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土地監管論文范文

2024-02-20

土地監管論文范文第1篇

80年代中期, 我國首次利用美國Landsat資料對土壤侵蝕分區、分類、分級制圖, 1989至1993年實施中國北方草原草畜動態平衡監測, 1993至1996年連續4年開展全國耕地變化遙感監測, 1996至1997年運用TM和SPOT等衛星資料遙感資料, 分別對19個城市和100個城市的擴展與耕地變化進行監測, 1999年開始對全國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進行監測, 經過近20年的探索與應用, 國土資源管理行業已積累了豐富的遙感監測技術經驗;隨著各國遙感衛星的商業化、民用化、公開化, 衛星數據獲取渠道逐漸拓寬, 同時中巴衛星合作計劃啟動, 使得因地勢和氣候難以取得影像地區獲取影像資料的機會與機率大大提高;再則基于新技術、新方法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全面完成, 電子政務、網絡辦公等現代辦公模式的普遍建立與推廣, “一張圖”工程這種新型的土地調查和利用監管平臺應運而生。該平臺以第二次土地調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現狀、農村土地權屬和基本農田三個數據信息成果為基礎, 通過影像圖、地形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基本農田保護圖、區片價位圖疊加, 將土地、房產、礦產等多源數據整合移植, 構建一個更加完善和統一的網絡基礎監管體系。

目前“一張圖”工程成果在我省主要應用于輔助土地調查和土地執法監測兩個方面。

1999年起, 我省貴陽市作為50萬人口以上城市納入了國家監測范圍, 輔助于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工作, 對土地利用變化情況進行監測;2008年, 國家逐步擴大監測區, 將遵義市紅花崗區納入到監測范圍;2009年底, 由于第二次土地調查部分工作底圖現勢性較差、調查時間與標準統一時點不一致, 標準統一時點成果的補充核查成為第二次土地調查必不可少環節, 為了輔助核實標準統一時點成果和輔助開展2009年土地變更調查, 國家第二次土地調查辦公室向我省陸續下發了全省88個縣 (區、市) 的遙感影像監測資料, 全面拉開了“一張圖”工程建設的序幕。該工程通過利用最新影像成果, 對未開展變更調查的地區, 將遙感監測到的每個變化圖斑納入年度土地變更;針對已完成土地變更調查的地區, 將變更調查所有新增建設用地等變化圖斑與遙感監測到的變化圖斑進行逐個比對, 檢查是否存在漏斑。另外, 我省在2009年度土地執法監察工作中, 充分利用“一張圖”成果, 完成了全省88個縣 (區、市) 的違法用地圖斑的篩查、定位、測量等工作。在最新遙感影像上提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 立體跟蹤, 對土地利用進行整體的、實時的、動態的監測和分析, 及時發現土地違法行為。

通過在我省的應用實踐, “一張圖”工程初顯其時間、空間和先進的技術優勢。

它打破了我省獲取影像難度大的數據限制格局, 實現了全覆蓋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由于遙感技術比一般野外調查具有真實、客觀、快速獲取目標地物信息及覆蓋范圍廣的優點。一景影像即可獲取較大范圍內的地物信息, 一定分辨率即能較好滿足土地利用調查的需要。另外衛星可在短時間內獲取圖像, 縮短了土地利用情況調查周期。這樣改變了變更調查傳統的手繪、目估形式, 既縮短了工作時間, 簡便了工作程序, 又使變更工作的調查手段和成果質量得到提高, 以至我省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全省17.6萬平方公里內1575個圖斑的變化監測任務;變更調查中出現這兩種處理情況主要是受各縣取得遙感監測數據時間決定的, 如果遙感正射影像取得的時間早于各地開展變更工作的時間那就可以利用監測資料將變化圖斑直接納入變更, 如果遙感正射影像取得晚于變更調查的時間, 就要按照要求將監測圖斑與變更結果對比分析, 作到不丟不漏, “一張圖”工程的出現它改變了傳統的眼看、尺量作業方式, 解決受交通限制而不便不易巡查和隱漏的情況, 在2009年土地執法監察中, 土地執法檢察部門通過“一張圖”工程成果, 迅速掌握了全省范圍內的違法用地概況, 篩查了違法圖斑的數量及面積, 確定了違法用地的空間位置及利用狀況, 更好的提升了國土部門的執法監察能力。

當前“一張圖”工程應用范圍相對較窄, 其優勢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還具有較大的應用空間。

隨著政府電子政務和網絡辦公體系的逐步建立, 遙感技術不斷成熟和發展, 憑借擁有最新、最快、最多信息資源優勢的“一張圖”工程將成為土地調查和監管等日常工作的新趨勢與必然。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檢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制定和檢查、土地開發整理的調查以及城市閑置土地狀況調查、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調查等工作中都會出現其身影。同時通過廣泛應用“一張圖”成果, 使其自身內容得到不斷的更新和充實, 逐步形成集土地調查、土地規劃、審批、供應、補充、開發、執法為一體的監管體系, 讓“一張圖”成為一張“活圖”一張真正有用、有價值的圖。

“一張圖”工程的建設必將會為我省土地日常管理帶來巨大變化和深遠影響, 它給我們土地管理帶來的不再是單純的信息化建設, 也不僅是操作方式的改變和業務管理理念更新, 而更關鍵的是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理念的升華。

摘要:“一張圖”工程是衛星遙感技術發展和延伸的產物, 它是土地利用現狀、基本農田、遙感監測、土地變更及基礎地理等多源信息的集合;也是與土地計劃、審批、供應、補充、開發、執法等行政監管系統迭加共建的綜合監管平臺。隨著政府電子政務和網絡辦公體系的逐步建立, 遙感技術不斷成熟和發展, 憑借擁有最新、最快、最多信息資源優勢的“一張圖”工程將成為土地調查和監管等日常工作的新趨勢與必然。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檢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制定和檢查、土地開發整理的調查以及城市閑置土地狀況調查、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調查等工作中都會出現其身影。

關鍵詞:一張圖,集合,平臺,土地調查,執法監測

參考文獻

[1] 吳洪橋.土地資源遙感監測信息服務系統關鍵技術研究[J].國土資源信息化, 2007 (5) :22~25.

[2] 韓毅.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成果應用現狀及信息共享策略[J].國土資源信息化, 2006 (2) :2~5.

[3] 王靜.土地資源遙感監測與評價方法[M].科學出版社.

[4]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

[5] 張定祥, 李憲文, 劉莉.我國土地資源遙感調查與監測技術體系建設構想[J].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

[6] 劉紀遠, 張增祥, 莊大方.20世紀90年代中國土地利用變化時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 2003, 22 (1) :1~11.

[7] 丁軍, 王丹, 王超鵬, 等.利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進行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的實踐與認識[J].工程勘察, 2005 (3) :59~61.

土地監管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為了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國家將土地數量、土地使用情況和土地質量等信息搜集和獲取劃到重點任務中。在土地測繪技術不斷更新和優化的情況下,新技術和新設備為土地資源信息的獲取提供了便利。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土地測繪技術信息化和土地開發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土地測繪技術;信息化;土地開發管理

1土地測繪技術信息化和土地開發管理的關系

1.1土地測繪是開展土地開發管理的重要內容

在土地開發管理中,工作人員要根據地籍和地形情況制訂土地資源總體規劃,而地籍和地形等相關土地資源信息的搜集都需要運用土地測繪技術,通過先進的土地測繪儀器和技術手段,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土地資源的真實情況,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制訂土地開發管理措施,保證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從這一層面可以看出,土地測繪技術是開展土地開發管理的有力手段。

1.2土地測繪技術為土地開發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從總體上看,土地測繪技術貫穿于土地開發管理的整個過程,無論是在土地項目審批還是在土地勘探或是竣工復測等環節中,都離不開土地測繪技術。運用土地測繪技術,工作人員可以開展耕地占補平衡劃地勘測,及時發現土地利用各種的違法占地情況,深入應用在土地開發管理活動中。從這一層面可以看出,土地測繪技術為土地開發管理提供便捷服務,也成為土地開發管理的技術支持。

2土地利用與管理中信息化測繪的運用

2.1全球定位系統(GPS)

在土地測繪技術信息化發展中,全球定位系統是一項應用廣泛的成熟技術之一,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通過最快速度測得測點物理坐標,大大提高了測繪精度。這種高精度測量得益于GPS系統應用中,主要以靜態工作模式進行測量操作,擺脫傳統測量模式中的點與點的通視條件要求,消除了人為通視操作中產生的誤差,實現測量全過程智能化,得到最佳的測量精度。其中,GPS-RTK技術已經成為工程放樣和地籍測量中的重要手段,涉及領域廣,可以直接測量目標中的土地空間數據,特別是針對大比例尺土地開發管理,通過GPS技術對地物信息、地界權限進行準確定位和信息搜集,測量結果以三維地理數據的形式呈現,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坐標變換或是數據格式的轉變,便于多部門的數據共享,提高地理信息銜接效率,防止傳統測量方式的轉繪誤差的產生。

2.2原圖數字化測繪技術

工程測量中利用原圖數字化測繪技術,能夠通過準確測量,充分發揮土地的價值,還可以獲取有用的地圖。值得注意的是,原圖數字化測繪技術還具備信息跟蹤的功能,土地掃描矢量化在展現地表、地物外貌時,能夠切實提升工程測量的效果。這種方式具備綜合性的特點,能夠彌補傳統測繪技術的缺陷。具體而言,可以對原圖中的各類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整理,為土地測量的準確性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同時,原圖數字化測繪技術在測量的過程中還會利用專業儀器進行全面掃描,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數據信息。此外,為確保土地測量工作的穩定開展,還需要重視創新,利用新的技術設備,并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3地理信息技術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主要依靠遙感、環境等領域的專業知識,該技術在土地測量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進行大范圍的數據信息管理、采集和分析,形成相對完善的數據處理流程。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也十分明顯,能夠充分利用信息系統,高效處理信息,從而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近些年來,隨著土地測量工作的深入,地理信息技術也能夠實現更加精準的數據掃描,并利用強化的數據庫,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就當前而言,土地測繪利用地理信息技術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技術作業程序繁瑣等弊端。

2.4激光掃描技術和3D土地建筑模型

激光掃描技術指的是在不會直接接觸被測量物體時,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對土地進行具體的掃描與監測,從而獲得較為準確的測繪信息數據。具體而言,在使用激光掃描技術的時候,要合理選擇檢測點,保持好一定的距離,準確判斷光的輸出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激光掃描所使用的儀器有很多型號,在具體使用期間需要利用棱鏡調整發出的信號,再利用輔助軟件就可以準確獲得空間位置信息,方便工作人員進行信息記錄,其步驟如下:第一,利用專門的土地測量軟件,明確建筑的各個特征點。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利用CAD繪圖軟件,將所得到的特征點進行有效連接,構建出作為基礎的軸線。第二,進行修正和補充。找出幾處特征點后,要對特征點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和加工,不斷優化土地主線條的結構。第三,利用專業軟件,結合圖紙內容構建信息較為完整的3D土地模型,并進行細節方面的加工,最終形成建筑的3D土地建筑模型,提供更加立體化的數據

2.5內業掃描數字化技術

內業掃描數字化技術既可以為人們提供詳細、真實的數字土地化信息,也可以有效滿足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從本質上來講,該技術具備一定的解析能力,與傳統測量技術相較,更加高效精準,從發展的角度而言,其發展前景也是相當可觀的。具體而言,掃描數字化測繪土地技術能夠利用模擬計算機的方式,直接在大屏幕上展現各種要素,包括地形和地貌,非常直觀全面,生動形象。

2.6遙感技術(RS)

遙感(RS)技術多應用在土地資源調查和動態監測領域,在實際應用中,通過傳感器進行數據傳輸、數據分析、數據提取和應用,實現全天候不間斷作業,信息提取速度較快,具備多光譜特征,主要應用在30~60m測量范圍中。獲得的測量數據可以為土地開發管理提供信息依據,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隨著技術升級和發展,遙感技術的分辨率逐漸提高,逐漸擴大了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除了土地資源調查和動態監測,還可以應用在土地規劃管理和居民住房調查中,對土地資源使用情況進行動態化管理,提高土地開發管理水平。

3結語

綜上所述,土地測繪技術信息化是測繪技術應用于土地開發管理領域的表現方式,輔助土地開發管理中的定性、定量、定位、可視化等工作內容,能提高土地開發管理效率,解決土地開發中的信息缺失問題,提供真實、可靠的土地基礎信息,為各項土地開發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熊超杰.土地測繪技術信息化的開發與利用[J].黑龍江科學,2019,10(16):146-147.

[2]王潔.信息化測繪在土地開發管理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2019,9(8):35-37.

土地監管論文范文第3篇

土地利用轉型在近幾年成為大熱話題, 很多地方開始展開土地利用轉型工作, 為的是實現每一塊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 合理規劃土地利用方向, 確保土地的利用率。要知道, 在中國, 土地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資源, 土地資源關系著人們的生產生活, 甚至關系著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1. 土地利用轉型

土地利用轉型的概念是由英國人Grainger提出, 后來傳入中國, 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 得到大力研究。土地利用轉型, 即在經濟社會變化和革新的驅動下, 一段時期內與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轉型相對應的區域土地利用由一種形態 (含顯性形態和隱性形態) 轉變為另一種形態的過程。其中, 土地利用顯性形態指一個區域在特定時期內由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構成的結構, 具有數量和空間結構兩重屬性;土地利用隱性形態指依附于顯性形態且需通過分析、化驗、檢測和調查才能獲得的土地利用形態, 具有質量、產權、經營方式、投入、產出和功能等多重屬性。在一開始, 土地利用形態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 土地的利用方式是其主要表現形式。這種土地利用的結構是與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相一致的。土地利用形態因區域和環境的不同也大有不同, 從廣義上來劃分, 有空間土地結構與非空間土地利用形態兩種形式。

2. 土地資源管理對土地利用轉型的影響

土地資源管理對土地利用轉型的影響是確切存在的, 而且這種影響力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2.1 經濟手段的引導

土地資源的管理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 那就是土地管理經濟手段。這里的經濟手段是指管理人員在進行土地管理的時候必須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進行土地管理工作, 不可違背經濟規律, 反其道而行是行不通的。土地資源管理意味著對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調整, 引導著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 國家也會出臺相關政策對土地的開發和利用進行規劃、指導。國家政策同時會考慮到經濟發展規律, 為使耕地面積更加穩定, 國家相關部門會以征收耕地占用稅的方式對非農建設占用耕地進行控制, 這就促使耕地朝著土地利用方面轉型。

2.2 土地施工的影響

在土地資源管理的過程中, 總是免不了進行施工工作, 比如土地的整治工作、規劃工作等相關工作都需要對土地資源采取一定的施工。除此之外, 在土地管理之中, 還需要進行一定的土地開發、土地整理、以及復墾工作, 這都是整個土地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序, 而這些工作的存在實際上也使得土地利用轉型的加快。針對目前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一般傾向于采取土地整治的手段進行解決, 而土地整治工作則意味著土地利用形態的轉變。中國土地整治的主要任務是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 不僅要增加有效耕地的面積, 同時土地利用效率也要得到提高, 從而更好的與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相適應。

2.3 管理政策的約束

政策制度因素對土地利用結構起到強制性的作用, 管理者要從宏觀角度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 利用這些政策與制度來引導土地利用轉型, 促進土地利用總效益的提升。在土地資源管理相關政策的引導之下, 集體土地之間的轉變或者集體與國有土地之間的權力轉變都受到了限制, 這些條件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意識到這些問題, 也開始對這些政策進行改進, 并且有了初步的成果。

3. 土地利用轉型對土地資源管理的影響

土地資源管理對土地利用轉型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同樣的, 土地利用轉型對土地資源管理也有著重大的影響。實際上, 相關土地管理人員應該要根據土地的利用狀況對土地資源管理方式方法進行合理地調整, 不能只是僵硬地使用一種土地資源管理模式, 而應該是多樣化管理, 以符合土地利用轉型。

目前來看, 我國面臨的最大的土地利用轉型問題就是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著土地使用造成的環境問題, 包括引起的水土流失、風沙、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這些自然災害是國家進行土地利用轉型的最大威脅, 更為重要的是對于生態環境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所以說, 在土地利用轉型的過程中, 注意要以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為目標進行土地資源管理工作, 不可只顧眼前利益, 而忽視對自然規律的遵守。

4. 結束語

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而且在實際的操作中, 兩者更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不同地區土地利用的方式轉型必然帶動土地資源管理方式的改變, 而不同的土地資源管理也直接導致土地利用類型不同。這兩種并沒有高低之分, 只是各自所管轄的范圍有所不同。隨著人們在這方面的研究越來越深, 人們也認識到這兩項工作的重要性, 實際上, 想要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就必須把這兩項工作結合起來, 共同為土地資源的轉型、利用、管理作出貢獻。

摘要:近些年以來, 土地利用轉型在我國農村漸漸實施起來, 農村土地轉型也是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的一項工作。實際上, 除了農村, 我國的城市土地轉型工作早已經開始了。到目前為止,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 土地利用轉型工作都有一定的基礎和成果。

關鍵詞:土地利用轉型,土地資源管理

參考文獻

[1] 張金龍, 陳英, 葛勁松等.1977-2010年青海湖環湖區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土地資源管理[J].中國沙漠, 2013.

[2] 吳郁玲, 曲福田, 周勇.城市土地市場發育與土地集約利用分析及對策一以江蘇省開發區為例[J].資源科學, 2014.

土地監管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本文借助新制度經濟學中交易成本的分析范式,從證券監管制度歷史演進的角度討論了其起源、變遷、發展與效率改進的過程,并指出了新制度經濟學在這一研究過程中的局限性,進而提出了證券監管制度系統體系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借助經濟控制論的原理與方法構建了證券監管制度及其效率研究的新視角,從而為監管制度效率改進的動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證券監管制度; 制度效率; 交易成本; 制度系統體系

一、引言

證券監管制度是一個涉及政治、法律、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復雜制度,從存在形式來看,主要有自律與它律兩種制度,而在近年來的實踐中,各國大多采用的是兩者結合的監管制度,即混合監管制度。在證券監管制度的發展史中,學者們提出的監管思想與各國的具體監管實踐交叉推進,共同促進了監管制度的完善與演進。

1929年股市大危機之前,各個市場經濟國家很少干預證券市場,多數國家的監管制度是純粹自律的。很多文獻論述了這種自律監管制度,研究重點主要放在了自律監管制度的優勢與缺陷兩個方面,Thomas(1986)、Daniel(1986)、Wallman(1998)等都作了這方面的研究。股市大危機以后,以美國為代表的多數市場經濟國家介入了證券市場的監管,從而形成了自律組織與政府共同監管市場的混合監管制度。由于實踐領域多采用混合監管的制度,因此,對于這一制度的研究,學者們要么將此作為既定的事實,要么只是簡要的指出混合監管制度的優勢(Pirrong,1999;Slavov,2001)。而國內的大多數文獻(楊志華,1995;顧功耘,1999;屠光紹,2000;尚福林2006,)都側重于法學和比較經濟分析的角度,研究其他國家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的模式與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

現有文獻對證券監管制度的研究較為分散,而且多偏法學角度,著眼于微觀層面研究具體的監管規則。從歷史演進與經濟學角度在宏觀層面系統研究監管制度的起源、演進與效率影響因素的文獻并不多見。我們認為,證券監管制度作為一項特殊的制度,兼有法律制度與經濟制度的特性,其影響因素非常復雜,因此,對于監管制度的研究,應當從歷史演進的動態角度分析其起源、創新、發展、成熟的過程,并將此過程放置在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剖析決定其效率的因素,才可能探索出監管制度效率改進的一般規律。沿循這一思路,新制度經濟學、系統工程及經濟控制論就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理論與方法的支持。

二、證券監管制度的歷史沿革與交易成本

(一)自律監管制度的起源與交易成本

從各國證券監管制度發展的歷史來看,最早出現的是自律監管制度。在歐洲,自律監管制度由中世紀集市貿易活動中的交易程序與交易習慣演化而成。1792年5月17日,在紐約簽署的“梧桐樹協議”也標志了紐約證券交易所與證券自律監管規則的誕生。因此,自律制度是隨著商業習慣的出現而逐步演化的,這些商業習慣導致了有組織證券市場的產生,旨在為商業交易提供便利,為商業活動提供資本支持。①從而可見,證券市場的自律制度與證券市場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依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②,最初隨商業習慣與市場同時出現的自律制度更多地是一種非正式制度,隨著市場的發展而逐步演化為法規層面上的正式自律制度(如不作說明,本文中的自律制度均指這種制度)。進一步,依據“制度”最一般的定義:社會中個人遵循的一套行為規則(Schultz,1968),這種自律制度可以理解為:由同業從業人員組織起來共同制定的規則,以此約束自身行為,實現行業內部的自我監管,保護自身利益,并維護本行業的發展。③而且,從本質上講,自律組織的規則(自律監管制度)具有契約屬性。④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這種自律監管制度的運行也是有交易成本的,由于證券監管不屬于運用公共投資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達到監管目標的領域,因此對證券監管制度效率的分析就主要考慮的是制度的交易成本。Arrow(1969)把交易成本定義為“經濟制度的運行成本”,Williamson(1985)沿用并擴展了這一定義,并進一步認為,這種由于契約關系的存在而產生的交易成本,具有三方面的影響因素⑤: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及資產專用性,而且這三個因素如果不同時出現的話,交易成本就不會存在。首先,在具有契約性質的自律監管制度中,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方面,由于證券市場中,較之自律組織中的市場參與者,公眾投資者的市場信息與專業知識都比較匱乏,因此受自身理性能力的局限,往往都成為了市場欺詐的犧牲品;另一方面,就自律組織而言,當其違背監管規則的預期收益大于其實施監管的成本時,機會主義就會滋生,他們將違背自己的宗旨和規則,進而損害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全球證券交易市場的歷史與經驗都一再證明了這兩點。在通過《1934年證券交易法》時,美國國會就已經注意到,不管交易所多么熱情地監管其會員的商業行為,與交易所有關的利益經常會與公共利益產生沖突。⑥其次,由于在短期內自律監管規則制定權的歸屬是明確的,不易更改的,由此決定了監管規則的具體內容通常也是不易改變的,這就產生了Williamson(威廉姆森)所說的資產專用性問題。綜上所述,自律交易監管制度的運行效率受到了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的共同制約,如以R、O、A分別代表這些因素,U表示其它未考慮到的因素,則自律交易監管制度運行的交易成本函數是:

C=F(R,O,A,U)(1—1)

依據自律制度從非正式到正式的演進歷史,將其收益與其交易成本進行比較,如以Rf代表正式自律制度安排下的預期收益,Ri為最初的非正式自律監管制度的收益,顯然,正式自律制度得以獨立延續的條件是:Rf-C>Ri⑦,也就是,只有把制度變革的成本也考慮進去之后,正式自律監管制度的收益比非正式自律監管制度的收益高,這種監管制度的演進才具有積極的意義。

給定Rf和Ri,交易成本C越小,則正式自律監管制度安排的效率越高,反之,效率越低。因此,自律監管制度能否繼續獨立地發揮效能取決于交易成本的降低程度。從交易成本的構成看,降低交易成本的關鍵是提高有限理性、提防機會主義與減少資產專用性,在實踐領域,有限理性的提高是通過信息披露的方式以增加公眾投資者對信息量的掌握來解決的,而機會主義的提防則是借助自律規則的完善而對市場參與者行為進行制約的,至于資產專用性的減少,往往是通過監管權屬的再分配而解決的。但事實上,上述途徑對交易成本的降低是有限的。首先,自律組織缺乏權威性,因此,對于信息的披露不具有強制性;其次,無論自律制度多么完善,其固有的缺陷——利益沖突,決定了機會主義的時刻存在,而且它的監管范圍也是有限的;最后,由于缺乏政府的權威支持與調和,監管權屬在自律組織內部的再分配易于產生沖突與時滯,進而增加而不是降低了交易成本。

由此可見,自律制度壓縮其自身交易成本的能力是有限的,隨著證券市場電子化、全球化的發展,市場的違法行為日趨增多,愈來愈使得這種單純的自律制度安排喪失效率,直至為一種新型的監管制度所代替,這種新的監管制度就是各國在股市大危機后所建立的自律監管與政府監管相結合的混合監管制度。以英美為例,17世紀末,在純自律監管制度下,英國的證券市場相繼出現了多次投機風潮,于是,國會在1679年頒布了有史以來第一個證券交易的管理規則,即《抑制不正當證券買賣防止投機風潮》法案,進而1720年的“南海事件”后,國會又頒布了《伯勃法案》與《白納特法案》,禁止違法行為與投機買賣。這一系列早期法案的頒布都標志了英國政府對市場監管不同程度的介入。在美國,早期的證券市場放任自由,直至1929年的“黑色星期五”,股市崩盤所引發的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政府才正式介入了證券市場的監管,通過了《1933年證券交易法》等一系列法案,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集中立法為背景的混合監管制度。

依據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⑧與需求誘致型的自律制度不同,混合監管制度屬于強制性制度變遷的范疇,是由政府所推動的供給主導型制度,因而政府可借助自身的權威強制信息披露,在借鑒國外相關制度的狀況下快速有效地進行監管權屬的再分配,同時,政府介入監管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對自律組織的機會主義行為予以遏制。因此,混合監管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壓縮自律監管制度交易成本的作用??傊?,從最初的非正式自律到正式的自律及至混合的監管制度發展過程中可見,混合監管制度是一項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創新。

(二)混合監管制度的創新成本

縱觀證券監管制度的起源與發展歷史,混合監管制度的出現是監管制度安排的一項創新與演進,能夠降低單純自律制度運行的交易成本,提高監管效率。但伴隨著監管制度的創新與發展,新的成本也與之俱生了。

具體地,這種新的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構成。在實踐中,混合監管制度的實施會產生兩種類型的直接成本,即組織成本和運行成本。組織成本主要表現為政府與自律組織在監管機構設立過程中人力、物力、財力及其他資源的支出,因此組織成本在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隨著混合監管制度的確立和時間的推移,它會在一定的水平上穩定下來。與此相反,運行成本卻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一方面,為了確保和維持監管制度的有效運行,政府與自律組織需要不斷地投入資源設立與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從前期的調研到草案的提出、審議、修改至通過,要耗費大量的資源,而且一旦這種成本有可能成為制度規劃的“沉沒成本”后,還要進一步再投入一定的費用和精力重新擬定這些規則以取代原有的方案;另一方面,監管機構在執行法律、法規過程中也要投入成本,在監管的總成本結構中,監管運行的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且某項監管法規的有效期越長,其執行成本也越大(王俊豪,2001)。值得重視的是,尋租成本也構成了運行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首先,在法律、法規設立時,利益相關者為了爭取有利于自己的法案而進行游說、賄賂都要付出成本;其次,在監管部門執法時,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慮,利益集團也會對監管者進行賄賂,從而產生了尋租成本。顯然,運行成本推動了直接成本的不斷上升,加之監管制度的運行還受制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因而運行成本也必定是隨時間變化而呈線性增長。

間接成本即摩擦成本,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新監管制度規則的設立、修改與調整涉及到利益的調整,因此既得利益集團出于自身的考慮往往會強烈反對,從而產生了“變革的阻力”;其二,新制度安排必然與其賴以生存的制度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摩擦,顯然,為了與制度環境所適應,就勢必要產生摩擦成本。同時,摩擦成本會隨著制度的逐漸穩定而趨于減少,因此,可以看作是時間的減函數。通過以上分析,混合監管制度的成本構成可由圖1簡要表示。

基于混合監管制度成本構成的分析,我們知道,在收益既定的狀態下,控制和降低直接與間接成本就成為了決定制度效率的關鍵。但這一目標仍然是抽象且難以把握的,為此,必須尋求一定的方法解決成本降低的問題。

三、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局限與全新的研究視角

(一)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局限

從混合監管制度的成本構成來看,直接成本更多地屬于制度安排內部的成本,而間接成本卻來自于制度安排與其制度環境的關系,兩者最終表現在各自特定的界域內,因此,可以分別在混合監管制度內部和外部關系中具體分析其成本降低的途徑。

然而,我們正在運用的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卻難以對監管制度安排及其與環境的復雜關系作進一步的分析了。原因有二:首先,在制度安排的內部關系里,新制度經濟學只分析了“制度裝置⑨”的成本,即我們所說的組織成本與前期法律、法規設立的運行成本,而忽略了監管制度后續有效運行的成本,事實上,后續的監管執行成本與尋租成本在制度裝置完成后仍然存在,因此,制度裝置本身并不能完全解釋制度內在的直接成本;其次,在制度安排的外部關系中,新制度經濟學中所提出的制度環境是個很廣泛的概念,其包含了各種要素與其它制度安排,這些要素和安排可能與我們要研究的監管制度處于相同或不同的層次,顯然,不同層次的環境要素與制度安排對研究對象的影響也是不同的,而研究這些狀況有助于摩擦成本的分析,但新制度經濟學并沒有深入分析環境中哪些要素及哪個層次的其它制度安排在影響著特定的制度安排。綜上所述,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局限了我們對直接與間接成本的分析。因此,必須從新的視角來考慮降低監管制度創新成本的途徑,尤其是摩擦成本的處理。

(二)證券監管制度的系統特性與系統體系

通過對證券監管制度的深入剖析,我們發現其具有系統的基本特性,即集合性、相關性、階層性、整體性、目的性及環境性⑩:(1)監管制度的集合性表現為它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既有共同屬性又可相互區別的要素所組成,如自律規則與他律規則;(2)相關性是由監管制度內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體現的;(3)階層性。監管制度作為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的總體,存在一定的層次結構,這是系統空間結構的特定形式,這一性質也存在于監管制度與其環境的關系中;(4)整體性表現在監管制度內部的各個裝置是由各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而非雜亂無序的偶然堆積;(5)目的性。依據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1998年9月公布的《證券監管的目標和原則》,證券監管制度的三大目標確定為:保護投資者;確保市場的公平、高效和透明;降低系統風險,因而,如同系統一樣,監管制度也具有鮮明的目的特性;(6)環境性。監管制度的環境是由與其處于相同層次或不同層次的其它制度構成的,監管制度與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存在著多輸入、多輸出的關系,同時它在運動中不斷變化,可見,監管制度不僅是多因子的綜合,也是空間聯系和時間聯系的綜合。

以上分析表明,證券監管制度與其外在環境中的其它制度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子系統,它們共同構成了證券監管制度的系統體系,從而使得我們原來對監管制度內直接成本的研究與制度外間接成本的研究,就可轉換為監管制度子系統內和系統體系里子系統間的機理研究了。如若借助經濟控制論的原理與方法,那么摩擦成本的大小就取決于監管制度與其環境中各子系統間的耦合關系了。

(三)證券監管制度系統體系的研究構思

沿循上述思路,我們就可更多地借助經濟控制論的方法,把證券監管制度安排放置在一個動態、開放的制度系統體系中進行考察,進一步揭示這一制度運行與演進的效率影響因素(直接和間接成本)及一般規律。

通過對英、美、法等國家證券監管制度歷史比較的分析,我們的研究發現,對證券監管制度系統體系的研究思路應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如圖2示):一是證券監管制度與其同層次的監管法律制度的關系。二是作為一項特殊的經濟制度,證券監管制度與其高層次的宏觀經濟制度以及低層次的證券微觀市場結構(制度)的關系。這幾種關系決定了證券監管制度的間接摩擦成本。三是證券監管制度內部的運行機制,對于這一問題的探討有助于我們分析降低監管制度的直接成本。四是綜合考慮到對監管制度上述關系的動態調控,就必須引進時間變量。五是在開放的世界中各國的證券監管制度之間是相互聯系、彼此影響的,因而將空間變量納入到系統體系的分析框架中也是必要的。顯然,只有將上述五方面都考慮到了,才可能深入認識證券監管制度的實質,為其高效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四、結語

綜上所述,證券監管制度不僅是經濟與法律制度的綜合,而且是一個系統體系,因此對這一制度效率與演進規律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微觀、靜態、封閉的層面,應當在一個開放的時空系統中,從歷史演進的動態角度研究決定其效率的影響因素,而且對這一問題的深入分析必須借助多個學科研究理論與方法的交互補充,才可能探索出改進監管制度效率的一般規律。

①FIBV:Self-regulation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s, Jan. 30, 1992.

②諾斯(1994) 認為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習俗習慣、意識形態等對人們行為產生非正式約束的規則,是自我實施的行為標準。

③徐雅萍. 野獸之美·世界股市重大事件啟示錄——證券業自律研究[M]. 學林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96頁。

④MerrillLynch, Pierce, Fenner &Smith Inc. V. Georgiadis, 903 F.2d 109,113(2d Cir. 1990).

⑤Wil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New York: The Frees Press, P47.

⑥SEC, Statement of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Structure of Securities Markets (Feb. 2,1972),37 FR 5286(Feb. 4,1972).

⑦由于最初的非正式自律制度主要靠意識形態來實施自我約束,還沒有形成正式的法規與執行機制,因此,可認為其交易成本接近于零。

⑧參見林毅夫(1989),“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 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1,第327—354頁。

⑨根據新制度經濟學對制度裝置的定義,這里指“行動集團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

⑩參見汪應洛(1998),《系統工程理論、方法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第3頁。

參考文獻:

[1]Daniel R. Fischel ,David J. Ross.Should the Law Prohibit \"Manipulation\" in Financial Markets?[J].Journal of Business,1986,105:85-102.

[2]Pirrong,Craig.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Financial Exchanges: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1999, 98:75-87.

[3]Shultz,T.W.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J].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68, 50:1113—1122.

[4]Slavi T.Slavov.Manipulation,Monopoly,and the Chicago Board of Trade’s Transition From Self-regulation to Government Regulation[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1,37: 329-336.

[5]Steven M. H. Wallman.Competition,Innovation,and Regulation in the Securities Markets[J].The Business Lawyer,1998, 53:368-369.

[6]W. A. Thomas.The Big Bang[M].Philip A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86:144-145.

[7]R.科斯,D. 諾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197-221.

[8]尚福林.證券市場監管體制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7-15.

[9]王俊豪.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9.

[10]楊志華.證券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124.

[11]楊小凱.經濟控制理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7.(責任編輯 吳曉妹)

土地監管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死亡動物的處置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分析蘭溪市傳統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存在的弊端,提出開展政策性生豬保險全覆蓋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無害化處理;死亡動物;生豬保險;聯動機制

蘭溪市地處錢塘江上游,是衢江、蘭江、婺江等三江匯流之地,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蘭溪人,滋養著百萬畝大地。同時蘭溪也是浙江省傳統的養豬大市之一。據市畜牧局統計,2013年全市共有生豬養殖場(戶)8 000余戶,能繁母豬存欄4.3萬頭,生豬存欄28萬頭,年飼養量78萬頭。畜牧業的不斷發展,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但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其中養殖戶對死亡動物的隨意處置,不僅破壞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更是對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2013年3月9日,轟動全國的黃浦江漂浮死豬事件刺激著人們的眼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部門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切實加強死亡動物無害化管理和監管,嚴防漂浮死豬事件再次發生。3月27日,省政府下發浙政發明電[2013]58號文件明確要求,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政府監管、財政扶持、企業運作、保險聯動相結合的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收集運行機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傳統養殖業的大力發展,2013年我市被農業部、省農業廳列入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項目建設試點縣市之一,2014年10月,我市出臺生豬保險全覆蓋農業政策,同期,市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落成并投入試運行。這是一項實事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

一、蘭溪市傳統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收集體系

按照省政府相關文件要求,2012年我市在香溪、黃店兩個鄉鎮進行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成立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營運隊,2013年我市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全面鋪開。這種由營運人員上門收集死豬,并對主動聯系、報送處理信息的養殖戶給予每頭不少于10元的補助的辦法極大地改善了死亡動物隨意丟棄現象,但仍存在一定的弊端:(1)采用化尸窖的辦法處理死亡動物,將面上的污染轉化為點上的污染,且目前這種化尸窖的選址與建立存在極大地困難,部分鄉鎮出現新建成的化尸窖被封堵覆蓋現象。(2)無害化處理監管難度大,死亡動物隨意丟棄現象無法杜絕。自行處理死豬的規模場極易出現造假行為,而對于散養戶,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養殖戶并不愿意將死豬信息外漏,更不會主動聯系營運隊對死豬進行收集處理,勢必出現死豬隨意丟棄現象。(3)每個鄉鎮(街道)需成立3~5人的營運隊伍,由于隊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如何有效管理這些營運隊伍也是一大難題。同時,政府還需對這些營運人員的勞動保障、工資福利、收集裝備等進行完善,投入大。(4)這種敞開式的收集方式缺少安全防護措施,并不能降低染疫動物疫病的擴散,反而助推了動物發生疫病的風險。

如何及時有力地處理死亡動物事關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是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是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畜牧業轉型升級的翹板,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基礎,是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決策部署的有效驗證。

二、政策性生豬保險全覆蓋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結合蘭溪市實際情況,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多部門共同研討,我市啟動政策性生豬保險全覆蓋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新機制。

(一)領導重視,精心組織

蘭溪市委、市政府將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作為畜牧業轉型升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多來,蘭溪市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切實加強領導,精心謀劃落實,倒排時間表,召集相關部門多次召開協調會,就選址敏感落地難、環評要求高、地方財政基礎薄弱等多種困難進行商討,并多次組織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到周邊縣市進行考察學習,借鑒經驗。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構建畜禽養殖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和監管長效機制的通知》(浙政發明電[2013]58號)及浙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關于蘭溪市要求擴大生豬保險業務范圍的復函》(浙農險辦[2014]13號)等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圍內推行生豬保險全覆蓋與無害化處理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強力推進我市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

(二)原則清晰,目標明確

生豬保險與無害化處理相結合的運行機制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作、財政扶持、保險聯動”的原則和“統一收集、集中處理”的模式進行,通過政府部門、保險公司以及無害化處理中心的通力協作、緊密配合,建立生豬保險、防疫標識、收集處理、保險賠付關聯制度,達到大小生豬保險全覆蓋、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從源頭解決死亡動物丟棄和漂浮死豬現象不再發生。按照相關文件政策 ,保險費由農戶自交、市財政補助以及上級財政補助三部分組成;按市場化運作的模式,生豬的無害化處理由市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承擔;承保理賠工作由人保財險蘭溪支公司承擔,自擔風險,自負盈虧。

(三)開展有序,穩步推進

2014年9月底前,完善組織領導機構,制定落實生豬保險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實施細則;10月底前,完成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及生豬保險承保工作;11月份,啟動生豬無害化處理及保險理賠工作,查漏補缺,逐步完善運作機制。

(四)明確責任,全民參與

1.為進一步深入我市政策性農業保險,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進一步規范,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生豬保險與無害化處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監督全市的生豬保險與無害化處理工作,各鎮鄉、街道也落實分管領導和具體工作人員,負責本轄區內的生豬保險與無害化處理工作。

2.這種由養殖場(戶)建設無害化冷藏暫存設施(暫存量為一個月)、承保、養殖戶報案、保險公司人員現場勘查、無害化處理中心人員收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保險公司理賠的聯動機制,需要相關部門的高度協調。市生豬保險與無害化處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揮、協調監督,并建立相應的工作例會和監督檢查制度,定期通報相關情況,研究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鎮鄉、街道負責轄區內生豬養殖保險基礎信息的采集,承保收費,督促養殖場(戶)建設配套冷藏設施,出現糾紛及時協調處理等相關工作;農業部門負責死亡動物的無害化處理監管和技術指導,對養殖場(戶)理賠死亡率超過正常范圍的情況進行實地核查,對上報數量較大的或存有疑問的收集點,會同財政、保險等相關部門開展督查,有針對性地不定期抽查;公安局負責養殖場(戶)涉嫌騙保行為及無害化處理中心處理補貼的查處工作;財政局負責做好生豬保險及無害化處理補助資金的籌措、撥付和監管工作;發改局負責政策性生豬保險的各項協調工作。

3.積極宣傳,營造全民參與、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各鎮鄉、街道和有關部門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形式,宣傳生豬保險全覆蓋與無害化處理聯動工作的意義。(1)保險公司將全市所有生豬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系上安全帶,實現生豬保險全覆蓋,以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杠杠,讓養殖戶直接受益,使之形成“舍不得扔”的意識,激發養殖戶將死亡動物自覺主動地進行無害化處理的積極性,解決病死動物隨意丟棄問題,真正為實現應收盡收的目標提供政策性保障。(2)每個規模養豬場各自建設冰庫或購買冰柜,不僅省去了政府對暫存點建設的費用,而且將點對面的管理轉化為點對點的管理,這種點對點的收集方式減少了動物疫病的傳播,更能保障社會公共衛生安全。(3)保險公司的介入,其與市場化處理企業相互制約的利害關系,可以最真實的反映收集處理的數量和質量,避免了弄虛作假,這也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政府監管部門的壓力。

開展政策性生豬保險全覆蓋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是我市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的體現,是探索構建新型農村風險防范和化解機制的創新,是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民創業增收致富和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的有力保障,是徹底解決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的根本性措施。這一舉措不僅促進了“美麗蘭溪”、“兩美浙江”的建設工作,更是為和諧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責任編輯 陳麗敏]

上一篇:影像傳播論文下一篇:效益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