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教版數學上冊教案范文

2023-06-30

人教版數學上冊教案范文第1篇

一、板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倒數。并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齊讀一下。

講述:要實現這個目標,得靠大家自學。大家有沒有信心學好呢? 怎樣自己學呢?請同學們齊讀自學指導。

三、出示自學指導:(出示課件)

1.認真看教材24頁的“算一算”中的內容。仔細看文字,并填空。重點想:“綠色部分的思考過程。” 2.思考:①什么是倒數? ②倒數有什么特征? ③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 3.理解互為倒數的含義。

5分鐘后,比誰能做對與例題類似的題。

四、先學:

師:自學時,比誰看書最認真,坐姿最端正。 下面自學競賽開始。

(一) 看一看。

生認真看書。師巡視并督促每個學生認真看書。

師:看完的同學請舉手。下面老師要檢測你們的自學效果。

(二)做一做。 (課本24頁的“試一試”。) 要求:認真做題,并把字寫規范。

1.請2名同學上臺板演,其余的同學寫在書上。

2.生獨立完成。師巡視。發現錯題板書于黑板上對應的位置。

五、后教:

(一)更正。

觀察黑板上的題,發現錯誤的同學請舉手。(用黃色粉筆更正。)

(二) 討論。(議一議) 1.認為3的倒數寫對的請舉手。說說為什么做對了?若錯。問:為什么錯了? 4小結:求真分數的倒數時,可以把這個數的分子和分母調換位置就行了。

2、認為5的倒數寫對的請舉手。為什么?若錯。問:錯在哪里? 2小結:求假分數的倒數時,可以把這個數的分子和分母調換位置就行了。 3.認為4的倒數寫對的請舉手。為什么?若錯。問:錯在哪里?

小結:求整數的倒數時,可以先把整數看作分母是1的分數,然后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就可以了。 4.認為1的倒數寫對的請舉手。為什么?若錯。問:錯在哪里? 小結:1的倒數是1。并板書。

5.提問:誰來說一說什么是倒數?倒數有哪些特征?如何求一個數的倒數?(指名回答) 小結: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可以把這個數的分子和分母調換位置。 6.評價正確率。板書,并讓學生更正錯題。 7.同學們再想一想:0有沒有倒數?并說明理由。 生1:因為0不能做除數。所以0沒有倒數。 生2: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說明0沒有倒數。 小結:0沒有倒數。并板書。

(三)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倒數,學會和掌握求倒數的方法。知道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理解倒數的意義及特征。

下面我們就來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做作業。大家有沒有信心一次全做對并字體端正的請舉手。

六、當堂訓練

人教版數學上冊教案范文第2篇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案

識字1

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有收集詞語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準備:

自制生字卡片、收集關于秋天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孩子們,過了炎熱的夏天,我們走進了涼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圖畫。

二、讀中識字。

1?學生自由試讀詞語。

2?分組互助讀詞語,再開火車讀詞語。

3?出示生字,學生自主認讀(讀準前后鼻音和平翹舌音的字“層、盡、染、淡、登、翠、爽、壯”。)

4?開火車讀生字。

5 同桌卡片抽讀。

三、朗讀感悟。

1 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畫面。

2 分組試讀,互相幫助,力求讀正確。

3 多媒體演示秋天的畫面,說說自己的感受。

4 學生邊讀邊想象,聯系大自然實際,整體感悟詞語的意思。

5 多種形式讀。

(1)開火車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美讀,要求讀得有感情。

(3)自由讀給喜歡的小伙伴聽。

四、在讀中鞏固識字。

1?選詞語,讀詞語。出示圖片,選出與圖上景色相對應的本課詞語,讀一讀。

2?分小組讀“我會讀”中的詞語,鞏固認讀生字。

3 自編字謎,在編字謎、猜字謎的過程中自主識字。

五、在應用中鞏固識字。

1?給生字找朋友(組詞語)。

2?卡片游戲《找朋友》。

六、在寫中鞏固識字

1 認讀字音。

2 根據規律分析字形,記住字形。

如,“宜”與“實”,上邊都有一個寶蓋兒,區別在于“宜”的下邊是個“且”,“實”的下邊是個“頭”。

3 分組說說自己喜歡的記字方法。

4 說說難寫的字和容易寫錯的字。

5 師范寫,學生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指導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寫正確,寫美觀。

6 學生練習。

七、實踐活動

“慶豐收”: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農民收獲了糧食瓜果,我們收獲了詞語。分小組整 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詞語,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誰獲得了詞語大豐收。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案

第一課時(簡案)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大家去過黃山嗎?黃山之美,堪稱中國名山之最。兼得泰山之雄偉,廬山之飛瀑,衡山之煙云,峨眉之清涼,因而又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其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乃黃山“四絕”。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來欣賞一下黃山的四絕之一,板書:黃山奇石。請齊讀一遍課題。

二、運用課件欣賞黃山奇石課文插圖,生觀察圖說像什么?

三、觀察完圖,初讀課文,標出生字和自然段。

四、認讀生字詞。

五、接讀課文,生評價。

六、師范讀課文,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七、學習第一自然段。讀中了解“秀麗神奇、聞名中外、尤其”等詞語意思。配樂讀出情。

八、小組練讀課文。

第二課時(詳案)

一、導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讀了課文,記住了生字的字音,了解了黃山上有哪些奇石,并且還學習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這節課我們繼續欣賞這一課,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新授: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覺得黃山石怎么樣?生答。

老師用“奇特、有趣”兩個詞來概括大家的發言,好不好?(板書:奇特、有趣)

2、那么你覺得哪塊黃山石最奇特、最有趣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插圖,讀讀課文,看看你最喜歡哪塊奇石,邊讀邊把描寫它奇特、有趣的地方畫下來。當然,在讀的過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詞語,就把它標出來,待會兒一起解決,好嗎?

3、生畫。然后問:你有哪些詞不理解?請提出來!

4、下面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奇石介紹給大家聽聽?介紹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你愿意結合剛才畫的詞句給大家講出它的奇特有趣,就講;如果你愿意讀,就有感情地讀一讀;如果你能通過動作把石頭奇特的樣子表演出來,你就表演給大家看;如果你能在短時間內畫圖表示出它的奇特,你就畫。下面自己抓緊想一想,小組可以討論討論。

5、下面誰先來介紹?(順序依學生回答的為準。)

(1)仙桃石:生說自己的理解。誰愿意來讀讀?(一生讀)老師把其中一個句子改寫成這樣,你看看哪句好?為什么?(這說明作者用詞非常準確。)好,誰還想來讀讀?別看就一句話,想讀好也不太容易。誰再試試?(生讀)還是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讀讀這句話吧!

(2)猴子觀海: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理解。下面,誰能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讀出你的喜愛之情?(一生讀)誰認為自己能比他讀得還好,讀得更有趣?試一試(一生讀)老師幫你一把,給你配上音樂來讀,一定會更棒,誰想來試試?(一生讀)齊讀。試背一遍。

(3)仙人指路:生說。多么奇特、有趣呀!誰能讀好?試一試!找個同學比一比。配樂讀。試背一遍。

(4)金雞叫天都:生說。課文沒有插圖,誰能想象出他的樣子?它好象在對天都峰說什么呢?誰能把它的奇特有趣讀出來?找生讀。配樂讀。齊讀一遍。

6、課文是不是就寫了這幾塊奇石?在哪一自然段還寫了?找生讀最后一段.

7、又寫了什么奇石?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它們是什么樣的?

8、你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黃山上的石頭可真奇特有趣呀!并且還有許多石頭等著咱們去給它起名字呢!現在,你心里在想什么?

9、你喜歡黃山嗎?那老師現在就帶你去游覽一下黃山好嗎?這次咱們就不單單看奇石了,還記得老師上節課講的黃山四絕嗎?除了“怪石”,還有什么?(生答)好,同學們等不及了吧!請看錄象。

10、美不美?請你們帶著對黃山的喜愛之情再來有感情地讀一遍課文。

11、下面用你喜歡的方式選兩段你認為最好的課文背誦一下。

12、檢查背誦。

13、同學們,黃山石奇特、有趣,黃山更美!其實,祖國大地上還有許多這么著名的風景區,課下同學們可以讀讀有關的課外書。另外,告訴大家,下一單元就有一篇介紹寶島臺灣風景秀麗迷人的日月潭的文章,課下同學們可以先睹為快!

人教版數學上冊教案范文第3篇

作者: 文章來源 點擊數:16616 更新時間: 2007-12-03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通過看圖“對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么區別”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培養我們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思考和探究“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

哪些進步”,養成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 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重點和難點:

本課簡要介紹了祖國境內舊石器時代遠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及南北,十分豐富。本課只是講了三個典型: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元謀人,以發現頭蓋骨化石聞名世界的北京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頂洞人。

“北京人”是本課的重點。北京人是舊石器時代遠古人類的典型代表,它的發現成為古人類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這一子目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體質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艱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內容,全面而簡要地勾畫了北京人的生活狀況。“山頂洞人”是本課的又一重點。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比北京人晚數十萬年,已處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山頂洞人”這一子目從體質形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使用骨針縫制衣服、結成氏族等方面,展現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反映出他們與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長足進步。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學法指導:

1.觀察配合課文的有關圖畫,提示一些觀察的角度和思考的問題,培養注意觀察的優良習慣和根據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學習歷史的興趣。

2.學習歷史要善于抓比較、抓聯系。本課中的“活動與探究”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對于比較能力很有助益,抓準對應的比點??闪斜砣缦拢?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制造 生產活動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約70萬-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獵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約18000年 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骨針 采集、狩獵 懂得愛美 氏族 復習鞏固: 選擇題

1.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藍田人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 )

A.會不會制造工具

B.會不會使用工具

C.會不會漁獵和采集

D.會不會用火 3.下列哪一項不屬于山頂洞人( ) A.懂得鉆孔技術 B.懂得人工取火

C.會制作裝飾品

D.開始使用天然火 4.我們已發現的人類,請你按時間的先后排列( )

①元謀人②北京人③藍田人④山頂洞人

A.①③②④

B. 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5.我國人類社會形成過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 ) A.元謀人

B. 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

6.在下列選項中,哪一項不屬于黃河流域發掘的原始人類遺址( )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 7.下列各項不符合“北京人”生產和生活狀況的是( ) A.群居生活

B.人工取火

C.使用簡單語言

D.制造使用簡單工具

二、材料分析題

8.“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幾處較厚的灰燼堆,埋著燒裂的石頭和獸骨……”

閱讀材料回答:

(1)這則材料證明了什么?

(2)材料所證明的事實有什么意義?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脊虐l現,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別是廣泛用于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這些概念和結論難于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聯系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系發生的變化。 學法指導:

1.學生通過列表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原始居民 時間 地區業 原始農耕 原始家畜飼養業 原始手工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大汶口原始居民

2.對于歷史文物、遺物、示意圖的觀察、分析,應注意:第

一、注意圖題中表明的文物所屬時間、地點,以便聯系已有的知識;第

二、注意觀察對象的外形、結構和材料,以便對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測;第

三、注意聯系課文的大、小字內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對文物的背景作介紹,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觀歷史情況。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你怎樣看這一現象?”的問題時,注意:第一,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發展,財富增多,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第二,氏族首領憑借權利擁有較多的財富,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第三,人死后,私有財產隨葬,企圖繼續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復習鞏固: 選擇題

1.能在低洼的地方開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的陶器主要是(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紅陶 3.華夏族形成的基礎是( )

A.堯的部落聯盟

B.禹的部落聯盟

C.蚩尤的部落聯盟

D.黃帝和炎帝的部落聯盟 4.屬于我國母系氏族時期的原始人類有( )

①大汶口原始文化早期居民②河姆渡居民③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頂洞人

D.湖南玉蟾巖居民 6.在下列氏族公社人類遺址中,地理位置最東的是( )

A.山頂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父系氏族公社遺址

7.下面幾項表現了我國原始人的生產生活情況,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不可能出現的情況是( )

A.用火把肉燒成熟食用

B.使用陶器器皿

C.穿著麻布縫的衣服

D.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8.下面幾個時期的氏族公社居民中,不屬于氏族公社時期的居民是( )

A.大汶口氏族公社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二、材料分析題

9.“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通“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記·禮運篇》

閱讀材料回答:

①這段古文講的是什么時候的情況?

②文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的是哪些史實?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學習目標

禹傳啟,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我國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夏朝建立的時間、國家機構。夏朝糧食等的生產。夏桀的暴政。商湯滅夏。盤庚遷殷。商朝統治區。商朝的繁榮: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朝奴隸主貴族的奢侈。奴隸的悲慘生活:“人牲”和“人殉”。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暴動,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通過的“商湯滅夏”的講解,指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從而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結合教科書上的圖畫,進行形象直觀教學,由學生看圖說文,提高他們的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對夏朝奴隸制國家建立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對商朝奴隸制文明的介紹,不僅使學生認識到奴隸制統治的殘酷性,同時,還認識到奴隸社會擴大了生產規模,促進了經濟繁榮,它比原始杜會前進了一步,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社會發展的觀點.

知識分析

公元前2070年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階級社會取代了奴隸社會。夏朝出現了國家機構。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指導盤庚遷殷后,商朝統治才穩定下來。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得到了發展。 重點分析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因為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是第一個階級社會。是本課的又一個重點。因為商朝無論在農業,畜牧業還是在手工業方面都超過了前代.特別是商代的青銅器,從其鑄造的精工、形狀的繁多和花紋的精巧,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而為全世界所有青銅器時代的文化所少見。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他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開始了階級社會。

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講解,是學生理解階級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讓學生能夠把朝代的更迭放入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去考慮。 教法建議

重點突破:

首先指導學生識別圖示代表都城的圖標,其次根據圖示在地圖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夏的都城為陽城;商的都城為毫。

難點突破:

首先介紹我國奴隸社會的建立、發展、繁榮和衰亡4個時期,使學生對我國奴隸社會歷史階段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國奴隸社會形成和發展這一線索,說明夏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形成階段,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夏亡商興的原因.主觀即個人品德、對政事的態度;客觀即人心向背,夏桀與商湯有何不同。從而教會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歷史事件。

奴隸和奴隸主的階級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緊扣教材講清"國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講述商朝經濟生產時,突出青銅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師可適當補充些材料,講清奴隸是怎樣制造青銅器的,及青銅器工藝之高超、產品之多,使學生感受奴隸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力。重點講述司母戊鼎,教師需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充激情的描述,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感情,并對學生進行保護文物的教育。 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商朝奴隸制經濟的繁榮。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的頂盛時期

教學難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學習方法:夏、商、西周的興亡掌握三個朝代的起止時間、建立者,知道三個朝代是如何更替的,要能夠講出來。 練習:

1.填寫下面的表格:

國家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暴君 滅亡時間 夏 商 西周 2.選擇題:

(1)夏朝的第一個國王是:A、禹B、啟C、桀D、湯 (2)西周眾多諸侯是通過( )產生的。

A.奴隸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禪讓制

(3)我國原始社會結束于 A.黃帝時期 B.堯時期 C.舜時期 D.禹時期

(4)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懇辦事,“有功于民”的這位有作為的君主是:A、湯B、桀C、盤庚D、紂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學習目標:

1.了解夏、商、西周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2.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

3.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我國經濟發展的概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及概念,培養我們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殘酷剝削的基礎上,從而培養我們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揭示奴隸制文明本質及全面認識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

4.通過本課的學習,使我們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 重點和難點 :

本課的主題在于使我們對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這一子目中,介紹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業--青銅制造業發展演變的過程及其特點,以及其他手工行業如陶瓷業、漆器制造業、玉器制造業及釀酒業的概況;又在第二個子目“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中介紹了自夏至西周農業及畜牧業繁榮的表現;最后,以“奴隸的悲慘生活”這一子目明確了自夏至西周奴隸制繁榮的基礎。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子目。青銅制造業是我國夏商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布廣泛等特點。在聽這一重點問題時,除應注意講清青銅制造業的上述特點,還應強調自夏至西周青銅文明的延續性,從而使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連續發展這一顯著特征有初步認識,還應適當了解其他手工業行業的狀況,使我們對夏至西周手工業的發達有一全面了解。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我們往往容易將“青銅文明”與青銅器或者青銅制造業簡單地等同起來。我們應該對這一概念進行全面而準確的了解。首先應對“青銅時代”進行簡單了解: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制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它介于“銅石并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 學習方法:

1.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概括提煉并列舉本課所涉及的重要知識點,如:青銅器在夏、商、西周三代發展的階段特點;青銅器生產的特點及種類;其他手工業行業;農業及畜牧業發展的表現;奴隸的悲慘境遇,等等。盡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總結。

2.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討論:“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會出現如此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在討論過程中應注意引導,使我們掌握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這一結論。 復習鞏固:

1.下列最能反映商朝手工業達到較高水平的是( )

A、造酒業 B、玉石雕刻業 C、青銅鑄造業 D、制陶業。 2.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古鼎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銅立人像 D、青銅面具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我國最早出現瓷窯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4. 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 。

5.與商朝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 ”文化。

6. 業、 業、 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我們掌握春秋和戰國的歷史分期,春秋大國爭霸和戰國七雄兼并戰爭的情況及其作用。 通過學習春秋和戰國時期大國爭霸戰爭的進程,培養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的現象的能力。大國間軍事力量的較量,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綜合實力的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國強兵。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我們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我們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齊、爭霸體現了大國爭霸的政治、軍事特點。兩國都通過改革實現了富國強兵,齊國憑借政治威勢,晉國憑借軍事勝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由此,改革與強國的關系,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互動影響,對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戰國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義。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特點及其歷史影響。春秋時代的爭霸戰爭,軍隊數量較少,往往一天就決定戰爭勝負,強者通過召集盟會確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強烈。戰國兼并戰爭,動輒幾十萬大軍上陣,對陣雙方攻守持續幾個月,死傷幾萬、幾十萬,戰爭的殘酷性盡顯。對比分析齊桓公稱霸和秦趙長平之戰,上述特點明顯。教材弱化了對戰國兼并戰爭歷史作用的分析。但從教材“有些諸侯中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我們要分析理解。 學法指導:

1. 指導學生識讀《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形成春秋爭霸大國和戰國七雄的時空觀。在教師的提示下,盡可能由學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先后相繼。戰國七雄并存的特點。

2. 吳越爭霸,特別是舔嘗苦膽的故事,學生較熟悉,可由學生自學或講述。同時告訴學生,由于年代久遠,在故事的流傳過程中,也增添了許多虛構的成分。培養學生從傳說和故事中探究歷史真實的科學精神。

3.“圍魏救趙”內容設計成學生活動。教師可提供與這場戰事相關的政治、軍事和地理方位因素,由學生分小組設計出多種救趙方案,介紹方案特點,評價優劣,在比較鑒別中認識國魏救趙戰例的典型意義,認識軍事謀略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參照附圖)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 )

A.齊桓公

B.晉文公

C.楚莊王

D.秦穆公 2.晉楚爭霸時,楚國勢力最北達到( )

A.長江流域

B.渭水流域

C.淮河流域

D.黃河流域 3.下列典故與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有關的是( )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臥薪嘗膽

D.紙上談兵 4.戰國初年,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國家是( )

A.齊

B.晉

C.楚

D.燕

5.按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下列史實,正確的是

①管仲改革 ②城濮之戰③勾踐滅吳④葵丘會盟(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6.下列歷史事件或典故與成語“朝秦暮楚”有關的是( )

A.圍魏救趙

B.紙上談兵

C.臥薪嘗膽

D.“合縱”“連橫” 7.戰國時期,都城分別在今湖北荊州和北京的是

①齊②楚③韓④燕⑤趙(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8.下列哪一戰役后,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

A.城濮大戰

B.桂陵之戰

C.馬陵之戰

D.長平之戰

二、材料分析題

9.“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論語》

閱讀材料回答:

①上述內容反映了什么時期的歷史事實?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結果?

三、問答題

10.春秋時期,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提高我們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這個時代的最主要的特征。這一次變法運動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是這一次社會變革的歷史條件。變法運動的興起,是新興地主階級為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進行的大改革。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歷史特征。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理解這一歷史轉變是較困難的。課本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這樣的交待,使學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因此,這是本課的難點。 學法指導: 1.注意前后聯系。學習本課時,應把“春秋戰國的紛爭”和“大變革的時代”兩課的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注意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過程中從量到質的變化。

2.從現象入手,抓住本質。各國變法的內容是具體的歷史事實,是現象,但是只看到了現象還不能抓住本質。只有通過每一個具體措施或現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質。例如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時,就必須思考:商鞅變法采取怎樣的措施?它有利于哪個階級?對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或軍隊的戰斗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增強整個國家的實力會產生怎樣的作用?要指導學生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以便抓住商鞅變法的本質。 3.綜合歸納。在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之后,我們把“商鞅變法”“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綜合起來分析,才能深化對變法的歷史背景、戰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評價。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在課堂活動和討論時,要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與同學們一起討論。真理愈辯愈明。通過討論,就會知道什么看法是對的,什么看法不對,從中學到很多的東西。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是(

)

A.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

B.牛耕的推廣

C.肥料的使用和適時耕種

D.大興水利工程

2.我國古代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處在戰國時期的(

)

A.齊國

B.楚國

C.趙國

D.秦國 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

A.黃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遼河流域 4.戰國時期,推動各國國君變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生產力的發展

B.稱雄天下的欲望

C.緩和階級矛盾

D.壯大新興地主階級力量 5.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農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發展農業生產

B.限制商業活動

C.增強秦國實力

D.廢除舊貴族特權

二、材料分析題

6.“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閱讀材料回答:

① 上述內容出自戰國時期什么人之口?

②他在哪國實現了這一理論?有何歷史影響?

三、問答題:

7.簡述商鞅變法的內容。

第8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重點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了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法、醫學和音樂的成就。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做課后“活動與探究”練習,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通過學習,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我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我們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這三點在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且影響至今。學生應重點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是本課教學難點。 學法指導: 1.注意梳理知識。本課內容瑣碎,在課后根據三個子目按類別列表格歸納學習內容,也可打亂書上結構,按朝代時期總結這一階段的文化成果。通過按類和順時兩次梳理加工知識,提高駕馭知識的能力。

2.試作探索和研究的嘗試。學習本課后,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進一步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成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等等??傊?,通過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們的綜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類別 時間 主要成就 歷史地位或影響

天文 夏朝 記錄了我國最早的一次日食 古書記錄的我國最早的一次日食 歷法 商朝 歷法逐漸完備,一年分12月 是歷法上最大的成就 戰國時期 定出一年的24個節氣 是歷法上最大的成就

醫學 春秋戰國 扁鵲采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法 一直為中醫沿用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套) 【字體:小 中 大】

作者: 文章來源 點擊數:16617 更新時間: 2007-12-03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下列哪個時期開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2.竹書和帛書出現于( )

A.商朝

B.商周時期

C.西周晚期 D.戰國時期 3.我國歷史上最早記錄的日食發生在( )

A.夏朝

B.西周

C.春秋時期

D.戰國時期

4.我國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較完備的歷法,將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一個月,這個歷史時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5.下列哪一項史實不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 )

A.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年月日記錄的日食

B.定出一年中的24個節氣

C.觀測到一顆彗星掃過北斗,留下了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D.名醫扁鵲采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

6.下列幾項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甲骨文已相當成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C.竹帛書出現于春秋

D.大篆出現于西周晚期 7.下列幾項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商周是我國青銅藝術的鼎盛時期

B.享譽中外的青銅藝術精品--四羊方尊是周朝人民的杰作

C.我國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制造的

D.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工藝不斷創新,出現“金銀錯”

二、材料分析題

10.“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閱讀材料回答:

①上述內容出自哪一作品?

②這一作品是誰創作的?

③我們應如何評價此人?

一、綜合題

1.請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的民俗,相傳是為了紀念誰?他為什么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懷念?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二) 學習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重點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通過將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歷史與本課思想史聯系起來,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鬃邮侵袊鴼v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對后世影響深遠。準確、詳細了解孔子,將有助于我們理解歷史上的許多問題。另外,由于孔子是一個爭論頗多的歷史人物,通過實事求是地了解孔子,也有助于我們進行正確的歷史觀教育。

各位思想家的主張是本課的難點。思想史本身就很難,加之這一時期思想繁雜,理論抽象,更增加了我們學習的難度。 學法指導

1.學會聯系。第一,學習本課文化史內容可與同一時期經濟、政治特點聯系;第二,注意不同時期同一學派觀點的前后承襲關系;第三,注意同一時期不同學派觀點的聯系;第四,可以將課外知識與本課涉及到的內容結合起來,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2.注意總結、歸納知識。本課共學習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軍事家,內容十分龐雜。但是有些人的活動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通過比較,歸納出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也可以利用表格進行分類總結。這樣將有助于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處理復雜學習內容的方法。

3.要加強理解,避免死記硬背。本課學習內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學,如果不理解,將變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蠟。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一覽表

流派 人物 歷史時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品及影響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的學說,愛人,為政以德;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言論收在《論語》中。

孟子 戰國時期 民貴群輕,仁政,保護資源 言論收在《孟子》中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道家學派創始人,著《道德經》 莊子 戰國時期 鄙視富貴利祿,痛恨不公平 著《莊子》 墨家 墨子 戰國初期 兼愛、非攻 法家 韓非 戰國末期 反仁政、倡法治、中央集權 著《韓非子》

兵家 孫武 春秋晚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著《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下列作品中,主要闡述道家學派思想的是( )

A《道德經》

B.《論語》

C.《韓非子》

D.《孫子兵法》 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觀點(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 3.提出“溫故而知新”主張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4.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學說后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

5.提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這一主張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6.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7.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 8.試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類的一項(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9.莊子代表的學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學說

D.孫武的著作是《孫子兵法》 11,在諸子百家中,主張“民貴君輕”的代表人物是( )

A.韓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12.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頻繁的爭霸戰爭

B.學術繁榮

C.社會大變革

D.新興地主階級產生 13.下面四項內容中,表明墨子觀點的一項是( )

A.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B.主張“兼愛”、“非攻”

C.歷史是進步的,后代總要勝過前代

D.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14.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其主張對當時封建統治最有用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15.戰國時期,在諸子百家中,既是儒家代表人物,又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莊子

D.荀子

16.春秋戰國時期,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權,主張改革,提倡法制的代表人物是( )

A.孫武

B.孫臏

C.孟子

D.韓非 17.春秋晚期,齊國杰出的軍事家是( )

A.孫武

B.孫臏

C.孟子

D.管仲

二、材料分析題

18.“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閱讀材料回答:

①上述內容是誰的名言?

②他在教育方面還有許多名言,試舉兩例。

③我們應怎樣評價他?

三、問答題

19.試簡述孔子在思想、文化及教育上的貢獻。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握秦朝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

歸納并試評“秦完成統一的原因”“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提高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等直觀教具,提高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對秦朝統一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的統一在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和進步作用。 重點和難點

貫穿本課的核心問題是“統一”: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國家;北筑長城、開發南疆,維護統一國家。因此,秦的統一及其作用是本課的重點。 秦統一前,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義上在中國歷史上完成了統一,開創了一個新局面。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雖然也出現過分裂割據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秦的措施幾乎囊括了我國不同統一時期所例行的諸多方面,學好本課對今后學習我國不同時期的歷史將有極好的啟迪。 焚書坑儒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對我們來說,難以理解,易主觀臆斷。

此外,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因我們見識與閱歷的因素,難以形成準確的空間概念。 學法指導

1.整體把握秦滅六國的原因,初步掌握把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的學習方法以及比較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閱讀教材“北筑長城和開發南疆”一目,并填寫地圖,使我們能夠把歷史材料和地圖聯系起來,進行想象,建立正確的歷史時間和空間觀念。

3.通過制作“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表,簡單學會列表歸納史實的方法,便于我們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

4.設計秦朝疆域示意圖,學會壓縮信息的記憶方法。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秦國在軍事實力上對六國形成優勢是( )

A.商鞅變法以后

B.戰國中期以后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長平之戰以后 2.建議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的是( )

A.李斯

B.蒙恬

C.趙括

D.淳于越 3.秦統一后規定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的貨幣是( )

A.刀形幣

B.蟻鼻錢

C.鏟形幣

D.圓形方孔錢 4.秦長城的起止點是( )

A.西起臨挑,東到遼東

B.西起遼東,東到臨洮

C.西起長平,東到臨挑

D.西起臨洮,東到長平 5.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樹立秦的形象

B.加強思想控制

C.限制人們的言論

D.禁止儒學傳播 6.秦始皇派誰北伐匈奴( )

A.蒙恬

B.李斯

C.淳于越

D.趙括

7.為解決運輸上的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開鑿的靈渠把哪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

①長江②黃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秦始皇在南海等地設郡,還移遷50萬人與當地什么族人雜居( )

A.匈奴

B.越族

C.回族

D.壯族

二、材料分析題

9.材料“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可收藏醫藥、占卜和種植等書,其余一律集中焚毀。他又把暗中誹謗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反映的內容在歷史上稱為什么?

②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危害性?

三、問答題

10.簡述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加強封建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比較戰爭性質。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秦朝的覆亡,課文完全緊扣此問題展開。

秦末農民戰爭是本課的重點,教材首先從導致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談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沉重的賦稅、嚴酷的刑法導致民怨載道。其次,介紹了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殺秦軍,占縣城,建政權,天下應,說明秦朝統治已失去了民心,推翻秦朝是人心所向。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朝的統治,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后,在秦末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是本課難點。同樣是劉邦、項羽,他們在秦朝滅亡前的活動屬于農民戰爭的范疇,而秦亡后的活動就屬于統治階級爭奪帝位的斗爭。對此問題會有一些疑惑,從戰爭的目的,劉邦、項羽身份的變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難點。

時間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滅六國,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澤鄉起義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 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年 楚漢戰爭開始

公元前202年 楚漢戰爭結束,漢朝建立 學法指導

1.閱讀課本插圖和史料,學會從圖片和史料中感知獲取歷史知識的方法。

2.農民戰爭是第一次學習的課題,要在學習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時間、地點、領導人、事件、影響或意義)和三步曲(原因、經過、結果),訓練系統、有序地掌握知識,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其次,要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從特點、歷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績等幾個方面入手,掌握歷史表象下的深層次內容。

3.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應從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進行較全面的分析。 4.要比較劉邦、項羽在秦亡前后所領導的戰爭的目的,從而認識楚漢戰爭與此前進行的農民戰爭的本質區別,初步懂得判斷戰爭性質的方法。 正確認識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九百多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去戍守邊境,在前往漁陽戍邊業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誤期,導致起義戰爭爆發。但這只是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從當時社會現狀來看,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間的殘酷統治,也包括秦二世時的黑暗統治,這種暴政的主要表現是:(1)秦始皇廣建宮殿陵墓;(2)繁重的賦稅、徭役(農民要將收獲的2/3上交國家)和兵役;(3)嚴酷的刑法(“族誅”和“連坐”);(4)秦二世的統治更加黑暗。陳勝、吳廣在前往漁陽的途中,遇雨誤期是偶然的,這只是戰爭爆發的表面因素,即使沒有陳勝、吳廣在漁陽遇雨誤期,秦末農民戰爭也會爆發,只是時間遲早問題。所以,秦末農民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秦朝的暴政對社會造成的最根本的影響是( )

A.階級矛盾尖銳

B.政局動蕩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生產力嚴重破壞 2.秦朝的嚴刑酷法有( )

①人祭②人殉③炮烙④族誅③連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秦末農民戰爭中,對推翻秦朝統治起決定作用的戰役是( )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城濮之戰

D.馬陵之戰 4.劉邦和項羽爭奪帝位的戰爭是( )

A.巨鹿之戰

B.長平之戰

C.楚漢之爭

D.城濮之戰 5.秦朝滅亡的時間是(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題

6.秦始皇時,有900多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邊境。他們走到蘄縣時,遇上大雨,道路被沖毀,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誤期都要處死。他們中的兩個小隊長,殺死了兩個押送軍官,領導大家舉行起義。

閱讀材料回答:

①此事發生在哪一年?具體地點在哪里?

②這次起義中提出了什么口號?

③兩位小隊長是誰?這一事件標志著什么?

三、問答題

7.秦末農民戰爭什么時候爆發?領導人物是誰?有何影響?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由于時間跨度大(約四百年),涉及史實多,但限于課時,在教材中,“兩漢”側重講的是西漢,“興衰”側重講的是“興”。

“漢武帝的大一統”是全課的重點子目。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這也是課文前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的客觀條件;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夠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本目的重點是寫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削弱封國勢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政權對抗,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漢武帝大一統的歷史意義,課文中未作任何理論性的評析。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本課的難點。首先,應理解實行該政策的原因:漢初,諸子百家各派學說仍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不適應漢武帝時政治上大一統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核心內容是把儒家學說抬高到“獨尊”的地位,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再次,漢武帝推崇的“儒術”,與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經過董仲舒的改造、發揮,吸收了法家、道家學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謂“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雜之”。最后,設太學,以“五經”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學教育,是實行“獨尊儒術” 的必然結果。 大一統 1.原因 { 客觀:景帝后期的經濟繁榮 主觀: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 政治:削弱諸侯國勢力,封國越分越小 } 加強中央集權 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太學

3.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學法指導

1.閱讀能力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功,閱讀能力的培養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本課通過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我們接觸幾段簡短易懂的古文史料,讀懂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加深對有關課文的理解。

2.在本課重點子目學完后,討論“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并用圖示小結,合乎邏輯地思考問題。通過討論和圖示小結,分析歷史問題要依據史實,“讓史實說話”,論從史出。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西漢建立的時間是(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202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206年 2.西漢第一個皇帝是(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武帝

D.漢景帝 3.漢初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

A.秦亡教訓

B.文治天下

C.經濟困難

D.人心思安 4.漢高祖恢復發展經濟的措施,不包括( )

A.讓士兵復員生產

B.發還逃亡者田宅

C.釋放奴婢為平民

D.定田租三十稅一 5.漢高祖時期的田租是( )

A.十稅一

B.十五稅一

C.三十稅一

D.收獲物的 2/3 6.連續12年全免田租的西漢皇帝是( )

A.漢高祖

B.漢武帝

C.漢文帝

D.漢景帝 7.下列哪一項不屬于文景之治的內容( )

A.定田租為三十稅一

B.平定七國之亂

C.讓士兵復員生產

D.主張以農為本

8.平定“七國之亂”,使漢朝統一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的統治者是(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武帝

D.漢景帝

二、材料分析題

9.(漢景帝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國務勸農桑。”

閱讀材料回答:

① 這段話反映了漢景帝的什么思想?

②漢景帝的哪些措施體現了這種思想?

③歷史上把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稱之為什么?

三、問答題

10.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包括水利興修與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進一步體會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兩漢盛世奠定基礎。 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我們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我們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使我們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手工業取得許多新的成就,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

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兩漢經濟發展的表現,課文緊扣此題從三個方面展開敘述。首先,農業的進步,包括黃河的治理,耕犁的進步,耬車的出現,小麥、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種植。第二,手工業的新成就,包括絲織業的發展和冶鐵技術的提高。第三,商業的繁榮,包括交通的發達,錢幣的鑄造以及長安、洛陽的繁榮。

“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是本課的重點子目。古代經濟的發展,主要是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兩漢農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興修水利、改進農耕技術、糧食作物的種植以及桑麻的種植等。兩漢手工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在講述這兩個重點子目時,不要僅局限于講述其具體表現,還應注意其內在聯系,如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進步提供了有利條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興盛。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講述經濟發展的內容,不能就事論事,忽略它與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關系,這樣就不容易講深講透。因此,在講解時,既要深入分析本課課文的內容,又要跳出本課,結合前后篇目,聯系到兩漢時期的政治、文化、民族關系等等,注意貫徹歷史的、辯證的觀點。 農業的進步: 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

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農具: 耕犁:安裝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耬車:播種工具

農作物: 南北分別以水稻、小麥為主

桑麻廣泛種植 學法指導

1.本課導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間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圖、插問及活動與探究部分是對正文的形象說明和補充,要有選擇地閱讀和思考,以加深對正文的理解和認識。如利用導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作用,以便對漢代水利興修有一較全面的認識。又如閱讀引自《后漢書》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們理解水排的發明給當時生產、生活帶來的好處。再如觀察《東漢市集畫像磚》一圖,有助于我們體會兩漢商業的繁榮景象。 2.本課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對于漢武帝,通過前一課學習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體現,為學完整個兩漢歷史后全面評價這一人物奠定基礎。對于王景、杜詩兩位人物,記住其功勞即可。

3.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是本課的重點,可列表歸納掌握。 類別 成就

農業 興修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生產工具 耕犁安裝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發明播種工具耬車 耕作技術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

農作物 南、北方分別以種植水稻、小麥為主,桑麻的廣泛種植 手工業 絲織 使用提花機,絲織品精美

冶鐵 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西漢時期實行的重要經濟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農抑商

C.發展工商業

D.重商主義 2.漢武帝和漢明帝的相同歷史功績是( )

A.反擊匈奴

B.治理黃河

C.提倡節儉

D.弘揚佛法 3.漢武帝時期發明的新的播種工具是( )

A.犁壁

B.耬車

C.水排

D.提花機 4.下面幾項重大發明,屬于東漢時的是( )

A.溫室栽培蔬菜

B.發明耬車

C.發明水排

D.在耕犁上安裝犁壁 5.西漢時期,不是手工業技術的新成就是( )

A.冶鐵用煤作燃料,用水排鼓風

B.發明使用耬車

C.紡織使用提花機

D.用植物纖維造紙

6.下列對兩漢時期歷史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漢高祖和漢明帝都曾大規模治理黃河

B. 西漢時,牛耕已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C.兩漢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幾乎家家種植桑樹

D. 東漢時期,都城洛陽的人口總數多達百萬以上

二、材料分析題

7.(公元三十年)詔曰:“令……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

閱讀材料回答:

①根據材料判斷這是哪一位皇帝下的詔書?

②該皇帝采取了怎樣的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三、問答題

8.簡述兩漢時期在農業上的新成就。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作的貢獻,匈奴與兩漢的關系,包括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為初步掌握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和正確認識我國古代民族關系奠定基礎。

通過思考與探究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歷史作用,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養我們比較和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受到后人的稱贊。 重點和難點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是本課重點。匈奴是我國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數民族,戰國時建立奴隸制政權?;钴S于秦漢時期的歷史舞臺。匈奴杰出的首領冒頓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統治進入鼎盛時期。匈奴的興起對我國北方草原的統一和經濟開發做出了貢獻。學習這段歷史,可使我們感性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境內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都對祖國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也為理解匈奴與兩漢的“和”與“戰”做了鋪墊。

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課又一重點。漢武帝時經濟的繁榮和國力強盛為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準備了條件。反擊匈奴的勝利使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農業文明的發展。

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系是本課的難點。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戰與和。匈奴南下掠奪,是掠奪戰爭。雖然沒有侵略與被侵略的性質,但是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因為它給漢匈人民帶來了災難。在和平時期,各族人民之間的雜居相處,友好往來,還有和親、邊境貿易等。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是歷史的主流。 學法指導

1. 本課引用的圖片、詩句、史書記載、文物等獲取信息,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2.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通過對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昭君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初步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要求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簡略的表述。 3. 過講述兩漢與匈奴的“和”“戰”,學會學生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掌握歷史知識。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匈奴歷史上稱首領為( )

A.可汗

B.單于

C.贊普

D.大王 2.匈奴在統一后經濟迅速發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業興旺

B.冶鑄業發展

C.制瓷業發達

D.逐漸有了農耕 3.秦漢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之所以具有正義性,是因為( )

A.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B.促進了民族融合

C.保護了中原的經濟文化

D.打擊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與西漢抗衡的歷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國

B.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C.蒙恬出擊匈奴

D.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5.下列是兩漢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其中屬于西漢時期的有( )

①衛青②霍去?、鄹]憲④竇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邊城晏閉,牛馬遍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關系( )

A.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B.漢朝宮女王昭君出塞

C.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D.東漢王朝派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二、材料分析題

7.西漢時,有一名將,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英勇善戰,屢建戰功,漢武帝獎勵他,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位名將死時僅20多歲,漢武帝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連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戰功。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將指的是誰?

②“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表達了這位名將的什么品質?

③他的英勇善戰對當時的邊防產生了什么影響?

三、問答題

8.簡述西漢與匈奴的關系。

① 漢初,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七天七夜才解圍。②自登之圍后,漢與匈奴"和親"。③漢武帝時,派衛青,霍去病政打匈奴,把匈奴趕到漠北,從此不再能與西漢抗衡。④漢元帝時,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執筆人

曹小丁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通過將中原地區治亂興衰與開發經營邊疆地區的背景結合起來認識,培養思考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通過對于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認識,全面的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間去認識和思考,培養跨學科的綜合思維的初步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我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通過張騫、班超這兩個歷史人物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我們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中原地區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不可分割的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這一主題集中地體現在張騫通西域這一重點問題上。張騫的出使西域,最初是以尋找盟友夾擊匈奴為目的。因為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同時伴隨著同年衛青、霍去病在軍事上對匈奴的決定性勝利,張騫在西域的活動明顯帶有與西域各國進行友好的政治經濟交往和聯系的目的(從出使的規模即可看出)。此后,漢朝和西域的聯系日趨密切,終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的政治管轄。

“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也是本課的重點子目。絲綢之路有海陸之分。陸上“絲綢之路”是張騫通西域后正式開通的。它從首都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西行,經武威至張掖至酒泉,然后到達敦煌。從敦煌西去,經玉門關、陽關往西的商路有兩條,一條走昆侖山北麓,越過蔥嶺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稱為南道;另一條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蔥嶺的北部,西向到達大宛、康居等國,稱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課的難點。絲綢之路的得名,是因為中國的絲綢最初由陸上道路運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為中國輸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貢獻卻是推動了東西文化交流,最顯著的例子便是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后來都是由這條絲綢之路傳入西亞再傳至歐洲。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東傳入中國的。因此可以說,絲綢之路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這兩個文明的相互滲透。目前,絲綢之路的研究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專門學問。 學法指導

1.本課用的地理知識較多,可以通過指圖說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標出陸上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地區,從空間上強化我們對絲綢之路的掌握。也可以把絲綢之路作出以下簡單圖示: 長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區-→西亞-→歐洲的大秦

2.本課基本知識點較多,圍繞與西域的關系,可以讓學生填寫作出以下表格,幫助梳理知識:

重要人物 時間 主要事跡 結果和意義 張騫

班超

3.通過對張騫、班超兩位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對絲綢之路作用的認識,充分調動思維,啟發和開闊視野,提高分析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匈奴歷史上稱首領為( )

A.可汗

B.單于

C.贊普

D.大王 2.匈奴在統一后經濟迅速發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業興旺

B.冶鑄業發展

C.制瓷業發達

D.逐漸有了農耕 3.秦漢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之所以具有正義性,是因為( )

A.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B.促進了民族融合

C.保護了中原的經濟文化

D.打擊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與西漢抗衡的歷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國

B.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C.蒙恬出擊匈奴

D.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5.下列是兩漢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其中屬于西漢時期的有( )

①衛青②霍去?、鄹]憲④竇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邊城晏閉,牛馬遍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關系( )

A.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B.漢朝宮女王昭君出塞

C.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D.東漢王朝派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7.張騫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發展同西域友好關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產情況 C.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D.開辟絲綢之路加強中外聯系 8.西域地區正式歸屬漢朝中央政權管轄始于( ) A.張騫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護府的設置

D.絲綢之路的開辟

9.今新疆地區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開始于( ) A.秦

B.西漢

C.東漢

D.新朝

二、材料分析題

10.西漢時,有一名將,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英勇善戰,屢建戰功,漢武帝獎勵他,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位名將死時僅20多歲,漢武帝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連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戰功。

閱讀材料回答:

① 材料中的名將指的是誰?

②“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表達了這位名將的什么品質?

為國忘私的高貴品質。

③他的英勇善戰對當時的邊防產生了什么影響? 匈奴從此再不能與西漢抗衡。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

(一)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比較系統地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九章算術》和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

通過觀察漢代造紙圖,了解造紙的工序,依據地動儀剖面圖,分析其原理,培養我們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學習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對科技史的學習,認識到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秦漢文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漢文化,所謂“昌盛”,即興旺、興盛的意思,可見秦漢文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本課主要介紹了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

本課的重點:(1)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使用紙之前,世界各地人們的書寫材料各不相同,不是價錢太貴,就是很不方便,不適合于大量使用。我國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不僅解決了上述種種困難,而且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2)地動儀。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東漢時候,地震更加頻繁,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痛苦。由于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科學地解釋,以為是神靈主宰,造成人們的恐懼。張衡卻不信鬼神,制造了地動儀。通過實際檢測,告訴了人們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對破除迷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地動儀還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能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它表現了我國古代科學家非凡的創造力。

本課的難點:張衡制造的地動儀,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我們沒有學過物理,對于利用物體慣性來拾取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是本課的難點。 學法指導

1.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內容,掌握秦漢時期文化昌盛的背景,懂得文化的繁榮同國家的統

一、經濟的發展、對外的開放有著密切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就事論事地看待歷史現象的毛病。

2.通過學習本課的內容,歸納概括出本課所涉及的秦漢時期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可以設計成不同形式的表格,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出一期歷史小報,在班級交流、展示。這既可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又可增強民族的自豪感。 類別 人物 著作或發明 時間 影響

造紙術 蔡倫 造紙術 105年 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 醫學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東漢 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華佗 麻沸散 東漢 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天文 張衡 地動儀 132年 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105年,總結勞動人民經驗,改進了造紙術的是( )

A.張仲景

B.華佗

C.黃帝

D.蔡倫 2.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基礎的醫療專著是( )

A.《齊民要術》

B.《傷寒雜病論》

C.《黃帝內經》

D.《神農本草經》 3.下列哪一項是華佗的醫學成就( )

A.望、聞、問、切四診法

B.《唐本草》

C.《傷寒雜病論》

D.麻沸散

4.東漢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是( )

①造紙術②地動儀③麻沸散④水排⑤指南針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二、材料分析題

5.老師把五禽戲傳授了他的弟子吳普,對他說:“人體應該經?;顒?,血脈才能流通,不會生病。你身體若有不適,就做做五禽戲,自然就會增加食欲,身體也就輕便了。”吳普照著老師的話去做,活到九十多歲,耳不聾,眼不花,牙齒完好。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老師指的是誰?

②材料中提到的五禽戲指的什么?

③此人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是什么?

三、問答題

6.概述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成就。

①西漢前期出現用于書寫和繪圖的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②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③東漢華佗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7.紙的發明,在當時產生了什么影響?

① 大大便利了人們的書寫。②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

(二)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簡要內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和磅礴氣勢。

通過對佛教和道教在我國得以傳播的原因及所產生的影響的分析,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社會意識理論分析歷史文化現象的初步能力,提高辯證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對秦兵馬俑的認知和感受,培養歷史審美感,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通過學習秦漢時期輝煌的文化成就,培養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操。通過了解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經歷和《史記》的卓越成就,培養我們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形成嚴謹求實的學風,注重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敘述的是秦漢文化中有關宗教、思想和史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重點是佛教、道教在我國的傳播情況和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學成就。難點是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和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教材重點介紹了佛教和道教在秦漢時期的發展情況。佛教的傳入是秦漢時期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帶來的結果,道教則來源于我國春秋戰國以來逐漸發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難,來生轉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統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張修身養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這兩大宗教得以傳播和發展。佛教和道教的興起與傳播,對我國古代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司馬遷撰寫《史記》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我國古代史學的發展有著悠久的傳統,到西漢時期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并為后世史學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司馬遷的《史記》是這一時期史學發展的代表。司馬遷修成《史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漢武帝時期西漢社會的繁榮與國力的強盛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司馬遷的史學家傳和個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記》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妒酚洝吩谥袊糯穼W研究和文學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為研究西漢之前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成為后世歷史研究的典范;同時,司馬遷的史學思想更成為歷代史學家修史所遵循的原則。此外,《史記》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也反映了西漢時期傳記文學的發展。魯迅因此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學法指導:

1.學習本課的內容,充分利用前幾課所學過的秦漢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有關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加深對教材中所介紹的文化現象的理解。

2.本課內容涉及比較多的學科,而且各子目涉及的知識相對獨立,可以通過表格整理各部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整體結構。如下表:

宗教 思想 史學 藝術 秦

西漢

東漢

3.閱讀教材中的小字補充內容,思考教材中所提出的問題,加深對教材正文內容的理解。如,閱讀教材中對王充及其著作《論衡》的介紹,思考王充思想產生的社會根源,從而深入理解宗教的興起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各種影響。

4.運用本課中所學習的有關知識,與日常生活和影視作品中所見到的文化現象進行對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進而培養我們的文化素養。 復習鞏固:

1.佛教傳入我國后,很快受到封建統治者的積極倡導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一些封建貴族信佛

B.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對封建國家統治有利

D.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2.道教之所以被統治階級尊奉,是因為它( )

A.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B.適應了統治者統治的需要 C.有利于文化事業的發展

D.主張修身養性,得道成仙 3.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作者是( )

A.司馬遷

B.班固

C.司馬光

D.孔子 4.下面對《史記》的敘述不確切的是( )

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B.《史記》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C.《史記》是一部杰出的史學名著

D.《史記》是一部文學名著 5.《史記》敘述了( )

A.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

B.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C.從戰國到西漢時期的歷史

D.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的歷史 6.秦漢時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

A.馬王堆漢墓畫

B.秦始皇兵馬俑

C.龍門石窟

D.敦煌莫高窟 7.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 )

A.龍門石窟

B.云岡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秦始皇陵兵馬俑 材料分析題:

8.秦始皇陵墓里有騎、步兵俑七千多件,陶馬六百余匹,戰車一萬多輛。武士俑有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態……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時期的雕塑藝術?

②這一時期雕塑藝術中的杰作是什么?

③該雕塑藝術品被譽為什么?

第18課 三國鼎立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過本課的學習,提高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本課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戰: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是割據北方的曹操和袁紹兩個軍閥之間為控制北方地區進行的重要戰役。袁紹的實力優于曹操,但曹操順應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勢力迅速壯大。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的地位。經濟上,采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發生的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官渡之戰以后,曹操陸續消滅一些軍事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此時,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是為了乘勝消滅江東的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劉備采納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這場戰役使曹、劉、孫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從三方面分析;第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第二,曹操的驕傲自滿情緒;第三,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曹操統一北方后,北方的社會經濟尚未得到恢復和發展;劉備還沒有自己鞏固的地盤,孫權的江東也剛剛在開發之中。無論統一的經濟基礎,還是能夠完成統一的力量對比條件,都尚未成熟。這是最根本的一點。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戰以后,曹操被迫退據北方,重新積蓄力量;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到兩湖大部分地區,后來又得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劉備和孫權也先后稱帝、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過渡階段。并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這就為日后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學法指導:

1.學習本節內容時,要注意將歷史的真實情況和自己以前從小說或電視劇中了解到的有關三國的故事進行比較,分辨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經過藝術加工了的。

2.透過現象看本質。本節課許多歷史現象,分析歷史現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質的東西。如:袁紹的一個謀士許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紹和曹操對人才的不同態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點。再聯系到曹操恢復北方經濟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勝人一籌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與次要。在分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勝敗原因時,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因素。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對諸多因素進行比較,看看是哪個因素決定著其他因素,找出這個決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戰爭勝敗的最主要原因。 兩幅“三國鼎立”圖: 復習鞏固:

1.東漢末年,黃河中下游一帶實力最強的封建軍閥是( )

A.袁紹和曹操

B.曹操和孫權

C.曹操和劉備

D.劉備和孫權 2.曹軍以少勝多,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的戰役是( )

A.巨鹿之戰

B.長平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3.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重要戰役是( )

A.巨鹿之戰

B.長平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4.官渡之戰中,曹操取勝的主要原因是( )

A.兵精糧足

B.戰術得當

C.政治優勢

D.取得民心 5.魏國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曹丕

C.劉備

D.孫權

二、材料分析題

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閱讀材料回答:

①此詩的作者是誰?②他的“壯心”是什么? 曹操。 完成統一大業。

③此人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什么?他為什么能有如此作為? 基本統一北方,因為有遠大理想,并能采取正確策略。

④我們今天應如何評價此人?

曹操是我國古代史上的政治家、軍事家。

第19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自三國末年至南朝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包括西晉的興亡、少數民族的內遷、東晉和十六國的簡單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戰、南朝的簡單概念。更重要的是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這一時期我國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狀況。

通過本課的學習,綜合認識頭緒紛繁和較長時段的歷史過程,把握其發展線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認識我國歷史上存在的主要經濟區域,并運用這種認識思考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淝水之戰史實的學習,感受不畏強暴,勇于抗擊強敵的精神,并進一步認識到各民族之間團結的重要性。通過關于江南開發史實的學習,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勞動人民對于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本課教學內容所含時段相對較長,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或歷史過程也相應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課教材內容的邏輯結構。本課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從3世紀中葉到6世紀后期三百多年歷史的簡要脈絡;一是各個時期內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過程。 簡要脈絡大約由三個時期構成:第一個時期是西晉興亡,講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馬氏代魏和西晉的皇族紛爭,連帶簡述了少數民族的內遷。第二個時期是東晉十六國的對峙,在簡略說明朝代的興替之外,對十六國政權僅僅涉及一度統一北方的前秦,而著重講述淝水之戰。第三個時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經濟的開發問題。

“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江南地區的開發”還是本課的難點。 關于“淝水之戰”的處理,應該突出趣味性,想象戰爭波瀾壯闊、瞬息萬變的場面,領會戰爭指揮者的斗智斗勇,還可以充分利用地圖建立關于戰役的空間概念。同時,還應領會東晉將士在強敵壓境、眾寡懸殊的形勢下,不畏強暴、奮勇抗爭的精神;探討前秦失敗的原因,認識到前秦軍內部的民族矛盾是導致其失敗的主要因素,進而懂得民族團結對于穩定政治的重大意義。

“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核心內容,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加以學習和掌握。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搞清楚江南開發的條件和原因、主要表現和重點區域、深遠影響等問題。江南開發問題之所以成為教學的難點,主要是因為這部分內容高度概括了這個時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和現象,而不是講述具體的歷史事件,趣味性不強,不太適應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梢越Y合課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記載的資料,將江南開發前后的社會經濟生活特點進行比較,加以闡釋,盡可能能有直觀的印象。 學法指導:

1.本課雖然頭緒較多,但是著重要掌握的問題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導學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這兩個問題。對于“淝水之戰”應著重認識前秦失敗的原因和對當時局勢的影響。對于“江南地區的開發”,主要是認識清楚江南開發的原因和條件、江南開發的成就以及江南開發的深遠影響。2.理清本課的基本線索是學好本課的關鍵??梢酝ㄟ^以下的圖示來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線索: 復習鞏固: 選擇題

1.以下組合選項中,屬以少勝多的戰役有

①馬陵之戰②官渡之戰③赤壁之戰

④淝水之戰(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個少數民族所建( )

A.氏族

B.鮮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復北方農業生產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C.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D.鞏固北魏對黃河流域的統治 4.北朝末年時完成了黃河流域統一的是( )

A.東魏

B.西魏

C.北齊

D.北周

5.3~6世紀,黃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現統一局面,其共同點是( )

A.都結束割據,實現了局部統一

B.都是由少數民族政權完成的

C.都是經濟發展推動的結果

D.都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二、材料分析題

6.“遷都洛陽……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說漢語,改穿漢服。”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時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這些改革有何積極意義?

③歷史上是怎樣評價這位統治者的?

三、問答題

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出現過哪幾次統一局面?

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我們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就是民族大融合,課文緊扣此問題展開:首先,簡要地說明了自十六國以來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這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其次,比較全面地講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強調孝文帝改革對推進北方民族大融合進程的積極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課的重點子目。孝文帝改革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和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處理這一重點問題時,除注意講清具體的改革措施,還應該將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遷都洛陽和孝文帝遷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機地聯系起來,看到孝文帝的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趨勢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

正確認識民族大融合的含義是一個難點問題。通常我們容易把民族融合與漢化簡單地等同起來,這是不正確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個民族(或其一部分)喪失本民族特點而成為另一個民族的現象。歷史上有兩種民族同化,一種是強制同化,另一種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幾個民族在共同的經濟基礎和思想基礎上互相影響,形成一個從來沒有的新民族,這在階級社會的歷史時期是不可能出現的,只有到共產主義在全世界取得勝利以后很長的時期內才有實現的可能。目前學術界在論述古代的民族關系時,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詞,一般指的是自然同化這一現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處理的。 做出北朝更替的簡單圖示: 北魏 東魏 西魏 北齊 北周

學法指導:

1.通過對與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概括提煉并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明確本課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識。在此列出本課的基本知識,供參考:黃河流域的統

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北魏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要求依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簡略的表述。

2.做好本課的“活動與探究”,思考推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到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內在聯系,對于教科書的邏輯結構建立起這樣的認識圖式: 各民族人民的長期接觸 民族融合的趨勢 北魏政府的改革 改革措施 遷都洛陽

3.除了理解和接受教科書上的知識以外,還應注意提出或思考對孝文帝改革歷史意義的認識和評價,進而認識民族融合對我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以下組合選項中,屬以少勝多的戰役有

①馬陵之戰②官渡之戰③赤壁之戰

④淝水之戰(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個少數民族所建( )

A.氏族

B.鮮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復北方農業生產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C.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D.鞏固北魏對黃河流域的統治 4.北朝末年時完成了黃河流域統一的是( )

A.東魏

B.西魏

C.北齊

D.北周

5.3~6世紀,黃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現統一局面,其共同點是( )

A.都結束割據,實現了局部統一

B.都是由少數民族政權完成的

C.都是經濟發展推動的結果

D.都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二、材料分析題

6.“遷都洛陽……要求鮮卑人采用漢姓,學說漢語,改穿漢服。”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時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這些改革有何積極意義?

③歷史上是怎樣評價這位統治者的?

三、問答題

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出現過哪幾次統一局面?

第21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一)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等。

通過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學習,培養我們的綜合歸納能力;從優秀歷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營養,提高自身素質和文化修養。

認識: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成就承上啟下,在我國科技史上放射異彩,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當代青年應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科技傳統,發揚創新精神,爭取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第21課、22課均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屬姐妹篇。其中本課重點介紹這一時期的科技成就,展現了本時期我國在數學、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祖沖之是十分博學和深邃的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均有過重要貢獻。其中推算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七位數字是他最主要的貢獻。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

圓周率及推算涉及復雜的數學概念和方法,是本課的難點。認識祖沖之利用并發展了劉徽的“割圓術”,經過高位數字的極艱苦、繁瑣的推算,終于取得光耀世界的先進成果。要充分利用發揮活動與探究1及“神奇的小棍”的作用。 學法指導:

1.回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大發展。引導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思考這一階段的時代特征與本課內容“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內在因果聯系,使歷史知識建立在科學系統之上。這一系統認識可概括為下述認識圖式: 北方民族大融合 南方經濟大發展 南北經濟發展 科技文化繁榮

2.本課課文中介紹的古代科學家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治學和做人的品質,應從中吸取寶貴精神財富,提高自身的素質。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的數學家是( )

A.劉歆

B.劉徽

C.何承天

D.祖沖之 2.《齊民要術》的內容不包括( )

A.農作物的選種、施肥方法

B.農、林、牧、副、漁的生產方法

C.抓緊農時適行耕作

D.景色如畫的塞外風光

二、材料分析題

3.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誤農時;還要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曾著書總結了我國古代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方法。

閱讀材料回答:

①上述材料中的內容反映了哪位科學家的成就?

②這位科學家生活在什么朝代?此材料節選自他的什么著作?

③這部著作有何重要價值?

三、問答題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哪些杰出的科學家?他們各有什么貢獻?

第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二)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藝術與思想成就:王羲之與《蘭亭序》;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通過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介紹,使學生認識:書法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字造型藝術,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使我國的書法升華為一種高級藝術形式,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對顧愷之繪畫藝術的介紹,了解他的人物畫創作的特點和主要代表作。

通過對“輝煌的石窟藝術”的介紹,認識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都是聞名世界的古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全套) 【字體:小 中 大】

作者: 文章來源 點擊數:16619 更新時間: 2007-12-03

代藝術寶庫,它們以令人驚嘆的浩大工程、無比雄偉的氣魄和優美動人的藝術形象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量。

通過學習本課,培養我們的藝術修養和文物鑒賞能力,批判地繼承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能力,樹立愛護文物古跡的意識。 重點和難點:

本課是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第二課,側重介紹魏晉南北朝的藝術。這個時期是我國藝術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發展轉化時期。

“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和“輝煌的石窟藝術”是本課的重點子目。其中王羲之的書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突出的藝術成就,世稱“唐詩、晉字、漢文章”。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是偉大的藝術寶庫。

“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又是本課的難點。由于缺乏書畫藝術修養,分不清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等。這給本課學習帶來難度。 學法指導:

1.事先預習,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分析,概括提煉本課的基礎知識。

2.手腦并用,“知動學習”。課前盡量搜集一份摹本王羲之字帖,結合課后“活動與探究”讓學生動手臨摹其中幾個字,加深對王羲之書法的認識和理解。

3.開展疑難問題的討論。提出疑難問題,學會通過討論方式,集思廣益,糾正偏見,加深認識。如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均屬北魏統治者為宣傳佛教、加強統治而開鑿,這些石窟還有現實意義嗎?我們應怎樣評價這種帶宗教色彩的石窟?通過討論,正確區分石窟的內容和藝術形式,形成正確認識。

4.新課學完后,設計制作魏晉南北朝文化成就簡表,以培養綜合歸納能力。 類別 代表人物 朝代 代表作品

藝術 書法 王羲之 東晉 《蘭亭序》

繪畫 顧愷之 東晉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雕刻 南北朝 云岡石窟 龍門石窟

復習鞏固:

一、選擇題

1.書法成為一種藝術始于( )

A.西漢末年

B.東漢末年

C.三國時期

D.西晉時期 2.下列關于云岡石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位于山西大同市

B.主要開鑿于北魏前期

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畫藝術為主 3.顧愷之生活在( )

A.西晉

B.東晉

C.南朝

D.北朝 4.下列關于石窟藝術表達不正確的是( )

A.體現了田園詩意境

B.包含外來藝術特色

C.不限于雕刻藝術

D.佛教盛行的結果

二、材料分析題

5.吸取前人精華,獨創一家,其字端秀清新,“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閱讀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人的藝術成就?

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稱?

③后人怎樣尊稱此人的?

一、問答題

人教版數學上冊教案范文第4篇

嶺》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17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5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抽出、欣賞、濃霧、獻出、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密密層層、嚴嚴實實、人參、又肥又厚、松鼠、飛舞、寶庫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小興安嶺美麗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事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課前,布置同學們搜集有關小興安嶺的資料。)請同學們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關資料。

2.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領略一下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板書課題:美麗的小興安嶺)

(二)初步感知課文

1.第一遍朗讀課文。要求:

(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2)給各自然段標明序號。

2.利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的方法理解有關詞語。

3.第二遍朗讀課文。讀前設問:

這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主要告訴了我們什么?

讀后明確:這篇課文共有6個自然段。主要講我國東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

4.把你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質疑

課文中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請同學提出來。

1.學生提出自學中不懂的問題,有些問題在學生的幫助下和老師的引導下,當堂完成。

2.教師抓住實質性的問題歸納:為什么說“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

(四)作業

根據歸納出的問題進行自學,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來寫的?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你又是怎樣理解的?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小興安嶺美麗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事物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天繼續學習第9課《美麗的小興安嶺》。上節課我們自學了課文的生字新詞,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知道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美麗、物產豐富。那么,為什么說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花園,又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呢?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讀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主要告訴了我們什么?你是從哪些詞看出來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2.集體交流。

明確:第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小興安嶺的樹木非常多,也非常美麗,然后抓住“數不清”“幾百里連成一片”“綠色的海洋”等詞語來理解,突出小興安嶺森林廣闊無垠,一片綠色,非常美麗的特點。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其他同學思考:①你覺得小興安嶺的春天怎么樣?②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的?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談談你的理解。

2.集體交流。

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并明確:小興安嶺的春天很美麗,作者抓住了樹木、積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來寫,學生抓住“抽出”“像一支艦隊”等詞語來理解,突出春天剛剛到來時,小興安嶺景色美麗,生機勃勃的特點。

設問:“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這句話里“抽出”還可以換成哪些詞,比較哪個詞用的準確,為什么?

明確:“抽出”還可以換成“長出”,“抽出”準確,“抽出”雖然也是長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條快速長出來的樣子寫出來了,形象生動,枝條一般是筆直的,長長的,像一把劍,把枝條“長出”說成“抽出”非常貼切。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4.小結讀書方法。

(1)先讀課文,感受到了小興安嶺的春天很美麗。

(2)抓住了作者所描寫的詞句進行理解。

(3)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小興安嶺春天的美麗。

(四)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自己思考并理解下列問題:

(1)小興安嶺夏天的景色怎樣?

(2)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的?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的?談談你的理解?

2.集體交流。

(1)小興安嶺的夏天很美麗,作者抓住樹木,晨霧,太陽,草地,野花這些景物來寫的。

(2)抓住“蔥蔥蘢蘢”“密密層層”“嚴嚴實實”“封”“擋”“遮”等重點詞語理解小興安嶺夏天樹木蔥蘢,枝葉茂密,抓住了“浸、穿”來理解晨霧、陽光、野花的美麗。

設問:“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帶點的詞還可以換成哪些詞?哪個詞用的準確?為什么?

明確:“密密層層”可換成“密密麻麻”,“封”可換成“蓋”。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五)學習第四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你覺得小興安嶺的秋天怎么樣?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的?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2.分小組討論學習。

3.集體交流,明確:

(1)小興安嶺的秋天很美麗,很富饒,作者抓住了樹木、落葉、山葡萄、木耳、人參等景物來寫。

(2)抓?。?ldquo;飛舞”“獻”等重點詞語來理解,突出了小興安嶺的秋天不但景色美麗,而且物產豐富。

設問:“落葉在林間飛舞。”,“飛舞”還可以換成哪個詞?比較用哪個詞更準確?

明確:“飛舞”還可換成“飄落”。用“飛舞”而不用“飄落”,表現了落葉隨秋風悠悠飄落的情景,使我們體會到秋天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用詞準確。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

(六)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1.按照上面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五自然段。

2.集體交流:

(1)小興安嶺的冬天美麗,富饒,作者抓住了樹木、積雪、西北風、紫貂、松鼠等來寫。

(2)學生們抓住“飛舞”“刮”“只好”“散步”等重點詞語來理解,使學生們體會到小興安嶺冬天的美麗和富饒。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第五自然段。

(七)學習第六自然段

1.齊讀第六自然段。

2.想一想為什么說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花園,又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呢?

明確:寶庫,是指物產豐富?;▓@,是指一年四季美麗。因為小興安嶺物產豐富,其中還有很多珍貴的動植物,而且一年四季景色美麗,所以說小興安嶺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也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

(八)總結

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優美,物產豐富,我們還掌握了學習方法,并能運用這種方法自己學習,非常成功。

(九)布置作業

人教版數學上冊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習,知道歌曲《清晨》是一首臺灣校園歌曲,簡單了解臺灣校園歌曲的由來,創作背景,滲透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二)能根據歌曲情緒的變化為歌曲分段,通過學習了解D.C.反復記號的作用以及“同頭換尾”的旋律特點。

(三)能用輕快甜美的聲音演唱歌曲,樂于表現歌曲。能通過舞蹈律動、打擊樂伴奏、豎笛吹奏等形式表現歌曲。

(四)欣賞樂曲《晨景》,能哼唱其主題旋律,知道樂曲結構、以及采用6/8拍。

(五)通過欣賞音樂作品,了解不同演奏樂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運用多種活動進行創編,對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教學重點:

(一)用輕快甜美的聲音演唱歌曲,樂于表現歌曲

(二)了解不同樂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教學難點:

(一)多種形式表現歌曲三段體結構

(二)熟悉并哼唱音樂作品的音樂主題,分辨不同樂器。 教學用具:

鋼琴、錄音機、打擊樂器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新課教學

(一)創設環境導入

1、播放班德瑞創作的樂曲《清晨》,請學生猜猜樂曲表現得是一天當中的什么時段?為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表現得是清晨,情緒優美„„)

2、看班德瑞《清晨》動畫,觀察樂曲中描繪了清晨中的什么事物?給人以什么感覺?(樹葉、花朵、露珠„„清新、美好、希望„„)

3、你生活中每天的清晨是什么樣的?(學生描述)

4、如果請你創作一首歌曲或樂曲表現你生活中的清晨,你認為是什么情緒的?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老師:好,老師期待著你們的創作成果。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清晨是美好一天的新起點,他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朝氣。音樂家們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來表現這一美好時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歌曲,名字就叫《清晨》。

(二)學唱歌曲

1、感受歌曲

(1)老師:首先我們來聽一遍歌曲,請你感受歌曲的情緒

(學生答:歌曲情緒歡快、優美)

(2)再聽歌曲,請同學們用拍手的動作表現活潑的情緒,用晃動身體表現優美的情緒。

(3)根據歌曲情緒的變化可以為歌曲分為幾個樂段呢?每段的情緒分別怎樣?

(三段:第一段活潑,第二段優美,第三段活潑)

(4)再聽歌曲,仔細聽辯歌詞內容 (學生說歌詞內容)

(5)簡介歌曲:這首歌曲是一首臺灣校園歌曲,臺灣校園歌曲的出現還有一個關于臺灣青年人熱愛祖國的故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學生觀看臺灣校園歌曲介紹片)

老師:臺灣校園歌曲的歌詞清新可愛,表現了當時臺灣青年人的生活和內心思想,旋律瑯瑯上口,下面我們就來演唱這首歌曲。

2、旋律

(1) 請同學們隨歌曲錄音輕聲的模唱歌曲,感受旋律、節奏

(2) 大膽的模唱歌曲,用錄音來指導自己學唱歌曲

(3) 再次跟唱歌曲,找出你認為值得大家注意的問題(包括不容易唱準的旋律、節奏,音樂知識等)(學生自由發言)

(4) 老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出現的問題給與幫助,指導學生唱準歌曲,引導學生觀察歌曲旋律的特點,找出相同或相似樂句,講解“同頭換尾”的概念和D.C.反復記號的作用,分析歌曲ABA三段體結構

(5) 學生學會歌曲,齊唱歌曲

(6) 聽老師演唱歌曲,(學生評價:聲音輕巧、優美,情緒有對比,有表情、動作„„)

(7) 指導學生用輕巧、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注意表情

(8) 學生模仿老師,演唱歌曲

三、小節、延伸

老師:這首歌曲還可以用什么形式來表現?

(學生討論:打擊樂器伴奏,豎笛吹奏,舞蹈律動„„)

那我們分為幾個組,分別在課下練習用以上幾種形式表現歌曲,下節課展示。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展示活動

(一)激情導入

老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歌曲《清晨》,經過討論大家決定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通過演唱、打擊樂伴奏、豎笛吹奏和舞蹈律動的形式表現歌曲,這節課我們就來展示各個小組的練習成果。各組演員準備好了嗎?好,歌曲《清晨》表演展示活動現在開始。

(二)表現過程

1、首先請演唱小組同學為大家表演,掌聲歡迎

(同學表演——觀眾掌聲——演員謝幕)

老師:他們表演的怎么樣?(學生評價:非常好,有動作,有表情„„)

感謝他們的表演,下面請打擊樂伴奏的同學為大家表演展示

2、打擊樂伴奏組表演

老師:誰來評價一下他們組表現的如何?

(學生:選擇的樂器和選用的節奏適合歌曲„„)

3、下面請豎笛演奏小組的同學表演展示

(豎笛演奏小組同學表演,學生評價)

4、個別學生西洋樂器演奏《清晨》

(1) 學生評價 (2) 老師簡單介紹音調知識:這兩件樂器的音調不同,小號是f調的,而黑管是降b的。兩種樂器如果要合奏,就必須轉調„„

5、最后請我們的小舞蹈家們為大家表演,在表演之前我有一個小小的說明,在課下我也參與到了這個小組的活動中,我們經過討論決定就用幾個動作表現歌曲,目的是表現歌曲三個樂段的情緒和節奏的對比。下面請同學們欣賞我們的表演。

6、全體學生模仿舞蹈

7、同學們剛才表演的都非常精彩,現在我有一個想法,如果把大家的表演合在一起,將是什么效果呢?我們來試一試好不好。我建議豎笛小組將表演進行調整,和打擊樂器的同學們配合表現歌曲情緒和節奏的變化。

三、小結

老師: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曲經過同學們的共同努力,共同表現顯得更豐富,更精彩了??赡苡械耐瑢W還想進行其他形式的表現活動,下節課我們再相互交流和學習。感謝同學們的精彩表演,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復習西洋樂器(大屏幕展示)

1、弦樂器:小提琴、大提琴

2、木管樂器:單簧管、雙簧管、長笛、大管

3、銅管樂器:圓號、長號、

4、簡單介紹管弦樂

二、欣賞教學

(一)

1、初聽《晨景》全曲

提問:想象一下音樂描寫的是怎樣的景色? (《晨景》描寫了大自然晨曦初上的美麗景色:照光煦照的黎明,太陽慢慢的升起。)

2、復聽《晨景》全曲(大屏幕出現音樂所描寫的景色) 提問:嘗試為樂曲分樂段(根據樂曲氣氛的變化)

(二)分段聽

聆聽第一樂段

1、提問:第一樂段中,演奏主旋的樂器是什么?(長笛 雙簧管)

2、提問:請學生仔細聽聽這兩種樂器長笛、雙簧管哪個先出現,長笛和雙簧管出現了幾次?

3、每一次調式上有什么變化?(連續向上方三度移調)為什么?(展現的是太陽緩緩升起的景象)。

4、出示主題旋律譜例,哼唱主題旋律。

聆聽第二樂段:

1、樂曲中又出現了什么樂器?(大提琴、小提琴)氣氛有了怎樣的變化,展開你的想象音樂描寫什么情景呢?(學生可以生動地根據音樂描繪)。 小提琴用分解和弦為之伴奏。

2、主題音樂在第二樂段中出現幾次?聽到后你可以隨之哼唱。

聆聽第三樂段:

1、樂曲中再現部分又出現了什么樂器?(大提琴、雙簧管、大管、單簧管)

2、尾聲時出現什么樂器(圓號、單簧管、長笛)

模仿的什么聲音呢?(獵人的號角聲,單簧管、長笛奏出鳥語聲) 展現了怎樣的景象呢?(太陽已經徐徐升起,新的一天開始了)

(三)再聽《晨景》全曲

提問:請同學們根據樂曲的意境,為樂曲取一個名字。

(四)介紹作者及作品

《晨景》是《培爾·金特第一和第二組曲》第一組曲的第一段。過去也有人譯成《清晨》或《朝晨》。它是《培爾·金特》這出詩劇第四幕里,培爾·金特流浪到非洲摩洛哥時的一段配樂。描寫了那里日出和清晨美麗的景色。因為格里格本人并沒有到過摩洛哥,對那里的音樂不熟悉,所以,創作出來的音調,仍然是北歐風情的。但是,格里格具有十分豐富的想象力。

他在給友人亨努姆的信里談到《晨景》這段音樂時這樣說:“這首曲子應當純然作為音樂來對待。一切在于如何演奏。這是表現早晨的心情和想象。在強音第一次奏出時,是描寫太陽正破云而出”。

三、創作與表現

聽中畫。

播放錄音管弦樂曲《朝景》,請學生畫出自己聽到和想象到的早晨情景。 聽中講。

可以根據自己的畫創編一個美麗動聽的故事。 聽中舞。

教師可啟發學生自做道具或用身體的各部位來表示晨景,并隨音樂舞動。如:表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早晨:柳樹、桃花、小鳥的叫聲、霧等。表示海邊的早晨有:海風聲、海水拍打礁石的聲音等。觀看日出的情景等。

第四課時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創設情境,以趣導入

老師:同學們,這節課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段音樂,請你們閉上眼睛來聽。聽完后告訴老師你們的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

學生:閉眼睛欣賞

老師:請看黑板,你們眼前出現的畫面與這四幅圖片中的哪一幅接近

學生:自由回答

老師:這段音樂其實是歌曲《晚風》的旋律。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晚風》這首二聲部合唱歌曲。

三、學習歌曲

1、教師范唱歌曲旋律,初步感受歌曲情緒

2、學習歌曲節奏,感受歌曲節奏美

(1)分別聆聽高低聲部旋律,找出節奏特點 (2)認知6/8拍的圖示、含義及強弱規律

3、學習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旋律美 (1)學生分聲部跟琴學歌曲旋律 (2)教師分聲部教唱

4、學習歌曲合唱,感受歌曲和聲美

(1)分樂句合唱,找出每一樂句的特點 (2)歌曲聲音處理

5、了解歌曲詞作者

四、拓展延伸

老師:現在我們來欣賞另外一首俄羅斯經典合唱歌曲《卡林卡》,由俄 羅斯著名合唱團亞歷山大諾夫合唱團演唱

(學生欣賞)

老師:同學們,他們唱得好不好聽?

學生:好聽

老師:他們之所以唱得好聽,是因為所有合唱演員的心都連在了一起,突出的是集體的聲音。最后讓我們再一次唱起《晚風》這首歌曲,讓我們彼此的心也連在一起。

(學生演唱)

第五課時

一、 初聽感受

師:請同學們靜聽一首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1、錄音初聽

2、出示古箏圖

問:古箏起源于我國的什么時期?箏名的來歷?古箏音色有什么特點?

二、細聽鑒賞

1、 初聽全曲

問:作品的情緒、情景、風格? 師:你能為樂曲起個名字嗎?

2、 作品介紹

作品形象地表現了古代江南水鄉,在夕陽西下,漁民劃著船紛紛歸航,一天辛苦魚滿倉,江面上歌聲四起,在月色、江水中飄蕩。這首樂曲是古箏家婁樹華先生在 三十年代改編的。婁樹華先 生根據樂曲的意境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閣序》里:“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佳句作為樂曲的標題。

3、再聽全曲

問:樂曲可以分為幾個段落?

4、分段欣賞

問:第一部分樂曲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是什么?

5、出示課件圖

6、出示第一部分主題旋律

問:描繪了什么樣的情景?

師:這一部分描繪了夕陽在漸漸西沉,船帆在緩緩移動,漁民在輕輕歌唱,真是一幅迷離而動人的風情畫。

7、聽第二部分旋律

問:第二部分音樂在你們眼前展示了什么樣的情境?

9、出示第二部分主題旋律

10、再聽第二部分旋律

問:旋律、節奏、速度、力度有什么變化?在你們眼前展示了什么樣的情景? *:花音,古箏演奏一種指法記號。

11、出示第三部分主題旋律

12、聽賞第三部分

問:你們好像看到了什么場面?

師:一連串的音,通過一次比一次加快速度的反復,描繪了一幅熱鬧歡騰的景象。

問:你們似乎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一部分主要描繪了什么?

問:這熱鬧的景象表達了漁民什么心情?

師:同學們說的這些,構成了湖面上一部快樂的交響曲。這也是這首《漁舟唱晚》

樂曲的高潮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旋律、情緒、節奏、速度、力度進行比較。

13、再聽第三部分

問:你們聽!此刻湖面上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14、出示課件圖

問:尾聲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又是什么呢?

15、師小結:第一部分與尾聲主要寫景,二部分豐收的 喜悅之情,與第一部分和尾 聲情景交融,構成了一幅漁舟唱晚的美麗畫面。

16、復聽全曲

三、拓展

師:漁舟唱晚是中國古代文藝最著名的主題之一,在詩、 畫、音樂中都有表現,此刻,我立刻想為這首優美的古箏曲配上一首詩、一幅畫。你們能不能在你們所了解的唐詩宋詞里想一首為之相配呢? .

第二課 農家樂

教 學 目 標:

1.由反映農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組成本課內容,這是人文性在音樂與社會關系上的體現。讓我們從音樂中體驗農業豐收帶來農家樂,從而促進社會的安定與發展。 2.了解民族管弦樂隊的組成常識。

3.選擇合適的音組填空,為旋律創作活動做鋪墊練習。

4、演唱歌曲時能注意各聲部之間的音響均衡和諧,明確合唱時既要獨立唱準自己的聲部,又要和各聲部融合統一,默契配合,體會人聲的豐富表現力與美感。

5、用愉悅的心情,輕巧活潑、明亮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教 學 內 容

1聆聽《豐收鑼鼓》、《快樂的農夫》

2表演《趕圩歸來啊哩哩》、《蘋果豐收》 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欣賞豐收鑼鼓。

教學難點:利用繩子扮樂器,并分聲部聽辨演奏。 一 師生問好。 二 課堂導入。

1 師:同學們看,老師帶來幾樣樂器,誰能試著說說這些樂器的名字叫什么?(老師拿來鑼和鼓) 2 生:踴躍舉手回答。

3 師:人們在喜慶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鑼打鼓來慶賀。中國的鑼鼓經世界聞名,非常有中國特色。 4 師:今天老師就帶來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豐收鑼鼓》請大家一起欣賞。

三 欣賞《豐收鑼鼓》。

1 師:在欣賞的同時,聽一聽樂曲分為幾部分,哪一部分表達了人們豐收的喜悅之情呢? 2 生:師生共同分析樂曲。

3 師:老師再問問大家,誰知道音樂中都出現了那些樂器? 4 生:學生認真回答。

5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些繩子,請同學們用繩子模仿各種各樣的民族樂器。在欣賞的過程中,同學們聽到哪些樂器,你就要演奏出來。老師來當指揮。來,我們分一下聲部,大家就可以成為樂隊演奏了。

6 再次欣賞《豐收鑼鼓》。 四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課前播放廣西歌手唐佩珠原唱的《趕圩歸來啊哩哩》。

提問:哪位同學知道這首歌曲的曲名?這位歌手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引出以下過渡語。 廣西是多民族的居住地,各民族能歌喜舞,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廣西各民族文化既有自身濃厚的地域文化特點,同時又與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一年一度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正是承傳豐厚的民族文化積淀演變而來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和學唱由廣西音樂人古笛、黃有異創作的《趕圩歸來啊哩哩》

二、授新課

1、簡介作品:廣西肥沃的民歌土壤滋養著音樂工作者不斷創作出新的優秀作品。80年代,古笛、黃有異聯合創作出具有濃郁的廣西特色,表現彝族姑娘趕圩歸來喜悅、歡快的心情的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很快唱紅了全國?!囤s圩歸來啊哩哩》為中國文化部舉辦聲樂比賽指定必唱曲目之一,編入全國音樂院校及各大、中、小學音樂教材,聯合國科教文衛組指定這首歌為亞太地區音樂教材。

圩是農村貿易集市地點,民間稱為“圩”或“集鎮”。趕圩,又名“趕鬧子”、“逢鬧子”,是農村的交易習俗。至今,廣西壯族還保留著很古雅的傳統風俗,盛裝趕圩。廣西各地依然保留著趕歌圩的民間傳統。每趕歌圩,成千上萬的人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場面蔚為壯觀。人們還用歌傳情、以歌擇偶。彝族的語言中“啊哩哩”是“OK”的意思,“啊哩哩”也是廣西百色隆林的方言,意思是“姑娘”,“啊哩哩”也是當地的民族音樂的一種曲調,這首歌因此取名“啊哩哩”,既有民族特色,也能讓大家記得住。

2、創作背景:

1979年冬天,壯族詞作家古笛等一行到隆林德峨鄉體驗生活。當時正值圩日,只見彝族姑娘們身著五彩繽紛的服飾,歡天喜地地選購自己喜歡的布料、小工藝品,然后結伴走回山寨。姑娘們一路上歡聲笑語、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古笛與歌舞團的幾位編導深受感染,決定以姑娘們趕圩歸來路上的情景作為切入點,編排一個彝族舞蹈,體現改革開放后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展示出黨的好政策給人們帶來的幸福生活。于是,古笛和黃有異寫出了《趕圩歸來啊哩哩》這個舞蹈的主題曲。

1985年全國舉辦首屆少數民族聲樂比賽,當時全國聲樂賽事少,各路歌手躍躍欲試。大學剛畢業的廣西歌手唐佩珠,很幸運地通過選拔進入復賽。根據唐佩珠的聲音特點,黃有異將舞蹈《趕圩歸來啊哩哩》的主題曲改編成獨唱歌曲。在這首歌曲中,采用彝族音調作為發展素材,襯詞“啊哩哩”更是運用巧妙,舞蹈性節奏強,表現出彝族姑娘趕圩歸來喜悅、歡快的心情。唐佩珠不負眾望,榮獲“銀雀獎”,成為廣西第一位獲得全國聲樂獎的壯族歌手。1987年12月,同樣是一曲《趕圩歸來啊哩哩》,使她力壓群芳,獲得了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聲樂比賽金獎。

3、詞作者簡介:

古笛:壯族,1932年出生,國家一級作家,歌舞劇《劉三姐》的執筆者之一,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的詞作者,并以這些優秀作品享譽國內外。

4、曲作者簡介:

黃有異:廣西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打擊樂專家、國家一級作曲。從事藝術創作已有55年,至今,他已發表作品5000多首(部),獲獎作品達227篇(次)。知名歌曲有《毛主席來到我廣西》、《青山里流出一條紅水河》、和《趕圩歸來啊哩哩》等。

5、學習歌曲:

(1)、欣賞北京哆來米少兒合唱團演唱的《趕圩歸來啊哩哩》。

(2)、教師彈奏主旋律,學生模唱主旋律二至三遍,要求邊聽、邊唱邊擊拍。

(3)、學生按音樂節奏有表情地朗讀歌詞,要求咬字吐字準確。 (4)、配唱歌詞,隨時糾錯。 (5)、教師彈琴,學生聽琴學唱其他聲部旋律,正確無誤后配唱歌詞。 (6)、學生分聲部練習,為合排、精排打好基礎。 (7)、合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逐步達到和諧統一。

(8)、再次欣賞北京哆來米少兒合唱團演唱的《趕圩歸來啊哩哩》。要求學生唱好自己聲部的同時,注意傾聽各聲部的聲音。要相互配合,保持聲部間的和諧與均衡。使歌聲在和諧中顯出豐富的層次,更加悅耳動聽,更有藝術感染力,表現力。 (9)、全體同學用愉悅的心情,輕巧活潑、明亮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

6、綜合表演:

針對歌曲舞蹈性節奏強的特點,請班上喜愛舞蹈的同學即興舞蹈,部分學生用小樂器伴奏,其余同學合唱《趕圩歸來啊哩哩》,使學生品嘗合作成功的喜悅,享受集體活動的樂趣。

第三課時

一、聆聽《快樂的農夫》

1.初聽全曲。

2.設問:這首鋼琴獨奏給你什么感受(快樂?雄壯?悲傷?)。 3.學唱主題4小節。

4.為這主題4小節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別按書上節奏用拍手與拍腿為主題曲調伴奏(教師彈主題)。 (2)一半學生唱主題,一半學生分二聲部用拍手與拍腿伴奏(交換一次)。 5.復聽全曲。 全班為鋼琴獨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學拍手(高聲部)、拍腿(低聲部),一部分同學用打擊樂器(皮革類——低聲部,木質類——高聲部)。

6.小結:簡介樂曲背景,也可作為農家一樂(雖然作品與農夫無關)。

二、表演《蘋果豐收》

1. 教師范唱,使學生感受作品的整體效果。

2. 學習第一樂段,四個樂句,每句2小節。把每個樂句分組,一個小組,規定時間2分鐘自學,然后四個樂句接唱,能接上的為勝者(慢速度)。

3. 教師重點指導不能接唱的小組,集體幫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應達到的速度。同樣是競賽,跟不上速度唱錯為敗者。從競賽中激發學習學譜的積極性。

歌譜與歌詞都可分兩部進行學習,學好第一部分(樂段)再學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樂段的學習:分高低聲部進行,把全班分為二部分,各承擔一個聲部。教師先分別示范兩個聲部的曲調;然后各聲部由組長帶領先自學,教師巡視,重點指導低聲部。(同樣先慢速度學唱)

5.合成時,由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句接二聲部合唱,因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個音“do”就是低聲部開始的音高,這樣幫助低聲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歡樂的情緒。 7.配上伴奏。

8.請幾個學生伴舞(朝鮮舞基本動作)。

9. 完整地表演朝鮮人民蘋果豐收時的歡樂情景。這首歌表現朝鮮人民獲得蘋果豐收時的歡樂情緒,因此,速度較快,尤其是第一樂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難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暢,才能表達這種感情。

第三課 足跡

教學目標

1.革命歌曲留下的歷史足跡,使我們不忘過去,這就是音樂的社會功能。讓我們在革命歌曲的音樂中,牢記革命傳統,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道理,這是進行以德育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圖書館尋找資料,在課內進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設計等活動,加深對革命“足跡”的認識,使課內外的封閉式與開放式教育相結合。 3.在唱歌實踐中,掌握裝飾音知識與唱法。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聽《紅星歌》,唱《雨花石》。

第二課時:聽《紅梅贊》、《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三課時:唱《我怎樣長大》,交流展示各自準備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聆聽《紅星歌》

1.課前先請個別學生準備《閃閃的紅星》故事。在欣賞前給全體學生講故事。 2.欣賞全歌。 設問:歌曲講述了什么內容?反映的是什么時期的斗爭。 3.再聽全歌。

設問:音樂分為幾個部分?哪部分的曲調是相同的?當再次出現相同的音樂時請舉手示意。 4.復聽全歌??梢噪S音樂哼唱歌曲。

設問:歌曲的體裁是進行曲,還是舞曲、搖籃曲?

5.小結:這是反映工農革命時期少年兒童積極參加革命斗爭的足跡。

二、表演《雨花石》

1.簡介書上插圖“南京雨花臺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這首歌的曲調節奏較復雜: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這首歌曲不宜讓學生識譜視唱,主要通過聆聽范唱,范唱曲調從聽覺中加強學生的模仿記憶,有了基本旋律的輪廓后,讓學生看譜唱曲。為了加強其記憶,可分為二部學習。第一部分為前四樂句,第二部分為后四樂句加尾聲。有困難的小節,必需是以樂句的單位進行指導。3.在曲調開始學唱時先不加裝飾音,當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簡單講解倚音的寫法與作用(寫法:左上角;作用:裝飾性)。 4.在曲調唱得很流暢的基礎上填上歌詞,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現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質。 5.在學生充分理解歌詞深刻含義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四句歌詞設計四個造型為歌曲做背景,并充滿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二課時

一、聆聽《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兩個故事,我們都請同學講,這個故事我請錄音機講,請你們聽仔細——播放本歌錄音。 2.設問:誰聽清楚了這個故事?能復述一遍嗎?

3.再聽一次:記著歌曲的情節。歌曲中的主角是誰?配角是誰?有幾個場景。 4.師生討論:歌曲的人物及場景。

5.在教師指導下布置場景、分配角色。注意:要發動學生設計與自薦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學扮群眾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錄音,根據歌曲的敘事過程學生演小品。 7.小結:這是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跡。

二、聆聽《紅梅贊》 教學基本要求

1.課前請個別學生準備歌劇《江姐》的劇情故事。在欣賞前給全體學生講這一故事。 2.欣賞全歌。

設問:歌名《紅梅贊》的含義是什么? 3.再聽歌曲:

設問:你從歌曲的情感與風格中領悟到什么? (提示:書上插圖是江姐的形象)

4.小結:這是反映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先輩留下的“足跡”。

第三課時

一、表演《我怎樣長大》

1.這首歌的歌詞看來很簡單,但卻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理解其深刻的含義。結合前面作品中表現的英雄足跡,對學生進行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2.這首歌的曲調是三拍子,學唱時要求學生用三拍子的指揮圖式邊唱邊劃拍進行。放慢速度分兩個樂段學習,一般不會有太大困難。

3.二聲部合唱有一定難度,教學時要慎重處理。如有困難,可適當降低難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為同度,可能會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時,注意歌詞的語氣,如疑問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暢性及二聲部的和諧。

5.在學生理解詞義的基礎上討論,說說自己應“怎樣長大”?

二、編創與活動

1.根據歌曲《紅星歌》、《紅梅贊》、《歌唱二小放牛郎》說說革命的歷史足跡。用線連一連。 2.展示各自準備的資料、CD、VCD、圖片、故事,比比誰的資料最生動。

第四課 可愛的家

教學目標:

1.本課五首中外反映“家”為題材的作品,其音樂的風格、題材、體裁,均各有特點,我們可以從中感受音樂的人文性,“家”的可愛,“家”的樂趣。

2.改編也是一種創作活動,我們從改編《牧場上的家》中獲得創作的經驗。 3.學習豎笛的長音吹奏練習,并進行二聲部吹奏實踐。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表演《外婆的澎湖灣》,聽《天黑黑》。 第二課時:聽《可愛的家》、《回家》,豎笛吹奏。 第三課時:唱《牧場上的家》;復習本單元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聆聽《天黑黑》

1. 這是一首以現實生活為內容的家庭里所發生的一個小故事——欣賞《天黑黑》。 2.你聽懂了嗎?如果還聽不清楚,再聽一遍。 3.你能說一下這個小故事嗎? 4.師生議論。

設問: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 說說你自己的看法?

(家庭里發生的瑣碎小事不必下結論,可以各說各的)

5.再復聽一遍,請按書本上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形容詞。(答案:詼諧) 6.小結:這樣家庭既詼諧又親切可愛。

一、表演《外婆的澎湖灣》

1.這首通俗歌曲較為流行,學生都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啟示下較容易學唱。

2.在曲調的學唱中,有些節奏通過聽唱,指導學生學唱,不必講解樂理的名稱如 等,能合著教師的鋼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懷想”帶有敘事性,所以在演唱時,把發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處理重點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較第一部分要有變化。 4.本歌教學的難點是伴奏。

打擊樂的加入是編創活動,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緒,要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想像,進行編創。

5.小結:這是家庭中隔代之間的溫馨之情。

第二課時

一、《可愛的家》

1.介紹歌曲《可愛的家》的創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2.范唱《可愛的家》,讓學生哼唱。讓學生熟悉內容和主旋律。 3.初聽樂曲。

設問:樂曲主題的主奏樂器的名稱你能聽出來嗎?

4.復聽樂曲。

設問:主題重復了幾遍?表達了怎樣的情緒?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5.小結:家庭是溫馨的、可愛的。

二、《回家》

1.初聽樂曲。

設問:這首樂曲是什么樂器演奏的? 在西洋樂器的分類中屬哪一類? 2.復聽樂曲。

設問:這首樂曲與上一首《可愛的家》在內容與情緒上有什么相同與不同?3.請你為這首曲調配上歌詞,歌詞的內容與“回家”的標題是一致的,試一試,唱一唱,奏一奏。 4.在樂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編的詞。 5.小結:家是可愛的。

第三課時

一、表演《牧場上的家》

1.這是美國兒童對自己在牧場上家的贊美。 2.教師范唱時要注意弱起拍的節奏及換號處。 3.學唱曲調。

(1)在看譜聽教師范唱曲調(或鋼琴單音彈奏曲調)中,找出曲調中的相同樂句。

(2)在教師指導下學唱第一樂句8小節,及第三樂句的8小節,要求學生劃3/4拍指揮圖式唱譜。

(3)學生自學第二樂句的8小節,劃拍把握好節奏的長短。注意弱拍節奏。

(4)在教師完整的彈奏曲調后,準確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強弱感,并隨著曲調起伏唱出力度的漸強、漸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對牧場家的愛。第三樂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強。

二、改編練習

1.非常熟練唱好前8小節曲調。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學生自由選擇兩種拍號進行改編,如:

4.改編展示:學生試唱自己的改編曲。教師要多加鼓勵學生的改編曲。 5.小結:改編也是一種創作,但由于不同的拍號,所以情緒也不盡相同。

第五課 故 鄉

教學目標:

1.本課與前課是同一主題的內容。因為“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我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并通過聆聽表演、畫畫、寫寫、講講等多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愛。 2.繼續唱好二聲部合唱。

3.了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

4.從實踐中初步接觸變奏的創作練習。

教學安排:三課時

 第一課時:聽《誰不說俺家鄉好》、《鄉間的小路》、《思鄉曲》,做變奏創作練習。  第二課時:唱《如今家鄉山連山》;畫、寫故鄉等綜合表演。  第三課時:唱《故鄉小路》,聽《鄉間的小路》,《念故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聆聽《誰不說俺家鄉好》

1.課前請幾位同學在網上或圖書館尋找關于影片《紅日》劇情的資料,在課上簡單向大家作介紹。

2.把歌曲或歌詞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聽歌曲。

4.師生議論歌曲內容:對家鄉的贊美,對解放區的贊美。 5.復聽歌曲。

師生可隨錄音輕輕哼唱,體驗人們對家鄉的愛。 6.演唱歌曲。

把錄音的人聲聲道取消,放音樂伴奏聲道,由教師或學生(鼓勵學生唱)看譜演唱。 7.小結:解放區的人民對家鄉的愛。

二、聆聽《鄉間的小路》

1.直接導入:初聽歌曲。

設問:這是什么地區的歌曲?(臺灣校園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內容?(青少年對故鄉的熱愛) 2.把歌曲(至少是歌詞)通過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邊看歌曲邊聽錄音,以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允許同學輕聲隨錄音哼唱。 4.師生議論歌曲給自己的感受。

5.小結: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是多么的瀟灑,讓人流連忘返。

三、聆聽《思鄉曲》

1.導入:由介紹《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作者馬思聰→《思鄉曲》創作背景。 2.學唱內蒙古民歌《城墻上跑馬》曲調,并要求能背唱(該曲調即教材本曲的主題)。 3.初聽樂曲。

設問:當你聽到內蒙古民歌《城墻上跑馬》曲調時,請舉手。 4.復聽樂曲。

設問:小提琴獨奏《思鄉曲》給你什么感受? 5.小結:樂曲表現了遠離故鄉的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四、活動與練習

1.三首反映故鄉的音樂作品在情緒上有什么不盡相同之處?

(《誰不說俺家鄉好》——贊美;《思鄉曲》——思(懷)念;《鄉間小路》——歡樂、樂觀。)

2.唱唱自己家鄉的歌(最好課前先請部分同學準備好,鼓勵學生即興唱歌)。

第二課時

一、表演《如今家鄉山連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達少兒對家鄉的贊美。所以演唱時要把這種歡樂的情緒、天真可愛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2.歌曲的學習可以用多種形式。

(1)第

一、二句的曲調學習,通過聽辨相同與不同小節進行識譜學唱。

(2)二聲部合唱4小節,可作為發聲訓練。頓音要唱得有彈性,表達一種開懷大笑的情緒。(3)最后二句的曲調采用聽唱與視唱相結合手段學唱。 (4)當曲調熟練后,先可用襯字“啦”唱(在合唱時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歡快的基礎上再唱歌詞,并唱好語氣的起伏。

(5)在對歌曲曲調唱得較有樂趣、熟練的基礎上,分組自編表演唱(教師到學生中去分層指導)。 (6)各組展示。

(7)小結:純樸、可愛、天真的故鄉情。

二、創作活動

1.拓展藝術的領域,以畫、詩歌、短文等綜合藝術的手段表現對故鄉的眷戀。

2.“畫”主要是寫意,所以要求簡潔,不必太復雜精細,意到即可。

3.短文有條件的可以進行采訪,一段情況下以收集為主,到圖書館、或家里有電腦的上網者,可將網上資料下載即可。

4.以上兩項活動重在過程、重在參與,教師要鼓勵、表揚積極參與者。

第六課 歡樂的少年

教學目標

1.本課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個主題——歡樂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樂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我們應以不同的風格與形式,去表現不同層面的少年活潑歡樂的情緒。

2.在前面幾課曲調填空、改變等練習的基礎上,進行曲調最后2小節的創作,感受曲調的結束感。

3.在歌唱實踐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學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聽《羅馬的松樹》;《雛鷹之歌》。 第二課時:唱《叮鈴鈴》;聽《可喜的一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表演《雛鷹之歌》

1.教師談話導入:20世紀90年代初團中央發動的《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少先隊教育活動,旨在把全國少年兒童培養成江總書記提出的“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紀的接班人。本歌就是在這樣背景下而創作的歌曲。 2.教師范唱、錄音范唱歌曲,多聽幾遍范唱,加深印象。 3.學唱這首歌曲。

分為二部分學習。

4.學唱曲調,暫不唱滑音記號,當曲調基本學會,并能流暢地按規定速度唱譜時,才把歌詞配上。

5.在唱歌詞時,適時按要求加上滑音記號,歌曲的風格更濃郁,順帶講下滑音記號、唱法。

6.該歌曲帶有新疆地區的特征,所以打擊樂器按“ ”節奏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風格性更強烈。

二、聆聽《羅馬的松樹》 1.設問導入:你們是否想了解歐洲南部的少年兒童們是怎樣玩耍的? 2.視聽《博爾蓋塞別墅的松樹》(不告訴曲名) 設問:你們能從音樂聲中想像這一群少年兒童在干什么?(學生們議論)

3.介紹作品名稱、創作背景。

這是作曲家創作的一套描繪羅馬風景人物的音樂組畫——《羅馬的松樹》第一段“博爾蓋塞別野的松樹”,描寫一群天真活潑的少年在羅馬的游覽勝地博爾蓋塞別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聽舞蹈的場面音樂——第一主題。 5.聆聽第二主題旋律。

設問:這是描寫什么?(“打仗”) 6.復聽全曲:完成聽音樂排序等要求。 7.小結:歐洲意大利少年兒童們歡樂的活動。

第二課時

一、聆聽《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識導入:

設問: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紀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誕生了什么國家?(蘇聯) 談話: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由蘇聯軍隊攻克柏林與英、美、法盟軍會師,取得決定的勝利。本歌就是前蘇聯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聽歌曲,并介紹歌曲的時代背景與內容。。 3.朗讀一遍歌詞,旨在進一步體驗歌曲內容。 4.再欣賞一遍歌曲。

5.師生議論從歌曲中獲得的感受。

6.完成課本上的練習:歌曲分幾部分?(兩部分)用圖形表現歌曲的不同部分。 7.小結:蘇聯少年兒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二、表演《叮鈴鈴》 1.以聆聽前奏導入:

設問:

這兩小節你能聽出是什么聲音?——鈴聲——哪里來的鈴聲。請聽—— 2.聆聽范唱。

歌曲表現了什么內容?二段歌詞,兩種鈴聲,你能說一說嗎?他們各表現了少年怎樣的心情與情景?

3.學習歌曲曲調。

(1)歌曲的前4小節是全曲的主題音調,學好這4小節至關重要??筛倌3右暢?,唱好這開始4小節。

(2)從第5小節到第12小節讓學生自學視唱歌譜。然后流暢地唱好齊唱部分曲調。

(3)二聲部10個小節,可分聲部讓學生自學。這兩個聲部節奏與旋律,學生基本能視譜唱出。 (4)這曲調要唱好的關鍵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風格。這里包括裝飾音、滑音、“#5”等技術上的處理。

4.學唱歌曲時,襯詞“啰”等要處理好,另外在頓音、漸強、漸弱處要唱出這一群少年活潑歡樂的性格。

5.在較熟練地唱好歌曲的基礎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為歌曲伴奏。 里拉琴這一記號所對應的樂曲,可以用口風琴、口琴,也可用豎笛等旋律樂器來演奏。

創作活動

完成曲調最后2小節的創作,唱一唱,奏一奏。

1.該創作活動旨在讓學生創作的最后2小節要有結束感。從音樂的技術上講就是調式感的問題,但與學生不講調式問題,僅僅是感性上要求有結束即可。

2.從曲調的發展來看譜例1應該是“do”結尾,譜例2應該是“la”結束。但必需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獲得,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

聽辨練習

1.先用鋼琴(或其他鍵盤樂器)分別彈奏這兩段曲調。要求聽辨這兩段曲調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2.跟著鋼琴模唱一遍,說出這兩段曲調相同與不同之處。(節奏相同,曲調也基本相似。不同之處是第二小節的“4”升高半音為“#4”)

3.用豎笛吹一吹,進一步鞏固“#4”與“4”的音高關系。

第七課 雨 花

教 學 目 標: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樂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現各種各樣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嘩嘩的大雨,乃至狂風暴雨„„它帶給人們無限遐想,我們則從音樂中感受到各種各樣的聯想與想像,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2.用自制樂器等創作自己的音樂作品——主題為“雨”。

3.進一步唱好二聲部合唱。

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唱《踩雨》;聽《踩雨》。 第二課時:聽《雨滴》;唱《雨中》。

第三課時:聽《暴風雨》;創作“雨”的命題音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聲——沙沙沙;赤著腳丫踩在雨中——叭叭叭。這聲音能構成美妙的音樂嗎?請聽歌曲《踩雨》。

2.聆聽范唱。

 誰能模唱開始的兩小節“沙里格沙”?說明他既非常認真地聽,又代表他的記憶力非常強! 3.我相信全體同學能自學唱出前面12小節曲調,注意輕聲唱,不要影響周圍同學。 4.聽鋼琴彈接下去的8小節。尤其是這8小節中的最后兩小節曲調,有些難度,有一個什么節奏? 5.把歌曲的20小節曲調連起來唱一唱。

6.最后8小節曲調很容易,但注意有兩小節稍有變化,要看仔細,唱準確。

7.要帶著歡樂、活潑的心情,表現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響為歌曲伴奏。

8.誰在夏天的雨中踩過雨?說說你當時的心情?

9.我們大家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作為一次藝術實踐活動,輕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結:“沙沙沙、叭叭叭”這是多么美妙的音樂呵!

一、聽《踩雨》

1.這首歌曲與本課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內容,(同一詞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構思、風格也不一。如果說前者是幾個人在玩踩雨的話,那么這首歌則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賞《踩雨》。

設問:歌曲表現出怎樣的情景?什么地方能產生回聲?

3.再次欣賞《踩雨》。

談話:聽了兩遍《踩雨》,也唱過了另一首《踩雨》,能說出他們的同工異曲之奧妙嗎? 4.選擇打擊樂器及自制樂器,邊欣賞歌曲邊輕輕為歌曲伴奏。 5.小結: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樂趣所在。

第二課時

一、聆聽《雨滴》

1.主題名稱導入:我們用歡快的歌聲,表現了雨花,鋼琴是怎樣描繪雨滴聲? 2.初聽樂曲的第一主題片斷。

你能聽出鋼琴彈奏的雨滴聲嗎? 3.誰愿意到鋼琴上來試試彈奏這雨滴聲! 4.欣賞樂曲第一樂段。 設問:這一樂段給你什么感受?

5.欣賞樂曲第二樂段。

設問:這中間樂段在情緒上與第一樂段對比起什么變化?

6.介紹肖邦創作背景及生平。(見樂曲分析)

7.聆聽全曲。如果班級中有學生能演奏此曲,請她(他)來演奏,效果更佳。 8.小結:雨滴帶給人們遐想„„。

二、表演《雨中》

1.這是一首帶有通俗音樂風格的校園歌曲。 2.看著歌譜聽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顏色把相同的節奏與相同的曲調涂上,這樣便于學唱。 4.再聽一遍范唱。要求各聲部的同學跟錄音的范唱哼唱自己聲部的曲調。 5.分聲部自學曲調。

(1)把全歌分為兩個部分:前16小節為第一樂段,其余是第二樂段,分樂段自學。學好第一樂段,鞏固第一樂段。再學第二樂段。

(2)跟伴奏音帶唱二聲部曲調。教師可參與第二聲部給予支撐。

6.因為歌曲是表現學生自己的生活,學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輕松活潑、風趣地表現歌曲,以表達校園的多彩生活。

第三課時

一、聆聽《暴風雨》

1.復習四年級(上)《羊腸小道》的第一部分。

設問:這段音樂你們聽到過嗎?它的名稱是——?內容是——? 師生回憶四年級(上)《回聲》中及聆聽過的《羊腸小道》。 2.出示教學標題——暴風雨。

這段欣賞曲是繼四年級聆聽的《大峽谷組曲》的第五樂章。 3.初聽第一部分。

從樂曲的旋律中聽到了你熟悉的主題嗎?

從本樂曲的標題名稱中,你認為這段音樂是描寫了怎樣的場景?(暴風雨前的寧靜)4.初聽第二部分。

從這段音樂的音響中,你想像是怎樣的場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 5.聆聽全曲(第五樂章)。

要求:邊聽邊用神態動作„„表現你對音樂發展過程的感受。

6.小結:這與《踩雨》、《雨中》就不一樣了,是暴雨了,但還是表現了雨的主題。音樂的表現變化無窮。

二、創作活動

1.根據本課內容學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單獨發揮自己的想像,創作音樂——命題創作。

2.構思:從命題出發構思內容框架。根據框架選用素材進行創作。

3.因為是命題的自由創作,所以各種形式不限。

如:用各種音響的先后交織出現,組成一幅《狂風暴雨》;再如:用數首表現“雨”的歌曲串聯起來,加上打擊樂器、串聯詞等。還可以小品形式、藝術造型、舞蹈等等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創作。 4.創作展示。

八課 冬 雪

教學目標:

1.冬雪給大地帶來嚴寒,雪景給我們帶來銀白世界的歡樂。這一自然現象給音樂文化提供資源。雖然祖國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觀其美景,但我們可以從歌曲、樂曲、京劇的音樂聲中去尋找體驗、去獲得樂趣。

2.初步學習模進方法創作旋律。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唱《堆雪人》;聽《乘雪橇》。

第二課時:唱《雪花帶來冬天的夢》;聽《踏雪尋梅》、《打虎上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表演《雪花帶來冬天的夢》

1.解題導入:“雪花”、“夢”有關系嗎?

這里的“夢”由誰在做?是小朋友?還是小動物?做什么“夢”?這就是本歌要告訴你的內容。

2.聆聽范唱。

聽完范唱,對歌名能理解了嗎?

雪花-夢-小動物-春風-夢醒。

3.再聽一遍范唱,在“告訴小××”的間奏處,請大家輕輕隨音樂拍手(XX)。 4.解決兩處難點:

“#2”的音高要靠近“3”,這樣“#2”就能唱準。 注意弱起的節奏,用劃拍法唱準。

5.自學歌曲的曲調。 6.歌曲表演時,注意兩個樂段的對比,第一樂段注重敘述性,平穩而口語化,尤其是四個“告訴”,要體現對小動物的保護的環保意識。

第二樂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現對小動物的親切和熱情。 7.討論:

設問:

(1)歌曲告訴了我們什么知識? (生物科普知識——冬眠) (2)還有哪些動物也冬眠? (知識的拓寬與延伸)

8.帶著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的意識,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9.小結:冬雪帶給我們的益處——生態平衡。

二、聆聽《踏雪尋梅》

1.這是我國近現代作曲家黃自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首歌曲。簡介黃自的生平。 2.欣賞《踏雪尋梅》。

邊聽邊看書上的歌詞,如能將歌譜也同時展示,效果會更好。

3.討論歌曲表現的內容。(歌曲抒發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尋梅、勤奮讀書、追求好時光的心情。) 4.再次聆聽。鼓勵學生看著歌譜,輕輕哼唱。

5.小結:這是20世紀30年代以描繪雪景為題材的歌曲。

三、聆聽《打虎上山》 1.初聽《打虎上山》。

介紹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劇情中的《打虎上山》唱段的背景。 2.聆聽引子音樂,體驗“莽莽林海、廣闊雪原”的壯麗景色。 3.復聽全唱段。學習楊子榮的英雄氣概。

4.小結:這是京劇描繪的雪景及英雄穿林??缪┰钊敕顺蚕麥绶送降暮狼閴阎?。表演

第二課時

一、表演《堆雪人》

1.對于沒有見過冬雪、沒有玩過堆雪人的孩子來說,只能從圖片、動畫片中去想像,但歌曲《堆雪人》給我們帶來了音樂的體驗與感受。 2.聆聽范唱,找出相同節奏的樂句。 3.學唱第一樂句的曲調(3小節)。

4.在掌握第一樂句曲調識譜的基礎上,自學第

二、第

三、第四樂句(每句3小節),并找出其中的規律。(每一句的第1小節除節奏相同外,旋律的行進方向也基本相同;每句的第2小節的第一拍都是弱起“ ”,每句的3小節都含有切分節奏)

5.完成歌曲的練習:線條圖形的連接。

6.如果第一樂段的四個樂句能流暢地唱好的話,第一樂段的低聲部兩個樂句也迎刃而解了。

7.歌曲的表演有兩個難點:

首先是要唱出輕松活潑的、歡快自豪的情緒,具體是唱好襯詞“啦啦啦”。其次是伴奏,要吹奏好伴奏譜,要花一定時間排練。當然合唱的和諧也不是很容易能唱好的。

8.在流暢地唱好的基礎上,可以啟發學生按詞意排練、構思表演唱,這樣一定可以更好地表演歌曲的情景。

二、創作活動

1.在找到歌曲第一樂段的四句曲調的規律的基礎上,教師歸納出這就是曲調創作上的一種模仿進行的發展手法。

2.按教材上的要求,做“模仿”的創作練習;素材是:

 模仿創作的第一個音是規定的,這樣很顯然其創作的曲調應該是:

三、聆聽《乘雪橇》

1.由祖國各地的冬季引入本課欣賞內容的標題——《乘雪橇》。 2.對全國的少年來說,直接有乘雪橇的感受的是不多的,但我們可以從音樂中去想像其中的情景與樂趣。

3.初聽全曲。

設問:這是什么地區(國家)的音樂風格?為什么?

(美國,爵士音樂風格足以證明。)

4.根據教材中的圖形譜及簡譜譜例,熟悉樂曲的主題音調(或唱或奏或哼)。

5.復聽全曲。

設問:這一主題音調全曲共出現幾次?每次出現有哪些變化,表達了怎樣的情緒與情景? 6.再次復聽,邊聽邊作圖形譜表示你對樂曲的過程的理解。

四、祖國各地的冬季

1.展開中國地圖的掛圖。

2.找出課本中的“黑龍江、海南、昆明、西藏”的地理位置。 3.同樣是冬季,為什么在中國土地上冬景不一樣?

4.讓學生談談在寒假中到過祖國的哪些地方,或從書本知識、影視媒體、網絡上獲得的各地冬季的風景。

上一篇:幼兒園小班體育教案下一篇: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