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馬克思主義真理倫理論文范文

2023-10-07

馬克思主義真理倫理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哲學,科學,思維,真理,原理

一、原理是檢驗哲學的唯一標準

所謂哲學原理, 就是事物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本質性、規律性、系統性、基本形態和基本過程的普遍性。認識這些原理的基本方法, 是綜合總結和抽象概括。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性, 主要在于他的社會哲學的原理性, 即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但在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問題上, 馬哲僅僅表現為一種美好的思想愿望, 并沒有達到哲學原理的高度??茖W主義哲學, 在馬哲和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 科學系統地總結概括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基本規律、基本形態、基本過程和發展目標。社會主義社會的文明建設與發展, 關鍵在于在公產共有基礎上, 系統而全面地哲學科學化。

二、真理是檢驗科學的唯一標準

根據科學就是真理學的哲學主義科學原理, 所謂科學, 就是按著哲學原理劃分的真理學科。哲學原理說明的是事物總體的普遍性, 科學真理所說明的是事物具體的特殊性。

以往的科學真理, 往往是人們從生產生活實踐中認識的, 所說明的主要是事物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的物質性, 是比較片面的, 只說明了事物本原性的一半, 而忽略了事物力子本原性的另一半。所以以往的科學真理都是不完整的, 甚至是錯誤的。所以現在和將來, 我們要制定科學標準, 主要是按著哲學主義科學原理, 把科學大體上分為基礎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生科學和哲學科學發展史五大體系。每一體系分別是哲學原理主導下、科學實驗基礎上、社會實踐的必然結果??茖W真理是哲學原理的展開和延伸, 并經過實踐驗證和發展的真實道理。

三、哲學就是原理學

哲學界普遍地流行著一種觀點, 即什么都是哲學!哲學門類之多, 簡直是五花八門.在各種哲學觀念混亂不堪狀態中, 科學主義哲學誕生了, 它打破了一切舊的哲學觀念的束縛, 宣告了一切舊的哲學觀念的終結, 并將徹底結束哲學混亂的局面, 從而使哲學文明發展開始步入正軌??茖W主義哲學認定:哲學就是原理學, 它所認識研究的是事物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的總體性普遍性??茖W真理, 作為事物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的具體性和特殊性, 是哲學原理的展開式。所以兩者既緊密相連, 又相互促進著發展。社會哲學第一基本原理, 其他一切社會哲學原理和社會科學真理, 都分別由此而展開。社會哲學這個最基本原理出發, 再看社會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社會主義社會, 本質上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思維智慧和理想意志為主導, 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需要為基礎, 以人人平等、各盡所能、全面發展的社會制度和社會公德為基本行為準則的文明和睦共同幸福的社會。這是社會主義哲學第一基本原理, 其他一切社會主義哲學原理和社會主義科學真理, 都分別由此而展開。

四、科學就是真理學

科學主義哲學認定:世界上宇宙間一切事物, 都是由物質和力子這兩種基本因素構成的, 都在一定條件下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這就是科學主義哲學之第一的宇宙世界本原性原理??茖W主義哲學要求, 所有哲學科學領域 (自然社會人生等) 的認識和研究, 都要從物質和力子這兩種世界本原性出發, 具體地認識研究各個哲學科學領域的原理和真理的特定性??茖W主義哲學的自然哲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質和力子構成的, 物質具有無限多樣性, 力子具有極限單一性;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存在運動和發展變化, 都因物質所含力子量的不同以及所處物質力度環境的不同而進行。這是自然哲學第一基本原理。從第一自然哲學基本原理出發, 我們就會進一步認識到, 物質運動主要形成實體形態, 力子運動主要形成空間形態。世界上萬事萬物以及各種天體, 主要表現為物質性;聲光電磁熱和冷, 主要表現為力子性。

比如把聲光電磁熱和冷的表現, 主要視為力子性運動的結果, 這就是自然哲學原理。那么它們究竟怎樣具體地表現出各自的引力性或斥力性, 那就屬于自然科學認識和研究的具體的真理性內容。自然哲學及其科學研究是如此, 社會哲學及其科學和人生哲學及其科學的研究也是如此, 都在哲學原理的主導下認識科學真理。這就是所謂哲學主義科學化。

參考文獻

[1]張廷國, 蔣邦芹.真理:去蔽與經驗——兼論“誰是凡·高那雙鞋的主人”[J].哲學研究.2009 (01)

[2]王泉.真理:繞不開的哲學問題[J].理論觀察.2009 (06)

[3]許雅范.論《實踐論》對中國傳統哲學認識論的揚棄[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7 (02)

[4]王孔雀.實踐檢驗認識述要[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7 (03)

[5]錢厚誠.現實的個人:馬克思實踐觀超越傳統認識論的起點[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7 (04)

[6]劉國章.論實踐與思維[J].唯實.2008 (03)

馬克思主義真理倫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就是這些價值的倫理化。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的實踐取向、倫理規范與倫理規則對人的行為的影響、當代中國社會中存在的社會主義倫理規范缺失問題、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所具有的實踐性品格、中國古代歷史的經驗教訓等方面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需要倫理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實踐具有多重實現路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倫理化; 實踐方式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02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明確表述,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這十二個詞表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練,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明確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學習和教育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指向,對于全國人民形成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薄耙袑嵃焉鐣髁x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盵2]這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只是一種思想理論,更重要的是在當代中國人的實際生活中起到引導和規范作用的價值標準。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和中央領導的講話精神,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中的貫徹落實具有多種方式,“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3]。

從相關理論研究成果來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使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方面,而對如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規范與規則的研究還很不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業規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盵4]這實際上已經指出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又一種重要方式,這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實踐方式。本文試對這種實踐方式進行初步的理論探討。

什么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為什么要倫理化?如何倫理化?這是本文探討的三個主要內容。

一、何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

簡單地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就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當代中國的倫理規范和倫理規則中的核心價值,就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的核心。

本文所說的倫理化中的倫理是在倫理和道德相區分意義上的倫理,特指社會倫理規范或社會倫理規則,和這一意義上的倫理相對應的道德指個體的內在品德或做人選擇。[5]之所以要區分倫理和道德,從理論上說,是因為現有的倫理學基礎理論大都是倫理和道德不作明確區分的,這些理論大都認為倫理是關于道德的學問??梢哉f,這種倫理學是缺少倫理本身內容的倫理學,這種倫理學把倫理學的理論注意力集中在個體的道德上,忽視了具有社會性的倫理規范的許多重要理論問題。這種理論從實踐上說,導致倫理問題都轉化成道德問題,倫理實踐往往局限于個體的道德教化,社會倫理規范的建設問題始終處于理論研究的薄弱環節,這種狀況既不利于理論研究本身的進展,也不利于倫理實踐的展開。

倫理是一種最基本的調整人的社會關系的社會規范和社會規則。作為倫理規范的倫理是社會對人們的行為方向提出的要求,即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行為選擇,倫理規范提供了最基本的應當或不應當怎樣的方向要求。作為倫理規則的倫理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具有維系群體存在意義的共同的行為準則。倫理規范是整個“大社會”對個體行為方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外在性;倫理規則是個體所生活于其中的“小社會”對個體行為方向的要求,具有與個體生活的密切相關性。倫理規范和倫理規則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某些社會團體也有其倫理規則,但這種規則與社會倫理規范未必一致,有時甚至是對立的。

倫理作為調整人的社會關系的規范,具有涵蓋人的全部社會關系的普遍性,還具有作為社會現實的客觀性,倫理規范又總是某些倫理價值的具體化,比如儒家倫理的核心價值觀——“仁”在倫理規范中具體化為“孝悌”。中國的文化背景中,道義可能比倫理更好理解,道義可以說是事情本身蘊含的應當指向,或者說是人們共同認可的超功利的行為準則。道義本身就蘊含著某種價值,這種價值是某個社會群體所共同遵守的客觀性價值,道義也具有涵蓋人的全部社會關系的普遍性。正是在這種和倫理特點相通的意義上,倫理可以用道義來表達。為了更好地理解倫理,我們可以根據倫理的普遍性、客觀性和內含著倫理價值的特點,把倫理概念轉換成道義概念,即倫理等于道義。這樣,倫理規范和倫理規則都是以“道義”性價值為核心對人的行為的要求,都可以說是道義規范和道義規則,倫理規范和規則建立起來的秩序也可以說是一種道義秩序。和道義相對應的是利益,利益也是影響人的行為的最直接和最經常的價值取向,利益作為一種價值也可以建立起社會秩序,但這種秩序的維系往往是通過現實的力量而不是價值觀念實現的。作為倫理規范和規則核心的道義總是表現為某種超功利價值,因而不同的倫理的區別在于道義內容即道義所表達的價值的區別,人的不同關系以及群體呈現出蘊含不同價值的道義。如婚姻關系中的道義、家庭關系中的道義等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就是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倫理中的核心價值,即成為社會主義道義中的核心價值,從而使這些核心價值觀通過倫理規范和倫理規則的方式影響人們的行為。實現了倫理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不會僅停留在文件和思想觀念中,而是通過形成社會主義社會的道義秩序即倫理秩序真正落實到人們的實際生活中。

二、為何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倫理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倫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性要求,以及倫理對社會價值的承載和對人們社會行為的規范與引導作用。從當代中國社會倫理規范的缺失、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精神以及中國古代歷史的經驗教訓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需要倫理化。

第一,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的實踐性要求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倫理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性要求,就是使這些價值落實到人們的實際生活中,使這些價值成為對人們的現實社會關系和行為起到引導和規范作用的價值,成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的核心。在人們現實生活中實際發生作用的價值,可能是人們價值觀中的價值,但從根本上說是倫理規范和倫理規則中的價值。

第二,從倫理規范與倫理規則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倫理化。按照人是理性人的理論假設,個人行為的動因在于其思想觀念,也即個人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就會有相應的行為。事實上,個人行為的動因是十分復雜的,本能、情感、心理、意志以及性格等等都會成為個人行為的動因。以價值觀念決定的行為是一種由價值理性引導的行為,按照馬克斯·韋伯的研究,“價值理性行為在人類行為中所占的比率的高低,在不同情況下盡管可能有明顯的差異,但幾乎都是微不足道的”[6]。另一方面,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總是具有社會性的人,是以社會的方式行動的。個人的社會性具體體現為人的社會關系,構成和維系社會關系的基本規則即倫理。倫理約束和規范著人們的行為,也引導著人們行為的價值方向。落實到倫理規范中的社會價值追求,才能成為真正影響人的行為的價值。

第三,從當前中國社會的倫理缺失狀況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倫理化。在當前的中國社會中,最缺乏的社會規范就是體現社會主義價值的倫理規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是沒有倫理規范,現存的倫理從人的個體生活關系來說,基本上還是中國古代倫理文化中的倫理規范,如孝、義氣等。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利益規則越來越成為主導規則,人們的關系普遍地以利益為規則,當利益規則拿不到公開場合就轉化成為潛規則。我們在思想意識形態上也有倫理規范,不過這些倫理規范其實是以道德規范的名義存在的,如《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對公民應當遵守的各個方面的道德提出了要求。但是,道德規范是對人的思想品德的要求,這些要求多半停留在說教上,很難成為人們實際行為的準則。從實際上說,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其實是缺乏蘊含體現社會主義價值的倫理規范和倫理規則的。之所以缺乏,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不明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提出來的,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明確的說法,就可以以這些核心價值構建社會主義倫理規范和倫理規則,從而解決社會主義倫理缺失的問題。

第四,從思想理論根據上說,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特點要求一種價值理想的實現要通過改變現實的社會關系來實現。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根據這一原理,人們實際的社會關系決定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人們實際存在的決定和影響他們的行為的思想價值觀念是決定于現實的社會關系的,對于沒有現實關系基礎的價值觀念只能是停留在書本或話語中的觀念,而不是影響人們行為的觀念。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社會主義之所以不是一種空想社會主義,就在于馬克思主義不是期望讓人們通過懂得關于人類解放的道理而自動地解放自己、解放世界,而是通過現實的革命的實踐去改變現實的社會關系從而實現人類解放。因而,馬克思主義作為實踐性的思想理論就是要改變現存的不符合人的生命本性的社會關系。從倫理道德的意義上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就是不能只通過對人們的道德說教去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覺悟,而是要通過改變現實的倫理規范和倫理規則去改變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所以,社會主義的價值系統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觀念領域,必須落實到人們實際的生活中,成為切實影響人們行為的社會倫理規范和規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就是通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轉化成倫理規范和倫理規則,建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的倫理關系進而改變現實的社會關系。因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精神的。

第五,從中國古代歷史的經驗教訓來說,一種價值觀念的現實化必須通過倫理化的方式使這些觀念以及價值成為人們的倫理規范和規則,一個社會的穩定與長治久安也必須通過形成倫理秩序來實現。周朝衰落的實質是其倫理秩序遭到利益規則的挑戰而導致的禮崩樂壞、社會失序;秦王朝的快速垮臺是沒有建立倫理秩序的結果;西漢社會意識形態從黃老之術向獨尊儒術的轉化正是由于社會需要建立倫理秩序;南宋以后儒家思想真正成為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正是儒家思想倫理化的結果??梢哉f,倫理秩序是任何一個朝代能夠長治久安的根本,僅僅崇尚利益或實力的政權都不能長久??鬃觿摿⒌娜鍖W,在根本上是要為周禮提供以“仁”為核心的價值根基。但是,當儒學還只是在思想觀念上同“百家”進行爭鳴時,儒家追求的價值并不能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西漢的“獨尊儒術”雖然確定了儒家的政治意識形態地位,但儒家崇尚的價值還只是被機械地轉換成“綱?!笔降纳鐣幏?,并逐漸成為束縛人的“名教”;只有從南宋時期儒家追求的社會價值進一步落實到現實的倫理關系中以后,中國社會才進入到以儒家倫理為主導的時代。盡管儒家的思想精神未曾在中國古代真正落實和實現,但從儒家思想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過程可以看出,某種社會價值以倫理化的方式進入到社會生活中才能對人們的實際行為起作用。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倫理化實踐的主要路徑

如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倫理化是需要作為學術課題深入研究的問題,這里僅談一些初步的思考。

第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社會主義倫理規范。社會主義倫理規范是一套倫理規范體系,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需要經過長期的建設過程。社會主義倫理規范的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在社會主義倫理規范體系還沒有完全建成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倫理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關于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與價值準則。對于不同層面價值觀的倫理化需要有不同的方式。對于國家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就是在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與社會政策中貫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基本目標,對國家以及代表國家的行為主體,要求在其行為中體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追求,從而使這四種價值觀成為國家倫理中的核心價值追求。對于社會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就是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倫理原則,從而構建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基本社會關系狀態的倫理秩序。對于公民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就是使“愛國、敬業、誠信、友愛”這些個人道德轉化成具有社會風尚性質的社會道德,從而使這些價值觀成為具有社會約束意義的倫理規范。

第二,以社會主義倫理規范和法律引導和約束社會倫理規則的價值取向。倫理規則作為社會中的具體人群實際遵守的行為規則,往往與“大社會”所倡導的價值取向不盡相同甚至相違相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真正落實到社會生活中,就要成為社會倫理規則的核心價值取向。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影響和矯正偏離正確價值方向的倫理規則,以社會主義倫理規范引導和建構社會倫理規則。對于那些具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反價值取向的倫理規則要運用法律手段進行打擊和約束,特別是對那些嚴重影響社會風氣的潛規則要通過法律手段進行摧毀。社會上不良倫理規則的存在是影響人們社會行為方式和社會風氣的重要原因,必須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倫理化的方式改造和重建這些社會倫理規則。

建設與社會主義倫理規范相一致的社會倫理規則,就是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業規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7]。健全各行各業規章制度,最重要的是建設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職業倫理,使人們能在職業生活中遵循職業本身的倫理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方向。

第三,要根據倫理規范發揮作用的方式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根據倫理學的一般理論,倫理規范主要通過道德評價的方式發揮作用,道德評價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即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內心信念。按照這三種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就是如何使這些價值觀轉化成人們的思想信念、生活習慣,并通過社會輿論的導向起到保障作用。這三種倫理實現方式是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的,不能僅僅通過單一的方式如思想教育的方式實現。

倫理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規范和規則具有文化性,倫理在實際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應當以文化傳遞的方式來實現。這里說的文化是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意義上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傳遞方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即社會上層或者社會強勢群體通過自身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影響社會下層或社會弱勢群體??鬃铀f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就是這種倫理的文化傳播方式。根據這種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就需要通過各級領導干部以及社會公眾人物的帶領示范作用使這些價值成為整個社會的價值準則?!蛾P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對黨員、干部提出了明確要求:“黨員、干部要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帶好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為民、務實、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眾、引領風尚。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著力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加強黨性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以優良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加強道德建設,引導黨員、干部始終保持高潔生活情趣,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盵8]黨員、干部按照這些要求去做,并能夠影響周圍的群眾,就是在以自己的行動進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實踐。

總之,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明確,為社會主義倫理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社會主義倫理的建設過程也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倫理化過程。實現了倫理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夠真正落實到當代中國人的實際生活中,成為指導和規范人們行為的價值標準。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身所具有的實踐意義和價值也就能夠真正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1).

[2][3][4][7]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5] 魏書勝.從人的生命本性看道德與倫理的區分[J].道德與文明,2009(2):20-23.

[6] [德]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 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4(2).

[責任編輯:孫明哲]

馬克思主義真理倫理論文范文第3篇

辛格是個多產的倫理學家,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動物解放》一書出版以來,已經陸續出版了三十多本學術專著和論文集,還有一百多篇學術論文和討論性文章,其中的《倫理生活著作集》、《生與死的再思考》、《非神化的人生》、《實踐倫理學》、《一個世界》等是體現辛格環境倫理思想的重要著作。辛格關注社會中的現實問題,不拘泥于社會的傳統觀念,因而他的思想常常引起學術界的爭議。國內對于辛格的思想研究大多局限于動物解放/動物權利,對他的其他思想研究不多,其實辛格極為關注環境問題并做出過深入的思考,他的內在價值思想是了解辛格環境倫理思想的關鍵所在。

一、辛格內在價值的思想

辛格對于“內在價值”的概念沒有給出完整、系統的定義或說明,其代表性的表述,諸如“某個事物如果其本身就是好的、或者可取的就具有內在價值”,“內在價值是與工具價值相對的價值 ”,“對于我們大多數而言,我們自己的幸福本身就具有內在價值,我們為了幸福本身而追求幸?!???v觀其內在價值思想,大致可以從下面三面方面進行討論:

1)主體擁有內在價值的依據。辛格認為只有具有感知能力的人與動物才具有內在價值。他把人分為“人格(person)”的人和屬于人種成員(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的人)的人,認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不必然是具有人格的人;此外,他按照意識的發達程度,或者說按照以生命的質(quality of life)把整個世界的自然物分成三類:一類是具有“人格”的自然物,這些自然物有感覺、又有理性和自我意識,正常的成年人和少數具有理性意識的動物都具有人格,而對于腦癱嬰兒、植物人等和低等動物因為失去了理性和自我意識的能力而不具有“人格”;二類是有意識的自然物,能夠感覺到快樂和痛苦,這些自然物沒有理性和自我意識,大部分的動物、植物人等都屬于此類;三類是沒有意識的自然物,這類自然物屬于層級的最低層次,無機物、植物、懷孕不滿18周的胎兒等都屬此類。 自然物是否具有內在價值以及內在價值的大小都取決于所屬的類別,與所屬的物種無關。按照這個分類,辛格認為一類、二類的自然物具有內在價值,因為它們具有感知能力、能夠對外界做出意義的反應、能夠顯示出趨樂避苦的傾向,以及對興趣、愿望、福利、各種需要的追求, “唯有感知能力的極限所構成的界限,才讓我們有理由去停止對他者的利益有所關懷”;而對于無反應能力的植物和石頭等第三類自然物,因為他們不會告訴我們它的痛苦與快樂,顯然是沒有內在價值。

流派眾多環境倫理學中,存在多種內在價值的依據,辛格認為只有感知能力、而不是語言、推理等其它能力,才使主體有生存、趨樂避苦、幸福和未來等各種利益。據此,他一一否定了其它主要流派的思想:如在施韋澤的“敬畏生命”看來,所有自然物包括石頭都具有生存意志,盡管有些自然物默默無聞,但是它們的意志如同我們人類自己的生存意志一樣,對于這些自然物的生命意志的尊重,就像對我自己的生存意志的尊重一樣。辛格則認為是這些個體自然物或者整體的自然不具有感知能力,沒有感知能力就沒有內在的目的性,沒有內在的目的性就不能認為它們具有內在價值。有學者提出廣義的生命目標,認為自然中每一個有機體的內部功能、外部行為都定向于特定目標,這些目標即存在于不同生長階段上,也存在于有機體的不同層次上,即使是細胞、分子等也以物理或者化學的方式運動著、并趨向于它們的特定目標,這些趨向性足以表明了所有的自然界都具有內在價值。辛格則認為只有建立在感知能力的基礎上的生命主體才可以確信具有內在目標。辛格以相似的理由否定了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內斯開創的深層生態學、羅爾斯頓為代表的自然價值論的思想。

2)內在價值的層次性。辛格認為,盡管動物都具有相同感知痛苦的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內在價值上完全平等?!耙粋€生命的知覺與另一種較低意識層次的生命進行比較,其知覺越發達,自我意識和理性程度越高,可能的經驗范圍越廣,這種生命越是可取?!?。 “如果一個存在物具有自覺能夠抽象思考、能夠規劃未來、從事復雜的交流活動等,那么他的生命比一個沒有這些能力的生物更具有內在價值”。在他看來,內在價值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他按照意識的發達程度把整個世界的自然物分成三類,不同類別之間的內在價值是不等的,第一類別(具有“人格”)的自然物的內在價值要高于第二個類別(具有感知能力),第三類別則不具有內在價值。

但是,辛格不愿意對生命的價值作量化,以便排出一個先后次序,只愿意給出某些原則性的理念。辛格之所以不愿意為內在價值量化,其原因在于內在價值的層次性與“一切物種均為平等”的理念不相一致,繼而削弱動物解放的論證力度。辛格更愿意從各個的生命立場看待內在價值的大小問題,認為盡管人與動物的內在價值不同,從不同的生命立場上看,每一種生命都具有同樣的內在價值,老鼠的生命快樂就是老鼠的一切,老鼠的快樂對于老鼠的利益,就像人的快樂對于人的利益一樣的重要,不能說一種生命比另外一種生命更具有內在價值。

辛格反對德沃爾和喬治.塞申斯提出的“生物中心論的內在價值平等”的思想。德沃爾和喬治.塞申斯認為,“生物圈內的所有事物獨有平等的權利去生存和發展,盡力去展示和實現自我的內在價值,生物圈內所有的有機體和實體,作為相互聯系的整體的一部分,都具有平等的內在價值?!?辛格認為這種觀點錯誤在于,把無意識的自然物當作具有內在價值的主體,而內在價值的平等只能是在具有感知能力的主體之間的平等。這些相互聯系的個體不意味著都有內在價值。盡管每個在生物圈中的實體都扮演了各自的角色,給人產生內在價值平等的錯覺,但是,相互聯系的實體中并不必然具有感知能力,這些實體只具有工具價值,對于維系整體的發展有益。

3)個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主體。以艾爾多.利奧波特的大地倫理觀、阿爾恩.納斯和喬治.塞申斯的“生物圈”為代表的整體的內在價值主體觀傾向于把整體的自然作為內在價值主體,他們把土壤、水、植物、動物和統稱的大地都包括進來,認為任何能夠自我實現的系統都具有內在價值,物種、生態系統等主體不斷地動態地維系和保持著系統的存在,因此這些都是具有自我實現能力的整體性實體。辛格則認為從整體的角度看,盡管生物圈等是動態的、循環的具有活性的整體,但是“一個自我維系的系統本身不能證明生物圈有意識地維護著自身?!?,整體性生態系統的只具有工具價值,體現在維系有意識的生命,而作為整體內在價值主體地位必須要證明它們具有利益、并且證明它們的利益具有道德上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是物種、生態系統等不具有利益、也不具有道德上的重要性。

辛格在否定了整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主體后,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內在價值”的主體只能是個體的內在價值主體的結論。他不同意以舒威澤和泰勒為代表的個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觀,反對把內在價值賦予植物、石頭,更不贊成他們的論證方法,他們采用擬人化的手段,把形容人的詞匯,如渴望、狂喜、快樂、懼怕等賦予自然物,意在讓人類尊重自然,但這是對人類認識的誤導,事實上這些自然物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對于植物和石頭而言,它們根本就沒有任何感知能力,非生命體的價值在于能夠維系生態整體系統的存在。

二、辛格內在價值思想的理論困境

辛格的內在價值思想存在若干問題,突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以感知能力作為道德主體擁有內在價值的依據所存在的問題。

首先,辛格以感知能力作為內在價值的依據,這種觀點無疑受到邊沁有關表述的啟發,邊沁認為動物具有感知痛苦的能力,“動物因具有感知痛苦的能力而在道德上應該受到關懷” 但是,從內在價值定義來看,判斷內在價值的主要依據是內在的目的性,意識能力只是這種目的性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單一的內在價值標準存在商榷之處。腦科學和意識科學的知識表明,感知能力的層次要低于理性能力,同時高于低級神經的反射能力,感知能力只是處于意識層級的中間,辛格并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說明為何以感知能力作為道德考慮的依據。此外,辛格把植物排處在有感知能力自然物之外,但是現有的科學知識表明,植物具有聽、嗅、觸、視覺等等功能,植物能夠與環境進行有意義的互動,并且是積極主動地應對環境的變化,盡管這些有意義的行為是否應該看作一種意識行為還存在爭議,但是植物的行為因該可以看作目的性的表現形式之一。

其次,把人區分為人格的人和人類物種成員的人,人格的人以“選擇理性”和“自我意識”作為人格概念的核心內容。 認為盡管具有人格(第一類)的人的內在價值要高于有意識(第二類)的自然物的內在價值;但是人類一旦喪失了理性能力則內在價值等上等價于與有意識的自然物(第二類);人類一旦喪失了意識能力而等價于沒有意識的自然物(第三類)。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人不幸變成了植物人,使具有人格的人失去了理性能力、自我意識、感知能力,也就不具有內在價值。此外,辛格一方面以感知能力作為獲得道德考慮的唯一的依據,否定其它依據作為道德考慮的依據,另外一方面,又認為具有人格的人和少數具有人格的動物的內在價值最高,不同的內在價值可以獲得不同的對待。繼而得出安樂死、和殺死殘疾嬰兒等也是合理的結論。這種結論挑戰了傳統的倫理觀念,引起了學術界劇烈爭論,也引起了一系列的席卷德語圈國家的抗議運動,即著名的“辛格事件”。

再次,從價值與事實的關系上看,辛格先入為主的價值觀決定著事實,他的論證線路不能證明感知能力作為內在價值的依據。鑒于社會中大量的殘害動物的行為,辛格首先確立了論證目標——動物解放,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證明動物具有內在價值。為此,他采取了由人及物,求同存異的方法,根據人與動物之間都具有感知能力這一事實,他選擇了大量符合其結論的科學事實,而忽視了科學事實的其它特征,這種論證過程中的缺陷是他先入為主的價值觀的必然結果。另外,在論證過程中,意圖以科學事實推出內在價值的方法犯了摩爾所說的“自然主義的謬誤”,人與動物具有感知能力是個科學事實,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之間存在著嚴格的區別,事實判斷中推斷不出價值判斷,即不能“是”中推出“應該”。

2)內在價值的層次性存在的問題。

首先,內在價值的層次性劃分過于簡單。辛格根據意識能力把自然物分成三類,第一類別和第二類別分別對應著不同的內在價值,第一類別和第二類別之間的內在價值存在等級差異,但是這種大致的劃分不能反映自然事實。同樣以意識能力進行劃分,羅爾斯頓就把內在價值劃分為七個層次,人的內在價值最高,往下依次是高等動物、低等動物、植物、微生物。當物種之間發生沖突時,以內在價值的大小進行調解,人因為內在價值最高而應該優先受到保護,羅爾斯頓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和理性能力是從低級的感受性能力發展而來,人的意識能力具有層次性、連續性、相對性??梢?,比較羅爾斯頓和辛格的觀點,羅爾斯頓的這種解釋顯得更為合理。

其次,辛格不愿意為內在價值細化,其原因在于內在價值的層次性有可能得出與動物解放相反的結論。人的內在價值要高于動物的內在價值,當兩者間沖突時候,往往優先考慮人的利益,而犧牲動物的結論,盡管在處理非核心利益時,利益的平等考慮原則能夠起指導作用,但是在對于生命價值的核心問題比如生死相關時候,利益的平等考慮就難以做出適當的答案。一旦以內在價值的大小確定核心利益則容易犧牲了動物利益,會削弱他的動物解放思想的論證。

再者,辛格傾向于有差異的內在價值平等,即同一類別的內在價值平等,第一類別中因為都具有理性能力和自我意識而內在價值平等,第二類別中因為都具有感知能力而內在價值平等。不過這種平等觀是只能是大致的平等,不平等才是內在價值的常態。比如第一個類別(具有人格)內部的不同主體的理性能力存在差異,人格的人擁有的理性能力遠高于具有人格的動物,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的內在價值與自然物的內在價值是不同的,人的內在價值是世界上最高價值。且人與人之間的理性能力也存在極大的差異。第二個類別(具有感知能力)中,不同主體間的感知能力也有所不同,人與動物的感知能力也是千差萬別。因此,在各個類別的內部的內在價值并不平等。他的有差異的內在價值平等不能得到證明。

最后,內在價值的依據是多種多樣的、存在多種形態和形式,以意識能力劃分內在價值層次性不能概括整個自然的情況。亞里士多德認為任何生物都具有自身的善,不同生物間善的具有差異性,從這種善的差異性即可能是類型上的不同、也可能是程度上的差異。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生物的內在價值類型不同、大小也不同,辛格內在價值的層次性的劃分和有差異的內在價值平等思想顯得牽強。此外,克利考特認為環境倫理學中存在著倫理人道主義(ethical humanism ),即人類中心主義;人類道德主義(humane moralism),即動物解放主義;環境倫理學,即環境倫理的整體主義的三極對立,與此對應,三種類型的內在價值的依據各不相同,感知能力作為動物解放主義依據也只是其中之一??傊?,無論是克利考特的內在價值的依據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善的差異性都使辛格的有差異的內在價值平等思想顯得不能讓人信服。

3)個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主體所帶來的問題。首先,否定了整體意義上的生物內在價值的主體地位,但客觀上需要整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主體。作為整體的生態環境是環境倫理的首要維護的目標,辛格強調個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否定整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也隱約揭示出他的理論存在著不足之處。從整體和個體的辯證關系看來,整體確定和影響著個體,作為整體的環境必定影響到個體。如工業污水的排放使整個水域遭到嚴重破壞,在這種環境下,個體生命如何能夠幸免?另外,整體由個體組成,個體之間的失范、失序等問題必定影響到作為整體環境。如中國北方干旱地區無序放牧,放牧動物的數目增長超過草原所能提供的食物的極限,草地怎能不沙漠化?有鑒于此,克利考特認為倫理學必須放棄個體生命作為最高的“善”這個前提,大自然并不在乎個體生命,由水、土壤、植物和動物所構成的生命共同體才是真正的內在價值所在。如果賦予環境以整體意義上的內在環境的主體地位將有效地保護環境。

其次,辛格認為所有的動物都應該平等地考慮它們的利益。這種利益的平等考慮與動物所屬的物種無關,也與物種的總體數目無關。雖然珍稀野生動物數量稀少且瀕臨滅絕,但是辛格對待它們與對待家畜沒有兩樣。 實際上,辛格關注養殖場中的大量動物的生活狀況、控訴人類虐待動物的暴行,并不額外關注珍稀野生動物的狀況,而整體主義的環境倫理學則能根據瀕危程度和對于生態系的貢獻而分別采取行動, 能夠更好的解決這些環境問題。辛格的堅持個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主體,忽視生態學的整體性、相互關聯性、和平衡性,與環境保護的核心觀念,如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動物等相違背。

由于辛格內在價值思想的上述困境,一些環境倫理學家已經認識到動物解放運動不是充分的環境哲學。它最多只能解決一些環境問題。一個充分的環境哲學必須拋棄個體主義,拋棄片面的哲學思想。他的內在價值思想不僅與維護整體的生態系統平衡、穩定的目標相背離,并且還衍生出一些有悖于人類常識的結論,不殺生,素食主義等,正因為如此,Mark Sagoff主張為了維護環境倫理學的嚴肅性,應該盡早結束同動物解放主義的“錯誤的婚姻”,把其從環境倫理學中清除出去。這些論調表明,辛格的環境倫理思想必須作某種程度上的調整以應對這種挑戰,否則必然走向沒落。

三、對辛格內在價值思想的修正

盡管辛格的內在價值思想存在上述理論上的困境,但他的環境倫理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借鑒,針對辛格內在價值思想所遇到的種種責難和批判,通過歸類和總結后發現,這些理論問題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所有環境倫理學學派所面對的共性問題,如內在價值的依據、價值與事實的關系。二類是辛格的理論所特有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內在價值的層次性問題和內在價值的個體性與整體性之間的矛盾問題。在此,不對共性問題展開討論,主要嘗試解決辛格理論的特有問題,以下將從兩個方面展開。

1)對于內在價值的層次性問題的解決。

首先,重新劃分意識能力的結構層次,把原有的三層結構調整為五層。第一層次,具有高度發達的理性能力和自我意識的人類。人的理性能力、自我意識遠遠超過任何一種已知的動物,且人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預見能力、科研開發能力等等不是任何其它動物所能比擬的,盡管有些動物具有理性能力和自我意識,但是并沒有發展到人類的這種程度。人作為萬物之靈的地位實事表明了,人應當處于內在價值的頂級位置。第二層次,具有“人格”(即具有理性能力、自我意識),如成年哺乳動物就屬于此類。第三層次,沒有理性能力和自我意識,能夠感覺到快樂和痛苦,如部分的低等動物等。第四層次,沒有理性能力、自我意識,也沒有感受到快樂痛苦的能力,但是能夠對外界刺激作有意義的反映,屬于層級的較低層次,植物、懷孕不滿18周的胎兒等都屬此類。第五層次,無意向性,無生命特征,如無機物、石頭等。除了第五層次因為沒有內在價值而無需道德的考慮之外,其它均應該給與不同的道德考慮。

與原有結構相比,新的層次結構除了賦予人最高的內在價值地位之外,突出地把植物加入到具有內在價值層次中。辛格認為,通過對自然物的觀察,我們不能證實植物是否具有這種感知能力,可以確信的是植物不具有類似于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確實,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是獨一無二的。自我意識、人的理性能力形成的機制目前仍然是未知的難題,盡管現代腦科學的研究已經深入到了分子的層次,但是仍然沒有找到意識的“靈魂”所在。但現有研究成果卻能夠證明植物有某種感知能力的存在,典型的表現為刺激-反應的能力,例如植物對于蟲咬、撕裂、灼傷等傷害性刺激,其刺激信號除單純的機械力作用外,還包括化學物質和極端溫度等刺激源的參與,使信號在轉導過程中涉及各種信號分子,各個信號反映系統相互作用、共同響應環境應力的改變,使植物能夠對不同的外在脅迫進行調節和適應。這表明,盡管植物不具有與人相似的感知能力,但是植物能夠從環境中獲得的信息進行調節和整合,最終對刺激信號做出適當的、有意義的反應,因此可以把植物看作較低意識能力的一種。 第四層次對于環境倫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第四層次確認了植物、以及不滿18周的胎兒的內在價值地位,能夠比原來更為有效地保護植物,繼而更為有效地保護環境。另外,在生命倫理上,也能夠終結關于是否應該把不滿18周的胎兒排除在道德的考慮之外的爭論。

其次,確認了內在價值的不等性。不同主體間內在價值存在質(層次性)的不同和量(層次內部)的差異,內在價值平等或者有差異的內在價值平等思想都不能成立??傮w來看,內在價值的平等是相對的、偶然的,不平等才是自然界的常態。

調整后的意識層次與羅爾斯頓的內在價值層次相似,另外,雖然意識層次調整很大,但是并沒有違反辛格的大的理論框架,即沒有挑戰動物優先于植物的理論原則,也沒有影響到他的動物解放思想、環境正義思想的核心觀念,故可以看作是其倫理框架基礎上的修正。

2)解決個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主體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

首先,以主體的內在價值大小承擔相應的環境責任。自然界的資源在一定時期內總是有限的,意識能力越高導致索取自然資源的能力越強,損害環境的能力則越大,在倫理上有足夠的理由要求對環境擔負相應的責任。人憑借自己的理性能力和力量不斷地對自然進行開發和利用,造成了當今嚴重的環境問題,所以人類應當對環境負有根本的責任。其它具有人格的動物也對環境負有相應的責任,當然這種責任與人類的責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另外,考慮到現實中的情況的復雜性,需要配合其它的原則,如某些人的環保意識強,盡管內在價值的層次很高但是沒有對環境的造成破壞,相關問題討論在辛格的環境正義的思想中有所體現。

其次,以人的能力協調個體的內在價值主體與整體環境之間的矛盾。環境倫理學的多個學派因為堅持個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主體而面臨著個體與整體環境之間的矛盾,辛格的個體的內在價值主體觀也不例外。其實,只需要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引入“以內在價值大小承擔起相應的環境責任”的原則就可以解決這些責難。人的內在價值最高地位,意味著人類必須以長遠的、整體的視野對待環境;意味著必須協調獨立的個體(人與動物)而帶來的沖突、混亂;意味著必須諧調群體的行為不一致而帶來的問題;也意味著,當出現動物與人的利益沖突時候,不能任意犧牲內在價值較小者的利益,不管其內在價值是如何的小,人仍然要考慮其擁有基本的利益的。

通過人的理性能力和力量來解決各種環境問題,使辛格的內在價值思想綜合了個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和整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優點,也注重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平衡性、保護自然生物多樣性、以及關注珍稀動物的生存狀態等,也使得整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主體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總體來看,修改后的內在價值思想把人回歸到原有的地位上,人依然是自然界的實際主人,人因其力量與責任也在環境問題上擔負著主要的責任。在某種程度上,這種修改接近于“弱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即主張人的地位的決定性,強調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應該運用理智判斷行為,不輕率地、盲目地、瘋狂地使用、破壞、掠奪自然;人類有責任擔當起照顧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義務。修改過的思想消除了個體意義上的內在價值主體與保護整體環境不一致的批評,使之與環境倫理學的發展趨勢基本相同。

參考文獻:

[1], [5],[7],[8], [9][19]彼得.辛格.實踐倫理學[M].劉莘 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9.p270,p104,p102,p277, p275,p69

[2] 彼得.辛格.動物解放[M].盂樣森等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p12

[3] Schweitzer, Albert.civilization and ethics[M] ,London:tr. C. T.Campion ,1929.p246

[4] http://www.princeton.edu/~psinger/faq.html

[6] Ruth Chadwick.applied ethics:Critical Concepts In Philosophy [M], New York: Routledge,2002.p66

[10] Jeremy Bentham.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Z].chap.18.

[11] 張德昭.深度的人文關懷[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5.p22

[12] 鄭慧子.走向自然的倫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p241

[13],[16] 韓立新.環境價值論[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4.p58,p110

[14] 傅華.生態倫理學探究[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6,p200

[15]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 .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p1

[17] 程煉.倫理學關鍵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1,p221

[18] 何懷宏主編.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M]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p402

[20]周 菁,王伯初,段傳人,朱蠡慶.植物對機械刺激信號的感受和轉導途徑[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3

[21] 孫君恒.論人類中心主義的兩種類型[J].韶關學院學報,2006.7

上一篇:預防性養護公路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大學生應急避險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