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論文范文

2024-01-01

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論文范文第1篇

針對中職生普遍存在的不良行為,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成了中職學校一個重要使命。筆者所在學校多年來堅持以德立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針對中職生“文化基礎差、自信心差、自控能力差”的特點,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多舉措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受到了學生們的一致歡迎,德育成效顯著,學校先后被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評為“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多名老師被評為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個人。

現將筆者學校的德育實踐進行簡單歸納,以期共同探討。

一、堅持個體、班集體、學校大集體“三體”相結合

1.把德育行為納入個體考評體系

以往學生個人評價主要是對學習成績評價,所謂的“三好學生”基本上也是以學習成績為主,德體美勞等評價指標和作用微乎其微。而對中職學校和中職生來說,評價就不適宜單一強調成績這一指標,而是更要注重技能指標和道德指標。

學校自2009年以來推行“德育考評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謂“德育考評制度”是將學生的道德表現作為學業評價的重要一部分,該制度包含全面詳盡的學生個人行為評價指標和標準,如出勤、衛生、儀表、好人好事、活動參加、違紀、獎勵等道德行為,并給予量化賦分。對入學學生分發《學生德育考評手冊》并開展入學教育,同時在各教室張貼考評制度表。在實施上,由班主任和學生處共同負責日常學生的加分與扣分,每月按20:1的比例選拔“月德育之星”,在校大會上頒發獎狀,每學年評出“全校德育十顆星”,全校通報表彰。此外,還有單項的出勤守紀標兵、衛生標兵、突出進步標兵,使學生的每種行為都有明確的標準,每一項行為都有及時的評價。

在地位上,德育考評制度和學習成績考核是處在一個平臺上,即都具有一票否決權,學習或德育不合格者一律不能取得畢業證。

通過“學生德育考評制度”制度,學校將德育這個軟目標變成了硬目標,德育教育和管理看得見,摸得著,管得住,行得通。

2.把德育行為納入班級考評體系

除了對學生個人德育考評,學校還制定了“班級德育管理制度”?!鞍嗉壍掠芾碇贫取敝饕ò嗉壍掠鼳、B、C三級評價標準、班級德育考評實施細則,包括負責的處室、職責及實施活動,此外還有班級考核與班主任工作績效掛鉤辦法。

在實施上,班級的考核由教務處負責,每月一統計,每月一公布。對全班學生課內外行為表現良好的班授予“德育先進班”稱號,教室門口增掛榮譽牌匾。

A級班將個人的道德表現與集體榮譽結合起來,學生做事不得不考慮全班的影響,形成各班爭奪A級班、力保A級班的爭比趕超的氛圍。同時,A級班也是對班主任的一種激勵和督促,使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注重學生的道德批評教育。

3.把德育要求納入校園文化建設

在學校層面上,學校構筑了“以活動為外在平臺,以道德為精神內核”的德育大生態環境。學校圍繞感恩、守法、誠信、成人四大道德核心主題搭建多種活動平臺。

為了適應學生以后走上建筑工地、增加儀器操作能力的要求,學校開展了測量比賽。比賽形式為個人能力賽和班級集體賽,這樣既鍛煉了同學操作測量儀器的動手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還培養了學生為班級爭光的榮譽感及自身的團隊精神。與之相類似的還有校園文化節和第二課堂活動,涉及演講、詩歌朗誦、十字繡、體育棋類、跳繩、書法、街舞等方方面面,學校還組建了詩歌朗誦團、街舞隊、歌唱團、籃球隊,以學生會、團委為中心,學生自己組織,自己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展示自己的風采,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找到了久違的自信,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體會到了競爭的快樂。

學校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展示自我,比如推薦學生參加唐山市電視臺主持人比賽、為學生開個人演唱會,為學生個人能力的發揮開拓空間。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學校的氣氛活躍,師生間的溝通加強,同學間的關系融洽,尤其是學校開展的學習“冀東三支花”活動,既弘揚了家鄉本土文化,又增強了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得到了家長的認可、社會的好評,達到了德育教育的一個新境界。

二、堅持黨委、教師、文化“三引導”相結合

1.堅持黨委的核心引導

德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黨領導大方向不動搖;德育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黨制定大決策不動搖。

統觀學校的德育工作,它是以黨委為核心,行政為指揮,全體教職員為主體的全局性工作。因此,德育工作需要黨委這個核心的堅強領導。因此,中職學校的黨委要把德育工作提升一個層次,提高到和升學率一個層次上來,提高到和就業率一個層次上來。作為決策層,黨委要經常地組織行政領導、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等部分開展思想討論,研討黨的思想要求,研究學生的特征和時代特點,要積極謀劃,群策群力,共同把德育工作搞出特色,謀求更大的成績。

2.堅持教師的示范引導

德育已在相當程度上突破了傳統課堂知識灌輸和批評說教的方式,而更多地體現在教師引導下的活動當中,所以,教師言行對學生的示范作用就遠大于道德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學校在教師績效考核制度中增加了“個人言行考評”部分,凡學生德育考評中能夠適用于教師的,如不吸煙、不亂扔雜物等,全部包含在“個人言行考評”部分。因為德育考評的內容在學生中已經深入人心,學生特別熟悉,也特別敏感,教師的隨口一句粗話都可能被學生察覺。所謂“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教師天天拿這些評價學生,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學生如何信服?因此,學校要求每一位文化課教師、每一位專業課教師在講臺上的一言一語,在課外的一舉一動都要嚴格遵守社會道德規范。

3.堅持活動的平臺引導

學校結合校園文化建設,把開展系列活動作為德育教育的載體,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發揮自己的特長。從技能比賽到校園文化節和第二課堂活動,學校組織的活動涉及到各個方面,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我,讓學生通過活動找到自信,找到快樂。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們的表達、溝通等綜合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學校的氣氛活躍,師生間的溝通加強,同學間的關系融洽,使全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成效斐然。

三、處理好德育工作過程中的四個“結合”

做好德育工作需要處理好多方面的關系,將不同的方面結合起來、不同的內容整合起來、不同的部門統一起來。

1.教學目標與德育目標相結合

教學目標與德育目標相結合就是要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把知識學習與道德培養結合起來,把技能培訓與職業道德結合起來。在中職學校將德育納入教學總目標,是由中職教育的本質特點決定的。中職生不但是處在學習知識的最好階段,也是人生基本道德觀、世界觀、人生觀形成和完善的重要階段。因此,應在這個階段使學生掌握豐富的道德與法制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建立基本的價值觀。學校應將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文明教育等引入教學總目標,貫穿從學生入學到學生畢業整個過程,將德育納入教育這個大目標,效果較好。

2.學校各部門職能有機結合

對德育活動來說,活動的組織者可能是學生處、教務處、團委等不同部門,各部門的德育職能并不清晰,各部門各自為戰,計劃散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德育的全校規劃。既然德育是由黨委領導下的任務,那么就應當由黨委作“紅娘”,負責牽線搭橋,把全校各個部門職能協調統一,有機結合。一方面對全校的德育目標和任務作出指導意見,另一方面在執行的過程中也應當建立聯絡機制,凡部門組織的活動需要支持的,應當由黨委書記或校長或一名副校長專門負責,只有這樣,活動才能有計劃、有條件、有實施。

3.知識學習與體驗學習相結合

知識是道德的必要條件,不懂法就不能守法,不懂法就容易犯法,所以道德知識的學習是必要的。道德是在知識運用中的體現,道德不僅是一些條文、習俗,而是在活動中、職業中感覺到的價值標準,以及在選擇面前所依據的判斷標準,因此,德育除了課堂的知識傳授,更加注重課外活動的組織。

4.表揚與批評相結合

表揚與批評是中職德育過程中最常用的兩種強化方法。但一直以來,這兩種方法在運用上存在較大的問題。對中職生這樣的“三差生”,要合理地處理好表揚與批評的關系。一是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表揚為主主要是基于中職生的入學條件而言,中職生已經習慣了批評,他們對批評比表揚更加麻木,表揚反而比批評更加有效,所以學校倡導以表揚代替批評。二是以表揚引導,以批評糾正。表揚是一種引導,引導學生的自信、自豪、自尊感等,使他們逐漸產生信心、目標和動力。以批評糾正是當學生犯了錯,就要適當地運用批評,糾正不良傾向,防止不良行為擴散。

總而言之,中職德育是中職教育中的一大特色,一大難題,也是一大任務,從個人、教師、學校三個層面,從組織、活動不同的側面,從處理各種關系的不同方面,是提高中職德育實效的一種思路,但還需要不斷改進,以期謀求更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唐山市建筑工程中等專業學校)

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需要建設一支數量多質量優的德育隊伍,學生干部應該成為這支隊伍的成員。學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能夠產生榜樣效應,這種效應能夠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和號召學生。學生干部還能產生助手效應,這種效應在德育活動中能夠產生協調作用、組織作用和管理作用。學生干部在德育活動中還會產生主體效應,這種主體效應體現為學生干部在德育活動中的能動性、創造性和獨立性。

關鍵詞:德育工作;學生干部;榜樣效應;助手效應;主體效應。

中等職業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必須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必須建設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德育工作隊伍。為了壯大學校德育工作隊伍,作到全程育人、全員育人,一些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教育理念。從這種教育理念出發,德育工作隊伍包括學校的所有教職員工,黨務工作者、政工干部、教學管理人員和所有任課教師都是學校德育工作隊伍中的成員,這種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獨立思考的思維能力,能夠對各種社會現象社會問題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他們還具有較強的自我教育能力,他們在德育活動中,不僅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是教育者。特別是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干部,他們是學生中的佼佼者,品學兼優。要建設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德育工作隊伍,就必須把學生干部作為德育隊伍中的重要成員。如果沒有廣大學生干部積極參與學校的德育工作,讓他們在學校德育工作發揮廣泛的作用,德育工作就不可能取得明顯的成效。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們必須重視發揮學生干部的重要作用,這些作用集中體現在下面的三種效應上。

第一種效應是學生干部的榜樣效應。學生干部一般都是從品學兼優的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他們思想進步,學習刻苦,遵守紀律,團結同學,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熱心為同學服務。所以,他們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給其他同學樹立了非常真實非常具體的學習榜樣,為同學們的思想行為起到了表率作用。

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要用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教育學生,要用一些模范人物來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我們不能否認,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的確十分感人,然而,正是由于他們是英雄,是模范,所以,有些學生可能會感到高不可攀,會產生一種距離感。學生干部的工作成績,雖然不如那些模范人物的光輝業績那樣驚天動地,但是,由于學生干部每天都和其他同學朝夕相處,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所以學生干部的生活和學習態度和方式,接物待人,其他學生都看得見、摸得著,有一種特別的真實感,其他學生也很容易效仿。因此,學生干部的榜樣能夠起到英雄和模范人物等榜樣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者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榜樣效應在德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提升學生干部的德育思想水平,切實推進學生干部思想工作。[1]首先,德育工作者要利用這種榜樣效應來感染學生,觸動學生的情感。因為德育工作不同于智育工作,智育要解決的是學生“知不知”的問題,而德育要解決的是學生“信不信”的問題。德育工作者所開展的德育活動,如果沒有做到以情感人,是很難使學生信服的。而學生干部的榜樣效應,真實可信,很容易做到以情感人。其次,要利用這種榜樣效應來激勵學生。德育工作者在利用英雄人物來激勵學生的時候,學生們可能覺得目標太高,無論他們努力,都難以達到教育者為他們確立的德育目標。然而,當教育者用生活在學生中間的學生干部的活生生的事例來激勵學生時,學生們則會覺得,別的同學能夠做到的事情,他們為什么做不到,所以,他們認為只要自己虛心向學生干部學習,勤奮努力,也能夠同別人一樣取得優異的業績。學生干部榜樣效應的激勵,能夠產生很直接的效果。再次,要利用這種榜樣效應來號召學生。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需要為學生集體樹立一些奮斗目標,在這種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風、班風、系風。德育工作者在引導學生為實現這些集體奮斗目標的過程中,要注意利用學生干部的榜樣效應來號召學生,用學生干部的表率作用來引導學生為實現集體目標而努力奮斗。

學生干部的榜樣效應也對學校教師在選拔和培養學生干部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因為,優秀的榜樣能夠產生正面的積極效應,不良的榜樣會產生負面的消極效應。所以,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干部榜樣效應的積極作用,在選拔學生干部過程中,一定要把那些品學兼優的能夠形成正面榜樣效應的學生選拔到干部隊伍中來。

第二種效應是學生干部的助手效應。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千頭萬緒,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還包括一些常規性的管理工作。要把這些思想政治工作與管理工作落實到每個班、每個學生身上,還必須依靠廣大學生干部,學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充當了教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助手。學生干部是中職學校優秀學生的代表、是班主任的盡職助手、也是聯系師生的紐帶。[2]學生干部處于學校德育工作的第一線,學校關于德育工作的每一項計劃、每一項活動,都需要通過他們去貫徹、去落實,各個年級、各個班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也需要他們去組織。德育活動實踐證明,如果沒有發揮學生干部的助手效應,學校德育工作就難以深入、扎實,各項德育計劃難以實現,各種德育活動也難以取得實效。

第三種效應是學生干部的主體效應。學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們要接受廣大教師對他們施加的系統的積極的德育影響,積極參與教師指導的各種德育活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政治品質、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干部與廣大學生一樣,他們也是德育工作的對象,或者說是德育客體。但另一方面,學生干部又是德育工作者的助手,他們在德育工作著起著協調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而且,他們還有較強的自我教育能力,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干部的自我意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都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能夠按照社會道德準則和德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所以,他們又是德育活動的主體,或者說是德育主體。

總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德育工作要從班干部入手,并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效應。有了班干部學生的引領作用,其他學生在其正面影響下,都可以朝著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的方向發展。[3]

參考文獻

[1]王丹.如何加強學生干部的隊伍建設[J].青年與社會,2018(34):15-16.

[2]徐梓涵.工匠精神下的高職院校學生干部培養[J].財富時代,2021(08):134-135.

[3]胡水明,趙海珍,武文睿,田躍宇,王艷紅,李家孝. 德育工作在個性化班級建設中的策略研究[C].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1:132-136.

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背景下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本文從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層面出發,研究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價值意義,分析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現狀,探索新時代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發展新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 中等職業學校 德育教育

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人力資源的核心地位日益凸顯,高素質的勞動者廣受青睞。以培養學生成為高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理念亟待更新。黨的十九大的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背景下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中等職業學校,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高職業技能型人才,而且要把學生培養成高思想道德勞動者。培養“雙高”型人才是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探索研究對中等職業學校培養“雙高”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價值意義

所謂德育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教育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薄督逃筷P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緊密相連,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德育教育可以在學生的心靈中播下文明的種子,從而塑造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把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現狀分析

1.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

傳統的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理念中,往往把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放在首位,忽略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固然,學校為學生開設了專門的德育課程,也有專業的德育教師為學生授課。但是,德育課程只是形式上的一門課程而已。而在專業課的學習中,學生可以現學現用,將課上學到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運用于實踐操作中,如參加技能競賽等,其實踐效果顯著。因此,顯性的成果滋長了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2.德育教育教學模式現狀

德育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公共基礎必修課。在德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出現了“兩難”問題,即“教”難和“學”難。一方面,有些德育老師自身專業知識的缺乏導致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同時,教師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主要還是以傳統的教授知識為主,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學生普遍注重專業課和專業技能的學習,他們認為德育課只是一門考查課,無足輕重,這種短視心理造成了學生在課堂上不細心學,不耐心聽,不認真做。

3.中職生德育現狀

首先,從中職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看,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16-18歲的青少年,身心發展逐漸趨于成熟,自我意識快速發展,自尊心和獨立自主性增強,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與發展起來。由于網絡全球化的影響,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思想更為多元化、表達形式更為多樣化、自我發展更為個性化、接受新事物更為開放化。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對思想道德理論不感興趣,然而對現實中出現的熱點新聞卻非常關注。

其次,從中職生的道德素質來看,由于傳統的道德教育在中職生的前期教育中沒有得到有效提煉,促使中職生自認為是被淘汰掉的學生。進入職校后,很多學生依舊我行我素,遲到、早退、逃課、違紀、不尊重師長,乃至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由于心理不夠成熟,自卑心嚴重,自律意識淡薄,同時受外界的影響很大,情緒易出現較大波動,做事欠缺理性的思考,從而引發很多不良行為。

最后,從中職生的學習能力來看,由于中職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致使在職校的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就會退縮,甚至是放棄學習。有些學生有求知的欲望,奈何學習能力有限;有些學生認為進入職校就是學習職業技能的,不是學習德育這樣的空文化課程的。大多數學生都為自己設定了一個職業發展的目標,而關于如何實現這個職業目標的問題上,則是一個難題。許多中職生不知道如何去做才能縮短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三、新時代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往開來,繼續推進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建設。

1.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教學理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敝新毶登啻耗耆A,有理想有志氣,有本領有擔當,學校要愛護學生,為學生全面成才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關愛學生。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潛能。立足學生實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

2.加強師德修養,積極推進道德素質建設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首先,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僅能凈化自己的心靈,內化于心,亦能引導學生,外化于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其次,加強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與理論水平。同時,根據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特點,加強網絡技術方面的學習,運用新的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教學手段與方法,培養教育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再次,加強師德建設。在教學實踐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細微處做起,從點滴做起,耐心對待學生,精心育人,用心育人。

3.營造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創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點,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滲透于學校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重要的育人途徑。首先,提高學校自然環境建設和人文環境建設。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環境,優美的自然環境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加美的體驗,進而加強自我約束;深厚底蘊的人文環境能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其次,加強校園文化制度建設。校園文化為學生提供了其行為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要求。加強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環境是德育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搞好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保證。[1]

4.建立健全德育教育教學模式

第一,提升德育教師理論素養,提高德育教育教學實踐效果。加強德育專業教師和德育任課教師的理論素質,通過培訓學習、繼續教育、科研課題、教材編寫、講座、同行參觀、企業實習等方式,提升德育教師理論素養。將德育理論素養融合于德育教學中,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提高德育教學的實踐效果。

第二,加強和改進德育教育教學方法。要根據中等職業教育自身的特色改進教學方法,根據中職生自身特色制定教學方案。[2]中職生對傳統的“灌輸式”的德育教學方法不感興趣,他們思想開放,樂于接受新事物。新時代的德育教育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采用信息化的網絡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的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良好的課堂育人環境。

第三,構建學生德育活動實踐平臺服務體系。建設德育教育網絡服務平臺,學生可以查閱德育課程學習資料,登錄德育網上論壇等等,網絡化的服務平臺能給學生提供極大的便利。完善學校社團建設,加強管理與引導,增加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機會,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加強校企合作建設,給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的平臺,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建立學生實踐活動跟蹤服務體系,幫助學生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持續健康地發展。此外,學校還應開展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個性化的職業指導工作,使中職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保持穩定。[3]

第四,構建德育教育的溝通機制。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重要工作,而且是家庭與社會的責任。在中等職業學校,家庭和社會往往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區。[4]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一直是德育工作中的難題。學校和家庭之間只有建立起了有效的溝通方式,才能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工作。社會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教育既有利又有弊,如何趨利避害,需要學校與家庭的正確引導。

總之,新時代背景下德育教育是中等職業學校的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建設,“以學生為本”,精心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中職生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梅.中職生德育教育對策探析[J].文教資料,2015年第26期:137

[2]楊學娟.現階段中職生德育現象及應對策略分析[J].中華少年,2016年6月下第18期:15

[3]李秀英.試論新時期中職德育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職教論壇,2012年第3期:372

[4]宋宜娟.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山西財經大學,2012:13

作者簡介:

張艷華(1983-)女,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學工作。

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環境愈加復雜,人們的價值觀念也趨于多元化。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念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積極品德觀念培養和發展的關鍵階段。因此,在這一環境背景下,開展對學生品德的教育需要更加系統、需要更加完善。本文就小學生德育工作措施展開了論述,為塑造學生品德、強化學生管理、提升校園管理質量提供了幾點看法和認識。

【關鍵詞】 德育工作 品德教育 學校管理

一、抓好常規管理,塑造學生品德

制度本身是學生學習活動和日常行為不可觸碰的紅線,能夠以明確的標準規范學生的言行。制度能夠制約人、引導人、激勵人、塑造人。因此,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可以通過完善的制度建設抓好對學生的常規管理,塑造學生的品德。一方面,學校管理應當以班級管理為一個單元,通過監督、檢查和晾曬的方式在班級之間進行評比晾曬,從而形成在班級與班級之間的較量和競爭,讓學生個體在班級榮譽感和使命感的驅使下,逐步改善自己的言行、強化自己的品德塑造。例如,在班級衛生環境的營造上,可以通過日常檢查的方式采用記分值得當時進行累加,并將優質的班級管理和衛生環境的班級進行表彰,通過晾曬的方式讓優秀班級上榜,或者是采用流動紅旗的方式進行評比,促進教師和學生不斷強化對班級中的衛生環境的營造。再比如,通過日常的班級秩序檢查和管理工作,也納入班級常規管理,并通過明星班級的評選工作等方式,促進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幫助學生建立遵守紀律的學習習慣。以上常規管理方式,既能夠在學生的品德上起到監督的作用,更在學生無意識間形成習慣化的道德認知,常規的檢查和制度的紅線也就幫助學生建立了維護班級衛生環境、提高自己的衛生習慣,建立班級和團體意識以及養成遵規守紀的道德認知習慣。

二、營造良好環境,構建和諧氛圍

學校環境也是一門隱性的課程,和諧積極的文化環境能夠給學生營造出更加舒適和諧的學習環境,給教師提供更加舒心的校園環境。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校方需要通過校園環境的營造等方式幫助學生構建和諧的氛圍。在環境的營造上,可以通過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兩方面著手。校園物質環境中,干凈整潔的校園,更能夠給學生提供舒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建立積極的心態和樂觀向上的品質;適當的綠植,培養能夠美化校園凈化空氣,幫助學生拓展豐富的生物資源,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在校園文化環境的構建過程中,可以通過海報展板等方式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促進學生意志品質,品德素養的提升,讓校園標語校訓等內容提醒學生謹言慎行,養成健康的生活和學習品質。例如,在小學校園中張貼核心價值觀,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政治導向,讓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校園文化還可以提醒學生,當自己邁出家門走出校園,也就成為了社會中的一份子,一定要遵守社會行為規范、不插隊,、不闖紅燈,禮貌對待他人。對于自己事務的處理上,更要學會獨立,減少對父母老師的依賴、逐漸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對待學習,要孜孜不倦、不斷進取,以自己堅韌的意志力攻克學習中的困難,堅持攀登成功的高峰??傮w來說,在校園文化中,可以從校園衛生文化、綠植文化、展板文化和標語文化等方面營造積極環境氛圍,促進學生品質意志的提升。

三、提升教師素質,強大隊伍建設

教師是塑造學生的主體,小學生有高度的向師性和可塑性,更是受到教師舉手投足間的影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便揭示了教師的示范對學生的影響作用。因此,校園管理工作中,強化學生品質,需要從提升教師素質出發,需要通過強大的教師隊伍建設著手,讓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道德水平和管理能力,讓教師本身成為學生學習和典范,從而提升對學生品質的塑造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校園管理工作中,學校管理者需要營造更加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以更加激勵性的制度和校園文化氛圍感染教師、激勵教師,讓教師以更加熱忱、更具熱情的工作態度影響學生的言行、影響著學生對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學習的熱情。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通過提供教師學習平臺的構建、教師活動的方式塑造積極的校園風氣,從教師的精神面貌中改善教師的言行、塑造教師的形象,從而對學生開展積極的品德教育。在學習平臺的構建上,校園管理可以從網絡學習平臺的搭建、從校園優質課、示范課、德育課堂的構建中給廣大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和觀摩機會,讓優質教育資源在校園間共享,讓更多的教師獲得對學生品德的塑造效果。同時,終身學習是教師提升教學水平、掌握更好的對學生品德管理的教學方法的重要措施,這種終身學習平臺的搭建,更有助于學生品德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師的精神面貌的改良上,校園管理還可以通過校園運動會等方式進行營造,號召廣大教師通過參與體育運動、改善身體素質、養成健康情緒和態度,從而以身示范,提升對學生品質的塑造效果。另外,教師本身是知識和學習能力代言人,校園管理還可以通過文化活動的方式強化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通過書法比賽、寫作投稿活動、畫展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文化涵養,提高教師的素質品質。

總結

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可以以更加多元的措施同時開展、齊頭并進。所以,在學是品質的提升方面、從學生品德行為的引導方面,校園管理者可以通過抓常規管理、營造良好環境和提升教師素質等方面出發,為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提供更加優渥的學習條件。

[ 參 考 文 獻 ]

[1]鞏秀玲,王桂榮.新形勢下小學低年級德育工作的實施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11):16-18.

[2]以德為先 育人為本[J].江蘇政協,2018(11):37-38.

[3]余東海.新形勢下提高學校德育質量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8(31):15-16.

[4]任荔.加強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管理有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2018(31):18.

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德育測評在德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與作用,但德育測評實踐中存在著戰略缺乏、沒有進行工作分析、指標設計盲目量化、測評過程缺乏配套制度、測評效果低下等問題;因此,德育測評需要科學與戰略的引領,需要從評價型測評轉向促進性測評,需要進行方法的創新。

關 鍵 詞德育測評;方法創新;工作分析法;OSL測評法

作者簡介蕭鳴政,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肖全英,江西省泰和縣螺溪鎮中心小學,高級教師

德育是塑造學生心靈和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系統工程,在學校教育體系建構與青少年的培養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一直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

加強德育測評及其科學化研究,對于整個德育過程的優化、調控與價值提升,具有關鍵性、重要性與迫切性。本文將就德育測評及其價值、當前德育測評的實踐問題以及如何創新德育測評方法與德育工作新途徑談談自己的想法與建議。

一、德育測評及其價值

所謂德育測評,是德育測量與評價的總稱。[1]這種總稱并不是“測量”與“評價”兩個概念的機械相加,而是指一種建立在對德育信息測與量基礎上的分析判斷。它實質上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是一種能動的反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測評者通過測與量的活動,獲得所要搜集的德育信息,然后將它們與確定為標準的東西進行比較認識。與德育評估、德育評價相比,德育測評更加強調比較判斷要以相對客觀的事實數據為依據、定性定量相結合;強調德育測評過程及其結果的準確性與客觀性;強調事實的“測”與數據的“量”,而不是“估”與“評”。在這里,“測”可以是用眼觀測、訪問調查、量表評定、問卷探測;“量”可以是實質的量也可以是形式的量,可以是精確的量也可以是模糊的量;而“德育評估”與“德育評價”,均著重于“估”與“評”。無論“估”還是“評”,社會實踐中都容易因其字義而縱容主觀性忽視客觀性與準確性。與德育考核、德育考評或德育評定相比,德育測評更加強調對整個德育過程的促進與調控功能的發揮;強調德育測評要貫穿整個德育過程之中,強調對包括工作與結果在內的整個德育活動的測評。德育考核、德育考評和德育評定,無論我們怎樣對它們加以明確的學術定義,在社會與實踐中都容易因其字義誘導人們只注重其“考”與“定”的功能,注意對最后德育結果的考核與評定,注重期末或畢業時實施的德育測評,甚至容易把它作為管卡壓的手段。因此,我們主張采用德育測評這一概念。德育測評及其科學化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作用。

(一)德育測評的研究及其科學化能夠強化德育的內部機制與功能

有人總是在那里抱怨人們輕視德育、放棄德育,因而要求重視德育工作,把德育擺在首位,甚至采取行政法規上的措施來保證德育的首位性。這顯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光是依靠行政命令從外部來強化德育,是遠遠不夠的。要強化德育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德育內部來健全與強化德育的機制與功能。德育測評對整個德育過程起著一種調控作用。它既是德育工作與德育效果的接合點,又是德育工作與德育價值的接合點??茖W的德育測評,不僅能為德育目標的正確制定、為德育內容的正確選擇和德育方法、德育措施的有效采取提供客觀的依據,而且還能夠使德育的效果與價值得到社會公正的評價與承認,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德育一直處于軟、弱、渙、散的落后狀況。

(二)德育測評及其科學化研究是德育成為獨立實體所不可缺少的支柱之一

德育要成為一個獨立實體,無疑需要有獨立的組織機構、專職的人員隊伍和完備的設施場所,需要有足夠的經費投資和科學的德育學科體系。但我們認為更需要德育自身有一套科學的測評系統,德育測評連接支撐著德育系統的各個部分,能夠對德育工作的各個環節預以調控與指導。具有科學測評系統的德育,將能自我檢查其組織機構和設備場所是否完善,人員隊伍是否合格,經費投資是否合理,能知道德育的內容和方法是否科學,德育的質量是否達到要求。缺乏德育測評的德育雖然也可以是一個實體,但卻是軟弱的、無法獨立的實體。

(三)德育測評及其科學化研究對德育學科的完善與發展有著關鍵性作用

不論從德育學的理論體系上來看,還是從德育實踐上來看,德育測評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從德育學科完善發展的方法論角度看,德育測評研究及其科學化也有重要意義。馬克思經典作家曾經說過,任何一門學科的科學化都是以應用數學為標志。德育學科雖然不像自然學科那樣可以數量化,但是借助德育測評能夠幫助我們較為客觀而準確地認識德育現象及其規律,把德育學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這對于加速德育學科自身的科學化,無疑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二、德育測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測評戰略不清、文化不明,管理松散

在實際工作中,很少見到基于學校與師生自身德育測評需求所確立的戰略。當我們詢問教師與學生,學校的德育及其測評的戰略是什么、師生德育做人的信條是什么的時候,他們往往一臉茫然,甚至聲稱“說那些虛的東西做什么”??v然,師生主要關注教學與學習成績,他們不知道我們可以理解。但當我們詢問學校管理人員時,他們中大多數的表現與一般師生并無兩樣。細細想來,究竟是師生與管理人員們無心,還是我們學校甚至社會原本就沒有建立起應有的德育戰略與測評文化?經過探究,才得知答案是后者。沒有德育測評戰略,就沒有學校德育測評的文化氛圍,學校德育測評工作與管理就成了額外的負擔,以至于德育及其測評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成了規律。中小學德育測評一直呈現在“測評不科學——結果不真實——對結果不重視——對德育測評的忽視——對德育的忽視”的怪圈中。這樣一個惡性循環的德育測評,看似“評德”,實質“誤德”。[2]

(二)德育測評缺乏工作分析,單憑頭腦風暴與感覺評判

工作分析是人力資源管理學科中的一種管理技術,[3]指分析者采用科學的手段與技術,直接收集、比較、綜合有關工作信息,以揭示工作目標、工作關系、工作過程、工作職能、工作職責、工作標準與工作者素質要求的過程。德育工作具有自身的規律,學校工作具有自己的體系。我們應該借用工作分析技術,對于德育工作過程、工作內容、工作行為與工作效果進行分析,對于德育工作及其與學??傮w教育、教學工作的關系、交叉點進行分析,對于學校德育、社會德育與家庭德育的工作關系與規律進行分析。并且基于以上德育的工作分析進行測評指標設計、測評主體與方法選擇與測評過程的規范。而我們目前的學校德育測評指標、測評主體與方法選擇以及測評過程設計,基本上沒有進行認真地工作分析。人們往往都是從自己主觀假定的德育工作應當達到的目標或應該具有的目標出發,來測評現實中的德育實效狀況,最后的德育測評只能憑整體感覺打分或者表面印象給分,得出關于德育效果的測評結果非常主觀與武斷。[4]

(三)盲目追求指標量化,測評雙方關系緊張與結果形式化

翻看近年來各地學校的《德育測評體系與辦法》,不難發現其相關的量化規定。比如《福建省中小學德育工作測評細則(試行)》中規定:德育管理20分,德育過程30分,德育保障 20分,德育效果30分;然后再分解,德育管理理念4分、管理機構4分、管理制度8分、檔案管理4分;在此基礎再次規定:把德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學校德育工作規劃及實施方案,并納入學校整體工作之中,得1分。類似的條款還有很多,但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這些條款都明確地提出了測評的量化指標。按常理來說,從定性的整體評判到定量的多維測評,學校的德育測評越來越程序化、數量化,大多學校德育工作但愿能在正確的“算分”中“算”出公平、公正。但遺憾的是,這種耗財費力的龐大測評工程為學校贏得的不是德育工作質量的持續攀升,而是測評方與被測評各方人際關系的緊張與走形式主義。

德育測評,除了學校德育工作外,就是學生的品德測評。傳統的操作評語鑒定法,人們普遍感到的是抽象籠統,而且評定主觀片面。因此學生品德測評方法的改革便努力向精確化、具體化、準確化與客觀化的方向轉變。在品德測評內容與標準上,不但要求高度統一,而且層層分解,直至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目標表達和可操作方肯罷休。然而是否品德結構中所有的因素最后都必須且也能夠以行為窮盡并可操作?各品德因素最后分成的行為指標是否都能保持原品德因素的性質?

(四)反饋機制不健全,德育測評效果大打折扣

德育測評結果的反饋是由測評方和被測評方一起,回顧和討論測評的結果,如果不將測評結果反饋給被測評的學校與人員,德育測評將失去極為重要的激勵、獎懲和促進的功能。因此,有效的德育測評反饋對德育工作質量改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德育測評與被測評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測評過程及其結果的公正性就成為德育測評各方人們關心的焦點。德育測評的反饋及其申訴機制的設立,不僅讓被測評者擁有了知情權,更有了發言權,有效降低了德育測評過程中不公正因素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在被測評者與測評者之間找到了結合點、平衡點。同時,由于反饋中要求測評者對于被測評者的德育與品德情況進行詳細介紹,指出被測評者的優缺點,特別是測評者還需要對被測評者的德育工作與品德修養提出改進建議。然而,縱觀我們各地中小學近幾年的德育測評案例,留下來的只是一紙紅頭文件,只是在教育系統范圍內通報某某學校、某某人德育測評得了多少分,是否達到了規定標準,其余的德育測評的相關材料再也沒有留下。所以最終留下的只是模糊的結論或者被測評方口中的抱怨和心中的不滿,更別提所謂的改進激勵與方法了。

(五)相關領導和部門不支持,德育機構或者測評部門孤掌難鳴

在學校德育測評中,德育測評部門確實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這絕不等于說德育測評是德育測評組織機構一個部門的事。前面已經提到過,德育測評工作可以說是系統工作與“一把手”工程,缺少各部門密切配合與一把手的支持,這項工作是絕對開展不下去的。有些部門領導與教學人員原本就看不起德育機構或者測評部門的逍遙大仙,在德育測評工作中更是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冷眼看德育測評部門唱獨角戲。

(六)相關措施不匹配,德育測評工作與效果難以持續

德育測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實施的成效不僅取決于德育測評方法本身的科學性、合理性,更需要相關配套措施的有力支撐。概括地說,保障學校德育測評系統有效運作的配套措施可分為戰略層面、戰術層面、執行層面三部分。它不僅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導向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還需要完善的培訓機制、監控機制、反饋機制、激勵機制、輔導機制與之相匹配。其中,德育測評后的激勵機制與輔導改進機制是保證德育測評工作持續深入的重要措施。如果進行德育測評工作后,無論結果好壞沒有相應的獎勵與激勵,無論退步與落后,沒有相應的幫助、指導與輔導,那么德育測評工作與效果就難以持續。另外,德育測評人員的培訓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德育測評者的素質比測評方法本身更能決定德育測評結果的效度與信度;完善的監控體系也是避免德育測評流于形式的必備措施,因為某些事情單靠當事人的自覺自律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

三、德育測評方法的創新與構建

(一)樹立學校德育測評戰略,合理設計測評指標體系

學校德育戰略和目標是學校德育工作尋求創新和成長的動力。學校德育及其測評戰略明確了,不同的職能部門、不同的師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才會各司其職、形成一股合力,從而更好地發揮知識教學、能力培養與樹德育人的聚合作用,從而更好地促進學校教育的總體目標的達成。十八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24個字,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融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為一體,確立了樹德育人的價值根據和價值標準,明確了新的歷史時期“德”的科學內涵。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是我們各級各類學校的德育戰略目標,樹德育人應該是我們德育測評的戰略目標。

我們應該依據樹德育人的測評戰略以及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戰略來設計我們的德育測評機制,在兩大戰略的引導下進行工作分析,從學校德育工作體系與過程中提取出對于德育戰略與測評戰略具有關鍵影響的效能指標,并且以此設計德育測評指標、選擇測評主體與測評方法。

(二)建立與強化德育測評過程中的輔導、反饋與溝通機制

良好的德育測評輔導與溝通,能夠及時排除障礙,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德育工作績效。溝通應該貫穿于德育測評工作的整個過程。測評者在開始制定德育測評指標與方案時就應該與被測評方進行充分的協商,在整個德育測評流程中始終與被測評方保持聯系,德育測評結果要及時反饋,并指出不足以及具體的改進意見,與被測評方共同探討改進的可能性、改進的策略與改進的方法。被考核者可以陳述意見,提出自己的困難以及需要上司解決的問題。

首先,在進行德育測評之前應該召開專門會議,并在會上宣講實施德育測評的目的,講解測評標準、實施細則并充分討論,以取得大家的一致理解。其次,德育測評部門和各學?;蛘弑粶y評者就關鍵德育效能指標及測評方法、時間確定等方面進行溝通,取得充分認同后開展測評工作。再次,測評過程監控由學校測評部門總體掌控,工作小組成員具體實施,對被測評者在德育工作與品德測評結果進行及時反饋、分析、討論、輔導與指導;最后,通過反饋與交流,科學確定下一期的學校德育工作與學生品德修養的目標與改進方案。當發現德育工作與品德修養過程中與德育戰略與測評標準發生偏差,則通過相關調控措施進行糾偏,以有效達成學校德育的戰略目標。

(三)切實加強德育測評結果在教育管理與德育工作改進上的運用

對于被測評的學校與學生而言,如何應用德育測評結果是至關重要的。能否滿足測評方、被測評學校與學生各方的合理要求與需求,是關系到德育測評過程各方人員工作熱情能否繼續保持的大問題,也是學校與師生持續進行德育工作改進的動力源泉,是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謀求德育測評效果可持續發展的潤滑劑和催化劑。

從教育管理的環節來看,德育測評結果可以應用于以下幾方面:一是應用于比較各被測評方的德育工作與德育效果,為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與提升品德水平,提供指導意見;二是為德育資源調配提供依據;三是為獎金分配與獎優罰劣提供依據;四是應用于學生品德的培養與德育工作。

(四)做好德育測評配套制度設計,保障德育測評工作持續進行

圍繞德育測評我們應該設計反饋機制、激勵機制與輔導機制;督促學校高層更新觀念,并給予實際支持;打破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滿足德育過程的“耕耘”文化,拋開面子問題,求真務實、敢于問責;營造有利于德育測評的文化氛圍,樹立以德育實績為導向的管理思想;樹立相應的德育測評輔導與反饋方面的模范人物,全方位宣傳相應的典型事件,給予相應的精神與物質激勵;推行動態德育測評與實績管理,確保德育工作能夠得到持續改善。

(五)創新學校德育新途徑,構建OSL品德測評方法

學校德育途徑,一般認為包括德育課程教學、實訓實習、學校管理和服務工作、校園文化、志愿服務、職業指導、心理輔導、家庭與社會。[5]實驗經驗表明,OSL品德測評方法,不僅僅能夠對品德行為教育效果進行評定,而且具有教育作用,能夠對學生的品德行為教育進行反饋、指導與調節。通過測評者講解測評標準,學生們領會到了學校德育行為要求是什么;通過自我測評,學生們知道了自己哪些方面合乎德育要求,哪些方面還不合乎要求,通過相互測評及其討論,通過教師的總結講評,學生們明白了什么品德行為是正確的,什么行為是錯誤的,怎樣做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贊成,怎樣做則會遭到同學們的反對。自己比別人好在什么地方,差在什么地方。從而會由此激發自我教育,遷善改過的動機與動力。[6]這種促進性的德育測評方法開創了學校德育的新途徑,不但具有德育作用,而且具有智育效應,OSL品德測評實驗班與非實驗班相比,學習成績顯著提高。[7]

總之,德育測評具有多方面的價值與作用,是當前學校德育方法創新中的新途徑;德育測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促進與改進德育工作;對于學校與學生的德育測評應該從評價性測評轉向促進性測評;OSL品德測評模式作為一種“評價、任用、養成”三位一體的動態測評模式,在具備德育測評功能的同時,能夠有力督促學生加強自身學習與修養,促進并提升其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蕭鳴政.德育測評[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65.

[2]廖英,檀傳寶.中小學思想品德測評中的問題與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3(5):80-83.

[3]蕭鳴政.工作分析的方法與技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

[4]吳林龍,王立仁.論德育實效測評的困境與出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3):20-27.

[5]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EB/OL].(2014-12-22)[2015-04-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51/201501/183069.html.

[6]肖鳴政.OS品德測評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實驗[J].江西教育科研,1994(2):29-32.

[7]肖鳴政.品德測評的理論與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516.

責任編輯/張 麗

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比較教育法是將兩種不同現象或事物的屬性、特點進行比較鑒別,引出正確的結論,用以提高思想認識的方法。[1]它能在鮮明的對比中去偽存真、抑惡揚善、明辨美丑,擁有獨特優勢,所以必然成為偏遠山區中學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偏遠山區德育工作的領導者和德育教師可依據實際,因地制宜的開發利用比較教育法資源,運用比較教育法更好的開展偏遠山區的德育工作。

【關鍵詞】比較教育法 偏遠山區中學 德育工作的領導者 德育教師

比較教育法是將兩種不同現象或事物的屬性、特點進行比較鑒別,引出正確的結論,用以提高思想認識的方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比較教育法能在鮮明的對比中去偽存真、抑惡揚善、明辨美丑,從而彰顯出它與其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所擁有的獨特優勢,所以它也必然成為偏遠山區中學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同時,由于偏遠山區中學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生存環境,決定了當地有豐富的可供挖掘的比較教育法資源,偏遠山區德育工作的領導者和德育教師可依據實際,因地制宜的開發利用比較教育法資源,運用比較教育法更好的開展偏遠山區的德育工作。

一、比較教育法在偏遠山區中學德育工作中運用的依據

1.比較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也是偏遠山區中學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方法?!罢_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善、美總是同假、丑、惡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盵2]的確,事物的性質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美就無所謂丑,沒有善就無所謂惡,沒有真就無所謂假。對是非、美丑、善惡的評判往往要通過比較才能分辨。而無論在何種社會形態,以及某一社會形態的特定歷史時期,都有時代要求的、統治階級所提倡的道德評判標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促使人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而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少不了教育者將不同現象或事物的屬性、特點放在特定的環境里進行對比、分析、鑒別,這就為比較法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空間。

所以說,一方面,比較教育法是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比較教育法也是偏遠山區中學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比較教育法的糾偏作用。由于偏遠山區中學在實際的德育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 “不盡人意”的地方,甚至有時會有一些較大的失誤,德育工作處于被動或停滯的局面,嚴重影響了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反思前階段德育工作良性發展而現階段步履維艱的原因,在比較中發現問題的癥結,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對策,糾正偏離正常發展軌道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

第二,比較教育法的警示作用。正所謂“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無論是學校以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還是同級同類學校在德育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都要引起德育工作者的注意,要在對比中汲取教訓,以便及時調整、強化本校的德育工作,加強監管,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

第三,比較教育法的激勵作用。在這里,比較教育法的激勵作用主要是指偏遠山區中學德育工作者合理的運用比較教育素材激發和調動廣大師生追求真善美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由于偏遠山區中學大都處于經濟水平落后、科技信息匱乏、現代文明程度較低的地區,整體環境不好,但絕不意味著山區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是假的、丑的、惡的,絕非是理所當然的、不可更改的。那么如何用后進激勵前進,用先進鞭策后進是偏遠山區中學德育工作者理應學習的智慧。

2.偏遠山區中學德育工作中有豐富的可供挖掘的比較教育法資源,適用比較教育法。在城市,信息發達,比較教育法資源豐富。而在偏遠農村,信息閉塞,但其獨特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同樣提供了一片比較教育法資源的沃土,這就為比較教育法的運用提供了前提。如果從運用和作用的方式出發,可將比較教育法資源分為兩大類:

(1)正向比較教育法資源。正向比較教育法資源,是指能夠作為正面教材運用的,起著積極示范作用的道德教育素材。它具有較強的感召力,并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正面教育的原則,對偏遠山區中學德育工作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正向比較教育法資源主要包括:“一風”、“二貌”、“三才”。

所謂“一風”,是指農村那種相對淳樸的民風。在農村由于受地域和交往方式的限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親密,并且農民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傳承著傳統文化孕育出來的諸如勤儉節約、吃苦能勞、樸實善良的優秀道德因子。而在城市由于受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原則、求利原則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異化、交往失真的狀況突出。通過對比兩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激勵廣大師生對“真善美”的信仰。

所謂“二貌”,就是家鄉新貌與學校新貌。通過對家鄉面貌和學校面貌的新舊對比,使師生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充滿信心,堅定理想,使他們相信只要奮斗“明天會更好”。

所謂“三才”,指走出大山的俊才,引進大山的英才及正在成長過程中的可塑之才。對比這些人物資源身上難能可貴的品質,有助于廣大師生“見賢思齊”,形成自律自勵的良好品質。

(2)負向比較教育法資源。與正向比較教育法資源相比,負向比較教育法資源是指能夠作為反面教材運用的,起著糾偏和警示作用的道德教育素材。它通過揭露與批判社會上的不良之人、不正之風,使廣大師生從心理上認定哪些東西是不被這個社會所支持、肯定的,從而自覺防范和抵制錯誤的言行。負向比較教育法資源主要包括“一害”、“二惡”。

所謂“一害”是指其言行對社會或校園環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的害群之馬,比如那些貪官惡霸、“冷血少年”,通過對這些反面典型的披露和分析,可以讓師生們的內心警鐘長鳴,自覺抵制錯誤言行,提高個人修養。

所謂“二惡”則主要指惡劣的校園風氣和社會風氣。與城區中學相比,偏遠山區中學校園里的諸如攀比、拜金、早戀、沉溺網游等方面的不正之風顯得并不嚴重,但需要德育工作者做好預防,給予正確引導。但偏遠山區中學不文明之風如愛動“粗口”、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注意保護環境等方面就顯得尤為突出,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格外關注。偏遠山區惡劣的社會風氣主要指賭博、封建迷信及其它陋習,要想建立社會主義新風尚,就必須提早教育好青年一代,凈化社會風氣。

二、比較教育法在偏遠山區中學德育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1.農村中學德育工作領導者對比較教育法的具體運用。農村中學德育工作的領導者一般是指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長、教導主任,他們要從總體上布局學校的德育工作,制定計劃、組織實施、進行考評,所以他們在中學德育工作中有很大的發言權。然而發言權越大就意味著責任越大,這就要求他們在制定德育計劃時,要在依據當地實際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學校以往德育工作與同級同類學校的德育工作的經驗教訓。如此一來,他們就不可避免的要用到比較教育法,由此,便涉及如何運用比較教育法的問題。那么,作為農村中學德育工作的“領頭羊’,他們應該如何利用比較教育法呢?

首先,著眼大局,縱比與橫比相結合,促使德育工作穩中求進。作為德育工作的領導者一定要有大局思想,頭腦中不僅要有本校德育工作的大局,還要有與民族發展要求、時代發展要求相一致的德育思想,不能簡單的以學?!安怀鰜y子、不出問題”為德育工作的出發點,要顧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個大局,培育道德水平較高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德育工作領導者有了這種負責任的大局思想,才能利用好比較教育法,將縱比與橫比相結合,兼顧學校的德育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前瞻性、創新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縱比與橫比的過程中,要講求科學性,注意事物或現象之間是否有可比性,并進行全面綜合的對比,科學的運用比較教育法促使德育工作穩中求進。

其次,集合力量,促進比較教育法資源的開發利用。要運用比較教育法更好的開展德育工作,就必須要加強對比較教育法資源的開發,有了豐富的、系統的比較教育法資源,才能提供多樣的可供選取的對比素材,對廣大師生進行道德教育。所以德育工作的領導者要善于集合教職工、學生甚至村民的力量,讓他們現身說法,運用比較鑒別法、回憶對比法、類比法獲取豐富的比較教育法資源,將零散的比較教育素材加以整理歸類,形成系統,以便對比較教育法資源重復利用。

2.農村中學德育教師對比較教育法的具體運用。農村中學德育教師一般是指班主任及思想品德課教師,他們具體的擔負著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任務,工作復雜細致,并且責任重大,這就要求他們在運用比較教育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運用比較教育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切實為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而奮斗。在運用比較教育發的過程中,農村中學德育教師一定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合理選取比較教育法資源,注重運用的科學性。如果說德育工作的領導者主要負責對比較教育法資源的開發,那么農村中學德育教師主要負責對比較教育法資源的利用。在運用比較教育法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合理選取教育素材,通曉不同類別比較教育法資源的利與弊,注重運用的科學性。所以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激勵為主,以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為原則。大部分山區中學生自尊心強,內心敏感,容易自卑,所以德育教師在選用比較教育法資源對學進行道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心靈,言語要慎重,以激勵學生的積極性為目的。

有可比性為前提,以適宜的對比深度和廣度為原則。只有同類事物放在一起對比才有意義,所以要合理的選取對比點或對比面。同時要兼顧到對比的深度和廣度,它們要符合農村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視野廣度。

面向學生的未來,以對學生的成長負責為原則。中學生的人生剛剛起步,它們的人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畢業之后繼續讀書,有的會直接步入社會,這就需要中學德育教師對它們做好超前預防教育,運用比較教育法幫助他們分析未來社會及生活環境發生的變化,以便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路途中不迷失自我。

第二,比較教育法與其它德育方法相結合,鞏固德育效果。比較教育法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它可以使學生在真實、生動、鮮明的“矛盾”和“差異”中鑒真偽、辨是非、明美丑,它有自己的優點。但同時也有自己的缺點,比如它缺乏理論教育法的系統性、嚴密性,缺乏實踐教育法的深刻性等。并且單一的教育方式,孤立分割的教育,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是缺乏時代氣息和教育力度的。[3]

單一的教育方法往往只能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而學生思想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抑制和糾正不正確的思想和言行,引導學生形成堅定的人生理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就必然要求比較教育法與其它得育方法相結合,優勢互補,形成教育的合力,鞏固德育效果。

參考文獻:

[1][3]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9~140,177.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5.

上一篇:機械維修水利施工論文范文下一篇:老年患者護理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