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是

2023-04-19

第一篇: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是

群眾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群眾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是我們做好群眾工作的思想基礎。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才能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做好群眾工作。這就需要我們始終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始終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不論是定政策、作決策,還是上項目、抓工作,都要把群眾工作貫穿其中。

樹立群眾觀點,最根本的是要深刻認識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必須牢固樹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觀點,向人民學習的觀點,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等等。要正確把握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擺正同人民群眾的位臵,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群眾立場是決定我們黨的性質的根本政治問題。我們黨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首先是因為我們黨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說話辦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個人、少數人立場上說話辦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個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決定人心向背、事業成敗的關鍵。我們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各種復雜局面,檢驗群眾立場的標尺,在于我們能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站穩群眾立場,我們黨才能正確制定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無往不勝,我們黨員領導干部才能正確對待事業、群眾、自己,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群眾工作是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領域各方面的經常性工作,必須建立健全制度、認真執行制度,提高規范化、制度化水平。要健全服務群眾制度,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服務群眾中的帶頭、推動、監督、保證作用。要健全聯系群眾制度,創新聯系群眾方式,做到機關工作重心下移、基層干部堅守一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要健全信訪制度,加強信訪聯席會議制度建設。領導干部要親自接待群眾來訪、親自處理群眾信訪中提出的重要問題。要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健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積極預防和有效化解矛盾和糾紛。 群眾工作說到底是一個立場問題。只有堅持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一切從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出發,一切為了群眾,一切服務群眾,一切惠及群眾,才能團結帶領群眾一道前進。做好群眾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世紀新階段,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方面利益關系,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特別要著力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醫療、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要帶著深厚的感情做群眾工作,善于走群眾路線,要從實際出發,關心群眾生活,抓緊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存在的突出問題。要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和提供服務等辦法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切實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樹立群眾觀點 站穩群眾立場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不僅是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而且是貫徹群眾路線的前提條件。只有樹立群眾觀念,站穩群眾立場,增強黨員干部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才能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群眾觀念和群眾立場是我們黨的基本政治觀點。從一定意義上說,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是共產黨人必須具備的政治信仰、責任意識和精神追求。黨員干部樹立了這種觀點和立場,就會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踐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就會心中裝著人民群眾,自覺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無私奉獻;就會經受住各種環境和風險的考驗,在艱難困苦面前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當前,黨員干部的群眾意識總的來看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黨員干部群眾觀念淡薄,當官做老爺思想嚴重,不相信、不依靠群眾,不體察民情、不尊重民意、不珍惜民力,甚至勞民傷財,與民爭利。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端正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將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統一起來,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工作中去。

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判斷理論和實踐是非得失的分水嶺,也是判斷政黨和國家先進落后的試金石。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必須站穩群眾立場,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要統籌兼顧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特殊利益,切實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政之所興在得人心,政之所廢在逆民意。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存亡,關系國家的興衰。然而,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不是自發產生和輕易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道德修養甚至復雜的思想斗爭,自覺地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才能形成和鞏固。各級黨委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群眾立場和黨的群眾路線的宣傳教育,提高全黨思想政治水平,引導全體黨員加強黨性修養,努力做到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同廣大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連日來,胡錦濤總書記七一講話中的“只有我們把群眾

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在微博、論壇等網絡平臺上迅速走紅,有網友說:“這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一句簡單樸實的“把群眾當親人”迅速走紅的背后,是對群眾觀點群眾立場的最好詮釋。

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十七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這次的七一講話,再次強調“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就是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時時刻刻都不要“淡漠親人、忘了親人、甚至是仇視親人!”

群眾的難處,就是我們黨員干部的難處。2006年5月份,胡錦濤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時,聽說村里還有一戶村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執意要去看看。他走進里屋,掀開蚊帳,摸摸糧袋,動情地對村民臘夯說:“你們的難處,就是我們的難處。”一聲“你們的難處,就是我們的難處”,彰顯了總書記視民為親人的殷殷真情。同時也提醒我們的黨員領導干部要傾聽群眾呼聲,體察群眾情緒,關心群眾疾苦,扎扎實實解決好“親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應當看到,現實中大多數黨員干部都能夠把群眾當親人看,從自身的難處想到群眾更大的困難。但是也有一些黨員干部對群眾的利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脫離群眾,工作漂浮,生活腐化,對“親人”的困難視而不見,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只顧自己養尊處優,做太平官,甚至遇到群眾反映的困難還發出晉惠帝般“何不食肉糜?”類的昏話。“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難,我有所責”,只有真正把群眾當作親人看,才能真正樹立起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

群眾的利益,就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利益。黨章中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其最基本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所代表的工人階級同其他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群眾利益至高無上的。把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這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人民群眾利益的實現程度也決定著和諧社會的實現程度??上У氖且恍┕賳T,為了“個人說了算”,把發表反對意見的同志定性為“不能與黨組織保持高度一致”;為了搞“政績工程”大搞拆遷,群眾不滿意就給扣上“阻礙地方發展”的大帽子;為了權力集體的利益,可以理直氣壯地質問記者“你是為黨說話還是為人民說話”„„凡此種種,莫不是把黨的利益與群眾的利益割裂開來的惡劣行徑。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宗旨。要求:“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們每一名黨員干部,只有把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民心、形成合力,促進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開創新局面。

群眾的牢騷,就是我們改進的方向?,F實中的有些黨員干部在家里,父母訓斥一頓、配偶“咆哮”幾聲、兒女抱怨幾句,自我心理調適一番便會煙消云散。但是,到了群眾那里,便頓生優越感,自高自大,目中無人,凡事“老子天下第一”,天馬行空,獨來獨往,聽不得班子成員和人民群眾的牢騷,把不同意見視為工作中的“絆腳石”,把“不順眼”的同事視之為政治上的“假想敵”,以致靠拍腦袋決策的有之,背離人民群眾意愿決策的有之,朝令夕改的有之,勾心斗角的有之,從而使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嚴肅性大打折扣,搞得好好一個單位烏煙瘴氣。每一名黨員領導干部,要想真正樹立起群眾觀點,就應該把群眾都當作親人看,用親人的身份真正地臵入人民群眾中間,放下架子,集思廣益,主動聽取班子成員和人民群眾的牢騷甚至是刺耳的批評,才能避免權力上的濫用,減少決策上的失誤,才能凝聚起干事求發展的合力,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一名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 因此,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無論官職大小,亦不論身在何方,只要在其位就必須要謀其政,盡其責。“模范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干部”孔繁森有句箴言:“人民政府的干部,要為人民辦事,不想著人民,不為人民服務,就不要到人民政府來工作。”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就應該時時想到我們的群眾,我們的“親人”,就要不斷強化崗位職責意識,帶頭廉潔自律,求真務實,狠抓落實,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對待工作,真正樹立起和踐行好群眾觀點群眾立場,真心實意地為我們親人們多做好事實事。

第二篇: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這一切,就是我們的群眾觀點,就是人民群眾的先進部隊對人民群眾的觀點

群眾觀點,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群眾的立場和態度。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一個最重要的觀點。

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國家政權的性質決定的。它認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整個社會全部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以不同形式從事和促進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必然會對社會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任何真正有價值的精神財富,都是對人民群眾所從事的實踐活動的概括和總結;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他們推動著社會制度的變革和根本變革。這些觀點主要包括: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竭誠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觀點、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等。以上這幾個方面相互聯系,構成了黨的群眾觀點的有機整體。

第三篇:唯物辯證法的創新觀點

創新(2條原理)(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1、辯證否定觀原理【重點掌握】

〖原理〗: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辯證的否定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辯證否定是聯系的環節,也是發展的環節。

〖要求〗:辯證的否定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因此,我們既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又要立足于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反對〗:反對把辯證的否定理解為外力作用的結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要求〗: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反對〗:反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思想僵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觀念和行為。

3、為什么要創新?(5點)

1)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2)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4)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5)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4、怎樣創新?

第四篇:辯證唯物主義的一些主要觀點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促進或阻礙作用

人類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既要同自然界發生關系,人們之間也要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這就構成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二者辯證統一于生產方式。生產力最終決定生產方式的存在、發展和變革;生產關系則直接規定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辯證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這個矛盾統一體中的對立雙方。它們之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其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作用。首先,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是生產關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生產關系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建立起來的,是生產力的發展形式,它的性質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有什么樣的生產力,最終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經常處于變化和發展之中。與生產力相比較,生產關系則更具有相對穩定性,一種生產關系一經產生,就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形式。但是,生產關系也不是凝固不變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在相對穩定中也會發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變化。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原來的生產關系再也容納不下它的發展時,就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使舊的生產關系為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會起著束縛或解放生產力的作用,起著阻礙或發展生產力的作用。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合時,它會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相適合時,它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有時會十分突出。例如,當生產關系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時,生產關系的變革對生產力的發展,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不過,即使在這種狀況下,生產關系仍然是由生產力所決定的,因為生產關系之所以要變革,歸根到底還是由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決定的。不論在何種情況下,生產關系反作用的發揮,都是以適應一定的生產力狀況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產力決定作用的基礎之上的。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變化;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另一方面,上層建筑又能對經濟基礎起到能動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需要的時候,它就會推動經濟基礎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需要的時候,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映經濟基礎,并具有相對的獨立 性,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這是二的辯證關系。經濟基

礎決定上層建筑主要表在:首先,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 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 內容和性質。在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在經濟上占統治地 位,在上層建筑領域里也就以剝削階級在政治上和思想 上的統治為其主要內容。其次,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 建筑的變化和發展方向。舊的經濟基礎破新的經濟基礎 代替之后,舊的上層建筑也就或遲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 層建筑所代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還 表現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筑對于 經濟基礎不是消極的、被動的,它一旦產生即反作用于經 濟基礎,為經濟基礎服務,幫助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 發展。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兩種情況:一種 是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 服務時,它就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前進的進步 力量;一種是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 礎服務時,它就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前進的落 后的力量。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起何種作用,以它所服務 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為轉移。歸根到底,取決于它是否有利 于生產力的發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作為事物聯系和發展中相互區別和對立的兩種趨勢,又是辯證統一的:

第一,必然性總要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沒有脫離偶然性的純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是通過偶然性來為自己開辟道路的。

第二,偶然性背后總是隱藏著必然性,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的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和補充,偶然現象中貫穿著必然性的規律。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區分是相對的,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過渡、相互轉化。這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從事物存在的范圍來看,對一個過程來說是必然性的東西,相對于另一個過程來說則是偶然的;二是從事物發展的過程來看,隨著事物發展過程的推移,必然性和偶然性也可相互轉化(新事物:偶然→必然;舊事物:必然→偶然)

4、主要和次要的關系。

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5、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現象和本質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質不能脫離現象,任何事物的本質都要通過這樣或那樣的現象表現出來,不表現為現象的純粹的本質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現象也不能脫離本質,任何現象都從一定得方面表現著本質?,F象和本質之間不是并列關系,本質決定現象,是現象存在的根據,現象的產生和變化歸根到底是依賴于本質的(2)掌握本質和現象辯證關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因為現象不同于本質,認識了事物的現象不等于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必須通過科學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不能停留在對事物表面現象的認識上。其次,因為本質和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本質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表現著本質,所以我們要通過分析現象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決不能離開現象去憑空構想事物的本質

6、矛盾的觀點。

1、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堅持兩點論、兩分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堅持兩分法、用矛盾(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3、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點;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把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③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把握事物矛盾雙方各自的特點。

7、發展的觀點

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要求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發展的實質就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求我們現在前進的角度看待問題,與時俱進,積極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同時也要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發展是質變和量變的統一: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產是質變的必然準備,所以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質變創造條件。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發生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這要求我們在量變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只有改變事物原本的性質才能繼續前進時,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量產,堅持適度原則。

8、主管和客觀的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決定主觀,主觀依賴于客觀,人的主觀思想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人的認識的辯證運動,也就是主觀和客觀在實踐基礎上的辯證統一。人們的認識任務就是求得主觀和客觀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個統一應是具體的,就是說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條件、地點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這個統一應是歷史的,就是說,主觀認識要同不斷變化著的客觀實踐相適應。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要求人們,當客觀實踐的具體過程已經向前推移的時候,主觀認識就應當隨之而轉變。如果主觀認識仍然停留在原來的階段上,就會犯右的保守主義錯誤。當客觀實踐的具體過程尚未結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開,向另一具體過程推移轉變的條件還不具備的時候,如果人們硬要強制推移,把將來才能做的事情勉強拿到現在來做,企圖超越歷史階段,就會犯“左”的冒險主義錯誤??傊?,“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

9、內因和外因的觀點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內因是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即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成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因。而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又統一又斗爭,則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內因和外因作為同時存在的內部和外部的聯系,都對事物發展發生作用。這是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發展動因的基本觀點。

第五篇: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和諧社會建設

和諧社會作為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不僅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和強烈的現實要求,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和堅實的理論支持。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更是和諧社會重要的哲學基礎,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讓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有了銳利的思想武器和可靠的理論指導。

一、馬克思主義主體觀:明確了和諧社會的依靠力量與發展歸宿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把人看作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馬克思說,“整個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民群眾始終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決定力量。更進一步講,“‘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也就是說,歷史活動不僅要以人為主體,同時還要以人為目的。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觀為指導,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必須充分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

同時,人的主體地位要求主體的權利必須得到切實的尊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尊重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不僅要尊重人的生存權、發展權,而且要尊重人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尊重人的政治知情權和政治參與權。當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體各種權利的實現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會有先有后,但在所有這些權利中,人的生命、人的價值是最為基本的。人不是手段、更不意味著成為了一些群體、一些集團、一些成員實現其目的的工具。

最后也最為重要的是,以人為本,人是目的,這是人的主體地位的最高體現,也是和諧社會的發展歸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馬克思說過,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要滿足人的精神文化和政治發展需要。通過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二、馬克思主義系統觀:指出了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模式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統一體。馬克思主義系統觀正是對唯物辯證法這一基本原則的進一步展開。從系統觀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系統,是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元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

首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以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為指導,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要素的獨立性,更要注重要素間的協調。社會主體的分化既是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又是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

正處于社會主體開始分化并進一步分化的階段。同時,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而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具有勃勃的生機和發展的活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生力量與生力軍。我們同樣要尊重他們的創造愿望,支持他們的創造活動,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肯定他們的創造成果。

其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來就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等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以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為指導,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必須始終著眼于整體與全局,立足整體、總攬全局。不能只看到GDP的增長,更要避免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要堅持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使得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就是對于廣義上的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系統和全面考慮。

此外,和諧社會系統觀還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也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著,互為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城鄉協調、區域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同時促進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還要下大力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三、馬克思主義矛盾觀:實現了和諧社會的思維創新和發展轉型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是指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本性,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是任何矛盾的兩個根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表明矛盾的雙方是相互聯結、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貫通的。

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正視矛盾的斗爭性,更要重視矛盾的同一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種矛盾已經不再是對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與體制不斷的改革完善而得到解決。至于說圍繞它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矛盾更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可以采取和平的、漸進的、非對抗的方法去處理、去解決、去協調。當然社會上還會存在一些對立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需要通過斗爭去解決,但這已經不再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要改變那種你死我活、顧此失彼、水火不容的唯斗爭思維,在把握矛盾雙方的對立和斗爭的前提下,更多地關注矛盾雙方的依存、融合,倡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兼容思維方式。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局面,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同樣是對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堅持。這些年來,工農產品“剪刀差”價格機制、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和偏斜的國民收入再分配政策,造成了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緩慢和農民生活持續低迷,廣大農村的交通、住房、醫療衛生、通訊以及基礎設施和文化設施都還比較落后,城鄉差別越拉越大。胡錦濤同志指出,綜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城市和工業發展單兵突進轉向工農城鄉協調發展,實現發展重心的轉移,體現了我們對在所有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在矛盾的內部要素中抓住主要方面的矛盾“兩點論”與“重點論”的關系的科學把握。

案例:正在北京舉行的政協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200多位全國政協常委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紛紛建言獻策,一些常委們將矛頭直指和諧社會的不和諧之音——社會經濟領域存在的“假大空”現象。碘超標奶粉、疫苗造假、毒大米、假種子、假農藥、劣質化肥„„當前,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害。各種各樣的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城市尤其是鄉村,不僅嚴重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而且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政協常委瓦哈甫•蘇來曼說,假冒偽劣之所以屢禁不止、屢打不絕,對造假者的處罰成本過低、打擊力度不夠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國的懲罰力度不僅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而且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瓦哈甫•蘇來曼建議,建立打擊假冒偽劣行為領導協調機制,加強立法工作,盡快健全和完善打擊假冒偽劣行為法律體系,提高罰款額,延長企業懲戒治理期限,以及加強對打假工作的監督檢查。

廣場比天安門大、貧困縣里辦公樓豪華奢侈„„多年來,黨和國家多次發出指示,要求各地不搞形象工程,但卻屢禁不止。一些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在一些地方甚至貧困縣市愈演愈烈,引起群眾強烈反感。政協常委蕭灼基指出,為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設一些反映城市特征的“形象”工程也無可厚非。但目前中國經濟還不發達,我們必須節約一切財力、物力、人力,用于社會經濟建設,用于扶貧解困,用于急需的公共投入。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扶貧工作已經取得巨大成就。貧困發生率從1979年的30.7%下降至目前的3%。但是必須看到中國當前貧困情況還相當嚴重,全國平均每6.5人中,就有一人為赤貧者。

蕭灼基指出,中國有限的資源,不應該本末倒置用于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而應該用于急需的扶貧工程。這才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公款追星、不孕廣告滿天飛„„政協常委曹圣潔在分析現在社會上種種“作秀”現象時表示,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誠信友愛的人際關系是重要內容。在社會道德的要求方面,中國傳統道德一向注重“言而有信”、“民無信不立”,然而近20多年來,西方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蔓延,社會上道德失衡,損人利己、爾虞我詐的現象比較嚴重,公民道德建設急需加強。

曹圣潔建議,道德的實踐不僅是依靠理論教育,更有賴于習俗,以及社會氛圍的形成。要達到“誠信友愛”的社會,必須大力樹立這方面的正氣。建議政府,特別是宣傳部門不僅把“誠信”當作標語口號來宣傳,更要對“誠信”之風大樹特樹,對于弄虛作假的行為無情地揭露鞭撻。只有教育和賞罰雙管齊下,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總的來說,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來支持和諧社會建設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維修電工高級工試題庫下一篇:舞臺主持人妝容和發型

熱門文章

唯物主義哲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