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美貿易戰影響論文范文

2023-03-05

中美貿易戰影響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中國房地產;貿易爭端

一、引言

近幾個月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雙方都就對方生產的商品加收額外關稅,不斷增加關稅的產品名單以達到對對方的威脅,從而在貿易談判中增加砝碼。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深遠,不僅僅存在在進出口貿易上,對經濟的各個方面也產生了不可估計的影響,尤其對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房地產和樓市未來的趨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貿易戰的背景

(一)摩擦階段:2017年8月14日,特朗普政府授權美國貿易代表決定是否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展開“301”調查,就中國涉及侵犯美國知識產權,以及強制美國企業轉讓高科技技術進行調查。這一舉措帶有很強的單邊保護色彩,使得中美貿易關系緊張,是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索。

(二)貿易戰前夕: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就“301”調查結果,將從中國進口商品進行大規模的增收額外關稅,中方發言人表示,:“中國不想打貿易戰,但也不害怕打貿易戰,將繼續采取有效措施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堅決捍衛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

(三)貿易戰開戰:4月2日,我國財政部發言:對原產于美國的七類共計12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

(四)貿易戰逆轉:4月8日,特朗普稱:“習近平主席和我們永遠是朋友,中美將就知識產權等問題上達成一致。”美方對貿易戰態度緩和。

(五)貿易戰持續升級:6月1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重新發表不利于貿易戰的言論,決定對中國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商品征收不少于25%的關稅,涉及的領域多達1300多個類別。中國政府立即做出回擊,對來自美國的30億進口商品加收關稅,全球最大的兩大經濟體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貿易大戰,全球股市紛紛下滑。

(六)貿易戰正式打響:7月6日,美國政府對中國開始第一批清單的818個類別,共計340億元的商品增收額外關稅。作為反擊,中國在當日對美國的同等規模同等價值的商品加收25%的報復性關稅。

三、美日貿易戰對中美貿易戰的啟發

美日貿易摩擦始于1955年,至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國對日貿易逆差急劇上升,1985年約為462億美元,約為1975年的27倍。美日矛盾不斷升級,直至1985年雙方協商達成“廣場協議”。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日美貿易戰逐漸結束。日美貿易戰雖然不是中美貿易戰的重復,但就美日摩擦并進一步升級至最終的后果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短期來看,美國通過單邊的貿易保護強制性地限制了貿易逆差,短時間內改善貿易赤字。但根本上促使兩國貿易額轉變的因素應該是日本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在美日貿易戰期間,雖然從表面上看每一階段的貿易談判都能轉變美日貿易赤字,但從長遠來看貿易赤字卻是上升的。由于日本本國的高科技技術水平的上升,從而將自身的產業升級,令美日貿易結構在貿易摩擦中不斷重塑,貿易差額得以擴大。美國對日本的制裁反而從另一方面促進日本調整產業結構。

從匯率來看,美日貿易戰對日本的影響持續了3至5年,而從經濟增速來說,貿易戰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僅僅在1986年1年內體現。因此,貿易戰導致的日元升值、貿易量下降、對日本的經濟造成短期沖擊。真正導致日本經濟下滑的事實上是日本央行錯誤的貨幣政策,房地產經濟在貿易戰中積累了大量的泡沫,然而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突然收緊導致泡沫破滅,致使經濟硬著陸,導致在之后的幾十年中日本經濟都處在一種疲軟的狀態中。

雖然美日貿易戰和中美貿易戰之間存在很多相似點,但是現在的美國和當年的美國都存在很大的貿易赤字,受著來自國內的很大壓力,但是,中日在對美國的政治上還是貿易上都存在著諸多的差異,根本沒有可比性。與80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國政府堅定地保護民族利益,斷不會拿核心利益作為交換。

四、中美貿易戰對中國樓市的影響

貿易戰對國民經濟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出口受阻,貿易順差轉變為貿易逆差,出口外匯額明?@下降,央行外匯匯款變少,于此同時,用以向企業支付等價值人民幣的數量減少,以往其中相當一部分資金流入房地產。貿易戰的背景下,顯然這部分資金流入也會相應的減少,直接導致的后果便是房地產的資金流動性緊缺,加之大型房地產商開發和房地產交易中資金壓力,下半年房地產開發速度將會有一定程度上的減弱,樓市需求也會適度緊縮。

2016年至今,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針對樓市存在的炒作等行為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調控政策,然而在調控初期很多城市出現了房價不降反漲,很多樓盤瘋搶甚至有些大的開放商依仗資金的優勢壓盤不賣的情況,調控后期房地產熱度有所回降。然而中美貿易戰不同于調控政策,它試圖抽走房地產中的大部分資金,這會讓樓市產生不安的情緒,中國房地產在這種情況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樓市行情波動的情況。然而由于貿易戰的影響貨幣貶值,很有可能會引起新一波的通貨膨脹,這樣從樓市出逃的資金面臨貶值的風險,老百姓面臨兩難的境地。大部分人不敢輕易的離開樓市,畢竟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房子的保值功能更加明顯。

然而,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豐富的宏觀調控手段,將會出臺一系列的針對性調控政策。筆者認為,國家會根據貿易戰的發展演變,允許匯率適度下跌,在這里我們要認識到匯率小幅下跌并不是壞事,人民幣走弱、有利于改善出口形勢,加大出口力度,對于房地產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弱資金流通不足的壓力。與此同時,國家也會出臺相應的貨幣政策,以刺激資金流動率,從而減輕資金對房地產帶來的壓力。從國家層面來說,房地產若出現大幅下跌是不能夠承受的,所以國家并不希望貿易戰對樓市產生太大的影響,釋放貨幣流動性是與貿易戰帶來的可能的風險做對沖。事實上,政府一直不斷調控政策從而維持樓市的穩定性,即又不能暴漲,亦不能暴跌。

無論如何,中美貿易戰直接影響中國經濟,有日本的前車之鑒,中國政府一定會更好的運用政策杠桿,避免房地產泡沫,更不能將房地產經濟硬著陸。事實上,我國地區經濟差異較大,各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不盡相同,面對貿易戰的波動也不同,有些城市樓市出現階段性的恐慌下跌,有些城市特別是二三線城市還出現上漲的趨勢,總的來說比較穩定。

中美貿易戰影響論文范文第2篇

劉裘蒂

本文為作者“貿易戰火下的美國”系列之二

最近幾個月中美貿易戰發展的曲折,“震驚”了不少認為特朗普只不過是在中期選舉年擺擺政治姿態的人。特朗普本身反復無常和缺乏公信度,以及鷹派的偏激立場,很容易讓人低估貿易戰如何來勢洶洶。但是其實今年以來出版的幾本新書,透露了美國精英思潮里普遍對于中國的“幻滅”。

在許多美國學者和智庫的眼里,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到了“盡頭”,而“第三度革命”正朝著與改革開放的相反方向奔去。對于中國政府宣布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美國卻解讀為以虛擬的墻更加密切地控制與對外思想和資本的交流。美中關系委員會亞洲研究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在近著《第三度革命:習近平和新中國》(牛津大學出版社)中甚至寫道:“中國領導層正在扭轉政治和經濟開放的趨勢,以及三十年前鄧小平‘第二次革命’所引發的低調外交政策。”

為什么說美國對中國“幻滅”呢?這個本質上的觀點逆轉對中美今后的關系將有什么樣的影響?

回顧自從尼克松訪華以來,在過去46年間, 基本上中美關系的“羅曼史”有點像“歡喜冤家”,并且是建立在一種彼此的“幻想”:就是我跟你玩,你就會接受我;或是你跟我玩,你會越來越像我。

為了說服國會投票支持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 的成員,克林頓總統在2000年提出的理由是:“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不僅僅同意進口更多的產品,更同意進口民主最珍視的價值之一,即經濟自由……當個人擁有不只是做夢的力量,而是能夠實現夢想時,他們(中國人)會要求更大的發言權。”

在克林頓的想象里,中國加入WTO可以實現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民主愿景”,也就是“一個充滿自由市場、自由選舉和自由人民共同努力的世界……使中國更像美國。”

是的,從經濟和政治體制的角度來說,“使中國更像美國”就是美國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幻想”。但是,這個想法似乎是一廂情愿。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美國時間7月25日,應邀出席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活動時說,對于中國的目標和意圖,外界有不少誤解和誤讀。他認為,中美仍然在同一條船上,仍然需要“風雨同舟”。

崔天凱明確地表示:“改變中國是一種幻覺。我不認為中美兩國真的能夠像有些人鼓吹的那樣去改變對方。中國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政治和經濟體制。中國無論發生什么變化,都是由中國漫長的歷史所決定的。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真正改變中國。改變中國不應是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任何國家對華政策目標。我相信這也不是歷任美國總統的對華政策目標。我和基辛格博士談過這個問題,他告訴我改變中國從來不是當年他和尼克松總統打開中美關系大門的初衷。”

即使美國沒有積極改變中國的初衷,但不能否認的是,美國在經營對華關系時,向來都有隱形的期望值,希望通過把中國納入美國思維的世界秩序,中國會由經濟上的改變,帶動社會、政治上的變革,逐漸擁抱美國所推崇的價值觀。

直到特朗普對于世界秩序重新洗牌為止,從WTO到各種國際商務的機制,“全球化”事實上代表的是一種“美國化”的秩序,自然也反映了某些美國的既定觀點和成見。 中美貿易談判雖然涉及逆差、關稅、技術轉移、匯率多方面,但是更暴露了雙方各自意識形態上“不相為謀”的本質上沖突,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場貿易戰無異是雙方對彼此認知的分水嶺。

從最近中國和美國常駐WTO大使的交鋒,可以看到雙方對于市場經濟的定義以及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扮演的角色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其實中興、華為事件,以及《2025中國制造》爭議,表面上圍繞著中美科技競賽的主題,亦即,在中國人眼中是美國要遏制中國崛起,而美國認為中國政府用違反市場經濟原則的方式來扶持特定工業和企業,造成“不公平”的競爭;但是,背后的隱主題是對于政府是否應該贊助企業的爭論。

從企業經營方面,中美之間的差距表現于對“國家企業”和“政府參與”的看法不同。這就正如典型的中國育兒方式習慣:在襁褓時期,便把嬰兒裹得像粽子一樣,生怕孩子著涼。但是美國的孩子從很小開始喝水加冰塊,大冷天穿T恤,因此養成相對比較不怕冷的習慣。

同樣,國家過度扶持企業,容易造成連鎖反應,包括沒有獨立的企業文化,商業運作缺乏透明度,從而企業缺乏御寒的能力。在公司治理方面,缺乏相對獨立的司法制度來保障個人及企業的權益。美國政府也有支持的產業,但是多數由政府擔任第三方補助,并不積極介入公司的內部治理。 當然美國國內也有對于政府贊助企業的辯論。美國評論者嘲諷這些政府補助為“企業救濟金”。

美國“好工作優先”組織,在2015年首次對聯邦補貼獎勵進行第一次綜合核算,包含了137個聯邦計劃的16.4萬多個獎項的記錄,并擴展了自2010年以來收集的數據。它的研究發現,聯邦撥款和稅收抵免的最大接受者是西班牙能源公司Iberdrola,該公司通過“大量投資美國發電設施”獲得聯邦補貼,

另外標題為“山姆大叔最喜歡的公司”的報告,結合類似的聯邦數據和匹配的國家補貼數據,審查自2000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分發的支助、貸款和其他補貼。在這15年的過程中,聯邦政府向企業分配了680億美元的贈款和特殊稅收抵免,其中三分之二集中受惠大公司,六家公司已拿到10億美元以上,而21家公司已獲得5億美元以上。

關于市場經濟的辯論,中國本身一直強調仍然會繼續改革開放,但是為什么西方人卻覺得中國是走回頭路呢?這里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國有企業的改革,政府扶持重點工業的形式,以及政府對于企業和個人的控制(如在公司設立黨書記的機制)。 WTO總理事會7月26 日在日內瓦舉行年內第三次會議,美國常駐WTO大使謝伊借著美方會前提交的文件,對中國經濟模式進行指責,包括對于“計劃經濟”的攻擊:

“中國憲法授權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授權也在中國更廣泛的法律框架中得以體現。為此,政府和共產黨通過政府所有制、控制關鍵經濟實體以及政府指令等方式,繼續對資源分配進行直接和間接的控制。結果,生產資料并未根據市場原則進行有效分配或定價。相反,政府和共產黨繼續控制或以其他方式影響關鍵生產要素的價格,包括土地、勞動力、能源和資本。

與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一樣,國有企業繼續在中國經濟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此外,政府和共產黨幾十年來通過任命核心管理人員和優先提供土地、能源和資本以及其他重要投入品等手段來控制這些企業……

中國的體制還把法律作為國家工具,用以促進政府實現產業政策目標,并確保取得突出的經濟成果。此外,法院等關鍵司法機關的組織結構也是為了響應黨的指導而設計的。這種體制使得企業很難全面、持續地獨立于產業政策行事。

中國的主要企業也證實了當前中國經濟從根本上具有非市場屬性。例如,科技公司阿里巴巴曾表示,‘中國大部分生產性資產仍屬政府所有’,‘中國政府通過實施產業政策繼續在規范行業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政府還通過分配資源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實施明顯控制’。”

中方代表張向晨大使則直接反駁謝伊“中國對自己的描述并不準確”的指控,認為美國把自己的想法當作別人的立場, 甚至多邊規則:

“1992 年,當中國宣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我記得清清楚楚,就在旁邊的 Room W 會議廳,當被問及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代表回答,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市場經濟。26 年過去了,我們從未改變過自己的觀點。至于有些人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會改旗易幟,那只是他們的一廂情愿而已。世界上市場經濟不只有一種模式,中國在努力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市場經濟道路,并且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管別人說什么,我們都會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

美國謝伊大使剛才使用了‘中國經濟的非市場性質’的概念,然而翻遍世貿規則,我們找不到所謂‘市場經濟’的定義。世界上也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市場經濟’標準。世貿規則沒有賦予任何成員以這樣特殊的權利,把自己的經濟模式作為‘市場經濟’的樣板,一旦有哪個國家不肯照搬,就是‘非市場經濟’。” 對于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符合中國WTO的承諾,西方學者見仁見智。其中比較客觀的有哈佛大學法學教授馬可•吳。哈佛大學出版社今年出版的《中國之問:審視一個強權崛起》一書,收錄了他的《中國是否履行了貿易上的承諾?》一文,分析中國并于實現WTO承諾的不同程度和情況,他認為,“核心問題不在于中國是否能夠履行廣泛的義務,而是能否達到協議的精神”。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認為,WTO協議旨在遏制中國國有企業的勢力,當時中國承諾只會以商業條款運作。據他估計,目前國有企業僅占中國工業總產值的20%,確實低于2001年時的40%。但拉迪認為最近幾年出現逆轉,國家對經濟的投資增長速度是私人投資的三倍,國有企業再次成為中國經濟決策的核心。

多年來拉迪一直呼吁,中國究竟是致力于自由市場經濟?還是受到國家參與者嚴格監管和主導的經濟?這對于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F在這兩選項的命題變成中美貿易戰中雙方僵持的一個基本問題。

比方說,自2008年以來,通過政府補貼,中國太陽能電池板行業的制造能力增長了十倍,很多人認為這導致了全球供過于求。中國面板出口激增使世界價格下跌75%。 中國六大太陽能公司在2012年的負債率超過80%?!豆鹕虡I評論》認為,如果沒有補貼,這些公司就會破產。如果中國政府決定停止為無利可圖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提供資金,并支持該行業的改革命,那么肯定會有更多的破產和重組。

雖然看到中國政府重新考慮其對太陽能電池板行業的支持令人鼓舞,“但國家愿意為實現政治、社會、經濟和外交目標付出經濟效率低下的代價。巨額的中國補貼導致全球產能大幅增加,出口增加,全球價格下跌,并扼殺了其他國家的工業基礎。”

《第三度革命》作者易明最近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作為中國的???,今年早些時候,當我第一次聽到一位中國官員將他的國家稱為‘超級大國’ 時,我感到很驚訝。但中國對其在國際秩序中地位的看法正在迅速發生變化……目標是創造一個新的地緣政治格局。”

持著中國改革開放已經不再的人士,如福特漢姆大學教授卡爾•閔茲納在新書《時代的結束:中國的威權復興如何破壞其崛起?》中寫道,“中國的改革時代即將結束,其特征的核心因素(政治穩定、意識形態開放和經濟快速增長)正在瓦解 ……1978年后的‘改革開放’時代即將結束。中國正在關閉。不確定性懸而未決。” 面對所謂的“幻滅”,美國學者對于如何與中國相處之道,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國之問》收錄了波士頓學院政治系教授羅伯特•羅斯的《中國的崛起對美國意味著什么?》一文,他認為中美之間的關系從2010年來陷入直線下墜的螺旋,中美之間的戰略關系不但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來的最低點,也動搖了美國在東亞的安全位置。

羅斯認為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的反應呈現了兩種失誤:首先,美國與韓國、菲律賓和越南發展并強化安全上的合作,并未能限制中國在南海增強軍事部署。他認為美國的政策誤導了中國對于美國企圖的感受,讓中國認為美國在韓國、越南以及南海的行動完全是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

比方說美國的安全考慮其實應該是在東亞,而不是在朝鮮半島,諸如“薩德”導彈的部署對于美國的安全并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同樣地,美國跟越南進行軍事上的合作,也沒有實質上的意義。而在海域航行的自由,以及公開宣傳的海上軍事演習不能夠提升美國的安全考慮。從美國的角度來講,這些舉措形成中美之間的不必要、并且高代價的摩擦,而戰略上的競爭也造成了地區性的不穩定。反而損害美國在東亞的安全。

因此,他建議美國在中美關系面臨拐點的十字路口,及時采取外交政策,向中國表達美國希望通過互動來減低沖突的意圖。但是這顯然不是特朗普政權所采取的道路。 對于某些美國精英來說,目前中美對于“市場經濟”之辯,也代表了兩國各自秉持的“美國例外”和“中國例外”的抗衡。哈佛國際關系教授亞雷斯特•約翰斯敦在《“中國例外”是否阻撓了中國對外政策的利益?》一文中指出,對于自我群體獨特性的強調,往往與歧視其他群體的心態并行,特別是當自我群體內部的統一受到威脅的時候,也就是說,越相信中國愛好和平之“獨特性”的中國人,也就是認為中國比別的民族都愛好和平的中國人,對外交政策的偏好越傾向于強硬路線。

約翰斯敦的理論依據是2015年北京大學的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對在北京地區2600個受訪者的調研。根據約翰斯敦對于研究結果數據的分析,受訪者主張中國愛好和平的獨特性,和支持增加軍事費用的支出有直線性的正比關系。也就是說,支持增加軍事費用的人,反而更相信中國人比別的民族更愛好和平。也因此秉持著強烈的“中國例外”信念的中國人,就如同堅信“美國例外”的美國人,他們的政策主張,往往傾向于與他們自以為愛好和平相反的強硬好戰路線。

約翰斯敦認為, 提倡中國獨特的和平特質,也具有政治上的目的,使精英和老百姓都認為當國家與其他國家產生沖突時,必定是其他國家挑事,因為(獨特愛好和平的)自己完全是無辜的。但是這個觀點的危險性,是不斷強調自己獨特的和平特質,無形中意味著別人的“次等”,反而造成被人視為驕傲的反效果。 在中國的眼里,美國對中國的“幻滅” 是“一廂情愿”,但我認為這也是重新審視和定義中美關系的契機。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即將慶祝改革開放40年之際,除了讓世界認知改革開放的成就, 對于未來面對的問題仍然需要梳理, 比如說: 合理的政府扶持是什么?(為了比較,甚至批判,美國政府的扶持方式值得研究。)政府補助除了讓重點產業得到短期內的“彎道超車”的優勢,對于個體企業和整體國家經濟有何利弊?“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到底是什么?對全球經濟有什么貢獻?經濟開放可以與政治開放分歧嗎?

中美貿易戰影響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中國房地產;貿易爭端

一、引言

近幾個月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雙方都就對方生產的商品加收額外關稅,不斷增加關稅的產品名單以達到對對方的威脅,從而在貿易談判中增加砝碼。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深遠,不僅僅存在在進出口貿易上,對經濟的各個方面也產生了不可估計的影響,尤其對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房地產和樓市未來的趨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貿易戰的背景

(一)摩擦階段:2017年8月14日,特朗普政府授權美國貿易代表決定是否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展開“301”調查,就中國涉及侵犯美國知識產權,以及強制美國企業轉讓高科技技術進行調查。這一舉措帶有很強的單邊保護色彩,使得中美貿易關系緊張,是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索。

(二)貿易戰前夕: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就“301”調查結果,將從中國進口商品進行大規模的增收額外關稅,中方發言人表示,:“中國不想打貿易戰,但也不害怕打貿易戰,將繼續采取有效措施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堅決捍衛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

(三)貿易戰開戰:4月2日,我國財政部發言:對原產于美國的七類共計12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

(四)貿易戰逆轉:4月8日,特朗普稱:“習近平主席和我們永遠是朋友,中美將就知識產權等問題上達成一致。”美方對貿易戰態度緩和。

(五)貿易戰持續升級:6月1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重新發表不利于貿易戰的言論,決定對中國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商品征收不少于25%的關稅,涉及的領域多達1300多個類別。中國政府立即做出回擊,對來自美國的30億進口商品加收關稅,全球最大的兩大經濟體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貿易大戰,全球股市紛紛下滑。

(六)貿易戰正式打響:7月6日,美國政府對中國開始第一批清單的818個類別,共計340億元的商品增收額外關稅。作為反擊,中國在當日對美國的同等規模同等價值的商品加收25%的報復性關稅。

三、美日貿易戰對中美貿易戰的啟發

美日貿易摩擦始于1955年,至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國對日貿易逆差急劇上升,1985年約為462億美元,約為1975年的27倍。美日矛盾不斷升級,直至1985年雙方協商達成“廣場協議”。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日美貿易戰逐漸結束。日美貿易戰雖然不是中美貿易戰的重復,但就美日摩擦并進一步升級至最終的后果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短期來看,美國通過單邊的貿易保護強制性地限制了貿易逆差,短時間內改善貿易赤字。但根本上促使兩國貿易額轉變的因素應該是日本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在美日貿易戰期間,雖然從表面上看每一階段的貿易談判都能轉變美日貿易赤字,但從長遠來看貿易赤字卻是上升的。由于日本本國的高科技技術水平的上升,從而將自身的產業升級,令美日貿易結構在貿易摩擦中不斷重塑,貿易差額得以擴大。美國對日本的制裁反而從另一方面促進日本調整產業結構。

從匯率來看,美日貿易戰對日本的影響持續了3至5年,而從經濟增速來說,貿易戰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僅僅在1986年1年內體現。因此,貿易戰導致的日元升值、貿易量下降、對日本的經濟造成短期沖擊。真正導致日本經濟下滑的事實上是日本央行錯誤的貨幣政策,房地產經濟在貿易戰中積累了大量的泡沫,然而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突然收緊導致泡沫破滅,致使經濟硬著陸,導致在之后的幾十年中日本經濟都處在一種疲軟的狀態中。

雖然美日貿易戰和中美貿易戰之間存在很多相似點,但是現在的美國和當年的美國都存在很大的貿易赤字,受著來自國內的很大壓力,但是,中日在對美國的政治上還是貿易上都存在著諸多的差異,根本沒有可比性。與80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國政府堅定地保護民族利益,斷不會拿核心利益作為交換。

四、中美貿易戰對中國樓市的影響

貿易戰對國民經濟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出口受阻,貿易順差轉變為貿易逆差,出口外匯額明?@下降,央行外匯匯款變少,于此同時,用以向企業支付等價值人民幣的數量減少,以往其中相當一部分資金流入房地產。貿易戰的背景下,顯然這部分資金流入也會相應的減少,直接導致的后果便是房地產的資金流動性緊缺,加之大型房地產商開發和房地產交易中資金壓力,下半年房地產開發速度將會有一定程度上的減弱,樓市需求也會適度緊縮。

2016年至今,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針對樓市存在的炒作等行為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調控政策,然而在調控初期很多城市出現了房價不降反漲,很多樓盤瘋搶甚至有些大的開放商依仗資金的優勢壓盤不賣的情況,調控后期房地產熱度有所回降。然而中美貿易戰不同于調控政策,它試圖抽走房地產中的大部分資金,這會讓樓市產生不安的情緒,中國房地產在這種情況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樓市行情波動的情況。然而由于貿易戰的影響貨幣貶值,很有可能會引起新一波的通貨膨脹,這樣從樓市出逃的資金面臨貶值的風險,老百姓面臨兩難的境地。大部分人不敢輕易的離開樓市,畢竟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房子的保值功能更加明顯。

然而,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豐富的宏觀調控手段,將會出臺一系列的針對性調控政策。筆者認為,國家會根據貿易戰的發展演變,允許匯率適度下跌,在這里我們要認識到匯率小幅下跌并不是壞事,人民幣走弱、有利于改善出口形勢,加大出口力度,對于房地產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弱資金流通不足的壓力。與此同時,國家也會出臺相應的貨幣政策,以刺激資金流動率,從而減輕資金對房地產帶來的壓力。從國家層面來說,房地產若出現大幅下跌是不能夠承受的,所以國家并不希望貿易戰對樓市產生太大的影響,釋放貨幣流動性是與貿易戰帶來的可能的風險做對沖。事實上,政府一直不斷調控政策從而維持樓市的穩定性,即又不能暴漲,亦不能暴跌。

無論如何,中美貿易戰直接影響中國經濟,有日本的前車之鑒,中國政府一定會更好的運用政策杠桿,避免房地產泡沫,更不能將房地產經濟硬著陸。事實上,我國地區經濟差異較大,各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不盡相同,面對貿易戰的波動也不同,有些城市樓市出現階段性的恐慌下跌,有些城市特別是二三線城市還出現上漲的趨勢,總的來說比較穩定。

中美貿易戰影響論文范文第4篇

從美國此次對中國商品征收關稅的產品領域看,有醫療器械、高鐵設備、生物醫藥、新材料、農機裝備、工業機器人、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以及航空設備,基本來自“中國制造2025”產業范圍。有分析稱白宮的目標是破壞“中國制造2025”計劃。那么此次中美貿易戰到底會對“中國制造2025”戰略、對中國制造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中美貿易戰背后的驚人真相:狙殺“中國制造2025”!+ 有觀點認為,貿易戰其實早已醞釀,而且這只是美國阻遏中國崛起沖刺階段的“組合拳”之一。去年底,特朗普任內首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明確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大國競爭正是此輪貿易戰的大背景。

大致而言,大國競爭包括制度的持續革新能力、持續的堅強領導能力、整體戰略的科學制定與貫徹能力、持續的產業升級能力、持續的高科技突進能力、強大而可用敢用的軍事實力等。日常而言,科技與產業屬于競爭的核心問題。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遭遇重創,加上長期依賴金融,制造業外流嚴重,元氣大傷??聪旅娴慕y計圖,清晰地呈現美國如何從一個制造業大國變成一個服務型國家的。1990年美國是制造業大國(藍色部分):

2015年美國的制造業(藍色部分)已經很少:

相比之下,那個長期位于產業鏈下游,以加工配套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充當“世界工廠”的中國,卻在不聲不響間異軍突起。

以高鐵、核電為代表的中國高端制造,正在搶灘。最近流傳一個段子:

遙想一百多年前,皖籍的李鴻章中堂訪英,是去歐洲購買船只、大炮和向列強借款。而據傳 2015 年 10 月中國國家領導人訪英的成果匯報由卡梅倫“中堂”完成:“啟稟老佛爺(英國女王),洋人要給我們修鐵路……”

中國GDP總量在2008年超越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德國,2010年又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自2013年以來,中國連續三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2016年以204億美元之差被美國反超,但201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14.2%,增幅創6年新高,再次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更讓美國苦惱的是,2017年中美貿易總值為3.9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2%,只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14.2%。這意味著美國人在經濟上,其實已經喪失了遏制中國崛起的能力。

在制造業方面,中國已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橫跨高中低端的超級工業大國。據世界銀行數據,早在2013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在世界排名第一,占比達到20.8%。其中,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中國裝備制造業產值更是突破24萬億元,占全球的比重超過1/3,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

為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2015年,中國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分“三步走”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這些重點發展發展的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

這些高端產業領域會直接挑戰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的利益。美國有25%的波音飛機、17%的汽車、15%的集成電路出口目的地都是中國。中國搞C919大飛機以替代進口,波音公司無疑會受損。

數十年的辛苦勞作與自強不息,從服裝鞋帽到高鐵電信,再到未來的宇航芯片,中國的血汗錢持續投入到科技研發,美國的尖端制造業優勢正加速瓦解,強勢追趕的實力必然改變全球力量格局,必然打破西方既得利益。

所以,無論是減稅、讓制造業回流還是挑起貿易戰,對中國科技裝備、信息技術產業提高進口關稅,在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方面頻頻發難設限。

那么,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制造業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中美貿易戰對機械制造行業的影響+ 美對華加收關稅對機械行業總體影響:目前來看機械行業受直接影響只有現代鐵路(高鐵)和工業機器人兩大高端技術產業,間接受影響是集裝箱行業需求略有下降(受世界貿易增速下行影響)。不排除美對華進一步擴大加稅行業范圍(低端制造業也加稅)的可能。根據中國海關統計署的數據,2016年中國對美國出口行業中機械設備(不含電氣設備)占比約為6.4%,在行業中為第六大出口行業,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機械設備絕大部分為中低端具有成本優勢的產品。目前來看美國主要關注中美貿易中強制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加稅行業則主要涉及航空、現代鐵路(高鐵)、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高科技等高端技術產業。但USTR公布的征稅行業定義比較模糊,15天之后公布確定清單,不排除美對華低端制造業也加稅的可能。

如果拉開貿易戰,中國提高美國機械產品的進口關稅,或將加快國產高端裝備的進口替代,這也許是國產高端裝備發展的契機。經過近二十年的工業化和全球化進程,中國已具有先進制造技術及產業化的基礎,并進入工程師紅利階段,50年代蘇聯人也制裁過中國,但是中國人造出了自己的原子彈、氫彈,建設起中國的重工業體系,為中國日后的重工業化做了準備,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港機、集裝箱、船舶、高鐵裝備、核電裝備生產基地,產業變遷不因個人或國家意志為轉移。另外,高端裝備大部分零部件都是日本和德國進口,例如機器人的減速器、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的控制系統、高端液壓件、高端汽車底盤等,這些受中美貿易戰影響較小。當然,中美技術合作、收購美國企業都會受到影響,不利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若美對華擴大加稅范圍(對低端制造業也加稅),則短期對低端制造出口影響較大,也會影響中國出口、投資、收購、技術合作,GDP增速可能下降,因此也可能間接影響其它機械行業。對美國來說,如果失去中國這一全球最大市場也將損失慘重,因此我們認為這種兩敗俱傷的情況是小概率事件,目前還是談判和心理戰的階段。80年代美國日本也爆發過貿易戰,截至1989年,美國貿易代表總計向日本發起了24例301條款案件調查,使得日本政府做出相應讓步,但是80年代后日本在全球制造業的地位反而提升。

1、中美貿易戰對機械各子行業的影響分析

1、高鐵裝備領域:靜態看對收入實際影響較小,但拓展美國高鐵市場難度加大。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7年我國的鐵道車輛、軌道裝備、信號設備向美國出口額為31.86億美元,占中國總出口額的29.10%,向美國進口額為0.38億美元,占中國進口額的4.93%。我國向美國出口近30億美元的鐵道車輛、軌道裝備、信號設備有可能要面臨25%的關稅懲罰。

靜態看對收入影響較小。目前我國具有向美國等發達國家出口現代鐵路裝備的企業不多,基本上僅限于整機廠中國中車(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各核心部件廠商均以國內市場為主,出口均以被動出口形式存在(配套中車的整車出口)。截止17年前三季度中車海外業務收入130.18億元,同時中車在手國際業務訂單937億元,其中機車業務244億元,動車58億元,客車業務30億元,貨車業務27億元,城軌與城市基礎設施業務532億元,新產業及其他46億元,動車占比僅為6.2%。而中車近年來向美國并未向美國出口動車,承接訂單主要是地鐵車輛和機車類產品,2014年10月中車與美國簽訂的首份訂單--波士頓284輛地鐵共5.67億美元的訂單, 2016年中標的美國芝加哥13億美元地鐵車輛訂單等等,截止至2017年10月底中車在美國的地鐵訂單共計1579輛,金額約為31.5億美元,但未來這些車輛主要由中車在在美國投資興建的第一個制造基地春田工廠完成,春田工廠于2015年9月正式開工,美國的主要訂單均由春田工廠進行組裝生產,波士頓284輛地鐵將于2018年開始交付,因而“301調查”對中車能造成的實際影響較小。

拓展美國高鐵市場難度加大。世界范圍內目前生產高鐵的國家主要是中國、日本、德國和法國,而我國掌握了隧道技術、軌道技術、橋梁建設等的核心技術,無論是設計速度還是運營里程,我國高鐵都已經位于世界前列。但我國和美國在高鐵領域的合作一直未有實質落地,美國西部快線高速鐵路原計劃將是我國在美國建設的第一個高速鐵路項目,2015年9月13日與我國與美國西部快線公司(XpressWest)就組建合資公司在美國拉斯韋加斯簽署協議,然而2016年6月9號美國西部快線單方面宣告正式終止與中國鐵路國際(美國)有限公司為建造美國高速客運鐵路而組建合資公司的一切活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表示,美企稱終止高鐵合作項目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聯邦政府規定高鐵必須在美國建造。此后我國也未和美國在高速鐵路合作有其他實質合作,此次貿易戰若正式開打,則未來我國想開拓美國高鐵市場無疑更加障礙重重。

從核心部件進口和技術合作來看,影響較小。根據中車2016年年報的數據,高鐵等軌道裝備整車中價值量拆分分別為車體33%,轉向架9%,牽引系統13%,制動系統20%,網絡控制系統9%,空調7%,輔助供電系統5%,其他4%。我國動車制造的技術原始來源于日本、德國和法國,并在對日德法高鐵技術平臺上不斷消化吸收及創新,與美國的技術合作較少。2017年1月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動車組正式獲得商業化運營資格,6月26日在京滬線上正式雙向首發,目前,復興號已經在京滬、滬寧、杭深等多條線路投入運營,我國再次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目前復興號正在完善產品系列,未來將成為中國向全球輸出高鐵的唯一標準,因而此次貿易戰對我國高鐵裝備的制造影響較小。

2、工業機器人領域:中國國產本體收入50億元,出口不足3億,影響行業收入不足3000萬,非常有限。2017年全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預計達11萬臺左右(2016年銷量8.7萬臺),約占全球總銷量的33%。但是國產機器人銷量約4萬臺,總收入約50億元,市場占比只有30%左右,特別是高端的,幾乎全是進口,機器人四大家族在中國占有率合計超50%。由于技術水平較為落后,中國機器人出口數量很少,只有少量的AGV和四軸坐標機器人出口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總出口量2017年不足0.5萬臺,且平均單價低于6萬,預計總出口金額在3億以內,基本沒有出口美國,貿易戰影響很有限,影響行業收入在3000萬以內。但是對中國企業收購美國機器人企業或技術合作,將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如果中國增加進口零部件的關稅,將增加國外工業機器人的進口關稅,則國產工業機器人國內占有率將提升,利好行業發展。

3、工程機械:估計行業對美國出口占比小于5%,進口零部件主要來自日本德國,受中美貿易戰影響較小。2016年中國對美國出口18億美元,占所有出口10.8%(第一大出口市場),占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總產值4.4%。工程機械行業進口零部件主要是挖掘機液壓件、泵車底盤,這些主要是進口德國和日本,不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

三一重工:估計2017年美國收入5億元,占比小于1.5%,海外主要客戶為拉美、印度和東南亞,受到影響較小,三一海外收入中60億來自德國普茨曼斯特,面向全球銷售(主要是歐洲),不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另外沒有美國進口零部件,個別出口的用康明斯發動機。徐工機械:2017年出口600萬美元,加上集團的挖掘機共2000萬美元,出口占比不到1%,主要出口一帶一路國家;另外沒有美國進口零部件。柳工在北美地區的銷售收入占比不到1%。核心零部件恒立液壓海外占比30%,大客戶卡特占出口30%-40%,估計美國收入占比約10%。艾迪精密海外收入占比約12%,估計美國占比5%左右。高空作業平臺行業的浙江鼎力美國收入占比約15%,而且浙江鼎力戰略是大力開拓美國市場,可能受到影響較大。杭叉集團海外收入占比17%左右,出口北美和歐洲較多,美國是其第三大市場(3%左右),在美國有一家控股子公司以及多方位布局,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安徽合力出口美國的收入占比僅千萬之八,大概年1000臺左右,影響較小。

而美國的卡特彼勒在亞太地區的收入占比高達20%,受中國市場影響較大,可見工程機械行業美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更高。

在收購方面,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龍頭2011年前后分別做了海外并購,目前產能和技術水平已成熟,大部分企業沒有擴張的計劃。

4、集裝箱板塊:中集集團是全球唯一能夠提供全系列集裝箱產品的供應商,標準干貨集裝箱和罐式集裝箱的產銷量保持全球第一,綜合占50%左右,勝獅貨柜約占20%,新華昌約占8-10%。中集集團北美業務收入占比不足10%,主要是一些基礎的設備(低附加值產品),而且這些產品美國已完成產業轉移。但是集裝箱需求跟進出口貿易等經濟環境線性相關,長期市場需求在200萬箱/年左右波動,此次貿易戰若開打,則會受到一定影響。中集目前盈利能力及前景較好的板塊為道路運輸車輛業務板塊,收入占比約為25%(絕對額約近200億人民幣),在海外主推廂式車、骨架車和冷藏車三大產品組合,全球占10%左右,2015年美國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五,主要是公路物流為主。從該塊業務收入結構來看,北美市場占26%、歐洲13.5%、新興市場8.3%,中國收入54% ;但凈利分別是貢獻41%、6.8%、 7.1%、45%。美國目前只做了掛車,但訂單增長較明顯,而且公司也有明確增加產品系列的安排。雖然中集遵循本地化企業的市場開拓思路,擁有全球工廠,在美國有2個工廠,國內先生產出6大塊零件,然后運輸到北美工廠進行安裝并銷售,但北美市場的道路車輛業務盈利能力較好,貿易戰開打對中集該塊業務利潤會造成一定影響。

5、紡服機械:卓郎智能主要以亞歐為主要市場(兩者合計90%),美國占比約4%左右;杰克股份主要市場是發展中國家,美國占比在5%以下,紡織機械出口多面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到美國不多,卓郎智能的紡機有部分出口到美國,但從該公司了解到,受到影響較小。

6、3C自動化裝備:對國內企業應該是利好。

機械公司中,為下游電子行業提供設備的主要有兩類公司,一類是為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生產企業提供設備的公司,有顯示面板模組、檢測領域的智云股份、聯得裝備、精測電子,玻璃加工領域的華東重機、智慧松德、田中精機等;還有一類是為半導體芯片生產企業提供設備的公司,如至純科技、長川科技等。

對于消費電子設備公司,影響可能較大的是蘋果產業鏈,大部分iPhone手機的零部件生產及組裝在中國完成,但目前來看對蘋果產業鏈,特別是中游的設備公司影響應該不大。一方面,目前對于iPhone是否屬于進口產品還未確定,中國蘋果收入占比較高的企業,直接出貨方是富士康等組裝廠商,富士康組裝成產品后銷售給蘋果。如果對成品征稅,對蘋果的利潤率或份額會造成影響。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只賺取少量加工與組裝費以及部分零部件供應,而美國從設計、營銷等環節獲利巨大。一臺iPhone X的零部件合計成本約為370美元,在中國大陸實現的增值僅占成本的3%-6%,不足30美元。

機械行業中幾個3C設備公司中,精測電子的主要客戶是京東方,現階段與蘋果關系很小,智云股份、聯得裝備主要是通過臺灣的GIS、TPK進入蘋果,應不受影響。而華東重機、智慧松德尚未進入蘋果產業鏈,田中精機主要是通過立訊精密提供繞線設備,但目前只有田中能夠提供相關設備。所以,整體來看,貿易戰對蘋果產業鏈影響應該較小,對于中游的設備企業,就更加有限了。

集成電路進口或受影響,對設備公司基本無影響。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達2601.4億美元,其中近50%來自美國,若貿易戰開打,集成電路行業可能會受到影響。對于半導體(集成電路)設備公司,至純、長川的主要客戶還是以中芯為代表的國內半導體公司,若未來由于貿易戰芯片進口受影響,則會倒逼國內半導體企業加快投產步伐,加快設備進口替代節奏,對于國內設備企業來說應該是利好。

7、手工具:巨星科技比較依賴美國,美國收入占比估計在60%-70%,受到一定影響,但巨星的手工具和美國企業是錯位競爭,應該不在制裁范圍之內,匯率波動的影響更大。

8、油氣裝備:杰瑞股份受到一定影響,主要海外市場包括俄羅斯、中東以及美國,2015年美國市場收入占總收入比例約2%,2016年估計約為10%左右。2016年3月杰瑞股份因違反出口管理法規,被美國商業部列為制裁對象,隨后美國可能故技重施對杰瑞股份多方面調查。杰瑞一些零部件進口來自于美國。另外美國頁巖氣技術全球領先,未來技術合作可能會受到影響。

2、相關公司收入影響測算及子行業零部件進口情況

重點子行業美國零部件進口情況:重點子行業進口方面,除了工程機械液壓件領域,美國的派克、哈斯克、伊頓占有一定市場份額外,在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等領域,美國品牌的進口零部件非常少。

3、附表:歷史回溯及條款細則 小結+ 特朗普此次挑起中美貿易戰,直接目的在于以中美貿易嚴重失衡迫使中國進一步對美開放市場,深層次目的在于試圖重演1980年代美日貿易戰以遏制中國復興,同時在11月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前拉票。

中美貿易嚴重失衡責任不在中國,主要原因在于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美國過度消費的低儲蓄模式、全球價值鏈分工以及美國對華高新技術出口限制等。

中美貿易戰短期未必全面開打,但如果雙方管理不當,有可能逐步升級。如果中美貿易戰全面升級,對中國高端制造發展及經濟增長將產生不利影響,但同時也將勢必增加美國民眾生活成本,推升通脹,制約消費,給全球經濟復蘇蒙上陰影。

中國的應對選項包括:精準還擊美國農產品、汽車、飛機等,以打促和;聯合歐盟、亞洲、非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擴大“一帶一路”;匯率貶值;拋售美債;限制美國企業投資;制定新的立國戰略等。

外部霸權是內部實力的延伸,中美貿易戰,我方最好的應對是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堅定不移。

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初露曙光之際,中國再度面臨“修昔底德陷阱”。中美貿易戰拉開了全球領導權更迭的序幕,如能成功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將奠定未來內圣外王的基礎。

中美貿易戰影響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股市

隨著全球化的層層深入,各國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依存成為緊密聯系的整體。中美兩國作為當下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雙方的貿易不僅影響本國的經濟,也對國際社會全球化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維持中美貿易良好的發展,對中美兩國及世界經濟穩健增長有著深遠的意義。近期由美國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貿易戰正式開打,形勢嚴峻,對中國經濟影響幾何?又對中國金融市場乃至世界金融市場造成何種影響?

一、中美貿易戰發展階段

(一)摩擦階段:2017年8月14日,特朗普政府授權美國貿易代表決定是否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展開“301”調查,就中國涉及侵犯美國知識產權,以及強制美國企業轉讓高科技技術進行調查。這一舉措帶有很強的單邊保護色彩,使得中美貿易關系緊張,是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索。

(二)貿易戰前夕: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就“301”調查結果,將從中國進口商品進行大規模的增收額外關稅,中方發言人表示:“中國不想打貿易戰,但也不害怕打貿易戰,將繼續采取有效措施堅決捍衛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堅決捍衛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

(三)貿易戰開戰:4月2日,我國財政部發言:對原產于美國的七類共計12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

(四)貿易戰逆轉:4月8日,特朗普稱:“習近平主席和我們永遠是朋友,中美將就知識產權等問題上達成一致。”美方對貿易戰態度緩和。

(五)貿易戰持續升級:6月1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重新發表不利于貿易戰的言論,決定對中國價值約500億美元的商品征收不少于25%的關稅,涉及的領域多達1300多個類別。中國政府立即做出回擊,對來自美國的30億進口商品加收關稅,全球最大的兩大經濟體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貿易大戰,全球股市紛紛下滑。

二、中美貿易戰的歷史借鑒

(一)以史為鑒:美日貿易戰

美日貿易摩擦始于1955年,至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國對日貿易逆差急劇上升,1985年約為462億美元,約為1975年的27倍。美日矛盾不斷升級,直至1985年雙方協商達成“廣場協議”。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日美貿易戰逐漸結束。日美貿易戰雖然不是中美貿易戰的重復,但就美日摩擦并進一步升級至最終的后果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短期來看,美國通過單邊的貿易保護強制性地限制了貿易逆差,短時間內改善貿易赤字。但根本上促使兩國貿易額轉變的因素應該是日本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在美日貿易戰期間,雖然從表面上看每一階段的貿易談判都能轉變美日貿易赤字,但從長遠來看貿易赤字卻是上升的。由于日本本國的高科技技術水平的上升,從而將自身的產業升級,令美日貿易結構在貿易摩擦中不斷重塑,貿易差額得以擴大。美國對日本的制裁反而從另一方面促進日本調整產業結構。

從匯率來看,美日貿易戰對日本的影響持續了3至5年,而從經濟增速來說,貿易戰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僅僅在1986年1年內體現。因此,貿易戰導致的日元升值、貿易量下降、對日本的經濟造成短期沖擊。

雖然美日貿易戰和中美貿易戰之間存在很多相似點,無論現在的美國和當年的美國都存在很大的貿易赤字,受著來自國內的很大壓力,但是,中日在對美國的政治上還是貿易上都存在著諸多的差異,根本沒有可比性。與80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國政府堅定地保護民族利益,斷不會拿核心利益作為交換。

三、中美貿易戰產生的客觀原因

(一)特朗普政府的政治主張和大選的“初心”

在大選期間特朗普就極力鼓吹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勝選后特朗普政府的施政核心便是在于此,比如稅改法案、加快加息節奏、收緊移民政策,對中日歐甚至是加拿大這樣的傳統盟國全面開打貿易戰??芍^以美國一己之力向全世界宣戰,規??涨?。

財稅政策:特朗普倡導積極減少政府開支,廢除奧巴馬政府的醫保方案和停止政府部門招聘。特朗普另一個核心措施是減稅以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

貨幣政策:為了保護傳統的制造業,他單方面的將中國假想為匯率操縱國,多次發表言論表明要調整利率政策。

貿易政策: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更為激進,為實行單邊貿易保護主義,反對自由貿易。特朗普宣布對中國部分商品加征關稅。

對中國的立場:特朗普在對華的政策上立場十分強硬,將中國假想為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宣揚中國威脅論。特朗普經常在公開批評中國,將美國的困境單方面的歸咎于中國的崛起。他甚至表示要加強美在東海、南海的軍事部署,從而達到威懾中國的目的。

(二)中美貿易沖突對中國及全球經濟的影響

美國的一些專家學者甚至是政界人士認為:由于中國對美國過度出口,影響了美國國內制造業的發展從而減少美國本國勞動力的就業,抑制了美國國內的消費需求,首要措施就是急切的消減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貿易摩擦表面上是雙方戰術的過招,實際利與弊卻取決于雙方各自的經濟差異。

美國對中國增加關稅的名單涉及多個領域包括高鐵裝備、航空產品、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而中國采取的反制措施,對來自美國的30億美元商品增收報復性關稅,涉及包括豬肉、水果等農產品和無縫鋼管、費率等基礎性工業原料。美國作為僅此于歐盟的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僅2017年中美兩國的雙邊貿易額達到5800億美金,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到了3600億美金??陀^來講,500億美元的制裁額度,對中美雙方的貿易會產生影響,但無需過分解讀。對于后市仍有很大的談判空間。

四、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短期內由于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和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反復,恐慌情緒蔓延。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運行良好,去杠桿、降成本等政策初見成效。2018年2月,中國中等以上規模企業實現利潤9600億,同比增長16.1%,比2017年12月增速快了5.3個百分點,實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

從分析數據中看中國經濟的基礎是十分穩固的,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也在有秩序的推進中,這種向好的經濟形勢對我國的經融市場的支撐是顯而易見的。貿易戰結局也可能會向有利的方向發展。在中國和美國貿易相互依存的時代,逆全球化是沒有發展的,貿易戰不可能有贏的一方,甚至會波及世界經濟,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在貿易戰中我國的部分企業影響較大:通訊、半導體、制造等行業。部分科技股雖沒有像中興一樣癱瘓,但失去美國核心技術支持短期內業績提升舉步維艱。

當然,在貿易摩擦中,中國內需的發展和機構性深化會迎來很好的契機,中國經濟的根基會越來越牢固。

中國股市盡管與自身相比發展較快,但與國家的經濟體量相比并不匹配,就與納斯達克相比體量仍過小。2017年股市市值為56.62萬億元人民幣,同期GDP為82.7萬億元人民幣,存在明顯“錯配”。當然,這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不到位有關,也預示著中國股市發展空間巨大。

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CDR、MSCI即將實施,即使面臨貿易戰的沖擊,筆者認為A股也將會是維持上有壓力上有支撐的格局。

【參考文獻】

[1]侯明君.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商情,2016(39):105.

上一篇:多媒體技術英語論文下一篇:商務英語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