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美聯合公報范文

2023-09-21

中美聯合公報范文第1篇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廣告也開始跨越種族和文化,筆者基于中國知網從跨文化交際/傳播(ICC)的角度出發,對國內近些年來關于跨文化廣告研究的文獻進行分類并做簡要評述。

【關鍵詞】廣告;跨文化研究;綜述

【作者簡介】張成,河北農業大學。

一、前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持續推進,跨文化廣告已經充滿了我們的生活。國內關于廣告的研究一直很熱,涉及到不同的學科,如廣告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經濟學等等,筆者在中國知網以“廣告”和“跨文化”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篩選之后發現國內在關于跨文化廣告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跨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際兩大方面,這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CC)在國內的兩種譯法以及學科劃分不無關系。因此,本文從這兩大方面出發,對近年來國內關于跨文化廣告研究的文獻進行分類,并在梳理之后做簡要評述。

二、研究現狀

跨文化廣告的定義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國內學者賀雪飛(2007)對此做出了界定,她認為:“跨文化廣告傳播,是在不同文化疆域間的廣告傳播,廣義上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國內領域的跨文化廣告傳播,即在一國范圍內的跨種族、跨民族及不同亞文化之間進行的廣告傳播活動;二是國際領域的跨文化廣告傳播,是廣告信息從一國向另一國的流動”。而狹義的跨文化廣告即國際領域的跨文化廣告。本文所討論的關于跨文化廣告研究主要針對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跨文化廣告。

1.跨文化傳播。近年來,關于跨文化廣告研究的中,跨文化傳播方面的研究占很大部分,而其中又以“傳播策略”為主要內容的文獻占多數,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陳云萍的《廣告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及傳播策略》(2008)、周凱的《“中國制造”廣告的跨文化傳播策略》(2010)、李昕霖、羅萍的《國際品牌廣告在中國市場傳播中的問題與策略》(2013),這幾篇論文分別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相應的策略,但仔細分析比較之后不難發現標準化、本土化和共鳴成為了跨文化廣告策略研究論文中必提的策略。

除了“傳播策略”以外,還有一些論文強調傳播學理論對跨文化廣告研究的闡釋力。例如,孫惠英的《廣告傳播中的跨文化思考》(2004)借鑒大眾傳播模式,賀雪飛的《論跨文化廣告的傳播模式與傳播效果》(2007)以奧斯古德-施拉姆傳播循環模式為模本,建構了跨文化的廣告傳播模式。此外,還有李淑芳的《廣告跨文化傳播的文化倫理辨析》(2011)從跨文化傳播的倫理意義出發,明確廣告跨文化傳播的基本倫理,透析標準化和本地化兩種廣告跨文化策略的實質。

2.跨文化交際。從跨文化交際角度研究廣告的文獻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以跨文化交際學中的理論,如文化價值觀、文化維度、非言語交際、面子理論等為基礎進行的研究以及從跨文化交際視角出發結合其他學科,如翻譯學、語用學、心理學結合進行的研究。

第一類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張瀾玉《中美公益廣告文化價值觀對比》(2008)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論、羅基奇的價值觀調查以及克拉克洪和斯喬貝克提出五大價值取向理論中的個別文化價值觀為研究的理論基礎,通過對中美公益廣告的比較研究,闡述兩國公益廣告中文化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潘妮的《論跨文化廣告中的非語言交際》(2009)以非語言交際理論為指導探討了跨文化廣告中的非語言交際問題并試圖以此對于跨文化廣告的創意及傳播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文晴的《跨文化視域下中美廣告“面子”解讀》(2013)從跨文化與文化研究角度,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符號學分析方法等探討“面子”與媒介技術和消費文化的關系,并結合案例分析法解讀中美廣告語所體現的“面子”差異。

第二類論文中有殷優娜的《從人際意義視角看中美文化對其廣告話語影響的比較研究》(2005)以韓禮德的人際意義理論為參照,以中美兩國的商品廣告為分析樣本,看中美文化對其廣告話語的影響何在;王守宏在其博士論文《跨文化語用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策略研究》(2012)中重點從外宣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入手,以跨文化語用學為理論框架,探討如何消解外宣翻譯中的文化障礙以實現有效、成功的外宣翻譯。

三、現狀的不足

從中國知網檢索、篩選后所得的文獻來看,無論是從跨文化傳播還是跨文化交際角度出發所進行的研究,都是以思辯類的定性研究為主,采用實驗法、個案分析、問卷調查等定量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學者偏少,因此,文獻中的發現與啟示都比較寬泛,對現實生活中的廣告產生的影響并不明顯。

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迅猛發展,微信、微博等新興社交媒體不斷涌現并且受眾廣泛,廣告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電視、雜志、報紙等傳統媒介,而國內針對網絡新媒體中廣告的跨文化研究還較少。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國內關于跨文化廣告的研究主要以跨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理論為主,結合語言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研究方法也以定性研究為主,筆者以為國內的研究應綜合各學科理論知識、多嘗試個案分析、問卷調查等定量研究方法,并且對網絡新興媒體給予更多的關注,從而推動國內關于廣告的跨文化研究。

參考文獻:

[1]姜智彬,黃羲煜.中國跨文化廣告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J].廣告大觀(理論版),2014(3):11-17.

[2]李淑芳.廣告跨文化傳播的文化倫理辨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1(6):81-85.

[3]李昕霖,羅萍.國際品牌廣告在中國市場傳播中的問題與策略[J].新聞世界,2013(7):209-210.

中美聯合公報范文第2篇

(1)書信,包括正式書信和非正式書信、(2)計劃、(3)梗概、(4)報告、

(5)評論、(6)創作。美國語文教學則傾向于從寫作能力要素的角度對文體進行分類。對各文體的訓練要求可以較明顯地反映這一特點。例如“梗概”的寫作要求是:“記下主要的事實,接著要用完整的句子寫下來,用不同的方式將它們連接到一起,然后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形容詞和材料。最后使文字比較簡潔。”從這一段介紹來看,“梗概”的寫作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相當于我國作文教學中的縮寫。再如,對“創作”并沒有嚴格的文體形式上的要求,而是把它定義為“創造性寫作”,并提出了“真誠、感情、獨特性”三點要求,指出:“說明性文章傾向于使讀者思考,創造性的寫作則是讓讀者感覺。創造性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態度,沒有哪兩篇文章是完全相同的。”這里所說的“創作”并非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文學創作,而是指寫作中的創造能力。美國語文教學中的“實用文”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體概念,而是突出各類文體中的“實用性”。這與我國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文”是有所區別的。我們所說的“應用文”是指實用功能很強的一類文體,可以劃分出若干種具體的文體,每種文體都有形式上的特殊要求。從邏輯上看,美國語文教學對文體的分類顯得不夠嚴謹。但各種訓練文體都從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

中美實用寫作教學比較研究:

中美聯合公報范文第3篇

2018年1月以來, 美國政府陸續針對進口大型洗衣機、光伏產品、進口中國的鑄鐵污水管、鋼鐵和鋁等出臺關稅政策。而3月22日, 特朗普簽署了總統備忘錄。緊接著3月23日, 中國做出回應, 中國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并征求公眾意見, 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 以平衡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給中方利益造成的損失。

4月4日, 美國政府發布了加征關稅的商品清單, 將對中輸美的1333項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關稅。4月5日, 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依據“301調查”, 額外對1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4月16日, 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宣布, 中國電信設備商中興通訊將被禁止從美國市場上購買零部件產品, 期限為7年。

面對美國一系列舉動, 中國也未坐以待斃。4月17日, 中華國商務部發布公告, 初步認定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存在傾銷行為, 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4月19日, 中國商務部決定對部分進口鹵化丁基橡膠產品實施保證金形式的臨時反傾銷措施。

2 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的影響

2.1 進口增加, 沖擊國內市場

中國加大自美國的進口, 整體上將對中國農業產生一定沖擊, 尤其是豬肉養殖行業可能會面臨美國低價產品較大的價格沖擊。而能源進口的增加可以使得我國能源種類與能源來源更加多元化, 有利于我國能源供應的穩定。聲明中并未提到中美在制造業加深合作的具體指向, 如果進一步增加進口, 對制造業而言, 將加快相關產品形成競爭性市場, 有競爭才有進步, 希望會有更多的制造業向家電行業一樣在充分競爭中脫穎而出。

2.2 短期緩和, 長期仍需關注

中美貿易戰的階段性緩和, 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均大大下降, 短期風險偏好有望得到提升。但當前中美雙方似乎僅就解決貿易問題達成了框架性協議, 具體實施方案以及進口規模還有待進一步的溝通與博弈。同時, 由于特朗普本人執政風格高度不確定, 未來是否會出現反復也無定論, 中方應做好相應的應對準備。

3 應對貿易摩擦的政策建議

也就是說, 中美貿易摩擦只是階段性的緩解, 未來仍將經歷長期拉鋸戰, 將成為常態問題, 長期存在、持續發酵。

3.1 大力發展高科技產品

事實上, 如果美國在高新技術產品方面對中國做出寬松的政策, 對標加拿大, 那么美中貿易逆差會減少30%甚至更高。美國將軍民兩用的高科技產品當成了純軍用產品, 所以對中國完全沒有放開, 如果這部分放開的話逆差會減少很多。世界經濟和中美經濟均進入了一個重構階段, 未來中美經貿關系將是一個合作與競爭共存的關系。值得強調的是, 中美貿易爭端必須堅持以高科技產業發展為核心, 也只能以高科技產業發展為衡量方法。

3.2 實施改革驅動發展

其次, 在企業間達成共識, 利用企業的力量來推動開放和改革。針對本次的貿易摩擦, 美國波音公司已經發出聲明, 聲明表示“將主動與兩國政府接觸, 并在美中兩國領導人富有成效的談判基礎上繼續努力, 因為強大而充滿活力的航空航天工業, 對兩國的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都是重要的。”

3.3 加大對市場的開放和拓展。

2017年, 中國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19%, 對歐盟是16.4%, 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28%。此前, 我們對于美國的依存度還是過高, 所以現在應該極力開拓歐盟市場, 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開放, 另外, 應該啟動與更多國家的自貿協定, 如2016年開始啟動的中國-加拿大自由貿易協定等。

3.4 中美直接的對話談判

美國挑起貿易戰, 一大理由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太大, 要通過加征關稅來減少對中國商品的進口, 縮小貿易逆差, 但其計算方法和統計數字都存在有誤的地方, 需要兩國商務部門和海關相互合作, 拿出正確的數字反映中美貿易問題的真實現狀。其次是中美貿易出現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自我限制對華出口, 導致逆差的產生。美國很多產業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中美兩國完全可以通過協商談判的方式, 改變中美貿易的狀況。

整體而言, 在中美貿易摩擦問題上, 中國一直保持克制與理性, 中國出臺反制措施回擊美國的貿易保護行為, 根本目不是立足于“打貿易戰”, 而思路仍將是雙方在尊重對方核心利益關切的基礎上, 平等發展雙邊關系, 實現“合作共贏”, 推動中美關系繼續向前發展。

4 結語

中美關系是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的貿易摩擦, 也需要放在這個大背景下看。守成大國需要尊重新興大國的利益訴求, 新興大國也需要正視歷史形成的力量平衡, 通過兩者之間, 以及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互動, 最終形成新的世界秩序。不論對于守成大國還是新興大國, 這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許多問題, 往往需要從政治經濟到時代特征的通盤考慮, 單一層面的考慮往往會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本文重點闡述了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 產生這種貿易摩擦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影響, 病針對其出現的影響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摘要: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日漸強硬。首先在戰略上, 2018年年初, 特朗普政府公布兩個重要官方戰略文件:《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美國國防戰略報告》。這兩份文件無一例外地將中國描述為美國首要的“戰略競爭者”。稱美國“將提升競爭意識, 應對這一挑戰”。在貿易領域, 特朗普政府主動挑起貿易摩擦, 為達到自己目的不惜引發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摩擦升溫。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合作

參考文獻

[1] 曲德輝.中美貿易摩擦升溫市場驚慌不失措[N].期貨日報, 2018-03-26.

中美聯合公報范文第4篇

1 問題的提出

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1996年,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率先在全國高校中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 2004年起, 還堅持把創業教育“啟蒙”納入入學教育, 來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本科創業教育始于1998年, 十余年來受世界范圍內創業教育影響, 我國高職高專和普通本科學校的創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 但總體來說, 我國創業教育仍處于探索階段, 學科基礎薄弱, 沒有專門的創業相關專業, 沒有形成系統、穩定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創業教育缺乏有創業經驗和創業實踐的師資隊伍。創業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2 中美高校創業教育現狀

2.1 美國高校創業教育發展

創業教育最早興起于美國。1947年, 哈佛商學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開設了《新創業企業管理》課程, 有188名MBA學生參加了學習, 后來, 該課程被眾多的創業學者認為是美國高校的第一門創業學課程。1968年, 百森商學院率先在本科教育中開設創業學方向, 學生開始有機會系統的接受創業課程。1979年, 大衛·伯奇出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工作產生過程》, 推翻大型企業是經濟支柱及新就業機會主要創造者的傳統論斷, 揭示了創業對創造工作機會, 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后, 創業教育向大眾化和尖端化兩個方向發展, 幾乎所有參加美國大學排名的大學都已開設了創業課程, 并且創業教育開始培養創業學方面的工商管理博士, 創業教育的學科體系逐步得到完善。到2005年為止, 美國共有1600多個學院開設了2200門關于創業課程。

目前, 美國高校已設立本科和研究生創業管理專業、創業活動中心、創業教育研究會等, 并為創業者提供短期創業培訓。創業活動中心還與社會建立廣泛的聯系渠道, 成立大學科技園、風險投資機構、創業資質評估機構等, 形成了高校、社區、企業良性互動的創業教育系統。同時高校還加強與基金會、創業協會的聯合, 建立了創新教育聯盟并設定了創業教育的標準。

2.2 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現狀

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 本科創業教育始于1998年, 清華大學在國內管理學院為MBA開設了“創新與創業管理方向”。自1999年始, 團中央每年組織全國性的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 以此引導和促進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的發展。經過十年左右的發展, 與20世紀90年代初創業教育剛剛在我國出現相比, 雖然目前許多高校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開展創業教育, 如創業競賽、創業課程開設、創業實踐等, 但總體來說, 我國創業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 沒有形成全社會的創業氛圍, 沒有專門的創業相關專業, 沒有形成系統、穩定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創業教育缺乏有創業經驗和創業實踐的師資隊伍等, 創業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落后于美國、英國。

3 美國高校創業教育帶來的啟示

3.1 形成全社會的創業氛圍

高校創業教育是涉及政府、社會、企業、高校的一項系統工程, 有效的創業教育需要不同機構協同聯動。 (1) 有效的政府推動。目前, 我國創業教育主要由政府推動。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創業教育的作用, 通過制定創業政策、稅收政策、提供創業基金和場地等形式支持和鼓勵大學生創業, 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 發揮社會的后盾作用。社會中的校友資源、家庭資源、各種基金會和公益團體都有可能為創業教育提供支持。同時, 社會中的風險投資商、天使投資商更是創業資金的重要來源。 (3) 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的聯系。除創業知識外, 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必須在實踐中才能獲得, 企業可以為創業項目提供實習機會, 促進產學合作以及科技創新向創業的轉化。同時, 來自企業擁有創業實踐經驗的創業者是高校創業導師、創業計劃大賽評委和創業論壇客座教授的不二人選。

3.2 加強創業教育師資培養

理想的創業教育要建立起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目前, 我國高校從事創業教育的師資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從事企業管理和戰略管理教學的經濟類教師, 另一類是輔導員和從事就業工作指導的教師。從總體上看, 我國高校合格的專兼職創業教育師資都極為緊缺。因此, 高校首先應組織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參加創業模擬活動, 以獲得創業的體驗;其次, 對教師進行專門化訓練, 使之學習和掌握有關教學知識;再次, 通過創業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和研討會來培養師資;最后, 邀請具有創業經驗的成功企業家擔任創業教育課程。

3.3 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

由于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 沒有完成的知識體系和課程結構做支撐, 缺少可操作性。因而, 應盡快建立起一套適合我國國慶和高校實際的創業教育體系, 開發出一系列實用、科學的創業教育課程, 這樣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才有章可循, 具有可操作性。在創業教育課程開發過程中, 應積極借鑒國外大學實施創業教育的有益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 圍繞創業過程的具體環節而展開, 全面開展面向全校學生的必修和選修的創業教育課程, 在傳統教育課程基礎上突出創業, 把創業社會常識、創業心理和技能、市場經濟、經營管理、財務管理、商務知識、法律知識、公關和交往等與創業相關的課程增加進去, 重在培養學生創業意識, 構建創業所需知識結構, 完善學生綜合素質。

3.4 構建創業教育實踐服務體系

創業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 創業教育實踐服務體系是服務于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服務于大學生現實創業需求的重要體現。學??梢岳米陨砩鐣Y源, 根據學生創業項目的需要和特點聯系孵化小企業的大、中企業, 讓有創業計劃和能力的學生和大、中企業聯手創辦小企業。學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創辦一些實體, 為學生提供實戰演練場所。還可以鼓勵學生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利用周末及業余時間創立一些投資小、見效快、風險小的實體, 以營造創業氛圍。

摘要: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 培養具有創業意識、開拓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對當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學習和借鑒國外高校創業教育的成功經驗, 對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美國,高校,創業教育

參考文獻

[1] 費黎艷.中美高校創業教育模式比較研究[J].海商學院學報, 2007 (6) :93~94.

中美聯合公報范文第5篇

摘要:作為居世界前兩位的石油進口和消費大國,中美都離不開中東石油。中美在中東必然因石油而發生關系,這種關系具有雙重性——事實上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在中東石油領域,如果兩國展開過度競爭甚至惡性競爭,雙方可能走向“零和”或兩敗俱傷的“負數”結局;如果兩國開展對話、合作或實現競爭下的合作,則完全可以在中東石油甚至其他能源領域實現互利雙贏。

關鍵詞:中東石油;中美博弈;國際競爭;能源合作;中美關系

作者簡介:舒先林,博士,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教授(湖北武漢4 30205)。

本文為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石油進口大國互動關系與中國能源安全戰略研究”(2009106)和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石油進口大國互動關系與中國石油安全研究”(2008d0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東地區在當代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這體現在多個方面,而石油資源可能是其最大戰略價值所在。作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石油進口和消費大國,中美都離不開中東石油。由于美國中東石油戰略實質上是一種霸權戰略,主導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因此中國中東石油供應安全問題必然涉及一個重大變量——美國因素。該因素不僅事關中國經濟利益,還涉及中美政治和安全利益等方面國家利益。分析和研究中美在中東石油領域博弈的性質和特征,把握中美中東石油競爭與合作的雙重屬性,推進中美在中東石油和其他能源領域開展良性競爭和國際合作,對于避免中美因能源利益走向對抗或沖突,實現兩國能源安全雙贏和穩定國際能源秩序,均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互動:中美中東石油關系的特征

由于石油是一種特殊商品,除經濟屬性外,其濃厚的政治、外交和軍事色彩與國家戰略利益緊密相關。因此,考察中美石油關系離不開對中美關系大局的分析,中美關系大局主導著中美石油關系,特別是中美中東石油關系的性質和基本走向。

1 中美關系基本格局及發展態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美關系,基本處在曲折波動、搖擺發展的不穩態勢之中。但也應看到,兩國自建交以來關系確有很大發展,雙方在許多領域都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對兩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不少利益。冷戰結束后,中美關系的戰略基礎由冷戰時的外在因素(如聯合抗蘇)轉向內在因素(國家利益),雙方關系在波折起伏之中逐步發展。1997年江澤民主席訪美時與克林頓總統共同簽署聯合公報,達成兩國共同致力于建立“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的共識,雙方關系隱約出現健康而穩定的發展趨勢。2001年小布什總統就任伊始,宣稱中國不是美國的戰略伙伴而是“戰略競爭對手”,中美關系一度又蒙陰影。但隨著“9·11”事件的爆發,曾被視為對中國持強硬態度的布什政府又將中國視為“朋友”,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甚至稱這一時段的中美關系為自尼克松訪華以來的“最好時期”。2008~2009年奧巴馬政府上臺前后,中美兩國將小布什政府時期的“戰略經濟對話”提升為“戰略與經濟對話”,多次強調共同利益、共同責任和合作基礎,并在涉及氣候變化、清潔高效能源、環境保護和能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區域性問題及其他政治經濟問題方面達成廣泛共識或諒解備忘錄。與此同時,有關中美關系重要性的一些新概念(如G2、Chimerica)日益為世人所關注。

但中美關系的發展事實上充滿了曲折。對此,有著豐富外交經驗的中國前外長錢其琛深有感觸:“中美之間既有合作又有斗爭,所以自尼克松以來的美國歷屆政府不管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奉行一種‘合作加防范,接觸加遏制’的對華政策。這種兩面性決定于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本性和它的國家利益。因此,就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一樣:盡管中美之間麻煩不斷,但是總不至于破裂;而中美關系取得進展的時候,又往往冒出來新的問題?!庇纱丝磥?,中美關系的發展似乎與美國政要偏好和個性相關,總是處于偶然、混亂和無序之中而無規律可循。其實中美關系也有其基本規律,主要表現在中美之間的合作領域日益擴大、兩國關于世界穩定與和平觀念及其發展模式仍存分歧以及美國對華政策繼續保持兩面性等三個方面。因此,中美關系呈現出“時好時壞”的搖擺性和雙方“可敵可友”的可逆性狀態也是一種必然現象,這主要由中美關系矛盾的性質和特點決定。

中美關系的矛盾根源于兩國國家利益的結構性矛盾:雙方在對外戰略目標和社會制度性質等方面基本對立;在經濟利益方面相互交織甚至相互依賴;而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上既存在重大差異又發生著碰撞和交流。這表明,在中美關系中交織著共同利益、交叉利益和沖突利益等結構性利益矛盾關系,這種利益矛盾關系正是產生中美雙方“可敵可友”狀態的根本原因。因此,未來中美關系大局及其發展趨勢也必然受制于此,呈現既對抗競爭又妥協合作,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的發展態勢。

2 中美中東石油關系的雙重性

在國際經濟領域,石油是一種按照商業原則交易的最大宗貿易商品,但在國際政治、外交乃至軍事領域,它往往又成為一種戰略資源和大國爭奪的對象與戰略工具。在國際政治經濟學專家羅伯特·吉爾平看來,大國關系在“體系的變更”、“系統的變革”和“互動的變化”三個層面對國際體系產生影響。所謂“體系的變更”,主要是指該體系的各種實體或主要行為者特征的變化;“系統的變革”,包括權力在國際上分配的變化、威望等級的變化以及體系中具體規則和權力的變化;而“互動的變化”則是指一種國際體系中的行為者之間在政治、經濟以及其他方面的互動,或者各種進程的變化。如果把吉爾平的國際體系變革理論加以引申,將美國所建立的中東石油霸權體系視為一種國際體系,那么,可據此分析中國參與中東石油開發與貿易對美國石油霸權體系的影響,進而探討中美中東石油關系在三個層面上的表現。在第一個層面上表現為沖突利益:美國要維護中東石油霸權體系,確保對世界石油格局的控制;而中國主張建立國際能源新秩序,公平合理地參與中東石油資源的競爭。在第二個層面上可能有交叉利益:美國不能無視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的貢獻以及由此導致的石油需求增長,不能干涉中國以和平方式和商業原則與中東產油國開展能源合作。當然中國也不會以不公平競爭的方式,更不會主動以武力或武力威脅的方式影響美國中東石油既得利益。而在第三個層面上可能有共同利益:面對國際石油需求的巨大增長、石油地緣政治爭奪的加劇以及石油價格波動的風險,美國與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石油消費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有責任開展合作,并就各自的能源政策和戰略與國際或地區石油組織(如OPEC、IEA和APEC等)加強溝通和協調。只要中國在中東獲取石油的行動不引起“體系的變更”,即不動搖或瓦解美國中東石油霸權體系,那么中美石油合作仍然是可能的,反之,則會產生競爭,甚至出現對抗和沖突。

中美中東石油關系在中美關系大局中既不是兩國共同利益,也不完全成為沖突利益,而可能

是一種交叉利益為主的利益關系,或在交叉利益與沖突利益之間移動的關系。這表明中美中東石油關系如中美關系一樣也是一種不穩定的利益關系。從石油的經濟屬性方面看,可能存在一定共同利益,但更多是交叉利益;從石油的非經濟屬性看,則基本不存在共同利益,而存在沖突利益的可能性較大。由于中美在石油方面的直接經濟利益(如中美石油企業合作產生分工利益及商業利潤等)小于石油的非經濟利益(石油安全及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因此兩國不會在政治上主動尋求合作;但如果兩國整體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加大,以至一旦中國經濟因石油安全問題受損,并直接影響到美國經濟甚至政治(如中國減少從美國進口商品或大量拋售美國債券),那么美國可能會從外交和政治層面改善與中國在中東石油領域的關系。

據此看來,中美中東石油關系也主要是一種矛盾性的雙重關系——事實上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如果競爭與合作并存且傾向競爭一側,這可能是一種“零和”關系,如果進一步滑到對抗和沖突的一端,則會出現兩敗俱傷的“負面”關系;如果競爭與合作并存且傾斜合作一側,或達到一種競爭下的合作,這種關系可能是一種較為穩定的、良性的和“非零和”的雙贏關系。

二、競爭:中美中東石油博弈的體現

在未出現重大科技革命和新能源大規模商業化運用的前提下,當今世界對石油的高度依賴情況不會根本改變。在此背景下,中美因各自國內石油供不應求矛盾的發展,必會在中東等世界油氣資源富集地區尋求石油供應并發生互動關系,而在此關系中不可避免存在著競爭性一面。

現實主義的重要人物漢斯·摩根索曾對中東石油特有的經濟和政治功能及其互動關系作過簡短評述:“阿拉伯半島蘊藏著大量石油。誰能把它們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來源,誰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資源,并且以同樣比例剝奪了對手的資源。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英國,美國,在一段時間里還有法國,在近東從事那種被適當地稱為‘石油外交’的活動,即建立勢力范圍,從而在某些地區得以獨占石油儲藏?!蹦Ω鬟@一評述還直截了當指出西方大國在中東石油上的競爭關系和爭霸行為,這可能正是石油特別是中東石油不能單純以經濟資源或一般商品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

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其1996出版的并引起全球極大關注和持續爭論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別出心裁地安排了一個假設,即2010年中國和越南在南中國海為石油發生戰爭,美國為了自身利益與中國交戰。在此假設中,亨廷頓從文明沖突的視角演繹了世界各大文明間卷入一場全球范圍戰爭的過程。盡管其“文明沖突論”忽視了文明間合作、交流和共處的歷史與現實,存在著重大缺陷而遭致世界范圍的激烈批評,但他以石油為線索對大國特別是中美利益沖突所作的假設絕非捕風捉影和無稽之談。他在此假設中說:“對于美國來說,為了維護國際法、抵抗侵略、保衛海洋自由、保證獲取南中國海的石油,以及阻止東亞為一個國家所控制,這樣的干預是必要的。但是對于中國來說,美國的干預是完全不能忍受的?!焙嗤㈩D在這場假設的沖突中所分析的中、美、俄和中東產油國之間的石油利益爭奪的具體過程盡管不可能真正發生,但其中涉及的大國特別是亞太石油消費大國之間的斗爭不可回避。無獨有偶,美國兩位專門研究石油的學者也認為中美會發生石油對抗,理由很簡單:“經濟增長同利用能源之間的關系準確地說明,我們為何能設想以下觀點:從總的趨勢來看,中國和太平洋地區將對未來的能源產生支配性的影響,甚至,會在獲取中東石油資源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競爭和對抗?!泵绹剪斀鹚箤W會兩位高級研究人員的觀點,不僅集中體現了美國對中國和平利用中東等地油氣資源的防范和排斥心理,而且有意無意夸大中國對中東石油和美國利益的“威脅”。他們認為:“中國這一潛在力量不愿被動地接受美國領導,并與其他國家爭奪戰略能源控制權,這兩方面結合在一起所造成的潛在威脅,尤其會對美國的中東利益構成嚴峻的挑戰?!薄叭魺o法促使中國采取更加負責的政策,中國尋求能源的努力就可能逐步加劇中美在中東的利益沖突,這將威脅到美在該地區的目標,加劇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同發展最快國家的更為廣泛和不利的對抗……美決策者應該開始考慮研究制定管理中國在中東挑戰的策略了?!边@些出自美國人士的代表性話語背后反映出來的問題,如相當一部分美國人把中國和平合理利用世界石油資源歪曲為“中國石油威脅”,而美國竟要“管理中國”,甚至企圖“自由”獲取中國境內的“南中國海的石油”等,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和深思。此外,美國媒體對中國在南美洲和非洲的油氣勘探開發活動也表示擔憂,對中國在中東、中亞、拉美和非洲等地區發展能源合作進行指責并提出異議,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關注中國石油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廣泛影響。

有些美國人不僅在輿論上鼓吹“中國石油威脅論”,視中國為石油戰略對手,而且在全球范圍內對中國和平拓展油氣資源的活動或施加壓力,或進行遏制。近年來,在中國與南中國海、東海、釣魚島及與周邊鄰國(如日本、越南、菲律賓等)的領土或資源爭議中,美國總是有意無意指責中國,并對中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進行干預,這在“大中東”地區表現最為典型。20世紀末,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簽署了修建長達3000公里中哈石油管道的協議,美國出于阻止中國對中亞石油競爭和其他戰略目的考慮,極力促成了與東向“中哈線”相反的一條西向石油管道“巴杰線”的開通,這條美國主導石油管道顯然對“中哈線”石油輸出量構成挑戰。2006年7月,“中哈線”正式開通,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原油標志著在探尋和開辟石油運輸新途徑及突破馬六甲海峽“瓶頸”上取得重大突破。但美國一度阻撓中哈石油管線的建設,此后還通過經濟支持和外交手段要求哈薩克斯坦向“巴杰線”輸送石油,而“中哈線”主要運輸來自俄羅斯的石油。2003年12月,中國石化集團在伊朗卡山區塊風險勘探中成功打出高產油氣井后,繼續爭取在伊朗競爭其他區塊的開采權,但受到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勸阻。而中國與沙特的石油合作更是牽動“美國神經”,它擔心中國在“美國與沙特的關系恰好處于高度緊張的時候”與沙特密切合作,將動搖其與沙特的長期戰略盟友關系。美國不僅對此高度戒備,而且極力阻止。此外,中國與阿曼、蘇丹和阿聯酋等國的能源合作也受到美國不同程度的“關注”。

中國近年來在致力于推進建設和諧世界的過程中,一如既往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以和平方式和商業原則開展能源合作。中國以負責任大國態度對國際能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所作的貢獻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和贊賞。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對能源需求進口的正常經濟行為常被過分“政治化”。因此,在未來中美關系中,石油可能成為另一個重大并可能影響到雙邊或多邊關系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不管自覺或愿意與否,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別無選擇,已經并將繼續卷入對包括中東石油在內的世界油氣資源的激烈競爭,包括與美國的競爭。

三、合作:中美中東石油雙贏的橋梁

基于對中美關系競爭和合作共處、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發展大局和演變的規律的認識,

戰略性合作應成為未來中美關系的主要內容。同樣,在國際石油安全領域,中美更應避免惡性競爭,防止走向對抗甚至沖突,在加強溝通、交流和協調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合作或競爭下的合作應是處理未來中美中東石油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中美中東石油關系實現“雙贏”的基本條件。

1 競爭下的合作應是處理未來中美中東石油關系基本準則

首先,中美關系的良性發展是實現中美中東石油競爭下合作的基礎。中美中東石油關系發展的理想境界是雙方實現競爭下的合作,而這種境界的取得又離不開中美關系良性發展的大背景。中美關系發展的實踐表明,對于美國而言的對華關系和對于中國而言的對美關系皆為極其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關系更是中國對外關系的最重要關系和最大難題。雙方應從長計議以促進中美關系穩定持續發展。1989年鄧小平對基辛格說:“中美合作的基礎是有的。發展友誼,找到共同的利益。中美之間肯定能夠找到共同利益?!泵绹椭袊?,一個是世界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國際政治經濟舞臺的“一超”,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崛起的經濟大國和有重要國際地位的政治大國。兩國在維護亞太乃至全球和平與穩定、解決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難題、促進雙方共同發展和繁榮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因此,有理由相信,只要中美雙方在進行良性競爭的前提下致力于建設性的全面合作,中美關系在21世紀上半葉必將避免相互防范的“零和游戲”式的惡性循環,走向合作與協調,實現共同受益的“雙贏”局面。

其次,在中東石油博弈過程中,中美與中東產油國三方有一定依賴關系,盡管這種依賴是非對稱性的,但它表明必須實現某種形式的合作才能使各方受益。新自由主義國際關系學派代表人物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認為,在國際關系中,“依賴性較小的行為體常常將相互依賴作為一種權力資源,在某問題上討價還價甚至借之影響其他問題?!睋?,在中美和中東產油國三方相互依賴關系中,中東產油國是能源凈出口國,中美是競爭油氣資源的凈進口國,似乎中東產油國居于主導地位,而中美兩國則只能被動接收或展開惡性競爭。其實不然,石油資源作為中東國家的頭號大宗出口商品,與其財政收入和經濟社會穩定息息相關,失去中美兩個穩定大市場的巨額需求,對中東國家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和政治危機。除惡性競爭可能產生沖突利益外,對于中美來說,競爭中東石油資源還存在某些共同利益或交叉利益:維護中東石油的穩定供應、化解價格劇烈波動風險、實現石油供應安全、維護各方石油利益。但這些利益并不能通過惡性競爭甚至沖突來實現,而應靠良性競爭或競爭下的合作來達到,因為“國家間的共同利益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中美在中東石油方面合作的一個重要基礎在于兩國國內石油供求關系的諸多相似之處。對中美雙方來說,目前在中東石油領域并非是否應該合作和能否合作的問題,而是怎樣有效合作的問題。套用美國學者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的一句話,就是各方“如何在爭取控制國際系統為自身利益服務的競爭中形成和維持互惠的合作模式?!比绻軌驅崿F這種合作,無疑有助于改善中東石油地緣政治經濟環境,促進中東局勢乃至國際石油局勢的和平與穩定。

最后,中美完全能夠通過競爭下合作實現在中東石油領域的互利雙贏。面對全球范圍內激烈的石油競爭關系,以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大石油公司幾乎壟斷全球80%已探明優質石油資源的情況,中國今日已隨全球化浪潮被卷進國際市場,為現代化發展尋求國內所短缺的石油資源。作為一個正在崛起、已擁有全球和地區利益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必然在包括中東在內的全球范圍參與廣泛的能源競爭以確保海外油氣資源供應安全。但就中美中東石油關系而言,除競爭外,雙方在中東、亞太地區和全球開展石油乃至新能源等項目的合作,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事實上,中美開展國際能源合作具有重要的利益基礎:兩國都需穩定而可靠的海外能源供應,都希望國際油價穩定低廉;作為海上能源運輸大國,兩國都希望確保海上運輸線的安全和暢通:同時也都需要發展各種新能源和減少碳排放。中美兩國業已在石油、煤炭、電力、核能和能源企業融資等方面有過合作,這為雙方進一步能源合作奠定初步基礎。近年來,中美在能源和環保方面已達成多項共識,并準備在多個能源領域加強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這些均有助于減輕中美兩國大量進口中東石油所帶來的壓力,并通過合作致力于解決國際能源長期安全供應等全球性問題。

2 中美合作的核心是避免因石油而走向對抗或沖突

盡管合作或競爭下的合作是中美中東石油關系的最佳狀態,也是中美在世界范圍實現各自石油安全“雙贏”局面的基本條件,但這并不能掩蓋中美中東石油關系的戰略競爭性,也不意味中美完全可以避免在石油問題上的對抗和沖突。事實上,關于兩國在中東等地發生石油沖突的討論和論斷,不僅在美國存在,在中國也不乏其例,只不過“沖突論”在美國表現得更加直接和廣泛。

在中國,有學者從一般意義上分析了國家間的石油沖突問題,認為國家問石油沖突并非偶然,而是系列深層原因所致,如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發展中國家對能源需求的增長速度快于工業化國家;發達國家以能源作籌碼,限制后進國家趕超速度;各國戰略能源儲備和利益集團的活動加劇了全球能源沖突等等。也有學者推斷中美可能因中東石油而發生沖突乃至熱戰,原因在于世界石油資源的有限性、中國的強大及其對石油需求的擴大,必然與美國展開地緣政治斗爭,加之兩國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不同,“使地緣政治的爭奪變成導致沖突和摩擦的‘熱戰’,使中國石油供應安全在安全鏈的各個層次上都可能受到美國政治和軍事的嚴重威脅?!?/p>

在西方,許多人基于對中國和平崛起的疑慮,由中美沖突推論中美石油沖突。在美國有種很流行的觀點認為,“短期內,中美關系不可能惡化:但是從長遠觀點來看,兩國之間的競爭和對抗極可能因為未曾預料到的災難性事件而增強”。西方傳統國際關系理論認為,后起國家為爭奪資源、市場和勢力范圍,會通過戰爭向霸權國家發起挑戰,該理論至今仍有很大市場。2005年5月,中國海洋石油公司試圖決定收購美國尤尼科石油公司,此事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大膽預言,“油氣資源的競爭將會成為未來幾年國際沖突的最有可能的原因”。言下之意,中美兩國很可能因能源問題而武力相向。德國著名學者恩道爾對中東石油引發的武裝沖突作了進一步分析:21世紀前二十年,除中東外,地球上大部分地區的油氣資源可能會消耗殆盡,為排擠中俄等競爭對手對中東石油的控制,獨霸中東這一最后的油庫,美國遂不顧全球反戰浪潮并繞開聯合國一舉武力占領伊拉克。恩道爾在書中引用了小布什政府能源政策計劃的一個制定者關于軍事占領伊拉克的一段自白:“很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需要把主要的軍事力量集結在中東地區……如果我們在伊拉克擁有武力,那么石油供應就不會受到破壞?!毖酝庵?,如果中國等國家與中東產油國開展合作,勢必“破壞”美國的石油供應,并引發中美沖突或戰爭。更直截了當在文章標題上使用“美中兩國將為石油而發生沖突”的是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主任蓋爾·勒夫特。在分析中國近年石油對外依賴度的增加和中國未來汽車數量將超過美國的情況之后,他推論說,“依賴石油就意味著依賴中東”,中國會為石油“向伊朗和敘利亞等國提供技術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部件及其投射系統”。他在指責那些對中美中東石油關系有助于地區穩定“持樂觀態度的人”之后斷言:“歷史證明,結果是相反的。超級大國在爭奪稀缺資源時很難共存?!崩辗蛱氐慕Y論是,中美兩國將為中東石油發生沖突,因為“在這個爆炸性的復雜地區無法容納兩個不僅爭奪其石油、而且爭奪其人民的支持、思想傾向和忠誠的大國?!弊詈?,他關于中美避免中東石油沖突的建議倒是很干脆——“向中國人指出避開石油對雙方都有益”。勒夫特似乎在警告中國:要“跳過石油”,不要使用美國人正在大量使用的石油,否則發生沖突并后果自負。這正是美國中東石油霸權本質一個極好的注解。

四、結語

事實上,中國因石油問題而介入中東并不觸動美國在海灣戰爭后特別是在伊拉克戰爭后所實際形成的主導地位。中國在中東或世界上任何地區,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不會有全球戰略上的圖謀,現在只是基于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考慮,以商業化、和平與平等的原則獲取自己所需的部分資源。中國不會主動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更無能力對美國中東石油霸權體系進行“體系的變更”。盡管中國參與了石油資源的競爭,但事實證明,中國在中東是一個穩定的力量和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谥忻纼蓢墓餐?,中國不僅在中東石油局勢、石油價格水平的長期穩定以及中東和平進程等方面不會與美國的經濟和戰略利益發生沖突,且對于任何能夠促進中東局勢穩定和石油安全的建議或協作,中國都積極支持、參與和合作。

中美在中東石油關系問題上,和則兩利,合則雙贏;斗則俱傷,戰則兩敗。因此,避免中美中東石油沖突需要中美雙方共同努力,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務實的政策策略,構建中美石油合作良性發展之路。美國是中美中東石油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須正視“中國的崛起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擋的”事實,以更加開放和寬容的態度處理與中國在國際石油領域的競爭與合作關系。

中美聯合公報范文第6篇

摘 要:回顧環境審計研究的歷史可以發現,盡管中國審計學會在1996年組織過環境審計的初步探究,而且近幾年也出現過一些優秀的科研成果,但是我國審計界對如何使環境審計融入常規審計,仍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本文利用中國與美國環境審計的幾個方面進行比較,論述我國環境審計在理論與實務中存在的差距,為環境審計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環境審計;比較研究;中國與美國

一、引言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能源匱乏、空氣的嚴重污染,物種滅絕的問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球矚目的焦點。而環境審計作為環保監督的重要手段,早在二世紀中后期,美國就對環境審計的研究與實踐付諸了行動,最早關于環境審計的一些籠統的準則是由國際上的相關組織部門規定的??沙掷m發展的觀念在九十年代成為了全球的共識,經過各國堅持不懈的努力,環境審計從理論到實踐得到了完美的進展,尤為突出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些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我國通過借鑒國內外環境審計研究得到了許多寶貴的基本思路,并推動著我國環境審計研究工作進步發展。

二、文獻綜述

美國和加拿大在二十世紀中后期開始進行環境審計活動,隨后擴展到歐洲、亞太地區國家,環境審計在全球普遍開展。進入90年代末,西方主要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法律規范得到了普遍的完善,環境審計準則逐步強化。目前學者大家對環境審計的概念、理論爭議很多,但多數還是支持成本理論、資源環保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經濟理論。環境審計是從內部方面監督企業環境管理的活動,總體概括為環境審計是一種控制監督活動,是有規律的、客觀性、規律性的控制活動(高方露等,2000)。關于環境審計的目標分為一元論、二元論和三元論。李學柔(1997)就曾指出一元目標論只是列舉了一系列環境審計應達到的最低目標。目前二元目標論有三種觀點:一是環境審計目標應分為最終目標和直接目標(陳淑芳李青,1998;陳漢文池曉勃,1997);二是環境審計目標應分為高目標和具體目標,這是福州市審計署環境課題組(1997)和許多專家(陳東,1999;袁素琴,2000;靳永軍,2000)研究得出的結論;三是環境審計目標應分為總體目標和具體執行目標(趙春濤,1999;天津市審計學會天津市審計科培中心環境審計課題組,2000;梁森楊卉,2000)。張以寬(1997)認為關于環境審計目標的三元目標論應分為最終目標、直接目標和具體目標。環境審計活動執行準則與財務審計、政府績效和內部審計是異曲同工的,所以可以看出環境審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的企業更應該重視環境審計(靳永軍2000)。

湯姆森林早期對環境審計的定義做出了7種定義,它們分別對環境審計內容和執行程序等進行審計。環境審計是環境管理系統整體中的一部分,環境審計領導層通過確定環境管理系統與政策和監管要求的匹配程度,確保環境審計的執行效果(湯姆森,1972)。環境審計是在環境保護過程中的一種自我評價,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在這種自我評價過程中是否達到了法律法規和環境目標的要求。環境審計指廣義上的環境保護與評價( 萊特博迪)環境審計包括廣泛意義上的環境評價與復核。出上述表述外,外國的學者Natu也研究過環境審計的定義。Boivin則認為,環境審計的目的在于減少企業環境風險的補償性問題,評價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是否遵循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公司業績與環保政策的相關性。

三、中美環境審計比較研究

3.1環境審計概念的比較

在我們審計領域中,環境審計是一個嶄新的新課題。有關它的概念,有關專家、學者討論較多,例如,環境審計是一種鑒證活動,審計部門對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環保問題方面進行監督和評價的鑒證活動,確保鑒證的真實性、合法性。環境審計的本質要求就是力求證實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對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

美國對環境審計的定義為:環境審計是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法定機構,對與環境有關的業務經營活動,進行系統的、有證據的、定期的、客觀的檢查。

3.2環境審計產生與發展過程的計較

環境審計在我國的發展過程大致有三個階段,1983至1997年為第一階段,在這一探索階段環境審計的觀念沒有滲透,概念也沒有被明確的提出來,但是當時的審計署接觸的項目涉及關于環境審計,主要是環境保護資金的審計。第二階段是1998年至2002年,審計司開始審計資源與農業方面的環保,1998年這些方面的工作突顯出來。該部門創造性地提出了“積極試點,穩步推動”的方法,以兼顧環境保護和對污染的整治,標志著環境審計進入新階段。第三階段是2003年至今,該階段我國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積極進行環境審計的實踐活動和理論方面的研究,在實踐過程中吸收著國際上先進的經驗及理論基礎,伴隨著這種實踐的積累我國的環境審計的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大。

美國開展環境審計始于20世紀60年代,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其環境審計的實施機構體系計較完善。美國審計總署首先進行的環境審計是針對水污染管理活動,與此同時加拿大也開始了環境審計起始工作,西方發達國家相繼成立環境審計工作。美國審計署制定出一系列環境審計的措施,并嚴格執行。迄今美國環保意識與環保理念無處不在,隨著政治、文化領域對環保問題的宣傳促進,美國的全民環?;顒影l展的越來越好,為政府環境審計提供了強大的支出。

3.3環境審計狀況的比較

在33年前國際上就進行了環境審計理論的研究,而我國真正開展環境審計研究活動才歷時10年的時間,二者在時間上的積累就相差甚多。雖然我國關于環境審計研究起步晚,但是其相關的理論、實施已逐步深入。環境審計的地位在國家審計中也是得到了相當的認可,專家、學者等也緊隨步伐相繼開展了一系列環境審計研究項目,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相對于外國的環境審計,國內的環境審計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各地發展不平衡狀況依然存在,相比國外環境審計的進展差距較大。我國政府審計部門執行著國家審計工作,被賦予了職能與權力,在審計署建立了農業與資源環保審計司部門?!稇椃ā泛汀秾徲嫹ā穼Νh境審計的內容與執行部門的職能工作做了相關規定,這也成為了我國環境審計的法律基礎。我國政府環境審計人員比較單一,多是由財務人員兼職的。環境審計模式與政府模型一致以行政為主,獨立性和權威性較差,目前我國環境審計的主要對象涉及環保資金的籌集來源、使用和管理情況。中國審計署的環境審計主要是對國務院所屬的環境保護部門、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管理的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進行審計監督。對環保專項資金的來源、用途和監督過程中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收益性進行審計。使環境審計社會、環境、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與環境保護方面法律法規的完善。

環境污染審計最早涉及的是水污染,美國在50年前就本土水污染項目初次進行環境審計。美國環境審計數量上的分析和對決策模型的研究在政府審計之中占有的地位很高,相應的,環境審計部門的工作人員中層次性與多樣性特點突出,主要包括會計專家、技術專家、政策專家等,他們的存在確保了分析與決策的科學性與可靠性。層次性是環境審計理論的重要特點,研究歷史悠久,寶貴的經驗是在長期的探索與環境審計材料的收集中積累的。環境審計署向國會定期提交的報告中,披露了包含水資源審計,環保資金審計,管理活動審計,研究績效審計等一系列的內容,披露的報告內容為美國環境審計的法律法規的制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4環境審計政策的比較

因為環保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執行效果與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不想匹配,頒布的法規之間沒有一致的協調性,政策的執行體系和保障體系也不夠完善,所以我國環境質量總體上來說并不樂觀。

而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與企事業單位越來越重視環保工作,環境審計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關于環境審計的相關技術與措施不斷進步,在推行的道路上更暢通,并且其制度體系較為健全、完善。我國的工業化進程較西方起步的晚、發展的慢,處于現在這種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下,中國環境政策覆蓋的領域還不全面,法律法規與相關標準與我國經濟發展狀況不匹配,這些因素都成為制約我國環境審計前進的障礙。公眾、社會與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相比參與環境審計的程度低,大眾還沒有這種意識。

美國實施開展環境審計工作的法律依據是《國家標準》,是由聯邦審計總署起草制定的黃皮書。為了開展環境審計,美國聯邦政府擁有一套完整的《國家標準》,再加上一系列針對環境審計特別制定的標準,這些都為美國的環境審計提供了審計依據。美國進行環境審計依據的環境與資源保護系統既有聯邦成文法,又涉及習慣法,這些法律文獻都成為環境審計重要且必要的法律基石。

四、我國環境審計的建議

審計行為活動存在與發展的法律法規基礎是審計依據。我們并不是要照搬外國環境審計的相關理論,我們只是借鑒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發達國家環境審計的先進理論和技術,加快我國環境審計執行工作的步伐,環境審計依據的開展得以實施。因為我國環境會計發展落后,國家并沒有制定出相適應的標準,企業并不強化環保成本的控制、環境收益的確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對外披露很少,外部人員是難以從對外的會計報告中直接獲取可利用的審計證據,所以我國要重視強化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機制的建立和執行效果的監督。審計實質將某一項活動執行結果與事先確定準則進行比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表保留或確定意見,加快中國環境審計的準則是勢在必行的。積極推進和促進環境審計主體多元化,我國目前的環境審計就是政府審計,這種畸形的發展會阻礙環境審計的前進,更何況未來的中國,環境保護治理項目會越來越多樣化,過分依賴政府的審計并不是長遠之計。加強與外國環境審計組織的溝通與合作,就環境問題開展國際聯合審計。借鑒外國經驗,充分發揮國家審計、內部審計和會計師事務所艾環境審計中各自獨立且統一的作用,實現三方審計的有機結合,協調好環境審計的各方力量。(作者單位: 吉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蔡春,陳曉媛.2000.環境審計倫.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2] 袁廣達.2013.中國上市公司環境審計理論與應用.經濟科學出版社

[3] 陳思維.1998.環境審計.經濟管理出版社

[4] 李學柔,秦榮生.2002.國際審計.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5] 劉長翠.2005.企業環境審計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 邱玉紅,邱改紅,戴紅霞.2011.中美環境審計的計較研究.財政監督

[7] 李雪,楊智慧,王健姝.2002.環境審計回顧:回顧與評價.審計研究

[8] 李明輝,張艷,張娟.2011.國外環境審計研究述評.審計與經濟研究

上一篇:三會一課內容范文下一篇:安全環保教育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