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2022-11-22

第一篇: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批評教育的問題

發布者: 葉莉霞發布時間: 2011-11-29 17:00:28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當前批評教育所出現的問題,結合本人見習、實習以及教學期間所見到的教師對學生的批評的實例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唯物辯證法,探討分析如何切實運用批評教育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唯物辯證法批評教育 教育效果

“我們都熟悉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筆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批評不是辱罵,不是諷刺挖苦,不是打擊報復。批評的目的是為了終止一種錯誤傾向,改正一種錯誤行為,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發展方向。為了做到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要求,我們必須掌握批評教育的藝術,讓我們教師的批評變得易于接受,甚至于可以說,讓我們的批評變得可愛起來。有缺點和錯誤的學生,從內心深處不愿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真要和老師“較勁”和“對著干”的是極少數極個別的。作為老師,只要采取適當的方法,善于批評學生,是能夠收到滿意效果的。那么,教師應該如何運用教學批評教育學生呢?讓我們試著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進行我們的探討。

一、要分析調查原因,不能不問青紅皂白。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現象都是由其他現象所引起的,任何現象的發生都會引起其他現象的發生,換句話說,任何現象的發生都會有它的原因和結果。學生不論是思想、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缺點和錯誤,都有其原因。家庭因素、個人心理、性格特點、社會因素和他人影響等原因不一而足。老師在批評學生時,要作相關調查,做到心中有底,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有目的的針對性批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學生在聽了老師的批評后,會微笑地感激老師,帶著悔恨的心情很快地改正。

小森是班上出名的“肇事學生”,上課翹起二郎腿、上課開小差、上課說話,在課堂上捉弄同學,不聽老師的指令„„用班上孩子的話來形容就是:“小森又犯錯了,又被批評了”。似乎在別的孩子的眼中,小森已經成了“肇事者”。一天,放學后,值日的孩子們在班上打掃衛生,我一走進教室門口就發現桌子還是歪七扭八的,心想:放學到現在十五分鐘已經過去了,怎么到現在還不能擺好,我心里突然來了氣,臉黑了下來。孩子們看我不高興,孩子們此時七嘴八舌嚷嚷開,值日班長小戴振振有詞地指控著負責擺桌子的小森,說他不擺桌子,孩子們聽小戴這么說也一下子把矛頭都指向了小森。心想:這孩子上課不聽講,下了課還不勞動,難道真是一點可取之處都沒有了?我剛想發火,卻發現小森拿著掃把和垃圾斗在教室的角落默默地看著我。而我走過來發現第四組的座位底下都被掃得頗為干凈,我稍稍壓制了火氣,低聲問道:小森,你不是負責擺桌子的嗎?大家說你不擺桌子„„小森低著頭說:老師,我不會擺桌子,所以„„所以我自己拿了掃把掃地。我沒有不勞動„„此時,我意識到是其他孩子們的“定向意識”犯錯誤了,我讓小森把手中的掃把放回勞動柜,一字一句地強調:小森,從勞動安排上,擺桌子是你的本職工作,沒能擺好就是你失職,但是念在你認真掃地的份上,老師愿意教你怎么擺好桌子,今天比較晚了,老師和你一起擺,學會了,下次,你必須自己完成任務,不可假手于人,更不可以自行更換工作任務,明白嗎?小森的臉上慢慢地綻開了笑臉,淡淡的、淺淺的。

二、要分析對象,不能“一視同仁”。

世界上的事物都各有其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搞“一刀切”。每個學生都有個性特點,每個學生心理素質、性格特點等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倔

犟;有的性情溫和;有的抗挫折能力強,有的則較弱;有的性格開朗,有的性格孤僻等等。另外,學生在班里充當的角色不同,性別也有差異。凡此種種,老師要對各種對象認真分析,采取不同的方式,通過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語氣批評學生,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如果不分對象,“一視同仁”地進行批評,盡管老師的心愿很好,在學生中有“公平”形象,但卻使受批評的學生覺得是老師有意跟他過不去。因而,雖經老師批評,卻在心里跟老師賭氣,有的甚至破罐破摔。

三、要全面看待學生,切忌挖苦諷刺。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因此,我們在分析事物、處理問題時,要堅持全面地看問題,切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師生關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師徒關系。學生犯了錯誤,理應誠懇接受老師的批評,但老師在批評學生時,一定要尊重學生人格,尤其是后進生,切忌挖苦諷刺。任何一個學生既有長處,也有短處,即使是后進生,同樣有他的閃光點。一位教育家曾說:“愛優生的老師是人,而愛差生的老師則是神。”后進生的缺點、錯誤更多,他們需要老師更多更耐心的批評教育。如果老師在批評學生時,既注意尊重他們的人格,又方式得當,言辭誠懇,那么,他們在接受老師批評時,會覺得老師可親可敬,對自己所犯錯誤追悔莫及。如果老師批評學生時,不尊重其人格,挖苦諷刺,那么,學生不但不接受老師的批評,有時甚至使老師難以收場。

四、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切忌一棍子打死。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孤立靜止,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們在批評學生時,要堅持發展的觀點,不可靜止地看待每個學生,不可因學生的某一階段某一方面的缺點或不足而否定他(她)的全部,否定其將來。

當然,老師教育學生的手段、批評學生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作為教育者的老師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受教育者的學生有這樣或那樣的弱點和缺陷,這些弱點或缺陷包括思想、性格、行為、習慣、心理、生理等諸多方面,需要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來塑造,使之成為不斷完善、不斷成熟的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學生首先是社會之人,他們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們和社會、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學生又是鮮活的個體,他們的身心在不斷變化,他們是國家、民族的希望之所在,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就在他們之中。因此,老師教育學生要帶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個學生,即使是批評學生也要堅持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這樣才不至于傷害學生,同時又達到批評的目的,收到批評的效果。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正確認識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

第二篇:高中政治《哲學與生活》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第2課時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課時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設計 導入一

戰國時,燕國太子丹為了讓荊軻去刺殺秦王,百般討好荊軻,特意宴請他。宴會上,太子丹叫來一個能琴善樂的美女為荊軻彈琴助興。荊軻聽著這悅耳的琴聲,看著美人那纖細、白嫩、靈巧的雙手,不禁魂飛天外,連連稱贊:“好手!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愛其手。”聽到荊軻的稱贊,太子丹立即命人將美人的雙手斬斷,放到一個盤子里,送給荊軻。

教師引導:黑格爾說:“割下來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獨立的存在……只有作為有機體的一部分,手才獲得它的地位。”太子丹割裂了作為部分的手與整個身體的有機聯系,只見部分,不見整體。而美人靈巧的雙手離開了身體就永遠彈奏不出悅耳動聽的樂曲了,就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這啟發我們一定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導入二

(多媒體課件展示) 有個故事叫“嘴疼醫腳”:有個人嘴上長了一些小疙瘩,后來逐漸嚴重,滿口潰爛。他到醫院打針吃藥無濟于事。后來經朋友引薦,去找一位頗有名望的老中醫治療。不料,這位老中醫開了幾味藥,并讓他研制成粉,用醋調敷在腳心上。這樣敷了幾次,病就全好了。這人感到很奇怪,去問老中醫:聽說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為什么嘴疼醫腳,藥到病除呢?

老中醫向他講了這么一個道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部分之間都密切相連,在病變上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時病本在上,病狀表現在下;有時病本在下,病狀表現在上。你這口糜與心脾積熱有關,根據“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采取上病下治,用藥敷腳心,通過經絡引心脾火下行,因而取得藥到病除的療效。

教師引導:嘴與腳,一個在人體之上,一個在人體之下,表面看都是獨立存在、互不影響的,似乎沒有內在的聯系,實際上它們和人體其他部分共同構成人體的有機整體,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因此,我們不能用片面、孤立的觀點看問題,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推進新課

一、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板書:1.整體與部分是相互區別的

(1)從含義上看:整體是事物發展的全局和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 (2)從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來看: 整體居于主導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所以,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

教師總結:人是一個整體,手是人體的一個部分,手一旦離開了人體,就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也不可能發揮它本來具有的功能;鐘表是一個整體,各個零件是部分,一個鐘表如果被拆開,零散的部件就不能發揮它在鐘表里的功能。所以整體處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

板書:2.整體和部分是相互聯系的 問題情境

木桶理論(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

專心

愛心

用心 1

所謂“木桶理論”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內容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木桶理論”還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木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問題探究:理解了木桶理論,對我們學習、生活有什么啟示呢? 學生:我們要學會分配學習的時間,盡量不要有短腿學科。

教師總結:作為學生,我們高考看的是總分,所以如果存在短腿學科的話,就會影響到總分,所以在學習上,我們要做到統籌兼顧,使各個學科都得到長足的發展,以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結論:(1)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問題情境

手是人體的一部分,不能脫離人體而單獨存在,一旦被割了下來,一只鮮活的手就會慢慢失去光澤,就不會再彈出優美的樂曲,就不會寫出漂亮的漢字,就不能做日常的瑣碎事情。

問題探究: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樣的哲學道理?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手是人體的一個部分,離開了人體,手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和存在的價值,這說明部分是離不開整體的。

結論:(2)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能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問題情境

(多媒體課件展示)

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里只有一點點油,誰也喝不到。于是它們想出一個辦法,一只老鼠咬著另一只老鼠的尾巴,三只老鼠連成一串,換班下去喝,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它想油只有一點點,我先喝個飽,上面兩只老鼠見第一只老鼠喝起來沒完,都急得很,最上面的老鼠急得說:“給我們留一點。”可一張嘴,下面的兩只老鼠就掉到缸里去了,它一慌也跟著掉了下去。結果三只老鼠都再也未能爬出來。

問題探究:這則故事給我們什么哲學啟示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整體居于主導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能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都會影響到部分。所以部分只有在整體中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功能和作用。這里的三只老鼠之所以能夠偷到油,是因為它們組成了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具備了任何單只老鼠都不可能具備的功能,三只老鼠配合好了,才能喝到油。后來它們只看到了局部的利益,而忽視了整體和全局,所以都掉進了油缸里爬不出來了。

專心

愛心

用心

2 板書:3.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1)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問題情境

“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 (多媒體課件展示)

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抓緊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和措施,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綜合經濟優勢,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開拓中部地區大市場,發展大流通。

問題探究:溫家寶總理為什么要提出“中部崛起”戰略?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樣的哲學道理?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中部是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部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展。事實上,“中部崛起”的意義遠遠超乎中部地區本身。在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中部省份起著“承東啟西”的作用。中部地區糧食產量約占中國糧食總產量的40%,這個地區的山西、江西等省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該地區的發展無疑有利于提高中國糧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中部崛起”戰略是根據中國實際提出的,不僅有利于中部的發展,也有利于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

(2)必須重視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存在著東西部發展差距過大的問題。如果西部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不僅影響到全國的經濟發展,甚至會引起民族糾紛,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這個問題已經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早在199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已經把西部大開發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提了出來。目的是要縮小東西部差距,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二、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板書:1.系統的含義和基本特征 (學生自主學習,找出結論)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系統是由互相聯系和互相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板書:2.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板書:(1)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 問題情境

成語故事:田忌賽馬 (多媒體課件展示)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 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于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

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抬頭一看,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我剛才看了賽馬,齊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準能讓你贏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 田忌毫無信心地說:“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說:“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

專心

愛心

用心

3 著孫臏迎面走來,便站起來譏諷地說:“怎么,莫非你還不服氣?” 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 齊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開始吧!”

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 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 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 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 還是同樣的馬匹,由于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問題情境

田忌為什么在三匹馬都處于劣勢的條件下還能贏得比賽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當事物以有序合理的結構排列組合時,整體功能會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板書:(2)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

系統內部都具有層次等級式的結構,系統是各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

問題探究:(多媒體課件展示)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問題探究:上述成語、俗語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三個和尚沒水吃,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數雖然多了,但沒有形成合理的結構,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進,而是相互消磨,結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內耗了,出現1+1<2的效應。

板書:(3)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結合使整體的功能有了趨向強化的特征,整體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整體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即1+1>2。這一方法對于安排我們的學習和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板書:3.運用綜合的思維方法

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認識事物和系統,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課堂小結

本課是前一課時的方法論,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是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的方法論要求。這一課時主要講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以及掌握系統優化的工作方法和綜合的思維方法。其中,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和運用綜合的思維方法都是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的方法論要求。

板書設計

專心

愛心

用心 4

課后作業

一、單項選擇題

1.假如一只水桶的桶邊由長短不一的多塊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決于最低的那塊木板。這說明(

)

A.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

B.部分功能決定著整體的功能,整體服從部分 C.事物是由各個部分有機聯結而成的整體 D.部分具有整體所不可能有的功能

2.如果要增加上題中水桶的容量,首先要加高最低的那塊木板。這說明(

) A.想問題、辦事情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 B.想問題、辦事情要重視局部

C.部分的問題解決了,整體的問題就解決了 D.局部的性質功能受到整體功能的影響 3.北京開關廠門口有塊巨幅宣傳牌“99+1=0”,其意思是說雖然生產了99件合格的產品,但只要有一件是不合格的,就意味著不合格。因為一件不合格產品在生產者手中的概率雖然只有1%,可是在用戶手中的概率卻是100%。從哲學上看,對“99+1=0”的宣傳口號認識正確的是(

)

A.商品必須有用,否則就不能用于交換

B.廠家關注用戶的合法權益體現了良好的職業素質 C.用“1”來否定“99”,違背了客觀實際

D.重視“99”也重視“1”符合系統優化的方法

4.2005年1月1日,新中國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拉開了序幕, 搞好經濟普查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支持、有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這體現的哲理是(

)

A.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B.各個部分功能之和就是整體 C.整體離不開部分

D.整體功能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專心

愛心

用心

5 5.實現我國中部崛起戰略,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部地區在區位、資源和發展時機方面的

)

A.中部崛起不會一蹴而就,更不能丟掉愚公精神,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B.重視外部力量的作用,中部崛起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 C.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D.積極促成中部飛躍,力求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6.下列選項中有關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認識正確的有(

) A.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從數量上看它是多 B.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從數量看它是多 C.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 D.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二、非選擇題

7.從中國國情出發,在東部發展起來之后,黨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計劃,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為了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全面發展,2004年12月2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中部崛起”戰略。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進一步抓緊落實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戰略。

結合材料,運用哲學道理分析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戰略的正確性。 參考答案:1.C 2.B 3.D 4.C 5.D 6.D 7.(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戰略符合中國國情。

(2)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是客觀的、有條件的。當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戰略是根據我們綜合國力有了較大提高,“中部崛起”的條件已經具備。

(3)整體和部分是相互聯系的,它要求人們著眼于最優目標,同時要搞好局部。“中部崛起”有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專心

愛心

用心 6

第三篇: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和諧社會建設

和諧社會作為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不僅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和強烈的現實要求,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和堅實的理論支持。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更是和諧社會重要的哲學基礎,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讓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有了銳利的思想武器和可靠的理論指導。

一、馬克思主義主體觀:明確了和諧社會的依靠力量與發展歸宿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把人看作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馬克思說,“整個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民群眾始終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決定力量。更進一步講,“‘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也就是說,歷史活動不僅要以人為主體,同時還要以人為目的。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觀為指導,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必須充分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

同時,人的主體地位要求主體的權利必須得到切實的尊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尊重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不僅要尊重人的生存權、發展權,而且要尊重人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尊重人的政治知情權和政治參與權。當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體各種權利的實現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會有先有后,但在所有這些權利中,人的生命、人的價值是最為基本的。人不是手段、更不意味著成為了一些群體、一些集團、一些成員實現其目的的工具。

最后也最為重要的是,以人為本,人是目的,這是人的主體地位的最高體現,也是和諧社會的發展歸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馬克思說過,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要滿足人的精神文化和政治發展需要。通過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二、馬克思主義系統觀:指出了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模式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統一體。馬克思主義系統觀正是對唯物辯證法這一基本原則的進一步展開。從系統觀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系統,是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元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

首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以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為指導,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要素的獨立性,更要注重要素間的協調。社會主體的分化既是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又是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

正處于社會主體開始分化并進一步分化的階段。同時,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而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具有勃勃的生機和發展的活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生力量與生力軍。我們同樣要尊重他們的創造愿望,支持他們的創造活動,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肯定他們的創造成果。

其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來就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等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以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為指導,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必須始終著眼于整體與全局,立足整體、總攬全局。不能只看到GDP的增長,更要避免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要堅持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使得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就是對于廣義上的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系統和全面考慮。

此外,和諧社會系統觀還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也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著,互為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城鄉協調、區域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同時促進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還要下大力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三、馬克思主義矛盾觀:實現了和諧社會的思維創新和發展轉型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是指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本性,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是任何矛盾的兩個根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表明矛盾的雙方是相互聯結、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貫通的。

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正視矛盾的斗爭性,更要重視矛盾的同一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種矛盾已經不再是對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與體制不斷的改革完善而得到解決。至于說圍繞它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矛盾更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可以采取和平的、漸進的、非對抗的方法去處理、去解決、去協調。當然社會上還會存在一些對立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需要通過斗爭去解決,但這已經不再是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要改變那種你死我活、顧此失彼、水火不容的唯斗爭思維,在把握矛盾雙方的對立和斗爭的前提下,更多地關注矛盾雙方的依存、融合,倡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兼容思維方式。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局面,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同樣是對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堅持。這些年來,工農產品“剪刀差”價格機制、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和偏斜的國民收入再分配政策,造成了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緩慢和農民生活持續低迷,廣大農村的交通、住房、醫療衛生、通訊以及基礎設施和文化設施都還比較落后,城鄉差別越拉越大。胡錦濤同志指出,綜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城市和工業發展單兵突進轉向工農城鄉協調發展,實現發展重心的轉移,體現了我們對在所有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在矛盾的內部要素中抓住主要方面的矛盾“兩點論”與“重點論”的關系的科學把握。

案例:正在北京舉行的政協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200多位全國政協常委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紛紛建言獻策,一些常委們將矛頭直指和諧社會的不和諧之音——社會經濟領域存在的“假大空”現象。碘超標奶粉、疫苗造假、毒大米、假種子、假農藥、劣質化肥„„當前,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害。各種各樣的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城市尤其是鄉村,不僅嚴重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而且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政協常委瓦哈甫•蘇來曼說,假冒偽劣之所以屢禁不止、屢打不絕,對造假者的處罰成本過低、打擊力度不夠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國的懲罰力度不僅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而且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瓦哈甫•蘇來曼建議,建立打擊假冒偽劣行為領導協調機制,加強立法工作,盡快健全和完善打擊假冒偽劣行為法律體系,提高罰款額,延長企業懲戒治理期限,以及加強對打假工作的監督檢查。

廣場比天安門大、貧困縣里辦公樓豪華奢侈„„多年來,黨和國家多次發出指示,要求各地不搞形象工程,但卻屢禁不止。一些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在一些地方甚至貧困縣市愈演愈烈,引起群眾強烈反感。政協常委蕭灼基指出,為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設一些反映城市特征的“形象”工程也無可厚非。但目前中國經濟還不發達,我們必須節約一切財力、物力、人力,用于社會經濟建設,用于扶貧解困,用于急需的公共投入。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扶貧工作已經取得巨大成就。貧困發生率從1979年的30.7%下降至目前的3%。但是必須看到中國當前貧困情況還相當嚴重,全國平均每6.5人中,就有一人為赤貧者。

蕭灼基指出,中國有限的資源,不應該本末倒置用于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而應該用于急需的扶貧工程。這才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公款追星、不孕廣告滿天飛„„政協常委曹圣潔在分析現在社會上種種“作秀”現象時表示,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誠信友愛的人際關系是重要內容。在社會道德的要求方面,中國傳統道德一向注重“言而有信”、“民無信不立”,然而近20多年來,西方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蔓延,社會上道德失衡,損人利己、爾虞我詐的現象比較嚴重,公民道德建設急需加強。

曹圣潔建議,道德的實踐不僅是依靠理論教育,更有賴于習俗,以及社會氛圍的形成。要達到“誠信友愛”的社會,必須大力樹立這方面的正氣。建議政府,特別是宣傳部門不僅把“誠信”當作標語口號來宣傳,更要對“誠信”之風大樹特樹,對于弄虛作假的行為無情地揭露鞭撻。只有教育和賞罰雙管齊下,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總的來說,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來支持和諧社會建設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篇:(論文)自然辯證法觀點的演變及啟示 研究生自然辯證法

自然辯證法觀點的演變及啟示

摘要:自然觀是指人們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人們對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運動變化及動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他的產生、發展源遠流長,經歷了很多的階段。從最初的神論、唯心主義到最后的唯物辯證主義,其發展都歷經曲折,研究自然觀的演變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字:自然觀、演變、啟示

1、引言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的理論體系,是對以科學技術為中介和手段的人與自然、社會的相互關系的概括和總結。它站在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從整體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內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規律,以及人通過科學技術活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規律;研究作為中介的科學技術的性質和發展規律,研究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規律。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包括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方法論和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社會論等部分。在以系列講座形式學習自然辯證法的過程中,自然觀的演變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起源與產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讓我對自然的發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自然觀的演變過程

自然觀是指人們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人們對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運動變化及動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觀,不同時期人類的自然觀也不同。在自然觀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共經歷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觀、古代樸素自然觀、中世紀的宗教神學自然觀、近代的機械自然觀、現代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過程,最終形成科學的自然觀。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觀。它承認自然界的客觀存在,認為人要適應它。在此階段許多自然現象還不能解釋,于是產生了萬物有靈論和對自然、圖騰、靈魂、祖先的崇拜及巫術的發展。

二、古代樸素自然觀。其本質是對萬物本原研究的探討。最早對“自然”作哲學思考的是古希臘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學家。他們思考的問題是:萬物是由什么構成的。他們一致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單一的物質性本原構成,而他們的任務就是去找出這個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認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認為是“無定”,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是“氣”。米利都學派通過對流行的宗教觀念的改造,在事實上肯定了本原不僅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但它的局限在于它無法解釋宇宙的秩序問題。繼而畢達哥拉斯學派將自然由什么構成轉化為了自然以怎樣的形式存在的問題,突出了數學方法的意義。隨后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倆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論斷,意思是說,河里的水是不斷流動的,你這次踏進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進河時,又流來的是新水。這一名言,說明了客觀事物是永恒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真理。蘇格拉底、柏拉圖的促進了唯心主義的發展。

三、中世紀神學自然觀。自然界及萬物是由上帝創于虛無之中;地球是宇宙不變的中心,這是上帝的創造和安排;自然界萬物自己是不能運動的,而是在上帝的推動下運動的,運動又服從造物主的目的;人類由上帝創造,人類既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更不能改變上帝的意志,一切只能服從。此階段是利用哲學來為神學服務,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為基督教教義和教條做論證,使基督教變成一個完整的神學體系。這一時期是神學統治時期,科學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但肯定了亞里士多德的歸納-演繹法,運用邏輯方法推理,尊重理性。

四、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形成于文藝復興時期,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誕生。從科學上說,推翻了一千多年來占統治地位的托勒密體系,使人類對地球和太陽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從哲學上講,根本上揭穿了所謂“上帝賦予地球特殊地位”的說法,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的偉大勝利。從而使禁錮了人類近十個世紀的自然觀念產生了巨大的變革。近代自然科學逐步發展成為真正的系統的實驗科學。艾薩克·牛頓爵士是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偉大、最有影響的科學家,同時也是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微積分,建立了古典力學體系。牛頓的哲學觀點與他在力學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開的,一切自然現象他都力圖用力學觀點加以解釋,這就形成了牛頓哲學上的自發的唯物主義,同時也導致了機械論的盛行。此時力學成為主導學科,人們熱衷于用力學和機械論的觀點看待一切。同時,形成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人們總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過程孤立起來,而不是把他們看作運動的、變化的東西,總是看作靜止的、永恒不變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提供了一幅關于自然界的存在圖景,而沒有提供其演化圖景,認為自然界向來如此,萬事萬物只是時間上的并列,而沒有時間上的發展。同時期還有決定論和還原論。決定論認為自然界的同一類結果,必須盡可能歸結于同一原因;還原論的觀點追求簡單性,人為總體總可以分解為部分,復雜的現象總可以分解為簡單的現象來理解。

五、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這是伴隨著星云假說、地質漸變論、生物進化論、細胞學說、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和原子論、元素周期律的確定而產生的。它從用機械運動的觀點進入到了用聯系和運動變化的觀點來研究自然界的階段,逐步解釋了自然過程的辯證性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久的產生和消亡之中,處于不斷運動、變化過程之中。承認了物質本原性,關注到了人的主體性因素在自然觀中的地位,把自然界、人和社會看成一個統一的自然歷史過程,遵循統一的客觀規律,創立了科學的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創立是人類自然觀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它標志著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思維到近代機械論思維,再到現代辯證思維的否定之否定過程。自然觀對科學發展起指導作用,是通過不斷影響科學家的思想、概念和方法,從而將自然觀的思辨形式轉化為實證的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和科學方法。

3、自然觀演變意義及啟示

自然觀的演化經歷了相當漫長的過程,最終我們認識到事物都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平常我們要從辯證法的角度思考問題,正確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及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發現規律,發現真理,促進人與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如同自然觀的演變過程一般,真理的產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長的一個過程。真理性的確定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而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從尼古拉斯起初從事植物研究,提出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養分和吸收水分的某些過程有關到海爾蒙特的柳條試驗,將增重歸于水,盡管這些再后來都被證明是錯誤的結論,但科學的試驗方法已漸漸引入了研究中。19世紀初泰伊爾的腐殖質營養學說盛行,認為肥力取決于腐殖質含量,是唯一營養物質,礦物質起間接作用,后李比希否定了腐殖質學說,提出了礦質營養學說,并提出了養分歸還學說和最小養分律,但他仍未認識到養分間的聯系,將作用各自獨立。這些科學結論無一不在實踐中得到證實。在一次次的否定后,科學結論得到證明,并逐步趨于正確。

在我們從事科學研究中,應該明白大自然的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是時刻都在進行的,而且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維持地球大的生態系統正常運作,打破任何一方都是有害無益的。在當前生態危機日漸明顯,環境質量日益下降的情況下,研究植物的重要性也逐漸顯現,在人類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要根據植物的實際情況來為其提供有利條件促進其健康生長發育,用植物凈化空氣、涵養水源的功能,為生態建設服務。

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我們應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聯系自然辯證法的理論知識,主動把自然辯證法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科學研究中,科學的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吸收教訓,總結經驗并不斷完善自我,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自然辯證法概論》.《自然辯證法概論》編寫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2]《西方哲學史》羅素.商務印書館.2005.1 [3]《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W.C.丹皮爾.商務印書館.2009.3 [4]《科學的歷程》.吳國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 [5]《古希臘哲學》.苗力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

第五篇:用唯物辯證法的相關原理分析

用唯物辯證法的相關原理分析“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一、 對立統一規律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體現了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垃圾也可以是資源,只要合理地利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對立和統一分別體現了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當然從本質上來說,垃圾和資源是有區別的,不是所有的垃圾都是資源如很多生活廢棄物、工業廢渣等是難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完全失去了利用價值,從這看二者是根本對立的;但還有一些垃圾仍然存留著資源性如用過的家電產品、工業廢料等是可以進行再加工再回收的,還可進入下一環節的重新使用,從這來看二者又可以相互轉化具有同一性。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要求我們要運用矛盾分析法,即合理辯證地分析垃圾和資源之間的區別關系,不能一概而論全盤覆蓋。

二、 否定之否定規律

事物內部都存在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垃圾中不可否認的存有廢棄的因素,作為一種舊事物是自我否定但是如果被利用得當就可以成為資源如容易腐爛的有機質通過發酵使其產生沼氣可被居民當做生活燃氣,成為了資源。舊事物自我否定后積極發展而且兩者之間還存在著聯系,進行了揚棄。否定之否定規律要求我們對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學分析的態度,反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否定觀。垃圾只要用對了地方也可以成為資源就體現了科學分析的觀點。

三、從價值觀角度講,客觀存在的物,之于人類的需要,是否具有積極意義,有兩條客觀又具體的標準,即是否符合事物客觀發展規律,是否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

所以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優秀班干部個人事跡下一篇:優秀班主任心得體會

熱門文章

唯物主義哲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