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華東師大初中歷史教材范文

2023-09-23

華東師大初中歷史教材范文第1篇

1、 溫度計的使用

2、

3、

4、

二、

1、

2、

3、

三、

1、

2、

3、

四、

1、

2、

3、

4、

熔化與凝固 晶體與非晶體 汽化與液化 蒸發與沸騰 升華與凝華 認識物質、

長度與體積的測量 質量的概念 密度

物質的簡單運動

參照物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 平均速度的測量 聲現象

聲音的產生 聲音的傳播

樂音與噪音 樂音的三要素 超聲波

五、 光現象

1、 光的傳播、反射、

2、 平面鏡成像

3、 光的折射

4、 物體的顏色

六、

1、

2、

3、

4、

七、

1、

2、

3、

4、

5、

八、

1、

2、

3、

光學儀器

透鏡 凸透鏡成像 生活中的透鏡 眼睛與眼鏡 運動和力

力、力的測量、重力、 同一直線的二力合成 二力平衡 摩擦力

運動和力--------- 慣性定律壓強與浮力

壓強、液體壓強、大氣壓強 連通器、浮力、物體浮沉條件飛機為什么能上天

九、 機械和功

1、 杠桿、滑輪、功、功率

2、 機械效率

十、 能

1、 機械能、內能、比熱、熱機

2、 火箭、燃料的利用與環保 十

一、簡單電路

1、 認識與組裝電路

2、 電流、電壓、電阻、變阻器 十

二、歐姆定律

1、 歐姆定律的內容、串并聯電路電阻關系

2、 應用歐姆定律測電阻 十

三、電功和電功率

1、 電功、電能、電功率

2、 電功率的測量、電流的熱效應

3、 家庭電路及安全用電 十

四、電磁現象

1、 電流磁場及電磁鐵

2、 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直流電動機

3、 電磁感應---------發電機

十五、通信技術簡介----傳遞信息

1、電磁波-------廣播電視、現代通訊技術及前景 十

六、粒子和宇宙

1、 微觀世界

2、 浩瀚宇宙

3、 能源的危機與希望

第一章、 物態及其變化

1、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固態、氣態、液態。

2、物態變化:物質由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物態變化跟溫度有關。

3、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用溫度表示。

4、溫度計的原理: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

5、攝氏溫度的規定:在大氣壓為1.01×105 Pa時,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度,而把水的沸騰溫度規定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間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稱為1攝氏度,用符號℃表示。

6、溫度計的使用:

⑴讓溫度計與被測物長時間充分接觸,直到溫度計液面穩定不再變化時再讀數, ⑵讀數時,不能將溫度計拿離被測物體,

⑶讀數時,視線應與溫度計標尺垂直,與液面相平,不能仰視也不能俯視。 ⑷測量液體時,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體溫計:量程一般為35~42℃,分度值為0.1℃。

8、熔化: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 凝固:物質由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

9、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

晶體:有固定熔點即熔化過程中吸熱但溫度不變。如:金屬、食鹽、明礬、石英、冰等

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變軟、變稀變為液體。如:瀝青、松香、玻璃

10、汽化: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 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

11、蒸發是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一種緩慢的汽化現象。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發生。

12、影響蒸發的因素: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液面的空氣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溫:在需要降溫的物體表面,涂一些易揮發且無害的液體,通過液體蒸發吸熱來達到降溫的效果。

14、沸騰: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15、液體沸騰的條件:溫度達到沸點,且能繼續從外界吸熱。

16、沸騰的現象:從底部產生大量氣泡,上升,變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氣泡中的水蒸氣。

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液體的沸點與氣壓有關,液面氣壓越小沸點越低,氣壓越大沸點越高。高原地區普通鍋里煮不熟雞蛋,就是因為氣壓低,沸點低造成的。

高壓鍋是利用增大液面氣壓,提高液體沸點的原理制成的。

17、液化:物質由氣態變成固態的過程。

18、液化的兩種方式: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

19、所有氣體溫度降到足夠低時都可以液化。氣體液化放出熱量。

20、常用的液化石油氣是在常溫條件下,用壓縮體積的辦法,使它液化儲存在鋼瓶里的。

21、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升華吸熱。

22、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凝華放熱。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華形成的。

23、生活中的物態變化:

云:水蒸氣在高空遇到冷空氣,液化成小水滴或凝華成小冰晶,集中懸浮在高空中。

雨: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下落,冰晶吸熱熔化成小水滴與原來的小水滴一同落到地面。

霧和露: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滴。 雪和霜:水蒸氣直接凝華成的小冰晶

24、衛星外部整流罩涂有特殊物質的作用:物質熔化和汽化都吸熱,降低衛星溫度保護衛星。

25、電冰箱的電動壓縮機用壓縮氣體體積的方法把氣態制冷物質壓入冷凝器中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熱液化,被液化的制冷物質通過節流閥進入冰箱內部的蒸發器迅速汽化吸熱使冰箱內溫度降低。

第二章、物質的性質的初步認識

1、長度的測量,測量結果包括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

2、誤差:是指測量值與被測物體的真實值之間的差異。誤差在任何測量中都存在,誤差的產生跟測量的人和工具有關,只能減小不可避免。 通常采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 而錯誤是應該且可以避免的。

3、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首先放在水平桌面上,讀數時視線要與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水銀應與凸液面的頂部保持水平)

4、質量:物體內所含物質的多少叫物體的質量。

物體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它與物體的形狀、狀態、和位置的變化無關。

5、質量的測量工具:臺秤、天平、戥子、地中衡等

6、托盤天平的使用: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鑷子把標尺上的游碼撥至左側零位置,

調節橫梁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橫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將物體輕放在左盤上,右盤放砝碼。

用鑷子撥動游碼,使指針指在中央刻線上,記錄數據。砝碼用畢必須放回盒內。不能用手捏砝碼。

7、密度:在物理學中,把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公式:ρ = m/v

8、納米材料:將某些物質的尺寸加工到1 ~100nm時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與較大尺寸時發生了異常變化,稱為納米材料。

納米方法處理后的領帶具有自潔性,不沾水也不沾油。

納米方法處理后的物質也有抑制細菌生長的功能。

9、鋰電池的特點:體積小、質量輕、能多次充電、對環境污染小。

10、記憶合金: 主要成分是鎳和鈦,它獨有的物理性質是:當溫度達到某一數值時,材料內部的晶體結構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了外形的變化。

第三章、物質的簡單運動

1、參照物:要描述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選定一個標準物體做參照物,這個選中的標準物體叫參照物。

2、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3、位置變化:一指兩個物體間距離大小的變化,二指兩個物體間方位的變化。

4、相對靜止: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相同的兩個物體稱為相對靜止。

5、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國際單位制是米/秒,常用單位:千米/小時。

第四章、聲現象

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是靠介質傳播的,氣體、液體、固體都是傳聲的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人聽到聲音的條件:聲源---→介質---→耳朵

3、一般情況下氣體中的聲速小于液體和固體中的聲速。

4、回聲的產生:回聲到達人耳與原聲到達人耳的時間間隔在0.1s以上時,人能夠把原聲與回聲區分開,就聽到了回聲,否則回聲與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5、聲音分為樂音和噪聲。樂音有三個特征:音調、響度、音色。

6、音調的高低是由發聲體震動的頻率決定的,音調高聽起來尖細,音調低聽起來就低沉。

7、響度與發聲體的振幅有關,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震動幅度越小響度越小。

響度還與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距離越近,感到的響度就越大。

8、音色:也叫音質、音品,它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和震動方式等因素有關。

人們通常通過辨別音色,來辨別不同的發聲體。

9、噪聲的控制:

1) 在噪聲的發源地減弱它,2)在傳播途中隔離和吸收,3)阻止噪聲進入人耳。

10、超聲波:高于20000Hz的聲波稱為超聲波。

11、超聲波的應用:

1)聲納----探測海洋深度、魚群、礁石等

2)B型超聲儀---觀察內臟器官及胎兒,幫醫生診斷。 3)超聲探傷儀---探查金屬內部的裂紋, 4)超聲波測速儀---測量物體速度。

第五章、光現象

1、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光在同一種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現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

3、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快,c=3×108 m/s 。 在水中約為真空中的3/4,玻璃為真空的2/3 。

4、光年是長度單位,指光在1年中的傳播距離。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鏡面反射與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6、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與物大小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原理:光的反射現象。所成的是虛像。

7、球面鏡的利用:凸面鏡:汽車觀后鏡„„

凹面鏡:太陽灶, 手電筒的反光裝置„„

8、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

9、光的折射定律:光發生折射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當光線從空氣中折射入介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光線從介質中折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0、光發生反射與折射時,都遵循光路可逆原理。

11、色散:復色光被分解為單色光,而形成光譜的現象,稱為色散。

12、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組成的復色光。

1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

14、透明物體的顏色由通過它的色光決定。

15、不透明的物體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

16、當白色光(日光等)照到物體上時,一部分被物體吸收,另一部分被物體反射,這就是反射光,我們看到的就是反射光,不反射任何光的物體的顏色就是黑色。

第六章 常見的光學儀器

1、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平行于凸透鏡主光軸的光線會

聚于焦點,通過凸透鏡焦點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射出,通過凸透鏡光心的光線傳

播方向不變。凸透鏡的焦點是實焦點,凹透鏡的焦點是虛焦點。

2、凸透鏡的確定方法

(1)手摸法:中間厚邊緣薄的為凸透鏡。

(2)聚焦法:用太陽光對著透鏡照能得到細小亮斑的是凸透鏡。

(3)放大法:看書上的字放大的是凸透鏡。

3、透鏡的兩個鏡面所在球心的連線叫主軸,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焦距越短折

光能力越強。

4、放大鏡的使用: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像同側。使用時應使物體盡量遠

離透鏡,但物距不得超過一倍焦距。

5、幻燈機與投影儀:都是將較小的物體經凸透鏡在屏幕上成放大的像,投影儀中平

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要使得到的像更大,應把幻燈機或投影儀遠離

屏幕并把影片與透鏡的距離調近。

6、照相機:較大的物體經凸透鏡后成較小的像,景物離照相機越遠,拍到的像就越小

要使拍到的像大些,應使照相機離物近些,同時將鏡頭與底片的距離調大些。

簡言之: 要使像大,減物距,增像距。

要使像小,增物距,減像距。

7、放大鏡、幻燈機、照相機是代表凸透鏡成不同像的三種最基本的光學儀器。

8、顯微鏡: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物鏡相當于幻燈機,目鏡相當于放大鏡。它是

對物體的兩次放大,物鏡成放大實像,目鏡成放大虛像。

顯微鏡對物體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

9、望遠鏡的目鏡和物鏡都可以由凸透鏡組成,物鏡相當于照相機,目鏡相當于放大

鏡,先由物鏡把遠處的物體拉近成實像,再由目鏡放大成虛像。我們看遠處的物

體通過望遠鏡使視角變大了,所以能看得很清晰。

10、晶狀體和角膜的組合相當于凸透鏡,它把光線會聚在視網膜上。

11、眼睛通過睫狀體來改變晶狀體的形狀,看遠處的物體時,睫狀體放松晶狀體變

薄,物體射來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看近處的物體時,睫狀體收縮晶狀體變厚

對光的偏折能力變強,物體射來的光也會聚在視網膜上。

12、近視的形成:(1)睫狀體功能降低不能使晶狀體變薄,晶狀體折光能力大。

(2)眼球的前后方向上過長。

這兩種結果都能使像成在視網膜前方,形成近視。

因為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所以用凹透鏡制成眼鏡矯正近視。

13、遠視:(與近視相反) 用凸透鏡矯正。

14、眼鏡的度數:凹透鏡的度數是負的,凸透鏡的度數是正的。

凸透鏡越厚,焦距就小,度數就越大。

凹透鏡中心越薄,焦距就小,度數就越大。

度數=100/f(f為焦距,單位:米)

15、巧記凸透鏡成像的區分:

物近像遠像變大, 一倍焦距分虛實,

二倍焦距分大小, 實像總是倒立的。

第七章 運動和力

1、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叫力,(壓、推、拉、提、吸引、排斥等)。只

有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物體與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

1、不直接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也能夠產生力。

2、兩個物體相互接觸不一定會產生力。

3、兩個物體不相互作用,就一定不會產生力。

2、物理學中力用F表示,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 N。在手中兩個較小雞蛋對

手的壓力約1N。一名中學生對地面的壓力約500N。

3、力的作用效果

(一)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二)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

改變。(運動狀態包括靜止到運動,運動到靜止,運動的方向、快慢)。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都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

都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法。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表示力的方

向;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力的示意圖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5、測力計的種類:握力計、牽引拉力計等。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彈簧、拉桿、刻度

盤、指針、外殼等。

6、測力計的原理:彈簧在不損壞的前提下,受到的拉力或壓力越大,彈簧的形變量

越大。(在一定范圍內、一定限度內、彈性限度內,都可以。也可以說成正比)

7、測力計的使用: (1)、測量前要觀察測力計的指針是否與零刻線對齊,進行校正或記下數值。 (2)、測量時對測力計拉桿施力要沿著彈簧的中心軸線方向。 (3)、記錄時要認清每個小格所代表的數值。

8、使用測力計的注意事項: (1)、被測力不能超過最大測量值,否則會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先把掛鉤拉幾下,好處是:防止彈簧被外殼卡住而不能正確使用。 (3)、拉力與彈簧的軸線方向不一致時對測量結果的影響:使測量結果偏小。

9、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物體所受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

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對于一些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

則的正方形、球等,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上。

10、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根據重力方向的特殊性,我們把與重力方向一致的

線叫做重垂線。

11、物體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同一地點物體受到的重力與它質量的比值

是一個定值,一般取9.8N/kg,用g表示,即 g=9.8N/kg,它的含義是:1kg的

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

12、重力的計算公式:G=mg

13、幾個力共同作用在一個物體上時,它們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個力來代替,這個

力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如果已知幾個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稱為力的合成。 (求合力時,一定要注意力的方向)

14、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的合成:

如果兩個力的方向相同,合力方向不變,大小為二力之和。

如果方向相反,合力方向與較大的力方向相同,大小為二力之差。

15、注意: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方向相同時,合力必大于其中的任何一個力。

方向相反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時,合力為0;大小不等時,合力一定小于較大

的力,可能大于較小的力,也可能小于較小的力。

16、平衡: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

平衡力:平衡的物體所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

二力平衡: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于平衡的情況叫做二力平衡。

17、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

在同一直線上,即合力為零。(一物、二力、等大、反向、同直線)

18、滑動摩擦力:是指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其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

(影響滑動摩擦的因素見實驗探究) 滾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所產生的摩擦。與滾動方向相反。

19、靜摩擦:兩個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產生的摩擦。

靜摩擦產生的條件是: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20、增大摩擦的方法:(1)使接觸面更加粗糙

(2)增大壓力

21、減小摩擦的方法:(1)把滑動摩擦轉變為滾動摩擦可以大大減小摩擦

(2)加潤滑油使接觸面變光滑也可以減小摩擦

22、慣性:我們把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23、慣性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

靜止狀態,這個規律叫做牛頓第一定律,也成為慣性定律。

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原因。

24、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慣性的大小是由物體的質量決定的,與物體的運動狀態、運動快慢、物體的形

狀、所處的空間、是否受力無關,物體的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慣性的大小可以通過改變物體的質量來加以改變。

25、慣性和慣性定律的區別:慣性定律是描述物體運動規律的,慣性是物體本身的

一種屬性,慣性定律是有條件的,慣性是任何物體都具有的。

26、力和慣性的區別: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力也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

因,維持物體運動狀態不變的是慣性,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第八章 壓強與浮力

1、壓力: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生形變。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就

越顯著;當壓力的大小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就越顯著。壓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比較的。

2、壓強:作用在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用符號p表示。壓強是為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而規 定的一個物理量。

3、壓強的計算公式及單位:公式:p =F/s ,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壓力的單位是 N,面積

的單位是 m2, 壓強的單位是 N/m2,叫做帕斯卡,記作Pa 。1Pa=1N/m2。(帕斯卡單位很小,一粒平放的西瓜 子對水平面的壓強大約為20Pa)

4、增大壓強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可以增大壓強,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5、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液體內部壓強的產生是因為液體具有重力,同時具有流動性。) 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在同一深度,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深度增大,液體的壓強增大;

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液體內部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與液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6、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

p=ρgh ρ指密度,單位kg/m3,g=9.8N/kg, h指深度,單位:m,壓強單位(Pa) 注意:h 指液體的深度,即某點到 液面的距離。

7、連通器:

1、是指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

2、連通器至少有兩個開口,只有一個開口的容器不是連 通器。

8、連通器的原理:

如果連通器中只裝有一種液體,那么液面靜止時連通器中液面總保持相平。

9、連通器的應用:

洗手池下的回水管———管內的水防止有異味的氣體進入室內

水位計 —————根據水位計上液面的高低可以知道鍋爐或熱水器內的水的多少

水塔供水系統 ————可以同時使許多用戶用水

茶壺———制做時壺嘴不能高于或低于壺口,一定要做的與壺口相平。

過路涵洞——能使道路兩邊的水面相同,起到水過路的作用。

船閘————可以供船只通過。

10、連通器中各容器液面相平的條件是:(1)連通器中只有一種液體,(2)液體靜止。

11、像液體一樣,在空氣的內部向各個方向也有壓強,這個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大氣壓具有 液體壓強的特點。

12、大氣壓強的測量:大氣壓強實驗是1643年意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首先做出的,托里拆利實驗也證明了 自然界中真空的存在

1標準大氣壓 = 760 mmHg = 1.01×105Pa,即P0 = 1.01×105 Pa . 它大約相當于質量為1kg的物體壓在1 cm2 的面積上產生的壓強。 大氣壓強的數值不是固定不變的,高度越高,大氣壓強越小。

晴天時比陰天時氣壓高,冬天比夏天氣壓高。

13、馬德堡半球實驗是證明大氣壓存在的著名實驗,托里拆利實驗是測定大氣壓值的重要實驗。

14、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系:

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減小時,內部氣體壓強就增大;

體積增大時,內部氣體壓強就減小。

15、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水泵: 都是利用大氣壓把水從低處抽到高處的。 1標準大氣壓能支持大約10 m 高的水柱,所以抽水機的抽水高度(吸水揚程)只有10 m 左右,即抽

水機離開水源的高度只能在10 m 左右,再高,水是抽不上去的。

16、離心式水泵實際揚程分吸水和壓水揚程兩個部分,吸水揚程是由大氣壓差決定的,壓水揚程是由水離開葉輪片時具有向上的初速度的大小決定的。

17、使用離心式水泵,啟動前如不先往泵殼里灌滿水,水泵能抽上水來嗎?

答:不能,如果啟動前不灌滿水,泵殼里就會有空氣,泵內與泵外的氣壓相等泵外的大氣壓就無法把水壓入管內,這樣是抽不上水的。

18、浮力: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施力物體是液體。

浸在指漂浮或全部浸沒。

19、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力大于液體對它向下的壓力。兩個壓力的合力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0、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

2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這個規律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即 F浮= G排 =ρ液gv排

22、物體的浮沉條件:

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 F浮>G 時上浮,F浮 = G 時懸浮,F浮

23、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1)輪船: (鋼鐵的密度比水大,有它制成的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夠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的,以使它

能排開更多的水,輪船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制成的。

(2)潛水艇:由于潛水艇中兩側有水箱,它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不變,但是可以通過調節水箱中的儲水量來改變潛水艇自身的重力,從而使它下沉、懸浮或上浮。

(3)氣球:充入的是密度比空氣小很多的氣體,如氫氣、氦氣??諝鈱λ母×Υ笥谒闹亓?,所以氣球可以升入高空。

(4)飛艇、熱氣球:里面充的是被燃燒器加熱而體積膨脹的熱空氣,熱空氣比氣球外的空氣密度小,他們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能升入高空。

(5)密度計:漂浮在液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浮力一定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排開液體的體積就越小;密度越小,排開液體的體積就越大。

※密度計的刻度是從上到下刻度變大,刻度不均勻,且刻度無單位。

讀法: 例:液面與1.2刻度對齊時,表示被測液體的密度是1.2×103kg/m3.

24、 流體流動時,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

25、飛機為什么能飛上天? 飛機飛行時,由于機翼上、下表面的空氣流速不同,上方空

氣的流速比下方空氣的流速快, 下方受到的壓強大于上方受到的壓強,這樣就 產生了作用在飛機機翼上的向上的力,叫做升力或舉力。

第九章、機械和功

一、基礎知識

1、杠桿: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用 O 表示。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用 F1 表示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 F2 表示

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 L1 表示

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 L2 表示

杠桿平衡:杠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或勻速轉動時,稱為杠桿平衡。

杠桿平衡是力和力臂乘積的平衡,而不是力的平衡。

2、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 ×動力臂 = 阻力 ×阻力臂

即: F1 L1 = F2 L2 可變形為 :F1 / F2 = L1 / L2

3、作關于杠桿題時的注意事項:

(1)必須先找出并確定支點。

(2)對力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動力和阻力

(3)找出動力和阻力的作用線,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

4、判斷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先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再比較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動力臂大,動力就小。為省力杠桿。反之,為費力杠桿。

5、定滑輪與動滑輪的區別

定滑輪在使用時,軸不隨物體移動。而動滑輪在使用時軸隨物體一起移動。

6、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工作特點:

使用定滑輪時不省力,也不多移動距離也不少移動距離,但能改變用力的方向。

使用動滑輪省一半的力,但要多移動1 倍的距離,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7、滑輪組的工作特點:

(1)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也可以不改變。

(2)重物和動滑輪的重力有幾段繩承擔,所用的拉力就是它們的總重力的幾分之一。

拉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就是重物移動距離的幾倍。

8、功:如果對物體用了力,使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作了機械功,簡稱功。

9、功的兩個要素:

(1)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注意:慣性使物體運動,物體本身并不是受力而運動)

(2)物體必須沿力的方向上通過了距離。

10、功的大?。旱扔谧饔昧Ω矬w沿力的方向通過距離的乘積。 W = F S F 表示力,單位:牛( N ) 。 S 表示距離,單位:米(m) W表示功, 功的單位就是牛• 米 。 叫作焦耳。

即:1 J = 1N•m。

11、功率:單位時間內完成功的多少叫做功率。

12、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功,如果功的單位用J 時間的單位用s 功率的單位就是瓦特 (或W)。

13、功率的計算: P = W/t W 表示功,單位是焦(J). t表示時間 ,單位是秒(s) P表示功率,單位是瓦特(W) 1 W= 1 J/s

關于功率的推導運算:

∵ P = W/t W = Fs F指力 ,s 指移動的距離,t 指時間

∴ P== F•s/t 又∵ v =s/t ∴ P = F•v

14、大量的事實表明,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15、有用功:在使用機械時,機械對物體所作的功是有用的,是必須做的,這部分功叫有

用功。用W有用表示。

16、額外功:在使用機械時,不可避免地要對機械本身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這部分功

叫額外功。用W額外表示。

17、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用W總表示。即:W總 = W有用+ W額外

18、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用η表示。

即:η= W有用 / W總 機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數表示。

19、有用功是總功的一部分,且額外功總是客觀存在的,則有W有用 < W總 ,因此η總是

小于1 ,這也表明: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二、關于滑輪組的計算

1、根據題意確定重物和動滑輪的重力由幾段繩承擔,用n 表示。

2、確定重物的上升距離,和拉力F 的繩端的移動距離

重物的上升距離為:h 則拉力F 的繩端的移動距離就是:nh

3、看是否計動滑輪的重力。(繩重與摩擦一般情況都不計)

當不計動滑輪重力時,拉力F = (1/n)G物

當計動滑輪重力時,拉力F = (1/n)(G物 + G輪)

三、關于滑輪組機械效率的計算 W有用 = G•h W總 = F•s s = n•h (1)η=W有用 / W總

(2)η= W有用 / W總 = Gh/Fs = Gh/nFh = G/(nF)

第十章、能及其轉化

一、基礎知識

1、物體能對外做功,我們說這個物體就具有能。

2、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3、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4、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5、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6、物體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7、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8、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9、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 (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焦耳

10、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方式有: 動能 → 重力勢能;動能 → 彈性勢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類大量利用的機械能有風能和水能。

12、分子運動論的內容是:(1)物質由分子組成;(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3、擴散:兩種不同物質可以自發地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14、擴散現象說明分子是運動的,還表明分子間是有間隙的

15、固體、液體壓縮時分子間表現為斥力大于引力。 固體很難拉長是分子間表現為引力大于斥力。

16、分子勢能:分子由于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勢能

17、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 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內能也稱熱能

18、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內能就越大。

19、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20、改變物體的內能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21、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小;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大。

22、物體吸收熱量,當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出熱量,當溫度降低時,物體內能減小。

23、所有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24、熱量(Q):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內能變化的多少(傳遞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物體含有多少熱量的說法是錯誤的)

25、比熱容(C):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物理意義就類似這樣回答)

26、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質的體積、質量、形狀、位置、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只要物質相同,比熱容就相同。

27、比熱容的單位是:焦耳/(千克?℃),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28、水的比熱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千克的水當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焦耳。

29、 熱量的計算:

① Q吸 = cm△t升=cm(t-t0) (Q吸是吸收熱量,單位是焦耳;c 是物體比熱,

單位是:焦/(千克?℃);m是質量;t0 是初始溫度;t 是后來的溫度。 ) ② Q放 =cm△t降=cm(t0-t) ③ Q吸 = Q放 ( ※ 關系式 )

30、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燃燒值(q ):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燃燒值。單位是:焦耳/千克。

31、熱機:將內能轉化成機械能的機器,統稱為熱機。熱機的種類很多如:蒸汽機、汽輪機、噴氣發動機、內燃機等。

32、內燃機可分為汽油機和柴油機,它們一個工作循環由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四個沖程。一個工作循環中對外做功1次,活塞往復2次,曲軸轉2周。

33、汽油機和柴油機的區別:

在構造上,汽油機有火花塞,柴油機有噴油嘴;

在吸取燃料時,汽油機吸入汽油和空氣的混合物,柴油機吸入的是空氣;

在點火方式上,汽油機是點燃式,柴油機是壓燃式;

在使用上,汽油機比較靈巧,柴油機比較笨重,但柴油機效率高,功率較大, 柴油價格比汽油便宜,因此多用在拖拉機、坦克、輪船、載重汽車上。

34、火箭是熱機的一種,工作時將內能轉化成機械能?;鸺龂姎獍l動機本身帶有燃料和氧化劑,不需要依靠外界空氣來助燃,因此不受高度限制。

35、熱值(q ):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單位是:焦耳/千克。

36、燃料燃燒放出熱量計算:Q放 =qm;(Q放 是熱量,單位是:焦耳;q是燃燒值,

單位是:焦/千克;m 是質量,單位是:千克。

37、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熱機的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38、在熱機的各種損失中,廢氣帶走的能量最多,設法利用廢氣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39、爐子的效率:是指爐子有效利用的熱量與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之比。 40、提高燃料利用率和鍋爐的效率的措施:把煤磨成煤粉,用空氣吹進爐膛,加大受熱面積,減少煙氣帶走的熱量等。

第十一章、簡單電路

1、最基本的電路是由電源、開關、導線、用電器等部分組成。

2、用電器:像燈泡這樣利用電能工作,把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的裝置叫做用電器。

如:電燈,電視機,電動機,電鈴等。

3、電源:為用電器提供電能的裝置叫電源。如發電機,電池等。 電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如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發電機則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4、開關:在電路中,控制電路通斷的裝置叫開關。

5、導線:把電源、開關、用電器、連接起來起導電作用的金屬線稱為導線。

6、電路的三種狀態:通路、斷路、短路。

7、通路:連接好電路后,閉合開關,燈泡發光。這種處處連通的電路,叫做通路。(又叫閉合電路)

8、斷路:一個電路如果沒有閉合開關,或導線沒有連接好,電路在某處斷開,處在這種狀態的電路叫做斷路。(又稱開路)

9、短路:不經過用電器,直接用導線把電源兩極連接起來的電路,叫做短路。

10、電路圖:我們常用規定的符號表示電路中的元器件,把這些符號用代表導線的線段連接起來,就可以表示由實物組成的電路,這種圖就叫做電路圖。

11、電路的連接方式分:串聯和并聯兩種。

12、電流方向:人們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

13、電流用符號I表示,國際單位是:安培(A) 常用單位是:毫安(mA)、微安(µA)。

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14、測量電流的儀表是:電流表,它的使用規則是: ① 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 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 ③ 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

④ 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15、實驗室中常用的電流表有兩個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1安。

16、電壓(U):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電路中有電壓不一定有電流,有電流電路的兩端必有電壓。

17、電壓U的國際單位是:伏特(V);常用單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 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18、測量電壓的儀表是:電壓表,它的使用規則是: ① 電壓表要并聯在電路中;

② 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 ③ 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19、實驗室中常用的電壓表有兩個量程: 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5伏。 20、熟記的電壓值:

① 1節干電池的電壓1.5伏; ②1節鉛蓄電池電壓是2伏;

③家庭照明電壓為220伏; ④安全電壓是:不高于36伏;⑤工業電壓380伏。

21、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酸、堿、鹽的水溶液等。

22、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純水等。

23、電阻(R):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導體如果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那么電阻就越大,而通過導體的電流就越小)。

24、電阻(R)的國際單位:歐姆(Ω);常用的單位有:兆歐(MΩ)、千歐(KΩ)。 1兆歐=103千歐; 1千歐=103歐。

25、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于導體的:

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電阻與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無關)

26、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和變阻箱) (1)滑動變阻器:

① 原理:利用改變它接入電路的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大小的。 ② 作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③ 銘牌:如一個滑動變阻器標有“50Ω2A”表示的意義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許通 過的最大電流是2A。

④應用收音機調節音量的電位器,就是一個滑動變阻器。 ⑤正確使用:A應串聯在電路中使用;B接線要“一上一下”;C通電前應把阻值調

至最大的地方。

(2)變阻箱:是能夠表示出電阻值的變阻器。

第十二章、歐姆定律 1. 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 公式:I =U/R 式中單位:I→安(A);U→伏(V);R→歐(Ω)。1安=1伏/歐。 3. 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須是在同一段電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兩個量就可求另一個量;③計算時單位要統一。 4. 歐姆定律的應用: ① 同一個電阻,阻值不變,與電流和電壓無關 但加在這個電阻兩端的電壓增大時,通過的電流也增大。(R=U/I)

② 當電壓不變時,電阻越大,則通過的電流就越小。(I=U/R) ③ 當電流一定時,電阻越大,則電阻兩端的電壓就越大。(U=IR) 5. 電阻的串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串聯) ①電流:I=I1=I2(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 ②電壓:U=U1+U2(總電壓等于各處電壓之和)

④ 電阻:R=R1+R2(總電阻等于各電阻之和)如果n個阻值相同的電阻串聯,則有R總=nR ⑤ 分壓作用:U1:U2=R1:R2 ; 6. 電阻的并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并聯) ①電流:I=I1+I2(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 ②電壓:U=U1=U2(干路電壓等于各支路電壓)

③電阻:1/R=1/ R1+ 1/ R2(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電阻的倒數和) 如果n個阻值相同的電阻并聯,則有R總= R/n ④分流作用:I1:I2=R2:R1;

第十三章、電功和電功率 1. 電功(W):電路中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 表示電流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2. 電功的國際單位:焦耳。常用單位有:度(千瓦時),1度=1千瓦時=3.6×106焦耳。

3. 測量電功的工具:電能表(電度表)4. 電功計算公式:W=UIt(式中單位W→焦(J);U→伏(V);I→安(A);t→秒)。

5. 利用W=UIt計算電功時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電路; ②計算時單位要統一;③已知任意的三個量都可以求出第四個量。 6. 計算電功還可用以下公式:W=I2Rt ;W=Pt;W=U2 /R*t 7. 電功率(P):電流在單位時間內做的功。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單位有:瓦特(國際);常用單位有:千瓦

8. 計算電功率公式:P =W/t ;P=UI ; 式中單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9. 利用P = 計算時單位要統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則P的單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時、t用小時,則P的單位是千瓦。 10.計算電功率還可用公式:P=I2R和P= U2 /R 11.額定電壓(U0):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 12.額定功率(P0):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 13.實際電壓(U):實際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 14.實際功率(P):用電器在實際電壓下的功率。

當U > U0時,則P > P0 ;燈很亮,易燒壞。 當U < U0時,則P < P0 ;燈很

暗, 當U = U0時,則P = P0 ;正常發光。

※ (同一個電阻或燈炮,接在不同的電壓下使用,如:當實際電壓是額定電壓的一半時,則實際功率就是額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表示額定電壓是220伏,額定功率是100瓦的燈泡如果接在110伏的電路中,則實際功率是25瓦。)

15、測量小燈泡功率的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1)保護電路 (2)改變燈泡兩端的電壓,進行多次測量。

16、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 通電時間成正比。 16.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單位Q→焦;I→安(A);R→歐(Ω);t→秒。) 17.當電流通過導體做的功(電功)全部用來產生熱量(電熱),則有W=Q,可用電功公式來計算Q。 (如電熱器,電阻就是這樣的。)如果電流做功時、不僅把電能轉化為內能,同時還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時。此時,電功大于產生的熱:即W>Q 計算產生的熱量只能用:Q= I 2Rt 計算電功只能用:W = U I t

第十四章、電磁現象

1. 磁性:物體吸引鐵、鎳、鈷等物質的性質。

2. 磁體:具有磁性的物體叫磁體。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 磁極: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

①. 任何磁體都有兩個磁極,一個是北極(N極);另一個是南極(S極)

②. 磁極間的作用: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 4. 磁化: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帶上磁性的過程。

5. 磁體周圍存在著磁場,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就是通過磁場發生的。 6. 磁場的基本性質:對介入其中的磁體產生磁力的作用。

7. 磁場的方向:在磁場中的某一點,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

8. 磁感線:描述磁場的強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線。磁體周圍的磁感線是從它北極出來,回

到南極。(磁感線是不存在的,用虛線表示,且不相交)

9. 磁場中某點的磁場方向、磁感線方向、小磁針靜止時北極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極在地理位置的南極附近;而地磁的南極則在地理位置的北極附近。 (地磁的南北極與地理的南北極并不重合,它們的交角稱磁偏角,這是我國學者:沈括

最早記述這一現象。)

11.奧斯特實驗證明: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

12.安培定則:用右手握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中電流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

螺線管的北極(N極)。

13.安培定則簡記:入線見,手正握;入線不見,手反握。大拇指指的一端是北極(N極)。

(注意:入的電流方向應由下至上放置) 14.通電螺線管的性質:

①通過電流越大,磁性越強; ②線圈匝數越多,磁性越強;

③插入軟鐵芯,磁性大大增強; ④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可用電流方向來改變。

15.電磁鐵:內部帶有鐵芯的螺線管就構成電磁鐵。

16.電磁鐵的特點:①磁性的有無可由電流的通斷來控制; ②磁性的強弱可由改變電流大小和線圈的匝數來調節; ③磁極可由電流方向來改變。

17.電磁繼電器:實質上是一個利用電磁鐵來控制的開關。它的作用可實現遠距離操作,利

用低電壓、弱電流來控制高電壓、強電流。還可實現自動控制。

18、電磁繼電器的應用:可使人遠離高壓的危險,可使人遠離高溫、有毒等環境。 1)電磁閥車門 (利用壓縮空氣進行開關車門)

2)磁浮列車 (特點:震動小;噪聲小;速度高;能耗低) 19.電話基本原理:振動→強弱變化電流→振動。

20、磁場對電流的作用:通電導線在磁場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應

用是制成電動機。

21、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跟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有關。(左手定則)

22、直流電動機原理:是利用通電線圈在磁場里受力轉動的原理制成的

23、電動機是由定子和轉子兩部分組成的,線圈有多組,換向器由許多銅片組成,定子由

機殼和電磁鐵組成,兩個電刷由石墨與銅粉壓制成。

23.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產生電流,

這種現象叫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24.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① 電路必須閉合;

② 只是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 ③ ③這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

25、電磁感應現象中是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26、發電機的原理是根據電磁感應現象制成的。交流發電機主要由定子和轉子。 27.交流電:周期性改變電流方向的電流。 直流電:電流方向不改變的電流。

第十五章、通信技術

1、 電磁波的產生:變化的電流激發電磁波。

2、 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和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相同約為:3×108 m/s.

3、 天線的作用:發射和接受電磁波。

4、 無線電通信是利用電磁波傳遞信號。

5、 現代通信技術包括:移動通信、網絡通信、光纖通信、衛星中繼通信。 家庭電路

1、家庭電路由:進戶線→電能表→總開關→保險盒→用電器。及插座,導線等組成。

2.兩根進戶線是火線和零線,它們之間的電壓是220伏,可用測電筆來判別。如果測電

筆中氖管發光,則所測的是火線,不發光的是零線。

3、所有家用電器和插座都是并聯的。而開關則要與它所控制的用電器串聯。

4、保險絲:是用電阻率大,熔點低的鉛銻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當電路中有過

大的電流時,

保險產生較多的熱量,使它的溫度達到熔點,從而熔斷,自動切斷電路,起到保險作用。

5、引起電路中電流過大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電路發生短路;二是用電器總功率過大。

6、安全用電的原則是:①不接觸低壓帶電體; ②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③不弄濕用電器 ④不損壞絕緣層

7、在安裝電路時,要把電能表接在干路上,保險絲應接在火線上(一根已足夠);控制開

關也要裝在火線上, 在安裝螺絲口電燈泡時,火線應通過開關再接到燈頭中,且接在

燈頭錫塊上.

第十六章、粒子和宇宙

1、 原子由原子核、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

2、 關于宇宙的成因,目前比較易被接受的是宇宙起源于大爆炸。

3、 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水力、和地熱能等。

4、 人類目前能夠控制和平利用的核能來源于核裂變能。

目前核裂變能已實現可控應用?,F在的核電站都是利用可控制的核裂變能。 而核聚變目前人類還無法控制其反應速度。

華東師大初中歷史教材范文第2篇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如下要求:“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尊重和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認識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蔽覈且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民族融合貫穿于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當中,應該成為初中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為此,新課改后的初中歷史教材在中國古代史部分加重了民族融合的篇目,并且在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以及課后練習等方面都注意探討在民族融合中少數民族和漢族的相互影響。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初中歷史教學專注于“農民起義是推動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的動力”,很少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甚至否認其他民族對本民族發展的促進作用。因此,在現今的歷史教學中,如何綜合各個時期民族融合的有關內容,向學生系統地講解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民族融合問題,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幫助學生了解融合擴大了漢民族的人口規模

距今四五千年前,炎黃部落聯盟發展而成華夏族,華夏族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大遷徙,在不斷融合周邊少數民族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發展,至秦漢以后逐漸形成了漢族。因此,漢族的形成離不開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進一步擴大了漢族的人口規模。如在東漢末年的少數民族內遷中,內遷的主要民族“五胡”經三國到西晉,人數已達幾百萬。他們同漢族長期雜居、互相影響,逐漸地融入漢族,擴大了漢民族的人口數量、規模;北朝是我國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學漢語、穿漢服、尊漢俗以及與漢族聯姻等,促進了鮮卑族融合到漢族之中;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一?!盵1]為此,他實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了各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領來到長安,尊奉他為各族的“天可汗”?;丶v、粟末鼌鞨、南詔等首領接受唐朝的冊封,經濟上與唐往來密切,文化上互相交流,擴大了漢民族人口規模;元朝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邊疆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與漢族等雜居共處,契丹、女真等民族融合到漢族之中,各民族的往來交流日益頻繁。此后,一次又一次的民族沖突、遷徙、融合,使周邊少數民族人口不斷融入漢民族。這些人口猶如新鮮血液,不僅對漢民族人口質量和規模有著重要影響,更由于相當多的少數民族貴族和精英分子的融入,推動了漢民族文化與制度的發展??傊?,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漢民族的人口規模擴大了,漢族逐漸成為一個人數最多的民族,正如毛澤東所說:“漢族人口多,也是長時期內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盵2]

二、引導學生感受融合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

祖國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其他少數民族參與其中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由于歷史的原因,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相對比較發達。在發展中,漢族曾給予各少數民族不少影響,豐富與提高了各少數民族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同時,少數民族也創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文化成果,并通過種種渠道傳入中原,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一起豐富了中國各族人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例如,《中國歷史》(人教版,以下同)七上的“漢通西域與絲綢之路”一課在講到張騫通西域后寫道:西域的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朝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所以說民族交往融合豐富了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教材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在“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課中引入了兩幅插圖:①穿褲褶服的南朝樂隊;②穿漢族服裝的少數民族貴族。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這種服裝上的變化體現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漢族在生活習俗上的相互影響。在講隋唐藝術家將中原樂舞與各族樂舞融為一體時,課文形象地敘述道:“西域傳來的《胡旋舞》,舞者的身體轉得像旋風一樣快。著名的舞蹈家公孫大娘善劍器舞,詩人杜甫兒時看過她的表演,幾十年后都難以忘懷?!贝送?,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搜集史料,了解古代各民族在藝術、建筑、科技、節日、民間工藝、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相互借鑒與吸收的事例,引導學生感受民族融合是如何極大地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的。

三、指導學生全面分析融合中的戰爭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各民族之間既有友好相處、和平發展的時期,也有互相對立、彼此爭戰的時段。在教學中,對于各民族之間由于利益沖突所引發的戰爭,我們應引導學生把它與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加以區別。正如人教版七下教師用書所言:“對于國家內部的民族戰爭,對戰爭性質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能用異族、侵略的說法,只能從正義和非正義的角度來分析,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即中國歷史上所出現的任何民族都屬于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從而正確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系?!盵3]即國內民族間發生的戰爭,交戰雙方沒有內外之別,不宜用“侵略”和“反侵略”以及“亡國”等詞匯。如遼宋之間、 宋金之間、宋元之間進行的戰爭,都不屬于中華民族抗擊外國侵略的戰爭。因為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建立的國家,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國。但要強調的是,戰爭應有正義與非正義、進步與反動的區別。一般而言,為了反抗民族壓迫、奴役和掠奪,符合百姓利益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戰爭,是正義、進步的。相反,凡是進行民族壓迫,對其他民族進行奴役與掠奪,違背百姓利益,阻礙社會發展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反動的。如南宋初年,金縱兵南下,燒殺擄掠,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極大破壞,是非正義的;而岳飛領導的抗金斗爭則符合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是正義的。當然,有時很難說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某一方是正義的,某一方是非正義的。就像余桂元老師所說:“匈奴與中原王朝的和戰,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誰是誰非,誰好誰壞。雙方之間發生的許多事件,其實大都是游牧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發生的碰撞,是難以避免的?!盵4]對此,我們在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加以全面分析、正確判斷。

四、教育學生認識到融合促進了國家的統一

在我國歷史發展的漫長歲月中,國家統一與民族融合一直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的統一有利于民族融合,而民族融合又反過來促進國家的統一,二者相輔相存、相互作用。從歷史上看,中國自古形成的統一多民族大家庭,雖然有過坎坷、沖突甚至戰爭,但友好交往、和睦相處一直是主流,要讓學生認識到民族融合對國家統一具有的促進作用。正如《中國歷史》七上在第83頁寫道:“張騫通西域后,漢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趨頻繁,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绷硗?,民族融合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各族人民的友好往來、各族人民的聯合斗爭、民族遷徙、婚姻關系、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國家統一的有關政策等,均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統一與發展。如唐太宗對邊疆少數民族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了各民族的擁戴,他們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唐通過“和親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遠嫁吐蕃, 使得吐蕃與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宋真宗時期,北宋與遼達成澶淵之盟,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得遼宋邊境長期處于和平穩定的狀態,從長遠看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清政府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并設置駐藏大臣、伊犁將軍,妥善安置回歸的土爾扈特部等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民族之間的團結,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中的進步現象,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也正是民族融合的推動, 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有力地促進與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應以豐滿的史實、激越的情感和生動的語言充分地反映這一現象,另一方面還應以精辟的論述和深邃的分析去揭示這一規律。

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民族融合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關鍵因素。這方面內容在新編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占據了突出的地位。因此,我們對初中歷史民族融合內容的教學探討,就是關注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讓學生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了解一定的民族常識,增進民族情感,樹立民族意識,把民族知識的學習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塑造正確的民族觀,增強民族自豪感,進而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2.

[2] 劉先照.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論民族問題[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21.

[3] 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1.

[4] 余桂元.秦漢、魏晉南北朝·課文補白[J]. 試教通訊,1999(10).

華東師大初中歷史教材范文第3篇

第一單元 成長的節拍

第一課 中學時代

(一)中學序曲

(二)少年有夢 第二課 學習新天地

(一)學習伴成長

(二)享受學習 第三課 發現自己

(一)認識自己

(二)做更好的自己

第二單元 友誼的天空

第四課 友誼與成長同行

(一)和朋友在一起

(二)深深淺淺話友誼 第五課 交友的智慧

(一)讓友誼之樹長青

(二)網上交友新時空

第三單元 師長情誼

第六課 師生之間

(一)走近老師

(二)師生交往

第七課 親情之愛

(一)家的意味

(二)愛在家人間

(三)讓家更美好

第四單元 生命的思考

第八課 探問生命

(一)生命可以永恒嗎

(二)敬畏生命 第九課 珍視生命

(一)守護生命

(二)增強生命的韌性 第十課 綻放生命之花

(一)感受生命的意義

(二)活出生命的精彩

第一單元 青春時光

第一課 青春的邀約

(一)悄悄變化的我

(二)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第二課 青春的心弦

七年級下冊

(一)男生女生

(二)青春萌動 第三課 青春的證明

(一)青春飛揚

(二)青春有格

第二單元 做情緒情感的主人

第四課 揭開情緒的面紗

(一)青春的情緒

(二)情緒的管理

第五課 品出情感的滋味

(一)我們的情感世界

(二)在品味情感中成長

第三單元 在集體中成長

第六課“我”和“我們”

(一)集體生活邀請我

(二)集體生活成就我 第七課 共奏和諧樂章

(一)單音與和聲

(二)節奏與旋律

第八課 美好集體有我在

(一)憧憬關好集體

(二)我與集體共成長

第四單元 走進法治天地

第九課 法律在我們身邊

(一)生活需要法律

(二)法律保障生活 第十課 法律伴我們成長

(一)法律為我們護航

(二)我們與法律同行

第一單元 走進公共生活

第一課 我們的公共生活

(一)我與社會

(二)在社會中成長 第二課 公共生活新平臺

(一)網絡改變世界

(二)合理利用網絡

第二單元 遵守公共規則

第三課 秩序與規則

(一)維護秩序

(二)遵守規則 第四課 與規則同行

(一)尊重他人

八年級上冊

(二)以禮待人

(三)誠實守信 第五課 心中有法

(一)法不可違

(二)預防犯罪

(三)善用法律

第三單元 維護公共利益

第六課 我們的公共利益

(一)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

(二)做負責任的人 第七課 心系公共利益

(一)關愛他人

(二)服務社會

第四單元 踐行公共精神

第八課 學會共處

(一)國家好大家才會好

(二)堅持國家利益至上 第九課 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

(一)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

(二)維護國家安全 第十課 建設美好祖國

(一)關心國家發展

(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一單元 維護憲法權威

第一課 我是中國公民 第二課 捍衛憲法尊嚴

第二單元 理解權利義務

第三課 公民權利 第四課 公民義務

第三單元 人民當家作主

第五課 我國基本制度 第六課 我國國家結構

第四單元 崇尚法治精神

第七課 尊重自由平等 第八課 維護公平正義

第一單元 改革與創新

第一課 感受經濟改革 第二課 創新驅動發展

第二單元 民主與法治

第三課 追求民主價值

八年級下冊

九年級上冊 第四課 全面依法治國

第三單元 文明與發展

第五課 守望精神家園 第六課 建設美麗中國

第四單元 和諧與夢想

第七課 中華一家親 第八課 中國人中國夢

九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我們共同的世界

第一課 同住地球村 第二課 走向和平與發展

第二單元 世界舞臺上的中國

第三課 展現中國風范 第四課 奏響中國樂章

第三單元 少年的征程

華東師大初中歷史教材范文第4篇

(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主要內容;

了解開國大典的盛況,體會人民當家作主的喜悅心情,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體過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新中國成立的史料,學會收集和處理歷史住處的方法,課前指導學生收集有關國旗、國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以渲染課堂氣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更進一步地了解我們的祖國,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國家的強盛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 重點:《共同綱領》起到了國家臨時憲法的作用。

難點:國旗、國歌等國家標志的象征意義;人民政協的作用和職權。 【導入新課】

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在全國取得勝利之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建立新中國而進行的準備工作,開國大典有盛況,以及新中國建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繼續進軍西北、中南、西南地區,和平解放西藏的概況,本課內容有三目:“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開國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內容按時間順序排列,展現了建國前后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 【新課探究】

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會議召開的歷史條件 (1)軍事上,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勝利后,人民解放軍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并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追殲殘敵,中國大陸領土大部分已解放。(2)政治上,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反對獨裁統治的愛國運動空前高漲,反動政權喪失民心。(3)組織上,共產黨本著建立新民主主義聯合政府的一貫主張,積極籌備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建立新中國作重要的準備工作。

總之,會議召開的背景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會議目的,就是為新中國的建立做籌備工作。

2、會議的召開

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毛澤東主持大會并致開幕詞。

3、會議的主要內容

(1)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會議決定,新中國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北平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歷紀年,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五星紅旗為國旗,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3)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等6人為副主席。

4、地位

《共同綱領》展示了一幅宏偉的建設藍圖,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在憲法制訂前具有臨時憲法作用。(要說明綱領之所以具有國家臨時憲法的作用是因為它規定了:新中國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全國性組織形式,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體制的組織形式,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政協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閱讀提示:會議召開當時由于人民解放戰爭尚在進行中,國民黨反動軍隊仍盤踞在部分地區,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普選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政協會議代行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請同學們參閱第 4 頁“政協會議會場”的相片,說明會場是設在北平中南海的懷仁堂,強調會議召開牽動著中國億萬人民的心和國際輿論的關注,因為這個莊嚴的會議將為新中國政權的建立作出重要的貢獻。

6、討論拓展

舊政協與新政協的區別:(1)時間:分別于1946年、1949年召開;(2)地點:分別在重慶、北平;(3)結果:舊政協確定了和平建國方針,但不久蔣介石撕毀協議,挑起內戰;新政協圓滿完成了籌備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榮歷史使命,勝利閉幕。 【總結鞏固】

背景和目的: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召開的時間、地點:

會議的內容:

④ 【真題訓練】

①通過了《共同綱領》②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③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④決定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2.參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會址,應該到(

A )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西安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規定新中國名、具有國家臨時憲法作用的文件是(

B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案》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背景不包括( D

)

A.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

B.國統區民主運動空前高漲 C.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

D.全國領土全部獲得解放 【教學反思】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二)

【教學要點】

要點:開國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重點: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難點: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導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建立新中國而進行了準備工作,這一節課一期體驗開國大典的盛況,以及新中國建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繼續進軍西北、中南、西南地區,和平解放西藏的概況。 【新課探究】

二、開國大典

建議放映有關開國大典的影視資料片,若條件不具備,可在課堂上掛一幅歷史名畫《開國大典》教師利用資料介紹開國大典盛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開國大典有時間、地點。第二,宣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并升起了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第三, 54 門禮炮齊鳴 28 響( 54 門禮炮代表當時統計的 54 個民族 28 響指 1921 — 1949 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億革命經歷了 28 個年頭)盛大的閱兵式,群眾的游行和狂歡,則反映了開國大典的盛況。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建議從國內外兩方面的影響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國內影響:P6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②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內外壓迫者對中國的統治和國家戰亂頻仍、四分五裂的局面,(結束了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③實現了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國家贏得了獨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④使中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⑤中國歷史開始新的紀元。(標志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2)國際影響:建議結合第 7 頁小字部分,建國后外交方面的勝利,進一步說明,①中國革命的勝利,是20世紀世界歷史進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②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③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爭。

三、西藏和平解放

1、大進軍的目的

消滅國民黨在上述地區的殘余軍隊,并建立起人民政權,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2、進軍西藏的歷史背景

西藏地域廣闊而人煙稀少,主要民族是藏族、由于特殊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到 1949 年底,在中國大陸上未獲解放的省區,只剩下西藏。當時西藏存在著親帝主義的分裂勢力,他們在帝國主義和反華勢力的支持下,策劃一系列企圖使西藏獨立的非法活動。同時,也存在著廣大愛國人士組成的反對分裂的力量。針對上述情況,中共中央采取了如下對策:一方面命令人民解放軍隊準備進軍西藏,另一

方面力爭和平解決西藏問題。

3、西藏和平解放的過程

1950 年 10 月 6 日,人民解放軍打響了昌都戰役,開始向青藏高原進軍。

1951 年 5 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講述時應結合小字內容,了解西藏解放的過程,并通過講座我們為什么要采取這樣的方針“這一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4、意義:

①使西藏人民與內地緊密相連,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為西藏的開發和發展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有利于鞏固西南邊防。

②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除臺灣和少數海上島嶼外,中國的領土全部獲得解放。

5、時事拓展:西藏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了解其中哪一段歷史?收集與之相關的歷史圖片,并附上簡短的文字介紹,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吧!

2008年發生在西藏拉薩的“3.14”打砸搶燒事件,以及隨后發生在甘肅甘南地區、四川阿壩地區等藏族聚居地區的打砸搶燒事件,“藏獨”分子沖擊中國駐外使、領事館事件,以及在2008年奧運火炬傳遞過程中,企圖搶奪熄滅奧運圣火的行為等均是境外**集團操縱的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而進行的分裂祖國的嚴重犯罪行為。 (1)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用史實加以說明。

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我國歷代政府都加強對西藏的管理與開發。①唐朝與吐蕃(西藏)關系友好,“合同為一家”:A、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B、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C、821年,唐蕃正式結盟,并建立了象征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會盟碑。②元朝在中央設立宣政院,管轄吐蕃,標志西藏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明朝設立烏斯藏都指揮司,管轄西藏。③清朝順治帝冊封**五世為“**喇嘛”;康熙帝冊封**五世為“**額爾德尼”,確定了中央政府冊封**和**的制度;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新中國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立了西藏自治區,從此西藏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 (2)我黨不僅保護了西藏文化,而且發展了西藏經濟文化

實施西部大開發,保護布達拉宮、選派技術人員援藏等政策,旨在重視和發展西藏地區的經濟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華勢力對中國西藏政策的顛倒黑白的指責既不符合實際情況,更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

【總結鞏固】

開國大典的舉行:

開國大典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國內:

國際:

人民解放軍追殲國民黨殘敵

西藏和平解放時間:

西藏和平解放意義:

【教學反思】

第2課 人民政權的鞏固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新中國為鞏固政權而進行的斗爭,提高從整體上把握歷史脈絡的能力;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了解土改進行的大體情況

理解建國之初整頓經濟秩序,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對鞏固人民政權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課前收集與本課有關的材料,進一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 通過講述抗美援朝的有關故事,增強材料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建國之初,人民政府整頓經濟秩序,完成土地悵鞍些經濟政策的實施,充分體現了人民政府關心國計民生的政權本色和改革落后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的偉大實踐??姑涝膭倮?,為國內經濟建設爭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而且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望。 【教學要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進行以及學習志愿軍戰士們體現出的精神。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是建國初為鞏固政權而進行的重要作用。

難點:如何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義,土地改革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教師要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分析,讓學生對土地改革有一個深刻的理解。 【導入新課】

(1)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2)1949 年 10 月 1 日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但是新生的國家這面臨著一系列的嚴重問題,不法資本家還在興風作浪,他們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在很多地區,廣大農民的關心的土地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美帝國主義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它們的進攻威脅著新中國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斗爭,粉碎了敵人的進攻,穩定了局勢。 【新課探究】

一、整頓經濟秩序

1、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解放戰爭期間,工業破產,民族工業紛紛倒閉;農業調敝,災民達 4000 萬人之多;通貸膨脹物價飛漲,物資奇缺,市場供應緊張;舊社會留下的是一付爛攤子,因此,整頓好經濟秩序成為當務之急。

2、措施: 介紹措施時建議要注意以下兩點:考慮初中生缺少有關的經濟知識,因此,教師的授課應語言平實通達,舉例淺近易懂,而且不必面面俱到;提醒學生注意,人民政府的整頓措施是行政手段,經濟手段雙管齊下,對投機分子,先禮后兵,果斷出擊;對城市市民保證供應控制物價。

(1)穩定經濟秩序:①在各大城市發動群眾,采取果斷的行政措施,嚴厲打擊銀元投機。②在全國范圍大規模調運基本生活、生產物資到城市,敞開供應,平抑物價,并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物資調度和現金管理?!窘Y果】:幾個月后,迅速收到成效,社會秩序穩定,人民歡欣鼓舞?!疽饬x】:毛澤東稱這一經濟上的勝利意義“不下于淮海戰役”,它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整頓經濟秩序的成功,說明了人民政權完全有能力在經濟上管理好自己的國家,體現了黨和人民政府對人民生活的關懷,

(2)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用三年時間,順利地完成了恢復和初步發展國民經濟的艱巨

任務?!咀饔谩浚哼@為全國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向工業化目標奮進,奠定了基礎。

3、影響: 整頓經濟秩序的成功,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奠定了經濟基礎。

二、抗美援朝:

1、原因:美國打著聯合國旗幟武裝入侵朝鮮,并公然派海軍第七艦隊武裝入侵臺灣海峽,把戰火燃燒到中國東北邊境,。美國無視中國政府的嚴正警告,中國面臨外部侵略的嚴重威脅。

2、經過 ①時間:1950 年 10 月——1953年7月

②參戰部隊:中國人民志愿軍

③指揮者:彭德懷

⑤抗美援朝的目的:保家衛國

⑥著名戰役:上甘嶺戰役

⑦英雄人物:著重介紹黃繼光和邱少云。并且小字部分介紹了這些人的英雄事跡。 邱少云:為維護戰場紀律,忍受烈火焚燒而壯烈犧牲。

黃繼光:上甘嶺戰役中“飛身堵槍眼”而英勇犧牲的戰斗英雄。 羅盛教:湖南新化人,為救朝鮮落水少年而犧牲

⑧抗美援朝精神:這些“最可愛的人”的英雄事跡充分體現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忠誠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的概括。

⑨勝利 :1953 年 7 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朝鮮戰場成了“美國男兒的墳墓”,美國“在朝鮮看到了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失敗”。)

3、抗美援朝的意義:抗美援朝的勝利,鞏固了年輕的人民共和國,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使中國的國際聲望得到空前提高,為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的和平環境。

三、土地改革

1、必要性: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及小字部分,然后強調指出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是中華民族陷于窮困落后的根源,這種情況如不徹底改變,人民就不能得到勝利的基本果實,就不能團結農村的廣大群眾,革命的勝利就不能得到鞏固,農村的生產力,就不能得到解放,所以,新中國成立后,就著手解放這一問題。

2、 經過 ①開始的標志—— 1950 年 6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實施。 ②主要內容:(沒收地主土地,無償分給廣大農民)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注:農民土地所有制是一種私有制,直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才建立起土地公有制)。

③完成:1952年底,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把收集到有關土地改革的相關圖片,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給學生一個形象的認識。)

3、意義:①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摧毀了中國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②(農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滿足了廣大農民對土地要求的愿望,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③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迅速發展;④進一步鞏固了新中國政權;⑤為新中國工業化創造了條件。⑥為以后在農村推行黨的各項政策奠定了基礎。此外,也有利于建立和諧新農村,轉變人民思想觀念,進一步解決民生問題等等。 【教學反思】

第3課 向社會主義過渡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過渡時期的含義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 ;

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知道社會主義“三大發行的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知道 1954 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調查,閱讀資料或采訪長輩,老師,了解“一五“期間,我國主要的或家鄉有代表性的建設成就。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五”計劃的制訂是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第一步,它的成就為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基礎,感受社會主義制度來之不易,進一步認識到應該為社會主義祖國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教學要點】 重點:“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新中國過渡的結束和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開始;1954 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向和道路。

難點:過渡時期黨和國家制定的一些方針政策,法律牽涉到不少經濟、法律、政治方面的專門知識,有的和當今國情有明顯差異。 【導入新課】

1、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2、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這段時間是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你認為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應是什么?為了盡快完成過渡,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你知道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嗎?完成的情況怎樣?

【新課探究】

一、過渡時期總路線

1、過渡時期的含義:

過渡時期是指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標志: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開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過渡時期總路線

1953年制定,基本內容: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通常被概括為“一化三改”或“一體兩翼”,其中“一化”指的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主體。“一化三改”是主體和兩翼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

1、指導思想,過渡時期總路線

2、開始時間:1953年。

3、基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其他各項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奠定厚實的物質基礎。

其中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討論原因:結合 19 頁小字部分毛澤東的一段講話加以說明。①工業化建設的機器設備主要靠重工業提供;②發展農業的技術設備如拖拉機、播種機等也要靠重工業生產;③國防建設的武器裝備離不開重工業的支持;④我國工業基礎薄弱,尤其是重工業。

注:從 1953 年起執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端。

4、建設成就

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內容

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實質:

變革生產資料私有制,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絕對優勢地位,奠定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經濟基礎。

3、 途徑:對于農業和手工業,引導二者走合作化道路,將個體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對于私營工商業,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過和平贖買的方法,逐步實行公私合營,使資本家私有制過渡到實質上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4、意義: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它的完成,標志著我國較順利地實現了由生產資料私有制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社會變革,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不足:總體上是成功的,但在改造過程中存在一些缺點和偏差,表現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過于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時間內遺留一些問題。

講到此,提醒學生“過渡時期”的時間跨度是1949—1956年,而不是1953—1956年。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制定目的:

引用課文 24 頁第一段小字部分毛澤東的話明確制定憲法的目的。為了適應向社會主義過渡新形勢的需要,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2、制定經過

1954 年 9 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注意:①《憲法》取代已完成歷史使命的《共同綱領》。②《共同綱領》完成了臨時憲法的歷史任務,但仍是政協的指導性綱領。③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政協行使參政議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職能,是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3、性質: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4、時代意義:

憲法的頒布,使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總結歷史經驗。確認了新中國建立以來在政治上,經濟上的新成就。

規定了國家體制(國家性質: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基本政治制度、 公民權利義務等。)

【教學反思】

第4課 “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

2、過程與方法:訪問長輩,請他們談談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經歷和見聞,并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⑴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說明,浮夸蠻干違反經濟規律,脫離實際違背科學必受懲罰。

⑵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既有偉大成就,又有重大的失誤。這表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正視現實,積極探索,總結經驗,遵循規律,才是科學的態度。 重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經濟建設中的嚴重失誤造成的歷史影響及其歷史教訓。

難點: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失誤和未能及時糾正的原因。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國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轉變,實現了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缺乏經驗和受到“左”的指導思想影響,在前進道路上出現過“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躁冒進的錯誤。

【新課探究】

一、“大躍進”

1、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設問:(1) 為什么會出現急于求成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思路:(結合 26 頁

一、二兩段小字部分),從 1957 年下半年國內外形勢變化分析總路線產生的背景: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沒有歷史先例和足夠準備,只能摸索著在曲折中前進。②當時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認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③國內反“右傾”斗爭展開,毛澤東對國內外階級斗爭形勢作了過于嚴重的估計,④戰勝資本主義的“超趕”戰略滋長了急于求成情緒,以致脫離客觀實際。 (2)提出的時間及內容:

1958 年,黨中內提出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評價:總路線的提出造成了什么影響?

思路:這條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要求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求富求強的強烈渴望。但由于過分強調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忽視了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助長了浮夸蠻干的風氣。

提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大躍進”運動的指導思想。

2、“大躍進”的特點

片面的追求工農業生產高指標、高速度的“大躍進”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展開,首先在農業上發動起來。(結合 27 頁小字部分及插圖進一步說明違背科學必受懲罰)

3、“大躍進”的核心內容

全民“大煉鋼鐵”。(全民“大煉鋼鐵”,不顧實際,浪費資源,破環環境,沖擊正常生產,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一個蘿卜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反映出虛報產量的浮夸風嚴重到荒謬的程度。

4、討論:“大躍進”的后果

“大躍進”是我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出現的失誤,是前進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躍進”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到重大損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極大的影響。

二、人民公社

1、設問:人民公社化的實質是什么?

思路:1958年一哄而起的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過程,是以“一大二公”為主要特點的“共產風的過程”。它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使農村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它實質是“大躍進”在農村的翻版和擴大。( “一曰大,二曰公”是指經營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2、設問:人民公社造成的嚴重后果是什么?

思路:建議結合 28 頁

一、二段小字部分進一步說明。大辦人民公社超出當時的生產力和群眾覺悟的水平,搞平均主義,實際上損害了群眾利益,最終造成了生產混亂、生產力下降。(如:大辦公共食堂,嚴重脫離農村實際,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極大破壞了生產力。)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說明了什么?

任何事物的發展,任何工作的進行,都必須做到必要性和可能性兩者結合,脫離可能性、必要性就會成空中樓閣。量力而行,穩步前進才是妥善之舉。

三 、國民經濟的調整

1、背景:國民經濟限于困境。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產生的嚴重后果是國民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②從1959年起,連續三年嚴重自然災害。③蘇聯背信棄義,突然中止與中國的合作,并讓中國償還債務。

2、調整方針

1961年,八字方針即“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3、結果

到第三屆全國人大召開,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我國進入一個以實現“四個現代化”為目標的國民經濟發展的新時期。

4、設問:片面追求高速度轉向國民經濟的調整,說明了什么?

思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帶來的嚴重后果,中共中央毛澤東提倡調查研究,調整國民經濟。中央領導正視現實,勇于糾錯,吸取教訓,實事求是,這是恢復走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

【總結鞏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同時要特別提示:盡管“左”傾失誤和三年經濟困難對我國經濟帶來嚴重的沖擊,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從總體上說,還是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進步。 【教學反思】

第5課

奮發圖強 艱苦創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講述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等先進人物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等英雄人物的資料,了解他們的主要事跡。通過學習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感悟他們艱苦創業、廉潔奉公、奉獻為民、科學求真等偉大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⑴王進喜的“鐵人精神”反映了時代風貌,并將世世代代激勵全國人民不畏艱難,勇于改革。

⑵鄧稼先優秀知識分子的代表,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貢獻出聰明才干。

⑶焦裕祿廉潔奉公,鞠躬盡瘁的精神記遠值得后人緬懷和學習。

【教學要點】

重點: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在各領域的事跡及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

難點:如何由人及史,以點帶面,反映 1956—1966年間我國人民在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等方向的奮斗業績。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課前展示采編材料 :組織全班同學分成三個小組,按照分工、分頭收集有關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的個人先進事跡,以及 1956—1966年間我國在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方面的主要成就。各組將收集到的資料制成展板,手抄小報等。 每組推選一名同學進行演講,可包括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品質和個人對三位人物的認識等。有條件的話利用板報展示每組的書面資料。

【新課探究】

各組通過對話,展開討論。例如:這些英雄大多來自于普通人,他們是怎樣成為英雄人物的?這些英雄人物的偉大精神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是否需要繼承發揚?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什么樣的建設者?這些討論和對話屬于開放性或半開放性題目,不必強求答案統一,重在讓同學拓寬知識面鍛煉多向求異的思維能力。 活動過程中自主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一、“鐵人”王進喜(工業)

1、主要事跡

⑴是為我國石油工業立下汗馬功勞的“

大慶人

”的優秀代表 ⑵是新中國

工業

戰線的先進典型。

2、稱譽:被譽為“

鐵人

”。體現了艱苦奮斗的“鐵人”精神

3、影響: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石油工人。

(補充:東北石油會戰標志我國石油基本自給。我國石油能夠基本自給,靠的就是艱苦奮斗的鐵人精神。)

二、“兩彈元勛”鄧稼先(科技)

1、主要事跡:為我國第一顆

原子彈

(1964年)和第一顆

氫彈

(1967年)

的成功試制和爆炸作出了卓越貢獻。

2、稱譽:被譽為中國的“

兩彈元勛

”。

3、影響:兩彈的成功爆炸,表明我國已具備核防御力量,這不僅對于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極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三、“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農業)

1、主要事跡:治理自然災害,改變蘭考的落后面貌。

2、稱譽:他一身正氣,廉潔奉公,處處為他人著想,為群眾謀利益;他嚴于律己,鞠躬盡瘁,真正實現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被譽為“縣委書記的榜樣”。 【總結鞏固】

從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開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發生止的十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的十年,這十年中,全體中國人,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意氣風發地活躍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上,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績,涌現出了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等先進人物,他們艱苦創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被譽為“共和國的脊梁”。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跡和優秀品質,發現同學身上的優良品質,努力將其內化為自己成長的指導和動力。

我們要學習他們艱苦創業、不畏艱難,廉潔奉公、鞠躬盡瘁、奉獻為民、科學求真的偉大精神。

【教學反思】

第6課

“文化大革命”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簡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的國發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的主要史實,認識“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懲的災難。

2、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資料,認識“文化大革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懲的災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評價“文化大革命”,總結“文化大革命”給我們帶來的經驗教訓。 【教學要點】

重點: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難點: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歷史教訓。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大躍進”和人發公社運動帶來的困難,經過幾年的調整到 1964 年底已基本克服,國

發經濟形勢超向好轉。但黨中央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嚴重估計了國內外階級斗爭形勢,進而于 1966 年發動了一場“文化大革命”被反革命集團利用,從而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災難。

【新課探究】

一、“文化大革命”的發動的原因 “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毛澤東對國內外階級斗爭形勢作了錯誤的估計:認為黨內出現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期盼依靠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防修”、“反修”,于是發動了“文化大革命”。

二、經過:

1、開始標志:

1966年《五一六通知》的發布,標志“文化大革命”全面爆發。

2、“全面奪權,全面內戰”:

①起點:1967年1月張春橋、姚文元策劃指揮上海奪權活動。

②興起:上海奪權后,奪權活動在全國范圍內興起,出現所謂的“一月革命”風暴。 ③擴大:很快發展成“打倒一切”的全面內亂。 ④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四人幫”加緊了奪權的活動。

3、兩個反革命集團

林彪集團、江青集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兩個反革命集團。

“四人幫”就是江青反革命集團,主要成員包括: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

4、結束

1976年10月,一舉粉碎了“四人幫”,標志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終于結束了。

【總結鞏固】

文化大革命( 1966 —— 1976 )

毛澤東發動錯誤決策

反革命利用 全面奪權 全面內亂 危害國家

【教學反思】

第6課

“文化大革命”

(二) 【內容標準】、【教學目標】參見

(一) 【教學要點】

重點: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難點: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歷史教訓。 本課時要點: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與教訓。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背景: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給黨和國家帶來嚴重災難。對此廣大干部群眾進行了不同時機、不同范圍的抵制。 【新課探究】

三、正義的抗爭

1、“二月逆流”

1967年2月,在周恩來主持的懷仁堂碰頭會上,譚震林、陳毅、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同江青、張春橋等展開激烈的斗爭。這些老同志的抗爭被江青等人誣為“二月逆流”,受到嚴厲批判。

“二月逆流”實質上是老一輩革命家憂國憂民、堅持正義的抗爭。

2、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

林彪因迫不及待地圖謀提前“接班”,甚至還秘密策劃反革命武裝政變。陰謀敗露后,林彪乘飛機倉皇外逃,于1971年9月13日在蒙古溫都爾汗墜機身亡。

九一三事件(林彪叛逃事件)——客觀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論和實踐的失敗。

3、周恩來、鄧小平全面調整

①林彪問題解決后,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開始糾左,還促成鄧小平的“復出”。 ②1975年起,鄧小平主持黨和國家日常工作,對軍隊、工業、農業等各方面工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頓,國民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社會秩序趨于穩定。

4、四五運動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1976年清明節前夕,首都百萬群眾聚集天安門廣場,沉重悼念周恩來,憤怒聲討江青等人的滔天罪行。4月5日,遭到“四人幫”的鎮壓。 四五運動為后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奠定了群眾基礎。

5、粉碎“四人幫”

(1976年《天安門詩抄》:“黃浦江上有座橋,江橋腐朽已動搖。江橋搖,眼看要垮掉;請指示,是拆還是燒?”這首詩中“江橋搖”實指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等“四人幫”成員,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粉碎“四人幫”。)

四、“文化大革命”的災難與教訓

1、“文革”造成的嚴重災難(影響)

①“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毛澤東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持續十年之久,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的“全面內亂”。(性質)②國民經濟發展遲緩,錯失發展機遇。拉大了中國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③人民生活動蕩不安,基本沒有提高④政治運動接二連三,民主法制遭到嚴重的破壞,干群心情壓抑。

2、歷史教訓

思想上: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組織上: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反對個人崇拜和個人迷信;政治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反對“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

【總結鞏固】

文化大革命( 1966 —— 1976 )

毛澤東發動錯誤決策 反革命利用 全面奪權 全面內亂 危害國家

林彪叛逃 客觀失敗

災難與教訓 【教學反思】

第7課

歷史轉折與鄧小平理論

(一) 【內容標準】

(1)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2)認識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鄧小平理論。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探究,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鄧小平理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教學要點】

重點:十一屆在中全會,十三大,十五大、鄧小平理論。 難點:理論性強,政治常識多。 本課時要點:十一屆三中全會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全國人民最關心和期盼的是什么事情?

【新課探究】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一)關于整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背景)

(1)“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主持黨中央工作的領導人提出“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 “兩個凡是”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兩個凡是”的提出,表明長期以來的“左”傾指導思想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糾正。

(2)思想基礎: 1978年12月,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為實現歷史性轉折,開辟新時期的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揭開了思想解放運動的序幕。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時間地點:1978 年12月在北京召開。

2、主要內容:

⑴思想上: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

⑵政治上: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

⑶組織上: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

⑷歷史問題上:審查和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以及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⑴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⑵會議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變。

⑶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從這次全會揭開序幕。

(四)全面撥亂反正(1979--1982)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完成了全面撥亂反正,使黨和國家從困境中迅速擺脫出來,有助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齊心協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總結鞏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共產黨人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使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揭開了新時期歷史的新篇章。因此這次會議是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教學反思】

第7課

歷史轉折與鄧小平理論

(二)

【教學要點】

重點:十一屆在中全會,十三大,十五大、鄧小平理論。 難點:理論性強,政治常識多。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逐步形成。 【新課探究】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

1、十二大

⑴時間:1982年9月。

⑵主要內容:

①確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奮斗綱領。

②鄧小平在會上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⑶意義:從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面旗幟。十二大以后,改革開放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2.十三大:

⑴時間:1987年10月

⑵主要內容:系統闡明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指出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了概括。

⑶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條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后來被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⑷ 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20世紀末,是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注:到20世紀末,我國順利地實現了第

一、第二步的發展目標。全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目前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

3、南方談話

(1)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復雜的局勢,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缺乏信心,對改革開放提出疑問,對黨的基本路線產生動搖。

(2)時間:1992年初。

(3)含義: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發表重要談話,統稱“南方談話”。

(4)內容:鄧小平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5)意義:科學地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回答了長期以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不僅對當時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4、黨的十五大

(1)時間:1997年9月。

(2)內容: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命名為“ 鄧小平理論”。在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 指導思想,作為指引全黨前進的旗幟。

(3)鄧小平貢獻: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于1997年2月19日逝世)

【總結鞏固】

鄧小平理論逐步形成,指引全黨

十一屆三中全會 十二大 十三大 鄧小平南方談話 十五大 1978年 1982年 1987年 1992年 1997年 轉移工作重點 改革開放揭開序幕 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全面展開 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確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強調基本路線不能動搖 總結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 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 指引全黨前進的旗幟 【教學反思】

第8課 城鄉改革不斷深入 【內容標準】

(1)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2)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意義和優越性。知道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原因、意義。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采用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教學要點】

重點: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

難點:城鄉改革及涉及生產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 【導入新課】

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主要標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城鄉改革不斷深入。

【新課探究】

一、聯產承包責任制

1、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安徽、四川農民于1978年底、1979年初率先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2、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的意義

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農民告別了人民公社制度,也推動了中國農村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農村面貌由此發生顯著變化。

4、評價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一項適合于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廣大農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堅持集體經濟(公有制)的前提下,在經營方式上改為分戶承包,自負盈虧,使農民在生產上獲得更多的自主性。

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原因

(1)城鄉經濟交流日益頻繁

隨著城鄉經濟交流日益頻繁,我國城市工業中的有些產品要升級換代,有些產業因用地緊張也要轉移,鄉鎮企業的發展,為轉移部分城市工業提供了方向。 (2)農村經濟開始朝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3)剩余勞動力的客觀存在,大批剩余勞動力逐漸從土地上轉移出來。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意義:

①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②有利于農民學習文化、學習技術。③有利于擴大農民的致富途徑。④有利于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優勢項目。⑤有利于改變城鄉的布局,一

大批小城鎮相繼興起。⑥有利地促進了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3.地位:成為國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為增加國內生產總值、農民收入、出口創匯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國有企業改革

1、城市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

2、國有企業改革的三個階段

①第一階段: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

主要內容:進行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要內容的試點和探索。 2.第二階段:1984年10月至1993年。

中心環節:把增強企業活力作為改革的中心環節。隨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主要內容:國有企業按照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打破“大鍋飯”,開始實行各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 3.第三階段:1993年至今

主要內容: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責任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改革進入轉換機制、制度創新階段。

到2000年底,基本實現了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

。 【小組討論】

1.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優越性體現在哪里?

提示:①責任到戶有利于勞動力的自然調節與合理配置,增強農民生產自主性和積極性,推動農民關心生產、關心市場。②三者得利。農村生產的農產品,“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兼顧國家、集體生產者個人三方面利益,也克服了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③切合實際,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低,農民勞作的個體差異性大,分戶承包適合大部分地區的生產實際。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原因是什么?(參見新課探究) 3.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有何重大意義?(參見新課探究)

4. 如何看待改革浪潮中出現的一些社會現象,如企業破產、職工下崗、東西部差別、環境污染等?

思路提示:①任何一項改革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都會影響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在于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進大多數人的利益。②任何一項改革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困難,甚至挫折。③任何一項改革都是探索的過程,老問題解決了,可能又有新問題出來,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研究,不斷總結,不斷探索,與時俱進。④對于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調控,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科學發展觀,關心和保護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全面發展。

【總結鞏固】

第 8 課 城鄉改革不斷深入

農村首先起步 城鄉改革不斷深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調動農民積極性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有利富民致富促進工業發展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重點改革國有企業 改變經營方式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9課 對外開放逐步擴大 【內容標準】

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為例,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⑴知道經濟特區創設的作用和影響。 ⑵了解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是中國 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 ⑶了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產生的深遠影響。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了解 80年代初經濟特區的創設,90年代初的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21世紀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對外開放逐步擴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充分認識對外開放,從方法論看,是借他人之長,補自身之短的聰明舉措;從現實需要看,是促進中外交流,加快經濟發展的英明決策;從長遠意義來看,是打破封閉,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教學要點】

重點:經濟特區的建立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為以后進一步的開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難點:如何深入淺出的理解加入世貿組織是把雙韌劍。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導入新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史上又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會議作出了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其中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并擴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建設新貌。 【新課探究】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1.經濟特區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建立。1988年劃定海南島為海難經濟特區。 2.意義:

⑴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

⑵對吸引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擴大出口、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等起到了重大作用。 ⑶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⑷特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 思維拓展:

對外開放的開始。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東南沿海城市被設為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課文第52頁小字部分介紹了特區的建設成就和鄧小平的評價。

1985年以后,我國的對外開放梯次推進,逐漸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

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利用地圖加以形象了解開放格局的特點)

建設教師以課本第 53頁最后一段文字為基礎,對創設經濟特區的作用和影響,略加說明,同時,進一步點明,開放最早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

二、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

1.背景: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時間:1990年4月。 3.結果:

⑴已建成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 ⑵初步建立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基本框架。

⑶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取得顯著成就的重要標志。 4.設問:為什么中央在 20 世紀 90 年代選擇上海作為開發的重點?

思路:第一取決于改革開放形勢的需要。 90 年代初,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對外開放也相應地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第二,取決于上海自身的優勢。

出示中國地圖和上海地圖,師生共同分析上海在地理交通,經濟技術,人才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說明上海在中國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上海建設好了,就可發揮其經濟中心城市的作用,帶動長江三角洲及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騰飛。

5.設問:建設上海為什么又要重點開發開放浦東地區?

思路:借助地圖說明浦東具有區位優勢,浦西沿江不臨海,開發余地不大,而且開發成本高。而浦東既沿江又靠海,交通更為便利;有足夠的開發空間,地價低。

強調指出中央對建設上海和開發浦東的定位,即上海要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的中心和長江經濟的龍頭,簡稱“三個中心,一個龍頭”。 由此可見,上海的建設目標是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

6.設問: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思路:鄧小平的關心支持,中央的英明決策,上海人民的熱情和創造力,以及全國人民的支持。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原因: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2.時間: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3.意義:這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4.影響:中國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給我們帶來了各種機遇和挑戰,必將對21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5.介紹:“世界貿易組織”的概況:它成立于 1995 年 1 月 1 日,總部設在日內瓦,由二戰后成立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發展而來。作為一個獨立于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世貿組織又被稱為“經濟聯合國”。它強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行互惠、公平競爭,發展中國家特殊待遇,磋商協商等原則,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和經濟的全球

化進程。

6.討論分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利與弊,舉例說明如何進行調整。

利:有利于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經濟的競爭和合作,它可以繞過某些貿易壁壘,充分發揮自身在制造業,加工業,初級產品等方面的優勢,開拓貿易市場,確保貿易利益。

弊:加入世貿組織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各種權利和機遇,還有各種義務和挑戰,特別是我國的某些弱勢項目,或競爭力低或產品老化或技術不具優勢,或特色不鮮明等。

調整:舉例說明競爭會引起調整。如我國鐵路過去曾被稱為“鐵老大”。近年來,隨著公路和航空等運輸手段的快速發展,鐵路的優勢不再。于是,鐵路部門不得不通過提速,改善服務來提高競爭力,求生存求發展。

【總結鞏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加速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的對外開放逐步擴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建設新貌。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0課 民主法制建設 【內容標準】

說出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能夠列舉《中華人發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重要法律。 ⑵ 了解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

2、過程與方法:

盡量以身邊的事例,以小見大來分析一些問題,如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重要意義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民主建設趨于制度化,法律化的歷程,充分理解建立和健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是確保我國在政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等方面,依法治國的必由之路。

⑵ 宣傳和認識學法知法是青少年學生的必須經歷,守法護法是青少年學生的應盡之責。

【教學要點】

重點: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內容和歷程。

難點:法律建設牽涉到許多法律知識和專門用語,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初中生不易懂。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導入新課:建國以后,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尚欠完善,“文革”期間,又遭到嚴重破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步入正軌,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

【新課探究】

一、依法治國

1.目的:為了促進社會穩定,適應市場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

2.依法治國:1999年,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作為基本方略寫進憲法。說明中國終于找到已經開始步入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康莊大道。 拓展:

⑴ 概念: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實行依法治國,必須要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行政執法制度和司法制度,加強法律教育。

⑵ 完備性 :從 1979 年以來,我國在立法方面成就卓著,建議以課本第 58 頁最后一段小字為基礎,說明我國立法的完備性。表現為

①數量多,截止 2000 年,全國性的法律及其有關決定 380 多件,行政法規 800 多件,地方性法規 8000 多件。

②項目全,有法律、法令、法規、條例等。視情況列表展示部分法律、法規文件的名稱,并對法律、法規的區別略加說明。

③有特色,既符合中國國情,又捍衛了社會主義制度。 1999 年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國”寫入我國憲法,使一治國方略轉化為基本國策。

二、我國頒布的重要法律 1.《刑法》:

⑴1979年7月,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同時還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⑵1997年3月,全國人大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作了重大修訂。 說明:《刑法》是懲治犯罪,實現正義,捍衛國家安全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法律武器。

結合課文第 60 頁正文第一段,議一議我國刑法的四個基本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當原則,罪責自負,反對株還的原則以及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

2.《民法通則》

建議:出示《民法通則》若干條款,讓學生了解民法是管什么事的? 提供幾則民事糾紛的實例,供學生討論,請大家談一談依照《民主通則》該如何處理。

⑴目的: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⑵通過時間:1986年4月通過。 ⑶實施時間:1987年1月起實施。

⑷意義:為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法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村民自治

(1)實施的緣由:適應農村縣以下行政區劃的變化,推進農村的基層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

(2)法律依據:1987年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

(3)村民民主自治的核心內容: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提供幾份農村地區公約或村委會管理條約等材料,讓學生進行具體議論,在哪些方面體現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要求。 (4)意義:

是社會主義民主在農村最廣泛的實踐。也是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密切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

結合課本第 61 頁,第二段的內容為基礎,進行小結,建議向學生強調:實施村民自治,有利于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密切黨群關系,促進農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總結鞏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只有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國家才能健康發展,長治久安。作為青少年,應該認真學習法律,自覺遵守法律,熱情宣傳法律,敢于同違反法律的行為作斗爭。

【當堂檢測】

1、我國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方略寫進憲法是在( A

) A、1999年

B、1998年

C、1978年

D、2000年

2、說明中國終于找到并已經開始步入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康莊大道的是( B ) A、鄧小平理論成為黨的指導思想

B、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方略寫進憲法 C、初步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 D、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

3、1979年強調指出:“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的領導人是( B )

A、毛澤東

B、鄧小平

C、江澤民

D、胡錦濤

4、標志著我國正確調整民事關系規則的民法系統終于有了體系性總體構架的是(

C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頒布

B、《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頒布 C、《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頒布 D、《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頒布

5、我國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權益得以充分保障是因為( C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頒布

B、《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頒布 C、《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頒布 D、《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頒布

6.我國農村鄉鎮以下普遍建立了村委會是在( A )

A.1983年后

B.1984年后

C.1987年后

D.1995年后

7.1987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文件是( D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D、《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8.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實施具有什么歷史意義?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1課 探究活動:城鄉基層民主管理 【活動目標】

從 1983 年至 1985 年,全國農村進行了“撤社建鄉”的改革,并成立村民委員會,作為農村群眾性基層自治組織,村民自治是農村管理體制的大變革。過去在農村實行的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管理體制,現在成立鄉政府,選舉村民委員會,建立一種嶄新的體制,這是管理體制的一種重大變革。其中民主管理:即通過制訂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建章立制實現規范化管理,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了解鄉村基層組織民主管理的程序和內容,從而培養學生調查研究統籌兼顧的判斷,規劃,決策能力,鍛煉收集材料,撰寫報告的文字,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形式】

模擬村委會開會會場。

【活動資源】

1、課文內圖文資料

2、《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3、從網上下載,有關村民自治的資料等。

【活動建議】

1、準備:把全班學生分成 4 組,每小組模擬一個村委員會管理小組,在調查的基礎上草擬村務治理報告書。

2、內容:報告書的內容應反映管理小組在未來數年內管理本村的規劃和措施,建議分為下列幾個部分

生產方面:如何進一步發展本村的優勢,生產項目的特長。(如:甜葫蘆重芷問題,技術加工問題,收購問題。)如何開拓具有長遠意義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等。

生活方面:扶貧、筑路、排水、教育等便民服務。

其他方面:如,愛人養老院;培養專業人才帶動養殖業發展;沼氣池的建設等。

3、程序:

上課前,先把 4 份報告書以壁報的形式在教室陳列展示,以便大家對報告內容有初步了解。

上課時,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模擬村民)介紹報告書的內容。

聽講的同學可以對報告者報出詢問,質疑評判、討論。主講人員應作說明和解答。

4 個小組輪流報告后,由全體同學投票評出最優秀的報告書。

【活動總結】

通過此次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貼近現實,熱愛家鄉,以較真實的感受群眾真正有了當家作主的機會。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2課 民族團結與民族區域自治 【內容標準】

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我國少數民族的分布特點以及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運用對比分析法培養學生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和理解我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和文化,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與進步是繁榮中華民族的康莊大道。

【教學要點】

重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政府為解決民族問題而實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難點:處理好民族問題對維護國家統

一、發展西部經濟的重大意義。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導入: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少數民族同學?(若有的話,請其介紹民族成分)中國除了漢族以外,還有 55 個少數民族。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新課探究】

一、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

1.民族分布格局:大雜居、小聚居。

2.新中國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

具體表現:(從政治、文教、習俗、經濟方面引導學生分析) ⑴保障少數民族平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

⑵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 ⑶保護少數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既反對大漢族主義,也反對地方民族分裂主義。

3.意義:維護和促進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繁榮進步的良好關系。

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含義:是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前提),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由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

2.少數民族自治地方

⑴3級:分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

⑵5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新中國成立前設立)、新疆、廣西、寧夏、西藏。

3.意義

⑴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 ⑵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⑶有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 ⑷有利于把國家的發展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

三、各民族共同繁榮

1.措施:

⑴有計劃地在中西部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

⑵調整少數民族地區單一的經濟結構,發展多種產業。

⑶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投入,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

2.結果:

到20世紀90年代,全國80%以上的少數民族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民族地區的工商業、交通、通訊以及文化教育、衛生事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總結鞏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實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合乎國情,順乎民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真題訓練】

1、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共有(D ) A、5個

B、31個

C、55個

D、56個

2、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分布格局是(A )

A、大雜居、小聚居

B、小雜居、大聚居

C、小雜居、小聚居

D、大雜居、大聚居

3、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的民族政策是( A )

A、民族平等、民族團結

B、民族大融合

C、民族大雜居

D、發展民族經濟

4、中國政府為解決民族問題而采取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B )

A、民族團結

B、民族區域自治

C、民族大雜居

D、民族共同繁榮

5、我國設立的省級民族自治區共有(

D )

A、10個

B、8個

C、6個

D、5個 6.新中國成立前設立的省級自治區是( C

)

A.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B.廣西壯族自治區

C.內蒙古自治區

D.寧夏回族自治區 7.全國80%以上的少數民族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是在( D )

A、20世紀50年代

B、20世紀60年代

C、20世紀80年代

D、20世紀90年代

8、下列不符合“民族平等、民族團結”這一政策的是(

D

)

A、既反對大民族主義又反對地方民族分裂主義 B、保護少數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C、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

D、少數民族必須學習漢語

9、關于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作用,不正確的是( B )

A、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

B、不利于維護國家統一

C、有利于把國家的發展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

D、有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

10、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下列屬于這一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的是(

B )

A、實行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政策

B、有計劃地在中西部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

C、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

11、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產業是( A )

A、農牧業

B、輕工業

C、重工業

D、工商業 12.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前提是( A ) A、接受國家統一領導

B、少數民族當家作主

C、成立民族自治機關

D、自我管理民族事務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3課 祖國統一大業 【內容標準】

(1)簡述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說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2)了解祖國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一國兩制”構想;香港、澳門回歸祖國;臺灣海峽兩岸關系的緩和,實行“一國兩制”的現實性和可能性。

2、過程與方法:運用對比分析法培養學生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高度評價“一國兩制”是具有獨創性的偉大構想,它為中國的統一開辟了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認識臺灣海峽關系的緩和會增進民族感情,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教學要點】

重點:香港、澳門的回歸祖國。

難點:港、澳回歸和處理臺灣問題涉及經濟、統戰等諸多因素。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導入: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階段。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尚未完全統一。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20 世紀的最后 20 年,祖國的統一大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

【新課探究】

一、“一國兩制”的構想

1.目的:為了實現祖國的 完全統一。

2.時間:20世紀80年代初,由 鄧小平提出。

3.基本內涵:“一個國家(前提)、兩種制度”。 4.歷史意義:

⑴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門和臺灣的穩定。 ⑵為中國的統一大業開辟了一條現實的道路。

⑶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方式解決某些歷史遺留問題找到了新思路。 ⑷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作出了貢獻。

二、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1.香港回歸:1997 年7月1日。

2.澳門回歸:1999 年12月20日。 (讓學生講講香港、澳門的回歸之路) 3.意義

⑴是“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 ⑵洗雪了中華民族的恥辱 。

⑶標志著 祖國統一大業邁出了歷史性步伐 。

三、統一大業必將實現 1.海峽兩岸關系緩和:

⑴背景:在“一國兩制”構想的指引下,中共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和措施。臺灣方面逐步放寬對兩岸交流的限制。

⑵現狀:20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兩岸交流日益頻繁。

⑶意義:增進了相互了解和溝通,減少了敵意和誤解,增強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2.海峽兩岸關系前景:

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 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無法阻擋的

3、討論解決臺灣問題還存在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一國兩制在港澳成功實踐、兩岸交流頻繁、大陸和平統一方針的感召、兩岸同胞同宗同源、國民黨在臺灣重新執政、國際社會承認一個中國、臺獨不得人心等等。不利因素:臺獨勢力、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擾與破壞。

【總結鞏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香港、澳門的回歸,說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臺灣與大陸的日益交往的密切,祖國統一是必然趨勢。

【真題訓練】

1、香港回歸是“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這一構想的提出歸功于(

D

) A、毛澤東

B、劉少奇

C、周恩來

D、鄧小平

2、香港回歸祖國的時間是(

A )

A、1997年7月1日B、1999年12月20C、1999年7月1日D、1997年12月20日

3、香港回歸祖國,翻開了香港歷史新的一頁。出席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中國國家主席是是(

A )

A、江澤民

B、胡錦濤

C、鄧小平

D、毛澤東

4、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是在(

D )

A、1984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5、1997年,香港順利回到祖國懷抱,洗雪了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恥辱。香港從此擺脫了(

A )

A、英國殖民統治

B、法國殖民統治

C、美國殖民統治

D、葡萄牙殖民統治

6、兩岸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的局面出現在(

B )

A.20世紀70年代以來 B.20世紀80年代以來 C.21世紀初以來 D.20世紀90年代以來

7、下列關于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B

)

A、是中國人民長期奮斗的結果

B、打破了海峽兩岸人為隔絕的局面

C、洗刷了中華民族的恥辱

D、是“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

8、實施“一國兩制”的前提是( A

)

A、堅持一個中國

B、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C、堅持和平統一

D、實行兩種社會制度

9、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對中國領土占領的標志性事件是(

C )

A、香港回歸祖國

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C、澳門回歸祖國

D、西藏和平解放 10.我國政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是(

A ) A、“一國兩制”

B、和平共處

C、平等談判

D、兩岸兩制

11、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實踐這一構想的地區有①香港特別行政區

②澳門特別行政區

③臺灣

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C)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12、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形成的歷史原因?

13、解決臺灣問題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4課 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 【內容標準】

(1)了解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建立的史實。

(2)以人民解放軍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為例,說明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民海軍和空軍的建立。 我國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通過對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主要的史實的了解,提高學生對有關軍事國防建設的意義和重大作用的認識能力。

2、過程與方法:講述與討論相結合法。說明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人民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巨大成就的了解,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軍的情感。 【教學要點】

重點: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的建立??萍紡娷娕c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 難點:簡明扼要地講請一些軍事術語、武器性能。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提問:中國共產黨是在哪一年建立人民軍隊的?( 1927 年 8 月 1 日)

這支革命軍隊的名稱在戰爭時期有過哪幾次重大變化?(紅軍→八路軍與新四軍→解放軍)由此導入人民軍隊在捍衛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方面所肩負的新的偉大使命 【新課探究】

一、海、空軍的建立

1.背景: 引導學生從歷史教訓和現實需要兩個方面說明建立海軍、空軍的背景。

歷史教訓: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都是從海上侵入中國的。由于清政府的腐敗和閉關鎖國,中國沒有強大的海軍,“有海無妨”,這是導致近代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

現實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海、空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已成為世界軍事發展的潮流。對中國來說,保衛領海,保衛領空,創造社會主義建設的和平安全環境,需

要建立強大的海軍和空軍。

國內,國民黨軍隊仍負隅頑抗;國際,美國對華實行軍事包圍政策。

2.海軍建立: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成立。

1950年,海軍領導機關在北京成立,標志著海軍正式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個軍種。

3.空軍建立:1949年8月,組建空軍第一個飛行大隊。同年11月,空軍司令部成立,標志著人民空軍正式誕生。

黨中央非常關心海軍、空軍的建立。在 1949 年,我軍建立了陸、海、空三軍完備的立體軍事力量體系。 指導學生認識、理解課本上毛澤東主席關于建立人民空軍和海軍的兩幅題詞:“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空軍,保衛祖國,準備戰勝侵略者”,“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4.歷史意義:⑴實現了人民軍隊由單一的陸軍向諸軍兵種合成的轉變。⑵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防實力。⑶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

1.建立時間:1966 年7月1日。

2.目的:為打破西方大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適應現代化條件下的戰爭需要。 3.職責:是人民解放軍中擔任核戰略反擊任務的軍種。

4.發展水平 : 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我國導彈部隊的發展水平。一是發射方式的先進(都是機動發射);二是導彈種類齊全,我國已基本建成有近、中、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戰略防御體系。

5.自衛原則 : 中國政府向全世界莊嚴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核武器。我國發展導彈完全是為了自衛。

三、軍隊建設的現代化

1.背景:世界發達國家的軍事技術突飛猛進。

2.目的:打贏現代技術,尤其是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3.方向:⑴加大對部隊體制、編制調整和改革的力度。⑵兩條途徑:堅持質量建軍,科技強軍。⑶三個目標:全面推進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

4. 結合課本圖片、文字,介紹我軍軍隊建設現代化面的重大舉措: ①人民軍隊正規化建設,實行軍銜制(1955年)。②軍隊裝備現代化,走科技強軍之路。 5.意義:⑴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防總體實力和防衛作戰能力。⑵為保衛祖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鑄起堅固的鋼鐵長城。⑶為改革開放和 現代化 建設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安全保證。

【總結鞏固】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的建立為我國的發展建設做出貢獻;人民解放軍的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說明了我國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真題訓練】

1、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在軍事上對華實行( D )

A、進攻政策

B、武裝政策

C、反攻政策

D、包圍政策

2、主要擔負我國核反擊任務的軍種是( D )

A、海軍陸戰隊

B、空降兵部隊

C、武警部隊

D、導彈部隊

3、我國空軍第一個飛行中隊的組建是在(

B )

A、1947年7月

B、1949年8月

C、1949年9月

D、1949年11月

4、人民海軍正式誕生的標志是( B )

A、東海艦隊的成立 B、海軍領導機關的成立 C、南海艦隊的成立

D、北海艦隊的成立

5、人民解放軍開始實行軍銜制開始于( B )

A、1949年

B、1955年

C、1956年

D、1965年

6、下列屬于我國政府向世界就核武器問題的承諾是(

C )

①絕不使用核武器②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③不對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核武器④不向外出售核武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我國導彈事業發展的背景包括( A

)

①打破西方的核威脅和核訛詐②適應現代化條件下的戰爭需要③與美國抗衡④當時得到蘇聯幫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下列屬于為我國空軍建設奠定基礎的是①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后期繳獲的一批飛機

②國民黨空軍起義人員和飛機

③蘇聯援助我軍的飛機和航空器材

④東北解放區的航校培養一批航空人員A、①②③

B、①

C、①④

D、①③

(

C )

9、中國發展數量有限戰略核武器的目的是(

A )

A、為了自衛

B、提高部隊戰斗力

C、實現軍隊現代化

D、與美蘇抗衡

10、我國有一支著名的“二炮”部隊,指的是(

B )

A、海軍陸戰部隊

B、戰略導彈部隊

C、海軍核潛艇部隊D、空中戰略轟炸機部隊

11、空軍正式誕生的標志是(

A )

A、空軍司令部的成立B、東北航校成立C、組建空軍第一個飛行中隊D、航天部隊成立

12、初步實現了人民軍隊由單一的陸軍向諸軍兵種合成轉變的是(C) A、戰略導彈部隊的建立B、“二炮”的建立 C、??哲姷慕、海軍潛艇部隊的建立

13、分析討論: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核武器?

(提示:研制原子彈不是為了使用原子彈,而是為了打破核壟斷核訛詐,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5課 新中國外交

(一) 【內容標準】

(1)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 (2)講述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大合法席位的恢復、中美建交等知識。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全面辯證分析大國間關系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討論法,增強學生對“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題的”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新中國的外交活動,培養學生自覺關心時事、關心國家大事的意識;增強學生對“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題的”的認識。

【教學要點】

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 難點:萬隆會議。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指導學生看書,讓學生概括課本上新中國成立后在外交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將學生的回答以板書形式寫出。再讓學生逐一討論、分析各項外交成就的具體內容,教師進行補充,并作分析。

【新課探究】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建國之初的外交環境:建議歸納以下三點(教師略作介紹)

帝國主義國家的敵視: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抗美援朝

社會主義國家支持:中國外交向蘇傾斜→中蘇結盟

亞非部分國家獨立:需要互相幫助支持→友好合作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最初提出,是為了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2、提出時間:20世紀50年代初。

3、主要內容: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教師提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涵,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

4、意義:

不僅是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原則,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教師提示: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在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過程中,不論其國家強弱、民族的大小、社會制度的差異,都一視同仁。

二、出席萬隆會議

1.時間:1955年4月,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應邀出席。

2.地點: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

3.中國的貢獻:⑴周恩來提出了亞非國家之間應“ 求同存異”的方針。⑵提出了旨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十項原則。

4.影響:這些原則成為指導國際關系的普遍準則。

教師提示: 出席萬隆會議,建議強調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艱巨性:其一,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破壞。舉例:“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爆炸事件。其二,部分亞非國家的疑懼、誤解。另一方面,重要性:其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廣泛接受。其二,樹立了新中國的外交形象。

思考: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受到與會各同的贊同,那么中國同亞非國家之間的同與異各指什么?

【總結鞏固】

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受到與會各同的贊同,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聲望。

【真題訓練】

1、1955年4月,率領中國代表團應邀出席了萬隆會議的領導人是(A ) A、周恩來

B、毛澤東

C、鄧小平

D、陳毅

2、在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提出并得到與會各國代表普遍贊同的方針是(B )

A、獨立自主

B、求同存異

C、經濟合作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我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 C ) A、日內瓦會議上

B、聯合國大會上

C、周恩來總理1954年訪問印度、緬甸時

D、萬隆會議上

4、不僅是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原則,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的是( B ) A、“求同存異”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獨立自主

D、政治分歧、經濟合作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5課 新中國外交

(二) 【內容標準】

講述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實。

【教學目標】 參見

(一)

【教學要點】 重點:中美關系。

難點:中美關系的演變。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導入。

【新課探究】

三、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時間:1971 年10月的第26屆聯大。

2.意義:是中國外交的巨大勝利,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教師提示: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簡介聯合國創立經過

歷史緣由上,建議說明兩點: 美國阻撓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是為了將中國排斥于國際社會之外,孤立中國,敵視中國;美國長期阻撓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不得人心,其追隨者越來越少。

四、中美建交

1、教師簡介美國 20 世紀 70 年代初調整對華政策的背景:

中美建交是中美雙方調整外交政策,求同存異,要求建立正常關系的必然結果。

A、必要性

美國方面: 20 世紀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美國既同蘇聯激烈爭霸,又陷于越南戰爭的泥坑,力不從心,急于擺脫困境,美國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借助中國的力量牽制蘇聯。

中國方面:中國當時對外既高呼反帝(主要指美國)又突出反修(主要指蘇聯),客觀上樹敵過多,事實上力不勝任。加之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國內動蕩,外交工作多受

牽制,因而需要調整外交戰略。

B、可能性

美國方面: 1969 年新上臺的尼克松總統開始調整對華政策,謀求改善對華關系。

中國方面:中國領導人審時度勢, 從世界和平和本國安全的角度考慮,及時調整對美政策。 舉例:尼克松的就職演說。毛澤東接見美國作家斯諾。

2、經過

⑴被譽為“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是中美關系史上的外交佳話。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上海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步入正?;壍?。

⑵1978 年12月16日,中美發表建交公報。

⑶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教師介紹建交過程要說明以下幾點:

建交的過程是雙方關系逐步積累的結果;建交的難題是關于臺灣問題的交涉;建交的實現是中國外交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成果;建交的成功是中國進一步打開外交局面的大好機遇。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訪美的中國領導人是鄧小平。

3、意義:中美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4、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

5、中美建交的三原則:在臺灣問題上“斷交、撤軍、廢約”。

【總結鞏固】

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真題訓練】

1、1972年,中美領導人實現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時空的歷史性握手,推動了兩國關系走向正?;?,這時的美國總統是( B )

A、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頓

D、布什

2、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是在( B )

A、1970年

B、1971年

C、1973年

D、1972年

3、從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看,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中美從對抗到和解,給我們什么啟示?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6課 走向新世紀的對外關系 【內容標準】

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等史實為例,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亞太經合組織 上海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上海合作組織等知識。通過了解中國對外開放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增強學生對外交工作與經濟發展相互關第的認識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一些活動史實為例,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世紀之交中國的外交成就,認識成功的外交活動使中國的困際志位和作用不斷提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學要點】

重點:亞太經合組織 上海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難點:恐怖組織的概念。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提問:中國是什么時候加入聯合國的?加入聯合國對中國發展有什么重要影響。

【新課探究】

一、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1.背景:20世紀90年代,蘇美爭霸的兩級格局結束,國際關系顯現出 多極化 的發展趨勢,要和平、求合作 、促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流。

教師扼要介紹國際組織的作用:國際組織是發展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交往合作的紐帶,是協調國際經濟、政治關系、調節國際爭端的主要力量,是爭取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

解釋什么是區域性國際組織:區域性國際組織是指位于同一地區的國家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發展本地區的經濟和文化,逐步走向聯合而建立的國際組織。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 101 頁內容,具體認識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性質和作用。通過闡述亞太經合組織對地區經濟所起的重要作用,來說明中國加入這一組織的必要性 2.時間:1991 年,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3.貢獻:2001年,在中國的上海,成功主辦了亞太經合組織年會和第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4.影響:為亞太經合組織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強了人們對恢復世界經濟增長的信心。

二、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中俄等國面臨共同的問題,如邊境違私,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動,邊境貿易,邊境資源開發等。

2、時間:2001年6月,在中國上海。

成立的經過:由“上海五國”組織演變而來,是從軍事合作為主,逐步擴大到政治、安全、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面互利合作。

3、成員國:中國、俄羅斯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4、性質:是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性合作組織。

5、意義:促進了各成員國之間的睦鄰互信和友好合作,對維護本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探索新型國家關系和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教學提示:可先制作一幅六國位置圖或利用《世界地圖》,找出六國的具體位置,重點介紹中俄等國邊界概況。

三、維護世界與地區的和平

1.目前世界局勢的特點: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

2.中國的外交調整:

⑴繼續奉行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積極參與聯合國和其他國際事務。 ⑶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 ⑷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⑸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⑹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3.意義:①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②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進一步提高。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總結鞏固】

外交的成功,有賴于綜合國力;外交的取向,取決于外交政策;外交的成功,得益于外交策略。

【真題訓練】

1、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關系呈現出的發展趨勢是(A )

A、多極化

B、兩極化

C、單極化

D、一體化

2、2001年10月,亞太經合組織第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辦地是(D ) A、東京

B、曼谷

C、莫斯科

D、上海

3、世紀之交,時代的主題是(A

)

A、和平與發展

B、穩定與緩和

C、和平與戰爭

D、信任與團結

4、世紀之交世界局勢 呈現出的特點是( C )

①總體和平,局部戰爭

②總體緩和,局部緊張

③總體穩定,局部動蕩

④總體發展,局部倒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下列有關上海合作組織的表述,正確的是(

C

)

A、是亞太地區重要的政府間政治組織

B、成員國包括中國、俄羅斯等5個國家

C、促進了各成員國之間的睦鄰互信和友好交往

D、是一個全球性的經濟合作組織

6、21世紀初出現了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性合作組織是( B ) A、亞太經合組織

B、上海合作組織

C、上海五國組織

D、世界衛生組織

7、下列事件,不是發生在2001年的是( A )

A、上海五國組織成立

B、中國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年會

C、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D、亞太經合組織第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7課 人民軍隊的光輝歷程——探究活動

(二) 【活動目標】

1、深入了解建國以來人民軍隊發展的光輝歷程,認識我國國防事業的現代化建設成 就,學習解放軍指戰員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

2、通過展示和評比,提高學生組編、表達、分析、鑒賞等能力。 【活動形式】 主題展覽會 【活動資源】

1 、教材所提供的圖文材料

2 、介紹建國以來我國國防事業發展的軍事類、歷史類、科技類、傳記類以及回憶錄等課外書籍和刊物。如《航空知識》、《艦船知識》、《兵器知識》、《當代海軍》、《人民空軍》等。

3 、 反映建國以來人民解放軍軍隊建設、軍人風采、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影視節目。如:中內電視臺第 1 套《軍事天地》,第 7 套《國防時空》、《軍事百科》等。

4、 參觀有關軍事博物館、紀念館,訪問有關軍隊干部、科技人員、現役或退役軍人等。 【活動過程】 1 、籌備階段

(1) 全班同學按專題分工,分成 3 個組分頭準備,專題欄目及其內容舉例如下:

A 科技強軍,有備無患。例:兩彈一星,核潛艇,殲 8 、強 5 、“飛豹”等新型戰機。

B 展現軍容,弘揚軍威。例:海軍導彈驅逐艦出訪、索馬里護航等。

C 文明之師,威武之師。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解放軍進駐港、澳,南京路上“好八連”, 1998 年參加長江抗洪救災等。

(2) 各組通過查閱資料、參觀訪問,收集或自編有關材料。在此基礎上,編排專題性展示欄目,各專欄欄目內還可分成若干個小欄目(小欄目名稱自擬)

(3)各組專欄的展覽形式可以有壁報、黑板報、幻燈、電腦顯示、電視節目等,還可輔以文藝演出。

2 、實施階段

(1)為了加深印象,在課前數天就可將各組專欄陳列在教室內,以供參觀了解

(2)活動課上, 3 個組依次展示各自編排的專欄。每組選男、女同學各 1 人擔任講述員,在規定時間內向其他兩組同學介紹本組專欄的內容。

(3)介紹完畢后,其他兩組的同學可以以參觀的身份在規定的時間內向講述員提問,要求解答(規定提問的人次、時限)。除講述員外,本組同學可以助答。

3 、評比階段

(1) 標準:可設計若干評比事項,例如:內容充實,事例典型;文字簡練,論述到位;圖文并茂,形式生動;講解流暢,語言生動等。

(2)計分:可由各組選用 2 — 3 名同學任評判員(對本組的評分回避),統計時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余分數的平均值,作為各組的得分。

(3)獎勵:按計分成績評出最佳欄目內容獎、最佳編輯美工獎、最佳講解獎、最佳選題設計獎、最佳專欄綜合獎等。其中,前 4 個為分項獎,最后 1 個為團體大獎。 【活動說明】

1 、教師在課前應充分發動和鼓勵學生按組分工合作、分頭準備,積極投入專欄的前期準備和后期制作活動。收集資料、參觀訪問等采訪活動視條件而行,不必強求一律。

2 、展覽會的采編和展示,可以鍛煉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習圖文編輯、影視制作等操作工藝,更能培養個人創作與集體智慧交融的群體協作精神。

3 、課上可邀請解放軍指戰員、軍烈屬或其他有關人員出席。課后,可將展覽內容推薦到學校的宣傳櫥窗或其他公共場所陳列展示,以便更好地擴大影響,發揮教育功能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8課 科學技術

(一) 【內容標準】

(1)知道"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推廣等標志性成果,以及"863"計劃的制定。 (2)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為例,說明信息技術在促進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爆炸成功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 “ 863 ”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等知識;通過認識、了解新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重大意義,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上些杰出科學家成才經歷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爭攀科技高峰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杰出科學家優秀品質和卓越成就的學習、了解,使學生樹立努力學習、爭攀科技高峰的崇高理想。

【教學要點】 重點:“兩彈一星”氣功研制

難點:簡要地講清一些科技原理。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提升一個國家強大的綜合國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天的中國之所以受到世界矚目,一個重要原因是取得了不少重大的科技成就,同學們一定想要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技成果。

【新課探究】

一、“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

(一)學生閱讀教材,掌握下列知識點:

1.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2. 1967年6月,中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

3. 1970年4月,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 人造地球衛星 。

(二)課堂討論探究

1、提問: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早制造了原子彈?第一次在軍事上使用在什么時候?

2、學生介紹中國研制原子彈的艱難歷程

20 世紀 50 年代初,西方大國家多次威脅要對新中國使用原子彈進行核訛詐,為了打破西方大國的核壟斷為核訛詐,中國決定發展自己的原子能事業。

20 世紀 60 年代初,中國正處于經濟困難時期,中國人民省衣節食研制原子彈,當時主持這項工作的張愛萍將軍說:再窮也要有一根打狗的棍。

3、指導學生看教材第 111 頁插圖,并強調:歷經艱難后,于 1964 年 10 月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間隔兩年零八個月,中國第一顆氫彈也成功爆炸,我國國防軍事實力有了巨大的提高。原子彈與氫彈先后成功爆炸,標志著我國跨入了世界核先進國家的行列。

4、人造衛星成功發射

1970 年 4 月,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我國躋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國之列,之后,又多次成功發射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

5、提問:中國最近幾年的航天成就。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升空,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升空,費俊龍,聶海勝繞地飛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搭乘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航天員升空,其中航天員翟志剛實現了出艙太空行走。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相繼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 2009年3月1日16時13分,嫦娥一號衛星在控制下成功撞擊月球。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嫦娥奔月的成功為我國航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以及向包括火星等在內的更深的空間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嫦娥奔月的成功帶給中國人的是加快發展的堅定信心,就如當年中國爆炸原子彈之后全世界華人的欣喜。

二、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

(一)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如下知識: 1.開始:1958年。

2.成功: 1965年9月。

3.地位: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島素。

(二)討論探究

1、指導學生看教材第 113 頁小字內容。了解胰島素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作用。

2、在科學家的努力下,于 1965 年 9 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島素。

【總結鞏固】

通過這一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從事軍事、生物技術方面來說明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與取得成就的重要意義。

【真題訓練】

1、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是在( B )

A、1955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67年

2、下列不屬于我國研制原子彈目的是( D )

A、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威脅和核訛詐

B、加強國防建設

C、奉行自衛原則

D、在戰爭中獲得勝利

3、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后,衛星向地面反復播放的樂曲是(

B ) A、《義勇軍進行曲》

B、《東方紅》

C、《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D、《我的祖國》

4、創新思維:假如你是一名外交部發言人,當某位西方記者針對中國“兩彈一星”提出這樣的觀點:“兩彈一星”對中國周邊國家及亞洲地區構成威脅,對此你如何回答,既駁斥這位刁蠻的記者,又表明中國擁有這些技術的堅定立場?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8課 科學技術

(二)

【內容標準】

(1)知道"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推廣等標志性成果,以及"863"計劃的制定。 (2)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為例,說明信息技術在促進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參見

(一)

【教學要點】

重點: “燦型雜交水稻 ” 的培育; 863 計劃。 難點:簡要地講清一些科技原理。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提升一個國家強大的綜合國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天的中國之所以受到世界矚目,一個重要原因是取得了不少重大的科技成就,同學們一定想要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技成果。

【新課探究】

三、雜交水稻的培育與推廣

1、提問: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是誰?

培育:1973年10月,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xiān)型雜交水稻,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請學生朗讀第 113 頁最后一段小字:了解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的艱辛,閱讀 114頁小字,列舉出多項榮譽,感受成功者的榮耀。

2、學生討論雜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有哪些優點?

雜交水稻具有產量高、抗病毒強、適應范圍廣等優點

3、推廣:1975年,雜交水稻在全國多點種植示范。1976年,開始大面積推廣。

3、探究意義:為糧食大面積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解決中國的溫飽問題做出了卓越貢獻。

4、最新科研成果

超級稻計劃又叫水稻超高產育種計劃,最早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成為國內外農業專家們夢寐以求、力圖攻克的世界難題。近20多年來,這一研究在全世界進展不大。 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中國超級稻計劃始于1996年,起步雖晚卻進展迅速。

由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并經國內育種專家廣泛討論,確定我國超級稻育種的

一、

二、三期目標。

第一期育種目標到2000年畝產達到700公斤;第二期育種目標到2005年畝產達到800公斤;第三期育種目標到2010年畝產達到900公斤。

通過國內水稻育種和栽培專家的共同努力,第

一、二期育種目標已如期實現。“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他有信心在2010年實現超級稻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確保糧食安全實現超級稻一季畝產900公斤,早稻畝產650公斤,晚稻畝產700公斤。 雜交水稻大面積畝產900公斤,這是世界雜交水稻史上迄今尚無人登臨的一個高峰,也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中國專家迎戰世界糧食問題的一個新跨越。

2008年為科研攻關協同建立的三個百畝片試驗基地均設在湖南,分別位于邵陽隆回、郴

州汝城和懷化溆浦。2008年8月21日,隆回召開的湖南省超級雜交稻第三期攻關和“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現場會,取得初步成功,隆回縣率先實現袁隆平超級稻畝產900公斤目標,大面積示范種植部分丘塊畝產沖刺900公斤,尚屬首次。

這意味我國超級雜交水稻攻陷大面積畝產900公斤的第三級難關已現曙光。

四、“863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1、閱讀教材,了解背景:世界高科技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2、明確制定的過程,了解 863計劃的由來和內容。 (1)時間:1986年3月(“863”)。 (2)倡導者:王大珩(héng)、王淦(gàn)昌、楊嘉墀(chí)、陳芳允。 (3)“863”計劃的內容:中國高科技的發展計劃綱要。

3、指導學生看教材第 115頁上圖,議論一下,近幾年中國在高技術領域還取得了哪些成就。

4、總結“ 863 ”計劃順利實施的意義:對中國的高技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增強綜合國力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

1、閱讀教材內容:了解我國網絡技術的發展情況

1986年,中國開始網絡建設。 1994年,正式與國際互聯網接通。

2000年,信息產業已成為中國第一大產業。

2、計算機網絡的具體應用。

A 明確網絡技術的掌握和應用在當代社會的重在性。

計算機網絡不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成為繼書籍報刊、廣播、電視后的“第四媒體”,而且還是一個服務系統,能夠提供形式多樣的手段和工具為用戶服務,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與社會生活。

B 圖文結合明確網絡技術快速發展和黨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分不開的。

C 利用網絡查找信息資料,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總結鞏固】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從事軍事、生物技術、農業、網絡技術等方面來說明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與取得成就的重要意義。我國各領域科技的進步和成功的取得,是中國進步的表現。但相對于世界前沿科技來講,中國科技發展的道路認識任重道遠。

【真題訓練】

1、被譽為“兩彈元勛”和“雜交水稻之父”的分別是(

B )

A、袁隆平、鄧稼先

B、鄧稼先、袁隆平

C、王進喜、袁隆平

D、王淦昌、袁隆平

2、我國提出的“863”計劃是指(

C )

A、研究863項科技創新計劃

B、關于基因組工程的科研計劃

C、加快發展我國高技術的計劃

D、加快發展我國信息產業的計劃

3、2000年,中國的第一大產業是(

B )

A、鋼鐵工業

B、信息產業 C、汽車制造業

D、房地產業

4、下列被稱為“第四媒體”的是(

A

)

A、計算機網絡

B、書籍報刊

C、無線電廣播

D、有線電視

5、古老的漢字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新時代主要得益于(

C

) A、新材料技術的發展

B、能源技術的發展

C、信息技術的發展

D、航天技術的發展

6、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而靠袁隆平。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 A ) A、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B、研制“兩彈一星”獲得成功

C、提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提出“實業救國”的思想

7、當今世界各國把發展高新技術作為進入21世紀的決定性因素,紛紛制定計劃。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的計劃是(

D ) A、“星球大戰”計劃

B、“尤里卡計劃”

C、“2000年科學技術綜合綱要”

D、“863”計劃

8、下列成就是在《863計劃綱要》制定之后取得的是( D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C、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

9、2005年,載人航天飛船經過5天的太空飛行,成功返回地面,本次的英雄宇航員是

(

A ) A、“神舟”六號

費俊龍

聶海勝

B、“神舟”五號

楊利偉

C、“神舟”五號

費俊龍

聶海勝

D、“神舟”六號

楊利偉

10、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科學技術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兩段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新中國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20 世紀中期以后,以航天技術、原子能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為適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取得“兩彈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有了進一步發展,中國在航天技術和運載火箭技術方面都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提出“向科學進軍”,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為院長的中國科學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門、高等院校和地方組成的科學研究體系。1956 年,中國制定《 1956—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把發展以原子彈、導彈為代表的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1978 年,中共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制訂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做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課本內容,分析新中國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提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財政的大力支持;科教興國戰略等等。

11、我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是怎樣發展起來的?你能結合實際談談計算機網絡技術給青少年學生帶來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19課 教育事業的發展 【內容標準】

列舉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史實,認識教育發展在"科教興國"戰略中的地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義務教育的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地位等知識。提高對教育重要性和“科教興國”戰略的認識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對教育重要性和“科教興國”戰略的認識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正確的教育方針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保證; 初步樹立“科教興國 ” 的意識。 【教學要點】

重點:義務教育的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難點: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今天,同學們坐在教室里接受初中階段的學習,享受的就是義務教育的權利,這是國家法律給予大家的權利叫“義務教育”?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對一定年齡的少年兒童實施一定范圍的普通教育,叫做“義務教育”。通俗地說,父母或監護人必須按照政府的法律規定將自己的適齡子女送入學校接受教育 【新課探究】

一、義務教育的普及

1、掌握 1986 年 4 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把基礎教育納入法制軌道,開始依法實施九年義務教育。 開始時間:1986年4月。

法律依據: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2、實施成果:到2001年底,占全國人口85%的地區已基本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

3、指導學生看 117 頁和 118 頁四幅插圖及課文小字,了解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概況。

1 )、教育的初步發展,農村小學入學人數大幅增加

2 )、鄧小平教育要“三個面向”的題詞,是新時期教育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戰略方針。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3 )、推行《義務教育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1989年開始我國實施了一項幫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公益事業希望工程。圖為“希望工程——托起明天的太陽”宣傳照片。

4 )、一對師生正走在希望小學的路上。

4、普及義務教育的歷史意義

⑴不僅給中國的基礎教育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⑵而且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

1.20世紀50年代初,進行院系調整,較大發展。 2.“ 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 3. 1977年,“文革”中廢棄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復。 4.改革開放的20年,高等教育體系形成。

(①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

②培養層次分明

③辦學形式多樣

④學科門類齊全)

5.20世紀90年代,開始改革高等教育體制。優先發展,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 (1)改革目的:①適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的需要。 ②優化教育結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③理順政府、社會和高校之間的關系。

④建立和完善政府統籌規劃和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社會自主辦學的新體制。

(2)意義:高等院校的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擴大,高校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更趨合理,初步實現了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結鞏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經過 20 多年的改革和調整,我國已形成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辦學形式多樣、學科門類齊全、培養層次分明的高等教育體系。

【真題訓練】

1、九年制義務教育屬于(

B )

A、小學教育

B、基礎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2、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明確提出要把( B )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A、科技

B、教育

C、文藝

D、體育

3、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奠基工程是( C )

A、高等教育

B、學前教育

C、九年制義務教育

D、高中教育

4、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開始于(

D )

A、20世紀60年代

B、20世紀70年代

C、20世紀80年代

D、20世紀90年代

5、1989年我國實施了一項幫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公益事業,稱為(

C ) A、“春蕾計劃”

B、“863”計劃

C、希望工程

D、“211工程”

6、1986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我國開始實施( C ) A、六年制義務教育

B、八年制義務教育 C、九年制義務教育

D、十二年制義務教育

7、占我國人口85%的地區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在(

D

)

A、1978年初

B、1986年底

C、2000年初

D、2001年底

8、 “文革”結束后,經過20多年的不斷改革和調整,我國形成了(C)的高等教育體系

①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

②培養層次分明

③辦學形式多樣

④學科門類齊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9、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C )

①優化教育結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②理順政府、社會和高校之間的關系

③建立和完善政府統籌規劃和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新體制 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0、我國黨和政府尤其重視基礎教育發展的主要表現是頒布了( D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D、《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1、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時間是( D

)

A、1978年9月

B、1980年5月

C、1983年9月

D、1986年4月

12、義務教育的普及面臨哪些問題?

13、文革后,我國的教育事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你能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教育對“科教興國”戰略的意義嗎?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20課 文化藝術與體育 【內容標準】

了解我國文化藝術和體育事業的主要成就。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文革”前新中國文化藝術的主要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藝術的創新和主要成果 建國以來我國體育事業的主要成就與大事。培養學生口頭表達、概括整理、即興表演等方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活動,培養學生口頭表達、概括整理、即興表演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新中國文化藝術和體育事業的巨大成就,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激發學生的拼搏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教學要點】

重點:新中國文化藝術和體育事業的巨大成就。

難點:本課內容豐富,知識廣泛,人物事跡多,通過學生活動完成教學任務,需要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你知道新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的片名嗎?北京申奧成功,將主辦 2008 年夏季奧運會,那么新中國首次參加夏季奧運會比賽是在哪一屆?。 【新課探究】

一、文化藝術的繁榮

1、初放光芒 1949 - 1966(文革前):

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指導下,文化藝術工作者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 A 、讓學生看課本第 123 頁上圖:電影《青春之歌》劇照。教師可對劇情作簡單介紹。

再讓學生寫出三總影響較大的電影或電視連續劇,并對其中的一部作扼要的解說。

這階段,電視局未普及,進影劇院是欣賞文藝演出最主要的形式,其中電影最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其中《林則徐》和《青春之歌》是當時兩部佳作。

提問:林則徐與中國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有關?介紹這一歷史事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和林則徐的歷史地位。

B 、讓學生看課本第 123 頁下圖:昆劇《十五貫》劇照。請一位學生簡要介紹《十五貫》的劇情,并說出一位著名的昆劇藝術家的名字。

請學生看課本第 124 頁下圖: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紀念徽班進京 200 周年、振興京劇觀摩研討大會開幕式上與京劇演員的合影。提問:這么多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與京劇演員合影,說明了什么?我們今天為什么還要上演這些古裝戲?你知道京劇有哪些主要的角色嗎?

在 19 世紀以前影響最大的劇種是昆曲,但 20 世紀前半期一度瀕臨衰亡,新中國成立后,在雙百方針的指導下《十五貫》演出成功,昆曲重獲新生。

請班級會唱昆曲、京劇的學生上臺演唱一個片段,或播放一段昆曲或京劇名曲的錄音。

C 、第一部彩色電影戲劇片《梁山伯與祝英臺》。

2、百花凋零 1966 - 1976(文革中): 文化藝術備受摧殘。

3、走向繁榮: 1976 以后(改革開放后)

文化藝術迅速由復蘇走向前所未有的繁榮。主要表現:

在藝術手法上,繼承傳統、借鑒國外經驗,大膽創新,流派紛呈 ; 在創作題材上,視野開闊,勇于拓展,出現了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趨勢。 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藝術生機勃勃,頻頻舉行各種大型藝術活動。 改改革開放20年,我國電影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影片有《紅高粱》、《老井》、《一個都不能少》等。

二、體育事業的突飛猛進

1 、讓學生閱讀課文,并列舉出新中國體壇最重要的四件大事。

1 )、 1973 年恢復在亞運聯合會的合法席位。

2 )、 1979 年重返奧委會

3 )、 1984 年首次參加夏季奧運會 (美國洛杉磯23屆奧運會,許海峰獲射擊金牌,實現金牌零的突破。) 4)、2000年,中國在第27屆奧運會上名列金牌榜第三位。(澳大利亞悉尼) 5)、2001年7月,北京取得 2008 年第 29 屆夏季奧運會主辦權。 6)、2004年,中國在第 28屆奧運會上名列金牌榜第二位。(希臘雅典) 7)、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我國獲得51金名列金牌榜第一位 2 、新中國體育中的“第一”

結合課本第 126 頁的三幅圖,教師簡介我國三位運動員:

中國運動員在國際比賽獲得的第一個冠軍的吳傳玉,

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記錄的舉重運動員陳鏡開

中國第一個破世界田徑記錄的女子跳高運動員鄭鳳榮

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

中國第一枚奧運金牌 :許海峰男子手槍50發慢射金牌

3、以“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的動人一幕”為題,請學生上臺作 3 分鐘即興演講。

4、新中國成立后,根據“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方針,群眾體育運動廣泛開展。請學生上講臺講一講“我最喜歡的一項體育活動”。 【總結鞏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的文藝和體育為何繁榮昌盛?原因在于,黨和國家的關心和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文體工作者的努力創新,等等 【真題訓練】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轟動一時的電影是(

B

) A、《大決戰》

B、《林則徐》

C、《開國大典》

D、《梁山伯與祝英臺》

2、新中國首次參加夏季奧運會,實現金牌“零的突破”是在(

A ) A、1984年

B、1996年

C、2001年

D、2004年

3、1999年獲得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作品是(

A

) A、《一個都不能少》

B、《老井》

C、《東方紅》

D、《紅高粱》

4、中國獲得200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是在(

B ) A、1989年

B、2001年

C、1992年

D、2002年

5、下面不屬于新中國誕生后的文藝作品的是( D

) A、《東方紅》

B、《青春之歌》

C、《林則徐》

D、《狂人日記》

6、改革開放20年,我國電影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影片有(

D

)

①《東方紅》②《青春之歌》③《紅高粱》④《老井》⑤《一個都不能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7、被稱為“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是(

A )

A、昆曲《十五貫》的演出成功

B、電影《林則徐》的演出成功

C、《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演出成功

D、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演出成功

8、為新中國奪得第一塊奧運金牌的運動員是( B

)

A、容國團

B、許海峰

C、鄧亞萍

D、李寧

9、2008年,中國將要舉辦的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是(

D )

A、第26屆

B、第27屆

C、第28屆

D、第29屆

10、探究:你說如今的中國是世界上的一個體育強國嗎?

11、試分析我國文藝和體育繁榮昌盛的原因? 【教學實踐與反思】

第21課 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 【內容標準】

(1)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2)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為例,說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勞動就業制度的變化 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的史實,分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等,通過分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分析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各類社會保障制度,增強學生的法制法規意識和風險保障意識,加深對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熱愛之情。

【教學要點】

重點: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其意義。

難點:社會保障制度的一些專用名詞和具體操作環節。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現在,在許多報刊和雜志上,經??梢钥吹秸嬲摰母鞣N招聘廣告和“個人自薦“求職材料。這一現象在改革開放前從未有過。這是勞動就業制度改革后出現的新情況。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一新情況。

【新課探究】

一、勞動就業制度的變化

1.新中國初期:實行“統包統配”勞動就業制度。

介紹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城鎮勞動就業實行“統包統配”,即工作崗位無須自己尋找,全由國家統一分配、安排。

請學生思考、討論,這種完全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的做法,有什么弊端 ? 學生討論回答后 , 教師歸納:養成工作上“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不利于人才特長的發揮,企業用人不能擇才而用,個人擇業不能揚長避短等。

2.改革開放后:

⑴改革:從“統包統配”,通過各種形式的勞動就業和勞動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過渡到完全由市場調節。

⑵新的勞動就業模式:勞動者自主就業 ,市場調節就業,政府 促進就業 。 請學生討論,這一新的勞動就業模式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什么積極作用?

教師歸納:有助于人才的特長發揮,有助于合理配置人才資源,鼓勵人們更努力地學習、研究業務。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幾幅圖片,具體了解勞動就業制度改革后出現的可喜現象。

⑶法律保障:國家頒布實施《勞動法》,從法律上保障了企業 自主用工,個人自主擇業的權利。

課本第 133 頁下圖:這是政府的再就業服務中心為失業人員免費提供就業服務。

課本第 134 頁上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勞動就業的范圍在不斷擴大。

課本第 134 頁下圖:介紹的是自主擇業,開設個體餐館“先富起來”的典型。

以上三幅圖片資料反映了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起來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1. 簡略介紹新中國初期:初步建立起適合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如城鎮職工養老保障制

度、公費醫療制度等。

2.改革開放后

請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為什么要改革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可總結為兩大原因:一是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有明顯的弊端;二是勞動就業制度改革后,職工的養老、醫療保障以及企業下崗失業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就更加顯得突出。因此,迫切要求建立適合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新的社會保障體制。

⑴主要問題:出現下崗現象,城鎮失業人員 基本生活、養老、醫療等方面缺乏保障的社會問題也凸現出來。

⑵改革方向:建立 統一的、覆蓋全社會的的社會保障新體制。

⑶先介紹我國在建立社會保障新體制方面已經取得的成果

保障制度:建立起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 、失業保險 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

⑷主要特點: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

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障費用由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個人三方分擔。

⑸再請學生思考與討論:兩種社會保障制度有哪些主要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教師進行補充,并歸納為下表:

兩種社會保障制度比較

改革后的社會保障制度

改革前的社會保障制度

實施背景

在市場經濟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實施

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下實施

費用支付

個人繳納部分費用

由國家或單位支付

管理方式

實行社會化管理

由單位管理

保障范圍

社會保障得到完全實施

社會保障不能完全實施

保障效果

自我保障意識的強化

自我保障意識淡薄

相同點

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保障制度

都不同程度上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起到過重要作用

請學生議一議:除了以上這些社會保障制度中提供的保障外,還可以通過哪些渠道獲取社會保障?

提問:有誰投保過人身保險?請一位投保過保險的學生講一講保單的大體內容。

【總結鞏固】

市場經濟和社會化保障缺席實施后,我們應該增強保險意識,在國外,我們的保險意識很強,我們中國人的保險意識也逐漸地在加強,外國人往往將相當一部分的收入投入保險,用現在的錢買未來的保障。

【真題訓練】

1、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建立的就業制度是(

C ) A、自主擇業

B、市場調節就業

C、“統包統配”

D、雙向選擇

2、從法律上保障了企業自主用工、個人自主擇業的權利的是(D) 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華東師大初中歷史教材范文第5篇

教學目標:概述本學期教學內容,安排預習任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一周(即2012年9月5日) 課 題: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教學目標:

1、了解鴉片走私對中國的危害,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

2、《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3、了解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教學重點: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哪一位同學能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朝代按順序排列下來?(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朝代,而且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它不但經歷了中國社會向近代化的轉變,而且還遭受了外國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學習清朝歷史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來了解中國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學們能: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從歷史中得到借鑒和經驗。

【講授新課】:

一、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1、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①英國的發展:尋找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成為英國發展迫切需要的條件。

②中英貿易:為了扭轉貿易上的逆差,英國商人開始非法向中國輸入可以牟取暴力的——鴉片。

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損害身心健康(吸食者達200多萬人、十數省,有官員、紳士、幕僚、兵丁和太監。);吏治敗壞,軍隊戰斗力下降;白銀大量外流(20年間流失1億元以上,為流通總額的1/5),造成政府統治危機。

鴉片流毒對中國的危害讓許多有識之士深感憂慮,他們上書給道光皇帝希望可以禁煙,但并為引起朝廷重視。后林則徐又上書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問:為什么道光皇帝采納了林則徐的禁煙請求?)

3、林則徐虎門銷煙:

①林則徐禁煙:

問:林則徐到達廣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煙措施和主張?通過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則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措施有力:收繳鴉片、嚴懲販運、虎門銷煙。主張合理;不禁止中外正常貿易??梢钥闯隽謩t徐禁煙堅定,而且有遠見-不盲目排外。 ②虎門銷煙:

引導學生講述“虎門銷煙”的故事。時間: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地點:虎門海灘;鴉片量:110多萬公斤;過程:15丈方池、鹽鹵、石灰、涵洞; 反映:中國百姓——揚眉吐氣,外國商人——欽佩。

問:虎門銷煙起到了一個什么作用?(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

二、經過和結果——中英《南京條約》:

1、鴉片戰爭的起因和經過: ①起因: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根本原因——保護鴉片貿易。除此之外,還要強調:在同清政府的交往中,英國人發現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及清朝官員的腐敗、軍隊的廢弛,因此不遠萬里發動戰爭。

②經過:指導學生通過識別歷史地圖的方法,簡單了解鴉片戰爭的經過,能正確認識鴉片戰爭的性質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討論:你能說出鴉片戰爭的性質嗎?中國在這場戰爭中落敗的原因是什么?(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經濟落后、政治腐敗、武器落后等。)

2、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指導學生通過列表格的形式識記《南京條約》的內容和造成的影響,并了解英國人侵略中國的實質。 中國社會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三、魏源發奮編著《海國圖志》:

1、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2、魏源編著《海國圖志》: 問:《海國圖志》是一部介紹什么的書?你能說出并解釋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嗎?你認為“師夷長技”能夠“制夷”嗎?

小結:

鴉片戰爭的烽煙使中國蒙受了羞辱,中國歷史發生了轉折。對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問:你能說出有哪些危害嗎?(領土完整被破壞、主權受損害、白銀外流、市場被強占、資源被掠奪、人民負擔日益加重。)當然,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鴉片戰爭在客觀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積極變化。問:你能說一說有哪些積極變化嗎?(封建的自然經濟解體、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1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1課 鴉片戰爭的烽煙

一、虎門銷煙

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2.林則徐廣州禁煙

二、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鴉片戰爭

2.中英《南京條約》

割地:香港島――領土完整遭破壞

賠款:2100萬元――增加財政負擔

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自然經濟被解體

關稅協定――喪失主權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師夷長技以制夷”

備課時間:第二周(即2012年9月10日) 課 題: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

教學目標:

1、 了解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事實;

2、 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及經過;

3、 講述太平軍痛打洋槍隊及左宗棠收復新疆事跡。

教學重點: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左宗棠收復新疆。

教學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復習提問上節課的重點知識導入本節課。 復習:《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導入:鴉片戰爭后,列強從中國獲得了許多權益,但他們并沒有就此滿足,中國的劫難仍在延續。

【講授新課】: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⑴戰爭經過:指導學生通過辨析歷史地圖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簡單經過。

⑵火燒圓明園: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問題:①圓明園是一座什么樣的園林?

②侵略者對它進行了怎樣的搶掠?

③為什么說圓明園的被毀是人類文明的一次浩劫?

④面對侵略者的野獸行為,清朝統治者又如何對待?(咸豐帝逃到承德,奕忻與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

⑤通過“火燒圓明園”這個歷史事件,你認為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英法侵略者的強盜嘴臉;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2、沙俄趁火打劫: 指導學生掌握“列表法”、“識別歷史地圖法”,來充分強調沙俄的趁火打劫。

讓學生對照《俄國割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和《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領土表》來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國哪些領土?面積有多大?割占領土共計150多萬平方千米。相當于中國現有面積的5/32。

面對著深重的劫難,中國人民也在進行著不斷的抗爭。

二、太平天國起義和左宗棠收復新疆:

1、太平軍痛打洋槍隊:

面對著外來侵略日盛和清政府的日益腐敗,1851年,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指出: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農民起義肩負著反封建和反侵略雙重任務。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太平軍痛打洋槍隊”的史實??偨Y:地點——上海及其附近青浦、太倉,浙江慈溪;戰果——繳獲了大量武器,破敵營30多座,活捉副領隊,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影響——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滅了侵略者的威風。

2、左宗棠收復新疆:

⑴背景:要讓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并沒有因戰事結束而得到安寧。相反,侵略者的野心進一步大增,開始紛紛將魔爪深入中國邊疆地區。

⑵經過:第一步:軍事上,消滅阿古柏,收復新疆大部分。第二步:以軍事為后盾,通過曾紀澤的外交談判收回伊犁,從而完成整個新疆的收復。

⑶意義:左宗棠收復新疆保衛了中國的西北邊疆,遏止了侵略者的進一步擴張,有效的維護了中國領土不受侵犯。

小結:

鴉片戰爭后,侵略者并沒有因《南京條約》的簽訂而停止侵略中國,清王朝也并沒有因割地賠款而獲得安寧,相反侵略者得寸進尺。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

劫難:1.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2.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抗爭:1.太平軍痛打洋槍隊

2.左宗棠收復新疆

3

備課時間:第二周(即2012年9月12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評講練習冊第一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三周(即2012年9月17日) 課 題:第3課 甲午中日戰爭

教學目標:

1、了解甲午中日戰爭起因和經過;

2、掌握《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重點: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鄰邦。但近代以來,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并將其定為基本國策,由此積極對外擴張,先后侵略其近鄰:中國的臺灣和朝鮮,迫使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894年,又尋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甲午中日戰爭。這場戰爭對兩國歷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講授新課】:

一、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

1、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

4 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后,確立的國策和發展方向。。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長期以來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和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

2、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

由于“黃海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一役,我將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簡單的連貫起來。

3、黃海海戰:

① 掌握海戰的大體經過。②能夠通過學過的史實,對鄧世昌等抵抗將領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思考: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為什么會失敗?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考慮:①從日本方面:蓄謀已久;②從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軟弱、政策的失當。

二、《馬關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后,日方揚言進攻北京。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 指出:《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機。

三、瓜分中國的狂潮:

背景:爭奪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突出特點;《馬關條約》也刺激和加劇了列強對中國的爭奪。

展示“19世紀末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局圖”。了解《時局圖》中的熊、狼、蛙、鷹、虎、太陽各表示著哪個國家?展示了當時的什么現實狀況?

小結:

19世紀末期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以及瓜分中國狂潮的出現使中國民族的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圖存的探索。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3課 甲午中日戰爭

一、黃海海戰 1.日本發展狀況 2.戰爭經過及結果

二、《馬關條約》 1.簽訂時間、代表人物

2.內容及影響

三、瓜分中國的狂潮

5

備課時間:第三周(即2012年9月19日) 課 題: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1、八國聯軍侵華起因經過及結果;

2、《辛丑條約》內容及影響;

3、義和團反侵略斗爭。

教學重點: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辛丑條約》的影響;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歷史進入20世紀,中國的主權和國家尊嚴再一次遭到破壞。八國聯軍的侵華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的簽訂也使中國人民陷入了苦難的深淵。

【講授新課】:

一、八國聯軍攻占北京:

1、八國聯軍侵華借口——義和團:

分別介紹八國是哪八國,義和團是個怎樣的組織,它的成員是什么人等。

2、八國聯軍侵華過程:

第一階段:從1900年6月發動戰爭到廊坊阻擊戰。第二階段:從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的暴行:

①北京淪陷后,清朝統治者如何對待? ②義和團的命運如何?

③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的暴行。

二、《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簽訂:

1901年9月;清政府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等國簽訂。

2、《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帝國主義全面掠奪的本質也暴露無遺,清王朝完全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這一條約的簽訂,也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和外交上,《辛丑條約》對中國的損害較之以前的不平等條約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小結:

進入20世紀后,新世紀的曙光并沒有給中國人民帶來絲毫喜悅,相反,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使古老的中華民族陷入災難的深淵,雖然有義和團和部分清軍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資本主義制度、清政府的腐敗等原因,這種弱勢中的反抗還是失敗了,清王朝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代理人。中國怎樣才能不受外辱?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已開始在積極的搜尋救國之路。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6

板書設計:

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借口——義和團運動

過程——廊坊、楊村阻擊戰

暴行——圍攻外國使館、教堂

結果——《辛丑條約》1901年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備課時間:第四周(即2012年9月24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評講練習冊第三第四課時,復習第一單元。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四周(即2012年9月27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第一單元測驗。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五周(即2012年10月1日)課 題:無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國慶黃金周放假

備課時間:第五周(即2012年10月3日) 國慶黃金周放假 課 題:無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六周(即2012年10月8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評講第一單元測試卷。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9

備課時間:第六周(即2012年10月的10日) 課 題:第6課 近代工業的興起

教學目標:

1、洋務運動及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以及近代交通和通訊事業的發展;

2、民族實業家張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歷史人物的事跡。

教學重點:從“‘自強’到‘求富’” 、“狀元實業家”。 教學難點: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近代中國的劫難,使得許多有識之士開始尋求中國的變革。而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中國的資本主義開始產生和發展起來,這為維新派實行變法革新,革命派實施武裝斗爭、推翻帝制,先進知識分子掀起“新文化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起到了決定作用。

【講授新課】:

1、洋務派及洋務運動的概念:

2、洋務運動的內容:

對于洋務運動的內容,通過兩個時期——早期、后期,來進行介紹。

早期 后期

口號 “自強” “求富” 行動 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籌建新式陸海軍 創辦民用工業 表現:①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制造總局。

②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成立福州船政局。 ③籌建了北洋、南洋和附件三支海軍。

①李鴻章創辦了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企業;

②張之洞創辦湖北織布官局和漢陽鐵廠等企業。

二、洋務派——輪船、鐵路與電報業的出現:

1、輪船、鐵路與電報業的出現:

由于軍事工業的興建帶動了民用工業的發展,這一時期發展最為迅速和突出的民用部門是:交通和通訊事業??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實力擴張

2、洋務運動的地位和作用:

消極作用——洋務運動這種革新是基于統治階層內部的,只是統治階層為了鞏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徹底的,很保守的。其“自強”和“求富”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加強軍隊的戰斗力,以便更好的鎮壓人民的反抗、抵御外國侵略,使統治得以鞏固。

積極作用——它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促其形成、發展的作用。在洋務運動的帶動下,中國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出現并壯大,軍隊戰斗力大大加強。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侵略勢力的經濟入侵。而且代表著新生產力的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客觀上瓦解了封建生產關系;同時,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也開始傳播,因此洋務運動間接的推進了中國革命。

三、愛國知識分子——狀元實業家:

1、代表人物——張謇:

首先,介紹愛國知識分子創設實業的背景。

2、愛國實業家興辦實業的艱難: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興辦實業是非常艱難的。(因為他們要遭受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

10 勢力的雙重壓迫。)

如果說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為了民族大義犧牲了個人利益,體現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那詹天佑則在科技創新上掌了中國人的志氣,振奮了民族精神。

四、愛國知識分子——詹天佑與京張鐵路:

1、詹天佑:

背景:要在從北京到張家口這一特殊地段上修建鐵路,外國人認為是十分困難的,而中國人自己修建更是不可能的。詹天佑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不迷信權威、勇于挑戰困難、大膽創新設計。)

2、京張鐵路:意義?(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筑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小結:

自洋務運動開展以來,中國開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工業的興起,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涌現出了張謇、詹天佑等一批愛國知識分子,中國近代化的道路雖步履維艱,但前途是光明的。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6課 近代工業的興起

一、從“自強”到“求富”

1.洋務派

2.洋務運動:自強、求富 3.評價

二、輪船、鐵路與電報業的出現

三、狀元實業家 1.背景 2.評價

四、詹天佑與京張鐵路

備課時間:第七周(即2012年10月的15日) 課 題:第7課 維新變法運動

教學目標:

1、嚴復的主要思想,及其對近代思想發展的積極影響;

2、“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分析評價戊戌變法。

教學重點: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和嚴復的主要思想。 教學難點:戊戌變法的社會影響和失敗的原因。

11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指導學生閱讀導言后,指出:“維新變法”是以救國為宗旨變法運動。

【講授新課】:

一、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

首先介紹公車上書的背景,接著講述其意義。

二、警世洪鐘《天演論》

首先向學生介紹嚴復這個人物,接著詳細闡述嚴復的主張,最后引導學生評價嚴復的思想。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

三、短暫的“百日維新”

1.“百日維新”開始的標志——“明定國是”詔書 2.維新變法內容

3.維新變法的經過和結果 4.討論戊戌變法為什么會失敗

小結:

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還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更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7課 維新變法運動

一、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 1.公車上書的背景 2.意義

二、警世洪鐘《天演論》:主張、評價

三、短暫的“百日維新” 1.開始的標志 2.變法內容 3.經過和結果 4.評價

12

備課時間:第七周(即2012年10月的17日) 課 題:第8課 辛亥革命

教學目標:

1、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精況,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重點:辛亥革命。

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每年國慶節期間,北京天安門廣場南側都矗立孫中山的巨幅畫像。人們稱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的先行者,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習了本課你將得到答案。

【講授新課】:

一、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1、同盟會創立背景——創立興中會;

2、同盟會成立;

3、同盟會的革命綱領、目標和旗幟。

二、武昌起義

1、武昌起義的背景:簡單介紹革命黨人領導的武裝起義。

2、武昌起義的經過:詳細介紹起義的經過。工程八營的革命黨人于10月10日晚八時半率眾起義,打響了武裝起義第一槍。起義勝利以后,革命黨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權,組成了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頒布軍政府告示。廣大革命群眾踴躍參加革命軍,武昌起義震動全國。

3、武昌起義的影響:到11月9日,全國有10多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

三、中華民國的成立

1、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下令定國號為中華民國,以本年為民國元年。孫中山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

2、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師:1912年為民國元年,那么1949年為民國多少年?(教師介紹一下,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方法。)民國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被迫下詔退位,清朝統治結束。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從此廢除。

小結:

辛亥革命已經有了九十多年的歷史,辛亥革命的先輩們為之奮斗、為之獻身的理想,今天已經成為光輝的現實。辛亥革命的先輩們開創的偉大事業,正是由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繼續推向前進,以此加強學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13

板書設計:

第8課 辛亥革命

一、孫中山創立同盟會

1、1894 美國檀香山 興中會

2、1905 日本東京 同盟會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3、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二、武昌起義 經過 結果 影響

三、中華民國的成立

1、1912年1月1日 孫中山 南京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2、清朝統治崩潰、封建帝制結束、民主共和; 《華民國臨時約法》

備課時間:第八周(即2012年10月的22日) 課 題:第9課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

教學目標:

1、知道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舉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們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

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意義、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鋒芒指向孔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辛亥革命趕走了皇帝,迎來了共和。但袁世凱上臺后的倒行逆流,又使人們陷入了無邊的憤怒與彷徨之中,救國救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一些進步知識分子找到了“德先生”和“賽先生”,這兩位“先生”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什么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新課: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

【講授新課】:

一、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1、新文化運動產生的背景;

2、陳獨秀與《新青年》: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和發起者;新文化運動的四點內容。

二、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首先,簡單介紹胡適其人及其主要思想;然后,詳細討論分析胡適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

三、新文學的巨匠——魯迅

14 首先,以學生自由發言為主,簡單整理魯迅的主要簡歷;然后,指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內容和新文學的形式結合起來,樹立了新文學的典范。反映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記》、《孔乙己》和《藥》。

小結: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十分深遠,它是中國近代的一場思想啟蒙運動,激發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熱情,促使人們沖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羅網,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這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很快席卷了整個中華大地。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9課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

一、背景:反對袁世凱提倡的尊孔復古逆流

二、興起:

1、 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2、 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3、 主要陣地:《新青年》、北京大學

4、 兩面旗幟:民主和科學

三、內容:四提倡,四反對

四、發展:1917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謅議》

五、意義: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

備課時間:第八周(即2012年10月的24日) 課 題:第10課 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

教學目標:

1、了解京師大學堂的創辦、科舉制度的廢除;

2、知道《申報》和商務印書館,了解它們的特色和意義。

教學重點:知道中國近代教育的發端和早期的大眾傳播媒體產生的基本史實,了解它們對于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比較真切地感受到這些文化教育事業的變化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15 【導入新課】:

教師先提問一名學生,請他說說現在的學習科目有哪些,然后請他說說這些科目在中國最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設立的。然后引出本課課題——“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

【講授新課】:

一、京師大學堂的開辦

從三個方面介紹京師大學堂——誕生、地位、影響。

二、廢科舉,興學堂

引導學生回憶科舉制確立的過程以及帶給社會的影響。然后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到了近代科舉制卻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下,迫于社會的壓力,清政府進行了以制訂新學制、開辦新式學堂、廢除科舉制度為標志的教育改革。 1. 新學制的制定——《奏定學堂章程》; 2.各級新學堂的開辦; 3.科舉制度的廢除。

三、《申報》的創辦

四、商務印書館的興辦

小結:

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說一說中國近代的教育文化呈現出什么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10課 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

一、京師大學堂的開辦

二、廢科舉,興學堂

三、《申報》的創辦

四、商務印書館的興辦

備課時間:第九周(即2012年10月的29日) 課 題: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教學目標:

1、了解照相與電影的出現;

2、了解剪發辮,改稱呼運動;

3、了解服飾的變化。

教學重點:剪發辮,改稱呼。

教學難點:了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生活面貌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不少新事物、新氣象。不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稱呼,還是人們日常的穿戴,都在除舊布新。你指的它們是怎樣變化的嗎?

【講授新課】:

一、照相與電影的出現

1、學生講述自己對照相的感受,以社會現象說明照相在現實生活中的普及。激發學生對照相技術起源的探究欲望。

2、學生以資料展示的方式來說明照相技術的誕生經過。

3、學生讀課文了解照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及在中國產生的影響。

4、學生展示資料介紹電影的發明和電影業的發展概況。電影在中國的傳播。講解中國首次放映電影的場面,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解決幾個基本問題:(1)中國第一次放映電影是何時?在當時產生了什么反映?中國 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么?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概況如何?

二、剪發辮,改稱呼

人物稱呼、發式的不同分析民國初期在稱呼、發式方面的變化,并讓學生分析討論發生變化的原因。

三、服飾的變化

了解此時中國其他占重要地位或有特色的服飾,引導學生對中山裝進行探究,加深對中山裝意義的理解。

小結:

社會生活的變遷和發展,體現了人們敢于創新的精神,順應了歷史的潮流。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照相與電影的出現

二、剪發辮,改稱呼

三、服飾的變化

17

備課時間:第九周(即2012年10月的31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評講練習冊第六至第十二課時。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十周(即2012年11月的5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復習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18

備課時間:第十周(即2012年11月的7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期中考試。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十一周(即2012年11月的12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評講期中考試試卷。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19

備課時間:第十一周(即2012年11月的14日) 課 題:第13課 偉大的開端

教學目標:

1、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

2、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史實及意義。

教學重點:“五四精神”和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五四精神”,認識中共成立的偉大意義,并將它們融入到內心世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過“五四青年節”嗎?那么你們知道為什么要紀念“五四”嗎?

【講授新課】:

一、五四風雷

1.巴黎和會

拒絕中國的合法提案

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利益轉給日本

2.運動爆發

前期:主力(學生),主要形式(罷課、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

3.結果:北洋政府被迫罷免曹汝霖等人職務,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4.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時機成熟

馬克思主義的傳入與宣傳――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

2.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標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3.歷史意義:開天辟地的大事;給中國帶來了光明的前途;從此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

三、工人運動的高潮

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出現新面貌的重要表現之一。

小結:

90多年前的“五四”,一群有志的愛國青年發出了救國圖存的吶喊;今天,我們當代青年必須要為國家振興、民族騰飛而自強不息、奮斗不止。讓我們用實際行動為青春書寫無悔的篇章,為祖國筑就燦爛的輝煌。所以,時代呼喚我們要弘揚前輩精神,讓責任與使命伴我們成長。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13課 偉大的開端

一、五四風雷 1.巴黎和會 2.運動爆發

前期:主力(學生),主要形式(罷課、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罷工、商人罷市、

20 學生罷課) 3.結果 4.歷史意義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時機成熟

2.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標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3.歷史意義

三、工人運動的高潮

備課時間:第十二周(即2012年11月的19日) 課 題:第14課 國民革命的洪流

教學目標:

1、黃埔軍校創建和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史實;

2、南京國民政府的性質。

教學重點: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 教學難點:南京國民政府的性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學校的教官就是新黃埔軍校過來的,那么,同學們你們應該對黃埔軍校有一定的了解吧,今天我們將更加詳細的了解黃埔軍校。

【講授新課】:

一、黃埔軍校的創建

1、 創建背景、時間、地點、主要領袖

2、 辦學特色: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

3、 創建的意義

二、“光榮北伐武昌城下”

1、提問廣東革命政府為什么要進行北伐呢?

2、了解國民革命軍的組建

3、提問北伐戰爭的對象

4、戰略方針

5、戰果如何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21

小結: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現合作,在1924——1927年間,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沉重打擊了封建軍閥的勢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南京國民政府,大革命失敗了,中國處于白色恐怖中。那么面對國民黨的屠殺政策,中國共產黨人又是如何從血泊中站立起來挽救中國革命的呢?我們將在下一節課繼續探討。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14課 國民革命的洪流

二、黃埔軍校的創建

4、 創建背景、時間、地點、主要領袖

5、 辦學特色: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

6、 創建的意義

二、“光榮北伐武昌城下”

1、北伐原因

2、國民革命軍的組建

3、北伐戰爭的對象

4、戰略方針

5、戰果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備課時間:第十二周(即2012年11月的21日) 課 題:第15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學目標:

1、清楚了解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和紅軍長征的史實;

2、了解農村包圍城市的的道路。

教學重點: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和紅軍長征。

教學難點:中國為什么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教學過程:

22 【導入新課】:

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的屠殺政策,中國共產黨人又是如何從血泊中站立起來挽救中國革命的呢?我們將在這一節課繼續探討。

【講授新課】:

一、八一南昌起義

1、 先設問,提問同學們知道建軍節是怎么來的?

2、 了解起義背景、時間、地點、領導人。

3、 結果和影響:失敗;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進入新時期。

二、革命搖籃井岡山

1、 秋收起義

提問學生反思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都失敗的原因,繼而引出為什么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2、 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

提問學生為什么會選定井岡山作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3、 井岡山會師

三、“紅軍不怕遠征難”

1、戰略轉移——紅軍進行萬里長征的背景。

2、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艱險,引出長征精神。

4、長征的結束及偉大意義。

小結:

本課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起義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建立農村根據地,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15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八一南昌起義

1、 起義背景、時間、地點、領導人。

2、 結果和影響:失敗;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進入新時期。

二、革命搖籃井岡山

1、秋收起義

2、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

3、井岡山會師

三、“紅軍不怕遠征難”

1、戰略轉移——紅軍進行萬里長征的背景。

2、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艱險,長征精神。

4、長征的結束及偉大意義。

23

備課時間:第十三周(即2012年11月的26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評講練習冊第十三至第十六課時,復習第三單元。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十三周(即2012年11月的28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第三單元測驗。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24

備課時間:第十四周(即2012年12月的3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評講第三單元測試卷。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十四周(即2012年12月5日) 課 題:第17課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的講述,培養學生講述歷史事件的能力;

2、通過演唱《義勇軍進行曲》,讓學生感受當時的歷史背景,培養他們感知認知歷史的能力。

教學重點: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 教學難點:西安事變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近代中國哪一個國家對中國的侵略最嚴重嗎?對了,就是日本!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日本到底對中國做了什么可恨惡毒的事情。

【講授新課】:

一、九一八事變

1、先概述九一八事變,讓學生有個大致的了解。

2、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最終目的,引導學生想一想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是不是一次意外事件。

3、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淪亡。

25

二、不朽的民族戰歌

1、讓全班學生詠唱國歌,提問他們國歌的名字——《義勇軍進行曲》。

2、從歌詞中,讓學生感知《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背景。

三、西安事變

1、背景、時間、兩個關鍵人物。讓學生探討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

2、影響作用:標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小結:

國共兩黨對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的不同態度和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體現了國共兩黨的階級利益的不同,尤其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17課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一、九一八事變

1、九一八事變的情況

2、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最終目的

3、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淪亡。

二、不朽的民族戰歌

三、西安事變

1、背景、時間、兩個關鍵人物、社會主要矛盾。

2、影響作用:標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備課時間:第十五周(即2012年12月10日) 課 題:第18課 全民族抗戰的興起

教學目標:

1、簡述七七事變的史實,知道中國全民族抗戰從此開始;

2、了解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認識日本軍國主義殘暴的侵略本質。

教學重點:了解日軍在侵華期間所犯下的罪行。

教學難點:如何分析歷史材料,全面、客觀地評價國民黨在抗戰初期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26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橫跨一座氣勢如虹的石橋,它就是盧溝橋。盧溝橋始建于金代,設計科學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國名橋。1937年7月,這里響起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槍聲,揭開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序幕。當年抗日將士那悲壯的《盧溝橋歌》仿佛在永定河上回蕩。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后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

下面我們來看具體內容。

【講授新課】:

一、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

盧溝橋確實是一座非常美麗的橋,它成為歷史名橋,僅僅是因為它的美?僅僅是因為它的建筑水平很高嗎?不,當然不是。美麗的盧溝曉月,可愛的石獅子,在1937年7月7日,卻經歷著一場血雨腥風。它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和中華民族全面抗戰開始的歷史見證!

日軍為什么要進攻盧溝橋呢?

面對日軍的入侵,我們沒有坐以待斃,數十名烈火士的鮮血染紅了盧溝橋。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軍人“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史實。并讓學生找出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中為國捐軀的兩位將士名稱。

過渡:日本帝國主義為擺脫經濟危機,從1931年起就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了中國首都南京,為迫使國民黨投降,在日華中派遣軍司令長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師團長谷壽夫的指揮下,在全城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二、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是日軍攻進南京城后進行的屠殺;屠殺的是無辜的平民,是已經放下武器、沒有抵抗能力的軍人和軍警。

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今日本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

三、共赴國難

根據國共兩黨多次談判達成的協議,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后來,又把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的抗戰進入一個新階段。

小結:

日本帝國主義經長期準備之后,繼把東北變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變后,尋釁發動了全面進攻中國的“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它滅亡中國、稱霸亞洲乃至世界的狂妄計劃。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共兩黨捐棄前嫌,攜手合作,開始了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日本對在侵華戰爭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須予以承認,其侵略行徑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而南京大屠殺僅僅是這無窮災難中的一個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必須時刻警惕法西斯幽靈和軍國主義的復活,揭露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掩蓋歷史真相,抹殺侵略事實的險惡用心。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18課 全民族抗戰的興起

一、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 全面抗日戰爭時期

二、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

三、共赴國難

27 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八路軍、新四軍

備課時間:第十五周(即2012年12月12日) 課 題:第19課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

教學目標:

1、講述血戰臺兒莊的史實,說明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的作用及戰役的意義;

2、通過講述百團大戰的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所體現的英勇頑強精神;

3、了解冼星海、徐悲鴻、侯德榜的主要成就。

教學重點: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的抗爭精神。

教學難點:體會中國各階層人民在抗戰中怎樣團結一致抗日。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誰能說一下,在古代的時候,長城主要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防御外敵。

教師:很好。我們前一課學到“不朽的戰歌”《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中也提到了長城,這是怎樣的長城?

學生:用血肉筑成的長城。

教師:面對日本的侵略,古代修筑的長城已經失去了屏障作用,但是不屈的中國人民并沒有因此而望天興嘆,相反,他們一直與外敵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抗爭。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

【講授新課】:

一、血戰臺兒莊

時間:1938年3月 指揮:李宗仁

結果:國民黨消滅日軍一萬多人,日軍大敗。

影響: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依賴取得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士氣。

過渡:臺兒莊戰役是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敵后戰場也展開了一系列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百團大戰就是其中一次大規模的戰斗。

二、百團大戰

1、八路軍新四軍開展了抗日游擊戰爭,建立了很多敵后抗日根據地,對日本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2、當時日本侵略者為了盡快解決中國問題,改變了自己的政策:一方面對蔣介石集團威逼誘降,另一方面對敵后共產黨敵后抗日根據地推行“囚籠政策”,企圖摧毀華北抗日根據地以鞏固占領區。 解釋“囚籠政策”:日本侵略者瘋狂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他們修筑了無數碉堡、封鎖墻和封鎖溝,還利用鐵路公路把根據地包圍起來。

中共發動百團大戰的目的?(為了反對投降,鼓舞抗戰軍民,粉碎日軍企圖分割抗日根據地的目的) 時間?(1940年8月) 指揮?(彭德懷) 得名原因(共有105個團參戰)

影響:百團大戰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 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過渡:國共兩黨的軍隊在戰場上都是奮力殺敵,軍隊以外的民眾,在危機關頭也站起來了,他們組成了另一條戰線,用自己的行動來鼓舞中國人。 我們書上介紹了冼星海、徐悲鴻和侯得榜。

三、眾志成城

設問:這些音樂家、藝術家、科學家,一不拿槍,二不上戰場,他們是怎樣為抗日戰爭作努力的?

28 冼星?!饵S河大合唱》,共同感受眾志成城,同仇敵愾的民族之聲。 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和《奔馬》,他資助抗戰的愛國舉動,不愧是國統區知識分子積極支持抗戰的杰出代表。

侯德榜的侯氏制堿法,提高祖國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

小結:

同學們,從今天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我們的先輩確實是以他們的血肉筑成了新的長城,這長城也起到了和磚木長城一樣的作用,抵御外敵,把抗戰引向勝利,同時也象征著我國人民英勇頑強,團結一致不怕犧牲的精神,愿這新的長城也永遠屹立在我們每位炎黃子孫的心中!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19課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

國民黨:臺兒莊戰役

1938 李宗仁 意義 共產黨——百團大戰 1940 彭德懷 意義 冼星海 各階層————徐悲鴻

侯德榜

備課時間:第十六周(即2012年12月17日) 課 題:第20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共“七大”的時間、地點,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2、通過抗日戰爭的過程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抗戰勝利、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奠定基礎。

教學重點:中共“七大”的主要內容、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中共“七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即中共“七大”召開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29 抗戰開始后,國共兩黨各執行了怎樣的抗戰路線?結果怎樣?在相持階段,國民黨政府在抗戰的態度上有什么變化?結果怎樣?在抗日即將勝利的時候,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各自表現如何?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抗日戰爭的勝利》。

【講授新課】:

一、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會議的背景 1945年4月 陜西延安

會議的內容:《論聯合政府》報告;黨的政治路線:指導學生突出四個詞語:領導、依靠、任務、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完成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的任務,目標是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

歷史意義:爭取勝利 堅定信心

二、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抗戰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民族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洗雪了恥辱、重新振興的轉折點

三、臺灣光復

《馬關條約》 1945年10月25日 半個世紀

小結:

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抗日戰爭能夠取得最后勝利的原因,請同學們思考討論。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第一,由于建立了由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是一條全民族抗戰的路線。第二,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堅持持久抗戰的總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和創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抗擊了侵華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對奪取抗戰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第三,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對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戰速決的方針、牽制日軍起了重要作用。第四,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愛國華僑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20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 陜西延安

《論聯合政府》報告;黨的政治路線;指導思想;中央領導集體。

爭取勝利 堅定信心

二、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民族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洗雪了恥辱、重新振興的轉折點

三、臺灣光復

《馬關條約》 1945年10月25日 半個世紀

30

備課時間:第十六周(即2012年12月19日) 課 題:第22課 全面內戰的爆發

教學目標:

1、知道重慶談判,通過學習重慶談判期 間的國共兩黨政治的較量的有關事實,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努 力。

2、通過了解蔣介石鎮壓國內民主運動的情況、全面內戰的爆發的情況,認識國民黨獨裁內戰的本質。

教學重點:重慶談判。

教學難點:蔣介石電邀毛澤東重慶談判的陰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回顧國民革命時蔣介石叛變革命的過程導入本課蔣介石又一次反共陰謀。 【講授新課】:

一、談判桌上的較量

1、蔣介石的反攻陰謀

2、中國共產黨的主張

3、蔣介石電邀毛澤東重慶談判的原因

強調:蔣介石為了把反和平的責任推到共產黨身上,進一步爭取部署內戰的時間。

4、蔣介石的陰謀何在?

分兩種情況:一如果毛澤東去。二如果毛澤東不去。

5、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戳穿 蔣介石的家和平真內戰的陰謀,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飛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

二、蔣介石加快內戰的步伐

思考:馬敘倫為什么說中國的希望只 能寄托在共產黨身上?

三、全面內戰的爆發

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 時間

小結: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企圖壟斷抗戰勝利果實建立獨裁統治,而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平民主團結的口號。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方針已經制定,但迫于國內人民的壓力,另外為爭取備戰的時間,他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毛澤東為了爭取和平戳穿蔣介石的假和平陰謀親赴重慶談判。經過45天的較量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是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野心未變,當他做好了發動內戰的準備后,1946年月國民黨軍隊向中原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全面內戰由此爆發。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22課 全面內戰的爆發

一、談判桌上的較量

蔣介石電邀毛澤東重慶談判的原因 蔣介石的陰謀何在?

二、蔣介石加快內戰的步伐

三、全面內戰的爆發

31 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 時間

備課時間:第十七周(即2012年12月24日) 課 題:第23課 走向戰略進攻

教學目標: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知道人民解放戰爭開始轉入戰略進攻。

教學重點: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和千里躍進大別山。 教學難點: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選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毛澤東曾說:延安是我們的,我們在這里開了窯洞,種了小米,學習了馬列主義。延安有著“革命圣地”的美譽,但為什么中共中央還要撤離延安呢?蔣介石在不無得意地踏上延安這塊土地后,為什么一聽到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的消息,就坐臥不寧呢?

【講授新課】:

一、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1、中共中央為什么要主動撤離延安與轉戰陜北? 敵我力量的懸殊

2、中共中央應當采取怎樣的措施對付敵人的進攻? 誘敵深入、主動撤離延安

3、在當時危險而又艱苦的環境下,毛澤東、周恩來等不顧個人安危,留在陜北與敵人周旋,指揮全國戰場,充分體現了偉人的風范。這不僅極大地鼓舞了西北地區軍民,也是我軍能 戰勝敵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947年3月 陳毅 粟裕 山東解放區 華東野戰軍 七十四師

三、千里躍進大別山

劉鄧大軍為什么選擇向大別山躍進? 戰略位置、群眾基礎

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我人民解放軍執行正確的戰略戰術,第一年就取得粉碎國民黨軍全面和重點進攻的勝利。戰爭第二年后,解放軍開始戰略反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人民解放戰爭從此走向勝利。為戰略大決戰的勝利埋下伏筆。

小結:

國民黨反動派全面進攻失敗后轉向重點進攻,目標是陜甘寧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中共采取正確戰略戰術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點進攻,由于敵我力量的變化,也為了減輕重點進攻的壓力,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序幕,這是國民黨反動派政府走向覆滅的轉折點。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23課 走向戰略進攻

一、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敵我力量的懸殊

誘敵深入、主動撤離延安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947年3月 陳毅 粟裕 山東解放區 華東野戰軍 七十四師

32

三、千里躍進大別山

劉鄧大軍 大別山的戰略位置、群眾基礎 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備課時間:第十七周(即2012年12月26日) 課 題:第24課 國民黨政權的崩潰

教學目標:

1、三大戰役的名稱、雙方作戰簡況和戰果;

2、渡江戰役簡況和南京國民政府滅亡的時間。

教學重點: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

教學難點:對于兵力和武器裝備等方面占有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隊迅速失敗原因的認識。渡江戰役捍衛了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維護了祖國的統一的歷史作用的認識。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向國民黨統治區發動了反攻,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此時,國民黨只能把兵力收縮到沈陽、北平、徐州等戰略要地。通過決戰徹底打垮敵人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大決戰階段。

【講授新課】:

一、遼沈戰役

東北野戰軍 林彪 羅榮桓

兵力較量:轉入反攻后,東北地區的人民解放軍兵力占優,是全國五大戰場中兵力超過國民黨軍隊的唯一戰場。

敵軍態勢:國民黨軍隊被孤立分散,活動范圍小,補給困難,是戰是守舉棋不定。

我軍態勢:解放軍根據地廣闊,物質力量雄厚、剛完成土地改革,人民群眾踴躍參軍支援前線。 戰局延伸:勝利后可以揮師入關,有利于華北、華東的作戰;還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局。 戰果:解放東北全境。是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第一次取得數量上的優勢。

二、淮海戰役

中原野戰軍 華東野戰軍

陳毅曾說過,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人民群眾的支持是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

戰果: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為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

33

三、平津戰役

東北野戰軍 華北野戰軍

黨中央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和平民主是當時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古跡和文物、保護環境不受破壞;(具有3000年建城史和9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故宮,天壇)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進一步瓦解敵人。 戰果:解放了華北全境。

四、渡江戰役

1949年4月21日----23日

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延續了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小結:

歌謠:三大戰役大決戰,殲敵150多萬;百萬雄師過大江,蔣家王朝就完蛋;解放戰爭留遺憾,蔣匪殘余逃臺灣。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練習冊

板書設計:

第24課 國民黨政權的崩潰

一、遼沈戰役

東北野戰軍 林彪 羅榮桓

戰果:解放東北全境。是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第一次取得數量上的優勢。

二、淮海戰役

中原野戰軍 華東野戰軍

戰果: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為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

三、平津戰役

東北野戰軍 華北野戰軍 戰果:解放了華北全境。

四、渡江戰役

1949年4月21日----23日

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延續了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34

備課時間:第十八周(即2013年1月4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評講練習冊第17課至第24課,復習第

四、五單元。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十八周(即2013年1月6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復習全冊書。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35

備課時間:第十九周(即2013年1月7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評講第

四、五單元測試卷,評講期末模擬測試卷。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備課時間:第十九周(即2013年1月8日) 課 題:無

教學目標:學生自行復習。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小 結: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華東師大初中歷史教材范文第6篇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以學校工作計劃為指導,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六環節”教學模式高效課堂為中心,團結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互相學習,認真備好課,上好每一節課,并結合教材的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在教學中,既要抓好基礎知識教學,更要著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人本學期任初一(1)、(2)班歷史科教學,經過調查和觀察,學生基本能完成學習任務,兩班學習興趣較濃,組織紀律性較強,但也存在少數同學反應相對比較慢,學習態度一般,學習上存在一定障礙,針對這一點,在本學期要在課堂上課下多花時間鼓勵,做好培優扶困的工作,縮小后進面。這樣才能有助于提高整體學習成績。

三、教材分析:

北師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級《歷史》(上冊),真正反映了課改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感。該書主要以人類文明史發展為主線,該教材重點突出,以點帶面,建立了新的評價機制。該書圖文并茂,生動規范,單元,課和子目的設計合理規范,更注意吸收當代文化的變化發展,對歷史的分期歷史發展的動力,民族關系等重大史學問題進行了更為科學,合理的把握和處理。

初中七年級上冊主要講述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到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在課型設置上,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新教材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增加了“學習與探究”課,在欄目設置上,出現了許多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探究式學習欄目,而圖文資料的有效運用,大大增強了歷史知識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同時也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與滲透。

四、教學進度安排

這個學期一共21周,第十一周進行期中考試,第二十一周進行期末考試。

五、教學目標及要求: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2、簡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區別

4、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直到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說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內容,直到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

6、通過商鞅變法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認識漢字的演變,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7、了解“百家爭鳴”主要史實,以都江堰等為例,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9、列舉漢武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講述張騫通西域的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發明”,名醫華佗,張仲景,李時珍以及祖沖之和《九章算術》。

11、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主要史實,《史記》和《資治通鑒》。

12、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人口南遷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經注》、《天工開物》等著作,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教學改革的設想(教學具體措施):

1、讓學生形成一種意識,即把歷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課堂紀律,充分利用“40分鐘”。

3、多講述名人歷史故事,與歷史典故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適當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或歷史博物館,讓學生增長見識,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5、多組織一些歷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節課后布置適當的作業和練習,鞏固知識,大約80多次。

7、做好“培優扶困”工作,提高兩率臨界生的成績。

七、具體措施:

1、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習,讓學生把它作為個主要的知識來學習,教會學生學歷史的方法,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學樂學,深入淺出地授好每一課,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2、本備課組將按照學校要求,認真開展新課程的備課組活動,每次活動都要做到針對該章的內容,確定重點、難點以及教法,輪流主備主講,作專題發言并進行討論,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學效果。

3、備課組內做到統一進度、統一備課的內容、統一測試題目、統一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措施。

4、在備課組內開展互相學習活動,互相聽課探索教學模式,共同提高。

八、擬定本學期教學設想:

培扶措施:

1、引導鼓勵學生成立課外學習小組,培養合作精神,開展互助互幫,實行一幫一學習,幫助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發揮優生優勢,讓他們各帶一個“學困生”,讓優生講述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經驗交流,介紹方法給他們的,讓他們的懂得怎樣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利用課外實行培扶工作。

3、充分發揮優生的表率作用來帶動“學困生”,在學生中形成“趕、幫、超”的濃厚學習氛圍。對于他們主要是多引導,多重復,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學習能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

4、對“學困生”多鼓勵,少批評,多談心,進行心理溝通,提高他們自我判斷與控制能力,必要時與家長聯系,共同解決學習困難。

5、優化作業管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加強科代表、小組長的模范帶頭作用和監督作用,力爭做到課課過關,各單元過關。

6、作業布置和批改要有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

九、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

周次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周第一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1、元謀人

2、北京人

3、山頂洞人 )

第二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部落(

1、半坡聚落

2、河姆渡聚落

3、大汶口聚落)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18周第三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與黃帝

2、堯舜“禪讓”

3、大禹治水)第四課 破解彩陶之謎 ——學習與探究之一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第五課 夏商西周的更替(

1、“家天下”的夏朝

2、商湯滅夏

3、武王討伐)第六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1、西周的分封制

2、貴族、平民與奴隸

3、軍隊,刑法與禮儀)第七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

1、齊桓公稱霸

2、問鼎中原

3、合縱連橫)第八課 鐵器牛耕引發社會變革(

1、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2、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

3、商鞅變法秦崛起)第九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

1、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2、聞名于世的青銅器)第十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1、孔子

2、百家爭鳴)第十一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

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神奇的編鐘)第十二課 了解身邊的“歷史”——學習與探究之二第十三課 秦帝國的興亡(

1、秦王掃六合

2、陳勝吳廣起義

3、楚漢戰爭 )第十四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1、廢分封,立郡縣

2、車同軌,書同文

3、焚書坑儒)期中考試復習期中考試第十五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削弱封國勢力

3、強化監察制度)第十六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

1、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

2、張騫通西域

3、絲綢之路)第十七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

1、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2、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3、《九章算術》)第十八課 昌盛的文化(

1、佛教東來和道教興起

2、司馬遷與《史記》

3、威武雄壯的地下軍陣)第十九課 尋訪“絲綢之路”——學習與探究之三第二十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曹操統一北方

2、三國鼎立

3、官渡之戰)第二十一課 南方經濟的發展 (

1、人口南遷

2、淝水之戰

3、江南經濟的發展)第二十二課 北方民族的匯聚 (

1、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

2、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和的

措施)

第二十三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1、祖沖之和圓周率 2、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3、

酈道元和《水經注》)

第19周第二十四課 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1、“書圣”王羲之 2、顧愷之和繪畫 3、石窟藝術) 第20周期末考試 復習

第21周期末考試

十、作業格式及批改要求:

作業格式:

1、作業本封面上畫上表格,以便于填寫批閱等級、日期。

2、每次作業在下邊墊上橫格紙,以便于書寫成行。

3、每頁作業要留出上、下、左、右各1~1.5cm的頁邊距,每題的編號寫在答題內容以外。

4、每次作業之間要有一行隔開。

批改要求:

1、每題作業都要有批改,對的打“√”,錯的打“×”。

2、每次作業要及時批改,批改時在作業最后一行的右下方給出具體等級,并注上批改時間。

3、學生做錯的題目要更正。

上一篇:華東師大學習心得體會范文下一篇:和誠實有關的繪本故事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