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理工論文范文

2023-05-12

理工論文范文第1篇

學院現設有中醫系、中藥系、針灸骨傷系、護理系、基礎教學部、社會科學部、國際學部、成人教育學院等7個教學系部及1個二級學院;中醫、動物藥、脊髓病、古籍文獻、藥用真菌等10個研究所;一座現代化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附屬醫院(吉林省中醫院)、13個??漆t院(門診部),在省內外設有20余所教學醫院(藥廠)。此外,還設有中國鄉村醫生函授學校和附屬衛生學校。

學院開設有中醫學、中藥學、針灸學、中醫骨傷科學、中藥制藥學、中西醫結合、中醫護理等6個本科專業及1個??茖I;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基礎、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等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是省屬院校中碩士學位授權較多的院校。

學院現有本、??茖W生1800人,碩士研究生1.50人,留學生140人。另有函授、自學考試、鄉村醫生及衛校學員4000余人。

學院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25.8萬冊,其中一批珍、善本典籍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學院醫史博物館和動物藥、礦物藥、中藥材、藥用植物4個標本室在教學與科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動物藥標本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居全國同類院校之首。學院有幾十個擁有現代化研究手段的實驗室;有設備先進的電教室、語音室和微機室;有一座集教學、科研與生產于一體的附屬藥廠。出版并發行《吉林中醫藥》、《長春中醫學院學報》和《吉林中醫教育》3種學術刊物。

長春中醫學院經過40年的建設與發展,在人才培養和學術發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既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搖籃,又是中醫藥科學研究的基地。

在學術隊伍上,學院擁有一批學術造詣深厚、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專家教授和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術骨干及學科帶頭人。學院有教授級專家105人;副教授級280人;講師級508人。教授中有8位吉林省命名的終身教授,其中,任繼學教授是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腦病學組技術總指導;鄧明魯教授是中國藥學會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天然藥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動物藥專業組組長:國洪臣教授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劉冠軍教授是中華全國針灸學會理事、國際針炙考評委員會委員;劉柏齡教授是全國中醫骨傷科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骨傷人才學會副理事長;王烈教授是中國中醫學會兒科分會副會長、全國兒科中西醫結合學會委員;王本祥教授是中國藥理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臨床新藥評價專家委員會委員等等。他們為學院教學、科研和醫療等方面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成果及課題上,學院遵循既突出中醫特色、又促進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原則,在臨床應用研究、新藥產品開發和教學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醫治療“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脊髓空洞證,婦女不孕癥、小兒哮喘、無菌性股骨頭壞死的研究:針灸治療脫發的研究;中藥動物藥資源與本草學的研究等均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有的還填補丁國內外空白。自1978年以來,共取得國家和省級科研成果100多項。學院研制開發的“鎮腦寧”、“頤和春”、“益髓沖劑”、“腎炎康”、“風濕靈仙液”等新藥不僅攻克了頑癥、在保證人民健康上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學院已被國家衛生部確定為國家中藥臨床藥理基地。1996年學院又完成了國家“八五”攻關項目(中醫藥治療出血性中風的臨床研究)等兩個課題的研究,附屬醫院順利地通過了國家中醫管理局對“全國中醫急癥醫療中心”的驗收,在中醫治療中風急癥上居于國內領先水平。近幾年,學院在教學研究上有了顯著的發展,共立省級以上教學研究課題14項,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7項。其中,《21世紀中醫藥課程體系重新構建的研究》被確立為省級重點課;《中藥動物學科建設》獲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在儀器設備上,學院有現代化的教學、科研、醫療儀器和實驗設備,其總值達3000萬元。學院自己投資375萬元建設的“新藥研究開發中心”,共設有臨床藥理、免疫植化、生化、實驗藥理、細胞、微生物、分子生物學以及符合CLK要求的實驗動物觀察室等8個實驗室;設有制備型高效液相色譜儀、高速冷凍離心機、真空冷凍干燥機等儀器,可進行國家一、二類新藥的研究開發。國家、國外友人和學院投資建設的“中藥系中心實驗室”,主要從事中藥動物藥的研究開發,是吉林省鹿產品藥物開發和深加工的主要研究基地。目前,學院已投資70余萬元正在籌建“基礎實驗室”,主要從事中醫藥的基礎研究。此外,學院還設有全身CT、彩色頸顱三維多普勒診斷儀等現代化診療設備。

學院是首批被國家教委批準招收自費留學生的院校之一,擁有5200平方米設施齊全的綜合性現代化培訓大樓和一批精通英、日、俄、朝語種的教學人員。自改革開放以來,學院的外事工作有了顯著的發展,先后與日本、美國、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丹麥、新西蘭、英國、德國、俄羅斯、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匈牙利、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朝鮮、澳門、臺灣等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友好往來及合作關系。1990年以來,學院共接待外國友人2500余人次,派遣出國留學、進修、訪問、工作人員200余人次。日本的京都大學、靜崗大學、蓮見腫瘤研究所,韓國的慶熙大學,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先后無償為我院培養了20多名專家、教授及年輕學者,有12名外國專家學者被我院聘為名譽教授。日本的女子體育大學,泰國的朱拉大學,韓國的世明大學、又石大學等4所大學與我校建立了姊妹校際關系并開展了人才培養與合作項目。

幾年來,學院先后主辦并召開了8次學術水平較高的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接待了30余次外國專家訪問團。目前,正在進行的對外醫療、科研、辦學等合作項目有13項,共培訓長短期來華留學生400名,留學生工作發展到7個國家及一個地區。

現在,全院師生員工正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信心百倍地向著把我院建設成為“高質量、有特色的中醫藥院校”而努力奮斗。

理工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國際化合作辦學 合作辦學的意義 合作辦學管理

當今世界上,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文化的交流不斷擴大,人類社會的國際化進程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上世界,面向未來。因此,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當今大勢所趨,也是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作為教育部和湖北省拔尖人才培養示范區,我院自2002年以來先后與澳大利亞蒙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London University)、美國韋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等國際知名高校采取2+2、3+2、4+1等多種國內-國外聯合培養的模式,實施雙語教學、全程導師制,采取多元化管理。圓滿完成本專業國內本科階段課程的學生,經審核達到國外大學入學要求后,學生自主選擇培養模式在合作協議的國外大學繼續學習,達到畢業要求授予雙方學位。

從2002年開始,我院與澳大利亞Monash大學簽訂了國際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協議,建立了長期、廣泛的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關系,共同探索2+2國際合作辦學培養模式,培養體系、教學內容、授課方式等許多方面相互接軌,每年雙方互派教師進行交流和授課,且每年召開中-澳三校(武漢理工大學、中南大學、Monash大學)先進工程技術學術交流會,共同探討交流中外合作辦學的培養模式,培養體系、教學內容、授課方式等許多方面相互接軌,每年雙方互派教師進行交流和授課,且每年召開中-澳三校(武漢理工大學、中南大學、Monash大學)先進工程技術學術交流會。截止到2013年11月止,我院已有60名學生赴Monash大學進入2+2聯合培養項目,其中2010級13人,2011級11人,大部分學生本科畢業后都選擇繼續讀研、讀博深造。本文試圖從國際化辦學模式進行階段性總結,以期對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提供重要經驗,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力、全面發展的國際專業人才。

1 開展國際合作辦學的意義

目前,亞洲很多國家都鼓勵國外高校到本國設立分校。歐共體國家也正在逐步實現高等教育一體化,實施互認學分等政策。我國高等教育開展國際合作辦學,是順應了國際高等教育總體結構和變化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趨勢,以更好的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對人才更加全面的要求。

國際合作辦學的核心是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標準應當是有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能力,如果說它對本土的傳統教育帶來了影響,那么也一定是積極的、有益的、發人深思的影響。早就有教育專家表示,中國并不缺大學,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攀升的今天也不缺大學生,缺的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的人才。高等學歷人才培養的趨同,是目前高等教育發展的明顯弊端。通過中外合作,使得我們可以反思自身在發展中遭遇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好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將在多元化、多層次人才選拔培養中發揮示范、探索作用。通過觀摩交流、學習借鑒以及直接引進國外大學的新教材,可以推動教學方式、管理模式等全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可以通過加強國際間教育交流、引進國外智力、借鑒國際成熟的教育管理經驗和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中外合作辦學的探索和經驗將引發“鯰魚效應”,它不僅能豐富本土學生的選擇,還可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鑒。那些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帶來的往往是理念的革新,例如淡化分數要求、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注重實踐能力、與職業市場接軌緊密等。讓境外教育資源與國內的高?;檠a充,有利于形成多層次、多結構的人才培養體系,也有利于國內教育界接受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從而推動高校教育競爭機制的完善,促使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專門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國際人才的培養。

2 國際合作辦學中教學管理的實施

2.1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在國際合作辦學教學工作中,為確保人才質量,必須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專業要求和業務目標。中外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要符合當代國際人才市場的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外語水平。修訂契合專業培養標準、明晰專業特色的學分制培養方案。學術型培養側重于構建與國際培養相對應的課程體系,在本科教學體系的建設中,與歐美一流大學互換學生、互認學分;工程型培養側重建立與國際工程師要求相對應的課程培養體系,構建行業發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

2.2 完善教學實施計劃

構建與國際接軌、前沿靈活的“厚基礎、重交叉、個性化、強創新”的人才培養計劃。教學實施計劃是確保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規格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是實施教學過程開展教學任務的根本依據。在引進、吸收并消化中外合作辦學教學實施計劃的同時,必須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取向,結合國家情況及生源特點完善教學實施計劃。借鑒國外大學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體系,密切結合我校學科特色優勢、卓越工程師培養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建立有利于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驗體系,構建功能集約、資源優化、開放充分、運作高效的理工結合、跨專業類的實驗教學平臺。以務實的精神將先進的國際科學知識以發展的眼光和動態的視角授予學生,落實教育發展戰略,擴展學生全球化視野。

2.3 精心選用教材

在選用教材時應根據學生特點國外原版教材或優秀的國內雙語教材。國外原版教材具有內容新穎、實用性強且具有較強的時代性等特點,教師和學生在共同學習過程中,能了解有關國際最新技術以及其未來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選擇教材還得根據教材內容、本專業學生特點,嚴格審查,注意中外教材的銜接度、難易程度等。

2.4 強化師資互換交流

以我院與澳大利亞Monash大學的2+2項目為例,本項目教學部分前兩年由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承擔,后兩年由Monash大學承擔,其中在前兩年中,每年澳方將派教師來漢主講1~2周左右專業課程,其余國內部分的課程則由中方教師采用雙語或全英語講授。為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和能力,我院近年長期選派中方教師赴澳進行學術交流訪問和培訓。

3 國際合作辦學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我院在國際合作辦學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學生管理已經步入正軌,比較規范。武漢理工大學及Monash大學雙方的聯系密切,對學生招生工作的前期宣傳、申請提交、成績審核、最終錄取以及成績反饋工作有條不紊,進展順利;今年還有一位學生順利7月份入學,表明管理環節比較高效。然而,在過年的合作辦學之中仍還存在以下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3.1 生源情況

目前高校學生的管理模式主要都是由輔導員統一管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薄弱,一旦出國留學,突然失去輔導員保姆式的指導,將會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此外,由于有意向參與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一般其家庭經濟條件優越,比較容易造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自我意識強,自律意識弱。

3.2 雙方互派老師情況

現階段國際聯合培養雙方學校一般來訪教師的授課時間為1~2周,每學年課程內容不盡相同;另一方面,我院派駐Monash大學的教師交流學習多傾向于科學研究,參與教學組織細節較少。

4 提升國際合作辦學管理的對策

(1)針對學生自主性不夠、自我意識強等現象,抓好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思想上解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問題??衫脠蟾嬷v座的形式邀請校友、專家、留學歸來學者做勵志報告;讓已經進入國際聯合培養項目的高年級同學傳授學習經驗,講述海外學習生活。

(2)每年分階段進行招生宣傳,可以通過宣傳片、網絡視頻、老師宣講等方式,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招生宣講,選擇不一樣的介紹主題更加具有針對性。

(3)在現有教學培養體系基礎上,制定國外大學來訪教師的教學計劃并安排配課教師,共同完成教學內容。國際合作雙方學院間共同制定中方派出教師在國外大學學習交流期間的學習計劃,主要涉及教學管理、授課方式、教學組織、互動式教學、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學習計劃。

5 結語

國際合作辦學是一種新型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趨勢。一方面,面臨著各種資源全球化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國內原有體質與西方教育模式存在大不同。在國際合作辦學體制下,必須多加強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國際合作辦學的資源優勢,為我國培養出真正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萬娟.山西省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1

[2] 王肅元.我國高等教育應向國際化方向發展[J].教育管理研究,1994(1):17-19.

[3] 張抗抗.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教學管理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4] 張學禮.21世紀:中國人才國際化[J].科技日報,1994.

理工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消防安全;措施

佛山市禪城區祖廟東華里片區位于佛山老城中部,該片區屬佛山老城區的核心保護區,是佛山文物古跡最密集,規模最大,傳統風貌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該區域內共有22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祖廟和東華里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簡氏別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隨著歲月的增長、社會的發展和城市逐步現代化,祖廟東華里片區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街區內相當一部分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年久失修,亟待進行拯救式保護;舊城區日益萎縮,公共設施和市政設施奇缺,居民生活質量受到極大影響。袒廟東華里片區內豐厚的歷史文物資源,若能有效整合、統一規劃,保護性恢復和優化古老建筑群,并將其融入佛山中心商業圈,不僅可使古老的祖廟東華里煥發新的風采,而且可以拓展、深化和提升佛山整體形象,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200"/年,佛山市禪城區啟動了祖廟東華里歷史文化街區綜合改造項目,改造祖廟東華里片區具有嶺南民居風格的珍貴歷史建筑,注入現代時尚元素,讓歷史與現代元素和諧地融合,使之成為佛山的城市中心和城市標志。然而,祖廟東華里片區改造的消防安全問題不容忽視,加強歷史文化街區的消防管理,確保消防安全,是擺在我們消防部門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就結合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特點提出相應的消防安全保護措施。

一、祖廟東華里歷史文化街區改連項目的特點

(一)歷史文化街區現狀。禪城區祖廟東華里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I地塊面積約56,058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約67,800平方米,第一期發展部份用地面積約25,748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約23,830平方米,現有樓房高度一般是一至兩層高,區內包括多幢保護文物單位建筑及保留歷史建筑,保留建筑面積約2,980平方米。片區當中包括了一所省級保護文物建筑的簡氏別墅,另有六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酒行會館,李眾勝堂祖鋪,龍塘詩社,祖廟大街店鋪,黃祥華如意油祖鋪及簡照南佛堂。一期內保護街巷主要包括了祖廟大街、文明里、臣總里、麒麟里等歷史街巷,這些歷史街巷的建筑與建筑之間只有2~4米寬。

(二)改造項目的歷史文化特殊性。祖廟東華里歷史文化街區以建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與文化保護單位三個層層相扣的保護體系去周詳考慮:從城市到街區,再到更小的文化保護單位的協調保護與建設發展,都有著一脈相傳的連結。因此,必須遵循三個原則:保護歷史真實載體;保護歷史環境:合理利用、永續利用。保護規劃應在有效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改善城市環境,適應現代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祖廟東華里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的消防安全問題

祖廟東華里歷史文化街區項目改造設計中,也遇到了與現行消防技術標準相沖突的的問題:

(一)防火間距問題;

(二)消防車道問題;

(三)消防設施配置問題;

(四)安全疏散問題:

綜合以上保護原則、內容、重點及存在的問題,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方向,盡量在消防設計及設備安裝上減低對原建筑物的破壞。筆者認為在改造歷史文化街區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消防安全保護措施:

三、消防安全保護措施

(一)防火間距設計考慮。改造完成后,街區內建筑分成四種建筑類型:

1、文物保護單位。為歷史價值高的建筑物,按政府規劃必需保護的建筑物。

2、保留歷史建筑。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偽建筑物,基本保留或經加固修建成原貌,只是將一層沿街部位的小門窗改為具有商業氣息的玻璃櫥窗。

3、新建仿古建筑。在獨特歷史街巷兩側的新建建筑,都保留了嶺南歷史建筑的獨特特征:清水磚墻、紅砂巖外墻面、坡屋頂小青瓦、鍋耳山墻、陶瓷或水泥窗花或欄桿、趟龍門、花崗巖門窗套、花崗巖勒腳、入口臺階以及街巷內的石板條等等都運用其中,延續了嶺南歷史建筑的特征風貌。

4、新舊結合風貌建筑。原有建筑部分墻體結構保留,加以改建或擴建,改建部分仍采用傳統建筑方法及模式進行,盡量保存或恢復其歷史風貌。

為保留區內多棟歷史建筑物及保存原有舊區小街窄巷的舊城風味,減低對保留建筑的破壞,針對這四種類型的建筑,我們在考慮建筑單體之間的防火間距時應該區別對待,采取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

1、文物保護單位及保留歷史建筑物多屬磚混結構,部分屬磚木結構,層數多在三層以下,新建仿古建筑亦保持相同的建筑高度,多屬鋼筋混凝土結構,高度與現在建筑物相近,限制在9至12米內。磚混及磚術結構舊建筑物之耐火等級為三級,新建獨立鋼筋混凝土建筑物之耐火等級為二級,因此,防火墻應考慮在新建仿古建筑一側設置,使文物保護單位及保留歷史建筑物得以保持原有特征。

2、在新舊建筑之間或舊建筑問的防火間距設計上,應盡最利用舊建筑的山墻、鑊耳墻等作為防火分隔。若舊建筑單體之間不存在設置防火墻的條件,應針對建筑的價值重要性來采用其他消防保護措施。如安裝固定防火門窗等。

3、要保護的歷史街巷如祖廟大街、文明里、臣總里、麒麟里等,兩側的建筑之間只有2~4米寬,樓層一般是一至兩層高。在改造中應考慮街巷兩側建筑的門窗洞口不正對開設,且建筑內燃燒構件的安裝盡量保持在6~8米的距離,形成有效的防火間距。

(二)消防設施配置設計

針對上述四種類型的建筑,在考慮消防設施配置問題上應采取以下方法:

1、文物保護單位??刹捎檬覂认浪?改置室外用),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及滅火器,在這里筆者認為采用細水霧滅火系統進行保護是不錯的選擇。細水霧滅火系統可避免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滅火后。產生大量水漬,易造成古建筑中文物的破壞等缺點。其滅火效能高,反應時間快,僅需噴淋系統的10%或更少的水量;它可局部應用,獨立的保護古建筑某一部分,又可作為全淹沒系統。保護整個空間;安裝時隱蔽性強,能很好的維護文物的整體景觀,符合文物建筑保護要求。

2、

保留歷史建筑??刹捎檬覂认浪?改置室外用),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細水霧滅火系統及滅火器。

3、新建仿古建筑??砂匆幏对O置室內消防火栓,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細水霧滅火系統及滅火器,提供全面保護。

4、新舊結合建筑。設置室內消防火栓,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細水霧滅火系統及滅火器。

5、街道消火栓系統。按照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原則,為保存原有保護區的歷史街巷風貌特色,原街道路面狹窄,不能拓寬情況下,消防車無法通行,為彌補這方面的不足,除市政街道上外,區內可讓消車通行的街道上亦增加提供街道消防栓協助撲救。

6、室內消防栓箱系統(改置室外使用)。文物保護單位及保留歷史建筑的一般室內消火栓箱改裝置于各建筑物首層室外的消防栓箱內,以減低對文化保護單位及保留歷史建筑的破壞,設置在外面同時方便了消防人員協助撲救,亦增加對外的撲救范圍。

(三)消防車道設置

1、在改造項目地塊周圍市政大街設置環形消防車道,以便于消防車抵近現場撲救。

2、在簡氏別墅廣場及中心廣場兩處連通部分有充足空間,亦可以讓消防車通過,抵達街區的中心,有助深入區內撲救。

3、可以采用小型消防車撲救火災,此類小型消防車體積小,乘員4人,車上攜帶水帶、水槍等基本的滅火器材,可以2米左右的狹窄街巷中穿行,對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撲救區內的火災是相當有效的。

(四)安全疏散設計。

1、建筑內應按規范要求設置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盡量通過此類指引,疏導大量的人員離開建筑,進入街巷,從而疏散至安全區域。

2、歷史風貌小街巷兩側于適當位置設置疏散指示標志,提供清晰的消防疏散出口方向指示,避免形成死胡同,當發生火警時引導街上游人可以盡快離開窄巷直接跑到主疏散通道,市政大街或主集散區等安全區域。

(五)消防管理

本著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以最大限度保護歷史建筑及減少損壞為主目的,歷史文化街區的管理與使用單位,要把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列為整個管理工作的一個霞要部分,其具體消防管理包括:貫徹執行例家發布的消防法律法規;制訂和落實各項防火安全管理制度;開展區內防火宣傳教育,定期教育訓練工作人員,普及消防知識:定期組織防火安全檢查,及時襤改隱患:制訂滅火應急預案,發生火災時及時組織有效的撲救;制訂人流管理措施及安全疏散路線,定期進行疏散演習;定期檢測消防設施,保持完好有效。

理工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 就業意向 大眾教育

一、導言

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是培養人才,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此,高等學校只能把能否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當作衡量教育質量高低的主要標準,這在相當程度上維系著高等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著新的形勢,也存在著許多矛盾。因此,研究大學畢業生就業意向與就業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調查研究對象及方法

基于上述目的,2006年9月,我們主要針對昆明理工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共發出問卷600份,其中收回570份,有效問卷560份,問卷回收率95%,有效率98.2%。樣本人群中,男性人數340名,占60.71%;女性人數220名,占39.29%;受調查者來自中東部大城市的占14.2%,西部大城市占22.7%,農村占33.4%,中東部城市的占14.1%,西部大城市占15.6%。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就業去向

1.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摒棄了“在經濟發達的城市會有更多的發展機遇”的觀念,而選擇到“有利于開創事業的地方”就業,詳情見表1。

這說明昆明理工大學面向全國招生,畢業生的地域界限已經被模糊了,他們的著眼點基本放在是否能開創自己事業。令人可喜的是還有17%的學生志存高遠,愿到西部工作。昆明理工大學的學生大多數比較冷靜客觀,善于捕捉機會,且看得較為長遠。

2.在問及是否把選擇自主創業作為就業的一種途徑時,有69%的同學做出肯定答案,其中男生占到了44.8%。這說明工科大學生有很高的創業熱情,他們已經把自主創業作為個體解決就業問題的一種方法。而男生的比例遠遠高于女生,這說明男生更渴望擁有屬于自己的一份事業。而一份穩定的職業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預期。

3.按國家現有統計口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打算有職場謀職、考研、考公務員、出國留學、自主創業和攜筆從戎6個方面。調查結果顯示,有63.6%的學生選擇到職場謀職,先就業、后擇業。選擇考研的學生有16.3%,這其中近80%的學生是為了將來更好就業,很少有為了真正做學問。有12.35%的同學希望通過參加公務員考試來解決就業,這無疑體現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他們向往“當國家干部、端鐵飯碗”。但是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由人才市場配制人才就業,高校畢業生本人對自身的就業期望值應隨畢業生人數的增加而不斷下調,他們應該立足于選擇能發揮自己作用,實現自我價值的崗位。

(二)就業單位類型

1.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學生希望進入單位的類型順序是: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37%),國家機關(20.4%),事業單位(13.71%),國有企業(12.3%),科研設計單位(8.6%),民營企業(4.27%),學校(2.69%),其他(1.6%)。希望到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的學生是希望到國有企業工作的學生的3倍還多,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更愿意到運行機制新、用人觀念新、有利于年輕人成長的企業就業,說明學生就業理性化的成分在增加。

公務員地位較高、收入較多、工作較穩定是吸引同學們到國家機關工作的重要原因。不過,想考公務員的趨之若鶩,2006年約400人中取一個,而且其中還有千千萬萬具有工作經歷的在職人員參考,競爭殘酷一點也不亞于高考。

還有13.71%的同學希望到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工作較穩定,像學校兩個帶薪假期也能為大家帶來很大的實惠。由于我校是工科學校非師范類,所以選擇到學校工作的同學很少,去廠礦企業就業的頗多。

2.現在從所有制方面來分析。一般而言,運行機制靈活,用人制度先進,有良好的成長前景,有利于員工發展的企業才算是好的企業,而不是靠所有制來判斷。但在調查中還是有65.4%的學生選擇去國有企業工作,這說明畢業生還殘留著計劃經濟時代的就業觀念。當然,這與我們整個社會的就業慣性和社會就業保障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有關系,同時也說明畢業生就業意識存在幼稚的成分:國有的、公有制的才是體面的工作。

(三)畢業生對就業的期望

1.工作的方向和自己所學專業是否對口,是很多學生關注的問題。調查顯示, 只有3.1%的同學認為要學以致用,專業對口與就業有直接關系,而37.5%的認為可以接受,52.4%的認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斷充電解決,后兩者就顯得比較理性。在目前來看,由于大學(尤其是本科)課程設置和教師素質等原因,畢業生的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需求往往對接不上;而且,大學四年也不可能完美地做到系統地、完善地、詳細地掌握某個學科知識;再加上用人單位更強調個人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所以大學畢業后專業不對口是普遍的,能否融入社會,主要看你的悟性和綜合素質。

2.在問及就業的期望值時,65.1%的同學選擇了“合理”。這說明畢業生對目前的就業形勢認識很清楚,一方面隨著政府機構改革和國家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減少了直接從高校接收畢業生的數量;另一方面各企業進行機制轉軌, 普遍實行對人事和機構總量控制,使之需求高校畢業生人數相對減少。同時,高校畢業生(除師范等少數專業外)全面實行“雙向選擇”,而人事制度還存在計劃性一面,造成不銜接,錄用大學畢業生存在困難。3.學生們普遍認為,苦讀寒窗,終熬出頭,現在該是謀回報的時候了。我校這批學生對薪水的理想預期與實際情況是一致的。詳見表2:

云南省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據調查統計,現在本科大學生的一般月薪平均水平在1000-1500之間,畢業生在就業薪金方面更加實際,同時也反應出薪金也不再是學生最為看重的因素,他們能理性的對待薪金而不盲目的受各種信息的誤導。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學生們應該認識到大學生是普通勞動者,如果用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去要求精英教育的回報,勢必產生心理失衡。

(四)自我素質與就業準備

1.在問卷調查中,同學們認為面臨畢業和擇業時自己的專業技能:一般的占56.75%,強的占15.4%,很好的占14.3%,較弱的占8.04%,很弱的占5.55% 。

目前,在校園里經常能看見各種各樣的考證輔導班傳單,不難看出大學生希望在大學期間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將來求職就業作好充分的準備。經過我們的調查,61.6%的同學認為考證可以為求職成功增添砝碼,19.8%的認為沒什么幫助,選擇其它的占了18.6%。

雖然考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同學的綜合實力,但當今社會最需要的、最看重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恰恰是當代大學生普遍缺失的。專業技能的強弱與否和擁有多少資格證明并不是用人單位對本科大學生最為強調的,他們看重的是一個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同學們感到專業技能一般,反映了他們對大學四年“什么都學了,什么都沒學到”的焦慮和無奈,心理有一種失落感。

2.在畢業生擇業時,有眾多的因素影響他們的選擇。詳見表3:

從表3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畢業生在擇業時最看重的是個人發展空間,比例達到36.42%。這表明畢業生的擇業觀念已經趨向成熟,能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選擇。當然,畢業生仍然看重實惠,薪酬高低、符合自己的興趣、單位性質、和工作舒適也是他們著重考慮的因素。

3.熟知就業的基本程序,可以提高就業的成功率。調查顯示只有28.6%的學生對基本的就業程序了解,有25.36%的畢業生不了解基本的就業程序,剩余23.4%的學生對就業程序只是了解一些。這顯示我校畢業生就業準備得不充分。這樣就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定位不準確,影響了擇業觀,進而影響到學校整體就業率。

四、措施與對策

(一)加強學校就業對策的研究

1.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發布權威信息、采集全國就業數據,發布未來就業環境,分析各專業就業環境、需求形勢,實現資源共享。

2.加強學校就業服務中心功能,既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的主要數據庫,又肩負著為他們排憂解難、對癥下藥的心理輔導的任務。

3.對畢業生的輔導除了擇業外,也要包括個性分析、職業生涯設計等更多內涵。

4.就業服務中心常年與用人單位聯絡,經常根據媒體報道登門拜訪企業,建立聯系。

5.大學生在學會分析個人性格的基礎上,培養愛好、啟發興趣,研究社會就業形勢、政策、行業發展走勢等現實情況,使自己的職業與個人興趣盡可能糾合在一起,為就業成功奠定堅實基礎。

(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1.調整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首先,各高校在大幅度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應該考慮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此作為學校創辦學科、設置專業的依據。其次,國家在制定有關的政策時,應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扶持力度,由國家幫助適度創辦新的滿足當地急需專業的高等學校。對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國家則應側重在政策上給予其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

2.提高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據調查,許多用人單位在挑選人才時,首先看重畢業生是否有吃苦耐勞和獻身敬業的精神;其次看畢業生知識技能是否扎實,適應性是否強,可塑性是否很大;再次,外語和計算機成為必備的附加技能;第四,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許多單位在錄用畢業生時將其是否為共產黨員、學生干部、三好學生等作為優先錄用的條件。這要求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從而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并豐富生活閱歷。另外,目前的畢業生跨專業就業籌漸成趨勢。各高校應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培養符合市場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三)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就業觀念轉變的教育

首先,大學生應丟掉“精英”意識。大學生就業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準,理想與現實脫節。大學生要成功就業必須以低姿態進入社會,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尋找發展機會。

其次,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畢業生自主創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最佳方式,但自主創業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如扎實的理論功底、吃苦耐勞的韌性、勇于進取的精神、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因此,應在以下領域加強研究和引導:對自主創業的背景及政策研究,國內外高校對學生自主創業的態度及政策研究,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可能性研究,自主創業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和創業實施途徑及發展趨勢研究等。

再次,樹立動態的就業觀。“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觀念是幫助大學生走出就業瓶頸、克服就業障礙的有效途徑。

最后,品德教育應加強。企業喜歡錄用有德有才之人,希望畢業大學生們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確切地說,這是其自身素質的表現,因此學校要加強誠信教育,要先成人,再做事。

(四)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教育

1.正確認識就業的形勢。大學生不能總是死盯著國營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不放,而應該在更廣闊的空間中選擇自己的職業,施展自己的才華。高校應在舉行校內招聘時加大對民營單位的宣傳,鼓勵學生去這些機制靈活的單位施展拳腳。

2.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對本身的條件和心理素質有正確的評估。就業的過程就是主體的條件和客觀的要求相適應的過程。高校應調整大學生的就業心態,使其虛心學習,從基礎做起。

3.實現從技巧指導向心理指導轉變。隨著畢業生數量的迅速增加,相當一些人心理壓力增加,求職的過程影響了他們的就業。當前,大量教材和課堂上充斥著就業技巧之聲,實際上,就業技巧只是在良好的心態下,才能發揮作用。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修養過程。因此,應該從學生步入大學校門之后,就進行相應的教育,并給其了解社會的機會,在畢業環節,再加以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使畢業生能夠積極、主動、自信的挑戰就業市場,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參考文獻:

[1]翟振元.“十一五”期間高校畢業生就業趨勢及對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何艷玲,高蕓,王蘋,冷瑾.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原因及其對策分析[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07-111.

[3]周濟.鼓勵引導畢業生基層就業.

[4]吳金秋,王宏宇,何孟原,包常海.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黑龍江大學創業教育模式探討[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5]張大昌.云南省大中專學生就業指導讀本.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云南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理工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水文與水資源專業是一門發展迅速且目前較為熱門的學科,旨在培養掌握水文、水資源和水環境等學科專業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在水利、水務、能源、交通、城建、農林、環保、地礦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和水環境勘測、評價、規劃、設計、預測預報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以及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如何完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本科教學體系,是培養與社會需求相契合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的關鍵所在。該文以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針對本科教學人才培養現狀,分析了教學方案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為進一步培養適應社會生產需求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 教學方案 課程改革 教學體系

我國現有45所高等院校開設水文與水源工程專業,所培養的水文人才也數以萬計,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高,但由于該專業開設的年限較短,加上不同時期社會對該專業人才要求的變化,使得該專業的學生雖然就業形勢表面良好但卻存在許多實際問題沒有解決[1]。該文以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在分析目前本科教學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總結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為培養與社會需求相契合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提供建議。

1 培養方案及就業形勢分析

國內各高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基礎課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水力學、水文氣象學、水文學原理、水文統計學、水文水利計算、水文測驗與調查、水文預報[1]。由于各個高校又根據自己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又增加了一些其他相關專業課,例如水環境監測與評價、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水文地質學基礎、地下水動力學等。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由原來長春地質學院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分化而來,因此地下水是該專業的一大特色,所以開設的內容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課程。除了正常開設的上述地表水課程之外,還增加了地質學基礎、水文地質學基礎、地下水動力學、專門水文地質學四門與地質及地下水有關的必修課以及地貌及第四紀地質學、水流數值模擬等一系列的專業選修課。自2011年以來,該專業每年招生人數40人左右,除了正常的理論教學之外,該專業還將實踐教學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表1是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對本科專業兼顧地表水和地下水而開展的課程設置。體現了統籌兼顧、博學淺知的培養方式,因此,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服務的方向比較廣泛,包括水利、城建、環保、地礦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和水環境等相關工作以及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根據該專業2000—2012年的本科畢業生統計,就業率均達到了90%以上,其中2012年的就業率達到了98%。

2 本科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就業反饋信息

從目前已畢業學生的反饋及相關單位對聘用我校該專業學生的反饋意見,當前我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專業課程開設較晚,我校的地下水作為特色,專門水文地質學的開設時間在大四第一學期,而在此之前的大三結束后的暑假大三生產實習中會涉及到大量該課的內容。所以為了滿足學生的實習要求,帶隊老師需要在實習過程中對于專門水文地質學的一些基礎知識進行補課,而大四的第一學期又重復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因此使得課程的安排與實踐教學不能相互適應。

(2)課程課時需要調整。有些課程的內容相對較多,現有學時只能使課程教學點到為止而不夠深入,例如水文水利計算這門課程為64學時,而原來的水文分析與計算的課時就達到48學時,后面的水利計算如果按照之前的講解速度則只有16學時,因此要較深入細致的將整個課程全部講完非常困難。

(3)部分課程之間的內容交叉較多,部分重疊。內容更新不及時,教案還用的老舊教案。例如水文統計與水文水利計算中關于頻率分析與計算的內容重復[2]。

(4)學生學習以學分為目的。目前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必修課相對于選修課的門數相對較少,主要是希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選修課,除了最低學分的限制,沒有別的要求,因此部分學生一旦選夠學分,就對其他課程不再重視,導致所學課程的體系不夠完整。

(5)與工作有關的實踐內容較少,有很多學生對于地表水的相關內容一知半解。目前學生的實踐內容與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內容基本一致,因此對于地表水的內容缺乏工作經驗。

(6)實驗設備不完善,學生的操作能力低下,特別是地表水方面的測流,學生目前對基本的流速儀測流法仍不能熟練掌握。

3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改進措施

本科生學位教育一直以來都秉承以基礎教育為大方向,在已設置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課程的基礎上,應該以滿足社會生產需求為前提,因此隨著十幾年專業教學的積累,針對上述不足,應對課程的教學體系進行優化,進行適當的調整。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3.1 優化教學體系,調整課程設置

(1)選用更適合教材,同時課程小組對于教材進行內容的審定,根據需求刪減或增加教學內容。目前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的教材選用基本是按照以前執教老師的講課理念和習慣來選擇的,之后一直沿承下來,所以沒有進行統籌規劃,使得有的課程之間教材內容交叉重復,而有的課程的教學又不夠系統。

(2)課程設置方面重新評估安排。隨著講課經驗的累積,目前該專業的課程已經進行了一些調整,例如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課程,安排在大四來講授,同時其中的大量內容與大一的水資源概論有重復,從時間上和內容上都不合適,因此目前已經取消該課程。又如專門水文地質學,建議提前到大三第二學期講授,以保證學生在參加大三生產實習之前對于水文地質的內容有系統的掌握,利于將所學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去。

(3)增加新任課教師助課、教學小組聽課制度。目前吉林大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系有地下水科學與工程以及水文及水資源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全系老師(包括實驗員)合計卻只有32人,所以有許多課的授課重擔就交到了年輕教師的手里,有時由于特殊情況甚至沒有助課,直接上臺授課,這對于講課效果來講是沒有保證的。所以建議新任課的教師至少助課1~2次才能接受新課程的講授。另外對于新教師的講課效果應進行評估,教學小組應不定期的由老教師聽課,提出意見以幫助新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3.2 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想象思維能力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將板書和多媒體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圖、表以及視頻等借助現代技術PPT、Flash等傳達水文信息,表達水文過程,解決理論課課時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3]。

3.3 調整實踐教學,提升實際操作能力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作為工科專業,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較強實際工作能力的學生,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合格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畢業生具有重要意義。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每年的暑假都有實習內容,在這過程中除了傳統的水文地質調查等內容外,還包括水文測驗與調查、環境水文地質調查、水分析化學[4]。同時重要課程均設計有課程設計,如水文計算、水文預報、專門水文地質學、水流數值模擬等。

3.4 開放先進實驗設備,讓本科生真正走進實驗室

吉林大學地下水資源與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2010年度立項建設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擁有多個先進的分析測試平臺,但之前該實驗室只針對教師和研究生開放,本科生不允許進入。但近3年隨著學校對于大學生創新實驗和開放性創新實驗的大力支持,許多本科生開始走入實驗室,但只是在水利工程教學實驗中心的水分析化學實驗室,雖然除了常規分析儀器設備之外也有一些如紫外、液相色譜、氣象色譜等先進儀器以供使用,但仍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建議該重點實驗室能對本科生開放,做到真正的讓實驗室為所有學生所用。

3.5 與相關單位形成穩定關系,產學研相結合

到相關單位實習,是學生從學校的學習走向社會的重要紐帶。一般學生畢業后都有個實習期,如果能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提供這一實習機會,就能使學生盡快適應社會、勝任相關工作,對于就業將會起到重要的幫助。因此與相關單位形成穩定的關系,產學研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對于學校、單位都有益處。對于學校而言,讓學生進入相關生產單位實習,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同時也能提高學校的知名度;而對于單位而言,若能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培養和找到符合自己單位要求的畢業生,則是個一舉兩得的事。

4 結語

目前,水文學的理論發展進入到了一個瓶頸,而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的教學環節卻還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和改進。針對目前水文水利計算教學方案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該文以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提出了從教學體系優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實踐調整、實驗設施開放、產學研相結合五個方面的改進措施,以期望為建立與社會生產需求更適應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教學方案提供建議,為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社會競爭力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郭純青,周蕊,代俊峰.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以桂林理工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1):83-85.

[2] 王龍,龍曉敏,楊蕊.《工程水文學及水利計算》課程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15):98-99.

[3] 方樟,馬喆,梁秀娟.等.《水文水利計算》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35):157.

[4] 趙華榮.環境學科背景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3(4):61-62.

上一篇:票據法論文下一篇:食品加工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