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生管理學論文范文

2023-04-06

大學生管理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當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已成為各高校的發展共識。將學生國際視野的拓展納入生涯規劃教育整體統籌,構建多層次、交互性的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體系,能引領學生主動地參與海外交流項目及活動,助力于學生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提高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對人才的新需求。

[關鍵詞]國際視野;大學生;生涯規劃;國際交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范圍內的競爭與合作日趨緊密,吸引并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高等教育的對外開放已成為教育體制改革和內涵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加強大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對人才的新需求,已成為高等院校的重要歷史使命。

一、國內外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的發展情況

國際視野是指能夠跨越國界和地理空間,以世界維度的開放視域觀察問題、認識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1]國外發達國家普遍將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韓國提出,大學要提高學生的“國際性認識”,增強“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識”,加深學生對各國多種多樣的社會、文化知識的理解,擴大對國際問題的研究領域,強化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加強國際間的相互理解。日本教育界提出:“只有做一個出色的國際人,才能做一個出色的日本人。在國際化社會中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牢固掌握日本文化外,還應該對各國的文化和傳統加深理解?!泵绹凇睹绹?000年教育目標法》中明確提出:“要采用面貌新、與眾不同的方法,使每個學校的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知識的世界級的標準。要通過國際交流,努力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國際化觀念?!?/p>

我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了:“要培養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敝袊逃龂H交流協會發布的《2015年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狀況調研報告》顯示,絕大多數高校對國際化發展戰略給予重視,高校在國際化發展戰略與定位方面,整體認知度較高,能充分認識到國際化發展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性。從個體來看,我國參與國際交流的意識也在不斷提升,從1978年到2015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404.21萬人,僅2015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就高達52.37萬人。

二、當前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學生拓展國際視野的主動規劃能力不足,參與國際交流的比例仍有待提升。根據《2015年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狀況調研報告》,2015年我國通過學校辦理的在海外修讀學分的在校生人數平均每校僅為99人。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際視野教育未成體系,重宣傳、重平臺、輕課堂教育。要將國際視野教育作為一個體系進行整體統籌,從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載體和教育者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建立“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體系”,形成國際化育人的整體合力。

二是學生主動參與、主動規劃的能力不足。要將國際視野教育納入學生規劃教育的全過程,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視角,引導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對自己的發展進行規劃,將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經歷的歷練作為個人發展的指標和目標之一,主動規劃個人國際化競爭力提升的路徑和日程。

三是各種教育保障措施沒有形成體系,項目實施的過程監督不夠。學校要提供實質性的保障支持,積極拓展交流平臺和指導師資,依托學校特色,進行項目創新,提高交流項目與學生需求的匹配度,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三、生涯規劃視域下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體系的設計和實施

針對以上的問題,本文提出加強理念教育,指導學生合理規劃,探索建立生涯規劃視域下的分層次、交互型“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體系”。

(一)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體系的模型構建

該體系的建立有三大宗旨:一是引導學生主動“走出去”,二是引導學生明白走出去“學什么”,三是提供可選擇的平臺,讓學生可以走出去。該體系的模型圖如下。

在本體系模型中,大一為啟迪階段,這一階段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拓展國際視野,讓他們打開思維看世界。大二為選擇階段,這一階段要引導學生找尋實現拓展國際視野的路徑,制定好個人規劃。大三為嘗試階段,這一階段要讓學生開始主動參與各類交流活動、訪學項目。大四為實踐階段,這一階段要讓學生通過校際交流項目等走出國門,或者為大四畢業后出國做好充分準備。碩博階段應結合專業發展和職業定位,通過國際交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身水平,讓學生向高層次人才標準靠近。

(二)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體系的特點

一是與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相結合。通過開展講座、走進課堂、交流經驗分享會等形式,提升學生國際交流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將參與國際交流活動融入個人生涯規劃,確定階段性目標,進行目標管理,將國際交流轉化為自覺行為,形成較活躍的校園國際交流生態圈。

二是體現分層次教育的特點,注重個性化方案輔導。學生的發展目標、自身條件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學習重點、課業安排差異較大,適合參與的交流項目也不同。所以,要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有重點的分類、個性化指導。整體而言,本體系通過有重點、有計劃的系統指導,引導學生開拓國際化視野,提高國際競爭力。大一、大二階段引導學生走出去,明白學什么;之后的階段積極為學生搭建平臺,幫助學生走出去。

(三)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體系的實施

拓展國際視野不僅能為出國留學做準備,而且它還是提升學生就業終身發展能力的重要驅動力。在體系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將國際視野的拓展納入生涯規劃整體統籌,以國際處等職能部門為牽引,各部門協調共進,合力做好學生國際競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1.國際視野教育的重點內容

一是愛國主義與國情教育。我們要培養的是立足中國情懷、放眼國際視野、勇擔社會責任的人才,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是國際視野教育的基礎。只有立足中國看世界,學生的“國際視野”才不是空洞的,這樣的學生才能深刻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狀,為中國未來發展做出適時適當的貢獻。[2]要使學生在放眼觀世界的過程中,保持正確的價值判斷,保持將來學成為國服務的熱忱不改。

二是國外人才培養體系及國際化人才素養要求。應讓學生立足國際標準思考自身專業發展定位,樹立國際競爭意識;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赴國外友好院校交流學習,了解國外先進的課程體系、培養模式以及教育教學方法。此外,還應進行學校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的改革,鼓勵學生個性發展以及基于任務的學習。

三是國際交流常識教育。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國家現亟須培養一大批熟知世界、貫通中外的、具備國際視野、戰略思維的人才。在讓學生熟知國際規則和慣例的同時,必須要做好國際文化和國際禮儀的教育工作,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特點,提升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3],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和“使者”意識,讓出國交流的學生成為展示中國青年學子風采的流動旗幟。

2.國際視野教育載體形式

一是走進課堂和教材。國際視野教育應與職業發展規劃、就業指導等課堂對接,做好教學大綱、課件設計和其他實踐實施環節的通入,加大國際化視野教育的內容,體現終身發展的指導理念,讓國際化的概念融入學生的終身規劃。在課堂組織方面,要整體統籌,引入國際最新的理念和內容,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引入MOOC網絡課堂資源,讓學生能廣泛地了解國外高校的特點和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增強多文化融入能力。

二是加強氛圍熏陶。應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做好國際交流信息發布和活動組織,形成濃郁的輿論氛圍。通過國外專家教授報告、國外文化講座、學長經驗交流、文化體驗活動等形式,使學生感受到濃郁的國際化氛圍,讓國際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從而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勇氣。要積極開展調研,針對學生最迫切的需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營造濃郁的國際化氛圍。

三是加強多部門協調。要充分利用現有國際處、學生工作、教務、學院、學生社團等渠道,形成培育國際化人才的合力。應以國際處職能部門為牽引,各部門之間密切協作,理順學分轉換、學生選派的各個環節,讓學生無憂交流。應堅持“總體規劃、突出特色、與時俱進、銳意創新”的思路,鼓勵學院建設“一院一品”的國際交流品牌項目,形成以校級國際交流活動為品牌示范、院系特色為主要載體的國際視野教育基本格局。

3.建立國際化“激勵評價指標體系”

為提升各部門和學生個體對國際化的重視度,要建立自我激勵驅動與外部激勵帶動相結合的激勵評價體系,發揮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指揮棒作用,提高學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效力和積極性。

內部激勵方面:應結合專業評估,“雙一流”大學建設等國家評價指標體系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相關要求,開展好政策宣傳,提高院系重視國際化的內在發展動力;結合高層次人才引進標準、職稱評聘、職業晉升標準等,激勵師生不斷提高自身學歷和能力,增加海外交流經歷。

外部激勵方面:針對學生,完善已有學生評優體系,設立國際交流專項獎、助學金,鼓勵學生長期和短期出國交流;針對院系,開展國際化考核評比,設立專項資金進行獎勵,并及時兌現獎勵資金,提高院校的積極性。

學生國際交流參與度是衡量高校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之一。提高具有海外交流經歷的學生占比,加大力度推動國際人才培養已成為各高校的發展重心。本文通過構建多層次、交互性的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體系,引領學生主動地參與海外交流項目及活動,希望能為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提高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借鑒。

[ 參 考 文 獻 ]

[1] 孔燕.國際視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5):72.

[2] 高靜.淺議高校學生國際視野培養[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3):64.

[3] 杜文倩,郭勝來.全球化環境下高校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初探[J].學校管理,2015(2):222.

[責任編輯:陳 明]

大學生管理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學生發展理論把大學生班級管理當作一種綜合的發展過程,微時代的網絡技術成為大學生班級管理的一種新穎的方式,社會主義大學的“四個服務”的辦學方針加上“學生發展”理論,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鏈接,最終實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的要求。

關鍵詞:學生發展;微時代;大學生班級管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多次召開中央層面的會議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頂層設計的藍圖最終的落地還需要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高校是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的主體,班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最后一站,最小的組織單元。隨著網絡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時代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微”,微信、微博的擴張,讓新時代成為了一個“微時代”,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無人不網是“微時代”的鮮明特點,“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與便捷性是‘微時代’的一個重要的特征”[1],大學生的班級管理受到環境和技術變革的挑戰,本文嘗試從“學生發展”理論的視角出發來全面剖析微時代的大學生班級管理,推動更好更快地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推動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步伐。

一、大學生班級管理以“學生發展”理論為先導

學生發展理論是人的發展理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運用和發展,它是綜合性理論,主要包括心理發展理論、認知結構理論、類型理論、人與環境互動理論和SLI(學生的學習)理論等,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大學生的發展,回答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發展什么、大學生發展是如何引起的、大學環境如何影響大學生發展、大學生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等問題[2]。由此可見,學生發展理論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針、辦學目標和辦學宗旨異曲同工,以學生發展理論為先導,就需要思考社會主義大學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發展什么?這種發展如何引起?大學環境如何影響發展?社會主義大學生該向哪個方向發展?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針告訴我們,大學生在校期間應發展“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能力。而“四個服務”的能力如何發展需要高校具體來回答,本文試圖站在班級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和回答如何發展的問題。大學生的班級管理圍繞社會主義大學辦學的“四個服務”方針,就要營造“四個服務”能力發展方向的班級環境,引導學生向“四個服務”發展能力前進,做新時代的大學生,主動地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相統一,把個人發展與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相統一,把個人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統一,把個人命運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相統一。社會主義大學在“四個服務”方面要下足力氣,營造大學生發展“四個服務”能力的環境,高校在管理和教學雙重育人的事務中,要向學生講清楚說明白“為什么要培養為人民服務的人才培養理念,為什么要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培養人才,為什么要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培養人才,為什么要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培養人才”。班主任和輔導員作為班級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要領會學校在“四個服務”層面的辦學精神和人才培養理念,將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以及學校的管理育人、教學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具體相融合,從而以接地氣通天線地方式傳達到班級,讓所在的班級同學能夠深刻理解和自行貫徹“四個服務”的社會主義辦學方針和主動發展“四個服務”的能力,而具體地落實和貫徹“四個服務”在班級管理中的體現,正是大學環境中的班級環境如何引發大學生的發展,如何引起大學生向“四個服務”的方向發展,微時代就是要從具體的實施手段和組織方式以及工具使用來分析和思考班級管理??傊?,微時代是班級管理的時代技術變革的背景,學生發展理論是班級管理的理論先導,“學生發展”理論視角下的微時代班級管理就是要回答如何從班級管理的角度來回答大學生如何發展成為一個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新時代的大學生[3]。

二、大學生班級管理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辦的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針是“四個服務”,而如何確?!八膫€服務”落地就需要抓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落實貫徹黨中央關于加強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會議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大學內在的邏輯所在。微時代的到來和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伴隨著微博、微信、微視頻、微電影的不斷涌現而出,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活力不足,語言不新,方式手段落后的多種挑戰,班級管理中要重視好微媒介,以便于班級的日常管理和班級的建設,提高大學生的班級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從而以班級管理帶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引領班級同學主動以“四個服務”開展自己的人生規劃與目標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盵4]大學生班級管理中要圍繞“四個服務”開展常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講好,中國共產黨自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堅定不移地以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立場,始終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視人民群眾為親人,牢牢銘記“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5]。把“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的理念闡述清楚,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的本質就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黨的領導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經過中華兒女浴血奮戰的選擇,是歷史的決定,是人民的決定。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大學生接力,主動為社會主義事業獻身,大學生的班級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后一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米,只有把大學生的班級管理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才能徹底地體現社會主義大學“立德樹人”的目標。把“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道理解析完整,184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清晰地表明了,農民階級的建國運動失敗了,資產階段的辛亥革命運動也失敗了,只有以無產階級為主的革命建國運動成功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起了中華民族新的歷史篇章,奠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社會基礎,在總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后,以鄧小平同志為總設計師的黨中央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故事,邁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步伐,“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6]。微時代的大學生班級管理要深刻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黃金內容,把最關鍵最核心的內容要求輸入進當代大學生的腦中心中身中。讓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大學生牢記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主義制度的歷史使命,只有堅持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把“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目標搞明白,“四個服務”是一體的,統一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只有堅持為人民服務,才能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只有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會堅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微時代的大學生班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守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決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和歷史決斷,深刻領會“四個服務”的內容,以班級管理為手段開展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徹底打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米,引領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發展“四個服務”的能力,把大學生人生選擇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相結合。

三、構建大學生班級管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的新機制

大學生班級管理是一種微觀活動,得其大者,兼其小。微觀活動需要從宏觀著眼,前面兩部分已經解決了微時代班級管理的理論先導和微時代班級管理的核心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部分主要從微觀的機制入手,具體闡述和構建一種微時代的班級管理的機制,運用“學生發展”理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牛鞭子駕馭班級管理。在班級管理中以“學生發展”理論帶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我們通過班級管理來踐行大學生要發展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能力,班級管理要營造“四個服務”的思想環境,班級日常管理事務要以“四個服務”為導向,把“四個服務”主動融入到班級管理當中,構建以班主任/輔導員+班干部/學生黨員+學生家長的班級管理的核心-外圍群體,班主任和輔導員主要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代表學校教育的一方;班干部和學生黨員主要充當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橋梁,推動班級成員的自我教育的開展,代表自我教育的一方,是班級的牛鼻子隊伍;學生家長是班級成員自我教育的補充力量,代表家庭教育。不管是學校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最終都會匯聚到社會教育中來,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社會當中,我們不能擺脫社會的影響,社會教育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來避免社會教育中的負面部分,抵御社會帶來的不良風氣和各種各樣的消極影響。當然,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要積極面對社會教育的挑戰,更要積極作為以學校教育引領社會教育,構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三位一體加家庭教育的補充。

具體來說,圍繞“四個服務”,以輔導員和班主任為主的班級管理的指導者要深刻領會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主動傳達和理會學校管理育人、教學育人、服務育人的精神,發揮思想引領者的作用,做好班級管理的“守門員”和“把關者”,積極主動參與班級的日常管理活動,強化班級的日常教育。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例,所學內容都比較宏觀和高大上,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規劃看似比較遙遠,實際上非常有關聯,這取決于班主任和輔導員老師如何具體操作和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班會教育活動,如何發揮和調動班干部和黨員的積極性,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班會擴散到班級所有成員和學生家長。以筆者所帶的班級為例,首先作為班主任我主動召集班干部和黨員學生策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班會活動,確定主題班會的子題目,然后確定班會的具體開展程序和細節,而且利用了微時代的各種平臺:比如微博、微信的朋友圈、微電影、抖音等,要求不同的同學注冊不同的微平臺,把主題班會中的經典語句和臺詞分享到上述平臺,并且點贊數、轉發數作為獎勵的標準,而且要求采訪家長,讓家長把個人的初心和使命分享給班級成員,同時結合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全面剖析黨中央為什么要推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活動,最后活躍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上的“金句”是社會教育的重要體現,從主題班會的策劃、執行、完結都是微時代大學生班級管理的一個具體的縮影。此次主題班會更是學校教育,自我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大熔爐”,以“學生發展”理論為先導,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圍繞“四個服務”的具體內容,最終通過學校教育、自我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機制串通起來,實現了黨中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具體鮮活地展示了微時代大學生班級管理的過程。

微時代的大學生班級管理是大學生班級管理在網絡技術日益強大的新話題,運用“學生發展”理論分析微時代的大學生班級管理,給我們提供了微時代大學生班級管理的一個新的視角和思路,而“學校教育、自我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新機制是微時代大學生班級管理的一種創新,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班會,具體而生動地展示了圍繞“四個服務”的內容,嵌入“學生發展”的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站,實現了社會主義辦學方針和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引領大學生發展“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能力,推動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蓄力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參考文獻:

[1]歐琳宗.“微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培育的重要平臺探索——基于“微平臺”視角[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8(05):126-129.

[2]彭小孟.學生發展理論:我國高校學生管理改革理論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3):3.

[3]周洪宇.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J].教育研究,2019,40(03):15-19.

[4]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N].光明日報,2019-02-20(05).

[5]李怡,肖昭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理論創新與現實意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07):26-33+159.

[6]袁曙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J].求是,2014(22):62.

大學生管理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管理

一、引言

據教育部公布的新的數據顯示,隨著高校的教育改革和擴招,高校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隨著在校大學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由此在高校中形成了就業困難群體,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如果他們的就業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就業壓力得不到緩解,會對他們的身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影響身心健康,嚴重時會導致抑郁的傾向。[1]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的基本途徑。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在就業上會面臨更多紛繁復雜的問題,解決中國的就業任務更加艱巨和困難。目前我國的勞動力供應已經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每年新增就業人口約1800多萬人,近幾年新增工作崗位的數量估計在800萬左右。這導致我國的失業率和自由職業者的人數不斷上升。[2]

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不適應目前就業的形勢,各種制度和管理模式不合理,社會用人制度不公正,戶籍、人事制度尚未完全改革,加上高校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有較高的期望就業問題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媒體報道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750萬,多于“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14年20多萬,201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增加到765萬。隨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的增幅呈現下降趨勢,同時,由于大量城鎮失業下崗人員、軍隊退伍人員以及中學畢業后不再繼續求學的學生步入求職擇業大軍中,大學生就業壓力激增。大學生就業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3]

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是指在就業過程中,由于自身的因素(身體、學習狀況或能力狀況)或其他原因導致就業競爭力不強,而影響了自己的就業選擇,難以找到理想職位的大學生人群。

研究目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全社會就業問題的重點,目前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就業問題上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就業困難群特的就業問題,探討了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特征,分析造成他們就業壓力的主要原因,以制定有效的就業壓力解決策略,緩解他們的就業壓力,促進他們的充分就業。

研究意義:解決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緩解他們的就業壓力有利于他們的充分就業,減少對身心發展上的不良影響,也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調整教育結構,合理分配資源,有效促進和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問題。

二、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特征

1、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面臨比較難的任務和工作時退縮和不敢輕易嘗試和挑戰,而且抗壓能力比較差,心里比較敏感和脆弱,輕易會被一些挫折和失敗打倒,缺少從頭再來的勇氣。心里承受能力較弱。

2、專業知識的學習不到位。對于就業來說一方面就是考察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了解他們如何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是基礎。就業困難群體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到位導致他們無法在就業的時候脫穎而出。

3、社會參與感不強。很少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缺少與別人溝通交流的機會,對各種團體活動和社會性的活動不感興趣,不愿意參與到其中去。

4、角色轉換困難。從大學生的身份轉換到就業者,對于剛畢業的學生來說還不太適應,在學校里就是上下課與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對于初入社會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比較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5、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欠缺。喜歡獨來獨往或者局限在自己的舒適圈,缺少與別人交往的機會,導致在很多事情上都無法或者不知道如何與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也會面臨碰壁。

三、造成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當下,我國的很多高校同樣存在類似的種種問題,比如:在培養的方式上就存在一定的差距,越是重點的名校他們的培養模式會大部分重心放在科研及研發的能力上,很多大一部分的科研項目一直位居國內前幾的水平。即便是這樣,在所有的本科教學上同樣存在著很多消極的影響,很多的老師把工作重心放到科研上,很少一部分心力放到對學生的培養上,對學生的授課內容及深度更是少之又少、考試僅僅形式化、育人的態度頗顯消極。正因為如此,導致很多的高校在學科建設當中形成了很嚴重的傾向性,使得文化及理想的教育發展不平衡、學科類結構框架分配不均,最終的弊端就是這些種種因素導致學生畢業后無法成為市場的需求型人才,達不到社會需要的能力。有些民辦高校甚至由于資金的問題在“追求文,避其理”的發展模式下不斷走獨木橋,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學生對于未知的探索形成了禁錮思想,限制了學生的想象,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對過于飽和的市場學生很難去立足。[4]

2、高校對畢業生就業指導不到位。伴隨全國的高等院校擴大招生的情況,大學生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導致當代大學生形成了巨大就業壓力,面對著社會需求人才激增,內激了大學生的競爭。面對當下的就業狀況,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因為學校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關于就業方面的引導以及課程和實踐性的指導。[5]高校缺乏這方面的指導使得學生初次踏入社會會很吃力,尤甚者甚至會迷失自己,不管哪一類學科都應建設一個就業指導的領導團隊,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職業規劃等方面的知識及計劃,全方位的引導學生樹立適時的就業觀念、有計劃性、有目的性的全方位的認知。

3、學校與用人單位合作與聯系不夠。就目前高校的情況來看,很多的高校未能與企業有較多的合作關系,也就是說無論是企業的供求數量,還是專業的設置都不能滿足當下的社會發展需求,面對就業壓力大學生們更是無從選擇,在新時代的規劃中,校企合作已經是未來高校發展的主流方向。對于大學生來說,除了在學校中完成自己的學業以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畢業時面臨找工作難的問題,任何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但是對于就業困難群體來說,確實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很多高校忽視了大學生的這個問題,沒有為他們的發展作長遠的考慮。

4、就業結構不合理。由于很多學校在專業設置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導致學生雖然經過了幾年的專業課學習,但是卻與社會的就業實踐不掛鉤,學到的東西卻不能運用到自己找工作的過程中去。就業結構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嚴重,比如規定男女在工作上的類型和比例,有些工作適合女生而有些工作適合男生去做,性別差異導致的就業難的問題非常突出,傳統的男人在外工作女人在家洗衣做飯帶孩子的思想導致女生在找工作時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所以就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應該引起社會的重視。

(二)主觀原因

1、個人專業能力不足。大學畢業生在畢業時都會面臨找工作的問題,有的人找工作比較難,而有的人就會相對容易一點。而對于專業對口的工作,考驗的就是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知識的運用,學習的知識多少和是否能夠有效運用到找工作的過程中都非常的重要,所以說就業困難群體很難就業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個人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不夠和專業能力不足。

2、缺乏表現力。除了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作為基礎之外,找工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面試過程中的表現能力,而面試過程中主要是考察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眼神、動作、表情的全面的綜合,所以說語言表達和肢體動作傳遞給面試官的信息非常重要,就業困難群體可能就缺乏這一方面的能力。

3、社會適應性不強。從學校到社會,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對于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來說,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在學校學好相關的知識和解決就業問題,導致他們對與這兩者無關的事情漠不關心,很少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中去,對校園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參與感不高,這樣也縮小了他們人際交往的范圍,使他們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害怕與其他人交流,減少了人際交往的機會,所以最終導致了他們很難適應社會的節奏。

4、對就業期望過高。很多畢業生都會對自己以后要從事的工作抱有很高的期望,對工作的各種條件和要求也比較高。比如:在薪資方面要求至少5000+,雙休和節假日也會發工資等;在地域上希望自己可以在一線城市,提供住宿等;還會對工作環境和設施等提出很高的要求,導致他們很難找的合適的工作,沒有認清現實和沒有評估好自己能力的大小。對于較好的工作自己達不到他們的招聘要求,而對于一般的工作他們又不是很滿意,所以導致他們就業困難。

5、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模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就業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在大學里基本都會開設相關的課程教學生提前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通過綜合考慮自身的條件和因素,對自己的未來擇業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規劃。對于就業困難群體就是對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工作比較模糊,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和計劃,導致他們在面臨就業的時候非常困難。

四、緩解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的指導策略

1、政府加強干預和指導。首先要完善各項有關就業的法規和章程,如完善勞動法、規范用人單位的招聘制度、加大對人才市場的管理和調控、管理好就業中介的行為以及完善各項保證就業者合法權益的保障制度。其次應該在完善各項法規章程的基礎上使這些法規得到貫徹實施,強調人才市場用人的公平性原則,規范秩序,反對就業歧視,政府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切實保證就業者的各項合法權益。出席相應的就業者扶持政策,減少雇傭未成年勞動者的措施。

2、用人單位與學校加強合作。學校應該主動的與用人單位加強合作和聯系,為大學畢業生未來尋求工作提供一定的路徑?,F在很多專業都是校企合作辦學,這樣就會為一些就業困難者以后的就業提供了方便。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就業實踐進行一定的指導,也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實習機會,方便他們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企業可以對就業困難群體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可以考慮把他們發展成為以后企業的培養對象,畢業之后可以到他們的企業去工作,但是前提是學生要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不是誰都可能順利進入企業中去。

3、高校重視畢業生就業問題并進行指導。在當下激烈的就業競爭中,高校不僅應將本校的教育指標作為目標還要加強對學生就業方面的指導工作,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避免盲目從眾。還要指導學生從事多方位的就業任務,包括撰寫自己的創業計劃書等,讓大學生適應當下市場形式,擇優選擇與自己匹配的就業崗位,做好學生未來的就業規劃,指導學生全方位的去分析自己,這樣有助于大學生明確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可以建立一個穩定且實際的目標。

4、大學生做好職業規劃,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和心理素質。根據調查顯示,大多數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自己未來的就業問題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在就業之前要學會分析就業形勢,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和切實可行的目標,并且在就業的過程中不斷不斷變臉自己的各種能力,發掘自己的潛力同時也提高自己的抗壓能力。在大學時就應該制定一些目標,鍛煉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規劃,讓自己盡可能地減少迷茫,少走彎路。在學校還應該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團體活動,擴大自己的交往范圍,認識一些新朋友,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還要學會自我調節,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要學會認真分析和調節,避免對自己的身心帶來一定的壓力,學會客觀的評價自己,認清自己的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結語: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需要妥善解決,高校專業設置也需要更新和優化。同時也需要多方的援助與支持,需要家庭、社會和就業困難者的有效配合。幫助就業困難群體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促進他們能夠充分的就業。有效解決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有利于其家庭情況的改善,也有利于學校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大學生作為高素質人才、國家棟梁。解決好他們的就業問題是國家重要的經濟問題,也是關乎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會長期影響一個國家的社會價值觀、社會文化思潮、社會行為內化與凝固,甚至它還潛移默化地生成與改變國家的民族性。高校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問題的解決工作任重道遠,需要社會、家庭、企業、學校等多方形成合力,不斷研究、總結經驗,努力形成一套完整、規范、科學的幫扶體系,以緩解他們的就業壓力,幫助其順利就業。

參考文獻:

[1]張瑩,劉瑾.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管理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04:171-172.

[2]陳永晴,徐錚.試論對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指導與幫助[J].考試周刊,2011,32:192-193.

[3]陳木坤.淺析如何做好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職業指導[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7,3403:263-265.

[4]向中坤.淺析應對高校就業困難群體的職業指導策略[J].就業與保障,2020,24:57-58.

[5]徐禮堂.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幫扶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2802:36-39.

大學生管理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落實 高等院校 學生管理新規定 加強 考試作弊 管理

一、精解新《全國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

現行的《全國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是1990年頒布實施的。10多年來,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深刻變革和巨大發展,對教育觀念、體制、制度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近年來,高等教育辦學規模成倍增長,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靈活多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和新的問題。同時,大學生維權意識日益增強,而高校內部的一些規章制度和現行法律有的地方存在沖突。新修訂的《全國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強調“育人為本”和“以學生為本”,在涉及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和依法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方面有重大改變。新《規定》授權高校自主確定學生學習年限、具體學習標準和成績評定方式,自主決定學生調整專業,自主管理學生學籍。新《規定》明確開除學籍須由校長會議研究決定,大學生受處分后有了申訴權。

新《規定》針對當前高校存在的突出問題,強化相關管理,并細化了作弊開除學籍的種類。針對考試作弊嚴重的問題,增寫考試作弊或剽竊、抄襲他人研究成果,可予以開除學籍等規定。明確了由他人代替考試、替他人參加考試、組織作弊、使用通訊設備作弊及其他作弊行為嚴重的,可予以開除學籍等規定。新《規定》必將對解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考試作弊現象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高等院校學生考試作弊的原因分析

考試是高校各項管理工作中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檢測和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來,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已經成為高校目前最嚴重的消極現象之一。它不僅違背了正常的教育規律,背離了考試目標,影響了教學質量評估的可靠性及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影響了整個學校的學習風氣和良好校風的形成,同時也助長了學生的不良品德,叫人痛心疾首。

導致考試作弊現象的原因很復雜,歸納起來主要有社會原因、學校教育的原因及學生自身因素。

(一)社會原因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社會的諸多層面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無論是社會的經濟形態,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都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其中尤以價值觀念的變化更為深刻。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知識層次較高,思維靈敏,因而這種影響在大學生身上得到很大的反映,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價值取向向個人傾斜,向金錢傾斜,向急功近利傾斜,考試作弊這種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投機行為在這種背景下有一定的市場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從客觀上講,在素質教育還沒有完全代替應試教育前提下,考試成績仍是學校衡量一個學生優劣的主要依據,它決定了三好學生的評比、獎學金的發放、組織的發展以及畢業的分配等一系列與學生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于是一些學生把分數看成自己的“命根”,那些平時學習不認真而力圖過關,順利拿上畢業文憑的學生便毅然“以身試法”,“鋌而走險”。

2.考試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執行不嚴,給學生考試作弊提供了可乘之機??荚嚬ぷ鞯墓芾碇贫仁侵苯又萍s學生考試作弊的因素,盡管促使學生在考試中作弊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考試有關制度不健全,或沒有認真執行,制度落實不到位。

3.教育者的松懈、放任是造成學生作弊泛濫主要的原因。個別教師在監考過程中不履行監考職責,監考教師對作弊行為視而不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想抓,不敢管,形同虛設,有的基層單位在處理作弊考生時為其說情或發現作弊學生不上報,或在處分的等級上做文章等,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考試作弊開了綠燈。

4.教師授課以及教材不合適、課程安排和考試安排不合理等原因,也造成學生在考試中作弊。有的學生對某些課程的考試內容或方式有抵觸情緒,認為教學內容多為死記硬背的知識,考試方法呆板,不能考出真實水平。盡管這類學生對考試有抵觸情緒,但又不得不參加考試,因而在考試時投機取巧以應付過關。課程安排不合理,課時較重,加之考試時間不合理,復習緊張,也會導致學生在考試中作弊。

5.高校學生作弊與中學誠信教育不足以及高等院校不重視誠信教育有密切關系。過去有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中學階段,由于有一個“高考指揮棒”效應,為了學到真才實學,學生很少作弊,但到了大學階段,由于各種原因,學生考試反而出現作弊現象。

(三)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受社會上各種不正之風的影響,當前大學生考試作弊的人數較多,有些班級、學校甚至出現了作弊人數群體化的傾向。據調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作弊持無所謂態度,考試作弊人數的群體化傾向及其對考試作弊的認同大大淡化了學生對考試作弊的恥辱感,從而也從根本上削弱了考試作弊這一行為的內部制約力量。

2.對大學生活的錯誤認識,導致大學生考試作弊。升入大學以后,學生們對學習普遍有了放松的心理,錯誤地理解了大學生活的自由與寬松,結果一味參加各類活動,而把學習拋在腦后,本末倒置,考試時便通過作弊來應付。

3.大學生系列錯誤心理驅動著大學生考試作弊。當代大學生大多數處于18-24歲這個年齡段,他們求知欲望強烈,卻難辨清是非;情感豐富,卻又不易穩定,在個人需要得不到滿足,且得不到及時引導和幫助時,得失心和虛榮心極易膨脹,形成一系列大學生生活的錯誤心理。這些錯誤心理主要表現有:

(1)僥幸心理:這類學生一般都有作弊經驗,取得過成功,甚至取得較好成績,有的學生作弊被抓住后,認為自己運氣不好,甚至錯誤地吸取教訓,總結更隱蔽的作弊手段,以求得逞。

(2)虛榮心理:考試作弊不再是學困生的專利,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有的甚至是學生干部有時因為虛榮心理也會產生作弊行為。

(3)從眾心理:一些作弊的學生的成績比不作弊的好,甚至評上獎學金,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學生也產生了“作弊也是一種本事”的思想,在行動上也改變了自己的初衷。

(4)過關心理:這主要是體現在少部分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中。他們缺乏正確的理想和信念,學習目的性不夠明確,不努力學習,在學?;烊兆?。還有些則由于學習基礎太差,身體欠佳等原因,學習起來很吃力,到了考試的時候,處于各種動機,便以作弊的方法達到及格的目的。

(5)逆反心理:其表現為:一是有的學生對某些課程的考試內容或方式有抵觸情緒;二是一些學生本來看不起作弊行為,對作弊行為不屑一顧,但看到有的學生通過作弊未被發現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促使一些本來較正規的學生的心理發生逆反變化,于是也走上了作弊道路。

(6)功利心理:有的是為了謀取獎學金和榮譽稱號等不當利益,同時也為組織發展以及畢業分配等創造條件,希望門門考試都能得高分,唯恐不能如愿,故在考試中作弊。

三、防止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塑造良好的道德風尚。如果說加強監考工作對消滅考試作弊只是“治標”的話,那么解決大學生深層次的思想問題則是杜絕考試作弊的根本所在。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到人人都有自尊心,都有進取心,這是我們通過教育減少甚至消滅作弊這種現象的關鍵,通過喚醒學生的自尊心和羞恥感,在學生中造成“作弊可恥”的氛圍,同時在學生中開展道德觀念教育,培養學生誠實的品德,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和學習觀,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光榮與恥辱的道德標準能力,使學生自覺放棄作弊的動機和行為。

2.改革現行的考試方式,實行靈活多樣的考核辦法。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的檢查評價的需要,靈活運用筆試、口試、操作、課程論文、閉卷、開卷、半開卷及客觀考試、問題情境考試等多種考試形式和考試方法。這些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思維能力,有助于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和熟練程度,同時也是加強考試內容的改革,盡可能減少死記硬背的成份,多出“活題”,少出“死題”,使學生無現成材料可抄,消滅考場上的夾帶之風。

3.嚴格考場管理,加強監考工作。學生在考試作弊過程中最大的心理障礙是害怕被監考人員發現,因此,在產生作弊動機時,會有一種局促不安的感受,表現一定的特征狀態,針對這一心理特點,加強監考工作,基本上就能杜絕學生的作弊行為。因此,考場管理一定要嚴格認真,要提高監考老師考紀意識,認真履行職責,增強監考教師的責任感,把作弊動機扼殺在萌芽狀態,使意圖作弊的學生無機可乘。其次是強化考試監督,加強巡考,檢查考場紀律及監考人員履行職責的情況,不僅對作弊者有一定的威懾力,對監考人員也能起到檢查、督促的作用。

4.制定考試管理規章制度,嚴懲違紀作弊行為。根據新修訂的《全國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結合學校的實際,制定《考場規則》、《考試違紀的處理規定》等有關考試規章制度,并加強宣傳教育,對于已經發生任何作弊行為,一經查清事實真相,應從嚴從快處理,及時公告。防止個別教師、領導為作弊者說情,徹底打消學生對考試作弊的僥幸心理,維護考試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5.加強誠信教育,培養誠信人才。“誠實守信”是每一個公民道德行為的基本準則,誠信教育是學校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健全人格人才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學生中開展道德觀念教育,加強誠信教育,培養學生誠實的品德,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將學生培養成誠信人才,從根本上杜絕學生作弊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李明國.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因素探索.南京機械高等??茖W校學報,2000.3.

[2]胡生泳.加強考試管理工作,杜絕考試作弊現象.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1.

[3]滿暉暉.大學生考試作弊問題淺議.懷化師專學報,2000.6.

[4]鄭可敏.大學生考試作弊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院,1999.4.

[5]劉萬永,原春琳.精解新《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國教育和計算機網,2005.3.29.

[6]呂諾,張宗堂.教育部頒布新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廣州日報,2005.3.29.

大學生管理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當前,新媒體的廣泛運用,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利用新媒體的特征,正確地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觀念,促進師生的信息交流,科學地開展大學生文化生活,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效。

關鍵詞:新媒體 大學生 管理工作

新媒體是指20世紀后期,在世界科學技術發生巨大進步的背景下,在社會信息傳播領域出現的、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能使傳播信息大大擴展、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的、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更好地開展大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鑒于在大學生管理工作中,新媒體能起到導向作用、信息交流作用和學習文化作用,筆者認為,把新媒體運用于大學生管理中,能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體在大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新媒體的導向作用

受市場經濟和物質社會的沖擊,大學生德育工作面臨著新挑戰。當今價值觀的多元化,使得大學生受到的誘惑越來越多,如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一項急需解決的課題。

2.新媒體的信息交流作用

當下,高?;静捎迷盒杉墸ㄔ合祪杉墸┕芾眢w制,各系(學院)擁有相對獨立的學生培養模式和管理模式,系部之間相對獨立。校園網等新媒體的普及、運用,逐漸打破了系部之間的隔閡,教師交流、學生交往以及資源共享等現象已日趨普遍。

3.新媒體的學習文化作用

新媒體的多元性、娛樂性、互動性和虛擬性等特點,打破了學生靠教師指導的傳統學習模式。通過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學生就能查找書本里沒有的內容,自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者通過貼吧、微信、博客等方式,學生能表達自己的訴求;通過手機、DV拍攝圖片、微電影,學生能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大學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1.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方式,把新媒體技術運用于思想教育中,在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傳統思想政治教學手段的基礎上,實現信息化教育,及時、準確地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整合新媒體的優勢資源,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搭建新媒體學生工作平臺

高校教師必須時刻站在時代的前沿,緊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積極利用新媒體。如通過構建網絡學習社區,創辦校園手機報,開通學生論壇,構建輔導員網站和校園微博等形式,為學生搭建積極參與、師生互動、形式多樣、案例契合實際的教育管理平臺,使得師生之間、校生之間的互動溝通越來越便捷、自然。

3.提升教師運用新媒體的本領

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只有不斷地積累和實踐,才能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更好地適應新媒體,逐步使教師成為學生管理工作陣地中的“輿論領袖”。提升教師運用新媒體本領的途徑有三個:一是強化文字能力的訓練,提升教師表述的準確性和師生交互的親和力;二是通過加強網絡技術及應用方面的業務培訓,提升教師的業務素質;三是強化學科素養,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

4.提高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

在每個人都是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新媒體時代,擁有一定的新媒體素養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家庭、高校和社會教育,以選修課、講座、調查實踐、討論等形式,能有效提升大學生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使他們充分享受到海量的信息服務;能有效提升大學生新媒體信息的甄別和判斷能力,從而使他們更好地辨別善、惡、美、丑;能有效提升大學生遵守新媒體相關法規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能有效提高大學生凈化新媒體環境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正面輿論,做社會正能量的傳播者。

三、結語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新世紀,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尤其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已成為現代高校教師職業技能發展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吳春江.淺議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

學生管理[J].湖南社會科學,2011,

(3).

[2]楊明剛.新媒體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3,(9).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

上一篇:通過本科學位論文下一篇:大學生怎么寫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