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社會實踐的實踐方式范文

2023-09-19

社會實踐的實踐方式范文第1篇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與實踐是適應現代社會、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需要。學習,可以從“人”的自然、社會、精神存在三個層面來理解,即:掌握生存的常識和技能,以便獨立地面對世界;遵從生活的規律與規范,以便和諧地與人相處;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便有尊嚴地立于天地之間。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傳統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受動性的基礎上,而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單一的、他主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從學校性質看,山西省垣曲縣垣曲中學是一所山區小縣農村中學,由于地理位置所限,資源匱乏,經濟落后。義務教育階段辦學水平本身就相對落后,再加上中考結束大部分優秀學生被重點中學錄取,所招學生大多為被各級重點學校篩選之后的所謂“三類”、“四類”苗,學生行為習慣差、心理障礙嚴重、人格缺陷比較明顯、學習成績低下,教育管理任務重、難度大。面對這種情況,要想打造人民滿意的教育,創辦人民滿意的學校,只有結合學校實際,研究自己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力度,實施精細化管理,才能大幅度提高教育管理質量,保障學生的快速、全面進步,促進學校的穩定發展。

從學校的實際發展來看,通過我們的不斷研究與實踐,不斷努力與探索,學校的辦學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2008年提出了申請山西省示范高中的目標,2009年10月順利通過評審,現在又提出了向更高方向發展的目標,但我們清醒地看到:學校的師資水平與一級重點中學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盡管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提升幅度很大,但上本科線、重點線比例與一級重點標準也相差較遠。垣曲中學可持續發展中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在強化教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質量的同時,提升教師能力和素質,實施課堂改革,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從目前學校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看,我們實行學案課堂和精細化年級教學管理。2004年首先啟動了旨在提高教學質量的課堂教學改革,在學習外省市先進名校的基礎上,我們轉變觀念,接受了現代化辦學理念與思想。為了適應課堂改革的需要,我們使用學案教學,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如今已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學案課堂。學案課堂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徹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為了使我們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徹底改變,不再回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上去,我們又把教師的各種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環節從制度上做了規定,實行年級管理,實施精細化教學管理。

二、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過程

學習方式的研究與實踐具有巨大的價值和意義。從人的主體與客體統一性來看,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傳統的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能動、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只有轉變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打破傳統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才能使學生對學習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才能真正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所以轉變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既是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的需要,還是基于對學生尊重的需要:探究的需要、新的體驗的需要、認可和欣賞的需要。

基于本課題研究與實踐的價值和意義,為了保障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垣曲中學首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從領導到普通教職工,從學生到教師都統一認識,認識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的作用和意義。在教師和學生不同層面上召開動員會,召開學習會。通過教師動員,使教師認識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先進性;通過學生動員學習,打消學生的學習顧慮,使之認識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意義。

通過動員與學習,教師與學生都認識到,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圍繞自主、合作與探究,我們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與實踐:

1. 自主學習。

(1)自主學習的概念。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顧名思義,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在自主學習中,首先要調動并形成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愿學、樂學;其次是要強化學法指導,使學生具備會學、善學的條件;第三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要養成自省、自勵、自控的習慣;最后是在不斷的堅持中學會適應、學會選擇、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參與。

(2)自主學習的特點。學習的“自主性”具體表現為“自立”“自為”“自律”三個特性,這三個特性構成了“自主學習”的三大支柱及所顯示出的基本特征。①在自立性方面,我們讓學生自己明白,每個學習主體都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學習是“自己的”事,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學習者具有自我獨立的心理認知系統,學習是其對外界刺激信息獨立分析、思考的結果,學習者求得自我獨立的強烈欲望是其獲得獨立自主性的內在根據和動力;學習主體的學習潛能和能力,則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基礎。②在自為性方面,我們關注學生的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建構、自我創造四個方面,因為這四個方面是學生自為學習的本質。③在自律性方面,我們讓學生對自己進行自我約束和規范。自律學習體現為學習主體清醒的責任感,它確保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地探索、選擇信息,積極主動地建構、創造知識。

(3)自主學習的應用范圍。自主學習的應用范圍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哪些任務適合用或可以用自主學習來完成。垣曲中學要求學生必須上課前完成預習、課后進行總結、歸納(課堂中也需要)、自主閱讀。結合學校的課堂改革和學案教學的需要,在自主學習方面,要求學生做到:一是聽課前預習教材,溫習舊知識,聯系新內容,弄清自己已經學會和未學會(或不能學會)的內容,確定自己的知識障礙,提高課堂效率;二是完成學案中的自主導學卡,在課堂中產生問題,進行質疑;三是課后或課堂中及時小結或歸納,使所學具體內容變成方法和結論;四是獨立完成作業,作業后及時糾錯和滿分過關;五是各科進行拓展閱讀,擴大學生知識面或拓深知識深度。為了保障學生自主學習,我們制定了《垣曲中學學生學習常規》,制定了預習、糾錯、歸納、滿分過關的具體要求等,從制度上進行保障,在方法上進行指導;為了保障學生有大量的自主學習時間,我們取消了過去的自習時間,加設課前小自習,自主自習;為了保障學生的總結歸納,我們每兩周就有一天自主時間;為了使學生大量閱讀,除了正常的閱讀課之外,我們還在“青蘋果”值周班級活動時,規定了兩節閱讀課。

(4)自主學習的方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需要引導和培訓,準確地引導和培訓可以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我們在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培養;學會制定計劃、合理利用時間;如何課前預習,確定知識盲點;歸納、總結的基本要求;作業、糾錯、滿分卷過關的基本要求;如何高效筆記;閱讀方法指導;怎樣自我檢測等。通過在自主學習環節與途徑方面的引導與培訓,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擺脫了對教師的依賴感。真正意識到知識是自己學來的,而不是教師或其他人教會的,自己才是學習的管理者,這些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 合作與探究學習。

(1)合作學習的概念及其意義。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

(2)探究學習的概念及其特點。探究學習是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猜想或假設,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學習的特點是注重學習的開放性、自主性、過程性與實踐性。

(3)合作小組的建立與使用。根據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需要,學校各個班級都成立了合作學習小組。小組的建立是根據成績成立的異質小組,一般四至六人,每個小組成員都根據自己的特長承擔小組的學習、紀律、衛生等各個方面。小組的命名和組長的產生都是教育的過程。小組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配合教、學的需要,搞好合作與探究學習。具體的任務包括:在課堂上合作與探究,解決各學科的疑難問題;各門學科“堂堂清”、滿分卷過關、各類作業題情況的落實;知識歸納本的收集與檢查;錯題改正情況的監督等。為了使小組最大限度地產生作用,學校對小組實行追蹤和捆綁管理。

(4)合作與探究學習的應用時機。根據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規律,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一般都是在自主學習之后。等一個問題再形成了一個問題,具有探究的價值,需要合作解決時才可以合作學習,才有探究的必要。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既可以是獨立進行的,也可以是同步進行的,但一般都是同步進行的。什么時候需要合作與探究,垣曲中學做了以下粗線條的規定:自主學習之后,對于爭議問題的質疑、釋疑過程需要合作與探究;課堂小結不完善時,結論形成過程中的補充與完善需要合作;課堂展示與反饋時,對答案或結論的修訂與完善需要合作;識記性知識的落實、錯題的糾正、方法的歸納需要合作與探究;學案導學部分中的針對重點知識設置的問題的解決需要合作與探究;訓練題中的一題多解或多題一解等變式訓練需要合作與探究。

三、本課題研究與實踐的效果與成績

學習方式的研究與實踐是一項長期、艱巨、富有意義的工程,學校從研究實踐這個課題已經有幾年的時間,在長期的研究與實踐中,雖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但確實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在具體的教學和學習中,教師與學生都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偨Y幾年研究與實踐的成效,主要如下:

從學生的學習方式上看,它改變了傳統的學生他主、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挖掘了學生的潛能,開啟了學生的心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看,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為其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看,學生具有了獨立解決問題、合作協助的社會意識;從素質教育的目標來看,它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組織表達、分析思辨能力,全面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從教學效果來看,垣曲中學教學質量也取得了突破性發展。2004年前,垣曲中學還是運城教育拉后腿的學校,2008年進入市教育局綜合評估前三名;升學成績一路攀升,2004年應屆生達線徘徊在30人左右,2010年突破了200人大關,創造了農村中學二本升學率30%的奇跡;尖子生培養也卓見成效,浙大、復旦、南開、人大、北京理工等品牌大學每年都有學生被錄取,奧賽也不斷取得好成績,近年共有30余名學生獲得二、三等獎和優勝獎。

四、研究與實踐后的總結與思考

1.

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與實踐是一項復雜、艱難的探索工作,幾點可稱為經驗的體會總結如下:

(1)欲求教學質量提高,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因為只有學生自身的學習潛力是無窮的,沒有盡頭的;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須進行課堂改革,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學案導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培養與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方面是一個有效的嘗試。

(2)要想保障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變化,必須相信學生能夠學好,必須為其提供充足的自主時間。學生的一切活動與思維都必須有時間作保障,學校層面上應該用制度對教師的行為做出適當的規定。

(3)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不是隨心所欲的,都是在教師恰當的引導、幫助下進行的。所以,學生的學習不管是怎樣的學習方式,其學習效率都受制于教師的組織與指導。如教師怎樣備課、編制高質量的學案,尤其是學案中高質量的思考題;課堂上如何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問題生產;教師怎樣為學生提供展示、交流、辯論的機會和平臺等。

(4)一切實踐與改革都必須用行政措施作保障,一切要求都必須制度化,尤其是等創新挑戰傳統的時候,制度和規范就是保障。

2. 幾點思考:

(1)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問題。新課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特別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創造性,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但在具體的研究與實踐中,由于認識的不到位、理解上的誤差甚至操作上的錯誤,出現了一些偽自主、偽合作、偽探究學習。如何杜絕這種僅具有表面特征的學習方式,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和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效率是教師教學時和指導學生學習時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

社會實踐的實踐方式范文第2篇

和舊哲學不同,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作為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 他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實踐是人的品格, 是人的屬性規定, 是人的存在方式, 生存方式。換句話說:人就是實踐的。

一、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這一觀點的理論脈絡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舊哲學的批判借鑒, 要理解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這一觀點, 有必要回顧它的理論脈絡, 下面就從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對于這一觀點的論述來理解舊哲學對于人之為人的理解。

(一) 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古希臘圣哲蘇格拉底首次提出“認識你自己”, 對于人之為人的屬性作出了自己的理解。他把人界定為理性的存在, 通過審視人的心靈的途徑來研究自然, 主張在心靈中尋找一定原則, 然后再根據這些原則規定外部世界。他說:“在任何情況下, 我首先確定一個我認為是最健全的原則, 然后假設:凡是看起來符合這個原則的東西, 不管是在原因方面還是在其他方面相符合, 都是真的;凡是與之不相符合的東西, 就不是真的?!?/p>

應該說提出“認識你自己”對“自我”認識是人類認識的一種進步表現, 然而蘇格拉底并沒有從實踐角度去分析、解釋人, 而是把人的存在理解為一種靈魂規定的理性存在。蘇格拉底的哲學中, 是理性的精神的實體, 而并非物質的實在的實體, 人的存在方式是靈魂的存在而不是實踐的存在。因此, 其哲學觀點必然被后人所批判。

(二) 康德“實踐理性”

人的存在方式通過自我實踐創造著存在物所體現, 人的實踐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活動。因此, 康德在“道德實踐”提出一個最高的實踐原則, 這個原則的依據是:理性的本身作為目的的本身而存在的, 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行動的客觀原因。

在康德看來, 人是有理性的動物, 他具有絕對的價值,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 所以人要是把自己的人性———理性本身作為目的看待, 這個理性的目的便是道德實踐的最高標準, 應該說這是康德這一思想的合理之處。不過, 康德沒有看到, 人的理性, 人的本性, 人的存在和人的價值本身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才生成和實現的。而且, 人的“本性”是各種本質力量的總和, 絕非僅僅“理性”一個方面, 沒有人所從事的實踐活動, 人的存在將不能被感知和認識, 那么這種“理性”也將毫無意義。

(三) 黑格爾“欲望———人的存在方式”

在黑格爾看來, 欲望過程是一個創造、對象化以及外化和異化得以滿足的過程, 人的存在通過這樣的欲望過程得以發展。顯然黑格爾已經清楚的認識到人的認識活動是客體世界向主體世界內化的對象性過程, 而人的意志、實踐活動則是人的內心世界向外在世界外化的對象化過程, 而溝通這兩個過程的根本是“欲望”。

黑格爾的錯誤在于, 他只是把實踐活動看作是自我認識的基本方式之一, 把欲望定性為實踐的基本動力, 這樣把實踐和認識過程過分的分離開來, 看不到實踐活動是主體人和外在客體之間雙向統一的對象化過程, 不能正確理解實踐的作用, 因而在分析人的存在方式的問題上, 必然走向唯心主義。

二、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

傳統哲學對于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分析, 要么是片面的, 要么是錯誤的, 都沒有從實踐去理解人的存在, 馬克思批判吸收了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的合理思想, 從三個方面分析了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

(一) 人性和動物性的區別

1. 在生理結構上, 動物的特定化和人的非特定化

和動物相比, 人沒有用以對付惡劣天氣環境的天然毛層, 沒有天然的攻擊性器官, 沒有適宜于奔跑的肌肉組織, 這些“生理缺陷”對人的生存極為不利。

然而, 人卻能夠直立行走, 能夠從事勞動, 能夠發育復雜的感覺器官, 這些都是人所獨有的生理組織和功能。人的“缺陷性”生理組織和“優勢性”生理組織, 分別從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形態兩個方面, 規定了人在生理結構上的非特定化。正如弗洛姆所說, 人是一切動物中最無能為力的, 但是這種生物上的弱點恰是人的力量的基礎, 是人發展自己獨特的人類特性的大前提。

2. 行為動機上的目的性和盲目性

人類從事某項活動總是先在頭腦中勾勒出要達到的預期目的, 然后再按照這個目的進行實踐活動。而動物的活動則是無目的的模仿或者說是盲目學習。正如馬克思所說, 蜘蛛的活動和織工的活動相似,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慚愧, 但是, 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的時候, 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

3. 在指向的對象和擁有的世界上的差別

在動物那里, 它所擁有和指向的世界, 僅僅是作為它生命活動的一部分。超出它的生命活動范圍之外的世界, 就是不存在的。因此, 動物所擁有的世界是可吃可不吃, 配偶的競爭, 安全和危險, 必要和不必要的特定世界。而人的活動卻指向和擁有整個外部世界, 人通過實踐活動改變整個世界, 并且超越自我的世界和生命的世界, 以達到擁有一個完整的外部世界和自身內部世界的統一。正如恩格斯所描述: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 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改變自然界, 而人則通過他所做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 來支配自然界。

(二)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天生就具有的東西, 也不是從所有的個體身上抽象出來的共同性?,F實的人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 同時又是這種社會關系的承擔者。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現實性上, 它是一切關系的總和。

強調人的本質在于人類的社會關系, 并不等于說人的本質只在于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表現出來。人的本質是作為現實的人的存在依據, 這種根據存在于人的現實關系之中。人的現實關系是人與世界的全面關系, 即包括人與社會的關系, 也包括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人憑借具有社會形式和社會特點的實踐活動改造自然, 使自然界人化, 成為人類社會活動的客體。構成人的本質的人類社會性, 就是人作為實踐主體的現實規定性, 在其現實性上, 人是一種具有理性意識的感性活動的存在, 即實踐存在, 實踐是人所特有的生存和發展方式, 一切社會關系大致可以分為物質交換關系、認知關系、和評價關系, 他們不過是人的實踐活動或存在狀態或表現形式。因此, 所有的社會關系都可以歸結為實踐關系。實際上, 是人們在實際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 本質上, 就是實踐。

(三) 人是現實創造著的存在物

大自然給類人祖先提供了進化為“人”的生物學前提, 而完成由類人祖先向人的進化過程的直接根據, 則是我們遙遠祖先的勞動創造活動。正如恩格斯所說:生產勞動是“使人從動物上升到人類并構成人的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币虼? 生產勞動是類人祖先進化為人的真正起點, 是人作為人而產生和存在的真正依據, 這樣, 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p>

人是通過自己的生產勞動, 實踐活動, 自己創造自己出來的, 人自身的活動就是人之為人的根據, 基于此, 恩格斯才指出:“人是唯一能夠由于而擺脫純粹的動物狀態的動物———他的正常狀態是和他的意識相適應, 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創造出來的, 套用笛卡爾的話語:“我勞動故我存在, 我實踐故我在”。

三、人:獨特的超越性存在

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在于實踐, 實踐的根本在于超越, 在于創造, 在于發展, 更在于滿足人的需要??偠灾? 人是一種獨特的超越性存在的個體。

(一) 人:需要———實踐———滿足

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實踐既是人們所面臨的一切矛盾生產的總根源, 同時又是這些矛盾解決的總途徑。作為實踐的主體的人總是處于需要和滿足這一主要矛盾之中。在實踐活動中, 主體需要隨著時間的拓展和深入, 不僅需要的種類是不斷變化的, 即使同一種類需要的程度, 需要的數量也是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即在不同的條件下各不相同的。這樣, 人就需要從事更多的實踐活動, 不斷滿足自身不斷變化的需要。

具有超越意識的人, 之這樣一種“類生命”, 他 (她) 永遠不會滿足于現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 永遠不會滿意于本能式的或者復制式的生存, 而總是追求有意義, 創造價值的人生。為此, 人不僅總是不斷尋求超越各種自然條件的束縛和限制, 不斷超越現實的不滿, 達到自身的滿足, 以達到人的超越性, 從而最終實現人的發展。

(二) 發展———人的存在方式

人作為現實的人而存在著, 作為現實的存在著, 他何以表現、確證和實現自己的存在或者說它是怎樣存在著的呢?傳統觀念有:理性的存在、自然的存在、自為的存在、文化的存在、實踐的存在等等, 在筆者看來, 發展才是實踐活動所內在要求的人的存在方式, 這主要體現在:

1. 人的發展離不開一定得生產力、資金、社會交往關系形式以及各種社會關系, 這些只能通過實踐的創造活動獲得, 通過人的智慧、力量積極地創造性實踐活動, 不斷改變外部世界, 支配著自然, 以不斷滿足自身的各種需求。

通過實踐活動, 人類創造出了物質財富、精神財富、豐富了人的生活, 構成了人類的社會文明。同時, 實踐的過程也是人的自我完善, 自我發展的過程。正是這樣一條完全不同于動物本能式的生存之路, 人才能發展成為“現在的人”。

2. 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主題, 人的狀態也與他所處的社會形態相適應, 也應與他所處的生產實踐相合一。

馬克思在這里將從人的角度出發, 將社會分為三種形態、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人的依賴關系階段, 在這種形態下, 由于“人的生產能力只能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边@時候的人只能說是自然地存在, 動物本能式的依賴性, 模仿性存在。第二個階段由于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關系, 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的能力體系”, 這時候人對動物的依賴性減弱, 自主、自律、自覺意識增強, 從事實踐活動的能力, 滿足個人需求的能力不斷提提高, 人的存在方式不斷變化和完善。第三個階段是馬克思所構想的共產主義最高階段, “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的共同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階段, 這時候, 人的存在已經是自我的存在, 這也是人的發展的最高形式。

綜上所述, 發展構成了人現實存在的內在要求, 人的發展是一個社會的, 歷史的實踐過程, 他的最終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三) 實踐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人的發展說到底是指認的根本東西的發展, 即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 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 作為一個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所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 就是通過勞動實踐創造全面的社會關系并以此來全面的創造自己的本質, 亦即作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發展。作為類存在物, 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 最集中的表現是勞動實踐;作為社會存在物, 人的本質, 在其現實性上是實踐所創造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完整的人, 人是自然屬性, 社會屬性, 精神屬性的統一體。

正如馬克思所說, 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者設想的全面性, 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人向全面性方向發展, 是通過實踐所創造全面的社會關系達到的。人對自己本質的全面占有, 是通過實踐創造全面的社會關系來全面地創造自己的本質;同時, 實踐能動的創造性活動, 在創造人化的對象世界也創造了自身, 實現了自身的發展。

因此, 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使人獲得徹底解放是和人的現實才在方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實踐活動則是實現人的這一存在方式理想狀態的現實道路和根本途徑, 實現永恒超越和永恒發展的源泉。

參考文獻

[1]叢大川.論馬克思哲學革命性變革的實質[J].學習與探索, 1998, (1) .

[2]朱丹.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探微[J].貴州師大學報社科版, 1997, (2) .

[3]吳炳海.論實踐的自我認識功能[J].浙江大學學報, 1997, (4) .

[4]黃克劍.“實踐”范疇三題[J].哲學原理, 1998, (9) .

[5]肖車.從實體論到實踐論[J].長白學刊, 1997, (6) .

[6]歐陽康.馬克思思維方式及其對于新世紀我國哲學發展的意義[J].社會科學前線, 2001, (1) .

[7]丁立群.實踐觀點、實踐哲學與人類學實踐論[J].求實學刊, 2001, (1) .

[8]陳中立.思維方式與社會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社會實踐的實踐方式范文第3篇

一、高校鋼琴教學的現狀

鋼琴教學是高校課程課程的組成部分,傳統的教學方式是鋼琴老師采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教師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并將鋼琴演奏的重點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親身示范,給學生展示正確的演奏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體系中,教師是課程的主導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也無法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質量較差。而伴隨著高校學生人數的增加,和對鋼琴教學質量的要求,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高校的需求。

二、提高高校鋼琴教學的方式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采用針對性教學

高校學生由于成長環境、性格、智力水平、理解能力不同,對鋼琴的喜愛程度和興趣也不同,鋼琴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演奏水平參差不齊,出現了鋼琴素質高的學生吃不飽,鋼琴素質低的學生撐死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高校鋼琴教師應該大力推進針對性教學模式,依據學生的水平和興趣愛好程度,分為不同的教學層次。這樣針對性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總體素質,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鋼琴中收獲自信。

(二)建立和諧關系,采用對話式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交流少,教學課堂生硬。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和學生應該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自由、民主、平等,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能夠充分考慮學生的意愿和感受。教師提前做好鋼琴教學大綱,然后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適當修改,教學大綱人性化,提升教學本質。教師和學生要加強對話交流,可以來自鋼琴演奏知識的交流,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對話式教學能夠有效的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在輕松愉悅的基礎上進行鋼琴學習。對話式教學在廣大師生中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三)營造相應氛圍,采用情景式教學

高校鋼琴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學生演奏音樂干巴巴的現象,學生的演奏沒有差錯,但是總給人無奈的感覺,這種現象就是學生演奏鋼琴缺少表現力。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只注重音符、音準問題,從而忽略了鋼琴演奏的氛圍營造。缺少氛圍的演奏是孤立的,沒有生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學生演奏氛圍的營造,通過建立符合的情景,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靈感,從而演奏出更加動人的音樂。氛圍的創造可以利用多種先進的設備進行氛圍的營造,例如多媒體設備、音響設備、燈光設備等,營造符合樂曲要求的氛圍,給學生創造發揮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演奏靈感。

(四)建立不同小組,采用分組式教學

小組教學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首先,小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集體主義情操,在小組這個集體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監督和激勵同伴一起學習。并且,小組教學增強了對學生的針對性,小組同學都能夠朝著個性化發展,在教室針對性的指導下,有效率的進行學習。小組教學還可以有效地提升不同層次的學生,低層次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能夠向高層次的學生請教,提升鋼琴演奏的技巧。

在進行小組分組教學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原則:第一,小組教學要因材施教,在剛一接觸鋼琴的時候,教師就要抓緊掌握對學生情況的掌握,爭取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這樣每個小組的實力相差無幾,能夠提高小組的競爭力。同時,在小組中,每個學生都能展現自己,在其他同學身上發現自身的缺點,及時改正,爭取更快的提高。第二,重視學生演奏能力的提高。小組教學把小組成員作為教學的主體,增加了學生的地位。學生可以近距離和老師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對于不熟練的地方能夠及時進行學習,加深了和教師交流的機會,增加了演奏的水平。學生在小組中,要重視教師的演奏方式和演奏技巧,通過反復練習,達到更高的水平。第三,小組學習增加了鋼琴教學的實踐性。只依靠上課的練習,學生遠遠不能達到教師的要求,因此學生在小組教學中,增加了親身實踐的機會,更多了接觸了鋼琴演奏,從而增強了對演奏表演的技巧,提高演奏水平。

三、結語

社會實踐的實踐方式范文第4篇

在傳統教學中, 學生迫于外在壓力的學習動機大大多于內在的學習需求, 被動接受知識, 死記硬背、應付考試, 不會獨立思考, 缺乏探索欲望, 沒有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 確立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 (實驗) 》指出“學習歷史是一個以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 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還指出“注重探究學習, 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 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 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 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以歷史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為指導, 結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這一課題, 力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增強學習效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 有欠妥之處, 敬請同仁賜教。

一、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在求知學習中, 興趣是最基本的動力之一。根據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從少年向成人過渡的轉型期, 因此, 其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 除了用外在形式如學習內容情節的生動、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等來激發學生的好奇、探究、學習熱情和注意力以外, 更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內在興趣, 即學生能較為深刻地體驗和感受歷史問題中所蘊含的文化力量對自己心靈的撞擊。

筆者曾對高一年級學生進行過調查, 85%以上的學生希望老師能增加、補充一些課外歷史資料、文摘以培養興趣。為配合教學, 提高教學質量, 筆者摘編了一些學生們感興趣的歷史資料。如筆者在講授太平天國運動內容前, 把在平時積累的資料《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云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英王忠王之死》《石達開出走之謎》《太平天國:理想與現實》等文章輯錄成冊, 發放給同學們閱讀。通過閱讀, 大大激發了同學們探究太平天國運動真實歷史的興趣, 聽課過程中, 同學們認真聽講, 積極提問, 對課程的參與程度比平時大大提高。學完太平天國運動兩節內容后, 布置撰寫歷史小論文, 大家積極性很高, 都能夠抓住太平天國某一個問題進行探究, 有的就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國的關系發表看法, 有的對太平天國的歷史人物進行評價, 有的對太平天國軍事上的成敗進行分析, 有的全面破解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之謎等等不一而足。在第一單元的教學反饋中, 絕大多數學生都表示對學習太平天國的歷史興趣最大, 印象最深。這說明, 從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入手, 可以激發其自主學習, 主動探索的熱情, 培養其創新能力, 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教會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所謂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強烈興趣與求知欲望的引導下, 具有主動學習歷史和理解歷史的愿望與積極性, 而不是在外來壓力下進行被動的學習;允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 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進行選擇性學習。為此, 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第一, 材料學習法。

歷史學習常常要運用歷史材料, 并將適當的材料作為證據, 進行推論。運用歷史材料來學習, 認識歷史事件、歷史現象, 能使學生體驗和感悟歷史。材料學習法關鍵有兩個, 第一是如何收集材料。一般有三種渠道:一是利用圖書館, 這要求學會和掌握圖書目錄檢索方法;二是利用網絡的搜索功能, 學會在網上搜索信息;三是調查的方法, 通過社會調查 (如問卷、訪談等) 獲取材料。第二是如何分析收集來的材料。這主要靠閱讀, 閱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閱讀材料的文字含義, 如認識字詞的形、音、義, 懂得詞和短語的外延和內涵, 認讀句子和語段并明了其意思。解讀就是在認讀的基礎上, 進一步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在含義。解讀時, 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實際所指, 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 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在教授《洋務運動》內容時, 我們采用了材料學習法, 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學習之前, 布置同學們收集材料, 指導他們如何收集后, 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組:第一組收集洋務派代表人物的原話, 要能體現洋務派對外洋事務的態度;第二組收集頑固派的代表人物的觀點, 也要能體現其對外洋事務的態度;第三組收集洋務運動創辦企業的資料, 分析其形式和特點, 然后得出一些認識;第四組收集籌劃海防、發展教育的資料, 得出一些認識;第五組收集有關對洋務運動失敗原因的資料;第六組收集評價洋務運動的資料。課堂學習時, 各個組先后選派1~2名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 并把自己的心得、認識在全班交流, 教師加以評點, 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活躍的課堂局面。

第二, 觀察學習法。

所謂觀察學習法是指學生能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學習方法。通過觀察學習法, 可以使學習者具有更為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 從而為思維力的發展、想象力的發展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利用教科書的歷史插圖是培養學生掌握觀察學習法的極好素材。歷史插圖含多種圖片、照片、地圖、簡表、表格, 它是教科書課文輔助系統的組成部分, 比文字記載更主動、細膩、蘊藏著眾多的信息, 從不同角度觀察能得出多種結論。歷史插圖彌補了文字部分難以直觀表達內容的不足, 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一幅插圖背后往往有一段精彩的歷史, 吸引著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渴望。因此, 在教學實踐中, 可以多讓學生觀察插圖, 從中可得到很多歷史信息, 以求得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更深刻的認識。筆者在教學中常利用插圖精心設計問題, 要求學生回答;課后則常選擇一些課本彩圖、插圖讓學生去思考能從中得到什么歷史信息。從教學反饋的情況來看, 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插圖, 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有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與形成。

三、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師生和諧關系, 營造民主公平的教育環境,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從而使學生自立自強, 自尊自信, 勇于創新, 開拓進取。

筆者曾以“你認為這一歷史時期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歷史人物是誰?說明理由。”來啟發、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學習完高一《中國近代現史》上冊第一單元后, 同學們積極發言, 課堂氣氛熱烈。有的同學認為鴉片戰爭這一事件最重要, 因為它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有的認為中英《南京條約》, 因為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開了一惡例;有的認為是《天津條約》, 因為它使外國侵略勢力深入內地, 并首先破壞了中國的航運權;有的認為是火燒圓明園, 因為它對清政府的心理打擊空前嚴重;有的認為是沙俄侵略中國, 使中國喪失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有的認為太平天國運動, 因為它加速了腐敗的清王朝的崩潰;有的認為林則徐對其印象最深, 因為他點子中國近代三個第一, (第一位民族英雄, 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 第一個提出建立近代海軍的人) ;有的認為姚瑩, 因為他對英國侵略西藏具有預見性。每節課拿出5~10分鐘或更多時間來傾聽學生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 及時地加以評點, 既可以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課堂教學, 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還可以采用分組辯論式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活躍氣氛, 培養能力。它可以用于對歷史事物的評價, 其基本程序:學習其歷史事件后, 提出多種結論或評價→分組討論準備→陳述并論證已方觀點, 反駁對方論點→評價辯論過程。如學生學習洋務運動內容后, 筆者提出兩種評價觀點, 把學生分成相應的兩組, 一組論點為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主要是積極的, 另一組論點為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主要是消極的, 兩組分別搜集和使用材料準備辯論;然后組織學生辯論;最后提出問題:“他們兩組的論據是否完整?怎樣才能更完美?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歷史事件?”在解決問題中評價辯論過程, 提高學習能力。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要求師生切實轉變教學觀念, 全面實現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實現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實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社會實踐的實踐方式范文第5篇

一切探索似乎總是從現實的困境開始,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老師, 當我面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 感受到信息教育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更積極的實施網絡教學等, 都旨在增強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 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自主探索精神。

1 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最初的網絡課可是說是失敗的。當學生到達計算機房, 我布置了這節課的任務后, 就讓他們進入了網絡, 開始查找相關資料, 但是面對五花八門的網站, 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其他方面, 對于老師布置的任務只是隨便找幾段文章就草草了事, 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也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同時, 幾乎其他課程的老師也遇到了或多或少的問題, 那么網絡教學逐步開展到今天, 并且延伸到各個學科, 數學、語文、生物、化學等都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模式, 那么學生對于這種教學模式到底有什么想法呢?我對幾個班級做了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分析:

問題1:你覺得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收獲最大的是? (依序排列)

思想能力得到提高

信息的判斷分析能力加強

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

問題2:而在這種學習方式中感到困難的是?

1信息篩選判斷

2打字、網絡技術

3研究能力

4寫作能力

5協作能力

6閱讀能力

7提出問題的能力

問題3:你認為這種教學方式的問題是什么?

1學習知識效率低

2對成績提高沒有價值

3時間緊

4記錄不方便

5缺少教學交流氣氛

6范圍窄

7電腦操作能力要求太高

8組員差距太大, 無法合作

9材料理解困難

分析了學生所提出的各種問題與困難, 結合教師在開展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不僅是要組織好課程也要逐步培養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

網絡探究學習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水平, 另一方面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如采用網絡交談環境, 論壇, BBS, 聊天室等, 每個學生都處在一種交流的過程中, 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而且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 這也給了他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我們在課堂上有很多時候為了完成教學進度過于急迫的想把答案塞給學生, 學生缺少充分的時間去作深入的思考, 尤其是難以真正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學習進度, 還有的時候表面上課堂活躍, 有問有答, 但學生那種快速反映有時只是表層思維的活躍, 思考缺乏深度, 長久以往, 學生將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網上的討論看上去進度很慢, 但學生不必急于表達, 而是注重怎樣表達得更好, 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注, 比如回復的比較多, 當然也可以與口頭討論相結合, 使教學效率與思考的深度能夠同時保證。

2 教師在開展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

2.1 目標性原則

設計的項目和任務應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 既含有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 又涵蓋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能力。如在網絡課中討論自己對網絡課的看法, 使學生不光光被動的接受網絡課, 而是主動參與到其中對教學過程提出建議。

2.2 可行性原則

設計的任務必須可行, 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 把握程度, 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經過自主和協作學習討論能夠完成任務。設計有線索清晰易懂的表格讓學生填寫, 同時要有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建議, 讓學生自由發揮。

2.3 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設計的主題或任務如果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將會大大激起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網絡通信這一環節中, 很多同學都有過陌生人聊過天的經驗, 每位學生對此都有自己的看法, 讓師生之間了解一下不同的想法, 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以我參與制作的一個數學網絡課件為例, 這是一個分析二面角的拓展型學習課程, 課件內就列舉了“神州飛船”的例子, 我們在網絡中可以搜索出很多反映飛船運行軌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軌跡圖片以及模擬動畫等, 讓學生主動搜尋這些畫面并觀察結果, 使學生仿佛身處科學探索的前沿, 能提升學生求知欲望, 更好地發揮學習主動性, 達到拓展知識面, 加深理解的目的。

2.4 實用性原則

設計的主題或項目要結合其他學科和本專題網站, 要與實際生活、生產、及當前科研實際緊密聯系起來。

2.5 開放性原則

設計的項目和任務要給學生“留白”, 即給學生充分發揮創造、發展和想象的空間, 并使學生能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3 信息化學習在不同時段的不同要求

3.1 當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時

教師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庫, 選擇其中合適的部分運用到自己的講解中, 這是信息技術用于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 也是最常用的形式, 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 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作為教師, 不能一味追求漂亮的界面, 旋麗的動畫效果, 應該形成相對統一的風格, 讓學生一目了然, 對教師的教學意圖有清晰的理解, 從而作出快速的反映, 利用計算機演示有靈活性的優點, 所以要針對學生多做一些啟發性的演示, 比如學生想到什么就演示什么, 不一定要遵從老師的順序, 從而更好的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3.2 當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時

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 在課上或課下為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創設一定的交流機會, 即使不是直接改變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也必然能促進師生感情的培養,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實現信息交流, 不需要復雜的技術, 只需要在互聯網或局域網的硬件環境下, 采用簡單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或學生的興趣開設一些專題或聊天室, 如我需要幫助、老師優劣之我見等, 并賦予學生自由開辟專題和聊天室的權利, 使他們在課后有機會對課程的形式、教師的優缺點、無法解決的問題等進行充分的交流。但是有的同學會遇到打字速度不快, 或是不知道怎么說的問題, 我的做法是把學生以兩到三人為一組, 討論后在網絡上發言, 打字相對較快的同學做為記錄員, 從而解決了輸入問題, 同時又發揮了每個小組成員的能動性, 促進了合作學習的能力, 實踐表明, 以小組為單位的發言比以個人為單位的發言更踴躍、更積極, 效果也更好。

3.3 當信息做為輔助研究性學習時

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整合, 是指依托網絡條件, 結合實驗探索, 在教師的指導下, 以課題研究為學習的主要形式, 充分運用網絡資源, 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一種自主創新學習方式, 是實施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一條有效途徑。

利用研究性學習網站, 可以讓學生進行課題目錄的自由選擇, 而在網站中, 可以提供相關資料、參考書目和網址。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資源庫, 由校園網訪問與研究方向有關的網站, 從中搜集有關的資料。

此外, 還可以為師生提供一個網上交流的平臺, 學生可以將自己在確定研究課題討論中遇到的問題上傳到BBS的相應欄目請求幫助, 也可以對其他同學的問題進行解答, 而最后的課題網頁, 更可以成為學生展現自己成果的舞臺, 同時能吸收其他同學的意見。

4 信息能力培養目標

信息意識態度——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學習興趣濃厚, 初步具有收藏、收集、綜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提出有新意、有價值的問題和創意。信息知識與技能——電腦基本操作, 電腦打字, 電腦繪圖, 電腦作文, windows基本操作、英文或漢字輸入、畫筆或繪圖軟件、WORD、網頁制作、多媒體制作等。

信息道德——愛護計算機, 培養上機習慣。認識信息對社會的重要性, 對信息技術有積極的態度, 學會與同伴其他人合作, 培養探索學習的習慣。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 電腦通訊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科學成果逐步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對于處在信息時代的學生來說, 信息素質意味著快速地獲取、處理、檢索信息, 并利用這些信息進行學習, 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也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志。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創新的舞臺, 過去“以教師為中心”逐步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以面向未來的科技為中心”, 學生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自主體驗、探索課題、以主人身份參與到場景代入, 知識建構, 評價系統之中;同時信息化的平臺可以同時整和多門學科, 以多維思想培養創新能力。

摘要:以多媒體和網絡通訊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手段正逐步滲透到研究性學習中, 從學生角度出發, 分析學生實踐中利用信息技術時候所遇到的問題, 結合教學實踐, 提出教師在利用信息化教學方式時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信息化學習能力,實踐探索,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現代教育技術研究.

社會實踐的實踐方式范文第6篇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核心任務, 教學工作是整個學校的中心工作, 而考試工作是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不僅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價, 還要檢查教師的教學效果與水平, 診斷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激勵學生學習和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具有重要作用。21世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傳統的考試方式不能正確發揮監督教學和檢測學習效果的作用, 勢必影響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而嚴格、科學、靈活開放的考試管理方式是實現考試目標的基本保證。近幾年來, 許多學校校不斷探索新形式下考試的科學化管理, 在加強對課程考試的規范化、嚴格化管理的同時, 還加大了對課程考試方式的改革力度, 構建科學完善的考試管理制度, 有效地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目前高??荚嚪绞街写嬖诘牟蛔?/p>

(一) 命題缺乏科學性

考試命題的內容一般局限于老師說講授的教材和上課多記的課堂筆記, 很少有擴展, 題型的選擇基本在傳統的題型范圍內。一般而言, 完全由教師個人命題來考核具有極大的主觀隨意性。如現實中個別教師對命題持不嚴肅態度, 事先沒有認真準備, 臨時出幾道題考學生;有些教師命題過簡過易, 不能如實反映本門課程的基本要求;有的教師命題過繁過難, 為追求考題數量和考試內容覆蓋面的廣度, 容易出“偏”題。甚至有的教師為了滿足學校對學生考試的及格率的硬性規定, 劃出重點范圍, 泄露考試內容, 讓學生蒙混過關。

(二) 考試形式單一

目前的考試形式都采用閉卷和筆試的考試形式, 這種單一的形式難以體現學生對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 由于筆試考試側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檢驗, 使得學生花主要精力在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上, 卻忽略了對學生時間和動手能力的考核。在高等教育教學中, 很多專業課程要求的實踐性強, 理論考試無法充分反映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不能作到科學的評價學生的真實能力, 難以適應對綜合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考核的要求, 難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的需求。

(二) 評分帶有隨意性

考試成績是對學生所掌握知識和技能程度和能力水平的評定, 不應該涉及其他方面, 有些教師未能把握好尺度, 在閱卷時隨意評卷隨便給分, 很多課程的平時成績占總分的20%-30%, 任課老師往往給得比較高, 這部分的分數基本都是打的高分, 使得很多原本期末考試成績不及格的學生因為平時成績分數高而總評成績就能及格, 這樣失去了考試的公正性和真實性。

(三) 試卷分析和信息反饋不夠

考試并不是以評分為終點, 試卷分析既能使教師和教學主管部門掌握各班級某次考試的總體輪廓, 又能掌握學生在各試題的得分或失分的詳細情況, 還能對試卷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進行檢驗。我國大部分高??荚囃阎攸c放在命題、監考和評分等環節上, 而對考試結果的分析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

(四) 考試作弊現象嚴重

雖然各高校均采取措施加大對違紀和作弊的處罰力度, 如不授予學位、留校察看等, 但各種形式的考試違紀和作弊現象仍時有發生, 出現舞弊形式多樣化, 手段越發高明, 從傳統夾帶、抄襲和替考發展到制造假證、利用手機、尋呼機等移動通訊工具作弊, 并且出現群體性舞弊, 違紀現象有擴大蔓延趨勢。

三、高??荚嚪绞礁母锏娜舾山ㄗh

(一) 制定一套完善的考試規章制度。

制定一套完善的考試規章制度, 不僅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還能形成良好的考試風氣。不斷探索新形勢下課程考試的科學管理, 加大對考試方式改革的力度, 不斷完善考試制度管理, 并制定了相關的考試管理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包括《監考教師職責》、《考場紀律》、《監考工作流程》、《作弊處理流程》、《學生管理規定》、《試卷印刷流程》等??荚嚬芾碇贫鹊牟粩嗤晟撇粌H能提高考試管理的規范化, 還能有效的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 考試形式靈活多樣。

在考試方式上應該賦予任課教師充分的自主權, 鼓勵教師結合自身所授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采取閉卷筆試、開卷筆試、口試、寫論文、大作業、寫調查報告以及筆試和上機考試、筆試和做實驗相結合等多種考試形式和考試方法。對于不同性質的課程采取不同的考試方法, 有利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全面考察學生掌握所學專業的知識的廣度、深度, 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 建立科學命題機制。

在加強高??荚嚫母镞^程中, 應加強對考試的研究。試卷命題可以以各學院、各教研室課程組為單位, 根據教學計劃, 就所開設的每門考試課程進行集體命題, 課程組命題必須以教學大綱為依據, 按照教學目的、任務、深度和難度等要求進行命題。我們應該根據要求, 結合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考試目標, 采取不同類型的試題, 關鍵在于充分發揮不同類型試題的最佳測試點。對于一些全校性公共基礎課、和條件比較成熟的專業課建立一定題量的試題庫, 實現無紙化命題和考試。利用計算機實現試題庫的管理及快速組卷, 使命題更加科學化、規范化??荚嚂r, 可以隨機從題庫中抽取一份作為考卷。第一次試題庫考卷應當組織專家組負責出題, 難度由專家的經驗確定, 分別按難易比例錄入, 在每次考試完成后, 根據考生所做的答案進行每個題目難易度的重新分析, 從而控制整個題庫的質量。當教學大綱發生變化, 由相關的課程組組織更新試題或者重新命題。

(四) 嚴肅考風考紀

1. 做好考前教育工作。

考試前要求各二級學院對學生進行深入的考前教育, 使學生樹立誠信為本、公平競爭的思想觀念, 提高遵守考場紀律的自覺性。

2. 制定嚴格的考試管理制度, 加強監考教師的責任感。

教務處和各學院在每次期末考試前都召開做好期末考試工作的專門會議, 組織監考教師認真學習監考工作守則, 強化監考教師的監考責任感。監考教師必須在考前前1小時到指定地點領取試卷, 學生必須憑有效證件進入考場, 考試開考前15分鐘監考教師對學生實行抽號入座。

3. 加大作弊處罰力度, 嚴肅處理, 狠抓落實。

對考試作弊的學生堅持迅速、堅決、并嚴格根據學校相關規定嚴肅處理的態度, 對作弊學生及時進行通報批評, 并及時處理, 絕不姑息。

4. 制定領導巡考、參與監考的監督機制。

領導在考試過程中進行巡考, 可以監察考務管理部門在考試的安排上是否科學合理, 試卷印刷是否有誤, 考試時間地點是否沖突。學校中層領導參與監考對督促監考教師盡職盡責, 樹立良好的考風考紀起著督促作用。

(五) 運用和重視課終考試反饋。

課終考試時對學生掌握該門課程的綜合全面的考察, 能夠反映學習的學習情況, 能及時發現學生學得好的方面和其中存在的不足, 這種考試成績反饋是師生間的一種雙向信息交流活動, 教師通過反饋可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對于教師制定新的教學計劃, 選擇新的教學方法都具有決定性意義。學生通過反饋可以提高其學習熱情, 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對本階段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和評價, 為自己制定下一階段新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

(六) 完善激勵措施, 改革教師考核辦法。

高校的課程考試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內容, 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今天, 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戰場, 而考試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學內容決定的, 因此改革考試制度首先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教師是教學中的主體, 高校應該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 鼓勵每一位教師積極參與考試改革。為了改革考試, 教師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經歷, 學校應設立相應的激勵政策和措施, 充分調動教師開展考試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依據按勞分配原則和鼓勵改革的精神, 在考核中對改革者的工作量必須給予肯定。

四、結語

總之, 新形勢下的高素質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武裝頭腦, 也應該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 因此需要打破以前傳統的考試方式, 對高??荚囘M行大膽改革, 積極探索新的考試方式。當然考試方式改革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 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教學改革, 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 應當不斷探索考試的新模式, 使之更適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摘要:考試最重要的是檢驗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 采用怎樣的考試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能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本文指出了當前考試方式存在的問題, 進而探討更加切合實際的考試方式, 并提出若干可行的改革舉措。

關鍵詞:高校,考試方式,改革

參考文獻

[1]彭巖.高校應重視和運用課終考試反饋, 中國建設教育, 2007, (2) .

[2]韋巧燕, 陶靖.高??荚囍贫雀母锏膸c思考, 高教論壇, 2006 (2) .

[3]沙莉.高??荚嚹J蕉嘣奶接? 中國林業教育, 2012, (11)

上一篇:班級畢業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寫祖國的作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