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互聯網思維多媒體教學論文范文

2023-11-12

互聯網思維多媒體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互聯網思維是現今一種新的商業思考模式,影響著中國智慧旅游的發展,本文主要從中國旅游業的發展階段、智慧旅游的互聯網思維特征以及互聯網思維在智慧旅游中的運用三方面對中國智慧旅游發展策略進行探究分析,為促進互聯網思維在智慧旅游中的運用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智慧旅游  互聯網  互聯網思維

1 概述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的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成為人們身邊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互聯網的廣泛應用而產生的互聯網思維,更是成為現今各行各業所追逐的新的思考方式、新的盈利點。普遍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爸腔勐糜巍边\用互聯網思維,是在搭載著互聯網的致富快車的基礎上添了一雙翅膀,促使中國旅游業飛得更高。近兩年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國家旅游局將2014年定為“智慧旅游年”,全面提升中國旅游業整體的智慧化、智能化、便捷化、個性化水平,進一步促進中國旅游業的發展。

“智慧旅游”是依托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下一代通信網絡、高性能信息處理、智能數據挖掘分析統計等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將其應用于旅游服務、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產業鏈發展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新型旅游形態。以旅游者互動體驗為中心,以一體化、智能化的行業信息管理體系為保障,高度系統化深層次整合資源開發,激勵旅游行業整體的創新發展,促進旅游價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逐步實現旅游營銷的科學化、管理的精細化、服務的便捷化。

2 中國現代旅游業發展階段

對于眾多產業來說,旅游業是一種新興的服務產業,在中國發展也就短短幾十年的歷史。旅游方式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大體經歷了傳統旅游、電子旅游、數字旅游和智慧旅游四個階段:以人工、紙質傳播的傳統旅游,到以計算機、網絡信息為傳播媒介的電子旅游,再到以電子化、互聯網化、數據化為主的數字旅游,到現今以智能化、云計算、4G網絡、交互式的新一代的智慧旅游階段。詳情請看右圖:

現如今,中國旅游業所處階段是數字旅游向智慧旅游的交互時期,數字旅游已發展成熟,智慧旅游正在完善之中。通過近幾年的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設,已經初步實現了旅游業的信息化,基本上建成了覆蓋全國的旅游基礎信息數據庫和旅游基礎信息資源的交換和共享平臺;旅游企業能夠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等信息平臺進行服務性經營,實現了旅游的信息查詢、咨詢和訂購等在線旅游業務;政府部門能夠運用數據挖掘分析技術對旅游業進行旅游行政管理,提高旅游行業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同時通過多學科、多領域、多方面的信息數據整合,跨界交流、跨界融合,進一步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業的建設進程。

3 智慧旅游運用互聯網思維特征

3.1 數據:大數據共享,深化服務體系建設?!叭鄙贁祿Y源,無以談產業;缺少數據思維,無以言未來”。 數據是“智慧旅游”體系建設中的核心內容,智慧旅游運用大數據思維更好的實現面向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企業的現代化、智能化旅游服務,促進旅游業服務體系、營銷體系和管理體系的優化升級。

3.2 用戶:一切以用戶為中心?;ヂ摼W思維的核心是用戶思維,產品設計、研發、用戶體驗和口碑宣傳等,都離不開用戶的參與。智慧旅游就是建立在一切以服務用戶為中心、便捷用戶為目的,把快速、便捷帶到每一個旅游者身邊而發展起來的。

3.3 簡潔:旅游產品簡約便捷,更新快速。旅游產品設計簡約、便捷,減輕用戶尋找信息時的視覺疲勞,產品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崇尚簡約、極致的美,并且伴隨用戶需求改進、優化旅游產品,迭代更新旅游產品。

3.4 便捷:移動便利,隨時分享。移動互聯網給旅游者的出游帶來了無盡的便利,旅游者可以隨時查詢旅游信息、隨時分享旅游感受、隨時預訂旅游服務,使旅游體驗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

3.5 免費:免費服務,吸引用戶,流量增值?!傲髁考唇疱X,流量即人口”,旅游企業提供免費服務,吸引大量的用戶使用旅游產品,增加旅游企業、旅游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何樂而不為呢!

3.6 互動:打造粉絲經濟營銷模式。讓用戶愛上你的旅游產品,參與產品的研發設計,時刻保持互動,產生粘性,培養旅游粉絲,粉絲才是企業最忠實的目標消費群體,逐步實現“粉絲經濟”,打造粉絲營銷模式,形成旅游慣性經濟產業鏈。

3.7 跨界:跨行業,實現多領域合作共贏。旅游業涉及行業廣泛,連帶產業多,只有眾商家合作共贏,并博眾家之長,多角度,多視野的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才能使企業更好的發展。

4 互聯網思維在智慧旅游中的運用

4.1 海納百川,便捷交互,用戶思維超體驗。在旅游消費中,“旅游者就是上帝”。然而,在現今互聯網橫行的信息時代中,只要是旅游產品的使用者,就是上帝,這體現著互聯網思維中的用戶思維。

互聯網思維告訴旅游企業,想要更好的生存,占據一席之地,必須運用“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進行市場定位、研發生產、產品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等工作,在其產業價值鏈中的每個環節都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真正了解和感知旅游消費者的需求,根植于用戶,使旅游消費者對你的企業、你的產品產生認同感和信任度,才能使企業更加長久的發展。

4.2 免費服務,鎖定用戶,流量思維取勝局?;ヂ摼W上的海量信息免費提供給使用者,這是互聯網思維的又一主導思維——流量思維。流量思維的核心是“基礎功能免費,增值服務收費”。免費是互聯網一切業務的前提基礎,也是企業吸引用戶流量的一種方式。

旅游企業運用免費策略吸引用戶的流量,最大程度的爭取用戶、鎖定用戶、黏住用戶。待旅游網站的用戶量達到足夠的數量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其價值是無可估量的,能給企業帶來無限的商機和價值。旅游用戶若想使用高級功能,就需要付增值服務費,享受更優質、更有價值的服務。

對于實地的旅游景區,也逐漸趨向“基礎免費,增值收費”方向發展,旅游景區向著第一門票免費,而內部的游樂設施和相關服務繳費的方向發展。

4.3 產品優化,簡約極致,迭代思維更新快。信息繁雜、信息爆炸,困擾著每一個旅游者。旅游消費者的選擇過多、選擇時間短、視覺疲倦、信息重復、點擊的轉移成本低等因素都影響著旅游企業的銷售。因此,運用互聯網思維開發、優化產品勢在必行,以最簡單的方式吸引住旅游消費者的目光,快速成交,是實現企業成功的制勝點。

在旅游產品的設計和研發中,運用簡約思維和極致思維,力求發揮簡約美、極致美,專注于旅游產品的每個細節;增添驚喜,讓旅游者的體驗值超過預期值,從內心愛上旅游,享受你的旅游產品。在旅游產品的更新換代上,運用迭代思維中的“微創新”和“敏捷開發”特性,以旅游者為中心、迭代、循序漸進的方式開發新產品,在旅游者原有喜好的基礎上對產品進行創新和改進、優化,并快速更新上線。在旅游產品的宣傳上,減少過度包裝和夸大宣傳,宣傳旅游產品最本質的內涵。在旅游網站和移動終端設計上,崇尚簡約、操作便捷,多種選擇,根據用戶喜好開發操作系統。

4.4 打造OTA跨界旅游共贏平臺,跨界思維、平臺思維聯動。當今社會是一個資源整合的時代,誰能整合資源,誰就是王者。旅游電子商務平臺OTA(Online Travel Agent)是一個集聚眾多商家和旅游者交互的旅游信息平臺,意在打造多領域、多行業、多部門的跨界交流平臺,不僅實現旅游交易的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還是在打造多方共贏的旅游生態圈。但作為中小企業更要學會善用資源,搭載OTA旅游推介平臺,實現合作共贏。

旅游產品與傳統產品有很大的不同,涵蓋面廣泛且復雜多變,從產品的訂購到消費,再到售后保障,需要強大的系統化服務支撐,這就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中的平臺思維和跨界思維,做好企業內部管理和外部溝通,建立健全企業管理體系。旅游企業內部須做好人才招聘和培訓,注重員工忠實度培養,做好旅游產品信息服務等。外部溝通方面,必須有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接待體系的支撐,才能保證旅游者稱心如意的旅游體驗。

4.5 營銷推廣,打造粉絲經濟,社會化思維更廣泛。旅游企業如果僅靠單純門票收入和餐飲酒店服務是難以獲得長久發展的,注重旅游營銷策略的運用,增加知名度和美譽度,充分激發旅游用戶的參與性和創新性,讓旅游者參與到旅游產品的設計、研發之中,優化旅游產品。

定期舉辦關于旅游產品創新大賽或攝影大賽,積極營銷宣傳,廣泛招募英才,調動“粉絲”對作品創新、評選、互動,并利用社會化的傳播媒介對旅游產品進行口碑營銷,增加旅游產品的品牌效應。不斷培養旅游粉絲,粉絲才是品牌的最忠實的目標消費群體,逐步實現“粉絲經濟”,成為旅游慣性經濟產業鏈。

4.6 信息共享,大數據思維為智慧旅游助力。智慧旅游運用大數據思維整合資源,促進旅游業營銷體系、服務體系和企業管理體系建設。

旅游企業通過旅游大數據檢索、分析、匯總旅游者的需求,精準市場定位、優化營銷策劃,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旅游;利用網絡數據向旅游者傳遞更為精準、詳細的信息,增強可信度。旅游者通過數據檢索過濾和篩選旅游信息,尋找適合自己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

旅游管理者利用數據庫分析旅游現狀,找出旅游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利用信息化技術模型模擬解決方案,有效的指導旅游服務體系建設,指導和管理旅游企業,優化企業內部管理流程。實現旅游景區對客流疏導和調控,旅游酒店提供舒適的環境和服務,旅行社開發出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旅游產品等。

5 總結與展望

“智慧旅游”作為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搭載著互聯網的致富快車,再添互聯網思維的羽翼,如虎添翼,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旅游業向著更廣闊的道路上發展。智慧旅游與互聯網思維的對接,是旅游業與創新思維的融合,符合旅游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運用互聯網思維優化“智慧旅游”中的整條產業價值鏈,促進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優化升級,帶給人們更多的便利和優質的體驗,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戰略化要求,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大偉.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J].中國科技信息,2014,08:32.

[2]蔣麗芹,包沁昕.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我國智慧旅游產業發展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3,01:60-62.

[3]羅成奎.大數據技術在智慧旅游中的應用[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08:59-60.

[4]李振坤,謝風媛,劉立.智慧旅游背景下游客消費模式研究[J].現代商業,2014,10:88-89.

互聯網思維多媒體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隨著世界經濟貿易、政治互動等方面聯系的緊密, 英語的重要性更加明顯, 不僅是各種大型考試的必考科目, 也是就業市場對人才的基本要求, 而如何有效地進行英語教學一直以來就是高校教育研究的重點。“互聯網+”思維模式下, 對高校英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進行教育模式和方法的轉變。

2“互聯網+”思維模式的重要性

當前, 互聯網技術的使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大部分的高校都實現了互聯網教學環境的建設, 諸如微課程、慕課系統以及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都有應用, 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從“互聯網+”思維模式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來看, 主要有三點。首先, 互聯網教學同以往的教學形式來看, 學生的自由度和教學的開發度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使英語教學不再是簡單的語法、詞匯記憶的學習, 增加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其次, 英語教學中的互聯網技術應用, 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平臺開展, 功能模塊的設計上包括了互動部分, 學生可以在網上與教師或同學進行知識內容的交流, 還可以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進行“生生之間”的討論, 若沒有得出解決的方案則可以由教師進行實時地講解, 很大程度上簡化了教師的教學工作。最后, 互聯網教學模式減弱了時間和空間上的教學限制, 增加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聯系, 實現了人與人以及人與信息之間的交流, 符合時代發展的快節奏要求。

3 高校英語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 高校英語教育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 而不是只具備書面考試的能力, 先后進行了多次的整改和變動, 尤其是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時代, 教學工具更是進行了創新, 但從“互聯網+”思維模式下的教學現狀來看, 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實施, 需要高校的人才教育計劃進行調整, 逐漸由應試型學生向具備英語核心素質的人才轉變, 而互聯網英語教學并沒有將重點放在這一方面。盡管高校英語教學已經開始使用諸如慕課等教學方式, 但因認識不到位, 只是在原有的教學模式上簡單地使用, 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作用。而且, 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在初中和高中的英語學習中, 大多是在大量的習題練習和硬性的嚴苛要求下進行學習, 但高校教育在管理上相比前兩者有了很大的下降, 影響了互聯網英語教學的效果。

4 合理利用互聯網的高校英語教學策略

“互聯網+”思維模式下, 高校英語教學要想得到極大的提升, 就必須善于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手段, 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枯燥單一的教學方法, 給學生提供不同的英語學習體驗和課堂環境, 進而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能力。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學策略。

4.1 改變英語教學模式, 增加教材內容

根據高校英語教學實際情況分析, 英語教學模式并沒有在互聯網本背景下有所改變, “教者為本”仍然是主要的教學形式, 限制了英語信息化教學的效率。所以, 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模式, 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借助互聯網技術, 為學生提供自主化的學習環境。在生本教學課堂建立的過程中, 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學習的方法進行, 通過網絡將課程重點內容傳達給學生, 由其自行組隊和選擇課題進行研究, 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為了使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更高, 可以利用“互聯網+”的方式, 通過專業的軟件對學生的英語情況進行系統分析, 以保證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符合,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例如, 教師在學期初期可以使用Statistics Analysis System (數據庫整合平臺) , 將事先調查的學生的基本英語情況輸入網絡系統中, 通過軟件自帶的智能型繪圖系統, 將學生的情況以統計圖表或條形圖等形式直觀地表現出來, 為之后的英語教學提供方向。接下來的教學中, 如以《新視野大學英語》中的“Love Without Limitations”為例, 教學內容得的設計上就可以按梯度變化的形式, 分別提出“Background knowledge”“Lexical analysis”和“Thrust of the article summary”的研究內容, 以供學生選擇。

同時, 英語教學的過程中, 還要善于利用互聯網資源, 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強化英語學習和應用技能。英語是外來語言形式, 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局限在教材的知識內容范疇, 要注重中西方的差別和聯系, 將相關內容的網絡資源進行整合和挑選, 延伸知識的范圍, 可以將英美文學作品、視頻或歌曲等內容引入教學內容中。比如,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Western and Japanese Decision-Making”一課, 主要的內容就是跨文化交際的對比,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 就可以從互聯網上尋找相關內容的資料, 整理總結成幾個模塊, 如“The differences in decision making”“Cultural differences”等內容, 選取網上的歌曲、典型的文學作品和交際行為的視頻, 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分析。

4.2 綜合使用微課和翻轉課堂

微課翻轉課堂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不能只局限在課后和課前的準備階段, 要貫穿于整體的教學環節。首先, 課前準備階段。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固化式的教案設計準備工作, 內容的設計順序以教材的知識點布置為主, 缺少一定的實用性。在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應用的過程中,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把教學課程與互聯網+思維模式聯系到一起, 制成系統化的微課, 也要包括案例、作業和素材。其次, 課堂教學階段。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的應用環節出現了兩點問題, 分別是教師將微視頻作為主要的教學工具, 沒有課上的講解以及對微課的重視程度不高, 課上的教學還是以教材的順序講解。這就要求, 教師要合理利用微視頻將課堂分成解答學生自主學習問題、現場練習和講評歸納三個環節, 讓學生將知識內化。最后, 課后鞏固階段。在課后階段, 教師要把微課、教案和其他有關的材料歸納總結形成規范系統的學習資料為學生的復習提供資源。

比如, 講解“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時, 就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進行。在前期準備為微課的準備階段, 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 設計微課的教學方案, 并將重點內容錄制成為在5~10分鐘之間的微課。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美國文化中的五大文化符號并能夠對關鍵詞和句型掌握和使用, 教師可以結合重點內容講解, 并公布到英語教育平臺上, 為學生提供預習的參考和方向。接下來, 課堂教學也要有所調整, 不能按部就班地從文章的內容講解開始, 要鼓勵學生發言提出自主預先階段遇到的問題, 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為避免有些學生未進行預習或不愿提問的情況出現, 教師要在微課網絡平臺上增加預習考察和反饋部分, 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情況。最后選取合適有代表性的習題作為課后作業, 將微課翻轉課堂落實在教學工作中。

4.3 完善英語教學網絡體系, 合理使用社交工具

“互聯網+”思維模式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結構, 高校英語教學要想提高也要建立系統化的英語信息數據庫, 不斷地對英語教學進行分析和創新, 使互聯網技術在英語教學中充分地發揮作用。因高校已經建立了相關的信息網絡平臺, 英語教學可以在此基礎上, 增加相應的教學模塊, 內容上要增加教學資源、信息評價和反饋、交流討論模塊等。除了網絡體系的完善外, 社交工具在大學生的范圍內被普遍使用, 因此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 英語教學要合理利用微信、QQ等工具, 增加師生、生生互動, 逐漸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如利用QQ建立英語班級群, 教學信息和內容都可以通過QQ群發布, 而且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難點也可以在QQ群中討論, 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和英語學習效果。

5 結語

綜上所述, “互聯網+”思維模式下, 高校英語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方式, 推進了英語素質教育改革, 有利于提高高校英語的教學效率, 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強化。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 可以采用文章提到的改變英語教學模式和綜合使用微課和翻轉課堂等對策, 落實英語教學中互聯網思維的應用, 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良好學習環境。

摘要:近些年, 互聯網技術在各個行業的使用越加普遍, 教育機構也應用了此技術, 推進了教育改革的進度。隨著新一輪的信息技術創新, “互聯網+”思維也在傳統的應用領域中進一步提高, 各高校普遍將其融合到英語教學中?;诖? 本文對高校英語教學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的相關內容和對策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英語教學,對策

參考文獻

[1] 何少芳, “互聯網+”背景下以提升就業能力為目標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優化研究[J].新校園 (上旬) , 2017 (4) .

[2] 曾建萍,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英語專業翻譯類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J].海外英語, 2016 (20) .

互聯網思維多媒體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美國,歷史思維,教學

一、我國歷史教學界

有關歷史思維研究簡況

我們把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已有20余年時間。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作品,集中產生在20世紀90年代,學者以趙恒烈和白月橋為代表。前者的成果匯集于《歷史思維能力研究》一書,后者除有《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部很有影響的譯著外,還有專著《歷史教學問題探討》。其他專論中,以葉小兵的《關于中學歷史學科能力的研究》、《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思維能力》為代表。另外,聶幼犁結合測量學發表的諸多論述“能力目標”的文章,以及趙亞夫有關目標分類、比較教育和理論建設方面的文章,也從不同角度探索了歷史思維問題;曹家驁、李云峰、趙仁山、施俊英等中學教師,則結合課堂教學做了有益的嘗試。

、在理論上我們到了怎樣的程度,周發增在《關于歷史教學的幾個問題》和《評薦(歷史思維能力研究)》兩篇書評中,做了較為透徹的解讀。葉小兵的文章,則基于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著重澄清概念和確定研究層次。在實踐方面,雒啟坤主編的《中學歷史創新教法》第3冊從歷史思維能力的意義、方法、構成和培養四個方面,對以往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使讀者從教學角度把握我國的歷史思維研究和運用水平。

作為歷史教學的研究熱點,今天在歷史思維的概念、特性、品質、模型、種類、功用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有效的教學實踐等問題上鮮有進步。以前輩學者的研究看,主要基于對80年代國內教育理論界流行思想的運用,諸如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三論”(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而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則用功不多。年輕學者雖然借助國外的相關研究(圍繞英美的課程標準)說明了某些問題,但就問題涉獵的深度和廣度而言,特別是在課題的系統性和創新性方面,則顯得有些只鱗片甲。概括地說,對于歷史思維在宏觀的哲學指導方面我們認識清楚,缺乏的是就歷史思維方法論的精細梳理;對于教學論中的歷史思維形式我們有自身的研究特色,比較忽略的是從歷史學角度確定歷史思維的內容;對于歷史思維教學的藝術性我們強調較多,沒有關注到的是歷史思維教學的科學性原則。

總之,何謂歷史思維、何謂歷史思維能力,特別在研究基礎、路徑、方法和如何將其轉化為有效的歷史教學方面,我國的研究者確有向國外學者進一步學習的必要。

二、美國學者的歷史思維研究視角

本文以弗雷德里克和蘭尼的《走進歷史教學》第三章為例,重點展示美國學者對歷史思維的概念、教學路徑和方法的研究視角。以下內容皆為原書作者觀點,題目和內容順序由筆者規劃;沒有引號的部分是筆者在原文基礎上刪減后重新組織的文字。所有內容都標注出原著的對應頁碼,以便讀者查閱。

1.作為核心課程的歷史課

霍普金斯大學于1872年率先在美國把歷史作為一門專業。1884年,美國歷史學會成立。在19世紀最后的10年,歷史課的擁護者更多的是致力于在基礎教育中確立歷史學科的地位。比如,1899年,美國歷史學會呼吁把歷史課作為中學的核心課程。不過,由于僅強調了歷史的專業性,且“附加閱讀”(閱讀原始資料)過多,教學效果并不好。直到20世紀60年代,過于強調第一手資料而忽略學生對歷史圖片等其他資料的興趣、只滿足部分有歷史學習天分的學生而忽略普遍學生的歷史素養、只關注單一文本的解釋而忽略將資料整合為有意義的歷史敘述的教學要求,諸如此類的教學問題才得到調整。

其實,即使是在十分強調第一手資料的早期,歷史教學也非研究的翻版。比如,1893年美國歷史學會“十人委員會”提出的“理想的歷史課特征”,與今天的課堂優化建議有著驚人的相似。從教學方法的角度看,它們都不是“原始資料教學”,其內容如下:(1)課堂討論;(2)解釋歷史而非死記硬背;(3)學生的口頭和書面報告;(4)辯論;(5)參與本地的社區活動;(6)參觀歷史遺址和博物館;(7)整合歷史學、公民學和地理學的相關知識;(8)使用信件、日記、地圖、照片、工藝品和手工制品等原始資料說明日常生活;(9)利用歷史小說;(10)運用視覺工具。

此外,在教學策略方面,該委員會還給出了以下思考:對上述建議,你還想添加什么內容?這些方法對歷史教學而言有什么獨特性?其他學科的教師怎樣把這些方法運用在自己的教學中?怎樣把歷史探究法(如使用原始資料)運用到社會學習中去?這就意味著要清楚歷史課程應居于基礎教育的何等位置。所以,把歷史課當作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在美國是百余年的一貫做法。其中,最有力的推進者是歷史學家。

2.什么是歷史思維

美國歷史學會在《學校中的歷史研究》報告中第一次提出歷史思維的概念,至今已使用了112年。盡管至今對歷史思維的理解依然莫衷一是,但是在歷史教師的詞典中它是不可或缺的。1999年,《全美歷史課程國家標準》將歷史思維確定為五個方面:時序思維、歷史理解、歷史分析與解釋、歷史研究、分析歷史問題并做出決策。隨后,不少州都采用了這個分法。這是百余年后該研究的一次重大跨越。

歷史學習需要特殊的理解和思考方法、智力習慣和認知過程,為的是讓學生能夠接近過去。因此,美國歷史學會曾針對教學提出了10個基本觀點:(1)首先是分析,其次是原始資料;(2)理解歷史學界的爭論;(3)正確評價目前的歷史編纂,了解歷史學家為什么會做出不同的解釋;(4)分析歷史學家如何運用證據;(5)理解偏見的產生以及基本觀點;(6)通過調查以及確定調查的重要性,準確地表述問題;(7)確定不同類型歷史變革的意義;(8)反復考察事件的原因,并關聯其連續性和變化過程;(9)理解主題、區域和時代劃分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10)盡管用目前的價值觀念可以觀察歷史的發展趨勢,然而要想恰當地理解歷史,需要依照當時的價值觀念進行嚴格的考察。概括地說,歷史思維基于對過去的理解,以及由歷史理解所轉化的對歷史事實的還原。

作者進一步引證說:“歷史思維不同于批判性思維,它對時間和空間有著很強的對應性,而批判性思維則缺乏這種重要的對應性。歷史思維被嵌入了大量的內容,并包含批判性思維?!薄皻v史思維包括歷史意識,這需要及時的反復思考。它包含時間和變革的理性思維,以及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三者之間的依賴性和獨特性的識別。它高于個體記憶,促使人們自動自發地通過其他人的記憶去認識世界,并通過篩選其記憶來思考世界。歷史思維包括根據當時的價值觀、視角和歷史相對論去思考過去的每一個時代,而不是將目前的價值觀強加于歷史。它迫使我們對于一種生活觀念進行持續的回顧和思考,同時要求反映出世界觀。沒有對未來的考

慮,過去將淪為懷舊之情。沒有過去,未來就不能從人類過去的文明之中受益。歷史思維是自我中心意識的一種矯正方法?!?/p>

3.歷史思維與因果關系

作者以“葡萄墜落”的原因形象地描述了如何應用歷史思維來理解因果關系中的“三個時段”問題:“當我們搖晃一株葡萄樹的時候,葡萄會墜落下來。是什么原因引起葡萄下落呢?如果搖晃柑橘樹會這樣嗎?如果葡萄成熟了,是不是不搖晃它們也會掉落呢?是否由于害蟲出沒而引起葡萄在成熟之前掉落呢?是地心引力導致了葡萄的掉落嗎?當葡萄接觸地面時,會滾向左邊還是右邊呢?在處理人類經歷時,幾乎不可能查明在幾種相似水平的解釋標準中,由哪一標準決定了確切的結果產生。有些解釋明顯很一般,而另一些則相當特別。以葡萄樹為例,通常歷史學家的研究,則在三個獨立標準(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連接點的誘因和時間方面產生作用?!?/p>

“長時段”歸因于人類不能掌控的規律性的趨勢。個人和社會團體都不能控制結局,因為與重大事件相比,歷史進程變化的速度和冰川形成一樣緩慢。長時段中因果關系的分類只能發生在非常長的歷史時期之內。例如,羅馬的衰落并不是在某一具體時間點上發生的,它衰落的部分原因是腐敗的官僚系統,這個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衰落。

“中時段”注重個人發揮自主性或者是人們一致認定已經發生的事實之間的關系。例如,在美國獨立戰爭和制訂美國憲法期間,起關鍵作用的個人能夠為國家和各州的未來設定一個發展軌道,同時還確定了對個人權利的保護和大多數的法律規則。

“短時段”幾乎都是適時直接的發生,甚至包括意外事件。以俄國革命為例,當布爾什維克黨在1917年底執政時,列寧是唯一把握住時機的人,“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在緊急時刻列寧被當局逮捕的話,布爾什維克的結果會是怎樣呢?十月革命可能不會發生,布爾什維克政權可能無法執政;隨后,20世紀的很多大事件可能都不會像已經發生過的那樣展開,包括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也許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殖民地自治化運動以及美蘇之間的冷戰”。

歷史承認因果關系,但對其解釋,既不是單一的也不是階段性的,“事件”并不意味著“發生”。歷史思維是對簡單思考或簡化思考的矯正。正因為歷史思維由“關系結構”建構而成并不依賴歷史課本和講故事,所以它歸根結底源于一系列的文化經歷,是由本體論(世界觀)、存在主義(我是誰)和認識論(我知道怎么做)構成的學習立場。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本體論、存在主義和認識論。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調查和了解自己學生的參照標準,使我們可以了解學生們思考歷史的觀點。另外,必須牢記學生的參照標準,包括在學校和家庭學習到的東西。也包括他們從同齡人和媒體那里獲得的知識。

站在這樣的立場,再看歷史思維的必要性,就有了這樣的觀點:“歷史是公民職責和權力教育的核心內容”。因為“歷史承認人類在創造性變革中所發揮的作用,并且歷史可以通過多個視角被觀察。對過去的多重解釋和對證據的批判性思考,有助于培養公民在遇到大量媒體信息時,具有選擇性地接受的能力”。毫無疑問,歷史思維是為學生成為合格公民所作的準備,它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須經過專門教育。

4.歷史思維與歷史教學

溫伯格使用“基于材料的啟發式教學”和“基于案例的啟發式教學”兩個概念,將歷史學家閱讀材料時的思考方式與歷史教學聯系起來。啟發式教學也能被定義為思維習慣。在分析原始材料前,歷史學家使用這類方法。比如,以提問的方式調查作者的資格、寫作動機以及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等問題。當你和你的學生采用材料進行啟發式教學時,實際上就在你們的觀點和前人的觀點之間設定了一個距離。

歷史學家運用案例啟發式方法時,會將幾個歷史文本進行比較。如果你的學生致力于這種文本分析,他們就能夠獲得史學素養。當然,實踐和知識的不斷積累,也能夠促進歷史理解水平的不斷提高。該方法還通常利用語境進行類比。比如,在讀林肯演講的同時找一篇他與道格拉斯的辯論,并將二人對待奴隸制的觀點加以比較分析。歷史學家需要理解文本語境,即他需要思考一個詞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究竟是什么意思,例如,“mere”這個詞,在莎士比亞時代是“純粹的”意思,而到了18世紀,對愛爾蘭人而言,就是一個侮辱性詞匯。

而在學生眼里,語言似乎不受時間影響,一直都有著固定的含義。事實上,單詞卻能夠喚醒思想。19世紀的美國政治領袖們無不尋求妥協?!巴讌f”意味著面對問題要換位思考,從反對者的方面尋求消除歧見的方式。它說明無論是誰,得到一些東西時也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巴讌f”曾是政治家的優良品質,但在今天則含有貶低色彩,一個政治人物習慣妥協就意味著他沒有原則,甚至為了實用的理由去做任何事。顯然,讓學生閱讀歷史資料時弄清詞匯的用法,對討論問題至關重要。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當你在課堂上引用一位歷史學家的觀點時,你可以使用和發展自己對該問題的見解。因為在多數情況下,學校教育與學術研究之間都存在“缺口”,歷史教師必須有將二者溝通的能力,即促使你的學生把歷史觀念和思維習慣內化為自己的歷史思維方式。另外,“請記住,雖然歷史思維是思維領域中的一種特有方式,但是它不會拒絕與其他領域的內容進行交流。多媒體教學和其他學習策略,都可用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一手、二手乃至三手文本,都有利于學生養成歷史思維的習慣,以彌補教學與研究之間的缺口”。

5.結構分析指導和歷史思維的生成

歷史課堂應該提供歷史思維結構。它強調的是,歷史學家在分析一個文本時會尋求各種思考角度。他們會集中精力考察歷史證據和歷史結論的可信度。將其轉化為教學,可以創造一個語境。比如,問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并由此展開教學活動:(1)材料啟發式教學:歷史學家在閱讀歷史材料前做了哪些工作;(2)案例啟發式教學:歷史學家是怎樣將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建立聯系的;(3)語境:歷史學家是怎樣描述本地區、國家的時間、條件框架的;(3)比較:歷史學家就同一時期歷史所進行的不同描述。

這些方法易于將理論與方法聯系起來。其中,語境與比較的文本分析方式,潛在的好處就是讓學生不再只是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置于歷史結構的大背景中。一旦熟悉了由這些方法所組成的分類結構,你就可以創造自己的分析方法,可以用它分析地圖、政治漫畫、廣播和電視節目、唱片、電影等歷史素材。同時,歷史思維還是一種特殊的探究,它需要教師和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文本分析,并且能夠及時關注文本的語境。

至于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以下課題或許能夠幫助教師找到方法:(1)你曾經熟悉的教學策略中,哪些對你要講授的話題有效?為什么它們是有效的?(2)描述一個你打算使用的教學技巧或教學策略,并明確

你為什么要選擇這個策略?(3)關于你要講授的歷史話題,學生都具備了哪些方面的知識?(4)在準備話題時,你打算使用哪些材料?又打算怎樣讓學生覺得這段歷史是如此的有趣?

三、從美國學者的研究視角

得到的兩點啟示

我國自1988年首次將“能力培養”寫入《歷史教學大綱》以來,逐步確定的“能力培養目標”有:正確計算歷史年代;再認和復述重要的歷史事實、結論和線索;解釋歷史概念;提高學科的閱讀能力;結合所學歷史知識,說明文藝作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做出科學分析和全面評價等。這些都歸為歷史思維的內容?!度罋v史課程標準》規定的五項內容,其專業程度顯然高于我們。僅以本文介紹的部分看,以下兩點或許對我國歷史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

1.基礎教育中的歷史教學值得史學家關注和參與

眾所周知,從歷史教學價值中抽去歷史思維,歷史課將毫無意義。特別是面對全球化、數字化社會所形成的前所未有的開放與自由局面時,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不可能幫助公民們應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問題;面對培養具有自我選擇、自我控制、自我決策乃至與人溝通、合作和把握機遇的能力的目標,沒有理解的歷史教學不可能對此有任何助益。

歷史學科在任何時候,都不易(也無必要)成為時代寵兒。如今我們更不奢望歷史教學大紅大紫,僅是強調歷史思維作用于個人思考和行為時,能夠為健全的公民社會貢獻良多。一句話,歷史課不是工具性課程。無論是從科學工具的角度說,還是從政治工具的角度看,歷史課的工具性都會抹殺它的人文性。而歷史課的人文性,又必定由歷史思維顯現出來。因此,非工具性的歷史課都強調自身的專業性,且這個專業性首先源于歷史學。因此,基礎教育中歷史教學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如果缺少歷史學、歷史學家的深度介入,就都難有高度、難以成熟,中外歷史教育概不例外。

遺憾的是,近60年來,我國中學歷史教學研究一直處在比較封閉的狀態。除編寫教科書這個環節外,史學家再無可作為。史學家談中學歷史教學無外兩個方面:該教什么——內容;該有什么立場——按照什么指導思想教。原則性內容清楚,專業性內容模糊。究其原因有四:史學自身應付政治過多,史學家不必為自己多添麻煩;以為中學歷史教學只是傳授歷史知識的工具,與史學無關、學術無干;史學的研究法缺乏主干,哪些方法是學歷史者必須掌握的,連大學歷史專業學生都少有訓練,更何況是中學了;史學家看歷史教學,滿眼都是知識,學習價值與方法都沒有知識重要。加之,歷史教科書編纂、歷史教學技能、歷史考試技術,似都有獨立的規律可循,可把歷史學和史學家拒之門外。結果是,像歷史思維(能力)研究這樣的專業性課題,歷史教學界的同仁探索了20余年,最靠譜的分類,其實只有“歷史事實的再認與再現、歷史材料的搜集與鑒別、歷史材料的領會與詮釋、歷史問題的分析與評價、歷史知識的鑒往知來”一種。

我們期待并呼吁史學家廣泛深入地參與歷史教育研究:一方面是該研究急需歸正和提升自身的學術地位,另一方面現代歷史教育有太多的課題關聯歷史學的進步。比如,大眾史學與公民素養、歷史思維與公民行動能力,歷史的獨特性與跨學科教育(或跨學科研究)、歷史精神與現代文化等等。包括對歷史課堂求真求實的主張在內,如果歷史教學沒有專業性和學術性,僅依賴考試研究的推進,歷史教學勢必維持在可學可不學的境地。

2.歷史思維研究需要實證基礎和進一步專業化

我國面向中學歷史教學的研究,無論是雜志還是專著,無論是復印報刊資料還是操作性指南,皆有兩大主流:考試研究和教法指導。如今的“學案”實為“磨題”,教學法則比對“課例交流”或“教學設計”。偶爾出一點有創新性的成果,仔細讀來又有不少錯誤、含混的概念。嘆日。我們能否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有更專業的指導呢?僅就歷史思維而言,筆者認為必須在兩方面突破:知識觀和專業化。

長期以來,歷史教學都是由知識教學主宰的。顯見的問題有:學生不學——學生對歷史沒有興趣;教知識一半是做宣傳——學生搞不懂、也不記。隱性的問題是:學生究竟該學什么;怎樣的知識對他們是有用的;究竟該怎樣學歷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們通常的做法是“減量”和“求易”。因為治標不治本,所以效果都不好。9到12歲的兒童可以理解多少年以前的事?是1000年還是10000年?12到15歲的兒童可以理解多深的歷史道理?用什么方式才能夠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20世紀90年代,有若干針對歷史思維或歷史能力培養的課題,但都沒有這類實證性的研究。實證不足,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在研究報告中為主觀揣測留有太多空間,無“測量手段”就是無實效成果!

當“過程與方法”成為歷史教學目標時。亦為歷史思維研究提供了硬性條件。我們的相關研究何時能向美國的同行一樣,具體陳述出各種操作標準,就需以實證為基礎回答如下問題。(1)學生通過網絡即刻就可以獲得歷史知識,教師該教他們什么;(2)在一個開放的知識世界里,學生可以找到任何風格的、出色的故事講述者,教師如何形成自己的且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風格;(3)當學生一味地沉浸于你的講述時,是把他們都變成你自己,還是讓他們挑戰你;(4)歷史教學的求真求實,與歷史思維有何關系;(5)歷史思維如何反映歷史教學的獨特性;(6)當我們把歷史思維和歷史思維能力畫等號時,是否預示著學歷史等于培養歷史思維能力;(7)在你的教學中,是否對不同層次的歷史思維有所區分;(8)“三維目標”與歷史思維的關系是什么,你如何界定它們之間的關系;(9)歷史思維的專業性表現在哪里,它與國家的歷史教學目的有何關系;(10)思維發展水平是可以測定的,那么歷史思維發展水平依據什么工具加以判定。

顯然,歷史思維或歷史思維能力的研究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不是我們沒有重視,不是我們沒有研究基礎,而是我們在學科研究層面不夠專業,我們的知識觀和方法論還相對落后。為此,應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更有賴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努力,特別是優秀的史學工作者應為此傾注他們的學識。

互聯網思維多媒體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隨著數字時代的動力性發展, 以互聯網思維所建立的管理新理念必然需要更新與發展。當前, 傳統的管理學內容體系在大多數教學體系中不具備發展性, 為了更好地把握管理學發展規律, 一定要做好三個特征分析:一是時間維度, 關注管理學概念時空發展的延展性;二是空間維度, 組織的無邊界性使得組織的利益相關者的邊界賦予了延展性。因此, 需要關注管理學內容體系更新與傳統理論的協調發展, 同時, 也要關注借助信息化發展, 匯集網絡資源, 整合有價值的資源, 做好信息篩選與評價, 探索如何滿足不同信息需求。從互聯網思維的角度來看, 需要系統梳理管理學內容體系, 認清管理學現狀的各種動因, 注意挖掘隱藏在種種表象下的內在規律。

二、互聯網思維下管理內容體系構建

(一) 管理學內容體系所存在的問題

教育部先后于2016和2017年的2號文件對《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和《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 在線教育的信息化資源平臺建設有了明確的要求?;诨ヂ摼W發展趨勢對混合課程建設提出新要求,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在此背景下急需進一步更新, 同時, 教學方法和教學渠道與手段也會在信息化平臺的建設中進行改革。目前, 管理學內容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1、管理學教學內容與互聯網革命的部分脫節

《管理學》是教育部高教司確定的經管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 也是其他專業的通識課。國內高校對于管理學教材的選擇除了多為國外不斷再版的經典教材外, 國內優秀的教材主要是周三多教授所編著版本, 教材的更新頻率不及現在新興案例不斷涌現的速度, 學生對于新時代新情況的獵奇, 難以滿足互聯網革命下的知識需求。

2、管理學混合教學資源的整合程度不夠

對管理學來說, 背概念、記條目是低效甚至無效學習, 學生僅僅通過教材及課堂教學難以進行自我構建認知結構, 基于在線網絡教學平臺和優慕課移動端的教學資源建設不足, 從平臺到移動端的整合程度不夠。

3、欠缺師生共建課程交流平臺

管理學的教學以講授為主, 缺乏探究, 雖然有課下電話、QQ、微信等渠道交流, 但交流互動的頻率嚴重不足, 學生提出問題的缺乏系統解答, 導致學生的學習仍然處于一種被動狀態, 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形成。

(二) 互聯網思維下管理學內容框架的構建

互聯網革命所帶來的新一輪的技術革命, 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都在尋求與本土市場的深度融合。探索管理與互聯網融合與再造的管理學正是管理學改革的核心之處?;ヂ摼W思維是新的觀念的提出, 更是已有管理觀念的重新包裝與充實。本文將互聯網思維界定為:在信息技術革命和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 互聯網對于組織內外部環境產生深遠影響, 組織需要聚焦新競爭形勢的變化, 明辨新的思維方式和管理觀念, 助力組織目標的實現。

建設“互聯網+”管理學, 教學過程強化互聯網思維審視、分析與處理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培養互聯網思維與虛擬管理技能?;ヂ摼W思維拆解為平臺思維、大數據思維、競合思維、跨界思維等, 以互聯網思維為新思路, 對管理基礎和管理職能進行深度分析, 構建起新思維引領下的管理職能與企業運營相滲透的管理學內容體系, 對管理學的理論框架進行系統更新與整合。

1、構建互聯網思維與虛擬管理技能的理論體系

認知主義的代表布魯納認為, 知識是具有遷移性的特性, 學習的實質是將學習的內容、學習的知識通過加以形象化的符號和特征的表象具體化進而影響行為和認知的過程。知識獲取的途徑一是可以通過教與學的方式獲得, 教授的過程是信息傳達、學習的過程是吸收強化, 通過教與學的融合實現有效的知識遷移。管理學教學體系的實踐性應用性較強, 適應時代特征的應變性也較強, 構建以互聯網思維為靈魂、以管理職能為主體, 管理職能與企業運營相滲透的管理學內容體系, 對管理學的理論框架進行系統更新與整合, 將學生群體對于管理學的認知地圖延展和擴充, 利用在線平臺資源庫的打造, 凸顯教與學的融合, 既能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吸收的能力, 又能加強教師引導課堂的主體地位。

在以認知主義為基礎的理論指導下, 互聯網思維的管理學教學體系劃分為管理基礎和管理職能兩部分。

(1) 第一部分:管理基礎。界定管理的內涵和外延, 主要研究“互聯網+”管理。內容涵蓋“互聯網思維與管理理念”“管理職能與企業經營的滲透與創新”“互聯網+管理系統”“新競爭形勢下的管理”等。

(2) 第二部分:管理職能。界定管理職能體系的新內涵。重點研究“預判與投資共贏型”的計劃與戰略、“平臺融合型”的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趨勢、“關注高激勵與績效力”的領導與溝通、“開放共創型”的控制與評價等管理職能與互聯網思維的融合。

以管理內容體系為核心構建互聯網思維下的管理學認知地圖, 引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觀念, 從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學習途徑與手段等方面形成管理學認知新體系。

2、“網絡平臺+移動端”的管理學混合教學資源整合

隨著網絡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體系中的作用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構建能夠促進學生進行知識內化的外部和內部環境, 在這個過程中, 教師是學習過程的協助者和推進者?;赥HEOL網絡平臺和優慕課移動端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根據學生的狀態選用最適合他們的模式。教師提供資源的過程更是教授學習方法的授之以漁的過程, 將學習的渠道和手段教給學生比將學習的內容教給學生對于學生認知的形成, 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最大化的發揮建構主義的理念?;旌鲜浇虒W模式建設的建立, 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增強, 結合社交平臺的發展, 學生對于在線互動學習的需求有了進一步的要求, 二者交互作用, 實現平臺優化。由于混合式教學模式包容性的特點, 本研究主要從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兩方面進行混合。

教學資源的整合是基于THEOL網絡教學平臺和優慕課的移動端的應用, 將“互聯網思維下管理學”的理論體系進行設計與完善, 利用平臺資源, 構成“平臺資源+教材資源+教學課件+其他平臺資源”的系統學習資源。其中的其他平臺資源的使用, 比如網易課程、愛課程等, 選取一部分內容為該教學服務, 尤其對于一些概念性的課程知識, 可以完全使用, 教師可以有更多時間專注于學生的個體發展。

3、學習方式的混合:自主學習和互動式學習相融合

在線網絡平臺的混合課程建設可以將“認知地圖”的思想很好地體現出來, 課程介紹、課程大綱、教案、課件等都會公布在平臺上, 相關材料, 課后作業, 評分標準等等也會按時推送, 這樣方式的使用能夠使學生預先建立“認知地圖”, 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借助混合課程平臺, 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劃分為“線上預習 (知識傳授) →線下課堂 (知識傳授) →線上互動 (知識內化) →線下實踐 (知識吸收/外化) ”四階段。第一、三、四階段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階段, 第二、三、四階段是師生互動學習階段。最終實現有效翻轉, 增強吸引力, 增大獲得感, 提升教學效果。

(1) 線上預習:課前通過學習任務的安排為學生的線上預習提供引導, 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學習的能力以及自我消化的能力。

(2) 線下課堂:課堂教學仍然是核心, 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對于知識的深度及廣度進行擴展, 拓寬學生的思路。

(3) 線上互動:課后利用已經有的資源, 讓學生進行課后的自我鞏固和反思, 實現知識的內化。

(4) 線下實踐:線下實踐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 結合教學內容, 聯系熱點焦點問題, 注重系列性和整體性。通過創新創業大賽、社會調查等等形式, 最終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現知識的吸收和外化。

三、結論及展望

通過構建管理學課程體系建設, 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共建管理學資源庫, 更好地融合互聯網思維下的需求。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反饋意見也可以為后期該模式的不斷完善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 其研究方法對于其他教學模式的研究者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項目所構建的混合教學模式的結構模型, 可以為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特別是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理論支持。本研究在混合式教學設計原則方法的指導下開發出基于THEOL網絡教學平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契合了混合課程建設的時代需要, 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具體策略和經驗也可以為其他管理類課程與THEOL平臺結合的實踐提供參考借鑒。

摘要:互聯網發展下的新的思維方式, 對基礎能力素養的提升提出新要求, 學科的內容體系需要重新整合?;ヂ摼W思維下的管理學教學作為混合式課程建設的突破口, 需要構建起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學資源平臺、自主學習平臺和創新教學方法實踐探索團隊, 進而打造實踐性與發展性較強的優質課程。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管理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吳玉萍, 狄軍鋒.“互聯網+”背景下的管理學課程創新教學研究[J].價值工程, 2017, 36 (02) :251-252.

[2] 趙大偉.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M].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4.

互聯網思維多媒體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在分析移動互聯網發展背景的基礎上,論述了平面媒體運營機構面臨的戰略轉換,并建立了平面媒體運營機構的戰略轉換模型。最后,在平面媒體運營機構的戰略轉換模型的框架下,提出了平面媒體運營機構應對新形勢的主要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平面媒體;新媒體

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對平面媒體的影響

(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及分析

寬帶無線接入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乃至在移動過程中都能方便地從互聯網獲取信息和服務,從而移動互聯網應運而生并迅猛發展。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簡稱MI)作為一種新興業務,通過智能移動終端,采用移動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業務和服務,包含終端、軟件和應用三個層面。終端層即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MID等;軟件即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和安全軟件等。應用層即工具媒體類、休閑娛樂類、商務財經類等不同應用與服務。

《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國發[ 2013] 32號,將培育移動互聯網等產業發展作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手段;隨后,國務院發布“寬帶中國”戰略,首次將寬帶明確定位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在《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豐富信息消費內容。大力發展數字出版、互動新媒體、移動多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促進動漫游戲、數字音樂、網絡藝術品等數字文化內容的消費。加快建立技術先進、傳輸便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提升文化產品多媒體、多終端制作傳播能力。加強數字文化內容產品和服務開發,建立數字內容生產、轉換、加工、投送平臺,豐富信息消費內容產品供給。加強基于互聯網的新興媒體建設,實施網絡文化信息內容建設工程,推動優秀文化產品網絡傳播,鼓勵各類網絡文化企業生產提供健康向上的信息內容。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8年7月)顯示,中國網民規模超8億,互聯網普惠化成果顯著。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普及率為57.7%: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升級,網絡扶貧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工作途徑,提速降費政策穩步實施推動移動互聯網接人流量顯著增長,網絡信息服務朝著擴大網絡覆蓋范圍、提升速度、降低費用的方向發展。

(二)移動互聯網對平面媒體的影響分析

15世紀末,一份以介紹貿易信息、城市動態、法庭仲裁以及其他地區風土人情為主要內容的手抄小報受到了威尼斯人們的廣泛歡迎,這個小報后人稱為《威尼斯公報》,也就是現代報紙的鼻祖。進入21世紀,互聯網對一切來自過去的傳統、習慣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包括報紙在內的平面媒體也受到了深刻影響,需要在欲火中重生。平面媒體在傳播的維度、方式、速度、受眾的廣度都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河南日報社原社長、知名報人朱夏炎曾說,“死的是紙,活的是報”。平面媒體如何脫胎換骨,如何借勢而為,成為媒體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的革新總是要有全新的經濟模式與之相適應。寬帶無線接人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使移動互聯網經濟得以出現并迅速發展?,F代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的補償性媒介理論認為,人在媒介演化過程中進行著理性選擇, “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對過去的一種媒介或某種先天不足功能的補救。正如窗戶是對墻的功能性補償,而窗簾又是對窗戶的補償一樣,人類媒介的進化史也是對原有媒介之缺陷不斷補償的過程”?;ヂ摼W整合了之前的聲音、文字、畫面等所有的傳播方式。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出現,可以使人民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使平面媒體的缺陷暴露無遺。單一的視覺、單一的維度傳遞信息已經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人們開始關注移動互聯網上的新的傳播業態。

二、平面媒體運營機構戰略轉換理論研究內容和實施戰略轉換的必要性

(一)平面媒體運營機構的戰略轉換的概念特點與內涵

平面媒體運營機構的戰略轉換就是組織為了動態地適應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或者為了利用潛在的機會而從原有戰略轉變到新戰略,從而不斷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平面媒體運營機構的戰略轉換是一個具有生態特征的戰略演變過程,是組織在快速變化的競爭條件下采取非固定式戰略趨向的一種必然結果,表現為平面媒體運營機構戰略具有周期性、實效性特征。

在組織所處的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前提下,平面媒體運營機構的戰略轉換要求組織具有較強的戰略轉換能力,這種戰略轉換能力以組織戰略環境創造為前提,增強組織戰略的學習機制和動力機制,增強組織從復雜多變的環境變化過程中識別戰略轉換的機會與最佳時機的能力。平面媒體在進行戰略轉換時,要建立起戰略管理的一套程序,并時刻注意戰略對組織運營的影響程度,通過組織內部流程再造和資源重組,達到戰略轉化的動態循環,創造組織戰略轉換環境,以利于組織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競爭力的發展。

(二)平面媒體運營機構戰略轉換的必要性

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以及國家宏觀政策調控,使傳統平面媒體運營機構經營條件和環境發生變化。解決經營模式和戰略轉換問題就成了平面媒體運營機構的當務之急。戰略轉換是解決平面媒體運營機構的長遠發展問題,關乎組織的未來,從整體上、方向上解答平面媒體運營機構要到哪里去、如何去。平面媒體運營機構如果戰略銜接不當,就有可能失去其原來的有利地位,并可能導致一步步走向滅亡。

三、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平面媒體運營機構面臨的戰略轉換和戰略轉換模型的建立

(一)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平面媒體運營機構進行戰略轉換的主要判斷依據

第一,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社會,處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信息創造價值,信息創造財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大眾每天需要面對著海量的信息,而傳統的、單一的平面媒體提供的信息容量有限。

第二,現在社會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以至于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中。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需要及時地、迅速地了解各種資訊,可以說,時間就是金錢。誰的速度快,誰最先發現了某種信息,就可能最先獲得某種價值。

第三,未來社會是一個綠色環保的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革新,有木漿制成的紙張的產量也將會一步步的萎縮,取而代之的將是是一種更加環保、高效的載體??梢哉f,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平面媒體的轉型也是遲早要發生的事。

(二)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平面媒體面臨的戰略轉換

第一,發行方式的轉換。對傳統平面媒體來說,發行、編輯、廣告是其三條“腿”,缺一不可?,F在借助移動互聯網,平面媒體紛紛推出電子版,傳統的發行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第二,媒體內容的轉換。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死的是紙,活的是報”。在現在自媒體時代,平面媒體人要利用自身的優勢,在傳播內容上下功夫,把報道做深,做透,把國家政策講活,不泛泛而談。

第三,經營創收模式的轉換。移動互聯網背景下,要改變過去單一的廣告版面創收模式,拓寬經營創收渠道和模式。

第四,讀者體驗模式的轉換。傳統媒體過去與讀者的溝通一般通過來信、郵件、電話等,常常是單向溝通,而現在要通過一切互聯網思維來增加與讀者的互動性,進行雙向溝通,讓讀者參與到媒體創作的過程中。

第五,媒體結構的轉換。由多樣性媒體產品供給向面對特定讀者對象的特色性媒體產品供給。

第六,平面媒體運營機構競爭格局的轉換,進行資產重組,組建大型傳媒企業集團。

四、戰略轉換框架下平面媒體運營機構應對移動互聯的主要對策及建議

(一)平面媒體運營機構一定要遵守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輿論宣傳規律,避免運營中的風險,確保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二)進行細致準確的市場定位和媒體產品研究。平面媒體運營機構應結合自身的現狀,通過對讀者人群的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選擇合適的細分市場進入,推出移動互聯網新的媒體形式,如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報、客戶端等,提供優質的新聞產品。

(三)招攬懂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人才,深入研究移動互聯網傳播規律?,F在媒體的競爭,其實質是媒體人才的競爭。傳統平面媒體只有擁有自己的懂互聯網傳播技術的人才,開發出一些適用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播平臺,才能不在技術上受制于人,這是塑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四)在移動互聯網自媒體時代,傳統平面媒體要用好、維護好自己原來創造出的“品牌”影響力。平面媒體的這個“品牌”一般都存在了幾十年,要借助移動互聯網讓其發揚光大。

(五)實力較強的平面媒體運營機構要在適合的機會進行企業并購和資產重組,同時吸納來自國內外的優質資源,組建大的傳媒集團,增強競爭力,實現集約化發展。對于一些新的移動互聯傳播業態,要有戰略眼光,要加大扶持和發展。由單一傳媒行業向以傳媒業為之主,多行業發展的轉變。多行業發展反過來又促進傳媒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農村版)

互聯網思維多媒體教學論文范文第6篇

(一) 社交媒體的類型存在多樣化的特征

社交媒體有社區類、即時通訊類、移動直播類、視頻錄播類、娛樂類、婚戀類、職場社交類、旅游類、音頻類等等多種類型的社交媒體軟件。在對一百個社交媒體進行分類整理時不難發現社區類社交軟件所占比重最大, 為百分之28, 即時通訊類社交軟件占21%, 娛樂類軟件占20%, 匿名類軟件占19%, 婚戀類軟件占6%, 博客微博類軟件占3%。

(二) 網絡用戶對社交媒體使用較為頻繁

有數據顯示, 2016年中國用戶所有媒體每天總用時為6小時08分。騰訊發布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全年綜合業績顯示, 微信活躍帳號數達到6.97億, 較半年前增加近1億。另據根據騰訊發布的《2016年微信平臺數據研究報告》, 超過九成用戶每天都會使用微信, 使用微信時間有半數超過了一小時。61.4%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會使用朋友圈。

二、社交媒體的運行規律

(一) 真實的個體構成社交媒體的信息流

1. 在互聯網時代下, 自媒體發展愈加激烈, 個體互動也愈加頻繁

自媒體就是指以個體用戶為單位的信息傳播源頭, 以互聯網為平臺, 用先進的技術手段, 以圖片或者文字、視頻等形式傳播給其他社交媒體使用者, 是一種自發的媒體傳播形態。

自媒體用戶可以通過登錄自己的社交賬號, 把自己的所見所聞, 抑或是自己身邊發生的平凡小事通過網絡傳遞給任何一個社交媒體用戶。[1]P35-40現在很多有新聞價值的事件都是通過自媒體報道出來的。

2. 每一個個體在社交媒體當中收獲信息的同時也在創造價值

在瀏覽任何一個網站時, 網民都會看到網站上形形色色的廣告, 而在瀏覽網站的同時也會被廣告所吸引, 這個過程就創造了價值。他們的用戶點擊量或者是瀏覽量就像是商場中的價格標簽, 使其網站都有了自己的身價, 廣告商在投放廣告時, 用戶的點擊量也是衡量是否可以在這一網站投放廣告的標準。

3. 在社交媒體中用戶發布的信息是可以被追蹤的

在每一個用戶發布信息的同時, 這個用戶名和這條信息就是同時存在的了。比如在新浪微博搜索一個關鍵詞, 這個關鍵詞可以按照發布時間、討論熱度等邏輯順序排列, 然后根據搜索細節, 找到跟自己需求相關性比較強的內容。而與這個內容同時出現的還有發布者, 可以通過點開發布者的主頁獲取到這個用戶的一些基本信息。并且可以跟發布者直接進行交流溝通。

(二) 社交媒體傳遞具有及時性特點

社交媒體有一個比較顯著的規律特征, 就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有更多的人能夠獲知此條信息。比如有很多的新浪用戶“大V”有很多的粉絲, 其中演員姚晨的粉絲數量為8060萬, 主持人何炅的粉絲數量為8454萬, 他們的粉絲數量極其驚人, 在這些微博“大V”在發布信息的同時, 只要是關注他的人都可以接收到, 而且是第一時間, 而這些關注的用戶進行二次發布也就是轉發, 就可以讓更多用戶, 甚至是沒有關注這些人的用戶看到。從而得以在短時間內進行大規模、多層次的傳播。

(三) 社交媒體是對傳統媒體信息進行整合

每一次科技的變革都是對既往習慣的顛覆, 互聯網領域的變革尤為如此。微博這一社交媒體通過實踐組織信息的排列結構和傳統站點通過空間呈現信息的結構, 組合成一個信息交匯的網絡。社交媒體上的每一個賬號都可以通過一個看不見的手去抓取傳統網站的信息然后到他們各自的時間軸, 并且每天都有數以億計的不看見的操作, 把整個互聯網上常用的站點信息進行分享。

三、互聯網時代下社交媒體的反思未來發展趨勢。

(一) 社交媒體的反思

1. 泛娛樂化[2]P101-105

社交媒體中泛娛樂化現象嚴重, 受眾在選擇信息進行接收時總是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 就會出現“失衡螺旋”的現象, 如此反復, 一些通過人工智能的篩選, 社交媒體所認為受眾不再感興趣的新聞、但是很重要的新聞就不再出現再在某些用戶的視野范圍內。所謂“回音壁”的現象也會愈演愈烈, 也就是說, 社交媒體通常會把用戶經常閱覽的同一類型的信息推送給用戶, 反而對于一些并非同一類型但是很重要的信息就會被忽略掉。

2. 謠言泛濫

在社交媒體這一公眾信息平臺上, 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 一些居心不良的用戶利用這一漏洞, 認為傳謠造謠的成本比較低而在網上進行謠言的擴散和傳播。謠言傳播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事件本身的重要程度, 二是公開信息的不充分程度。

(二) 社交媒體的未來發展趨勢

1. 每一個社交媒體用戶都有一條屬于自己的時間軸

數以億計的用戶, 通過社交媒體記錄自己的生活, 最終每個用戶都有一條自己的時間軸, 這條時間軸只是記錄某一個用戶的使用情況的, 它就像一個公開的日記本流淌在時間的長河里, 并且是每一個用戶都可以擁有的。

2. 社交媒體更加人性化

人工智能的發展令人矚目, 它會應用于各種新興科技, 同時也會應用于社交媒體上。同時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也同樣迅速, 它同樣也會在社交媒體上有個更多的體驗。比如淘寶海購就應用了VR技術, 使用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摘要:我國現階段是處于一個互聯網加的時代, 很多媒體都是依托于互聯網這個平臺上發展壯大的。本文從社交媒體的發展現狀入手, 著重對其社交媒體的發展規律進行逐步探究, 追尋社交媒體的未來發展模式并指出不足, 使其能夠加長盛不衰的得以發展。

關鍵詞:社會化,信息追蹤,用戶體驗

參考文獻

[1]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35-40.

上一篇: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探究論文范文下一篇:學業職業生涯道德修養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