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華文文學網絡傳播論文

2022-04-25

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華文文學網絡傳播論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摘要]在南洋諸國華文文學研究領域中,新加坡有大量華文舊體詩文本,但華文舊體詩論述極少。事實上,新加坡舊體詩的作者,主要由新加坡的“過客”、新加坡的“流寓”者和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三類人構成。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傳播途徑有報紙及其副刊、詩集、社團傳播和網絡傳播。

華文文學網絡傳播論文 篇1:

漢語在越南傳播狀況分析

【內容摘要】 從傳播學角度看,目前越南的漢語傳播可以分為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和組織傳播三個主要傳播類型。其中,人際傳播主要通過漢語教學方式得到廣泛使用,但由于高水平的漢語教師資源較少,因此傳播效果不明顯。大眾傳播作為普及性最強和范圍最廣的傳播方式,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組織傳播發展的時間較短,舉辦活動的規模較小,知名度弱,影響力不大?;诖?,本文從提高教學質量、優化節目內容、加強新媒體運用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漢語在越南傳播的具體建議。

【關  鍵  詞】  越南;漢語;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加深,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需求急劇增長。順應這種形勢,中國在漢語傳播上,除了傳統的“請進來”學習漢語外,還通過“走出去”,向世界各國派出漢語教師及志愿者,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即“孔子學院”。截至2017年12月,已有14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各類學員累計達916萬人。① 由此可見,無論出于主觀還是客觀原因,漢語都越來越重要,漢語傳播也成為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的工作之一。

越南是中國的鄰國,自1950年中越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后,漢語逐漸成為越南的一門重要外語,越南大多數學校開設漢語課程。雖然由于種種原因,越南的漢語教學工作停滯過一段時間(從1979年到1990年),但從1991年起,隨著兩國關系走向正?;?,越南的漢語教學又被重新重視起來。

2018年8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陳國旺時指出,今年是中越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建立10周年,中方始終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兩黨兩國關系,愿同越方一道,在“十六字”方針和“四好”精神指引下,使中越關系沿著正確軌道不斷向前邁進。陳國旺表示,越方珍視越中傳統友誼,發展對華友好關系是越對外關系中的頭等優先,愿與中國黨、政府一道努力,推動越中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發展。①兩國關系的發展為漢語在越南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大部分越南的大學設有漢語系,高考報考漢語系的學生也逐年增多。以河內大學為例,漢語系是僅次于英文系的第二大院系。但是在越南從傳播學角度探討漢語在越南傳播現狀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本文通過多方面的觀察與分析,梳理漢語在越南的傳播現狀,希望有助于越中兩國政府在漢語傳播方面的合作。

二、漢語在越南的傳播實踐

漢語在越南的傳播主要分為三個類型,即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和組織傳播。

(一)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最初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而這種交往不限于人與人面對面地交流傳遞信息,也可以通過各種媒介間接進行。在漢語傳播中,人際傳播是最基礎、最早的語言傳播類型。憑借信息反饋及時和內容豐富的特點,人際傳播對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發揮了很大作用。在當代,越南的漢語人際傳播主要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的漢語教學課堂,或者是在越南的華僑家庭通過漢語使用習慣的保持和傳承等方式進行。這種人際傳播屬于直接傳播。

筆者對越南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2018年越南高考須知手冊》②進行統計,發現越南目前有30所大學、13所大專院校招收漢語專業的學生(占全國的10%),近100所大學與大專院校把漢語作為學生的第二語言(占全國的24.5%)。另外,全國各地的漢語學習中心已經達到幾百所。漢語在越南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下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系長阮黃英教授表示:“與20年前相比,在本校及其他學校學習漢語的人數日益增多,但是教學方法依然傳統,主要依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通過傳播媒介的一對一、一對多或點對點的遠程漢語教學活動等的間接傳播運用較少?!?①

除了學校內的漢語教學,越南華僑家庭內漢語使用習慣的保持和語言環境的傳承,為漢語在越南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越南的華僑不僅僅是漢語傳播的信息接受者,還承擔著信息發出者的角色,把在家庭環境里學習到的漢語傳播給更多的人。

(二)大眾傳播

隨著傳播媒介的介入,漢語傳播從人際傳播不斷擴展、延伸到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

大眾傳播(Mass Communication)是指特定的社會集團、社會媒介組織,用文字(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電影、電子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大眾傳遞信息的過程。目前在越南,漢語大眾傳播主要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進行。

從內容來看,使用漢語傳播的平面媒體,即報紙、雜志等可以分為三類:政治類、經濟類和文學類。②

政治類的報紙以《西貢解放日報》中文版為代表,該報是越南共產黨胡志明市委機關報,主要報道越南政治、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新聞,也是越南唯一的一份全國性中文報紙,主要受眾是在越華僑華人,除發行日報外,還出版周刊。其創辦背景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華僑不懂當地語言,因此該報在越南文版之外設立了中文版,目的是為了給居住在越南的華族③提供政治方面的信息,宣傳政府主張。除此以外,《西貢解放日報》還設有“文藝創作”和“青少年園地”等欄目,刊登文學作品,提供漢語學習和交流的園地。

經濟類的報紙雜志有《越南經濟時報》、越南國家旅游局月刊《旅游指南》(現已???、勞動出版社月刊《華人黃金篇》、越南臺灣商會總會月刊《會訊》、越南司法部半周刊《越南法律報》(現已???、通訊文化出版社月刊《越南臺商》、通訊出版社季刊《法律咨詢指南》等。這些報紙雜志主要報道的是與越中兩國經濟往來有關的內容,主要目的是給在越南的中國人提供越南經濟法律信息。其中,《會訊》為會刊,《法律咨詢指南》為宣傳刊物。

文學類的報紙雜志有胡志明市各民族文學藝術協會創辦的《越華文學藝術》和華語學習雜志《華語世界》、胡志明市出版社月刊《華語世界》、文藝出版社季刊《越南華文文學》。這些報紙和雜志的主要內容是漢語學習和寫作方面的經驗和中國文化的介紹,其讀者主要是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愛好者。

在電視傳播方面,雖然越南電視臺(VTV)和地方電視臺并未設立專門的漢語頻道,但近年來,20多家電視臺包括胡志明市電視臺和華僑聚居、華人企業較多的城市電視臺,在每天的晚間新聞時段(22~23點)播放漢語新聞。

上述大眾傳播方式的雙向互動性較弱,而網絡傳播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局面,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網絡進行漢語教學已經成為漢語傳播的一個發展趨勢。網絡傳播是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的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它涵蓋了其他傳播類型的特點,顛覆了傳統的傳播類型,極大地改變了此前的信息傳播方式,每個人都變成傳者和受眾。漢語傳播與網絡的結合,打破了傳統漢語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同時實現各種傳播方式中漢語資源的高度融合。目前在越南,漢語的網絡傳播主要通過教學研究網站、報紙網絡版、論壇和臉書(Facebook)。

漢語教學和研究網站上的資源豐富多樣,用戶主要是漢語傳播者(包括漢語老師和漢語研究者)和漢語愛好者(包括漢語學習者和華僑)。此類網站信息比較全面,大部分是由越南各個外語中心開發的,為了激發更多學習者對漢語的興趣。這些網站除了漢語學習方法、學習資源和中國歷史文化介紹之外,還為用戶提供漢語水平考試(HSK)題目和考試時間等信息。此類網站擁有大量生動的教學視頻,吸引很多人來體驗漢語學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論壇和臉書(Facebook)進行漢語傳播的新模式。漢語愛好者、傳播者在這些平臺上分享、交流漢語學習信息和方法、漢語電影、歌曲和中國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

(三)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Organisation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某種特定目的的組織所從事的信息活動,其過程包括四個方面:社會化、行為控制、決策控制和沖突管理。①由中國孔子學院總部推出的孔子學院和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是當前漢語國際傳播中典型的組織傳播類型。

2014年12月27日,廣西師范大學與越南河內大學合作創辦的孔子學院在越南河內舉行了揭牌儀式。其宗旨是促進漢語教學研究,加強、鞏固與發展中越關系,增加越南漢語學者對中國語言與文化的了解,提供學習與了解中華文化的最佳條件,加深中越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鬃訉W院一方面為漢語學習者提供各種職業技能的培訓課程,并對課程完成者提供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書;另一方面對漢語教師提供各種以應用漢語為重點的語言教學能力培訓課程??鬃訉W院還會根據河內大學的需求進行科研合作,并為本校漢語系學生以及其他系的漢語學習者提供漢語學習上的幫助。

越南孔子學院的性質是一個以介紹與傳播中國文化、促進越南漢語教學工作為主要任務的非營利社會機構,其工作以遵守所在國法律法規、接受其有關行政機構的檢查與監督為基礎。主要工作內容包括:(1)為本科、初中、高中舉辦短期課程。(2)舉辦提高漢語教師水平的專業課程。(3)根據需求,為不同人群舉辦多種類型的漢語課程(企業培訓、留學前培訓、職業培訓),并根據專業方向培訓語言技能(翻譯、旅游、財經、貿易、中國醫學)。(4)舉辦漢語水平比賽,并頒發相應的等級和專業證書。(5)舉辦與中國文化有關的交流活動。(6)提供中國文化與教育方面的咨詢服務。(7)組織漢辦指定或者授權的活動。

三、漢語在越南傳播存在的問題

(一)人際傳播問題分析

在越南,漢語的人際傳播集中體現在漢語教學上。越南高校每年招收漢語專業的本科生,多數學校招生人數在30~60人, 2010年招收漢語專業本科生超過100人的學校有7所(海防大學150人、河內國家大學所屬外國語大學200人、河內大學150人、胡志明市國家大學所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120人、胡志明市師范大學100人、胡志明市開放大學150人、東方大學120人) ,越南全國漢語專業每年招生人數為2300人左右。①

筆者通過對越南教育出版社2012~2018年出版的《越南高考須知手冊》進行統計梳理得出以下結果②:

可見,2012~2018年,越南的高等院校招生漢語專業學生的大學數量呈現上升態勢,尤其是近兩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交往的不斷加深,漢語受重視的程度逐步提高。

根據越南教育部2016年的報告,目前在越南已有9個省把漢語作為第一門外語,在28個初中學校和18個高中學校為學生開設了漢語課(這9個省包括:河內、河江、老街、海防、廣寧、和平、太原、芹苴、胡志明市),學生數量達到12000人左右①。

學習漢語的越南人數量日益增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主觀原因來自越南人的外語學習觀念的轉變。芹苴省外語大學劉阮國興教授在2017年年底的研究報告《全球化背景下芹苴省人民外語使用和學習需求》中指出:接受采訪的300人中有134個人認為漢語很重要,同時受訪者也認為,漢語的重要性位列英語和日語之后,排在第三名。②跟以往的報告③相比,在越南人的觀念里,漢語越來越受到重視(2015年的報告里韓語排在第三名,法語排在第四名,漢語只排在第五名)。

客觀原因是,一方面,由于越南實施革新開放政策和中越關系正?;纫蛩氐挠绊?,越南政府放寬了對漢語教學的語言限制政策。這對在越南華僑家庭的漢語傳承大有幫助。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鄰國越南和全世界的經濟。越南政府意識到漢語學習的重要性,推出了一些新的教育政策,幫助越南人更加了解漢語這門語言。2016年9月,越南教育與培訓部提出,從2017年起,將漢語、俄語和日語增列為初級教育的第一外語,三到十二年級的學生可以從中任選一門。當地教育界對于當局鼓勵學生學習漢語表示歡迎。河內外國語大學副校長阮國雄教授在接受越南媒體的采訪時表示:“在越南,俄語和漢語的地位需要提高。因為這幾年來,越南政府派去國外進行研究和科技培訓的干部大多數去了中國和俄羅斯。況且,漢語和俄語在全世界已經擁有了強大的地位?!雹?/p>

(二)大眾傳播問題分析

根據華僑人口分布情況,越南的華文媒體主要集中在胡志明市以及越南南部及西南部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受眾群(主要是掌握漢語的人士和漢語愛好者),華文媒體分布的地區有限,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傳播效果。

經濟類的報紙如《越南經濟時報》、《旅游指南》(現已???、《華人黃金篇》、《會訊》、《越南法律報》(現已???、《越南臺商》、《法律咨詢指南》等,讀者主要是在越南的中國人和一部分與中國企業有合作的越南商人。由于辦刊辦報的連續性不強,生命周期較短。

文學類的報紙雜志如《越南華文文學》《越華文學藝術》和華語學習雜志《華語世界》等,由于出版數量少,《華語世界》《越南華文文學》每期印刷都在500本左右,發行區域主要在越南華人集中的地方,且幾乎沒有進行宣傳推廣工作,導致傳播效果較弱。另外,目前在越南也有一些漢語版的網上報紙,如華文報紙的網絡版,報道內容主要是經濟、政治方面的問題。由于傳播內容不豐富、受眾也不多。

漢語電視節目由于播出時間較晚,內容主要從黃金時間播放的越文新聞翻譯而來,所以收視率不高。

大眾傳播是人際傳播的規?;由?,其傳播者具有很強的組織性,傳播媒介數字化、網絡化,傳播內容體量巨大,復制性強,傳播范圍極廣。除網絡媒體之外,其弱點是傳播單向性,信息反饋能力較弱。①通過論壇或者臉書(Facebook)進行漢語傳播作為一種新興傳播方式,在越南比較受歡迎。雖然誕生較晚,但由于雙向性強、內容豐富等特點,擁有越來越多的用戶。

筆者通過google網站搜索,找到越南50多個規模較大的漢語交流論壇,其內容豐富,用戶數均上萬。值得一提的是漢語愛好者論壇(http://dantiengtrung.com/forum/),擁有將近30萬名用戶,內容豐富,除漢語學習信息外,還提供與中國歷史、文化、電影、文學等相關的信息,并分享留學和旅游中國的經驗。此外,在Facebook上用越南語搜索 “ti?ng Trung” 或“ti?ng Hoa”(意為“漢語”),可以發現73個漢語交流公眾號,其中48個擁有上萬名用戶,其中公眾號“學習漢語”擁有的用戶最多,為59萬名。雖然Facebook進入越南才9年,但已擁有了5800萬名用戶。② 隨著社交網絡影響力和覆蓋率的擴大,通過此途徑進行的漢語傳播傳受互動順暢、及時,越來越受到歡迎。

(三)組織傳播問題分析

在越南,孔子學院和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是當前漢語組織傳播的典型。越南迄今為止只有一家孔子學院,即成立于2014年12月的河內大學孔子學院,主要活動是為越南提供漢語教師資源、促進漢語傳播工作??鬃訉W院網站顯示其成立以來的主要活動如下:

(1)2016年5月25日,第十五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漢語比賽越南北部賽區預賽成功舉辦,來自越南北部11所高校的15名選手參加了本次角逐。

(2)2016年6月13日至7月13日,利用暑假時間,越南河內大學孔子學院為河內大學教職工子弟開辦了漢語學習班,受到了教職工家長及孩子們的歡迎。

(3)2016年6月9日舉辦了“中越端午節文化交流會”,河內大學漢語系和越南語系的師生和在越南的中國留學生等5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4)2016年9月15日中秋節,河內大學孔子學院舉辦中越兩國中秋節文化交流會。

(5)2016年9月19日至24日,為慶祝全球孔子學院日與即將到來的中國國慶節,河內大學孔子學院舉辦2016中國文化周暨孔子學院日系列活動。

(6)2017年1月9日,河內大學孔子學院舉行迎新春聯歡會,40余名中越師生歡聚一堂共迎新春。

由于孔子學院在越南發展的時間較短,舉辦活動的規模較小,主要集中在河內地區,參加人數較少,活動知名度弱,影響力不大。

同樣是在東南亞,泰國的第一個孔子學院于2006年成立,泰國目前已有16家孔子學院、20個孔子課堂;馬來西亞的第一個孔子學院成立于2009年,已有2個孔子學院,1個孔子課堂??梢?,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越南孔子學院的發展還較為滯后。其原因可能是近幾年來兩國在海域、島嶼問題上還存在著分歧,影響了彼此的教育合作。這也是影響其傳播效果的重要原因。

四、思考和建議

為了改善漢語在越南傳播的現狀,筆者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目前在越南,以漢語教學為代表的人際傳播是漢語傳播最普遍的方式。但由于越南高水平的漢語教師資源較少,因此傳播效果不明顯。這些漢語教師如果利用網絡媒體及其他新媒體作為傳播方式,拓展教學方法,可達到更佳的傳播效果。

第二,漢語傳播中大眾傳播作為潛在受眾范圍最廣的傳播方式,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華文報紙雜志的傳播媒介特點限制了其受眾范圍,讀者主要是已掌握漢語的人士或漢語愛好者,內容較為單一。要從內容著手加以改進,使報紙雜志的類型多樣化,設計越南語和漢語的雙語版面,增加旅游、中國文化等多樣化欄目,以吸引更多初步接觸漢語的群體。另外,應改善電視傳播的現狀,爭取將漢語新聞的播放時間調整到收視率較高的時段,并擴充漢語學習、中國文化介紹的頻道等,做好內容的及時更新,在播放節目的同時配以越南語字幕。另外,要加強華文媒體自身的宣傳工作,以便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第三,派遣漢語教學志愿者是解決對象國漢語師資短缺的有效途徑,但從目前來看,孔子學院總部派往越南的志愿者還比較少,和越南的需求有較大差距。因此,未來若干年內,中國可考慮繼續擴大派往越南的志愿者規模,提高志愿者的教學質量。同時,為實現漢語國際傳播的可持續發展,也應充分重視本土漢語教師的培養和教材本土化問題。

在現代網絡傳播環境下,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這三種漢語國際傳播形態高度融合于網絡傳播中,即多種傳播類型相結合是當前漢語國際傳播類型的重要特點。網絡傳播極大地拓寬了漢語的傳播范圍。因此,其他傳播類型可以與論壇、社交網站等結合起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可以通過在網上建設自己的論壇和臉書賬號等方式,與受眾交流,改善傳播內容,滿足受眾需求。

作者:胡得國英

華文文學網絡傳播論文 篇2:

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綜論

[摘要]在南洋諸國華文文學研究領域中,新加坡有大量華文舊體詩文本,但華文舊體詩論述極少。事實上,新加坡舊體詩的作者,主要由新加坡的“過客”、新加坡的“流寓”者和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三類人構成。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傳播途徑有報紙及其副刊、詩集、社團傳播和網絡傳播。通過對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文學史定位及其價值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是海上絲綢之路華文文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舊體詩海外創作的行為意義大于寫作意義。

[關鍵詞]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海外創作

在東南亞華文文學的研究領域中,關于新加坡華文舊體詩論述極少。事實上,新加坡有大量華文舊體詩的文本。舊體詩寫作,需要遵循嚴格的規范以及特定的知識背景作支撐。舊體詩在海外是否得以延續,必然取決于舊體詩創作者的存在??v觀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創作群體,分屬不同的文化陣營,而且在不同時期創作對象和創作觀念都有很大的不同,這些詩人共同構成了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創作基礎。這一類詩作的研究具有比較文學和文化交流的意義,同時也是海外華文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作者分類

本文沿用李慶年的概念,將所有作于新加坡的舊體詩稱為“新加坡華文舊體詩”。①近代中國與新加坡交流日益緊密,中華文化也逐漸傳輸到新加坡。清末有官員派駐新加坡,有普通大眾遠徙南洋……當在地華人數量逐漸增多,也就形成了華人社群,有了自己的文化圈。這些南來的文人“吟詩結社”,其中經濟實力雄厚的華人為了滿足當地華人了解國內輿情的需要,鞏固在地的漢文化圈,紛紛開辦華文報紙。在新加坡創辦最早的華文報紙是傳教士創辦的《東西洋每月統計傳》(此報自道光十三年起至十七年止,共計四卷,最初發刊于廣州,后由郭實臘主持,遷至新加坡。并于1997年6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之后《叻報》、《天南新報》、《日新報》等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文人依次作為陣地發表詩詞、散文、小說、粵謳等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就構成了新加坡舊文學。其中,舊體詩主要見于中國明清史料中的游記、各類詩集、新加坡本土的碑文以及一些新加坡當地的報紙。據此,關于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作者,按照在新加坡創作經歷基本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 詩在南洋——新加坡的“過客”詩人

關于這一類創作主體的特征,一是身份背景都是中國本土公民,并沒有新加坡的國籍歸屬;二是由于各種原因短期駐扎或者途徑新加坡;三是時代背景大都是明清時期。如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清政府曾經組織官員三次大規模集體出洋活動,期間途經新加坡創造舊體詩;曾在新加坡任職的左秉隆、黃遵憲;出訪南洋的文人諸如潘飛聲、許南英、丘逢甲;出使海外的晚清政客如何藻翔、王芝斌;流亡至此的革命者如康有為、郁達夫。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類作者主要的創作年限是在明清時期,其中又以清朝為要。而他們之所以沒有留在新加坡,有政治上的原因的、心理上的“不屑”等各種各樣的情況。

例如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南洋各國交往的巔峰,與鄭和隨行的費信,在鄭和使團中擔任通事教諭,每到一地,“伏幾濡毫,敘綴篇章,標其山川夷類物候風習,諸光怪奇詭事,以儲采納,題曰《星槎勝覽》”。在這部《星槎勝覽》中,關于其時新加坡就有題為《龍牙門》的詩作:“山峻龍牙狀,中通水激湍。居人為擄易,番舶往來難。人夏常多雨,經秋且不寒。從容陪使節,到此得游觀?!逼渲械摹褒堁篱T”正是今天的新加坡。這首詩也是最早的新加坡華文舊體詩。

而到了清朝,中國和新加坡往來出現兩件值得注意的事情。第一件事是清政府開始在新加坡設置領事?!埃ü饩w)四年,置新加坡臨時,后改總領事?!雹谄渲?,第一位領事左秉?。?850~1924),曾在1881~1891年和1907~1910年,兩次共計約20年在新加坡擔任領事,左秉隆在新加坡擔任領事期間創作了大量詩作。例如他的詩著《勤勉堂詩鈔》卷4中,有一首《游廖埠》的七言律詩:

朝辭廖嶼上輪舟,一片帆開逐順流;

綠樹青山逢處處,和風麗日送悠悠;

謾歌雅調驚云鶴,亂撥鹍弦狎海鷗;

乘興不知行遠近,又看漁火照星洲。

這首詩作展現了赤道地區的海上風光以及昔日新加坡海岸線的夜景。再如,1891~1894年,黃遵憲時任新加坡總領事期間,創作了大量反映當地環境和僑民生活情況的詩作。例如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卷7中收錄有“新加坡雜詩十二首”,其中第一首就道出了新加坡位置之所在,猶如中原地區的九邊重鎮:

天到珠崖盡,波濤勢欲奔。

地猶中國海,人喚九邊門。

南北天難限,東西帝并尊。

萬山排戟險,嗟爾故雄藩。

第二件事情,是晚清時期,出于外交和考察的雙重意義,政府派出大批官員出使西方,在這批官員被派出出使的同時,總理衙門要求這些出國游歷者撰寫日記。而這些清廷官員無論是暫駐新加坡,還是僅僅是以公使身份出使西方,走海路經過新加坡時,都有詩作留存。今天我們大致可以在以下文獻中尋覓到關于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蹤跡:王韜的《弢園文錄外編》,陳乃玉的《葛喇吧賦》,潘飛聲的《說劍堂集》、《老劍文稿》,尤侗的《外國竹枝詞》,斌椿的《海國勝游草》,曾繼澤的《歸樸齋詩集》,袁祖志的《海外吟》,徐英南的《窺園留草》,丘逢甲的《嶺云海日樓詩鈔》,康有為的《明夷閣詩集》、《大庇閣詩集》,何藻翔的《邦崖詩集》,陳寶琛的《滄趣樓詩集》,梁啟超的《飲冰室詩集》,楊云史的《江山萬里樓詩詞鈔》,林豪的《南游詩》,蔣玉棱的《蕃女怨詞》,郁達夫的《郁達夫全集》等等。

再如尤侗的《外國竹枝詞》中對新加坡的描述:

龍牙犀??筛?,相對龍門恰乘船;

更有龍涎向萬里,蘇門街上換酒錢。③

再如袁祖志的《海外吟》也有對新加坡風土的描述:

新嘉坡原名石叻,為柔佛人所居。英人利其地,踞而有之。其中流寓華人極多,閩居其七,粵居其三,皆能溫飽,誠樂土也。

郁郁蔥蔥氣實佳,天留海外好生涯;

多他開辟蠶叢力,補斡功堪媲女媧。

不必移民民自至,不須移粟粟常盈;

四時雨露無霜雪,草木欣欣總向榮。

家家營得好菟裘,高駕驊騮任意游;

銀燭兩行賓四座,居然南面小諸侯。

不堪前泚溯荒蕪,六十年來景象殊;

實為吾民開樂國,漫矜他族展輿圖。④

這些出訪異域途經新加坡的“過客”詩人筆下的新加坡表現出以下特點:第一,作為“天朝上國”對南蠻之地的居高臨下。第二,他們詩文中大都記載的是新加坡的風景和社會風貌,而對于深層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活涉及甚少。第三,就文學隸屬關系而言,新加坡“過客”詩人創作的舊體詩作品,應該屬于中國國別文學的組成部分。第四,就文本創作趨勢而言,新加坡“過客”詩人創作的舊體詩作品是與中國社會發展同步的。

(二)新移民的浪子——新加坡的“流寓”詩人

這一類創作主體的特征如下:一是都是出生于中國本土又長年僑居海外的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二是早年接受了正統儒家傳統教育,有深厚的中國古體文化的根基;三是經歷社會沉浮又堅持儒家憂國憂民、心系天下的情懷,使他們身處異地文化之中對中國文化更為執著地堅持。對于這類詩人,最杰出的代表分別是“南洋才子”邱菽園和“國寶詩人”潘受。

邱菽園(1874 ~1941),出生于福建,8歲時第一次到新加坡,15歲時隨父母返鄉應童子歲考,走科舉之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邱菽園23歲時,由于父親病重再赴新加坡。同年,父親去世,邱菽園扶父親靈柩回海澄新安安葬。第二年返回新加坡。一直到1920年10月,邱菽園47歲時曾赴廈門一次,再返新加坡,此后便不復歸國。 有意思的是,邱菽園雖然前后在中國居住、暫留不過18個年頭,卻以旅居海外的中國子民自居,并自稱“星洲寓公”,意思是自己只是流寓新加坡而已。他的主要詩作有《邱菽園居士詩集》、《嘯虹生詩鈔》及《庚寅偶存》。其中,《邱菽園居士詩集》收錄1045首詩作,《嘯虹生詩鈔》及《庚寅偶存》收錄340余首詩作,合計約為1400余首。此外,還有大量散見于各類報章的不計在內,其詩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在新加坡確屬獨一無二。

潘受(1911~1999),祖籍福建南安。19歲從福建南渡,經香港流寓星洲。潘受一生寫了1000多首詩,而他自己選輯在《潘受詩集》內的,時間從1937年起編年至1997年止,60年間共錄詩、詞、聯語1318首。而潘受之所以進行舊體詩的創作,他在《潘受詩集》的后記中這樣解釋:“本人寫詩,開始寫的是白話詩。白話詩產生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胡適發表他的《嘗試集》,那時,本人才八九歲。不久,中國很多青少年跟風寫起白話詩。又不久,古典詩詞漸漸不見于報刊上了。本人寫白話詩也已是十三四歲了。再過三數年,本人終于發覺音樂性是一首好詩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詩叫詩歌,作詩叫吟詩,于是轉而注意起古典詩詞,這一轉,越轉越深入,竟像是被什么東西迷住了、纏住了,想轉回頭也已是轉不出來了?!?/p>

這一類作者的作品,保持著濃厚的中國古體韻味,又鑲嵌了新加坡本土歷史的滄海桑田和社會的點滴變遷,既有南洋的文化審美與社會風情,又飽含著這些海外“寓客”對中國的念念不忘和點點情思,對中華傳統文化在域外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流寓”詩人的創作具有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的意義,其創作主題具有與中國政治同步的特征,這是早期華人思想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在流寓異域之后以主人公的心態對于南洋社會的客觀反映,而他們的作品中亦表現出對新加坡和中國兩地的共同關照。

(三)新生活、新土地、新經驗——新生代的新加坡詩人

盡管新加坡是一個現代化程度非常高的國家,但是仍有很多詩人出于對中華文化的敬佩或者自身的喜好,堅持舊體詩的寫作。當代詩人楊啟麟有一首《淚眼》,詩云:“英語連聲震四圍,西風席卷亂紛飛。滿腔悲憤盈眶淚,見說華文已式微?!闭衽f體詩的處境雖然伴隨著西方價值觀的強化在新華文文學中不斷地被邊緣化,但是從來不曾銷聲匿跡。當代舊體詩中,有學術團體例如新聲詩社與新風詩詞學會,有一些大的論壇諸如南洋隨筆網還有固定的舊體詩專欄,甚至還有一些新加坡詩人還開辦自己的博客進行舊體詩的宣傳。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8月27日的新加坡《聯合早報》“文藝城”整版刊登了“國大中文系學生舊體詩選”,內容豐富,頗具本地色彩。例如,其中鐘旨平的《龍牙一點沙》:

龍牙一點沙,萬象競浮華。

酒白迷金紙,霓紅代綠葩。

順風擒巨蟹,逆水攫肥蝦。

誰見落潮處,紛紛滾地爬。

這首詩中,如前所述,“龍牙”是新加坡的舊稱,所謂“一點沙”,就是新加坡著名的旅游勝地圣淘沙。舊體詩成為反映當代新加坡社會的一面鏡子。

當代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作者處于東西方文化交匯處,面對民族文化與文化全球化的沖突、傳統文化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矛盾,既要堅持古典文學的寫作,又要面對新加坡多元社會的文化沖擊,一方面,成為“邊緣中的邊緣”的異質文化,表現出與中國本土文學有一定差異的同時,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他者。另一方面,在地性增強,體現出和中國文學明顯的差異性,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他者。此類詩人的創作表現出為寫詩而寫詩、對漢語的堅守等特點,其文學歸屬性應該隸屬于新加坡國家文學。

二、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傳播途徑

新文學傳統的確立,舊體詩逐漸被淡出主流創作話語。而新加坡相對于風起云涌的世界文學潮流,其弱勢地位不言自明。如此一來,這樣一個文學邊緣地區的邊緣文體,無論審美價值抑或是精神傳統都被人們所忽視。更為嚴重的是,遍布于新加坡和國內各類史料中的舊體詩文本實際上是被忽視的。實際上,從明代至今,新加坡本土創作的舊體詩被大量地付梓于華文報端,同樣也有值得尊重的詩集流傳于世,更一直有詩社活躍在新加坡本土。而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又給當代華文舊體詩的發展提供舞臺。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存在狀態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一)報紙及其副刊

應該說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最重要的傳播渠道就是報紙。李慶年所說的“馬華舊體詩的研究資料幾乎全都出自新、馬報紙”⑤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就今天可以查閱到的史料來看,真正有能力出品詩集的依舊是少數,正如邱菽園所說:“《檳榔嶼志略·藝文志》著錄凡十數種,據稱皆流寓諸子筆墨。余嘗欲致之一室,皆有采錄,以廣其傳。使人入市求之不得,始知皆未刊行本也?!雹薮笈呐f體詩作者及其作品依然散見于各類華文報紙。

新加坡的第一份華人報紙是華人薛有禮創辦的《叻報》。從1881年創刊到1932年???,一共維持達51年之久,是新加坡影響最為廣泛的報紙。之后《新國民日報》、《天南新報》、《星洲日報》等華文報紙紛紛創辦。值得一提是,這些報紙的副刊,大都開辟出文藝專欄,刊登舊體詩、散文、小說等,這些文學作品的發表不僅成為海外華文文學的發端,更為華文舊體詩的創作和發表提供了廣闊天地。據統計,在新加坡,《叻報》、《新國民日報》、《天南新報》、《總匯新報》、《檳城新報》、《益群日報》、《南洋商報》、《光華日報》、《星洲日報》等報紙的副刊上都刊登有舊體詩。而由于時代條件,包括讀者和發行量的限制,早期的新加坡華文舊體詩鮮以詩集形式出現,絕大多數作品都依附于報章副刊存在。正如邱菽園在《五百石洞天揮塵》中所言:“《檳榔嶼志略·藝文志》著錄凡十數種,據稱皆流寓諸子筆墨。余嘗欲致之一室,冀有采錄,以廣其傳。使人入市求之不得,始知皆未刊行本也?!雹邎蠹埜笨统蔀樾录悠氯A文舊體詩早期傳播的主要渠道。這些華文報刊對舊體詩的刊登從開始偶有作品刊登,到后來舊體詩質量和數量的提升,在《叻報》、《新國民日報》甚至有“詩聯摘錄”、“詩章照錄”等專欄。這一傳統延續至今,甚至如上文所敘,2010年8月27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文藝城”整版刊登了“國大中文系學生舊體詩選”,所刊載的全部是新加坡國立中文大學學生的舊體詩詩作。

(二)詩集印制

本文對新加坡華文舊體詩作者所進行的分類中,第一類作者——新加坡的“過客”,由于本人沒有在新加坡常駐,這一類作者的詩作大都散見于其印制的詩集之中。我們力圖從明清過南洋的官員或使節回國后印制的詩集中對這一類詩人進行篩選和鑒別。這一類詩人甄別的重要標準就是確實往來過新加坡。筆者將此類詩集總結如下表:

第二類詩人,即新加坡的“流寓”者。這類詩人的舊體詩創作都有專門的詩集,資料的收集難度稍低,只是由于讀者面的限制,這類詩集印數相對較少,大都得于新加坡本土。諸如此類代表性詩人邱菽園的《邱菽園居士詩集》、《嘯虹生詩鈔》及《庚寅偶存》,潘受的《潘受詩集》、《海外廬詩》。

第三類詩人創作的當代新加坡的華文舊體詩,如前所述,實際上已經淪為邊緣國家的邊緣文體。舊體詩的創作從作者、讀者到出版都受到極大的限制。而當代舊體詩作者的創作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是真性情的創作。自費印制部分詩集,饋贈或出售,都成為我們審視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重要窗口。例如當代新加坡著名舊體詩社團新加坡新聲詩社編輯的《新加坡新聲詩社詩詞選集》、《新加坡新聲詩社百期社課選輯》等。

(三)社團傳播

如前所言,明清時期,由于下南洋人數劇增,這些早期移民在海外聚族而居,保持著華人的文字習慣、文化傳統而形成相對獨立的華人社區。這種相對獨立性使得他們在與當地人群進行社會交往時,避免被同化。而保持這種相對獨立性的手段就是華文報刊、華文教育和華文社團。尤其是社團,更成為維系華人民族意識和特質的重要紐帶。

根據《新馬華人教育發展小史》記載:“1786年以前,英人萊特(F.Light)初到馬來亞的檳城,就發現有華人老師張理之的墳墓。英傳教士湯姆遜(G.H.Tomson)也說,新加坡在1829年已有私塾三所。但是有文獻可考的,當首推陳金聲父子所辦的萃英義學,又稱萃英書院。它創立于1854年,直到1957年才停止?!雹嗳A人初到新加坡時所建立的書院,大都設置在大伯公廟內,所用的教材幾乎就是中國舊時教育的課本,諸如《三字經》、《中庸》、《論語》、《孟子》、《大學》等,對學生的教育自然就是文言文教育,而這一過程幾乎是和國內同步的。當“戊戌政變”中國廢私塾開設新式學校后,新加坡才開始出現新式教育。

例如官辦性質的有1881年左秉隆創辦的會賢社、由黃遵憲改建的圖南社都會按期擬定詩文課題,招徠新加坡文人應答,對于優勝者還有獎金鼓勵。在華文報業發展后,還將每期的優秀詩文登載于報刊。再如私人成立社團的,例如邱菽園于1896年創立的麗澤社,從創辦之初就是一個純文學團體,“不過詩聯,詩唱等題”,再由創辦人邱菽園親自點評,給予物質獎勵。

(四)網絡傳播

伴隨全球化浪潮與多元價值觀的后現代文化語境,借助于高速發展的網絡信息科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傳播的途徑擴展到網絡。這種依靠網絡發布并實現廣泛傳播和有效互動的方式,已然成為當代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傳播的重要途徑。例如最著名的“隨筆南洋網”,不僅有專門研究舊體詩的“詩辭雅座”專欄,更會不定期地組織講座、征文等活動,參與者有職業文人,更有許多舊體詩愛好者,使得這種傳播方式在具有自由性的同時,也實現了舊體詩的大眾化、平民化。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新加坡當代舊體詩作者開辦自己的舊體詩博客。

縱觀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傳播方式,構成了報刊、詩集、社團以及網絡四方良性互動的空間格局,出現了詩歌資源的整合趨勢,使得舊體詩的土壤和氛圍得到改善以及最大范圍延續。

三、學理攸同: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文學史價值

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對中國的歷史想象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與現實在星洲這樣的特定時空交匯的多元圖景。而作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一部分的中國歷史,隨著早期南來文人流寓的腳步而被疊加在了新加坡這片土地上。在無論是左秉隆、郁達夫、邱菽園或是當代詩人的懷史或詠懷詩中,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對中國歷史的反映不僅僅是歷史文本的簡單重現,更是身在海外的文人自身關于中華民族歷史記憶在新加坡這樣的文化場域內進行的艱難重塑。所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不同類型的舊體詩人對于中國歷史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類型、不同時期華人面對中華文化所采取的不同姿態及其意義。

(一)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是海外華文文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加坡華文文學的發展是新、舊兩種文學并行的,新、舊文學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不同的功能,而華文舊體詩作為海外華文文學的組成,更是海外華人創造的精神產品,反映的是新加坡華人落地生根的歷史和面對故土復雜的心理。將華文舊體詩納入“文學公共空間”不僅具有增強海外華文文學版圖完整性的意義,更是華人南洋生活經歷的反映。

中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后,舊文學就被不斷地邊緣化,現當代文學領域更是對舊體詩的重要性多有質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諸如唐弢的觀點:“許多文學史完全沒有必要把舊體詩放在里面做一個部分來講?!雹釋τ诋敶f體詩入史的問題也持反對意見:“作為個人的研究活動,把它(舊詩詞)作為研究對象本無不可,但我不同意寫入中國現代文學史,不同意給它們與現代白話文學同等的文學地位?!雹馔瑯涌捶ǖ倪€有王澤龍在《文學評論》上的專述《關于現代舊體詩詞的入史問題》,主張現代舊體詩詞不應入史。這種看法影響到國內學者對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海外華文舊體詩的生存和境遇被忽視。另一方面,在新加坡本土,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是社會向上流動時主流階層所持語言,漢語相對式微,作為舊文學的華文舊體詩更是問津者寥寥。本文通過對不同階段舊體詩創作群體的分析,就是要確認華文舊體詩在華文文學和新加坡境內不可或缺的文學身份和文學地位。

對新加坡華文文學舊體詩的梳理,反映的是多元化、全面化的海外華文文學狀況。如臺灣學者余光中所說:“對中原的十多億人說來,三地加海外的幾千萬‘華人’只算少數,但其中產生了多少杰出的作家,為‘正統’、‘嫡系’的中原文學增添如許光彩。減去這光彩,當代中國文學史就不夠立體、不夠多元了?!?1這樣的論述對于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同樣適用,文學史缺少對這部分文學面貌的研究,同樣會減少海外華文文學的多元性和完整性。

(二)舊體詩在海外的創作,其行為意義大于寫作意義

新加坡華文舊體詩中所表現的詠史感懷、山水游記、世事變遷的主題,是中國傳統文學文化積淀、傳播的表現。海外華人對于舊體詩這種舊文學體式的堅持,就傳播學意義而言,與中國本土現代舊體詩的創作是具有共同的審美情趣的。這些詩人的創作除了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基礎之上,也是自我進行生活體驗的表達方式。

本文把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按作者分類置于不同時代,也是將舊體詩作為一個對時代審視的視角。作為一種文學形態,舊體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形態與特征,其聯系著其他文學社會現象,共同構建著時代的演變。

而舊體詩在新加坡的發展趨勢的弱化及逐步邊緣化的特征,使得創作數量也逐步遞減,因此,本文在篇幅設置上所顯現的不均衡,即對“過客”詩人論述篇幅最長,“流寓”詩人次之,而當代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論述最少。具體而言,本文所論述的第一類詩人,不僅創作群體數量龐大,更重要的是“過客”詩人身處舊文學占主流的社會時代,詩作品質最高。而發展至當代的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從創作主體的社會角色而言,基本上是沒有專職從事舊體詩創作的文人,大都亦商亦文,寫作也是樂趣而已。如本文所論述的,當代舊體詩表現出用詞通俗、意境直白等現象,佳作罕見,在本文所占篇幅有限。這樣不協調的結構,也是迎合了舊體詩在海外的創作、傳播趨勢。因此,在章節的分布上,本文按照作品數量和品質進行相應論述。

(三)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所建立的文化溝通交流

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源起系脫離中華母邦文化,生成于新加坡這樣的異質文化環境,這個過程從本質上講是兩種異質文化之間從相互沖突對抗到相互融合介入的過程。在“過客”詩人那里,面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必不可少地引起創作者個體所必須面臨的文化沖突、文化認同與文化抉擇等一系列文化現象。作為“流寓”詩人必然面對故土和南洋的文化糾葛、詩人自身的身份屬性以及對南洋文化認同和審視,他們對居住國新加坡和中華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領悟。而當代舊體詩人的創作是在新加坡主流社會之外邊緣文學,更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文化交流的心態,因而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具有文化間性(intercultural)的特質?;裘住ぐ桶吞岢觥拔幕s合”(cultural hybridity)的概念,即“不同種族、種群、意識形態、文化和語言互相混合的過程”。12這種所謂的“雜合”理論并不能解釋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發生和存在狀態,因為這種理論更多的是追求多元文化的并存,卻忽視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作者無論是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脫自由,獲取新視野、經歷新體驗,融入新加坡文化,還是面臨著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精神差異而帶來適應的痛苦,從而產生文化歸屬的焦慮,陷人邊緣的境地,他們的文化背景卻都是曾經生存或發生影響的中華文化系統和新加坡文化系統。由此,自然而然地棲居于兩個文化系統之間。

新加坡文學研究中的多元文化力求在相對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求得不同文化群體的共存。一方面,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存在昭示了異質文化之間以不同文化態勢進行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舊體詩對于詩人們而言不僅僅是一種寫作工具,還有隱藏其后的文化支撐。這樣邊緣的寫作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對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接受和中華文化移植的雙向過程。既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新加坡的文化,又把中華文化通過舊體詩的語言和創作規范進行域外移植,從而在兩種文化之間構建一個對話空間,這也是對權威文化的消解。

與此同時,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作者始終用傳統文化符號傳達自己身處異鄉的困惑、認知、追求,這意味著脫離母體進入了一個異質文化世界的創作。于是,在不同價值觀、文化身份的碰撞下,詩人對文化身份的追尋中更善于借助具有濃烈象征意味的傳統文化意象來確立自己的文化權利,從而避免被新加坡主流文化淹沒。如當代詩人對中華文化的式微的感受等。另一方面,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又呈現出獨特的異域文化特色。由于生長在新加坡文化情境中,舊體詩創作不可避免地融合了異域文化的特征,創作題材上納入許多具有異域色彩的意象。

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研究,從實證的角度觀察是一個追尋歷史蹤跡的方式。但是,當我們通過不同類型詩人的創作去追尋他們投射在文本中的家國想象與文化觀念時,就不僅僅是舊體詩創作與身份認同所構成的意義,而是連接一個多世紀的漢文學的海外傳播的客觀現實。舊體詩的文學精神、詩人們的創作緣由和生存際遇都通過舊體詩一一呈現。這是一個我們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過程中,無法忽略的文學譜系。

[注釋]

①李慶年:《馬來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②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119,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449頁。

③饒宗頤:《新加坡古事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頁。

④袁祖志:《談瀛錄》卷5《海外吟》篇,上海同文書局1883年版。

⑤新加坡·李慶年:《馬來西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頁。

⑥⑦邱菽園:《五百石洞天揮麈》卷2,1899年粵亙雕刻木版大字本。

⑧方起駒、楊耀宗、金永禮:《新馬華人教育發展小史》,載《華僑史研究論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頁。

⑨轉引自王澤龍:《關于現代舊體詩詞的入史問題》,《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

⑩王富仁:《當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第2期。

11江少川、朱文斌:《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教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2轉引自韓子滿:《文學翻譯與雜合》,《中國翻譯》,2002年第2期,第55頁。

[參考文獻]

[1]朱崇科.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2]新加坡·李慶年.馬來西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新加坡·邱新民.邱菽園生平[M].新加坡:新加坡勝友書局,1993.

[4]新加坡·潘受.潘受詩集[M].新加坡:新加坡勝友書局,2004.

[5]郭惠芬.戰前馬華新詩的承傳與流變:20世紀中國文學關聯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趙穎

華文文學網絡傳播論文 篇3:

郝知本 再譜中華“正氣歌”

上世紀80年代,年輕的他曾經活躍在大眾舞臺上,朗誦、演講、主持、表演樣樣行,主演過《東陵大盜》《歸鄉》《死亡集中營》《藍鯨緊急出動》等多部電影,執導并主演過20多部話劇、歌劇。

他一度留學新加坡,出眾的才華被當地電臺所賞識,應邀擔當新加坡電臺中華文化節目制作人,同時也在樂此不疲地宣揚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今天,他又帶著傳承中華文化精髓的使命,吟誦著文天祥的《正氣歌》回到祖國。他譜寫的《新正氣歌》口口相傳,讓中華之正氣激勵萬千中華兒女。

他就是郝知本教授,一位傳承弘揚中華正氣的使者。

曾是“兩藝”相爭的才子

記者和郝知本相約在他在北京的住處。

“您看起來很年輕?!?/p>

“你應該猜不到我的真實年齡?!彼α诵?,用渾厚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回答著。

“聽說您年輕時還是個演員?”

“是的,我還做過主持人、導演?!?/p>

簡短的幾句寒暄讓記者與郝知本的距離拉近了許多。話題從他的演藝經歷開啟。

郝知本原在地方從事文藝工作。1978年酷熱的夏天,時任九江話劇團導演的郝知本利用一天的休假前往廬山頂上透透涼氣,巧遇國家劇院的資深藝術家劉岫梅大姐。劉岫梅問:“看你的形象氣質,你應該是個演員?”郝知本:“我也演戲?!薄澳悄阊菀欢挝铱纯??!焙轮緛砹艘欢巫约耗檬值脑姼枥收b,讓劉岫梅大為贊賞。

之后沒過多久,郝知本接到了一份電報,通知他到北京去面試。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郝知本驚喜不已,時間緊迫,匆匆向領導請了個假,便只身一人來到北京。

抵達北京當晚,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院長周來先生便接見了他,“周來恩師和我一口氣交談了5個小時,表示要留下我在北京發展,當即安排我在‘兒藝’的宿舍住下?!焙轮拘闹谐錆M了喜悅。

可沒幾天,郝知本又接到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的通知,“那天是青藝復試的最后一天,讓我去看看?!焙轮拘南肽窃趺葱?,當時已經住在了“兒藝”宿舍,再跑去“青藝”面試有些不妥。但對方執意說,“你只管來,那邊我們去說?!?/p>

郝知本只好前往。來到考場后,瞬間愣住了,那時已經是下午5點多了,全考場50多位評委都在等他一個人。

主考官陳颙導演發話了:“你開始表演吧?!焙轮旧宰鞫ㄉ?,朗誦起了毛澤東的一首《沁園春·雪》。

這么一首詞朗誦下來,郝知本一看,在坐的評委鴉雀無聲。

“你還想表演什么?”

郝知本想了想,隨即演了《莫斯科東方紅》話劇里,一個老布爾什維克從西伯利亞荒野流放回到莫斯科的一段獨白——一個蘇聯老紅軍捧著飯碗四處討飯,在流氓阿飛的欺辱下回到莫斯科的感受,最后仰天哭嚎“莫斯科克林姆林宮頂上的紅星熄滅了!”悲憤欲絕,催人淚下。

表演結束了,導演陳颙說了一句話,“郝知本,今天‘青藝’院部及藝委會50多位領導全都在場,我們現在決定錄取你了?!?/p>

此時的郝知本內心的興奮溢于言表,但又很不安,已答應周來院長留在“兒藝”, 這怎么辦呢?陳颙好像看出了郝知本的憂慮,“我跟周來是留學蘇聯的同學,我跟他說?!?/p>

果不其然,第二天,郝知本的宿舍門被敲響了,推門一看,正如自己所擔心的一樣,周來院長來找他了。

“很對不起,周來老師?!焙轮纠⒕沃?。

“沒關系?!敝軄砝蠋煵]有怨他,這很讓他出乎意料?!拔覀儭畠核嚒枰?,他們‘青藝’也需要你,你可以任意挑選。不過,我想說的是,我們‘兒藝’不單單是演兒童的戲,‘兒藝’也有一個青年隊,演的是成人的戲,如果你愿意留在‘兒藝’,今天此刻你就可以正式上班!”說完,就讓郝知本去演員隊參加政治學習去了。

“走在去演員隊學習的路上,我用力踩著腳下的路,抬頭看著藍天。??!我成了北京人了!我成了國家劇院的演員了!簡直不可思議!簡直不敢相信這突如其來的一切!”郝知本回憶道。

弘揚中華語言魅力

但凡熟悉郝知本的人,無不稱他是一位全身充滿藝術細胞的“奇才”。1988年底,經中國文化部干部局批準,郝知本決定去新加坡留學深造。

一踏入新加坡這個美麗的島國,郝知本的才華很快獲得賞識和認可,他受新加坡職總心電臺的邀請,擔任“中華文化節目”制作人。郝知本以“好心好大哥”這一稱謂播講小說《聊齋》,開播不久,“好心好大哥”的名字即不脛而走蜚聲島國。

有人好奇,郝知本播講小說為什么那么吸引人?他說他追求的是“一人一臺戲”。同中國傳統“說書”不同的是,他是刻劃出每個人物的性格去“演活小說”,生動逼真,惟妙惟肖。

為了讓海外華人感受到中華文化和漢語的無窮魅力,郝知本利用在電臺工作的有利條件,開設一個“新加坡作家作品”欄目,專門介紹本土作家及朗誦他們的作品,以推廣當地華文文學創作及華文朗誦藝術。節目播出后,新加坡文壇一片繁榮景象。

隨著郝知本在華人社會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教育界開始向他發出頻頻邀請。

郝知本又先后為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國立大學進修系、新加坡華文教師總會開設“教學中的朗讀藝術”和“教學中的發聲技巧”訓練課程。在短短的3年里,一共開辦了20余期,受訓的初級學院及中小學華文教員竟有千余名。一些中小學校長、教育學院院長、教育部官員等也都成為郝知本的學生。歷經3年多漫長艱辛的訓練課程,為了向新加坡政府及全社會呈報華文教師們的學習成果,1994年3月26日“華族文化節”以及9月9日“教師節”分別舉辦了兩場“新加坡華文教師朗誦藝術觀摩欣賞會”盛大演出。時任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準將、教育部長李玉全先生分別擔任兩場晚會的貴賓。

新加坡媒體評論:“新加坡華文教師登上舞臺作華語朗誦藝術專場演出,這是新加坡建埠180年來的第一次!”……“活動對5000年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弘揚;對新加坡華文運動的開展與推動;對海外華人對母語的認知與繼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p>

為在海外宣傳弘揚中國電影文化,郝知本還創建在電影院里主辦“中國電影藝術賞析講座”這一新穎獨特的文化形式,每月主講一部中國電影。像《紅樓夢》、《黃土地》、《老井》、《春桃》、《東陵大盜》還有優秀兒童電影《燭光里的微笑》、《遠山姐妹》、《魔鬼發卡》等等。他還組建文化公司,編寫、作曲、錄制、出版、發行了《好大哥講世界偉人童年故事》、《好大哥講中國偉人童年故事》、《好大哥講新加坡先賢故事》、《好大哥教我讀唐詩唱唐詞》(中、英、馬三語)等。

要讓祖國唱起《正氣歌》

在新加坡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他做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工作,他的經歷被寫成一萬多字的封面文章刊登在當時《中華兒女》(海外版)雜志上。母親看到了這篇報道,心疼地問兒子,“知本,你是怎么活過來的?”朋友也很好奇,“短短幾年,你怎么做了這么多的事情?!?/p>

或許這是冥冥中的安排。郝知本,“知本”顧名思義,“知根,知本,知源?!碑吷院霌P中華文明為追求、為信仰。

1999年初,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建報70周年,決定在吉隆坡容納4萬觀眾的太子體育館舉辦盛大慶典?!缎侵奕請蟆范麻L張曉卿邀請郝知本任總導演。節目中有一項安排,演唱華文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郝知本決定采用千人學生合唱團,排練地點定在吉隆坡市中心有100多年歷史的“尊孔獨立中學”。

當郝知本第一次坐車來到學校門前,舉目望見“尊孔”二字時,潸然淚下。千里之外異國他鄉,遠離母籍國的炎黃子孫們千辛萬苦建立起一個叫做尊敬孔子的華人子弟學校,傳承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怎能不讓人由衷地感動呢。

排練開始后,郝知本對同學們說,“一定要把抗日歌曲的民族氣勢唱出來?!币徽f到“氣勢”二字的時候,突然文天祥的《正氣歌》在腦中飛過。說著,他便情不自禁地開始有氣勢地,高聲朗誦起《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

剛剛朗誦了一句,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千個學生緊跟著高呼,“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

“這一下把我給震撼了,我萬萬沒有料到這一千個學生竟然都會朗誦《正氣歌》。這高誦正氣歌不正是體現千萬海外華人對中華民族正氣的追尋,對中華文化的皈依嗎?”他激動地說,“后來,我問了學校的人才知道,馬來西亞華文課本里是有文天祥的《正氣歌》的,而那時我們中國大陸的教材里卻沒有,我立刻感到汗顏。當時,就暗自下定決心,我一定要把《正氣歌》推廣到中國大陸!”

郝知本就是帶著這樣的使命回到了久別的故鄉。在他的推動下,1999年11月30日在蚌埠市體育場舉辦了《正氣歌》的首場演講。緊接著又應中央團校的邀請來到北京于1999年12月15曰舉辦了第二場《正氣歌》演講,參加的有來自北大、清華、北師大的師生代表,演講進行了3個小時,震撼了整個會場。

隨后,影響范圍逐漸擴大,先后受邀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暨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著名高校以及新華社、人民網、北京文丞相祠、江西文天祥紀念館、臺灣臺北市政府大會堂等單位朗誦、演講《正氣歌》。

讓世界同唱《正氣歌》

每場演出都是公益的,他沒有收過分文,甚至來回的機票都是他個人承擔的?!拔沂莻€普通人,我不是富豪,我每到一個地方去演講,我都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焙轮菊f。

“在文天祥《正氣歌》的研究與推廣上我做了兩項新的開拓:第一,為了使《正氣歌》能夠更好地傳播弘揚 ,2001年8月我將其譜寫成歌曲,填補了700多年來《正氣歌》整首詩篇不能歌唱的空白。曲調簡潔,易學、易唱、易記、易傳。第二,開掘并首度提出《正氣歌》中蘊含“元氣一元論”哲學觀,即元氣是宇宙的本原、是孕育萬物的本體。1999年開始研究推廣弘揚《正氣歌》時,能找到的參閱資料很少,最后求助于中國大陸及臺灣大學中文系的課本,可兩地大學課本對《正氣歌》的解讀也只是在道德層面及民族氣節層面,對一些詩句的解釋應是不通的、不當的。直到我讀到文天祥21歲考中狀元的試卷,寫有11651個字的《御試策》,我才明曉文天祥不但是偉大的民族英難、詩人,還是一位杰出的哲學家,他的《正氣歌》中蘊含著‘元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我在2004年寫了一本《中華之魂》,以‘元氣一元論’哲學觀重新闡釋《正氣歌》?!焙轮菊f。

2010年10月底,作為中華環保聯合會名譽理事的郝知本受托前往在墨西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向聯合國潘基文秘書長及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強烈呼吁:“全球同唱《正氣歌》,拯救人類的母親——地球”。香港鳳凰衛視對此做了專訪。

2011年4月,郝知本赴美國紐約、華盛頓及加拿大多倫多,繼續推動“全球同唱《正氣歌》拯救人類的母親—地球!”活動。期間,多家國際媒體對郝知本傳播弘揚《正氣歌》進行追蹤采訪、廣泛報道。

當他回到新加坡,7月19日,郝知本看到媒體報道:到2011年10月底全球人口將達到70億。那天晚上,郝知本失眠了,“我可能有點‘杞人憂天’了,我想70億人口在地球上每天要喝多少水?呼吸多少空氣?要吃多少糧食?”郝知本一氣呵成寫下了《新正氣歌》(地球母親世界和平之歌),選用了文天祥原本的《正氣歌》的前10句,自己寫了12句——“藍藍的地球,人類的母親,70億同胞,攜心團結緊,愛護森林、愛護礦藏、愛護土地,全球兄弟姐妹,攜心團結緊,保護地球母親,維護世界和平!”

郝知本在歌曲的前言中寫到: 地球孕育哺育了人類,是人類的母親。因此,生存在地球母親懷抱中的人類,不論黃色人種、黑色人種、白色人種都是同源共祖、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

全球同胞,應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國家、不分信仰,齊心協力拯救傷痕累累的母親地球。應提倡對話、停止對抗、消滅戰爭,全球一家,確保人類在地球母親懷抱中的平安生存、發展繁衍!

對話郝知本

《中華兒女》:您覺得《正氣歌》宣揚和推行的現實意義何在?

郝知本:文天祥的《正氣歌》一共60句300字,我把它稱為一部偉大的經典。我覺得有六點意義:第一,《正氣歌》與道德建設。在《正氣歌》里謳歌了12位英雄先賢,謳歌了他們光明正大,剛正不阿的高貴品質,對現實生活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非常好的教材。第二,《正氣歌》與警世醒世。當前科學發展得非???,人類的物資水平大大提高,可是人文道德在逐漸地滑坡?!墩龤飧琛房梢詢艋祟惖男撵`。第三,《正氣歌》蘊含了中醫學說中的扶正祛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哲學思想。第四,《正氣歌》與兩岸關系。大陸與臺灣同胞同宗同族同文同語,所以我呼吁“兩岸同唱《正氣歌》、共促和平大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五,《正氣歌》與地球環保。文天祥講的“元氣”,就是老子講的“道”, 康德、黑格爾講的“混沌”、“渾淪”,也是馬克思、恩格斯說的旋轉的、熾熱的氣團。因此,我做出結論“地球孕育哺育了人類,是人類的母親”,人類的一切社會活動、社會行為,一定要考慮到地球母親的安危!可我們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已到了不可遏制的程度,所以我呼吁高唱《正氣歌》,警醒人類保護地球母親。第六,《正氣歌》與社會和諧?!墩龤飧琛诽N涵的元氣一元論哲學觀,道出了宇宙萬物的由來,道出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

《中華兒女》:之前您提到過想要呼吁全球同唱《正氣歌》,那您打算如何實現呢?

郝知本:我已將《新正氣歌》(地球母親世界和平之歌)翻譯成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德、日、韓、馬來、瑞典等11種語言文字。我希望這首歌能一傳十、十傳百,用媒體、用網絡傳播開去,凝聚70億同胞的心扉!世界上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凡是陽光照到的地方,凡是海水流經的地方都有華人。在各個國家和地區生活著的華人大都會講華語及所在國的語言,有志傳播《新正氣歌》者,可以用華語唱,更希望能翻譯成所在國的語言唱!用歌曲所特有的強大的凝聚力,團結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兄弟姐妹攜起手來拯救地球母親,維護世界和平!

我將帶著《新正氣歌》(地球母親世界和平之歌)舉行“全球巡回朗誦、演唱、演講會”,為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夠呼吸到干凈的空氣、喝到干凈的水、吃到安全的食物;為讓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夠生活在沒有戰爭的和平環境里;期盼每一位地球兒女、每一位地球公民都能盡到孝敬母親,保護母親的天職與責任。

責任編輯 陳晰

作者:吳軍濤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鄉鎮財政困境研究論文下一篇:垃圾信息立法規制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