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勞動教育與學科之間的整合范文

2023-09-21

勞動教育與學科之間的整合范文第1篇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質量,有效整合

所謂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它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是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化為目的的。整合就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使系統各要素發揮最大效益?,F代教育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是指通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思想、方法及手段有目的地獲取、篩選、整理、組合學科信息的過程,以實現學科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十分迅猛,它以其直觀形象、生動趣味和良好的交互性而影響著傳統的教學方式,給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教育組織形式等方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雖然現代教育技術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已很廣泛,但如何提高現代教育技術與高職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卻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這也是提高高職教學質量、加快高職院校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1 現代教育技術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分析

1.1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生動、形象、直觀、逼真的特點,把抽象、煩瑣的理論,甚至不易實現的、危險的實驗等通過教學課件直觀、生動地的展示給學生,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增加課堂的知識容量,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特點,針對學生感到困惑、難以接受的問題通過反復播放、分解細化,可以突出重點、降低知識的難度。還可以模擬工廠化的操作,便于學生掌握整個的工藝流程等。在另一層面上,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對提高學生學習機能的諸多環節如感知、理解、記憶、應用等,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也就是說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夠吸引學生感官、幫助學生充分感知所學教材內容、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1.2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加強實踐教學有效性,降低實驗經費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實踐教學是檢驗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高職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F代教育技術和計算機模擬技術、仿真技術的結合,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對重點步驟、關鍵技術掌握的問題。比如數控加工專業的實踐,可以讓學生先通過數控模擬軟件進行練習,通過模擬實踐掌握關鍵技術,將加工中容易出錯的地方、關鍵點反復練習,對實踐中的問題及早發現進行處理,降低事故率,避免實際操作中對數控機床的損害,同時也能大大降低實驗經費,解決實踐經費不足的問題。

對于教學中不易實現的、危險的、甚至出現破壞性的實驗,我們通過現代教育技術與仿真、模擬技術的結合,完全可以模擬實現,這樣既能增加真實感,提高學生的感知度,又降低了實踐經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促進師生改變教學觀念

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的教育媒體,還包括教育過程中所有可操作的要素,包括教學過程中的硬件、軟件,甚至包括對教學過程進行系統教學設計。也就是說是以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資源和教學活動進行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從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的理論和實踐。

現代教育技術所提倡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雖然學生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已經建造好的,但是對學生來說,仍然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個人再現類似的創造過程來形成,而在實際情境下或通過多種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和順應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即用學生自己的活動對人類已有的知識建立起自己正確的理解。

而現在長期生活在電視和網絡環境中的學生,普遍喜歡生動的學習對象,對抽象的文字符號、數學運算有一種本能的畏懼。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偏向圖文并茂、淺顯易懂的電子類讀物,不喜歡單一的文字內容和數學符號的運算。這樣不僅缺乏從具體到抽象、從圖畫到符號的抽象思維能力,更沒有把文字和符號轉換成形象化場景的意識和手段。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多媒體教學可以在較低的學生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和較高的實驗要求之間搭建一個逐級而上的通道。

因此,現代教育就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理念,轉變觀念,充分發揮先進的教學手段的作用,提高教和學的針對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4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現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各種高新技術的運用,也在逐漸影響、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除了課堂學習外,目前的學習方式還有:基于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模式、基于網絡環境下合作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各學科專業的有效整合,改變傳統的“灌輸-接受”方式,通過營造“情景”、“協作”、“會話”等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習興趣,尊重獨特體驗,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人格”也有鮮明科學精神和人文特征。

2 目前我院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不夠

現代教育技術主要包括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育技術是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學生的學習工具。但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卻不理想:部分教師認為沒多大用、效果不好,甚至對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有抵觸等。調查發現,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如何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系統知識、運用方式存在問題等;有的會使用媒體,但教學設計思想、教育理念沒變,只把原來的板書內容改成了媒體呈現等等問題。

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存在問題:不會學,不會利用網絡自主學習、不會基于網絡進行合作學習等

總之,是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出了偏差。

2.2 媒體數量不足、質量不高、資源太少

我院目前除了幾個機房和若干多媒體教室外,學生能上網自主學習的地方很少;教師們盡管上課部分使用了課件,僅僅代替了板書的課件沒有多少新意,缺少系統的規劃和創意,學生學習起來仍然是感覺枯燥,再加上課容大,教學效果并不怎么好;由于我們是新建校,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也是很可憐。所以師生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與運用的效果很不理想。

2.3 對教材的處理簡單、教學方法陳舊

調查發現,學生反映課堂教學中教師雖然使用了多媒體,但在對教材的處理上仍然是按照老教法、缺少合適的教學策略;有些課件看起來花哨,卻少了交互;更加嚴重的是部分教師只顧自己操縱計算機、口若懸河的講,完全不顧學生的感受?,F代教育技術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是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化為目的的。要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法,以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3 現代教育技術與高職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

要實現高職教學的最優化,就要把現代教育技術與高職各學科專業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利用現代媒體優勢,達到我們的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學會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

3.1 加強認識,加深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

網絡時代的學習,資源不再只限于書本教材知識,課程內容不再是預先規定好的東西,而是不斷更新的教學媒體,而要把整個教育過程看作為是一個信息系統在運作。因此,無論作為領導、教師,還是普通學生,都要提高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讓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中,讓先進的教學設計理念和新技術手段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的能力。

3.2 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教學設計和課件制作水平,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的業務水平高低,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否。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是提高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應用的有效辦法。通過培訓,提高教師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具有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進行輔助教學和制作輔助教學課件的能力;能指導學生用計算機處理信息和學習,能運用計算機及信息網絡進行教育科研。還要經常組織教師觀摩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優秀錄像課、示范課、研討課,開闊教師的視野,讓老師們充滿了自信,研究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通過培訓和觀摩,改變教師的備課行為、教學行為、評價行為等,提高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

3.3 充分利用、開發資源,構建學科資源平臺和課程教學體系

要很好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資源是必不可少的。資源建設,一方面可以組織發動教師開發、通過互聯網下載、從數字媒體資源中獲取、資源交流等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大資源庫和專題網站的建設。

建設好的資源平臺和專題網站都可以利用網絡的強大功能向大家開放,既適合教師上課,也可以在網絡環境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豐富的網絡利用搜索引擎自行查詢有關資料,學習研究學習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教育,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網絡環境下合作研究性學習,老師學生們可以借助搜索引擎、QQ、電子郵件、bbs、聊天室、微博等手段,及時答疑輔導、釋難解或,共同完成學習目標。

3.4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的途徑

1)提高師生信息技術素養;

2)構建合理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模式;

3)充分利用資源和網絡優勢,改變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和教學能力。

4 結束語

總之,隨著科技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也會越來越先進。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借助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的方法和手段把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結合起來,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創建更加合理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有效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充滿著現代氣息的環境中完成學習,讓老師感受教育教學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參考文獻

[1]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劉志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原則[J].中國電化教育,2006(6):66-68.

[3]芮閔.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的實踐意義[J].課題研究,2006.

[4]王棟.信息時代下網絡教學模式探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3).

勞動教育與學科之間的整合范文第2篇

一個演唱者的文學素養直接會影響歌唱者對作品的二度創作。要想演唱好一首歌曲, 不僅要背會其旋律和歌詞, 更重要的是掌握作者作曲作詞的意圖, 要將情感融入歌曲中, 這就要求演唱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廣博的文學修養和深刻的思想及其理解能力。文學修養也可以表現在舞臺的氣場上。一個專業很好但缺乏文學修養的人很難成為藝術家。真正的藝術家具有很深厚的文學修養, 通過詩書的熏陶, 可以感受到他們身上從內向外散發的文學氣息, 運用到舞臺上成為了我們通常所說的氣場。

對中國的民歌而言, 方言的運用也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前提。方言是民間生活、思想最貼切的一種表達方式,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唱出的民歌風格各有不同。民歌的旋律往往是由本地區的方言語調決定的, 要想唱好其中的意義就要先學會用其方言念好歌詞。比如說陜西的信天游中遇到“我 (wo) ”唱為“俄 (e) ”, “想親 (qin) 親”唱為“想青 (qing) 青”, 這樣會使得整首歌曲聽起來更加的親切, 更具特色。

二、聲樂和社會的聯系

聲樂不僅提供給我們消遣娛樂, 而且也對我們的品德、精神、價值觀等方面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優秀的音樂也代表著一個民族、國家的精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 聲樂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說格里高利圣詠, 格里高利圣詠是西方教會單聲圣歌的主要傳統, 是一種單聲部、無伴奏的羅馬天主教宗教音樂。格里高利圣詠的產生便是因為格里高利一世為了統一教會音樂而收集整理的?;浇瘫淮_立成為官方宗教后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基督教也意識到音樂對信仰有著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傳播能力, 格里高利圣詠的形成使當時的人們能夠統一思想, 消除偏見。更有利與當時統治者的管理。這和中國古代的音樂有相似處, 都是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統治而進行管理和約束的。在奴隸社會中就有對最初的民歌記載“男女有所怨恨, 相從而歌, 饑者歌其食, 勞者歌其事”。早期的這些歌曲作為政治統治的工具, 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而在抗日戰爭年代聲樂的社會功能與之前所說的有很大的不同并對我們的影響更加的強烈, 在國家危難、民族存亡時刻, 聲樂作為號角鼓舞著我們不斷的前進, 不管有多艱難也要看到勝利的曙光, 朝著勝利的方向不斷努力。聶耳、洗星海等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 以音樂為武器,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勝利戰斗在自己的戰場。先后寫出《義勇軍進行曲》、《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

三、聲樂與地理的關系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這便是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 地理環境不僅對人有著影響, 對歌曲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南方, 由于多處于盆地和平原地區, 河流交錯, 多有降水, 氣候溫和潮濕, 自然景色宜人, 成就了南方人的清秀細膩、婉約、穩重內斂的性格, 從而創造出來的歌曲也繼承這種特點, 歌詞比較含蓄, 善用比、興、其旋律表現的抒情、細膩, 旋律多以級進為主, 很少用大跳。如《瀏陽河》《采檳榔》《茉莉花》等。而北方多處高原地區, 千溝萬壑, 夏季高溫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成就了北方人性格奔放粗獷、熱情豪邁, 從而促成了北方歌曲的音調嘹亮、粗獷, 更有空曠之感。如內蒙古的“長調”“斷調”陜西民歌《走西口》《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

聲樂不僅和文學、社會、地理有著聯系, 與其他學科也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 有些是我們一眼能看出來的, 有些則需要我們去深層次的研究, 所以說聲樂的學習不單單是學好專業, 還要從各個學科著手, 了解各學科與聲樂的關系, 掌握好其中的規律, 掌握書本上的知識, 運用與實踐。我想只有這樣, 聲樂的學習才能夠全面, 才能夠更加熱愛這門專業。

摘要:聲樂并不像我們所認為的一樣是一門單獨的學科, 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和文學、美學、歷史政治、數學、解剖學等方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有掌握好這些細微或者寬泛的聯系, 才能建立起聲樂中完整的理論依據和演唱技巧, 從而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聲樂這門課程。本文簡單從文學、社會、地理等方面講述與聲樂的關系。

關鍵詞:聲樂,聯系,文學,社會,地理

參考文獻

[1] 李汶瑾.論聲樂文學的體裁風格[D].西南大學, 2008.

[2] 靳曉莉.論聲樂二度創作對作品文學性內容的闡釋[D].山東師范大學, 2007

[3] 謝燕.“母語”文化與音樂風格形成的理論考察[D].西安音樂學院, 2012.

[4] 胡兆量.中國戲曲地理特征[J].經濟地理, 2000, (1) :18-20.

勞動教育與學科之間的整合范文第3篇

一、音樂與美術教學

美術從視覺上獲得美, 而音樂從聽覺上感受美, 通過美術、音樂可培養學生從圖像與聲音兩個側面去感知美、欣賞美、鑒別美。美術與音樂在表現人的思想感情, 尤其是在意境方面的創設都給人們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那么如果將現有的音樂和美術課程加以高度融合, 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音樂、美術的領悟, 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們把音樂引入到美術的課堂教學中來, 音美一家, 他們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把音樂引進到美術欣賞課教學, 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 而且有助于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例如, 在講解羅中立的油畫《父親》時, 先讓學生討論, 應該給這張畫起一個什么名字, 大部分學生都起《老農》這個名字, 但又不知道是否確切, 很想知道答案, 因而心理上產生期待, 這時, 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們, 而是讓他們聽民歌《父老鄉親》, 在欣賞過程中, 由于音樂和畫面同時出現, 聽覺和視覺的共同沖擊, 學生的感覺更加直觀, 再加上老師的解說詞, 便從畫中的老農形象聯想到中國的農民階層, 由農民又聯想到養育中華兒女的父親。從這一情感體驗過程中, 同學們深切體會出為什么這一畫要取名為《父親》才更有藝術感染力。

二、語文與美術教學

詩文與繪畫從來就是密不可分的, 古人培養書畫才能往往先從學詩起步, 以詩文修養作為基礎來促進書畫技藝的提高。畫家吟詩寫詩主要是感受詩人的情懷, 這樣能提高畫的造詣。比如, 《深山藏古寺》的構思更是令人叫絕。畫面上只見崇山峻嶺, 山路蜿蜒, 一僧在山下河邊汲水……沒說古寺, 但并不等于沒有, 不然小僧擔水又去何處?自然是回古寺了。這也是實中有虛。人們自然可以想見古寺就藏在山的深處。從上面兩則故事中可以看出繪畫與語文的必然聯系, 也就是說, 語文與美術教學也就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沒有高深的文學造詣, 哪能把詩中表達的意境“躍”然紙上呢。

三、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

信息技術已逐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正日新月異地改合以上的特點來區分, 所以教材中的作品在沒有注明類別的情況下不能憑外觀來判斷。同學們看到教材中上部陶藝工具中的陶泥有什么特點呢?生:和那些陶瓷的材料感覺不一樣。彩色的, 像是橡皮泥……師:對!這其實是軟陶, 所謂“軟陶”其實并不是陶, 而是一種人工的低溫聚合粘土。又叫[彩陶], 也有人稱“燒烤黏土”。從外形上看, 這種黏土的小包裝極其類似橡皮泥, 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與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所以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橡皮泥。它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 能充分滿足人們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使用網絡教室授課的最大感受就是課堂的容量大、進展快、效率高。在教《海底世界》一課時, 我先是利用光盤與網絡的優勢, 讓學生觀賞奇妙的海底世界, 激發學生對海底世界的興趣, 然后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功能, 讓學生在驚喜愉悅的環境中完成美的聯想, 最后, 利用金山畫王軟件的繪畫功能, 讓學生高效率地進行美的創造。對于海底環境的布置, 我是讓學生找計算機中現成的圖片資料貼上去的, 然后用噴槍將色彩進行柔化、過渡與銜接處理, 這樣便捷省時, 然后再用畫筆畫出自己的海底設想。

四、歷史與美術教學

美術的創作和鑒賞是復雜而開放的, 與不同時期、社會、歷史、種族、文化、觀念、心理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可以讓我們從不同的美術作品中感受作者的心理, 體會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就拿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來說, 它是中國畫史上的名作, 以連環長作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 韓熙載何許人也?他原為北海人, 出身官宦名門, 投南唐后屢獻國策卻不被信用, 面臨北宋大兵壓境, 茍延殘喘的后主李煜自知無力回天, 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 以聲色為韜晦之所, 每每夜宴閎開, 與賓客縱情嬉游, 藉此表達對于政治了無興趣?!俄n熙載夜宴圖》從一個生活的側面, 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生活場面, 讓我們從這個美術作品中深切感悟到了當時的歷史場面。

五、數學與美術教學

美術中蘊藏著數學, 達芬奇的杰作《最后的晚餐》就是利用射影幾何的原理, 這便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活動的主要部分和射影幾何發展的開始, 而射影幾何是最早的一門非歐幾何。在達芬奇未完成的作品《圣徒杰羅姆》中, 圣徒杰羅姆的像完全位于畫上附加上的黃金矩形內, 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達芬奇有目的地使畫像與黃金分割相一致, 因為在達芬奇的著作和思路中, 處處表現出對數學應用的強烈興趣, 達芬奇說過:“沒有什么能不通過人類的探求而稱之為科學的, 除非它是通過數學的解釋和證明的途徑。”

總之, 要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應加強美術與各學科之間的聯系, 使學生明白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性, 相互滲透, 取長補短, 開闊視野。在美術課教學的設計中, 應加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 增加學生的知識面, 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邳州市官湖高級中學)

的創造欲望, 風靡于很多地區。問題導入課題相對成功, 展示了陶瓷作品及其制作。陶瓷有趣卻很少有機會讓學生深入了解和嘗試制作, 使得本節課的內容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在對這些陶藝作品的欣賞中, 使學生基本上理解和學會了制作方法并加深了學生對日常生活中陶瓷用品的情感。學生的創作反映出了他們的創造力, 出現了許多奇特富有創意的作品。

勞動教育與學科之間的整合范文第4篇

但是一些研究者認為, 跨學科課程的設計, 不僅有利于對中學生的食品安全教育, 而且能夠豐富核心課程 (語言藝術、數學、社會研究及科學) 的教學內容, 更有利于學生的行為、態度以及理解認知的發展。[1]近幾年來, 他們在田納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開展了有關課程教學試驗。

一、課程的設計

本研究成立了食品安全和微生物兩個獨立平行的專家組, 一組由來自田納西州的食品安全專職人員組成, 另一組是由田納西州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系的教授組成。研究團隊仔細研讀田納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6~8年級的課程標準, 尋找主要學科領域與涉及食品安全目標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識的交叉領域, 并確定7年級的課程教材為最合適的對象。課題組在項目網站 (www.foodsafetyintheclassroom.org) 上公布了課程的全部內容。這些跨學科課程的授課活動將由經驗豐富的中學老師來完成, 課程內容最終由田納西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和權威的教學設計專家共同審閱, 以確保教學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并與州課程標準緊密結合。

食品安全課程采用了“生活中心”的設計方式, 主要圍繞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展開, 期望學生在掌握了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后, 能將這種聯系運用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課程設計的步驟大致為:選定課程形式→擬定單元主題→集體討論→開發具體實際問題→融合教學技能和評價→每次的活動計劃。設計跨學科課程 (單元) 時應考慮以下具體方面:[2]

(1) 設計的主要觀點對于學生的思考和發展學生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多大的價值?

(2) 學科領域內的專家是否也認同教師們在數學和科學學科中認為重要的概念?

(3) 把這些概念集中起來教授比分別學習究竟好在哪里?

(4) 該課程對更廣泛的結果 (即, 學習者全面的認知方式和個體的發展) 有什么幫助?

(5) 課程開發要用多少時間?

(6) 在共同制訂計劃或教學中, 教師們有多少時間交流呢?

(7) 用哪種方式可以使各項安排更有助于跨學科學習?

(8) 有哪些專家可以咨詢?

(9) 哪些材料是可用的?

(10) 支持課程開發、安置員工和獲得材料的經費預算是多少?

為了提高授課教師有關食品安全的背景知識水平, 增強教師對跨學科課程課堂教學目標的理解力, 每所學校都對教師進行了現場培訓, 內容包括跨學科課程背后的教學理論、教學策略、實施方法以及可能發生在教室里的障礙和對策。

二、課程的實施

選擇兩個州的5所學校 (兩所郊區學校, 兩所農村學校和一所城市學校) 試點, 3所在數學方面高于州平均水平, 4所在閱讀方面處于中上水平。[3]實施時間為2007年秋季至2008年學年。

實施本課程需要6~8個上學日。整個實施過程中, 項目工作人員都在現場進行觀察, 對課堂活動進行記錄, 對教師的適應度、教學策略和技巧進行反饋, 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協助。例如“食源性疾病”課堂教學步驟大致如下:[4]

(1) 選擇中心主題

*主題——食物能夠導致疾病嗎?導致什么樣的疾病?為什么?

*組織中心———什么是食源性疾病?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細菌?我們通過怎樣的學習可以獲得相關知識?

(2) 搭建知識網絡

圍繞核心概念畫一個網絡圖, 每一門涉及到的核心學科都與此概念相連。把組織中心“食源性疾病”放在網絡的中心。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發現每一門學科與組織中心有著密切而多種多樣的聯系。見圖1:

(3) 提出和闡述實質性問題

實質性問題是該跨學科課程單元學習的基本框架。所謂實質性問題, 是指那些研究者和教師認為學生應該掌握的、要參加測評的與知識相關的問題。它們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與知識網絡相連的各具體學科間的共通之處。這些問題把學科之間進行了關聯和貫穿, 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課程中多視角地反復認知同一概念, 從而使他們對主題和組織中心的理解更加深刻。

(4) 評價和技能

跨學科課程教學中需要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及時評價, 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和小組評價。在學習食品安全知識的同時, 也是對每門學科的各自技能的培養, 培養不同的技能是持續的、多層級的。

(5) 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最重要的步驟。每一項活動都與具體的實質性問題直接聯系在一起?;顒拥倪^程就是完成既定的技能和標準的過程。

科學課程:實驗室里面觀察細菌, 學習細菌的相關科學知識。

語言藝術課程:從互聯網上搜索有關的信息和新聞報道, 實地考察一家食品加工廠或快餐店。

數學課程:運算應用題, 并學習統計方法。

社會學課程:提供有關食源性疾病的資料, 選擇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仔細閱讀其中的關鍵要素, 從不同角度公開討論。

三、課程的評價

每所試點學校在實施本課程之前, 對學生做第一次測評, 旨在評估三個方面:食品安全知識;具體的學科知識 (數學, 科學, 社會科學, 語言藝術) ;態度及行為。測評人員需要考慮兩個基本問題:本課程在哪些方面影響了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本課程在哪些方面影響了學生自我報告的食品安全行為和態度?在課程結束之后, 每位學生需要完成后測, 并在6周后進行第三次測評。[5]

在知識方面的測評中, 有232名學生完成了前測、后測及后續評估。前測的平均知識得分為51分 (滿分為100分) ;后測平均為72.0分, 后續的測試平均值為69.0分。這表明該課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專家認為, 可能重復測試的方式使得學生將新知識轉移至長期記憶儲存。

在態度/行為方面, 學生共測試了157個主題, 滿分為100分, 其中第4所試點學校因為前后測試的不一致, 最終不包括在分析研究中。其他試點學校平均下來, 三次測評的成績分別為73.4, 80.5, 81.9。這表明, 學生在課程實施完6周后還是有意識地調整了自己的食品操作行為。如圖2、圖3所示:

此外對教師進行訪談, 收集資料作為補充數據, 內容包括:分享食品安全課程的教學經驗;對未來改進教學的建議;描述課前接受培訓的感覺;對課題組協助教學的評價和期望等。

四、結論和啟示

1. 創造合作共同體

跨學科課程與核心學科不是對立的關系, 而是共贏合作的同一體。美國的跨學科課程沒有成為非主流學科, 反而整合核心學科知識, 使得學生不僅掌握了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也對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有了明顯的提高。課程的支持者們沒有消極地接受邊緣化的安排, 而是積極主動地依據課程標準進行整體性的調整。他們提供與生活有緊密聯系的學科知識, 可以這樣說, 跨學科課程讓一個等級制和僵化的教學計劃變成了合作性、生動具體的探究活動, 消除了學校和社會、知識和現實之間的矛盾。除此之外, 還有一個合作共同體就是大學與中學教育者之間的合作。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中學教師進行課前培訓和指導, 并在現場講授時, 全場記錄, 隨時了解教學中的問題和教師的實際教學進度, 從而可以提出切實的解決方案, 也為理論研究提供實踐依據。

2. 培養教師隊伍

要強化教師課程觀念。具有課程觀念的教師以自己對課程的獨特理解為基礎, 從目的、內容、方式、評估等多方面來整體規劃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課程體系。在跨學科課程中, 教師不再是單一知識的傳授者, 他不僅要擁有相關領域的多元知識, 還要掌握駕馭復雜教學情況的技巧, 教師需要把技能、知識甚至態度等融合到這門正規的課程中。本案例中教師不僅在課程決策、課程設計方面被賦予更多的話語權, 而且在課程評價方面關切他們的情感和感受, 能及時溝通和交流意見和經驗, 目的是為了構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深層次課程文化。

3. 注重實施的效果

在實施前后會進行測試對比, 同時在實施過程中全程觀察跟蹤, 及時反饋教學有關情況, 并與任課教師保持聯系。更難能得可貴的是, 對師生在跨學科課程中知識、態度、行為的前后改變進行科學分析, 目的是要了解具有潛在性影響力的跨學科課程評價, 以及理解這種能夠推動學生思考的復雜因素———如何將跨學科教學與認知活動結合進行。通過對學生在課程結束后進行后續測試評估可以看出, 跨學科課程不能簡單地與學生短期的學業成績掛鉤評價, 更需要關心的是將學校、團隊、教師、學生包括在內的長期影響。

摘要:作為美國中小學教育的一種重要模式, 跨學科課程設計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為了讓跨學科課程能夠與主要學科領域和國家課程標準有效結合, 美國田納西州及北卡羅來納州有關專家和學校設計實施了一個基于核心主干類學科的跨學科課程, 構建了科學、數學、社會研究、語言和藝術等主要學科與食品安全知識高度契合的有效教學內容。

關鍵詞:美國,跨學科,課程設計,述評

參考文獻

[1]Berry RQ, Reed PA, Ritz JM, Lin CY, Hsiung S, Frazier W.2005.STEM initiatives:stimulating student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Technol Teach64 (1) :23~9.

[2]課程單元設計的10個方面的問題 (Step-by-step Guide to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EB/OL].http://www.thirteen.org/e don-lin/concept2class/interdisciplinary/implementation/html, 2011-03-21)

[3]有關兩個州5所試驗學校的情況介紹 (Jennifer Richards, Gary Skolits, Janie Burney, Ashley Pedigo, F.Ann Draugho Validation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Food Safety Curriculum Targeted a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Correlated to State Educational Standard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Education, 2008, (7) :56.

[4]張海燕.美國中小學跨學科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5:38~41.

勞動教育與學科之間的整合范文第5篇

一、語文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必然性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 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兩大特征。它與日常生活聯系十分密切, 實踐性很強。語文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谶@一目標, 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已不能適應語文教學發展的要求, 也與社會發展相脫節。按照新課程語文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應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發展的要求, 注重實踐;語文教學方式應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主導, 體現語文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實施素質教育。而語文課程的革新與現代化, 在教學工具、教學途徑等方面也應現代化、科學化。因此,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應用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下, 學生能更好地學語文, 用語文。如在執教《聽潮》一課時, 為了讓學生認識大海咆哮、狂風怒吼的雄壯美, 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 先閃現出“狂風在怒吼”幾個鮮紅大字, 緊接著是狂風大作、呼天號地的鏡頭;接下來是“大海在咆哮”幾個黑色大字躍出, 緊跟著是翻江倒海的景象……這些生動逼真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 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這樣, 就能夠很好地實現學生、教師之間的互動, 延伸教學內容, 使學生有更開闊的眼界, 更活躍的思維。所以,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勢在必行。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結合的意義

信息技術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 在教學上用得最廣。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 打破了傳統的“線性限制”, 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如《荷塘月色》的教學, 筆者圍繞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音樂、多媒體等, 營造了優美的教學意境, 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當優雅的《平湖秋月》音樂聲響起, 銀幕上浮現出一片月下荷塘的景色。畫面伴隨著抑揚頓挫的朗誦聲, 田田的荷葉, 點綴其間的荷花, 微風吹來, 輕輕搖曳, 使人仿佛聽見了葉與花沙沙的磨擦聲;看到了月色慢慢朦朧, 荷葉、荷花幻化成一位穿綠裙子的舞女在翩翩起舞的情景。朗誦聲結束, 學生還在細細品味著朱自清先生淡淡憂愁的心境。這里運用信息技術引發了學生的想象, 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在教學中“導”的地位, 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及審美能力。

勞動教育與學科之間的整合范文第6篇

1.1 人文概念

人文是關心他人、集體、國家、民族、社會、自然界。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 尊重他人的價值, 強調人的自我尊重, 重視對人類處境的終極關懷。人文精神的實質是對人之為人的思考, 包括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 對追尋人本身及人與自然、社會之間關系的探詢;培養人文精神的目標是追求善和美, 其核心是以人為本。

1.2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主要內容:科學層面-對知識、科學、真理的重視;道德層面-對道德行為、道德修養、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人生追求層面-具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自強不息的開拓創新精神;社會關懷層面-人對社會的道德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終極關懷層面——人這一主體對超越和追求的無限渴望, 對生命意義的不斷探尋, 對人生的一種思考, 具體表現為人對信仰和信念的追求。

1.3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倡導人道, 肯定人的價值, 地位和尊嚴。宣揚人的思想解放和個性自由, 提倡學術尊崇理性。新課程改革體現了人文教育的思想, 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方法、價值、情感、責任等人文品質和社會、倫理、生態環境、文化教育和審美能力、勞動能力的培養。

2 行業對人文素質的要求

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對跨世紀的各類人才進行專業知識以及與此相關的基礎知識的傳授, 培養其強烈的求知欲和獲取各種專業知識與社會知識能力;對跨世紀各類人才進行理想、道德、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 培養其人文意識或人文精神。那么, 人文素質教育要達到以下幾點。

2.1 社會發展對學生人文素質的要求

學生的素質有基礎文化和專業技術素質?;A文化素質體現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學習和探索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專業技術素質體現學生的知識結構合理, 動手能力強, 能夠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萍嫉倪M步和經濟的發展, 傳統產業改造和大量新興產業迅猛發展, 新型職業和交叉職業層出不窮。社會職業的發展變化使專業對口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職業變動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行業特征不像過去那么鮮明, 崗位所需知識和技能更新周期變短, 復合程度提高。職業的發展需要學生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學會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繼續學習, 不斷增強適應能力。

2.2 行業要求

現代社會分工的細化和專業化, 市場競爭激烈化, 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每一位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才能勝任其所從事的工作。學生時代是學生向職業工作者轉形時期。學生即將步入社會, 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生力軍。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認清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擇業取向, 正確認識社會現實需求, 熱愛本職工作, 履行職業義務。

2.3 市場經濟發展要求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因買方市場的形成, 消費者對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愈來愈大。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 必須遵守國家法律, 遵守市場規范, 強化為顧客服務的理念, 重視產品的人文內涵。用人單位聘用員工標準從單純注重專業變為注重社會綜合素質。社會綜合素質包括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等。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社團活動、學生管理工作等對于培養其社會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擇業過程中, 具備良好專業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和社會綜合素質的學生更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在實際工作中能更快地適應崗位;相反, 綜合素質差的學生, 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過程中處于劣勢, 不具備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

2.4 創業需要

創業需要綜合素質, 特別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因此, 創業教育是建立在素質教育基礎上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同時, 創業又是一種創新, 需要有智慧、視野開闊、知識面廣泛, 既懂專業知識, 又有組織能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合作精神的人來實現。

3 人文素質建設實施途徑

3.1 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從教師抓起

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靈魂, 通過言傳身教, 以淵博的知識、創新的精神激勵學生, 以嚴肅認真、兢兢業業的教學作風感染學生, 以熱情的態度、親切的關懷、耐心的教誨、坦誠的心態對待學生。學生才會在專業結構、科學態度、創新精神、處事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彰顯出良好的素質。

3.2 實施人文素質從課堂開始

教學活動是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的過程, 把握情感性原則。教師要善于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 使其情緒在學習中得到勃發, 全身心地投入到審美的境界。用動情的語言, 傳情的眼神還不夠。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喚起學生的感受, 用樸實、自然、大眾的語言來觸動孩子們的情感世界。沒有不滲透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學, 沒有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學教育是沒有靈魂的自然科學教育。我們教師在各門學科進行授課時進行。

3.2.1 德育滲透, 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社會的道德危機, 讓道德教育來解決道德問題。學校的教育以德育為首, 發揮各學科的德育功能。學科教育就是要培養促進社會發展, 人類進步的人才。各門學科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 都關注著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養成。

3.2.2 利用各門學科史對學生滲透人文教育

每一門學科的發展史, 每一個發現經歷了科學家周密的實驗、細致的觀察、嚴謹的推理和驗證等過程。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再現知識的產生過程, 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從中學習科學家嚴謹的思維和科學的工作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理解和建構知識, 去發現真理, 悟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的涵義。

3.2.3 利用理科知識對學生滲透人文教育

理科知識是實驗科學, 實驗室嚴整的物品擺放以及學生嚴格的實驗操作和規范程序, 都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和行為規范。學生在實驗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積極動腦、動手, 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 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利用分組實驗,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精神, 開展家庭小實驗, 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保護和愛護各種資源, 培養節約養成習慣。

3.2.4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滲透人文教育

人是以實踐為本質的存在, 道德必須通過實踐去實現, 而實踐又可以反映道德。學生品德的形成發展是在道德實踐活動中能動地實現的。通過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進行社會實踐, 到農村參觀養殖基地及生態農業基地, 調查訪問改革開放以來的致富專業戶, 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 學生不僅可以親身體驗求知過程的樂趣, 而且可以培養求真的探索精神, 增強社會責任感, 使學生在認知與實踐的“融通”中, 讓知識活化為生活, 最終形成關注生命本體的人文情懷。

3.2.5 挖掘學科蘊涵的美, 引導學生在審美中求知

美能培養學生認識美、熱愛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實質是求美。它是建立在情感活動基礎上的感受美、識別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 其最高層次是美感體驗和審美, 達到心靈美。生物學中的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功能、生存繁衍過程, 孕育著豐富的美感和豐厚的人文底蘊。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審美施教, 課堂上創設審美氛圍, 激發學生的認知情趣, 使學生產生審美體驗, 以輕松、愉快的心理接受知識, 更好地實現智力開發。

3.3 學科知識審美培養

3.3.1 理解簡約美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些概念、原理和規律, 看似枯燥, 卻蘊涵著豐富的審美內容。原理和規律性的語言描述簡練并高度概括, 準確地揭示了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實驗過程中通過動手, 動腦觀察、思考獲取學科知識。讓學生懂得怎樣做才能使實驗美觀, 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體育的動作標準、數學定位推理、美術的素描、音樂的和聲、物理的省力、英語的省略和獨立句等都是簡約美。達爾文將“自然選擇”高度概括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這種高度凝練的簡約之美, 是理性的、智慧的, 需要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體會。

3.3.2 感受藝術美

理科學科的動植物標本、試驗設備等, 學生能通過外表感受到物體的構思、形成、建筑風格等的靜態和動態美, 教師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種藝術美。文科知識的語言背景、歷史事件等用詞豐富;幽默, 詼諧, 雙關, 回文, 押韻, 排比等修飾手法都體現文字學科的外在和內在美。

3.3.3 學會審美

人生活在美的世界, 美無處不在,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的道德品質具有可塑性, 教師要發掘教材中生動的材料去撥動學生的心弦, 讓學生學會鑒賞美, 文科內容的寓意、內涵和理科的生成、結構等都是美。教師讓學生了解來歷, 體會各自的韻味才能識別美。如英語中Words&their Stories、“eye”中“e”為眼珠, “y”為鼻梁;“swan”中“s”為天鵝的頸, “w”為翼, “a”為軀, “n”為腳等形象表達。

3.3.4 發現自然美

發現自然美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任務。引導學生明白美比比皆是。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本能、生活方式是最佳自然美的典范。如墨魚為逃生所釋放墨霧, 壁虎為逃避敵害而自動斷尾、孔雀開屏是為了向異性求愛等。我國的名勝古跡, 江山如此多嬌也是自然美, 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

3.4 實施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活動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發揮學生主觀精神、注重個性發展的教育;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著眼于學生終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在教學內容的創新上, 打破學科界線開設通選課。我國基礎教育在升學率的壓力下, 造成理工科學生普遍人文素質欠缺, 文科學生科學精神不足。學校素質教育要針對性地面向全體學生開設通選課。打通原有專業和學科的分界, 把現代學術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劃分為幾個最基本的領域, 構建一個跨學科的基礎課程新體系。實踐證明, 通選課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 為學生未來學術或職業的發展構建一個更加廣泛的基礎, 而且可以讓學生透過基本知識的學習, 認識和掌握不同學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提高學生學習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和素質。

在理工科的課堂上, 教師要注意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 在文科的課堂上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保證專業教學, 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數學課傳授基本知識、推導公式, 解決人類歷史上重大科技和社會問題的基本精神和方法;哲學課教給學生系統的哲學體系, 堅持理論與現實相結合, 沖破程式, 關注熱點問題, 突出哲學的時代性、學術性、啟迪性和前瞻性特點, 引導學生對某些問題深入思考等。學校開設的每個專業、每門課程都蘊涵著豐富的素質教育內容, 關鍵看教師下工夫去挖掘、發揮和利用, 具有開拓創新的精神, 并能把素質教育融入教學之中。

3.5 注意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教師之間的水平差距體現在科研能力上??蒲心芰姷慕處熤v課生動, 信息量大, 實用性強, 講同樣的內容用時少, 實踐教學環節的指導方面能收發自如, 做到“名師出高徒”。教師在教學的同時到實驗室, 深入社會, 獲得實踐經驗和第一手資料, 充實教學, 更新課程內容、開發新的教學實驗, 對課程的某些經典內容加以創新處理, 使之富有新意,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實踐熱情。

4 人文素質教育的方向

任何一個堅稱理性愛國的人一定具有“兩個統一”的視野。概括為:歷史性與時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精神獨立而思想自由的全面人格, 傳統的知識觀養成了守成教育, 而新的知識觀為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 必須重在培養學生的完整經驗, 這是培養和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礎。素質教育在教學模式上, 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固定不變, 這正是“變是絕對的, 不變才是相對的。”素質教育在教學內容上, 不能把知識當作課程的全部, 課程本身不僅是組織知識的方式, 還應有學生的活動及經驗的增長, 要讓知識和學生的活動與經驗融合。

5 素質教育的創新教學

創新是敢于沖破舊思想、舊觀念、舊模式的束縛, 具有解決新問題、獲得新成果、開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動精神, 在復雜、迷茫、艱苦的情形中有所發明、有所突破。就創新型人才在人格 (或個性) 上有八個特點:高度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強烈的好奇心, 善于思考;知識面廣, 善于觀察;工作中講求理性和嚴肅性;有豐富的想象力, 敏銳的直覺, 喜好抽象思維;富有幽默感;意志堅定, 品質出眾。這些應為學校創新教育塑造和完善學生創新人格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標準。

落實素質教育課堂討論會、學術報告會、學術討論會等交互式、開放式學習研討, 開闊學術視野、啟發主動思考、激發創新靈感, 提高綜合素質。這是國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我國學生總體上在各種學術研討會上刨根問底的勁頭、闡述自己觀點的激情和辯論問題的熱情都遠遜于國外學生。其原因在于我們的文化傳統。雖然“教學相長”體現了中國古代儒家的進步教育思想, 其核心倫理思想的作用, 教學的教師與學習的學生不可能處于平等地位, 教學相長的教育思想實現也就受到限制。教師不能經常舉行討論活動, 或者啟發引導不夠, 甚至壓制學生的活躍思維和新的學術觀點。落實素質教育, 教學方法就要創新。

5.1 提倡教學互動

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形式還普遍存在。在課堂上, 教師唱獨角戲, 學生被動聽課, 訓練的只是求同思維, 學生的求異思維就被壓抑了。提倡教學互動, 課堂上以學識和人格引導、啟發學生, 并與學生一起共同探討知識中的問題, 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使課堂不再有某種權威, 淡化標準答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教師的思想、方法與學識、人格會鼓勵著學生, 鍛煉他們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互動過程中, 會從不同的方面提出問題, 逼著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深入理解課程的教學內容、做教學工作、做科學研究、開闊學術視野, 實現教學過程的良性互動, 促進雙方素質共同提高。

5.2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

沒有不滲透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學, 沒有人文精神的自然科學教育是沒有靈魂的自然科學教育?,F代信息技術輔導教學發展很快, 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 達到提高素質教育的目的。我國學?,F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應側重將電子教案、網絡課程、網絡課堂、網上討論、電子圖書、國內外視頻資料等作為教學的部分內容或輔助內容進入學生自主學習或課后學習的領域, 彌補學校新圖書資料不足等問題, 提供自主學習和廣闊發展的空間, 增強感性認識, 鞏固學習效果。

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運用不是素質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全部, 不能代替課堂上的師生互動?,F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著眼于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效果, 把形象思維提高到抽象思維, 否則就是失敗。常規教學方式和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 取長補短, 發揮應有的作用, 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5.3 全新理念實施人文素質教育

海頓 (Hytten, 2006) 提出“教學應加強民主習慣 (democratic habits) 和敏感sensibilities) 培訓, 有助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社會活動更加, 也有意于和諧、公正的未來。”

超越單純的文化知識填補活動, 關注人文文化的內在教育價值, 關心受教育者人文素養的培養與內化。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培養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學校營造濃郁的人文氛圍, 構建富含人文關懷、充滿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環境。這和我國“十一五”提出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目標一致。

6 結語

日本社會流行語:“管好自己, 不給社會添麻煩。”具有這個信念, 整個社會公民素質就非常高。人文教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 是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自身發展的必然也是素質教育深化的趨勢。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使命, 堅定其思想信念, 以深厚的文化積淀構筑學生精神支柱格外重要和迫切。學校廣泛深入地開展人文精神教育, 學生在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古老文明和優秀文化得到陶冶, 將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與現實生活融為一體并貫穿到未來的實際生活中, 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參考文獻

[1]王莉.淺談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J].教育與職業, 第29期 (總第525期) , 2006, 10:43.

[2]靳燕.立足教學創新落實素質教育[J].中國科技信息, 2006 (22) :250~251.

[3]孫以紅.高校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探析[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總第75期, 2006 (3) :15~27.

[4]陳義云.在初中化學實驗中體現人文教育[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 (3) :84~85.

[5]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1, 1:6.

[6]孫珍英.生物教學應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06, 10, 20 (5) :41~42.

上一篇:財產繼承權范文下一篇:財務審計溝通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