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古代戰爭與文化

2022-11-27

第一篇:中國古代戰爭與文化

古代中國戰爭全集

古代中國戰爭全集 之一

原始社會與夏、商朝戰爭

一、原始時期

年表

約公元前30世紀 神農氏攻斧燧氏之戰

約公元前26世紀 黃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戰

約公元前26世紀

阪泉之戰

約公元前26世紀 涿鹿之戰

約公元前25世紀 顓頊與共工之戰

約公元前24世紀 帝嚳攻共工之戰

約公元前23世紀 堯攻驩兜丹水之戰

約公元前22世紀 舜攻三苗之戰

約公元前22世紀 禹攻共工之戰

約公元前22世紀 禹攻三苗之戰

1.神農氏攻斧燧氏之戰

相傳神農氏時期(約公元前30世紀),神農氏部落進攻斧燧氏部落的作戰。

一百

六、七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即生活于中國大地上。至今約五千年前,在以黃河、長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形成若干部族集團。神農氏是古夷人部族集團的一個部落,生活于今河南東南部,以農業生產為主,已在冶陶手工業及交換市場。為開拓生產、生活空間,逐漸向東北民展,與生活在今山東西南部的另一古夷人部落斧燧(或稱補燧)氏,發生利害矛盾,引起沖突。斧燧氏部落不肯屈服。神逐氏遂北上進攻斧燧氏,將其擊敗、兼并。隨后,神農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陽地區遷移至今山東曲阜一帶。附近各部落自動歸附,組成部落聯盟。此戰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記載的第一次作戰行動。

2.黃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戰

相傳黃帝時期(約公元26世紀),黃帝率領本部落聯盟武裝在中原地區征服其他部族的戰爭。

一百

六、七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即生活于中國大地上。至今約萬年時,先民足跡已北達黑龍江,南至珠江流域。通過各氏族、部落的增殖、分化及相互通婚、聯盟、戰爭及遷徙,至今約五千年前,在以黃河、長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形成若干部落集團。姜姓古羌人集團生活于今關中、豫西及晉南;古戎人集團生活于今豫中、豫北及冀南;古夷人集團生活于江、淮之間及山東;古苗蠻人集團生活于江、漢之間及豫南等地,相繼進入軍事民主制時代。以黃帝為首的軒轅氏部族迅速強大起來,形成包括姬姓12部落的聯盟。對內嚴密社會組織,對外加強武力開拓,對不肯歸附的部族經常進行攻戰。周邊較小的氏族、部落,或被征服而加盟,或被驅逐而遠走。黃帝逐漸成為一個較大部落的聯盟領袖。專用于戰斗的兵器,已從生產工具中分化出來,有了石矛、石鉞、石戈、石殳及弓箭等。部族勇士組成的營衛隊已形成,平時保衛首領,戰時即為骨干。當時比較強大的還有炎帝部落聯盟,不服黃帝號令。黃帝遂攻炎帝于阪泉之野(今河

北涿鹿東南,一說今山西運城解池附近),經過多次激烈戰斗重又解仇結盟。風姓古夷人集團,此際已繁衍分化為以少昊及蚩尤為首領的兩大部落聯盟。蚩尤部落聯盟,史稱“九黎”,善制后器,戰斗兇猛,曾征服二十余部落,控制了今蘇、魯、豫交界地區,積極向西、北擴展。黃帝于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東南涿鹿山一帶,一說今河北涿州,還有他說)擒殺蚩尤。少昊與黃帝結盟,聽從黃帝號令。黃帝在泰山舉行了聯盟大會,古苗蠻人部亦有參加。“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

點評:從此黃帝英明遠播,“東至于海”,“西至空桐”(今青海固原,一說甘肅高臺),“北逐葷粥”后至釜山(今河北懷來),“南至于江”此后一些不同血緣、文化的古羌、戎、夷、苗蠻部族加速了融合,為華夏族及華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涿鹿之戰

相傳黃帝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在黃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戰中,黃帝、炎帝兩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聯盟,在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東南涿鹿山一帶,一說今河北涿州,還有他說)的作戰。

黃帝戰勝炎帝(參見阪泉之戰)在中原地區初步取得領導地時.活動于今河北南部及山東等地的以蚩尤和少昊為首的兩個部落聯盟,逐漸發展壯大。蚩尤部落聯盟,相傳由81個氏族和9個部族組成,史稱“九黎”。為爭奪生存空間和領導地位,它不斷向中原地區擴展,與主要活動于黃河以北的炎帝部落聯盟首先發生沖突,并將其擊敗。炎帝向黃帝求援。炎、黃兩大部落聯盟,遂聯合起來共同與蚩尤部落聯盟進行斗爭。經多次作戰,最后在涿鹿之野展開決戰。蚩尤戰敗被殺。九黎殘余一部退向南方,一部歸并于少昊部落聯盟。此后,黃帝繼續進行征服中原各族的作戰,“凡五十二戰而天下咸服”。

點評:黃帝在中原地區的領導地位得以確立,加速了各部族的融合,為華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黃帝則被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4.顓頊與共工之戰

相傳帝顓頊時期(約公元前25世紀),顓頊部落聯盟與共工部落聯盟在中原地區(今河南北部)的作戰。

原始社會晚期,相傳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繼黃帝為該部落聯盟首領。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正處黃河(約當今衛河)東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九有(即九州)黃河中游河西地區(約在今河南輝縣境),在顓頊部落聯盟的上流。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百姓。共工率領部落聯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沖毀東岸河堤,殃及下流顓頊部落聯盟。兩部

落聯盟發生沖突,在中原地區展開大戰。顓頊終于擊敗共工。

5.帝嚳攻共工之戰

相傳帝嚳時期(約公元前24世紀),帝嚳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約今河南輝縣境)的作戰。

原始社會晚期,黃帝之后,黃帝族部落聯盟生活在中原東部高辛(今山東南部地區)一帶。相傳黃帝曾孫帝嚳號高辛氏,繼顓頊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炎帝族的一個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居其上流黃河西岸(約今河南輝縣境),經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嚳管轄。帝嚳遂進攻共工氏,將其一舉擊敗。此戰,給共工氏以沉重打擊,鞏固了帝嚳及其部族的領導地位。

6.堯攻驩兜丹水之戰

相傳帝堯時期(約公元前23世紀),帝堯部落聯盟在丹水(今丹江,陜西南部、河南西部)流域進攻驩兜三苗部落聯盟的作戰。

原始社會晚期,堯成為中原部落聯盟首領。帝堯名放勛,因其曾為陶唐氏首領又稱唐堯,初居冀方(今河北唐縣境),后遷晉陽(今山西太原),再遷平陽(今山西臨汾)。他領導的部落聯盟,在當時有較高的文明程度和較強的力量。三苗族中一支以修蛇為圖騰的部落聯盟,生活在丹水流域,首領為驩兜。它日益強大,經常侵擾中原。堯率中原部落聯盟向其進攻,在丹水岸邊與之大戰,終于擊敗驩兜,迫使三苗求和。堯將驩兜及其部族驅趕到崇山(今河南登封嵩山)一帶,緩解了矛盾沖突。

7.舜攻三苗之戰

相傳帝舜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帝舜部落聯盟在江漢地區進攻三苗部落聯盟的作戰。

原始社會晚期,舜繼堯位,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帝舜姓姚,名重華,因其曾為有虞氏首領,又稱虞舜,相傳是顓頊七世孫。三苗部落聯盟逐漸南移于江、漢一帶,發展迅速,日益強大,常和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發生沖突。舜遂率本部落聯盟進攻三苗。經過激烈作戰,將三苗擊敗。為防再發生沖突,又把三苗遷徙到偏遠的三危(今甘肅敦煌東南,還有今四川、云南等說)。但其相當部分退至南方地區。

8.禹攻共工之戰

相傳帝舜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北黃河附近)的作戰。

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南部),舜為首領。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并為治水發生沖突。于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并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

9.禹攻三苗之戰

相傳帝禹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

帝禹部落聯盟進攻三苗部落聯盟(今湖北、湖南、江西交界一帶)的作戰。

帝禹姓姒,名文命,繼舜成為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生活在南方的一些三苗(又稱有苗氏,或苗民)部落再度發展起來,侵擾中原。禹率部落聯盟進攻三苗。戰前,禹率眾誓師,宣布三苗“敢行稱亂”(《墨子·兼愛下》引禹誓)的罪行,以激勵士氣,然后與三苗進行決戰,大敗三苗。三苗部落從此逐漸衰落。

二、夏、商時期的戰爭

夏商時期戰爭年表

(約前21世紀—前1057年)

相傳帝禹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 夏禹攻有扈氏甘之戰

夏王啟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 夏啟攻益之戰

夏王啟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 甘之戰

夏王啟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 夏啟攻河西之戰

夏王仲康時期(約公元前20世紀) 夏胤攻羲氏和氏之戰

夏王相時期(約公元前20世紀) 夏相攻東夷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 夏少康復國之戰

夏王相時期(約公元前20世紀中后期) 澆滅相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后期) 夏少康滅澆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后期) 夏季杼滅豷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后期) 夏伯靡滅寒浞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后期) 夏季杼攻東夷之戰

夏王槐時期(約公元前18世紀) 洛伯與河伯之戰

夏王芒時期(約公元前17世紀) 商上甲微滅有易氏之戰

夏王不降時期(約公元前17世紀) 夏不降攻九苑之戰

夏王桀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 夏桀攻有施氏之戰

夏王桀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 夏桀攻有緡氏之戰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滅夏的戰爭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葛之戰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韋顧之戰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昆吾之戰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 鳴條之戰

商王中丁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 商中丁攻藍夷之戰

商王河亶甲時期(約公元前14世紀) 商河亶甲攻藍夷班方之戰

商王陽甲時期(約公元前14世紀末) 商陽甲西征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周邊各國的戰爭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甫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沚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周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巴方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下危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武丁攻宙方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缶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子方攻基攻缶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亙方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荊楚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歸、傭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虎方之戰

商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對西北游牧民族的戰爭

商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土之戰

商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洋方之戰

商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羌方之戰

商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北羌之戰

商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龍方之戰

商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震攻鬼方之戰

商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 商武丁攻人方之戰

商王廩辛、康丁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 廩辛、康丁攻危方之戰

商王廩辛、康丁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 廩辛、康丁抗擊羌方之戰

商王武乙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 商武乙攻召方之戰

商王武乙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 商武乙攻人方之戰

商王武乙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 周季歷攻西落鬼戎之戰

商王武乙二十四年(約公元前12世紀) 周季歷滅程之戰

商王文丁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 周季歷攻燕京戎之戰

商王文丁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 周季歷攻余無戎之戰

商王文丁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 周季歷攻始呼戎之戰

商王文丁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 周季歷攻翳徒戎之戰

商王帝乙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 周文王攻商之戰

商王帝乙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 商帝乙攻人方之戰

商王帝乙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 商帝乙帝辛攻盂方之戰

商王帝辛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 商帝辛攻東夷之戰

商代末年(約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 周滅商的戰爭

商王帝辛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文王攻犬戎之戰

商王帝辛三十二年(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文王滅密須之戰

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文王攻耆之戰

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文王滅邗之戰

商王帝辛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滅崇之戰

商代末年(約公元前11世紀) 牧野之戰

1.夏禹攻有扈氏之戰

相傳帝禹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帝禹部落聯盟進攻有扈氏(今陜西戶縣一帶)的作戰。

禹在完成治水及戰敗三苗(參見舜攻三苗之戰)后,實力更強,威勢益增。曾在涂山(今安徽蚌埠西,一說今浙江紹興境)召集中原各族系部落首領聚會,以確立其最高領導地位。有不從者,如曹、魏、

屈、騖等族,俱被禹以武力征服。此際,禹的權力已超出部落聯盟領袖具有的公共權力范圍。在會稽之山召集部落首領集會時,防風氏后至,竟被禹殺。與禹同為姒姓的有扈氏,是位于禹所在地陽城(今河南登封告城)西方的強大部族,對禹的權力膨脹,頗為不滿。禹遂召集所屬部落進攻有扈氏。經多次交戰,終未能將其徹底征服。

2.夏啟攻益之戰

夏王啟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啟率所屬部落在箕山(今河南登封境嵩山)南擊滅伯益的作戰。

禹任部落聯盟領袖時,因治水及戰敗三苗(參見舜攻三苗之戰),得到各族系多數部落首領的擁戴,“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尚書·立政》)。禹生前向聯盟會議推薦伯益為聯盟領袖繼承人。伯益(亦稱益、伯翳或大費)是東夷的部落首領,曾佐禹治水,但時間不長。禹死后,禹子啟受到大多部落首領的支持。益則“辟居箕山之陽”(《史記·夏本紀》)。啟憑借其氏族遠遠超過其他氏族的強大實力,立即率部向暫居于箕山的益進攻,將其殺死,奪取了中原地區的領導權,并遷居于夏(今山西夏縣西北)。

3.甘之戰

夏王啟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啟率夏軍在甘(今陜西戶縣境,一說河南今鄭州西,或說今洛陽西南)與有扈氏軍的一次交戰。

啟擊殺益(參見夏啟攻益之戰)后,積極組建軍隊、加強統治機構,獲取中原各部族首領的承認,使子承父位及君主專制合法化;并在釣臺(今河南禹州境)召開首領大會,將首領轉化為諸侯、貴族,以鞏固其統治地位。原先就對禹的領導不滿的西方大族有扈氏,此時對夏啟的奪權及改變制度更為不服,起而反抗。啟遂調集配屬戰車的王室衛隊及諸侯族軍數干人,西渡黃河,進攻有扈氏,雙方對陣于甘。啟在交戰前,對軍、政六卿及部隊下達動員令進行誓師。借口“威侮五行,總棄三正”,作為有扈氏的罪行,宣布“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規定作戰紀律:“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御非其正”,即為“不恭命”;“用命,賞于祖,弗有命,戮于社”(《尚書·甘誓》)。然后下令進攻。夏軍初戰小勝,后又經多次作戰,方徹底擊敗有扈氏,進一步鞏固了夏王朝的奴隸制統治地位。

4.夏啟攻河西之戰(資料不足)

5.夏胤攻羲氏和氏之戰(資料不足)

6.夏相攻東夷之戰(資料不足)

7.夏少康復國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少康為恢復夏后氏統治,指揮有虞氏、有鬲氏軍在中原地區與寒浞的有窮氏、有過氏軍的作戰。

夏王太康

時期(約前20世紀中),都斟尋(今河南登封西北)。太康終日田獵,不理民事,國力日衰。一次,他游獵于洛水(今河南境)北,十旬不歸。東夷有窮氏部族首領后羿(又稱夷羿),率領部族軍乘虛進入斟尋,奪取政權,拒絕太康回都。太康死后,后羿立其弟仲康繼位,實由自己執政。仲康亡,后羿趕走其子相,自立為王。后羿也迷于田獵,將朝政交部屬寒浞代理。寒浞培植自己勢力,趁后羿田獵之機,聯合后羿家臣殺死后羿,逼死其子而稱王。

寒浞極欲消滅夏后氏勢力,以鏟除后患。相逃到同姓斟灌氏(今河南清豐東南)處,依靠斟灌氏和斟尋氏的力量,在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立國。寒浞有澆、殪二子,分別封于過(今山東萊州西北)和戈(約在今河南中部)。他派澆率領有過氏(居過地)軍進攻斟灌氏、斟尋氏,將其攻滅,殺死相(參見澆滅相之戰)。

相妻后緡是有仍氏(今山東濟寧東南)女,逃到娘家有仍氏處生子少康。少康長大后為有仍氏牧正。澆又派兵攻打有仍氏,欲殺少康。少康逃至有虞氏(今河南虞城東北)。少康在有虞氏積極準備復國。他做了有虞氏庖正,并娶有虞氏二女成家;不斷積蓄力量,“有田一成(方圓十里),有眾一旅(500人)”(《春秋左傳·哀公元年》)。

夏朝遺臣伯靡曾在后羿手下任職,后羿死后逃到有鬲氏(今山東德州東南)處,積聚力量,并和少康取得聯系,準備配合攻打寒浞。少康和伯靡乘寒浞頻繁用兵,內部矛盾加劇之機,終于發起復國之戰。少康采取先除其羽翼,后擊其首的方略,先率有虞氏大軍突然攻打過地澆的有過氏軍,一舉滅澆(參見夏少康滅澆之戰)。又命其子季杼領兵于戈地擊敗豷軍,殺死豷(參見夏季杼滅豷之戰)。寒浞兩翼被剪,伯靡即率有鬲氏軍大舉進攻夏故都斟尋,大敗寒浞的有窮氏軍,滅寒浞(參見夏伯靡滅寒浞之戰)。伯靡遂立少康為帝。少康回到夏初都陽翟(今河南禹州),恢復了夏后氏的統治。

8.澆滅相之戰

夏王相時期((約公元前20世紀中后期),在夏少康復國之戰中,澆率領有過氏軍攻滅相及其領導的斟灌氏(今河南清豐東南)、斟尋氏(今河南鞏義西南)的作戰。

東夷有窮氏(今山東西部)首領后羿推翻夏后氏。不久,其部屬寒浞又篡奪政權。仲康子相跑到在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避居,依靠斟灌氏和斟尋氏力量,進行有限統治。澆是寒浞長子,被封在有過氏部族的過(今山東萊州西北)地。寒浞為鏟除后患,命澆攻相。澆率有過氏軍進攻斟灌氏及帝丘,一舉擊敗斟灌氏軍,攻克帝丘。相再逃到斟尋氏處。澆又率軍進攻并擊滅斟尋氏,殺相。相妻后緡已懷孕,急從小洞逃出

,跑回娘家有仍氏(今山東濟寧東南)處避居,生兒子少康。

9.夏少康滅澆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后期),在夏少康復國之戰中,少康率領有虞氏軍在過(今山東萊州西北)地攻滅澆的有過氏軍的作戰。

寒浞奪取政權后封長子澆于有過氏的過地。太康死后,位傳經仲康、相至少康。少康一家經澆追殺,幾經劫難,只剩少康一人逃至有虞氏處(今河南虞城東北)立住腳跟(參見《夏少康復國之戰》、《澆滅相之戰》條)。有虞氏是原始社會末中原地區部落大酋長舜的后裔,首領虞思不忍夏朝奠基人禹絕后代,便任命少康為庖正(廚官),封于綸(今河南虞城東南),并將二女嫁給少康。少康積極聚集力量,有一支500人的隊伍,準備復國。他布施恩惠,施展才華,收籠夏朝遺民,安撫夏朝遺臣;又和在有鬲氏(今山東德州東南)的夏朝遺臣伯靡取得聯系,共同行動。少康先派親信大臣女艾到澆那里作間諜,分化瓦解澆的勢力,刺探情報。然后,親率有虞氏大軍突然進攻過。澆忙率有過氏軍迎戰。有虞氏軍一舉攻滅有過氏軍,為復國打下了基礎。

10.夏季杼滅豷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后期),在夏少康復國之戰中,少康之子季杼率領有虞氏軍于戈(約在今河南中部)攻滅豷所率有窮氏軍隊的作戰。

寒浞篡奪王位,后封次子豷于戈地。少康只身逃到有虞氏(今河南虞城東北)(參見《夏少康復國之戰》、《澆滅相之戰》條),聚集大批力量,開始復國之戰。他先攻滅寒浞長子澆于過(今山東萊州西北,參見《夏少康滅澆之戰》條)。又令兒子季杼率軍進攻戈地的豷。季杼先至戈地,引誘、麻痹豷,使其喪失警惕性。然后,率領有虞氏軍隊突然進攻戈,一舉殲滅豷部有窮氏軍,殺死豷,為少康復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11.夏伯靡滅寒浞之戰

夏王少康時期(約公元前19世紀后期),在夏少康復國之戰中,夏臣伯靡率領有鬲氏、斟灌氏、斟尋氏軍于斟尋(今河南鞏義西南)攻滅寒浞所率有窮氏軍的作戰。

后羿篡奪夏權,寒浞又取而代之。夏朝屬臣伯靡,先轉為后羿服務,后因受寒浞所逼,逃到有鬲氏(今山東德州東南)處避居。他依靠有鬲氏力量,收籠被有窮氏攻滅的斟灌氏、斟尋氏等夏朝遺民,組織力量,準備為恢復夏后氏統治而戰。此時,少康已在有虞氏(今河南虞城東北)積蓄力量,準備復國。伯靡和少康取得聯系,配合作戰。在少康攻滅寒浞二子澆和殪(參見夏少康滅澆之戰、夏季杼滅豷之戰條)之后,伯靡率領有鬲氏和斟灌氏、斟尋氏大軍,進攻斟尋,與寒浞率領的有窮氏軍隊決戰。伯靡

軍聲勢浩大,戰斗力強,一舉攻滅寒浞有窮氏軍,殺死寒浞。寒浞政權隨之瓦解。伯靡進入斟尋,立少康為帝,恢復夏后氏統治。

12.夏季杼攻東夷之戰(資料不足)

13.洛伯與河伯之戰(資料不足)

14.洛伯與河伯之戰(資料不足)

15.商上甲微滅有易氏之戰(資料不足)

16.夏不降攻九苑之戰(資料不足)

17.夏桀攻有施氏之戰(資料不足)

18.夏桀攻有緡氏之戰

夏王桀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桀率領夏軍進攻有緡氏(今山東金鄉東北)的作戰。

夏桀荒淫無度,殘暴異常,致使人民怨聲載道,諸侯時有反叛。某日,夏桀為炫耀權力,命諸侯在有仍氏國(今山東濟寧東南)盟會。有緡氏是夏朝東部較大的諸侯國,一向不滿夏桀的殘暴統治。其國君于盟會中途,憤然歸國。于是,夏桀便征調大批軍隊進攻有緡氏,將其擊敗。夏軍也遭受重大損失。有緡氏國君被迫獻出琬、琰兩名美女求和。夏桀納二女,而將妻妹喜拋棄在洛水一帶,冷落之。妹喜因此十分不滿。商國名臣伊尹乘機與之交結,離間夏王朝,終使夏朝滅亡。

19.商滅夏的戰爭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出兵攻滅夏屬國,然后在鳴條(今山西運城東北,一說今河南封丘東)擊敗夏軍,滅亡夏朝的戰爭。

夏朝末年,夏王桀政治腐敗,暴虐無道,一面大興土木。造寢宮、瑤臺享樂,耗盡民脂民膏;另一面窮兵黷武.連年用兵四方,致使民眾怨恨,諸侯方國紛紛叛離。此時,在中原東部崛起一個古老的部族商,相傳是始祖契的后裔。建都于毫(今山東曹縣南)。商王湯在國力日漸強盛,但與夏相比仍處劣勢的情況下,為求得向中原發展.表面上臣服于夏朝,實際上積極進行滅夏的準備。他對內勵精圖治,“以寬治民”(《國語·魯語》),輕賦薄斂,發展生產,得到百姓支持;對外廣行仁義,大力發展同周圍方國的關系,擴大影響,使“諸侯皆歸商”(《史記·夏本紀》)。商族很快發展成為有相當實力的國家。夏桀對商的強大十分恐慌,下令召商湯至夏都斟尋(今河南鞏義西南),欲加謀害,但懾于諸侯擁護商湯,故閃禁不久又將其釋放。商湯回毫后,為進——步查明夏朝虛實,任用賢人伊尹為相,出使夏都。伊尹目睹夏朝政治腐敗,夏桀失道寡助,內部矛盾尖銳。九夷之師不服從調遣,即回亳報告。商湯組建了一支有勇士6000人、戰車70乘的裝備精良而又訓練有素的大軍,作為攻夏的突擊力量,并召集各國諸侯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北)會盟,宣布:“夏德大亂

”,夏桀殘暴,自己“受命于天”“奉桀眾以克有夏”(《墨子·非攻下》),得到各國諸侯擁護。這就是著名的“景亳之命”。

商湯基本完成滅夏準備后,即與伊尹、仲虺等制定了由近及遠,先弱后強,除其羽翼,再攻夏都的滅夏戰略。商湯首先發兵攻占了與商鄰近的夏屬小方國葛(今河南寧陵東北),揭開了滅夏戰爭的序幕。繼之,調動大軍向西北進攻,又先后攻滅了夏屬韋國(今河南滑縣東南)和顧國(今山東鄄城東北),保障了側背的安全。位于商西南的夏屬昆吾氏國(今河南許昌),較有實力。為掃除這一障礙,商湯親率全國軍隊和各國諸侯聯軍,向昆吾氏國進攻,一舉將其攻滅,使夏處于正面受敵地位。接著,商湯集合商軍和諸侯聯軍進行誓師,指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書·湯誓》),揭露夏桀的暴虐,聲稱執行上天對夏的懲罰,并宣布作戰中的獎懲規定,激發了士氣。隨即。親率大軍繞道從西方出其不意地進攻夏都斟尋。夏桀害怕被殲,帶領夏軍向故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方向退卻。商軍緊迫不舍,擊敗夏軍。夏桀率軍退至鳴條,欲與商軍決戰(參見鳴條之戰)。商湯指揮大軍列陣發起進攻,一舉殲滅夏軍主力。夏桀只帶數百人奔往三?(今山西中條山中),不久再被商軍攻破,逃至南巢(離三?不遠,一說今安徽巢湖一帶),后亡于該地。夏朝滅亡。商湯班師回都,建立了商朝統治。

點評:此戰,商湯采取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心相結合,以及先翦除夏桀羽翼,孤立削弱敵人,后進行決戰以取而代之的戰略,對中國以后戰略戰術的發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20.商湯滅葛之戰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在商湯滅葛之戰中,商王湯率領商軍攻滅葛國(今河南寧陵東北)的作戰。

夏朝末年,國家衰敗。位居黃河中下游的商族,原是夏屬小方國,到商王湯時國力逐漸強盛。為實現滅夏的戰略目的,商湯決定除夏羽翼,先打弱敵,攻滅與商鄰近的夏屬小方國葛。其君主葛伯放縱無道,給商湯提供了進攻的機會。葛伯不祭祀祖先,商湯便派人前去質問,回答說沒有牛羊做犧牲。商湯使人送去牛羊,葛伯卻將牛羊宰殺食之。商湯再派人去質問,回答說沒有糧食做祭品。商湯又使入去幫助耕種糧食。葛伯卻派人襲擊給耕者送飯的人,搶奪酒飯,甚至殘殺兒童,激起了商族民憤。商湯以此為借口,乘機率領大軍進攻葛國。商軍同仇敵愾,一舉將其軍隊擊敗,滅亡葛國,揭開了滅夏戰爭的序幕。

21.商湯滅韋顧之戰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王湯率領商軍攻滅韋國(今河南

滑縣東南)、顧國(今山東鄄城東北)的作戰。

夏朝末年,商王湯興師攻滅葛國(今河南寧陵東北)之后,繼續展開了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他移兵西北,將矛頭指向韋國和顧國。韋國是彭姓小諸侯國,顧國是已姓小諸侯國,均為夏朝盟國、商西北的憂患。為拔掉這兩個釘子,掃除側背后顧之憂,商湯采用各個擊破戰法,率軍首先進攻韋國,一舉殲滅守軍,滅亡韋國。接著向顧國發起進攻。顧軍力弱,抵擋不住商軍進攻,大敗國亡。

點評:此戰,商湯翦除了夏朝的兩個羽翼,鼓舞了士氣,為奪取滅夏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22.商湯滅昆吾之戰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王湯率領商軍攻滅昆吾氏國(今河南許昌)的作戰。

夏朝末年,中原東部崛起的商王湯,在相繼滅亡夏屬葛國(今河南寧陵東北)、韋國(今河南滑縣東南)和顧國(今山東鄄城東北,參見商湯滅葛之戰、商湯滅韋顧之戰條)之后,決心乘勝舉兵西南,攻滅昆吾氏國。昆吾是夏桀最親近的盟國,東南方面的主要屏障,實力較強。為翦除夏朝最后一個重要羽翼,并隨后立即攻打夏都,商湯親率全國軍隊,在眾諸侯國軍隊協同配合下,浩浩蕩蕩進攻昆吾氏國,一舉將其攻滅。

點評:此次作戰,連同滅葛、韋、顧之戰,商軍四戰四捷,掃清了滅夏道路上的障礙,在進攻夏都、滅亡夏朝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23.鳴條之戰

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軍與夏軍在鳴條(今山西運城東北)進行的一場決戰。

夏朝衰落,商將取而代之。商王湯都居亳(今山東曹縣東南)。他和丞相伊尹等制定了除其羽翼、后攻夏都的戰略,逐個攻滅夏朝盟國葛國(今河南寧陵東北)、韋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國(今山東鄄城東北)、昆吾氏國(今河南許昌),清除了滅夏的障礙,完成了各項準備。接著,商軍開始大舉攻夏。

滅昆吾后,商湯即集合商軍和各國諸侯聯軍進行誓師,指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有夏若茲,今朕必往”(《尚書·湯誓》)。他還宣布了必須服從的紀律。然后,他手持銅鉞親率商軍武士6000人、戰車70乘和各諸侯國聯軍,浩浩蕩蕩進攻夏都斟尋。夏桀也調集軍隊準備迎戰。

此時,被夏桀冷落的元妻妺喜向伊尹提供情報,說夏桀夢見東西方兩日相斗,西方日勝,十分迷信。商湯據此把軍隊調到斟尋西面再向東進攻夏都。夏桀害怕,連忙指揮夏軍撤出斟尋,向故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方向退卻,至有賊(約在今山西永濟境)迎戰商軍。商湯率軍緊追不舍,在河

曲渡過黃河,經邴(今山西中條山麓,永濟境)至有娀,擊敗夏軍。夏桀率軍退至鳴條,擺開陣勢欲與決戰。

商湯趕到鳴條將大軍列成左、中、右三軍陣,自己在中軍,指揮軍隊各橫列看齊,向夏軍陣發起進攻,史稱“鳥陣雁行”(《墨子·明鬼》)。商軍士氣高昂,陣容整齊,協同良好,戰斗力強。夏軍則士氣低落,抵擋不住商軍攻勢。商軍一舉擊敗夏軍,殲滅其主力。夏桀只帶500人倉惶逃至三腹(今山西中條山中)。商軍追到,擊破三腹。夏桀最后逃往南巢(離三?不遠,一說今安徽巢湖一帶),被困死在該地。

點評:鳴條之戰是中國古代通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的全面運用,最終達到戰爭速勝的最早的成功戰例,對于后世戰爭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殲滅了夏朝軍隊,滅亡了夏朝,確立了商王朝的統治。同時也是最早有確切文字記載的一次使用陣法的作戰。

24.商中丁攻藍夷之戰(資料不足)

25.商河亶甲攻藍夷班方之戰(資料不足)

26.商陽甲西征之戰(資料不足)

27.商武丁攻周邊各國的戰爭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商軍在中原地區進攻周邊敵對小國,鎮壓屬國叛亂的戰爭。

商王朝在盤庚即位前,歷經九世之亂,人民怨恨,屬國叛離,國力大衰。盤庚努力“行湯之政”,加強王室統治,將都城遷于殷(今河南安陽)。經小辛、小乙二王,國力漸強。至武丁開始,為振興殷商王朝統治連年用兵。首先以武力迫使周邊時服時叛的小國完全臣服于殷,然后,陸續攻打甫、銜、缶、蜀(皆在今山西南部)等國,將其地并入商王朝版圖;鎮壓了讓(今河南陜縣附近)、亙(今山西南)等國叛殷勢力,并使之成為商王朝的統治支柱。又進攻周、畀、宙方、下危等周邊小國,迫使其臣服,初步鞏固和加強了殷王朝的統治。

28.商武丁攻甫之戰(資料不足)

29.商武丁攻甫之戰(資料不足)

30.商武丁攻沚之戰(資料不足)

31.商武丁攻周之戰(資料不足)

32.武丁攻巴方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在商武丁攻周邊各國的戰爭中,商軍進攻巴方(今湖北西南)的作戰。

武丁即位后,四方用兵攻打敵對方國,消除外患,擴大疆域。巴方是南方巴人的方國。巴人出自巴氏、樊氏、相氏、鄭氏等五部族,生活于山水縱橫地區,發展較快,不服商朝管轄。武了征調軍隊,親自率領并與其婦婦好一起出征。參與攻巴方的貴族有作先鋒前導的沚?及

其他侯伯等。戰前,武丁還曾謀劃,令婦好領兵預先布陣埋伏,自己率軍從東面進攻敵軍,將其趕入婦好陣內圍殲。

點評:此戰中的伏擊、圍殲的思想在中國戰爭史上,是已見最早的文字所記載的。

33.商武丁攻下危之戰(資料不足)

34.武丁攻宙方之戰

商王武丁前期(約公元前13世紀),在商武丁攻周邊各國的戰爭中,商軍進攻宙方的作戰。

宙方是商朝周邊的一個小方國,與商為敵。武丁征調步卒,配備戰車,進攻宙方。癸亥一戰失利。經整頓,于甲子日再戰,商軍一舉擊敗宙軍。

點評:此戰,是 中國戰爭史上已見最早文字記載的使用戰車部隊的作戰。

35.商武丁攻缶之戰(資料不足)

36.子方攻基攻缶之戰(資料不足)

37.商武丁攻亙方之戰 (資料不足)

38.商武丁攻荊楚之戰

商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武丁率領商軍進攻荊楚(今湖北荊山、江漢流域)地區諸部族方國的戰爭。

商王朝經“九世之亂”,國力衰弱。南方荊楚地區一些部族、方國紛紛反叛,不貢商廷,時爾侵擾商境。武丁即位后,重整朝政,加強實力,調集大軍進攻荊楚,以征服他國,消除外患。荊楚地區山林水澤縱橫交錯,路途艱難。武丁指揮商軍,突破荊山(今湖北荊山)險阻,攻打歸(即夔國,今湖北秭歸)、■(歸國附近),奪取雩方,又與南方屬國相配合,擊敗虎方、■方等,取得重大勝利,抓獲眾多俘虜,征服一批部族方國,消除了南方威脅。此戰,促進了各族的融合,鞏固了商王朝的大國地位。

39.商武丁攻歸、傭之戰(資料不足)

40.商武丁攻虎方之戰(資料不足)

41.商武丁對西北游牧民族的戰爭

商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商軍與西北眾多游牧族(今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內蒙古一帶)軍隊的戰爭。

武丁通過對周圍小國用兵,鎮壓叛國、爭取與國,擴大了四土,使商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在此基礎上,武丁開始對西北勁敵——游牧民“多方”的作戰。當時商王朝勢力范圍大致西達今陜西西部,北至河北北部,與游牧民活動地域接壤。夏商時在今甘肅、陜西北部、山西北部至內蒙古河套廣大地區,以游牧為主的古族日益強大起來。社會發展正處于“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后漢書·西羌傳》)的軍事民主制時代。因生產生活方式不同,商人常將他們視為異族,統稱為羌、戎,將其大量擄掠作為奴隸和人祭的犧牲。而經濟相對發達,富裕的商

王朝也成為崇尚武力的游牧民侵暴目標。其中,“強種”如土方、羌方等,有時單獨行動,有時結成聯盟或互相配合,經常突入商王朝邊鄙或屬國,擄掠人口、莊稼、牲畜,襲擊奴隸勞營,造成奴隸逃亡,對商王朝構成很大威脅。為消除邊患,武丁集中力量連續多年對西北用兵,以傾國之師征?方、土方,又帥師協同蒙侯虎大軍攻諸方,通過對于西北“多方”的進攻,基本解除了游牧部落的威脅。其部落有的被攻滅,首領被擒殺,土地被奪占,在那里建立起商人的邑落,有的因戰敗降服于商或遠徙他鄉;也有的一度衰敗,久后崛起再度與商為敵。此階段戰爭至祖庚時才基本結束。

點評:武丁對西北游牧族多方的戰爭,使商王朝基本解除了邊患,擴大了疆域,將中原王朝的統治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此后,中原與西起甘肅,環內蒙古河套以北的地區進一步加強了聯系與相互影響。

42.武丁攻土方之戰

商王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在商武丁對西北游牧民族的戰爭中,商軍進攻土方(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部地區)的作戰。

土方是商朝北方強悍的游牧部族,時爾侵入商境攻掠。某年,上方軍隊突然攻入商朝西北邊境,攻打城邑,搶奪莊稼,擄掠人口。還與占方配合,由東路侵入商境,攻克二邑,進行搶掠等。為消除北患,武丁多次征調數千人的大軍,親自率領進攻土方。還曾派貴族沚■率部為先導。其配偶之一的女將婦好也曾跟隨協同作戰?!龊鸵恍┵F族軍也參加過進攻土方的作戰。經過多年戰爭,商軍終于戰勝土方,使北邊得安。

43.商武丁攻洋方之戰(資料不足)

44.商武丁攻羌方之戰(資料不足)

45.商武丁攻北羌之戰(資料不足)

46.商震攻鬼方之戰(資料不足)

47.商武丁攻人方之戰(資料不足)

48.廩辛、康丁攻危方之戰(資料不足)

49.廩辛、康丁抗擊羌方之戰

商王廩辛、康丁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商軍于西部邊境地區(今山西、河南西部)抗擊西北羌方侵擾的戰爭。

商王武丁時,曾對活動于今晉、豫、陜之間的羌方進行過一些小規模的戰爭。羌方受到打擊后部分降服,部分向西退去。經祖庚、祖甲二王至廩辛、康丁時,羌方在今陜、甘一帶重又崛起,屢犯商王朝,常使商戍軍遭到很大損失,成為商王朝欲用兵的重點。商王針對羌方武裝力量強悍等特點,戰前進行了全面的謀劃和布置,一面命戍軍暫避敵鋒,待機而動,一面組織精銳部隊適時增援抗擊羌方進犯。由于采取積極防御

策略,康丁時抗擊羌方的戰爭取得最后勝利,擒殺羌方伯,占領羌方部分土地,并派出與王族關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但羌方并未被攻滅,武乙及其后的諸王在位時,仍常與羌方發生小規模的沖突。周武王攻紂時,羌方更參加了滅商的聯軍。

50.商武乙攻召方之戰(資料不足)

51.商武乙攻人方之戰(資料不足)

52.周季歷攻西落鬼戎之戰

商王武乙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季歷率領周軍,進攻西落鬼戎(今陜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的作戰。

周國(今陜西境)是商王朝西部迅速崛起的諸侯國。周王季歷在位時,國都已踞岐(今陜西扶風、岐山交界處)。季歷繼承父王古公遺業,修明政治,發展經濟,開拓疆土,國力大為增強。西落鬼戎是北方強悍的游牧部族鬼方的一支,分徙西部,經常侵商、攻周,掠奪人畜財物。武乙三十四年,季歷先朝拜商帝武乙,得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玨、馬八匹;并娶商境內摯國任姓女為妻,得到商朝的支持。三十五年,季歷便調集大批周軍,進攻西落鬼戎,一舉擊敗西落鬼戎軍,俘獲其20個部落首領,保衛了周國的安全,確保了商朝西部的安寧。

53.周季歷滅程之戰(資料不足)

54.周季歷攻燕京戎之戰(資料不足)

55.周季歷攻余無戎之戰(資料不足)

56.周季歷攻始呼戎之戰(資料不足)

57.周季歷攻翳徒戎之戰(資料不足)

第二篇:第一單元 儒家文化與古代中國

第一單元 儒家文化與古代中國 第一課 先秦儒家與兩漢經學

1. 練習與思考1

本題內容涉及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判定問題。題目給出三種不同的觀點。答案是多元的,只要學生能提出觀點,自圓其說即可。而且,問題考察的是學生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引導學生探討該問題時,可以進一步引出:孔子講義,是否絕對否定利?是否將義與利決然對立?韓非子講利,是否絕對否定義?

其實,不管是孔子還是韓非子,在義利之辨中,都沒有將利與義絕對對立起來,只是側重點不同。如:孔子也講“庶之,富之,教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不過是孔子更講仁、禮;韓非子則更注重利的功用。究其原因,實是兩者的立場觀點不同、思想方法不同所致??鬃犹岢龆Y、義、仁,故更重義,韓非子出于戰國時期社會現實需要,主張法治、刑賞,故而更重利。

義利之辨發展至宋明時期,成了一大命題,即“義利之辨乃人禽之別”,君子與小人便成了絕對對立的道德觀念,這是基于宋明理學思想觀念之上的。后世學者如清代顏元主張義利統一,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就現實社會現狀的思考而得出的結論。 2.練習與思考2 孔子強調“仁”,是從最親近的血緣關系人手,推而廣之,以此實現和諧的人與人之間的禮,恢復禮制,實現社會秩序的安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則通過“天人感應”將儒家的倫理學說神圣化、絕對化,強調“天意安排”??鬃拥膶W說從啟發人的內在道德意識和自覺要求人手,董仲舒則強調“天意安排”,這是他們學說最大的不同。

第二課 宋明理學

1.練習與思考l 本題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詩句,得出不同結論。以下僅供參考:

第一首詩: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的讀書感受。“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從哲學角度思考,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道明了源與流的關系。

第二首詩:《宋詩鑒賞詞典》是這樣說的:“蒙沖巨艦,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擱淺,才能輕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離開了這樣的必要條件,違反了它們在水上航行的規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發揮了人們的沖天干勁,也還是白費氣力。”朱熹此詩是因為觀書有感而作。從這樣的視角出發,詩中所謂的“蒙沖巨艦”、“向來枉費推移力”表面所指為自然現象,但暗中指向的卻是平時雖刻苦讀書,百般思索,千樣計較,書中之理仍然有不易了解這樣一種困難迷惑的情景。但長期而艱辛的思索、探求,于“昨夜”豁然明朗,大徹大悟,以前所有的困難都迎刃而解,悄然冰釋,書中之理在自己的腦海中融會提升為井然有序的“潔凈空闊”的理世界。朱熹認為,人的認識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即物窮理”,要經過“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漸進階段,苦苦摸索,艱難積累。在此一階段,為了解放迷惑困頓而上下求索。在這一階段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進入“豁然貫通”、大徹大悟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是第二階段的準備或基礎,第二階段是在第一階段之上的飛躍。詩句道出了朱熹哲學的認識世界的思想、方法。 2.練習與思考2 程朱理學認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現實世界中,是萬事萬物的總法則,人世間的倫理綱常是其具體體現,人們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式,漸進式地探究理。而陸王心學則提出心理合一的觀點,陸九淵宣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陽明則進一步發展“心即理”,的觀念,將“心”視為宇宙最高本原,因此求理不需要借助外物,唯求于心,“致良知”方可。

第三課 家族制度與君主政治

1.練習與思考l 特點:形式上,有累世同居的大家庭,也有聚族而居的宗族組織。宗族首領為族長。族內有嚴格的族規、嚴密的組織系統,提倡“敬宗收族”,將分裂成個體小家庭的同姓族人納人家族,并以祠堂、家譜、族田等手段,增強家族的約束力和凝聚力。

根據教材中安徽宣城旌德縣江村的江氏宗祠圖,徽州地區的民間族譜圖等材料,可以論證宋以來家族制度的上述特征。 2.練習與思考2 古代老百姓遇見官吏,往往自稱“小民”,尊稱對方為“大人”、“大老爺”,這種現象的社會基礎和思想根源在于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中國古代社會中,家與國之間在組織結構上具有共性,家長與家族成員之間,君主與臣僚之間都存在著等級差別。國可視為家的擴展,家就像是國的縮影。歷代皇帝以家國同構的精神,保持著君與父的雙重身份,官吏也被看作父權的代表。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在中華文明起源時就已具形。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儒家學說更加強化了這一社會結構。

第四課 禮制規范

1.練習與思考l 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如:從內容上看,道德本質和源起及基本道德準則并重。從方式上看,身教重于言教。從教化的策略看,重視道德教化的通俗化和普及化。從教化的目的上看,維護禮儀制度,等等。 2.練習與思考2 法家和儒家在社會上起主導作用的時期不一,法家思想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至漢以后,出現援禮入法,法家不再在社會上起主導作用,儒家則成為官方哲學。因此,由于時代的不同,法、儒兩家的立法思想存在差異。

法家的立法思想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即不分親疏貴賤,一律按照法典行事,強調法律的強制作用。儒家的立法思想則是將其維護的社會等級秩序及相應的禮制規范和倫理綱常作為法律的最高準則,即“援禮入法”,依據人們的身份地位與社會關系來斷案量刑。

也可引導學生對比不同的歷史史實,發現其中的問題,如比較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秦律與唐律,也可以發現法、儒兩家在立法上的不同。

評價法、儒兩家的利弊:應將兩家置于具體的社會時代中分析,歷史地看待歷史問題。

儒家立法思想是建立在注重人類的倫理道德對社會的制約功能之上的。儒家強調人與人應該互敬互愛,和諧共處,儒家的思想強調倫理的作用,因此,其法律表現為德主刑輔的特點。法家之長,在于其務實精神,不避親疏,對政學治術有精深的研究,在戰國時期對促進國家富強和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家強調嚴刑峻法治世,過于剛峻,且以吏為師的做法對于思想自由是一種極大的妨礙。

第五課 儒家文化與傳播

1.練習與思考l

本題可以引導學生從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社會風俗、社會文化方面進行探究。在引導學生探討問題時,可讓學生每人就一個方面,或一個點展開深入探討。

如:在新加坡,有著和中國相同或相似的社會禮儀與風俗習慣,兩人相見時相互作揖;結婚要選黃道吉日,送紅包;新娘穿代表喜慶的紅色衣服,舉行儀式時盡可能多地宴請親朋好友;出殯要選不犯兇神惡煞的時間;為討吉利,商品、銀行的字號大多取“鴻發”、“茂源”之類的招牌;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傳統節日。 另外,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華人聚居的國家,也都有許多風俗習慣、社會禮儀與中國相同或者相似。 2.練習與思考2 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思考英、德兩國的思想家對儒學態度出現不一致、前后變化的原因:

(1)傳教士認識中國的程度、角度不同,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的側重點不同,可能會導致西方對中國的評價不同。(2)西方人士對中國社會的了解程度不同,從l6世紀的譯介,到18世紀中國文化西傳成規模,西方人理解中國文化的程度在不斷加深,故而評價也會發生變化。(3)隨著西方近代文明的不斷發展,從啟蒙時代到工業時代,西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越性13益顯露,這使得西方對中國的認識、評價發生變化。(4)西方加大對東方的殖民,也使西方逐漸產生對東方的歧視性看法。(5)解讀不同文明時,往往會引起誤讀,也會使思考產生偏差與前后不一致。(6)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和觀點看待中國,態度也會出現不一致。如,同樣是啟蒙思想家,看到中國古代儒家關于仁、愛的一些思想,即推此即彼,聯系到啟蒙運動時期提倡的思想,看到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思想,即會產生批判專制的看法。

第三篇:中國傳統文化與古代建筑論文

探析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14-03-17 來源:畢業論文網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 傳統文化 歷史內涵

論文摘要:建筑被譽為“石頭的史書”、“凝固的歷史”,是包羅萬象的空間藝術。透過那斑斑駁駁的一磚一石,人們能夠從中解讀出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中國傳統建筑是華夏文明的歷史積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中的禮制,宗族家庭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響著建筑的布局,建筑環境設計和裝飾風格等,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意蘊。

建筑,是指供人們進行生產、生活或其他活動的房屋或場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外,還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具備很獨特的審美價值。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從縱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時代性的差異;從橫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歷史淵源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了建筑風格的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與西方古建筑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筑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土木結構體系。這個體系的特點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構架,先從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設橫向的梁枋,再在這些梁枋上鋪設屋頂,所有房屋頂部的重量都由梁枋傳到柱子,經過柱子傳到地面。而用土、磚、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墻,只起到隔斷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國的古代建筑主要有兩大類,一是表現帝王活動、生活的宮廷建筑;二是表現人民生活、活動的民居建筑。這兩大類建筑與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有著一種直接的、密切的聯系,使得中國古代建筑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本文中,筆者從三個方面來探討中國傳統建筑中體現的傳統文化。

一、“禮制”與中國傳統建筑

君主專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政體形式。“禮制”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很重要的。所謂“禮”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的等級制度??鬃邮?ldquo;禮制”的忠實維護者,他的“克己復禮”等主張,都反映了禮的重要性。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同樣存在壁壘森嚴的等級,從建筑的布局、形體、結構到裝飾設計,處處皆凝結著強烈的政治倫理規范,以顯示上下有序、尊卑有別的禮制。這就是建筑中的“禮”。宮殿建筑中,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為“殿”,與家人生活起居之處為“宮”。故“殿”的面積與構件都以大為美,以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來顯示皇權至尊。“宮”的建筑規模則據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的起居宮最大,其次為皇后及其妃嬪所居之宮。明清故宮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整個建筑群中最雄偉宏大的部分,居中而立,統攝全局,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后宮中皇帝起居的乾清宮規模

最大,其后為皇后起居的坤寧宮,再次為妃嬪所居的東西六宮,皇室家族內部的貴賤尊卑,由此都可見一斑。

民居建筑的等級限制也是極為嚴密的,各朝統治者甚至以律法的形式來加以規范。各級官員的府邸建筑,都是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的。建筑裝飾的倫序等級十分明顯。例如:基座是中國傳統建筑常用的裝飾手法,一般的民居只能用普通臺基,官品較高的府邸可用較高級臺基,惟有皇家建筑和佛寺廟宇,才可以用“須彌座”。這種座式原為佛像底座,寓意以須彌山之高顯示來佛的崇高和偉大?;始医ㄖ栌?ldquo;須彌座”寓意皇權的至高無上。屋頂式樣的不同也代表民居的不同等級,四面坡頂多為皇室和廟宇專用,歇山頂多是達官貴人的宅院,普通百姓的居室多為硬山頂。此外室內裝飾中常用的天花、彩畫等也分不同等級,嚴禁違禮僭用。

二、“宗族觀念”與中國傳統建筑

宗法家族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尤其是儒家所倡導的宗法倫理在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后,這種觀念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中國傳統建筑也時時處處都體現了宗族觀念和思想。

中國傳統的居室建筑,是對宗族家庭倫理最形象、最生動的闡述。就平面布局而言,民居的分布多由若干單體建筑來組合構成庭院,再由一個個庭院組成村寨。庭院為同祖同宗家庭生活起居之處,村落為同姓同族之人交往活動之處。這種布局,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強調族群而淡化個體,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充分體現了傳統家族的宗法特質。民居庭院內部的布局也內涵豐富。為了體現父尊子卑,長幼有序,一般皆將家長所居的正室安排在正上方,同時也安排有祭祀祖宗或家庭集會之地。在“堂”的兩邊,對稱排列東西兩房,歸子輩居住。相對于“堂”,房為從屬地位,這與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同時,由于堂為家庭居室中最尊貴的地方,代表同宗集會之地,故人們習慣上以“堂”稱父系親屬;母系的親屬不是同祖同宗,故而不能算是同“堂”之后,遂以“表”稱之。出于室正房偏的觀念,人們稱結發妻子為“正室”稱妾為“偏房”。同時,為了限制和規范婦女的行動自由,婦女的居室一般被安裝在幽深、封閉的院落后部,故傳統社會習慣稱妻為“內室”。一般情況下,婦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輕易入內院。古人將婦女之居稱為“閨房。

三、“天人合一”與中國傳統建筑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中最重要的思想觀念之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強調人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和投入。中國傳統建筑紿終講究人工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建筑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和映襯,追求虛實相生,情境相映,曲折盡致,意有回境以達天人合

一、渾然一體的境界。

分布在祖國各地的民居,其選址、布局、結構、色彩風格皆呈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與各地區自然環境相生相融。西南地區陰熱潮濕,蛇蟲出沒,居室虛空而筑,幢幢竹樓掩隱在片片竹林叢中,拙樸雅致;西

北黃土高原地區,干燥少雨,黃土漫漫,其居室掘穴為窯,蒼茫而古樸;江南水鄉地區,湖泊縱橫,星羅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橋流水,恬靜柔美;東北平原地區,原野遼闊,寒冷干燥,故居室雕梁畫棟,端莊厚重。在色彩的應用上,北方自然色彩單調,故建筑的裝飾色彩濃重熱烈,紅墻朱門,黃瓦綠窗,色彩熱烈鮮明。南方植被豐富,自然色調豐富多彩,故建筑物多采用天然原色,粉墻黛瓦,褐柱青磚,幽雅而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園林建筑,是對自然山水的再現。所謂“雖為人作,宛自天成”,指的就是園林中的建筑設計盡可能排除人工雕琢的痕跡,遵循自然山水風景的規律,效法自然,渲染野趣。為了與周圍環境協調,建筑往往不得不改變某些固有的特質。如對線條的處理,建筑作為人工創造物,直線是其人力之美的象征,而自然山水風景卻多為柔和、流暢的曲線。

中國傳統建筑作為華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載體,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那些獨具匠心的建筑布局,雅致唯美的建筑裝飾,繽紛絢爛的建筑色彩„„無不讓人感慨中國傳統建筑的極致之美。同時,中國傳統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能引發人們對歷史、自然,人生的無限感悟。讓人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林皎皎.中國古代建筑與傳統文化[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7(1).

[2]馬齊飛.中國建筑與傳統文化關系的思考[J].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9(9).

[3]姜曉萍.中國傳統建筑的歷史文化意蘊[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0,12(1).

[4]馬玉鵬.關于中國傳統建筑的思考與研究[J].小城鎮建設,2000,(12).

第四篇:考點19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溫馨提示:

模擬題庫為Word版,請按住Ctrl,滑動鼠標滾軸,調節合適的觀看比例,點擊右上角的關閉按鈕可返回目錄。

【考點19】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 (2010·淄博模擬)在楚漢之爭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韓信投靠劉邦后,被派去管理雜亂無章的糧倉。但很快韓信就把新谷、陳糧分開,而且把新谷、陳糧的多少統計得非常清楚。他的這些智慧最可能記載于( )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術》 C.《齊民要術》 D.《黃帝內經》

【解析】選B?!毒耪滤阈g》的出現標志著我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內容、以算籌為計算工具、運用十進制記數系統計算的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2. (2010·淄博模擬) 17世紀傳入歐洲,并被西方國家稱作“東方醫學巨典”的是 ( )

A B C D 【解析】選A。1647年,《本草綱目》首次被譯成拉丁文.以后又被譯成英、日、德、俄等多種文字,其中英文譯本達10余種,流傳于世界,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3.(2010·濟寧模擬)觀察下圖,它實際上是對哪項發明的實際運用( )

A.指南針 B.造紙術 C.火藥 D.活字印刷術

【解析】選C。解答本題宜用直選法。圖示內容為火炮,由此可見正確答案為C。

4.(2010·濰坊模擬)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異彩紛呈,絢麗多姿。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魏晉時期是書體演變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 B.“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是傳統中國畫的特點 C.“同光十三絕”是當時京劇藝術各行當的代表人物

D.《離騷》是古典文學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解析】選D?!峨x騷》屬于浪漫主義文學。

5. (2010·淄博模擬)公元649年6月16日,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唐王朝宣布這一天是全國的忌日。后來,這一天也成為中國書法界的忌日,因為傳說在這一天,一幅叫《蘭亭序》的書帖被當作殉葬品,與李世民一起埋進了昭陵,從此這幅書法作品就永遠在人間消失了。關于《蘭亭序》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暢快淋漓,“伏如虎臥,起如龍跳” B.規范法度,端莊渾厚,雍容大度 C.圓潤纖細,布局均勻,協調對稱 D.瀟灑飄逸,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解析】選D。東晉王羲之在書法藝術上繼承漢魏雄奇偉麗的傳統,盡顯虛玄靈動的時風,成為繼往開來的“書圣”。他的行書“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飄逸瀟灑,浸透了晉人詩文、繪畫、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韻,達到了當時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極致,他書寫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6. (2010·南通模擬)鑒于社會上的孔子像多種多樣.形象不一,甚至還有神化或丑化孔子形象的現象存在,中國孔子基金會決定征集“孔子像標準設計方案”,要求他的畫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右圖是著名畫家范曾先生所畫的《孔子像》。“萬山遍列終歸云橫泰岳,千載傳承共仰源溯仲尼。”這是范曾先生為《孔子像》所題的聯語。他的畫最可能模仿的是( ) A.吳道子 B.王維 C.顧愷之 D.鄭板橋

【解析】選A。吳道子(約686—760)改革傳統的線描,用圓潤豐腴、粗細變化的線條,將暈染法的立體效果融入傳統線描法,又頗有動感,產生了“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

7. (2010·廣州模擬)圖片中的書法作品的字體按草書、楷書、隸書、行書排列正確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解析】選B??疾閷W生對字體的識別能力。

8. (2010·泉州模擬)下列繪畫作品中,最能體現文人意趣的是( )

A. B. C. D.

【解析】選D。本題考查學生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

9. (2010·濟南模擬)周杰倫演唱的《本草綱目》:“用書法書朝代,內力傳開,豪氣揮正楷,第一句對白„„”源遠流長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書法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歌詞中所說的“正楷”的基本特點是 ( )

A.筆畫詳備,結構形體嚴整,具有實用價值 B.筆畫簡約,線條流暢縱情,具有極高審美價值 C.規矩與放縱并存,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兼具 D.注重寫意傳神,追求“得意忘形” 【解析】選A。結合所學得出。

10. (2010·長沙模擬)在敦煌藝術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大多宣傳佛教悲慘犧牲的善行和現實的悲苦與無奈;隋唐時期的壁畫則更多宣傳享受和娛樂,表現幸福與祥和;在宋朝的壁畫中,世俗場景大量滲入佛界。這種變化說明了 ( )

A.佛教文化的中國化 B.中外藝術的交融性 C.藝術形式的多樣化 D.藝術內容的時代性 【解析】選D。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11. (2010·濱州模擬) 觀察下列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圖一(明)文徵明書《后赤壁賦》 圖二 (明)楊柳青繪畫《連年余》

圖三 (清)曹雪芹《紅樓夢》插圖

請回答(1)圖一中的書法屬于什么書體?當時,我國書法發展的主流趨勢是什么? (2)圖二中的繪畫屬于什么畫種?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畫種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3)結合圖三和所學知識指出,《紅樓夢》屬于哪一文學體裁?這一作品問世的社會背景有哪些? (4)某一研究小組圍繞上述圖片和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請你為其設計一個最為恰當的一個題目。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再現所學知識的能力。

答案:(1)書體:楷書。主流趨勢:更加強調個性化的創造。

(2)畫種:年畫。特點:內容喜聞樂見;以民間風情為主;具有生活上的實用性。

(3)體裁:(長篇章回體裁)小說。主要背景:商品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的壯大;通俗文學蓬勃發展;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社會矛盾逐漸加深。

(4)題目: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文藝長廊的發展狀況及其原因;濃縮人生精華的明清文藝等等。

第五篇:醉鄉酒海中國古代酒具與酒文化

內容簡介

首先,追根求源。

(一)酒的發明:古猿造酒、儀狄造酒、杜康造酒。

(二)酒的種類:有白酒,有葡萄酒,還有就是米酒。中國古代的酒有

六、七千年的歷史,應該是比較肯定的。

其次,酒具綜述。中國古代酒具,它從數量上講是非常巨大,中國古代酒文化的內涵也是非常豐富。

(一)酒器種類:按質料分類:陶、銅、漆、瓷、玉、金銀、象牙、犀角、玻璃、竹木等;按用途分類:釀酒、儲酒、盛酒、溫酒、冰酒、斟酒、飲酒、挹酒等。

(二)酒器的演變:按時代介紹代表器物,酒器演變綜述。

第三,醉鄉藝林。主要是講酒跟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關系。主要從這六個方面:酒與文學、繪畫、書法、雕塑、音樂、舞蹈、雜技的關系,做了大概的闡述。

第四,香醴飲經。

(一)溫酒健脾胃:商代銅斝、漢代溫酒杯爐、宋代溫酒注子;

(二)冰酒驅暑熱: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冰鑒酒缶等。

第五,酒令漫話。酒令有:猜枚、骰子令、酒牌令、籌令等。

第六,清酌禮俗。除酒令以外,民間還有好多習俗、活動跟喝酒有關:婚禮合巹、禮射、投壺、上巳修禊與曲水流觴。

第七,酒樓清旗。既然有酒了,喝酒又有章法了,那么這酒是不是都要自己做啊?從哪兒來?杜教授講了古代的酒坊、酒肆、酒店的一些問題。

最后,酒鄉奇人。杜教授講了古代飲界人物和飲酒的原則。

全文

各位朋友好!今天有機會跟大家就《中國古代酒具與酒文化》這么一個話題,來聊一聊,我感到非常高興。

說到中國古代的酒具和酒文化,首先第一個話題就涉及到酒的發明。很可能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就是說中國古代的酒到底什么時候發明的?那你有了酒才能有酒具,沒有酒那就談不到酒具,也就談不到酒文化的問題。所以,跟朋友們探討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追根求源。我們來研究一下,或者說討論一下,中國古代酒的發明這么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這么三個小的問題,一個是關于酒的發明,一個是酒的種類。還有呢,經過我們考古的發現,對于酒的發明這么一種實證性的東西。那么現在關于酒的發明,首先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年代問題,什么時候開始發明的酒?誰發明的酒?現在有這么幾種說法,一個說呢是古猿造酒法,說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來的。這種說法聽起來是有點幼稚,似乎應該排除在我們的話題之外,因為它不屬于人類的一種行為了;第二種說法呢,是儀狄造酒。儀狄這個人物是夏代的一個人,傳說是大禹時期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杜康造酒。杜康造酒也是從漢代就開始傳說了,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我們都很熟悉的曹操有一句詩言,說:“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說一喝了杜康什么憂愁都沒有了,這個說明古代以杜康為酒名的很早就有了。

從現在看,說是中國古代的酒有幾千年的歷史,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那么我給大家說一些考古學上的證據,大概應該是比較可信的。一方面,是關于酒具,你既然是有了酒,就應該有酒具,拿什么喝?那就是有酒具了,用什么盛也是酒具。第一個就是說酒的實物,現在我們發現酒的實物,有這么幾個例子。第一個,是在河北的中山王墓里頭,出土過戰國時候的酒,經過科學家的鑒定,確認它確實是酒,我們看到的這就是。比戰國時代更早的時候,商代甲骨文里頭,對酒已經有明明白白的記載。甲骨文里頭問,就是占卜的時候問說,我們用酒去祭祀祖先,可不可以啊?問神靈,回答說:可以祭祀。就拿來大量的酒去祭祀,這是一條確實的證據。就是說商代確實有酒。

我們現在看的這件器物,實際是比甲骨文還要早數百年的一件陶器,考古學上叫“二里頭文化”,歷史學界叫它做“夏代的文化”。這是一件盛酒的器具,大家肯定已經看得出來,這件器具,跟剛才商代金文里頭的“酒”字特別像。從現在看,中國古代的酒可能有

六、七千年的歷史,應該是比較肯定的。

那么,現在第二個小問題,就是關于酒的種類,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種?我們用俗語說,有白酒,有葡萄酒,還有就是米酒。最先發明的應該是米酒,就是用糧食做的酒。這些酒從商周時期以來吧,主要就是米酒,它的性狀比較平和一些,不像白酒那么特別剛烈,大家喝起來可能是比較順口一些。這也是當時的生產技術所決定的。

我們在考古發現里頭就見過漢代的蒸餾器。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件,是上海博物館從廢銅堆里頭撿出來的一件青銅器。這件青銅器經過上海博物館的試驗,用它來做蒸餾酒,出酒率相當高。也就是說,在漢代的時候,已經具備了制造白酒的這么一些技術設備。如果說對這一個大家還有什么懷疑的話,請看金代的一個蒸餾鍋。這是出土在河北青龍縣一件金代的蒸餾器,它下頭是一個釜,上頭是一個甑;下面加水,上面擱了米以后,發酵過的米,它就可以蒸出白酒來。

那么,咱們古代的人喝酒都是用什么喝?用什么盛酒?用什么溫酒?這個簡單地過一過,大家可以看一看。這幅畫是唐代的壁畫,這位侍女手里端的是一個盤子,盤子里頭是一個金杯,那么是一個酒具;這件是夏代的酒器,夏代的酒器、青銅器,這個時候是最早的,我們現在知道最早;這是一件象尊,商代的象尊,它的背部挖了一個孔,酒從這里灌進去,然后通過它的頭,通過它的鼻子,從鼻孔里頭可以倒出來;這是殷墟婦好墓出的一件象牙杯,非常精美,這個上頭鑲嵌的都是綠松石,這件文物是國家的國寶,現在已經規定不準出館展覽了;這是跟剛才那象牙杯是一對,只是花紋不一樣;這一件是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金器,現在是我們目前所知道最早的一件金的酒器,它旁邊有個小勺,小勺是個漏勺,干什么用的呢?就是撈酒沫的。

這是秦代一件玉杯。秦王朝我們一想起來,就是兵馬俑,那是氣勢恢宏不得了,那么它這個酒杯子造得也是非常大氣,花紋也精美;這是出在廣州的一件玉器,西漢的一件玉觥,做得像一個牛角的樣子,上頭刻了一個花紋。觥在古代的時候,有一定的說法,它主要是酒桌上罰酒用的。為什么說罰酒用這個呢?因為它沒有腿,沒法放平,你裝了酒以后,只能端了,你不喝完了是放不下,這就是它最妙的用處;這是馬王堆出的一件漆酒器,叫漆畫鍾,非常精美,這個花紋是銅錯的。這個是喝酒用的,上頭寫有字,叫“君幸酒”,“幸”是指的王后一級的請您用酒,請您喝酒;這件是北京故宮收藏的東漢的一件酒杯,這是西安出土的唐代的一個瑪瑙杯,那么它實際也是一件觥,跟我們剛才看見的西漢那件實際是一樣的。它做得就更為精致,特別巧妙地利用了原來的花紋,把這一頭牛做得特別逼真,特別優美,然后又給牛的嘴上鑲了一個龍頭,是金制的;這件是西安出土的唐代的金鐺,金鐺是溫酒的,溫酒用的。李白曾經說:“舒州勺,力士鐺,李白與爾同死生。”勺和鐺就是配套的。

這是湖南長沙窯出土的一件唐代的酒注子,上頭有一首詩特別優美,有八個“春”字:“春水春池滿,春石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鳴春聲。”這個是元代的瀆山大玉海,長將近二米,這是元代的時候,做的一個大酒甕,就拿這個盛酒;這是一件明代的內府梅瓶,那就是大內用的,皇帝用的,特別精美。

這是明定陵里頭出土的皇帝御用品,金托玉爵,上頭的爵杯是玉雕的,下頭那個座子是金制的。盤子中央呢,是凸起一座山,山的下面刻的是江水海水花紋。周圍鑲的都是紅、藍寶石,用了二三十顆紅、藍寶石,相當珍貴;這是定陵出的一件玉杯,非常精美,和闐玉做成的,鑲的是紅、藍寶石和珍珠;這是明代的一件瓷杯子。到了明、清時期,瓷制酒杯非常盛行,各種花樣的都有。這一件呢,是一件青花瓷;這件是明代的犀角荷葉杯,古代喝酒曾經有個叫筆筒杯,就是把荷葉采下來以后,把芯刺破了,從荷葉的莖里頭吸著喝,叫“荷葉杯”。這個是用犀角雕的;最后一件,這是乾隆年間做的叫“金甌永固金杯”,干什么用的呢?元旦皇帝舉行開筆儀式的時候必定要用。

那么,現在看中國古代酒具,它從數量上講是非常巨大,中國古代酒文化的內涵也是非常豐富。

現在,跟大家探討的下一個問題,是關于酒的一些用途,就是它有什么功用?我們做了酒,它對我們的社會有什么貢獻?這個題目叫“醉鄉藝林”,我主要是要講酒跟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關系。我準備從這六個方面:一個是酒與文學,第二是酒與繪畫,第三是酒與書法,第四是酒與雕塑,第五是酒與音樂,第六是酒和舞蹈、雜技的關系,做一些大概的闡述。

我們現在面前看到的這一幅畫是清代的一個年畫,上頭是李白,上頭又題了一首詩,說:“三月桃花放,綠柳真清涼。李白斗酒量,沖開錦繡腸。”這個很順口,瑯瑯上口的。

大家非常熟知的是李白。李白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貢獻,應該是人所共知的。唐代的杜甫在《飲中八仙》當中曾經夸過李白,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又寫下很多特別有名的關于酒的詩,給我們后人是一個非常大地精神的財富,比如說,他在《將進酒》里頭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說要喝,咱就喝它三百杯,少了別喝,喝少了不帶勁。

這是關于李白,他在中國文學史上,他的創作、他與酒之間關系的一個很簡單的縮影。接下來是跟李白同時期的,還有一位特別有名的詩人是杜甫。

杜甫曾經自己寫過這么一句話,說叫:“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就是我這人呀,特別剛直不阿,愛喝兩口,沒別的愛好,愛喝兩口,喝完了我就愛作詩。這是他自己對自己的一個總結。

據郭沫若統計,李白留存下來的詩文大概有1500首,其中直接寫到酒的大概是占到了16%;杜甫留下來的文和詩有1400篇,其中有20%里頭就有“酒”字??梢娺@兩位對于酒的這種熱愛,和酒對他們的事業的這種幫助。

唐代還有一位跟酒結下不解之緣,對文學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物就是白居易。他在《醉飲先生傳》里頭對自己的一個描述,也曾經說過,說:“醉飲先生者,忘其姓名,鄉里、官爵,忽忽不知為誰也。”不知道他是誰了,為什么呢?說:“性嗜酒,耽琴,吟詩。” 就是三種愛好:愛喝酒,愛作詩,還有就是愛彈琴。因此,凡是酒徒、琴侶、詩客,都與之游。其中有一首詩,他這么說的:“賣我所乘馬,典我舊朝衣。盡將沽酒飲, 酩酊步行歸。”

關于文學方面,我們還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物,是蘇東坡。他是北宋的大文學家,也是一個著名的詩人。蘇東坡跟上面這幾位比起來,有一個自己的特點,就是說,第一是特別好喝酒。第二條,不但喜歡喝,他還喜歡造酒,只要有機會就在家做酒,鼓搗著做酒,做完了以后就請朋友們來喝,因為什么呢?他自己說過,我看著別人喝酒啊,看他們喝得那么酣適,那么舒服,比我自己喝還好。所以他就喜歡做酒,做了酒就送朋友喝,邀請別人上他家里喝。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蘇東坡的一件書法作品,叫《中山松醪賦》。他做了一個用松節,松樹枝子做香料釀造的酒,做完了以后,他覺得香美無比,所以就寫了這么一篇賦,來作為一個紀念吧。

接下來,想跟大家探討一下,說古代的酒跟中國古代的繪畫有什么關系?其實,跟文學一樣,酒也是古代畫家的一種創作的靈感。我們看到的這一幅,是南宋的畫家梁楷的一個,叫《潑墨仙人圖》。他的畫的特點,就是說豪放,特別豪放,大筆一蘸,上去隨意涂抹,涂抹完了以后,再細細勾畫幾筆,然后眉毛、鼻子就出來了。這一幅就是他的代表作,描述了一個喝醉酒以后的這么一位老先生,走在回家的路上,袒胸露腹,步履蹣跚,兩眼半睜半閉,迷迷糊糊,憨態可掬 ,畫得是非常到位。

那么,清代有一位,“揚州八怪”之一叫鄭板橋,大家非常熟悉。鄭板橋喜歡喝酒,而且,他的書法和繪畫都是獨有特色。我們看到的這一幅《竹石圖》,就是他在杏花樓,一個人獨斟獨飲,醉了以后,興之所至,信手畫了這么一幅圖,贈給酒樓的主人。這是他的一幅代表作。

另外一幅,這是唐代草圣張旭的一幅作品。我們都知道,草書有幾種書體,現在說草圣呢,它的創始人大概就是唐代張旭。據史書記載,張旭這人很有特色,第一就是嗜酒,特別好喝酒,喝完了以后,是狂走。什么狂走?那就是亂跑一通。喝醉了酒就到處跑,跑完了以后,那就開始寫,下筆如神,閃電雷鳴一般,我們看這幅作品確實有驚電雷鳴的效果,看似沒有什么章法,但是力透紙背,非常有力。

唐代還有一位草書的名家是懷素,這是一位出家人,和尚。要是按照輩分算起來,是張旭的學生的學生。他的書法跟張旭的比起來,他又多了一份出家人的娟秀,不像張旭那么狂得沒邊,比較清秀,讓人看起來清靜感比較強。他的特點也是好喝,喝完以后,就開始寫字。他年輕的時候,剛練書法的時候,家里頭很窮,沒有紙,就種了一萬多株芭蕉,拿芭蕉葉子寫,寫壞了的毛筆成大堆,他就把它集中起來,埋了一個墓,所以叫“筆冢”,就是毛筆的墓葬??梢娝碌墓し虻拈L短。

那么,酒與中國古代的雕塑呢,它也有好多關系。首先,就說古代的酒具,本身好多都是雕塑藝術品。我們看這件商代的青銅器,據說出自湖南。它就是一個非常美妙的一件青銅雕塑:一個老虎抱著一個人。對它的內涵,當然好多人是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只是說它作為雕塑藝術來講,是非常精美;這是商代的一件青銅豬,它上面是有一個蓋,可以裝酒的,這件豬做得也是惟妙惟肖,非常好看;這是一件清代的瓷雕,描繪的是李白醉酒以后憨態可掬,非常酣適的樣子,倚在那兒。

那么,也就是說呢,酒或者酒的這種素材,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提供了可以發揮的余地。

再接下來,酒對音樂也有它的重要的作用。我們看這一個是唐代的一面銅鏡上的圖案,兩位先生席地而坐,一人彈琴,一人喝酒。那么,現在看,就說古人每每喝酒的時候,喝酒與吟詩,與歌唱,還有,比方說,彈琴都是分不開的,它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唐代的一幅名畫,叫做《宮樂圖》,一群貴族婦女,圍在一張大的案子旁邊,一邊吹拉彈唱,一邊喝酒。中間放的那一大盆就是酒;這一件是唐代的一件銀器,就說是一個酒杯子吧。它的上頭雕塑了很多人物,這些人物都是伎樂,也是在演奏各種樂器;大家看見的這張圖像,是漢代的一個畫像,要說明的什么問題呢?就是酒和雜技和樂舞的關系。你看有人在喝酒,然后一邊觀賞的都是雜技,其他幾個人在演雜技;這件非常漂亮的器物呢,是唐代的一件銀器,那么我們叫它“舞馬銀壺”。它最特殊的地方呢,上頭有一匹馬,馬的嘴里頭叼著一個酒杯子。

那么,既然是有了酒了,就要有一個喝法,怎么喝酒?古人是非常講究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張,是商代溫酒的一個銅器,叫“銅斝”,它三條腿的下邊可以放上炭火,里頭盛的酒就可以溫熱了。關于溫酒的器具,在古代有很多。我們看到這件是漢代的,專門用來溫酒的,下頭是一個爐子,上面是一個杯子,爐子里頭放上木炭,那么杯子里頭的酒,就可以溫熱了,那你端著喝的時候就比較舒服。這一件是宋代的溫酒注子,它是用開水倒在碗里,然后把壺里的酒就給燙熱了。這一件是出土在湖北的一件青銅器。這件青銅器非常有名,考古界大概沒人不知道。它的特殊性呢,它是一個兩層的器具,中間有一個膽,就比方說現在咱們的暖水瓶,外殼,外殼里頭還有一個膽。這個膽的作用呢,實際就是說,你在兩個夾層里頭放上熱水,那么它就可以加熱;你要放上冰,那么它就可以冰鎮,它是一個兩用的東西。這是一件出土在江西的一件商代的青銅器,它的腹部有一個特殊的設計,就是有兩個透孔,這兩個透孔也是為了壺接觸面更大一些,這樣,你把壺放在熱水里的時候,或者說放在冰水里的時候,可以起到加熱或者冰鎮酒的作用。

接下來,說一下酒令。酒令千變萬化,而且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場合,還有不同的人物,他們都會想出各種花招來。一個是猜枚,一個是骰子令,一個是酒牌令,還有一種是籌令。

我現在這個圖像上呢,是漢代或者說是新莽時期的一幅壁畫,上頭呢,就是在猜拳飲酒;這件是漢代的一件骰子,這個骰子什么樣?實際上就像現在麻將桌上的骰子差不多,有的是四個面,六個面,八個面,十六個面。這一件是十六個面;另一種酒令是酒牌,酒牌是用紙張做的,或者是用木板、竹板做的,在上頭寫上酒令。酒令的意思,也是有種種不同,反正就是規定,什么情況下誰來喝多少酒;另外一種是籌令,籌令實際用俗語來說,就是一些簽,一些酒簽,用一個竹子也好,木板也好,金屬也好,刻成長條狀的,上頭寫上酒令,規定好了,什么場合下誰喝多少,這是一種酒令的辦法。我們看到的這個是唐代的一組酒令,是銀制的,它的上頭用的是什么詞呢?都是孔子《論語》里頭的。大家看到的這幅圖畫是《怡紅夜宴圖》,表現的是《紅樓夢》里頭的一個喝酒的場面。這十二釵湊在一塊,咱們玩一玩吧,喝一點吧,就喝上了?!都t樓夢》第六十三回里頭,描述的就是這么一個場面和故事,說晴雯拿了一個竹雕的簽筒來,這個簽筒,大家看到的圖畫中央的那個,那就是一個竹筒,里頭裝的都是酒簽。

除了這種喝酒的酒令以外,就說規定了我們喝酒的時候怎么喝啊,有個什么規矩,實際民間還有好多習俗,還有好多活動,都跟喝酒有關。其中比較有名的,甚至流傳時間比較長的,有這么幾項:一個是婚禮合巹 ,一個是禮射,還有是投壺,再來就是上巳修禊與曲水流觴。

所謂“婚禮合巹”,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喝交杯酒,夫妻雙方要互相敬一杯酒。按照古人的記載,是把一個葫蘆,中間剖開,那后頭還要連在一塊,互相拿著給對方喝,叫做“合巹”。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件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一件彩陶,兩件小壺連在一塊。我們不敢說它肯定就是合巹杯,但是就說是合巹杯的原形。這個是出在中山王劉勝的墓葬里頭,劉勝特別好喝酒,他的墓葬里頭出的大酒缸可以盛數擔酒。這件是明代的合巹杯,而且是出自名家之手,它又有一個名稱叫“英雄杯”。其實漢代的時候,就有這種英雄杯。

還有一種禮數,是禮射。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射箭比賽來決定誰喝酒。這個活動雖然是跟政治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它也是酒場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活動。

我們現在在出土文物當中發現過兩件,有這個禮射圖像的青銅器,其中有一件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圖像,在這個圖像的左上角正在進行射箭比賽,誰射輸了誰就罰酒。還有一種玩法就是投壺,它放一個很小的細口的瓶子,然后拿了許多像比筷子長的那種細棍往里扔。這個是需要技巧的。這一件是明代定陵里頭出土的箭壺,純金的,金光燦爛。這是皇帝御用品,這也說明了投壺流行時間之長。據文獻記載,投壺之風是始自春秋。

最后一個是上巳修禊與曲水流觴。所謂“上巳修禊”,就是三月三踏青,現在通俗一點說,就是三月三踏青的時候,到郊外去找一個小河流旁邊,洗一洗,去去這一年的晦氣。然后大家喝一杯慶祝慶祝,春天又到來了,馬上要春暖花開的。那么,這個活動就叫“修禊”。

其中,我們看到的這篇,是晉代王羲之《蘭亭集序》這么一幅書法作品。蘭亭集就是修禊的時候,一群名士大家集到一塊,到郊外去玩一玩吧,喝一杯。然后就在那兒飲酒作詩,作完以后集成一個集子,王羲之給它寫了一個序,就是這么一篇,文辭非常優美。

這一幅是清代的一幅繪畫,叫做《上巳修禊圖》。圖上是一群士子,坐在一個溪流旁邊。上游有人往水里頭放杯子,杯子里頭有酒,然后杯子就順流而下,飄飄悠悠,飄到誰的面前停住,那你就喝一杯;喝一杯不完事,你要作詩一首。

那么,你既然有酒了,咱們喝起酒又有章法了,這酒是不是都要自己做啊?從哪兒來?我們就涉及到做酒和賣酒。下一個題目就說關于酒肆、酒店的一些問題。

我們看到的這幅圖,是東漢畫像石的一個造酒作坊里頭的一個圖像,一口大鍋,里頭煮了好多米,發酵完了以后就可以往外榨酒。還有人正往外運酒,非常形象。

我們一說到酒肆,都知道一個特別著名的典故,就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這倆人因為愛情走到一起去了,結果呢,不顧家庭一再反對,倆人就私奔了,就跑掉了。跑掉以后無法生活怎么辦呢?就賣了車馬,買了這么一個小小的酒店。然后,卓文君當壚,就是說,她在前面賣酒;司馬相如滌器,專門刷盤子刷碗,小倆口就過上日子了。正是因為受了他們愛情故事的影響,東漢一直到魏、晉時期,許多名流都紛紛效仿,家里頭不管有多富,也開個酒店,干嘛呢?玩,要追求這種趣味。

這幅圖大家很熟悉,是宋代《清明上河圖》,那么它表現的是一個特別大的酒店。宋代的酒店分為三種:一種叫正店。正店可以有造酒的權利,就是說你自己造自己賣,主要以批發為主;還有一種腳店,腳店你不能造酒,你可以上正店批發去,然后回來零售;還有一種,就是說更小的酒店了。那么,我們現在比較形象地看呢,金代壁畫里頭,不但酒店前頭有一個酒旗,而且還有廣告。廣告詞上寫的什么呢?說:“野花鉆地出,寸酒透瓶香。”你一看就想進去,怎么也得喝一杯。這個很形象。

我們現在看呢,這一幅是宋代的,叫《花塢醉歸途》,它的意境就跟唐詩里頭說的,清明詩里頭描述的非常相像。大家都知道杜牧的這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天,就中國古代酒具和酒文化,我想主要講這么一些內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多多批評!

提問:杜教授您好,您剛才說我國古代酒具花樣繁多,那么您如何理解這些酒具在不同時代它具體的含義呢?能談一下嗎?謝謝!

答: 中國古代酒具,如果說要從發展史的角度,我看應該劃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新石器時期。這個時期是以陶器為主,各種各樣的陶器,它來作為酒具;第二個時期就是夏、商、西周。在這個時期,是以青銅器為主要的酒具,同時陶器依然存在,它還在用;到第三個時期,就是東周和秦、漢時期,那么這個時候最美的酒具是漆器,流光溢彩,做得非常漂亮。但是,這個時候新萌芽的呢,瓷器已經出現了。那么,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瓷器是在逐步地發展,逐步地壯大,在酒器圈里頭逐漸壯大。隋、唐的時候,金銀器又一枝獨放,光彩照人;最后一個階段,是宋、元、明、清時期,可以作為一個大的歷史時期。這個時候,金銀器退居次要地位,瓷器占到了主流地位。還有一些自始至終沒有成氣候的,比如說玻璃器、木器、竹器,這些一直就沒有占到一個主流地位。

我們從現在看酒器的歷史的發展脈絡,它實際是跟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一直是在一脈相承,可以說是同步的吧。你的科學技術發展了,你的經濟發展了,你的社會時尚變化了,酒具也在變化。所以說,酒具它是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窗口,你看到酒具變了,那社會也變了;至于怎么變,那還要具體分析。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古代史基礎知識下一篇:中國古代史復習題下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