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供應鏈范文

2023-09-17

供應鏈范文第1篇

對于廢舊電子產品的有效回收再利用不但可以保護環境還可以提高再制造商的利潤, 本文研究由制造商, 零售商和回收商及消費者組成的閉環供應鏈, 制造商是渠道領導者, 先給出集中式模型下供應鏈的系統利潤, 再研究由制造商主導的分散式供應鏈渠道模型的各參與方利潤并考慮供應鏈的協調, 發現二部定價法可以完美協調供應鏈。Bakal and Akcali在閉環供應鏈再制造的基礎上加入競爭行為的研究。Ferguson and Toktay在制造商面對再制造品二手市場的競爭下, 設計了二階段模型。

2 問題及模型

我們先考慮由制造商作為渠道領導者, 零售商和回收商跟隨的分散式模型, 制造商的批發價是w, 零售商的零售價是p, 回收者的回收率為τ, 那么0≤τ≤1, 并以轉讓價r轉讓給制造商, 由制造商重新制造, 且假設再制造產品和新產品同質, 再制造成本設為cr。這樣, 對新產品的制造與回收品的再制造平均成本即為c=cm (1-τ) +crτ。本文采用傳統的線性需求D (p) =a-bp。記單位回收成本是A, 其與回收率τ的關系設為:I=cτ2。那么, 回收產品的總成本是C (τ) =τD (p) +cτ2。在制造商作為渠道領導者的分散式模型中, 制造商的利潤為ΠMM, 零售商利潤為ΠRM, 回收商利潤為ΠCM。隨后我們考慮集中式模型, 并用二部定價契約使分散式供應鏈渠道達到協調。

3 分散式模型

在制造商作為渠道領導者的模型中, 由制造商首先決策批發價w和轉讓價r, 零售商根據批發價再決策零售價p, 回收商根據轉讓價r決策回收率τ

制造商的利潤模型為:

零售商的利潤模型為:mpaxΠRM= (p-w) (a-bp) (2)

回收商的利潤模型為:

定理在制造商主導的模型中, 最優解如下:

4 集中式模型及供應鏈協調

為研究供應鏈的協調, 我們先求出集中式模型下的最優零售價和最優回收率, 集中模型下制造商和回收商作為一個整體, 決策零售價p和回收率τ。

在此模型中, 利潤模型為:

我們在制造商回收模型下, 利用二部定價契約研究供應鏈的協調問題, 在此模型下, 二部定價契約即是制造商在正向物流中決策批發價和給零售商的固定費用F1, 而批發價由零售價決定, 即正向物流契約是W (p) = (w (p) , F1) , 而在逆向物流中制造商決策轉讓價和給回收商的固定費用F2, 而轉讓價由回收率決定, 即逆向物流契約是B (τ) = (b (τ) , F2) 。為達到供應鏈的協調, 制造商回收模型下的批發價和回收率分別要等于集中模型下的批發價和回收率。而且在加入二部定價契約的模型中各參與方的最優利潤要保持不減, 即模型如下:

在保證上述約束條件成立的情況下可得最優的二部定價契約如下:

這樣便達到了制造商回收模型下的供應鏈協調。

5 結語

回收再制造是近年來政府和企業都十分關注的問題, 這樣既環保, 又可以提高企業利潤。隨著零售商和回收商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 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在制造商為主導的閉環供應鏈模型中, 我們研究發現二部定價契約可以達到供應鏈的協調。

摘要:本文研究的閉環供應鏈由制造商, 零售商和回收商組成, 考慮制造商作為供應鏈領導者。以利潤最大為目標建立模型, 在制造商為主導的供應鏈中, 研究了供應鏈的協調, 發現二部定價法可以達到供應鏈的協調。

關鍵詞:閉環供應鏈,再制造,供應鏈協調

參考文獻

[1] Bakal I.S., Akcali E..Effects of random yield in remanufactur-ing with price sensitive supply and demand[J].Production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 15 (3) :407-420.

供應鏈范文第2篇

供應鏈是指將核心企業與供應單位、生產單位、銷售單位與主要客戶相互連接的網絡結構, 對于供應鏈的管理, 就是借由資金流、信息流與運輸流的有效控制與管理, 進一步加強供應鏈上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相互協作, 進一步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性。供應鏈敏捷性是指供應鏈適應市場變化與發展的能力, 通過供應鏈的敏捷性實現資源的快速集結。供應鏈管理實踐與供應鏈敏捷性都會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

2 供應鏈管理實踐與企業績效

首先在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績效之間, 要明確供應鏈與企業績效的概念與內涵。供應鏈是一條連接企業生產運營全部利益相關方的功能網絡結構, 在供應鏈視角下, 采取相應的管理工作, 就是通過信息手段、資金手段等各種途徑來進一步加強利益相關方之間的相互聯系、溝通與協作, 進一步加強利益相關方的整體性, 強化供應鏈管理實踐與供應鏈管理績效之間的正面關系。就供應鏈管理實踐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 各國的專家學者都提出了相應的研究理論, 但這些研究理論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

事實上, 協調的供應鏈及良好的戰略伙伴關系, 可以進一步加強供應鏈相關利益方之間合作的緊密性, 對以往供應鏈中存在的企業上下游之間進行的短期博弈與投機取巧現象加以規避, 以此減少相關利益方之間的交易成本與交易風險, 并且進一步強化相關利益方的競爭力;在較為緊密的供應鏈中, 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被拉近, 企業之間通過更加密切的交流與溝通, 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有利于實現供應鏈上利益相關方的相互借鑒與共同進步, 以此提高供應鏈上全部利益相關方的核心競爭力。同時, 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客戶的需求與喜好, 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損耗, 提高企業對商業機會的敏感性與把控能力, 從而獲得良好的績效。

3 供應鏈管理實踐與供應鏈敏捷性

供應鏈管理實踐會涉及眾多方面, 包括產品開發與運營、企業生產、產品交付與企業服務等, 這些因素都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 這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 有可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風險, 為此就需要加強供應鏈適應各種因素的敏捷性, 以消弭這些因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研究表明, 加強企業供應鏈管理, 可以進一步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與默契, 以保障供應鏈的規范性,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 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得以提升, 進一步提高供應鏈管理實踐的效率??梢酝ㄟ^強化企業供應鏈管理實踐的信息化水平來提高各相關利益方之間的信息對接能力[1]。

供應鏈管理實踐過程中, 可以通過加強企業與主力客群之間的相互關聯與溝通, 通過企業與客戶的有效互動來更好地了解客戶需求, 預測客戶需求變化情況, 以更好地掌握供應鏈市場變化情況, 進一步提高供應鏈的敏捷性。另外, 供應鏈管理實踐的過程中加強信息化建設, 提高供應鏈管理的信息水平, 可以實現供應鏈上下生產、供應與銷售信息的相互流通與實時共享, 加強供應鏈利益相關方的信息相應速度, 減少以往由于信息延遲與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長鞭效應, 以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的發展與變化??梢? 供應鏈管理實踐會給供應鏈敏捷性的提升帶來正面影響。

4 供應鏈敏捷性與企業績效

隨著供應鏈及供應鏈敏捷性研究的不斷深入, 供應鏈對于企業競爭力所起到的巨大影響也逐漸為人們所認同, 但就目前而言, 供應鏈敏捷性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聯性研究還尚未成熟。謹就目前的研究結論來說, Gligor、Yusuf等專家學者在進行供應鏈敏捷性及企業績效之間關聯的研究過程中, 提出供應鏈的敏捷性會對企業績效起到正面影響。從當前的研究來看, 供應鏈敏捷性與企業績效的研究還缺少中國化的實證分析。

供應鏈敏捷性是企業的重要動態能力, 但并非企業運營規則的簡單疊加, 而是需要相關利益方之間各自發揮其重要作用, 并且通過彼此協調與整合形成具有特點的能力。如果供應鏈敏捷性較高, 則可以通過對市場環境變化的敏銳感知及快速響應, 減少供應鏈上下消耗在供應鏈產品或服務生產及預備營過程中所需要投入的市場調研成本, 進一步減少所需要投入的時間成本, 提高產品或服務生產與運營的質量與效益, 提高主力客群的滿意度, 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另外, 供應鏈的敏捷性還可以幫助相關利益方更加準確地預測與識別市場經濟下隱藏的機會與威脅, 提高相關利益方對于風險的感知與預測能力, 減少風險所帶來的危害?;诖? 可以說, 供應鏈敏捷性可以有效提高企業適應市場發展的能力, 進一步提升企業績效。

5 供應鏈敏捷性起到的媒介作用

供應鏈管理實踐活動, 可以通過加強企業之間的相互關聯, 提高供應鏈各相關利益方的信息供應程度, 加強企業的相互了解與相互認同, 提高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合作默契與信任程度, 從而減少供應鏈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彼此頡頏與制約, 減少投機取巧等現象的發生, 規避這種現象所帶來的風險與危機。行之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實踐可以進一步提高供應鏈相關利益方之間的對接能力, 并且進一步加強供應鏈對于市場環境的感知與響應能力, 最終表現為供應鏈敏捷性。供應鏈敏捷性的存在, 可以作為重要媒介來幫助企業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與重組, 同時, 供應鏈敏捷性的存在, 可以確保供應鏈相關利益方對于市場環境與變化的快速響應, 進一步實現對風險的規避, 減少不必要的損耗與投入, 更加高效地抓住市場變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商機, 并且最終給企業的發展帶來正面影響。而在這個過程中, 供應鏈管理實踐體現為供應鏈敏捷性, 供應鏈管理實踐與供應鏈敏捷性又都會作用于企業績效, 因此可以認為, 供應鏈敏捷性在供應鏈管理實踐與企業績效之間起到了一定的媒介作用。

6 企業績效提升的重要啟示

首先, 供應鏈各相關利益方需要積極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 加強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聯系與溝通, 樹立全局觀念, 加強信息溝通與相互協作, 推動供應鏈上下游以供應鏈核心企業為軸心形成利益共同體, 以此建立規模效應, 推動供應鏈管理實踐水平的提升;其次, 供應鏈各相關利益方要積極樹立良好的供應鏈理念, 明確供應鏈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能夠對供應鏈合作的內涵與要義有準確的認知, 能夠通過企業再分工與資源再分配來實現供應鏈運行效率與質量的提升;第三, 供應鏈的相關利益方需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水平與建設質量, 充分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技術, 加強信息的收集與共享, 如建立客戶信息數據管理系統, 加強對于客戶反饋數據信息的收集與管理, 以此作為供應鏈運營的基礎, 加強對于客戶與市場的了解, 以便于采取相應的運營與發展策略, 進一步提高供應鏈各相關利益方的經濟效益;最后, 還應當進一步建立健全市場運營風險防范機制, 通過切實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實踐, 發揮供應鏈敏捷性, 并且借由信息技術更好地了解行業、市場、客戶與風險等相關信息, 并且在此基礎上以核心企業為主導, 不斷協調各相關利益方之間的關系, 消弭供應鏈各相關利益方之間的沖突, 減少由于不合理的合作與競爭而導致的供應鏈合作問題, 減少由此而造成的損耗, 保證信息數據的高效共享, 以實現更加科學合理的風險規避[3]。

7 結語

綜上所述, 可以得知, 供應鏈管理實踐會對供應鏈敏捷性及企業績效產生影響, 而供應鏈敏捷性同樣也會影響企業績效, 基于這一因素, 以供應鏈為視角, 要想進一步保障企業績效, 推動供應鏈各利益相關方的整體發展, 就需要確保供應鏈利益相關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樹立供應鏈理念, 進一步強化信息化建設質量與水平, 并且建立健全市場運營風險的防范機制, 以保障供應鏈整體發展的健康與安全。

摘要:隨著市場競爭態勢的日益激烈, 以及行業分工的日益細化, 近年來企業之間的相互關聯與合作也在不斷深化, 企業孤立競爭逐漸轉變為以供應鏈為脈絡的企業整體競爭, 這種情況下的企業績效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以此為基礎, 探討供應鏈管理實踐、供應鏈敏捷性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 及其對于企業績效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實踐,供應鏈敏捷性,企業績效

參考文獻

[1] 曹永輝.動態能力視角下供應鏈質量管理對企業質量績效的作用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 2016.

[2] 楊艷玲, 田宇.供應鏈管理實踐、供應鏈敏捷性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 2015 (9) .

供應鏈范文第3篇

通過研究對比,筆者發現,我國的供應鏈外包服務商大多從傳統的貿易流通企業轉型而來,借助以往經驗,為客戶提供包括采購執行、進出口通關、保稅倉儲、VMI(供應商管理庫存)及分銷執行等在內的一系列集成的供應鏈管理服務。在這些服務中,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的集成服務往往作為產品特色或創新的服務模式被重點強調,即將商務文件及單據處理、貨物通關運輸倉儲等物流過程實現、資金結算及供應鏈融資、貨物相關信息查詢及傳遞等商務活動整合在一起,提供一整套完整和完善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在這當中,與物流相結合的資金配套結算及供應鏈融資服務更成為這些外包服務商獨特的優勢及重要的利潤來源。

一、供應鏈外包服務商提供供應鏈融資服務的主要方式

國內最早的供應鏈金融概念是2007年深圳發展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在研究該行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1+N”融資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此后各商業銀行相繼開發供應鏈金融業務并將其作為戰略發展方向。而此前,國內一些供應鏈外包服務商已經在其一攬子供應鏈管理服務中為客戶提供了供應鏈融資服務(當時被稱為資金配套結算服務或資金支持服務),因此這些外包服務商比銀行有著更長的供應鏈融資服務歷史,只是當時理論界對此缺乏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及理論建構。

分析國內主要供應鏈外包服務商的業務模式得知,他們提供的供應鏈融資主要依托分銷執行和采購執行這兩項核心業務載體,相應地,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一)采購執行業務中的應收款融資

應收款融資通常出現在供應鏈外包服務商的采購執行業務中。采購是供應鏈中從原材料供應商(上游配套廠商)到制造商(核心廠商)的那部分鏈條。在采購鏈條中,核心制造廠商處于強勢地位,因此對上游供應商采購時普遍采用先貨后款方式。這對上游中小供應商來講不僅形成了應收賬款,而且還加劇了自身流動資金的緊張。另外,采購環節中核心廠商為降低庫存成本,通常會通過“JIT(準時制)”采購來進行供應商庫存管理,這要求在核心廠商周圍建立供應商倉庫并保有一定的庫存,這也給上游供應商帶來一定的庫存資金占用壓力。當外包服務商承接了核心制造廠商的采購業務后,以核心廠商的資信作擔保,可向上游供應商提供應收款融資。即外包服務商接到核心制造廠商的采購指令后,向上游供應商通過信用證、電匯(T/T)或保函等墊付采購貨款,上游供應商確認收證、收款或收票后向外包服務商發貨,外包服務商將原材料辦結進口通關(涉及到境外采購)手續后入其物流中心倉庫,當核心制造廠商JIT采購時,向外包服務商償付應收款融資項下貨款,外包服務商收款發貨。

(二)分銷執行中的預付款融資

預付款融資通常出現在供應鏈外包服務商的分銷執行業務中。分銷是產品從制造商(核心廠商)到最終用戶(消費者)的那部分鏈條。和采購鏈條一樣,處于供應鏈強勢地位的制造廠商對下游中小分銷企業的銷售業務往往采用先款后貨方式,由此形成的預付款同樣也給下游中小分銷企業帶來資金壓力。同樣,分銷鏈條中核心制造廠商為降低存貨成本也存在“零庫存”管理需要。當核心制造廠商將分銷業務外包給外包服務商時,外包服務商以核心制造廠商的產品作抵押,向下游分銷企業提供預付款融資,即由外包服務商代替下游分銷企業向核心制造廠商墊付貨款提貨,分銷貨物進入外包服務商物流中心倉庫,待下游分銷企業銷售需要時向外包服務商逐筆償付預付墊款,外包服務商隨即辦理分銷貨物的出口通關手續(涉及境外銷售)和境內外配送。

二、供應鏈外包服務商提供供應鏈融資的獨特優勢

目前各商業銀行也在積極開展供應鏈融資業務。銀行操作供應鏈融資的核心風險在于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這也是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癥結之一。相比銀行,供應鏈外包服務商能夠更有效地建立和掌控多方信息渠道,在解決資金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上具有天然的獨特優勢?;谶@些優勢,供應鏈外包服務商可將供應鏈融資風險降到最低。

(一)供應鏈外包服務商擁有專業人才優勢,精通各專業領域

通過研究國內比較領先的供應鏈外包服務商的客戶所在行業,筆者發現,一般每家外包服務商都只專注于少數幾個熟悉的行業領域。例如怡亞通(股票代碼:002183)的服務客戶主要集中在IT、家電和醫療等行業;飛馬國際(股票代碼:002210)則主要集中在煤炭、石化等領域;廣州高新供應鏈則專注于ICT(信息、通訊、技術)和化工行業。相比銀行,這些外包服務商擁有突出的專業人才優勢。這些人才是行業專家,擁有資深行業背景,對行業狀況和發展趨勢洞察深刻;對行業內的商業運作模式和市場價格動態等了如指掌;對供應鏈方案的設計、執行和管理能力超群。這種稀缺的專業人才優勢使供應鏈外包服務商比銀行更能掌握全面、及時和準確的信息,更能對業務風險和收益做出精準的判斷。

(二)供應鏈外包服務商的服務方案能體現清晰的貿易鏈條,能有效防范融資陷阱

供應鏈融資的基礎是貿易融資,而貿易融資特別強調授信的自償性,即通過對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技術的運用,規避因授信主體資信、實力的欠缺所蘊含的主體信用風險。對銀行來說,核查供應鏈融資的貿易背景和貿易鏈條的真實性是個挑戰,而供應鏈外包服務商在這方面則具有天然優勢。因為由外包服務商提供的供應鏈融資是作為其一整套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的一個組成部分來提供給客戶的,這一整套供應鏈解決方案一定基于一個真實而清晰的貿易鏈條來設計。因此,相比銀行,外包服務商完全可以獲得客戶真實的交易背景。例如,當核心制造廠商把原材料采購業務外包給外包服務商執行時,外包服務商不僅要與制造廠商簽訂委托外包采購協議,還要與配套供應商逐筆簽訂采購合同。這樣,外包服務商不僅能輕易地判斷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和操作鏈條清晰與否,還能分析其中可能蘊藏的各種風險,從而避免了銀行信貸中可能出現的偽造交易資料,套取信貸資金的風險。

(三)供應鏈外包服務商掌控著供應鏈上大量的商業信息,能實時監控上下游企業的經營情況

在供應鏈外包服務商“四流合一”的集成供應鏈管理服務過程中,不論是與上下游企業的商務文件處理和傳遞,還是與核心廠商或上下游企業往來的資金結算;不論是進出口貨物的通關手續,還是貨物的運輸與出庫入庫等倉儲作業都由外包服務商在自身的信息系統平臺上完成。在這些商流、物流和資金流操作中,產生了大量有價值的商業信息,這些商業信息被供應鏈外包服務商全面掌控,并使得供應鏈上企業的經營活動變得清晰透明。外包服務商可以通過這些信息實時監控供應鏈上核心廠商及上下游企業的經營狀況,并能通過信息分析對異常情況提前做出預警,從而降低供應鏈融資的風險。

由于存在上述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加之內部管理上嚴格的風險控制制度,供應鏈外包服務商有效地控制了供應鏈融資風險。以怡亞通年報披露數據為例:其2009至2011年壞賬損失率分別為:1%、0.8%、1%,壞賬損失相當低。

三、供應鏈外包服務商提供供應鏈融資服務的價值

基于上述種種優勢,供應鏈融資往往被外包服務商作為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供給客戶,為供應鏈上的參與各方帶來突出的價值。

(一)可提高供應鏈外包服務商的盈利能力

在我國,傳統的運輸、倉儲等基礎物流服務市場高度分散,競爭異常激烈,利潤空間相對狹窄,但整合的供應鏈管理服務這一高端物流市場前景廣闊。近些年一些供應鏈外包服務商的迅猛發展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正是找準了這一市場契機,站在供應鏈的高度,以整合供應鏈的創新視角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供應鏈管理服務才令他們在短短十年左右時間里獲得了跨越式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而在這其中,供應鏈融資是相當重要的利潤來源。據摩根士丹利的相關研究表明,業務流程外包合同的收費模式主要有固定收費法和以交易額(量)為基準及以企業效益為基準的浮動收費法。國內供應鏈外包服務商大多采用以交易額為基準的浮動收費法,即根據交易額(量)的一定比例收取服務費。在實際操作中,供應鏈外包服務商往往通過提高供應鏈融資資金的周轉次數帶來高于銀行借入成本的巨大“息差”收入。以怡亞通為例,據陳福在《怡亞通模式——一個本土物流企業的產融范本》一文中測算,怡亞通“息差收入”的空間在6.29%-13.65%之間,高于同期4.78%-6.56%的融資成本。

(二)可降低供應鏈的整體運營成本,實現多方共贏

供應鏈外包服務商提供供應鏈融資服務可實現供應鏈上參與各方及銀行的多方共贏。其一,若外包服務商作為融資中介,利用銀行信貸資金提供供應鏈融資服務,那么銀行對外包服務商通過擔?;虻盅航y一授信,而不參與外包服務商具體的融資業務操作,降低了銀行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其二,外包服務商提供供應鏈融資服務不僅自身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供應鏈上企業節約了成本,加速了資金的回流速度,提高了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形成了多方共贏的局面。此外,由外包服務商提供的一攬子供應鏈管理服務還能綁定和穩固供應鏈上企業間的長期戰略協同關系,提升整條供應鏈的競爭優勢。

(三)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近些年,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問題。中小企業自身實力弱,難以找到合適的擔保和抵押,由此而產生的信用不足是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首要原因。在供應鏈的運營格局中,核心廠商的強勢地位決定了他們在結算方式上所具有的優勢和主動權。這對處在供應鏈中弱勢地位的上、下游中小企業來講,這些被競爭地位決定了的被動的結算方式更加劇了其流動資金的緊張。但當外包服務商參與到核心廠商的外包服務中時,依托核心企業的強勢信用,外包服務商可對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供應鏈融資,這不僅潤滑了供應鏈的運作,而且幫助上下游企業提高了信用等級,有效解決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信用難題。因此,當前供應鏈融資這種創新的融資安排被視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途徑。

四、結束語

在當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打破金融壟斷的呼聲漸高的時代,借助供應鏈外包服務商的專業人才優勢、信息優勢以及商流、物流的操作優勢來提供供應鏈融資服務,對解決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對提高我國供應鏈外包服務商的服務水平和盈利能力,以及對提升我國各行業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優勢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蘇紅.出口型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 2011 (41) .

[2]彭微.供應鏈金融及其風險防范中應用金融衍生工具問題研究[J].對外經貿, 2012 (02) .

供應鏈范文第4篇

供應鏈伙伴關系是企業關系發展的高級階段,決定著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從理論上講,供應鏈伙伴關系可以跨越企業之間傳統競爭障礙,提高企業之間信息流,從而提高供應鏈績效,因而,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建立適合自己的供應鏈伙伴關系,通過供應鏈整合各種關系、簡化各種流程、提高快速響應能力來面對不確定的環境,減少風險并提高企業績效?,F有研究供應鏈伙伴關系與供應鏈績效之間關系的文獻主要是從以信任和承諾為中介變量開始研究的,這是因為信任和承諾是供應鏈伙伴關系的基礎,是取得雙方合作關系良好績效的關鍵(cathal),但由于供應鏈企業間的信任是建立在企業規模、財務狀況、雙方交易次數、目標一致性、資源互補性等伙伴關系特性因素基礎上的,這些因素的差異性決定了信任的程度,也決定了合作的績效和供應鏈的績效。目前,有些學者開始以供應鏈伙伴關系特性為變量來分析供應鏈合作的績效關系,但鮮有學者研究供應鏈伙伴關系、伙伴特性、信任對供應鏈績效影響的研究。

有鑒于此,本文以供應鏈伙伴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分析來探討供應鏈伙伴關系、關系特性、關系信任、制度信任與供應鏈績效之間的作用機制和相互關系,以此為供應鏈建立和發展穩定的企業伙伴關系、提升供應鏈績效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

1 理論基礎及研究假設

1.1 伙伴關系與供應鏈績效

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供應鏈伙伴關系進行了定義,比如:Vokurka認為供應鏈伙伴關系是供應鏈中獨立企業為了一定目標和目的,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Rigby和 Buchanan認為供應鏈伙伴關系是不同企業間通過專用性資產投入、共同努力達成共同的目標;Rackham、Friedman和Ruff指出,當雙方同意改變個別的經營方式,相互整合,一起控制彼此共享企業體系的某個部分并共享利益,則形成伙伴關系。Lamer等則從績效角度定義伙伴關系為企業間為減低風險、提高信任、創造優勢來取得更高績效的企業關系;Wong則認為真正的伙伴關系不但要有專用性資產投入,而且需要了解雙方的需求和能力,以了解企業的不同愿景和合作程度。綜上分析,筆者認為,供應鏈伙伴關系是指企業之間一種緊密的合作關系,雙方投入專用性資產、彼此了解,以達到雙方的特定目的關系。

良好的供應鏈伙伴關系能增進供應鏈績效。企業通過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凝練自己的核心能力,重組雙方的資源,通過供應鏈協同減少了無效的活動,最終可以減低成本、增進企業績效,并達到共贏局面。Maloni和Benton從高度承諾、低度沖突、強力解決沖突、高度合作、高度信任和協同合作等方面分析伙伴關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認為高度合作關系可以讓企業有機會精簡企業活動,提升經營體質,專注企業的核心能力;同時伙伴關系可以減少經營成本,提高產品價值回報消費者(Sethuraman等)。蘇勇認為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對提高企業競爭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同于一般交易關系,交易關系是企業間的單點連接,這種關系是脆弱的,很容易被競爭者擊破,而合作關系是指企業在物流、信息和利益分配等方面有許多實質性的合作,將業務上的多點連接在一起處理,這種關系是緊密的,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建立起成功的供應鏈戰略聯盟。企業之間合作關系的實施又帶來了組織結構、管理方式的變革,進一步促進了管理創新。Ebers認為供應鏈內企業可以跟伙伴企業集聚相類似資源以追求經濟規模,并共擔分險,也可以與伙伴企業互補資源開發新市場。Wong認為供應鏈伙伴合作目標的一致性有助于發展伙伴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雙方利益,良好的伙伴關系讓雙方都能獲得利益,且能夠對雙方未來發展有著建設性作用,能為顧客帶來低價、高質的產品及快捷的配送服務等。

1.2 信任與供應鏈績效

1.2.1 信任的內涵

信任是供應鏈伙伴合作的基礎。盡管有大量的文獻對信任進行了研究,但至今未有統一的定義。有的學者從信念或信仰的角度定義,如:Schurr認為信任是一種信仰,是理解關系契約中買賣雙方期望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關鍵構念,對伙伴的信任是可以通過對方承諾其能完成的義務;Donney和Cannon認為信任是信仰和依賴,是可以察覺的信任對象的可信性和仁慈,即信任是指合作的一方對他方的可靠性和誠實度有足夠的信心。也有的學者從行為和意愿的角度來定義,強調信任的行為特征,如:Meyer等人認為,信任是指盡管一方有權利監控和控制另一方,卻愿意放棄這種權力而相信另一方會自覺做出對己方有利的事情。還有學者從制度角度定義信任,如Mc Kinght和Chervany認為制度信任是交易雙方促進交易成功的主觀信心在客觀條件上的反映,具體到伙伴企業的制度信任就是促進雙方進一步合作的、且雙方共同認定的客觀結構因素,因此制度信任是對客觀條件的信任,而不是對個體條件的信任。Shapiro也認為制度信任比個人信任更加重要,是組織雙方合作的重要條件,他認為制度信任包括安全的網絡和安全的其他客觀結構;Pavfou和Gefen則認為制度信任是屬于主觀信念,是促進雙方合作成功的第三方作用機制的有效性認知。綜上所述,供應鏈信任包括了伙伴關系信任和制度信任2個方面。

1.2.2 信任維度以及對供應鏈績效影響

(1)伙伴關系信任維度

在確定伙伴關系信任的維度上,不同學者提出不同的維度。Butler通過實證分析認為,信任的關鍵因素包括:正直、承諾履行、公平、可用性、接受能力、忠誠,等等。Ganesan認為伙伴關系信任可以分為雙方能力、承諾可靠性和善意3個維度。Morgan和Hunt則從市場營銷的委托代理理論出發,推出信任的維度包括:可靠性和善意等2個維度。Hart和Saunders通過對電子商務中信任的作用分析提出,信任維度最少包括未來的可預測性、雙方資源能力、信息公開、合作誠意等維度。MC Kinght等則認為首次合作組織如何進一步深化合作時應該注意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能力、釋放的善意和對合作的承諾。Tractinsky認為在網絡時代雙方信任維度與傳統維度有所不同,虛擬的網絡對于雙方合作更需要強調信任、正直、善意。Boersma等則認為企業合作伙伴關系首先強調的是雙方能力,這是合作的最基本條件,其次是雙方釋放善意和給對方的承諾。Johnson和Grayson則在服務企業的合作關系分析基礎上,認為不管交易雙方還是合作雙方關系的信任都包括認知和情感2個因素。徐學軍認為學者對信任劃分基本相同,盡管有的劃分得比較細,但基本上都可以用3個維度概括:能力、可靠和友善。

可見,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的信任可由能力、可靠和友善3個維度來表示。能力維度包括了雙方的合作互補資源、優勢資源、生產或服務能力、滿足對方需求的能力、角色能力,等等;可靠維度包括雙方的言行一致、可信賴、忠誠等,是履行自己承諾的內在和外在表現;而友善包括了必要信息的公開、公正、互助、合作雙贏等。

(2)伙伴關系信任對供應鏈績效影響

在供應鏈伙伴關系信任對供應鏈績效作用的研究中,呂賢睿和單汩源、徐學軍認為信任可以減少供應鏈交易成本、監督成本和激勵成本,減少收集評估情報的環節及成本。良好的信任可以促進供應鏈企業間的深化并持續合作,減少環境變化帶來的生產不確定性及由此產生的風險和成本,提高供應鏈運作的柔性、敏捷性和快速響應的能力,提高供應鏈績效,達到合作雙贏。

(3)制度信任維度

在制度信任維度研究上,Pavlou和Gefen認為制度信任包括反饋機制(買方給賣方提供反饋)、第三方契約服務(由第三者保存、待買方滿意后才支付賣方)、信用卡認證(由金融機構提供的追索權以防止賣方的欺詐行為)及對第三方仲裁的信任。McKnight等認為制度信任包括情境標準和結構保證兩個維度。綜上分析,本文運用了Pavlou對制度信任的維度進行劃分,即制度信任維度包括監控的有效性認知、反饋的有效性認知、認證的有效性認知、契約的有效性認知及合作規范的有效性認知。

(4)制度信任對供應鏈績效影響

制度信任對供應鏈績效提升也有重要作用。在供應鏈合作初期階段,由于雙方都不了解對方,只能根據對方制度等因素來判斷,而一般的因素,如雙方合作緊密程度、文化相似性及交易的滿意度等都沒有產生和建立,也無法發揮足夠作用。Zucker、Lane和Bachmann的研究也有相類似觀點,并認為制度信任比關系信任更具可靠性。面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時,制度信任也顯得更為重要。環境的快速變化要求企業有更強的適應能力,企業可能會出現變革、進行業務流程重組、加快新產品開發、兼并等行為,這時要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更多體現在制度信任上。企業制度、合作制度和機制等的穩定性對于動蕩環境下取得對方信任尤為重要,因此也促使越來越多學者開展對這方面的研究。Pavfou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制度信任能提高對方的信任感及對風險的認知、減少猜疑、提升合作績效,等等。制度信任對供應鏈績效作用的其他方面體現在:減少消費者的猜疑,提高對企業產品的信心,減少合作伙伴交易談判成本、信息成本,提高供應鏈柔性,等等。

1.3 供應鏈伙伴關系特性的調節作用

Brouthers K.D認為選擇合作伙伴時應考慮資源互補性、文化、目標一致性和風險幾個因素。David McCutcheon認為選擇伙伴關系應該考慮雙方目標一致性、文化的相似性、企業規模及權力的對稱性等。葉飛和徐學軍將供應鏈伙伴特性分為4個維度:供應鏈伙伴間在企業文化方面的相似性;在資源方面的互補性;在企業經營目標上的一致性和在運營上的相互協調性。陳偉和張旭梅則在葉飛等提出的維度基礎上進行改進,提出了3個維度:企業文化相容、資源依賴及知識距離。結合上述文獻以及伙伴關系的分析,本文采用企業文化相似性、能力互補性、企業規模作為供應鏈伙伴關系特性的3個維度。

企業文化相似性是指供應鏈企業在企業文化、戰略理念、管理風格和經營理念等方面的相似性。相類似的企業文化有助于減少企業合作過程中由于理念等不同導致沖突,從而避免降低企業間的信任、增加猜疑并最終導致供應鏈績效降低情況的出現。能力互補性是指供應鏈伙伴企業在資源、能力、技術、市場需求等方面可以互補,能為對方提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資源和能力。一方面,能力互補性越高,企業間合作的緊密性也提高,信任增加,從而提高合作績效和運作績效;另一方面,企業間利用相互都有競爭優勢的資源形成新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和服務,也提高了供應鏈的財務績效。企業規模是指企業在資產、經營范圍、人力資源和市場上的規模。一般來說,企業規模大、經營歷史久能增加合作伙伴的信任,而企業規模小、企業集聚的資源能力和產品競爭優勢都比較少則難以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也容易造成伙伴企業的權力不對等,會導致合作績效、運作績效、財務績效下降。

1.4 供應鏈績效

由于供應鏈形式和行業的多樣性,且供應鏈跨企業性質等特性決定了供應鏈績效衡量的復雜性?,F有的文獻對供應鏈績效衡量指標并未達成一致認可,而建立一個完善的供應鏈績效衡量指標體系不僅可以反映供應鏈的運營情況、合作伙伴關系程度,還可以評價供應鏈的敏捷性、柔性、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對改善供應鏈伙伴合作行為,促進供應鏈的發展,提升供應鏈的競爭優勢等均有影響。在企業中使用比較多、可信度比較高的是Supply Chain Council組織提出的SCOR模型。最新的SCOR8.0模型中采用4個績效指標和1個最佳實踐指標,其中:4個績效指標包括可靠性、快速響應、柔性和成本;1個最佳實踐指標為技術特性(Technology Features)。Maloni和Benton則認為反映合作伙伴關系的供應鏈績效指標應該包括不確定性、成本、新產品開發、關系改進、風險和收益。Beamon也認為供應鏈績效不能僅僅反映財務績效,也要體現在非財務績效中,并把供應鏈績效分為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其中:定性指標包括供應商和銷售商績效,供應鏈敏捷性、柔性,流程整合程度、顧客滿意、信息共享等;定量指標主要是財務指標,包括利潤、成本等。

可見,正是供應鏈的復雜性特征,使得學者在供應鏈績效衡量指標體系構建方面也有不同的見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都認為需要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同時反映供應鏈績效才比較真實有效,其中:定量研究可以采用利潤、成本、響應時間等指標;定性指標可以采用顧客滿意、競爭優勢、柔性、敏捷性等指標??紤]到指標的完備性、反映信息量、可實現程度等因素,筆者參考上述學者的研究模型,采用合作績效、運作績效、財務績效3個維度的供應鏈績效體系。

綜上所述,提出本文研究假設模型(見圖1)及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H1:供應鏈伙伴關系強度對供應鏈績效有正向作用。

假設H1又分為:

假設H1a:供應鏈伙伴關系信任對供應鏈績效有正向作用。

假設H1b:供應鏈伙伴制度信任對供應鏈績效有正向作用。

假設H2:供應鏈伙伴關系特性在供應鏈伙伴關系強度對供應鏈績效作用中具有調節作用。

假設H2又可分為:

假設H2a:供應鏈伙伴關系特性在關系信任對供應鏈績效作用中具有調節作用。

假設H2b:供應鏈伙伴關系特性在制度信任對供應鏈績效作用中具有調節作用。

2 實證研究

為驗證圖1假設模型及研究假設,本文通過設計調查問卷、收集數據質量,利用統計軟件SPSS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回歸分析等方法對數據質量進行分析,并最終驗證假設及模型。

2.1 問卷設計

問卷采用Likert量表形式,由被試對所在企業關于上述供應鏈實踐的實施情況進行主觀評價作為各變量有效性的測量。為避免中間化評價,要求被試進行6點評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項目語句的陳述,“6”表示“非常同意”該陳述)。

在題項方面,主要采用成熟的題項,供應鏈伙伴關系采用關系信任、制度信任等維度,采用的題項來自徐學軍 、Pavlou和Gefen 等的題項;供應鏈伙伴特性采用徐學軍等提出的題項;供應鏈績效采用毛溢輝等的題項。所有題項編制出來后,發放給120位在職的MBA學生進行測試,獲取有效問卷113份。對有效問卷進行信度分析和因素分析,剔除或合并信度比較低的題項,最終保留新的題項,并按被測試者要求對題項的表述進行處理,最終形成正式的問卷。

2.2 問卷發放與回收

本研究的正式調查在珠三角近40家大中型企業展開,調查所涉及的多為制造企業。這類企業的工作專業性強,強調合作,有比較穩定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且彼此之間聯系比較緊密,因此本文在調查前首先對被調查企業進行初步排查,盡量選擇與上下游企業合作比較密切的制造企業作為調查對象。

由于供應鏈中企業合作方面的事務主要在采購部和銷售部,因此調查對象確定為企業中這2個部門的中層管理者或者企業主管等高層管理者,對部分涉及被試和組織特征的變量進行了控制。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50份,回收209份,回收率83.6%。剔除明顯不合格問卷,得到有效問卷197份,有效率為94.25%。

被試中,男女性各占65%左右,40歲以下的近80%,大專、本科學歷合計約占總人數的82%;被試主要分布在采購、銷售、生產等部門,所在企業涉及國企、民企、外企,企業規模多在100人以上。被試無論在年齡、學歷、部門、工作經歷等方面條件都比較好,能熟悉題項的含義及能較正確填寫問卷。

2.3 分析方法及工具選擇

本文選擇的變量有供應鏈伙伴關系信任、制度信任、供應鏈伙伴關系特性,都是隱性變量,無法直接通過觀察或收集數據所得,只能通過調查問卷所得;供應鏈績效數據由于直接收集難度比較大,也采用調查問卷取得。通過調查問卷衡量這些變量會造成誤差,且正確使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之前必須研究回歸模型是否存在序列相關、多重共線性等大問題,才能到科學的結論,即需要在不存在上述問題的前提下對模型進行回歸的結果進行分析。其中,多重共線可用方差膨脹因子VIF指數來衡量(高惠璇)。檢驗判斷方法表明,當0<VIF<10,不存在多重共線性;,10<VIF<100,存在較強的多重共線性;當VIF>100則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馬雄威;何曉群、劉文清)?,F有的統計分析工具中,統計指標比較完善、處理能力強、使用范圍廣的軟件是SPSS統計分析軟件,它能很好地計算多重共線、相關性分析等,因此本文運用SPSS18.0軟件對變量進行相關性檢驗。

對數據實證分析一般采用線性回歸或結構方程方法。如果多重共線不嚴重,則可以直接使用線性回歸即可分析變量之間關系,且利用線性回歸得到方差解釋度的變化可以很好地檢驗變量是否存在調節關系或中介關系(溫忠麟);如果變量存在多重共線,則采用結構方程分析效果更好(侯杰泰等)。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多重共線,然后選擇實證方法。如果不存在多重共線,則采用線性回歸方程分析;如果多重共線嚴重,則采用結構方程分析。

2.4 信度和效度分析

對衡量問卷測量好壞的指標有信度和效度。

信度是指測量的可信程度,衡量測量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指標主要采用Cronbach’sα系數。本文對題項的信度也采用Cronbach’s α系數。一般來說,各變量信度系數應該大于0.7。本文通過SPSS18.0軟件分析結果顯示,關系信任、制度信任、伙伴特性、供應鏈績效等變量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 7(見表1) ,說明這些測量的變量具有較好的信度,數據可以用于進一步分析。

效度分析包括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由于本文的題項來自于成熟的變量或者是已經實證過的量表,且經過了初試篩選了題項并進行了修改,因此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結構效度可通過SPSS統計軟件對題項進行因子分析,利用因子荷載的大小及對變量的方差解釋度來衡量。一般認為,因子荷載值大于0.4則是有效的,小于0.4則不適宜因子分析。本文通過SPSS18.0軟件分析結果顯示,關系信任、制度信任、伙伴特性、供應鏈績效等變量對應的題項的因子荷載大于0.5且變量的累計解釋度均在60%以上(見表1),因此,各變量對于題項具有很強的解釋能力,結構效度較好,數據可以用于回歸分析和結構方程分析。

2.5 研究假設檢驗

在做回歸分析之前要先對變量之間的自相關和多重共線進行檢驗。利用SPSS統計軟件,首先以供應鏈伙伴關系信任(PT)作為自變量對因變量供應鏈績效(SCP)進行線性回歸,得到模型1;然后以供應鏈伙伴關系信任(PT)和供應鏈伙伴關系特性(PC)作為自變量對因變量供應鏈績效(SCP)進行回歸,得到模型2;最后以供應鏈伙伴關系信任(PT)、供應鏈伙伴關系特性(PC)及兩者的乘積(PT*PC)作為自變量對因變量供應鏈績效(SCP)進行回歸,得到模型3。上述三個模型的具體內容見表2所示。從表2可知,DW值為1.718,在2以內,且本數據來源橫截面數據,故不存在序列相關;VIF為1.532,在10以內,故數據不存在多重共線問題。因此,自變量可以對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

從表2可知,供應鏈伙伴關系信任(PT)對供應鏈績效(SCP)的回歸系數為0.254,且具有顯著性(P值為0.032,小于0.05),因此供應鏈運作能力對企業競爭優勢有正的提升作用。從模型1、2、3可知,增加了供應鏈伙伴特性(PC)變量后,R2明顯增大。由此,根據溫忠麟對調節變量的判斷可知,供應鏈伙伴特性在伙伴關系信任提升供應鏈績效中有調節作用,因此假設1a和2a得到驗證。

注:1)PT表示供應鏈伙伴關系信任;2)PC表示伙伴特性

同理,可以通過SPSS統計軟件及相關指標驗證自變量供應鏈制度信任對因變量供應鏈績效的關系及供應鏈伙伴特性的調節作用。利用SPSS統計軟件,首先以供應鏈制度信任(DT)作為自變量對因變量供應鏈績效(SCP)進行線形回歸,得到模型4;然后以供應鏈制度信任(DT)和供應鏈伙伴關系特性(PC)作為自變量對因變量供應鏈績效(SCP)進行回歸,得到模型5;最后以供應鏈制度信任(DT)、供應鏈伙伴關系特性(PC)及兩者的乘積(DT*PC)作為自變量對因變量供應鏈績效(SCP)進行回歸,得到模型6。上述三個模型的具體內容見表3所示。從表3可知,DW值為1.622,在2以內,且本數據來源橫截面數據,故不存在序列相關;VIF為1.733,在10以內,故數據不存在多重共線問題。因此,自變量可以對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

注:1)DT表示供應鏈伙伴制度信任;2)PC表示伙伴特性

從表3可知,供應鏈制度信任(DT)對供應鏈績效(SCP)的回歸系數為0.254,且具有顯著性(P值為0.044,小于0.05),因此供應鏈制度信任對供應鏈績效有正的提升作用。從模型4、5、6可知,增加了供應鏈伙伴特性(PC)變量后,R2明顯增大。由此,根據溫忠麟對調節變量的判斷可知,供應鏈伙伴特性在伙伴制度信任提升供應鏈績效中有調節作用,因此假設1b和2b得到驗證。從表2和表3可知,供應鏈伙伴關系的2個維度——組織信任和制度信任均對供應鏈績效提升有正向作用,因此供應鏈伙伴關系對供應鏈績效提升有正向作用,假設1得到驗證;同時,供應鏈伙伴特性在供應鏈伙伴關系2個維度對供應鏈績效提升中有調節作用,因此伙伴特性在供應鏈伙伴關系對供應鏈績效中有調節作用。

3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文構建了供應鏈伙伴、伙伴特性與供應鏈績效之間關系的概念模型,其中供應鏈伙伴關系包括關系信任和制度信任2個維度;供應鏈伙伴特性包括文化相似性、能力互補性和企業規模等3個維度。本研究在利用多元分析模型并結合40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調查數據對上述概念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后,得到如下結論:

(1)供應鏈伙伴關系中關系信任對供應鏈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H1a得到支持;同時供應鏈伙伴特性在關系信任對供應鏈績效中有調節作用,假設H2a得到支持??梢?在供應鏈伙伴選擇過程中,不僅僅要考慮價格、質量、財務等方面的情況,還有重視企業文化的相似性。供應鏈企業之間文化相似性較高時,更容易談判、更容易增進雙方的信任程度,也更容易接受對方的文化和管理方式等,并可以提高供應鏈整體績效。

(2)供應鏈企業間制度信任對供應鏈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伙伴特性在兩者關系中具有調節作用,假設H1b 和H2b得到支持。制度信任劃分為監控的有效性認知、反饋的有效性認知、認證的有效性認知、契約的有效性認知及合作規范的有效性認知等4個維度。良好的合作制度和企業制度可以使得合作伙伴在合作過程中能順利合作,方便快捷地完成相關的流程。

本文的局限在于問卷采用Likert度量表設計,受訪者主要基于主觀判斷,這使得所收集的數據可能會產生某種程度的誤差;本文沒有細分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進行研究,不同行業企業對伙伴特性、供應鏈績效的關系認同可能是有差異的。未來的研究可以針對不同行業進行問卷調查,搜集更多樣本,進行更詳細論證,以獲取更多、更實用的結論。

供應鏈范文第5篇

正如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曾今抓住了全球第一產業轉移的契機,在發展中占得先機一樣,對中西部任何一個地區來說,誰能夠抓住新一輪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機遇,誰就有望率先崛起。

供應鏈范文第6篇

早在20世紀80年代, 就出現了供應鏈金融這一概念, 其作為商業銀行的一項業務創新, 日益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所謂供應鏈就是指從原材料的采購, 到制成中間品和最終產品, 最后將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中的整個流通過程, 在整個供應鏈當中, 往往有一家競爭力較強、規模較大的企業, 我們稱為核心企業。而供應鏈金融就是指商業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模式, 即“1+N模式”:在供應鏈中以一個大的核心企業為出發點, 為整個供應鏈提供貿易融資。供應鏈金融主要有五種融資模式, 即應收賬款融資模式、倉單質押業務、保兌倉融資模式、動產質押業務和未來貨權質押融資模式。

2 供應鏈金融的優勢

與傳統的貿易融資模式相比, 供應鏈金融有其明顯的優勢:

供應鏈金融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傳統的貿易融資中, 金融機構只針對單一企業進行信用風險評估并據此做出是否授信的決策, 而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 銀行可以適當降低貸款準入門檻, 其更加關注的是申貸企業的真實貿易背景及企業的歷史信譽狀況, 通過資金的封閉式運作, 確保每筆真實業務發生后的資金回籠來控制貸款風險。這樣, 一些因財務指標不達標而難以融資的中小企業, 就可以憑借交易真實的單筆業務來獲得貸款, 從而滿足其資金需求。

開展供應鏈金融還可以增強中小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 提高中小商業銀行的收益。第一, 商業銀行為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融資可以帶來其表內業務或表外業務的收益, 另外, 商業銀行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向中小企業提供相關的財務顧問和信息咨詢等中間業務。第二, 盡管商業銀行不是為核心企業提供融資, 但是核心企業的信用介入以及核心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都可能給銀行帶來潛在的收益。如一些信用捆綁技術為了控制信貸資金從分銷商到核心企業的流動, 要求核心企業必須在主辦銀行開立結算賬戶, 這將可能為銀行帶來很大的存款收益。

3 供應鏈金融存在的風險

雖然供應鏈金融有很多優點, 但是由于其參與者很多, 而且可能涉及不同的產業和技術領域, 其運用也將存在很多潛在的風險,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風險:

(1) 企業的信用風險。目前, 在我國, 還沒有形成完善的信用體系, 企業的信用缺失是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供應鏈金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小企業在向銀行提供采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數據時, 可能會虛報數據, 銀行并不能獲得真實的數據, 從而無法有效地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來降低資金的使用風險;二是由于供應鏈上有多家企業, 一家主辦銀行往往難以做到對所有企業的相關數據進行調查和分析, 這樣也就難以對企業的行業發展前景作出全面、準確的判斷, 從而不能準確了解供應鏈的整體情況, 這將使其無法根據供應鏈成員的決策和經營情況, 調整相應的信用貸款或服務方案。

(2) 法律風險。每個國家的法律制度都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 法律法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是在不斷的調整和修訂, 而外部法律環境的變化或者企業未能按照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都有可能對供應鏈產生負面效應, 從而給商業銀行帶來風險。

(3) 信息傳遞風險。供應鏈在實質上就是一種未簽訂協議的企業聯盟, 每個企業都是一個獨立經營和管理的經濟實體, 隨著供應鏈規模日益擴大、結構日趨復雜, 供應鏈上出現的信息傳遞問題也會隨之增多。如果信息傳遞出現問題, 則容易導致上下游企業之間溝通不充分, 對產品的生產以及客戶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現分歧, 不能真正滿足市場的需要。這也將可能給商業銀行傳遞一種不正確的信息, 影響商業銀行的判斷, 從而帶來風險。

4 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的對策建議

首先, 商業銀行應該選擇一些基礎條件較好的產業鏈群。這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一是要選擇生產經營穩定、與銀行合作程度較高的產業鏈群。商業銀行可先在鋼鐵、汽車、石化、電力、電信、煤炭等產業鏈比較完備、與銀行合作程度較高的行業進行嘗試, 等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 再逐步擴大范圍;二要不斷優化供應鏈的成員企業。供應鏈主辦銀行要通過調閱財務報表和查看過去的交易記錄等多種手段, 幫助核心企業評估供應鏈成員企業, 以保證供應鏈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

其次, 商業銀行要發展供應鏈金融, 還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供應鏈金融生態環境, 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環境。供應鏈金融作為商業銀行的一種新興業務, 需要對信貸人的權利進行很好的保護。由于供應鏈金融涉及到動產擔保和權利質押, 因此, 物權的界定與登記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來為供應鏈金融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雖然我國在2007年就已經頒布并施行了《物權法》, 但是在現行的《物權法》中, 對供應鏈金融中涉及的動產擔保和權利質押還沒有詳細明確的規定, 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上一篇:經濟責任審計綜合評價范文下一篇:海量數據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