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的安全教育范文

2023-09-19

兒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隨著汽車的普及,方便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交通安全問題。加強學前兒童交通安全是開展安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全民的交通安全素質,也為兒童自身交通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將從三個方面詳細分析關于學前兒童教育中如何科學地設計交通安全教育游戲,讓其可操作、可實踐,并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

關鍵詞:學前兒童;交通安全;教育游戲

一、樂趣無窮,玩中有學

將游戲融入兒童安全教育中作為教育載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過程中可以發現,部分教師開展游戲的效果并不佳,兒童參與積極性不高。原因有三:其一,形式化。假借游戲“外殼”開展模式化安全教育,如比一比誰說的安全標語多等同類的游戲,僅是激起部分兒童的游戲參與興趣;其二,復雜化。學前兒童年齡較小,認知能力弱,如果游戲過于復雜兒童很難理解游戲規則;其三,寬泛化。游戲中涉及的知識點過多,內容過于寬泛,兒童將無法深入理解。因此在游戲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游戲的趣味性、指向性、可行性,讓安全游戲真正具備可玩、可學、可探屬性,被學前兒童所喜愛。例如:在講解信號燈安全知識時,可以設計“我是小小信號燈”游戲,準備多組“紅、黃、綠”信號燈,讓兒童們自行選擇自己所喜愛的燈。同時,教師開展“我是什么燈”“紅(黃、綠)燈怎么辦”兩個游戲環節,一方面讓兒童加強對信號燈顏色的認識,另一方面幫助兒童掌握不同信號燈所代表的含義。游戲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變,可以設計信號燈交換步驟,讓每個兒童接觸不同的信號燈。在此游戲的設計過程中,將全部兒童納入其中,游戲形式也更加有趣,內容也相對比較簡單,游戲目的較為明確,尊重兒童的自主性,游戲實踐效果相對比較好。

二、情境設計,加深理解

安全教育知識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如行走安全知識、乘車安全知識、識別交通標識等等,每一項安全內容中又包含了多個教育知識點,成人學習尚存在一定的困難,更何況學前兒童。在設計兒童交通安全教育游戲時不妨將情境融入其中,讓游戲本身具有情境故事,抓住兒童愛聽故事的心理,調動其參與到情境中,加深其對安全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解過馬路的安全知識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兒童播放“灰太狼”過馬路游戲。在第一關中,馬路上有斑馬線與信號燈;第二關中,只有斑馬新卻沒有信號燈;第三關中,馬路上沒有信號燈與斑馬線。此時,教師詢問兒童“灰太狼”三關中應該如何過馬路,答對了“喜羊羊”為兒童點贊,“灰太狼”順利過馬路,答錯了“紅太狼”懲罰“灰太狼”。在此游戲的設計中,結合了兒童所喜愛的動畫故事,并將其中三個動畫人物融入情境設計之中,調動了兒童的參與性,循序漸進地增長兒童安全教育知識。

三、角色扮演,強化實踐

學前兒童對于知識掌握能力有限,“記得慢、忘得快”。因此在設計交通安全教育游戲時要考慮到兒童學習的這一特點,組織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兒童親自體驗不同的游戲角色,掌握故事發生過程中所涉及的安全知識。例如:在講解駕車安全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我酒駕了”的角色扮演游戲,故事角色為1名警察、1名酒駕司機、3名勸酒朋友、2名正義路人。兒童們在扮演各個角色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勸酒者的慚愧心理、酒駕司機悔恨心理、警察與路人的正義心理,再現故事的同時掌握了駕車安全知識時,認識到酒駕是違法錯誤的。

四、結語

“交通安全教育先行,保障你我他生命安全”,重視學前交通安全教育符合社會安全要求,是學前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設計學前兒童安全教育時,應該充分考慮兒童的天性、認知等諸多問題,設計出好玩又有趣的教育游戲,讓兒童能夠真正地接受交通工具安全教育,掌握基本的安全交通知識,簡單判別交通違法行為,從而提升兒童的安全素養。

(責編  吳 娟)

參考文獻:

[1] 肖芳,陳國軍.學前兒童交通安全教育游戲的設計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8(2).

兒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了解桂西地區某三甲綜合醫院住院12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為合理有效降低兒童死亡率提供依據。方法 對某三甲綜合醫院2014~2019年住院12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2014~2019年6年間,住院患者86 661例,死亡89例,病死率為1.03‰。住院兒童中,男童病死率0.89‰,女童病死率1.2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歲組病死率1.28‰和≥3歲組病死率0.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壯族兒童病死率0.89‰、漢族兒童病死率1.48‰、其他民族兒童病死率0.96‰,無統計學意義(P>0.05)。來源農村兒童病死率1.23‰、城鎮兒童病死率0.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疾病死因構成中:前3位分別是呼吸系統疾病、手足口病、意外損傷和中毒。結論 近6年該院病死率呈下降趨勢;呼吸系統疾病、傳染病病死率高是該地區下一步預防保健工作重點方向,側重點在農村和小于3歲兒童。

【關鍵詞】 三甲綜合醫院;兒童;死因

【Key words】 tertiary first-class general hospital; children; death cause

兒童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公共衛生服務狀況、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我國婦幼信息統計數據顯示,從1991年~2017年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穩步下降,且城鄉差距明顯縮小。2017年城市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8‰,農村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0.9‰[1]。筆者回顧性分析桂西地區某三甲綜合醫院2014~2019年12歲以下兒童死亡病例資料,分析該院或該區域兒童死亡原因及動態變化趨勢,希望能為當地兒童醫療衛生保健工作開展方向及側重點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于2014~2019年桂西地區某三甲綜合醫院電子病歷系統提取的12歲以下兒童死亡病例,共89例。采用病案首頁死亡主要診斷,以ICD-10標準進行統計分類。

1.2 方法 制定表格逐一從病歷中采集患者的性別、年齡、民族、來源區域、死亡主要診斷、死亡原因等資料。查閱2014~2019年桂西地區某三甲綜合醫院兒童住院患者例數并且從死亡年齡分布、性別、疾病分類、死亡原因、來源區域分析。將住院患兒的年齡分為<3歲組(包含新生兒)和≥3歲組,民族為壯族、漢族、其他民族,區域來源分為農村、城市。將疾病分類分為10大類。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Excel 2007 對資料進行整理,采用 SPSS 15.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千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 結  果2.1 2014~2019年某三甲綜合醫院0~12歲兒童病死率 2014~2019年桂西地區某三甲綜合醫院0~12歲兒童住院患者86 661例,死亡89例,病死率為1.03‰,2014~2019年病死率分別為1.71‰、1.79‰、1.11‰、0.54‰、0.82‰和0.33‰,不同年份病死率基本呈下降趨勢,2019年降至0.33‰。見表1。

2.2 性別、年齡段、民族及城鄉差異與兒童病死率的關系 男童病死率0.89‰,女童病死率1.2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歲組病死率1.28‰,≥3歲組病死率0.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壯族兒童病死率0.89‰、漢族兒童病死率1.48‰、其他民族兒童病死率0.9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農村兒童病死率1.23‰、城鎮兒童病死率0.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死因分析 89例死亡患兒中死因涉及10個病種大類,其中順位第1位和第2位的是呼吸系統疾?。?0.34%)與手足口?。?4.61%),27例呼吸系統疾病中有21例為重癥肺炎。意外損傷與中毒位列第3位,其中4人為燒傷,其余為意外撞擊交通事故或墜床。不同民族特征死亡原因順位有所不同,壯族以呼吸系統疾病與手足口病順位列前2位,第3位為意外損傷與中毒,漢族則以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疾病及意外損傷與中毒順位列前3位。見表3。

2.4 不同性別和年齡段兒童死因分析 男、女童前 3位死因相同,為呼吸系統疾病與手足口病及意外損傷與中毒。不同年齡段中,<3歲和≥3歲順位第1位均為呼吸系統疾病;<3歲組第2、3位分別為手足口病、圍生期疾患;≥3歲組第2、3位順位分別為意外損傷與中毒、心臟疾病和血液系統疾病。見表4。

3 討  論3.1 住院兒童病死率 2014~2019年桂西地區某三甲綜合醫院兒童住院病死率1.03‰。與張婷婷報道的近年兒童病死率0.15%[2]相近,比方敬等人[3]報道的0.42%及劉聰聰等[4]報道的0.22%都明顯偏低。由于收治疾病譜及收治住院的標準存在差異,樣本量不同,不同醫院的病死率統計有所不同。但是,病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可能與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醫療衛生保障大幅提高有很大關系。該醫院所在地區雖然位于我國西南部邊遠地區,但是由于落實國家醫療保障政策、各項扶貧政策良好,兒童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且與東部中部地區無明顯差異。

3.2 住院兒童死亡年齡段分布 小于3歲組住院患兒病死率(1.28‰)與大于等于3歲組病死率(0.68‰)有明顯差異,與陳金彪等[5~6]報道的一致。年齡越小病死率越高,可能與年齡越小發生肺部感染、意外傷害率越高有關。

3.3 住院兒童死亡來源分布 兒童住院患者中,農村兒童病死率1.23‰,城鎮兒童病死率0.55‰,農村兒童病死率顯著高于城鎮兒童。農村地區病死率高提示該地區仍然存在農村醫療資源匱乏、居民醫療保健知識相對缺乏、群眾對疾病重視不足等問題,導致患兒就醫延遲,失去最佳治療時間[7]。

3.4 住院兒童死亡的主要病因 呼吸道感染是小兒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這與兒童呼吸系統的生理特點及呼吸道免疫特點有關[8],其中,又以嬰幼兒多見。嬰幼兒免疫力差,容易轉化為重癥肺炎,導致死亡。本研究中,89例死亡患者中死因涉及病種10大類,第1位是呼吸系統疾病27例(30.34%),其中有21例為重癥肺炎,且20例年齡均小于3歲。也佐證了呼吸道感染,尤其是重癥肺炎嬰幼兒,是導致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各醫院??萍皡^域收治疾病等影響因素,呼吸系統疾病的病死率排位有所不同,但基本處于前3位[7,9]。手足口病死亡13例(14.61%),是第2位死亡原因,其中<3歲組12例。本研究<3歲兒童占該病種病死率的絕大多數,提示嬰幼兒手足口病進展快、病情重。本地區手足口病病死率較高,可能與2014~2016年本地區手足口病暴發流行,重癥病例多有關。2016年后隨著手足口病疫苗接種,其發病數與死亡數已顯著降低。手足口病需從預防做起,防治結合可有效降低病死率[10]。意外損傷與中毒11例(12.35%),位列死亡原因第3位。其中4例為燒傷,其余為意外撞擊、交通事故或墜床。意外無處不在,意外傷害仍然是影響5歲以下兒童病死率的一個重要因素[7]。本地區位于我國西南部貧困山區,農村留守兒童居多,自我防護意識及生活環境防護條件差,老年人的看護不得力,發生意外傷害的可能性增加。避免意外損傷應多部門協助合作,改善社區、村莊周圍的安全防護,采取多種形式的安全教育宣傳活動,提高對各種傷害的認識,盡量減少傷害的發生。

綜上所述,該少數民族地區某醫院收治的患兒病死率和死亡的疾病順位基本與其他多地報道一致。雖然近年來兒科的救治水平不斷提高,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呼吸系統疾病、傳染病預防和治療仍是本地區兒童醫療衛生保健工作的重點,特別是農村地區更是重中之重。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死亡疾病相關特征,開展兒童醫療保健工作,強調不同年齡階段的健康、安全宣教模式和主體,結合民族特色開展多樣化、多平臺健康宣教形式,以提高兒童醫療保健工作質量,有效降低少數民族地區兒童的病死率。

參 考 文 獻

[1]  張悅,郭海強.1991—2017年我國婦幼保健主要統計指標趨勢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9,36(5):642-643.

[2]  張婷婷,王繼寧.2007年—2016年某市兒童醫院住院兒童死亡病例分析[J].中國病案,2018,19(4):57-60.

[3]  方敬,許姜姜.某兒童??漆t院近14年住院死亡病例統計分析[J].中國病案,2018,19(2):81-85.

[4]  劉聰聰,佘穎.某院2009~2018年住院兒童死亡原因分析[J].科學咨詢,2019(42):112-113.

[5]  陳金彪,趙利,張靜,等.2010~2014年湖南某三甲醫院住院兒童疾病譜及死因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5,17(11):1237-1241.

[6]  陳麗琴,擁李將,韓永慧,等.2007—2018年云南省某三甲??漆t院兒童死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9,46(20):3714-3718.

[7]  朱建軍,劉容珍,石慧,等.某三甲醫院2007—2015年5歲以下兒童死因分析[J].重慶醫學,2017,46(22):3114-3116.

[8]  吳金星,俞小萍,劉祥英,等.2011—2015年住院患兒疾病譜及死因變化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7(11):1355-1359.

[9]  唐雨欣,李黎,李吉杰,等.某婦產兒童??漆t院2008-2017年兒科住院死亡病例統計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9,36(3):409-411.

[10]  黃敏,王興勇,余孟妮,等.917例兒童死亡病例分析[J].重慶醫學,2017,46(19):2638-2641.

(收稿日期:2020-03-03 修回日期:2020-05-25)

(編輯:梁明佩)

兒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3篇

鄭林英

646100

一、聽覺障礙兒童語言訓練的方法

(一)集體教學

集體教學是指在康復機構中,教師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對聾兒進行康復教育的過程。集體教學分為:主題教育(由若干教學單元組成,每一單元有一個教學主題)、綜合技能教育(有組織、有計劃的游戲教學活動,包括語言、認知、操作與音樂的教學)。集體教學多使用游戲教學、示范教學、情景教學、多媒體教學的教學方式進行。在游戲活動中,鮑鮑可以觀察和模仿其他兒童的學習和游戲,并學會了與其他小朋友和睦相處。在示范教學中,鮑鮑模仿老師的語言和行為,老師又通過適當行為給予強化,對不好的行為給予懲罰。通過以上不同的集體教學模式,鮑鮑與人交流和相處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語言發展相當突出。

(二)個別化的訓練

聽力障礙幼兒與健聽幼兒相比,個體之間的差異更為明顯,每個聽障幼兒除了與健聽幼兒一樣,各自所處的具體環境不同之外,還存在著聽力損失程度、聽力損失發生的時間、接受教育康復的時間不同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又導致了每個聽障幼兒的語言和言語發展水平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

個別化教學是指在康復機構中,由老師對聾兒聽覺功能,言語技能進行系統的評估,并結合其在集體教學,家庭康復中的有關問題,制訂相應的聽覺、言語康復計劃,對其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鮑鮑的語言清晰度不是很高,我們就針對鮑鮑這一問題,為鮑鮑專門制定訓練語言清晰度的發音訓練和語言訓練。通過老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鮑鮑發音的清晰度有明顯的提高。

(三)組別教學

組別教學是指教師將聽覺、言語發展水平接近的幼兒組合起來(一般為2人),一起進行教學。

(四)家庭康復教學

家庭康復教學是指家長在老師指定的康復教學基礎上,配合老師每天的康復教學,在家里對幼兒當天接受的教學知識進行復現、鞏固和擴充的教學。

二、兒童教育康復的內容

鮑鮑的教學康復分為4個階段,每個階段為期3個月。在這4個階段中,老師按照指定的康復教學計劃實施教學,并且隨時監控幼兒的康復教學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然后在根據鮑鮑的具體情況對教育康復內容進行調試,讓教育康復的內容更適合鮑鮑的發展。教學主要從聽覺康復訓練,語言康復訓練和發音康復訓練三方面來進行。

(一) 第一階段的康復內容

1、聽覺康復內容

進行聽覺察知訓練:主要察知聲音的有無(在有意注意狀態下的察知何無意注意狀態下的察知訓練),包括在人耳聽閾范圍內的各種頻率段的聲音的察知訓練。老師突然敲出巨大的聲響,鮑鮑主動告訴別人,或叫其他小朋友一起聽。老師給鮑鮑一些可以發出聲響的玩具,讓鮑鮑自己故意弄出聲音聽或是讓其他小朋友聽。

聽覺分辨訓練:主要分辨交通工具的聲音、動物的聲音、自然環境的聲音。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各種各樣的聲音傳入鮑鮑的耳中。為了讓鮑鮑知道什么動物發出什么聲音,老師就利用電視播放動物世界等影片,這樣不僅讓鮑鮑知道了很多動物的名稱,更讓鮑鮑了解了每一種動物發出的不同聲音,培養了鮑鮑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聽覺識別訓練:識別音節數量不同的詞語。難度從2項一組增加到3項一組。結合聽覺理解訓練,老師最常見的訓練方法是,訓練鮑鮑聽自己的名字,并作出反應,目的是要鮑鮑聽到叫他時能夠答應,能辨別是喊他的名字還是其他小朋友的名字。在班級中有7個孩子,老師就利用每一個孩子的全名和小名在上課之前練習聽力識別。逐漸的鮑鮑就能夠理解自己的名字,并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區分自己的名字與他小朋友的名字。

2、發音訓練

口舌操訓練:進行口腔靈活度的訓練。(這一里可以加點最簡單的聯系內容嗎?)

發音訓練:六元音的發音訓練,學習并模仿發出不少于6個雙元音韻母,如:ai、ei、ui、ao音等。

(二)階段的康復訓練內容

1、 聽覺訓練 聽覺分辨訓練:進行閉合水平音節數量相同差異較大語音辨聽。 聽覺識別訓練:閉合水平單音節詞匯辨聽(韻母識別訓練)。閉合水平單音節詞匯辨聽(聲母識別訓練)。

聽覺理解訓練:進行日常生活指令訓練,如:開門、搬椅子等。

2、發音訓練

口舌操訓練:進行口腔靈活度的訓練。

學習并模仿發出聲母[h]、[m]、[b]、[d]、[n]、[g]、[q]。 學習并模仿發出連續音節(如:[hai-hai-hai][ma-da-ma]等)。 學習并模仿發出多聲調(如:[mā-dǎ-dà]等。

(三)第三階段的康復訓練內容

1、聽覺訓練

聽覺分辨訓練:閉合水平單音節詞匯辨聽(韻尾相同單音節詞辨聽(-n;-ng);同聲母、同韻尾但不同元音的詞;辨別單元音、復元音+鼻音韻尾)

聽覺理解訓練:進行生活指令的聽覺理解訓練,如:請給我XX。請把XX放在XX地方。

2、發音訓練

口舌操訓練:進行口腔靈活度的訓練。

3、語言訓練

指認或說出初級詞(常見物品或玩具名稱)如:認識常見水果,老師結合鮑鮑喜歡游戲的興趣,在情景教學中讓鮑鮑充當賣水果的老板,其他的同學充當顧客,在游戲中小朋友就學會了各種水果的名稱了。

認識常見人物,表述其名稱。老師準備很多不同工作崗位人員或家人的照片或卡片,在訓練過程中老師反復讓鮑鮑在圖片中尋找“警察叔叔”的圖片,并且還讓鮑鮑區分“警察叔叔”和“爸爸”有什么不同之處,以同樣的道理老師讓鮑鮑區別其他人物。

認識常見衣物,表述其名稱。每天老師都會問:“鮑鮑今天你穿了幾件衣服啊,有什么什么顏色的,自己最喜歡哪一件等問題。這樣在普通的生活中就教會了孩子說說衣服名稱的教育任務。

在課堂內外老師都喜歡指著某一物體問鮑鮑:“這是什么啊?”這樣的問題不僅讓鮑鮑學會思考,還讓鮑鮑養成了提問的好習慣。在家里鮑鮑遇見什么不知道名詞的東西都會問:“這是什么啊?”遇見不懂的道理就會問:“這是為什么啊?”等一些問題。

(四)第四階段的康復訓練的內容

1、聽覺訓練

聽覺理解訓練:進行單條件、雙條件、三條件的理解訓練。如:一個蘋果、一個香蕉;一件黃色的衣服,兩件紅色的衣服;小貓在河里吃魚,小狗在河邊釣魚等。通過講故事,訓練孩子的理解能力,然后老師圍繞故事進行提問,讓幼兒指認或回答。老師也提倡家長在家里多給鮑鮑講故事,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2、發音訓練

口舌操訓練:進行口腔靈活度的訓練。這一練習的目的是讓鮑鮑說話更清楚,吐字更明白。老師在個別訓練時,就讓鮑鮑跟著念繞口令,如“山上有塊破布,山下有條破褲 ,破布補破褲,破褲變成破布”等。鮑鮑不僅很喜歡這樣的聯系方式,并且學會之后還教其他小朋友聯系。

3、語言訓練

兒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 智障兒童語由于智力缺陷影響了語言的發展,其語言的發展速度遠遠低于同齡的正常兒童。智障兒童智力上的缺陷,影響了語言的發展,再加上認知能力低下,知識經驗缺乏,語言的內容就會受到制約,從而造成表達能力低,與人的交流就會遭遇挫折,這種挫折又會造成他們失去與人們進行語言交流的興趣,沒有足夠的語言刺激,導致語言發展的遲緩。本文針對智障兒童的語言發展情況,巧妙運用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的教學來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

關鍵詞 智障 語言 鼓勵 交往

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維果茨基說過:“思想不只是在話語中表現,而且也在話語中完成。”語言作為一種心理現象,與其他心里活動密切關聯。智障兒童智力上的缺陷,影響了語言的發展,再加上認知能力低下,知識經驗缺乏,語言的內容就會受到制約,從而造成表達能力低,與人的交流就會遭遇挫折,這種挫折又會造成他們失去與人們進行語言交流的興趣,沒有足夠的語言刺激,導致語言發展的遲緩。針對智障兒童的語言發展情況,巧妙地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來,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

一.創設語言環境 提高智障兒語言能力

豐富的語言環境是兒童語言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它包括兩個方面:語言的物質環境和語言的交往環境。兒童的語言是在與成人的交談過程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智障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是與他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分不開的。

通過為他們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和多種多樣的語言刺激,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比如學習《釘紐扣》一課時,我帶學生來到“家政室”主題教室,通過實實在在的環境,給學生提供常見物品的語言刺激,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在角色中學習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釘紐扣、縫衣服等詞語,學簡單的句子進行交流,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再比如認識人民幣時,讓學生扮演商店老板、顧客、以及家長和孩子等角色,親身體驗生活中買賣商品的體驗從而學會生活語言。這種接近學生日常生活的語言訓練,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

二.巧用個別化訓練 提高智障兒語言能力 智障兒童的病因很復雜,對于言語有障礙的兒童進行針對性的個別強化教育。如:我班的陶某由于智力殘疾、大舌頭等原因導致語言障礙,他能理解和表述單字、 單詞、單句,但是往往發音不準,吐字不清,含糊,不分音調四聲。我就為他制定了一份個人語言訓練計劃:首先是聽覺訓練,每天課間十分鐘讓他聽錄音機,并且內容是變化多 端的,有故事、有歌曲、有兒歌,讓其聽正確的發音。其次是舌操訓練,進行舌操訓練可以使舌肌得到相應的鍛煉,因為舌頭是否靈活,是發音準確的關鍵。

三.強化語言刺激 提高智障兒語言能力

教師要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語言刺激訓練,讓孩子通過實踐自然地積累語言表達經驗。孩子聽得多了,看的多了,自然說的就多了。真正的語言表達隨時隨地都會發生,有的學生雖然平時不愛說話,但從單字發音到說句子只需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學會,這說明只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語言刺激,他們得語言表達能力就能得到培養和提高。在與孩子的相處中,老師要經常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孩子正在做的事給孩子聽。讓孩子能明白這個動作和代表這個動作的詞聯系起來,豐富孩子的經驗。如孩子在玩球時,可是說誰誰在玩球,老師在寫字時,可是說老師在寫字,說的時候要加強名詞和動詞的語調,增加強度,學生就會形成印象,時間長了就理解了會說了。

四.給予信心與鼓勵 提高智障兒語言能力

在語言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多給予孩子信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智障孩子平日里缺少的就是成功感的體驗,而教師及時的肯定,對他們來說則是最大的成功。此時,教師一個肯定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激勵的話語„„讓我們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被肯定的成功感。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就拿班上的小程來說,長時間的接觸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甜甜的、陽光般的笑容。印象同樣深刻的就是這孩子你跟他說什么,要他做什么,他的招牌動作就是原地不動。別的孩子聊天、游戲,他就在一邊看著。但從測試以及平時簡單的對話中了解到孩子的發音器官沒有任何問題。那也就是說造成孩子如此表現的除了環境,就是孩子自身的心理問題。偶然有一天的晨會課,看到孩子拿著《詩韻三百六》念得有模有樣,我激動地翹起大拇指送給他。孩子回報給我的依舊是那甜甜的笑容。接觸中,也了解到這孩子很喜歡朗讀,于是乎,我又如獲至寶,諸多教育家的實踐證明,孩子都有渴望被肯定的心理。從朗讀中去給孩子更多的信心與鼓勵,帶他走出自我的世界,融入班級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從拿著書本朗讀古詩,到在全校師生以及家長面前的朗誦古詩,孩子的轉變,這個過程中他所克服的困難,讓人欣慰。

五.在交往中學習語言 提高智障兒語言能力

人類語言是在溝通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 也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實現其社會交 往和思想交流,要盡可能地去激發學生想用言語來交往的動機,鼓勵學生開口說 話,如:學生想吃糖、喝水時,引導鼓勵他先說吃糖等詞,提供和運用語言刺激, 然后再予以實現其目的,對于能力較差的學生,則可以跟著老師說,逐漸教學生 使用正確的語言進行交往。不過有個別學生不喜歡跟老師說卻喜歡跟同學說,那 就讓他跟著同學說,先培養他的興趣,老師再進行正確的引導。

六.恰當的運用比賽或合作的方式

智障兒童之間也喜歡競爭、比較、合作或支持,恰當地運用比賽或合作的方 式,建立他們互相仿效、互相激勵的態度,增加“我要做得更好”的動機。需要 注意的是,在進行兩人組比賽時,要有針對性的為其選擇伙伴,兩個孩子的語言 表達能力應大致在同一水平線上, 這樣才不會讓孩子因為常贏或常輸而引起自滿 或自卑的不良情緒。

七、 運動當小老師的動機 智障兒童很喜歡模仿成人當小老師,可以利用這一點來誘發智障兒童學習, 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例如“誰做得好,我請他當小老師教同學說話、在前面講 故事、唱歌表演” ,這不但能令該小孩做一個標準榜樣,也讓其它小朋友努力, 希望也可以當小老師。 個別訓練”和 一幫一訓練 有機結合。 一幫一訓練”有機結合

八、 “個別訓練 和“一幫一訓練 有機結合 個別訓練 在一個班級中會存在著能力不同的學生, 在教學中可采取個別訓練和一幫一 訓練,這樣的有機結合,有利于語言矯正,發音正確、發展語言,同時在一幫一 相互的交往中,有利于語言交往能力的發展。

七.應用游戲 提高智障兒語言能力

其實每個孩子都需要游戲。游戲對于正常兒童而言,可以是自發產生的,而殘疾兒童就需要我們為其創造機會、積極鼓勵他們游戲,幫助他們做游戲,這樣的情況下,游戲是目的。在游戲中,讓孩子的語言、體能、社交能力都得到提 高和發展,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比如,在學習小青蛙時,我嘗試了“小青蛙捉害 蟲”的游戲,把運動室的地板上鋪滿了用綠色卡紙制成的荷葉,每個荷葉上還有 一條或數條小蟲(小蟲的多少視兩片荷葉之間的距離而定) ,訓練時孩子們戴著 青蛙頭飾,背誦著兒歌“小青蛙,呱呱呱,抓害蟲,保莊稼” ,愉快的參與到活 動中來,他們從這片荷葉跳到那邊荷葉,興高采烈的捕捉著“害蟲” ,他們從內 心想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想與同學一起背兒歌、做游戲,每個孩子的臉上都 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培養智障兒童的言語能力,當然還有許多效果不錯的方法,如訓練方法多樣 化、語言訓練與日常生活互相聯系、變換方式、復合、修改等方法,只要針對智 障兒童的特性和實際能力采用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就會取得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兒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5篇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 城市得到快速發展, 進而導致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涌入, 而孩子由于戶籍等原因不能和父母在一起, 進而留在戶籍所在地, 一般由其祖輩或親人照顧。數據顯示, 中國現在2億左右的農民工, 而且人數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 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高達5800萬, 父母不在身邊, 他們的教育面臨諸多困難,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變得十分突出。

1.1 入學率偏低

根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抽樣調查顯示:“流動兒童中在學者占全部流動兒童的90.7%, 一直未入學者占6.85%, 失學者占2.45%。”調查結果還表明:在流動兒童中, 達到上學年齡卻不能適齡入學問題表現十分突出。

1.2 學習成績差

留守子女在受教育當中存在心理問題嚴重及道德偏差等問題。對文盲率高達30%的祖輩來說, 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學習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發現, 父母外出打工的學生成績明顯偏差。成績排名中, 留守子女只占優秀生的10%, 而差生當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

1.3 存在心理問題

心理成長關鍵期的留守兒童, 因不能及時得到引導和幫助, 他們的性格會受到影響。測試結果顯示, 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 他們的心理問題明顯多于非留守兒童。

2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2.1 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兒童處在年齡的黃金時段, 學習對于他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由于長期不在父母身邊, 父母與子女之間缺少溝通, 疏于管教, 從而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感情疏遠, 孩子沒有安全感。孩子大部分時間是由其爺爺奶奶等長輩加以照顧, 但由于爺爺奶奶年歲較大, 沒精力也沒知識能力對孩子的學習和品德進行輔導和監督, 還有甚者會對孩子加以溺愛, 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來自父母關愛的缺失勢必會對留守兒童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

2.2 學校教育不到位

在大多數學校都存在這種現象, 成績好的學生會得到來自老師和學校的更多專注, 從而導致兩極分化極其嚴重。尤其在鄉村學校, 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等各方面的制約加上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導致他們對個人價值存在感很迷茫, 進而在學習上不夠專注和在行為準則上有所偏失?,F在大部分的鄉村學校沒有專門開設心理課程和配備心理老師, 很少組織對學生們的心理教育, 導致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 不能及時的加以引導和糾正, 從而有時候治標不治本。

2.3 社會關注度不夠

近年來, 伴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化, 城鄉一體化的建設, 農業稅的減免, 導致農村勞動力的過剩, 由于又要養家糊口, 于是他們只有背井離鄉, 進城打工。這樣就造成了老人沒人照顧, 孩子沒人教育的局面。而現行的戶籍制度要求農民工子女入學須在原籍所在地參加中考和高考, 而在許多家長看來自己家鄉的農村學校并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 故而他們需要把孩子接入自己所在城市的學校接受教育, 而城市高昂的學費讓他們無力承擔, 加上高考所在地所學教材并不與上學所在地一樣, 讓留守兒童處在兩難的境地。

3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3.1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社會事業,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從根源上講是城鄉發展不均衡造成的城鄉發展差距的結果。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出發,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社會, 必須統籌城鄉發展, 逐步縮小城鄉貧富差距。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改善農村投資環境, 增加農村就業機會, 從而縮小地區間發展水平和教育質量的差距。為此, 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 提高城鎮化水平。這樣, 農民工可以就在自己家鄉就業, 解決了孩子無人照顧的局面, 使孩子們可以享受到父母的關愛, 為孩子的家庭教育創造了條件。

3.2 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

首先, 建立留守兒童檔案, 包括留守兒童的家庭背景、家長姓名、家庭地址、留守原因、監護人及其聯系電話等內容并及時補充、變更有關信息。其次, 完備家長通訊錄, 以便及時和家長聯系溝通, 反饋其孩子在校表現及思想動態, 實現學校與家庭、班主任與留守兒童及其家長間互動與聯動。再次, 開設心理課程, 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專業心理咨詢服務。教給其生存技巧和安全常識, 提高留守兒童的個人保護意識及生存能力, 對成績較差的孩子, 多給予學習上的鼓勵和幫助。最后, 學校還可以結合農村的具體情況, 增加性格教育、人格教育等課程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考核目標。

3.3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

逐漸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 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 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一樣的平等權利和社會權益。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逐步開放城市公立學校, 使農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順利入學, 取消對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限制和高額的借讀費, 讓農民工子女享受與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權利。解決上學問題, 父母就可能會把孩子留在身邊, 留守兒童的問題就解決了。

摘要:留守兒童由于從小缺少家庭關愛和社會關愛, 隨著年齡的增長, 導致了他們在學習、心理、道德上的缺失。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祖國的未來, 現在留守兒童分布范圍之廣, 數量之多, 問題之重, 已使之成為社會不可忽視的社會弱勢群體, 他們的教育問題值得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兒童的安全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從日本美術教育的歷史入手,結合實地考察結果分析日本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特色,希望我國中小學美術教育能夠吸收日本及其他國家的先進理論和方法,將其進行中國化改造,解決目前我國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使其真正起到素質教育的作用。

關鍵詞 日本 中小學 美術教育 感性教育 創造力 特色

日本教育在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不僅重視數理化這樣的知識性教育,同樣重視音樂、美術這樣的感性教育,許多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筆者曾經深入日本的中小學課堂實地調查,對日本極具創造性的美術教育感受頗多,本文結合筆者在日本的所見所聞,談談日本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特色及其啟示。

一、綜合了諸多外來文化精華的日本美術教育

1.以佛教藝術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古代日本的美術教育

從公元6世紀中國佛教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開始,日本美術以傳播佛教文化為主要內容,這一時期日本的工藝、美術都具有明顯的中國佛教藝術的特點。直到9世紀初,日本美術才開始將中國文化“日本化”,在繪畫、雕塑、工藝等方面形成日本的風格。14世紀后,我國的禪宗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禪是梵文的音譯,意為靜慮。禪宗強調通過個人修煉達到開悟、頓悟的理念被日本的武士文化所接納,也契合了日本人心底追求安寧靜謐的需求。禪宗藝術的主體是水墨畫。水墨畫深沉超脫的東方藝術風格,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哲學關系,深受日本人喜愛。

日本創造性地學習了中國古代審美理念和造型藝術,以師傅親授、臨摹、摹仿為主要手段的中國傳統的作坊式、世襲式、師承式的美術教育方式也在日本得以傳承,并慢慢演變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家元”式教育制度,在明治維新之前,無論是繪畫、雕塑、工藝還是“茶道”、“花道”、“書道”、儀禮的傳承都采用家元制度。

2.西方美術教育思想對日本的影響

19世紀中期明治維新后,日本引進系統化的西方學校美術教育。日本的美術教育開始了廣泛而持久的改革。有過激烈的爭論,也出現過極端現象。比如:明治初年實用主義的“全面西化”,以及之后的盲目的國粹保存論;大正年間從法國留學回來的山本鼎領導的“自由畫”教育運動,推崇個性和創造性的以兒童為中心的自由教育思想,但在實踐中片面強調個性,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得到美術教育家岸田劉生等以古典美術論為依據的修正,在肯定自由畫的同時,加入了傳統日本畫的鑒賞和臨摹,彌補了山本鼎忽視傳統文化的不足[1]。

經過歷代美術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日本的美術教育思想,通過吸收、消化、改造、升華外來文化,在實踐、選擇、改革中與時俱進,形成了既具有現代理念,又保留日本傳統、日本特色的美術教育。中日兩國同屬東方大國,日本美術教育史上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具有實際意義。

二、日本當代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特色

作為日本中小學全面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美術學科與其他如語言、數學等學科具有完全同等的地位,美術教育的內容、方式都圍繞著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而設定,以培育具有豐富人性與社會性,能生存于國際社會的人才為目標。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學生品質,激發想象力、創造力的思想貫穿于各種形式的美術教育之中。

1.日本中小學對美術教師的要求

美術教師除必須具有相應的資質資格之外,仍必須不斷更新知識,學校有具體的校內校外進修制度,日本還有關于終身學習的法律。教師必須愛孩子、有耐心,小學教師還需要經過必要的心理測試[2]。日本學者認為,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沒辦法教的,美術教學不存在任何概念化、形式化的好的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良好的思想文化素養、審美格調與個性的體現,應根據學生的理解、興趣和技能水平,找到能激發學生興趣和創造力的題材,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程中,并且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學習比教會學生知識與技能更重要。

2.尊重個性和自由的美術教育

日本小學設有圖畫工作課,中學設有美術課,內容涵蓋造型游戲、繪畫、立體造型活動、工藝美術、手工制作、鑒賞等方面。日本的中小學都有專用美術教室,不僅配備有美術課所需的普通材料物品,還有木工工具、泥瓦工具等勞動工具,便于學生發揮創意。具體教學中,美術教師和學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在正確理解日本文部省學習指導綱要的前提下,教學的內容、場所和具體形式都可以由教師自己選擇,比如鑒賞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可以選擇學生自己的作品、同學的作品,也可以選擇生活用品、大自然、建筑、園林,當然也可以選擇名家名作。

日本的學校都實行小班教學,每個班的學生不超過30人,有一名主講教師和至少一名助教同時上課。這樣的教學模式便于教師關注所有學生的表現,與每一個孩子都有較多的接觸,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挖掘學生的潛能,在學生遇到困難時予以恰當的幫助,鼓勵學生堅持,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精神。

上美術課時,對于如何畫或如何制做,用什么樣的材料和工具,用什么樣的表現形式以及需要達到的目的,老師都沒有具體的要求,而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用心靈感受,同時展開豐富的聯想。在嘗試、體驗、實踐中思考,最后摸索出表現的方法和技巧,畫自己想畫的畫,制作想做的東西,從中體會發現和創造的喜悅。

筆者觀摩了福山市銀河小學《畫影子》的課。老師把學生們帶出教室,孩子們可以隨意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描繪。有的學生選擇樹下的光斑,有的選擇操場足球網的影子,有三五成群邊討論邊畫的,也有獨自一人專注在自己作品里的,各不相同。而老師并不對學生作品指出具體的修改意見,而是在旁邊鼓勵學生把自己想到的都畫下來。學生作品完成后,由學生們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七嘴八舌異常熱鬧。最后老師的總結,只有鼓勵沒有批評,對有奇怪想法的學生還大加贊賞。

讓學生自由發現生活中的美,并逐漸學會用適當的造型形式表達自我的感受,培養對美術的持久興趣,促進健康心靈的形成,這是日本美術教育所追求的。這種西方自由創作的教育理念與東方禪宗通過自我修行達到開悟的思想有著某種相似、相近或相同的意味,東西方教育思想在這里達到了融合。

3.美術教育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

日本人對大和文化有著充分的自豪感。不僅日本畫、日本版畫、傳統制作的學習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日本獨特的“藝道”,比如“花道”、“茶道”、“書道”、“劍道”等也是學習的重要內容。筆者觀摩了銀河中學的茶道課和銀河小學的花道課。

在銀河中學“茶道”課上,中學生采用傳統跪式坐姿席地而坐,屏氣凝神、神情專注,十分投入,儀態端莊、衣著整潔,沏茶、敬茶的動作優美沉穩。老師身著雅致的和服,悉心指導,雖已白發蒼蒼,神態動作卻極為和諧。整個課堂氣氛嚴肅認真、肅穆優雅。在銀河小學“花道”課上,小學生們充滿好奇和新鮮感,嘗試著使用剪刀等工具,很活躍。講解老師將學生手中的花比作青山、流水等自然景物,教孩子將花枝剪到適當的長度、插在恰當的位置,幾名助教老師在學生旁邊輪流指導,氣氛熱烈有趣。

通過傳統美術的學習和“藝道”教育,讓學生學習傳統禮節與倫理道德,提高動手能力和審美情操,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理解東方藝術的精神追求,是日本培養愛國思想的有效途徑。

4.綜合性的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的潛在范圍非常廣泛,日本的美術教育善于融合其他領域的知識,提倡綜合化的大美術教育。比如:造型游戲中綜合勞動、社會、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制作課綜合生活科學,制作既有創意又具有使用性的生活用具,讓學生造型的同時,學習生活技能,感受制作的意義;對于名作的鑒賞,綜合有關的歷史人文知識,等等。2002年以后,日本的中小學課程增加了“綜合學習時間”課,這一課程的目的之一是“培養積極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態度”[3],美術課的綜合教育意義也可以在這里得到擴展。

日本中小學的節日制作和繪畫活動最能體現美術課的綜合教育意義,學生們以紀念節日為主題,繪畫、制作雕塑、工藝、手工作品、影像作品等裝飾教室和校園,綜合美術、音樂等學科知識,融入日本歷史、傳統文化等內容,學生在掌握造型技巧的同時,理解節日的意義,增加民族自豪感。

5.注重培養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日本教育界認為,21世紀的教育必須注意對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在美術教育中提倡合作,即使繪畫這樣容易由個人完成的創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合作,教師對作品的評價從不突出個人。日本的中小學,從不搞任何形式的評先進或等級,所有學生一視同仁。

最能體現合作精神的教育方式是“造型游戲”。用游戲的方式進行美術教育,最能引發學生興趣。老師把學生們按照興趣分為若干小組,由小組成員自己決定想要表現的東西和表現方式。廣島立龜山南小學的2年級學生自發種水稻,從種到收歷時數月,學生們用畫筆、照相機和文字記錄游戲的全過程。還利用廢舊材料做了14件極有創意的雕塑作品,用于趕走偷吃的鳥類。最后將學生們的繪畫和文字記錄進行編輯整理,完成了一幅長卷畫。孩子們體會了勞動的辛苦、收獲的喜悅,不僅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更培養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6.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

日本教育的整體特點是非常務實,日本美術教育家宮脅理博士提出:“要在現代美術教育中,加強動手表現及接觸各種材料的工藝美術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方能從根本上支撐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他的倡導得到日本議會、工會、企業和教育界人士的廣泛支持[4]。日本的美術課程設置中,制作、設計、雕塑等占有較大比重。制作選題大多與社會生活相接近,比如制作生活用品、玩具、面具、學習用具等等。日本人認為手工制作要接觸各種材料,使用各種工具,能夠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有助于克服學校教育遠離社會現實、遠離社會實踐的傾向。

7.日本美術教育具有良好的外圍環境

日本是一個很講究形式美的國度,這一特點表現在日本國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學生隨時隨地可以發現身邊的美術,得到藝術的熏陶。參觀美術館購買藝術品的,不僅有從事美術工作的人,也有普通百姓。日本的校園內到處都有學生的美術作品展示,給學生營造了自由表現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在享受成功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另外,日本的“美術館教育”也很有特色,美術館、博物館以及藝術家工作室都兼有與學校合作教育的職責。學校和文化機構還經常請藝術家為學生講課,讓學生和最前衛的藝術近距離接觸。

三、日本中小學美術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中國的中小學美術教育在改革開放后才開始普及化、系統化,至今也才30余年,各方面的基礎還很薄弱。雖然我國的美術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寫都是基于素質教育的,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美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體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重知識與技法,輕想象力與創造性;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教學方法與方式缺乏創意;等等。

我國美術基礎教育研究和教學要善于學習吸收外國美術教育的先進理論和方法,并根據我國需求進行改造,使其為我所用;美術教師要有更寬厚的理論基礎和綜合素質,通過美術教育培育學生的美好情感和創造力,以提高國民綜合素質作為終極目標;要重視美術教育的綜合性作用,加強美術與其他課程的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完善的品格與各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合作精神與動手能力;美術教育要在傳承中華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所作為,學校美術教育課題也應該有紀念我們中華民族節日的活動;要創造美術教學的良好條件,爭取學校、社會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創辦豐富多彩的美術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順應學生的要求,把學生當作平等的、有自由意識的人,而不是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教育的機器;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意義,享受到美術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張小鷺.日本美術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2] 王輝宇.日本美術教育見聞[J].文藝爭鳴,2008(12).

[3] 田慧生,[日]田中耕治主編.21世紀的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4] 張小鷺.現代美術教育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劉程茵(1989-),女,山西臨汾人,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

【責任編輯 鄭雪凌】

上一篇:突發事件應急演練總結范文下一篇:最美窗口申報材料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