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古代建筑欣賞教案

2023-06-04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古代建筑欣賞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篇:中國古代建筑欣賞教案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欣賞》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主要類別、發展概況、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藝品種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會欣賞工藝美術,對工藝美術有所了解、認識,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的目的。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領會陶瓷、青銅、玉器、漆器等工藝品種獨特的審美意蘊及其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認識到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成就卓著,在中國人的物質文化生活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對豐富世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最終達到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藝術素養和對工藝美術的審美感知能力。

教學重點:

對國古代工藝美術中具有突出成就的陶瓷工藝的發展概況、基本特點及時代風格進行深入的理解、概括。

教學難點:

結合時代背景及文化內涵對各類工藝品進行欣賞、體會中國古代工藝美術與我國文化的密切聯系。

教具準備: 多媒體、PPT、教材、圖片等。

學具準備:教材、筆記本、筆,有關古代工藝美術資料。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以起立的形式上下課,并根據監控課堂情況進行調整。 二:引入新課:

同學們坐好,下面我們來回憶一下上節課的內容,有誰知道什么是工藝美術?……工藝美術的定義:工藝美術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觀賞工藝美術兩大類。實用的工藝美術是其主流。實用美術,分傳統工藝美術(特種工藝、民間工藝、文物修復、標本制作等)與現代藝術設計(視覺傳達、環境藝術、數碼藝術、工業設計、服飾設計等)兩大類。那么有誰知道中國古代傳統工藝美術的有那些呢?有誰能主動的站起來說一下? 三:講授新課:

中古古代的工藝美術種類繁多,本課僅選擇其中的陶瓷、玉器、青銅器、漆器進行介紹。

(一)陶瓷工藝

插入問題(有人知道“china”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外國人稱中國為瓷器之國,直到現在,英語中的china一詞的另一個含義就是瓷器可見之國瓷器的巨大影響。但是瓷器是在制陶工藝上發明的,要想了解瓷器,首先就要從陶器談起。我國在距今約一萬年前就已發明了陶器。在我國發現的7000多處新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它包括存儲器、炊器、食器和汲水器等。從陶瓷的造型和裝飾來看,最突出的就是“彩陶”,這些豐富多彩的彩陶,充分體現了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統一。比彩陶稍晚的就是黑陶,它把中國新時期時代的淘氣工藝推向了頂峰。

在制陶的基礎上,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瓷器。據考古材料證實,我國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瓷器,考古學上稱為“原始瓷器”。到東漢時期出現了成熟的瓷器,直到清代中期,在這近兩千年的歷史中,中國瓷器一直不斷發展。在隋唐開始,中國瓷器就流傳到外國,歷代都作為重要的商品行銷世界。

對瓷器工藝的欣賞,離不開工藝美術的審美特點,即從造型、裝飾、色彩、材質、工藝等方面去分析欣賞。

1.中國最早的瓷器是青瓷,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已有很大的發展?,F存南朝覆蓮小罐(特點:體積小,造型簡樸優美,蓋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蓮花瓣,蓋有荷葉梗鈕,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通體施青釉,泛黃,開細片紋,釉色晶瑩明澈。

2.隋唐時期,出現了白瓷,現存的隋代白瓷龍柄雙腹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特點:造型奇特,胎質潔白,釉面光滑,胎釉已經完全看不到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的痕跡,可見其中工藝之精細)

唐代的越窯青瓷最為著名。唐代越窯瓷器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渾厚滋潤,有“如冰似玉”之譽?,F存的青釉鳳首壺便是唐初的精品。整個壺型的造型與裝飾華貴而又莊重,有色美麗。

3..宋代是我國瓷器工藝的高峰時期,瓷器生產呈現百花爭艷的繁榮局面,南北各地都涌現出許多生產優質瓷器的名窯,這些名窯對中國制瓷工藝最大的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地處河南的鈞窯,采用了以銅粉為呈色劑的釉料,燒成了著名的紫紅色釉瓷器。由于它掌握了窯變的規律,所燒出的瓷器釉色千變萬化,其色調之美,非言辭所能表達,歷代都視為珍品。其中的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如行云流水,如現存的鈞窯磁盤。

地處浙江省的龍泉窯生產的青瓷器,其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極致,如現存的龍泉窯青瓷香爐。

地處浙江省的哥窯的青瓷器,瓷身斷紋,以此作為釉面裝飾。

地處福建省的建窯以燒黑瓷著名,宋代的師傅們燒出了像兔毫般的結晶釉。

4.元、明兩代,中國瓷器又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元代的青花瓷器,至明代永樂、成化年間達到高峰。……現存的元代青花鴛鴦蓮紋盤突出體現了青花瓷的這種藝術特色。其次,元代景德鎮窯還發明了釉里紅瓷器。……現存元代釉里紅鏤塑蓋罐是傳世釉里紅瓷器的精品……。在釉里紅的基礎上元代燒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斗彩瓷開創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新工藝。五彩含多種彩色之意。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現存的萬歷五彩鏤空云鳳紋瓶……

5.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三代瓷器工藝達到了頂峰。除青花瓷的燒制工藝提高,色澤更加鮮艷、層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豐富外,還創造了比五彩瓷更嬌艷、層次更豐富、以淡雅柔麗名重的粉彩瓷器。

(二)、玉器工藝

裝飾品、祭器、陳設品等通稱為玉器。根據現有資料證明,中國最早的玉器出現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大家知道,我們的祖先那時就是以石頭作為生活、生產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較美麗的、有光澤、有色彩花紋的石頭,就被用來作為裝飾品,后來人們知道了打磨、穿孔、鏤雕等加工手段。到了新石器時代后期,玉就從石頭中分離出來成為工藝品

中國古人對玉的解釋除了物質的特性——質地溫潤縝密、光澤柔和外,還賦予它以“德”的含義。商周時代,作為玉器,有用于祭祀(si)和禮儀的“禮玉”,有用于服裝佩飾的“佩玉”,以“佩玉為尚”,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文人對玉的特征和內涵的典型概括。 現存的《玉鳳》是商代的佳品。

中國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藝,先秦時期稱琢玉,宋代稱碾(nian)玉,今稱碾琢。玉器的造型和紋飾均是靠碾琢而成。

(三)、青銅器工藝

說道青銅器,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青銅禮器,不錯,商代尊重鬼神,崇拜祖先。 青銅器鑄造于夏代,興盛于商、周,到秦、漢時期逐漸落寞。青銅器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青銅器的顏色真正做出來的時候是很漂亮的,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因為埋在土里生銹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的。由于青銅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沒有任何兩件是一摸一樣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

二、舉世無雙的。

(四)、漆器工藝

漆器是我們身邊不可或缺的,無論是家居還是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漆器,那么這個我們經常接觸的東西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讓我們來對它研究吧!

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但這里所說的漆,是指一種天然漆,一般稱為生漆,俗稱大漆,系漆樹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觸空氣氧化,成栗殼色,干涸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我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并且對日本等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和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四:課堂總結:

1.知識點回顧:下面我們請同學們再回顧一下今天所學的知識點 。 2.請同學做總結:從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分類,發展及風格的演變談起。

第二篇:美術教案-中國古代繪畫欣賞

中國古代美術(繪畫欣賞)教學目標:

感受中國古代繪畫的藝術美,初步了解我國古代繪畫的概況,提高對古代繪畫作品的欣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鋪墊

1、

美術的分類。(美術大致分:繪畫和工藝美術)

2、

請同學們說說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繪畫的一些特點。

二、新授

1、

中國古代繪畫從題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

2、

你了解中國古代哪位或哪幾位畫家?他們是哪個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學生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回答。)

3、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邊糾正邊補充。

4、

教師把中國古代繪畫的內容再疏理一遍:曹不興(東吳)是第一位有記載的有影響的畫家。顧愷之(東晉)代表作有《洛神賦圖》。魏晉和南北朝是山水畫和花鳥畫的萌芽時期。隋代歷時不長,但繪畫創作已出現向新的高峰發展的跡象。唐代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時期,尤其是人物畫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唐初有閻立本,盛唐時期有“畫圣”吳道子,在仕女題材畫方面有周肪(專門表現貴族階層生活)。五代兩宋是唐代之后中國繪畫史上又一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五代南唐有顧閎中畫的《韓熙載夜宴圖》。宋代畫風流派多樣化,最具代表的是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寫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榮景象。宋代山水繼五代之后繼續變得更為成熟,代表作有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元代出現了“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明代后期有徐渭,多才藝,《黃甲圖》便是代表作。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別號“八大山人”,明皇室后裔,筆墨功夫很有藝術魅力。

5、

學生講述自己對書本范圖的理解及藝術魅力。

6、

學生自習〈〈韓熙載夜宴圖〉賞析〉

7、

師生共同分析〈韓熙載夜宴圖〉第一段:聽琵琶演奏第二段:觀舞第三段:宴畢休息第四段:聽笛子合奏第五段:送客作品在用筆設色等方面達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線條準確流暢,色彩變化豐富,色調絢麗雅致。

第三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案設計

1.探究 詩歌的情感。

2.探究詩歌的詩眼。

☆課堂探討☆

要點一:探究詩歌的情感。

抓住 詩中表情達意的關鍵的詞語探究兩手詩歌的情感。

探究詩歌的情感注意從三個方面入手: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關鍵詞語,詩歌的情感一般有一下幾種:

憂國傷時

A.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窮兵黷武。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后者如杜甫《兵車行》。

B.邊塞征戰的壯烈,山河淪喪的痛苦。前者如一些邊塞詩詞,如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后者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再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亦是。

C.對百姓離亂的憂愁,對民族命運 的擔憂。 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蓱z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

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D昔勝今衰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情懷。前者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后者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積極入世到消極遁世。

A.建功立業的渴望,壯志難酬的悲嘆。前者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王昌齡《從軍行》 后者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C.潔身自好,不與當權者合作。如李 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即是。

D.寄情田園之樂、歸隱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 陵人,暫游桃源里。” 詩人送友人歸隱山 林,勸慰友人安于隱居,不要暫時停留,也抒發出自己厭惡塵世的心情。

人生 感受

A.傷春悲秋之情。多見于一些宋詞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時序轉換,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無惆悵!

B.人生短暫,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流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再如《樂府詩集》中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可不秉燭游”之句,再如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亦是。

C.世事多變,滄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滄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思鄉懷人

A.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

B.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p>

C.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

D.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

5.長亭送別

A.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B.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這兩首詩中的表達情感關鍵詞語分別為“愁”和“憂思”,具體的情感結合詩人的經歷進行分析。

要點二:探究詩歌的詩眼。

找到兩首詩的詩眼,結合詩歌作簡要的分析。

所謂“詩眼”就是全詩的關鍵所在,是全詩的情感的所在,或是全詩結構上的關鍵,答題時找到這個詞語,然后結合全詩進行分析。

《擬行路難》的詩眼是“愁”,全詩圍繞“愁”字展 開,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詠懷詩 八十二 首》的詩眼是“憂思”,全詩圍繞憂思展開,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

三、

四、

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

色為襯托來抒寫內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 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全詩。

【答案】在一個秋天的深夜,天邊缺月,暗淡無光。旅舍的床邊,一盞油燈,半明半暗。自己身體有病,最容易感到風露侵人,氣候轉變的早;“歸夢不知山水長”,是虛寫,在夢境中回到家鄉,就不覺得山高水長。因為感到歲時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長”,從夢境回到現實,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蒼茫凄涼。蟬聲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煩意亂,鳴蟬所停的梧桐,已是樹葉半黃了。

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

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解析】

試題分析:“亂”是全詩的關鍵,分析 都哪些地方體現“亂”即可。

第四篇:《旅夜書懷》教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一、背景分析:

"旅夜書懷"顧名思義就是旅途中夜里寫下的抒發自己情感的詩。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著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

二、誦讀提示:

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讀這首詩?先看一遍,整體感知后,讓學生指出。--緩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書"懷",有感而生??旄泻?否!從哪里可以看出?讓學生再細作分析。

這首詩是感嘆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于景,為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得緩慢一些。后一層直抒胸臆,飄泊四方,居無定所,要讀出壓抑感。

三、詩歌內容分析:

1.開頭四句寫了怎樣的景?如何來描寫的詩人的旅夜處境和感受?

寫"旅夜";岸上有細草微風,江上只有一葉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來描寫原野的廣闊,用"月涌"來形容大江的東流,形象而細致地描繪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廣闊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見出原野的廣闊。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動;也只因江水的流動,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細膩稱闊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個宏闊非凡寧靜孤寂的江邊夜境。

2. 后四句書怎樣的"懷"?

"名豈文章著",聲名不因政治抱負而顯著,反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說"豈",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說"官應老病休", 詩人辭去官職,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說"應"當,本是不應當,正顯出老詩人悲憤的心情。

面對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間無所依存的一只沙鷗。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這跟他剛離成都時寫的"萬事已黃發,殘生隨白鷗"(《去蜀》)語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結,鮮明深刻地傳達了詩人深沉的感慨。天地雖大,卻無自己安身之處,景色遼闊,卻反襯出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一沙鷗"照應"獨夜舟",對比鮮明,比喻貼切。

3.藝術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詩風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鮮明、境界宏闊,表現出詩人"老來漸于詩律細"的藝術成就。

4.名句賞析:"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這兩句寫景的詩句,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無垠的星空,平曠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樣的雄渾闊大,讓人心曠神怡,難怪有人認為這兩句詩是"開襟闊遠"(浦起龍《讀杜心解》),甚至有人認為是寫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實只要聯系本詩寫作背景和全詩的意境不難看出,這兩句詩是在以樂景寫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遼闊無邊反襯一葉可憐小舟的孤單與渺小,面對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過去,望望無光的未來,何處才是自己的歸程,怎不悲從中來?

四、練習提升.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前兩聯對仗工整,由遠及近,由下及上,描繪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廣闊立體的月夜畫面。

b.此詩寫了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景的雄渾闊大襯出了詩人的孤苦憐仃。

c.后兩聯含蓄地寫出詩人的不幸與當時的處境,吐露出詩人不得志的牢騷與失意悲涼之情。

d.尾聯,詩人用設問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處境:像天地間的一只沙鷗,四處漂泊。

(答案a. 應是"由近及遠,由上及下"。首聯與頷聯之間是由近及遠。頷聯的上聯與下聯之間是由上及下。)

五、對比拓展

對比賞析:杜甫的《旅夜書懷》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 旅夜書懷

李白 杜甫

渡遠荊門外, 細草微風岸,

來從楚國游。 危檣獨夜舟。

山隨平野盡, 星垂平野闊,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飛天鏡, 名豈文章著?

云生結海樓。 官應老病休。

仍憐故鄉水, 飄飄何所以,

萬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鷗。

這兩首詩的共同點有哪些?

(1) 都在長江上揚帆而下,只不過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縣西北作的這首詩。杜甫是在今重慶市忠縣至云陽縣途中作的這首詩;(2)都為五律,不僅韻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僅四十余字的一首詩里,相同的詞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這兩首詩的氣象都十分開闊,藝術表現手法較為自然。兩詩的前后結構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由近展遠,由狹而闊,大江,大地,星月,繁復的立體空間景象,映入胸懷。兩詩的結句雖以"低調"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現出遼遠時空,令人作無窮無盡的遐想。

這兩首詩的不同點在哪里?

(1)李白寫《渡荊門送別》是青年時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歷時而作?!堵靡箷鴳选肥嵌鸥ν砟?,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辭去了幕僚的職務,帶家眷離開成都,經渝州(今重慶)乘船到云陽縣云安鎮途中而作。兩詩相差的年代剛好40年;(2)心境不一樣,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開闊,,神蕩胸襟,豁然開朗,興奮喜悅之情,言于溢表。舉目從沒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藍天之間,成了渺渺的一線。李白的詩里,只有對壯闊山河的感嘆和思鄉的情懷,而沒有人生風雨歷程的傷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樣,蹇途人生,時運不濟,顛沛流離,窮困纏身。恰又

辭官飄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蒼涼。在靜靜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獨自一人守著孤舟,多么悲涼和孤獨!"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這開闊的場景更襯托了杜甫的這種悲涼和孤獨。李白詩的畫面固然是一種令人遙想的大畫面,是很美的,但杜甫這首詩卻能深入到欣賞者的情感的內部,刺激欣賞者的心靈,一種對杜甫生活處境的同情和感嘆油然而生。

李杜之間的情宜甚深,特別是杜甫,多次做詩懷念李白。對李白的詩,杜甫更是稱頌,說"白也詩無敵"。李白的詩在前,杜甫的詩在后,兩詩的畫面又這樣接近。

第五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案第一單元(1)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設計

備課教師:杜曉琴

第一單元

以意逆志

知人論世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理解詩歌意象,梳理作品脈絡,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主旨;學會聯系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詩人的代表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

結合優美的詩歌作品進行賞析指導;培養學生自主賞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創意的解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中國古代優秀詩歌,感受其思想和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領悟中華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內涵。

掌握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理論分析鑒賞詩歌的方法。

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聯系詩歌創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詩歌。 教學方法:

講論結合,析品結合

[講(概念理解)+讀(概念讀解)+析(作品分析)+論(作品討論)+悟(融會貫通)]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意逆志

1、導入:

古代詩歌的特點是言簡意豐、精妙含蓄。后人讀前人的作品,往往因為某個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詩意,或者妄加評改。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1 (1)下面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閨意獻張水部 唐 朱慶馀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A愛情詩 B閨怨詩 C行卷詩

酬朱慶馀

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典菱歌敵萬金。

注:張籍,水部郎中,當時以擅長文學而又樂于提拔后進與韓愈齊名。 讀懂詩歌的重要前提:了解背景

(2)明朝人楊慎改杜牧《江南春》絕句,以為“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中,“千”應為“十”,原因是“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千里鶯啼誰人聽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昔人何文煥在《歷代詞話考索》中提出批評:“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此詩之意,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詩家善立題者也。”(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駁了他人的謬誤,顯得合情合理。)

2、導讀:

那么,何文煥的批評恰當嗎?他的批評表現了什么道理?請認真閱讀課文“賞析指導”的“以意逆志”部分,并勾畫要點,來回答這個問題。

3、明確

何文煥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評,指出了體現了對這種死扣詞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實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詩歌理解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呢?(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體會;逆,推測;志,作者寫作詩歌的本意)

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問時,提出了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認為理解作品,不能斷章取義地割裂個別字眼以曲解其詞句,也不能就詞句的表面作解釋,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確的態度應是“以意逆志”?!墩f文》云:“逆,

2 迎也。”鄭玄注:“逆,猶鉤考也。”這句話說,“以己之意„迎受?詩人之志而加以鉤考”(朱自清《詩言志辨·比興》)。他的主張很明確,就是分析詩的人不能因為個別的詞和句曲解整篇的意義,而應該根據作品探索原來的創作意圖,分析作品的內容。

總結:“以意逆志”是指我們在解說、欣賞詩歌的時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詞,更不能拘泥于個別字眼去理解詩句,而應該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是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同時,我們還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主觀感受融入欣賞的過程,理解詩意,甚至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生發出新的旨趣。 (解讀文辭,揣摩情意;融入體驗,體會情趣;超越原意,推陳出新。)

4、課堂活動

(1)“黃河之水天上來”,是李白在說夢話嗎?

沒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詩人創作的目的和表達的特點。由于詩人向黃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氣勢,寫出他真實的內心感受和體驗,也符合常人的感覺。用意并不注重說明黃河的真正源頭在那里。

(2)杜甫詩中的“朱門酒肉臭”一句,有人則發出“肉可以臭,酒怎么會臭”的疑問。你認為他的錯誤出在哪里?

沒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詞句,以文害辭。“酒肉”借代朱門富戶的奢華生活,不可硬拆來理解。

(3)杜牧《泊秦淮》詩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有人認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認為呢?

錯!只從字面上去讀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作品批評的決不是商女,而是譴責詩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買笑,尋歡作樂的達官貴人。

(二)知人論世

1、導讀:請欣賞李清照的《一剪梅》,運用“以意逆志”的詩歌理論推斷此詞的主旨。(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及時點評。)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我們在初中學過她的另一首優美的詞《如夢令》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討論

(一):兩首詞表達的情感以及作品風格有什么不同?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風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給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寫與她的丈夫趙明誠分別后的思念心情。文詞清麗,意象蘊藉,抒發了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體現了哀婉悱惻的風格。

討論

(二):導致詩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夢令》表達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種天真、率真與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寫與她的丈夫趙明誠分別對其的綿綿思念。

由此引導學生明白:境遇不同,詩情有別

明確:另外,詩歌能反映特定時代的風氣和時代精神。我們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教、風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內容以及作品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如同為離別詩,漢末多離別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現樂觀的基調。

時代不同,精神迥異

2、總結歸納: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這就是“知人論世”是欣賞方法。

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1、詩人不同,詩風各異;

2、境遇不同,詩情有別(詩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寫于不同時期、地點的作品,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感情基調和旨趣。)

3、時代不同,精神迥異。

3、活動:

(1)同作者比較: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4 注: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飽經離亂之后,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開的時節,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情隨景生,一連成詩七首。此為組詩之

五、之六。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二、課后作業:

閱讀“賞析示例”部分,談談你對《長恨歌》主旨的理解:本詩是愛情詩還是諷喻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閱讀“賞析示例”部分,找到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理論讀解分析詩歌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讀一讀

1、誦讀《長恨歌》全詩。

2、閱讀賞析文字。

(1)找出表達作者的觀點的句子。

(2)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得出這樣的觀點的。

A、分析作品。按詩歌內容來分析和判斷。結構、詩句、內容。

第一部分(開頭到“驚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愛情效果,以及由此導致的荒政亂國和安史之亂的爆發。 重要的句子:

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為全詩奠定感情基調。)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總寫楊貴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寫唐明皇的迷戀聲色,荒廢政事)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寫唐明皇的迷戀聲色,荒政誤國。)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因為統治集團如此昏庸腐朽,所以當安祿山一發起叛亂,唐王朝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傾倒崩潰了。)

第二部分(從“九重城闕煙塵生”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共四十二句):寫馬嵬兵變,貴妃被殺,以及從此以后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開頭十句講馬嵬驛兵變。

“黃埃散漫風蕭索”以下八句寫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對楊貴妃的思念。

“天旋地轉回龍馭”以下四句寫唐軍收復長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經過馬嵬驛時的見今思昔,對景傷情。

“君臣相顧淚沾衣”以下二十句寫唐明皇回京后的見物思人,悲不欲生。

重要的句子: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楊貴妃死于兵變,亦即民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無可奈何)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生離死別)

第三部分(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描寫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綿綿長恨。

重要的句子: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尋尋覓覓)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仙人永隔)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愛情誓言)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綿綿長恨)

B、結合背景。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巨大的社會動蕩,這個大的背景,使李楊愛情的悲劇結局有了一個可以供人思考和聯系的對象。再加上二人的身份特殊,這樣的社會**,就必然成為我們考慮的主要依據。

二、想一想:

1、標題是“長恨歌”,“恨”什么?

2、理解詩歌主題。

(1)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唐代的絕世佳人楊玉環降生于西蜀。21年之后,唐玄宗幸驪山溫泉宮初見楊玉環而為其姿質豐艷,倩盼警穎,舉止閑冶所傾倒,立即度為女道士,居住太真宮。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冊封玉環為貴妃,從此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個帝王與后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過程中的一個插曲,既是那么哀艷動人,而又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

(2)大約楊玄琰在女兒幾歲時便死于蜀州,故史稱“妃早孤”。叔父河南府(河南洛陽)士曹楊玄敫收養了玉環。她在這新的環境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七歲時已出落得亭亭玉立。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被選為玄宗皇帝之子壽王的妃子。命運的安排特別巧妙,玉環終因“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又成了玄宗的貴妃,得到了創立盛唐基業的一代帝王的真正的愛情。唐玄宗由政治修明變為昏庸荒淫,唐王朝由盛世轉入衰敗,安史之亂的戰火蔓延,皇室入蜀逃難,這一切的社會重大責任,如果都由楊貴妃來承擔,未免是過于夸張而且非常不公允了。楊貴妃不具備武則天那樣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品質,她僅象一般女人那樣追求愛情和虛榮,努力享受人生的幸福。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皇室一行避難入蜀,途經馬嵬驛時,六軍不發,雖然太監高力士說“貴妃誠無罪”,然形勢所逼,玄宗只得

7 命高力士于佛堂縊殺貴妃。

(3)本詩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只開頭一句以漢代唐,其它地名、人名都是實的。詩寫于憲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離馬嵬兵變、玉環縊死正好五十年,詩人正任屋(今陜西周至)縣尉,有一次和陳鴻、王質游仙游寺,經王提議,與陳鴻相約將當時正在民間流傳的關于玄宗和寵妃的愛情故事寫成作品,陳寫成《長恨歌傳》,白寫了這首詩。詩以喜劇開頭而轉成悲劇,雖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懲尤物”,卻成了一首愛情的頌歌。這首敘事詩的最成功處就是抒情,相當復雜的情節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致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后雙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傳誦。詩中戲劇化和神話化的描寫和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的原因。

(4)白居易,中唐著名詩人,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與元九書》)和“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的文學創作主張,和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

新樂府運動是中唐時期的一場詩歌革新運動,興起于貞元、元和年間,以白居易、元稹為主要的倡導者。新樂府運動的興起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國運衰微,各種矛盾加劇。一些關心國運的有志之士殷勤地關注現實政治,希望國家能再度繁榮。因此他們放棄了盛唐的理想主義,而走向現實主義,以反映現實生活、關注民生、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的新樂府運動便應運而生。

白居易詩歌的分類及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a.諷諭詩。以《秦中吟》、《新樂府》為代表。諷諭詩是其前期“兼濟天下”思想的體現,也是其詩歌理論的具體實踐。這些作品多取材于現實,反映了民生疾苦,諷刺和批判了現實政治中的各種弊政。如《觀刈麥》、《輕肥》、《買花》、《杜陵叟》、《賣炭翁》等。這些詩多取材于現實生活,人物事件具有真實性和典型性,主題明確而集中,多一篇詠一事。善于運用外貌描寫和心理刻畫塑造人物形象,善于運用敘事與議論相結合及對比的手法,以加強情感、深化主題。這類詩歌大多是直敘其事,體現了平實率真、通俗質樸的詩風。

b.感傷詩。此類詩是感于一時一事而作,《長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感傷詩的代表作品,是唐代長篇敘事詩的杰作?!堕L恨歌》是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前半部分以寫實的手法諷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后半部分以虛構的手法寫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刻骨思念?!杜眯小访鑼懥伺门瘧K命運,并抒發了自己被貶的苦悶和悲憤。兩詩都是敘事與抒

8 情相結合,以敘事為線索并穿插著抒情。兩詩情節曲折,敘事詳盡,描寫細膩,語言精美流利,音韻和諧,婉轉動人,善于渲染氣氛,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c.閑適詩和雜律詩。二類詩數量最多,或是抒寫恬靜閑適的生活情趣,或是寫景抒情,或是贈答唱和之作。其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遜于前兩類,但其中也有些寫景抒情的名篇,如《賦得古原草送別》、《暮江吟》、《錢塘湖春行》等,藝術價值較高。

總體上說,白居易的詩歌在思想內容上貼近現實,體現著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在藝術上體現了通俗曉暢、平易自然的藝術風格。即使是《長恨歌》和《琵琶行》這樣巧于琢磨的詩篇,也還是“童子解吟《長恨》曲,牧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可見,本詩既是一首歌頌愛情的抒情詩,又可以看作是一首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的政治諷喻詩。

裴多菲曾經寫過這樣的句子: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對于一個承擔著國家命運的帝王來說,愛情雖然是可貴的,但與國家前途相比,則必須有更加明智的選擇。我們說,從本質上看,二者也并非完全是相互排斥的。

2、本詩的藝術特色:

詩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它以敘事作為故事情節展開的基本手段,以景物環境的描寫來烘托氣氛,濃烈的抒情貫穿于敘事的全過程。其敘事描寫有細膩處,有簡略處。如前半部開始對楊妃的麗質嬌態和賜浴侍宴,以及幻境中楊妃的百般情態等,都有極為細致的敘寫。而對玄宗逃難、馬嵬事變、楊妃之死的敘寫則比較簡略??偟恼f來詩歌的敘事比較完整,描寫比較細膩,情節也比較曲折。 其寫景隨著敘事而間出,或點染,或渲染,但都與情相諧,或以情入景,或以景襯情。其抒情的藝術相當高超,善于敘事傳情,善于以景物和環境的描寫襯托情感,也有直接的抒情,使全詩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而且感情纏綿悱惻,凄婉動人。

此外,詩歌充分發揮了樂府七言歌行體的語言形式特點,語言明麗曉暢,精確生動;音節和諧流暢,婉轉自然,造成了優美的藝術境界。高超的藝術表現使全詩顯得回環往復,流利婉轉,聲情并茂,搖曳多姿,極富藝術感慨力。

此詩基本上采用了歷史事實的描寫和浪漫的想象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前半部重在寫實,后半部重在虛構。

3、方法探討:

我們是如何得出本文的主題的?

9 我們得出這樣的主題,就是采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

“以意逆志”,就是不停留在個別的詞和句曲解整篇的意義,而是根據作品的全貌探索原來的創作意圖,分析作品的內容。

“知人論世”,就是根據作品內容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的背景來分析和判斷。

4、總結:

一首詩歌,哪些內容可以幫助我們“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進而把握主題或主旨? (1)詩歌標題。標題往往承載著詩歌作者的感情,或者抒情的范圍。 (2)詩歌作者。作者的生活年代、寫作風格等。

(3)關鍵字句。長詩的總括句、抒情句、議論句;短詩的關鍵詞句、詩眼等。 (4)詩歌注解。包括時間、地名、事件、相關人物等。 (5)詩歌小序。主要是長詩。

三、布置作業:預習自主賞析部分,思考每首詩歌后面的練習題。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指導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理論和方法,分析討論具體的作品《湘夫人》。 教學步驟:

一、讀懂詩歌

1、關于《九歌》

九歌:《楚辭》篇名。“九歌”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冻o》的《九歌》,是戰國楚人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秶鴼憽芬黄?,悼念和頌贊為楚國而戰死的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傷。王逸說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當時屈原“懷憂若苦,愁思沸郁”,故通過制作祭神樂歌,以寄托自己的這種思想感情。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于放逐之前,僅供祭祀之用。

2、完成課后練習

二、三題。

3、朗讀全詩。 要求先給生字注音。

4、本詩譯文:

(一)、寫湘君思念湘夫人,擔心約會失期。

湘夫人將要降臨北洲上,放眼遠眺呵使我分外惆悵。

秋風陣陣,柔弱細長,洞庭波涌,落葉飄揚。

登上長滿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與佳人約會,一直忙得月昏黃。 鳥兒啊為何聚集在蘋草邊?魚網啊為何掛到樹枝上?

(二)、寫湘君把思念埋在心中,神情恍惚,迷惘。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蘭,懷念湘夫人啊無法講。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見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野麋尋食,為何來到庭院?蛟龍游戲,為何來到淺灘? 清晨我騎馬在江邊奔馳,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聽說佳人召喚我,我將快速飛馳與你同往。

11

(三)、寫湘君為迎接湘夫人而建造宮室、裝飾愛巢。 把我們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將荷花葉子苫在房頂上;

用蓀草飾墻,紫貝飾壇,撒布香椒,充滿整個中堂; 桂樹作棟,蘭樹作椽,辛夷楣門,白芷鋪房; 編結薜荔作帷帳,分開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潔白的美玉做鎮席,散放石蘭傳播芬芳;

荷葉做的屋頂呵,加蓋芷草,再把杜衡纏繞在房屋四方。 匯合各種香草充滿庭院,放置各種香草播滿門廊。 九嶷山的眾神都來歡迎,為迎接湘夫人眾神如流云一樣。

( 四)、寫湘君與湘夫人相約不逢而產生的誣陷悵惘。 我把那外衣拋到江中去,我把那內衣丟在澧水旁。

我在小島上采摘杜若,將送給遠方的人兒表衷腸。 美好的時機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遙自在度時光。

二、小組討論(課后練習四)

1、說說此詩開頭所渲染的環境氣氛,對全詩所起的作用。

明確:開頭四句寫湘君眺望洞庭湖,仿佛湘夫人飄然而至,但又倏忽不見,心中充滿愁思。以景物襯托情思,以幻境刻畫癡情人的心理,尤其動人。第

三、四句寫沅湘秋景,清麗如畫。 開頭這四句渲染的環境氣氛與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這凄涼、冷落的景色,正襯托出人物的悵惘、幽怨之情。這種環境氣氛貫穿全詩,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2、第三段詳細描繪了湘君為湘夫人用各種香草裝飾愛巢的過程和步驟,表現了湘君怎樣的感情?會不會顯得煩瑣?

明確:表現了湘君對湘夫人的執著、深摯的愛情和共同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采用賦的寫法,不會煩瑣,反而是越鋪張越細致,就越能表現了對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有人說,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現的男女水神歡會難期、思而不見的愛情悲劇,實際上是他自己不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劇的曲折反映。你同意這一說法嗎?試查找有關材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闡述你的理由。

12 明確:

(1)寫作背景。屈原生活在戰國中期的楚國,對內主張舉賢任能、改革政治,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強盛起來。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嫉妒和陷害打擊,曾兩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間,修訂完成了長期以來收集并整理的民間樂歌《九歌》。

(2)風格特點。屈原的詩歌有微婉隱約的特點。即幽深含蓄,婉轉委曲的藝術風格,屈原有理想、有抱負,想在祖國推行美政,卻得不到國王的信任與支持;明明看到國王的昏庸,卻不能不忠誠于他,依賴于他;懷著滿腹的牢騷與怨憤,卻無法痛快地、直截了當地傾吐出來。于是用美人香草作比興,借神話傳說為寄托,甚至以女子的口吻與情態來表現。

(3)從本詩的內容看,剝去了愛情的表層,我們看到,湘君對湘夫人的追求的執著和癡情,失望、惆悵、哀怨、焦慮,但又滿懷期待,這正與其身世悲劇相對應,富有極強的暗示性。

課后反思:

第四課時

自主賞析

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1、介紹作者:鮑照(?~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的侍郎,在劉□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后,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后,明帝劉□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勛反對劉□的斗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后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F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為最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于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注,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贊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稱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贊美了家鄉的山水。

2、補充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鑒賞詩歌

⑴.誦讀此詩,結合注釋,理解本詩的思想內容。并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

明確:本詩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14 ⑵. .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愁思與憤懣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 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

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⑶.背誦并默寫本詩。

課后反思:

第五課時

賞析杜甫《蜀相》

教學目標 :

1、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2、了解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

3、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4、 了解常見的藝術手法并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5、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6、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

1、 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 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反復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采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于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設想 :三聽三讀,層層深入地把握誦讀;讀中有品,以品帶讀,品讀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這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氣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呈現出活躍的狀態。其國勢之強盛,氣象之恢宏,確是令人嘆為觀止,她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亮點,放到世界歷史上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片輝煌。然而,遺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維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亂爆發后,大唐盛世便像紐約的世貿大樓一樣轟然倒塌了,而且,從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歸路。因此生活在那時的人們就仿佛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一般,他們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他們的感受就更強烈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這樣一個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極大抱負卻壯志難酬的人。這首七言律詩《蜀相》就是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寫就的。當時正處于安史之亂。

《蜀相》是一首古詩。學習古代的文學作品,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從基調、感情、格律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二、了解詩歌基調,初步把握誦讀。

1、基調就是指詩歌所抒發的基本感情,我們通常都是根據詩歌的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來把握的。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明確:抒發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呢?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是讀得如奔流瀑布一瀉千里,還是讀得如百尺深潭潛流暗涌;是讀得如“間關鶯語花底滑”,還是讀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難”?

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3、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評,再集體朗讀全詩。

4、學法指導一:結合背景,整體感知,把握基調,讀出感情。

三、了解詩歌格律,把握詩句節拍,再次誦讀。

1、剛才同學們誦讀時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詩句中的停頓。停頓在誦讀時是非常重要的,古詩中的停頓和它的格律有關?!妒裣唷肥且皇灼哐月稍?,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構成一個節奏單位,每一節奏單位相當于一個雙音詞或詞組,音樂節奏和意義單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

3、誦讀指導:要讀準節拍,誦讀時每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會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四、具體分析詩句的感情,根據感情深入把握詩歌的誦讀。

(一)分析頸聯、尾聯,具體把握感情和誦讀。

1、剛才,我們通過了解詩歌的基調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詩歌的誦讀,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詩歌中最重要的內容——感情,并據此更深一步的來把握詩歌的誦讀。

2、詩歌中最能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后半首?

明確: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這兩句詩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明確: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后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4、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點撥:“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或者點撥:根據這些內容,你們可以怎樣來形容諸葛亮?在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詞該怎么加?該加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如:雄才大略、謀略過人、業績宏偉、忠心報國、忠心耿耿等。)

5、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點撥: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為感人之處。正是因為“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6、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么朗讀呢?

明確:“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贊頌的語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后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

7、個別讀,集體讀。

(二)、分析首聯、頸聯,體會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誦讀。

1、這里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明確: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

18 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四十多年后,中唐時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在“永貞革新”失敗時就曾吟誦這兩句詩抒懷;幾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也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些都說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2、這里的英雄有沒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確:有,這英雄也包括著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著“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為像堯舜一樣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遠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就都無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嗤吹?。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為此,我們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托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這兩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是由來已久的還是來游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這種由來已久的感情在前兩句詩中有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老師點撥、明確:

“丞相”:(能否改為“蜀相”?為什么?) “丞相”更能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聯想到《詩經》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對丞相的敬愛;同時還可以理解為以“柏”襯托蜀相諸葛亮的形象,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該怎么理解?

4、揣摩語言,分析“自”“空”

①、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

②、滿院的碧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與詩人無關,“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里行間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詞的妙處在于溝通了情與景之景的聯系,以

19 “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謂是“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里“自”“空”兩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體會意境:這是一幅帶著濃濃的寂寞和悲涼的春色圖。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5、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么讀?

明確:“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后句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6、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7、背誦。

五、課堂總結(請學生來進行):朗讀古詩詞的技巧

1、把握基調——結合背景、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2、體會感情——聯想品味、揣摩語言、想象意境

3、懂點格律——讀準節拍、注意平仄、讀出重音

聯想和想象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聯想社會背景,聯想相關的歷史,聯想相關的作品,想象詩歌的意境。(聯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諸葛亮的事,壯志未酬的英雄,《詩經》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圖》)

六、作業:背誦全詩

七、課后反思:

第六課時

教學目標:指導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理論和方法,融會貫通,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和藝術意蘊。

一、探究討論

1、《臨安春雨初霽》與此詩作于同一年,詩中也有“世事”的感慨,請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談談這兩首詩在表現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 背景及參考答案:

1186年,陸游在被罷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權(代理)嚴州(今浙江建德)?!稌鴳崱返膬热?,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雙重感情。全詩沉郁頓挫,深沉蘊藉。 陸游在去嚴州赴任前,先到臨安(今杭州)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实壅僖姇r對他說:“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之后,陸游寫下了《臨安春雨初霽》一詩。

后者更加蘊藉含蓄,表達的是不被重用的悲憤,卻用明媚的春光和閑適的生活來反襯。風格上,優美動人,富于情趣。

2、除了這首詩,陸游還在不少詩中述及諸葛亮的《出師表》,稱頌諸葛亮的出師北伐。聯系歷史背景,想一想,陸游為什么特別喜歡吟詠諸葛亮? 背景材料: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張北伐和反對北伐這兩種聲音一直都在對抗。陸游是主張北伐收復失地的主戰派,但一直受到壓制。

三國蜀國,諸葛亮為蜀漢丞相,“功蓋三分國”,一生力主北伐,恢復漢室,而且付諸實施。

3、聯系社會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較陸游此詩和杜甫《蜀相》,說說它們在歌頌諸葛亮功績、抒發個人情感和表現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參考: 功績方面:

杜甫:“功蓋三分國”、“天下計”、“老臣心”;陸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個人情感:

杜甫: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陸游:以諸葛亮自況,渴望北伐復國,建功立業。 表現手法:

21 杜甫: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發感慨,寫祠堂與寫人和諧結合,寫景與抒情融合,憑吊古人與悲嘆自己渾然一體,內涵豐富,感情真摯,格調沉雄。

陸游:先回憶自己過去,然后寫自己現在,最后以諸葛亮自況,全詩著重寫自己的“憤”,大氣磅礴,筆力雄健。

二、規律領悟:

短詩的起句、結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詩的主旨和意境有關。請解釋此詩起句和結句的意思,并說說它們好在哪里。

《書憤》起句,“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為下文“空自許”做鋪墊。從章法上說,點明了詩題中的“憤”字,這是貫穿全詩的意脈。

結句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以《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詩人悲憤而不絕望。把全詩推向高潮。 古代詩歌十分注意結構上的起承轉合,這一點在后面會專門學習。

三、交流共享:

近人梁啟超在《讀陸放翁集》中稱贊陸游:“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有說:“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課外收集陸游的愛國詩詞,選擇你喜歡的一兩首推薦給大家。 教師參考:

1. 陸游詩中價值最高、影響最大的部分是愛國詩。他的愛國詩內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摯,多層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現了作者的愛國精神,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具體說來,作者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表現其愛國主題的:

(1)熱情謳歌北伐抗戰,大聲呼吁抗金救國。他不僅以現實筆法來抒寫這種理想,還往往用紀夢詩的形式來表達統一祖國的美好愿望。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這些詩作既表現了作者恢復中原的堅定信念和洗雪國恥的雄心壯志,也表現了作者橫掃敵寇的英雄氣概和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22

感舊

當年書劍揖三公,談舌如云氣吐虹。 十丈戰塵孤壯志,一簪華發醉秋風。 夢回松漠榆關外,身老桑村麥野中。 奇士久埋巴硤骨,燈前慷慨與誰同?

(2)抨擊南宋朝廷妥協茍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賣國的罪惡行徑。代表作品有《關山月》、《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追感往事》等,這些詩作具有尖銳的批判性和強烈的戰斗性,甚至把批判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在當時的愛國詩歌中是極其少見的。

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3)充滿了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英雄遲暮的感慨。作者有心報國卻無路請纓,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使陸詩在激昂的聲調中又加入了悲愴的音符,《書憤》、《夜泊水村》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沉痛壓抑又不失慷慨的風調反映了詩人面對現實的復雜心理,這也正是陸游愛國詩歌所獨具的個性特色。

夜泊水村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4)描寫淪陷區人民的苦難生活,表達他們對故國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頌了廣大民眾純潔的愛國主義品質。代表作品有《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追憶幕中有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23 2. 吟詠日常生活情景的閑適詩和表現隱逸情趣的田園詩,是陸游詩歌的另一重要內容。作者善于即景生情地發掘生活中的詩意,咀嚼出其中的雋永滋味,熨貼出當前景物的曲折情狀,筆調輕靈,別具風采,表現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代表作品有:

劍門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幽居書事

莫嘆人間苦不諧,清時有味是歸來。 已因積毀成高臥,更借陽狂護散才。 正欲清言聞客至,偶思小飲報花開。 紛紛爭奪成何事,白骨生苔但可哀。

3. 描繪農村生活景象、反映勞動人民疾苦,在陸游的詩歌創作中也是頗為突出的。此類詩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有的描寫了農民勤勞艱辛的勞動生活,有的歌頌了農民的純樸品質和農村的淳厚風俗,表現了詩人對廣大人民的同情和關懷。代表作品有: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東村晚歸

蜀道還吳鬢已絲,歷年二紀固應衰。 寧知病思沉綿日,又見秋風搖落時。 錦雉白魚供野餉,青林紅樹入新詩。 東村寂寂風煙晚,酒掛驢肩又一奇。

4.此外,還有為數不多的愛情詩,主要抒發他對前妻唐琬始終不渝的情感,深摯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園》二首,這在愛情詩幾乎是一片荒蕪的宋代詩壇上是彌足珍貴的。

沈園 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

24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遺蹤一泫然。

釵頭鳳

紅酥手,黃籘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釵頭鳳(唐婉和)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陸游(1125-1210)南宋時偉大的愛國詩人,12歲即能詩文,其與前妻唐琬的愛情故事也非常感人。陸游二十歲(紹興十四)與唐婉結合,不料唐婉的才華橫溢與陸游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女子無才便是德),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雖種種哀告,終歸走到了“執手相看淚眼”的地步,孰料,情深緣淺的這一對戀人竟在紹興二十年,于城南禹跡寺的沈園意外邂逅,陸游“悵然久之”,于沈園內壁上題一首《釵頭鳳》,滄然而別。唐婉讀此詞后,和其詞,不久即郁悶愁怨而死。此后,陸游北上抗金,又轉川蜀任職,幾十年的風雨生涯,依然無法排遣詩人心中的眷戀,在他六十七歲的時候,重游沈園,看到當年題《釵頭鳳》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跡雖然已經模糊,他還是淚落沾襟,寫一首詩以記此事,詩中小序曰:“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闋壁間,偶復一到,而園主已三易其主,讀之悵然”,在詩中哀悼唐婉:“泉路憑誰說斷腸?斷云幽夢事茫茫。”后陸游七十五歲,住在沈園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寫下絕句《沈園》:“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就在陸游去世的前一年,他還在寫詩懷念:“沈家園里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是一種深摯無告,令人窒息的愛情,能在死后四十年里仍然不斷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種幸福了。

25

第七課時

教學目標:指導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理論和方法,融會貫通,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和藝術意蘊。 教學內容:“推薦作品”部分

一、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觀點分析詩歌,理解詩人情感。 學習通過多種途徑表現詩人“憂思”的方法。 “憂思”的深意。

教學重點 動靜結合的手法;意象的選用,意境的營造。 教學難點 “憂思”的深意。

教學方法 比較、吟詠,賞讀結合,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 問題探究法

1、導入

《滕王閣序》里我們學過這樣的句子,“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車而行,路盡而返。那么他為什么如此“猖狂”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阮籍的世界,走進他的《詠懷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2、作家作品

阮籍,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他的父親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當時,他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繼承了《詩經》、《楚辭》及建安文學的優良傳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貢獻。他的散文《大人先生傳》,諷刺世俗庸人的虛偽和貪婪,文筆辛辣至極。

3、詩歌鑒賞

(一)、教師范讀詩歌。

(二)、請找出詩歌的詩眼?

憂思

(三)、詩人是如何表現他的憂思的?

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

三、

四、

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

26 色為襯托來抒寫內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四)、詩人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如此憂思?(引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

討論:三國魏晉時人。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死后,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阮籍就是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激烈斗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虛與周旋。生于亂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鐘會,官至司徒,是司馬昭的重要謀士。此人是個投機鉆營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惡痛絕。他時常來阮籍家作家,以此來探聽阮的虛實。阮則置酒相待,開懷痛飲,對政事不發一言,鐘會只得怏怏而歸。阮有一女,容貌秀麗,司馬昭想納為兒媳,幾次托媒人登門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親的人來,已見他爛醉如泥,不省人事了。這樣一連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馬昭奈何不得,聯姻之事,只得作罷„„

(五)、主題把握

這首詩寫詩人深夜彈琴和孤獨不安的憂思。 分類作業 A類: 熟讀這首詩。

B類: 寫一篇讀后感。 預習布置 預習雜詩十二首(其二)。 板書設計 :

主題

這首詩寫詩人深夜彈琴和孤獨不安的憂思

二、賞析《雜詩十二首》其二 重點: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選用,意境的營造。

難點:“悲戚”的深意。

1、導入

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阮籍說“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李白說“花間一杯酒,獨酌無相親”,他們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遠的志向,不愿隨波逐流,因而都難容于世,陶淵明也是這樣一個人。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雜詩十二首》。

2、作家作品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淵明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

27 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曾做過幾年地方小官,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主要作品《歸園田居》、《飲酒》、《讀山海經》、《歸去來辭》《桃花源記》 《五柳先生傳》、《感士不遇賦》等。

陶淵明的雜詩十二首系組詩,約作于晉義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嘆時光流逝、壯志難酬的情懷。課文所選為其中的第二首。

3、詩歌鑒賞

師問:找出最能表現詩人情感的一個詞?

明確:悲戚。

師問:詩人為什么“悲戚”?(用詩中的語言回答)

明確:“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時光飛逝離人而去,空有壯志難得伸展。(結合詩人生活背景討論)

師問:詩人是如何表現“悲戚”的?(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確: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后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來的兩句寫出了孤獨文人常有的一種景象:對影獨酌,倍顯詩人之孤獨。

師問:“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試分析。

明確:表面上是寫枕席冷,實際上是寫人的心冷。這里運用了移情的修辭手法。

4.主題把握

這首詩寫詩人中夜不眠時的情懷,抒發了事業無成的感慨。用環境的清冷襯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獨,又以時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騁的悲戚,是陶淵明詠懷詩中的代表作。

5. 總結:

古代很多文人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我們對他們應該報以深深的同情。好在我們生活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新時代,同學們一定要珍惜當前的大好時光,認真學習,細心做事,懷大志,成大事。

課后反思:

28

三、《越中覽古》 1. 導入

背誦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及李白的《行路難(其一)》

2. 解題:

這首絕句是懷古之作,亦即詩人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

3. 關于懷古詠史詩

(一)

什么是懷古詠史詩

余秋雨說過,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詠史詩就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或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懷古詩則是由作者身臨舊地憑吊古跡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這類作品內容與思想大都比較沉重,感情基調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詩人們對歷史的處理往往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使詩作文短意長、含蓄蘊藉,令人回味再三。

(二)

懷古詠史詩的思想內容

1抒發感慨,感傷興衰

現實的不盡人意常常使詩人親臨舊地或回想史實時觸景生情, 感念物換星移、物是人非,慨嘆昔盛今衰,獨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為六朝古都、曾經繁華一時的金陵更是成為古代詩人們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觸發了多少人的懷古之情,金陵懷古幾乎成為詠詩的一個專題。如

劉禹錫《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2 懷古詠史,別有寓意:

這類詩作大多是作者在懷古詠史的同時,融進了的自己切實的生活感受和獨特的生活體驗,借古事、故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具有強烈個人意識。

或是借古諷今,別有寄托。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3.感慨身世,關照自我

有的懷古詠史詩著眼于個人境遇變化,借古人古事關照自我,暢訴衷腸。在鑒賞這類詩詞時

29 就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找出二者的共通之處,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三)首先,弄清史實,疏通文意。讀懂詠史懷古詩,對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 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如 劉禹錫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次,分析技巧,體察詩心。詠史懷古詩歌的寫作一般是先敘事寫景,極力鋪

墊;后議論抒情,點明主旨。還有一些只敘述對比而不加議論,留有充分想象發

揮的空間,引發讀者的思考。

4. 研究鑒賞

(一).作者選取了哪兩個鏡頭?渲染了怎樣的氣氛?

答:鏡頭一:“戰士還家盡錦衣”

戰士凱旋,大家都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勝歸來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出來。

鏡頭二:“宮女如花滿春殿”

越王回宮,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樣的美人,就站在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

都城中到處都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的氣氛!

(二).前三句極寫得勝之盛,與第四句是什么關系?從第四句中,你讀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慨?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答:前三句渲染當時的熱鬧繁華,第四句寫出今日此地的凄涼冷落,“鷓鴣飛”三字飽含無限的惋惜和感慨,與前三句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中間蘊涵著作者對勾踐的嘲諷和對盛衰無常的感慨。

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發現詩人的歷史思考:忘卻昔日的屈辱和苦難,陶醉于暫時的勝利和光榮,其結果只能使勝利化為烏有。 5.比較閱讀

蘇臺覽古

30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請比較:兩首詩在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明確: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都用了對比手法。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補充資料

古典詩歌的起承轉合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律詩是以“聯”、絕句和詞是以“句”、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漁隱叢話》)“善救首尾”這是從宏觀的謀篇而言;所謂“長篇須曲折三致意《遠志齋詞衷》”、“一步一態,一態一變”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語,綿婉中著一二激勵語(沈謙《填詞雜說》)”是就詩歌內在的情節和脈絡而言;“收句非繞回即宕開,其妙在言雖止而意無窮(劉熙載《詞概》)”是就詩歌的收束而言。如果我們在引領學生鑒賞古典詩歌時,從詩歌的起承轉合入手,通過對縝密的結構的梳理,就能實現對作品意旨“透過一層”的領悟。

(一)注重“起”式。

古人對于詩文的開頭十分重視,有“鳳頭”之說。大凡經典之作,無不在如何經營“鳳頭”上煞費苦心,以求收先聲奪人或“意在筆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單起、對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興寄托,但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開門見山、當頭棒喝;一種是迂回入題、托物起興。

無論哪種“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筆勢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謂之“突起”。清代沈祥龍《論詞隨筆》云:“小令須突然而來悠然而去。”“長調尤重單起之調,貴突?;\罩,如東坡„大江東去?是。有對起之調,貴從容整煉,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雖是談論的詞的章法,但卻說明古人對于詩詞的“起”是用心良苦的。

如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的首聯“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獨”字當頭,“偏”字

31 相襯,如平地高崗,句式突兀,既震懾讀者又點題明旨,點出作者處處“驚新”處處懷鄉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如朔風逼面、鐵騎突出,將作者悲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迸射而出:這都是開門見山的“起”例。但是,中國古典詩歌的“言志”“緣情”傳統、含蓄蘊藉、怨而不怒的詩教,使得古典詩歌迂回入題的“起”式更為普遍。如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起句“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中,以蘭葉的“葳蕤”和桂花的“皎潔”,抒寫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懷;白居易《暮江吟》中詩人托“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發自己“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感受,以及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以上諸例,都深合“起”的要求。

(二)明辨“承”接。

古典詩歌不僅“起”的形態各異,“承”的方式也搖曳多姿。 有總接,有分承;有明順,有暗接。

無論那種方法,依據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應該是體察詩歌結構的不二法門。 歐陽修在《筆說·峽州詩說》曾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由此可見“承”在詩歌的結構中所起的作用。

如唐代常建《題破山寺后蟬院》的頷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竹徑”和“幽處”“禪房”和“花木”緊承首聯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顯章法的渾圓,又使得“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長,被歐陽修稱為“造意者為難工”之語;杜甫的《登高》則情景分寫,使得詩歌的脈絡清晰而又層次分明: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落木”承首聯第一句的“風急天高”;“不盡長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這樣,作者的“萬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憂國傷時的感慨更顯沉郁。頷聯在全詩中的作用可見一斑,難怪被胡應麟稱為“全篇可法”。

總之,“承”不僅在結構上起縫合傳遞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鋪墊和蓄勢使得后面的“體物寫志”更有根基,所以“承”決不可輕忽。

(三)聚焦“轉”式。

“轉”是指結構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轉換(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轉”在詩詞的結構中多指律詩的頸聯、絕句中的第三句詞和曲中的“過片”而言。它不僅使詩歌在章法上給人一種回環往復、搖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導讀者從中體認思路,進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詩歌的主旨,故歷代詩人在詩歌的“轉”上,無不絞盡腦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古人所說的詩詞之妙,“妙在襯跌”,(劉熙載《藝概》)“詞須愈轉愈深,一轉一深,一深一妙。”

32 (劉熙載《藝概》),“陡然一驚便是興觀群怨”“溫柔敦厚,詩教也,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劉體仁《七頌堂詞繹》)我們都可看作是對古典詩歌內部結構中“轉”的作用的詮釋。 如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詩人從貶所渡江逃歸,離家愈近,思鄉之情會強烈,但作者卻宕開一筆,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形象的說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書”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牽連的消息得到證實,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問來人”。這里,“近鄉情更怯”的“轉”上接“音書斷”,下“關”“不敢”句,把詩人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發的淋漓盡致。“轉”的作用大矣!杜甫《述懷》中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也和此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許,這就是高考命題者對詩詞的“轉”青睞有加的原因吧。九四年的《秋菊》九五年的《如夢令》九六年的《詠史》今年的《約客》的題肢的設置都可證明這一點。 (四 )善抓“合”句。

所謂“合”就是指詩詞的收束句。它既可渾圓章法,更是作者“感發意志”“體物寫情(劉勰〈文心雕龍〉)”“神光所聚(劉熙載〈藝概〉)”的“詩眼”和“詞眼”所在。

因此,我們在解讀古典詩歌時,更應鐘情于此。古人曾說:“填詞結句,或以動蕩見奇,或以迷離稱俊”(〈填詞雜說〉);“收句非繞回即宕開,其妙在言雖止而意無盡。”(劉熙載〈詞概〉)都是指的詩詞的結句的要領和作用而言。

詩詞的結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結和暗結兩種。

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闡理。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首句敘事點題,結句更是揚“青春作伴好還鄉”之樂,抒“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驚喜之情。確然是“句句有喜悅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引);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日看盡長安花”,又體現了作者何等的暢快得意乃至神采飛揚的情態。古人所說的“本只是常語,一經道出,便成獨得。詞得此意,則極煉如不煉,出色而本色,人籟悉歸天籟矣。”(《藝概》)完全可以說明此類結句的明快、質樸、無意造語卻自然天成的特點。

另一種是“以景語結情語”(張炎)。所謂“以景結情”是指以“景物”來傳達、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負,即以“攬物”結“關合之情”。這樣做的好處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李益《汴河曲》的結句“風起楊花愁殺人”,就借隨風飄蕩、漫天飛舞的楊花,遙寄了作者的深沉的歷史感慨和對現實的政治感受;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中的結句“暗風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憤懣、悲痛相互交織的情感,全都蘊含于景語之中,含蓄蘊藉、深藏不露,確實是“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

33 可見在平時的教學和訓練中,如果善于從結句切入,也同樣會給我們提供一把解讀詩歌主題和形象的鑰匙。

自然,文本層面的內涵遠不止于此,它還包括語言的聲、色、形,詩歌的意象、詩畫的相融等等。古典詩歌應首先從文本這個“先結構”入手,遵“路”識“真”。

34

第八課時

推薦作品 《一剪梅》

教學目標:

1、 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系

3、利用開放性原則培養學生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感受鑒賞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韻律美、音樂美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補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原則:開放性原則

教學方法:聯想法 比較法

教學教程:

一、導入新課:

師生齊背《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師:(啟發)詞中寫的是作者少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開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啊。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變遷,女詞人還能一如既往地做個快樂天使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學習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顯示課題)

二、研習新課

1、范讀比較:

師:(啟發理解)這兩首詞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讀可發現:

景物時令——前寫夏景,后寫秋景;

作者年齡——前為少女時期,后為少婦時期;

感情基調——前愉快開朗,后細膩深婉。

師:(提示)女詞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趙明誠

2、清理思路、賞析意境

上片:詞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現實

35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寫女詞人獨居生活——舟中所想

紅藕香殘:以點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蕭條,

獨上蘭舟:背面敷粉——如果能與丈夫一同劃船該多好啊!

云中錦書:相關聯想——猜想丈夫的信該到家了,

月滿西樓:生發想象——仿佛身處西樓,望月計算著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寫女詞人由想象回到現實

花飄水流: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難再啊!

一種、兩處:直抒胸臆——合寫夫妻雙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無計可消除: —— 情之深、重!

揭示主旨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名句)平字見奇,化無形為有形(由外到內,運動之速)。

3、名句賞析:“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好在關聯詞“才……卻”:前輕后重,無法排遣

比較“才……又”(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剛……又”(剛考完數學,又要考語文):前后并舉同等

提示:寫作一得——說話作文要力求煉字煉意

小結——①本詞重寫相思,次寫愁情。

②抒寫閨情而非閨怨。

三、擴展鑒賞: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鑒賞提示——這首詞所表達的是女詞人晚年寡居時孤獨、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個“愁”字收束全篇,卻用反問形式,含無窮之意于言外,更顯“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詞人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寫出了許多反映個 人不幸遭遇的動人詞篇?!堵暵暵肥瞧渲凶钣写硇缘淖髌分?。

小結:《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三首詞從三個不同的時期即少女時期——少婦時期

36 ——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經歷。這些經歷在作者筆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現, 由此可見,生活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

四、探討婉約詞風格:

(提示)剛才復習和學習的三首詞在風格上有一個共性,即都是婉約詞。試說說婉約詞的風格特點 (讓學生大膽發言,凡是能挨邊的說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師小結)

語言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

題材較為狹窄(多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等)

五、創新思維練習:發散聯想

李清照除了創作婉約詞,還有沒有不同于婉約詞風的文學作品呢?若有,試舉例。

——有。①豪放詞:《漁家傲•記夢》: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夢幻形式表現作者沖破現實尋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義創作方法,風格豪放,意境闊大。)

②詩歌:《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歌頌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愿逃往江東茍且偷生的英雄氣節,諷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窩居江南的妥協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錄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紹《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婚后三十四年間的患得患失,是一篇優美動人的散文。)

《今別離》(其一)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對比鑒賞詩歌的能力。詩人在表現離情別緒上的新意。學習黃遵憲詩歌革新的精神,增強學生寫作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現。 教學難點 詩人在表現離情別緒上的新意。

教學方法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相互結合 問題探究法

一、導入

37

2003年6月29日溫家寶在向香港社會人士發表演講時,引用了一首詩。“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贈梁任父同年》)這就是中國近代詩人黃遵憲寫給梁啟超的一首愛國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黃遵憲的《今別離》。

二、作家作品

黃遵憲,(1848—1905) 清末詩人。論詩主張“我手寫吾口”,以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導“詩界革命”。其詩長于古體,形式變化較多,語言也較通俗。

三、詩歌賞析

1、從題材上來說,這是一首什么詩?抒發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婦詩,抒發的是一種離情別緒。

2、這是一首近代詩歌,在表現離情別緒方面與古代詩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寫離別常用“斷腸”一語。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宵風殘月”常用極哀的景,渲染極凄清的意境。而這首詩卻選用輪船和火車為意象,給人新奇的感覺。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贊賞新式交通工具:“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所愿君歸時,快乘輕氣球。”這也使離別的情愁顯得不那么濃、悲。

在對離別時的描寫上也不一樣。古人喜歡對離別時的場面進行精雕細刻。對于那一短暫時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現。而《今別離》“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寫出的是一種離別的匆匆。

3、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對比手法。詩中圍繞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輪船與乘車舟離別的不同進行了對比描寫。在今昔對比描寫中,

4.結語:社會在變,時代在變,詩歌也要變。對于傳統題材,傳統寫法在繼承的基礎上,要不斷創新。像黃遵憲一樣“我手寫吾口”。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國是詩的過度,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勇于創新,在你們手上把中國的詩歌復興。

課后反思:

38 第二單元 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之一: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教學重點:

理解“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的內涵,掌握古代詩歌中情與景的各種關系,。 掌握運用“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的理論分析鑒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方法: 講論結合,析品結合 課時安排:5課時 教學設想:

[講(概念理解)+讀(概念讀解)+析(作品分析)+論(作品討論)+悟(融會貫通)]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的理論內涵。

2、 理解掌握傳統意象。 材料選擇:課內外結合。 教學步驟:

一、讀講

1、導入:謝道蘊(又作謝道韞)(生卒年不詳)東晉時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的妻子。

謝道蘊留下來的事跡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中:謝安在一個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文學大家用什么可以比喻。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蘊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也因為這個著名的故事,她與漢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詠絮之才”也成為后來人稱許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詞語。

大文豪蘇軾也有個故事。東坡有個連襟叫王禹錫,王寫了自己很得意的一首《賀雨》詩,有兩句是:打葉雨拳隨手重,吹涼風口逐人來。 蘇東坡批評他說:“你作詩為什么這樣沒有規矩?”

39 王禹錫辯解說:“那是我喝醉了酒寫的。”

又有一天,王又抱了一大摞詩稿去給蘇東坡看,蘇東坡看了說:“你是不是又喝醉了?”

2、導讀:

為什么謝安認為謝道韞說得好,而且也受到了后人的一致稱贊?為什么蘇軾批評王禹錫“作詩沒有規矩”?

請仔細閱讀P22賞析指導部分。并做出回答。

3、答問和講析:

(1)什么是“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學生回答。

教師講析:“置身詩境”是指在欣賞詩歌的時候,要反復誦讀,把自己投入到詩歌所描繪的境界中,體會詩人所創造的美的意境里。

“緣景明情”,則指在具體閱讀某一篇作品時,根據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點、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間的關系,采取響應的欣賞方法,體會獨特的意境,領悟作者的感情。 (2)要真正做到“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有什么具體的方法? 學生答問。

教師明確:要真正做到“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必須掌握詩歌鑒賞的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方法。有了這樣充分的準備,才能很好地融入詩歌的意境,欣賞詩歌的美。 ★具體的方法可參照如下的順序: A、誦讀體悟 B、發現異常(類型) C、意象把握(類型) D、字句品味(修辭) E、意境融合

二、意象

1、傳統意象及其象征意義:

(1)送別類意象(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

①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

②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

40 “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

③南浦。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系。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等。

④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①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

②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

③莼羹鱸膾。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莼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莼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后來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④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⑤搗衣,行為類意象,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游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3)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

①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②芭蕉。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

③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

41 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t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④猿猴。古詩詞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⑤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⑥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4)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①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采桑子•重陽》里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②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

42 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寫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③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張九齡的《和黃門盧侍御詠竹》詩言簡意賅地贊美道:“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贊美了立于巖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

④松柏?!墩撜Z•子罕》中說:“歲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贊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啟迪了后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

⑤黍離。“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今盛昔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典出《詩經•王風•黍離》。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后,周大夫經過西周古都,悲嘆宮廷宗廟毀壞,長滿禾黍,就作了《黍離》這首詩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離”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國之悲。如姜夔《揚州慢》中有:“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⑥冰雪。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在玉壺”比喻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張孝祥《念奴嬌》中的名句:“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懷坦白和光明磊落。

⑦草木。古人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杜甫《蜀相》:“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5)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

①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于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②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

43 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③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6)戰爭類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

①投筆?!逗鬂h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②長城?!赌鲜?bull;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很顯然是指宋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③樓蘭?!稘h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④柳營。指軍營?!妒酚?bull;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贊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后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⑤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后以其喻殺敵報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⑥羌笛。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7)閑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①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

44 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②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③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的“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的“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的“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④寒蟬,是悲涼的同義詞。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三國人曹植的 “寒蟬鳴我側”(《贈白馬王彪》)詩句也表達同樣的情思。 (8)其他類

(1) 鴻雁、雁書、雁足、魚雁:書信、音訊 (2) 桑榆:指日落時余光所照之處,后指垂老之年 (3) 尺素:書信

(4) 青鸞、青鳥:傳遞書信的人 (5) 鷓鴣: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6) 鴻鵠:人有遠大志向 (7) 三徑:隱士居住的地方

(8) 夕陽:離別時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9) 牧童:淡泊,田園生活 (10) 煙波:離別后漂泊無依 (11) 青云:高的地位

(12) 孤雁、落帆、斷鴻:孤獨游子 (13) 丁香:愁心或情結 (14) 落花:傷春

(15) 梅子:含有風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懷春) (16) 飛蓬、孤蓬,歸蓬:孤寂的游子

45

2、意象的組合特點

(1)系統組合(同一事物的各個部分構成一個意象系統,綜合表達感情):賀知章《詠柳》、楊萬里《荷花》。

(2)系列組合(若干個本無關系的意象,帶上了某種共同的指向或特征,形成一個系列,共同渲染某種意境或氣氛):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雨霖鈴》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

靜態意象: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動態意象:如“云破——月來——花弄影”(張先《天仙子》)

比喻意象:如“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3)跳躍組合(變換視角、承擔意義等)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

蕭聲咽,秦餓夢斷泰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青塵絕,西風殊照,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

在欣賞詩歌時,要找出意象的固定意義(即傳統意義),結合語境,理解其語境意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承上一課時,講授有關的知識,使學生理解掌握。 教學內容:情景關系、抒情方式

作品選擇:選用課內作品,兼用課外篇目。 教學步驟:

一、情景關系:

問:在古代詩歌中,景與情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 學生答問。 教師明確: (1)情景和諧

46 ①樂景樂情(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②哀景哀情(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③壯景豪情(李賀《馬》: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④柔景柔情(宋晏幾道詞《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⑤清景閑情(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⑥色彩諧和(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見課本P35。毛澤東兩首《沁園春》) (2)情景不諧(異常)

①樂景哀情(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②哀景樂情(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③壯景悲情(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④以動(聲)寫靜(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孟浩然:“昨夜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⑤輕重大小(杜甫《旅夜書懷》。見P37。)

⑥色彩不諧(李白《贈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見課本P29。) ★閱讀P28《夜歸鹿門歌》,探究討論課后的問題。

1、江邊場景,側重寫世俗,人們喧鬧著爭渡回家,但詩人卻保持超脫、瀟灑的心態;山中場景,側重寫詩人隱居,與塵世隔絕,孤獨寂寞。從第一個場景到第二個場景,是詩人從塵俗生活回歸到一人隱居,突出了詩人的隱士形象,表現出他恬然灑脫的隱逸志趣。因此,這兩個場景構成的詩境是和諧的。

2、這一句是說,詩人隱居在這里,與世隔絕,周圍只有山林,一個人孤獨地來來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龐德公,也是詩人自況。在這個天地里,人似乎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寧靜、超脫和悠然自得!

景物(環境):寧靜清幽;心情:寧靜清幽;意境:寧靜清幽。詩如其人!

3、共同之處是:人與自然在精神是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詩意地融合在一起,全詩情景交融,恬淡優美。不同之處是:孟詩多用白描,著墨清淡,比王詩更顯淳樸;王詩“詩中有畫”,有豐富的色澤和光彩。

明人李東陽說:“王詩豐縟而不華靡,孟詩卻專心古淡,而悠遠深厚,自無寒儉枯瘠之病。”

47

二、抒情方式:

(1)間接抒情(含蓄蘊藉) 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例如:姜夔《揚州慢》(P37)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P28) 李清照《一剪梅》(P20)

②敘事抒情(含人的行為、神態、心理、語言等的細節描寫,亦可是想象之事);

例如: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所有的詠物詩); 《石灰吟》、鄭板橋《詠竹》、陸游《詠梅》 蟬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誦讀解意

形象特點:一只在高樹上飲著清露、自在鳴叫的夏蟬。 思想內容:只要品性高潔,聲名自然遠揚,無須任何外在憑借。 手法:托物言志 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本詩是說,松樹在小的時候沒有引起人的重視,直到高聳入云,人們才說它高??梢韵氲雷髡呤且?ldquo;小松”自喻。

④懷古抒情(借古事、古人、古跡抒情)。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蘇軾《浪淘沙·赤壁懷古》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暫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馬嵬(清·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

48 多。

(2)直抒胸臆。

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F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3)練習: 第一題:卜算子·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1、誦讀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環境特點:斷橋黃昏,風雨交加,苦寒荒涼。(環境烘托) 自身特點:不與群芳爭春,雖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寫)

3、作者處境:主戰派,仕途坎坷,屢屢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隱喻了作者雖遭不幸,前途坎坷,但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以雖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爭精神。

5、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環境烘托。 第二題: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⑴簡要分析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點。

本詩抒情主人公是一個胸懷淡泊、精神閑適、渴望擺脫俗務,具有出世歸隱思想的仕人。 詩人的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詩作中。詩人以“云自無心水自閑”自況,表面上寫白云隨風飄蕩,舒卷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從容自得,實際上正是詩人內心的獨白。 ⑵本詩在藝術手法上有何突出特點?試簡要分析。

詩人運用象征手法寫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遙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懷和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

49 的自然風浪象征社會風浪,言淺意深,理趣盎然。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承上一課時,講授有關的知識,使學生理解掌握。 教學內容:修辭手法、藝術異常

作品選擇:選用課內作品,兼用課外篇目。 教學步驟:

一、修辭手法:

1、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借代、用典、雙關、映襯

2、修辭之妙: (1)妙在和諧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妙在不諧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感時花賤淚,恨別鳥驚心。

(3)妙在新奇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4)妙在含蓄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江亭》杜甫) 東邊下雨西邊晴,道是無情卻有情。 (5)妙在鮮明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50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書目下一篇:中國集團公司工作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