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會計學大學畢業論文范文

2023-09-16

會計學大學畢業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會計畢業實習實習考核培養方案

[作者簡介]張堯洪(1962-),男,浙江嵊州人,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應用及教育與教學管理。(浙江金華321000)

一、會計專業畢業實習管理的內涵

1.成為合格員工的實習管理。企業方面,首先要收集國家涉及該企業業務有關的各項財經方針、政策和法規,單位規章制度、主要業務環節、業務內容和內部控制程序;其次單位領導和實習主管就實習事項做好溝通工作,把學校專業和指導教師電話告知主管,提交學校的實習計劃書。學校方面,畢業生要定時向指導教師匯報實習單位信息、主要崗位以及工作內容,使老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實習環境,從而鍛煉學生融入實習單位的能力,形成與實習單位溝通交流的平臺。我們以畢業實習手冊的形式,告知單位領導、指導師傅、學生個人和指導教師各自應完成的工作,尤其提醒學生必須加強與實習單位、指導師傅與學校老師之間的溝通和聯系。

2.具體實習單位與崗位調查和管理。通過對學生實習內容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實習主要內容包括:完成具體的會計核算業務,填審會計憑證、登記明細賬簿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8.76%;完成出納業務,辦理現金結算、登記日記賬、編制銀行結算憑證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4.05%;完成稅務控制及申報業務,使用稅控軟件、紅字沖銷發票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3.85%;完成倉管崗位業務,辦理盤點、出庫單和保管賬登記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0.71%;完成工作量統計、定額計算、費用分配等數據統計工作,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17.51%;操作辦公軟件,制作WORD文檔、編制EXCEL表、制作PPT等辦公軟件操作工作,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17.33%;完成非會計方面的工作,如營銷員、人力資源管理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0.18%。從學生實習的具體內容調查,學生的畢業實習內容隨著單位與崗位的變化而變化,并不能簡單地按專業對口和崗位貼近度進行規范,應按就業為導向原則,先就業后擇業的順序,強調學生必須認真對待每一次實習機會,不懂就問,提高實習就業的成功率。

二、會計專業畢業實習教師的指導管理

1.重視畢業實習前的組織發動和教育。學生畢業實習,要求學生盡快適應崗位,接受從學生角色轉變為學生+員工這一雙重身份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強調畢業實習的目的,明確畢業實習的責任、義務和權利,注意畢業實習期間的安全,了解畢業實習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的處理流程,加強學生對實習單位和對自己的工作崗位的認識,縮短不適應期。

2.加強畢業實習的組織與管理。為保證高職生畢業實習順利、有序地進行,保證工學結合教育培養富有成效,學校建立校院二級、院企雙元的畢業實習管理機構,派督導專人監控畢業實習教學質量。學校廣泛征求合作企業的意見,共同制定并完善《畢業實習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會計專業根據專業技能訓練和就業導向等要求制定與完善畢業實習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大綱。學校規定學生畢業實習指導必須實行“雙導師制”,明確企業兼職指導教師及學校指導教師的各自責任。具體管理流程設計如右表所示。

建立專門的實習管理教室,充分利用現代通訊、MSN、QQ及視頻窗口等現代網絡手段和文件管理發布系統,教師可以在實習管理教室進行實習管理操作,記錄實習管理過程。

三、畢業實習教育結果的考核管理

畢業實習課程評價與考核是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的。畢業實習成績考核由校企指導教師共同完成,學校將畢業實習的考核成績作為學生獲取相應學分和畢業證書的必要條件??己嗽u價指標由平時出勤表現、工作態度和業績評價、實習體會和實習總結報告四部分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依次為20%、20%、30%、30%。企業和教師根據學生頂崗期間的表現、與單位師傅、學校指導教師的聯系,進行實習的紀律、態度端正、資料的正確和完整性的考評,其中企業評價占全部成績的40%,教師評價占全部成績的60%。畢業實習結束后進行小組評優,學生以口頭形式匯報實習的工作與心得體會,鍛煉學生表達能力,以20%比例評選畢業實習優秀學生,并由學校和企業共同頒發“工作經歷證書”。

四、畢業實習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反思

根據麥可思公司對我校畢業生的實習就業跟蹤調查,會計專業半年內的就業單位與實習單位一致性大致保持在45%,同學對實習中存在的問題認識清晰,有近63.71%的同學認為溝通表達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畢業實習典型交流材料反映最多的是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正確妥善處理各種關系。

人才培養方案應當提出溝通表達能力的訓練要求,把它切實落實在各課程中,特別是對案例討論教學方法的運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增加管理學基本原理、數學及統計學應用的要求,可以針對學校周邊店鋪進行各種主題調查,進行數據調查分析,注意調查過程中的交流溝通設計;加強人文素養課程的設置,增加人文素養的訓練,豐富學生的職業文化修養;將學生的學習及工作態度的訓練作為每一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提高學生獨立完成工作的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2]馬樹超,郭揚.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孔德軍.基于工學結合構建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2).

[4]林慰平.高職會計實習方案設計[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3).

會計學大學畢業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會計畢業實習實習考核培養方案

[作者簡介]張堯洪(1962-),男,浙江嵊州人,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應用及教育與教學管理。(浙江金華321000)

一、會計專業畢業實習管理的內涵

1.成為合格員工的實習管理。企業方面,首先要收集國家涉及該企業業務有關的各項財經方針、政策和法規,單位規章制度、主要業務環節、業務內容和內部控制程序;其次單位領導和實習主管就實習事項做好溝通工作,把學校專業和指導教師電話告知主管,提交學校的實習計劃書。學校方面,畢業生要定時向指導教師匯報實習單位信息、主要崗位以及工作內容,使老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實習環境,從而鍛煉學生融入實習單位的能力,形成與實習單位溝通交流的平臺。我們以畢業實習手冊的形式,告知單位領導、指導師傅、學生個人和指導教師各自應完成的工作,尤其提醒學生必須加強與實習單位、指導師傅與學校老師之間的溝通和聯系。

2.具體實習單位與崗位調查和管理。通過對學生實習內容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實習主要內容包括:完成具體的會計核算業務,填審會計憑證、登記明細賬簿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8.76%;完成出納業務,辦理現金結算、登記日記賬、編制銀行結算憑證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4.05%;完成稅務控制及申報業務,使用稅控軟件、紅字沖銷發票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3.85%;完成倉管崗位業務,辦理盤點、出庫單和保管賬登記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0.71%;完成工作量統計、定額計算、費用分配等數據統計工作,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17.51%;操作辦公軟件,制作WORD文檔、編制EXCEL表、制作PPT等辦公軟件操作工作,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17.33%;完成非會計方面的工作,如營銷員、人力資源管理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0.18%。從學生實習的具體內容調查,學生的畢業實習內容隨著單位與崗位的變化而變化,并不能簡單地按專業對口和崗位貼近度進行規范,應按就業為導向原則,先就業后擇業的順序,強調學生必須認真對待每一次實習機會,不懂就問,提高實習就業的成功率。

二、會計專業畢業實習教師的指導管理

1.重視畢業實習前的組織發動和教育。學生畢業實習,要求學生盡快適應崗位,接受從學生角色轉變為學生+員工這一雙重身份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強調畢業實習的目的,明確畢業實習的責任、義務和權利,注意畢業實習期間的安全,了解畢業實習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的處理流程,加強學生對實習單位和對自己的工作崗位的認識,縮短不適應期。

2.加強畢業實習的組織與管理。為保證高職生畢業實習順利、有序地進行,保證工學結合教育培養富有成效,學校建立校院二級、院企雙元的畢業實習管理機構,派督導專人監控畢業實習教學質量。學校廣泛征求合作企業的意見,共同制定并完善《畢業實習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會計專業根據專業技能訓練和就業導向等要求制定與完善畢業實習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大綱。學校規定學生畢業實習指導必須實行“雙導師制”,明確企業兼職指導教師及學校指導教師的各自責任。具體管理流程設計如右表所示。

建立專門的實習管理教室,充分利用現代通訊、MSN、QQ及視頻窗口等現代網絡手段和文件管理發布系統,教師可以在實習管理教室進行實習管理操作,記錄實習管理過程。

三、畢業實習教育結果的考核管理

畢業實習課程評價與考核是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的。畢業實習成績考核由校企指導教師共同完成,學校將畢業實習的考核成績作為學生獲取相應學分和畢業證書的必要條件??己嗽u價指標由平時出勤表現、工作態度和業績評價、實習體會和實習總結報告四部分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依次為20%、20%、30%、30%。企業和教師根據學生頂崗期間的表現、與單位師傅、學校指導教師的聯系,進行實習的紀律、態度端正、資料的正確和完整性的考評,其中企業評價占全部成績的40%,教師評價占全部成績的60%。畢業實習結束后進行小組評優,學生以口頭形式匯報實習的工作與心得體會,鍛煉學生表達能力,以20%比例評選畢業實習優秀學生,并由學校和企業共同頒發“工作經歷證書”。

四、畢業實習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反思

根據麥可思公司對我校畢業生的實習就業跟蹤調查,會計專業半年內的就業單位與實習單位一致性大致保持在45%,同學對實習中存在的問題認識清晰,有近63.71%的同學認為溝通表達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畢業實習典型交流材料反映最多的是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正確妥善處理各種關系。

人才培養方案應當提出溝通表達能力的訓練要求,把它切實落實在各課程中,特別是對案例討論教學方法的運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增加管理學基本原理、數學及統計學應用的要求,可以針對學校周邊店鋪進行各種主題調查,進行數據調查分析,注意調查過程中的交流溝通設計;加強人文素養課程的設置,增加人文素養的訓練,豐富學生的職業文化修養;將學生的學習及工作態度的訓練作為每一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提高學生獨立完成工作的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2]馬樹超,郭揚.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孔德軍.基于工學結合構建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2).

[4]林慰平.高職會計實習方案設計[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3).

會計學大學畢業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會計畢業實習實習考核培養方案

[作者簡介]張堯洪(1962-),男,浙江嵊州人,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應用及教育與教學管理。(浙江金華321000)

一、會計專業畢業實習管理的內涵

1.成為合格員工的實習管理。企業方面,首先要收集國家涉及該企業業務有關的各項財經方針、政策和法規,單位規章制度、主要業務環節、業務內容和內部控制程序;其次單位領導和實習主管就實習事項做好溝通工作,把學校專業和指導教師電話告知主管,提交學校的實習計劃書。學校方面,畢業生要定時向指導教師匯報實習單位信息、主要崗位以及工作內容,使老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實習環境,從而鍛煉學生融入實習單位的能力,形成與實習單位溝通交流的平臺。我們以畢業實習手冊的形式,告知單位領導、指導師傅、學生個人和指導教師各自應完成的工作,尤其提醒學生必須加強與實習單位、指導師傅與學校老師之間的溝通和聯系。

2.具體實習單位與崗位調查和管理。通過對學生實習內容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實習主要內容包括:完成具體的會計核算業務,填審會計憑證、登記明細賬簿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8.76%;完成出納業務,辦理現金結算、登記日記賬、編制銀行結算憑證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4.05%;完成稅務控制及申報業務,使用稅控軟件、紅字沖銷發票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3.85%;完成倉管崗位業務,辦理盤點、出庫單和保管賬登記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0.71%;完成工作量統計、定額計算、費用分配等數據統計工作,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17.51%;操作辦公軟件,制作WORD文檔、編制EXCEL表、制作PPT等辦公軟件操作工作,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17.33%;完成非會計方面的工作,如營銷員、人力資源管理等,占全部學生實踐活動的20.18%。從學生實習的具體內容調查,學生的畢業實習內容隨著單位與崗位的變化而變化,并不能簡單地按專業對口和崗位貼近度進行規范,應按就業為導向原則,先就業后擇業的順序,強調學生必須認真對待每一次實習機會,不懂就問,提高實習就業的成功率。

二、會計專業畢業實習教師的指導管理

1.重視畢業實習前的組織發動和教育。學生畢業實習,要求學生盡快適應崗位,接受從學生角色轉變為學生+員工這一雙重身份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強調畢業實習的目的,明確畢業實習的責任、義務和權利,注意畢業實習期間的安全,了解畢業實習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的處理流程,加強學生對實習單位和對自己的工作崗位的認識,縮短不適應期。

2.加強畢業實習的組織與管理。為保證高職生畢業實習順利、有序地進行,保證工學結合教育培養富有成效,學校建立校院二級、院企雙元的畢業實習管理機構,派督導專人監控畢業實習教學質量。學校廣泛征求合作企業的意見,共同制定并完善《畢業實習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會計專業根據專業技能訓練和就業導向等要求制定與完善畢業實習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大綱。學校規定學生畢業實習指導必須實行“雙導師制”,明確企業兼職指導教師及學校指導教師的各自責任。具體管理流程設計如右表所示。

建立專門的實習管理教室,充分利用現代通訊、MSN、QQ及視頻窗口等現代網絡手段和文件管理發布系統,教師可以在實習管理教室進行實習管理操作,記錄實習管理過程。

三、畢業實習教育結果的考核管理

畢業實習課程評價與考核是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的。畢業實習成績考核由校企指導教師共同完成,學校將畢業實習的考核成績作為學生獲取相應學分和畢業證書的必要條件??己嗽u價指標由平時出勤表現、工作態度和業績評價、實習體會和實習總結報告四部分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依次為20%、20%、30%、30%。企業和教師根據學生頂崗期間的表現、與單位師傅、學校指導教師的聯系,進行實習的紀律、態度端正、資料的正確和完整性的考評,其中企業評價占全部成績的40%,教師評價占全部成績的60%。畢業實習結束后進行小組評優,學生以口頭形式匯報實習的工作與心得體會,鍛煉學生表達能力,以20%比例評選畢業實習優秀學生,并由學校和企業共同頒發“工作經歷證書”。

四、畢業實習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反思

根據麥可思公司對我校畢業生的實習就業跟蹤調查,會計專業半年內的就業單位與實習單位一致性大致保持在45%,同學對實習中存在的問題認識清晰,有近63.71%的同學認為溝通表達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畢業實習典型交流材料反映最多的是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正確妥善處理各種關系。

人才培養方案應當提出溝通表達能力的訓練要求,把它切實落實在各課程中,特別是對案例討論教學方法的運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增加管理學基本原理、數學及統計學應用的要求,可以針對學校周邊店鋪進行各種主題調查,進行數據調查分析,注意調查過程中的交流溝通設計;加強人文素養課程的設置,增加人文素養的訓練,豐富學生的職業文化修養;將學生的學習及工作態度的訓練作為每一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提高學生獨立完成工作的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2]馬樹超,郭揚.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孔德軍.基于工學結合構建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2).

[4]林慰平.高職會計實習方案設計[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3).

會計學大學畢業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會計專業; 素質模型; 就業能力

一、會計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分析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爆發以來,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狀況變得更為困難,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學術界自2002年以來對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從政府、企業和個人三個主體來分析其原因和相應的對策,對于大學生個人的對策熱點在于分析其自身特點的基礎上提升個人的就業能力。對于財務會計類大學生來說,提升其就業能力主要考慮會計專業學生的特點和就業能力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模型。

(一)會計專業大學生的主要特點

1.會計專業大學生整體知識結構偏窄。高校重視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專業的通用知識教育,但體現為會計專業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專業知識結構偏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偏低。根據林志軍等人的研究結果,中國財務會計教育的知識結構仍然較為狹窄,具體表現在跨專業學科知識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專業基礎知識的理論性和應用性還沒有有效結合、對技能的培養相對薄弱等方面,在今后的財務會計教育中必須得到加強。

2.會計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由于我國高校的考試制度體現為“寬進嚴出”的特點,大學生在學校期間自主性要求比較強,這一特點決定了包括財會會計類大學生在內的所有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其結果是,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的質量同樣參差不齊,去除其他因素,有畢業后進入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或者企事業單位財會部門的,也有畢業后長期找不到合適的就業單位的。

3.高校對財會教育的重視程度在加強。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中的規定,會計專業專業教育的目標是知識傳輸和能力培養的雙主導型。各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本校會計培養的目標。近幾年來我國高校的會計教育基本上擺脫了“滿堂灌”的知識傳輸型,也開始了有效的能力訓練。有些高校已經在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手段與方法、考試評價制度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就業能力內涵

就業能力對會計專業畢業生開展職業生涯影響很大。根據Harvey(2001)的定義,就業能力是指個人所具有的獲得基本就業、維持就業以及在需要時重新獲得就業的能力和意愿。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學習或實踐而獲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晉升的能力為就業能力。有學者提出了關于就業能力更廣泛的框架,它不僅包括個體因素,還包括了外部因素。本文借鑒最后一種定義,提出從個體因素和外部因素角度分析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1.從會計專業大學生個體因素的角度來看,個體因素的成份包括了個人的就業技能和屬性、人口特征、健康狀況、工作尋求能力及適應性和靈活性等;個人情況包括了個體和家庭的工作福利、工作文化和工作的便捷性等。同時,個人還要具有能夠在不同工作和組織間實現平穩的職業生涯過渡的個人彈性和適應性,以及能在不同群體與他人分享責任、經驗和知識的合作意識。

2.從外部因素來分析,主要包括高等教育體制、勞動力市場因素、宏觀經濟因素和可獲得支持的因素。高等教育體制是一個較廣的概念,它涉及到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培養方案和合格標準等重要影響因素;勞動力市場因素要求會計專業大學生需要密切關注就業市場的供需狀況;宏觀經濟因素同樣會對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產生影響;可獲得支持的因素實際上是社會資本,也就是個人可用來拓展個人身份的社會關系網絡。

二、構建提升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素質模型

素質模型(competence model)的構建最早見于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1973年發表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的《測量勝任特征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之后被林澤炎、王繼承、彭劍鋒等學者介紹到國內,并得到進一步的推廣。素質模型主要回答了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識和個性特征是什么,以及哪些行為對于工作績效和獲取工作成功來說具有最直接的影響。構建素質模型是從組織戰略發展的需要出發,以強化競爭力、提高實際業績為目標的一種獨特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思想方式、工作方法和操作流程。素質模型可能作為公司選人、育人、用人、留人的標準。近年來,這一方法在我國興起,在華投資的跨國公司首先在中國建立起了自己的素質模型。根據大學生素質模型,結合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特點可以構建會計專業大學生素質模型。筆者總結出會計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四大核心素質,在每一項核心素質中又包括具體的行為要素和行為表現。

(一)專業基礎素質

專業基礎素質包括會計專業大學生對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自學素質的把握?;A知識方面,學習和掌握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是對會計專業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會計專業畢業生求職的基礎。專業知識方面,專業理論是會計專業院系學生進入不同行業的通行證,只有取得相應專業的畢業證書才可以得到用人單位的準入資格。財務會計、金融學、管理會計、稅務學、商法、審計/鑒證服務、職業道德、信息系統、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是最重要的10項知識要素。

(二)專業應用素質

專業應用素質是會計專業大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能有效地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來完成工作任務的有關行為。在具體工作實踐方面,專業應用素質體現在會計專業大學生通過專業技術能力的資格認證來獲得用人單位和就業的行業的準入資格,通過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順利地完成工作崗位所要求的各項任務,在此基礎上有改善工作效率的思路和行動。它具體可以體現為職業品行、計算機技能、外語水平、人際關系、決策能力、分析性/批判性思維、寫作水平、團隊合作、領導才能和語言交流能力等。

(三)溝通與團隊素質

溝通與團隊協作素質是對所有進入勞動者群體成員的要求。溝通素質為會計專業大學生在與他人溝通交流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讓他人滿意的素質。團隊協作素質是在組織中共同完成工作任務中表現出來的與他人的協作能力,它是與組織分工合作相關的一系列行為表現。這里的會計專業大學生溝通與團隊協作素質至少包括有效溝通素質、有效傾聽素質、有效執行素質、獨立工作素質、團隊合作素質和團隊領導素質。

(四)適應與拓展素質

適應素質是表現在適應工作環境,并在工作當中與完成工作任務相關的心理品質。它主要包括會計專業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環境適應能力。會計專業大學生職業素養包括個人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在職發展空間、個人職業生涯管理等方面。會計專業大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體現為應急能力、面對困難能力以及主動調整能力等。自主發展素質是與會計專業大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各方面的自覺性、遇到問題要自己想辦法的相關的行為。會計專業大學生自主發展素質的關鍵是成就動機和持續學習與更新的素質。

三、主要對策

(一)通過改善培養體制來提升專業基礎素質

在會計專業大學生技能開發體系方面,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提高青年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加大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完善面向21世紀的青年職業技能開發的目標體系。其主要內容有:理順教育與勞動部門的關系,明確各自的職責范圍,全面推進青年就業預備制,由勞動部門主管青年就業預備的培訓、實習、考核;提高職業教育的學歷層次,實行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接軌的辦學模式;改善職業教育的辦學條件,增強師資力量,以社會需要調整專業和進行課程設置;注重對學生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的培養。

在具體課程設置方面,一方面,所有會計專業大學生應學習基礎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鍛煉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能力,訓練其邏輯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會計專業院系應當擴大選修教學內容,一個專業除其主干課程以外,應允許會計專業大學生對課程選擇、知識組合有更大的選擇空間,要盡可能努力減少必修課,增多自選課程。在教學過程方面,任課教師應有意識引領、提倡學生鍛煉全面培養各項專業基礎能力,同時有意識地添加課本以外對增強學生能力有幫助的內容。

(二)通過校企合作機制來提升專業應用素質

會計專業專業教育應是校企合作的典范,校企合作機制是一種以培養會計專業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專業應用素質和提升就業能力為重點,合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課堂教學和學生參加實習操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它實施的途徑和方法是校企結合、定崗實踐;要達到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首先,會計專業院系在辦學指導思想上要克服“以我為主”的運作模式,變從學校能力出發為從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出發,廣泛開展市場調查,掌握市場信息,在制訂招生計劃、確定專業結構和安排教學內容方面與市場接軌。其次,建立校外專家“智囊團”,聘請知名企業的老總或董事長、業內專家學者,參與對學校發展戰略的咨詢和研究,建立企、校、研合作機制,鞏固校外實訓基地;幫助制訂各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修訂和完善實施教學實習計劃;建立廣泛的人才供需網。最后,成熟的會計專業院系可以考慮校企聯合辦學,學校和企業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開設企業定向班,進行“訂單式教育”。學校高級教師與企業專家、高級工程師共同執教,實行優勢互補,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完善,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學生的實習和就業可通過直接安排到合作企業來增強學生的專業應用素質,實現學習與就業的無縫對接。

(三)通過合理引導學生提升溝通與團隊素質

一方面,高校的合理引導主要體現在教學模式和實訓環節上。在教學模式上,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通過虛擬的實踐場景來提高學生的溝通與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實訓環節小組集中實訓的方式鍛煉學生的集體主義和協作精神,在此過程中要求指導老師通過合理分配小組任務并且要形成團隊激勵機制。另外,第三課堂的開辟,如團體辯論賽、班級體育比賽和模擬招聘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學生溝通能力與團隊素質。

另一方面,社會和家庭的合理引導。社會環境和政策可以對會計專業大學生提升溝通和團隊素質構成一定的動力。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如果沒有一個相互信任、高效協作的團隊,只憑借個人力量,即便個人能力再強、智慧再高、表現再完美,也很難以一己之力創造奇跡。家庭需要進行合理引導多讓會計專業大學生融入社會,多與人交流,使其學會寬容、學會協作、學會做人。

(四)通過改革就業教育來提升適應與拓展素質

改革就業指導教育的核心是以職業規劃理論來指導會計專業大學生就業。會計專業大學生入校后應通過科學的指導主動定位自己,了解社會環境,確立職業目標,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與能力培養并不斷評估修正目標,最終定位較為理想的職業。就業指導課程應包括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階段即認知自我、認知社會、目標確立、實施策略及評估修正等內容。在提高適應環境能力方面,老師一方面要幫助會計專業大學生實現認知自我和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環境對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充分了解社會整體需求動向,充分認識社會環境對職業發展的影響,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提升自我發展素質方面,老師需要幫助學生確立長遠目標與具體目標,幫助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另外,幫助學生評估修正職業生涯規劃也是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內容?!?/p>

【參考文獻】

[1] 林志軍,熊筱燕,劉明.中國會計教育中知識及技能要素的發展[J].會計研究,2004(09):74-81.

[2] Harvey,Lee.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2):97-109.

[3] 謝志遠.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5(01).90-92.

[4] Ronald W.McQuaid and Colin Lindsay.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urban studies,Vol.42,No.2,February 2005.

197-219.

[5] Van der Heijden,Beatrice I.J.M.Prerequisites to guarantee life-long employability.Personnel Review,2002,31(1):44-61.

[6] Fugate,Mel,et al.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

[7] 王先述.大學生素質結構探微[J].吉首大學學報,1999(4):79-81.

[8] 彭劍鋒.人力資源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215-233.

會計學大學畢業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網絡技術創新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現代商業模式不斷革新和變化,國際、國內會計學專業教育均面臨如何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培養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能迅速適應現代商業運作模式變化的高層次、應用型會計人才的挑戰。會計學專業本科教育教學應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從實踐教學內容的重構,課程實驗、實訓的整合,校外人才培養基地構建模式的創新等方面入手,構建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有機銜接、實踐教學與商業模式雙向互動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層次、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專業培養目標。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 人才培養機制 實踐教學模式

一、引言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步入轉型、創新創業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加快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為經濟提質增效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近年來,高等院校作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紛紛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突破口,在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同時,有力帶動了高校教育教學的全方位改革。高等院校實踐教學是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有效的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和實踐創新能力。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技術性較強的應用學科,實踐環節的教學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由于長期以來學院式教育的影響,實際上已經造成了會計學專業畢業生在知識結構和實踐創新能力上與用人單位需求的不匹配。如何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形成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有機銜接、雙向互動的人才培養機制,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層次、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二、國外相關研究現狀及實踐發展趨勢

從世界范圍看,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大多非常重視學院教育與實踐應用的銜接,以形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良性互動。建立在“雙元制(Dual System)”基礎上的職業教育與培訓(VE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就是一種典型的實踐教學模式,它的突出優勢就是將學校與企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結合起來,能夠培養既具有較強操作技能,又能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對經濟發展和企業生產經營的變化迅速做出調整,進行技術革新和管理創新的應用型人才。VET最初是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以培養技術工人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學生以學徒身份在企業內接受職業技能和相應知識的培訓,以更好地掌握“怎樣做”的問題。同時,又在職業學校里以學生的身份接受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理論和通識教育,以了解實訓技能操作中“為什么這么做”的問題。近年來,隨著西方國家的失業率升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逐年下降,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也開始和企業合作引入“雙元制”教育模式,以改善結構性失業問題。經過多年的發展,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也以其完整的體系、實踐與理論的高度融合,享有良好的國際聲譽,成為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典范。另一方面,會計界的專家、學者和相關學術、職業團體對會計教育水平的下降表示了擔心,認為現行的會計教育模式沒有能夠對學生進行諸如會計發展的歷史、會計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職業道德教育、溝通技巧、領導能力、合理的職業判斷、推理、職業懷疑態度等方面進行成功的教育。也有學者指出,美國現行的會計教育過于理論化,往往與企業實踐需要不一致。首先,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對會計實務工作有了新的要求,會計教育沒有及時調整使得學生能夠去應對這些變化;其次,會計教育過分關注不切合企業實際業務的既定規則的應用,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能力的培養。這種不一致也體現在學界和業界對會計能力判斷的不同。如在知識的掌握上,學界重視企業治理,業界認為經濟學更重要;學界強調信息技術的一般理論,業界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在技能的掌握上,學界強調計量和報告的技術處理,業界則注重對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則的遵守;在職業態度上,學界強調對職業道德及專業責任的理解,業界關注的是如何將其應用于真實世界??傊?,現行的會計教育不足以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也不能夠讓學生去充分理解實踐中的會計程序和企業財務結構,會計教育從業者應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會計實務工作者一起制定與時俱進的會計課程體系,提高會計教育質量,助力企業經營,促進經濟發展。

三、國內會計學本科教育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嚴重滯后

國內會計學本科教育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會計人才上同樣面臨困境。21 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創新消除了傳統交易模式信息處理時間與地點的約束,經濟全球化驅動下的會計國際趨同等因素共同促進了各種要素資源的全球流動,也帶來了資源配置的全球化競爭趨勢。經濟社會的變革要求會計職業的角色功能做出必要的改變和重新定位。會計職業領域從傳統的記賬、算賬、報賬為主,拓展到內部控制、投融資決策、企業并購、價值管理、戰略規劃、公司治理、會計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領域,其職業重心從核算為主的財務會計向參與戰略管理和流程優化的管理會計傾斜,進而對會計人才知識和能力衍生出新的需求。與這種趨勢形成反差的是大學不能像企業那樣迅速了解市場變化信息,大學會計教育往往滯后于會計實務的發展,對外部實務界的新需求反映遲緩,加劇了會計教育與企業實務之間的脫節。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及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的開展和深化,大學會計學專業實習、實踐教學基地和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我國大學會計實踐教學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僅表現為實踐課程比重的增加,實踐課程類型的多樣化,學時分布方面也反映出現行大學會計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正在加緊融合,實踐中也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但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總體上仍然存在教學目標(實踐認知還是能力培養)模糊,課程實訓彼此孤立、缺乏系統性,尤其在應對技術創新帶來的企業自身信息化風險、戰略以及業務流程風險,以及商業模式、資本運作的網絡化環境等方面,會計學專業相關實踐、實訓課程內容嚴重滯后,無法滿足對學生進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

四、構建校企互動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

會計學專業本科教育教學應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從實踐教學內容的重構,課程實驗、實訓的整合,校外人才培養基地構建模式的創新等方面入手,探索會計人才的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有機銜接、實踐教學與商業模式雙向互動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會計學專業本科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專業培養目標。

(一)重構實踐教學內容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為推動全球會計教育和會計職業的統一發展,構建了基于勝任能力的會計職業能力框架,從職業知識、職業技能以及職業價值觀三個方面,通過實地考察、電話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對企業會計人員的實踐及創新能力需求進行調研和分析。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創新、互聯網發展及當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等企業內外環境的影響,根據企業運營對會計人員的實踐及創新能力的需求,組織校內外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對照現有會計學實踐教學的內容進行改進。實現業務“技能訓練型”會計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向能夠體現企業運營實踐和環境變化對會計人員綜合處置和應對能力需求的“能力培養型”會計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轉化。

(二)整合課程實驗、實訓

會計學本科教育現有的會計實驗、實訓大多按課程(如各門課程的課內試驗)或業務(如會計基礎實訓、會計綜合業務實訓、公司理財技能訓練等)設置,實驗、實訓的內容就單個課程或業務的設置而言相對完整,可以達到業務技能訓練的教學目標。但是,這種相對孤立的實驗、實訓設置沒有很好地反映企業實踐中不同業務之間的聯系,不利于學生對企業的整體運營形成全局觀念,從而忽略了對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因此,可以對現有的課程實驗、實訓進行系統整合,以ERP沙盤為平臺,將現有課程實驗、實訓的會計、財務等業務訓練內容與企業模擬生產運營、市場競爭和投融資等活動有機結合,采用情景模擬、分組對抗的實驗組織形式,模擬企業經營、管理及產品競爭等內部真實場景和外部市場環境,將會計實驗、實訓嵌入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全局下進行,構建ERP沙盤情景模擬會計綜合實訓平臺,使學生能夠在企業運營實踐的參與中學習,在企業經營決策的失?。ǔ晒Γ┲袑W習,在分析、解決問題的創新中學習。一方面,使現有相對孤立的課程實驗、實訓更為系統化;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強會計實驗、實踐教學的實戰性,有助于提升學生業務操作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創新能力。

(三)構建實踐教學與商業模式雙向互動機制

現有高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多為會計專業實習的單向構建模式。合作企業(或其他單位等人才需求部門)通常都能夠滿足會計專業實習崗位及業務訓練的基本要求,包括專業認知實習、業務技能訓練,甚至部分涉及企業資本運作和財務決策相關業務實踐內容,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會計學專業的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脫節問題。但是,很少能有合作企業將企業運營實踐對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實踐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與大學會計教育成效(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實踐創新能力)之間脫節的信息真正反饋到實踐教學體系中來,沒有很好地起到實踐教學基地、校外人才培養基地促進大學會計教育實踐教學改革和改進的積極作用。對此,借鑒德國綜合性大學與企業合作引入的“雙元制”教育模式,對現有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的構建模式進行突破和創新,采用學校派員實行專業教師輪換頂崗,有償聘任企業專業人員兼職校內實訓教師等形式,定期反饋企業運營實踐及環境變化對會計人才知識結構和實踐創新能力要求的信息,實現實踐教學與企業商業運作模式之間信息交換的雙向互動機制,以適時調整大學會計教育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持續改進校內實踐教學的ERP沙盤情景模擬會計綜合實訓。當然,這種互動機制的實現需要企業和大學之間建立互信、互助的深度合作,企業法人參與的積極性、企業員工履職的責任心都需要有效的利益驅動和精神激勵的制度保障。另外,大學運用收到的(會計教育與企業實踐脫節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會計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人才培養的生產力,需要教學、實踐、教改等全面發展的復合型的師資,或大學師資與企業相關員工組成的實踐教學團隊的人才支撐。

五、結語

如何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形成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有機銜接、雙向互動的人才培養機制,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層次、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和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局部改革不可能徹底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整體推進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從課程內容的設置、實施模式的構建、持續信息反饋機制的形成等方面循序漸進地,分環節、分步驟地持續推進。

參考文獻:

[1]Brewer,Peter C etal.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Addressing the Competency Crisis[J].Strategic Finance,2014,(8):29-37.

[2]Arie Pratama.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Academicians and Practitioners on Accountant Competenci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11):19-26.

[3]Paul E,Madsen.Has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Declined?[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5,(3):1115-1147.

[4]Inaliah Mohd Ali etal.Perception of Employers and Educator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6,(35):54-63.

[5]Chang J C,Hwang R N.Accouting Education,Firm Train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Research Note[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03,12(4):441-450.

[6]John Richard Edwards.Accounting education in Britain during the early modern period[J]. Accounting History Review,2011,21(1):37-67.

[7]樹友林.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問題研究[J].江蘇商論,2011,(11):136-138.

[8]陳安.高職會計“嵌入式”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商業會計,2013,(20).

[9]張有聲.從供給側改革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思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6,(1):36-41.

[10]陳瑩.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體系研究[J]. 外國教育研究,2015,42(6):119-128.

作者簡介:

王志亮,男,管理學博士,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方法、環境會計與低碳經濟。

會計學大學畢業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教師是決定改革方案實施效果的關鍵因素。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離不開高素質的大學英語教師。大學英語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本文闡述了大學英語教師素質的以下幾方面:敬業精神、業務素質、科研能力、現代教育技術水平、信息素養等,它們直接影響著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因為任何教學模式和方法都是由教師實施。因此筆者認為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素質應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切入點。

關鍵詞: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教學質量 教師素質

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英語的作用越來越突出。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高科技經濟時代、信息時代、智力和人才競爭的時代,對英語人才不僅需求數量大,對各類人才的英語知識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新的發展形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2004年1月30日,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要求》)。正式拉開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序幕。

《要求》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作了如下描述: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1]。大學英語新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1]。與舊大綱“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2]相比,《要求》突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中的“聽說能力”。

教師是決定改革方案實施效果的關鍵因素。大學英語的改革離不開高素質的大學英語師資。大學英語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教師的敬業精神、業務素質、科研能力、計算機及網絡熟練程度直接影響著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因為任何教學模式和方法都是由教師實施。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質,筆者談談自己的意見。

一、 當前制約大學英語教師素質的問題

1. 師資短缺影響教學水平。 目前,由于高校擴大招生規模,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造成英語師資嚴重匱乏,大學英語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嚴重失?,F有師資素質亦不容樂觀,已經不能滿足大學英語教育形勢的發展。近年來,隨著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老教師逐漸退休,青年教師占據了主導地位,現在大學英語教學的主力大都是畢業10年左右的教師群體,教學能力與經驗相對不足。而由于受經濟、環境、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教學經驗豐富、業務水平高的英語教師不愿意從事大學英語教學,這勢必對目前大學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產生沖擊。

2.繁重的工作量影響教學質量與科研。大學英語教師工作量普遍過大,一般一個英語教師每周都有16節課,甚至多20以上,教師精力有限,教學質量勢必很難保證。常年超負荷的教學任務使教學一線教師沒有時間、精力和機會進行教學研究、出外進修、參加學術會議等,從而影響教師的科研能力,同時也無法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更談不上運用先進的教學理論來指導教學,造成教師知識老化、業務水平退化。

3.教法陳舊影響教學效果。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大學英語教師忙于日常課堂教學,無暇反思教學過程和學習外語教育理論,更無暇顧及學歷層次的提升、知識結構的完善、科研能力的發展。對教學環節的把握、教案講稿的整理、教材的處理、課堂教學組織管理等方面還存在問題。在教學中以教代學、一言堂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發揮自身的潛力,主動介入到學習過程。部分教師存在知識面窄,結構單一,知識老化、倒退等問題,大學英語教師中還有很多人是本科學歷,他們在理論知識、科研方面與接受過研究生教育的教師仍有一定的差距。

4.學歷層次偏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教師質量問題。英語教師受教育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教師質量、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西方國家大學的師資學歷結構是一個“倒三角”,即多數教師擁有博士學位。早在1973年,美國大學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就已占教師總數的40.9%,擁有碩士學位的占44.9%,兩項加在一起達到教師總數的85.8%。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初,大學教師中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就高達95%,并且其中多數擁有博士學位。我國教育部2000年底統計,在我國高校的46.3萬名教師中,教授和副教授僅占32.4%,英語教師中博士、碩士所占比例更小。夏紀梅女士在2000年和2001年先后三期三地(北京、上海、大連)全國大學英語教師著期研修班中,調查了來自全國約600所高校,大部分是骨干教師的學員,回收有效問卷476份,被調查的教師中碩士學歷者僅占22.9%,本科學歷者占52.5%,參加過助教進修班或研究生課程班者占24.6%。另據她的調查反饋,沒有出國進修過的人占84%;沒有參加過國外外語教學研討會的人也是84%;沒有參加過國內外語教學研討會或進修的人占30-40%。以上信息表明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師中,本科學歷和講師及以下職稱占了大多數。

從外因來看,解決問題的出路無外乎各校,首先增加大學英語教師編制,縮小師生比例,減輕教師工作負擔,使他們有機會反思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學習外語教育理論,提升學歷層次、完善知識結構、發展科研能力。其次加強師資培訓力度,走出去或請進來,使教師有機會更新教學觀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獲得必備的大學英語教師技能。從內因來看,大學英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身素質的高低對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作用和影響,積極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二、大學英語教師自身如何迎接教學改革

作為《要求》執行者的大學英語教師,一定要先受教育,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率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轉變教育觀念,以順應大學英語改革的形勢。

1. 牢固樹立愛崗敬業的觀念,具備高尚的師德。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習者影響深遠?!盁o德無以為師”。教師的思想道德品質會滲透于他的整個教育過程,起著難以估量的作用。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與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相比,教學工作無疑是繁重、枯燥、單調。大學英語教師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樂于奉獻,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教書育人、以身作則、謹言慎行、為人師表。教師的工作是在不斷變化的動態發展中進行的,因此教師還應具有學而不厭、刻苦鉆研、不斷進取的精神,力爭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教師勞動特點是勞動者與勞動工具的統一,教師自身形象對學生的發展有強烈的示范性與感染性。教師的儀表、工作作風、言談舉止和良好習慣,是教師良好素質的外化,教育魅力源于做人的楷模。只有這樣才能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

2.培養較高的業務素質。(1)扎實的英語專業基本功,較高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隨著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教師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他不僅要有豐富的英語語言知識,而且必須具備高超的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即嫻熟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對大學英語教師來說,要搞好英語教學工作,必須加強英語學習,練就扎實的英語專業基本功。

首先必須牢固地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包括了解英語的歷史變遷、現狀及未來的趨勢,掌握英語的語音、語法、詞匯、篇章結構、語義、語用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應具備較強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向學生傳授正確的英語專業知識,準確地為學生解惑,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唯有如此,在英語專業上有較深的造詣和運用自如的英語駕馭能力,教師才能從容組織好教學。

(2)過硬的中文語言知識。良好的漢語語言知識是教好英語的基礎,而且漢語還制約著英語學習。俞理明指出“在學習外語時我們不應該也不能把目標語和母語隔絕開來”[3]?!癈ummins在參考了許多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第一語言有助于加快第二語言認知和學習技能的習得速度”[3]。學好中文可以使大學英語教師積極利用中文對英語學習的正遷移作用,促進英語習得,把負遷移影響作為難點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訓練和掌握。扎實的漢語基本功有益于英語教學,大學英語教師應該首先精通漢語。

(3)廣博的西方文化知識。語言反映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語言的底蘊。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的使用離不開社會環境。大學英語教師一定要掌握豐富的西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并將文化滲透到語言教學中。英語中的很多成語、典故和諺語都與它們的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當掌握英美國家的社會、自然、歷史、文學、風俗人情以及人生哲理方而的知識,熟讀一些名家們的經典著作,英語教師還應熟讀《圣經》、希臘和羅馬神話。在外來文化中,對英語影響最深遠的莫過于《圣經》、希臘和羅馬神話,它們中的一些傳說和故事被廣泛使用在許多英美作家的作品中,甚至在人們的日常語言都留下了痕跡。

(4)較高的大學英語教學理論水平。大學英語教師必須樹立現代教育思想,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和學科理論,具備較為系統的現代語言學理論,以指導英語教學實踐。必須懂得高等教育學、大學生心理學,以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能力。教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教師需要潛心鉆研提高教學效果的策略,優化教學。大學英語教師還需懂得英語學習策略,以指導學生的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兑蟆分赋?這次教學改革成功的標志之一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盵1]當前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很流行的“過程啟發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對于實現這一目標有很大的幫助。作為大學英語教師,還應熟悉外語教學法的不同流派及其教學模式,了解外語各種教學法知識。外語教學史上曾有過許多種教學流派,如翻譯法、直接法、暗示法、聽說法、沉默法、交際法等。大學英語教師應了解這些外語教學法的產生背景、各自特點及優劣之處,因時因地因人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理論方法,揚長避短、博采眾長,充實自己的英語教學實踐和完善教學技能,摸索適合自己所教學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

(5)廣泛的其他學科知識。目前,大學英語教材中的課文體裁廣泛,知識面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歷史、地理、數學、物理、計算機網絡和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求教師對相應的知識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有可能進行任務型教學,使學生既學英語又學到有關知識和文化,提高學習興趣,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鍛煉較強的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師自覺掌握英語教育規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更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一種重要素質。教學和科研是大學英語教師的兩大任務。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就在于教育科研能力。培養較高的業務素質必須結合教學實踐從事科研工作,努力向科研型教師發展。人才的培養,既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又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目前,相當一部分大學英語教師,因為教學任務繁重,無暇進行教學研究,知識與教法得不到更新,技能得不到完善,也總結不出自己的教學經驗,致使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是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師的一項基本的素質。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具有以豐厚的科學文化知識積淀為底蘊的歷史傳承性與穩定性,但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語用學理論與教學理論是處在不斷發展之中的。因此,一個投身于大學英語教學工作的人,應該不斷地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努力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科研中求創新,確定全新教育理念,更好地為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服務。合理的知識結構對提高科研能力尤其重要。除了以上“培養較高的業務素質”中提到的學科文化知識以外,大學英語教師還必須具備統計學知識,用科學的方法收集足夠的數據,然后進行統計分析,最終實證或推翻某種理論上的假設。只有用大量、系統的事實說話,讀者才能心悅誠服。這樣的實證性文章才容易被各種學術刊物接受發表。

4.掌握熟練的現代教育技術。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目前各高校已普遍擁有計算機網絡,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等先進的教學設施,這就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代多媒體技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豐富了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現代教學的意識,具備把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運用于教學的能力。把CAI多媒體技術運用于創設語言情景,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當代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強化科技意識,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技術還給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無限多的資源。在傳統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每一節課板書和講解的時間花去了大半,授課的信息少。多媒體教學使老師采用優秀的課件,圖、文、聲情并茂,把枯燥的語言知識,通過生動的課件、閃爍形式展示給大家,為學生創造形象生動、有趣,地道的英語環境,有利于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接受及模仿,從而使學習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外,在多媒體的運用下,欣賞英語歌曲、英語電影變得更加輕松有趣,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學到地道的英語。

此外,較高的信息素養對科研工作亦十分必要?!靶畔⑺仞B”,這個名詞是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他認為信息素養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1979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將信息素養解釋為:人們在解決問題時知道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我們今大所說的信息素養是基于從計算機和其他信息源中獲取信息、評價信息和組織信息的能力應用。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評價、創新、傳播等方面的能力。[4]

綜上所述,在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時代的需要、社會的推動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外因,而在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任務落實到每個教學班級和學生身上,大學英語教師是改革的主體和內在內因。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教學改革方案實施效果。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功離不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大學英語教師應充分認識自己對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所肩負的責任,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7

[2]大學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79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10:334.

[5]劉維龍,趙玲琴.論大學英語教師的素養[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Z2):64.

A Brief Analysis of Qualitie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Li Guang-yi

上一篇:高中班主任工作論文范文下一篇:小學語文古詩詞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