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體育文化與大學體育論文范文

2023-10-07

體育文化與大學體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時代的發展賦予體育審美教育新的價值內涵。當前的審美教育面臨著體育美學建設滯后、教師的美學理論基礎薄弱、教學中缺少對美學元素的挖掘等困境。體育審美教育的實踐路徑有:提升體育教師的審美修養,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審美元素,完善審美化的教學評價方法,全方位營造體育教學審美場。

關鍵詞:立德樹人;職業院校;審美教育;體育審美教育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體育工作意見旨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立德樹人,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育工作意見提出“樹立學科融合理念,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心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等豐富美育資源”。體育學科應肩負起新時代教育發展賦予的使命,體育教育工作要與時俱進、更新理念、拓展內容、改革方法,優化路徑,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相應的教育支撐。

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20世紀以來,隨著美育思想在我國的傳播,人們對美育價值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也顯得舉足輕重。美育是關于審美認知、欣賞和創造能力的教育。除了審美的維度,審美教育還包含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維度。全人教育要培育出品行高潔、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生命充實而超越的現代公民,需要審美教育的深度介入[1]。其實,體育和美育一直以來就是密不可分的,體育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元素,而從美學視角來看,體育是人體美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體育審美教育是指人在體驗運動的過程中感受運動的樂趣,引起情感變化與共鳴,產生美的情感體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啟迪。體育與美育之間是彼此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科學的體育鍛煉能夠強身健體,審美素養的提升則能夠更加美好地塑造人生。在體育教育中融入美育,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以立美育人的教育品格指向生命、激發情感、滌蕩心靈,實現體育教育立德樹人的使命。

一、新時代職業院校體育審美教育的內涵與價值

(一)新時代職業院校體育審美教育的內涵

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2020年1月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是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精神。體育最終是要實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標,本質上是對學生的一種生命成長關懷。體育運動展現了人的生命活力,這是一切美的源泉。美育,顧名思義是審美教育。體育、美育與智育、德育、勞動教育共同參與,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席勒認為,審美教育可以恢復人性的完整,獲得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格形成,進而達到社會整體的和諧[2]。審美教育是通過提高人的審美素養來塑造完美的人的一種教育方式,審美素養包括審美知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體育審美教育是在構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與情趣的意象世界,讓育體與美育達到一種相映成趣美輪美奐的審美境界,在這個美麗的理想境界中,學生生命和情感得到健康成長與關懷,學生的運動審美體驗由此產生。如果將體育教育看成一種審美活動,我們對體育教育的認知就會產生新的視角。體育教育過程中學生主動提高運動能力、追求體育精神,將提高生命的質量與情趣作為目標,這種審美體驗表現為學生對現實世界物質和生命之美的表達,學生對運動技能掌握后的自我滿足感,學生對高難度動作挑戰成功后的自我驕傲感,學生對自我生命活力認知超越的期望感。對于生命活力與情趣的感知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提高技能、磨礪心性、完善品格,保持對體育運動的激情與對體育精神的追求,實現從認識自我、改造自我到超越自我的人格成長升華。

(二)新時代職業院校體育審美教育的價值

體育教學中融入美育,是新時代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基本要求。在遵循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貫徹職業院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形成卓有成效的育人模式,對于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價值。體育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審美形式與體現,其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以美啟真,激發學生對體育美的情感認同。古希臘人在征服自然的歷史過程中,通過體育運動塑造了最為典范的人體藝術美。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這也為現代體育美學奠定了理論基礎。體育美學正是通過研究體育運動中的科學規律,用以展現和塑造各種運動形態中的美的元素。體育教育過程中,人體運動形式、運動技術、運動場景等都體現了一定的美學元素,師生的形體、力量、速度等在運動中表現出自然和諧體育美的本質。體育運動中這些自然表現出來的形式各異的美學元素,啟發學生認識到體育運動之美,引起個體對運動美的情感體驗,產生情感認同,激發了學生對人體運動之美的追求。

2.以美健體,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體育運動自然美的視覺沖擊給人帶來強烈的內心感受,體育運動的美育功能是顯而易見的。新時代體育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堅持“健康第一”,體育科學研究表明,體育審美活動能夠使人體各種感覺器官處于積極的狀態,讓人覺得輕松愉悅、充滿活力,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體育審美活動不僅可以對人體產生積極的健康影響,而且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意識,將這種審美意識具體落實到學生鍛煉習慣養成、自我健康管理、社會適應能力提升等方面,以美的視角審視學生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3.以美怡神,激勵學生提升精神境界。體育運動中的美無處不在,而體育審美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情感為目的者也?!盵3]審美教育是通過人情感的共鳴而達到教育目的,學生通過情感體驗,對體育教育中的客觀現象做出自我判斷,從而提高自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體育教育審美在催生師生情感共鳴的同時,關注學生心理的變化成長,讓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這種審美體驗承載著多重意義,可以表現為比賽中的公平競爭、運動中的拼搏進取、對同伴的誠信友善和團隊中的友好協作等。從美學的視角看,體育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審美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提高運動能力,養成健康行為,追求體育精神。體育審美教育作為一種塑造內心成長的動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觀照下,不斷地促進學生高尚精神的培養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引導學生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新時代學校體育審美教育的現實困境

體育美是客觀存在的,在體育教育中融入美育,啟發學生的審美思維,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幫助學生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學會審美,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雖然大家認為在體育教育中滲透美育是必要的,但是在現實情況下依然面臨諸多困境。

(一)學校體育美學建設滯后

目前,體育審美教育尚未明確列入最新的課程標準,針對學校體育審美教育相關研究也較少,大家對體育審美教育中的一些看法尚未有定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體育審美教育的發展,雖然大家認為在體育教育中滲透美育是學生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實際的執行中舉步維艱。為此,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文件,明確了體育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加強體育審美教育勢在必行。面對當前體育審美教育的缺位,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從體育審美教育培養目標的確立、課程標準的修訂、教材內容的選擇與整合到教育理念的全面貫徹等方面,加強組織落實,持續推進美育與學校體育學科的有機滲透與融合。面對新時代,學校體育教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同時,要順應時代要求,寓美感于生命的全人教育,重視審美在體育教育中的地位與價值,摒棄實用主義、工具理性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師的體育美學理論基礎薄弱

要將審美教育理念融入體育課堂教學,體育教師具備較高的審美素養是關鍵因素。體育教師的審美素養決定了能否成功生成教學內容中真善美的元素并構建體育審美場,而學生能否進入審美的自由境界,則是檢驗體育審美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新課標中雖然明確了體育核心素養是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精神,而對于學生的美育素養還沒有提及,體育教師往往將體育審美教育等同于體育精神、品德教育,不能有效地實施體育審美教育。其中緣由,首先是在體育師范生的人才培養中缺少系統的體育美學訓練,體育教師的美學素養有所欠缺;其次是體育審美教育對教師素養提出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終身學習,才能掌握與時俱進的審美教育技巧與能力。

(三)體育教育中缺少對美學元素的挖掘

從 2020年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來看,標準從國家層面確定了課程的性質與任務,明確了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但無論從課程內容還是課程的實施來看,尚缺乏對如何滲透美育的表述。從目前的體育教育實施情況看,教學內容選擇與構建提升注重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精神,教學也注重了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但是從體育審美教育來看,由于受教育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傾向的影響,體育教育無法突破現實的制約,體育教育中的美育往往成為無源之水。體育教學內容是審美教育載體。長期以來,由于體育教師自身素質的制約,在體育教學中往往會感受到教學的困惑與缺憾,這與在教學內容中缺少美的滲透有著很大的關系。體育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過分強調實用性與工具性,忽視審美價值,導致了體育教育過程籠罩在身體規訓、理想教育、思想道德培養下,忽略了對學生的審美需求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體育審美教育不能混同于道德教育與藝術教育,從實踐角度看,可以從塑造身體美、錘煉運動美、培育行為美等審美范疇中,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合適的審美角度進行美學元素的融入。學生的審美體驗有了前提和方向,學生的審美感悟才會有生成的情境和基礎。

三、新時代學校體育審美教育的實踐路徑

人類前行的不竭動力和永恒主題是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新時代的發展對體育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體育教育逐漸從注重強身健體的實用價值延伸到追求完美的全面發展價值。體育運動中蘊含著諸多美的因素,對學生進行體育審美教育是時代發展需要,也體現了體育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意義與作用。

(一)提升體育教師的審美修養

新時代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真善美的職業素養的過程中,美育的價值越發顯得重要,審美教育是促進學生人格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只有體育教師具備了相應的審美修養,才能在現實中將審美教育付諸實踐。審美修養是教師審美心理結構的自我塑造與完善,其最為重要的表現就是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提升。審美教育對新時代的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要提高體育教師的審美修養,發揮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應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教育行政部門應統一思想,加強學校體育美學學科建設,重塑新時代體育審美教育價值。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全面貫徹新時代國家教育改革要求,制定美育工作的政策條例,加強監督指導學校教育的執行實施情況。將美育列入校本課程標準,加強美育在體育教育中的滲透與融合,明確美育在體育教育中的發展目標及路徑,為體育審美教育厘清思路、營造氛圍。其次,學校領導應增強美育意識,邀請研究審美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到校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為教師提供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機會與條件,提高教師的美育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最后,教師應加強自身的學習,在教育科研中尋找美育的力量與源泉。教師是體育教育的具體實施者,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教育的高質量要求,提高教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發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難題,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與手段解決問題,進而能夠有效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推動學校體育教育的創新發展。

(二)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審美元素

每門學科的教材中都蘊含著美的元素,雕塑家羅丹說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斌w育教學內容中蘊含著諸多的美,田徑運動的走跑跳投中的速度美、力量美,球類運動的技術美、戰術美,韻律體操的形體美、韻律美,水上、冰雪運動的征服自然之美,民族傳統運動項目中的人文美,新興體育項目的時尚美等,教師要以審美的眼光看待教學內容,發現、感受、品味、解析教材中的美,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感知教學中美的存在,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體育審美教育不僅要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啟發學生用各種感官發現美,進入美的意境。學生只有通過感同身受發現美,才能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在不斷積累的經驗層面上,進入審美創造階段。其實,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是豐富的,他們不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感知美的能力,缺少的是教師激活學生思維的方法藝術。創造審美教育課堂,充分展現教育內容中的審美元素。還需要教師能夠藝術化地組織教學內容,使教育內容臻于美的境界并始終貫穿于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之中。教師將教育內容以審美藝術化手段進行組織,不僅有助于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掌握,還能夠促進學生對教育內容的深度思考與理解,從而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教師以審美化的手法組織教學,創造臻美之境的體育課堂,體現在教師生動的語言、優美的示范、教材內容的科學組合安排、教學設計的巧妙構思、課堂教學節奏的張弛有度等,體育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對學生健康成長的生命關懷,課堂上師生和諧互動,充滿美的趣旨,師生的生命和心靈在美的意境中得到成長和凈化。

(三)完善審美化的教學評價方法

教學評價是落實審美教育的重要抓手,審美教育真正做到外化于形、內化于心,還要形成課堂教學與審美教育相統一的科學評價方法,在結合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表現的基礎上,考量學生情感塑造、審美體驗、價值觀認同、綜合能力提升等潛在方面,而不能僅以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考試分數作為評估標準。審美化的教學評價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個性化評價以及人文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法。根據學生的運動參與情況,教師考察學習過程中學生身心投入、積極思考、接受指導、勇于挑戰、樂于合作等方面,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激發學生樂動好學的情感。根據學生運動基礎的不同,個性化評價能夠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拉近師生關系,有利于和諧課堂氛圍的形成。個性化評價應結合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學生的運動愛好與特長等,發現學生的優點與不足,發揮評價的取長補短作用。人文評價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內涵,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使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教學活動各環節,以課程思政的理念引導學生求真、向善、追美。人文評價要發揮價值導向作用,將學生的言談舉止、人格完善等納入評價范疇,結合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對學生的審美素養進行綜合考察,多方面促進體育教學評價的審美化。

(四)全方位營造體育教學審美場

審美場是人在從事審美活動時必須依存且展現其作用的社會文化場域,主要由審美的空間、審美的時間和審美的環境所構成,也是處于變化發展中的場域[4]。體育教學審美場指在體育教學中師生共同營造的一種審美化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與學生和諧地進行審美化教學活動,盡可能發揮最優的育人效應。良好的教學審美場“既和諧又活潑,既緊張又有序,既莊嚴又親切;既有播種的繁忙,又有收獲的喜悅,既有競爭向上的意識,又有漫步知識田園的情調。在這種審美場中,活動主體有強烈的審美感受,能夠形成帶有審美愉悅的良好心境和情緒;反過來,這種情緒和心境向外擴散,相互感染,又能使審美場的場力增強”[5]。體育教學要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師生雙方心理認同和激情的迸發。體育教學審美場正是營造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在情感的碰撞過程中傳遞信息,體驗情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體育教學審美場不僅存在于現實的場域,還存在于網絡上的慕課、微課等虛擬課堂,無論是現實還是虛擬審美場,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教學主體的人。不過審美活動的空間拓展了,在這樣存在無限可能的空間里,審美活動的視角和形式更加豐富,提升了審美活動效率。

審美觀照下的體育教育,是落實新時代教育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誠然,時代的發展賦予了審美教育新的內涵,審美教育的價值在社會發展中也在逐步顯現。體育教育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以審美的眼光看待體育教育,不僅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而且有利于提升體育學科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與地位。將審美教育融入體育教學,教師應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能夠駕輕就熟、潤物無聲,讓學生在體育教育中感知生命活力、激發情感共鳴、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審美修養,實現新時代體育教育以美啟真、以美健體、以美怡神的價值理想。

參考文獻:

[1]張俊.美與自由教育[J].哲學動態,2020(10).

[2]鄭祥榮.體育教育審美價值與審美超越的思考[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7(6).

[3]孟凡會,張銳.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3).

[4]龔婷.論審美場在虛擬社會中的演變及意義[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3).

[5]李如密.審美,使課堂教學更有魅力——教師創生教學美的基本策略探討[J].江蘇教育,2017(18).

責任編輯:王新國

本文系2021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課題“新時代五年制高職校園體育文化德育價值及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SJA0643),2020年度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一般項目立項課題“新時代五年制高職校園體育文化德育價值及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B/2020/10/037)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1-25

作者簡介:李龍江,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無錫,214045)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及體育教育;袁玲玲,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無錫,214045)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教育及旅游文化。

體育文化與大學體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研究在了解當前大學生體育信息態度的現狀基礎上,立足河南省高校,統計分析大學生對體育媒介信息的認知程度及兩者之間的滿足關系,在了解大學生接受、使用體育信息基本情況下,分析其接受體育信息的動機,運用統計相關分析法剖析體育信息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特征;以大學生接觸體育信息的時間和使用體育信息頻度作為研究變量,來解釋個體大學生體育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存在不平衡現象。在分析事實的基礎上,依據大學生個體社會性的不同,主要從經濟基礎、地域、專業等方面比較信息接收或使用量的差異。

關鍵詞:體育信息;體育行為;信息輸入與輸出;接受動機;信息載體

體育傳媒有著宣傳、引導、修正人們生產、生活的輿論功能,對大學生體育鍛煉思想、行為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它的認識,以及人們的體育價值觀。大眾傳媒則是影響人們體育價值觀的重要力量,通過媒介可將體育運動的各種形式展示給廣大“受眾”,積極引導其認識體育,接觸體育,參與體育。

一、研究對象

河南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以及體育媒介信息傳播載體(報紙、刊物、廣播、電視、報欄以及網絡等)。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參考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大眾傳媒”、“高校大學生體育行為”等文獻,獲得相關信息。

2.問卷調查法。依據本研究的目的和內容,遵循科學研究方法,研制了“大學生體育行為及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問卷,采用多段抽樣(地域、學校、專業等)隨機抽樣的形式。共發放問卷500份,收集485份,其中有效問卷410份,有效率80.2%。經過檢驗得出本問卷的信度r=0.785,符合統計學意義。

3.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法。這是本研究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當前大學生個體對體育信息的認知度以及其接受體育信息的動機,剖析個體大學生對體育信息的輸入與輸出的關系。

4.數理統計法。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檢驗,單因素方差檢驗,相關分析等方法來研究分析本研究相關問題。

三、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所接觸的媒介類型。人類對知識和信息的求知欲為現代傳播手段的不斷更新提供了原動力[1],大學生選擇什么樣的媒介和媒介內容不但取決于特定的生存環境以及現實要求,而且還與其自身的認知結構有著重要的聯系。經調查統計,大學生接觸的媒介主要是電視(27.3%),其次分別是網絡(20.2%)、無線廣播(17.3%),而對傳統傳播媒介報紙、雜志、書籍等接觸相對較少。電視和網絡等媒介能夠被大多數的學生所接受,這些媒介有著自身的優勢:信息量大、更新快、音質、畫面動感,仿真效果好等,這些優勢能夠增加大學生主體想象空間,而傳統媒介對信息的保存、理解、記憶等沒有顯著優勢,但面對現代社會信息量之大和大學生自身的特點,選擇網絡、電視等媒介是必然的。

2.大學生對信息認知及其行為。①大學生對體育媒介認知度與動機。媒介影響生活,媒介內容改變思維方式,提高受眾媒介素養。從研究調查分析大學生對信息的認知程度和使用媒介信息的主要動機。研究發現,大學生對體育認知的程度比較高,有55.8%的學生認為體育信息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重要,只有9.3%的學生認為不重要。另根據調查問卷關于“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是現代生活重要內容的方面之一”的題項統計分析,大學生對此持“認同”觀點的超過半數,在意識的層面上,說明在一定程度上大學生認識到了體育媒介信息的重要性。這與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認知能力、所受體育教育、新聞媒體的宣傳及自身感受等是密不可分的[3]。從大學生心理發生機制來說,主要在于大學生的求新心理,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增添新知識,以獲取創造新生活的依據。大學生往往對那些自己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大學生接受或使用體育媒介的主要動機進行分析發現,大學生接受或使用體育媒介的主要動機分布為:提高自己對體育信息的知曉度(27.2%);在媒介內容中尋求解決體育的實際問題(27.5%);明星效應(15.1%);追求娛樂、刺激(12.1%);打發時間(7.5%)等。其中前兩個動機在時間調查中有著明顯的優勢,從而也印證了大學生對體育媒介的理解程度比較高,大學生較理性對待體育媒介及媒介內容,來為自己的需要服務。但另外一個動機是,由體育明星的出現所產生的“效應”。通過實地的了解,大學生對體育明星的認知度比較的高。從相關分析來看,大學生接受或使用媒介的動機與大學生的體育素養成一定的相關性(r=0.683),說明現代高校大學生對媒介的使用率以及其媒介素養比較高,加強學生與外界環境的聯系,提高信息的流動,對更好的發展大學生自身素質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②體育媒介信息與大學生體育行為間的關系。通過調查來看大學生接受信息的行為較為積極,主動去接觸媒介信息,為自我發展服務。接觸體育媒介主要的內容:體育賽事(28.3%)、體育人物專訪(16.6%)、體育欣賞(12.0%)、體育娛樂欄目(15.1%)、體育健身(19.0%)、體育產業或體育用品(7.8%)、其他(1.2%)。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體育賽事接受率最高,其次是體育健身之類的欄目,可見大學生所接觸體育媒介的內容具有動感性、刺激性、真實性、直觀性等的特點;大學生接受媒介內容還有一定的區域性,大學生只看到了精彩的體育賽事和具有較強實用性的健身等節目,對于體育理論知識的接受相對較差,特別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知識相對貧乏。大學生對體育有了一定的直觀認識,也必將在個體記憶或思維中沉淀,對促進個體體育行為有著重要的作用。③不同背景的大學生接收或使用體育信息的差異。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經濟收入水平不很高,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的檔次251~300元占的比例最高(27.9%),還有相當學生的每學期可自由支配金額還不到100元。[2][3]在經濟水平層面上大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依據學生來源地分析不同地區大學生經濟條件顯示,城市、農村、城鎮大學生之間沒有差異。不同專業大學生之間對體育媒介信息接受或使用情況的分析。通過單因素分析檢驗,發現文科專業大學生、理工科的、體育藝術的彼此之間在對體育媒介信息認同上沒有差異性,說明現在體育大眾媒介信息受到大學生的認同,體育媒介信息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自身的發展都有著很好的作用。接觸體育媒介信息可以增長自己的見識,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對信息的接受、理解、記憶和運用的能力。

3.構建普通高校體育信息運行模式,提高大學生體育信息素養。任何傳播都需要通過媒介來進行,人類的傳播活動是一種信息交流活動,信息需要符號來表現,符號需要具體物化的材料作為載體[4]。普通高校傳播載體應具有中介性、負載性、還原性等基本特點,搭建大學生與體育信息溝通的橋梁,滿足其體育信息需求,提高體育媒介素養。調查顯示,高校的體育媒介信息的主要載體是報欄(35.4%),其次是校園有線廣播(29.3%),網絡、體育社團、體育文化節等媒介形式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弱。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大部分高校利用網絡建立起自己的體育媒介信息資源,但是也存在著以下問題:網站內容比較單一,靈活性較差;媒介內容更新滯后,與時間維度不匹配;網站管理機制、條例還不健全。作為傳播知識文化重要陣地的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既定目標上,還要切實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新和實踐操作能力,因此,信息交流和不斷更新是大學生與外界事物密切聯系,成才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高?;A建設上,不但要考慮大學生學業成績,還要注意促進大學生良好成長所必須的“軟件”建設。體育已經是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活動。因此,加大體育媒介信息載體建設勢在必行。

四、結論及建議

1.大學生接受體育媒介信息的途徑多元化,電視、網絡體育信息媒介在大學生中使用頻度較高,而傳統接受信息媒介使用的比例較低。

2.大學生對體育信息的認知度較高,不同專業之間大學生對體育信息認知度沒有顯著差異;使用各種媒介的主要內心動機是了解或知曉體育事件的動態性變化;對網絡體育媒介信息的關注度較高;大學生接受或使用體育媒介信息的量與其運動行為之間相關度不高。

3.個體大學生在獲取大眾傳媒體育信息與使用信息之間有顯著的信息減弱或不平衡現象,其主要原因為:①大學生個體對體育媒介信息處理方式不同,對體育信息感知有所區別;②提供體育信息交流的機會或場所還很少;學生接觸的環境中體育媒介信息量少。

參考文獻:

[1]方建移,張芹.傳媒心理學[M].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54.

[2]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59.

[3]王傳方.河南省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2).

[4]蒙南生.媒體策劃與營銷[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51-153.

作者簡介:劉廣春,男,講師,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體育部,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體育社會。

體育文化與大學體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處于轉型期的中國面臨著政治穩定的嚴峻考驗。大學生作為社會政治生活相對活躍的群體,在政治文化上面臨著種種不可忽視的困境,這將影響到中國的政治穩定與發展前景。因此,積極引導大學生政治文化的健康發展,以推進政治文明進程,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文化;困境;發展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劉金文(1977- ),女,湖北隨州人,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2004級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公共行政;劉然(1958- ),男,湖南常德人,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公共行政;闞巍(1980- ),男,湖北大悟人,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200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公共行政。

“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1]是人們感性與理性的產物,它產生于人們過去的經歷,并影響著政治角色的行動。大學生政治文化是大學生在大學時代對現行政治體系的態度、信仰、情感和價值,是大學生步入社會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直接體現大學生對現行政治體系的認同與否,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起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前,我國大學生政治文化的主流和趨勢是好的,呈現出政治參與意識日益增強、思想政治態度及政治行為日漸成熟的良好態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大學生政治文化的發展已經完善。在社會轉型、文化多元的今天,我國大學生政治文化的異質性得到加強,不少大學生仍面臨政治文化的困境。若不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將會對大學生以后的生活甚至整個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一、當代大學生政治文化困境的表現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認知性成份,政治情感性成份,政治價值性成份及政治理想性成份,因此,當代大學生政治文化困境也應從這四個變量來分析。[2]

其一,政治認知的非理性化。盡管大學生在認識社會時抽象思維已經形成,但是由于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觀念有較大的理想成分,再加上他們社會實踐經驗不足,所以容易產生認識上的片面化,對現實社會政治容易產生偏激認識,呈現出政治認知的非理性化。有些大學生雖然對國內外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或政治問題和某些社會現象十分關注,但由于缺乏理性思維和正確的政治評價標準,政治鑒別力較弱,經常是人言亦言。有些大學生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對社會現象的批判存在著偏執的傾向。他們耳聞目睹一些不正之風的存在,便產生消極的思維定勢,甚至對正確的政治要求也表示反感。還有一些大學生對社會政治的認同比較膚淺,對傳統的思想文化一律持懷疑、否定的態度,從而影響到對政治文化的理性認知。

其二,政治情感的冷漠化。當前社會經濟方式、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大眾傳媒的內容日益豐富多彩,部分大學生由于時間、興趣或利益的原因,對黨的基本知識了解不深,關注的焦點由過去單純的政治轉向經濟、娛樂、體育等多種領域。在一次全國大學生社會政治心態的調查中,有近20%的大學生表示不太關心國內外政治大事,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政府宣傳對自己的行為影響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政治冷漠心態。當前,部分大學生對現階段國家政治生活狀況也有些困惑,特別是政治生活中某些假、大、空的做法和一些使大學生明顯感到力量不足、無法改變的不合理的政治現象,往往導致他們主動放棄政治參與,或消極對待政治參與。

其三,政治價值的多元化。隨著當代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張揚和價值目標的功利傾向日趨明顯。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排序變位,個人本位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偶像崇拜由一元變多元。過去那種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無私奉獻的精神受到沖擊,大多數大學生在學習、擇業、工作過程中更多想到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就連入黨這一光榮而神圣的行為,也被一些大學生作為增強競爭力謀取好職業的手段而打上了功利的烙印。在崇拜對象上,把政治文化所樹立的對政治領袖權威或英雄模范人物的崇拜,轉化為對各行業人物的崇拜,如影視歌星、體育明星等,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這部分大學生政治文化價值觀的多元化,對社會共識的構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其四,政治理想的動搖。大學生在認識社會、設計自我時,往往根據自己內心的主觀標準去衡量,對現實社會寄予美好的感性向往和追求,明顯帶有理想化色彩。而當大學生們一旦發現現實社會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盡善盡美時,很多人就會陷入理想與現實脫節的迷茫和痛苦之中,產生消極厭世心理和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從而引發信仰危機。當前,我國各級官員中的腐敗現象嚴重危及了黨的整體形象,進而使得有些人懷疑腐敗不只是道德問題、個人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體制自身的弊端。特別是在大學生群體中,他們接受信息快,情緒反應強烈,對官員執政的行為認同度和滿意度低,對政治精英的個人神圣感消失,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政治理想產生動搖。

二、當代大學生政治文化困境的根源

當代大學生政治文化困境的根源是來自理性的沖突。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各種價值觀念的沖突,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造成極大的沖擊。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經濟理性與政治理性出現失衡,經濟理性得到強化,并不斷地膨脹和蔓延,而政治理性相對弱化,受到忽視。

其一,家庭政治教育的缺損:家庭倡導以學習為中心,政治無關緊要。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政治社會化的第一個小環境,父母親友的政治觀念和政治素養,都會對大學生早期的政治生活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我國這樣一個受封建傳統影響深厚的社會里,長久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每一個家長的愿望。在他們的思維邏輯中,只要成績好,就能“成龍”、“成鳳”,就能在以后過上好日子。在這種經濟理性的支配下,他們過于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視對他們的基本生活技能、非智力因素和基本社會行為規范的培養和教化,更忽視了政治上的積極引導,忽視了對孩子進行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因為,對他們來說,孩子能否取得好成績關系著他們的未來,而政治是無關緊要的,從而導致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理性教育存在先天不足。

其二,學校教育導向的偏差:學校倡導以學習和就業為中心,政治教育相對弱化。學校是影響人生極為重要的社會小環境,高校更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最為重要而正規的陣地,學校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政治理性的形成。

長久以來,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缺陷,追求升學率一直是各中小學的主要教育導向。對絕大多數中小學來說,高升學率是老師授課能力的體現,也更是學校教育水平的體現。與之相輔的是,老師的教學津貼,以及學校知名度也得到提升。在這種經濟理性的導向下,中小學老師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如何才能更加順利地通過該學科的考試,取得高分等技巧性的教育,而關于學生政治素養的培養,大多僅僅局限于思想政治課中的條條框框,從而導致當代大學生的早期學校政治教育的匱乏,也阻礙了大學階段政治社會化的正常進行。

為了塑造具有綜合素質的大學生,我國高校正積極探索各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捎捎诜N種原因的限制,高校在大學生政治理性的培養方面尚存在不足。隨著高校擴招的實施,教學評估的量化,各高校也面臨種種壓力,如:英語四、六級通過率,就業率等等,這些都成為教學評估中的重要指標,它們直接關系到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校的知名度。很多高校也將這些指標細化到老師及學生行政管理工作人員的考核之中,和高校教職工的收入掛鉤。在經濟理性的支配下,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地走向社會,高校在強化理論知識培養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工作技能的培訓。相比之下,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卻不夠重視,往往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加上我們教育內容的純政治化且脫離實際的說教形式的單調、陳舊,以及我們有些德育教師、政工干部自身素質不高和長期以來習慣于扮演說教角色,造成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影響大學生政治理性的形成。

其三,社會環境的誤導:各種商業運作無暇顧及對學校這片凈土的負面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為各種思潮的產生提供了寬松的環境,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存在主義、實用主義等西方思潮接踵而來。我國大眾傳媒和文化工業迅速發展,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經濟理性的驅動下,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價值觀念也乘機涌現出來。由于我們對大眾傳播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手段的落后,各種商業運作無暇顧及對學校這片凈土的影響,各種信息通過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呈現在學生面前,包括一些不健康、消極反動的文化。這些信息嚴重毒害了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了他們政治理性的形成。

其四,就業生存的壓力: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業離自己很近,而政治離自己很遠。人是理性的動物,大學生也不例外,渴望達到中上層的生活目標是當代大學生的經濟理性訴求。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和教育體制改革,從進入大學的那一刻開始,就業壓力就成為了很多大學生的心中之痛。為了增加自己以后在就業競爭中的籌碼,有的大學生拼命考取各種資格證書,有的大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有的大學生一頭扎進書本的海洋,等待四年之后的考研……對他們來說,就業離自己很近,而政治離自己很遠,因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政治理論學習興趣不高,積極主動性不夠,也有不少人學習政治純粹是為了取得學分。雖然,我們有很多大學生正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但這里面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入黨動機并不純,正如前文所述,部分大學生“把入黨當作今后就業的敲門磚、個人升遷的政治資本或政治砝碼”。

三、正確引導大學生政治文化的健康發展

大學生政治文化的發展猶如鏈條一般,每一個環節都在鏈條中擔任著重要的職責,這樣環環相扣,鏈條才得以發揮出整體的功能。正確引導大學生政治文化的健康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大學生四位一體的工作。當家庭、學校、社會、大學生的政治目標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并協調發揮作用的時候,就能順利實現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當其政治目標方向不一致或相反,相互之間不協調發揮作用的時候,就會阻礙大學生政治文化的健康發展。因此,家庭、學校、社會要統一認識,轉變教育觀念,形成教育的合力,加強對大學生的政治理性的教育,而大學生也應轉變學習觀念,充分認識到政治理性的重要性。成績優異的學生固然是好學生,升學率高、就業率高的學校固然是好學校,能贏利的商業運作固然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可我們不能只沉浸在這種單一的“好”之中,要想引導大學生走出政治文化困境,高校作為黨和國家培養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專門機構,應努力創造健康向上的政治氣氛,因勢利導,促進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學校應主動協調各因素之間的關系,促進當代大學生政治理性人格的形成。

首先,學校應根據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實際基礎,按照社會歷史條件允許的范圍,結合社會政治實際,幫助大學生選擇其政治社會化的目標,明確其政治社會化的具體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大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有的放矢。這項工作包括:教材優選、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從程序到內容精心安排黨團活動等校園政治活動,改善對大學生社團活動陣地的管理,加強學生組織的民主建設等。另外,學校還要強化社會實踐環節,使大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社會政治生活。通過社會實踐,用實際的東西來感染大學生,賦予政治教育以具體生動的內容,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吸收和內化社會政治規范。

其次,學校應加強與家庭的聯系,協調相互的關系,調動家庭的積極因素,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據研究表明,父母的政治價值觀及政治態度與其子女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態度保持著較高程度的一致性。雖然到了大學階段,由于大學生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及其與家庭成員的直接接觸逐步減少,家庭成員對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作用有所減弱,但是大學生早期政治社會化家庭影響的烙印是難以抺去的。因此,學校應鼓勵學生家長以身作則,以積極的政治心態學習政治文化,并教育孩子。

第三,學校應盡量合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的正確導向,積極推動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充分重視和運用信息網絡技術等大學生易于接受的途徑,拓寬主流政治文化的影響渠道,針對性地采取行政、經濟、教育,特別是法制的手段,消除各種消極、腐朽的環境因素,為大學生的生活和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大學生政治文化的健康發展,提高政治社會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美·阿爾蒙德·鮑威爾.比較政治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29.

[2]王滬寧.比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9.

[3]李傳義.論當代大學生政治文化教育[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07.

[4]劉啟焱.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障礙分析與對策[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

[5]曹銀忠.試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障礙及其克服[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01.

[6]蔣霞等.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研究[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5-03.

[7]張雪梅.談社會轉型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8]朱艷麗.轉型期青年政治亞文化對主流政治文化的影響[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7.

[9]布和.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6.

[10]劉小川.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及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8.

責任編輯:戴群英

體育文化與大學體育論文范文第4篇

1 學校體育俱樂部以及教師的地位與功能

1.1 學校體育俱樂部的地位與功能

體育俱樂部是課余體育的組織形式, 學校體育俱樂部是在學校體育教育中針對學生主體的地位和功能而設立的。在學校體育中, 體育課是最基本的形式, 體育俱樂部能充分鞏固體育課的基礎地位。在體育俱樂部的實施過程中, 更能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修身體育形成的功能。體育俱樂部的組建, 一般均是面向廣大學生的健身和康樂為目標的大眾化俱樂部, 強調認識發展與情感發展的統一, 強調個性發展與獨立人格的完善。在功能上, 加大加深了學生自主選擇空間, 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個人體育基礎和階段性體育學習目標, 自主選擇學習項目和指導教師。學生在俱樂部學習過程中, 可學到比體育課上更豐富的知識和更專業的技能, 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才干, 有利于促進本專業的提高和調節, 有條件的還可形成第二專業, 為自身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形成新的發展和機遇, 這樣就可使學生的體育文化觀念從“要我鍛煉”轉化為“我要鍛煉”, 從被動變為主動。通過對高校健身俱樂部十年的問卷調查顯示:經過俱樂部針對性、專業性的學習、培訓, 47%的學生認為獲得了更豐富的體育知識和技能, 強身健體, 拓寬視野;23%的學生認為從身體素質、氣質、交際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 通過勞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 增強了自身的綜合素質;17%的學生認為形成了自己的才藝特點, 在就業競爭中使自己處于有利地位, 得到較他人更多的工作機會;13%的學生認為形成了第二專業, 獲得就業、創收的基本專業能力, 拓寬了擇業范圍, 甚至在本專業就業困難的情況下, 依靠體育俱樂部學習的體育健身方向專業, 成為了專業的體育健身教師。

1.2 學校體育俱樂部在學校體育中針對專項特長教師的地位與功能

體育俱樂部的建立, 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教師的專項特長優勢, 充分調動體育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教師在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活動中, 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實施教學進程, 根據需要自由組建, 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 使專項特長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發展。體育教師處在體育俱樂部執行者的基礎地位, 通過俱樂部教學過程, 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 自身價值可在俱樂部得到認可。體育俱樂部可充分發揮教師指導作用, 引導動員更多學生加入俱樂部, 協助俱樂部做好管理工作, 根據俱樂部的活動時間, 不斷提供新的信息和學習內容, 協調場地、器材等設施充分發揮教師引導、指導、調度的作用, 使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專業化體育教學中去, 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從更個多層面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 學校體育俱樂部促進校園文化與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拓展就業平臺

校園文化是指“以學生為主體, 以課外文化為主要內容, 以校園為主要空間, 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

校園體育文化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環節, 也是學校體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直接影響學生的體育意識、體育態度、體育價值觀, 以及對體育的情感、興趣、意識、需要。校園體育文化以拼搏向上、團體協作的體育精神為號召, 使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的同時完善了人格發展, 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學校體育事業健康蓬勃發展的生命力。

2.1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平臺和載體

在高校, 體育俱樂部是一個相對閉合的體育文化圈, 各種各樣的體育文化圈形成了校園體育文化。體育俱樂部是推動校園體育文化發展的最有效催化劑, 它具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各種或大或小的體育活動, 在校園體育文化中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校園體育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一部分, 其發展可形成學校的鮮明特色, 營造素質教育的氛圍與環境。通過校園體育活動, 可提高學生社會道德水準的規范文化, 是一種促進社會文明的精神文化,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人體文化, 是提高審美意識的情感文化。同時, 也是占領課余思想文化陣地, 抵制精神污染, 防止和糾正不良行為的重要手段之一。

2.2 體育俱樂部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效途徑

隨著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體育俱樂部在高校普遍推行, 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在俱樂部不同體育項目活動過程中, 進行思想, 情感交流、技術、技能交流, 培養拼搏精神, 競爭意識的交流, 因此, 大學體育俱樂部的設立是培養學生成為具有高素質現代人才的有效途徑。在俱樂部實施過程中, 可培養他們的終生學習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 成為社會需要的, 具有愛國主義、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現代人, 可以不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現代意識和生存發展能力, 促進主觀能動性、自覺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 成為知識、能力、素質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在就業競爭激烈的現實中, 社會需要復合型的人才。隨著物質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越來越多人們注重了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體育運動。而體育運動項目在社會的不同層面有不同的需求, 體育健身內容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需要。因此, 體育俱樂部的不同體育運動項目可供學生多項選擇, 通過培訓使學生即有’終身健身”的技能, 又有“就業健身”熱門技能, 在選擇就業的過程中, 不僅手握專業的文憑, 而且擁有新行業趨勢所需的技能。這樣, 才能使得更多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把握時機, 拓寬視野, 具有較多的就業選擇。

摘要:高校體育俱樂部已成為目前我國高校進行體育課程改革, 實現課內外、校內外一體化的重要組織形式和有效途徑。高校體育俱樂部已在高校體育活動中占居主導地位, 并且, 在不斷的運行中, 推動大學生的校園體育活動, 促進了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文章通過對體育俱樂部在運行過程中的典型實例和文獻數據資料的研究, 對涵蓋校園體育文化發展的體育俱樂部形式等進行評價, 提高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目標、任務及管理與發展, 使高校體育俱樂部在未來的高校體育活動中得到蓬勃發展, 從而進一步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發展, 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關鍵詞:高校體育俱樂部,課程改革,校園體育文化

參考文獻

[1] 王凱珍, 趙立.社區體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體育文化與大學體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當前,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全球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有與其相適應的精神文明以及文化產品作為基礎。我國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體育自身發展規律和體育體制改革后的客觀結果。從中國體育自身的規律來看,全國運動會、奧運會和其他各種國際性賽事的趨勢都是大投入、大生產和高產出,這就要求體育文化產業按照產業化的模式進來龐大的運作生產。本文從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的概念界定入手,對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融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并且提出了融合發展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 體育產業 文化產業 融合發展

文化產業是開展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沒有文化產業幫助,體育產品的發展影響就不能壯大,同時體育產業的發展,也會失去有效的引導,不能樹立成熟的品牌。與之相反的是,體育產業如果不充實,文化產業可能失去極具潛力的價值素材。所以,文化產業和體育產業相互依存,并且相輔相成的。

一、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

(一)體育產業概念界定

體育產業,是指生產體育物質產品以及精神產品,包括提供體育服務各行業總和。體育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和其他產業具有相同的共性,非常注重市場效益并且講求經濟效益,又存在著和其他產業部門不同的特性。體育產業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體育的主體產業是指在發揮自身價值,被體育部門管理,并且以提供公眾體育產業活動的經營性活動。例如,體育彩票、體育競技、群眾體育產業等。第二,是和體育相關的其他經營性產業。第三,是以補助體育事業和創收為主要目的的體育產業之外的產業活動。體育產業的本質是體育運動中潛藏的經濟價值,只有運用市場手段,才可能挖掘當代體育經濟,實現真正的體育產業發展。特別是在體育產業化程度還比較落后情況下,界定體育事業以及體育產業的區別具有重要意義。體育產業中,是只有具有經濟價值的并且可盈利的那部分體育事業。

(二)文化產業概念界定

我國文化產業的范圍界定是:印刷、廣播影視制作、廣告、新聞服務、出版發行與版權、演藝及其他文化藝術服務等傳統行業、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游戲、文化休閑、文化創意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這其中新聞服務和出版發行,決定著文化產業趨勢以及水平。體育文化,總的來說,指體育運動本身的圍繞體育運動所開展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總和。體育文化,是對一個國家軟實力評價體系的衡量。在發展中國家,是評價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方面軟實力的提高,是提高我國綜合實力的關鍵因素。在現代化文明社會進步中,也將起到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是研究體育和文化產業開展融合發展重要策略,可以不斷推動體育文化發展。體育文化產業,是反映一個國家在體育綜合實力方面的“金標準”。

(三)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

早在2004年,我國出臺《文化和相關產業分類》的時候,就計劃將體育產業的分類歸屬到文化產業開展統計,但是最后,統計局課題組認為,體育產業已構成自己完整體系以及分類,如果加入文化產業,便削弱整體分類中的文化特征,所以沒有未將其列入文化產業的范圍內。雖然,從廣義文化角度來講,體育是一種社會性質的文化活動,但是把體育產業納入到大文化產業中確實有一定道理,在實踐工作的角度中,從國家相關權威文件來講,關于文化產業概念界定,并不是涵蓋所有和文化關聯的行業所形成的一個大文化產業,于是其界定其為和體育、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研究并列的一個狹義文化產業。

二、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方式

(一)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的定義

不同的學者對體育產業融合中的定義有不同的觀點。但是這些觀點有著一個共同的本質特征,也就是體育產業和相關產業融合,必將出現體育產業在中心模式下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總的來說產業實踐和理論經驗的增長,為國內外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于是產生了體育產業和相關產業融合的一個新的概念:體育產業和旅游和信息等產業邊緣的逐步消失,充分發揮各不同產業價值鏈中延伸和重組作用。這時候體育場館服務業就變成了體育競技和體育娛樂休閑的基礎。實現以體育產業資源作為依托,將相關產業發展要素成為載體,在技術融合和業務融合中,進一步實現融合,將體育本體作為重要核心,擴大相關產業特性,擴大在新型體育業態中的發展比例。體育產業具體來說就是體育本體產業,是在政府主管部門中和學界公認競賽性的體育表演業和健身體育休閑事業。

(二)內涵特征。

1.產業的關聯性是開展產業融合基礎

只有產業間有關聯系,才能實現產業的融合,產業的融合一定要在產業的密切聯系間進行。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發達的主要原因是和其他產業的關聯性較強。強的關聯性,可以實現體育運動器材和體育服裝等的發展,提高體育產業消費者的生活水平。例如,通過申辦旅游賽事,帶動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實現城市旅游的快速發展,加快商貿服務水平的提高。如表1所示。

2.產業融合核心是體育產業

體育產業和相關產業融合中,體育產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是簡單載體和平臺角色,是一種體育健身休閑業和體育競賽表演產業融合。在娛樂休閑以及體育的表演中,體育健身依靠體育場館的平臺,成為了相關產業中的重要環節。

3.體育產業融合本質

在體育產業創新方面,與其他相關的產業一起融合實現了體育產業整個價值鏈的逐步形成,與其他產業關聯的時候,主要使用延伸、滲透以及重組,來增進體育產業的整體創新中,達到體育產業不斷擴張性的創新目的??偟膩碚f,體育產業同相關產業不斷的融合,本質來說就是體育產業創新。

三、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中出現的問題

(一)缺乏自主品牌

體育產業中,自主品牌匱乏需要通過文化產業來搭建。在體育產業方面,自主品牌發展中的創新與發展顯特別重要。當前,我國體育產業在自主體育文化品牌中的開發出現了嚴重的不足。CBA是我國體育產業重要的核心品牌,在我國中享譽全國。但是,這個品牌的發展,讓人聯想到NBA,在與NBA比較的時候,我國的籃球聯賽在文化內涵中還沒有還充分挖掘。主要是因為職業賽事水平限制。另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體育產業發展環境[1],沒有具體的規范,職業聯賽發展中沒有高效管理,最終出現了在競爭力方面的不足,體育產業規模的擴大受到了影響。

(二)體育文化產業的人才缺

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中,人才隊伍建設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最重要表現就是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脫節,沒有完善的一支既懂得文化在體育的專業化人才又擅長的隊伍。特別是那些高素質管理人才以及產業融合的策劃人才,出現了嚴重缺乏的情況。復合型人才的短缺在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中是主要瓶頸之一[2]。體育文化產業長足發展的動力是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從我國體育文化產業引入的概念,探索道路崎嶇不平充滿艱辛。不少理論專家以及學者在體育產業的發展中都指明了方向。

(三)聯平臺資源缺乏

文化的傳承以及推廣,不能離開媒體推波助瀾。體育產業中,每個賽事的過程以及結果必須在有效、可靠的信息渠道中傳播給大眾[3]。這就需要強調信息平臺在整個賽事的傳播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使得比賽新聞傳播不但可以讓大眾第一時間了解賽事狀態,并且加快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使得觀眾可以享受賽時體驗。當前,我國體育賽事中的轉播權,大部分是在央視體育頻道中,地方體育臺因為技術手段和資金以及甚至體制限制,不能實現賽事的實時轉播。于是造成了很多需要擴大影響力的體育產品沒有一個健全的優質的傳播平臺。除此之外,少量的傳播平臺使得稀缺資源在整個品牌塑造的過程中,艱難實現共贏。如果長久進行下去。地方的大眾在了解與獲取體育產品信息重要渠道方面,就變得非常封閉,出現體育品牌的推廣受到限制的情況。在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中造成了非常嚴重的障礙。

四、文化產業與體育產業融合的途徑

(一)充實體育文化內容資源。

體育產業的創新能力如果可持續發展,一定離不開自身競爭力。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不但是融合發展關系,并且需要依靠文化來開展豐富體育產業具體內容的充實??梢詫崿F體育產業內容多樣化的發展。在效創的方式的基礎上,實現在體育產業方面的不斷充實。不斷豐富自身的內容,還可以滿足文化產品中的多樣性,在不斷推陳出新的前提下[4],創造體育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娛樂性。我國不少城市的發展戴起來了一些體育項目的發展。不少創新化的項目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滑冰和瑜伽可以釋放壓力,實現回歸自然。這種城市運動實現了體育用品在生產以及創新上的發展。體育產業需要開發新內容,實現新形式的創新。需要大力提高文化市場的擴展能力,推進體育產業文化積淀逐步形成。

(二)文化發展良性環境構造。

從市場經濟與產業融合,需要建立體育產業雨季文化產業協調機制中,促進雙方共贏的發展。體育以及文化部門再次審視,當前規范制度與政策,針對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開展適應性調整。建立一個有效的并且雙贏的,還具有前瞻性以及科學性的制度。實相互協調和資源共享的發展。還需要加快立法建設,不斷出臺刺激產業融合的新的政策,對未知領域空間開展積極的探索。所以,我們要積極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一定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與信念,在不斷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實現,積極創造和維護職業聯賽發展環境的創造,把失去的大眾吸眼光再次吸引到電視機前。促進職業聯賽環境的營造,促進職業聯賽長足進步。

(三)文化合作平臺

體育產業在和文化產業的成熟發展情況,充分說明二者的背后存在明顯優勢和特色。文化產業一方面有足夠強大的平臺以及資源優勢[5],可以發揮平臺優勢,實現扶持幫建的政策,采用主流平臺宣傳以及推廣實現,可以為體育產業不斷發展實現幫助。同時推動文藝藝術和媒體出版事業,創造特殊化文化產品。使得體育產業中心層的發展,帶動整個體育產業不斷的繁榮,最終為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增供豐富資源。

(四)創新人才的發掘

人才的匱乏,是制約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關鍵軟肋。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隊伍在高素質化、高標準化方面,對人才提出了嚴苛的要求。體育產業是一個特殊新產業,必須有大量從事體育工作的專業才人,但是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則是對文化可以深入了解的專業人才。理論層面上,二者沒有交集。這就要求我們及時發掘相關專業人才,在體育文化事業不斷發展中,積聚力量。發掘人才的同時,注意對人才的不斷培養。為促進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培養專業的綜合性人才。

五、結語

當前,中國正經歷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時刻。改革開放在不斷深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正是實現體育強國建設并且加快體育產業實現跨越成長的關鍵階段。由此看來,加快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對于我國體育產業目前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時效性,現實意義非常重大。加快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需要在相關科學理論下逐步推進,才能實現我國體育文化產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余守文,金秀英.體育產業的產業融合與產業發展研究[J].體育科學.2006(12):16-19.

[2] 詹新寰,孫忠利,王先亮.產業融合機制下體育產業發展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11):1-4.

[3] 王艷,劉金生.體育產業融合與產業發展——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視角[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

[4] 楊強.體育強國發展戰略的思考:突破與不足——基于《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的解讀[J].體育科學.2010.30(9).

[5]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22號[R].2010.

[6]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R].2011.

體育文化與大學體育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實證分析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耦合協調演進狀態,可為體旅產業要素的有效配置與深度融合提供參考。在構建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熵值法與耦合協調度模型對貴州省2014~2018年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水平進行診斷與分析。結果表明: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兩大產業耦合協調演化經歷了“中度失調—基本協調—中度協調—高度協調”4個發展階段,當前旅游產業與體育產業耦合協調演進狀態為協調發展類、高度協調體育產業滯后型;體育產業效益指數與旅游產業效益指數之間的差距漸趨縮小,體旅產業均衡發展傾向顯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耦合協調發展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耦合協調發展;體育產業;旅游產業;貴州省

體育旅游作為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交叉滲透而產生的一個新領域,是以體育資源為基礎,吸引人們參加與感受體育活動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新的旅游形式,是體育與旅游相結合的一種特殊休閑生活方式[1]。隨著旅游消費需求的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旅游者追求健康、參與性強的旅游方式,促進了體育旅游的發展,與傳統觀光旅游相比,體育旅游對于豐富旅游產品體系、拓展旅游消費空間、促進產業融合與創新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2]。2009年以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85號)、《國家旅游局 體育總局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旅發﹝2016)172號)、《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43號)等國家指導性文件相繼頒行,既為新時代體育與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也為兩大產業耦合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于體育與旅游互動關系的探討,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英國學者Don Anthony的研究論文《體育與旅游》,該成果對于體育在假期旅游中扮演的角色進行了分析[3]。此后,體育旅游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Peter E. Murphy對體育賽事的旅游效益進行評價[4],Milk Weed認為當代體育旅游研究是一種知識體系,研究者需要更多地考慮個人成果如何促進整個地區的知識發展[5],Jacek Kotus視旅游為一種社會活動、一個概念和研究課題,并探討了旅游與體育的相互關系[6]。21世紀以來,國內體育旅游研究成果漸趨豐富,主要集中于體育旅游資源開發[7-9]、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10-12]、體育旅游產業人才培養[13-15]與體育旅游競爭力評價[16-18]等方面,較好的為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測度及機制、體育旅游人才需求特征與培養模式、體育旅游競爭力評價體系與提升路徑等問題解決提供了科學參考,對后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與啟發意義。但是,已有成果關于體育和旅游相互關聯程度的研究文獻依然數量不足,且以定性為主,而對于兩大產業耦合協調發展計量評價及欠發達地域的實證研究尚屬鮮見。有鑒于此,本文以貴州省全域為研究區域,運用連續年份統計數據,構建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系統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與測算模型,探討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演進過程及規律,以期為實現兩大產業資源的有效配置與格局優化提供一定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地區腹地,是世界著名的山地旅游大省,其獨具地域特色的山水洞旅游資源為以探險、攀登、沖浪與漂流等為主題的體育旅游品牌創設奠定了基礎。近年來,貴州省大力發展山地旅游產業,積極推動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具有區域知名度的體育旅游項目與骨干企業。截至目前,產值在千萬元以上具有典型代表的體育旅游企業共16家,產值達2000萬元以上的體育旅游裝備制造企業有4家[19]。在硬件設施和軟環境逐步完善的基礎上,“體育+旅游”創新模式的造血功能和帶動作用日趨顯著,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效益良好。2018年,貴州省實現體育產業增加值92.65億元,較上年增長15.55%,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3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25%;全省實現旅游總收入9471.03億元,同比增長33.10%,旅游產業增加值達到了1673.13億元,對GDP的貢獻提高至11.30%,帶動30.30萬貧困人口受益增收。2019年11月,省政府發布了《貴州省全國體育旅游示范區總體規劃》,標志著體育旅游產業成為貴州省新的經濟增長點,也為打造高質量體育旅游目提供了重要平臺。

1.2 數據與方法

1.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需的體育產業評價指標的基礎數據來源于2015~2019年《貴州統計年鑒》、2014~2018年《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貴州省體育局官方網站、多彩貴州網、貴州省宏觀經濟數據庫等;旅游產業評價指標的基礎數據來源于2015~2018年《中國旅游統計年鑒》、2015~2019年《貴州統計年鑒》、2014~2018年《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官方網站。

1.2.2 研究方法

(1)指標體系構建

評價指標體系是研究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程度的基礎,指標選取注重指標的科學性與代表性,以及各指標之間的邏輯性,同時還需要能夠反映兩大體系間的相互作用與關系[2]。本文在參考國家統計局印發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8)》《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8)》文件的基礎上,根據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狀況,綜合現有研究成果[20-22],遵循科學性、相對獨立性與數據可得性原則,從兩類產業中整合使用頻率較高的評價指標,通過咨詢專家,最終確定了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1),用以衡量兩大產業績效水平與要素水平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態。其中,體育產業指標層包括體育產業總規模、體育產業增加值、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體育彩票銷售額、體育彩票銷售增長率、體育場館數量、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數量、鄉鎮體育健身工程數量、全民健身路徑工程數量、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等10項二級指標,主要表征體育產業發展的績效與要素發展水平;旅游產業指標層包括旅游總收入、旅游業增加值、旅游產業占GDP的比重、國內旅游者人次、海外與港澳臺旅行者人次、旅行社數量、旅游景點數量、星級飯店數量等10項具體指標,主要表征旅游產業發展的績效與要素發展水平。

(2)協調發展度模型

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存在著天然的交互耦合關系,它們共處于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這個大系統之中,但作為兩個子系統,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著不同的耦合協調狀況[23]。本研究以此為基礎,構建協調發展度模型對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耦合協調過程與演進狀態進行測度與評價。

第一、產業效益指數

令x1、x2、x3…x10為表征體育產業發展水平的二級指標;令y1、y2、y3…y10為表征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的二級指標。則函數關系式為:

f(x)=wix′i  (1)

f(y)=wjy′j  (2)

x′i=+0.01  (3)

y′i=+0.01  (4)

式(1)至式(4)中:f(x)代表體育產業發展指數, f(y)代表旅游產業發展指數;n表示年份數;x′i與y′j分別為兩大產業各指標標準化值,為了確保式(6)中對數取值有效,特將極差法標準化后的數據向右平移0.01個單位[24];wi與wj分別代表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各指標的權重。

pij=xij/xij  (5)

ej=-(lnm)-1(pij×lnpij)  (6)

wj=(1-ej)/(1-ej)   (7)

式(5)至式(7)為熵值法確定權重的公式,該法通過數學與計算機算法結合的方式實現賦權,能夠彌補不精準的主觀賦權模式不足,科學的綜合考慮數據相關關系及變異程度[25]。式中:pij代表體育或旅游產業二級指標第i年份j項指標占該指標的比重;m表示指標數;ej代表j項指標的信息熵;wj代表j項指標的權重(表1)。

第二、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發展度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系統之間發展水平與相互作用程度的定量。本文中耦合協調度是用來表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相互作用程度與協調發展水平,用D表示:

D=(C×T)T=?琢f(x)+?茁f(y)  (8)

C= (9)

式(8)至式(9)中:T表示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綜合評價指數,C代表耦合度;α、β為待定系數,考慮到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對體旅產業復合系統的貢獻率同等重要,所以均設定為α=β=0.50;k為調節系數,由于評價體系僅有兩大指標層,故設定k=2。

為了使耦合協調度能對應定性標準,在借鑒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26],本文設定了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度識別標準(表2)。

2 結果與分析

運用EXCELL軟件對兩大產業效益指數(表3)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得出r=0.9128,結果表明f(x)與f(y)呈現高度正相關。因此,下文對T、C、D值進行測算、判定與分析具有實際意義。

2.1 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水平分析

首先,運用式(1)~(2)測算f(x)與f(y)時間序列數值(表3)。其次,通過式(5)~(7)獲得wi與wj數值。然后,依據式(8)~(9)對T、C、D進行測算,T、C、D∈[0,1],它們越接近1說明產業發展水平越高,越接近0表示產業發展水平越低。最后,將D值與耦合協調發展識別標準(表2)進行對應判定與分析,得出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評價結果(表3)。

根據表3分析,貴州省體育產業效益指數呈現較快增長趨勢,f(x)從2010年0.1020上升到2018年0.8226,年均增長率為68.52%,表明貴州省體育產業績效水平與要素水平持續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貢獻能力漸趨增強,產業整體績效良好。貴州省旅游產業發展指數呈現快速增長趨勢,f(y)從2010年0.0774上升到2018年的0.9668,年均增長率88.00%,反映出貴州省旅游產業績效水平與要素發展水平較高,市場規模效益上升,產業發展基礎良好,對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能力不斷增強,為促進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耦合協調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4~2015年f(x)>f(y),表明體育產業發展效益超前于旅游產業,在兩大產業耦合發展進程中處于支配地位。2016~2018年f(x)<f(y),反映出體育產業發展水平滯后于旅游產業,旅游產業對于體育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與支撐能力明顯提升,體旅融合新態勢日趨明顯;2018年f(x)與f(y)均大于0.80,說明兩大產業發展效益較高,各組成要素相互作用加強,已經形成了有序結構。同時,2018年兩大產業發展效益指數差距較上年漸趨縮小,旅游產業與體育產業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基本可以滿足各旅游主體的利益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產業績效成分與要素成分的自由流動,體育產業子系統與旅游產業子系統將趨向均衡發展。2014~2018年f(x)與f(y)數列之和分別為1.9971、2.4703,表明體育產業發展效益略遜于旅游產業。究其原因,主要是體育產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體育資源開發投資不足;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不足,旅游產業的帶動與輻射效應發揮受限;民族特色體育產業鏈尚處于形成階段等。因此,須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加快推體旅深度融合發展步伐。

綜上,研究時段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效益快速提升,均已達到較高發展水平。旅游產業處于超前發展狀態,對于體育產業的促進與輻射作用日趨增強,為體旅產業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旅游產業與體育產業均衡發展亟待進一步加快。近年來,貴州省體育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啟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貴州體育旅游實踐、山地民族特色體育旅游強省打造等行動,加快了體育資源優勢與產業基礎的相互整合步伐,彰顯了體旅融合發展對于提升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意義。

2.2 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分析

根據表3測算結果分析,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D值從0.2967增長到0.9428,研究時段未發生波動,整體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達到了33.51%,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過程經歷了“中度失調—基本協調—中度協調—高度協調”4個發展階段,呈現“過渡發展類,體育產業超前型,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中度失調;過渡發展類,體育產業超前型,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基本協調;協調發展類旅游產業超前型,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中度協調;協調發展類,旅游產業超前型,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高度協調”4種演進狀態。4個發展階段即:2014年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耦合協調處于中度失調階段,盡管體育產業發展效益小幅超前于旅游產業,但兩大產業發展基礎較薄弱,相互作用弱,關聯不緊密,協同效應差,耦合協調發展處于外界物質輸入與能量交換頻率較低的無序狀態;2015年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耦合協調處于基本協調階段,體育產業發展效益依然小幅超前于旅游產業,兩大產業發展基礎逐漸增強,彼此促進、相互配合格局正在形成,發展效益呈現上升趨勢,系統逐漸趨向有序狀態發展;2016年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耦合協調處于中度協調階段,兩大產業發展基礎不斷增強,競爭能力提升,彼此之間促進、相互配合格局已經形成,系統呈現上升發展態勢。但體育產業超前優勢已經讓渡于旅游產業,說明旅游產業競爭能力在系統平衡有序演進中逐漸占據優勢;2017~2018年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耦合系統處于高度協調階段,兩大產業進入高水平的協調耦合發展時期,相互依賴程度高,系統呈現有序平衡發展狀態。盡管旅游產業發展效益仍占據支配地位,但二者發展差距漸趨縮小,出現了均衡發展傾向,此對協調均衡發展產生較大促進作用。

當前,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度已達0.9428,兩大產業耦合協調處于高度協調水平,演進狀態為高度協調體育產業滯后型。但是,2016年以來兩大產業耦合協調狀態均為體育產業滯后型。究其原因,主要是GDP的旅游產業效益快速上升,旅游資源優勢突出,客源市場潛力較大,旅游商品名牌效應等因素推動了旅游產業超前于體育產業發展。2017年以來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效益之間的差距有縮小趨勢,兩大產業已經出現均衡發展傾向,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機制表現為要素之間運動經歷了聚集與擴散、雙向運動、平衡供需與融合發展的演替過程。因此,加快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均衡發展對于實現體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及打造體旅綜合體具有重要意義。

3 結語

本研究從體旅績效與要素耦合視角出發,構建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體育產業發展效益與旅游產業發展效益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68.52%與88.00%。2016年以來體育產業發展水平滯后于旅游產業且旅游產業增速較快。當前,兩大產業耦合協調處于協調發展類高度協調發展階段,演進狀態為協調發展類、高度協調體育產業滯后型。

(2)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經歷了“過渡發展類,體育產業超前型,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中度失調;過渡發展類,體育產業超前型,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基本協調;協調發展類旅游產業超前型,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中度協調;協調發展類,旅游產業超前型,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高度協調”4種演進狀態。其中,耦合協調度在中度協調階段增速最快,在高度協調階段持續時間最長。

(3)2017~2018年體育產業效益指數與旅游產業效益指數之間的差距漸趨縮小,體旅產業均衡發展傾向顯著。

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作為體旅深度融合的熱點命題,貴州省屬于山地體育旅游大省。本文嘗試對貴州省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水平進行測度、識別與分析,其結論對于研究區體旅產業融合實踐具有一定借鑒價值。

(1)根據要素稟賦理論,選擇“均衡生產要素流動”新模式,實現系統均衡、有序發展目標?!熬馍a要素流動”模式即將省會城市及地級市核心區的人才、資本、技術與信息等體育要素,科學有序的向城市近中遠郊區擴散,逐步消除體育產業生產要素時空擴散不暢與分配不均問題,最終實現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均衡發展。

(2)借鑒圈層結構理論,加快布局“三圈層”大體旅產業結構,打造效益突出的山城特色體育旅游圈,推進體旅深度融合發展?!叭印贝篌w育旅游結構即以觀賞性體育旅游為核心的城市近郊體育景觀與賽事旅游引領圈,以體驗性體育旅游為主體的中郊民族體育旅游與現代體育旅游保障圈,以探險性體育旅游為重點的遠郊攀巖、蹦極與狩獵等體育旅游生態圈。

——————————

參考文獻:

〔1〕徐勇.中國體育旅游發展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

〔2〕劉祥輝,馬繼剛.體育與旅游產業耦合關系研究——基于2013~2017年北京市和貴州省的對比分析[J].中國西部,2019(06):26-36.

〔3〕程蕉.體育旅游分類的中外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4,18(01):23-30.

〔4〕Peter E. Murphy. Assessing the tourism benefits of an open access sports tournament: The 1989 B.C. Winter gam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1, 29(03):32-36.

〔5〕Milk Weed. Sports tourism research 2000–200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knowledge and a meta-evaluation of methods[J].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06, 11(01):5-30.

〔6〕Jacek Kotus. Relations between tourism and sport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J]. Turyzm, 2016, 26(01):19-25.

〔7〕高林洲.長江三角洲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41(08):1035-1037.

〔8〕鄧杰,杜長亮.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原則及策略[J].體育與科學,2013,34(06):107-110.

〔9〕史瑞應,楊濤.賽事舉辦地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以美國薩凡納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19(08):6-11.

〔10〕鐘菊華.四川省休閑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0(08):147-151.

〔11〕葉晨曦.多維視角下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7(12):102-106.

〔12〕王敏.湖南省旅游產業與體育產業融合度及影響因素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8.

〔13〕霍紅,蒲鴻春.西南地區體育旅游人才培養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51(06):26-28.

〔14〕單鳳霞.我國與英美等國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J].體育學刊,2015,22(04):66-70.

〔15〕褚貝,陳剛.我國體育旅游人才的需求特征、定位與支撐體系[J].體育與科學,2017,38(03):114-120.

〔16〕于錦華.體育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提升路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01):39-41.

〔17〕崔瑞華,徐靜,王澤宇,等.中國沿海地區濱海體育旅游競爭力評價[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1(01):125-134.

〔18〕朱露曉.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競爭力提升動力機制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9(02):74-78.

〔19〕張建民,曹雯,姚炅岑,等.貴州體育旅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EB/OL].(2018-10-23)[2020-05-08].http://www.sport.gov.cn/n316/n343/n1195/c878849/content.html.

〔20〕楊霞,汪慧敏,江暢.中國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基于耦合協調度模型的實證分析[J].文化產業研究,2019(04):126-138.

〔21〕許璐.體育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的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9.

〔22〕蘇建軍,寇敏.我國西部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度評價與治理機制研究——以陜西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8,1(09):19-24+31.

〔23〕田啟,程云紅.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的評價模型及實證分析[A].第八屆全國體育產業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4.

〔24〕汪永臻,曾剛.西北地區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耦合發展的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2020,40(03):234-240.

〔25〕王珂,郭曉曦,李梅香.長三角大灣區城市群生態文明績效評價——基于因子分析與熵值法的結合分析[J].生態經濟,2020,36(04):213-218.

〔26〕王成,唐寧.重慶市鄉村三生空間功能耦合協調的時空特征與格局演化[J].地理研究,2018,37(06):1100-1114.

上一篇:勞務派遣勞動合同法論文范文下一篇:高校檔案管理探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