己的龍頭產品,而且多個州市呈現出“強者通吃”的局面,即排名第一的產品幾乎占據整個州市市場的絕對地位,比如普洱的茶電商占據全市86.0%,麗江旅游占據83.5%的份額。從數據可以看出,云南電商發展極不均衡,其中昆明占據絕對主要位置。云南農產品賣家數量相較排名前3的廣東、浙江和江蘇存在較大差距,按照云南省當前農村電商的發展速度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1 云南省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分析

1.1 生態因子 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因子是指能夠對物種的生存與發展產生影響的各種環境要素,包括政治生態因子、經濟生態因子、社會文化生態因子和其他生態因子[1-3]。

1.1.1 政治生態因子。

政治生態因子包括國家的政治制度、政策調整、法律法規等。2016年7月22日,云南省政府印發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由省商務廳、農業廳牽頭,建立電子商務工作協調機制,各相關部門、州(市)圍繞工作任務,制定出臺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確保云南農村電商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到位。

1.1.2 經濟生態因子。

經濟生態因子包括市場、物質、資金、勞動力、基礎設施等因子。云南省實施“五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以“寬帶鄉村”建設為基礎,積極推動寬帶提速降費,努力實現所有行政村4G全覆蓋、有線寬帶覆蓋。云南省政府加強組織領導,引導農村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引導電子商務龍頭企業與本地企業合作,利用縣鄉村三級資源,提供商品交易、人才培養、創業孵化等各類電子商務服務,加大電商金融支持力度,制訂了電子商務發展補助政策實施細則。

1.1.3 社會文化生態因子。

影響品牌培育的社會文化因子包括文化、教育、傳媒等生態因子。云南省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古村落文明、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高原生態特色農產品,可除了普洱茶、野生菌等少數農產品有較大市場份額外,很多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和特色資源很豐富,但是產品走不出來,人才又回不去。諸如墨江的老品種紫米、西盟米蕎等,還未培育成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尚未打響云南高原文化品牌。

1.1.4 其他生態因子。

影響品牌發展的其他生態因子包括自然資源因子和科技因子等。云南省雖然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科技因子薄弱。目前農產品品牌優勢尚未凸顯,涉農企業必須掌握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及時開發和利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創建新品牌,不斷提高品牌的技術含量,提升品牌價值,增強品牌競爭力。

1.2 存在的問題[4-5]

從當前云南省迅速增加的農村網商數量和農產品電商銷售額來看,云南農村電商生態系統總體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其外部環境、內部結構、功能實現等方面還面臨不少障礙,遠未邁入良性有序運行的成熟階段。

1.2.1 社會資源、市場要素、政策環境有待改善。

農村網絡設施仍然薄弱,尤其是邊遠山區、邊疆地區、高寒山區、少小民族地區,農村末端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仍然遵循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模式,不具備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農資的硬件條件和思維方式。由于昆明集中了大部分人才與資源,特色農產品銷售量和店鋪數量都遙遙領先,楚雄、臨滄、昭通、迪慶、怒江網絡銷量排名靠后。在偏遠山區,尤其缺乏具有信息技術又懂農產品營銷、經營管理,能夠起到帶動示范作用的帶頭人。社會環境方面,農產品電商存在質量安全監管難、假冒偽劣商品數量多等問題,亟待建立健全社會的誠信體系和食品安全的檢測監督標準。市場要素方面,農產品價格波動大,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利益分配不均,難以形成協同關系。政策環境方面,政府在支持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存在缺位與越位問題,同時存在條款分割、各自為戰、資源浪費、財政補貼利用效率低等問題。

1.2.2 尚未形成不同層級“物種”間的和諧共生關系。

1.2.2.1 “領導種群”尚未領導。農村電商生態系統中的領導種群正在由政府主導轉入多元主體“自下而上”聯合驅動的新局面,分別涌現出本地龍頭企業、電商協會等具有主驅動力的種群。但這些種群中大把燒錢企業多,真正贏利的企業少,自身發育不良,難以起到帶動示范、輻射影響的“領導”作用。從交易平臺看,有政府背景的交易平臺,如“云南省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云南農產品交易網”“云南省國資商城”;企業主體建立的交易平臺,如“云南秋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云南鄉土公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微電商”平臺也異軍突起。這些多元主體為云南省農村電商生態系統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當前電商市場是“寡頭市場”,阿里“千縣萬村”的農村戰略、京東的農村電商模式,已逐步深入農村市場。目前云南特色農產品和日用品銷售基本處于被“農村淘寶”壟斷的現狀,導致“政府主推”電商平臺難以整合資源、擴大影響力,政府在公共服務提供、整合資源、農產品標準化建設、食品安全追溯等方面不能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而一些農戶網商、龍頭企業、電商協會、國家農村電商示范縣的“小眾特色”電商平臺知名度和流量難以提升,存在平臺重復建設、市場細分不夠、市場競爭無序、模式雷同等問題,最終都難以正常發育或成長壯大。

1.2.2.2 “關鍵種群”勢單力薄。作為農村電商交易主體的關鍵種群涉及網商群體、農村電商小微企業,包括消費者、零售商、生產商、專業供應商等。在關鍵種群中,農戶不論作為農產品生產者,還是作為網商或消費者,受組織化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因素的限制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雖然有越來越多的農戶通過網絡購買日用品或農資農具,但將網絡作為農產品渠道銷售的農戶或合作社仍然較少?!瓣P鍵種群”中的生產商、零售商、供應商暫未充分融入農村電商生態系統并參與系統循環。

1.2.2.3 “支持種群”整合不夠。在支持種群中,物流企業、金融企業與電商平臺、農產品生產基地整合不夠緊密,物流成本高、融資難等問題限制了整體系統的快速發展。產品加工、產品包裝、烘干儲藏、冷鏈物流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尚未健全,農產品收購、包裝、物流、銷售全供應鏈暫未打通并形成優勢。

1.2.3 資源和信息整合程度低,電商企業間競爭日益激烈。

大量農村電商平臺的出現,為相關市場主體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傳遞渠道,但由于信息發布和獲取渠道廣,大量信息未經核實和歸類,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不能得到保證,信息濃度降低,增加信息二次過濾和二次選擇的成本。不同類型的電商企業根據自身所掌握、擁有的資源,創建各種類型的電商平臺和營銷模式,基本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霸颇限r產品網”“云南農業網”“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平臺”“云南生態農產品”等電商企業同質競爭越來越嚴重,網絡流量及知名度難以提升。不少企業通過組建社區店、服務站的形式實現“網定店取”的目標,通過競相在社區布點降低農產品末端物流配送成本,存在資源浪費、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等問題,未能較好地整合各類資源和信息。

2 云南省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重構[6-8]

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見圖1。網絡公共服務平臺是農村電商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依托,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核心。構建全省農村電商公共服務平臺,整合農資電商平臺、郵政、供銷社等各類信息、資源、技術、服務,提供面向全省各縣、鄉、村的公共服務、電商培訓、扶持政策、物流信息、農業企業、農產品信息等。在縣、鄉、村分別建立服務中心、服務站和服務點,提供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服務。競選村級信息服務員和聯絡員,充分發揮信息服務的作用,以解決農村電子商務下鄉進村的難題,避免原本龐大農村電商市場的無序競爭,增強電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人才稀缺難題。

選擇部分縣作為農村電商示范縣,先建設縣級公共服務中心,再逐步帶動示范??h級公共服務中心的建設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建設縣域網商培訓提升支撐體系,通過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技術支撐及各方資源聯動開展網商培訓及凝聚活動,實現政府電子商務支持資源均享及網商群體的抱團發展。第二,建設縣域網商創業孵化支撐體系,通過市場化方式架設“線上公共分銷平臺”,為縣域網創人員提供“低門檻、零庫存、低風險”的網絡創業支撐,為網商提供技術咨詢、攝影等公共服務。第三,建設運營農村電商公共推廣平臺體系,服務中心在政府授權范圍內整合各縣企業、網商及優勢產品資源,逐步建設云南省的第三方推廣平臺(如云南省農村電商公共服務平臺、云南省國資商城),提升縣域整體區域品牌在電商平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服務帶動各縣網商、網貨在網絡平臺熱銷。第四,建設實施農村電商營銷體系。根據各地區特色農產品及文化品牌,建立符合當地特色、切實可行的農特產品及文化電子商務整體品牌規劃,分階段、分項目、針對性策劃實施,實現電商平臺、特色產品、消費者的無縫連接。

鄉級服務站在整個農村電商生態系統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各縣服務中心功能的延伸和拓展。通過鄉級電商服務站收集農特產品、農資等供需情況,依托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平臺發布市場信息;建立 “三品一標”“一村一品”等基礎數據庫,記錄農產品種植、加工、包裝、檢測、運輸、銷售等關鍵環節的信息。整合現有鄉、村公交班線等各種運輸資源,建立鄉級電商倉儲物流中心。對村(社區)電商服務點進行選址和硬件設施、電子設備配置,選拔和培訓村級服務點信息服務員或聯絡員。

擴展層是在核心層公共服務平臺基礎上的擴展。構建社區社交網絡,引導農民立足農村、對接城市,推動貧困地區特色農副產品、旅游產品網絡銷售。提升貧困地區交通物流、網絡通訊等發展水平,增強貧困地區利用電商創業、就業增收能力。通過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搜索引擎、方便快捷的軟件服務、高效的物流體系實現核心層功能的擴展。

相關層為核心層的網商經營和發展提供市場生態的支持。支撐體系要適應農村網商從無到有,網上交易量從少到多,并且要適應未來農村網商由弱到強的轉變。支撐體系中要注入新的元素,在金融信貸、質量監管、廣告宣傳等方面順應網商由弱到強升級的需要。推動城市金融機構下鄉,為村民提供便捷的網銀服務。進一步完善“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信用管理”的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和市場規律治理機制。

外部層是與核心層交互的外部環境。不應介入網商的經營活動和自主決策,干擾生態系統的運轉,而應專注于環境的營造,針對網商和農戶們共性的需求,提供在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建立良好的政策體系、信用體系,創新政府與市場主體良性互動的機制。

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關鍵要素是各主體廣泛參與,規則形成與實施的透明化和市場生態的自組織。為激活各“物種”的內在動力和系統發展與自組織的活力,需要采取讓系統更加開放的策略,形成開放式治理、基于誠信的治理、生態化治理、人性化治理、個性化治理。

3 發展建議[9-11]

推動農村電商生態系統朝著有序、穩定、成熟的方向演進是政府和相關市場主體共同的目標。針對目前云南省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演化過程中的障礙,從以下幾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3.1 著力打造高原特色農村電商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政府應開發基于全省各縣、鄉、村的農村電子商務平臺,或在現有“云南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的基礎上整合資源,搭建信息鏈,使有效、完整的信息能夠順暢流動;打通供應鏈,聚合優質農產品,理順供應保障,擴大銷售市場;整合產業鏈,使農產品生產標準化、規?;?,流通環節高效化,最終實現多樣化的銷售。政府應充當監管角色,在構建全社會誠信體系、建立農產品標準體系、健全農產品品質監測體系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務,營造生態系統內各物種和諧共生、生長成熟的良好生態環境和秩序。

3.2 優化農村電商生態系統內的物種結構 以培育農村電商企業為核心,鼓勵和扶持民營小微企業、合作社、農戶網商等“關鍵物種”涉足農村電商領域,通過電商企業間充分的市場競爭探索農村電商有效的發展模式。重視“支持種群”和“寄生種群”的培育和發展,形成各物種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協作的良性發展局面。充分發揮和利用農村社區、社群,構筑全新的交易和交際雙平臺,實現線下體驗、線上交流的融合,交易和交際結合,使電商倉儲網絡下沉,發展村級配送人人快遞模式。

3.3 充分發揮電商服務平臺的作用 整理和挖掘農村電商大數據,分析平臺數據和村民生產生活,進行信息交互和大數據開發利用,支持和引導企業在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的基礎上開發和利用商業智能,提供市場預測、消費主體分析、營銷策劃等服務,不僅為企業增加收入、避免無序競爭、規避風險,也為全社會信息整合、農業生產引導、精準營銷提供數據支撐。

3.4 農村電商+精準扶貧模式

在全省建成縣、鄉、村各級綜合服務平臺站點基礎上,全面鋪開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促進脫貧攻堅工作。通過村級綜合服務站點的培育,尤其是在邊疆少小民族山區,不斷壯大農村電商經營主體,完善農村電商服務中心代銷或直銷農產品。重點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戶收購產品或提供就業機會,為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開設網店提供小額信貸和創業擔保貸款支持。加快城鄉之間倉儲、配送、冷鏈和縣、鄉、村物流服務站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為電商扶貧打通道路,建立電商扶貧人才培訓機制,開展電商應用及實訓操作培訓,為基層提供黨務、政務和便民服務等信息網絡服務。

3.5 重視生態系統內弱勢物種培育和末端服務提供 農戶呈“多、小、散、弱”的特點,擁有的資源、信息相對較少且處于圈內活動的最末端,要充分調動農戶參與電商的積極性和提高應用技能必須充分發揮信息員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對信息員本身的培訓,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相關的激勵機制,促使信息員成為聯系農戶、服務農戶、引導農戶的關鍵成員,從而引領農戶的電商意識和行為。一旦調動起農戶參與電商的積極性,農戶成為生態系統中的活躍成員,整個生態系統將充滿活力和保持長久發展的動力。

4 結語

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系統,從形成、發展、成熟到衰退的每個階段,生態系統中各種群都與相關資源和環境集成在一起,形成一個穩定而又動態變化的生態系統,即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平衡點,每個階段都需要實現生態系統各主體內部及主體間的平衡。當達到平衡后,物質流、信息流、能量流等都處于一種自我調節、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有序穩定狀態。因而應營造農村電商生態系統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構建合理的內部結構,引導其向平衡狀態演化發展,使系統中的每個成員健康成長并發揮其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JAVALGI R G,TODD P R,SCHERER R F.The dynamics of global ecommerce:A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5,22(4):420-435.

[2]ASSADOURIAN E.Global economic growth continues at expense of ecological systems[J].World watch,2008,21(3):30-31.

[3] 王勝,丁忠兵.農產品電商生態系統——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中國農村觀察,2015(4):39-48.

[4] 汪向東,梁春曉.“新三農”與電子商務[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5] 胡崗嵐.平臺型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及其自組織機理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0.

[6] 張向先,張旭,鄭絮.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54(10):20-24.

[7] 紀淑嫻,李軍艷.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演化與平衡研究[J].現代情報,2012,32(12):71-74.

[8] 楊加猛,張智光.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共生模式研究[J].電子商務,2014(2):15-16.

[9] 李震.電子商務生態圈的價值網絡分析[J].企業活力,2012(4):27-30.

[10] 王冠寧.電子商務生態圈中的農產品物流問題與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7):4248.

[11] 楊克巖.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14(3):37-41.

城市生態系統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題目:污染河流生態修復

姓名:

學號:

指導教師:

日期:2013年 月

摘要:本文介紹了河流系統諸功能以及河流健康之間的關系, 從河流與人的關系的發展與變化出發, 系統的探討了原始自然階段、工程控制階段、污染治理階段和河流生態系統修復和改善等四個階段的河流特點和治理條件, 分析了各個階段河流系統平衡的特征和影響因素,提出了河流生態修復的主要原則。河流生態修復的基本目標是促進生態系統自我維持和陸地、緩沖區域和水生生態系統間相互聯系的出現。河流生態修復主要技術包括: 緩沖區修復、植被恢復、河道補水、生物—生態修復、生境修復、水生生物群落修復技術等。本文指出了不同階段實現河流治理和生態修復的方法和步驟, 對今后的河流生態修復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河流生態系統;河流健康;生態修復;修復技術 1前言

河流是流域景觀中一個流動的、與陸地生態系統聯系緊密的、且相對開放的復雜生態系統。水域與陸地的過渡帶(緩沖區域、交錯帶)是水生、陸生生態系統的交匯區域,交錯帶內景觀異質性高,生物群落多樣性豐富。在河流系統的眾多因素中,水是河流生態系統物質交換的主要載體,也是維持河流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河流系統是由一系列不同級別的河流以連續、流動特性形成的完整系統。河流物理參數的連續變化梯度,形成系統的連貫結構和相應功能;同時河道物理結構、水文循環和能量輸入,在河流生物系統中產生一系列響應——連續的生物學調整以及沿河有機質、養分、懸浮物等物質的運動、搬運、利用和儲蓄。

隨著區域經濟、人口的發展,大量污染物(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排入河流系統,以及河流生態環境的破壞(過度砍伐森林、氣候變化等)引起水質惡化,導致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破壞,嚴重制約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大增,在河流上大規模筑壩攔截河流水量,部分河流缺乏有效管理引起河道水量大幅度將對甚至斷流,降低水體自凈能力和河流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抵抗力,而進一步加劇水污染,嚴重影響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功能。

河流污染是人類對河流不當利用和控制的主要負面后果之一。河流污染治理需要有效控制污染源的污染排放量, 并將排污量控制在河流承載力之內。對于點源污染, 目前采用的技術包括物化、生物及其相關組合的方法, 常見的方法如絮凝沉淀、生物絮凝吸附、生物氧化、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固定化微生物- 曝氣生物濾池方法等 。非點源污染與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關, 因此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利用是控制非點源污染的有效途徑之一。河流污染問題已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 各種污染控制技術迅速發展, 為基于生物-生態集成的河流修復技術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河流系統功能健康的惡化主要表現為水中的養分、水的化學性質、水文特性和河流生態系統動力學特性等的改變, 以及因此對原水生生態系統和原物種造成的巨大壓力。從20 世紀70 年代始, 對河流生態系統進行綜合修復成為一種先進的治河理念。生態修復旨在使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恢復到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況。河流生態修復有多種方法, 生態系統修復是使受損河流恢復其功能健康的根本途徑。

2 河流系統服務功能

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生態系統向來被人們譽為生命之舟。Costanza等把生態系統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統稱為生態系統服務,并且曾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l7種類型。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是不盡相同的。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從河流生態系統功能中獲取的利益。根據河流生態系統組成特點、結構特征和生態過程,河流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具體體現在供水、發電、航運、水產養殖、水生生物棲息、納污、降解污染物、調節氣候、補給地下水、泄洪、防洪、排水、輸沙、景觀、文化等多個方面。按照功能作用性質的不同,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類型可歸納劃分為淡水供應、水能提供、物質生產、生物多樣性的維持、生態支持、環境凈化、災害調節、休閑娛樂和文化孕育等。

3 河流生態系統的健康及評價方法

河流生態系統健康與社會、經濟、人類、生態環境等密切相關,在區域水平上可以理解為是資源安全、環境安全和經濟安全的有機統一。一個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應該具有合理的組織結構和良好的運轉功能,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未受到損害,對長期或突發的自然或人為擾動能保持著彈性和穩定性,并表現出一定的恢復能力,整體功能表現出多樣性、復雜性。能夠滿足所有受益者的合理目標要求,具體表現為根據區域發展需求,合理利用分配水資源,保證不同區域利益的均衡,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其內涵是動態變化的,在不同時間尺度和不同空間尺度具有不同涵義。

河流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一定的社會服務等眾多功能,需要采用一定的指標和方法來監測河流環境條件的各個方面,即從多角度來評估河流的健康狀況,從而提供對其整治以及管理有用的信息,提高受損河流的健康狀況,保護健康河流,滿足當代以及下一代人的環境、社會和經濟需要。研究國內主要河流的健康狀況,可以提供進行橫向比較的基準,構建一套適用于我國的河流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理論體系,評價國內河流健康狀況,能夠診斷我國不同地理區位河流健康狀況的差異,設立恢復優先權,同時對于不同區域的類似河流,評價結果可用于互相參考比較,從而提高恢復活動的有效性。

因此進行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評價,有助于提高河流管理質量,不僅可揭示河流生態系統的現狀,還提供了將不同河流進行比較的基準,同時還可評估受損河流生態恢復的成效,從而提高管理決策能力

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評價,最初從生物對水質變化的響應著手,之后開始重視化學物質對水質的影響進行分析。近20年來,研究發現,河流生物群落具有整合不同時間尺度上各種化學、生物和物理影響的能力。這些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特性能夠反映諸如化學物質污染、物理生境的消失和斑塊化變化,同時外來物種入侵,水資源的過量抽取和河岸植被帶的過度采伐會造成水環境總體退化。因此,生物監測將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多種生態脅迫對水環境造成的累計效應上。而對于應用生物方法評價河流健康的方法,選擇何種指示生物是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關鍵。目前研究中,用的較多的水生生物主要是藻類(以硅藻為主)、無脊椎動物和魚類。如,使用硅藻相關指數ISP和GDI反映水環境的腐生程度、TDI反映水環境的營養程度,“河流無脊椎動物預測和分類系統”、“澳大利亞河流評價計劃”、“南非計分系統”以及底棲生物完整性指數(B-IBI)、營養完全指數(ITC)等都是基于對河流大型無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及其功能監測基礎上的河流健康狀況評論模型,Karr于1981年提出的生物完整性指數(IBI)能夠在比較的基礎上對所研究的河流健康狀況做出評價,是當前較普及的一種健康評價方法。

盡管關于河流健康評價的方法很多,但從評價原理上,主要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預測模型方法(Predictive Models),如Rivpacts和AusRivAS等。這類方法通過把某些研究地點實際的生物組成與在無人為干擾情況下該點能夠生長的物種進行比較而對河流健康進行評價。該類方法首先通過選擇參考點(reference sites,無人為干擾或人為干擾最小的樣點),建立理想情況下樣點的環境特征及相應生物組成的經驗模型,之后,比較觀測點生物組成的實際值與模型推導的該點預期值,以兩者的比值河流健康進行評價。理論上,該比值可以在0~1之間變化,比值越接近1,則該點的健康狀況越好。但是,預測模型法存在一個較大的缺陷,即主要通過單一物種對河流健康狀況進行比較評價,并且假設河流任何變化都會反映在這一物種的變化上,因此,一旦出現河流健康狀況受到破壞,但并未反映在所選物種的變化上時,就無法反映河流真實狀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類方法稱為多指標方法(Multimetrics),該方法通過對觀測點的一系列生物特征指標與參考點的對應比較并計分,累加得分進行健康評價。該類方法在美國和澳大利亞被廣泛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澳大利亞的溪流狀況指數是ISC。它構建了基于河流水文學、形態特征、河岸帶狀況、水質及水生生物5方面、共計22項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在對其計分的基礎上綜合評價澳大利亞80多條河流健康狀況。這一方法是對河流各方面特征的綜合評價,其結果更加全面、客觀,是河流健康狀況評價的一種發展方向。另外美國的IBI方法也很典型。多指標法則是不同生物組織層次上多個指標的組合,考慮的河流表征因子遠多于預測模型法,所以能夠及時地反映這種變化。然而,這種方法也存在如何綜合地評價一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如何對這些綜合指標進行合理解釋等問題,評價標準難以確定,因此精度有所欠缺。

4 河流治理和修復的階段

受損河流修復的核心并不簡單地意味著使河流恢復到原始狀態,而是使河流受損功能恢復到接近期望的理想狀態, 使河流生態系統恢復健康, 進而在遵循河流自身發展規律的條件下持續地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然而, 河流生態修復不能脫離人類和河流關系的發展階段。在原始純自然階段、工程控制階段、污染治理階段和生態修復等不同階段, 河流治理與修復的理念和任務有很大不同。

原始自然階段作為人類與河流關系的最初階段雖未因人類活動受損, 但對于河流歷史而言, 這一階段忠實地記錄了河流生態系統追求動態“平衡”的軌跡, 從而為生態修復研究留下了寶貴的參照體系。

在該階段, 第二圈層的功能項主要為泄洪、輸沙、供水、自凈、生態和景觀功能。河流系統總體上處于自然健康狀態, 各層只有實線存在, 各項功能基本滿足。河流工程控制階段標志著更多的河流功能為人類所認識和開發。人類從被動轉向主動利用河流的功能, 泄洪功能、航運功能、供水功能、發電功能得到擴展。在該階段, 由于大壩、水庫對河流水體的攔蓄, 造成輸沙、生態、景觀娛樂功能所需水量不足, 以及河床形態的改變、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河流泄洪、輸沙、供水、生態、景觀娛樂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使河流系統開始偏離健康狀態。

河流污染治理階段的重要標志是河流的嚴重污染。由于水質惡化, 使得除泄洪、航運和發電功能以外的其他大多數功能受到損害, 并直接影響到河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存亡。河流系統生態修復階段標志著人類對河流認識的飛躍。在飽吞因河流不當開發造成的惡果后, 如何持續維護健康的河流已成為當今重要的治河理念。在該階段, 河流的生態功能、輸沙功能、景觀娛樂功能受到更多關注, 將河流作為生態系統進行綜合修復成為主要特點。 河流治理和修復必須與所處“人類-河流”關系的相應階段相適應, 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河流污染治理目標遠低于生態修復階段的目標。在尚未完成污染治理階段目標以前, 不可能有效地再造生物的棲息環境、招徠本土生物和增加系統生物多樣性。例如, 萊茵河生態修復計劃明確地把大馬哈魚回到河流作為其標志;英國泰晤士河修復將大馬哈魚、鱒魚、鰻魚等作為河流生態修復的重要成效指標;德國眾多河流的生態修復也都把河流系統中的各種生物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將水體重建、河流的水文循環恢復、使魚類和底棲無脊椎動物回到河流以實現河流生態系統完整性作為目標。德國Isar河的生態修復甚至將在河流中安全游泳、洗浴作為修復目標。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在目前尚無法實現此類修復目標。

5 受損河流生態修復原則

( 1) 自然循環原則。自然循環原則是生態修復的基本原則。利用河流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因勢利導地采取適當的人為措施, 使河流系統朝著自然和健康方向發展, 最大限度地構造人類和河流融洽和諧的環境。自然循環受到眾多條件的約束, 如氣候、地質地貌、植被條件、河流狀況、土地利用、城市規劃、人口社會、產業結構、污染特征和管理機制等。全面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方可查明河流受損的程度和原因, 并據此明確河流治理修復的階段和相應措施。

( 2) 功能性需求原則。河流系統健康依賴于河流各項功能的滿足。為了科學評估河流主要功能的狀況, 需要制定合理的表述各項功能的指標體系, 明確各項指標對應平衡狀態的標準, 建立基于功能需求的受損河流修復的目標函數。 ( 3) 主功能優先原則。河流系統各項功能在不同階段和河段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對于一些經濟發展迅速、開發過度、污染問題突出的地區, 需要優先恢復其自凈功能。對于經濟發達但污染問題不突出的地區, 可以優先考慮滿足生態功能的需求, 改善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當各項功能不能同時滿足時, 可以優先考慮河流的主功能, 并依此來確定相應的功能指標。

( 4) 多功能協調原則。河流系統健康所需滿足的各項河流功能具有不同的指標要求, 需要在單項功能指標分析的基礎上, 按照多功能協調的原則考慮各項功能、各項指標值之間的相互協調。

( 5) 分時段考慮原則。在不同的時間尺度或不同時段, 河流系統會因外部條件改變或各項功能主導作用的交替變化而具有不同的動態變化特征。從較長的時段來看, 河流系統功能的生態修復不可一蹴而就, 對于受損程度不同、約束條件不同的河流, 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規劃治理修復進程, 明確河流當前所處的修復階段。從每一具體階段來看, 應明確該階段的治理修復目標, 采取恰當的修復措施。對于重度污染、人口密集的城市河流, 首要任務是污染控制和水質改善, 其后方宜按照更高的修復目標( 如招徠魚類等) 進行生態修復。

( 6) 分河段細化原則。一條河流的不同河段可能在河道比降、河道斷面和平面形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而且各項功能在不同河段的指標值以及滿足( 受損) 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 應該按照分河段細化的原則選擇最具優先權的河段入手進行生態修復, 通過局部細化與整體優化的結合達到滿意的修復效果。處于不同治理階段的河流, 有不同的河段優先次序。對于處于生態修復階段的河流, 有限保護尚處于良好條件的河段, 比關注那些已經受損的河段要有效得多。

( 7) 生物多樣性原則。生物多樣性是河流生態系統平衡和河流系統健康的基礎。因此, 河流生態修復應該遵循生態學中的生物多樣性原則, 在防止生物入侵的前提下, 引入本土生物, 構建生境廊道, 保護和增加河流系統生物多樣性。

( 8) 景觀美化原則。河流生態修復的結果應該帶給人們美好的享受。因此, 生態修復應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 增加景觀異質性, 保留原河道的自然線形, 運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材料構造河流景觀。

( 9) 綜合效益最大化原則。河流生態系統的復雜性決定了最終修復結果和演替方向的不確定性, 從而使得河流生態修復具有周期長、風險大、投資高的特點。因此, 需要從流域系統出發進行整體分析, 將近期利益與遠期利益相結合, 通過費用效益分析對現有貨幣條件下的費用、效益進行比較, 根據河流所處的治理修復階段提出河流修復的最佳方案, 獲得最大的河流修復成效, 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 10) 利益相關者有效參與原則。河流生態修復需要考慮大眾的接受、認同和支持。因此, 在整個河流修復的過程中都應貫穿利益相關者有效參與的原則, 最大限度地反映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從而使各方面的利益得以有效協調, 使生態修復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使河流系統得以健康維護。

6 河流生態修復技術

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是恢復河流系統的各項功能, 從而恢復河流系統的健康; 而河流系統的健康最終是由各項功能指標來體現的。因此, 各項河流生態修復技術也應該具有針對性, 從修復各項功能指標入手, 修復河流系統健康。河流生態修復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緩沖區恢復、植被恢復、河道補水、生物-生態修復、生境修復等技術。其中, 生物-生態修復技術是目前河流生態修復的重要方法。

緩沖區是河流與陸地的交界區域, 如河邊濕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在河流兩岸各設置一定寬度的緩沖區是重要的河流生態修復方法。緩沖區修復可起到分蓄和削減洪水的功能。其次, 河流與緩沖區河漫灘之間的水文連通性是影響河流物種多樣性的關鍵因素。此外, 河岸緩沖區還具有其他修復作用, 包括將洪水中污染物沉淀、過濾、凈化, 改善水質; 截留、過濾暴雨徑流, 凈化水體; 提供野生動植物的生息環境; 保持景觀的自然特征;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閑空間等。

植被恢復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復的重要技術方法。植被可以通過影響河流的流動、河岸抗沖刷強度、泥沙沉積、河床穩定性和河道形態而對河流產生很大影響。同時, 合理分布的植被還有助于減輕洪水災害、凈化水體, 提供景觀休閑場所和多種生態服務功能。

水是河流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環境因素, 也是維持河流系統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論是規定水庫最小下泄流量, 還是引水、廢水回用補水等, 都有利于增加河流流量, 提供輸沙、自凈、供水和生態功能需水量。對于水量不能滿足其基本功能的河流, 補水措施尤為重要。生物-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包括人工曝氣復氧、底泥污染控制、生物強化人工河道、自然河道生態塘、生態溝渠、生態修復耦合系統、生態護岸等技術, 是生態修復和構建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和諧統一的主要技術。

裁彎河流的恢復則可利用彎曲河流消耗河流能量強化河流的自凈功能, 同時恢復河流的天然景觀, 是實現流域中河流回歸自然的重要改造措施。魚道恢復則是近年來河流系統生態修復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西方國家在進行河流修復時普遍注意了魚類通道的重建。水生生物群落修復技術利用生態學基本原理以及水生生物的基礎生物學特性, 以人工和生物調控相結合的方式改善水體生態環境條件, 通過引種移植、保護和生物操縱等技術措施, 系統重建水生生物多樣性。

河流生態修復技術是與河流各項功能相對應的。通過這些修復技術, 使得各項功能恢復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從而達到恢復河流系統健康的目標。由于生態修復技術是將河流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進行整體考慮, 因此每一項恢復技術都可能對多項功能修復產生作用。

河流生態修復的步驟可以歸納為: (1) 制定總體目標; (2) 協調分目標( 包括分析約束條件);(3)分析目標要素( 包括功能指標閾值與功能受損程度);(4) 確定修復方案。河流生態修復的總體目標是恢復河流系統健康, 實現河流和人類的和諧發展。對于特定的河流, 應具體分析河流的主要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明確各要素對諸項河流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各項功能對河流系統健康的權重。功能分析的主要工作是功能指標的虧值比較和約束條件分析, 明確受損的河流功能要素及其受損程度。約束條件分析重點對氣候、地形條件, 河流現狀, 污染源狀況, 人口規模和結構, 社會經濟水平, 利益相關者, 土地利用, 城市規劃, 城市相關管理機制等九個方面進行分析, 以便確定河流治理修復的階段和相應的修復措施。修復方案的確定需要包括四個步驟: 明確修復階段, 排列優先次序, 制定修復措施, 維護修復成果。在搞清具體河流的受損功能、受損程度和河流所受的約束條件后, 便可首先確定河流修復所處的階段。然后, 據此根據對各個河段特征和問題的認識、受損程度和修復的難易程度對河段修復次序進行排列,因地制宜地選擇合理、有效的修復方法。

受損河流系統修復是一個十分復雜而漫長的過程, 各種措施帶來的最終效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為了全面、謹慎地考慮各種可能的負面效果, 避免或減小負面影響, 必須對河流進行適時的監測和評估,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更改修復措施, 調整和完善修復工程。另外, 河流系統非常復雜, 它對各種措施所作出的反應非常慢, 這就需要對河流治理和修復給予長期、持續的監測和評估, 判斷河流治理修復的成效, 總結治理修復工程的經驗教訓。河流生態修復的總體目標是恢復河流系統健康, 但河流的生態修復實際上是一個多目標、多層次、多約束條件的綜合問題。在目標層面, 需要通過協調滿足河流各項功能獲得相對滿意的優化結果; 在措施層面, 需要有針對性地找到有利于河流各項功能修復的有效措施。

7 結論

河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水環境, 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搖籃??v觀人類與河流的共存發展歷史,大致經歷了原始自然、工程控制、污染治理和生態系統綜合修復四個主要階段。在不同階段, 河流系統的主要功能的相對重要性和諸項功能的健康( 或受損) 程度不同, 河流系統的健康狀況不同, 因而河流治理和修復的任務也有所不同。河流生態修復的總體目標是恢復河流系統健康。河流生態修復需要遵循自然循環原則、功能性需求原則、主功能優先原則、多功能協調原則、分時段考慮原則、分河段細化原則、生物多樣性原則、景觀美化原則、綜合效益最大化原則、利益相關者有效參與原則。河流生態修復主要技術包括: 緩沖區修復、植被恢復、河道補水、生物-生態修復、生境修復、水生生物群落修復技術等。

城市生態系統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一、生態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

1、城市規劃布局欠佳, 綠地面積不足

目前很多城市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時都非常重視綠化, 也在綠化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一些城市的生態城市規劃布局欠佳, 沒有根據城市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綠化面積。而且, 在綠地和綠化帶位置的規劃上也不夠科學, 很多城市的綠地集中在同一片區域, 而有些地區的荒漠化卻依然十分的嚴重。同時因為造價問題, 人工草坪長期在綠地中占據著非常大的比重, 林木在綠地中嚴重缺失。

2、綠色植物種類單調, 缺乏生物多樣性

不同植被之間的組合能夠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 促進生態循環。但在現階段的生態城市規劃中, 很少應用喬木、灌木和草坪進行合理化搭配的組合;很多城市在同一片區域種植的都是同一類型的草地和林木, 外觀設計上也都大致相同, 一些城市甚至所有區域的植被類型和規劃設計都完全一致, 這樣既缺乏物種的多樣性, 同時也不夠美觀, 弱化了生態系統的作用。

3、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缺乏科學指導

一些城市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時, 缺乏科學的指導, 盲目的追求生物多樣性, 而忽視了外來物種和本地生態環境的適應性, 從而造成很多從其他城市引進的樹木和花卉無法存活, 同時引進的植物也縮小了本地物種的種植面積, 影響了本地植物的生存環境。

4、其它問題

在生態城市規劃中忽略了文化因素, 將城市規劃和特色的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割裂開來, 導致城市規劃缺乏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車行道綠化帶中的樹木缺乏管理和維護, 病蟲害比較嚴重, 植被生長狀態較差。綠化風格單一, 各個區域之間綠化植被種類、綠化設計相同, 缺乏美感。只注重生態景觀建設, 卻忽視生態產業生態規劃和生態建筑的規劃, 一些城市居民住宅綠化滯后比較嚴重, 進行舊城區改造等城市建設時, 更加注重商業用途, 忽視綠地建設。城市公共綠地分布不夠合理, 人均綠地數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完善生態城市規劃的具體措施

1、科學編制生態規劃

制定科學的生態城市規劃是構建生態城市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 這就要求生態規劃在制定的過程中要根據城市實際的發展情況, 結合城市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 制定出符合城市發展的生態城市規劃。構建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 盡可能的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對城市的污染, 合理規劃城市交通, 提高城市交通利用效率, 增加電車的使用。促進城鎮和鄉村的生態平衡, 打破城郊界限, 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 加大公共綠地的面積。在綠化植被的選擇上要根據本地的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草地、喬木和灌木種植, 遵循因地制宜的選擇在不同地區種植不同的綠化植被, 充分考慮物種的多樣性, 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 防止破壞生態的平衡。充分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的協調和適應。

2、城市建筑和規劃生態量度的保證

很多城市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時都非常注重綠化, 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都修建了很多綠地, 卻忽視了城市建筑的生態規劃。隨著城市建筑越來越多, 城市熱島效應也越來越嚴重,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城市建筑修建時的生態規劃, 在城市建筑施工時結合低碳環保的思想, 在城市建筑中修建了一些綠地和園林景觀, 這樣一來既增加了城市建筑的美觀性, 又增加了城市綠化的覆蓋面積, 降低了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同時種植的植物還能鞏固地表水, 吸收噪音和廢棄, 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地居住環境。需要注意的是植被也不是越多越好, 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生態量度。有很多方法都可以確定城市的綠色容積率。首先可以根據生態城市規劃對綠化效果的要求進行規劃, 也可以根據預定的綠化面積進行規劃和設計, 還可以根據對未來綠化需求的預估進行規劃設計。依照各地區不同的實際情況, 結合不同的方法, 保障新建綠化面積和城市建筑的發展互相適應協調。

3、把握生態城市規劃的重點環節

生態城市規劃的重點環節, 包括城市住宅設計、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景觀設計。城市住宅的規劃設計可參考生態建筑的涉及原則, 在建筑設計中應用各種節約水資源和能源的設備, 盡可能的使用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 也要盡量選用污染小的環保材料, 提高居民居住環境的質量。充分利用空間, 在屋頂、墻壁等地方種植綠色植物, 為城市提供更多的氧氣。城市住宅的道路建設也應該盡可能采用生態化的綠色道路, 例如采用擁有小孔的地磚鋪路, 在小孔內種植一些植被, 減少地表徑流。城市產業設計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就是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 主要是以循環經濟為主, 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園, 并拓展教育、文化、物流等產業, 建立孵化中心, 加快產業轉型的速度, 增加生態GDP的比例。

城市景觀設計則是人為的修建一些建筑或園林, 依托一些天然景觀, 進行拓展和修飾, 主要以河湖、溪、江等水源為依托, 借助兩岸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種植花卉、林木, 或修建一些文化廣場, 將天然景觀和歷史文化融合在一起, 獲得更高的生態效益。

三、結束語

城市建設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越來越注重生態環境的, 只有重視生態城市規劃的作用, 在城市建設中以生態理念為基礎, 不斷的完善生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才能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實現可持續發展。

摘要:隨著觀念的不斷進步, 人們在進行城市建設時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 所以生態城市規劃逐漸成為城市規劃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現階段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阻礙著的生態城市規劃的發展, 本文的寫作目的就是對生態城市規劃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 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綠地面積,生態規劃設計,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 王國生.《探究現代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點》[J].江西建材, 2016, 21:54。

城市生態系統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城市河流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城市社會和人類生活正常運行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和重要支撐, 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直接使用價值, 例如劃船或釣魚等休閑娛樂活動, 同時河流與陸地的交錯景觀也為人們帶來安逸和舒適。同時河流在輸水泄洪, 供水和景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并且具有一定的環境價值。然而, 近年來人類經濟活動的頻繁增加, 及生活水平的快速發展, 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使我國城市的河流污染日趨嚴重, 并且河流生態系統的環境質量急劇退化。高強度的城市化建設, 導致大量城市河流迅速消失, 水面率銳減, 水質急劇退化。而隨著人類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 居民對景觀河流生態服務的主觀需求卻在迅速增長, 景觀服務在居民福利函數中的權重明顯加大, 與其他商品和服務的邊際替代率日見增長。目前, 我國大部分城市已經或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河流生態修復工作, 經過長時間努力, 已經取得較好的經濟, 社會和環境效益。城市河流的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的工程, 涉及的范圍廣, 持續時間長, 而且耗費資金大。

城市河流作為公共物品, 在生態修復后其環境價值將明顯增值, 正外部經濟效應顯著增加。根據現有情況, 我們建議:加強公眾宣傳教育, 營造全社會參與河流保護的氛圍, 并使公眾從根本意義上理解城市河流生態修復的必要性;發揮社會, 尤其是非政府和官方組織, 的監督作用, 全面以促進城市河流的生態修復工作。河流的環境修復和自然資源的價值在國內外都已開展了很多的相關研究, 但其主要注意力在環境修復的分類和度量方法的改進方面。對于修復過程需要的實現途徑和實現機制的探討則相對較少, 本文在基于目前我國城市河流修復現狀的基礎上, 針對現有的問題和發展方向, 首次提出應用層次分析法對河流的生態修復進行評估, 該方法將能夠客觀真實地為管理和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指導方向, 同時為我國城市河流兩岸綜合開發和河流生態修復決策提供科學參考。

2 層次分析法

2.1 層次分析法簡介

層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 oc ess, A HP) 是一種實用的, 多方案或多目標的管理決策方法。該方法的主要特點是, 能夠合理地將定性與定量的決策結合起來, 并按照思維和心理的規律把整個決策過程進行層次化和數量化。由于該方法在處理復雜的決策問題上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對于多因素權重的確定或是多個決策方案的擇優排序, 該方法易于控制而又行之有效, 因此很快在全世界范圍得到重視和廣泛應用。目前層次分析發的應用已遍及經濟計劃和管理, 能源政策和分配, 運輸及醫療和環境等領域。

2.2 層次分析法應用的基本步驟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驟包括以下幾點。

(1) 明確問題。

弄清楚要分析問題的范圍, 所包含的主要因素, 以及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等, 以便盡量掌握充分有效的信息。

(2) 建立目標層次結構。

將問題所含的各種因素進行分組分類, 把每一組作為一個層次, 按照目標層、準則層以及方案層的形式排列起來。層次之還可以建立子層次, 一般來講, 子層次從屬于主層次中的某一個評估元素, 它的元素與下一層的元素盡管有聯系, 但其自身不形成獨立的層次。

(3) 構造判斷矩陣。

該步驟是層次分析法的關鍵步驟。判斷矩陣主要用來表示針對上一層次中的某元素而言, 該層次中各有關元素在評估分析中的相對重要性的狀況, 其一般形式如下:

其中, bij表示對于上一層次的評估元素而言, 下一層次元素的相對重要性。bij一般取1, 3, 5, 7, 9等5個等級標度。

(4) 層次單排序。

層次單排序的目的是參照上層次中的某元素, 確定本層次與之有聯系的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權重值。是本層次所有元素對上一層次元素而言, 其重要性排序的基礎。層次單排序的任務可以歸結為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5) 層次總排序。

利用同一層次中所有層次單排序的結果, 可以計算針對上一層次而言, 本層次所有元素重要性的權重值, 稱之為層次總排序。層次總排序需要從上到下逐層順序來進行。對于最高層而言, 其層次單排序就是其總排序。

(6) 一致性檢驗。

為了保證評價層次總排序的計算結果的一致性, 類似于層次單排序, 還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只有檢驗結果滿足時, 才認為層次總排序的計算結果具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否則需要對本層次的各判斷矩陣進行調整, 使層次總排序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3 層次分析法在城市河流生態修復評估中的應用

鑒于層次分析法在項目評估和決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及其實用性和有效性, 該方法在城市河流生態修復評估中的應用將為生態修復工作提出長遠的理論指導和數據基礎。在河流生態修復中具體應用層次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3.1 構建生態修復評估指標體系

構建生態修復評估指標體系是整個基于層次分析法進行城市河流生態恢復評估的工作基礎, 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否合理恰當, 直接關系到后續管理和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3.2 分析評估指標的性質

評估指標的性質將直接決定所有采用指標的賦權方法和層次分析方法, 對定量化的指標還需要進行無量綱化的處理, 以保證不同城市河流生態恢復效果的評估值的可比性。

3.3 指標賦權

對指標進行賦權重是為了反映該指標在河流生態恢復過程中的重要性程度, 一般來講, 重要性越大, 賦予的權重越高。評估指標可以采用定量化的賦權方法, 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而對于不能直接量化的評估指標, 則可結合該領域專家的經驗和意見, 采取部分定性化的賦權方法, 例如AHP等方法進行賦權。

3.4 計算河流生態恢復評估綜合評估值

層次分析法應用的評估數學模型直接決定綜合評估值的合理和有效性, 此外, 還必須結合實際背景的情況來考慮指標體系的性質。必要時, 也可以綜合多種方法的綜合評價值, 以形成比較客觀和真實的綜合評估結果。

4 結語

城市河流由于其公共物品的屬性, 其提供的生態服務無法以市場價值真實反映, 結果使人類在享用其服務時產生疏忽和懈怠, 導致城市河流生態服務的供給嚴重滯后于需求, 最終呈現出城市河流普遍生態退化的現象。層次分析法可以用于項目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和進行不同項目的投資優劣排序等, 還可以對項目實施的成效進行綜合評估。

摘要:城市河流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使社會和人類生活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和重要支撐。然而由于人類經濟活動的增加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城市河流迅速消失, 水面率銳減, 水質急劇退化。急需生態修復工作的開展及有關政策實施。本文首次提出基于層次分析法對城市河流的生態修復進行評估, 該方法的應用將為我國城市河流生態恢復工作提高理論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城市河流,層次分析法,生態修復

參考文獻

[1] 鐘振宇, 柴立元, 劉益貴, 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洞庭湖生態安全評估[J].中國環境科學, 2010 (30) .

上一篇:聲樂技巧音樂藝術論文范文下一篇:電視媒體網絡傳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