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未來氣象科普工作計劃范文

2023-09-04

未來氣象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1篇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 建筑行業在科技發展的催發作用下實現了質量和水平的飛速發展。針對目前大量高大建筑物如雨后春筍般急劇涌現的情況, 相應的防雷設計問題越來越受到相關人員的重視, 建筑防雷已成為建筑設計需要著重考慮的一個環節。傳統的防雷裝置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但是現代氣象防雷技術卻可以避免一些弊端, 它采用層層防護以及全方位的防護環節和環境防護技術, 氣象防雷技術在智能建筑防雷系統的運用實現了防雷技術的一個飛躍, 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多類別的防雷措施能及時有效地防止雷擊傷害, 減少雷電對生活環境的破壞。

1提高防雷檢測覆蓋率的措施

氣象防雷技術就如何提高覆蓋率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1.1認真核實防雷技術的檢測標準, 時時確保雷電信息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保證信息傳達的完整和及時, 要做到預防的及時有效, 必須精準定位, 只有在不遺漏的情況下, 才能使安全隱患無處可藏, 從而對于可能存在的隱患及時處理, 盡可能降低雷電的危險系數。有效提高防雷檢測的安全標準, 可以采取高質量的檢測標準以檢測搜集到的信息是否科學、準確, 只有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充分分析, 才能確保信息的絕對真實、可靠, 從而使工作人員做出的決策更加科學、合理, 進而降低分析結果的不確定性, 減少因數據缺損、不合理而造成的錯誤結論。[1]

1.2氣象防雷的技術人員要定期進行相關培訓, 期末評定以及日??己硕紤獙⑴嘤柦Y果作為參照標準, 并定期進行考核, 以檢測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 考核時要重點突出。對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員要進行重新培訓, 以彌補其缺陷和不足。為了提高整個工作團隊的業務素質, 要嚴格考核程序, 對那些多次考核未通過的人員要及時予以淘汰。對于那些績效突出的人員, 要予以資金以及政策上的雙重支持, 只有獎罰分明, 才能有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才能使考核真正起到效果, 而不是一味地走形式主義路線。做好考核工作, 才能充分提高工作人員的警惕, 使其充分認識到防雷技術的實施以及雷電信息的正確把握對社會環境的重要意義, 才能確保每一個工作人員在工作時表現出嚴謹認真的態度。與此同時, 他們的專業技能也會獲得極大地提升, 對于突發問題和棘手問題也能及時找到預警機制, 順利解決。[2]

1.3要做好日常工作的常規檢查, 確保所有設施都處于安全的狀態進行運轉, 做到這些, 我們才能在雷電災害發生前或發生過程中準確預警, 保證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在進行檢查時, 要分步驟、有層次的進行, 保證無一處遺漏, 并且要認真填寫檢查結果, 確保數據及時、準確傳達, 尤其要避免根據主觀意愿隨意填寫或篡改數據的情況, 數據的真實可靠在任何時候都是至關重要的。此外, 要防止微小隱患帶來的巨大災害, 要及時上報可能存在的危險, 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和損失, 盡可能避免雷電災害帶給人民重大財產損失以及人身傷亡。

2防雷技術在智能建筑物中的運用

雷電對電子設備等一系列電子系統所造成的危害是廣泛存在的, 不管雷電以何種形式進入建筑物, 都會破壞到正常的電子設備運轉, 嚴重的會造成電子系統的全面癱瘓, 所以, 氣象防雷技術廣泛運用到智能化建筑是是時代的趨勢和未來的主流。

2.1建筑物為了擴散外部的電源, 必須在外延安裝外部防雷裝置, 在雷電傳輸過程中削減雷電所產生的電源, 盡可能減少建筑物承受的電流, 減少建筑物的損壞。

2.2在建筑物內部安裝防雷設置, 減少建筑物內部所需要承受的雷電傷害, 盡可能避免電流擊過產生電磁波, 從而對建筑物造成第二次雷電傷害, 事實證明, 二次雷電傷害對建筑物造成的損傷也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沒有提前做好防護措施, 會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安全事故。[3]

2.3完善防雷裝置的攔截裝置, 防止直擊雷對建筑物的損壞, 雷電所產生的電磁干擾會損害電子設備的正常運轉, 采用屏蔽設置能有效降低傷害, 電子設備極易受到雷電的干擾, 從而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 使得通信設施全面崩潰, 影響工作人員的正常交流, 妨礙搶救工作的正常開展。采用屏蔽設置就可以有效避免電磁場入侵對電子設備造成的干擾, 阻斷電磁通過的空間通道, 對于分流雷擊傷害, 最好的方法是引用分流指引下線裝備, 采用此種設備, 能有效降低或規避電壓電感帶來的反擊電壓對建筑物以及電子設備的沖擊。除此之外, 為了使建筑物始終保持在一個安全穩定的工作環境中, 適當的采取泄放直擊雷和接地分流是十分必要的, 這樣做的直接好處就是使各個方位的電位均衡。不得不說, 防雷技術的構想以及實施, 要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 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最高校、最實時的辦法, 盡可能降低雷電的破壞性。

3氣象防雷技術未來發展前景以及建議

近年來, 人們對于氣象服務方面知識的了解越來越深入, 氣象已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氣象服務主要分為氣象工程服務和氣象信息服務兩方面:氣象工程服務主要是將氣象知識廣泛應用到工程項目中, 它拓寬了氣象知識的寬度和廣度, 更加充分的發揮了氣象的作用;氣象信息服務主要是提供科學、完整、及時的氣象知識, 使人們根據天氣的變化及時作出工作安排和調整工作計劃。第一, 氣象防雷技術將在未來轉變發展思路, 主要朝著預測警報以及技術開發的軌跡運轉, 任何事后的彌補措施都不急事前的及時預警來得重要, 事前的精確預測, 會及時規避風險, 氣象防雷技術朝著雷電預報的方向發展是大勢所趨, 符合時代潮流;第二, 氣象防雷技術要不斷推陳出新, 在開展工作之前要認真做好工作部署, 不斷創新技術, 彌補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 要永不滿足, 在借鑒歷史的基礎上不斷推動自身的發展, 對于已經發生的錯誤要做到不再犯, 不斷探索前進的路徑, 只有如此, 氣象行業才可能實現總體發展, 實現自身跨越式的發展, 做好氣象服務各個層次間的合作, 使氣象信息或技術及時有效的傳達給各階層, 實現橫向以及縱向的全面發展, 做到各方資源的合理配置, 使各工作人員在工作時能高效配合, 最大限度的利用人員, 避免人員配置方面的浪費。第三, 要在氣象部門內部開展合作與競爭的形式, 使工作人員在競爭的壓力下不斷增強自身的工作積極性。在未來很長時期內, 如何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是大家共同探討的話題, 這就要求各項激勵機制和評估機制適時運轉起來。第四, 氣象防雷技術要不斷加強理論建設, 深入落實氣象理論的相關原理的貫徹, 為氣象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將極大地促進氣象防雷技術的進一步開展。[4]

4總結

關于開展氣象防雷技術, 必須建立在科學理論和準確數據的基礎上, 要認真規劃制定具體的防雷技術, 并且對于已經制定的防雷計劃要嚴格執行, 及時修改計劃中的不足和缺陷, 達到防雷技術的最優化。氣象防雷技術的開展要將社會利益及人民的生民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 以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

摘要:本文就氣象防雷技術的相關方面進行研究, 主要探討了氣象防雷技術的市場前景, 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我們能得出更具體的、實效的信息, 從而突出氣象防雷技術創新以及應用的重要性, 指明了發展道路上需要注意到的各方面問題。根據研究得出, 氣象防雷技術的運用對以后智能建筑的發展以及氣象行業的前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 氣象防雷技術本身還具有極深遠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氣象,防雷技術,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陳尚德;周曉春;辛吉武;社會防雷工作動態分析[J]2010 (12)

[2]陳曉東;孟祥飛;孫金華;淺談氣象防雷科普的理論探索和建議[J]2011 (11)

[3]宗鋒;姜珊;氣象防雷技術未來發展前景研究[J]2012 (02)

未來氣象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2篇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 社會對氣象的意識、氣象服務觀念意識在快速提升, 氣象服務也從幾十年提供簡單的氣象服務, 近幾年逐步轉變為氣象服務社會化過程, 對社會產生經濟效益格局的調整內涵, 在為當地社會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為人民生活趨利避害、為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使氣象服務顯得更為重要, 對氣象服務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目前各級氣象管理部門氣象服務產品多是公共服務產品, 其指導功能只能滿足黨政領導及各級部門的宏觀需求, 而各行各業許多部門例如氣象災害得評估, 生態建設保護工程, 以及景觀旅游, 能源, 環境, 交通, 地址災害, 工礦企業等領域非??释麣庀蟛块T能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針對性強的專業氣象科技服務產品。尤其在網絡新媒體發展迅速的時代, 從新形勢下氣象科技服務的定位、氣象科技服務產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而且當前社會及行業需求氣象科技服務的未來未來趨勢集約化及時準確結合新媒體的服務手段, 更好創新開發針對各行各業氣象科技服務平臺, 社會化參與的機制探索實現服務現代化, 服務隊伍專業化, 服務機構實體化, 服務管理規范化, 來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求, 在重大活動, 科學決策, 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等提供有力的服務支撐.

二、專業氣象科技服務的概念內涵

內涵:公共氣象服務包括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和專業服務。在新形勢下, 氣象服務要向氣象災害防御拓展。

屬性:公益性是本質屬性;氣象科技服務就其服務內容和服務效果而言, 屬于公共氣象服務的范疇。

決策服務為各級政府科學決策提供的氣象信息服務;公眾服務為公眾提供氣象信息服務例如氣象監測, 預報, 預警等.而專業專項預報服務是為經濟社會特定行業和用戶提供的專業專項氣象服務, 以及保障重大活動, 重大工程及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等提供的服務.面向行業的專業專項氣象服務有農業、水利、國土、交通、能源電力、鐵路、旅游、林業、衛生、環境等, 例如農業氣象服務針對農業提供農業氣象情報, 農作物發育期生長條件預報等牧業氣象服務, 林業氣象服務, 水利氣象服務, 交通氣象服務, 旅游氣象服務等.在改革發展中, 要采取多種機制促進公共氣象服務的發展同時, 適應公益和市場的氣象服務體系結構及相應的運行及管理機制, 社會化參與的機制探索, 改進服務模式, 合作開展氣象風險技術研究以及氣象數據應用分析, 打好氣象科技服務框架, 使科技技術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氣象服務的支撐。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氣象服務管理機制、長效運行機制, 彰顯氣象科技服務在氣象評估論證, 防災減災等發揮的作用。

三、未來發展的趨勢及努力的方向

專業服務集約化發展的基本思路, 即按照適應需求、集約高效的氣象服務業務體制要求, 建立上下協同、分工合作的服務模式, 完善統一管理、分級服務的發展機制, 形成省、市、縣三級集約化發展、技術共享、隊伍專業、機制高效的發展模式。專業氣象服務是氣象科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發展專業氣象服務, 是氣象現代化發展, 推進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有效途徑。面向行業的專業氣象服務農業、水利、國土、交通、能源電力、鐵路、旅游、林業、衛生、環境等, 研發所涉及的所有業務系統, 提高業務整合與應用能力, 使先進的氣象科技服務本地化應用自然對接接入所需行業, 發展各級各類專業專項服務無鏠整合, 讓良好的業務框架可支撐各類行業氣象應用服務, 投入長效運行機制, 氣象服務的重點任務:防災減災服務、應對氣候變化、公眾氣象服務、農業農村服務、城市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重大保障服務、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服務;業務體系建設:基礎業務系統、業務隊伍建設、業務機構建設;基礎業務系統中明確四項業務:氣象災害防御業務系統、決策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公眾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專業氣象服務業務系統;

這樣在改革發展中, 采取多種機制促進公共氣象服務的發展同時, 使專業氣象服務探索轉換為社會服務化參與機制, 建立覆蓋水文地質、交通旅游、能源電力、農業農村、環境、衛生等多個領域的專業氣象服務業務, 強化了重點地區、重點時段、重點天氣等專業氣象保障服務, 在森林草原防撲火、旱區降水影響評估、強降水次生災害氣象預警、大江大河及中小流域水文氣象服務等重大或應急氣象保障任務, 精細化的專業氣象預報服務更好的發揮作用, 提供有力支撐。未來基本實現服務業務現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服務機構實體化、服務管理規范化, 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服務產品、完善服務體系。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氣象服務信息覆蓋率達到95%以上, 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達到90%以上, 氣象防災減災效益顯著提高?!叭W”融合技術電視、網絡、手機的三網融合, 云計算技術對于氣象科技的推動不可阻擋, 無線寬帶網絡和移動智能終端技術, 海量數據信息的獲取和反饋。移動氣象服務APP, 一個小小的窗口就可把海量的氣象信息和巨大的用戶群連接到一起。采取多種機制促進公共氣象服務發展的同時, 使得氣象科技專業化服務, 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時代, 爭取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加強農林牧, 水利, 民政國土, 交通能源, 電力, 環境, 衛生等協作, 氣象科技服務的前景發展空間廣闊。能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一定作用。

四、專業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 氣象科技服務不適應、不滿足社會各行各業需求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預報預測準確率、氣象服務的精細化, 針對性不夠;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增多, 應急聯動響應機制仍需完善, 與公眾的需求相比, 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

(二) 氣象服務的業務現代化水平不高

業務體系、業務系統建設滯后;科技水平不高, 融入社會各個方面領域不是太深入;重大氣象服務覆蓋面, 需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三) 氣象服務能力發展不平衡

三個不平衡:決策、公眾、專業等服務間不平衡;地區之間不平衡;上下層級間不平衡。

(四) 氣象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隊伍總量、結構不完善、科技素質不高, 缺乏真正的開發科技服務領域的專業人才;這樣制約了拓展專業氣象服務的領域。

(五) 多元的氣象服務管理機制尚未建立完善

未來氣象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3篇

氣象預警大喇叭是由發布平臺和接收終端兩部分組成的:在省、市或縣建立大喇叭發布平臺, 定時發布所轄范圍天氣預報、防災減災、農業科技等綜合信息, 并通過無線移動網絡空中傳送;在縣、鎮、村建立大喇叭接收終端, 并轉換成語音通過擴音機經大喇叭播放出來, 將各種信息及時通知到各家各戶。

2 氣象大喇叭的作用

農業生產高度依賴天氣條件, 無論農作物的產前、產中和產后都迫切需要氣象服務的保障。在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大前提下, 遼寧省的氣候也不斷變化, 這就導致了氣象災害的頻繁發生, 極大地影響著農業生產并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氣象大喇叭的應用讓農民在第一時間獲取氣象預警信息, 并且還可以把氣象科普知識傳達到各個鄉村農戶, 特別是在汛期開展防災減災工作過程中大喇叭有效地減輕了氣象災害對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時代的發展, 科技的進步, 農民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村民不再是以前的單一靠天吃飯,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他們需要的是科學種田, 依靠的是科技致富, 學科技, 用科技的意識越來越強, 依靠科技致富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所以他們對氣象信息的需求, 對氣象知識的渴望也越來越迫切。他們需要依據氣象指導農業生產, 合理布局, 農作物從種植到收割需要掌握天氣條件, 農作物的儲存, 運輸乃至加工環節也離不開天氣預測信息, 由此可見氣象信息在指導農業生產中起著何等重要的作用, 農業要增效, 農民要增收, 大喇叭便成為農民獲取氣象信息的重要的有效途徑之一, 這就足以說明氣象大喇叭在指導農業生產中的所占的重要地位。

3 法庫縣氣象大喇叭的運行現狀

目前法庫縣總共安裝了215個行政村的大喇叭預警接收系統, 上線率達到65%, 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以確保其最大發揮功效。

3.1 電源保障方面存在問題

現在農村有時會出現停電現象, 導致了信息的及時傳播受到阻礙。

3.2 氣象大喇叭在有些村莊沒有得到村民的足夠重視

存在終端無人管理, 使其處于閑置狀態或管理人員只擔其名而不盡其責的現象;還有的村民人為關閉預警機;更有甚者存在人為破壞現象。

3.3 廣播內容單一

僅僅局限于天氣預報, 未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4 氣象大喇叭的未來發展設想

4.1 使用智能系統

針對農村經常停電, 人為關閉預警機, 預警機信號故障和人為破壞, 雖然已有獨立的預警系統, 但終端接收最好應該采用太陽能蓄電, 這樣就能更好地解決電源問題, 應安裝在獨立的高桿上, 使用智能系統以擺脫人為斷電和破壞的影響, 保障大喇叭上線就能及時發揮作用, 提高上線率。

4.2 適時播放氣象科普知識

針對廣播內容單一, 僅局限于天氣預報方面的情況, 還可適時播放一些氣象科普知識, 如防雷電常識, 季節性防火, 農業科技知識和信息, 特殊或極端天氣的應對措施, 種植養殖及生產經營知識等, 既向農民傳播了知識也豐富了農民的業余生活。這些主要都是由于大喇叭是農民接收實用信息和技術最方便的渠道, 利用大喇叭進行廣播, 不會影響農民的任何活動, 也不需要他們專門拿出時間收聽, 可以利用早中午飯的時間定時播放, 做到農閑播知識, 農忙播技術, 播放的內容應根據當地的農業結構和特色農業, 結合農業季節有針對性, 也就是說播放內容應與當地產業同步, 播放技術與生產季節同步, 播放信息與市場同步, 播放知識與農民需求同步, 進而提高農民的學習興趣和收聽效率, 讓農民從最初被動地接收, 逐漸地形成一種習慣, 時間長了又自然變成了一種需要, 就這樣農民的科技意識得到了提高, 農民學科學用科學便成為一種時尚, 他們的致富夢才能得以實現。

4.3 科學規劃,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合理設置專業人員, 規范管理發布平臺和接收終端, 做到維護和維修專業化, 農村也要設置專門的氣象信息管理員, 要保證發布員, 維修員及農村管理員之間信息傳遞的暢通, 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機制, 使他們在其職盡其責, 提升他們的綜合為農服務的能力, 從而提高氣象服務的時效性及氣象信息的覆蓋面, 使氣象服務最大化的發揮其效益。

氣象大喇叭對農村來講, 它以其“最普及、最方便、最經濟、覆蓋面最廣”的特性, 徹底地解決了氣象信息到農村“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它也以其獨有的貼近村民的特性, 有著其它媒體不可替代的優勢, 應該將其更好地開發利用, 讓它在新形勢下發揮更大的作用, 服務三農, 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 氣象為農發展的大力推進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氣象信息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氣象大喇叭的作用也日益突顯, 它的應用全面提高了農村趨利避害的水平, 切實地保障了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它是農民獲取氣象信息, 解決農村預警信息傳遞的有效載體, 在開展防御災害性天氣和地質災害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效。

未來氣象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4篇

青少年素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基礎, 我們要把氣象科普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培養和提高廣大青少年的氣象科學素質[1]。通過氣象科普進校園活動, 氣象科普活動開始走進了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 通過這項有意義的活動, 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開始了解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 并初步掌握了氣象防災減災的常識與技能。為了能更好地開展氣象科普活動, 經過科學指導學校建立了“少年氣象站”, 這對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實踐能力, 以及進一步普及氣象科普知識是十分有好處的;為了使氣象科學普及的內容更貼近公眾的需求, 必須要不斷地完善氣象科普工作, 使氣象知識能夠真正地為公眾所用。氣象科普工作要始終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根據不同群體對氣象科普知識的需要, 有針對性地提供科普內容, 把氣象科普及教育與傳播融入到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之中[2]。

通過校園的科普活動, 進一步豐富了校園科普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滿足了學生們對科學知識的需求, 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使學生更加了解氣象, 提高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氣象專家從氣象條件、極端天氣對人體的影響, 詳細地講解了在極端天氣環境下采取防護措施, 減少疾病的發生。組織青少年參觀氣象站、切實加強中小學生氣象科普教育, 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宣傳氣象防災減災知識, 同時向流動兒童們發放各類氣象防災減災資料。通過活動, 讓小朋友從小就掌握氣象防災避險知識, 幫助他們提高氣象防災減災和自救互救能力。通過校園氣象科普活動, 同學們不但了解了一定的氣象知識, 而且還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細心觀察、理性思考的能力。

通過校園氣象科普活動, 學生對氣象科學的發展現狀, 對氣象科學與人類的關系, 以及氣象科學與各行各業的關系, 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實踐, 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氣象科學知識, 各方面的素質得到了全面提高。

2 氣象科普教育讀本進校園的重要意義

氣象科普教材進課堂, 是強化校園氣象科學知識的形象表達上的有益嘗試。中國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許小峰表示, 下一步將與教育部門密切合作, 有步驟地在全國各地深入推進氣象科普教育讀本進課堂工作。廣泛開展氣象科普教育讀本進課堂試點, 針對不同地區的氣象災害特點和教育特色風格來推進這項工作[3]。

2012年5月28日, 《小學氣象科學普及教育讀本》在溫州首發,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為該書題詞:“普及校園氣象科學知識, 提升學生適應自然能力。”副局長許小峰為該書作序。許小峰在序言中評價這套教材“以氣象科學體系為線索, 以傳播科學知識為手段, 以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氣象科學技術應用為目的進行編撰。教材表達的主題與理念符合氣象科普工作的內涵, 表現手法與技巧也比較科學, 適合小學學生學習。”[4]該書采取大量小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卡通圖片進行形象表達, 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了氣象科學的基本體系, 同時注重介紹氣象和不同學科學領域之間的交叉聯系, 采用規定課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對教材進行詳細講解, 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氣象科學素質。教育讀本投入教學使用后, 將對該校校園氣象科普的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氣象科普的對象是社會公眾, 目的是廣泛普及科學知識, 因此, 校園氣象科普宣傳的內容與形式應充分考慮學校師生的接受與理解能力, 要盡量體現參與性、互動性、普遍性和實用性, 實現寓教于樂, 使氣象科普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更容易被社會公眾普遍接受與理解, 應用于日常生產生活。校園氣象科普工作還應以輔導撰寫資源與課堂教育為結合點、示范性教學方案, 指導編寫資源與學校課外科技活動結合點和活動方案, 使氣象科普館的科技資源真正轉化為學??萍冀逃纳鷦咏滩? 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 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 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夯實基礎[5]。

3 氣象科普基地已成為青少年了解氣象促進事業發展的重要渠道

每年的3.23全國各級氣象部門圍繞當年的氣象日主題安排了各類紀念活動、接待著來自社會的各界群眾的參觀, 氣象科普館已成為青少年了解氣象發展的主要科普基地;氣象觀測場、科普展廳、并有氣象專家現場接受咨詢, 氣象儀器裝備展, 氣象科普展板展覽, 氣象觀測體驗等活動。在觀測場, 了解每天獲取的天氣第一手資料的出處, 知道了氣象要素的采集過程。在空間天氣科普館里, 了解太陽家族以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科普知識。展示的內容還包括人工影響天氣火箭發射車, 多普勒雷達, 移動式氣象雷達, 氣象應急指揮車, 氣象與生活知識展板, 不同時期的氣象衛星處理設備及各式天線群, 進一步向社會公眾普及天氣、氣候等方面的科普知識。深入宣傳氣象部門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利用云水資源工作以及風云氣象衛星在氣象觀測中發揮的作用等, 以提高社會公眾對氣象工作的認識、了解和支持。

通過對氣象科普館、觀測場及相關設施的參觀活動, 通過與氣象工作者的交流, 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發布流程, 學習高溫、雷電、暴雨、大風等極端天氣的形成原因及防范常識, 觀看氣象科學知識電教片, 在體驗過程中探索氣象科學奧秘, 增長防災減災知識, 同時進一步了解氣象工作, 掌握氣象知識, 加深對氣象科技的認識和理解, 達到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質的目的。在開展校園氣象科普宣傳過程中, 還要注重加強部門 (單位) 合作, 充分利用好國民教學、專項培訓、媒體宣傳等社會資源, 多渠道、全方位推進校園氣象科普工作。

4 結語

科普工作是氣象部門所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 通過普及氣象科普知識, 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質, 也是氣象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氣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如何利用好氣象信息, 安排好生活、生產, 這和人民群眾有著緊密的關系。加強對校園氣象科普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工作, 提高師生對氣候變化、氣象防災減災和其他氣象科學的認知, 不但增進了師生對氣象科學的了解, 提升了學校師生防災減災的素質, 還促進了現代科技文明在校園的發展, 提高了師生對氣象工作的認同度, 擴大了氣象工作的影響力。這對于充分發揮氣象部門在引導社會、組織社會、服務社會和管理社會的作用, 促進氣象事業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摘要:氣象科普的對象是社會公眾, 目的是廣泛普及科學知識。因此, 校園氣象科普宣傳的內容與形式應充分考慮學校師生的接受與理解能力, 應盡量體現參與性、互動性、普遍性和實用性, 實現寓教于樂, 使氣象科普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更容易被社會公眾普遍接受與理解并應用于日常生產生活。充分發揮現代傳媒的優勢和作用, 利用電視、廣播、報刊、圖書和互聯網等傳播手段, 開展多種形式的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 努力形成全社會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活動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氣象科普,校園,防災減災

參考文獻

[1]劉林霞.對做好新時期氣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氣象, 2005 (2) :40-41.

[2]任詠夏.淺談校園科普氣象科普平臺的建立[C]//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 20 11:1 76-1 82.

[3]周文超.氣象科普教育讀本有望將走進全國中小學課堂[EB/OL].中國廣播網, 2 0 1 2-1 0-2 8.

[4]劉釗.小學氣象科學普及教育讀本在溫州首發[EB/OL].人民網, 2012-05-30.

未來氣象科普工作計劃范文第5篇

加強氣象科普工作是促進氣象事業發展和科教興國的重要措施。近年來, 隨著“安全氣象、公共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 氣象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格局逐步構建, 氣象科普事業蓬勃發展, 方興未艾, 成效顯著。調查表明, 大部分公眾都經常關注氣象知識, 能夠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氣象信息, 并依據氣象知識理解天氣預報、合理安排出行活動。但對于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系的知識, 如氣象災害發生時如何避險等, 社會大眾則知之甚少。氣象科普工作在豐富科普內容、完善科普方式, 特別是在增強社會公眾應用氣象科技知識和信息的能力方面還有待加強。氣象科普工作作為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部分, 任重而道遠。

1.行業特色高校開展氣象科普工作是其與身俱來的使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簡稱“南信大”) 是中國最早成立氣象行業的高校, 目前大氣科學學科體系最為完備。作為一所誕生于氣象行業、服務于氣象行業的行業特色高校, 學校在50余年的辦學歷程中, 始終擔負著中國氣象事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的重任。即使在劃轉地方管理后, 作為地方高校, 學校依然履行著支撐國家氣象行業發展的重大使命。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大眾對氣象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為以氣象為立身之本的行業特色高校, 南信大必須主動擔當起氣象科普的重任, 積極投身氣象科普事業, 把普及氣象科學技術、實現氣象科普社會化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威斯康星大學是美國著名大學, 在發展過程中, 堅持為本地全面發展服務, 使當地的眾多部門和農場、企業乃至家庭都能經常從學校獲得最新知識、信息以及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的思想, 從而迅速改變了所在州的社會面貌, 學校也在知識推廣與社會服務中獲得快速的發展。威斯康星大學的經驗表明行業特色高校須依托自身特有的優勢, 為社會大眾提供普及型的行業知識與技術服務, 將行業知識的甘露播灑到全社會, 將行業科技的恩惠帶給大眾。這不僅能促進行業發展和大眾行業科學素質的提高, 也將有力地促進學校辦學實力的提升。因此, 作為行業特色高校, 南信大必須將傳播氣象知識、開展氣象科普工作作為學校社會服務職能中的一項核心內容。通過開展氣象科普教育活動, 在社會公眾中廣泛宣傳氣象科學知識, 推介氣象科技最新成果, 能夠提高全社會對氣象行業的認知度, 并逐步樹立和擴大學校“氣象學科”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氣象科普工作的深入開展也終將會“反哺”學校中心工作, 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招生就業等工作的開展, 提升學校的發展空間和辦學水平。

2.行業特色高校開展氣象科普工作具有獨特的優勢

(1) 人員優勢。

現階段氣象科普未能滿足公眾對氣象科學知識的需求, 其原因主要在于從事氣象科普的力量較為薄弱。雖然有大量的氣象科技人員, 但他們的業務與科研任務較重, 難以有足夠的時間、精力開展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和教育。行業特色高校則能較好地彌補這一點。學校擁有龐大的師資隊伍, 有一大批開展氣象教育與科研工作的專業教師, 他們大都擁有博士以上學位或副教授以上職稱, 精通氣象專業知識, 擅長教育教學工作, 且相對較為集中, 這批精英如能充分利用, 將成為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同時, 學校經過多年發展, 逐漸形成了以大氣科學為核心, 理、工、管、文、經、法、農、藝等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高校, 擁有一批能夠進行文學創作、藝術創新的非氣象類的教師, 他們與氣象專業教師合作, 能集成各自專業優勢開展氣象科普創作工作, 可以有效改變目前氣象科普創作人才缺乏的現狀。

此外, 作為中國氣象人才的搖籃, 學校始終承擔著為中國氣象事業發展輸送人才的重任。因此, 學校擁有數以千計且源源不斷的氣象專業學生, 從本科生、碩士生到博士生、博士后, 覆蓋氣象人才培養的各個層次。他們具有較強的氣象專業知識, 對氣象事業充滿熱情, 樂于為社會公眾服務, 且易于組織。通過大力培養這類學生的氣象科普意識, 合理調動其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積極性, 他們將會成為氣象知識的科普傳播者, 最終成長為中國氣象科普隊伍的中堅力量。

(2) 資源優勢。

高水平的氣象實驗實習平臺是氣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有效保障。作為行業特色高校, 南信大校園內集中了氣象臺 (大氣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培訓實習基地 (南京) 等一批氣象基礎與專業實驗室、氣象災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等一批氣象科研平臺。這些先進的氣象實習基地和實驗室有著雙重任務, 對內便于校內師生開展各類氣象專業的實驗實習及科學研究工作;對外則向來校的各級領導、嘉賓及社會公眾宣傳氣象學科的基本知識及最新成果。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 是學校對行業應盡的義務與回報。如學校的氣象臺 (大氣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是目前國內外規模最大、教學環境最好、培養人才最多、教學特色鮮明的氣象類專業實踐教學基地, 中國氣象部門60%以上的氣象業務骨干和氣象服務骨干均在該氣象臺進行過實驗實習培訓。在發揮巨大的氣象人才培養功能的同時, 氣象臺 (大氣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還接待了中國教育部、科技部的各級領導、嘉賓以及其他人員參觀訪問, 每年接待人次超過1000人次, 為普及大眾氣象知識做出了積極貢獻。

3.行業特色高校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路徑分析

氣象科普是一項系統性、計劃性和經常性的工作任務。行業特色高校應提高對氣象科普工作的認識, 樹立主動服務的理念, 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拓展“科普創作、團學活動、課堂教育、媒體宣傳、隊伍培養”五位一體的氣象科普途徑, 打造氣象科普工作的“航空母艦”。

(1) 大力創作科普讀物, 發揮高校人才多元的優勢。

氣象科普創作是傳播氣象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近年來, 氣象科普創作成績斐然, 產生了一大批優秀氣象科普讀物, 由氣象出版社組織編印的《防雷避險手冊》及《防雷避險常識》掛圖榮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但就整體而言, 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氣象科普讀物仍然不多。作為行業特色高校, 學校應當充分發揮知識、人才集中的優勢, 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氣象科普創作, 把氣象學科的知識和技術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給群眾?!妒f個為什么》是中國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書, 被評為50年來感動中國好書之一, 凝聚著包括南信大王鵬飛教授在內的眾多氣象學家的辛勤汗水。近年, 學校組織專家編寫《觀云識天》科普小讀物, 免費向江蘇省13個地市萬余名中學生發放?!队^云識天》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 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為廣大中學生開辟了走近氣象世界、學習氣象知識的第二課堂, 進一步宣傳、普及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知識。學校須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和扶持措施, 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氣象科普創作工作, 產生一批雅俗兼備、科學性與趣味性并存的科普作品, 為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2) 大力開展團學活動, 發揮專業學生集聚的優勢。

學校氣象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是一支不需什么投資就能產生顯著效益的科普隊伍。開發這些人的科普資源, 應當立足于氣象特色社團的組織機制, 立足于大學生社會實踐。要充分利用其專業背景和氣象專業學生集中的優勢, 在氣象科普活動的構造、功能、作用、組織、關系、過程和方式等方面力求做到形式與內容的創新, 努力打造氣象科普的品牌活動, 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力。近幾年由中國氣象學會主辦的“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愿者中國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南信大等行業特色高校的眾多氣象專業學子廣泛參與, 深入工廠、農村和社區, 通過懸掛氣象防災減災宣傳橫幅、擺放氣象防災減災展板、發放氣象知識宣傳資料, 開展調查問卷了解群眾對氣象災害的認識等, 有效宣傳了氣象科學知識, 提升了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產生了極好的社會效應。通過參加這類科普活動, 學生也能以自己所學奉獻社會, 為民眾帶來實惠, 在氣象科普工作中了解中國的國情與氣象的“行情”, 不斷豐富知識, 增長才干, 并激發投身氣象事業的動力。行業特色高校要發揮主導作用, 加強對團學活動的引導, 既要講究活動的質量, 又要注重活動的延續性, 建立通過團學活動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良性運行機制。

(3) 全力開展特色教學, 推動氣象科普走入大學講堂。

行業特色高校經過多年發展, 大都由單一學科的行業高校轉變為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高校。以南信大為例, 學校不僅有數以千計的氣象專業的學生, 更有數以萬計的非氣象專業的青年學子。青年的未來, 就是國家的未來。對這些集聚于行業特色高校的非氣象類學子開展氣象科普教育意義重大?!度窨茖W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 (2011-2015) 》明確指出, “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持續提升”。為了更好地提高這類大學生的氣象科學素質, 在進一步發揮諸如學術講座、櫥窗宣傳等校內氣象特色文化活動的教育功能的同時, 充分利用課堂這一教育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開展氣象科普工作極為重要。南信大從2009年開始, 在非氣象類專業中設立氣象特色課程模塊, 各專業開設氣象特色課程總門數在5門以上, 學生根據各專業的要求和本人發展方向, 也可選擇若干氣象特色課程修讀。學校將氣象科普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融入教學體系, 加強各專業學生對氣象知識的了解, 培養他們對氣象學科的興趣和愛好, 既是學校“主動融入、主動服務、主動接軌中國氣象事業”辦學思想的體現, 也是培養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氣象人才的要求。

(4) 大力培養“媒體學者”, 借助媒體報道開展氣象科普。

新聞媒體是科學知識通向社會與公眾的一條主要渠道, 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新聞事業被稱作‘生活的教科書’。新聞事業具有傳播技術和文化知識的功能。……受眾可以通過這些新聞報道獲取大量的有關知識”。近年來,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極端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頻發, 公眾和媒體對于相關氣象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多, 氣象工作也越來越多地從幕后走向臺前。南信大作為行業特色高校, 有一大批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熱心公益的氣象學的專家學者。他們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 圍繞大眾關心的熱點問題, 上電視、上報紙, 通過媒體解釋各種氣象現象, 與公眾互動交流, 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據不完全統計, 圍繞人工干預天氣、PM2.5等熱點問題, 2011年學校氣象學專家接受各類媒體采訪超100余人次。這些“媒體學者”以自身的專業素養和道德良知, 向大眾客觀、準確地傳播氣象科學常識, 提高了公眾的氣象科學素養, 消除了公眾對氣象現象的誤解, 答疑解惑、明辨是非, 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宣傳效應。為此, 學校也制定了專門的激勵制度, 鼓勵氣象專業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媒體宣傳報道。

(5) 大力培養氣象科普人才, 打造氣象科普隊伍儲備基地。

我國由于中學過早文、理分科, 造成大部分學生知識單一, 綜合知識素養不足, 而且理工類本科教育對文學素質的培養重視不夠, 導致理工類學生甚至科研工作者缺乏寫作與傳播能力, 造成科普人才特別是中青年科普創作隊伍嚴重不足。氣象科普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作為中國氣象人才的搖籃, 南信大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在高等教育這一環節改善這種狀態。近年來, 學校在教學大綱中強化了對包括人文學科在內的非氣象專業學生的氣象特色課程教育就是一種積極、有益的探索。此外, 還應借鑒歐美高校特別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科學傳播素質方面的先進經驗, 在氣象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 注意提高他們的中文、新聞傳播等文科素養。在人文學科中加強氣象科學教育, 在氣象專業學生中強化其人文傳播素養, 雙管齊下, 源源不斷地為中國氣象科普事業輸送大量復合型氣象科普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效剛.氣象文化建設:理論創新與實踐變革[J].閱江學刊, 2010 (6) :63.

[2]康健“.威斯康星思想”與高等教育的社會職能[J].中國高教研究, 1989 (1) :37.

上一篇:學校社科普及工作計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