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設計類專業技術工作總結范文

2023-09-19

設計類專業技術工作總結范文第1篇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是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主要經歷了四個較為明顯的階段:一是“三段式”學科本位的課程模式。該課程模式主要是借鑒國內本???ldquo;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課程模式并進行壓縮復制, 此時雖然已經明確了能力本位的高職課程理念, 但仍沿用學科本位的形式。二是理論與實踐分立的“二元”課程模式。該課程模式在完善理論課程體系的同時, 以廓清技能體系為特征, 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實踐教學學時, 尤其是集中實訓環節, 但課程體系的變革仍停留在簡單的課程組合, 沒有實現能力本位的深層重構, 學科本位痕跡依然很重。三是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模式。該課程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從職業能力分析入手設計課程, 實施能力本位的課程方案, 即在課程設計方法上, 從以學科為起點的課程轉換為以職業為起點的課程。這次課改可以說真正顯示了高職課程從學科本位課程突圍的姿態, 但由于沒能形成成熟的課程開發模式與技術, 崗位職業能力分析流于形式, 在能力分析與課程設置上, 一些專業課程甚至出現“兩張皮”現象。四是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該課程模式以職業工作過程系統化分析為特征, 課程設計基于工作過程, 以真實的工作任務或產品為載體進行課程整體設計, 充分體現了工學結合的特點, 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一)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從更高層次上體現了高職課程的能力本位

職業教育課程的能力本位, 目前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界的共識。然而, 由于急于擺脫知識本位的束縛, 對“能力”這一泊來概念的理解不免矯枉過正, 很多情況下將“能力”單純地理解為“崗位能力”, 即滿足學生當下就業需要的能力, 以此作為課程建設的唯一出發點和立足點。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通過系統化、整體性思維觀照, 從更高層次上體現了對高職課程能力本位的獨特理解。

對知識的重新審視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認為, 高職課程反對復制知識, 但不等于消滅知識、不要知識, 而是重構知識。“工作過程系統化”是對“學科知識系統化”進行“有距離觀察”, 以解放與擴展傳統的知識序列課程的視野, 尋求知識關聯與分離的路線, 確立新的課程內容定位與支點。因此,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通過知識解構與重構, 高度融合知識與技能, 從知識與技能如何互動的角度更高層次地體現了高職課程的能力本位。

對技術的理性認識不可否認, 正是技術的獨立性使高等職業教育成為一個獨立的高等教育類型, 也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獨特品格和形態。但當把技術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地位推向極致時, 就可能走向“技術主義”, 變成“物的技術”, 人成為技術的“奴隸”和職業的“工具”。工作過程系統化是借助“人的技術”將“物的技術”轉換為對社會財富過程的系統把握, 以強調技術與技能的不可分性, 尋求工作中“物的技術”與“人的技術”的關聯。工作過程系統化是過程性技術, 即以個體自身經驗和策略等形式存在的技術———技能或所謂“人的技術”。因此,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關注技術存在向技術價值的轉換, 從技術與技能如何轉換的角度更高層次地體現了高職課程的能力本位。

對職業發展的人性關照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反對復制技能, 反對單純技能訓練, 強調綜合, 強調思維訓練, 以避免單純通過拷貝工作步驟進行課程設計的弊病, 尋求職業工作的變動與應對的策略。一是通過對現實具體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設計, 把握具備具體職業特征的工作過程六要素, 即工作的對象、內容、手段、組織、產品、環境, 進而掌握指導完成工作過程的思維過程的六步驟, 即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訓練, 也就是從具體的個性去獲取普適的共性。二是通過對完整的思維過程的掌握與遷移, 去應對未來變化了的具體工作過程。因此,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通過同一范疇載體的設計, 在“重復”中掌握“同”的工作程序, 在“類比”中習得“異”的工作特質, 從行動與思維如何躍遷的角度更高層次地體現了高職課程的能力本位。

(二)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開辟了高職課程開發與設計的新途徑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在繼承和創新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能力本位”的基礎上, 其工作過程系統化方法, 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對“職業行動”這一復雜活動進行系統化分析, 克服了職業能力系統化分析抽象、虛化的弊端, 開辟了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新途徑:一是通過對知識與技能、技術與技能、行動與思維等高職課程重要概念的厘清與界定, 實現了高職課程知識觀、能力觀、教學觀、質量觀等課程觀在高職課程理論上的內在統一, 并通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方法與程序, 具化為課程目標、課程模式、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 實現高職課程理論與高職課程建設實踐的有機結合。二是通過對實際工作過程的分析, 確立課程的職業培養目標, 明確課程模式, 在描述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 將職業行動領域轉換為職業學習領域, 再進行學習情境的具體化設計, 實現課程體系與具體課程的內在統一。三是通過系統化的課程項目、課程學習領域、課程情境等課程內容組織和呈現方式, 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四是通過仿真或真實工作情境的整體化、體驗式設計, 解決行動導向教學中學生主體性、評價多元化問題??梢哉f,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論是高職課程改革的一次“顛覆性革命”。

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在印刷技術專業課程設計中的應用探索

(一) 印刷技術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的構建

工作過程系統化作為高職課程設計總的思路與方法, 具體到某一門課程, 主要應考慮三方面的層次與邏輯:一是根據課程性質選擇課程模式, 如學習情境課程、項目化課程、任務型課程、案例課程等;二是根據課程內容結構之間的關系確定學習情境 (或項目、任務、案例等) 之間的組合關系, 如并行式、包容式、遞進式等;三是根據技能與知識的有效整合方式組織和序化學習情境 (或項目、任務、案例等) 內容。綜合考慮以上因素, 印刷技術專業可設計多種多樣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下面以印刷技術專業部分主干課程為例, 探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模式選擇與內容設計。

以任務為載體的印刷工藝類課程印前工藝、平版印刷工藝、包裝印刷工藝、印后加工等印刷工藝類課程是印刷技術專業綜合性較強的核心課程。該類課程可根據印刷工藝的明確印刷任務、印刷準備、實施印刷、印刷質量檢驗等實際工作來選擇和編排課程內容。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精品課程《平版印刷工藝》, 以“精裝書印刷”單個典型任務為載體, 采用任務遞進方式, 并結合國家平版印刷工職業資格標準, 將知識解構與重構, 實現了技能與知識在工作過程系統化基礎上的高度融合。

以項目為載體的印刷綜合實訓類課程如印前綜合實訓、印刷機操作綜合等實訓課程。該類課程可以選擇印刷企業實際生產項目, 按照項目類型, 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課程內容安排, 學生經過具體項目的反復學習訓練, 即可較全面地掌握圖像制作與處理、菲林輸出、印版制作、印刷品印刷、印刷品質量檢驗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以模塊組合為主的印刷機結構與調節課程印刷機結構與調節這門課, 可以說既是印刷工藝等綜合類課程的基礎課, 其自身又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該課程可以印刷機的典型構造為基礎, 按照印刷機結構組成序列、難易程度、操作順序等綜合考慮, 系統提取學習模塊, 使學生在學完各模塊后整體把握印刷機結構, 并能結合印刷工藝等課程的學習, 掌握印刷機調節的步驟、方法和技巧。

以問題為中心的印刷故障排除類課程這類課程主要涉及印刷質量故障和印刷設備故障兩個類別。如印刷質量檢驗與控制, 可根據故障性質、類別, 以一個或幾個故障問題為主線設置學習情境, 將課程實施演變為一個連貫的實務操作過程。每個學習情境以解決、處理一個或一類故障為目標, 學生完成所有學習情境的學習訓練后, 獲得印刷質量檢驗與控制的系統化能力。

以案例為載體的印刷業務與管理類課程如印刷成本核算、印刷企業管理等課程。該類課程在開發設計中可根據實際工作類別、工作環節等設置教學單元, 以典型案例貫穿單元內容, 并且在每個教學單元后安排一定數量的典型案例供學生深入分析和討論。課程實施建議進行小組或團隊教學, 將個人能力與團隊精神培養相結合。

(二) 印刷技術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應注意“系統化適度”系統化是一個組織構造范疇的概念, 本身含有科學化、合理化、優質化、高效化等價值取向。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的目的并不是要想方設法減少專業課程數量, 而是在有利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總體原則下進行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優化。如果不考慮課程之間的有機關系、技能與知識間的結合方式, 把理論和實踐的概念過于通俗化, 讓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包容一切基礎理論, 如將印刷材料、印刷設備、印刷色彩等全部整合進印刷工藝, 就將導致印刷技術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的“系統化泛化”, 這樣的課程設計實際上也是無法進行的。

應注意“系統化可行”“工作過程系統化”作為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基礎, 至少應滿足三個基本要求:工作過程結構的完整性 (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和評價反饋) 、工作要素的全面性 (工作任務、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案、勞動組織、工作人員與工作成果) 和包含“工作過程知識”。即使是“基于工作過程”課程的某些學習情境, 雖然允許其工作結構不完整, 但也要具備“工作過程”的特征。印刷技術專業中的印刷概論、印刷色彩、印刷材料等課程并不具備“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特征與內涵, 試圖將這些課程強行系統化, 實際上是對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的曲解和誤讀。

應注意“系統化配套”主要是指應注意將印刷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和方法及手段的選擇、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考核與評價、教材編制、教學資源建設、教學實訓基地建設、教學組織變革等有機結合, 實現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所要求的“教學做”一體化。

參考文獻

[1]姚壽廣.示范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姜大源.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趙志群.對工作過程的認識[J].職教論壇, 2008, (7) .

[4]董剛.“做中學”維度下深層次工學結合模式的內涵界定及其途徑分析[J].計算機教育, 2010, (11) .

[5]姚波, 林強.工學結合課程開發應掌握的幾個要點[J].考試周刊, 2010, (22) .

[6]肖秋蓮.論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的三個層次[J].新課程研究, 2010, (4) .

設計類專業技術工作總結范文第2篇

1 構建適合于基于工作過程的乳品工藝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的教育是與實際工業生產聯系最緊密的教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及時切入當下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就乳制品工藝課程而言, 國內最好的課堂是在蒙牛和伊利的生產車間。讓學生親自感受實際工作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將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生產流程所對照。既能加深教學印象, 也能拓展學生課外視野, 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將企業的實際生產工作過程, 與學生實際課堂學習相互融合。將學習知識和工作過程任務緊密結合, 以工作任務為導向, 構建新的乳品工藝專業課程體系。

2 構建適合于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內容

乳品工藝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乳品企業生產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 應該遵循以過程知識為主, 理論性知識為輔, 以實際應用的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主, 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為輔的原則。在教學內容的順序安排上, 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框架, 而是根據乳品企業加工的終端產品作為專業課程典型工作任務來開展教學, 共分為發酵乳、冰淇淋和干酪三個具體教學內容。每個工作任務, 都是由不同的工序順序串行起來的。在每一個工作過程中傳授相關的理論知識, 實現理論與實踐技能的有機結合, 一整套工作任務結束后, 都會有相應的產品產出, 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 不僅學習了專業知識、培養了實踐動手能力, 而且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終很好的完成了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3 構建適合于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情境及教學方法

打破傳統的單一的學習模式、課堂化教學環境, 創設盡可能與工作實境接近的教學環境, 實現學校環境與工作環境、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本專業有生產發酵乳、冰淇淋和干酪三大類產品的乳品實驗訓車間, 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引導學生在學做一體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培養興趣、鍛煉技能、修煉素養;做中教, 做中學, 學中做;以任務驅動、現場講授、分組討論、實驗演示、實踐操作等教學過程完成具體任務, 提高專業技能;通過專業實習和頂崗實習實施工學結合, 進入乳品企業車間實戰性操作, 與企業實現零距離對接。

4 構建適合于基于工作過程的考核方法

將課程考核分為專業理論知識考核 (占30%) 、專業技能考核 (占30%) 、學習過程考核 (占40%) 三部分, 由于增加學習過程考核,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增加對學生職業素養養成方面的考核, 使培養學生良好職業素養養成落到了實處。在理論知識考核中, 除采用閉卷筆答方式, 還可采用學生自主出題、自主制定評分標準、自主判卷等多種形式, 以培養學生整理、歸納、總結、分析判斷等多方面的能力。專業技能考試中, 學生可在教師規定的2-3個固定的題目進行操作。

5 結語

本研究以典型乳制品的生產為課程內容的核心, 學生進入以真實工作任務作為演練的實訓場所, 通過專業培養和學習, 是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獲得強化, 實踐能力得到加強, 具有創新精神, 從而全方位地體現教學過程的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 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3.

[2]姜大源.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7 (25) :6-8.

設計類專業技術工作總結范文第3篇

藝術設計涵蓋范圍廣泛, 藝術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從事廣告與平面設計工作, 可以從事環境改良與規劃工作, 可以在裝修裝潢領域發展, 更可以去設計動畫, 設計服裝, 甚至涉足于計算機中與設計有關的領域。要從事動畫專業的學生應該具有一定的美感, 美術與手繪的技能。能夠熟練的應用計算機技術中的應用軟件。而從事裝潢、建筑領域的學生, 不可或缺的能力應該有美學素養、藝術思維和創新的思想。所以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 要培養藝術設計理論基礎, 鍛煉基本技能, 培養思維模式。所以一名優秀的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 或者說工作人員, 應該掌握的技能有, 藝術設計學的理論知識, 熟知藝術設計的發展過程, 對藝術作品能夠作出客觀的分析和評價, 有創造作品和研究作品的能力, 了解藝術動態, 熟練查閱文獻。

2 信息化技術對藝術設計專業技能的提高

2.1 利用信息化技術, 創新教學模式

提升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技能, 要從課堂做起。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獲取, 迄今為止, 最為重要的環節, 是教師的教學環節。信息化技術, 運用多媒體手段, 豐富教學資源, 提升動態感受, 加深學生印象。把知識點以電子大綱的模式陳列, 便于保存。省去了學生課堂抄寫筆記的過程。使得學生可以隨身攜帶課程大綱, 能讓教學有的放矢, 學生可以真正做到課前有資料預習, 學習中有資料參考, 課后有資料復習研究。信息化技術, 可以利用遠程網絡教學技術。使得學生在足不出戶便可學習知識。只要網絡覆蓋的地方, 利用信息化技術, 可以和教師互動, 對疑難問題, 進行提問。由教師答疑或者講解新的知識。破除了位置和距離造成的限制。讓知識成為學生的行囊, 伴隨左右。利用信息化技術, 可以采取任務式教學, 把教學目標以任務的形式呈現給學生, 學生通過自學和網絡信息來嘗試自主學習, 排解學習中的疑點難點。

2.2 信息化技術加強實踐, 可以提升學生的美術能力

美術的教學雖然從某種角度說, 是無固定的法則的。美, 是一種抽象的感受

但不代表著, 美的創造是不能使用方法的。那教育就無從提高學生的能力了。在學生剛剛接觸藝術設計的時候, 可以說他們的能力還不夠強, 還缺乏創新能力。但這并不可以成為不設計, 不作為的理由。初期只有接觸更多的設計風格, 了解更多的設計元素, 才能滋養學生的美感。從而產生作品, 了解美的元素, 提升美術能力。那么模仿是第一步。利用信息化技術中的電腦技術, 從電腦庫中調取不同的圖片和模型, 和心中的感覺相互對應, 逐步組合, 完善自己的美感和美術能力。利用信息化技術, 進行實踐, 提升學生美術能力。從無所適從, 到有基本的框架, 有簡單的作品。最終再實現自我感覺, 自我美感的創造。全面提升美術能力。

2.3 信息化技術培養學生思維模式

藝術設計專業的思維應該是多元的, 要有發散的思維, 勇于創新與改進。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 使得設計過程科學合理, 適合應用。而信息化技術是計算機和網絡的綜合技術, 這門技術本身具有極強的邏輯性, 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形成具有幫助。同時信息化技術, 可以讓資源共享, 多元素多角度呈現不同事物, 或者相同事物的不同側面, 有利于發散思維的培養。

2.4 利用信息化技術, 掌握文獻檢索本領, 拓寬視野

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個重要能力, 就是要實時掌握藝術領域的最新動態。站在時代的前言, 使用流行元素。而這就需要利用信息化技術, 掌握網絡的運用, 能夠自主進行, 專業領域文獻的查詢。換而言之, 應該具備較強的網絡搜索能力。

2.5 掌握信息化技術, 應用工具軟件, 輔助設計

信息化技術的出現, 在設計領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一點就是應用軟件, 豐富了藝術設計資源, 便捷了藝術設計流程。甚至在一些特殊的領域, 不懂得信息技術, 藝術設計是無法進行的。動畫設計, 三維動畫如果不會使用工具軟件, 那么藝術設計就只能成為思想, 無法呈獻給觀眾。所以, 學生也要學習信息化技術, 做到能夠使用好工具軟件, 輔助藝術設計。提升專業能力。

參考文獻

[1]袁德明, 馬曉絳, 陸祥翠, 王琛.學習設計規范應用研究[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 (04)

[2]彭飛.關于現代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思考[J].硅谷.2009 (10)

[3]張玉山.論設計教育的創造性思維開發[J].湖南包裝.2009 (02)

[4]孫鳳森.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及創新[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 (02)

[5]周菲菲.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探究[J].現代裝飾 (理論) .2011 (05)

[6]葉鋒.利用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

[7]王仲科.探析網絡教學在現代教學中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

設計類專業技術工作總結范文第4篇

目前,對于按職業崗位產業項目構建課程體系的教改思考,要求我們按生產過程組織教學,創新課程體系。那么,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群項目課程就應該從崗位或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發,反向推導出所需要的課程:文化課、專業課和職業道德課程要根據崗位能力重新構建、重新組合,均為崗位能力服務,進而在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起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合理的課程體系。

1.國際高職教育的沿革及基本模式

上世紀中葉,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和社會生產力的強勁提升,產業發展對職業工人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原有的中職教育已適應不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于是西方國家開辦高職教育來培養新型的技術型人才,并分別設置了與職業崗位相匹配的專業課程體系。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高職教育開創發展中,主要學習和引進的西方高職專業教學基本模式有三種:“CBE模式”、“雙元制”模式和“MES”模式:

(1)CBE模式

CBE(Competency Ba— sed Education)意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該教學模式是美國休斯頓大學開發出的一種能力培養教學模式,CBE模式于20世紀90年代初,由原國家教委,通過“中國——加拿大高中后職業技術教育交流合作項目”(CCCLP)引人中國,并在許多高職院校得到各自應用。

(2)“雙元制”模式

“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形式?!半p元制”模式的內涵:①學校與企業分工協作,以企業為主;②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實踐為主?!?雙元制”教學模式于20世紀80年代初由原國家教委引入中國。

(3)MES模式

MES(Modules Of Employ- able Skills)意為模塊式技能培訓,是國際勞工組織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發出來的職業技術培訓模式。MES教學模式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縮短了培訓與就業的距離。MES模式于1987年通過國際勞工組織引人我國。

我國高職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發展經歷了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五階段周期循環教學模式”、“產學研結合模式”、“工學交替”等不同階段。其中,產學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對于基于行業標準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項目課程教學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產學合作教育源自Cooperative Education,直譯為合作教育,就是學校和用人單位合作培養學生,意譯為產學合作教育。我國早就存在合作教育的形式, 1985年,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紡織學院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合作在我國試驗一年三學期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被視為我國產學合作教育開始的標志。

2.海南高職教育課程設置基本矛盾及學生就業壓力

縱觀國內外高職專業課程教學研究成果,理論扎實、內容豐富。但全面貼切海南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項目課程教學研究主題的地域性學術涵蓋,幾乎沒有,同時,各種研究還遠未達到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改實訓環節的行業要求。再有,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內容老化帶來的專業課程設置與職業能力要求標準脫節問題也未能找到解決辦法。

在海南國際旅游島積極建設背景下,樹立能夠真正立足海南本土、切實調整藝術設計專業項目課程教學設置方向,以工學一體、項目導入、行業標準來不斷檢驗,壯大海南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儲備力量的教育研究是不夠完善的,因此,基于行業標準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項目課程教學研究的深入是非常迫切的。

本文以瓊臺師專美術系藝術設計專業群所倡導的項目教學改革舉措為案例,對海南省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進行系統的綜合研究與分析。在總結和提煉一線專家學者有關課程設置改革與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從行業需求對海南省高職院校教學實際出發,調查海南省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分析其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聯系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其他類型院校和國外院校的經驗,研究海南省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方案。

3.職業崗位產業項目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我們的思考是,對于按職業崗位產業項目構建課程體系的教改思考,要求我們按生產過程組織教學,創新課程體系。那么,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群項目課程應該從崗位或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發,反向推導出所需要的課程:文化課、專業課和職業道德課程要根據崗位能力重新構建、重新組合,均為崗位能力服務,進而在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起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合理的課程體系。

再者,力圖探索專業課程的優化設置,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實戰型藝術設計人才。觀察項目課程教學對學生產生的作用和影響,通過項目教學成績以及用人單位的反饋,分析學生專業技能和崗位職業能力的提高情況,為高職院校在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工作中如何更合理的進行課程設置,提出一些參考意見和建議,并力求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

為了解決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與職業培養方向現存矛盾,關注行業標準下的項目教學效果和課程組織,以提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的市場就業活力、專業技能水準及綜合職業素養。這就要求突破沿襲本、??婆囵B體系的傳統專業課程構架,重新解構課程的專業體系,以職業崗位需求來確定學時學分、以項目仿真管理來安排教學任務,保留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優勢,利用各專業平臺橫向聯合,以項目導入為契機,以項目產出為目的,以項目組為專業教學單元,以商業設計的行業標準來檢驗、訓練、鑄造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市場化綜合能力。

(1)改革經年不變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觀念,調整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組織的空乏內容,放大商業設計行業化的實踐實訓教學比重,以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建設極為廣遠的商業設計市場需求為動力,努力拓展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就業渠道,提升他們的綜合職業素養。

(2)在嚴峻的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下,研究以行業仿真管理為標準、以項目教學車間課程為結構、以商業設計行業內容為知識體系的項目課程教學是非常必要的。從專業教學效果和職業需求來調整課程結構,可以幫助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更好把握行業規則以及社會對產業專門人才具體需求。

(3)以專業基礎課與項目階段化設計任務充分融合、以專業必修課與項目產出目標直接對接、以專業拓展課與項目組織協調、綜合實踐能力統籌規劃,將藝術設計專業實訓實踐環節全面滲透進專業教學每個階段,全時段教學工廠化,全方位工學一體化,基于行業標準的項目研究將推動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與行業能力培養要求實現無縫對接。

(4)在廣泛的社會行業專門人才需求驅動下,立足海南國際旅游島全面建設,商業設計市場高速發展的優質土壤,通過項目研究,為海南乃至全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改和課程優化工程,探索出有行業價值、可操作有實效的教育教學改革道路。

4.構建行業仿真管理為標準的項目課程體系的專業提升及社會意義

在仿真度極高的實踐實訓環節加大行業標準建設投入,一定能完善項目教學組織流程,使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工作切實抓住專業教學命脈——人才培養質量,最終通過多屆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產品的項目教學成果論證,來構建特色教學的項目導入理論系統,來構建豐滿的專業整體提升合理構架。

(1)專業教學環節的建設完善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群的教育改革是循序漸進的長遠計劃,每個專業課程建設進步是以更加符合行業要求,符合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符合更為合理課程培養目標為最終追求的。

建設藝術設計專業群以行業仿真管理為標準的項目課程教學模式,成功連接校內專業實訓工作室、校內創意生產實踐基地和校外企業生產實訓工廠“三位一體” 教學改革模式的每一個單元局部,也使得在此基礎上專業建設深化得以可能。

基于行業標準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項目課程教學模式要求,項目教學仿真實訓車間用工廠車間模式組織專業教學,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提供最接近于實戰效果的高仿真前線。

(2)特色教學的項目導入理論系統

瓊臺師專在海南省高職高專教學系統一直處于排頭兵位置,瓊臺書院也不愧為海南文化百年品牌,但危機意識提醒我們瓊臺師專辦學方向處于師范學院和職業高等學院兩難境地,身處夾縫必須深化特色教學這一關鍵主旨。

美術系一直以“結合行業要求設專業課程、根據崗位能力抓技能培養”,以職業能力訓練為主線構建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了以職業能力形成過程為主線包含通識課、專業課、實踐課等三大模塊的課程體系。其中,通過通識必修課程,培養基本的素質和能力;通過專業限選課程模塊,突出專業特長;通過項目教學職業技能學習,拓寬就業門路;通過項目驅動、頂崗實習、企業考核等途徑,突出藝術設計職業技能,完成社會行業所要求人才水平的前瞻性培養。

藝術設計專業以行業仿真管理為標準的項目課程教學模式建立起來后,再結合美術系藝術設計專業群項目教學改革具體舉措,綜合提升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職業技能和行業美譽度,在海南省內高職高專范圍內真正確立屬于“瓊臺品牌”的特色教學成果。

(3)鞏固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功能及拓展社會服務范圍

藝術設計專業群以行業仿真管理為標準的項目課程教學模式專業功能是在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完成通識課、專業必修課、及專業拓展課后,進入社會實踐實訓環節之前,通過項目導入的不同方式,以企業管理模式、以產出效益為衡量標準、以生產流程分段為教學組織階段、把專業特色融于行業標準,用統一模塊來鍛造不同專業畢業生,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畢業即為就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結語

藝術設計專業以行業仿真管理為標準的項目課程教學模式完善后的社會服務能力巨大,實戰型專業人才的行業對接能力大幅提升,使得從海南省高職高專乃至海南省社會行業范圍、從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到海南省藝術設計行業高水準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從產業生產流程高級技術人才到海南各地高水平的基層藝術設計教育師資儲備,從書本講臺到工廠車間,各種藝術設計行業特色的職業需求,都迫切依賴高職教育改革研究真正有價值的科研成果來實現??梢灾v,其成果真正受益范圍推廣開來,未來成效將不可限量。

(作者單位:海南瓊臺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系)

作者簡介:張鷹,碩士,單位:海南省瓊臺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學及美術考古研究。

1.基金項目:2014年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項目批準號:HNJG2014-76

項目名稱:《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群以行業仿真管理為標準的項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2.基金項目:瓊臺師范高等??茖W校2014年教學內涵建設與改革立項

項目批準號:Qtjg201419

項目名稱:《藝術設計專業優質資源共享課建設》

設計類專業技術工作總結范文第5篇

在這個比賽的基礎上, 越來越多參與的高校認識到“三創”教育的開展對于學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及推廣意義。因此, 很多的高校, 尤其是面向行業和地方的應用技術型院校, 開始著手建設結合自己院校特色的應用技術型院校設計類專業“三創”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并在體系構建的框架之下, 積極開展專業實踐、實訓和實戰。

一、應用技術型院?!叭齽摗苯逃_展的特點

“三創”教育作為當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焦點教育模式之一, 受到了很多高校的歡迎。結合目前相關調研數據來看, 應用技術型院?!叭齽摗苯逃_展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是建設相對完善的具有應用技術型院校特點的“三創”教育課程體系。結合目前能夠搜索到的資料來看, 應用技術型院校特點的“三創”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強調專業知識與創業知識的“整合”或“集成”。在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指導思想之下, 設置面向行業與產業的專業類課程, 強化學生的專業對口性和市場應用性, 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能夠具備時代發展的特點, 適應社會前進的規律。與此同時, 增強專業的適應性課程建設, 加強對于學生工程實際能力提升的鍛煉, 使學生分析、歸納、判斷和知識運用能力等得到有效的培養, 把學生從以“夠用”和“實用”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礎扎實、增強后勁”轉變, 從掌握職業崗位技能和技術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識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統和科學性的專業知識體系方面逐步轉變。[1]

第二是改革適應應用技術型院校人才培養的“三創”教育教學方法。對于“三創”教育來說, 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業能力的訓練是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因此, 在教學方法的應用環節, “三創”教育不能再像傳統教育一樣, 以教師、課堂、教材等教學元素為中心, 也不能僅僅只以相關考試的分數來衡量教學是否成功與否, 而應該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 一方面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 另外一方面在理論教學的環節多應用類似游戲式教學法、模塊教學法、研討教學法等互動教學的方法, 增強學生的參與度, 提高學生的創業動手能力。

第三是建設具有校企合作特點的“三創”教育教學基地。創新創業高水平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基地建設的支持, 建設校企合作特點的“三創”教育教學基地是一個非常適用的途徑。這些基地包括實踐示范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創新能力培養基地, 第一個可以依托企業投資建設的大學生創業洽談園區、大學生創意產品展示中心等機構加以實現;第二個可以依托地方、企業和學校三方共建的大學生創意 (創業) 孵化園、創意集市等加以實現;第三個則可以依托企業投資建設的導師工作室、工程實訓中心等機構形成基地教學。

第四是開展具有行業背景和產業背景特點的“三創”教育學科技能競賽。在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層面, 很多的院校會通過與企業合作的形式, 借助企業的資金, 通過企業冠名開展具有行業背景和產業背景特點的“三創”教育學科技能競賽。這些競賽能夠幫助學生以賽促建, 更好的將學習到的創業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當中, 切實的提升自己的創業技能。

二、設計類專業如何結合“三創”教育, 展開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向來注重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 能夠能動的適應文化藝術業生產、服務與管理的一線需要, 同時也要求掌握藝術設計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這些培養的目標其實都能夠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做出有機融合。比如在對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教授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融入更具人文精神與生活便利的“以人為本”的設計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綜合職業能力的環節, 則可以結合大學生KAB或SYB創業教育, 培養他們的職業關鍵能力和創業關鍵能力。

三、如何在應用技術型院校設計類專業的學生群體中展開“三創”教育實踐

第一是通過體系建設, 夯實“三創”教育的實踐教育體系?!叭齽摗苯逃膶嵺`教育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以實驗實訓為主線的創新實踐體系以及以基地辦學為依托的創業實踐體系。其中, 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重在突出獨具應用技術型院校設計類特點的優勢特色專業, 同時將創意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藝術學科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創新實踐體系則是依托應用技術型院校內部的工程實訓中心、設計與藝術開發中心、經濟管理實訓中心等機構與部門, 展開具備基于真實作業場景、真實技術條件、真實案例和項目引領的開放性實驗室, 進行實踐訓練;創業實踐體系則是通過院校與地方積極構建“教師工作室+創意市集”或“實驗室+創意市集”的創業實踐模式, 聘任優秀的歷任校友擔任學生的“創業導師’, 指導學生盡可能獨立的完成創業實踐活動。

第二是通過平臺建設, 打造“三創”教育實踐的融合創新平臺。打造“三創”教育實踐的融合創新平臺主要通過三種途徑進行。第一, 院校與地方政府和行內企業聯合, 共同打造大學生創意 (創業) 孵化園;第二, 通過行政資金的支持, 在校內或適合場地的校外打造“大學生創業洽談園區”, 為應用技術型院校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免費提供包括公共洽談、會議、培訓、接待、產品展示和項目推介服務等多個項目在內的創業扶持服務;三是通過資金及行政命令的支持, 有序推進創業教師的工作室建設, 為在校學生免費提供設計與藝術創作實踐、創意創新、創業實踐指導。

第三是通過機制建設, 打造“三創”教育實踐的協同創新機制?!叭齽摗苯逃龑嵺`的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的核心在于始終堅持問題導向, 能夠直面應用技術型院校設計類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密、創業實踐平臺建設短缺等問題作為查擺的重點, 同時相對應的通過加大資金投入, 完善創業硬件環境設施的手段相對應的解決已經發現的問題, 并將這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制度化的沿襲下來, 穩步的推進“三創”教育實踐的協同創新機制建設, 力爭為學生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創業服務, 從而達到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全方位協同育人的創新創業育人機制的目的。

四、結論

綜上所述, 我們可以說, “三創”教育的開展有利于應用技術型院校形成具體地樞紐和途徑, 實實在在的抓好、抓實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它的教育模型的建設, 有利于學校進一步完善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構建一個創意、創新、創業“三創”合一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實踐示范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創新能力培養基地, 從而真正的將應用技術型院校設計類專業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宏烈, 顧曉華.三創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6.7.

設計類專業技術工作總結范文第6篇

一、BIM協同

BIM協同設計在建造全過程中各參建方可以對模型信息不斷優化處理, 彼此之間信息傳遞精準而迅速, 使工程管理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從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到運維階段都可以實現精細化管理。未來建筑業需要的人才要對建筑全過程管理有整體掌握, 明確本專業在工程管理中應發揮的作用, 與哪些專業發生交集, 如何協同處理好管理工作。高?,F有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建筑業未來對人才能力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 在培養模式中有必要注重基于BIM技術的協同設計理念的養成。

二、基于BIM技術跨專業畢業設計

學生來選擇或學生擬出設計題目后需征求指導教師的意見后開始進行畢業設計。一名教師指導多名學生, 教師為了能夠進行充分進行指導需要付出大量工作, 畢業設計完成后, 進入畢業設計答辯環節。一般由3-5名教師組成答辯小組, 每個學生依次進行答辯。答辯小組根據學生設計質量、能力、答辯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定, 給出評議意見。確定最終成績, 考核方式較為單一。

(一) 畢業設計團隊的組織形式

本文以工程造價專業和土木工程專業的協同組織為例, 根據實施的畢業設計項目需要來跨專業組隊, 分角色扮演的畢業設計組織形式:傳統的由一位指導教師指導多名學生畢業設計的形式轉變為以跨專業畢業設計團隊的形式, 跨專業指導團隊指導若干畢業設計團隊的組織形式。以某建設項目為例, 選取工程造價專業與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各8名, 由2名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加2名土木工程專業為原則組成4個團隊, 其中1個畢業團隊扮演招標單位或招標代理的角色, 負責編制招標文件和招標控制價, 另外3個小組扮演3個施工單位編制投標文件。教師指導團隊由1名造價專業的指導教師與2名工程技術指導教師組成, 對每個畢業設計團隊的學生進行專業技術指導, 并參與后期的評標工作。工程造價學生在項目進行中, 整理招投標文件, 擬定合同, 完成項目造價部分的內容, 從而, 各小組中的兩名造價學生可順利完成畢業設計;土木工程學生在項目進行中, 根據招標提出的要求, 各自進行項目方案的設計;其中, 包括了結構設計、建筑設計、施工管理等內容, 整理后即可完成畢業設計。以角色扮演來模擬了招投標真實場景的模式, 不同專業的學生分工協同工作來完成某個項目的招投標過程中, 如產生分歧、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彼此聽取各自的觀點, 這個過程將會使學生們印象深刻, 比課堂教學獲取的專業知識更有效率。學生在交流未達到統一認識時, 有時必須把一些知識教給隊友。按照這個理論來解釋, 跨專業協同組織的畢業設計比傳統畢設計的教學效果高20%。不同專業的指導教師在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相互交流學習, 從而提高師資的專業水平。

(二) 畢業設計的項目設計

畢業設計的項目設計需要招標團隊的土木工程兩名學生提出設計要求, 分別完成結構設計和建筑設計, 并擬設出標準建筑模型, 招標團隊的兩名工程造價同學根據設計來補充要求, 并編制招標文件, 進行發布, 為其他充當施工單位的3個團隊提供需要的項目信息。其他三個團隊的土木工程同學將根據要求進行項目設計, 主要任務為 (1) 完成建筑信息模型 (BIM3D) 的設計; (2) 完成“建筑模型+造價”的BIM4D模型; (3) 完成“建筑模型+造價+進度”的BIM5D模型; (4) 完成施工方案比選和不同報價設計以及進度控制的經濟評價。團隊中一名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建模后把BIM模型引入到畢業設計中, 完成建筑設計說明達到畢業設計的要求。工程造價的學生通過設計完成“建筑模型+造價”的BIM4D模型, 即可達到畢業設計的要求;另外一名土木工程專業學生通過設計完成“建筑模型+造價+進度”的BIM5D模型來完成畢業設計, 培養學生對BIM概念的理解和BIM技術的運用能力。BIM技術的應用使學生在畢業設計中無需花很多時間計算工程量,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結構設計與建筑設計的方案設計中;集中在不同施工方案的比選中;集中在不同報價設計以及進度控制的經濟評價上。

(三) 畢業設計的成果

在跨專業聯合組織基于BIM技術的協同畢業設計后, 團隊中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需要遞交招標文件, 投標文件, 包括基于建筑模型的場地布置、虛擬建造、動畫漫游等文件, 不同報價設計以及進度控制經濟評價報告;與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協同報告等。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撰寫基于BIM技術的結構設計說明書、建筑設計說明書, 在建筑設計說明書中要總結出協同設計的應用點, 還應包括各專業碰撞檢查和凈高檢查后針對設計出現的問題進行優化設計的說明, 對施工組織形式中協同的應用要進行總結。

(四) 畢業設計的考核體系

原畢業設計評價是先由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評價給出分數, 現場多位答辯指導老師評價的平均分, 將二次評價分數按照一定的百分比折算出最終的評價分數。由于畢業設計的題目間難易差別較大, 教師很難進行橫向比較, 做出客觀公平評價較難。在基于BIM技術的跨專業畢業設計中, 4個團隊的學生采取同一工程項目進行獨立的標書編制, 項目方案設計、BIM設計;經過評標環節, 由指導教師和校外專家組成評價小組根據評標文件的評價辦法來計算出綜合得分, 此分數占畢業設計總分數40%。該分數是團隊間橫向評比、指導教師和專家集體評議的結果, 能較為客觀地反映畢業設計成果質量。同時, 同一項目中, 可以存在不同的設計方案, 對其進行的BIM建模、施工組織模擬、BIM協同應用, 可反映出團隊協同能力。在畢業設計答辯中, 可以直觀展示畢業設計作品和畢業設計說明書。答辯分數占總分數的40%, 由指導教師和校外專家給出?;贐IM技術的跨專業畢業設計, 學生組成招投標團隊和項目方案設計團隊, 彼此之間存在許多需要協同的工作, 協同又是BIM技術的核心所在, 因此, 在畢業設計中協同應用說明報告中主要針對協同指標的評價, 占畢業設計總分數的20%。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成績評定為“結構設計或建筑設計+答辯成績+團隊協同評價”, 工程造價專業畢業設計成績評定為“招投標文件編寫+帶造價建筑模型 (BIM4D) +團隊協同評價”。

三、結語

基于BIM的跨專業畢業設計的價值在于能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所學專業在項目中如何發揮作用, 明確未來就業后在職業崗位上應做的工作, 了解本專業如何與其他專業協同完成工作任務。如何促進工程項目順利完成。達到了全面育人的效果, 同時提高了師資隊伍基于BIM技術協同設計方面的指導水平。

摘要:本文以工程造價和土木工程專業協同組織的畢業設計為例, 基于BIM技術協同的原則, 設計一個能激發學生樂于參與, 又能客觀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畢業設計, 并建立其考核體系。提高學生畢業設計的綜合水平, 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BIM,協同,跨專業畢業設計,考核體系

參考文獻

[1] 郝麗.BIM技術融入高校工程類專業教學的應用研究[J].土木工程信息技術, 2015, 7 (4) :108-111.

[2] 南錦順.BIM技術對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J].時代金融, 2017 (35) :282-285.

上一篇:大隊競選演講稿范文下一篇:互聯網家裝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