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二年級科學教師教學工作總結范文

2023-09-20

二年級科學教師教學工作總結范文第1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

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準備】

1、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

一、理解小動物

1、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2、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4、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范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1、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2、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4、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的分工。

3、交流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里尋訪小動物

1、學生分組尋訪。

2、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4、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課 蝸牛

(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觀察蝸牛并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第三課 蝸牛

(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第四課 蚯蚓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2、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過程與方法

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門、扣、和環帶,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靠環節間的縮放運動,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鼓勵學生飼養蚯蚓,以獲取更多有關蚯蚓的信息。

第五課 螞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過程與方法

1、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

2、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觀察螞蟻過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教學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4、設計意圖:為觀察螞蟻找到合適地點。

二、觀察螞蟻

(一)室外觀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找不到螞蟻的情況)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設計意圖: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第六課 金魚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度。

6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第七課 動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7 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生活環境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后代。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學生無證據信息對整理的干擾。 【教學準備】蝸牛、蚯蚓、螞蟻、金羽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討論動物的共同特點。

1、學生整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2、小組討論四種小動物的共同特點,把結果記在課本上。

3、匯報,教師把匯報結果記在黑板上。

4、教師或學生舉例某種動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點,如果某一種動物不具備上面四種動物的某個共同特點就刪去,這樣找出動物的共同特點。

5、關注:學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

6、設計意圖:了解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1、教師講解到校園觀察學校動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項。

2、學生分組到校園靜靜的觀察校園的植物和動物。

3、回教室匯報。

4、關注:是否能做到安靜的觀察、不打擾校園的動植物。

5、設計意圖:學生體會生物的多樣性。

三、總結生物的共同點

1、全班集體用維恩圖比較動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動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寫上‚生物?兩個字,并告訴學生,動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3、關注:學生在過程中提出的問題。

4、設計意圖: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1、教師指著動物、植物的共同點問:‚人有這些特點嗎??

2、歸納小結:人和動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生長繁殖、最后都會死亡。這是生物的特點,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關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二年級科學教師教學工作總結范文第2篇

( ) ( ) ( ) ( ) ( )

cāo chǎng róng yì zhù fú gào sù jiào shì

( ) ( ) ( ) ( ) ( )

二、我會比一比再組詞。(8分)

相( ) 洋( ) 里( ) 級( )

鄉( ) 揚( ) 禮( ) 及( )

手( ) 圓( ) 晴( ) 申( )

首( ) 園( ) 睛( ) 伸( )

三、我會給帶點的字用√選擇正確的讀音。(12分)

好(hǎo hào)學 彎曲(qǔ qū) 養分(fēn fèn) 嫦娥奔(bèn bēn)月

茁(zhuó chū)壯 長袍(páo pào) 粗糙(zào cāo) 冰雹(báo páo)

四、我會把詞語寫完整。(8分)

引人( )目 自言自( ) 無( )無蹤 議論( )( )

雪中( )炭 助人為( ) 奇形( )狀 ( )空母艦

五、我會照樣子寫詞語。(12分)

例 1:( 搬 )桌子 例2:一只(花貓) 例3:買( 賣 )

( )蟲子 一盤( ) 苦( )

( )地面 一條( ) 靜( )

( )鋼琴 一臺( ) 危險( )

( ) ( ) ( )( )

六、我會。(4分)

要查的字 部首 音序 音節 組詞

七、我會照樣寫句子。(12分)

例1:李小青是我們班的勞動委員。

我們班的勞動委員是李小青。

張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

。

我的故鄉是寧波。

。

例2: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這么大了,上學還用媽媽送?

。

天上的星星這么多,怎么數得清呢?

。

例3:沙粒會把淺水洼里的水吸干。

淺水洼里的水會被沙粒吸干。

同學們把氣球放上了天空。

。

小朋友把桌子擦干凈了。

。

八、請給句子排排隊。(12分)

( )池塘邊上有棵梧桐樹。

( )藍藍的天空下是一片金黃的稻田。

( )一片一片的黃葉從樹上掉下來。

( )秋天來了,秋姑娘把大地打扮得分外美麗。

( )稻田旁邊有個小池塘

( )落到水里,小魚把它當作傘;落在地上,螞蟻當作運動場。

九、我還會自己讀懂短文,回答問題。(8分)

小 鬧 鐘

我有個好朋友,就是放在我枕頭邊的小鬧鐘。它圓圓的身子、亮晶晶的臉、三根指針像三只小胳膊似的滴答滴答地轉個不停,非常惹人喜愛。

晚上睡覺時,小鬧鐘跟我說悄悄話;早上我睡得正香時,是它把我喚醒,催我上學。

我真喜歡我的小鬧鐘!

1、短文一共有 個自然段。

2、我知道短文中的好朋友指的是: 。

3、我會用 畫出寫小鬧鐘樣子的句子。

4、我喜歡小鬧鐘是因為

。

十、我會填。(10分)

( )顏( )色 ( )牛( )毛 ( )發( )中

( )面( )刀 ( )心( )意 ( )面( )方

( )上( )下 ( )牛( )虎 ( )山( )水

( )湖( )海

十一、寫作。(8分)

二年級科學教師教學工作總結范文第3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

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準備】

1、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

一、理解小動物

1、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2、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4、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范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1、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2、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4、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的分工。

3、交流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里尋訪小動物

1、學生分組尋訪。

2、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4、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課 蝸牛

(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觀察蝸牛并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第三課 蝸牛

(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第四課 蚯蚓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2、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過程與方法

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門、扣、和環帶,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靠環節間的縮放運動,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鼓勵學生飼養蚯蚓,以獲取更多有關蚯蚓的信息。

第五課 螞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過程與方法

1、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

2、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觀察螞蟻過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教學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4、設計意圖:為觀察螞蟻找到合適地點。

二、觀察螞蟻

(一)室外觀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找不到螞蟻的情況)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設計意圖: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第六課 金魚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度。

6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第七課 動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7 動物的個體形態不同,生活環境也不同,但是動物具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育,會繁殖后代。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整理已經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共同的除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學生無證據信息對整理的干擾。 【教學準備】蝸牛、蚯蚓、螞蟻、金羽的圖片;四種動物議政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討論動物的共同特點。

1、學生整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2、小組討論四種小動物的共同特點,把結果記在課本上。

3、匯報,教師把匯報結果記在黑板上。

4、教師或學生舉例某種動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點,如果某一種動物不具備上面四種動物的某個共同特點就刪去,這樣找出動物的共同特點。

5、關注:學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證據支持。

6、設計意圖:了解動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1、教師講解到校園觀察學校動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項。

2、學生分組到校園靜靜的觀察校園的植物和動物。

3、回教室匯報。

4、關注:是否能做到安靜的觀察、不打擾校園的動植物。

5、設計意圖:學生體會生物的多樣性。

三、總結生物的共同點

1、全班集體用維恩圖比較動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動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寫上‚生物?兩個字,并告訴學生,動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3、關注:學生在過程中提出的問題。

4、設計意圖: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1、教師指著動物、植物的共同點問:‚人有這些特點嗎??

2、歸納小結:人和動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會生長繁殖、最后都會死亡。這是生物的特點,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關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二年級科學教師教學工作總結范文第4篇

1、借助拼音正確認讀生字11個,并在老師地指導下正確描摹“昆、棄、拙、辰、察”。積累6個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標點停頓,并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或第5小節。

3、鞏固復習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4、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別人拋棄你的時候不能悲觀失望,要盡心竭力做好自己的事。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邊讀邊思:小毛蟲對于自己不如別的昆蟲這個事實是抱著怎樣的態度?又是怎樣做的?通過對一些關鍵詞句的理解來體會文章的味道。 教學難點

讓學生用查找詞語中不理解的字的意思這種方法來過解詞義,并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一些理解詞句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一教時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在第10課《迷人的蝴蝶谷》中,我們知道了蝴蝶的美麗。誰能說說

2、蝴蝶美在哪里?學生自由回答。

3、蝴蝶外形美麗,受到人們的喜歡,可又有誰知道蝴蝶小時候又是什么樣的呢?(蝴蝶小時候是一只毛毛蟲。)

4、毛毛蟲是怎么變成蝴蝶的呢?學了第25課以后就知道了。

5、出示課題《25 小毛蟲》

二、學習課文

1、2節

1、剛出生的小毛蟲是什么樣的呢?

2、指名朗讀,交流:小毛蟲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書:可憐、笨拙 理解“笨拙”學習生字:拙(讀準翹舌音并書寫)

3、朗讀體會:文中哪些詞句說明小毛蟲很可憐、很笨拙?用直線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1)“小毛蟲很可憐,既不會飛,也不會跑。” 指導朗讀第1節。

2)“小毛蟲的動作很笨拙。”

理解“笨拙”,“笨拙”是什么意思?從哪里可以看出小毛蟲的動作笨拙? 出示第2節,想一想這節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呢? 指導朗讀。

4、朗讀課文第

1、2節,感知小毛蟲笨拙的模樣。

二、學習第五節。

1、這樣一只笨拙的小毛蟲,最后小變成了怎樣的蝴蝶?

2、再讀課文,邊讀邊思: 板書:美麗 輕盈 學習生字:盈

3、自由輕聲讀,用曲線劃出描寫蝴蝶靈巧、輕盈的句子。再讀讀。

4、讀讀有關的語句,用文中語言練習說話:因為„„,所以我高興。 我高興,是因為„„

5、指導朗讀第5節

6、查字典學習詞語,理解意思:

這一節有幾個詞語很難理解,我們可以用查字典的辦法來解決: 時辰( )( ) 霧藹( )( )

三、研讀課文,理解詞句。

(一)學習第

3、4節

1、笨拙的小毛蟲是怎樣變成蝴蝶的呢?師生齊讀第

3、4節。

2、師:讀了以后,你最佩服小毛蟲什么呢? 板書:不悲觀 不羨慕

3、(媒體)演示小毛蟲變成蝴蝶的過程。

(1) 語言實踐: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小毛蟲變成蝴蝶的過程。 (2) 指導朗讀。

四、朗讀全文,小結復習

1、師:讓我們再讀課文,體會小毛蟲盡心工作的情景。

2、師:課文學完了,相信小毛蟲盡心竭力地工作在大家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對著小毛蟲說說心里話。板書:盡心竭力

五、拓展作業。

1、拓展:

(1)練習:填上合適的詞語。(課后練習“寫”中的1)

(2)出示句式:我看著小毛蟲揮舞著翅膀漸漸地消失在藍色的霧靄中,想對它說:“ 。”

2、作業:

(1)抄寫詞語:觀察、昆蟲、羨慕、拋棄、笨拙、挪動 (2)抄寫句子:每個人都有各自該做的事情。 (3)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或第5小節。

附板書設計:

不悲觀 不失望

(笨拙)小毛蟲——————————蝴蝶(靈巧 輕盈) 教學反思:

二年級科學教師教學工作總結范文第5篇

教學目標:

1、經歷調查家用電器的活動過程,并且科學文件夾記錄;

2、經歷一次收集并且處理數據的科學研究過程;

3、討論他們想知道的關于電的知識;

4、明確一些安全用電的常識,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教學內容:

1. 電能應用歷史故事 2. 電能作用 3. 安全用電

教學重點與難點::知道安全用電的常識。關于電的知識。 教學準備:

準備一份科學調查記錄表,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電的知識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課前我們做了一個調查記錄,調查了我們自己家里的用電器,這節課我們就來做個統計,交流我們的調查結果。

二、新知講解

1、調查家中的電器。

(1)小組內互相交流調查記錄,同學之間相互說說。

(2)個人統計:生活中常用的用電器有哪些?大的電器有哪些?小的用電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電器有哪些?這些用電器分別是用哪些電的?你統計的數量是多少?

(3)全班交流。

(4)在調查你們發現了哪些問題?

(5)自己還有哪些想法?

(6)要是沒有電的話,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2、交流我們知道的電的知識。

(1)小組討論,相互說說你在以前知道的關于電的知識。 A、靜電的知識 B、雷電的知識 C、富蘭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國費城郊區,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風箏。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嘎嘣一聲脆雷,那如銅錢般的雨點就瓢灑盆潑般地傾下來了。只見老者大聲喊道:“威廉,站到那邊的草房里去,拉緊風箏線。這時,閃電一道亮過一道,雷鳴一聲高過一聲。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見那拉緊的麻繩,本來是光溜溜的,突然怒發沖冠,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他高興地喊道:“天電引來了!”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渾身發麻。他顧不得疼痛,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

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國,小時候家里很窮,無錢上學,就在哥哥開的印刷廠中當學徒。然而,他憑借他的聰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許多發明,而且是電學的開門鼻祖。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發起人之一,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

風箏實驗之后,富蘭克林寫了一篇《論閃電和電氣的相同》的論文,闡述了雷電的本質,還提出了制造避雷針的設想,使建筑物免遭雷擊。然而,當他的論文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宣讀的時候,有人卻報之以輕蔑和嘲諷。但是,科學終究會戰勝愚昧和無知,1756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富蘭克林皇家學會正式會員的稱號。

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一下子風靡一時,傳到英國、法國、德國、傳遍歐洲和美洲。但是傳到英國卻發生一段離奇的故事。 D、關與電的科學家

(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1)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 在戶外,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 在家里與學校,哪些地方存在觸電的危險?

(2)我懂得怎樣安全用電?

• 討論:怎樣安全用電。

• 全班交流。

三、總結。

教學反思:

第二課 點亮我的小燈泡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一跟電線、一個電池,使一個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

2、學會對發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進行觀察和畫出電在小燈泡內的流動路線;

3、學會畫一個發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圖;

4、經歷多種簡單電路的連接過程;

5、學會檢查電路裝置,避免短路現象的發生。 教學內容:

1、 簡單電路圖的理解

2、 繪制簡單電路圖

3、 簡單電路故障

教學重點:能讓小燈泡亮起來。

教學難點:畫一個發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圖。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一份材料:1根導線、1個電池、1個小燈泡、科學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了電的很多知識,今天我們要來研究怎樣點亮小燈泡?

二、新知講解

1、 讓小燈泡發光。

(1)觀察材料。

• 仔細觀察電線、干電池、燈泡,我們有什么發現?

• 說說電線的特點;

• 說說干電池的特點;

• 說說小燈泡的特點。

(2)連接一個簡單的電路。

用這些材料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嗎?

(3)把發光燈泡的連接裝置畫在科學文件夾上。

(4)說出電在小燈泡里的流動路線。

• 猜一猜電在小燈泡里是怎樣流動的,在小組里指著說說電的流動路線。

• 在記錄本上畫出電流在燈泡里的流動路線。

2、 出示四種電路連接圖,讓學生判斷哪個小燈泡會亮、哪個燈泡不會亮?

• 說出判斷的理由。

• 分別試著連一連。

• 在科學文件夾里,分別畫出這四種電路圖。

• 為什么不亮的原因,區別短路與斷路。

3、交流

• 今天我們學會了幾種使小燈泡亮起來的連接方法?

• 有什么新的問題?

三、總結。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三課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教學目標:

1、觀察電池盒、小燈座的結構特點;

2、學會用電池盒、小燈座使小燈泡發亮;

3、學會用簡單的電路圖記錄自己的連接;

4、經歷讓更多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并且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能使用燈座讓小電燈亮起來。 教學難點: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小燈座、電池盒;

活動材料:小燈泡2個、小燈座2個、電池盒、干電池一個、電線4根。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怎樣使小燈泡亮起來,并且電流在小燈泡里怎樣流的。

(1) 請一學生到前面來,用1根導線、1個電池,點亮小燈泡。

(2) 發現問題:一個人操作很難。

(3) 有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來。

(4) 出示電池盒、小燈座。想想他們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過程:

1、學習使用燈座的小電燈。

(1)觀察材料。

• 觀察電池盒的結構特點。

• 觀察小燈座的結構特點。

(2)連接電路。

• 在電池盒兩端的彈簧夾上接電線并把電池安裝到電池盒里。

• 把小燈泡連接在小燈座上。

• 用電池盒與小燈座組建一個電路。并且說說電是怎樣流的?

(3)畫簡單的電路圖。

• 能不能更簡單的方法表示電路。

• 把簡單的電路圖畫在科學文件夾上。

2、 點亮更多的燈泡。

• 提供材料:小燈泡2個、小燈座2個、電池盒、干電池個一個、電線4根。

• 小組討論:我們能用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開展哪些研究??

• 要讓兩個燈泡亮起來怎么研究?

• 制定一個研究計劃。

• 開展研究活動。

三、小結與反思 板書設計

第四課 電路出故障了

教學目標:

1. 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 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 經歷用電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難點: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2-3個小燈泡、電線若干、電池、電池盒、小燈座、壞的燈泡、沒有剝皮的電線、廢電池、形成斷路的電池盒;每個小組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

教師準備一張電路檢測器的掛圖??茖W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說一說電流是怎樣流動的。

出示一個不能使燈泡發光的有故障的電路,提出問題:燈泡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內容:

1、什么地方會出故障。

(1)分組試一試本組的燈泡能不能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會亮,但是連接三個燈泡就不亮了;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就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一個燈泡也不會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電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電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記錄:在科學文件夾里記錄分析和猜想。

討論交流:全班有多少種分析和猜想。

2、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檢查法:檢查電路中的連接是否好。

替換法:用另外的燈泡、電池來替換電路中的材料,看看燈泡是否能亮。

(2)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指導學生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檢驗電路檢測器是否可以用。

(3)制定檢測計劃。

(4)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產生的原因。

邊檢查有故障的電路,邊做記錄。

數一數電路中一共有幾個地方出故障了。

(5)討論交流。

A.四人小組合作,把自己小組的檢測辦法告訴大家,邊說邊演示。 B.進行集體的評價。

3、排除故障,使小燈泡亮起來。

4、注意安全: 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電路;不能用來檢測220V的電路。

三、總結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五課 導體與絕緣體

教學目標:熟悉一些導體與絕緣體,了解導體與絕緣體的區別。

教學內容:

1、經歷對多種物體進行預測、檢測與記錄等活動過程,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提出問題。

2、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認真細致的探究習慣和安全用電意識。

3、初步學會判斷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導體,哪些物體是絕緣體。 教學重點:檢測區分25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教學難點: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體材料和安全用電事項。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一套材料,包括電路檢測器,科學記錄表及實驗盒、泡沫、螺絲刀、海綿、回形針、鋁箔紙、玻璃杯、鑰匙、一角硬幣、五角硬幣、橡皮筋、調羹、木條、螺帽、信封、石塊、陶瓷片、插頭等18種待檢測物體。

教師:演示用的電路裝置 “電流放大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1、觀察簡單的電路連接,說說電流在這個電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們將電路中的導線剪斷,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

3、想辦法重新接亮小燈泡,在此過程中發現電線外部包著的塑料不能讓電流通過;電線里面的銅絲可以讓電流通過。

4、如果我們在中間接上別的物體,哪些物體可以讓電流通過?

二、討論研究計劃,進行探究指導

師生共同研討檢測“一元硬幣”的研究計劃。

突出:①在檢測之前先預測;②需檢測兩次;③注意檢測的順序。

(針對學生現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討論的形式落實研究計劃,提高活動的可操作性。)

三、開始探究活動,注重思維參與

1、學生探究任務:檢測18種物體和自找7種物體,進行區分,預測這些物體是會不會導電?

2、找出容易導電和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的區別。

3、教師提供背景音樂,巡回指導

(通過檢測25種物體,讓孩子有足夠的經驗認識生活中的導體和絕緣體,在這里教師沒有提供全部的25種物體,留一些“空白”給學生,期望學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體會到身邊處處有科學。)

四、匯報探究結果、發現提出問題

1、匯報交流哪些物體能使電珠發亮,哪些物體不能使電珠發亮,在分類中感知導體和絕緣體。

2、對螺絲刀、插頭等進行判斷,知道“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電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希望有電的地方。

3、交流發現材料的一些規律。

4、提出探究中產生的新問題,相互啟發解決。

(這是一個學生匯報收獲、問題和感受的過程,也是學生交流心得、互相評價的過程。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包括尊重別人的發言,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和交流過程中發現和提出新問題。)

五、拓展探究內容,引導用電安全

指導探究人體、水的導電性。

(引導學生認識人體和水是導體的意義有三—一是這兩種物體都是非金屬,避免孩子誤認為導體都是金屬;

二、學生生活中的安全用電常識與這兩種物體關系密切;三是這兩種物體與學生“心理距離“很近,孩子對它們有著較強的探究欲望。

六、課堂小結。

七、課堂作業。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六課 我來做個小開關

教學目標:了解電路的控制,熟悉開關的原理

教學內容:

1、經歷觀察、動手操作和描述手電筒開關特點的活動過程。

2、經歷設計和制作一個小開關的活動過程,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和創造能力。

3、經歷一個設計裝置紅綠燈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經歷設計和制作一個小開關的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給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教學準備:

小組每人一只手電筒和干電池。每個小組燈泡一枚、小燈座、電池盒、干電池各一個,電線若干、回形針1枚、其他導體、絕緣體若干。每組電路裝置1個、開關1個、紅燈、綠燈和黃燈各1個、干電池2個、電線若干。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我們已經學過怎樣點亮小燈泡了,點亮小燈泡的電路是怎樣的?

二、 探究過程

1、觀察手電筒?

(1) 觀察手電筒的組成材料,討論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導體,有些地方要用絕緣體。

(2) 觀察手電筒的構造,比一比它和小燈泡的電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觀察并操作手電筒的開關,體驗開關是怎樣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

(4) 游戲:用手電筒相互發信號。?

2、給我們的小電燈做一個開關?

(1) 在一個斷開的電路上,小組討論用什么材料來控制小電燈的亮和滅?

(2) 再利用回形針,將一頭翹起,一頭固定,做一個按壓式開關。

(3) 利用自己準備的材料,討論并設計、制作一個小開關,全班交流。

3、紅燈、綠燈和黃燈

(1) 利用每組準備好的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能交叉控制紅綠燈的電路和開關。推測一下,什么時候紅燈亮,什么時候綠燈亮。

(2) 在控制紅綠燈裝置的電路中,再增加一個連接有黃燈的電路,使紅燈變綠燈、綠燈變紅燈的時候,中間亮起一盞黃燈。

4、小組討論制作。

三、交流匯報

1. 在小組活動中發現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一共運用了幾種小開關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紅綠燈是怎樣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紅綠燈有什么區別。

2. 延伸活動,向學生介紹遙控式開關、真空式開關和漏電保護開關。

四、小結: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七課 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教學目標:掌握基本的電路檢查方法 教學內容:

1、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4接線盒子的過程;

2、學會根據檢測結果,推測盒子里面電線的連接方法;

3、初步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 教學重點:學會用電路檢測器檢測。 教學難點:做一塊電路游戲板。 教學準備:

每組:電路檢測器一個、4個連接點的黑箱子一個;

游戲用:四跟導線;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個。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

猜一猜,左邊的哪個電線頭與右邊的哪個電線頭是同一根電線?依據是什么?

二、探究過程

1、研究: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盒子上面有4個接線頭,里面有電線連接著,不打開盒子蓋能知道哪幾個接線頭是連通的嗎?

(1)計劃

• 說說打算如何去檢驗?怎樣檢驗不對遺漏連接點的檢驗?

• 想想大概需要檢測多少對連接頭?

• 檢測要求: A、組裝檢測器;

B、試試檢測器是不是靈; C、把檢測結果記錄在表中。

(2)推測盒子里的連接方法。

• 運用檢測器檢測。

• 我們能根據檢測記錄,推測4接線頭盒子里的電線是怎樣連接的嗎?請討論一下,把推測結果畫在紙上。

• 交流匯報。請將推測的圖話在黑板上,并說說推測的依據。

• 統計全班一共推測出幾種連接方法。

• 想一想,根據這些推測結果我們能確定盒子里的連接是哪一種嗎?

2、研究的延續。

(1)測試

4個接線頭的盒子我們會測了,那么6個接線頭的呢,需要檢測接線頭幾對?請把接線頭的對數和順序寫在白紙上。

(2)推測

如果知道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怎么連通的,會推測盒子里的電線是怎么連接的嗎?試試。

3、做一塊電路游戲板。

(1)小組討論。

(2)合作完成電路游戲板。

三、小結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八課 我們選擇了什么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1、經歷用兩節電池、1個小燈泡采取兩種不同連接方法的活動過程;

2、經歷1節電池、2個小燈泡采取兩種不同連接方法的活動過程;

3、經歷給模型房間設計電路,并能在科學文件夾中畫出電路的過程;

4、經歷給模型房間親自安裝電燈,并讓其亮起來的活動過程。 教學重點:了解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教學難點:能設計一個房間的電路。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兩節電池、兩個燈泡、若干電線。

每組已設計好的紙盒房間,最好是兩個房間。電池、電池盒、小燈泡、燈座、小開關各2個,長電線4根、短電線6根、膠帶紙1卷、小剪刀1把、白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我們知道有關電的很多知識,會動手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了。今天這節課,我們還要研究有關電路的問題。

二、探究過程

1、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1)電池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節電池、2個電池盒、1個小燈泡、幾根電線連接起來,讓燈泡亮起來,看看能有幾種方法連接。

在這兩種連接方法中,我們發現了什么?

(2)燈泡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比一比:用把1節電池、2個小燈座、2個小燈泡、幾根電線,讓燈泡亮起來,能有幾種連接方法?

• 在這兩種連接方法中,我們發現了什么?

• 在串聯、并聯電路中,比劃出電流的流動路線。

2、分組討論,總結。

三、小結 板書設計

二年級科學教師教學工作總結范文第6篇

課題:看一看 教學目標:

1、 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體的顏色、形狀等;了解觀察的方法不同,結果可能會不同。

2、 能通過觀察認識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現出探究興趣。

3、 能對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樹、花生等物體的外部特征表現出探究興趣。

4、 意識到保護眼睛的重要性,注意衛生保健。

教學重點: 能通過觀察認識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現出探究興趣。 教學難點:能通過觀察認識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現出探究興趣。 教學準備:七巧板、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出示課件謎語:“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板書:看一看 講授新課:

一、 看一看我們的眼睛。

1、 學生自主觀察,和同伴一起互相觀察對方的眼睛。

2、 匯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二、 我們的眼睛有什么本領?

三、 引導學生先觀察課本給出的圖片,再觀察自己的物體。

1、學生對七巧板顏色進行描述。

2、板的顏色有紅色的,七巧板的有黃色,有藍色等等。

3、生對七巧板形狀和大小進行描述。

黃色的七巧板是正方形,綠色的七巧板是三角板,紅色的七巧板是三角形,綠色的七巧板比紅色的大„„

3、 觀察順序指導:觀察要按一定的順序,如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等。

四、 用不同的方法觀察,有哪些發現?

1、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觀察和討論,指導學生真正的觀察體驗。 預設

1、從遠處看,松樹像三角形;從近處看,我發現松針非常細。 預設

2、花生仁的外皮是紅色的,里面是白色的。

2、 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并得出:觀察的方法不同,結果可能不同。

五、 怎樣保護我們的眼睛

1、 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保護眼睛的辦法。

2、 師生一起總結保護眼睛的方法:

例如:不玩手機,看電視不要距離太近、不在光線過強或者過暗的環境中讀書等等。

六、 拓展活動; 找一找,圖中有哪幾種動物?

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例如: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等。

圖中共有15種動物,引導學生重點認識大象、海豚、魚、烏龜、雞、馬、狗、貓、老鼠、蛇等10種易于辨別的動物。

七、 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課題:聽一聽

教學目標:

1、指導耳朵使我們的聽覺器官,耳朵可以辨別聲音。

2、在教師的指導下,能通過觀察認識耳朵的外部特征。

3、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能對生活中的多種聲音表現出探究興趣。 教學準備:手電筒、瓶子、沙子、石子等物品,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1、 教師播放雷電的聲音,讓學生猜測是什么聲音。

2、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并板書:聽一聽

二、 教學過程:

1、 觀察我們的耳朵。

教師指導學生由外到內觀察耳朵的內部結構,引導學生思考要借助什么工具來觀察耳朵的內部結構。

學生思考后學生借助手電筒觀察其他學生的耳朵。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自己觀察到的結果,展示優秀作品。

2、 敲一敲,聽一聽它們的聲音是不是相同。

教師展示不同材質制成的輩子并敲打不同的杯子,讓學生聽杯子敲擊后發出不同聲音。學生根據聽到的聲音判斷杯子的材質,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判斷的理由。

3、 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4、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事先已經放入物體的不透明塑料瓶,告知學生要通過聽晃動瓶子產生的聲音來判斷瓶子內的物體。教師晃動瓶子,瓶子產生聲音,學生進行判斷。

三、 拓展活動

四、 聽聽,是什么發出的聲音。

五、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教材中的插圖,學生用語言描述圖片中的聲音。教師引導學生模仿身邊經常聽到的聲音如模仿動物的叫聲等。 教師總結:用耳朵辨別聲音,也是在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開展“傳話游戲”,提醒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取得勝利,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耳朵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課題:摸一摸 教學目標:

1、 知道皮膚可以感覺到物體的薄與厚、粗糙與光滑、干與濕、冷與熱等。

2、 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認識皮膚這一感覺器官。

3、 通過交流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4、 了解學過的觀察物體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知道皮膚可以感覺到物體的薄與厚、粗糙與光滑、干與濕、冷與熱等。

教學難點:知道皮膚可以感覺到物體的薄與厚、粗糙與光滑、干與濕、冷與熱等。

教學準備:水彩筆、兩條相同的毛巾、復印紙、紙板、砂板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師手中的東西,說一說是什么,并解釋是怎么猜出來的,在摸的過程中利用了哪種器官。

二、 活動探究

(一) 觀察我們的皮膚。

1、 教師讓學生先觀察自己的皮膚,待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后,再在小組內和學生相互觀察面部皮膚。也可以讓學生觀察其他部位的皮膚,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 教師引導學生說皮膚的功能,讓學生知道:皮膚可以感覺到物體的干與濕、冷與熱、粗糙與光滑等。

(二)、說一說,找到的是什么。

1、教師出示不透明的紙箱,讓學生通過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導學生要有依據第猜測。

2、教師讓學生到講臺上實際摸一摸。當學生說出某一物體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物體的特征進行描述和判斷。

(三)、摸一摸,有什么發現?

教師提供材料:復印紙、紙板、干濕不同的毛巾兩塊、光滑的彩紙1張、粗糙的砂紙1張、分別盛有涼水和溫水的玻璃杯兩只。

學生活動,摸一摸紙的厚薄、毛巾的干濕、冷與熱。用皮膚認識物體的特點,也是在觀察。

三、 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四、 作業布置:

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媽媽?;顒忧?,要有禮貌整的爸爸和媽媽的同意和配合,還要洗干凈手,要細心觀察,用心感受。 課題:聞一聞、嘗一嘗 教學目標:

1、 知道鼻子是我們的嗅覺器官,舌頭是我們的味覺器官;鼻子可以分辨多種氣味,舌頭可以嘗出多種味道。

2、 能利用多種感覺器官觀察水果的形態特征并能用語言初步描述這些特征。

3、 能圍繞“觀察水果”這一主題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認識水果。

4、 意識到保護鼻子、舌頭的重要性,注意衛生保健。

教學重點:能利用多種感覺器官觀察水果的形態特征并能用語言初步描述這些特征。

教學難點: 能利用多種感覺器官觀察水果的形態特征并能用語言初步描述這些特征。

教學準備:筷子、鏡子、蘋果、橘子等實物圖,旨在提示學生利用身邊的工具來觀察,增強學生勤于觀察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視頻導入

教師播放視頻,指導學生觀察鼻子、嘴、舌頭,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可以利用鼻子和舌頭做什么,導出本節課的課題------聞和嘗。

二、 活動探究

(一) 觀察我們的鼻子和舌頭。

1、 教師讓學生用鏡子觀察自己的鼻子和舌頭,看一看它們有什么特征并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2、 教師班內交流:介紹自己的鼻子和舌頭。

3、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鼻子和舌頭的功能,讓學生知道:鼻子可以聞到氣味,舌頭可以嘗到味道。

(二)、聞一聞它們的氣味。

1、聞蘋果的氣味。

教師演示如何聞蘋果的氣味,強調聞水果的正確方法: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呢靠得太遠。

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仿聞蘋果氣味的方法并描述聞到蘋果的氣味。

3、 聞液體的方法。教師演示聞白醋氣味的方法: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注意不要離著太近;再用手輕輕往鼻孔里扇一扇就能聞到氣味了。這樣做可以減輕強烈氣味或者有毒氣味對著鼻子的刺激。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聞白醋的味道并描述聞到的氣味。 教師強調:對不知道氣味的物體不要隨便聞。

(三)、嘗一嘗它們的味道。

教師先讓學生說一說如何嘗。然后強調:品嘗的時候要把水果洗干凈,小口咬慢慢嚼;品嘗液體時要小口喝仔細品;用筷子蘸著嘗的時候,筷子伸進液體不要太深,手拿著的一端要高于蘸有液體的一端。 學生嘗一嘗橘子和白醋的味道并描述。

教師強調:對不了解的物體不要隨便嘗。為了更準確地辨別味道,嘗完一種物體后要漱口。

(四)、利用多種器官觀察水果,說一說它們的特征。

1、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水果: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摸、用鼻子聞和舌頭嘗。

2、小組活動:用眼睛看多種水果的顏色、形狀、大小、并描述;用手敲西瓜,判斷西瓜成熟程度;摸多種水果感受表面的粗糙程度并進行描述。 教師總結:

想全面、準確地認識一個物體,要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

上一篇:數學總結辦法范文下一篇:單位科員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