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的健康教育范文

2023-09-22

兒童的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盧梭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 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 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 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 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 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 順應兒童的本性, 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特點是師法自然, 順應人的自然天性, 以實踐為基礎, 培養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則是“自然適應性”原則, 即教育應當遵循成長中的人發展的自然進程, 按照人的年齡特征, 適應人的發展水平。

2 自然主義教育的兒童觀

對兒童的認識, 是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中極具特色的內容之一。盧梭認為兒童期是兒童的“理性睡眠時期”, 兒童還沒有達到理智階段, 還不能形成概念, 只能形成形象。其言行多受感性的支配。因此, 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兒童的感性器官, 增加感覺經驗, 為理性的發展打下基礎。按照適應自然的原則, 12歲以前不進行書本知識的學習, 尤其反對兒童學習古典語文和歷史, 主要是積累感覺經驗。

2.1 把兒童當作兒童看待, 尊重兒童的人格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在萬物的秩序中, 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 兒童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傳統的封建教育不顧兒童的發展特點, 抹殺了兒童與成人的區別, 總是把兒童當作成人看待強迫兒童接受成人才知道的東西。其最終結果是兒童成為成人的犧牲品。他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 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 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級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那種企圖以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兒童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因而, 教育應從兒童的本性出發, 為兒童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2.2 以兒童為中心, 使兒童真正成為教育中的主人

在盧梭看來, 人生來是自由的, 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便是自由, 他堅決反對壓抑兒童的封建教育, 反對嚴酷紀律摧殘兒童個性、束縛兒童自由的舊教育。主張在教育中應排除順從和命令的詞匯, 還兒童個性自由、思想自由和活動自由。以兒童為中心, 既不是束縛兒童, 也不是溺愛、縱容兒童, 而是給兒童以主動性, 促進兒童自然、自由地發展。盧梭認為, 教育中要貫徹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 首先要求教育者必須改變傳統的兒童觀, 變歧視兒童為尊重兒童, 變不了解兒童為了解兒童, 他呼吁教師應該設身處地的為兒童著想;其次, 在教育實踐中使兒童真正處于主動的地位, 讓兒童永遠想到他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最后, 改變把書本教育等同于兒童教育的作法, 變知識教育中心為兒童教育中心。因為兒童的發展與教育遠比知識教育重要很多。

2.3 對兒童施以“愛”的教育

“愛”是對兒童進行良好情感教育的基礎, 盧梭非常重視從母親撫育幼兒開始便進行愛的教育。他認為, 母親對兒童的愛和兒童對母親以及他人的愛是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他指出, 從兒童的身心發展來看, 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離不開愛, 需要愛。為了使兒童一出生就能得到愛, 盧梭主張母親應親自哺乳嬰兒, 到了兒童期, 教育者還要以愛心對待兒童, 愛惜兒童, 讓他們盡情地去享受游戲、嬉笑帶來的愉快。同時, 對于處于惡劣環境中的幼小兒童, 母親有義務保護兒童, 承擔起教育兒童的責任, 這也是一種愛的表現。

3 兒童觀的局限性及對現代兒童教育的啟示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他主張的擺脫社會制約而率性發展的自然教育其實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教育;他是教育效能的積極肯定者, 他甚至試圖通過教育來改造整個社會, 不過在個人與國家, 在培養自然人和公民的取舍中, 他把兩者截然對立, 可見其思想中充滿矛盾;他把兒童的發展嚴格劃分為四個時期, 主張在一個階段絕對只能著重發展某種教育, 這難免有些機械化和形而上學。

盧梭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既有積極的一面, 又有消極的一面, 對此, 我們應當用辨證的觀點來分析。在分析、評價盧梭的教育理念的時候, 不僅要借鑒其合理的部分, 用以改進和完善我國現有的兒童教育體制和教育方法中不合理的部分;而且在研究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批判的吸收, 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兒童教育思想和實際方案。深入挖掘盧梭的兒童自然教育思想, 可以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幾點有意義的啟示。

第一, 從對待兒童的態度來看, 必須以人為本, 尊重兒童, 愛護兒童, 為兒童的身心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兒童有自己的心理特點、心理發展的需要、個人權利的需要, 忽視兒童個性特征、內心情感需要有礙于兒童健康發展。教師以“愛”作為基礎, 真誠的關心兒童的成長, 充分認識到兒童的個性特征, 與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 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心情愉悅的接受教育。

第二, 重視兒童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特別是要積極培養兒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正如盧梭所言“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 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 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 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意識到兒童不僅要具有健康的體魄, 豐富的知識, 卓越的能力, 關鍵還要有健康的情感, 堅強的意志品質, 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有這些教育內容都是盧梭在兒童的發展體系中不斷強調的。

第三, 實施素質教育的渠道多種多樣, 主要是課堂教學。在充分挖掘課堂教育的潛力之后, 應對課外教育和校外教育給以足夠的重視。勞動教育和身體素質訓練已是人們關心的一個主要問題。教育與勞動相結合, 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還能激發兒童的求知欲和創造精神, 教會學生獨立自主的生活。正如盧梭所言, 勞動是社會上的人不可避免的責任。

盧梭的教育觀雖然存在某種局限性, 但他強調兒童的天性、推崇自由的教育方法、倡導兒童身心和諧的發展, 在21世紀的今天有著寶貴的借鑒意義。他的一些著名的觀點與我們現實社會存在著很密切的聯系, 是值得借鑒的, 尤其是我國的兒童教育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 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教育發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摘要:盧梭的兒童自然教育思想闡明了一些重要的教育主張:教育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 尊重兒童、愛護兒童等。本文通過對這些觀點的闡釋, 旨在對今天我國兒童的素質教育實踐活動有所啟示。

關鍵詞:盧梭,自然教育,兒童中心

參考文獻

[1] 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綱[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2] 盧梭[著], 李平漚[譯].愛彌兒[M].商務印書館, 1983.

兒童的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一、龍安小學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渝北區龍安小學離渝北城區五十多公里, 距離中心場鎮統景鎮5公里。學?,F有學生416人, 下轄一所村小, 一所幼兒園, 教職工25人。通過調查, 現有留守兒童287人, 占學生總人數約68%;其中單親家庭15人, 占在校人數的3%;單親在外的有198人, 占全??側藬档?7%;雙親在外的有89人, 占學??側藬档?1%。留守兒童在家由祖輩監護的有128人, 約占總人數30%。在問及對父母外出務工的態度上, 有69%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務工, 渴望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10%的孩子表示無所謂。在生活上, 留守兒童與監護人有矛盾的占留守兒童的31%, 經常發生矛盾的占16%。在學習上, 51%的留守兒童表示遇到困難有無助感。在與同學關系上, 38%的留守兒童表示曾經受到過他人欺負。在個人安全上, 47%的留守兒童表示面臨困難或遇到壞人時不知道該怎么辦。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及建議

(一) 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長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 選擇好合適的代理監護人?,F階段很多的家長往往把孩子交給年邁的父親或親友, 可是, 他們只能滿足孩子基本生活的需要, 根本不能滿足孩子們的教育需要, 特別是心里呵護的需要。因此, 要找一些文化程度較高的、有耐心的親友為監護人。同時,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相關規定, 家長有責任教育孩子, 關愛孩子成長的義務。因此, 我們還應從法律角度督促學生家長履行好這一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義務。

2、加強“留守兒童”與家長的溝通聯系。家長們平時多與家里聯系, 多向監護人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狀況, 多與孩子溝通;有條件的家庭在節假日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到父母身邊與父母一起生活一段時間, 滿足雙方的親情需求, 使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況, 也使孩子了解父母的艱辛。家長或監護人要積極參加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活動, 如“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的“雙合格”活動等, 以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 讓他們學習到更多的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時, 通過家長和子女共同參加有互動的、豐富多彩的各種家庭教育活動, 也有利于對孩子進行健康的常識教育、生理心理教育、個性發展教育和心理輔導。

(二) 學校教育方面

1、建立起“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制度。學校教育是一種集體教育, 主要承擔的是傳授知識的作用。但是, 學校的集體是家庭所不具備的, 特別是對“留守兒童”來講, 他們接觸更多的是他們的老師、同學而非父母, 其行為、心里更容易受這些人的影響。學校要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教師應承擔其代理家長的責任, 摸清留守兒童數量, 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專門檔案和聯系卡。其基本內容: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學校安排負責學籍檔案管理的人員對留守兒童的檔案進行管理, 并根據學生變動情況, 及時補充或變更聯系卡的有關內容。通過聯系卡制度的建立, 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及其監護人的聯系。

2、實施幫扶制度。教職工與“留守兒童”接對子。要求幫扶老師經常找孩子們談心, 對他們進行定期家紡, 了解情況, 幫助他們解決思想方面、心理方面和學習方面的困難;還要利用休息時間為孩子們補習功課。孩子們取得了明顯進步, 老師也從中找到了快樂。各班成立留守孩子“愛心小組”, 班干部和優秀學生為成員, 每個人與1—2個留守孩子結成對子, 在學習生活上給與他們幫助, 讓他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3、培訓“代理家長”隊伍。要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 創造條件開設“代理家長”即“爺爺奶奶家庭教育培訓班”、“臨時托管親屬培訓班”等,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訓:怎樣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 怎樣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如何給孩子學習上的幫助, 如何讓孩子遠離不良誘惑等。通過各種培訓, 讓代理家長懂得照顧孩子的知識, 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 掌握教育孩子的本領。學校班主任要幫助“代理家長”履行好留守兒童的代管責任, 共同創造有利于教育“留守兒童”的良好環境。

(三) 社會方面

“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急需要家庭、學校關注與努力, 也需要政府、社會各方面積極支持和配合。

1、政府高度重視。希望各級政府部門在構建和諧社會, 注重發展經濟的同時, 以人文本, 關心下一代的成長, 特別關心國家經濟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留守兒童問題, 明確政府及各職能部門在促進“留守兒童”成長中的責任, 加強綜合治理的服務, 積極為這些孩子的成長提供條件, 使他們在“博愛”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2、農村寄宿制學校。實行農村寄宿制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留守兒童課余生活, 規避安全問題及不良社會影響, 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開展, 它不僅僅是推進城鄉教育改革, 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的需要, 同時也是當前有效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理, 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形式。

3、加強同社區、村組織的合作, 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主動與當地村居等部門配合, 關愛留守兒童。同時配合有關部門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督、查處力度。引導學生能夠自律、自理、自立。

摘要:本文對龍安小學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了調查, 其現狀不容樂觀, 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 需要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共同參與體系。

兒童的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來,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引起了全社會關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還面臨著很多困境,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才能有效引導留守兒童的思想和行為,幫助他們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篇文章主要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的現實困境進行分析,并且提供了引導留守兒童的有效措施,希望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有所啟發。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困境;引導對策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152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城市的工作機會相對于農村也更多一些,農民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很多人都選擇了去城市打工,孩子則被留在了農村由長輩進行照顧,我們將這些孩子稱為留守兒童。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和父母分開,形成了隔代監護或者代為監護的現狀,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安全等方面的教育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另外,留守兒童的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也是導致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行動無法落實的因素之一,這樣就會影響到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效,而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的思想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如果沒有得到關愛,就會缺乏安全感,性格上也會出現缺陷,比如,敏感、自卑、叛逆、暴力等,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如果不能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引導,還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找到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后,我們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針對性地改善,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農村小學留守兒童,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家庭教育缺失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被迫和父母分離,由爺爺奶奶照顧,或者是其他的親屬代為照顧,隔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溺愛,加上農村老人的文化水平有限,認為只要給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很少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家庭教育存在著一定的缺失,容易對學生的學習、性格、生活、心理等造成影響,使得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面臨著巨大困境。

(二)教育經費不足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引起了全社會關注,學校制訂了一系列的關愛措施,但是實施難度卻比較大,主要是教育經費不夠。學校的關愛行動需要資金支持,經費不夠就會限制學校的行動,很多制訂的措施都不能落到實處,讓關愛留守兒童的措施流于形式。部分學校為小學留守兒童建立宿舍,配套設施卻跟不上,再加上小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還不是很好,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教師在關愛留守兒童的過程中犧牲了很多個人的時間,有時候還會無償為學生購買學習和生活用品,卻得不到任何的回饋,長期下去也會澆滅教師關愛留守兒童的熱情。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相關部門針對留守兒童教育制訂了很多政策,但是相關政策的實施情況不理想,不能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困境,留守兒童教育就進入到了這樣的狀態中,這樣就會影響到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效。另外,部分政策缺乏長效機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引導有效措施

(一)設立專項教育資金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缺乏經費,要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讓留守兒童教育引起社會關注,這樣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隊伍中去,讓社會愛心人士和企業對留守兒童教育進行捐款,成立留守兒童社會捐助專項教育資金,政府也要在財政收入中設立留守兒童教育專項資金,學校關愛留守兒童行動經費就能得到保障。另外,社會上要召集“愛心媽媽”“知心姐姐”,讓他們參與到留守兒童教育中去,為留守兒童輔導作業,或者帶領學生進行休閑娛樂活動,讓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受到更多關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

學校在對留守兒童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只是關注學生學習成績,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多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生活上的困難,及時解決問題,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并且要為每位學生建立檔案,記錄他們的性格、心理變化及健康情況等,這樣就能提高留守兒童教育針對性。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

另外,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要加快寄宿制腳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還要配備生活教師,管理學生飲食起居,教師和社會愛心人士在學習時間之外,要帶領學生進行休閑娛樂,為他們營造輕松愉悅的生活環境,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三、結語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學校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在關注學生專業知識學習以外,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關心學生實際生活困難,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吳霓,丁杰,唐以志,等.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王宗太(1979.2— ),男,漢族,甘肅會寧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

兒童的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全面納入整體改革與發展的進程之中,是一種具有全局視野的發展思路和政策導向。

引言:面對社會主義建設轟轟烈烈,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孩子是將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面對這樣一群孤獨無助的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注,心靈的呵護。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是時代發展的強烈要求。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心理健康

一、近幾年來,留守兒童現狀,發展趨勢,監護及家庭教育問題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國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孩子被留在家里,出現了一個特殊兒童群體——留守兒童。

父母迫于生計,外出打工,長期與子女分離,缺乏聯系,導致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加上常受到周圍孩子的歧視、排擠和欺辱等,這種狀況很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產生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重等心態,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 長期的分離狀態,導致家庭教育存在著空洞:

1、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不高;家長工作時間普遍較長,對子女的教育時間少,甚至無暇顧及;

2、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渠道不通暢,父輩與子輩代溝嚴重;部分家長自身素質不高,概念落后,缺乏提高學習的動力、時間和途徑,家庭文化氣氛不濃;

3、家庭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言教與身教相矛盾。

此外,留守兒童的監護教育問題頗多,主要有隔代監護型,上代監護型即父母的同輩人,自我監護型即自己管教自己等等。

- 1 -

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內心缺少安全感等、學習動機不足,自控力差,容易出現問題,學習態度逐漸散漫不端正 ,甚至導致人格和道德缺失。任性、冷漠、內向、孤獨、叛逆等心理問題出現成了必然事件,問題少年由此而生,給青少年,給社會帶來的極為嚴重影響。

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解決對策

所謂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系協調,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標準的心理狀態。

然而,面對留守兒童這樣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任性、冷漠、內向、孤獨、無奈是不是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關注呢?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與心理負擔,讓他們積極融入社會,與社會協調相處,塑造一個完整健康的人格形象,形成一個良好的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成了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觀察,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著巨大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孤獨無助,遠離父母,缺少關愛,缺少溫暖,缺少保護,孤獨膽怯,無人看管,自由散漫,心理極端,行為怪僻。

(一)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1.自卑心理比較普遍。據調查顯示,他們中絕大部分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感。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與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自卑感一旦形成,就會以一種負向情緒體驗而存在。由于客觀環境和主觀認知難以改變,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延長這種自卑體驗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和泛化,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與父母關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豐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現出的自卑感越明顯。

2.存在孤僻心理與人際交往障礙心理。研究表明,兒童對父母都有依戀傾向,依戀是幼兒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際關系,依戀的程度與性質如何,直接影響兒童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影響他們的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和性絡特征。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缺乏最起碼的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煩惱與沖突無從傾訴也得不到引導,導致對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他們與他人的社會交往。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時有失落感,在一段時間里不愛說話,不愛和別人交往,變得自閉,性格孤僻、脆弱、渴望親情等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

3.性格與行為出現偏差。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上、價值上的偏離和性格發展的異常。一方面,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

得膽小、懦弱、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孩子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性格失常和行為失范,表現為脾氣急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打罵教師和同學,甚至是長輩。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影響,出現了違紀行為或犯罪現象。

4.逆反心理嚴重。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嚴重。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為,常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不謙虛”、“惡作劇”等。留守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自己,一點小事就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

(二)面對如上問題,該怎么辦,怎么解決?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發揮父母和監護人的教育職能

發揮父母的教育職能,就要求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保持聯系,除了生活、身體、學習方面外,還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監護人要樹立角色意識,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對留守兒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嬌寵溺愛,做到嚴與愛的結合;同時要定期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狀況,并及時與其父母和學校聯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進其健康成長。

2.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

作為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機構,應該盡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多作貢獻。第一,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第二,建立家訪制度與家長學校。對家長及監護人進行培訓,使其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探討并推廣先進的家庭教育經驗。第三,組建留守兒童朋輩輔導小組。在小組的交往與活動中,留守兒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間的快樂,理解并分擔彼此的煩惱,交流和討論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疑慮。從共同的交往活動中可以培養他們對集體的依戀和歸屬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通過對輔導小組的關注和有計劃的指導和參與,可以使留守兒童的朋輩輔導小組成為促進兒童心理發展的有效途徑。

3.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各級政府部門明確劃分并擔負責任,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協調參與的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努力使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進留守兒

童的健康發展。首先,要調查留守兒童的人數、住址、年齡、家庭情況等,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充監護;其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動,如開展公益活動為其創造參加社會實踐的環境,開展體諒父母的輔導活動,解決其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等。在活動中,對留守兒童進行正面引導,如通過活動來贊揚并鼓勵其繼續發揚自律、自強精神 。

4.留守兒童自身應加強心理素質培養

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和煩惱,其實都可以認為是缺乏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和內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務工是一種現實,留守兒童應以健康的心態,正視現實、面對現實。在改變不了父母外出的現實情況下,只能學會調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作為留守兒童,應該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把學習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勇敢面對和克服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5. 政府要針對部分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的現狀制定相關政策、通過政策激勵和引導,把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共同負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使他們能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

三、研究留守兒童的意義及時代發展的要求

(一)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趨勢。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村兒童將是建設的主力軍。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解決問題,將會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帶來更大的力量。

(二)國家政策法規依據

《義務教育法》指出:“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因此,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保證每一個孩子都有所發展,就必須加強留守兒童教育,使他們能享受更多的關愛和幫助。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全面發展的人是在體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發展的人,認為具有主動性、自主性、社會性及高度的創造性等基本屬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梢?,

一個只有具有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學習能力的人。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希望,關注他們,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讓他們在陽光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智新 · 關于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及對策 [J].教育前沿 , 2009年第5期

[2]曹紹平, 陳丹·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調查及對策 [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8年11月4日

[3]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 [N].宿遷日報,2008年12月3日

[4]陳香·,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家庭應對策略 [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7年 第04期

[5]馬勤·淺談農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J].教育與職業,2005年第9期

[6] 朱駿聊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的新趨勢[J]. 教育導刊 ·幼兒教育,2009年04期

[7]楊素蘋·關注農村留守兒童[J].基礎教育參考,2004年第7期

[8]李生蘭 ·幼兒家庭教育 [M].2006年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9]王東宇,王麗芬·影響中學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M].心理科學,2005年第2期

[10]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 ·農村“留守子女”學習狀況分析與建議[J].教育科學,2002年第4期。

[11]王振宇·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 2004年 人民出版社

[12]劉金明 ·青少年的心理與咨詢[M]2003年 天津教育出版社

[13]李生蘭·學前教育學 [M]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4]桑標· 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 [M] 200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15]關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www.lylsxxxx,net/artcle-show.asp

[16]淺談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19] 楊振球·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兒童的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1 日常生活中的養成教育

智力障礙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暴露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由于他們的智力水平、家庭行為習慣上有較大的差異。這對智力障礙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了很大的阻礙。我班有一名雷磊同學, 他是一個輕度的自閉癥孩子, 通過老師對他的不斷溝通, 在表達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晌野l現他有一個不好的習慣, 看見同學的東西好, 就想方設法的拿到自己手里, 還偷著拿家里他認為好的東西, 又有說謊的習慣。剛開始, 我不掌握方法, 狠狠的批評了他, 還把他認為好的東西還給了同學。處理完以后, 我發現他在那一段時間不說話, 也不學習, 過一段時間他還會犯。我認真總結了一下, 覺得應該換一種教育方式。主動和家長聯系, 并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校的表現, 互相溝通, 力爭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針對自閉癥兒童的特點, 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 努力放下老師的架子, 把握學生的實際, 走進他的情感世界, 把他當作朋友, 和他一起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抓住他的點滴進步給以與及時表揚和鼓勵, 讓他知道我像媽媽一樣可親, 一樣愛他。當班級里其他孩子買了新物品時, 發現他也喜歡, 就會告訴他, 要是喜歡老師就會給他買一個, 對于不合理的東西, 我會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指出什么該買, 什么不該買, 讓他有取舍的尺度。慢慢的我發現, 他開朗多了, 還能站在講臺上給同學唱“小燕子”了, 這對于自閉癥孩子來說是一個多大的進步啊。他也能主動和我表達他所需要的物品, 這讓我很欣慰, 他明白了什么是自己的東西, 什么是別人的, 別人的東西不能拿的道理, 也逐漸改掉了偷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

對于智障兒童讓他們養成一個好的衛生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平時的刷牙洗臉、便后洗手, 是每天必須多次練習的內容。有的家長對于自己有缺陷的孩子, 過于溺愛, 事事包辦, 還有的家長對他們置之不理, 這就造成學生來住校的時候, 沒有講究衛生的習慣。這就需要生活老師和班主任的愛心和耐心, 手把手地教, 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講解。讓他們明白不講衛生的危害性, 從最初的洗臉開始, 抓住一切可以練習的機會。正常孩子可能一周、一個月養成的習慣, 可智力障礙兒童是要經過一年兩年或許更長的時間, 還要負責的教師不斷的督促提醒、糾正, 讓他們堅持養成的習慣。

隨著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重視, 我們的教學環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09年7月, 我們搬進了溫暖明亮的樓房, 經過各位教師的精心設計, 每一處角落都布置一新。開學了, 學生來到新的教師, 對于新的設施充滿了好奇, 不時地用手去摸、去碰, 這下可急壞了我們的各位教師。根據智力障礙兒童的特點, 我們不斷探討和摸索, 總結出了好的經驗。和孩子們一起制作了墻上的星星, 讓他們把親手做的星星貼在墻上, 在把自己的照片貼在自己喜歡的星星上, 讓他們明白學校是個大家庭, 要愛護家里的一切東西, 碰壞了, 就不漂亮了。隨時發現有損壞物品的學生, 及時發現及時批評, 做到知錯就改。

2 禮儀教育中的養成教育

智力障礙兒童對文明禮貌的養成有一定的難度, 只有通過日常生活中堅持不懈的訓練的培養, 達到讓他們明白文明禮貌就像每天的刷牙洗臉一樣是必須的。每天早自習利用十分鐘來練習文明禮貌用語, 讓每一個孩子知道最起碼的“早晨見到老師說老師好, 放學時說老師再見, 來了客人說客人好, 走時說再見, 在學校不打架, 還要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老師的形象感染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堅持“以愛育愛”, 經常從小事著手。班級里有個男生李文梁, 由于他母親也是輕度的智力障礙, 父親工作忙, 他又是小兒麻痹癥, 每天總是臉不洗衣服不換的口水流的衣服大襟總是濕的, 身上有一股腥臭味兒, 班級的學生不喜歡和他玩。我接班以后, 我制作了幾條帶橡皮筋的毛巾, 每節課都為他更換, 洗了換, 換了洗。又從家里拿來兒子的衣服給他換上, 他身上的怪味沒了, 小臉上露出了笑容。經過教育, 我不在班級的時候, 大學生也能夠幫助他更換毛巾, 洗衣服了。我覺的這個機會必須抓住, 特別開了班會表揚了做好事的同學, 現在, 我班的孩子都能主動的幫助有困難的同學了, 被幫助的同學還不忘說聲謝謝。對于這樣的孩子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豐富的同情心、慈母般的愛心、奇特的耐心來培養他們的好的衛生習慣。

3 學習過程中的養成教育

由于智力障礙兒童的特殊性, 在課堂上要注意聽講是很難做到的, 這就需要老師對學生的長期培養。讓他們做到最基本的“聽見鈴聲能走進教師, 課堂上不隨便下地, 發言要舉手。”我們班有個學生叫李升龍, 根據他奶奶講述, 曾經去了11所學校, 都不收他, 李升龍是中度的多動癥, 從外表看, 長的濃眉大眼, 看不出有智力障礙, 可他約束不了自己, 總是闖禍。來到班級以后, 針對他的情況, 我把他安排在自制力好的同學中間, 大家和老師一起來管束他。他的智力屬于輕度低下, 學習上比別的同學快, 我就抓住他的優點給以表揚。對于他好動, 在講完課后, 對他進行一對一的看管輔導, 讓他形成一個習慣。逐漸的他下地的次數少了, 晃桌子椅子的毛病沒了, 上課亂喊的情況也減少了。

4 安全教育中的養成教育

智力障礙兒童由于反應慢, 對與安全沒有意識。我們學校利用班隊會時間對學生講解安全常識。還編了順口溜, 通俗易懂、爽朗上口, 讓學生明白“走路要走斑馬線, 紅燈停, 綠燈行, 黃燈慢慢行, 在路上不和陌生人說話, 不吃陌生人給的食物, 不跟陌生人走。”安全是大事, 必須時時講, 時時注意。

5 紀律中的養成教育

執行紀律可以保證良好的道德行為延續下去, 形成習慣。對于缺乏自制力的學生更為重要, 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加班級的值日, 全天候保持教師和校園的衛生。大學生帶動小學生進行認真值日, 不論打掃的干凈于否, 班主任要給以表揚, 調動積極性。從不會做到會做, 從不干凈到干凈, 這需要一個過程, 雖然時間上有長有短, 得利用一切機會去鍛煉他們。為他們走向社會打下基礎。讓孩子們明白開會時不能隨便講話, 沒有老師的允許不能走出校門。上課時不能去廁所, 應該利用下課時間去廁所。具有基本的紀律性是非常重要的。

智力落后學生各方面能力都明顯區別于正常學生。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愛的體現, 特殊教育更是愛的升華。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成功與否, 所以, 作為教師一定要非常重視與家長的溝通。和家長建立合作關系, 并在今后的工作期待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把形成的養成教育得到他們的認可和幫助, 得以達到鞏固的作用。真誠關愛是我開啟特殊孩子信任之門的一把鑰匙。以上是我在教學上的一點膚淺的體會, 希望大家共同探討, 請多指正。

摘要:作為一名特教戰線上的教師, 對于自己的學生沒有過高的要求, 只希望他們能在社會上生存, 能在社會上生活。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正常兒童來說重要, 而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尤為重要。培養一個正常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不容易, 而對于培養一個智障兒童的良好的行為習慣那更是難上加難。

兒童的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一、情感教育

我們國家有著五千年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文化遺產, 包羅萬象, 涵蓋一切歷史文化、道德文明, 有知識與人性。更要強調的是, 中華傳統文化文學, 最為重視的就是人情與人性的美好。因此一個從小接受傳統文學作品熏陶的孩子, 相對來說見識會更廣, 心理更堅強, 情感更純真美好。孩子的世界是單純和明凈的, 猶如一張白紙, 畫上什么顏色就是什么顏色。因此, 兒童在閱讀兒童讀物的時候, 不僅領略到兒童讀物的藝術魅力, 同時真、善、美的思想也會在不知不覺中, 悄悄地融入孩子的心田, 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 陶冶他們幼小的心靈。不僅能陪伴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也為他們日后建立完善的世界觀、人生觀乃至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認知教育

兒童可以通過對兒童讀物的閱讀去認識社會, 豐富知識面, 去了解歷史, 感悟生活, 啟迪心智, 開啟對知識的渴望, 發揮其啟示的作用, 不過這些, 都要以兒童讀物反映生活現實為前提, 這樣才能保持生活本身的生動和豐富的特性, 并且能夠使兒童順應生活去接受現實, 一個人從無知到智慧, 這一過程是要經過時間和學習的, 在童年時期的學習和認知是深刻而有深刻影響力的, 就如一個人給你的初步印象是好是壞會決定你以后對他的看法, 第一印象很深刻, 很難改變, 兒童時期對一件事, 或者一個領域的認知, 當第一印象深刻地注入腦海后就很難再改變, 而這種認知會伴著你一直存在, 即使將來由于某種原因得知這個認知是錯誤的, 那么也很難改變, 寧愿繼續錯下去。所以要如實地反映現實, 易于兒童讀者去接受, 這樣不僅使兒童拓寬認識領域, 提高認識能力, 而且也能使兒童記憶深刻。

三、審美教育

兒童讀物中的形象有助于培養兒童的審美鑒賞能力。兒童作家將生活中較粗糙、分散、處于自然形態的美的事物, 形象地概括提煉為更強烈、更豐滿和更理想的藝術美, 用作品高度凝練地展現了生活美、自然美與藝術美。兒童文學作品既是生活的真實反映, 也是生活的審美反映。以美的光輝光照人類, 以美的形態感化人心。凡是文學作品, 都應該是美好的, 沒有美, 便沒有文學, 同樣, 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筆下亦能變成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兒童讀物的審美教育也許不是最為重要的, 可它卻是決不能遺忘的一個環節。這是一種兒童發展過程中升華的推動, 屬于一種精神力的培養。精神力的不斷完善, 可以使人和由人所構成的這個社會更加地美化, 更加地和諧, 更加地充滿朝氣。眾所周知, 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時期內, 應和著我們國家的發展規律和協調目標, 培養下一代的環境保護的意識是一項等同于國策的長遠目標。通過兒童讀物使得現今的孩子能有感于自然、諳于自然, 發現自然界之中存在的種種美的概念。我們要做的就是大力推進兒童讀物本身的藝術特性, 將今天的兒童培養成后一時期能夠適應于社會的主人公。

四、語言能力培養

兒童讀物比起其他讀物而言, 更容易引起兒童濃厚的認知興趣, 這是一個優勢。兒童對未知的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因此這成了兒童認知的巨大動力。兒童讀物形象生動, 情節有趣就能輕松地把把小讀者帶進那個他們想要探知的新奇世界。極大地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從而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

最后, 兒童讀物還要具有與時俱進的作用, 不能老停滯當下, 要能看到未來的發展道路, 現在的社會很重視學前教育, 所以兒童讀物的發展也要有所進步, 這就給文學創作者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動力, 時代不同, 發展的眼光也要不同, 而其中滲透的教育意義也要隨之改變, 例如, 以前的兒童讀物要教會孩子尊老愛幼, 愛惜糧食;而現在的兒童讀物要教育孩子什么是犯罪, 什么是不法行為;有些甚至還涉及性早教的問題等等。

綜上所述, 兒童讀物是兒童精神成長的樂園, 對兒童具有很高的教育意義, 好的兒童讀物似陽光, 照耀著每一條兒童的路;好的兒童讀物似雨露, 滋潤著每個兒童的心靈。要明確它的教育意義和目的, 引導孩子的正確思維方向和開闊孩子的想象思維。要做到真正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摘要:兒童是獨立的生命個體, 是獨特文化的擁有者。童年階段不僅對于整個人生具有“基礎性”“擴展性”價值, 而且其本身也自有渾然天成的獨立意義。正因為如此, 兒童觀的形成成為兒童文學審美獨立的前提。而在此基礎上, 兒童讀物成為兒童生命成長的精神通道與喜聞樂見的想象游戲, 為孩子們提供了娛樂和學習資源, 它對于兒童“化影無形、潤物無聲”的浸染和撫慰、昭示與引領, 并最終成為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結構與心靈氣質。

關鍵詞:兒童讀物,教育

參考文獻

[1] 李學斌.在兒童與文學之間——試論兒童文學對童年成長的意義[J].寧夏社會科學, 2014 (4) :164-167.

上一篇:黨建檢查匯報材料范文下一篇:全站儀測量實訓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