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職業價值觀論文范文

2024-03-20

職業價值觀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文章以“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為研究對象,對他們就業價值取向的現狀以及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探究導致“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多樣性的根本原因,進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從而推動大學生順利就業。

[關鍵詞] “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

[作者簡介] 張磊,河南科技學院食品學院講師,碩士,河南 新鄉,453003

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727萬人,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大學生就業模式的轉變,以及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帶來的多元意識形態,使得“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就業價值取向也不斷發生變化。調查研究新形勢下“90后”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把握其變化趨勢,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可以為大學生就業與就業政策的實施及教育實踐提供重要的參數,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對解決大學生就業中的實際問題,針對性地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大學生就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其樹立更為科學的就業價值觀,有效提高社會人才的利用率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90后”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取向選擇現狀及原因

隨著全球經濟的緩慢復蘇,使得各行業間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同時,由于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不斷累積,因而造成當前“90后”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所以他們在就業選擇上就變得更加趨于務實。主要表現在更多畢業生不再盲目選擇“跟隨”考研,而是遵循“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理念,就業后再根據需要選擇創業或是考研,這也是“90后”大學生在就業觀念上的一大進步。

“90后”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中薪資報酬等傳統因素雖仍然處于主要地位,但有所下降,相對應的是個人興趣、提高自身能力等時尚因素的逐步提升,但就業地域選擇的城市化、就近化,求穩或不愿擔風險的取向仍然普遍存在,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意識淡化。另外,雖然大約十分之一的“90后”畢業生表示有自主創業的愿望,但最后真正選擇自主創業的寥寥無幾。這除了學生自身缺乏自主創業意識外,國家政策支持不夠,社會輿論導向力度不夠,以及高校對于大學生自主創業宣傳和教育不到位,成為導致“90后”大學生極少選擇自主創業的外部因素。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

二、“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趨勢

(一)職業選擇務實性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更重視經濟利益。首先,在就業區域選擇上以東部沿海地區大中城市為首選,希望在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獲得更好的經濟待遇,而西部基層單位卻很少有人問津。其次,在職業選擇上“90后”大學生更傾向于公務員、事業單位和三資企業等能夠帶來權力、地位和更多經濟利益的“理想”職位。

(二)追求職業穩定性

“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中對穩定的追求是重要因素之一。表現在就業上就是各級各類公務員考試持續高燒不退,特別是國家機關公務員報考者數量逐年增加,熱門職位的競爭更是達到白熱化,千里挑一的競爭率屢見不鮮。另外,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因其穩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福利待遇也倍受畢業生關注。

(三)傾向地域就近性

相當一部分“90后”大學生更傾向于就近就業。他們遵循著“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很少選擇到外地工作。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更要想盡一切辦法回家鄉就業,基本不考慮異地就業。這種現象主要因為我國長期處于農耕社會而帶來的傳統思想所導致,還有希望依托家鄉的人脈資源,利于以后發展的現實考慮等。

(四)職業選擇心理矛盾性

“90后”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既受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帶有市場經濟和新的各種思潮的痕跡。他們在職業選擇上采取“雙重標準”,從而引發了在擇業標準和擇業行為上的矛盾心理,以及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念上的自主化傾向。這也是我國社會轉型在大學生職業價值觀上的反映和體現。

(五)缺乏個體創業性

許多大學生缺乏創業的決心和勇氣,因為大多數學生在創業時受到許多資源瓶頸因素制約,導致大學生創業變得異常困難,使得他們創業積極性不高。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有意從事自主創業的人員約占畢業生總數的10%左右,而最終能真正選擇自主創業的僅有1%。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高層次人才,理應成為創業的主力軍,因此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仍有待增強。

(六)職業目標選擇理想化

“90后”大學生在選擇職業上還受到大學生是“天之驕子”這一過時觀念的影響,不考慮大學擴招后就業市場發生的巨大變化,一味追求不切實際的“理想”工作,而忽視工作崗位的適用性和現實性。

三、“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多樣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多樣化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國家政策、社會環境、校園環境和個體心理等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國家政策因素

一是國家通過“雙向選擇、自主創業”政策的實施,使大學生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但同時也增加了他們的擇業和就業壓力,“高不成,低不就”成為很多大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的現實問題;二是高等教育不斷擴招使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向大眾化階段發展,在更多人得到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培養質量卻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一些自身知識結構欠缺的大學生被推向社會后,很難用科學的職業價值觀指導自己擇業就業。

(二)社會環境因素

首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們改變了以往那種長期不變的擇業觀念。市場經濟除了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以外,也使大學生認識到在就業中可以自主創業、自由職業等更新的擇業方式完成就業。其次,民主政治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生思想的解放,激發了他們的開拓精神,表現在就業取向上就是更傾向于多元化和個性化。最后,網絡時代帶來的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導致了新時代的大學生日漸豐富多元的職業理想??脊珓諉T進入國家機構、考研深造、進入各類企業打工、或者自主創業、自由職業等選擇,給了學生很大的選擇空間。

(三)校園環境因素

大學生通過學校教育逐步實現自身的社會化。高校作為大學生正確就業價值觀形成的主要場所,除了完成科學文化知識的教授以外,也要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教育。高校應充分考慮社會需求的變化,更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施加影響,使其更符合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不重視對大學生的職業教育,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職業指導體系,這些都是導致大學生無法形成正確就業價值觀的原因。

(四)個體因素

大學生個體是就業價值觀形成的決定因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一些學生職業認知存在偏差。他們忽視對某些職業的現狀認知,又不考慮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只是一味追求所謂“熱門職業”,結果造成更為殘酷的職業競爭,供求嚴重失衡。其次,部分學生功利性價值取向問題嚴重。表現在就業上就是只考慮個體經濟效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對社會價值的實現不夠重視。最后,個人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大學生在就業上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綜合素質的競爭,大學生要轉變固有觀念,通過不斷提高個人整體素質,努力完善自身知識體系,來主動適應社會對職業的更高要求。

四、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與社會整體價值觀、家庭職業價值觀的相關性分析

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多元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依據,既有中國社會發展的內部原因,也有國際社會發展的外部原因,同時還受到家庭職業觀念的影響。

(一)社會整體價值觀對就業價值取向的影響

就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它與整個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密切相關。中國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就業問題顯得更為突出,始終要求我們要當作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去長抓不懈。當代青年的就業觀念影響到他們的職業選擇,而職業價值觀需要社會整體價值觀來引導。日益突出的青年就業問題,不僅限制了青年自身的發展,還造成了家庭以及社會的各類矛盾問題,最終制約整個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育人功能,培養廣大青年具備良好的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才能幫助當代青年塑造良好的就業觀,進而促進青年自身的發展、社會穩定和進步是重要的民生問題。

(二)家庭職業價值觀對就業價值取向的影響

家庭是影響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最基礎、最初級的場所。每個人在出生后都會最早接受家長的一些教育,都會對家長的價值觀有一定認同,這會對日后整個人生觀的樹立有一定影響。所以,家庭因素對大學生能否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非常重要。

對于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評價和選擇職業時對某些具體職業價值尺度的重視程度存在明顯差異。首先,家庭經濟水平和文化程度的差異致使家庭經濟困難和文化程度較低的家庭更加注重子女就業的務實性。其次,“獨生子女”大學生缺乏集體生活體驗,這種家庭結構使學生在就業時更注重對地域的選擇,因為他們還要盡贍養長輩的義務,因此不會選擇離家太遠的地方工作。最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嚴重脫節。當前許多家庭與學校、社會缺乏必要的聯系,無法與社會、學校相關的就業價值觀教育相配合,從而使得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出現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斷層。

總之,家庭背景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確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導致了顯著的差異。我們應當客觀分析其中的利弊因素,充分調動積極因素,有效抑制消極因素,根據大學生的不同家庭背景有針對性地加強職業價值觀教育。

五、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念,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

(一)強化自身綜合素質,轉變就業固有觀念

只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90后”畢業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占得有利位置。除了在課堂上學好文化知識以外,還要通過課外社會實踐活動,學會與人交往,增強團隊合作意識,不斷積累社會知識;要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團體組織的關于職業規劃教育的報告會,以更全面的完成符合自身特點的職業定位;勇于創業,在社會價值實現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個人興趣、特長、增強每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從基層做起,積累豐富經驗,扎實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二)做好家庭教育,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父母傳統的求穩定、保終身的就業觀念,對“90后”畢業生的職業選擇有直接影響,同時還會將他們的某些特長、才能扼殺在搖籃中。因此,父母應轉變觀念,幫助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同時,父母應積極引導孩子樹立對于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培養勇于擔當、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社會、用人單位要給予畢業生寬容、理解與支持

“90后”大學生整體上是好的,社會和用人單位要積極主動地為他們的成長提供一定的歷練平臺和時間,通過了解和采納他們的想法和思路,不斷調動新員工的參與積極性,變被動接收為主動融入。

(四)高校要做好職業教育,探索建立促進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

高校要通過開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職業理想、認知和素養教育以及擇業心理教育,完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內容體系。革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端正“90后”畢業生就業觀念,探索建立一整套能有效促進畢業生就業創業的長效機制。

首先,通過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科學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自主創業。同時,要給學生們更多接觸社會的實踐機會,建立適應專業特色的產學研實踐基地,利用實習機會加深對未來職業的認知。另外,學校還要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同時,通過網絡平臺及時有效地收集和發布各類就業信息,結合校內專業招聘會,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保證信息渠道的暢通。

總之,“90后”畢業生在就業價值取向上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他們在關注薪資報酬的同時,更注重個人的事業發展和自身價值的實現,但社會奉獻意識和責任感逐漸淡化。因此,整個社會要共同努力,幫助“90后”畢業生去除就業中的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更有利社會發展的就業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林海.政府在大學生就業中的責任主體角色與落實[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8).

[2]常青.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論析[J]. 就業指導,2012,(4).

[3]葉進,孟曉莉. 淺議全球經濟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培育[J]. 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6).

[4]石志成,喬琳.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10).

[5]趙海燕.大學生就業取向影響因素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職業價值觀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當下,多元化的價值觀逐漸深入到了大眾的思想領域,為高校的思政教育帶來了更多的挑戰。藝術類大學生相比非藝術類大學生,所受的社會影響因素更為復雜。因此,做好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問題的研究,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落實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落實的工作。本文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問題與應對策略展開了探討,以期為廣大教學工作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思想問題;應對策略

總體而言,我國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情況良好,學生的愛國熱情普遍較高,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強,學習態度較為端正,對自身價值的實現更是有著強烈的執行力。但受到藝術專業本身特點的影響,藝術類大學生相比非藝術類大學生,在心理特征、行為習慣上存在一些差別,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實施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時,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藝術類大學生容易出現的思想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手段,將思想教育落到實處。

一、藝術類大學生特點概述

藝術類大學生是對高校中學習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統稱。藝術類專業,指的是高校中教授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課稅的專業。受到專業特點、學習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藝術類大學生相比非藝術類大學生,具有較為典型的自身群體特征。

(一)專業能力強,文化知識基礎薄弱

在高考前,藝術類考生除了要完成對文化課的學習外,還要完成對專業課的學習,學習負擔較重,不少學生專業課能力強,但文化知識基礎薄弱。藝術類專業在高考中對文化課程的要求較低,導致藝術類考生對文化知識水平的提升意識不強,學生在進入高校后,出現專業能力強、文化知識弱的情況。

(二)接觸社會早,學習環境較為復雜

受到藝術類專業本身的特殊性的影響,多數藝術生在高考前,都要經過系統化的專業課程學習,不少學生為在專業課上取得更高成績,早早離開家鄉來到一線城市集訓,這種學習形式與傳統的非藝術類考生的學習形式顯然有著顯著的區別,學習環境較為復雜,學生受到社會中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物的影響較大,往往會對學生身心的正常發展與人格形成帶來不良影響[1]。

(三)學習專業性強,開銷大

與非藝術類專業相比,藝術類專業學習需要用到的專業場地、專業器材更多,開銷更大。例如美術類專業的學生經常需要到野外場地中寫生;音樂、舞蹈類專業的學生需要專門的音樂教室與音樂器材,等等。

(四)個性鮮明,自我意識強

相比非藝術類大學生,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除統一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學習外,更多的是自我創造的專業實踐過程,這就導致藝術類大學生的個性更為獨立,性格特色鮮明,部分學生存在明顯的不愿受人拘束、紀律性低、集體意識弱等特點。

(五)情感豐富,容易情緒化

藝術類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兼顧專業課程與文化課程,這就導致學生所接觸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物更多,學生的社會經歷、閱歷相比非藝術類專業學生而言更加豐富,再加上藝術類課程本身就有著鮮明的感性化特點,這往往造成學生思考問題相對感性,容易情緒化。藝術類大學生通常會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受到西方價值觀影響,容易出現消費主義、享樂主義這類思想問題。

二、藝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機制不合理

針對藝術類大學生本身的特點,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最終的立足點應當是“以人為本”,但目前高校針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問題的教育、管理機制尚不完善,在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時往往缺乏科學的規劃,對學生自身切實需求的考慮較少,對學校工作任務目標的考慮過多,導致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收獲較少。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運行體系不完善,導致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質量不高。

(二)教育觀念不合理

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向學生傳達正確的社會規范、肯定學生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批判學生背離社會規范的行為,實現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的約束和規范教育。就目前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的現狀來看,高校對藝術類大學生開展的思想教育,往往只局限在思想政治必修課之內,思想教育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不足。輔導員作為對學生實施思想教育的主力軍,在工作中也常出現被多種瑣碎的日常事務影響、無法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的情況,多數輔導員對學生的日常工作都集中在評獎評優評選、發放貸款補助、檢查寢室衛生、指導課外活動、開展主體班會等幾個方面,偏向于管理學生,而不是教育、引導學生[2],而藝術類大學生本身就具有自我意識鮮明的特點,對思想教育普遍存在一定的排斥,這就為思想教育的有效開展帶來了困難。

(三)教育內容不合理

思政教育的內容,是思政教育的真正載體,是教育者向教育對象傳達的思政觀念的集中體現。高校思政教師向學生傳授的思政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但目前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即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依賴性較強,忽視實踐活動的開展,課堂氛圍較為死板,學生的學習態度被動,不少學生不愿意深入學習思政課程,即使通過學習具有了較為完善的思政素質,這些思政素質通常也只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實際當中指導學生的生活[3]。就輔導員而言,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著不重視學生個性特征、針對性差等問題,輔導員在談及思想政治理論或者當下的時事政治時,論述直截了當,容易引起學生的排斥,導致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效果較差。

(四)教育方式不合理

目前,不少思政教師在開展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時,采用的教學手段十分單一,沒有充分考慮藝術類大學生本身的特點,對藝術生探索能力的培養不足,教學多以傳統的知識灌輸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在課堂中體現。多數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都較為活躍,性格特點鮮明,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也較強,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開展思政教育,未滿足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厭學心理。目前高校輔導員普遍教學管理事務較為繁重,在做學生的思想教育時,往往會采用嚴厲的說教方式,藝術類大學生對因循守舊的教育具有強烈的排斥感,這也是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重要原因。

(五)教師隊伍不合理

我國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規定高等學??傮w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l ∶ 200的比例設置本、??粕痪€專職輔導員崗位。但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達不到這個標準,輔導員所帶學生人數過多,工作負擔較重,影響了思政教育的實施質量[4]。相關調查表明,目前高校中從事專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數量較少,兼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師中的比例可達一半,兼職教師相比專職教師而言,專業素養上存在一定差距,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這也是導致思想政治教育難以高質量落實的重要原因。

三、優化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把握藝術類大學生群體特征,因材施教

藝術類大學生有著獨特而鮮明的群體特征,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把握藝術類大學生的群體規律,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發展規律,結合學生的個性心理、行為習慣情況,通過調研、交談、觀察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因材施教地做好對學生的教育。教師應當深入學生群體實際考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保證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的開展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律、普遍方法的同時,立足于藝術類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改善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學原則,對教學內容、規章制度予以一定的修訂、完善,保證能夠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完成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政教育[5]。

(二)豐富教學方式,提升教育教學多樣性

在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下,教師也應當提升自身教育方式的多樣性。相比我國其他學段的教育,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于對學生獨立學習、獨立實踐、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注重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高校教師在實施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時,應當充分尊重、理解藝術類大學生的個性特征,也應當重視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強化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教育的同時,做好對學生的實踐技能教育,避免單一的知識灌輸型教學模式束縛學生的發展空間,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教師可應用小組探究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更能夠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不斷完善課堂安排,為學生留足課堂討論、交流的時間,創設更為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政素養能夠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三)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結合

為真正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化與改進,學校與教師應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將人才培養視作學校辦學教學的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學校辦學教學的首要位置,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真正落實。在當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精神文化追求日益豐富的當下,高素質的藝術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更需要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與豐富的文化底蘊,才能夠創作出能夠持久地熏陶人們精神世界的優秀作品。因此,針對藝術類大學生本身的特點,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學大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應用社會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相結合,整合廣泛的教學資源、學習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為提升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的質量,高校還應當進一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終身成長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高校應當重視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專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專業水平,應當做好對輔導員隊伍的合理安排,保證輔導員能夠具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落實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6]。具體而言,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的綜合素質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職業道德素養、專業知識素養、教育教學能力素養。藝術類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思想活躍、個性鮮明,普遍希望教師能夠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希望教師具有高超教學能力的同時,也希望教師能與自己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因此,只有教師的綜合素質到位,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高校應當加強對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培訓,不斷為教師提供廣泛的交流、學習平臺,定期安排教師與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深入交流,以拓展教師的工作思路,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專業素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整體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類大學生既有普通大學生的共性特點,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開展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時,應當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與質量,引導藝術類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思政素質,真正讓思想政治教育在藝術類大學生群體中落到實處,助推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慧芳. 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 戲劇之家,2020(20):174.

[2] 劉碩,張耀燦. 輔導員開展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1):82-84.

[3] 竺照軒. 藝術類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2):62-64.

[4] 田維飛. 新時代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究[J]. 中國民族博覽,2020(13):153-154.

[5] 劉旭. 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對策[J]. 時代報告,2019(10):154 -155.

[6] 方濱濱. 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J]. 安陽工學院學報,2019,18(03):122-125.

(薦稿人:丁媛媛,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黨務組織員,分團委副書記,副教授)

(責任編輯:羅欣)

職業價值觀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律師職業獨立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行業自治,律師職業獨立于國家機關;二是業務活動獨立,律師職業獨立于當事人。行業自治要求由律師杜團組織行使管理權。業務活動獨立,意味著律師對自己的業務有獨立的意志并有控制權。行業管理體制的建立、足夠的交涉力、一定的政治參與度和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存在是律師職業獨立的宏觀目標。實現律師職業獨立不僅有利于促進民主政治、實現權利社會化,使律師真正成為維護法律公正的一支平衡力量,而且對推動我國現行律師制度改革和完善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律師職業獨立;宏觀目標;法治意義

[文獻標識碼]A

一、律師職業獨立的含義

律師的英文“Lawyer”一詞,原意是指律師、法學家,“表示專業上有資格用一定權力從事法律工作的人的一般術語”,包括法官、開業律師和法學教師等;另外,“該術語時常也專指注冊的開業律師,不包括法官和法學教師”,“yD通常譯為“律師”,即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的。中國古代沒有律師制度,也沒有律師職業?!奥蓭煛币辉~在古代乃佛教名詞,指知曉佛法、熟知戒律并能向人解說者。我國{律師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的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笨梢?,在我國,律師是指熟知法律、能為當事人和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人員。

律師職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西方律師職業產生、發展的歷史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促成了律師職業的出現:第一是經濟因素。在此因素中,經濟形態、經濟發展程度對律師職業的產生、變化具有決定性作用。M·韋伯指出,在經濟交易活躍的社會中,用以調整有關利害當事人關系的法律日益增加和復雜化,因而對法律專業知識的需求也就日益迫切。為此,能把當事人的主張準確無誤地翻譯成法庭標準用語的律師、能創造新的合同形式和法律概念并使之得到審判官承認的法律顧問等就是必不可少的。[2]P198第二是政治法律因素。在此因素中,政治民主程度、訴訟制度是影響律師職業的兩個變量。律師職業的產生與賦予刑事被告人辯護權密切相關,而辯護權的確立本身就是司法民主的表現。一個國家的民主狀況直接影響律師業的發展水平。就訴訟制度而言,一般地,辯論式訴訟模式的確立,能對律師職業的產生、變化起推動作用。

在法治社會,律師是具有社團組織屬性的法律職業者,不同于法官、檢察官和法學家。他們通過自己的社團組織來自由地管理其自身事務,律師協會是律師實行自治的社團組織。律師在各項業務活動中,都能夠對自己的工作獨立控制而不受外來干涉。許多律師業發達的西方國家都將律師界定為。自由職業者-,規定律師職業不受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領導,而由律師行業組織對律師進行自治。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律師法)第1條規定:“律師是獨立的司法人員。。第2條規定:。律師是自由職業者?!狈▏蛾P于改革若干司法職業和法律職業的第71——1130號法律》第7條規定:“律師職業屬于自由獨立職業?!惫P者以為,律師職業獨立的內涵主要應該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1.行業自治——獨立于國家機關?!奥蓭煪毩⒖梢院唵蔚乩斫鉃榫哂猩鐖F組織屬性的法律職業?!?sup>[3]P8這意味著律師職業獨立是指律師行業組織可以自主地管理律師自身的事務,而不受外來干涉。筆者認為,律師職業獨立主要的含義即是律師自治,自治是律師業作為職業共同體的必然要求。這種自治自律的要求,是律師業所肩負的獨特使命產生的。律師以維護基本人權和實現社會正義為使命,是。在野法曹-。律師的活動不具有公權力的性質,他們的。這些自由通常被視為社會交易的一部分:律師被賦予公共特權,以換取公共利益?!?sup>[3]P8因此,律師職業獨立實際上是一種出于公共利益需要而對社會權利進行的必要分配。同時,律師業的專業化趨勢和在法治社會中律師所擔負的獨特使命決定了行政機關很難在律師的職業范圍內行使宜接的管理職能。只有律師自己組成的行業組織才能很內行地對律師業提出合理的要求并有效地管理律師的職業行為??梢哉f,行業自治是律師職業獨立的體制性特征。

2.業務活動獨立——獨立于當事人。律師作為面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人員,是法律服務市場的重要主體。在法律服務市場,律師與當事人之間是一種合同關系,即雙方權利、義務對等,法律地位平等,不存在一方依附另一方的情形。律師不論給當事人提供何種法律服務,訴訟業務抑或非訴訟業務,都必須遵守委托合同的義務。在遵守委托合同的前提下,律師有權利獨立地決定自己的業務活動。盡管當事人有權決定案件的命運和對案件的主要活動擁有最終的決定權,但律師在自己的工作中有一個不受外來干預的自決領域。如,選擇當事人,審查判斷證據,為勝訴采取自認妥當的訴訟策略等。律師對自己的業務具有獨立的意志并擁有控制權,是實現律師職業獨立、體現律師價值的本質要求。

二、律師職業獨立的宏觀目標

在社會政治領域,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法治國家離不開運作良好的權利保障機制。以維護人權、實現正義為使命的律師職業是這種機制不可缺少的要素。律師興,則國家興。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民主程度的提高以及加人WTO后律師業與國際接軌等現實情況的變化,對我國律師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決問題的思路是,要充分重視律師職業在構建法治秩序過程中的作用,加強對律師職業規律性、必然性的研究,設計一套合乎本土資源的律師法律制度?,F實的路徑選擇是,尊重律師職業的本質要求,以律師制度創新為契人點,以律師職業獨立為目標,塑造一支有足夠交涉能力和自我發展潛能的律師職業群體。

筆者以為,不同國家律師職業的獨立性可以通過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模式得以形塑,但是以下幾點至少可以作為一個社會律師職業獨立的標志:

1.行業管理體制的建立。律師行業管理體制的建立,是律師基于共同的職業使命和屬性,為加強職業內部的聯系交流,構建內部公平的競爭秩序、形成整體力量以強化自身對社會的交涉力和影響力而表現出的一種自我整合的過程。這種行業組織代表律師業整體在社會上發揮作用,它不能成為國家行政機關的附庸。律師行業組織的職責是實現律師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行業管理體制的建立表現為行業自治,即律師行業組織在管理律師過程中居主導地位。為此,必須改革我國現行的律師管理體制,明確律師協會律師自治組織的性質,賦予律師協會應有的管理權。行業管理體制的建立是律師職業獨立的體制特征。

2.足夠的社會交涉力。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職業,律師業是以社會權力來制約國家權力的社會力量,它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社會大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在私

權遭受公權或其他權力侵害時的救濟權利。其使命的實現過程實際是一種不斷的交涉過程,如取證時的交涉,訴訟過程中的交涉等。因此,足夠的交涉力是律師維護基本人權、實現社會正義的必備要素,也是律師職業獨立的重要保障?!奥蓭煒I肩負著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促進法律制度完善和實現社會正義的使命,為此就必須擁有與其‘產出,相當的資源。律師業實現其使命的活動也可理解為一種不斷交涉的過程,因而就應該具有相應交涉力或討價還價的能力?!?sup>[4]P154足夠的交涉力主要表達為法律賦予律師一系列的執業權利。執業權利是律師完成使命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我們應該以不斷完善律師的執業權利為進路,提高律師維護基本人權、實現社會正義的能力。足夠的交涉力是律師職業獨立的重要條件。

3.一定的政治參與度?,F代律師制度是隨著民主、人權、法治的發展而出現的重要民權保障制度。同時,作為民主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律師制度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權力制衡的作用,律師始終是推動國家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律師應該成為社會政治結構中的重要力量直接參與并實際影響一個國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運作過程。美國著名律師、政治家威爾遜曾經描述過律師在美國政治制度初創時期的作用:。律師創立了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結構。建國初期,律師主宰了所有較大的政治進程。我們全國人民的信念被銘刻在聯邦的成文法律中。每一個公共政策問題似乎或早或晚都將演化為法律問題,對此,必須有訓練有素的律師提供法律咨詢,公共生活構成了律師的舞臺。[5]P5-6從某種意義上說,律師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參與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實現程度的重要標尺。著名法學家江平教授在。中國律師2000年大會”上向律師界發出了誠摯的呼吁:走向政治。認為參與政治生活、謀求政治品質的改善是新世紀賦予中國律師的歷史使命。[6]衛方教授也對律師為什么在政治生活能夠起到重大作用有過精辟的論述。[7]外,也有部分律師認識到中國律師參與政治的必然性,主張律師對自己的政治角色進行定位,并成為中國政治活動的積極參與者。[8]治參與是律師職業獨立的重要表征。

4.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存在。職業(profession)是一般行業的角色群體,其中的任職者發揮著社會所需要的某種功能。法律職業共同體是法治國家重要的人力資源和制度保障。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從業者是按照職業傳統訓練的,經過規范教育過程培養出來的職業群體,他們是維系法律制度目標和理念發展的專業化團體。法律職業是以通曉法律及法律運用為基礎的職業,法律職業者精通法律知識并實際操作和運用著法律,他們在處理法律問題時有著相同或相近的思維方式,對問題的處理結果有共同的期待。法治國家必須重視。人。的因素,一國完備的法律交給不同資質的人員,則會有完全不同的實際效果。某種意義上說,法治即法律職業者之治,法治秩序的形成不僅要求制度安排合理,而且要求建立維護制度的專業化團體,即法律職業者共同體。法律職業者共同體是法治的主觀基礎,中國的法治之路要靠中國法律職業者共同體開創。律師職業獨立目標的實現必須以法律職業者共同體的存在為條件。

三、律師職業獨立的法治意義

律師職業處在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銜接部位,起著法治秩序安全閥的作用。律師職業作用的良好發揮受制于諸多因素。對于中國來說,律師制度本身所內含的民主觀念、平等自由精神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缺乏共性,導致律師職業很難融人社會生活,因而律師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其形式意義大于實質意義。這一狀況的產生,與我們的律師職業始終缺乏真正的獨立性不無關系。

筆者以為,律師職業獨立作為建構律師制度的資本價值目標,其意義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民主政治,實現權力社會化。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權力資源,律師制度與陪審制度一樣都是司法權社會化的重要表現,是法治社會設計的以社會權力來校正和制約司法權力的制度裝置,也是民主和法治的標識性制度,肩負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之神圣使命。在專制主義國家,權力是不可分割的。在近現代,隨著市場經濟的培育和運作,國家與社會一元化的格局被逐漸打破,形成了與國家相對分離的市民社會,社會多元化局面逐漸形成。社會的多元化引發了權力的多元化,權力已不限于國家所獨占,在國家權力之外與它并存的還有社會權力。所謂社會權力就是社會主體(包括公民、社會團體和非政府組織)所擁有的物質和精神資源對社會和國家生活的支配力。權力多元化、社會化是人類社會進化的必然結果。經濟與科技的迅速發展,使民眾的經濟、文化、政治需求日益增長。公權力負擔過重的現實,迫使國家不得不通過委托或授權的方式,將一部分國家權力。下放。給相關的民間組織行使。人類社會出現了權力多元化與社會化的趨向。權力的社會化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國家權力內部分權的社會化,即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滲人了社會化的因素。二是非政府組織及其社會權力的存在。

權力多元化、社會化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產生權力專橫和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沒有分權,沒有權力制衡就不可能有民主法治。對國家權力的控制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國家權力的內部制衡,如三權分立。二是社會權力的外部制衡,即私權對公權的制約。法治社會的國家權力制衡主要應該表現為社會權力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因此,認真研究社會權力對國家權力的制衡機制,對建立民主法治社會意義重大。律師職業的出現,不僅是基于社會生活對其專業技能的需要,更是國家政治建構中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

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權力資源,律師職業在防范和化解社會矛盾與糾紛方面具有國家權力無法替代的優越性。而且,隨著律師職業獨立性的不斷強化,作用會更明顯。解決和消除社會矛盾與沖突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而律師正是直面社會矛盾與沖突的職業。正是律師職業的獨立特性使律師在解決矛盾與沖突時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和親和力,從此意義來看,尊祟律師職業獨立,強調其職業活動的社會屬性有助于整合各種社會關系,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沖突,減少社會交往的摩擦,促進人們相互尊重,實現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良性互動。律師職業獨立是民主政治體制下權力社會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2.使律師真正成為維護法律公正的一支平街力量。關于“法治”的內涵,學者們有不同的理解。1959年在新德里召開的國際法學家委員會關于法治問題的討論會上,大多數法學家認為,“法治”是一批規則、制度和程序。該次會議結束時,通過了關于法治問題的{德里宜盲)。該宜言指出,法治是一個“能動的概念”,它。不僅被用來保障和促進公民個人的民事的和政治的權利,而且要創造社會的、經濟的、教育的和文化的條件,使個人的合法愿望和尊嚴能夠

在這樣條件下實現?!痹撔栽诮Y論中提出了司法和法律專業方面的法治一般原則:司法獨立、律師自由。同時指出,為了實現法治,全球律師應保持它們專業的獨立性,肯定個人在法治下的權利并堅持每一個被控告者應受到公正的審理。

筆者認為,法治國家的建立需要具備實質和形式兩個方面的要件,其中律師職業獨立是就法治國家構成中最重要的形式要件之一。形式要件是實質要件的表現方式,僅有法治的實質內容,而缺乏適合于它的形式,法治仍然是不全面的。形式要件是實現實質要件的重要保證。在實現法治國家實體基本要件,如安全、民主、自由、平等、正義等價值目標的過程中,律師制度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為維護法治起見,必須有能夠自由處理業務的有組織的法律職業,但是亦應有從事法律職業的管理條例,以保障每個律師能夠毫無顧慮地‘為顧客辦案’,不怕國家干涉,不怕金錢、名譽和地位的損失?!?sup>[9]P8只有在獨立性得到法律制度和社會公眾“方面認同的情況下,律師職業才能真正成為維護法律公正的一支平衡力量。; 3.推動我國現行律師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重要難度。從制度安排的維度考量,律師職業獨立的價值趨向對我國現行律師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從世界范圍看,各國都把律師制度建設作為推進民主與法治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律師業的發展狀況往往被當作國家民主與法治總體水準的一種標志。作為國家政治建構中重要制度設計之一的律師制度是否科學、合理,不僅關乎律師業的發展,而且直接影響我國現代司法制度的培育和民主法治進程。比如,律師管理體制問題。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索建立科學的律師管理體制,提出了。司法行政機關管理和律師協會行業管理”相結合的“兩結合”律師管理架構。但該模式在具體運行過程中遇到了較大的挑戰,究其原因,筆者以為主要是指導思想模糊,改革目標不明確?,F行(律師法)對司法行政機關同律師協會關系的界定是前后矛盾的。 (律師法)明確規定了司法行政機關與律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協會是監督指導關系。監督指導是一種宏觀管理,而(律師法)諸多條款同時賦予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責卻是具體的微觀管理。這也就是說,我國的司法行政機關對律師、律師事務所和律師協會的管理既是宏觀管理又是微觀管理,其職責劃分的差異在于司法行政機關的層級不同?,F實的情況是, 。兩結合”管理體制下的司法行政機關對律師業的管理享有絕對的主導權,可以這樣講,我國現行的律師管理體制是司法行政機關行政管理為主,律師組織行業管理為輔的模式。這種律師管理過程中的過度行政化傾向消解了律師職業對于現代司法制度和法治秩序的應有貢獻,也使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實現民主法治和維護公平正義付出了更大的成本。要想真正發揮律師職業維護基本人權,實現社會正義的歷史使命,律師職業獨立應該成為我國律師制度創新的重要理念。 田參考文獻:

[1][英]戴維·H·沃克,牛津法律大詞典[M].光明日報出版杜,1988.

[2]季衛東.法治秩序的構建[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美]羅伯特·戈登.律師獨立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4]張志銘,載夏勇.當代中國的律師業——以民權為基本尺度,走向權利的時代(修訂本)[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5]李本森.中國律師業發展問題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之001.

[6]江平.新世紀中國律師的使命[J].中國律師,2001,(1).

[7]賀衛方.律師的政治參與[J].律師文摘,2002,(1).

[8]樊華.中國律師的政治角色[J].中國律師,2001,C1).

[9]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黎峰]

職業價值觀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目前,職業中學招生困難,生源流失嚴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學校的原因,也有傳統社會輕視職業技術的原因,本文從職業教育政策文本中找原因,反思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教育政策的制定既是一個利益分配的過程,又是一個價值選擇的過程,受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制約,制定職業教育政策需要平衡各種關系,滿足農村社會及農民對職業教育的需求。

關鍵詞: 農村職業高中 教育政策 農村職業教育

河南農村職業教育大都是通過農村職業高中實施,在20世紀80年代末,按照河南省的職業教育政策,各縣里2/3的普通高中要改辦為職業高中。自從改辦那一天起,職業高中就面臨著招生困難,大量學生輟學回家的境遇。學校為了生存,幾度偷偷地變為普通高中,但面臨上級機關定期檢查驗收的行政壓力?!氨救?000年5—7月對豫北20所農村職業高中進行了調查,調查方式是結構性訪談,訪談的主要內容是:職業高中的在校生人數;職業學校中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家長對職業學校的期望。訪談對象主要是學生會干部、職業學校的學生家長和教務處工作人員,訪談結果是:職業高中的在校生人數占高中在校生總人數的8%—10%;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學生家長對職業高中的辦學狀況感到失望”。近幾年國家對農村職業中學加大了投資力度,對職業學校的學生進行補貼,免學費,但仍然舉步維艱。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學校的原因,也有傳統社會輕視職業技術教育的原因,本文從職業教育政策文本中找原因,反思職業教育政策的制訂與實施過程。

一、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概念解析

根據張樂天教授給教育政策的定義:“教育政策是一個政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發展目標和任務,依據黨和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基本任務、基本方針而制定的關于教育的行動準則?!盵1]這一定義首先強調了教育政策是國家和政黨在某一時期對教育的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而設定的發展目標,是國家和政黨的意識形態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再者,教育政策是管理教育事業的一種基本手段,對教育的各個方面及生活其中的每個成員都會有影響,學校性質的設定、教學質量的評估、學科的設置及教師的選聘等一切教育活動都要按準則行事。劉復興教授給教育政策的定義:“教育政策是由政府及其機構和官員制定的、調整教育領域社會問題和社會關系的公共政策。教育政策的本質內涵可以從現象形態(文本)、本體形態(利益分配)、政策過程(主動選擇)、特殊性質四個維度來理解?!盵2]這個定義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教育政策不僅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而且是用來解決存在的社會問題、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同時教育政策也是一個利益分配的過程,不僅為教育的發展提供經費,而且受教育的權利,受何種教育、實施教育的機構都由教育政策規定。職業教育政策作為教育政策的分支,也遵循教育政策制訂、實施的規律,它用來指導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解決職業教育問題的行為規則。職業教育政策更加突出了環境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地域性強的特征。本文主要關注豫北農村的職業教育,研究豫北職業教育政策的內容、演進及實施的結果。

二、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演進歷程

1978年4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會上明確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薄皣矣嬑?、教育部和各部門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業的計劃成為經濟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個計劃,應該考慮各級各類學校的發展比例,特別是擴大農業中學、各種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比例?!盵3]鄧小平講話以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進入試點,農村中等教育結構也醞釀進入改革階段。1983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明確了農村學校的教育任務:“農村學校的任務,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廣大農村勞動者的文化科學水平,促進農村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適應廣大農民發展生產,勞動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導廣大學生熱愛農村,熱愛勞動,學好知識和本領?!?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部署有關職業教育體制的改革: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但需要高級科學技術專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其他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新形勢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增加了新的內容: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村教育結構,堅持“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為農村培養急切需要的中、初級實用人才,從整體上形成與農村科技體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教育體系。

從教育政策的內容分析,政策具有連續性、合理性。第一,從國家關于農村教育改革政策的演變來看,國家的目標始終是把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建設結合起來,為農村發展培養技術人才,堅持農村教育為農村服務的宗旨。第二,從國家對農村教育政策地調整看,國家把教育改革納入社會改革的宏大系統,在精英知識分子的精心設計下,通過國家行政措施,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在新形勢下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育脫離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弊端,大面積提高農村勞動者的文化技術素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把農村教育由單純升學教育轉到主要為當地培養建設人才并兼顧升學的軌道上,探索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途徑,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環,以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培養新型的技術農民,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早日實現農村奔小康的目標。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村職業教育政策具有宏觀性、前瞻性,體現了教育為國家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的宗旨。

三、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主要問題

從教育政策的定義與職業教育政策的演進歷程不難看出,職業教育政策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政策目標設定脫離農村實際生活的需要,北大教授陳學飛稱其為“理想導向型的政策制定”。農村社會相對城市社會比較落后,農村學生讀書的目的是實現他們從農村到城市的夢想,追求新的生活,擺脫農民身份,實現從社會底層到上層的流動。職業教育政策的目標是培養服務于農村的勞動者,不脫離農村生活。這就是農村學生寧可不讀書也不選擇職業教育的主要原因。第二,政策內容設定對農村環境的復雜性考慮不夠充分、農村社會存在的問題不夠清晰。只看重某一方面,不能很好地協調各種社會關系;關注長遠和宏大目標較多,而關注政策工具和執行機制比較少,于是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難[4]。在職業高中建設過程中,缺少懂管理職業技術學校的校長和精通職業技術的老師,用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管理職業高中必定事與愿違,其結果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改辦職業高中需要與之配套的技術設備更新,技術設備的購置需要大量資金,其結果由于資金不到位只能半途而廢。

實際上,科學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種復雜的過程,不僅是國家政治制度、國家意識形態的體現,而且是一個利益分配的過程。農村學生在農村職業教育政策中是利益的主體,本應該是政策的受益者,實際上忽略他們的教育訴求,過多側重國家利益。再者,職業教育政策是一個價值選擇的過程,各種喜好影響教育政策的制定,怎樣使教育資源均衡地分配,要有一定的原則。最后,科學的教育政策必須以理性分析為基礎,充分認識利益主體、環境因素、價值沖突、制訂出針對不同地域和對象的農村職業教育政策方案,在眾多的教育利益關系中找到一個協調的方案、較滿意的方案。比如,如何合理平衡不同利益主體的價值偏好、如何選擇應對政策實施過程中各種復雜因素等,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并根據分析和思考提出多個備選方案,權衡利弊后選擇較為合理和可行的方案。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職業教育改革已有30年的歷史,改革成效欠佳。由此,我們不得不反思農村職業教育政策,謹慎從事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從中國農村實際出發,詳細研究中國廣大農村的實際情況,研究中國農民的實際需求。

四、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改進與提高

第一,制訂農村職業教育政策,需要農民積極參與,讓農民表達利益欲求,使農民由政策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主動參與者,為政策提供及時、真實、有效的信息,從而提高職業教育政策效率;維護農民的教育權利,使農民擁有與城市市民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第二,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活動,為了提高農村社會中每個成員的基本素質和生存能力,制訂農村職業教育政策首先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政策目標。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動力應來自農村民眾的廣泛需求,為每個人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職業教育,促進他們通過職業技能的掌握實現充分就業和勞動收入的提高,促進個性的發展和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及生活質量的提高。改變農民自身發展的不利處境,能夠使廣大農民獲得一技之長,終身受益。

第三,制訂農村職業教育政策要根據我國農村社會的特點、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均衡性,制定具有區域特點的發展戰略性政策,允許各地在不違背職業教育法規等前提條件下,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靈活多樣地制定各種職業教育規劃。

第四,制定農村職業教育政策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建立城鄉公共教育資源統籌使用政策,突出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向農村有序流動和均衡配置,使偏遠農村能學習到先進技術,掌握先進的管理理念。制定和完善激勵政策,達成促進城鄉的人力、財力、物力及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效益最大化。通過有效的整合、配置,使其發揮最大效益,促進城鄉職業教育均衡發展,加快農村城市化的步伐,實現農村盡快奔小康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樂天,主編.教育政策法規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0.

[2]劉復興.教育政策的價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0.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7-108.

[4]陳學飛,主編.教育政策研究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50.

職業價值觀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對于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研究還處在初期探索階段,本文旨在對近十年來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研究進行整體述評,找出不足發現問題,從而使政策成為促進職業教育發展更為堅實的動力。

關鍵詞:職業教育;政策述評

本述評中的文獻根據CNKI學術資源數據庫中自1949.10.1——2015.4.15的期刊論文搜集總結而來。通過關鍵詞“職業教育宏觀政策”“職業技術教育宏觀政策”“職業教育政策”的搜索以及年份搜索(順序),發現最近十年(2005-2015)才開始有對于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相關研究論述,2005年之前的國內外研究者大多針對國外,如對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的政策進行研究。本文主要是針對建國后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論證,同時發現問題和不足,所以只選取2005年之后的相關研究進行總體評述,精確搜索結果所得文章共103篇。

針對對學術論文期刊的精確搜索,發現相對于教育政策(模糊搜索3526篇)的文章,職業教育政策的研究還是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文章數量較小研究團體還未形成,但有逐年增長的趨勢,特別是2011年之后研究增長趨勢更加顯著。見下圖

一、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研究的專著分析

研究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專著很少,主要是黃堯的《21世紀初中國職業教育宏觀政策研究》,收錄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調整和發展問題的文章講話專題報告50篇。從宏觀上闡述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站在官方立場上進行研究,論述了開拓創新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管理辦學體制加強學習型社會建設等思路。還有吳雪萍的《基礎與應用: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從高職教育實施機構專業設置,課程教學質量評估等層次分析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3]。另外在李藺田的《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史》和其他一些史論專著中對職業教育各個時期的政策進行了詳細的階段劃分和政策敘述。

二、對103篇論文期刊進行分類述評

對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研究論文期刊大約可以分為六大類,第一類是我國職業教育宏觀政策的整體性研究;第二類是研究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演變和發展走向;第三類是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分析和走向;第四類是國外職業教育政策對中國的啟示;第五類是關于中高職政策發展演變,其中特殊職業教育和民辦職教也有政策論述;第六類是實施過程中對職業教育產生重要社會影響的微觀政策分析。對于所列文獻盡管以全面充分具體為目標,但是在論文期刊和專著的挑選上還是以全文中心期刊和博士論文為主。

(一)職業教育宏觀政策整體性研究

這一部分研究以政策的文本性研究為主。以一個時間段內國家出臺的宏觀政策文本為依據,對職業教育發展脈絡做了宏觀分析,特別是近年來出現了職業教育政策學這一新的基于理論研究的新的研究方向,說明職業教育政策分析開始進入新的宏觀理論研究階段。

米靖、王琴(2014-10-21)《回顧與反思:我國當代職業教育政策學的研究》以一門獨立學科所應當具備的體系作為理論依據和參照背景,分別從職業教育政策研究對象,職業教育政策學學科性質,以及形成與發展等三個方面對當前的職業教育政策學研究進行分析和闡釋,厘清了我國職業教育政策學學科研究發展的基本現狀和主要問題;徐國慶(2013-10-15)《職業教育課程地位的理性思考——基于宏觀政策的視角》從我國職業教育課程發展狀況來看,課程還沒有真正獲得其在職業教育國家政策中的應有地位,同時存在對課程開發的規劃組織上的認識誤區;王迎魏順平(2012-4-21)《近十五年我國職業教育政策文本計量分析研究》通過對政策繁榮這一時期的職業教育政策文本的系統定量分析,從宏觀上把握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一些基本特點,從而豐富對職業教育政策的基本認識,祁占勇于海燕(2013-10-10)《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研究現狀分析——以1985-2012年職業教育政策研究論文為依據》要求政策研究緊跟國外政策步伐,加強本土性和理論化研究,研究種類多樣化,提高自主性和獨立性;聶璐(2012-3-1)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研究,張力(2005-9-15)《新形勢下中國職業教育的宏觀政策》等。

(二)職業教育政策的演變和發展走向研究

1.職業教育政策的導向研究

徐向平(2014-2-25)《進一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吸引力的政策導向分析——基于生命歷程模式理論的職業發展軌跡實證研究》由于年輕人的社會認知、家長引導以及自身經歷等都會左右他們接受職業技術教育,尤其是先前的職業軌跡對于他們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產生重大影響,增加或削弱職業技術教育對于他們的吸引力。為此,增強職業技術教育吸引力的政策導向必須與年輕人的職業發展軌跡相契合;還有鐘品妍(2007-5-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政策導向研究》,林海宏(2008-8-1)《論職業教育的定位與政策導向》,王啟勝(2009-12-25)《關于職業教育定位與政策導向的思考》,趙朝暉(2014-12-15)《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現行政策分析——基于1996年以來的國內相關政策》等研究。

2.職業教育政策的發展研究

王建(2006-7-1)《未來15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與政策選擇》建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伙伴關系與政策協調機制,把職業教育納入國家教育主流體系建立認證和測試制度以保證相關質量標準,完善政府,企業個人成本分攤有關保障機制;范樹花(2005-5-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政策走向研究》,張力(2005-11-10)《中國中長期職業教育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在中國國際職業教育論壇上的講演提綱》。

3.職業教育政策的執行力研究

教育政策制定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解決實踐當中的問題。職業教育政策的執行在職業教育政策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觀念形態的職業教育政策依賴于有效的職業教育政策執行,才能轉變為現實形態的職業教育政策執行效果。而政策執行主體的價值觀錯位往往造成政策的表面化、儀式化、程序化,使教育政策成為簡單的文本擬定與頒布,使教育政策的執行變為簡單的應付和擺設。

以亓俊國的《利益博弈:對我國職業教育政策執行的研究》,論述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政策實施中德利益博弈要求構建立足于“公平物品”理論基礎之上,以“政府主體”、“公平優先”、“以人為本”為指導原則的政策執行機制;戚興朋《改革開放后我國職業教育政策執行力研究——以湖南省為個案》,張社字《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效度分析》為研究范例。

4.職業教育政策的價值評價研究

職業教育政策的價值評價研究是以經濟社會市場的發展變化為價值取向,涉及的內容則主要是從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服務來定向的。對我國職業教育政策價值其他方面如教育價值、政治價值、個體價值等方面的研究很少,近年來才開始從制度角度有所研究。

朱俊《合作型職業教育投入占用產出模型構建及應用——職業教育政策評價研究》顏炳乾《制度視角下的職業教育政策評估》,董興開《新時期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杜娜《淺談職業教育政策的幾點價值取向》,劉揚軍《論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價值轉向》。

(三)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分析和走向

通過農村職業教育,可以帶動農村教育的普及,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對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促進農村的整體改觀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對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研究也是及其重要和有意義的。

趙翠(2008-6-30)《建國以來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變遷研究》分為三個政策研究階段,通過對政策變遷的回顧,發現農村職業教育政策主要受到農村發展狀況、經濟體制變化及與之相關的其他政策等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三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農村職業教育政策變遷的動力,從農業到農村再到農民,農村職業教育政策核心目標的演變體現了該政策在價值追求上從經濟本位向以人為本的回歸,周潔(2010-5-1)《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價值研究》,李楠(2013-5-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研究》,陳紅艷(2006-5-1)《新中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分析》,鄒立君(2005-10-1)《服務于農村企業的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研究》等。

(四)國外職業教育政策對中國的啟示

各個國家的政策演變彰顯了各自國家在面臨本國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需求情況下的靈活機動,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我國政策的制定和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在2005年之前研究國外職教政策的文章非常多但是與我國的聯系契合點卻沒有很好的把握,近年來雖然研究國外政策對我國職教政策的文章依然不是研究中心但已經開始有了比較研究開發符合國情立足實際的政策意識。

雍冀慧(2010-5-1)《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基于里斯本戰略的研究》通過對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政策所要解決的政策問題、政策構成以及政策體系之所以能夠實現政策目標的原理和特性進行研究,揭示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政策所蘊含的解決結構失業問題,程迪(2012-5-1)《中德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對比研究》,胡安娜(2014-2-15)《中西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政策法規比較研究——以英國.德國.美國為例》,郭旭(2012-5-10)《支持.融通與實效——從法國職教政策演變歷史談對我國職教發展的啟示》等。

(五)中高職政策發展演變研究

對于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研究相對較多,基本上與職業教育宏觀政策的研究角度相似,從政策發展狀況,執行力,現狀分析建議,以及未來發展預測和評價幾方面來論述。中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時間較短,從近三年來才開始有逐漸增多的趨勢,但大體的研究方向和高職一樣。因此這里僅僅以高職中職來分類其政策研究,不在具體展開分類述評。

1.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情況

黨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6月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教會上江澤民總書記明確指出:“根據需要和可能,采取多種形式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备叩嚷殬I教育開始快速發展。

龐麗(2008-4-1)《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演變及其價值取向》提出服務經濟社會、自我完善、滿足社會大眾需求、可持續發展價值取向,喬佩科(2009-3-1)《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發展研究》從思想觀念轉變、職能轉變、監督機制、體制建設、師資隊伍等五個方面提出了作者對我國高等職業教一育政策改革和創新的建議,黃晶晶(2009-5-1)《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政府政策研究》從政府政策制定的角度切入,研究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并且運用政府治理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的分析有一定的新意,鄭靈芝(2014-5-1)《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發展研究》,渠東玲(2007-10-18)《建國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周建松(2014-4-20)《系統論視角下的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政策研究》等。

2.中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情況

對中等職業教育政策進行研究是相對比較少的,而且研究基本是就中等職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基本問題來闡述,或者是從某一方面政策如師資隊伍政策或者針對課程相關政策來分析,都是一些比較微觀的研究視角。但從2013年開始對于中職政策的研究開始增多但研究角度還是不夠宏觀,有進一步研究空間。

王坤(2014-4-10)《新中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政策研究》以新中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政策為研究對象,從政策的視野探索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發展變遷的內在規律。杜連森(2014-3-10)《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政策的變遷——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視角》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政策的變遷中,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職學校、學生和家長等主要利益相關者,他們各自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與行為邏輯,邵會婷閆志利(2015-2-15)《我國中職師資隊伍建設政策:回顧與前瞻》我國中職師資隊伍建設政策應遵循實現依法治教、強化執行監督、推動政策落實、發揮市場作用、推進與國際接軌等目標取向,胡慧寧(2008-5-1)《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研究——以上海市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為例》等。

3.民辦教育和特殊教育政策

劉俊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政策的分析與思考》是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大力推進殘疾人職業教育,完善職業教育支持政策,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但支持政策也存在著內容與操作方面的不足。任平,代曉容《民辦職業教育困境破解的政策分析》。

(六)職業教育微觀政策

職業教育政策研究中,對于微觀政策的研究一般以中高職院校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為導向進行分析,如財政政策,免費職教政策,校企合作相關政策執行問題和中高職政策銜接等成為很大一部分研究者關注的側面,這些也是目前職業教育未來發展很重要的政策提議,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其未來價值導向也是研究的重點,因此沒有放在中高職中述評而是作為單獨重要的一類來論述。

1.關于中職免費政策的研究

2012.11月公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簡稱《行動計劃》)。根據《行動計劃》,2012-2015年,我國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逐步實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

鄭茹方《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政策實施效果及對策研究——基于江西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調查》,陳遠遠《我國免費中職教育政策探析》論述我國免費職教政策從國外借鑒來具有現實意義,中職教育免費政策將成為推進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

2.關于職教財政政策的研究

葉飛《促進寧波市職業教育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武振《云南省職業教育發展的財政政策及政策效應研究》,胡俊《促進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公平的財政支出政策研究》,詹中宏《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政策研究》。

3.關于中高職銜接政策的研究

中高職課程銜接理論與實踐是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與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2011年度的合作項目該項目具有非常的意義因為中高職課程銜接是我國職業教育實踐與政策的要求是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目標的要求

劉育鋒,陳鴻《中高職課程銜接: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歷史訴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重大教育和職業教育政策文件制度分析》論述了我國建立中高職銜接政策建立2002年2010年為界限的三個階段。劉愛英《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政策訴求》。

4.關于校企合作,職教集團化辦學的政策研究

段致平《市場視域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研究》認為校企合作政策對推動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發揮了重要的保障與激勵作用,但成果尚未達到預期,解決當前問題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思維是校企合作政策利益相關方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易雪玲《對地方性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法規的思考——基于《中山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草案)》的研制》,甘光生《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中的政策保障作用探析——基于安徽省職業教育集團辦學現狀》等。

三、目前職業教育政策研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職業教育各個層面上的政策研究都以微觀,中觀研究為主,對于職業教育宏觀政策理論研究較缺乏,而政策學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沒有形成核心的研究群體,研究者大多以在讀碩博生為主。

2.部分成果以政府為導向研究其對職業教育政策發展的作用和指引,較少關注行業企業等利益相關者對政策的重大影響力,完全變成了政府引導下的職業教育政策研究,所得結論有一定的片面性。

3.國外職業教育政策一般根據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狀況制定,因此不能一味的借鑒模仿,應以分析其內在的發展規律和制定思路結合本國實際來借鑒利用。

4.目前職業教育政策研究對促進經濟性發展方面的關注較多,對社會整體性進步的研究較少,“以人為本”理念下的人本研究幾乎沒有。

5.應更為關注地方性和區域性的政策研究,加強其與宏觀政策的契合,對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實狀況應該加強政策指引防止政策不明晰發生的執行錯誤。同時各個地方區域發展狀況水平不盡相同,應盡量在統籌研究宏觀政策基礎上對地方政策作出符合各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有個性靈活的政策變動。

6.應加強定量研究,現階段運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職業教育政策的成果相對較少,但定量研究可以對職業教育政策文本數據作動態收集分析從而找出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繁榮的政策取向,而目前職教政策研究以個案和定性研究為主,因此應更好的以定性定量兩種方式做最全面的整體性研究。

參考文獻:

[1]臧亮.我國職業教育政策演變研究_1978-2008_[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0-5-28.

[2]黃堯.21世紀初中國職業教育宏觀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吳雪萍.基礎與應用: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4]戚興朋、凌云.淺析九十年代我國職業教育政策執行〔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0).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上一篇:職業技能培訓論文下一篇:中學音樂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