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未來教育論文范文

2023-03-26

未來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通過分析諾曼·福斯特的幾個代表作品,了解其設計理念,闡述其設計思想的主要精髓,即對生態平衡與文化傳統的重視,對技術工藝的偏愛。從而在這基礎上對未來建筑的發展做出一點思考。

關鍵詞: 諾曼·福斯特;未來建筑;生態;場所精神;文化傳統;技術工藝;工業化

生態節能與歷史傳承是建筑設計的兩大難點,在全球自然資源與歷史文脈傳承都日趨緊張的今天,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節能環保,如何傳承歷史也必將成為未來建筑發展的主題。英國著名建筑師諾曼·福斯特在這兩方面已經做出了非常成功的范例,其許多作品如柏林國會大廈、卡里藝術中心已成為不朽之作,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超前性。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旺盛的創造力所帶來的強烈時代感,可以看到現代科學技術和各種材料潛力的充分運用及發揮;同時我們還可以在其作品中發現他對環境、文化傳統和生態平衡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技術工藝的執著偏愛。他在技術與生態、時代與場所、技藝與工業化等方面的建筑設計理念對未來建筑的發展正在產生著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一 技術與生態——用技術體現生態

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創造富有時代感的建筑,同時從建筑上體現出當地氣候特征和建筑師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是福斯特建筑設計觀中的核心內容,也是他的專長。他利用最先進的結構(如大跨度巨型結構) 、設備(如PV 光電板) 、材料(透明絕熱材料) 和工藝(如自動化建造系統) 結合不同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因地制宜,努力創造著理想的人工建筑環境。在不斷艱難探索的同時,福斯特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氣候觀。

1992年經過公開國際競賽,福斯特贏得了柏林國會大廈改建的設計工作,他的方案是在建筑上加個玻璃穹頂,這個方案不僅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外形,而且使它變成一座生態建筑和德國民主的象征,使貌似簡單的玻璃穹頂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柏林國會大廈的改建使人們對生態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對自然資源的合理使用并進而達到生態平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 自然光的利用

柏林國會大廈改建后的議會大廳與一般觀眾廳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頂光。福斯特充分發揮玻璃材料特性,通過透明的穹頂和倒錐體的反射將水平光線反射到下面的議會大廳,議會大廳兩側的內天井也可補充部分自然光線,基本上可以保證議會大廳內的照明。福斯特在穹頂內還設計有一個隨日照方向自動調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熱輻射和避免眩光。沿著導軌緩緩移動的遮光板和倒錐形反射體均有極強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錐體稱作‘光雕’和‘鏡面噴泉’。日落后,玻璃穹頂成了發光體,有如一座燈塔,成為柏林市獨特的景觀。

2 自然通風系統

柏林國會大廈自然通風系統設計也很巧妙。福斯特把議會大廳通風系統的進出口設在西門廊的檐部,新鮮空氣進來后經大廳地板下的風道及設在座位下的風口,低速而均勻地散發倒大廳內,然后再從穹頂內倒錐體的中空部分排出室外,此時倒錐體成了拔氣罩,這時極為合理的氣流組織。福斯特將大廈的側窗均設計為雙層窗,外層為防衛性的層壓玻璃,內層為隔熱玻璃,兩層之間為遮陽裝置。側窗的通風既可自動調節也可人工控制。大廈的大部分房間可以得到自然通風和換氣。新鮮空氣的換氣量根據需要進行調整,每小時可到1到5次。由于雙層窗的外窗可以滿足保安要求,內側的窗可以隨時打開。

3 能源與環保

為了保護柏林的環境,改建后的國會大廈決定采用生態燃料,以油菜仔或者葵花仔中提煉的油為燃料,這種燃料燃燒發電時相對高效,清潔,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與此同時,會議大廳的遮陽和通風系統的動力來源于裝在屋頂上的太陽能發電裝置,這種發電裝置最高可以發電40KW。福斯特把太陽能發電和穹頂內可以自動控制的遮陽系統結合起來,這是其把技術與生態結合的絕妙想法。

二 時代與場所——注重場所精神,尊重傳統文化

注重場所精神、尊重傳統文化是諾曼·福斯特設計觀中的另一重要內容。他認為技術與場所并沒有必然的沖突。福斯特說:“歷史對他并非束縛而是需正視的挑戰?!币虼?, 他的建筑因與傳統文化結合而具有鮮明的特色。他對高科技的運用不僅僅是為了藝術表達形象,而是綜合解決功能與工程技術問題,因而使其作品更具生命力。福斯特寫道:“歷史不是一堆詳圖或一套嚴格的法則,更不是一部死板的讓人敬畏遵守的價值法典,而是一個連貫的發現、靈感、發明和進化的過程?!闭怯捎谥匾晥鏊?,他對技術、結構以及構造節點的處理,因文化、歷史文脈等因素的介入而獲得了新的意義,從而使其許多作品反映了很強的場所精神。

尼姆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城內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的卡里神廟,而藝術中心就建在距神廟僅咫尺之遙的19 世紀歌劇院的廢路。在如此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如何處理好新舊建筑之間和建筑與城市之間的關系,使其和諧有機地融合,便成為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福斯特之所以獲勝,是因為他的設計方案很好的解決了新建筑與場所環境的協調呼應,以及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延續問題。

他的設計思想是汲取城市的歷史并與時代相連。在這里,福斯特以其超凡脫俗的設計理念,向我們展示出一個全新的答案,證實了“現代建筑同樣可以和歷史環境相融合。他尊重歷史,同時又真實的體現出自己的時代風格而是一種折衷的產物”。

三 技藝與工業化——對技術工藝,產品工業化的研究

福斯特對技術和工藝的關注有其獨特的思想根源。在他早期的建筑項目中已經展現了對結構、設備及工匠般的細部的關注。出于對建造職業的熱愛,他把自己的事務所命名為“諾曼·福斯特建造工廠”。

對技術結構,工藝的深入探究,他的事務所不僅可以設計建筑,也可以設計建筑部件,家具,甚至汽車。

在早期真正實現工業化設計的為數不多的建筑師中,吉恩 普魯夫的實踐已證明,成功地實現工業化建筑的關鍵不是如何擴大構配件的數量,而是如何通過精心的產品設計而擴展其使用效果。通過大量的實踐,福斯特掌握了如何為實現設計目標,去修改、完善那些工業化的產品的做法,轉而證實,如果一個建筑師能不辭辛苦和工業企業中的人員緊密合作,或對技術工藝的內容本質進行深入的研究,那么他就有可能設計出一種相對來說生產周期短,甚至可用于某些單獨的項目的工程部件。

用于塞恩斯伯里中心的可互換的包層板,可以作為福斯特早期產品設計的光輝成果的范例。在這個包層板內,所有的設備管線及廁所都放置在水平和豎向的結構構架之中,人工照明和設備維護都可自如地在次空間中發揮作用。從而使整座建筑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可以從容適應于各種空間布置要求。

結語

“低碳與環?!?、“建設與保護”已成為當今全球的時代口號,運用生態技術和尊重環境將是未來建筑的發展方向。未來建筑所涵蓋的技術是多層次的,規?;?、工業化的高效率生態技術運用將使未來建筑更加便捷。福斯特更多的考慮建筑的環境特性和文化傳統,更多的考慮建筑的科技含量,一直不斷地致力于利用現代工藝技術中的新成就來創造理想的人居環境,同時盡可能的保護生態環境、歷史文脈,減少能耗,降低污染, 亦即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福斯特的設計理念對我們研究未來建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竇以德等. 諾曼·福斯特[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2] 諾曼·福期特 世界建筑大師優秀作品集錦[M] 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1999.

[3] 程炎焱.淺析“高技派”建筑的生態觀 安陽師范學校學報 2002.第五期

未來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小學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 是為兒童提供關于世界輪廓圖景的第一個循環圈, 是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的奠基工程。l992年以來,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頒布和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的試用,小學數學教育改革有了很大的進步。主要表現在:教育指導思想逐步明確,開始注重素質教育;某些教學內容刪繁就簡(如計算和應用題降低了一些要求);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所更新;整個教學過程開始出現了三個轉變:一是由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二是由只重視學習結果轉向既重視學習結果又重視學習過程,三是由只研究教法轉向研究學法。據1994年6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合作完成的《全民教育目標監控項目報告》,1993年6月對我國8個省的四年級與六年級各24000余名學生進行數學水平測試,其中計算能力成績最高,正確率達92%以上。但是,從教育現代化的高度審視,小學數學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

1.升學競爭導致學生厭學 ;

2.教學內容偏窄、偏繁 ,有的陳舊過時。

改革是必然的,下面我就談一下我的幾個觀點。

一、教師的角色方面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對未來教師的角色作了這樣的描述, 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教育和教學研究,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發展學生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將扮演著多種角色,從多方面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學生的榜樣,集體的領導者,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心理治療工作者和學習者,以及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 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師指導下才能得以發揮,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體作用之上。只有當師生之間互相作用,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才能得以激發和培養,學生才能獲得充分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合作伙伴的關系。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解惑者,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角色變化必將成為現實,我們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準備,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

1.動 手 、動口 、動腦 ,使數學學習活動更生動活潑 。

要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特點之間的矛盾,就要充分運用其直觀性(操作性與非操作性的)進行教學。除了運用教具、學具外,還要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包括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多媒體教學),使教與學生動形象,化難為易。我們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币寣W生動手、動口、動腦,調動多種感官參與,使數學學習活動生動活潑。

2.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

小學生入學前已有一些生活經驗, 包括一些模糊的數學活動經驗,他們對數學知識有一些膚淺的潛在需要。因此,數學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提供誘因,把學生那些膚淺的潛在的需要變成正在“活動”的、實實在在的需求,并不斷喚起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3.千方百計讓學生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 。

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內部的活動。為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兒童認知結構的特點, 根據教材結構與兒童的認知結構建立高效的教學結構。

作為教師,我們應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他們自己“跳起來摘果子”。凡學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 ,教師決不替代 ;凡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決不暗示。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余地,多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些成功愉快的體驗。

三、大力提高教師素質

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素質。從我國目前情況看,教師的培養與提高已刻不容緩,需要采用多種不同形式和途徑提高師資水平。教師首先要學習先進的現代教直理論,轉變教育思想, 提高師德修養; 同時還必須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教學能力。教師只有具備現代人的素質,才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創新能力培養的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素質教育的要點之一是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只有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發揮主體的積極作用,才能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只有通過教師的組織、調節、指導、啟發和傳授,學生才能在較短時間內,把人類長期積累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創新型的人格。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適時進行成功教育, 進行成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促使學生取得發展的成功,形成自主的內在動力機制和成功心理。強調教有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服務。

未來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不同的時代對教育有不一樣的要求。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引發了全球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劇烈沖撞和交融, 還縮短了人類生存空間的距離, 模糊了時間概念。

從擺脫電話線到隱形網線, 技術正在改變著學習生活方式, 而改變的核心就在于丈量“意義存在的尺度”。這種基于數字化生存方式上的改變使得“當下的沖擊”成為一種“文明的沖擊”, 它來源于信息技術革命激活的客觀世界的復雜性, 而這種復雜性好不好, 可以通過主題體驗來檢視。好的標準是什么, 通過體驗把握住意義, 復雜性就是“好的”;如果失去了意義, 讓各種需求剝奪了我們的主體體驗, 甚至帶來焦慮, 復雜性就是“不好的”。因此, 信息時代的時空就是意義存在的尺度, 只有學習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才能調節學習生活的速度。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天信息時代的教育與學習, 為什么要回歸本原、回歸“人”的核心就不言而喻了, 而這恰恰是從傳統走來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迎接未來所帶來的最大挑戰和難得機遇。

美國教育部長鄧肯曾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 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呢?其問題的核心就是教育為什么沒有發生結構性改變。美國新媒體聯盟推出的《地平線報告》也預測了云計算、移動學習、學習分析和開放內容將成為基礎教育的應用方向。事實上, 上海已經在這些領域展開了探索, 但關鍵問題還是在于找到“意義”。只有讓每個人都找到學習的意義、生活的意義、時空改變行走和思維方式的意義, 那么教育才可能真正實現結構性突破。

與信息化同樣面對機遇與挑戰考驗的是國際化。未來上?;A教育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標志不是擁有多少門國際課程, 而是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包容。東西方文化教育之間有差異, 但不應有鴻溝。他們的融合應該是水的融合、是看不見的, 不是湊合、疊加而是整合。在融合的過程中差異客觀存在, 包容至關重要。文化差異是歷史形成的, 是因為地域、地理環境帶來的種種因素形成的, 是不同民族的歷史傳統及生活習慣造就的。不管今天全球化背景如何, 具體到個人的時候差異則是個性的。全球化不會也不應抹殺差異、磨平差異。但是因為交流的頻繁, 差異更加明顯, 沖突的機率增加, 因此溝通和包容顯得更為重要。

未來曾經很遙遠, 遠得讓我們無法清晰地描繪或精準地暢想。但是, 教育的未來卻很近, 近得可以觸摸——因為我們每天面對的孩子就是未來。教育是培養未來人的領域, 因此我們必須思考教育對象的將來, 以超前的眼光觸摸未來, 讓未來提前到來。正如《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所說:“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未來, 那么明天你將生活在昨天?!?/p>

作為一個親歷上海教育改革30年的見證者, 我見證并參與了上海大規模的課程改革。面對未來悄然已來的態勢, 常常捫心自問:在自己的歷史接力棒中是否盡了應盡的職責?

上?;A教育在內涵發展“深水區”中破解的難題也是世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這說明我們正在走向前沿, 也正創造出自己的經驗貢獻給世界。然而, 另一種危機感同樣如此迫切,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數據開掘、實證分析以及社會各方關注支持教育的責任態度, 深入細致有效的教育改革舉措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和反思借鑒。兩次PI-SA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成績問鼎的同時, 上海學生的“負擔”問題也被廣泛提起, 社會競爭的壓力、學校生存的危機感等因素, 化成一股無形的力量, 令我們的學生“負重前行”, 上海內涵發展“深水區”的教育生態, 對我們而言, 還有很多隱蔽的區域有待發現。

兩次PISA測試結果大概可印證上海長期以來教育政策的穩定性對這座城市中的學生產生的影響是積極并持續有效的, 但這并不等于說三年中我們的教育沒有改變。三年中我們重新審視了上海義務教育在新的歷史方位中走均衡優質之路的新內涵, 重新定義了什么是好學校, 更加深刻地認識了課程改革的意義價值, 更富勇氣地挑戰著最難攻克的評價難題。在這樣的基礎上, 我們推出了許多重大改革措施。但教育是需要積淀的, 教育改革是需要全市十多萬教師共同努力來實施的, 從改變教師的理念到逐步影響教學方式再到逐步提升教育境界都需要時間和長期艱巨的過程, 因此更需要我們具有堅持到底的韌勁。任何教育政策的改變, 又往往需要重新調整教育制度, 重新塑造教育文化, 它所反映出的效果往往有緩顯性, 因此, 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 遵循教育規律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

在未來的日子里, 上?;A教育改革一定會遇到更加艱巨的挑戰, 因為今天所有靠物質、靠金錢所能解決的問題都不再是主要問題, 最難的問題還在于讓教育真正回歸到“人”的本原上來, 讓“人”成為教育的目的。我想, 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立足當前、面向未來, 基礎教育發展一定會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取得成績, 長期以來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會逐步得到緩解。

未來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卓越營銷大獎特別報道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9月2日,本刊主辦的“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將在京舉行。此次峰會以“營銷決勝”為主題,參會的企業和業內專家將圍繞千萬輛時代的營銷變革進行深入研討。本刊認為,千萬輛時代,營銷已經成為制約企業進一步上升的一大瓶頸,而許多企業當下的某些成功的營銷實踐對競爭更激烈的未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研究樣本。集合這個樣本,將是一部微型的2010汽車營銷啟示錄。

營銷疑難:如何扭轉一個品牌多年積累的既有認知、進一步豐富品牌內涵?如何讓一個豪華品牌更具親近感?

成功案例

梅賽德斯-奔馳

奔馳中國復位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在很多中國人的印象里,奔馳是一個穩重保守的豪華品牌,尊貴且遙不可及。奔馳要校正這種有些跑偏的品牌形象,除了加大新產品在中國的投放力度外,還在廣告中堅持采用大量的中國面孔和動感形象。2008年,章子怡主演了奔馳SLK的廣告,這個廣告被奔馳中國看作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奔馳的駕駛樂趣以及章子怡所傳遞出來的年輕、時尚的車主形象為奔馳形象做了全新的詮釋。2008年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銷量達到38700輛,同比增長44%,這無疑是對奔馳復位營銷的肯定。

營銷疑難:如何迅速提升品牌影響力?如何更全面、更直接地使消費者了解自己的品牌內涵?如何獲得一手的消費者聲音?

成功案例

沃爾沃汽車

體驗營銷創新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兩個月,28個城市,這是2010年沃爾沃品牌體驗日的持續時間和覆蓋城市。接觸、了解、體驗、購車,立體化的“體驗日”活動讓消費者深入理解了沃爾沃的歷史、科技和獨特魅力,沃爾沃的形象也迅速豐滿起來。通過品牌體驗日,沃爾沃將自己豐富的歷史和人文內涵以體驗式的感受傳達給消費者,使這個北歐貴族品牌迅速被熟悉,在人們眼中,沃爾沃已不是單純的“安全”那么簡單。

營銷疑難:自主品牌如何突破品牌瓶頸、向市場高端邁進?新設品牌該如何建設?品牌之間關系如何理順?

成功案例

吉利汽車

自主品牌升級典范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品牌單一,不能滿足產品升級需求曾是吉利的品牌之殤。為了突破瓶頸,吉利選擇了分品牌銷售。從去年帝豪首款車型EC718上市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帝豪EC7系單月銷量已突破6000輛。這個以三紅三黑六顆鉆石組成的標志正在成為吉利高端車的代表,并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熟識。吉利在品牌重新梳理和定位的積極態度,正在為其贏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于銷量日益增加,單一品牌已不能承載產品的車企來說,通過分品牌來完成自身的升級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營銷疑難:如何將民族情感和企業發展有效的結合起來?

成功案例

長城汽車

“中國車”情感營銷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2010年初始,長城汽車向社會公開宣告其品牌口號——“中國造、長城車”!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表示:提出這一口號,不僅是宣泄一種愛國情感,體現的是我們的信心、實力和底氣。其實這是中國汽車的發展方向,是建立在中國汽車制造水平基礎上的中國汽車的下一個目標。叫響“中國造”,就是明確地將企業放在“洋品牌”的競爭對手位置,讓企業的品質和服務在兩者的對比中,接受市場考驗,從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中,汲取動力,通過不斷創新,使產品品質和服務臻于完善。

營銷疑難:把技術的優勢轉化為市場的勝勢?

成功案例

一汽-大眾

TSI+DSG黃金搭檔效應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7月,裝備著TSI+DSG的CC剛剛上市,訂單就已經排到兩個月之后,同時,也宣告這款世界上最先進的動力總成搭載到除捷達之外所有一汽-大眾的車上?!耙黄?大眾的車動力強勁又省油”的觀念被越來越強化。TSI和DSG這一大眾特有技術的自我稱謂,竟漸成為這種技術的行業標準甚至是代名詞。加不加T,是不是DSG漸成為消費者買車的又一個硬性要求。

營銷疑難:高端品牌的營銷,如何求新求變?

成功案例

一汽-大眾奧迪

從科技到魅力 奧迪營銷變臉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8月24日,“第三屆奧迪夏季音樂周:郎朗·百老匯音樂會”在北京天壇祈年殿前隆重上演。而此前奧迪在國內啟動了“奧迪青年音樂家計劃”,一汽-大眾奧迪儼然將自己與藝術畫上了等號。從早幾年的“突破科技、啟迪未來”到如今的魅力營銷,奧迪的品牌形象在國內有了巨大的轉變。而在車型引進上,一汽-大眾奧迪也一改以前,將更多的前衛、時尚車型帶到國內。游走高端,就要有一個高雅的品牌形象。

營銷疑難:如何利用文化活動宣示自己的產品內涵?如何將產品的定位人群和車型產品的魅力合二為一?

成功案例

一汽豐田

皇冠包新裝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文化營銷一直是皇冠品牌獨具特色市場戰略,最近一汽豐田首推的CROWN皇冠“雅仕沙龍”文化營銷活動更是將皇冠的高端形象升級。這次文化營銷活動的成功在于,一汽豐田通過邀請20多位企業家、名人試駕,以展現出全新皇冠豪華革新、人性科技的商品魅力,通過嘉賓的傳統文化交流,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現代汽車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把皇冠是最適合“雅仕”的高端行政商務座駕,十分形象地展示出來。為想借用傳統文化活動增加汽車產品的定位宣傳做了很好的示范。

營銷疑難:一個新生品牌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自己的文化內核?該如何向世人表述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如何快速獲得身份認同?

成功案例

東風乘用車

定義“華系車”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歷時84天,途經15個國家、41個城市,總計行駛26972公里而無修理、保持良好車況的傳奇記錄,這是中國汽車第一次走向世界五大洲,把中國汽車展示給全世界。東風風神的成功之處在于,既傳遞出“從容進取、快意人生”的理念,又證實了東風風神的硬實品質。尤其東風風神S30和H30更是借由全世界的各個階段景點,連續不斷將風神品牌傳播到消費者心中,一次次加深消費者印象。通過這次活動,東風風神成功地建立了華系車身份認同。

營銷疑難:如何將體育營銷與品牌理念有效結合?如何借助體育賽事將產品形象深入人心?

成功案例

東風悅達起亞

體育營銷探路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8月15日,東風悅達起亞冠名贊助中國之隊國際足球賽中的“中巴友誼賽”,將東風悅達起亞的企業實力和優異產品展示給公眾,并向消費者傳遞自信、激情、快樂的進取精神。而此次贊助活動只是東風悅達起亞推進體育營銷的一個案例,一直以來東風悅達起亞一直致力于體育營銷之道,歷經6年時間,從最初單純的體育明星代言,發展多元化綜合性的體育賽事,使這一年輕、活力的企業形象和“激情超越夢想“品牌理念逐步得到了消費者認知,為現在很多想借助體育賽事宣傳品牌形象的汽車企業提供了寶貴經驗。

營銷疑難:如何明確自身定位與市場需求的關系?如何讓產品本身成為市場導向的引領者?

成功案例

東風本田

CR-V式營銷節奏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今天來看CR-V的成功,我們會發現CR-V一步步走來都暗踏著市場的節奏,而且在更多時候,是它引領著市場的節奏。上市之初,CR-V開創了都市SUV的先河,讓消費者有了一款越野和都市都暢行的選擇。而在很多廠商接踵而來,拿出自己的產品后,CR-V又率先打出了,安全、節油、環保NO.1、保值率等一系列的新產品概念。隨后,CR-V不斷的明確自己的產品特性和精確定位,在其最新的廣告片中,CR-V將家用、越野、運動、時尚等諸多元素貫穿了起來,目標直指目前都市SUV的消費主力的年輕消費者,CR-V再次走在了都市SUV市場營銷的前排。

營銷疑難:怎樣為高端產品建立高端形象?怎樣擺脫舊有產品的認知束縛?

成功案例

東風雪鐵龍

C5“牛勢”營銷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今年初才上市的C5,截止7月銷售量達到12萬輛,作為“有史以來最令雪鐵龍驕傲的產品”,擁有最先進的技術的、最“貴”B級車、“最德國的法國車”,C5是雪鐵龍第九代高級車轎車的杰作。之前談到東風雪鐵龍,讓消費者聯想到的就是富康等經濟車型的印象。C5用一系列“極致描述”讓東風雪鐵龍回歸品牌價值高端、也自然提升了企業形象。

營銷疑難:如何在短時間內改變消費者的舊有印象?怎樣準確洞悉消費者的口味?

成功案例

東風標致

408營銷回歸實用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東風標致上半年共售出整車7萬輛,同比增長37%。408功不可沒,在它的帶動下,307、207一如既往地穩定增長,直接推動東風標致市場份額的強力提升。408大空間、高配置的設定找準了的中國A級車消費者的主流需求,在保留了法系浪漫的同時回歸到了質樸與實用,短時間內改變了消費者的對法系車的固有看法。

營銷疑難:如何在中國瞬息變化的汽車市場中順應市場發展?如何讓自己的營銷策略更加貼近市場需要?

成功案例

上海大眾

強勢品牌 柔性營銷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從朗逸開始,我們看到了這個企業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營銷思想和方法。為了迎合國內消費者的喜好,主動開發適合市場的朗逸。而在引進產品上,上海大眾也一直以市場需求為出發,并不是大眾給什么車型就將產品轉型到這個車型。而在自身的發展上,上海大眾也一直貫徹著靈活整合的營銷理念,在產品緊俏,產能吃緊的時候,它并沒有急著建設新廠,而是整合產品線,將其南京工廠轉而生產桑塔納,用上海工廠來共線生產新車型。靈活調整的柔性營銷是上海大眾成功的最大競爭優勢。

營銷疑難:如何重塑百年品牌的新形象?如何成功嫁接原有的品牌歷史?

成功案例

上海大眾斯柯達

百年老店譜新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2010年是斯柯達品牌創立115周年,但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也不過4年時間。為了盡快重塑這個百年品牌的新形象,上海大眾斯柯達在專注做好每一款車的同時,加快進行營銷服務網絡建設,目前,其營銷服務網點突破230家,累計銷量突破20萬輛。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對品質的不斷追求之上。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款車,對于每個品牌來說都具有借鑒意義。

營銷疑難:自主品牌通過哪些途徑躋身高端?暢銷最好的方法只有低價?

成功案例

上汽乘用車

自主品牌溢價模式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自主品牌發展多年,雖然與國際品牌的差距日漸縮小但仍然存在明顯差距。如何走出主品牌低質低價的泥淖?上汽乘用車給出的答案是科技牌——3G技術。通過3G功能的運用,榮威350不僅打開了自主品牌車“信息化”時代的大門,更樹立了自己高科技含量、現代時尚的品牌形象。當許多自主品牌汽車還在5-7萬的價位上紛爭時,榮威350卻定位十萬元級別,并用上市100天1.5萬輛的銷量證明“科技戰術”運用的正確。

營銷疑難:營銷行為的效果如何最大化?產品定位如何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成功案例

上海通用雪佛蘭

人本營銷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新賽歐以來,上海通用雪佛蘭的營銷找到了新的套路。新賽歐的上市儀式、全場的明星、炫麗的表演都遮不住一些人的風采,他們就是新賽歐的車主家庭。這種做法,和當下明星領銜的各種新車上市儀式大相徑庭,但新賽歐“全民理想家轎”的定位卻彰顯無疑。營銷本來就是應該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雪佛蘭系列車型良好的市場表現已經說明了人本營銷的成功。

營銷疑難:面對危機如何走好將來的路?怎樣的營銷手段可以幫助企業扭轉形象?

成功案例

廣汽豐田

危機營銷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盡管召回事件并未涉及廣汽豐田的產品,廣豐選擇了反思而不是辯駁,并借此機會整改服務質量,建立起快速反應機制,最終將一場召回危機變成了一場產品品質的自檢運動、一個提高品質標準的契機,4月初,豐田成立了“中國質量特別委員會”,立足于顧客視角,在各種業務領域中開展質量提升活動,對豐田在華形象的重新塑造起到了良好作用。數據顯示,廣汽豐田上半年累計銷量達132479輛,同比增長68%,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營銷疑難:如何讓老產品保持長久的市場活力?如何在沒有新產品導入的情況下保持品牌忠誠度?

成功案例

廣汽本田

雅閣長青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給一個老產品不斷注入新內涵,可以讓它保持長久的市場活力。廣汽本田就是這樣來營銷雅閣的。8月20日,2010廣汽本田環保家庭內蒙古植樹活動正式啟動,廣汽本田偕同向全社會征集的30個環保家庭,前往內蒙古興和縣種下代表綠色與希望的樹苗。7月30日,J.D. Power亞太公司正式發布了2010年中國售后服務滿意度指數研究(CSI)報告。廣汽本田排名第二名,連續兩年在這一研究報告中位居前列。社會責任、服務質量正在成為廣本的新生命力。

營銷疑難:一個新興品牌怎樣能讓消費者更快了解與接受?如何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

成功案例

吉奧汽車

巧借外力成就后來者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5年60萬輛產能,這是吉奧與廣汽簽署合作協議后雙方制定的未來5年產能規模。吉奧品牌在兩年前還不是很被關注,但隨著它和國美的合作、與廣汽的聯姻,人們開始關注這個新興的民營企業,可以說吉奧巧妙地借助了國美、廣汽這些“大明星”,為自己打開了一片更廣闊的空間。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一種營銷自身的手段。

營銷疑難:新車型必須替代老車型么?差異定位可否將消費者一網打盡?

成功案例

北京現代

北現雙子模式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打造成北現第三款年銷超過10萬輛的車型,是北京現代對瑞納的銷售期望,它與雅紳特的組合是北京現代十足底氣的后盾。畢竟,以差異定位為基礎的雙子模式對北京現代來說輕車熟路——A級車市場的“伊蘭特+悅動”,B級車市場的“名馭+領翔”,SUV市場的“途勝+ix35”。新車上市后不但沒有馬上替代老款車型,而是與老款車型進行差異定位,優勢互補,北現雙子模式成為營銷的又一創舉。

營銷疑難:如何利用好老產品的精神遺產和良好口碑?如何無縫對接新老兩代產品?

成功案例

長安鈴木

奧拓復活

(本案榮獲“中國汽車市場”2010峰會 卓越營銷大獎)

130%,這是剛剛過去的7月,杭州地區新奧拓的增長率。不僅是杭州,國家節能補貼政策出臺后,新奧拓全國范圍內的銷售都呈現大幅增長,很多地方出現了一車難求的熱銷勢頭。長安鈴木的成功之處在于,新奧拓上市以來大舉“微車大師”的旗幟,巧妙地建立了歷史遺產和當下車型的紐帶,成功地銜接了超過50萬奧拓用戶的品牌情感,也為解決新老產品對接難題提供了現實范例。

未來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國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這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本次講座主要談一些批評。

對高等教育的批評主要是從上世紀90年代高教改革以后開始的,尤其是1998年擴招以后?,F在的狀況是,高等教育不僅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培養不出世界一流的大師,更嚴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經開始拖累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浪費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成敗必將影響到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甚至政治發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到中國文明的進程。

現在整個社會有一個共識,就是高教要改革,沒有改革就沒有希望,但是關于高等教育究竟怎樣改革卻沒有共識。這么多年,高教改革措施不少,但卻有“越改越壞”的趨勢,很多人對高教改革已經失去了信心,覺得“既然越改越壞,那不如不改”。

實質上,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不能單從高等教育本身來看。因為高等教育只是中國整個社會政治經濟體系的一部分,高教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而是其他制度的一個衍生。因此,如果不能從總體制度出發,就會既找不到高等教育問題的癥結,更難以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對高等教育改革的評價及其改革的建議,需要區分三類不同性質的問題。

第一類是發展性的問題,表現為教育本身的種種不足,如師資力量不足、教育和科研經費不足等;第二類是體制性問題,表現為資源的配置、激勵機制、對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等;第三類是政策觀念問題,表現為混淆高教改革和一般的社會經濟改革,以經濟改革的方式推進高教改革,將市場化作為高教改革的方向和手段。政策觀念問題經常導致改革觀念的錯誤導向,政策的錯誤導向進一步使高教改革誤入歧途,改革越多,問題越重。

這三類問題都會影響到中國高等教育的表現,但是它們需要不同的診治方法?;谥袊畬Ω叩冉逃闹匾曇约爸袊鐣Ω哔|量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從長遠來看,第一類問題不會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障礙,這類問題不具有本質性,可以通過進一步的發展得以解決。相比較而言,后兩類問題更加嚴重,是體制性和方向性的問題。增加投入可以逐步解決第一類問題,但是不能解決后兩類問題,所以后兩類問題應該成為我們評價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點。

一、高等教育體制問題及改革方向

一般從三個方面來評價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包括體制、人才(產品)和知識創新。體制的治理過程、人才培養過程和知識創新過程構成了高等教育三個有機的方面。

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高教和其所依賴的官僚體系之間的關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體系之間的關系;二是高教內部的管理體制。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過去建立的蘇聯式的高等教育體系經歷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并沒有重大的突破。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與外部管理體制的關系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和政治的關系,一是和經濟的關系。

(一)高等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

1.政治化與行政化

在中國,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政府對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導致了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領導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的政治化。中國的大學校長、黨委書記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現是高校的高級管理人員與官僚體系接軌。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個政治官僚單位,而非教育科研單位,這也決定了高校領導最重要的議程就是履行行政職務所賦予的政治任務。

第二個負面的結果是作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領導的任務就是“不出事情”——“維穩”。從這個角度看,高校領導的任務和其他政府官員的任務沒有什么兩樣。這樣的結果就是,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領導的工作議程。

第三個負面的效果是人為制造的糾紛不斷。政治的主要任務是控制,教育部門要控制高校,書記、校長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學生。除了正式的控制機制之外,還要利用人際間的斗爭,黨政間糾紛就是其中之一。在這種環境下,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搞關系”要比努力做學問、用功讀書更重要。

2.商業化

大學校長、書記不僅是政治人物、官僚,而且還是商人或企業家,但不是教育家。因為從財政上來說,國家的教育投入不夠,雖然許多年前國家就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要達到GDP的4%”,但這一目標到現在仍沒有實現。過去十多年,國家的財政收入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為什么教育領域的財政投入沒有相應地增加呢?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校長、書記要去搞項目,教育需要產業化、擴招,這些都是商業行為。校長、書記對大學的管理就像官員對經濟和企業的管理一樣,拼命追求發展的速度和規模,而不是履行高校應有的人才培養、傳播和創造知識的功能。當行政化、政治化和企業化主導高等教育運作的時候,高校最重要的品質和功能反而就成了現行管理體制的載體。因此,高教體制與政治體制之間是什么關系?我們現在的政府對高校的政治控制如何影響高校的運作?高校和商業世界關系應該怎樣?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要改革高教體制,就必須去政治化、去行政化、去商業化。

(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

1.去政治化

去政治化,就是政府對高校的管理要從政治式的控制轉變成法治式的管理。要求高校完全沒有政治性,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各種制度下,政治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影響高教和整個教育系統。

實際上,現代社會的教育系統承擔著很多政治功能,中國的問題不在于高教的政治化,而在于政治控制,教育體制變成了政治控制的工具。政治控制的特點是隨意性和主觀性,所以高校管理完全取決于“人”。在總體政治控制的過程中,往往有一部分人政治化了,例如高校的校長。校長本來應該以自己的專業謀生,追求的是專業知識,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中國的校長和書記依靠政治謀生,普通教育工作者也依靠政治謀生,經??梢钥吹揭恍┲袊膶W者不是因為學術而出名,而是因為對政治的批評而出名。

關于去政治化的改革措施,中國可以從歐洲的“教教分離”(教育和教會分離)中學到一些經驗教訓。近代的大學最初是從教會發展過來的,高等教育機構原本是教會的一部分。歐洲的教育和教會分離過程很長、很痛苦?,F在歐美大學實行的“終身制”,就是歐洲最初為了保證教授、學者不會因為宗教見解不同而被解聘的制度。教會與教育的關系經過長期的演變才成為西方國家今天的情形。所以中國必須從政治控制轉變成法治式管理,在法治之下,讓政治和教育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政治和教育達到雙贏。

2.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就是讓高校系統從國家的官僚系統中脫離出來。由于政治對高校的控制,高校內部的管理不可避免地和政府行政管理機構具有同質性(盡管與其他行政組織比較,高校組織結構還是比較扁平的)。實際上,在高校設置行政級別完全沒有必要,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高校有部級、副部級的設置,行政級別不去除,就很難改革高校系統的政治化、官僚化行為。更嚴重的是,這種制度“有效地”淘汰了真正的領導人才和管理人才。新加坡現在一共4所大學,3所大學的校長是外國人,只要是人才,新加坡就使用。如果新加坡也強調行政級別,就完全沒有

辦法做到全球招募人才。

3.去商業化

高校還需要去商業化?,F在校長、書記、院長甚至學生都要去拉贊助,高校變成了商場,“能否搞到錢”似乎成為很多大學衡量成敗的價值標準。“錢搞得越多越有價值”,這實質上就是GDP主義在大學的延伸。如果僅僅是經費問題,可以通過發展來解決,但是目前的情況是,中國的高教系統對金錢的追求已經變成了一種商業文化。很多中國大學的基礎設施連發達國家的學校都難以比擬。

中國高校教育內部的貧富分化非常嚴重。國外教育機構之間和機構內部擁有資源數之間也有差異,但是差異不大。中國的高校,一面是外部政治體制不讓它自治,另一面則是內部財政管理制度的高度分權化,結果就變成了“誰有本事,誰去弄錢”,各個院系在賺錢方面的積極性發揮到了極致。

就這方面的結果而言,中國的高校實際上已經演變成了賺錢的工具,而生產功能,即人才培養、知識創新不再重要。中國高校這種逐漸商業化的狀態不糾正,即便經濟怎么發展,國家財政給高校多少錢,都難以做到高校的去商業化。當這種做法變成一種文化后,就很難再糾正了,而這個趨勢發展得非???。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問題

高等教育可以理解為一個生產過程,其產品就是人才。這方面存在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高等教育的產品在國家總體經濟社會生產中的定位,二是生產人才所需要的資源。在任何國家,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都是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生產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合格的師資力量、合適的教材和課程以及相應的科研設備。

1.高等教育和產業發展脫節

中國高等教育目前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不高甚至大量失業,同時又沒有能力培養中國產業升級所需要的技術工人。結果就出現了一方面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業又找不到有用人才的現象。這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產業提高附加值的能力。我到珠三角做過很多次調查,發現那里大部分企業三十年以前就開始用農民工,三十年之后還在用農民工。國家應該有緊迫感,為什么三十年了還都沒有變化?亞洲“四小龍”,尤其是韓國和新加坡的產業十年就升級一次。中國產業得不到升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不到位。中國的教育是世界上最“產業化”的,但是中國的教育和產業根本沒有關聯。高教和產業發展嚴重脫節,其關鍵是高教改革的定位錯誤。中國的工業化仍然處于早期,相應地應當參考發達國家的早期,尤其是德國和日本,還有“四小龍”在經濟起飛時期的高教模式。但是中國有關部門制定高教政策時參考的卻是發達國家現在的模式。

現在中國的高等教育不僅沒能培養出有用的人才,反而演變成一個人才浪費的過程。我觀察到大學生和農民工工資拉平的現象,這肯定是個不好的現象。不是說農民工不如大學生,而是中國大學教育的失敗。

2.高等教育結構調整不合理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結構調整一直不合理,高校合并過程中各個地方“求大求全”,似乎是規模越大教育質量越好。這種學校規模越大、教學質量越好的思想不知道是從哪里來的,據說是領導人從國外考察得來的,但是國外找不出這樣的例子。大學不是規模經濟,很多優秀的大學都很小,例如普林斯頓大學,很多學科都沒有,但是這并不妨礙它成為美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個人認為,中國高校這種“求大”的風氣主要是向國企改革學習的,但只學了國企改革的一半。朱镕基總理上臺后,中國的國有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就是“抓大放小”,我覺得經濟改革很好,很有效。高校改革者把大學也看成了國有企業,“抓大”,把一些高校硬拼在一起做大。人家企業有“放小”,但是高校系統沒有“放小”,如果高校當時有“放小”的過程,我想今天的格局也不會是這樣。高校合并做大的結果導致教師質量跟不上,學科建設跟不上,科研設備跟不上,師資即人才的軟件跟不上,很多學校合并以后問題一大堆。“抓大”之后高校尤其領導班子很難整合,不團結,很多學校

現在也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高校“抓大”之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追求行政級別的升級風,造成千篇一律的綜合性大學,有特色與專長的技術學校受到了漠視。在毛澤東時代,為了滿足國家主導的工業化的目標,中國實際上建立了一整套以培養學生技能、技術為主的教育系統,很多專業學院都是在那個時代建立起來的。但是,現在這個系統已經不復存在。如果從工業化和國家經濟社會建設來說,中國確實需要這些培養專門技術的學校。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學西方先進經驗,但是只看到綜合性大學,忽視了專門學校。其實美國有些專門學校的學費比哈佛還高,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收入比哈佛的學生還高。意大利現在是歐洲中小企業發展最好的國家,這和它有眾多優良的技術學校培養專門的人才有關。中國現在的情形是高端技術有一點,低端技術很多,中間的技術缺乏,這就是中國教育制度的產物。中國一些高端技術甚至可以與發達國家相提并論,有些甚至都超過發達國家,這并不奇怪。如果國家有足夠的資源,高端技術就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前蘇聯就是一個例子。同時中國的低端技術又過低。很多國家,尤其發達國家,技術和知識是不區分的,高端技術畢竟是少數,多數是中間技術,正是這部分中間技術構成了制造業和產業鏈的基礎。世界上最大量的技術創新和改進都來源于中間技術,而不是高端技術。中國缺乏的就是這塊中間技術,以及提供中間技術相關創新和培訓的學校。

這里要強調的另外一點是,民辦、私立學校并沒有真正享受到市場化改革的好處。過多、過嚴的行政控制阻礙了它們發展有特色的教育,所以中國的民辦教育發展不起來,或者說有發展但是很膚淺。

總之,中國的高等教育由“求專求精”的蘇聯模式走向另外一個“求大求全”的極端,很多問題都和“求大求全”的行政模式有關。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結構布局,從這個角度找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的真正原因,使教育真正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為人的發展服務。

3.培養人才所需要的資源

實際上,中國現在這個階段資源主要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軟件的問題,軟件包括前面所說的管理體制的問題。舉個西南聯大的例子。當時西南聯大經費極端短缺,沒有物質條件培養人才,但是事實上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培養人才最多的時期,產生了8位兩彈一星的元勛,170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包括楊振寧、李政道這些重量級人才,在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都有突出的貢獻。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成功主要靠的是軟件——學校的自治?,F在的中國高校缺乏自治,當政治無處不在的時候,學術思維就沒有了任何空間,學術空間沒有了,人才也就沒有了。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還有商業因素,即學校內部的商業化。高教培養不出來學生,不能說教育的水平不行,而是體制上有很大的問題。當一個碩導或博導帶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學生的時候,沒有人相信他們能培養出有用的人才。很多學生連老師是誰都不知道,我自己帶了兩個學生都覺得很吃力了。

三、知識創新問題

除了培養人才的功能之外,高校還應該成為知識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但是中國高校不僅人才培養方面的表現不太理想,在科技創新方面,高校也沒能發揮領導作用。高校不能提供科技和知識創新的良好機制,導致社會整體創新能力不足。很多方面都表明,盡管近期以來中國學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的數量極其龐大,但是整體上中國仍處于世界知識鏈的底端,附加值很低。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個人認為很多阻礙因素來自具體的制度安排,而不一定都跟“政治”有關。動不動就把責任推給“政治”也不好,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到“政治”上更是不確切。

1.高校合并

西方有研究型大學,也有教育型大學,中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討論教育改革時也有把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和教育型大學的設想,但是后來

實行的教改和這個設想背道而馳。在高校合并過程中,很多教育型大學被強行合并為研究型大學,這就產生出很多問題,這些高校就會做出一些沒有質量可言的學術成果。

2.行政化體制

中國高教的行政化嚴重制約了知識的創新。要追求高的知識附加值,不懈追求的專業精神是根本。在中國的體制下,一個人所能掌握或者所能分配的資源與行政級別是相關的。為了引進人才,有關部門一定會給相應人才特定行政級別,這就導致了兩方面的效果。

一是得到行政級別的人才要有大量的時間做行政事務,這消耗掉了大部分的研究時間,很多甚至根本沒有時間做學術研究。大家經常提到的“教授治校”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國,哪位教授在專業領域取得了成就,就會被任命為治校的領導,這是中國的悲劇,浪費人才。很多專業人才喜歡、擅長的是科研工作,而不是領導職務,并非每一個專業人才都會治校。國外那些把學校治理得很好的校長,也不都是學問做得很好的,在科研上取得優秀成就的人也不多。中國需要的是一些懂教育的政治家、企業家來治理學校,他們會比教授做的好得多。

二是因為有這個行政級別,人才必須要具有很高的政治意識,也就是科研必須受政治的影響,在社會科學領域尤其如此。政治的特性導致他們不可以有自由的思考,這時知識附加值的提升就變得不可能。

3.專業人才的尋租

專業人才的尋租也阻礙著知識附加值的提升,院士制度就是一例。院士制度本意是為那些生產高知識附加值的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環境,但是在中國院士制度運作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正式規則已經不發生作用,真正主宰院士選拔制度的是潛規則。在潛規則主宰下,院士評比的重點不僅是知識和可能的學術貢獻,也是金錢和物質利益的較量。每次院士選舉,各高校都會做各種各樣的動員,爭取自己的人當選,這種動員已經延伸到各個省市地方領導。

4.科研經費分配的利益化

科研經費領域中各種政治權力的介入也使腐敗得以滋生??蒲薪涃M是國家提升知識附加值和知識創新的重要手段。在科研經費的分配方面,專業精神更加重要,因為只有專業人才才能懂得知識的現在、未來,只有他們才知道應該把經費分配在哪些領域、分配給哪些人。在中國,科研經費的分配已經成為各種既得利益的較量場所,以政治利益分配科研經費是中國的又一個潛規則??蒲薪涃M分配制度中的問題不解決,哪怕國家的錢投的再多,都不能促進知識創新。

5.官僚化的評審制度

需特別強調的是高度官僚化的評審制度對知識創新的戕害。中國學術制度的官僚性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在學術官僚評審制度的壓力下,很多領域的學者都在寫些充數的文章,而不是做有意義的思考。而作為科研考核評價制度的SCI排名更是被稱為“愚弄中國人的指數”和“愚弄中國人的想法”的縮寫。SCI原本是用于幫助科研人員有效地獲取信息,但是被引入到中國學術界甚至整個亞洲之后,就被異化了,到今天已經成為學校排名、科研項目評審、科研申報、科研人員評價獎勵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評價標準,已經覆蓋了所有科研領域。歐洲、美國等地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找到這樣的評審制度。

西方的科學評審制度就是科學研究的一部分,為什么一到中國就馬上異化了呢?原因很簡單,在西方,各種評審方法和制度只是促進研究者發明研究的工具,而在中國則變成官僚機構衡量一切的有效武器,成了高校體制管理的制度,完全異化了。類似的評審制度不僅在科學研究部門廣為應用,在其他所有教育和研究領域也很流行,例如這些年流行的教育考核制度。很多國家都有教育考核制度,這些工作都是由專業人士來確定和推行的,但是中國各種考核都是教育官僚制定的。加上中國的教育資源大部分都是由教育官僚分配的,這樣的結果就是教育評估者和教育資源分配者的合一,導致了教育官僚的專制權力。

盡管現在中國的知識領域很全面,什么領域都有人研究,但是中國與世界知識領域的差距正在加大。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科學體制曾經創造

上一篇:教育統計論文下一篇:發展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