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必修3第7課文字與書法

2023-06-25

第一篇:必修3第7課文字與書法

2018年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二單元第7課《漢字與書法》優質教案(4頁)-文檔資料

第7課 漢字與書法

【課標要求】:

概述漢字起源、演變的過程;了解中國書法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概述漢字起源及演變的過程,了解中國漢字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

2、過程與方法:概括文字的發明和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說明文字的演變與書法的關系,認識時代變遷對書法風格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中國古代書法藝術,認識到其對現實生活的重要性。通過古代書法藝術,體會中國古代藝術的異彩紛呈,絢麗多姿,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增強民族自信心。 【學情分析】:本課內容較為簡單,但藝術性強,尤其是學生對于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文字的發展歷程以及獨立分析書法的特征還有一定的難度,在這方面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

重點:掌握中國古代文字的發展歷程及成因。 難點:分析中國古代書法的基本特征。

【教學設計】:

導入:請同學們閱讀本課的引言:漢字構型獨特,數量繁富,是一種形、義、音緊密結合的單體文字,記錄著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語”。它經歷了約7000年的發展,至今仍充滿活力。漢字不僅是一種傳播和交流的工具,它還作為基本要素,構成了獨特的東方書法、篆刻藝術。今天,我們學習第7課漢字與書法。 一從漢字起源到“書同文”

1、 漢字的起源:

圖畫文字→象形字的符號化→漢字

漢字,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幾種最古老的文字,如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圣書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瑪雅人創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經成為死文字,不再使用。漢字從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現代文字,盡管在形體上、讀音上或字義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在性質上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F代漢字是從古代漢字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而來的。 我國的漢字起源于圖畫,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圖畫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是原始文字的雛形。后來象形字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漢字。至商朝,漢字已經形成完整體系。從文字結構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經歷了相當長的演變過程,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上古文字。它的發現對研究商周的歷史和中國文字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中國文字的發展史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字體及事件呢? 2.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漢字。它被刻在龜甲和獸骨之上,故稱甲骨文。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漢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圖:《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稱“卜辭”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隨著商朝的滅亡和商都變成廢墟而長期埋沒于地下,后世當地居民耕田于此,時有發現,并把它當作“龍骨”賣給藥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榮發現,得知是殷墟遺物。經過多次發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達十多萬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聲字和會意字等(舉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圖)

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第 1 頁 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兩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對漢字進行系統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標準字體——“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圖:《西周散氏盤銘文》)籀文的特點:筆畫勻稱,行款整齊,有了較為固定的結構

這兩種文字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比較重要的兩種字體。但隨著經濟交往、人們的交流活動的增加,漢字各自為政而沒有統一標準的狀況,便削弱了漢字的交流功能。于是,“書同文”的意義便顯而易見了。 3.“書同文”: 小篆→隸書

“書同文”為哪國的哪種字體?秦國的小篆,后來是隸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又稱籀文,相傳是西周周宣王太史籀所創,是一種較為統一的文字,使用起來較為方便。)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前221年),向全國頒布的官定文字。緣于當時六國的文字過于混亂而決定“書同文”。

文字發展到小篆已經是相當規范,偏旁有統一的樣式,筆畫委婉曲折,粗細勻稱,字形狹長。 隸書:秦始皇以小篆為基礎,統一全國文字,后又推廣書寫簡便的隸書。據載,隸書是程邈改造的,因程邈當時獲罪入獄,而秦時稱罪徒為“隸”,所以便將程邈改造后的文字稱為隸書。 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漢隸特點:

1,改變了篆書狹長的字體,結構上呈橫長豎短,字形變得扁寬。

2,點畫由勻稱的弧筆變為粗細結合筆姿險峻的直筆。并在用筆上出現“蠶頭燕尾”,曲折處由圓轉改為方折

3,象形意味大大減少

探究:文字統一的意義何在?

提示:文字的統一,有利于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國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從而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字的發明不僅成為了一種工具,而且后來還成為了一種藝術。下面我們來學習本課的第二目,書藝歷程。

二、書藝歷程

漢字為什么會成為一種藝術? 1 .漢字發展為藝術的原因

a單體漢字的字型豐富、數量龐大---準備了材料

b知識群體的形成----動力基礎(具有藝術素養和精神追求的知識群體的形成和壯大,則為發展漢字書法藝術提供了人力準備,這也是書法藝術不斷推陳出新、異彩紛呈的動力。) c筆墨紙張等文具的改進-----提供了條件

特征——以筆墨黑白空間和線條的剛柔枯潤,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志趣。

“寫字最容易泄露一個人的個性,所謂“字如其人”,大抵不誣。如果每個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謹。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字如墨豬,其人必定“五百斤油”。所以鄭板橋的字就應該是那樣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氣概相稱。顏魯公的字就應該是端莊凝重,才和他臨難不茍的品格相合,其間無絲毫勉強。”

-------近代著名散文家梁實秋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各個朝代的書法成就來感受其間的風骨意蘊。

2、書法藝術發展歷程 (1).秦漢——自發階段(實用性為主)

第 2 頁 秦漢時期書法藝術處于自發階段,這個時期秦小篆漢隸的特點(結合地圖冊中秦《泰山刻石》和漢《石門頌》思考):秦小篆圓潤纖細,布局均勻;漢承秦隸,但漢隸雄放灑脫,渾厚深沉。由于秦時剛統一文字,所以當時文字比較重視實用性。書法進入自覺階段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進入自覺階段后,其發展情況怎樣? (2).魏晉南北朝——自覺階段(藝術性為主)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朝代更替頻繁。在對社會危機反省的同時形成一個特立獨行士人群體,書法成為士人表達自我對意境、神韻風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筆墨紙張等文具的改進,也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條件。

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是“書圣”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地圖冊中插圖),具有飄逸飛揚、虛玄靈動的特點。 顏真卿《祭侄文稿》:是其為懷念在安史之亂中死于叛軍之手的侄子所作,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為后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蘇東坡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帖 》

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是一種最活躍的書體.行書的字體既不象楷書那樣一個一個的呆立著,又不象草書那樣一個一個的在奔跑,而是象云、象水那樣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動著,所以,叫“行書”。行書易寫、易認、易于流行,實用性很高。最擅長寫行書的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稱“書圣”。 (3).隋唐——新的高峰(書法理論日趨成熟)

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書法名家有張旭、懷素、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教材插圖《張旭草書》和顏真卿《多寶塔碑》:張旭的草書較為張揚個性、意緒狂放,懷素繼承了張旭的草法,把草書藝術推向了高峰。顏真卿的楷書端莊渾厚、雍容大度,柳公權的楷書則是遒勁森嚴、另創新意。較之顏體,柳體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草書——張旭、懷素狂放不羈

楷書——注重規范法度(歐陽詢、顏筋柳骨; 社會走上正軌之時,法度和規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需要,顏真卿的書法成為一種講究法度和規范的楷模。) 草書是隸書快寫而簡便的結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則更是難以辨認。“狂”就是漫無章法,隨心所欲。這種幾乎無法辨識的“狂草”實際上不再是一種實用的書寫字體了,而只是一種藝術觀賞形式罷了。草書起源于漢初,成熟于東晉,特點是筆畫簡約,鉤連不斷;線條流暢,任情縱性,但不容易識別. “楷”又稱正書,正楷,真書,因其字形方正,筆畫平穩,結構均勻,具有較強的書寫規范,可作楷模,故名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創始于東漢,盛行于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達到頂峰。按照用筆和結體特點,可分為魏碑和唐楷兩大系統

楷書到唐代已相當成熟,無論結構,用筆都已達到完善成熟的境界。完全擺脫了隸書的痕跡 魏碑,主要是指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它是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性書體,點畫形體造型還留有明顯的隸書的痕跡,是一種還不成熟的楷書。 問題:為什么唐代會有這種不拘一格的書法風格?它與什么有密切關系?

(時代風貌)當時的時代風貌:國家一統,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思想開放,兼收并蓄,整個社會充滿活力,激蕩著一種進取精神,書法也體現出大國盛世氣象。 (4).宋代——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

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樣,崇文風氣濃厚,又因當時理學的發展,使人們在文藝審美上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強調表現心境和意趣。 這個時期的代表有“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地圖冊中蘇軾、黃庭堅的書法作品)

第 3 頁 蘇軾——豪放逸麗,追求自然 黃庭堅——入古出新,用筆鋒利,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黃庭堅(1045--1105) “蘇門四學士”之一。以文學著稱,尤以書法為世所重。為宋四家之一。黃庭堅書法的最大特點是重“韻”,持重風度,寫來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風,書韻自高。 ) 米芾——善寫行書,筆力爽利而沉著

蔡襄——落筆精麗,使人心醉(蔡襄(1012-1067)宋四家中,他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 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學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

宋四家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蔡襄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

宋徽宗趙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藝術上聰穎。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藝術上他是個天份極高的書畫家 ,他的書法,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游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瘦勁;;結體筆勢取大字楷書,舒展勁挺。 (5).明代——呈現平民化、世俗化趨勢,更強調個性化創造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書法呈現平民化、世俗化、個性化趨勢,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祝枝山、文徵明(教材插圖)。祝枝山書法瀟灑風流,如斜雨疾風;文徵明書法溫柔婉約,如春日柳鶯。

書法作品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 一定時期的文化總是一定時期社會存在的反映。

漢字藝術,不僅表現在書法藝術上,還表現在篆刻藝術上。教材P33的小字進行了介紹,同學們可參看。

中國的印章篆刻與書法并稱為姊妹藝術,秦漢時以小篆為基礎,融合隸書風格。到明代與書法、繪畫合為一體。

小結:書法千年,千年書法,獨特的方塊字,不僅傳承了中華文明,也造就了一種藝術門類,同學們在感受其美感的同時,更應體會華夏文明的個性。 漢字的發展演變:

演變過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草書、楷書 演變規律:由復雜到簡單;

由具體到抽象;

由不規則到規則、穩定 演變主要原因:更加便于書寫和交流

第 4 頁

第二篇:必修三第7課 漢字與書法知識框架

必修三第7課

漢字與書法知識框架 一.從漢字起源到“書同文”

1.漢字的起源: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就出現了一些刻畫符號。

2.漢字的成熟 :(1)甲骨文 (2)“金文”

3.漢字的統一 ; (1)背景

(2)概況

小篆

后來(隸書) (3)意義

總結:漢字發展的總趨勢 1. 由繁到簡。

2.漢字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

二.書藝歷程

1.魏晉南北朝:(1)階段特征 2.隋唐:(1)階段特征—

3.宋代:(1)階段特征

4.明代:(1)階段特征

(2)歷史條件

(2)歷史條件

2)歷史條件

2)歷史條件

3)代表人物和作品

(3)代表人物

(3)代表人物

(

(

(

第三篇:第7課 漢字與書法教案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漢字、書法和篆刻的發展歷程 教學難點:書法藝術的特點與歷史特征的關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假設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沒有文字的社會,那么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會發生什么變化呢?(無法清楚地知道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不能看書,無法與好友書信交流等)——文字的重要性便從我們這些小而重要的身邊事情中體現出來。

一、文字的發展歷程

文字以一定的可視符號系統,將人們的社會生活經驗、情感、語言、思想等記錄下來,并大大突破了口頭語言的時間、空間限制,使人類文化得以在空間上傳播交流和在時間上世代傳承,對人類社會文化的積累和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古代有 “倉頡造字”的傳說,據說倉頡發明文字的時候,“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龍藏了起來)。指導學生閱讀課后【解析與探究】——許慎認為是倉頡造字;康有為認為結繩記事精致細密,應為女子;丁山和魯迅認為文字是古代勞動人們日常生活的創造。

中國古代長期流傳的“倉頡造字” 的傳說,反映古人對文字發明的重大意義的認識和體驗。但事實上文字決不是倉頡一個人所能獨創,而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有文字記事的時候,人們在集體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過觀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創制出來的。漢字是個龐大繁復的體系,不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改造是不能創制成功的。

請同學們瀏覽第一部分的內容思考一下: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和秦朝四個階段文字的發展情況。

1、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插圖:《半坡遺址陶器上的符號》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號》——初步具備了文字的雛形。

2、商周時期——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漢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圖:《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稱“卜辭”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隨著商朝的滅亡和商都變成廢墟而長期埋沒于地下,后世當地居民耕田于此,時有發現,并把它當作“龍骨”賣給藥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榮發現,得知是殷墟遺物。經過多次發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達十多萬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聲字和會意字等(舉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圖)

商周時期澆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兩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對漢字進行系統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標準字體——“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圖:《西周散氏盤銘文》)籀文的特點:筆畫勻稱,行款整齊,有了較為固定的結構。

3、春秋戰國時期——文字混亂

指導閱讀《馬和安》圖:戰國七雄的“馬”、“安”字有七種寫法。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的混亂狀況,文字的混亂削弱了漢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發展和生產的進步?;谶@樣的原因,到秦統一時,秦始皇實行統一文字的政策。

4、秦朝——小篆、隸書 閱讀“書同文字”的內容。秦始皇以小篆為基礎,統一全國文字,后又推廣書寫簡便的隸書。據載,隸書是程邈改造的,因程邈當時獲罪入獄,而秦時稱罪徒為“隸”,所以便將程邈改造后的文字稱為隸書。

秦朝以后,文字繼續發展,出現了楷書、行書、草書等漢字形體。其演變總趨勢由繁到簡,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

二、書法藝術

與其它文字不同,漢字不光具有使用價值,還極具美感,從而形成了東方獨有的書法藝術。

1、出現的原因及特征

①單體漢字字形豐富、數量龐大、線條多變為富于個性化的藝術再創造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條件;

②具有藝術素養和精神追求的知識群體的形成和壯大,則為發展漢字書法藝術提供了人力準備,這也是書法藝術不斷推陳出新、異彩紛呈的動力。

特征——以筆墨黑白空間和線條的剛柔枯潤,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志趣。

2、書法藝術發展歷程 (1).秦漢——自發階段(實用性為主)

秦漢時期書法藝術處于自發階段,這個時期秦小篆漢隸的特點(結合地圖冊中秦《泰山刻石》和漢《石門頌》思考):秦小篆圓潤纖細,布局均勻;漢承秦隸,但漢隸雄放灑脫,渾厚深沉。由于秦時剛統一文字,所以當時文字比較重視實用性。書法進入自覺階段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進入自覺階段后,其發展情況怎樣?請同學們閱讀書中相關內容,完成下表: 朝代時代風貌書法名家藝術特色 魏晉南北朝⑴⑵⑶ 隋唐⑷⑸⑹ ⑺⑻

宋代⑼⑽⑾ 明代⑿⒀⒁ (2).魏晉南北朝——自覺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朝代更替頻繁。在對社會危機反省的同時形成一個特立獨行士人群體,書法成為士人表達自我對意境、神韻風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筆墨紙張等文具的改進,也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條件。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是“書圣”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地圖冊中插圖),具有飄逸飛揚、虛玄靈動的特點。 ⑴社會危機及文具的改進 ⑵王羲之 ⑶虛玄靈動 (3).隋唐——新的高峰(書法理論日趨成熟)

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書法名家有張旭、懷素、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教材插圖《張旭草書》和顏真卿《多寶塔碑》:張旭的草書較為張揚個性、意緒狂放,懷素繼承了張旭的草法,把草書藝術推向了高峰。顏真卿的楷書端莊渾厚、雍容大度,柳公權的楷書則是遒勁森嚴、另創新意。較之顏體,柳體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為什么唐代會有這種不拘一格的書法風格?它與什么有密切關系?(時代風貌)當時的時代風貌:國家一統,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思想開放,兼收并蓄,整個社會充滿活力,激蕩著一種進取精神,書法也體現出大國盛世氣象。

⑷盛世氣象 ⑸張旭、懷素 ⑹狂放不羈 ⑺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 ⑻注重規范法度 (4).宋代——有意無法

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樣,崇文風氣濃厚,又因當時理學的發展,使人們在文藝審美上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強調表現心境和意趣。 這個時期的代表有“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地圖冊中蘇軾、黃庭堅的書法作品)

蘇軾——豪放逸麗,追求自然

黃庭堅——入古出新,用筆鋒利,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 米芾——善寫行書,筆力爽利而沉著 蔡襄——落筆精麗,使人心醉

宋四家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蔡襄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 ⑼社會生活豐富多彩 ⑽宋四家 ⑾有意無法 (5).明代——個性化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書法呈現平民化、世俗化、個性化趨勢,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祝枝山、文徵明(教材插圖)。祝枝山書法瀟灑風流,如斜雨疾風;文徵明書法溫柔婉約,如春日柳鶯。

書法作品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 一定時期的文化總是一定時期社會存在的反映。 ⑿社會平民化、世俗化 ⒀祝枝山、文徵明 ⒁強調個性化

三、篆刻藝術的發展

漢字可賞,不僅表現在書法藝術上,還表現在篆刻藝術上。篆刻:即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是一種實用藝術品。

1、秦漢:標志性時期 秦漢篆刻的特點:

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拘,以小篆為主

漢印——方正質樸,端莊豪放,以小篆為基礎,又融合了隸書的風格

2、明中葉以后:成為獨立藝術

雖然秦漢篆刻可算后世篆刻藝術的“宗師”,但此時篆刻卻還未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宋元以后,書畫家開始用印章來給書畫作品加印,但篆刻還沒有從它的實用功能中分離出來——直至明中葉以后,以文彭等人為代表,篆刻才和書法、繪畫一樣成為一種專門的藝術門類。 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講述的是漢字、書法和篆刻的發展歷程。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在隸楷階段,出現草書和行書。漢字的演變總趨勢是由繁到簡,其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書法藝術經歷從秦漢到明清各個階段的發展,秦漢時期的書法大多還是實用性文字,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進入自覺階段,隋唐時期達到新的高峰,宋代的書法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明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書法呈現平民化、世俗化、個性化趨勢。秦漢時代是篆刻的標志性時期,但這時還未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直至明中葉以后,篆刻才和書法、繪畫一起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篇:第7課 漢字與書法 教學設計 教案

教學準備

1. 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1、知識與技能:掌握文字發明的作用及其發展歷程;掌握漢字發展為書法的條件和書藝的發展歷程;掌握篆刻藝術的發展歷程。

2、 過程與方法:從書法作品中,感知這些作品的風格特點,進而探究書法藝術與時代變遷的關系;通過師生對話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漢字演變的基本脈絡,歸納漢 字由繁到簡的總趨勢;從書法藝術的創始興衰中,也可以尋索出每個時代的社會意識形態或者政治、經濟、人文、風俗等等文化的特征。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底蘊,體會祖國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漢字、書法、印章藝術的發展演變的學習,深刻認識偉大的中華文明是中華 民族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漢字對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培養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感以及提高藝術鑒 賞力和內心修為。

2.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文字發明的作用及其發展歷程;掌握漢字發展為書法的條件和書藝的發展歷程;掌握篆刻藝術的發展歷程。

3. 教學用具 4. 標簽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課前:要求學生自主完成教師下發的導學案。并將疑難問題記錄。

課中: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利用學案中合作解疑部分來分組探究將研究結果填寫在探究答案處。 學生活動:

七體的不同特點。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中對于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形象直觀的理解漢字的發展特征,認識文化源于生活,感受漢字的變遷特點。

讓學生明確材料一中書法藝術屬于誰的作品?其作品有何特點?通過材料二說明顏真卿和張旭書法的特點,并總結出隋唐時期書法有什么特點?請根據材料三回答宋代書法的特 《漢字與書法》課的主要內容是漢字的起源演變過程及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對于漢字的演變,本環節利用多媒體素材將不同字體的縱向演變形象化、直觀化,幫助學習者動態掌握漢字的變遷形成整體的感知和認識。針對不同字體的基本特征,利用office2013版ppt的繪畫工具制作動態漫畫,創設氛圍,營造環境,調動學生情緒,感悟漢字不同形體的特征

第五篇:2015-2016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1習題 第3單元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doc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如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被英國的資產階級歷史學家稱為“光榮革命”,主要是因為(

) A.政變主要是資產階級與地主貴族之間的一場妥協 B.沒有經過大的流血沖突而取得政權 C.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 D.政變結束了查理二世的統治

解析:1688年的政變被稱為“光榮革命”,是因為沒有經過大的流血沖突,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實現了資產階級掌權的愿望。A、C、D三項沒有說明“光榮革命”的本質含義。

答案:B 2.有學者認為,1688年“光榮革命”開辟了一條英國式的發展道路,其基本含義是(

) A.為現代英國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B.以法律制約王權,實行以法治國 C.以和平方式進行變革,推動社會進步 D.克服王權的專制,建立議會的主權

解析:1688年“光榮革命”以和平方式進行,是一場不流血的宮廷政變。它使英國上下達成共識即拋棄革命,用和平漸進方式實行制度創新來促進國家的近代化,成為英國模式的鮮明特點。

答案:C 3.錢乘旦先生認為,英國最符合“統一民族國家——建立專制王權——克服專制王權”這一進入現代化的常規路徑,走得是最順利的。英國在“克服專制王權”這一環節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一步是(

) A.處死國王建立共和國

B.“光榮革命”的勝利 C.《權利法案》的頒布

D.兩黨制的形成

解析:“克服專制王權”即限制國王的權力,為此提供法律性保障的是《權利法案》。A、B兩項只能說明推翻了前任國王的專制統治,但無法為實現永久性限制國王的專制權力提供保障,克倫威爾的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便是例證;兩黨制是議會政治發展的產物,與是否“克服專制王權”沒有必然聯系。

答案:C 4.《權利法案》既沿襲了羅馬法的精神,又開啟了近代民主代議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進程中最為深遠的影響是(

) A.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

B.以法律條文捍衛了資產階級的利益

C.實現了由“主權在君”到“主權在民”的革命性轉折

D.解決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動蕩問題,為國家崛起提供了堅實的政權保障

解析: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并未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A項錯;B、D兩項是現實意義,只有C項是最深遠的歷史影響。

答案:C 5.1689年《權利法案》第11條規定:“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并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這一規定體現了(

) A.對君主司法權的限制 B.對資產階級利益的維護 C.《權利法案》的保守性 D.維護司法公正的要求 答案:C 6.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英國曾經建立過共和政體,但最終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這沒有體現(

) A.革命帶有曲折性和反復性

B.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狀況 C.不同階級、階層利益與矛盾的妥協 D.封建勢力在英國的復辟 答案:D 7.觀察下面的圖片(瓦特和改良蒸汽機),其對英國政治發展帶來的影響是(

)

A.國王的權力受到限制,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B.英國內閣制得以形成

C.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取得更多席位 D.英國兩黨制形成

解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推動了1832年議會改革。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參政權和選舉權。

答案:C

8.“仍然留在貴族手中并且被貴族用來抵制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野心的政治權力,已經同新的經濟利益不能相容了。”為此英國出現了(

) A.“光榮革命” B.內閣制

C.資產階級政黨制度

D.1832年議會改革

解析:從題干的“抵制新興工業資產階級”“新的經濟利益”等關鍵信息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但并未獲得較多的政治權利,而改變此現狀的是1832年議會改革。

答案:D 9.安妮女王沒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復歸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榮革命”的成果將要功虧一簣。因此,1701年英國通過法律規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將轉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親索菲亞手中。此舉體現了英國政體的本質特點是(

) A.以和平方式過渡政權 B.完善王位繼承制度 C.深受歐洲大陸王室影響 D.議會權力高于王權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從材料內容來看,王位的傳承是由議會通過立法的形式確立的。因此反映英國政體的本質特點是議會權力高于王權。

答案:D 10.前不久,因《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英國部分政要和民眾分別聯名請愿,要求首相卡梅倫下臺??穫愖罱K是否下臺,關鍵是要看(

) A.卡梅倫所在執政黨保守黨的民意支持率 B.英國國王的態度

C.議會對卡梅倫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黨工黨的態度

解析:在英國責任制內閣中,內閣由議會的多數派組成。內閣對議會負責。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故選C項。

答案:C 11.關于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列說法準確的一項是(

) A.英國女王今天仍可左右政府行為 B.英國女王履行國家元首的職責 C.英國政府是英國國家的實際決策機構 D.英國女王的行為只是個人行為,與國家無關

解析:本題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在這種政體下,英王不能左右政府的行為,英國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英王是國家的象征,故B項正確。

答案:B 12.在英國,首相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下列關于英國首相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1721年,沃波爾開創了首相組建內閣的先河 B.19世紀中葉,責任制內閣得以完善 C.英國首相是議會中多數黨領袖 D.首相上臺組閣需要英王任命

解析:本題考查責任制內閣的形成和責任制內閣下英國首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責任制內閣下的首相必須是議會中多數黨領袖,名義上對國王負責,排除C、D兩項;責任制內閣是逐漸形成的,19世紀中期得以完善,排除B項;實際上第一任英國首相沃波爾當時并沒有組閣的權力,而只是主持內閣會議,A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答案:A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6分,第14題26分,共52分) 13.有學者認為:“就歷史經驗論,任何一制度,絕不能有利而無弊。任何一制度,亦絕不能歷久而不變。歷史上一切已往制度俱如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其后頗有所改。

——班固《漢書·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以盡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漢以降,天子孤立無輔,祚不永于商、周……郡縣者,非天子之利也,國祚所以不長也;而為天下計,則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一

材料三 “光榮革命”以后的這套政治制度在英國叫作“舊制度”。……根據這種制度,少數貴族掌管政權,他們通過議會分享權力,議會復雜的程序是他們相互制約的工具。這種制度能夠保證工業革命順利發生,但是當工業革命發生后,它又成為陳舊的制度,必然被工業化社會所淘汰。

——錢乘旦《第一個工業化社會》

材料四 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任何制度,斷無二三十年不變的,更無二三百年而不變的。但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處則仍可不變,于是每一項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軌道而發展。此即是此一項制度之自然生長。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據材料

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回答“郡縣之制”的歷史作用。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

(2)據材料三,指出英國“舊制度”的基本特征。這套“陳舊的制度”是如何被工業化社會淘汰的?

(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以中英兩國為例論述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發展創新”這一觀點。(要求:層次分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行文流暢;250字左右。) 解析:本題考查中外政治制度,考查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第(1)問,根據材料中“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以盡其才”等信息,結合所學答出郡縣制的歷史作用;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角度分析根本原因。第(2)問,關鍵是理解“舊制度”的含義,然后結合英國政體特點和1832年議會改革的史實回答。第(3)問考查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根據題目具體要求,結合材料回答,注意史論結合。

答案:(1)歷史作用:有利于社會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緣關系為依據分封,體現了天下之公;它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確立的重要標志。

根本原因:它適應了封建小農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2)基本特征:少數貴族掌管議會,議會權力至上。

淘汰:1832年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占據更多議席,獲得更多參政權和選舉權,民主政治進一步完善。

(3)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創立的核心觀念,政治制度的發展創新是指政治制度因時而變。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一直是圍繞其核心思想變化的,即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權力;加強皇權,抑制相權。但也處于不斷變動之中,如漢代中外朝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行省制,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等。

英國開創的君主立憲制始終圍繞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觀念的本原精神,不斷加以完善創新,如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責任內閣制,進行議會選舉制改革等。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一個人的絕對權力阻礙了國家的發展,不限制這種權力,國家便無法進步。……在這個時候,誰先克服專制王權,誰就先邁出現代化的第一步。

——錢乘旦《世界近現代史的主線是現代化》

材料二 英國“光榮革命”以后,內閣逐漸……成了國王直轄的最高行政機構。18世紀初,形成了國王不參加內閣會議,下院多數黨領袖任首相、主持內閣會議的慣例。1742年,沃波爾內閣的政策遭到議會反對,沃波爾辭職,創下了首相遭到議會反對時,應辭職向議會謝罪的慣例。1783~1784年,小皮特內閣遭到下院反對,內閣決定解散下院,提前進行議會選舉,由新成立的下院決定內閣的去留。

——《世界史資料》

材料三 1832年6月7日,選舉改革方案得到通過并經國王批準。主要包括選舉權和議席分配兩個方面。……56個人口不到2 000人的選區被取消,31個有2 000~4 000人的選區各減少1個議員席位。余出的143個議席中,各大新興工業城市得到65個。

——劉宗緒《世界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是怎樣“克服專制王權”的? (2)材料二反映了英國政治制度的一次主要創新是什么?其主要特點是什么?

(3)據材料三,概括1832年改革后英國議會發生的主要變化。結合所學,指出這種變化對英國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

(4)綜合上述材料,你對英國的政治制度創新有何認識?

答案:(1)做法:“光榮革命”(資產階級統治確立);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 (2)創新:責任制內閣形成與發展。特點:內閣擁有行政權,且權力不斷擴大;內閣與議會相互制衡。

(3)變化:調整選區,重分議席;增加新興工業城市議席。影響:工業資產階級的地位上升,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

(4)認識:制度創新具有漸進性;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村級黨建工作總結xx年下一篇:傅雷家書推薦理由50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