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旅游休閑農業融合發展

2023-03-06

第一篇:旅游休閑農業融合發展

以創意推進休閑農業融合發展

2012年12月25日

浙江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稱,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位于太湖之南,東海之濱,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創意豐厚,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良渚文化。近些年,在農業部的正確領導下,浙江積極借鑒兄弟省市的先進經驗,將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科技有機結合,將農業一二三產有機結合,將農業產業和文化旅游產業有機結合,通過發展農業觀光園區、舉辦農業節慶活動、挖掘拓展農耕文化、設計農業創意產品,實現了休閑農業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和現代農業的功能拓展、層次提升,全省已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5個,示范點11個。今年10月,我省組隊參加了農業部在南京舉行的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大賽總決賽,獲得金獎5個,銀獎8個,優秀11個,并榮獲組織獎。

一、創意農業多元發展,彰顯收益倍增效應 這些年我省創意農業多元發展勢頭加快,在國內外經濟整體運行偏緊、實體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在農業、農村發展中彰顯了促增收、擴就業的巨大作用。

(一)園區創意型。通過規劃引導、特色培育、宣傳推介、規范建設等舉措,把設施栽培、生態養殖、立體種養等現代農業模式和旅游觀光有機結合,不斷拓展農業功能,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得到了迅速發展。據統計,2011年,全省各類休閑觀光農業點1994個,面積170.8萬畝,從業人員9.7萬人,旅游及園區農業生產總產值達107億元,人均產值達11.3萬元;全年吸引游客5294萬人次,觀光總收入78.5億元。如杭州余杭同家鄉村樂園把優美的鄉村自然文化和體驗農情野趣的創意休閑旅游相結合,以“親近自然、回歸田園”為理念,構建了一個生態為先、文化為魂、農業與創意相結合的產業模式。

(二)節慶創意型。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將農產品宣傳、推廣、展示展銷與地方文化相結合,廣泛開展農事節慶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觀光、采摘、體驗,促進了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的提升和優質農產品的銷售。據統計,2011年全省各地舉辦各類農事節慶活動483場,參與人次923萬,實現效益28億元。如仙居縣依托8萬畝油菜田,做足農業與旅游結合文章,自2008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五屆油菜花節,活動內容不斷創新,“稻草人—花田創意”制作大賽等及農業文化的展示和農產品展銷、網絡油菜花節等活動,每年吸引游客3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億多元,是種植油菜收入的20多倍,形成了油菜花的“花海經濟”。

(三)文化創意型。各地非常注重農業文化的歷史積淀和傳承創新,積極興建農業博物館、文化園,在傳承中保護、保護中創新,弘揚發展了農業文化。如黃巖區“中國柑橘博覽園”,做足“橘文化”主題,建設柑橘博覽館是我國第一座以柑橘和橘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已成為柑橘產業的文物史料、收藏、展示、保護、研究和教育的中心。青田縣充分利用“稻田養魚”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啟動建設稻魚共生農業文化遺產博物園,總投資近億元。博物園建成后,將大大豐富旅游項目,推動該地休閑農業和旅游產業再上新臺階。

(四)產品創意型。通過對農產品內涵和外延的創新,達到農產品與文化藝術、觀賞和實用的結合,提高農產品的外觀和內在的品質,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如淳安縣挖掘千島湖地區傳統“魚拓”工藝,把活魚拓印制成精美圖畫,成為浙江省政府制定外賓贈送禮品。天臺山藝術葫蘆把農產品和藝術文化相結合,集天臺山“佛宗道源、神山秀水”之靈氣,以天臺山佛教代表人物—濟公、和合二仙等人物為模型,采用圓雕范模工藝模式,使葫蘆自然生長成人物造型的工藝美術品或茶具等實用器皿。其種植工藝屬全國首創,產品巧奪天工,極富藝術性和觀賞性。江山市彩色水稻利用紫色稻、淡黃色稻、淡綠色稻、綠色稻等4種稻源完成水稻彩色稻--稻田藝術創建,通過彩色稻苗的精心培育,精確田間布局,科學肥水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展示出美麗、宏偉的“江郎山•江山”標志圖案,圖案占地2800平方米,

展示期間長達3個月。

二、注重依托多元基礎,推動創意產業創新發展

回顧黨的十六大以來,我省在探索培育休閑農業創意產業、推進休閑農業發展中所走過的道路,可以概括為“五個”依托:

(一)發展依托產業。按照“發展一產、帶動三產”的思路,著力在鄉村自然、田園風光、人文資源、農業功能的拓展和產業形態的延伸上下功夫,合理開發利用自然和人文資源。一是結合特色優勢產業強縣強鎮、“一村一品”等現有農業產業基礎,積極推進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集聚發展,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農業園區。目前,浙江已有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33個,涉及蔬菜、果品、畜牧、茶葉、花卉等多個產業。并以特色產業為基礎,推出了奉化水蜜桃節、塘棲枇杷節、蓋北葡萄節等一批特色農事節慶活動。二是充分利用田園風光、山海資源優勢,通過延伸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配套服務設施,突出休閑性,增強參與性,使自然風光與農業生產融為融為一體。三是以農業高新技術示范中心為基地,依托農業高新技術,發展參觀游覽、采摘體驗、科普教育、成果展示等項目,增加農業創意元素,拓展農業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

(二)投入依托市場。休閑農業創意產業比較效益高,投入要求高,更加注重市場化運作。我省按照“建在農村、基于農業、造福農民、惠利企業”的要求,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興辦休閑農業企業(園區),重點引導支持農業企業,依托自然景觀、文化遺產、農業園區、森林公園和養殖基地,發揮生態功能,拓展農業功能,延長產業鏈,開展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目前,全省各類觀光農業園區累計投資額達117.44億元,其中業主投資達98.8億元。特別是在浙商回歸投資現代農業熱潮中,創意農業為代表的休閑農業再度成為了投資熱點。僅2011年度,浙商投資觀光休閑農業金額就達17.1億元,占農業投資總額近1/5強。

(三)做強依托合力。一是加強多部門的合作。積極爭取林業、漁業、水利和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門支持,強化溝通協作,整合職能優勢,統一政策導向,優化休閑農業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環境。2012年,我省首次把符合條件的企業(園區)納入政府會議采購序列,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加強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主動為休閑農業創意產業經營主體和科研院校搭建交流平臺,通過科研合作以及組織培訓、講座等方式,將先進的農業技術、管理理論等引入創意產業發展中來,為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三是加強系統合作。充分發揮農業部門作為休閑觀光農業主管部門的職責,強化省、市、縣農業主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上下齊抓共管的格局,形成發展合力。

(四)做大依托宣傳。我省各級農業部門不斷創新宣傳推介思路,通過在活動載體上搞創意、想點子,使傳統的休閑農業活動煥發新活力。2009年我省推出休閑觀光農業精品線路12條、優秀線路8條、舉辦了精品線路開游儀式;2010年舉辦以“詩畫浙江,魅力農業”為主題,以“赴鄉村踏青、觀田園風光、采綠色果蔬、品鄉土美味”為主線的2010’浙江休閑觀光農業推介月活動,舉辦了大型城市廣場休閑觀光農業推介和30場各具地方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節慶活動,并組織媒體記者開展“休閑觀光農業千里行”專題采訪、浙江休閑觀光農業形象標識征集等活動;2011年聯合浙江省休閑觀光農業行業協會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最具影響力十大農事節慶”評選活動;2012年再度聯合省旅游局、省休閑觀光農業行業協會、省旅行社協會等單位,策劃推出了“2012浙江省四季鮮果采摘游系列活動”。這些活動有效引導了更多國內外游客走進美麗鄉村,領略田園風光,打響了浙江休閑觀光農業品牌。

(五)提升依托規范。我省早在2008年底就創新組建了浙江省休閑觀光農業行業協會,并制定完善了休閑觀光農業相關行業標準和運行規則,通過制定會規民約,規范競爭行為,發揮協會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作用,引導行業良性發展。自2010年起,我們還聯合省旅游部門組織開展省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評選,重點培育一批建設規模較大、產業依托明顯、休閑檔次較高、活動項目豐富、文化特色鮮明、接待服務規范、經營管理科學的園區型創意農業樣板。

三、努力集聚多元資源,爭取創意產業再上臺階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的要求,以讓農產品變禮品、產區變景區、勞動變運動、就業變創業、農民變市民為目標取向,集聚各類社會資源,力爭浙江休閑農業創意產業再上新臺階。一是集聚政府主導資源。進一步增強對創意策劃重要性的認識,把發展創意產業作為各級農業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逐步確立創意產業在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明確工作目標,落實工作任務,爭取各方支持。二是集聚投入要素資源。進一步加大對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在市場準入、用地用電、財政稅收、金融信貸等方面爭取給予政策支持。在農業招商引資中,對創意產業與現代農業發展緊密結合的新型農業企業,爭取優先選擇并大力扶持培育。三是集聚農業產業資源。進一步拓展休閑農業產業鏈,以農業“兩區”建設為載體和依托,通過強化創意設計,實現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聯動發展。四是集聚文化宣傳資源。進一步加強創意產業宣傳推介,總結宣傳創意作品,擴大社會影響,營造發展氛圍,提高公眾認知度。五是集聚科技人才資源。進一步探索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機制。采取培訓、現場觀摩、參觀等多種方式培訓實用人才,通過調入、聘用和智力引進等方式聚集一批農業技術推廣、營銷、管理人才。

第二篇:農業技能與鄉村旅游創意融合發展培訓班工作總結

大湘西精品線路鄉村旅游

信息化建設和市場營銷培訓班工作總結

大湘西精品線路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和市場營銷培訓班,是為順應新形勢下旅游業創新發展、智慧發展的新要求,為加快推進大湘西地區脫貧攻堅步伐,促進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精品線路建設,推進鄉村旅游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由省旅游發展委員會、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合慧景(長沙)規劃設計院承辦,旨在為大湘西發展鄉村旅游、實施旅游精準扶貧、實現脫貧攻堅、建設全面小康儲備人才隊伍。培訓班歷時近半月,圓滿結業?,F將培訓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培訓概況

大湘西精品線路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和市場營銷培訓班,面向大湘西地區1 2條精品線路沿線4 3 7個行政村、5 0 0余名村官及旅游專干分三期進行集中輪訓。這是繼2 01 6年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線路1 0 0 0名村官及旅游專干培訓后,大湘西地區8個市州、4 9個縣市區、4 3 7個行政村的村官及旅游專干的再次集中受訓。2 0 1 7年1 1月2 7日,第一期培訓班正式開班,歷時數十天,第三期培訓班于1 2月6日順利結業。

本次培訓班課程內容充實,理論與實踐結合,成效顯著:

1、課堂教學。從鄉村旅游發展政策與趨勢、鄉村旅游品牌建設與推廣、家庭旅館和民宿建設及標準、鄉村旅游的有效供給路徑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學習。

2、案例分析。在全球視野下,就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的經典案例進行解讀。幫助學員們更新知識、擴大專業視野。

3、技能實操。對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中的新媒體運營進行現場實操教學。培養學員們互聯網大數據的運用能力,新媒體營銷能力,促進大湘西地區精品線路鄉村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訓學員珍惜機遇、勤奮學習,更新了知識、拓寬了視野,啟迪了思維,提升了能力和水平,為推動大湘西地區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培訓工作總結

(一)主辦單位高度重視與支持,為培訓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

作為此次培訓工作主辦單位的省發改委、省旅發委,高度重視,立足做好、做實本次培訓。省發改委黨組成員、省湘西辦主任周震虹,省旅發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高揚先同志對舉辦好此次培訓班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并委派省發改委湘西地區開發處李學斌處長、劉豪放副處長、省旅發委局產業發展處李志斌處長、劉禹副處長等領導全程做好組織指導和服務保障工作,為培訓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培訓期間,主辦單位領導多次親臨現場督查指導工作,并與學員們面對面進行交流,了解學員學習生活狀況,傾聽意見和建議。主管部門的高標準、嚴要求,以身作則的工作態度促進了培訓工作的高質量完成。

(二)承辦單位高度重視、周密籌備,為培訓工作順利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中合慧景(長沙)規劃設計院是此次培訓的承辦單位,接到任務后迅速組織精干團隊,成立了以首席執行官陳耿同志為組長的培訓項目工作小組,邀請了湖南師范大學鄭焱教授、許春曉教授擔任培訓的技術總督導,由江波教授等經驗豐富的十余名老師負責培訓工作的具體實施。

工作小組多次召開專門研討會議,從課程設計、師資配備、基地選擇、到培訓組織實施等各個環節,不斷優化培訓方案,歷時月余,數易其稿。扎實周密的籌備工作,為培訓工作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科學設計課程

為了提高培訓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訓班對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進行了科學合理地創新設計。采用課堂講授、案例教學、技能實操、小組討論、視頻分享等形式進行培訓。專家們所授課程既有鄉村旅游發展政策與趨勢、鄉村旅游的有效供給路徑、家庭旅館和民宿建設及標準等理論課堂;也有全球視野下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經典案例的解讀;同時,還對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中的新媒體運營安排了專題實操技能教學,幫助學員們增強互聯網大數據的運用能力,新媒體營銷意識與能力,促進大湘西地區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從培訓班滿意度調查的結果來看,學員們對培訓班課程設計是比較滿意的, “非常滿意”占99%,“滿意”的占1%。

2、配備一流師資

為確保培訓效果,培訓班邀請了一批在國內享有盛譽的主講教師,有學術研究成果豐碩、理論聯系實際密切的學者,如省旅發委高主任、湖南師范大學許春曉教授、華僑大學智慧旅游研究所所長謝朝武教授、第一師范學院商學院余國強教授等。這些主講教師,長期從事智慧旅游、鄉村旅游的研究和實踐,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豐碩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業界,均享有盛名。

3、精心選定基地 為了讓學員們有一個盡可能舒適、安全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培訓班工作團隊實地踏勘了十余個培訓基地,最終選擇了湖南廣播電視大學作為培訓基地,珊瑚大酒店作為本次培訓班的食宿基地,在保障教學安全的同時,爭取讓學員們在有限的時間擁有更多的收獲。

(三)明確責任、周密組織,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根據培訓總體方案要求,培訓班制定了工作執行細案和應急管理預案,明確責任、周密組織,全力以赴做好四個到位,保障培訓工作順利實施。

1、安全保障到位。圍繞培訓過程中學員的人身財產安全,制定了培訓基地管理、課堂教學管理以及食宿安全管理等的安保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責任到人,確保安全。

2、服務保障到位。針對參加培訓的學員、授課專家的接待工作,提前制定細致周密的計劃和安排,全力保障好住宿、飲食、交通、教學等各類服務,為學員們提供安心舒適的學習環境。

3、信息化傳播到位。培訓班開通了“大湘西精品線路建設”的公眾微信號和培訓班的學員微信群,利用自媒體優勢推送培訓動態、天氣、課程、活動安排、通知通告等,在組織好培訓工作的同時,及時向社會和公眾報告培訓進展和動態。

4、文化生活組織到位

為了活躍培訓形式,豐富學員們培訓期間的文化生活,培訓班準備了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健身器材,提供給學員免費借用。

(四)培訓成效顯著

此次培訓,從理論講授、經典案例解析到實操教學,學員們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學到了經驗,找到了差距。感受深刻,收獲很大。

1、認清了形勢,明確了方向。大湘西精品線路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旅游精準扶貧、實現脫貧攻堅工作指示要求的重要舉措。培訓班對大湘西精品線路的建設標準進行了解讀,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美麗鄉村,運用信息化手段積極推動大湘西精品線路對外宣傳推廣,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是新經濟形勢下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抓手,通過學習,學員們對國家政策了解更全面,把握更準確,同時明確了方向,堅定了信念。

2、收獲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培訓班開設了7個專題課程,層次豐富,形式多樣,知識面廣。通過培訓,學員們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

3、明確了目標,樹立了信心。通過培訓,學習認識到鄉村旅游扶貧是一項能夠讓農民實現脫貧致富的利民工程、民心工程??吹搅俗咴谇傲械泥l村旅游建設成功案例,學員們信心倍增,通過交流學習,學到了經驗,找到了差距,明確了目標,有利于家鄉建設更快更好的發展。

4、創新了形式,效果在持續。培訓班創新了培訓形式,開設的鄉村旅游多媒體運營管理課程,學員們興趣濃厚,老師輔導學員們制作的本村H5數字營銷平臺,為促進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實現營銷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知識儲備。培訓班已結束,但效果在持續,達成了“用美麗戰勝貧困,用人才振興鄉村”政策的目的。

大湘西精品線路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和市場營銷培訓班,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在各位專家老師、各界朋友的支持和幫助下,在培訓工作團隊的通力協作下,圓滿結業。

第三篇:推進黔南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6月16日至18日,總書記在貴州視察,作出了“加快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指示,既是對全省的殷切希望,更為黔南扶貧攻堅、同步小康指明了方向?,F就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推進黔南農業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談幾點認識。

突出優勢 調整結構

黔南州是貴州南大門和西南出海通道,交通區位優越,生態氣候良好,物種資源多樣,旅游資源豐富,具備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接二連三”的優勢和基礎。

近年來,黔南始終堅守“兩條底線”,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和綠色化,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跳出農業抓農業,跳出農村抓農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185工程”升級版為抓手,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個核心指標全面提升。2014年,全州農業增加值達151.25億元,糧經比達36∶64,非糧增加值占比達85.5%;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達51.9億元,占GDP的6.5%;旅游總收入達344.98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65元。

突出特色 創新激活

農業是綜合性產業、大健康產業。茶葉、蔬果、烤煙、刺梨和中藥材是黔南州特色優勢產業。黔南圍繞特色調結構,著力推進農業產業“接二連三”,創新激活“第六產業”。

強化品牌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圍繞規?;l展,黔南相繼出臺了茶葉、刺梨、烤煙和農業發展的意見,打造“185工程”升級版,使“畝均185”向“人均185”轉變。按照總書記“把都勻毛尖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和“黔茶走出去”戰略,全州茶葉面積由90萬畝發展到129萬畝,都勻毛尖品牌價值達20.71億元,列全國13位(提升11位)。2013年以來,全州刺梨種植年均新增10萬畝以上,目前已達30余萬畝。圍繞品牌、品種、品質,強化科技引領,全州共推廣蔬果新品種166個、新技術52項。以大健康及綠色消費為導向,全州“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累計達291個。2014年,全州蔬菜、水果產值達127.35億元和18.8億元,農民收入中的41.5%來自蔬果產業。

強化園區建設,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按照“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服一體化”和“2+X”農業園區產業化模式,推動農業園區與現代加工業、物流業和休閑觀光農業有機結合;創新“鎮園合一”的管理機制,提高基層干部抓建設的積極性。目前,全州有省州級農業園區50個,2014年產值184億元,同比增長110%。

強化龍頭帶動,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引進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做大做強優勢產業。2014年,全州新增土地流轉204萬畝,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2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574個,帶動農戶20萬戶,有效解決了農民對接市場難的問題。其中,信邦制藥、永紅食品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了一批農戶發展藥材種植、肉牛養殖與加工。

強化以工帶農,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圍繞農林畜產品加工和新醫藥大健康產業,強化對外招商。落實優惠政策,資金項目向涉農加工業傾斜,助其發展壯大。2011年以來,全州共引進種養殖及加工項目374個,目前已竣工投產204個。

強化農旅結合,促進三產繁榮?,F代農業和旅游業都是綜合性產業,黔南立足旅游資源優勢和旅游消費熱點,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養生康體等。截至目前,全州121個村寨的鄉村旅游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實現鄉村旅游收入70.67億元。其中,三都葡萄、荔波瑤山、惠水好花紅、福泉江邊寨等鄉村旅游品牌漸成氣候,2014年貴定金海雪山核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627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強化商貿物流,促進農產品銷售。依托交通區位優勢,著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破解農產品“走出去”的難題。2014年,全州蔬果外銷量達320萬噸。同時,積極推進龍里省級快遞物流園建設,目前已有9家大型快遞物流企業入駐,年內建成投入運營的蔬菜批發交易園區將成為省內最大的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此外,依托供銷社和移動互聯網+,強化為農服務,打造“百億電商惠農村”新品牌。

突出重點 強化措施

抓規劃,強謀略。立足資源優勢,科學編制“十三五”規劃,發揮比較優勢,強化三產融合,做強做大茶葉、蔬果、烤煙、刺梨、中藥材、畜牧業六大特色主導產業,把生態旅游和商貿物流培育為支柱產業。融入“一帶一路”,發揮廣州幫扶優勢,借橫琴和南沙自貿區之力,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走出去引進來,實現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調結構,強規模。深化結構調整,完善規?;N養、加工和營運產業鏈,確保農業增效增收。實施水改旱、糧改經,將25°以上的高?Y田和坡耕地全部改種為經果林。力爭到2020年,茶葉種植面積發展到200萬畝、刺梨種植面積發展到60萬畝、無患子種植面積發展到50萬畝。同時,大力發展山地生態畜牧業,做強做大加工業,實現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

抓生態,強循環。全面推進“綠色黔南”建設。按照“吃干榨盡”、可持續發展思路,發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統籌植物、動物、微生物的協同作用,依托種植業大力發展養殖、畜牧、食用藥用菌生產加工、生物質能源等產業;減少農藥用量,冬閑種植固氮綠肥,實現綠色增收;以農業觀光旅游為主體,推進農旅、林旅、茶旅深度融合,帶動其他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成就黔南差異發展、綠色崛起。

抓品牌,強市場。突出農產品質量安全,打造“特色、綠色、生態、健康”核心品牌競爭力。發揮品牌效應,把都勻毛尖茶培育為百億產業,讓“貴煙”、“勻酒”、“苗姑娘”、“益肝草”、“信邦藥業”、“鐵皮石斛”、“綠殼雞蛋”、“三都香豬”等品牌引領產業,占領市場。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

抓組織,強基層。發揮村支兩委的戰斗堡壘作用,消除“空殼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高組織化程度,激發農民創造活力,構建股權、股金和打工多元利益連接增收模式;發揮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的引領作用,帶動困難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

接下來,黔南州將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實施好“四個一批”、“33668”扶貧攻堅行動計劃,把農業及加工業、生態文化旅游業、商貿物流業培育成守住“兩條底線”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確保同步小康。(作者系黔南州委副書記、州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

第四篇:大數據與農業融合發展工作推進會發言稿:走大數據與農業融合發展新路著力打造農業新增長點

大數據與農業融合發展工作推進會發言稿:走大數據與農業融合發展新路著力打造農

業新增長點

近年來,xx縣深入實施“農業提檔升級”戰略,把“大數據與農業融合發展”作為推動農業轉型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引領驅動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助農增收脫貧奔小康。

加快推進“大數據+農業”物聯網基地建設。xx縣先后引進多種新理念新技術,建設現代特色“智慧農業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大數據農業生產服務戰略的標準化實踐示范基地一個。該基地基于火龍果物聯網大數據科技化種植生產應用,充分利用自身軟件研發實力,建成了郎當合作社基地金禾智慧云農場管理平臺,利用自動化設備和物聯網設備數據,進行種植規劃、采收時間預測、產量預估、品質管控、溫度預警等,從生產過程到果實采收、從分揀分級到物流銷售,每個環節都實現信息化遠程、高效地管控,把關果品質量,使種植效益大幅度提升。 加快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融合發展。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示范,打造集物聯網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電子商務、休閑觀光農業于一體的“大數據+農業”示范區。積極引進國內外電子商務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并加大對本土農業電子商務企業的扶持,鼓勵和引導涉農企業自建農業電商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銷售,以電商扶貧“一村一品”網貨基地建設項目為抓手,助推全縣農產品“產銷消”一體化發展。

加快搭建“大數據+農業”體系,推動大數據服務農業全產業鏈。加快推進“互聯網+農業管理”體系建設,鞏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成果;加快推進互聯網+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以服務好為目標,以農業物聯網為重點,整合涉農部門的信息資源,促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災害預警預報、執法監管、產權交易等方面的應用,加快推進農業管理信息化。推進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暢通物流渠道,依靠政府力量完善“最先最后一公里”物流網絡建設,出臺政策,優化發展環境。

第五篇:不斷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李鴻儒

2011年11月30日14:21來源:《寧夏日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五比五看”爭先進位主題教育活動,對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西夏區經濟社會發展跨越,意義重大。

比學習,在解放思想、爭先進位中深刻領會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大意義。要認真領會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四個更加”、“四個越來越”等的論述,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有力的措施,找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點,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旅游產業,著力推進“文化旅游興區”戰略深入實施。要以豐富群眾性文化生活為先導,在加快文化事業方面下工夫,在推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方面下工夫,在促進文化旅游大發展上有新突破。要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引進外力,激活內力,培育發展文化旅游優勢特色產業,增強競爭水平,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比能力,在開拓創新、破解難題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銀川市西夏區擁有沿賀蘭山地帶的優美的生態資源、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而獨具魅力。但由于基礎設施差、規劃建設投資大、整體開發打造難度大等原因,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發展任務艱巨而長遠。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增強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充分挖掘和發揮自身優勢,挖掘整理以綠色生態文化、西夏歷史文化等為主的“五種文化淵源”,在加強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做優做強骨干文化企業,發揮文化旅游基地(園區)的帶動作用,加快發展區域性特

色文化產業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充分體現民族、區域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互動發展的新路子,打造出一批具有西夏古都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比干勁,在攻堅克難、重點工作突破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在重點領域規劃實施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加快傳統產業升級,大力發展以影視創意文化、酒莊文化和旅游三產為主的新興文化產業;通過與國內外知名的影視創意企業合作,更廣泛地傳播西夏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著力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業龍頭企業,將基礎建設、旅游發展、文化項目、體育賽事等有機結合起來,激活帶動我區文化事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大發展;積極推進文化、旅游、運動休閑、公共設施等資源融合,創新開發模式,推動各類文化旅游要素集聚發展,不斷催生新的文化旅游消費形態;推進文化產品向旅游產品轉化,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內涵。

比活力,在爭取項目、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出臺優惠政策吸引項目投資,鼓勵社會力量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等形式投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圍繞西夏王陵、賀蘭山巖畫等寧夏王牌旅游景區,加強道路、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康體檢等文化旅游產業要素,改變我區文化旅游行業條塊分割和“擦邊球”的狀況,努力構建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旅游休閑區、賀蘭山寧夏西線黃金旅游(線)中心區和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長廊核心區。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創意龍頭企業,加快推進801文化創意產業園拓展項目等大項目帶動,努力把我區打造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示范基地;加快怡游西夏建設,彰顯西夏古都文化特色,將文化理念融合于旅游產品開發,引進大型休閑

娛樂項目,積極發展會展旅游、賽事旅游和宿營地等特色旅游,構建文化旅

游融合發展格局,打造精品旅游路線,形成以文化體驗、生態觀光、休閑度假養生為主體的產業體系,提升具有西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比奉獻,在服務群眾、促進和諧發展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要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引,不斷鞏固“五比五看”爭先進位活動成果,大力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等“五大工程”。大力開展鞏固“國家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等活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引領文化前進方向,為建設宜業怡游逸生活和諧幸福新西夏區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文化傳播方式,規劃實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和休閑娛樂場所,繼續打造自治區“周末社區歡樂大舞臺”等廣場文化品牌,使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李志剛報告會心得體會下一篇:廉政建設個人剖析材料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