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唯物主義哲學范文

2023-10-23

唯物主義哲學范文第1篇

摘要:后現代主義是一個哲學概念,針對西方現代主義哲學而言,興起于上世紀60年代,作為后現代主義精神的產物,后現代心理學在上世紀90年代才產生,其方法論提倡經驗和相對性,主張和以社會學為主的人文學科接軌。所以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提倡探討人的社會性和超個人主義的研究,要了解和預測未來的心理學可能還會發生哪些變化,必然要了解后現代主義對心理學方法論的影響。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方法論;蘊涵

我們現在已處于后現代這個時代,并受其影響:過去我們是強調一個單極的世界,現在強調多極世界;過去只有幾個少數權威說話,后面慢慢呼喚民主;過去只有幾個人獨白,今天我們強調要對話,讓更多人能夠表達自己的訴求;從政治、經濟、文化包括我們的生活都已經悄然地發生著一些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就是在后現代思潮的影響沖擊下所帶來的深刻變化。心理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后現代思潮、后現代思維方式的影響。

一、后現代是什么?

后現代主義,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對現代主義的懷疑、反叛、抗議或者一種批判的情緒、氛圍。只要有現代主義標簽的,都要懷疑、否定、批判。姚大志在《現代之后》中提到,要弄清什么叫后現代主義,首先要了解現代主義。

(一)什么叫現代主義

所謂“現代”,歐美即指的是從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過程,中國指的是從五四運動后到新中國成立的這一段時間。本文論述的是西方思潮影響下產生的后現代心理學,所以此處指的是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這一段過程?!艾F代性”(modernity)體現的是理性和啟蒙的精神。笛卡爾以來的哲學特別是啟蒙思想被看做是現代主義的。

啟蒙思想可以用倆條標志來分辨。第一,啟蒙思想相信宇宙自然法則,并且相信人也是受自然規則的支配,反映在人的意識中就是回歸理性。理性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啟蒙思想家們的信條則是凡是和理性相違背的都應該被打倒。

第二,相信理性能給人類帶來光明,人類社會的進步是理性支配社會規律發展的結果。

啟蒙思想最大的兩個成果便是科學與民主的思潮的風靡。啟蒙思想的終極目標是自我反省和終極自由,首先是個人的自由,其次是理性的自由。即所有人類歷史都趨向一個作為終極目的的自由王國(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統治)。神話就是關于人的神話,人的主體性的神話,啟蒙需要靠人作為主體這一神話來實現這兩大理想。

(二)后現代主義批判什么、反對什么

弄清了現代主義,那么什么叫后現代主義就非常清楚了。后現代主義在上世界60年代誕生以來天生就帶有反傳統的傾向,自此以后,所有時期所有具有反傳統傾向的主義均可稱之為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對所有的傳統思潮表現出的反對傾向,最終都是對啟蒙進行反思和質疑批判。

首先,后現代主義要反對“基礎主義”?;A主義是指人類為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尋找一種最終的無可置疑的絕對基礎的文化努力。后現代主義者把啟蒙故事指斥為“大敘事”,“大敘事”就是以真理的名義講話,利奧塔也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真理,利奧塔把將真理置于優先地位稱為“真理的白色恐怖”。

其次,后現代主義反對“表象主義”,表象主義被稱為一種視覺隱喻:人的心靈猶如一面巨鏡,能夠準確或不準確反映外部世界的本質,而對其本質的準確反映就是真理。表象主義的要害是“認識論主義”,即以理性的、知識的、和理論的態度看待一切問題。

最后,后現代主義反對“普遍主義”。普遍主義的要害是“西方中心主義”,普遍主義則是西方推行其政治、經濟和文化霸權的工具,把西方文明推舉為高級文明,將其他文明都視為原始的或野蠻的。

二、后現代主義的心理學方法論蘊涵

后現代思潮影響下的心理學對自身的研究方法進行新的多角度的思考。后現代的心理學方法論對現代心理學的單一科學主義取向進行了批判,倡導多元主義。

科學主義心理學的“合法性”主要建基于對客觀觀察、實驗、實證方法的采用上。后現代的基本的思維方式是不確定,是怎樣都行。后現代學者認為,任何觀察和實驗都不能擺脫先在的內心意識,因此也就不存在唯一的,能確保發現和證實“客觀普適性真理”的正確方法。當前心理學界對實證方法的利弊得失有了更為深切的認識,尤其是對它帶來的負面效應更是有深刻體會。

現代主義思維方式基本上屬于科學主義、人本主義,從后現代的思維方式來看,既在消解科學主義,也在消解人本主義,基本的方法論蘊含就是消解,消解現代性的思維方式、現代心理學的方法論,消解科學主義,否定科學主義、人本主義。用人本主義的方式消解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表現某種程度的一致,但不是人本主義,沒有走向人本主義,強調多元,開放,對話,邊緣,和諧相處,沒有重新走向唯一,展現的是一種多元,誰都可以生存。

三、簡評

后現代主義是對當代西方現存文化秩序的破壞、對現代科學主義的否定,它的最大貢獻在于這種破壞和否定,但是它“破壞有余而建設不足”,所以最大的弊病也在于這種破壞。

(一)積極面

后現代主義所強調的無中心意識和多元價值取向,擊潰了有明確標準的價值評判,讓人們不再拘泥于社會意識和道德標準,可以自由追求個人的價值,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加催生了解構主義的誕生。首先,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大都對尼采以來的現代西方哲學的內在矛盾和缺陷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思維方式,特別是理智的或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其次,后現代主義以逆向思維分析方法極力推崇邊緣、平俗、解構、非理性、歷史斷裂等等,提醒我們對于社會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提示我們在分析社會生活、文化生活時要辯證地看待理性與非理性、中心與邊緣、崇高與平俗等關系。最后,后現代主義倡導差異性,或然性、創造性,這一切都有利于改變以往的僵化的思維方式,主張開放的、多元的、橫向的思維方式,有利于禁錮思維的解除。

(二)消極面

后現代主義所強調的無中心意識和多元價值取向,導致價值評判的標準模糊過于強調多樣性、差異性、不確定性,其思想方法上也陷入了形而上學。后現代主義在極端批判邏輯,消解科學與文化的同時,又構筑了一套理論,反對結構主義,中心主義,而其自身的理論也是一種結構,一種中心,后來的追隨者同樣是以其理論核心為導向。后現代哲學完全拒絕、否認理性和理論,夸大非理性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正確的,其后果只會把人們引入到神秘主義的迷霧中而使他們陷入混亂。(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姚大志 《現代之后》.北京, 東方出版社,2000年,第4頁

[2]高峰強 《現代心理范式的困境與出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頁

[3]彭運石林崇德車文博 《西方心理學的方法論危機及其超越》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2006年第2期

[4]劉嫦娥彭運石 《后現代思潮與心理學演進—新制度經濟學視角》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04年第1期

[5]孫正聿.《哲學通論》.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8頁

[6]國秀琴.《后現代主義哲學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蘊涵》 《求索》 2007年第11期

[7]葉浩生 《西方心理學中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及其超越》 《心理學報》 2004年第2期

[8]彭運石.《心理學的整合視野》.《湖南師大教育科學學報》,2002年第3期

[9]車文博 《后現代主義思潮與人本心理學》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3年第2期

唯物主義哲學范文第2篇

測控2班劉宇杰0909102022 當我們在怎樣看待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著作時,就像“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各人都有一套自己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獨特理解方式。當下有很多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已經朽化,不再適宜于中國時代的發展了,中國特有的國情也不再同于馬克思的時代,應該由一種更為適宜中國發展的理論指導中國的實踐,并取而代之。然而,上了萬雪飛老師的課后,我深感自己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是如此的膚淺,理解馬克思哲學更需要進一步的修煉。

我認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絕非我們一直以來被灌輸并稱之為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為主要的問題是讓人們發自內心的思考著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問題。人怎么活,不僅僅是作為動物的人所要生存而面對現實的問題,而更為多的是作為人所必須思考生活的意義-----精神上的問題。當一個人沒有精神的時候,他只是活著,如同一具行尸走肉而已。人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在我們閱讀馬克思的著作時,猶如親耳聆聽他老人家對于世人的諄諄教導,他就像在昨天剛剛與我們交談過他的思想和心得。

馬克思主義的著作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不能強行分割開來。馬克思講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我們在理解馬克思的思想,閱讀他的著作的時候不能斷章取義,生吞活剝地去讀,并標榜自己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自己都不敢說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并且作為一種工具或手段來使用,這是對于馬克思的盲目崇拜而使用的一種手段,一種被歪曲的思想,一種被誤讀誤解的思想,一種被人為強行閹割的思想,我們有怎么能從中領悟其中的真正思想的精髓呢?統治階級總是希望封殺對其統治不利的思想于萌芽之中,掩蓋歷史的真相,剝奪人民言論自由的權利,使其統治的國家只能用一種聲音說話,用一種方式思考,對于“異端”的出現就一定將其趕盡殺絕,歷史上的很多偉人成為“思想犯罪”的無為的犧牲品,以愚民政策來教導其統治下的人民,此乃統治階級慣用之手段。馬克思主義不是“萬金油”,不能醫治一切社會的病態,也不是僅僅一個“主義”就能搞定一切的。馬克思在他用自己的理論指導法國的巴黎公社的革命實踐中也并未成功,但實踐的經驗是需要積累和摸索出來的,他很快總結了失敗的經驗教訓,并為下一次革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我們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讀馬克思主義,批判不等于簡單的批評或判斷,而是在對其思想理解的基礎上以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事實或理論的方式對其進行辯論,從而發現對方理論的不足之處,這也是馬克思看待任何理論或學說所采用的方式。

唯物主義哲學范文第3篇

(哲學可能是科學的,也可能是非科學的)

2、哲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

(正確的哲學才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

3、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有正確的哲學也有錯誤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4、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總和。

(哲學不是具體科學的簡單相加。類似的錯誤提法有“科學的科學”、“科學之母”等)

5、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6、不可知論完全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哲學的基本問題展開的。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開的)

8、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唯物主義中的具體形態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義也有局部可以借鑒之處。)

9、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

(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0、哲學是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真正的哲學才是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直接吸收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而形成的。

(馬哲對上述兩者不是簡單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繼承和發展。)

12、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哲學(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在于它的階級性和實踐性)

唯物論部分

1、物質是標志客觀存在的范疇。(“客觀存在”應為“客觀是在”。)

2、物質是萬事萬物的總和。(物質概括了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

3、作為客觀實在的物質是獨立存在著的。

(作為客觀實在的物質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中,并通過具體形態表現出來)

4、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因此,物質和意識相互影響是正確的。但物質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約不正確。類似的錯誤提法還有“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實踐和認識相互制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制約”)

5、意識離不開物質,物質也離不開意識,兩者相互依存。

(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實在在大腦中的反應。

(“客觀實在”應為“客觀存在”,“大腦”應為“人腦”,“反應”應為“反映”)

7、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意識的內容是對物質的反映,所以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但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8、意識的反映就是“想”,意識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識的反作用是指意識在實踐過程中的指導作用,但不同于實踐過程本身。)

9、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起反作用。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應為“意識能反映物質”。“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強調物質決定意識。)

10、意識促進事物發展。(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發展)

11、自然界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是客觀的,人的思維規律是主觀的。(任何規律都是客觀的。)

12、離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能按客觀規律辦事,是否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辦事情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離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不能認識和利用規律,就不能按規律辦事;是否尊重客觀規律才是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或關鍵)

13、規律是永恒不變的。(規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條件的,要在運動中具體地把握規律。)

14、正確的規律起積極作用,錯誤的規律起消極作用。

(規律本身是客觀的,無所謂正誤之別,其本身也沒有好壞之分)

15、只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夠成功。

(實事求是有利于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還要看各種主客觀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16、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改造規律。

(人可以認識規律,但不能改造(創造、改變、消滅)規律)

17、規律對客觀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規律起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關鍵是看人們如何利用規律)

18、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這不是規律,這是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

19、絕大多數國家的汽車靠右行,極少數國家的汽車靠左行,說明規律是可以改變的。

(這里講的是規則,規則不同于規律)

20、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使客觀符合主觀。(應為“使主觀符合客觀”)

辯證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中,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

(前對后錯。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2、、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因而人們無法改變事物之間的聯系。

(人們可以改變事物之間聯系存在的條件,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

3、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兩種聯系都是客觀的)

4、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改變條件是無條件的。

(改變條件也是有條件的)

5、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這是無條件的。(該說法正確)

6、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注意“一定意義上”才是)

7、整體功能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8、發展是運動變化,運動變化就是發展。

(只有前進行上升性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

9、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0、夸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思想。

(夸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靜止觀)

11、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質變就是發展。

(前對后錯。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但只有前進性的量變引起質變才是發展)

12、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前兩句對后一句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

14、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徹底否定。

(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盤否定)

15、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這意味著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方向是前進的。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在前進中有曲折。)

16、聯系、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7、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

(具體事物之間的矛盾是有條件的,必須處于統一體中。)

18、哲學上的斗爭和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整體和部分關系。

(二者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9、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發展。

(矛盾是客觀的,不能制造,人為制造的矛盾只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2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能理解為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

(說反了,類似的錯誤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沒有普遍性就沒有特殊性。(前對后錯)

23、一分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雙方是具體的、多樣的,不能簡單理解為好與不好兩個方面)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一切從實際出發都是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二者沒有區別。 (前對后錯。后者是有區別的:世界觀依據有別,具體內涵有別)

26、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

(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27、解決了主要矛盾,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決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28、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沒有影響。

(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影響,而且矛盾的主次雙方在一定條件可以相互轉化)

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這是知識的混淆)

30、堅持重點論,就是抓主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縮小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內涵)

認識論部分

1、認識既源于直接經驗,也源于間接經驗。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認識,都源于實踐)

2、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認識的根本任務)

3、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4、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是檢驗人們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5、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6、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真理才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7、物質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物質是意識的來源

8、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起作用。

(正確的認識起積極作用,錯誤的認識起消極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為它對事物的發展起積極作用。(顛倒因果關系)

10、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不止一個。

(對同一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

11、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所以真理是客觀的。

(真理的客觀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

12、認識的反復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無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注意反復性和無限性的區別。)

13、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客觀世界。

(改造客觀世界是改造主觀世界的基礎,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主觀世界。)

歷史唯物主義部分

1、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說明社會意識有時取決于社會存在,有時不取決于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歸根結底都取決于社會存在)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適應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3、價值觀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是科學的社會意識。

(價值觀也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4、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所有的價值觀都起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才起促進作用)

唯物主義哲學范文第4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非本體論特性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本體論問題一直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討論的焦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沒有本體論?如果有,又是什么本體論?對于前者,大部分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自己的本體論,但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實質是對“本體論哲學”的批判和超越,它不再屬于本體論哲學。對于后者,主要有3種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的解釋范式:物質本體論、實踐本體論和生存(本體)論。

作者:夏 凡

唯物主義哲學范文第5篇

[摘 要]如何看待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具有的普遍性格,是20世紀各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們共同思考的問題。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因其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答而創造出不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區分了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內容,把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普遍性轉化為方法論,去思考中國的現代化問題,在宇宙觀的意義上建構了融普遍性與特殊性為一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和方法論,在世界歷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結合上衡論中國文化的變革和未來走向,從而創造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

[關鍵詞]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重新思考和探索是通過不斷地批判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體系而展開的。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學術界在人道主義的討論中,為了確立實踐的本體論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的自然本體論展開了批判;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學術界為了走進問題的研究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的體系化思維方式展開了批判;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學術界為了消除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蘇聯哲學痕跡,走向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又進一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體系進行了整體性的批判。經過這一系列的批判,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從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淡出,即使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中,人們也不去分析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歷史聯系,以從中揭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和其理論的獨創性。其結果是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始終停留于傳播史的水平上,而無法深入到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理論創造的研究,沒有揭示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的內核、它的哲學性格和獨創性的內容。這就是21世紀以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狀況。所以,直到現在,無論是中國的學者,還是外國的學者,都無法明確地說出什么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弄不清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有什么區別。這不能不說是三十年來學術界批判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體系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由于這一消極影響,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源流關系凸現出來了,成為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必須面對和解決的課題。本文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這一現狀,而展開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源流關系的考察。

然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源流關系是一個十分龐大而復雜的課題,需要進行一系列理論的和哲學史的探討才能完成。這顯然不是一篇簡短的論文能夠實現的。所以,在這里,我們僅以瞿秋白對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性的理解和接受為主線,分析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源流關系。

一、中國人對待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性的態度

20世紀初,由于十月革命的勝利,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被當作具有普遍意義的學說為世界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所接受。于是,如何看待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具有的普遍性格,就成為各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面對和解答的基本問題。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因其對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所持的態度不同而創造出不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因此,對比其他地區和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看法,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待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性所持的態度,就成為考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源流關系的一個重要問題。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布哈林和斯大林為代表的蘇聯馬克思主義者在研究列寧哲學中,提出了列寧主義的概念,把列寧哲學定義為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突出了列寧哲學的時代性和國際性特征。由此出發,蘇聯馬克思主義者把列寧哲學作為自己哲學的標志,強調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這樣一來,列寧哲學的時代性、國際性與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不同地區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態度是很不相同的。

在東歐,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經歷了一個從完全認同到完全否定的過程。20世紀40年代以前,東歐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把列寧哲學和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是一個概念,完全認同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于是,這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加清理地把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于本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理論上,他們主要以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藍本建立本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上,他們以蘇聯社會主義為模式建立本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體系。這是一種機械地對待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性的態度。由于這種機械的認同,東歐國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都集合在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旗幟下,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南斯拉夫、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為了探索適合本民族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開始挑戰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在這一時期,這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把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等同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條化,對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持全盤否定態度,而轉向了完全認同西方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形成了東歐“新馬克思主義”。

與之不同,西歐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開始挑戰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他們區分了列寧哲學與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具有時代意義,但這并不等于說,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每一個原理都具有普遍性,能夠運用于蘇聯以外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從這一觀點出發,這一時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接受列寧哲學,尤其是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而批評和拒斥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柯爾施提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就是直接針對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他認為,蘇聯馬克思主義者把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化,從根本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因為在馬克思那里,無論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還是階級斗爭,都必須在具體的社會形態中獲得自己的歷史內容,因而是一些特殊的、歷史的范疇。蘇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殊性,只是按照“抽象的”和“形而上學”的思路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歷史唯物主義中的問題都只作抽象概念的分析,把它們變成了一種超歷史的原則,這是不符合馬克思本人的思想的。不僅如此,他還批評了蘇聯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實踐上以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化的名義把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模式化,并把它變成世界各國都必須遵守的信條的做法。他說:“今天的馬克思主義的蘇維埃國家的公民有一種忘記馬克思主義的特殊性的傾向,他們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普遍有效性,為的是把包含在他們國家當前憲法中的教義神圣化?!笨聽柺┱J為,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是蘇聯社會主義經驗的總結,也是一

種特殊。蘇聯馬克思主義者忽視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一特殊性,而將它普遍化,這正是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向實證化、教條化的根源。作為對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性的反抗,柯爾施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特殊性和歷史主義的原則,要求聯系資本主義形態的特殊性,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中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這一原則構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的內核。

美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在批判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化中發展起來的。不過,在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化的道路上,它比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得更遠。因為美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反對把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化的同時,也拒絕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化。這一批判起于20世紀初。當時,美國的激進知識分子在接受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時,提出了美國社會“例外論”(Exceptionalism)。他們認為,美國社會文化消費的特點是西歐和蘇聯社會都不具有的,因此,美國既不能簡單地搬用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能簡單地搬用歐洲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必須結合美國社會的特點和哲學傳統創造美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當時,威廉·英格里西·沃林、馬克斯·伊斯門、沃爾特·李普曼、悉尼·胡克等學者以實用主義的經驗主義傳統闡發馬克思主義的形而上學、認識論和政治、意識形態等理論,創造了實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們把實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稱之為美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且把它與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接對立起來。

與東歐、西歐和美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并不把列寧哲學和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立起來,也不把列寧哲學和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化。在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看來,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列寧哲學的繼承和發展。列寧有關在一個傳統的農業文明國家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有關俄國無產階級革命與世界民族運動關系的思想、有關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思想都在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那里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因此,如果說列寧哲學中包括著普遍性的東西,那么,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也同樣包括著普遍性的東西。從另一個方面看,列寧哲學雖然具有普遍性,同樣也有特殊性。比如,列寧對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和農民問題的探討、對俄國資本主義的軟弱性的分析,都屬于列寧哲學中的特殊內容。因此,如果說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特殊,那么列寧哲學也是特殊。既然如此,人們不需要在列寧哲學和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劃一條絕對的界限,而應該著力區分列寧哲學和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哪些是屬于普遍性的東西,哪些是屬于特殊性的東西,從中發現對本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有用的資源。這一觀點早被瞿秋白明確地提出來了。

瞿秋白是在中國傳播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人。1920年,瞿秋白作為《晨報》特派記者派駐莫斯科,在那里學習和研究了普列漢諾夫、列寧、布哈林和斯大林的思想,全盤接受了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1923年,瞿秋自從莫斯科返回中國,開始在中國系統地傳播和研究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傳播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瞿秋白并不區分列寧哲學和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區分普列漢諾夫哲學和列寧哲學、布哈林哲學和斯大林哲學,而是把這些哲學都看作是統一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加以介紹,但他卻區分了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內容。他把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宇宙論的基本原理,以及有關人類歷史規律、世界歷史觀、無產階級革命和世界范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等方面的內容當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而把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涉及到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等方面的內容歸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殊性。他認為,由于中國和俄國同屬于政治、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都要面對和解決農民問題,都要探討無產階級革命的特殊道路,所以,不僅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而且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殊性也對中國人思考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具有借鑒意義。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現狀具有不同于俄國文化傳統和社會現狀的特點,所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又不能簡單地搬用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而應該把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轉化為方法,去思考和解決中國社會的特殊問題。這就提出了從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聯結上、從方法論的意義上,研究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對于思考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意義的思路。正是沿著這一思路,從介紹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到對中國論題的思考,瞿秋白建立了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特殊聯系,使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創造呈現出不同于東歐、西歐和美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造的特點。

二、在宇宙觀的意義上建構整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

中國人最初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從唯物史觀的意義上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瞿秋白去蘇聯之前,深受這一觀點的影響,也把唯物史觀當作全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去蘇聯之后,通過學習和研究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瞿秋白認識到,以前中國人僅僅從唯物史上觀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極其片面和狹隘的,這種理解根本沒有把握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真切的意義”。在《馬克思主義之意義》中,他明確指出:“中國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的研究,至今還是異常的貧乏,對于唯物史觀的介紹往往不大確切和明了。通常對于唯物史觀及馬克思主義的譯名,即如‘唯物史觀’一詞都嫌疏陋,馬克思的哲學學說決不能以唯物史觀概括得了。所以,必須知道馬克思主義的真切的意義?!宾那锇姿f的馬克思主義的“真切的意義”,就是在宇宙觀的意義上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是由其各個部分有機構成的整體。他在中國傳播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為了克服中國人先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片面理解,在中國建立起這一整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瞿秋白認為,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要義,就是要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宇宙觀。他說:“‘馬克思主義是整個兒的宇宙觀。簡而言之,這是現代的唯物論’。馬克思主義,通常以為是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或者階級斗爭論,如此而已。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馬克思主義是對于宇宙、自然界、人類社會之統一的觀點,統一的方法。何以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及社會觀是統一的呢?因為他對于現實世界里的一切現象都以‘現代的’或互辯法的(dialectical)——即第亞力克諦的唯物論觀點去解釋。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根本的基礎,就是所謂馬克思的哲學?!痹凇渡鐣軐W概論》一書中,他還從史論的結合上,論證了這一觀點。在給哲學下定義時,他寫道:“哲學的目的究竟何在?何以古代初民思想之中,已經能有所謂高深玄妙的哲學呢?實際上哲學并沒有什么高深,最初不過是一切智識的總稱。隨后智識漸漸分類、綜合、組織而各成系統,就發生種種科學,——從哲學之中分出;至今所剩的僅僅是方法論和認識論?!痹谶@里,瞿秋白敘述了兩個觀點:其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代唯物論的宇宙觀,即辯證唯物主義。這種宇宙觀是對哲學史上的哲學宇宙觀的變革。其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宇宙

觀,作為一種世界觀,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應該說,瞿秋白敘述的這兩個觀點在恩格斯那里就已經提出來了,普列漢諾夫也對這個問題作了系統的論述。瞿秋白就是從普列漢諾夫那里接受這一思想的。但是,瞿秋白在這里絕不是簡單地轉錄普列漢諾夫的敘述,而是借助于普列漢諾夫的敘述來闡發這樣一種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上升為宇宙觀的高度,才具有普遍性,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具有了這種普遍性,才能成為世界觀的學說,并轉化為人們觀察現存世界的方法論。這一觀點所要表達的真實含義是:中國人只有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宇宙論,了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才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化為方法,運用于觀察和改造中國社會??梢?,瞿秋白強調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宇宙觀,最根本地,還是要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和特殊的關系問題,要把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性轉化為一種方法,去觀察和改造中國社會,建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不說,瞿秋白提出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宇宙觀,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來說,是一件開創性的事業。

然而,在瞿秋白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宇宙觀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絕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其理論結構來說,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互辯法唯物論,(二)唯物史觀,(三)無產階級經濟學之結論”,(四)科學共產主義。這四個方面組成了一個結構性的整體。其中,科學共產主義“在實踐上卻是馬克思主義整個兒的系統形成之動機”,是統一辯證唯物主義體系的各個部分的目的。政治經濟學、唯物史觀分別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而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的“秘密”,和揭示人類社會進步的學說,辯證法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而統一科學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唯物史觀的方法。瞿秋白由此指出:“馬克思主義的這四大部分就是這樣結合而成整個的系統?!环矫?,就方法而論,都是以唯物論一以貫之的;別方面,就目的而論,都是以革命的目的為對象的?!宾那锇走€把這兩方面的統一概括為:“以統一的方法求得一致的目的”和“因一致的目的求得統一的方法”他所說的“以統一的方法求得一致的目的”,是從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上概括這四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即辯證法唯物論是一般、是統一的方法論,而政治經濟學、唯物史觀、共產主義是個別,是辯證法唯物論的不同表現;他所說的“因一致的目的求得統一的方法”,是從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概括這四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即辯證法唯物論、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是理論,而共產主義是實際的運動,即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基礎,亦是“一致的目的”。通過對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結構的這一剖析,瞿秋白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包含著普遍性和一般方法論的基本原理,而且它的理論本身就是由一般和個別、理論和實踐構成的有機整體。

毛澤東進一步從哲學思維方式的高度分析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一般性質和特殊性質及其兩者之間的關系。在《矛盾論》中,毛澤東明確地把辯證法定義為一種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宇宙觀,肯定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普遍性。在他看來,正是在宇宙觀的意義上,即在普遍性的意義上,辯證法呈現出了它的方法論的意義。所以,他說:“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绷硪环矫?,他強調,任何普遍性都只能寓于特殊性之中,都必然與特殊性相聯系。因此,人們在把握事實的普遍性時,必須從特殊出發,從事物的特殊性進到事物的普遍性之中。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那種只談普遍性,而看不到特殊性意義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必然走向教條主義。在這里,毛澤東把瞿秋白有關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結構中的一般性和個別性、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上升為哲學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加以論述,把普遍性當作思想的形式,把特殊性作為思想的內容。這就為中國人從思想的形式和思想的內容的辯證統一中改造中國傳統文化、創造中國的新文化,從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聯結上認識中國社會,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這種新的思維方式絕不是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而屬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三、在世界歷史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上衡論中國文化的變革

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性的認可,表現在對中國問題的思考上,就是從世界歷史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上衡論中國文化的變革。

20世紀上半葉,面對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沖擊,中國思想界開展了東西方文化關系的討論。當時,參加這場討論的東方文化派和西方文化派都是用“體”、“用”范疇來說明東西方文化的關系,思考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東方文化派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本根性,主張“中體西用”;而西方文化派則強調西方文化的先進性,主張“西體中用”。與這兩派觀點不同,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主張以無產階級革命為主線,從世界歷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結合上思考東西文化之間的關系。這是瞿秋白在參加東西方文化關系的討論中明確提出的觀點。瞿秋白認為,在帝國主義時代,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革命、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和東方的民族解放運動交織一起,決定了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中國社會的這一狀況是不能簡單地以“體”、“用”關系概括得了的,必須站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立場上,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一般與個別的范疇、用歷史辯證法來考察中國社會,說明東西方文化的關系,思考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問題。

為此,瞿秋白首先從思維方式上批判了東方文化派和西方文化派,從世界歷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上定義文化。他指出,東方文化派和西方文化派雖然在中國文化的“體”、“用”關系上各持一端,但其運用的思維方式則是同一的,即都是從民族文化的性格和特點上理解文化,把東西方文化當作是因它們各自的性質不同而截然有別的東西,以為,人們只能在它們之間進行選擇,而不能進行創造。這種思維方式的缺陷在于,混同了文化與自然的關系,以自然的特性來說明文化,視文化為靜止的、固定不變的東西,因而只強調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卻看不到它們之間的同一性。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與這種思維方式相反,瞿秋自從文化與自然的差別上定義文化。他說:“所謂‘文化’(culture)是人類之一切‘所作,:一、生產力之狀態,二、根據于此狀態而成就的經濟關系,三、就此經濟關系而形成的社會政治組織,四、依此經濟及社會政治組織而定的社會心理,反映此種社會心理的各種思想系統,——凡此都是人類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空間中之‘所作’,這種程序是客觀上當有的?!髡摺侨硕翘撿`,不能離時間空間而獨立。所以研究他的‘所作’,也自然應依此程序。若是研究文化,只知道高尚玄妙的思想,無異乎‘豎蜻蜓’之首足倒置的姿勢,必定弄得頭暈眼暗?!痹谶@個定義中,瞿秋白撇開了各民族的習俗等特殊性的東西,從人類活動的本性、人類歷史規律的高度定義文化,把人類文化看作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是人的一般活動與具體的時間、空間活動的統一。這就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辯證法引入了文化研究。相比之下,東方文化派和西方文化派只是在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上定義文化。這在思維

的層次上明顯地低于瞿秋白的文化定義。

其次,瞿秋白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說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從世界歷史發展的高度分析中國文化的未來,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對于中國文化變革的意義。瞿秋白認為,馬克思提出的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再到政治制度、社會心理和人的意識的歷史運動,既是人類歷史的規律,又是文化發展的因果律。作為人類歷史的規律,它是任何民族都必須遵循的,是決定東西方民族共同性的方面。在這一方面,人們必須承認,歷史上不存在絕對靜止不動的文化,更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文化性格,應該說,所有的文化都必然處在變化之中;作為文化發展的因果律,它與各民族發展的具體歷史條件相聯系,體現了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差異性,因而是造成東西方民族文化差異的原因。東西方民族文化的差異是由于它們處于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造成的,即是一種時間上的差異。瞿秋白說:“東西文化的差異,其實不過是時間上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因為天然條件所限,生產力發達的速度不同,所以應當經過的各種經濟階段的過程雖然一致,而互相比較起來,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于同一時代乃呈先后錯落的現象。若詳細分析起來,其中因果關系非常復雜,而一切所謂‘特性’、‘特點’都有經濟上的原因,東方和西方之間亦沒有不可思議的屏障。正因人類社會之發展有共同的公律,所以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相異之處;這卻是由于彼此共有同樣的主要原因,僅因此等原因之發展程度不同,故有差異的結果,并非因各有各的發展動力以至于結果不同。此處的異點正足以表示其同點,是時間上的遲速,而非性質上的差別?!睆啮那锇椎倪@一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對待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上,瞿秋白的態度與東方文化派和西方文化派的態度是根本不同的:東方文化派和西方文化派否定東西方文化的同一性,靜止地看待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認定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來自它們各自獨立不變的性格和特征,于是,竭力把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絕對化;瞿秋白動態地看待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認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源于它們共同遵循的歷史運動,因而是同一中的差異。在他看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只在于西方文化因資產階級革命早而先進入工業文明階段,中國因長期的封建社會而處于農業文明階段。但是,這種差異不是絕對的,它會隨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生產方式的變革而逐步消除。瞿秋白認為,中國選擇以無產階級革命的方式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走工業化的道路,是由世界歷史的發展所決定的。因為帝國主義的出現,一方面把中國卷入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之中,要求中國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另一方面,又表明西方文化并不都是好的,比如,帝國主義的文化已經極大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給世界文化的發展帶來了災難,我們絕不能說它是好文化,中國人也絕不能選擇這種文化。但是,西方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好的,它代表了人類文化的方向,中國人可以選擇這種新文化來改造中國、創造新的中國文化。這就是說,中國文化的未來應該與世界文化的未來方向相一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的文化創造絕不能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中被動地二者擇一,而是要區分西方文化中先進的和落后的東西,借助西方先進文明的成果,創造新的文化形式。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已經為中國人開展新的文化創造活動提供了客觀歷史基礎。為此,瞿秋白呼吁:“只有世界革命,東方民族方能免殖民地之苦,方能正當的為大多數勞動平民應用科學,以破宗法社會封建制度的遺跡,方能得真正文化的發展。況且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中,若是東方民族不能以自力先行從事于一切革命運動,斷絕一切帝國主義的‘輜重隊’,使無發展余地,亦必暫限于停滯狀態。所以必須以正確的社會科學的方法,自然科學的方法,為勞動平民的利益,而應用之于實際運動;當令西方的無產階級與東方的弱小民族一致的起來反抗帝國主義,乘現代各地生產力發展之矛盾性,憑客觀的政治經濟實力以斗爭,即此鍛煉其主觀的階級意識;逐步前進,顛覆宗法社會、封建制度、世界的資本主義,以完成世界革命的偉業;如此,方是行向新文化的道路?!宾那锇椎倪@一論述體現了他主張中國文化變革的一個基本思路,這就是,中國文化的變革應該以世界歷史的普遍性為基礎,選擇西方先進的文化來改造中國傳統文化,使其現代化。瞿秋白的這一思想與他主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性格的觀點是一致的,準確地說,是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在歷史文化觀上的表達,鮮明地體現了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內容和中國特色。

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瞿秋白只是以在中國傳播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人的身份而占有重要地位,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創性上,他的成就遠低于毛澤東。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中看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特征和特殊內容,看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差別。這一差別表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造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是同步展開的。因此,我們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時,應該同時注意研究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如何理解和接受外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他們又是如何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并用于解答中國的現代化問題的,從中發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創性思維和內容。這應該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更為重要的方面。

(責任編輯 嚴 真)

上一篇:愛情哲學下一篇:哲學人生

熱門文章

唯物主義哲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