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走進上海draftfcb

2023-06-28

第一篇:走進上海draftfcb

走進上海老校園(四) 上海交通大學

走進上海老校園

(四) 上海交通大學

走進上海老校園

(四) 上海交通大學

在走訪完中山公園后面的華東政法學院后,緊接著就來到了位于徐家匯附近華山路上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上海交通大學,繼續探訪上海老校園里的優秀歷史老建筑。

學校大門建于1935年6月,建成后沿用至今。1985年進行過大修。校門的基座及墻裙采用古樸石材,砌以清水磚墻,并用白石灰勾縫。校門擁有傳統中式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件,屋頂飾以彩畫,校門外有校門橋,初建時為木橋,1926年校慶30周年時,1927屆校友捐資將其改建為鋼筋水泥橋。后因華山路擴建,河渠被填平,但校門橋的欄桿和燈柱至今保留,欄桿上仍鐫刻“校門橋”三字。

上海交通大學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頂尖學府之一,前身是盛宣懷于1896年(光緒22年)創立的南洋公學,設立了師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 與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大學。經過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為國內外所矚目,綜合實力名列前茅。特別是工學、商學、醫學。上海交大也是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和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母校。

走進校門,首先看到是學校辦學初期留存下來的一些石質的物件,南洋公學界碑和石碾。

界碑為花崗巖質,長190厘米、寬33厘米、厚14厘米,上書“南洋公學”四字,為建校時所埋下。石碾亦為花崗巖質,直徑76厘米,長126厘米,重約2-3噸,一側有“南洋公學工程備用”字樣,為建校時平整地面所用。這是學校老圖書館的背面,

老圖書館于1918年2月20日開工,1919年10月10日建成,總耗資8萬多元。建成以來,這座建筑先后迎來了成千上萬的學子。它也作為上海圖書館界高雅文化象征的標志性建筑,出現在許多電影電視和攝影作品之中。 大樓共三層,設有雜志閱覽室、普通閱覽室、研究室、自修室和陳列室等。樓內有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的校史館館名。站在三樓的小陽臺上,能俯瞰大學校園里大草坪??上?因是星期天,校史館不開放。

該樓為三層樓洋房,既有代表著西方古典主義的羅寫科林斯柱式(corinth )風格的表現,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細部雕刻、山花及對比色彩的運用。

新中院建于宣統二年(即公元1910年),是一座具有九十多年悠久歷史的校園建筑。傳統磚木結構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風格即買辦式風格)。建成后曾作為男生學生宿舍使用,建國后作為院系辦公場所之用,

此樓樓高二層,建筑面積為1250平方米,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磚墻面,紅磚腰線,外圍有貫通四周的走廊。該樓中西合壁,質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鴻勛、陸定一等曾在此樓住過。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運博物館。

中院建成于清光緒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時為三層磚木結構,西式建筑風格。供辦公、師范班及中學部使用。中院位于校園中央綠地北側,東面與教師活動中心和老圖書館相鄰,西面與新上院相鄰。中院幾經修繕,使用功能也歷經多次變化。1999年學校對其進行了復原性大修,房屋結構由原來的磚木結構變為鋼筋砼框架結構。中院是交大校園內現存最早的建筑物。

上院是學校大草坪北側的一棟教學樓,建于1954年。原為上院所在地,由于1953年上院年久失修,屋架墻壁傾斜嚴重且保險公司不再續保,學校遂報教育部拆除并在原址修建新上院。

新上院中國古典主義樣式的建筑,主體結構遵循蘇聯建筑風格,立面多以民族紋飾裝飾??偲矫娉使ぷ中?,高五層,其中一二層為實驗室,三層以上為教室,主樓后部有若干階梯教室與活動室。新上院于2004年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新上院2012年后將作為包兆龍圖書館整修后的圖書室使用。

該館由包玉剛捐贈1,000萬美元修建,以其父包兆龍命名,1982年6月奠基,1985年10月落成。館名為葉劍英于1982年10月題寫。共有藏書約116萬冊,閱覽坐席約800個。

百年校慶里程碑位于大草坪中央,是為1996年上海交通大學一百周年校慶時所立的紀念碑。

該碑高12.5米,碑體呈三角形,寓意教書育人以德、智、體三方面為根本,以暖灰色花崗巖為碑面。紀念碑為不銹鋼環所圍繞,周圍有花崗巖臺階,象征交通大學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臺階上有浮雕,象征交通大學所經歷的百年滄桑。碑北面有一噴水池,池中有由廣西白大理石底座托起了五個印度紅花崗巖石球,中間主球可以轉動,象征交通大學永恒的生命力。北面紅色花崗巖上??逃邪倌晷c志和校友捐贈名錄。校內許多活動在此碑前舉行。

交通大學日晷始建于1925年,后于1988年重建,現位于大草坪南側,正面刻有“與日俱進”四字。

1925年9月27日乙卯級同學畢業十周年返校時,曾于大草坪南側修筑日晷臺一座,背后刻有捐贈者姓名。1938級校友畢業五十周年返校時重建,今在上方放置有現代日晷儀。應該是五卅慘案紀念碑吧?英烈群雕史霄雯、穆漢祥烈士紀念碑此樣式的建筑往后可能不會再建造了吧?交大體育館為中國高校最早建立的體育館之一,由交通大學上海學校主任張鑄發起并建成于1925年。

該建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總建筑面積為2,957平方米,共有三層,底層有辦公室、浴室、乒乓球室和小型游泳池,二層為室內籃球場,南側有小型舞臺,三層有室內跑道,也可作球賽看臺??傓k公廳也稱容閎堂,1933年建成。建筑采用西方仿古典主義式樣,以赭紅色為主色調。

該樓建筑面積為2,121平方米,共有62間房,造價為131,836.07元,為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筑,是上海交通大學的行政中心。設計師為莊俊,門額上的“總辦公廳”四字為胡漢民所題寫。

工程館為位于上海交通大學北部、新上院和包兆龍圖書館北側的一座建筑,落成于1932年,由張元濟、王清穆、唐文治、蔡元培、陸夢熊等人募資興建,設計者為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工程館是一座現代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筑,外立面為深褐色,突出白色壁柱的豎線條。2004年列入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

樓內的建筑風格也顯得寬闊、大氣。走廊非常的寬闊,在校園教學樓中很少見。

工程館為鋼筋水泥結構建筑,共有二層,平面呈“口”字形,這是中間的天井。

飲水思源為一座鑄有交通大學?;盏募o念碑,位于執信西齋前。最早修建于1933年,現址為1979年重建的復制品。其復制品亦廣泛分布于繼承交通大學的五所學校校園中。

執信西齋前的噴水池中央。紀念碑上方鑄有80齒的交通大學?;?。其基座為水泥制大理石貼面,正面刻有當屆學生陳汝善之父題寫的“飲水思源”,下方刻有“民十九級建贈”,背后刻有1930屆全體116名同學的姓名。

執信西齋是為于校園西側的一座學生宿舍,始建于1929年。初名西新宿舍,為紀念國民革命先驅朱執信而定名為執信西齋。孫科題寫的奠基石

執信西齋始建于1929年8月1日,于1930年1月20日完工,3月28日舉行了落成典禮。為一座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筑,中間高三層、兩翼高二層,總體布局構成U形。磚木結構、外墻紅磚白縫。建筑面積4397平方米,共計臥室152間、可容納304位學生。造價70300兩銀,由校長孫科奠基,設計師為范文照。

執信西齋建成時設施相對其他宿舍較為完備。宿舍為二人間,環境寬敞,并在樓下配有閱報室及交誼室。受到學生歡迎及各界贊譽,落成之時亦受到滬上報章報道。當時的在校生曾在??献姆Q贊。最早入住的1930屆學生更為感謝學校修建宿舍,捐款在執信西齋前修筑飲水思源碑,后成為交大標志紀念物之一。

1932年發生一·二八事變,校長黎照寰為孫中山好友,將執信西齋辟為臨時病房以協助宋慶齡、何香凝建立的國民傷兵醫院。淞滬抗戰期間的十九路軍傷兵多通過虹橋路送入執信西齋救治。 其后一直作為學生宿舍使用,錢學森、江澤民等交大校友均曾在執信西齋居住。學校中心的大草坪操場。交大的食堂已經完全餐廳化。

大禮堂,也稱“文治堂”,建于1949年。該建筑總造價38萬元,建筑面積為2,913平方米,為兩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1947年夏季新文治堂奠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今本完工。該禮堂是學校舉辦會議、演講和文娛活動的主要場所。再次回到大門口的老圖書館,好像有老外在參觀。休息日空無一人的交大校醫院。

在接連參觀了兩所知名大學以后,帶有一絲滿足的心情,離開了交大校園,該去滿足一下我早已“咕咕”叫提抗議的肚子啦。(錢平久圖文)

第二篇:走進上海8名院士

走進上海8名院士

A-A+2013年12月20日09:00東方早報 評論

走進上海8名院士

孫鑫 “我就是一個普通老大爺”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走進孫鑫的辦公室,墻上一幅愛因斯坦像是為數不多的裝飾之一,這是老先生的一位加拿大朋友送的禮物,上面寫著愛因斯坦的名言:I want to know God’s thoughts, the rest are details。(我想了解上帝的想法,其他的都無關緊要)

孫鑫教授專于從事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理論研究,在國內是有機光電子理論研究的學術帶頭人之一。一節指頭長的2B鉛筆、一塊橡皮、一塊用繩子拴在褲腰帶上沒有表帶的卡西歐電子手表——這是孫鑫隨身必帶的三樣東西。

老先生解釋說,這些都是自己幾十年下來養成的習慣,“要解決學術上遇到的困難談何容易,有的問題幾年都拿不下來,但是不能放棄,要一直放在心里,不一定什么時候有想法就得趕緊記下來。”

艱苦樸素大概是老一輩科學家的共通品質。孫鑫的辦公室角落立著一臺小冰箱,上面架一臺微波爐。每天早上老先生就用飯盒把頭一天家里吃剩的飯菜帶到辦公室,用微波爐熱熱當午飯,因為“這樣才不會浪費糧食”。

談到學生對他的愛戴,孫鑫只說:“師生情誼、相互幫助,這是人之常情,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老大爺,千萬不要拔高。”

盡管年事已高,但孫鑫教授依然堅守在三尺講臺。今年他指導了3個本科生和1個研究生的畢業論文,今年暑假上了一門開放課,下個學期他還將接受學院邀請給大一學生上一門“書院新生研討課”。

金力 一位遺傳學家的“中國夢”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的世紀。”1981年,在報刊上讀到我國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的這一“預言”,本打算選擇數學和物理的金力改變了志向,高考進入復旦大學生物學系遺傳學專業,由此結緣進化遺傳學。

“32年過去了,遺傳學發生了很大變化,生命科學出現過很多熱點??吹胶芏嗤瑢W一直在變換方向,我也有好奇,也曾心動,但最終還是決心把進化遺傳學做好。”

2005年,時任中科院副院長陳竺負責籌建中科院與德國馬普學會的合作研究所。金力受邀擔任“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所長一職。金力辭去美國大學教職,攜家全職回國。

按照美國規定,維持綠卡必須保證每年都有一定的在美時間。“我有點煩了,就決定把綠卡交上去。”金力的舉動讓美方感到非常驚詫,說從來沒有人這么干過。

擔任“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所長的五年間,金力迎來了作為科研管理者的第一個事業高峰。

在金力看來,“作為一個遺傳學家,除了自己的科學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去思考整個遺傳學和生物學的發展。”2007年,金力出任復旦大學副校長,將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傾注于高等教育。“從事科學研究,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而教育可以培養更多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家比科學家更重要。”金力希望自己的生命曲譜能夠更加豐富。

陳恕行 恩師谷超豪影響我一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

陳恕行教授的授業恩師是去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谷超豪院士。“谷先生話不多,但治學非常嚴謹,對學生也關懷備至。”陳教授回憶道。恩師的點滴行為在陳教授心中扎下了根,待到陳教授自己為師,他同樣以一種不倦、嚴謹的精神教育、感染著后輩學子。

陳恕行教授年逾花甲仍堅持給本科生開課,奮戰在教學第一線。對于自己的研究生,陳教授更是嚴格要求,悉心指導,給學生留下了“嚴師慈父”的形象。“數學學院一直一來都有‘研究討論班’的傳統,學生需要在討論班上作報告。”陳教授的學生石偉說。

陳教授除了要求學生踏實夯基礎之外,還很重視學生研究意識的培養,“我現在帶的幾個學生可以說都很用功,但是研究意識、創新意識還有所欠缺,這個欠缺其實就是我們與國際頂尖水平的差距。”陳教授嚴肅地說道。

在學習上的嚴格督導并不影響陳恕行教授在學生心中的親切形象。“以前有位師兄在申請住宿時遇到了問題,是陳教授出面協調解決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研究,陳教授竭盡自己所能為學生創造完備的研究條件……”石偉回憶起這一樁樁“愛舉”,語氣中盡是對恩師的敬慕與愛戴。

聽完記者轉述這些“愛舉”,陳教授只是爽朗一笑:“其實都是些小事,以前沒網絡、電話的時候,我還常常去學生宿舍找他們,談談學習,拉拉家常;現在聯系方便了,作為導師自然要盡力相幫。”

丁奎嶺 科學研究應優雅有深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丁奎嶺在2013年滬上新增的8名院士中是最年輕的一位,今年僅47歲。他是河南人,1990年博士畢業后,有6年大學任教和2年海外研究經歷。在上海有機所老所長林國強院士的舉薦下,丁奎嶺1998年底“海歸”。

丁奎嶺2000年和2003年分別入選上海市“啟明星”計劃和“啟明星跟蹤”計劃,拿到滬上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并深受這項人才計劃的激勵,獲得了2002年度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于2009年成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同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去年,丁奎嶺還成為“啟明星”聯誼會理事長。

對于青年人才的培養,丁奎嶺自豪的是:全所現有“青年千人計劃”人選12名,這一規模幾乎與很多著名高校相當。與通常20%~30%的中標率相比,有機所幾乎是推一個中一個,“有的青年人才還很快得到了‘青年973’項目支持”。

丁奎嶺一直強調科研的原創性。在他看來,沒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作為支撐,很難實現真正的高技術創新,高水平的成果轉移轉化就更無從談起。“上海有機所的‘三個重大突破’都十分強調基礎研究原創性成果的進一步延伸。”

“好的科學研究是優雅而又有深度的,絕非跟風和盲從。”丁奎嶺特別強調,“它能融合多領域、多學科優勢,打破核心技術壁壘,經受市場考驗,引領新的產業趨勢,實現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突破。而這也正是上海有機所基礎研究的職責所在。”

韓斌 破解水稻基因的“種稻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從浙江富陽到海南島,韓斌每年都要去試驗田 “割稻”。當選中科院院士前夕,韓斌赴新德里大學參加第11屆“國際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大會”。大會當天,面對會場內四五百名各國同行 (其中八成是印度專家),他作報告稱: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國而非印度。

根據他對水稻基因組的追根溯源,野生水稻從喜馬拉雅山腳下開始接受人工馴化,并逐步進化傳播,從中國轉入印度??茖W家們不能不承認他是對的,因為能夠推翻此說的基因證據并未找到。報告結尾時,他笑言,希望明年在美國辦會時也能打通簽證的“綠色通道”。

韓斌原是留英研究植物微生物學的。1998年,正值中國水稻基因組測序計劃起步階段,他受洪國藩院士邀約,回到中科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工作至今。根據國際合作計劃,中、日、韓、美、法、印等10個國家和地區,分工為水稻12條染色體上的4萬多個基因測序。2002年,他的研究組在國際上率先完成水稻4號染色體的精確測序和分析。這項成果被譽為 “沖過水稻基因組研究終點線”的里程碑,并被《科學》雜志評為2002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中國人對水稻基因規律的成功解碼,不僅早于美國、印度,還比全部水稻染色體完成基因測序的節點早了約3年。韓斌始終在水稻基因的萬千變化中尋找答案——什么基因控制著什么性狀?如何將人類糧食最需要的“高富帥”基因遺傳下去,育出最優稻種?

夏照帆 讓燒傷患者重新美起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燒傷外科主任

當選工程院院士前夕,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燒傷外科主任夏照帆如同往常一樣,為治療、科研和教學奔忙。

燒傷使許多患者面目全非,令人望而生畏,搶救大面積燒傷患者時,不但工作強度大、技術難度高,而且各種異味很重。作為一名女性,是什么力量使夏照帆在眾多的醫學專業中選擇了“燒傷”?

1976年大學畢業前,夏照帆到湖南某煤礦醫院實習,當地一煤礦發生瓦斯爆炸引發大火,一名17歲的女孩燒傷面積達70%以上。她晝夜守在病房,一邊向老醫師取經,一邊向書本學習,終于把姑娘從死亡線拉了回來。這也堅定了她在燒傷外科干出一番事業的決心。

“在其他外科,患者都是帶著痛苦進來,治療痊愈康復,愉快地回家;而在燒傷科,患者也是帶著痛苦進來,但手術成功、創面愈合后,仍有很多人帶著疤痕和殘障,愁眉苦臉地回家。”夏照帆常給她的團隊指出燒傷患者的特殊性。正是帶著這樣的“讓患者美起來、笑起來”的醫者之心,她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

一、

二、三等獎在內的16項國家及省部級科技獎勵。

2005年“麥莎”臺風襲擊上海的那天,118位在臺風中參加抗災的工人和干部因化學燒傷被緊急送往長海醫院,夏照帆帶領她的團隊在兩三個小時就將這批患者基本處理和安置完畢。2008年上海市842公交車爆燃,十多位市民嚴重燒傷被緊急送往長海醫院,她的團隊又嘔心瀝血幾十個日夜……

丁文江 把鎂的個性變得更“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16歲的丁文江,僅僅讀了一年初中,就隨著數以千萬計的知識青年來到了距上海千里之遙的江西偏僻小山村,開始了務農的生活。6年后,他學會了種田,也首次在當地發展了用化肥種水稻、用農藥來滅蟲等工作。

1975年,他被推薦到上海交大鑄造工藝與裝備專業學習;1978年,他考取了研究生,從此他進入了輕合金的世界;畢業后,他留在了上海交大工作,開始了長期而專注的高性能輕合金材料與加工技術的研究生涯,并先后創建了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鎂材料應用研究工程中心。

“材料就是有用的物質,材料研究如果不是瞄準應用,就不能算是在研究材料。”丁文江取材中國稀土,發明了一種兼具高強度和高韌性的鑄造鎂合金,應用到汽車輪轂等,又想方設法讓“不穩定”的鎂合金不再“活躍”,實現多種上天入地裝備重要部件的精密成型。100多項發明專利,丁文江把鎂的個性變得更“美”。

近五年來,科研成果實現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累計產值達5億元,丁文江教授作為團隊帶頭人,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鎂合金研究的發展。

“成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和活力的鎂合金研究團隊和高性能鎂合金制品的研發基地是我一生的夢想。”丁文江說。

他喜歡閱讀,涉足甚廣,善于總結,每次他讀到好書,均會把自己的心得跟青年骨干交流。他多次向同事們談起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寫的《鈍感力》一書,他說,做人、做學問都要具備一些鈍感力才行,“鈍感”就是學會包容、吸收、容忍與平淡,往往成大事者多是不“斤斤計較”者。

他經常與同事們說,“追求物質利益是人的本性,我們不能抹殺人的本性,但做科研工作還是要有一點安貧樂道的精神”,他的這些話對于他身邊的青年教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俞建勇 見證紡織科技由弱轉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

從1981年在東華大學(時名華東紡織工學院)就讀紡織材料專業算起,今年49歲的俞建勇跟紡織材料打交道已經32年了。

在紡織材料領域的教學與科研經歷中,俞建勇取得了豐碩成果: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3項;發表SCI論文132篇,EI論文41篇;授權發明專利74項;2011年獲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首屆中國紡織學術大獎……

說起與紡織科學結緣,俞建勇感慨不已。“真正接觸紡織是在大學。我之所以學習與從事紡織專業并一直堅持至今,就是始終有一個信念: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見證中國紡織科技的由弱轉強?,F在想來,這可能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責任。”俞建勇說。

俞建勇說自己最看重“崗位責任”。身為分管科研和學科建設的副校長,他倡導立足國家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弘揚東華大學產學研用結合的辦學傳統,承擔社會責任。身為大學教師,他堅持給學生上專業課,帶教碩士生和博士生;堅持潛心研究,深入課題,親力親為。

從2005年起,俞建勇擔任東華大學現代紡織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院是整合東華大學紡織相關學科力量的研究平臺,旨在推動紡織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是研究院的一大特色,研究院的創新團隊中集聚了多學科的優秀人才。

在推進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俞建勇認為大學是創新的支撐體系,而不是簡單的供給體系。他總是提醒企業,要在注重技術創新的同時,高度重視經營管理與之相匹配。他經常深入企業,彼此坦誠溝通,越來越多企業管理者逐漸接受了他的觀點,并成了他的好朋友,他們發出感嘆:“跟俞教授合作項目讓人放心。”

本組稿件 早報記者 韓曉蓉 實習生 程蘇紅 通訊員 史文博 邱登梅

上一頁12下一頁

第三篇:走進社區 走進生活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朝 陽 二 小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以"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大領域為依托,同時跨越四大領域的界線,迫求活動內容的綜合性。本學期我校

三、四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將以“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為主要實施內容,以“走近社區、走近生活”為綜合主題,在課程內容的開發過程中力圖以綜合主題的方式,將研究性學習滲透于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實現四大領域課程內容的整合。。

一、基本理念

走進社區與走進生活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 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

〈一〉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空間。學校不等同于教育,聽課不等同于學習.設置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目的就在于把學生的發展置于比課堂、比學校生活更廣大的社會背景中,把學生的學習場所從學校拓展到社區乃至整個社會,改變學生單一的學習方式,使課堂知識學習和社會體驗學習結合起來.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形成 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和健康充實的生活態度,增強學生對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走入社會生活,獲得生存體驗。學生需要認知為主的學習,也需要體驗為主的學習.有效實施社會實踐的關鍵,是讓學生自主而創造性地走入社會,參與實踐活動并由此獲得深刻的生存體驗,是要加強學校與社會、教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掘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資源,使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充實、更有趣、更有意義和富有創造性。

二、課程目標

“走近社區、走近生活”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方向,更為注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服務意識、公民責任感及創新精神的培養。 根據新課程改革實施綱要中有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結合

三、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校把三四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目標定為:

1、開闊眼界,初步獲得生活體會、經驗,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勞動技術、社區服務方面的常識。

2、在指導人員的幫助下進行自主、有效的實踐和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基本生活和活動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能力。

3、關心他人與社會,遵守社會規范和公德,關愛自然,逐步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4、獲得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5、初步掌握信息資料的了解、搜集、分析、處理的方法,能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成果與收獲。

三、課程內容

根據本社區地區資源情況,結合本校學生生活經驗與實際情況,綜合實踐活動“走近社區、走近生活” 設置以下五大方面的實施內容。

1、走進社區,走進生活

(1)初步了解社區的基本活動,逐步熟悉社區中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場所、基礎設施和組織機構。

(2)樂于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體驗勞動的可貴與創造的喜悅,學會一種本領,如:洗衣做飯、采購物品、合理消費等。

(3) 對社區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物產特色、民間風俗和傳統節日有所了解,并萌發 對家鄉的關愛之情。

2、服務社區,美化社區

(1)愿意為社區建設和發展服務,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和責任心,體驗服務的充實與愉悅。

(2)關心社區中的重大活動和社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嘗試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從中獲得積極的感受。

(3)自覺維護社區形象、珍惜環境 。留心觀察身邊的環境,初步領悟環境對人的影響以及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了解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我國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增強環境保護的緊迫感;具備初步的環境保護常識與技能,能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環保中的→些實際問題;逐步學會從身邊的生活小事做起,養成保護與珍惜環境的習慣,大膽暢想并描繪心目中的理想社區,并動手裝飾自己的小天地。

四、綜合實踐活動具體設計與安排:

“走進社區、走進生活”實踐活動根據本課程的目標進行設計, 考慮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走出課堂、參與和體驗社會生活的機會, 為學生提供更寬廣的學習與發展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實際鍛煉。同時兼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特別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學生生存體驗的獲得與增進,有助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本學期初步安排為:

九、十月份:

1、學生走進網絡教室,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計算機、熟悉鍵盤、鼠標,學習利用網絡收集信息,下載有關內容,繪制簡單的圖表,輸入文字。運用網絡、圖書館查找有關社區組成、社區設施、社區功能、社區資源開發等方面的信息資料,形成對社區的理論性認識。

2、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社區,對社區的公共設施(公共廁所、IC電話亭、停車棚)、服務設施(學校、醫院、商店、銀行、服務機構)、環境設施等問題進行咨詢、訪問,形成對社區的表象認識。邀請社區相關人員,接受咨詢。調查訪問社區人員,如向居委會老奶奶了解社區家庭構成情況,向醫院院長詢問本社區人口健康狀況、流動人口的健康問題,向學校校長咨詢每年入學情況、學生的家庭教育狀況,向警察叔叔調查社區內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以及相應的管理措施、家庭擁有摩托車、自行車的數量,向服務機構調查本社區人口就業狀況及失業人口再就業問題。初步了解家鄉生活習俗和文化,如:研究中國姓氏的來源、姓名的來歷、研究廣告用語、研究社區文字的規范化。

3、根據查找資料及本社區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開展“我想對您說------”的活動。學生對有關社區問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方面,教師對學生進行民意測驗,分析匯總測驗數據,列出學生最感興趣的社區問題。教師適當列出一些有研究價值的主題,如:我是社區小主人、社區生活垃圾的處理和回收、家庭減廢大行動。

學會一種本領,體驗生活??梢猿浞珠_發家庭資源,請父母、爺奶做為顧問,學校統一開展“我能行”的展示活動,以演示、表演、談體會交流自己的實踐感悟。

11-12月份:

開展“我是社區小主人”主題性綜合實踐活動,走進生活,描繪社區。包括以下兩項內容:

1、“我是小小美容師”。就上一階段提出的社區急待改進的方面或感興趣的方面進行探究性的學習研究。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資料,了解環境與人的密切關系,進一步了解社區的環境狀況、文化習俗和公共設施等。其中三年級主要有老師根據學生民意測驗的情況有選擇地集中指導進行,四年級由扶到放主要開展自主性小課題研究學習活動。學生根據社區現象的初步分析,針對社區內的服務設施、社區環境、家庭狀況,自主結合,自定課題,成立研究性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制訂研究計劃,分配研究任務,通過調查、訪問、實地考察、攝影解說等方式開展活動,交流匯報。如:名字趣談、規范文字、關于白色污染、我把廢物當個寶等。在實踐中增強環保意識,獲得一種成就感、快樂感。

2、“我是小小設計師”。通過上網瀏覽查尋有關合理化社區的文字與音像資料,自行設計并交流心中理想的社區是怎樣的,可以是某一項設施,如“我心目中的電話亭”,可以自己的小天地,可以是自己的教室、學校,也可以是整個社區,評選“最佳創造”。三年級學生可以從小處入手,通過繪畫、小報、寫話等形式展示一項設施或景物、發揮集體的智慧美化自己的教室,四年級學生可采用繪畫、自制模型、寫標語、小品、演講等方式展示設想,為建設一個美好的社區而作出努力。

一月份:

對整個活動階段作總結,寫活動感想,進行演講,談收獲,并確定寒假活動方案。

五、課程實施的策略:

1、提前準備。全面考察、了解活動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條件,確定參觀、訪問、服 務、實踐等活動的對象、時間和地點,與參觀、訪問的對象(人或機構〉取得聯系,共同商議活動如何進行。

2、擬定方案。由師生及其他有關人員共同擬定實施方案或計劃。方案案內容包括:主 題、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具體步驟、組織形式、活動方式和必要的活動設備以及活動的評價形式等。

3、實施活動。師生走出課堂進入活動場地進行實踐活動。教師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 主體性,又要及時了解學生活動的進展情況,做好組織和引導工作,還要注意與家庭、社 區保持密切聯系,活動如果沒有家長、社區的大力支持,是很難取得預期成效的。

4、交流總結。學生把自己成小組在活動中的收獲匯集、整理成各種形式:扮成果,并 通過多種方式表達、交流和評價。教師則關注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及時準確地給予肯定和鼓勵。

六、課程實施

1、課時:實行彈性課時制,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安排。保證每周三課時的活動量。原則上同一級部愛派在同一時間進行,便于上大課,進行統一的指導和展示,采用集中和分散使用相結合的方法。隔周五的中午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老師碰頭,交流前期活動所得及實際問題,安排下兩周的活動內容。

2、課型:主要包括方案設計型、知識普及型、實踐活動型、專題研討型、成果交流型等。

3、師資:

教師觀念的轉變和實質上的重視是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實施成功的基本保證。如果沒有教師實質上的支持,社會生活這一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就會枯竭,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將流于形式。

1、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認識到自己的主要職責在于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定的教 育情景、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把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強迫學生或把學生束縛在書本、課堂的圈子里。

2、教師在實施本課程的過程中要善于發掘各種教育資源,重視積累相關資料,不僅 能根據課程實施指南執行課程,而且能結合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開發和設計課程。

3、教師不僅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而且要具備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做好學校與家庭、 社會,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教學等方面的協調工作,善于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支持本課 程的實施。

4、教師應具有探究、奉獻精神,積極參與本課程的研究探索工作,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吸納新知識、改善 能力結構,把握本課程的特點,提高自身素質。我校有校長、教導主任、電教組長、大隊輔導員、衛生保健老師作為智囊團,有擔任語文、數學、科學老師擔任專任指導老師,鼓勵其他教師參與實踐活動,做臨時的指導,對積極參與者給予一定的精神和適當的物質鼓勵。

5、作好宣傳,讓廣大家長和社會人士了解、關心和支持綜合實踐活動這一新的課程,聘請部分家委會、社區專業人員參與協作到活動中來。

七、課程評價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同樣需要進行評價,但評價的重點在于學生是否積極參加、親歷活動與實踐,在于學生是否在活動中形成積極體驗、獲得真實感受并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而不在于學生掌握了多少具體知識。

〈一〉關于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評價的基本建議

1、評價要有所側重。完整的課程評價應包括對學生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 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本課程在全面評價學生的基礎上,尤為注重對學生綜合應用知識于 實踐的能力、社會參與意識和能力、社會責任感、服務社會的態度、精神與能力進行評價, 不強調記住了多少系統知識與具體技能。

2、評價要貫穿活動的全過程。本課程不排除終結性評價,但更強調把評價貫穿在整 個活動中,活動最后的成果可以作為評價時的參考依據,但主要依據應來自活動過程中學 生的策劃、參與、組織、體驗、表現、感悟的情況。教師應明確認識到,評價是整個活動 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完全是在結束這門課程時另外進行的工作。

3、強調學生參與評價。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同時也是評價的主體。本課程十分重 視讓學生主動對自己和其他同學的活動經歷做出評價,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 和別人,使評價過程本身也成為學生學習、體驗、發展的過程。

4、重視評價的激勵功能。本課程評價主要不是為了給學生下結論、分等級,而是為 了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豐富學生的生存體驗,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施展個性和才能。教師應營造鼓勵學生積極進取的評價氛圍,使學生樂于投入到活動中學習,只要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即使結果不理想,也不應得到否定性的、傷害其自尊心的評價。

〈二〉評價方式的具體方式

1、自評和他評相結合。具體方式有自我闡述與評定、其他同學推舉與評說等。

2、日常觀察與活動成果展示相結合。具體方式有:觀察記錄、活動表演、調查報告、 成果展示等。

3、教師評價與家長、杜區有關人員的評價相結合。具體方式有檔案袋、評語、活 動記錄、其他人〈包括家長和社區有關人士〉推舉與評說等。

2003年9月

自己摘錄了兩首詩歌 想看的就看 不想看下載完成后刪除就可以

書香

記憶搓著遺風麻繩 一間書院源遠流長 門檻脫漆煥然一新

我正襟危坐,做個乖巧的學生 聆聽你吟詩作賦,講課授經

泛黃的詩書依舊在 搗石的身影依舊在 拉犁的耕牛依舊在

風流人物何處,大江東去浪淘盡 也沒能留住往日的那些光陰

流放一段歷史,流放 唐的風雨到宋的浮沉

如畫江山,如潮風水,如歌流鶯

那些興亡誰能說得清 就像長滿青苔的墨池

終究載不動一葉輕舟,萬丈愁情

又見你時,看你吟嘯仗劍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羽扇綸巾 一夢江湖歸去,燈火夜微明 聽你授書講學,看你著詩立傳 在漂白的時空里,呼吸書香滿襟

風云聚散緣深緣淺

風云聚散緣深緣淺 匆匆的腳步,忙忙碌碌 驚擾休憩的蝴蝶,翩翩起舞

不遠處那車水川流 激起一團團的風霧 風起四海流 輾轉逐云秀 風聚云攏共一畫軸 電閃雷鳴聲光伴奏 風得過,云且過 歲月就這樣任風云蹉跎 風不休,云停留 離別亦是一場悲與愁 匆匆的腳步,來來回回 恍如跨進那青蔥歲月的時空

一步深,一步淺 嬉笑怒罵化作那南柯夢幻

一步疾,一步緩 風經云走引發那滄黎護忠

風吹葉凋零散飛 云過沙土寒生淚 風的征途在天空 向往登上云霄巔峰 在高空、低空刮起冽冽寒風 吶喊悲歌響徹在征程中 云的歸宿為大地

在山川、湖?;\罩漫漫霧汽 只為安逸守望在自己的一方歸屬地

風息聲,云留痕 一淚秋雨挽相送 吹響另一生命的征程

第四篇:“走進管理,走進鄱陽”策劃書

“走進管理,走進鄱陽” 策劃書 活動名稱:走進管理,走進鄱陽

活動背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江西省實現科學發展、進位趕

超、綠色崛起的重要發展戰略,為響應團省委要求,我校將以鄱陽湖為主題舉辦第八屆社團文化藝術節 活動目的:1.擴大協會的影響力,加深學生對管理協會的了解,并

促進本協會的進一步發展

2.讓全校學生對鄱陽湖有個基本的了解,加深全校學生的環保意識

3.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擴大知識面

活動主題:管理, 鄱陽 ,環保

活動對象:在校全體師生

活動時間:2010年11月17號

活動地點:星星食堂對面

主辦單位:管理協會

活動流程:

1、前期準備

(1)召開干部會議,安排各項工作,準備好各種活動

材料設備

(2)做好宣傳工作,張貼海報掛橫幅,盡可能做到每

位在校師生知曉

2、活動開展

(1)提供一塊宣傳板,寫上一些有關鄱陽湖的介紹并

展示一些照片,留一部分空白讓路人用速寫紙就

對如何保護鄱陽寫幾句話

(2)準備有關管理的小問題,將其分成易、中、難,

將這三類題分別放入3個盒子,供路人回答。路

人只能從易到難答題,答對易的送個小東西(如

書簽)再回答對中的送棒棒糖,再回答對的話就

送支筆

(3)登記獲獎者信息并頒發獎品

3、活動結束

(1)外聯部搬桌子椅子等,其他部門打掃場地

(2)召開小型會議就這次活動做總結

活動安排:(1)外聯部布置場地,張貼海報、掛橫幅

(2)宣傳部制作宣傳板和海報

(3)辦公室制作答題盒以及準備題目集

(4)策劃部制作策劃書

(5)聯絡部準備獎品

(6)其他部門協助活動順利開展

經費預算:紅紙:0.5*2=1元

信紙:1*1=1元

獎品:50元

總計:52元

活動結束: 在活動結束之后,即時召開全體總結大會。各部門要認

真剖析本部在此活動中的不足 ,為本協會以后的活動

提供經驗和教訓。各部門要以書面的形式將總結交至

辦公室留作檔案

管理協會

二0一0年十月十七日

第五篇:走進劉莊,走進史來賀

三、走進劉莊,走近史來賀

----我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參觀史來賀紀念館

史來賀,河南省新鄉市劉莊村原黨委書記,全國著名勞動模范。他以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與滿腔熱情幫助群眾樹立起戰勝貧困的信心。他運用新掌握的領導科學和管理知識,帶領劉莊形成了以農促工、以工建農、農工商并舉的商品經濟的新格局。為了使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同學們了解史來賀的事跡,2010年11月7日下午,新鄉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組織部分骨干同學在團委老師的帶領下乘坐公交車前往劉莊參觀學習。

11月7日下午1:00,同學們在我校東門62路車站牌集合完畢,并于2:30左右到達劉莊,來到了史來賀紀念館,在紀念館講解員的帶領和解說下,志愿者們通過展廳中的照片和紀念品對史來賀的生平以及劉莊的發展史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并認真做了筆記。1952年12月,年僅21歲的史來賀當選為劉莊村黨支部書記,挑起了帶領全村人治窮致富的重擔。從任村支書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黨走,拔掉窮根,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從1953年開始,史來賀帶領劉莊人車推、肩挑、人抬,起崗填溝,拉沙蓋堿,用了整整20年,把劉莊周圍750多塊凹凸不平的“鹽堿洼”、“蛤蟆窩”荒地改造成了現代化農業園區。他潛心研究棉花種植經驗,使皮棉平均畝產量達到當時全國平均產量的3倍,劉莊也因此一躍成為全國的先進典型。隨后,史來賀帶領劉莊人興辦起畜牧場,成為劉莊發展商品經濟的突破口。為了讓劉莊群眾富起來,史來賀又向工業挺進,興辦起機械廠。接著,史來賀帶領劉莊人又陸續建起了食品廠、造紙廠、淀粉廠等。劉莊村辦企業的發展,既有效地解決了剩余勞動力問題,也為集體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富。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大地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他領導的村莊始終高舉著社會主義旗幟,走在全國農業戰線的前列。

展廳參觀完畢后,大家有秩序地登上觀景臺觀看劉莊全貌,充分感受到了劉莊的發展帶給人們的震撼。感受過史來賀的先進事跡和劉莊的發展史之后,同學們又深入村莊,參觀村民居住的別墅,發現劉莊的現代化程度讓我們吃驚不已,進而感慨萬千。劉莊新村別墅是集農村特色與城市化生活為一體的現代化建筑,是集樓宇、辦公、消防、通訊、保安自動化系統為一體的全方位現代化農民公寓,豪華中不失樸實,美觀大方,舒適方便,結實耐用。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無不感受到劉莊村民的那種向心力與凝聚力,無不感受到劉莊人的團結一致,共同奮進。劉莊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充分顯示了黨組織的凝聚力,社會主義集體的吸引力,政治工作的激發力,黨員干部的帶動力,科學技術的生產力。我想這就是劉莊發展的核心力量吧!

這次劉莊之行,不僅使我們了解了史來賀的先進事跡,感受到了新農村的發展面貌,更感受到了團結的力量和重要性,增強了骨干們的團隊協作意識。

——校青年志愿協會 2011年11月8日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topsolid家具教程下一篇:幼兒園6月工作計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