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生職業發展論文范文

2023-09-16

大學生職業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測評要素;職業特點

[基金項目][HT6SS]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教育部重點課題:“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性向測驗研究”(項目編號:DJA110301 )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宋劍祥(1964-),男,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外語學院書記兼副院長,研究館員,在讀博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和外語教學。

職業價值觀是一個現代社會人需要面對和思考的重要問題。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今天,對于懷揣夢想,立志于職場打拼的大學生來說,職業價值觀都將影響著他們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于是,探究當代大學生持有什么樣的職業價值觀,如何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職業價值觀測評要素與職業選擇有何關聯,如何有效幫助大學生擇業、就業或創業……成了高校不可回避的現實和熱點問題。為此,本文擬就職業價值觀測評要素與職業特點進行分析,旨在揭示內在聯系,促進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與職業發展。

一、職業價值觀的內涵意義

作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職業是個體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并獲取合理報酬,以作為物質生活來源的工作。由于職業的選擇與發展受個人職業價值觀的影響,因此職業價值觀成了人們探討的重要問題。

1.國外學者的研究

職業價值觀是在20世紀30年代受到人們關注的。二戰以后,職業價值觀內涵逐漸成為西方國家研究的熱門課題。Super、Hoppock(1950)在對文獻信息檢索的過程中發現,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的某些特質,如收入、成長和獨立性等是相關的。后來Ginzberg(1951)等人也提出了同樣的看法。1962年Super提出[1],職業價值觀是表達個人內在需求及從事活動時所追求的工作特質因素,也稱工作價值觀(work value)。 Kinnane(1963)等人認為[2],職業價值觀是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體現。Meglion(1989)和Rabilan(1991)分析指出[3],職業價值觀是引領人們對于工作本身或某一特定工作的實質意義,如勤勞、忠誠、報酬、關系和地位等形成偏好的認知和意向。 Kalleberg(1997)從工作需求與滿意角度認為[4],職業價值觀是個人對于自己的工作活動贊同和尊重的渴望程度。Elizur(1999)提出[5],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工作行為及在工作環境中獲得的某種結果的價值判斷,是一種直接影響行為的內在思想體系。 Ros(1999)認為[6],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從某種職業中所能得到的終極狀態或行為方式的信念。Schwartz(1999)指出[7],職業價值觀為個體一般價值觀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表現,是人們通過參加工作而達到的目標或取得的報酬。Feather( 2004)指出[8],個體職業價值觀隨工作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并通過調整來適應新的環境。

2.國內學者的研究

相對國外來說,國內對職業價值觀的研究要稍晚一些。1979年韓進之等人對青少年的職業進行了調查分析,開始了我國職業價值觀問題的研究[1]。但職業價值觀的研究是在90年代以后才得到重視。黃希庭(1994)認為[10],職業價值觀是人生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表現,是人們對職業需要所體現出來的態度。寧維衛(1996)認為[11],職業價值觀是人們衡量社會上各種職業優勢、意義和重要性的內心尺度。凌文輪(1999)等人指出[12],職業價值觀,即擇業觀,是個體對社會職業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即人們對待職業的信念和態度。

新世紀以來,有關職業價值觀研究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興趣。余華(2000)等人認為[13],職業價值觀是個體評價社會上某一種職業的優點和劣勢以及重要性的內在標準和態度,是個體職業選擇的依據。于海波(2001)等人指出[14],職業價值觀是人們根據自身的需要對職業、職業選擇和工作結果形成的具有概括性和動力作用的一套相對穩定的信念系統,決定著人們的擇業傾向和工作態度。金盛華(2005)等人認為[15],職業價值觀為個體看待、評價和選擇職業的標準。姚永松(2006)認為[16],職業價值觀是主體對工作意義的認識和對與工作相關的事物、環境、關系、目標和行為等的主觀判斷。余新麗(2006)等人指出[17],職業價值觀是個人對某一項職業的希望、愿望和向往,是個人對某一職業的價值判斷或態度傾向。沈文英(2008)認為[18],職業價值觀是個體依據自身需求對職業以及自己職業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評價和看法。梁潤華(2008)、張宏(2009)和黃紅梅(2010)等人贊同[19][20][21]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職業的信念、傾向和態度,是人們職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取向。黃英(2010)等人認為[22],職業價值觀是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體現,它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和個人價值取向有著密切聯系。袁繼道(2011)指出[23],職業價值觀為人們對某一職業的價值判斷,它影響著個人對職業方向和職業目標的選擇,決定著人們的職業期望,就業后的工作態度和勞動績效水平。薛利鋒(2011)認為[24],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對職業選擇、評價和價值取向的看法,貫穿著大學生學習、生活、擇業和從業的全過程,直接決定了他們的擇業行為,并對工作態度和勞動積極性產生影響。汪丹(2011)指出[25],職業價值觀既是一種發揮導向作用的價值觀,也是一種自我選擇、發展與評價職業的標準和信念,并貫穿于職業選擇和發展的全過程。筆者傾向地認為,職業價值觀是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體現,是個人對職業選擇、職業判斷和職業評價的一種態度。

二、職業價值觀測評要素研究回顧

職業價值觀測評通常受到很多要素的影響。較早關注職業價值觀測評要素的是美國學者Super(1957, 1970)。他較早將觀察到的工作特質進行了歸類,并于1962年提出了職業價值結構理論,并劃分為3大類15個要素的職業價值量表,包括與工作本身有關的內在價值,與工作本身性質無關外在價值,及外在報酬 [1]。 O'Connor & Kinnance (1961)提出了獨立性與多樣化、工作條件與同事、社會與藝術、安全與福利、名望與創造性共6個向度的職業價值觀[12]。Larcebeanu(1982)進行了名望、利他、滿意和個人發展4個要素的職業價值觀探討[12]。Elizur (1982, 1984, 1999)從3個維度6個要素提出了包含24個項目在內的職業價值觀測評調查問卷[6]。田崎仁(1989)把職業價值觀要素分為9種類型:獨立經營、自我實現、志愿、才能、支配、自尊、自由、家庭中心和經濟經營型[27]。 Ros(1999)從內在、外在、社會和威望4個要素對職業價值觀進行了探討[6]。Furnham 等人(2005) 從4個要素維度對Elizur的職業價值觀問卷進行了修訂[28]。

國內學者對職業價值觀的研究和探索經歷了一個學習、借鑒和內化的過程。寧維衛(1996)修訂了Super(1970)的職業價值觀量表,把職業價值觀分為:進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全、聲望和經濟價值 5個要素[11]。白利剛(1996)等人從我國國情出發,以霍蘭德的職業興趣量表為基礎,對其6個類型維度進行了部分修訂[29]。馬劍虹(1998)等借助國外量表,從工作行為評價、組織集體觀念、個人要求3個要素分析員工的職業價值觀[30]。凌文輪(1999)等人以Holland的職業興趣量表為基礎,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進行聲望地位、保健和發展3個主成分要素分析,篩選出22條職業價值觀問卷[12]。

新世紀以來,國內學者對職業價值觀的研究給予了積極的重視,不同方法的研究探索形成了熱潮。余華(2000)等人采用了修訂的Super 3大類15個要素的職業價值觀量表對大學生與企業員工職業價值觀進行了比較研究[31]。陰國恩等人(2000)概括了職業價值觀的內容為:充分發揮能力、收入、創造性、地位與名聲、穩定性與將來的保障、自主、成長為領導者、同他人合作、冒險、幫助他人等10個方面[32]。于海波(2001)等人研究指出[14],職業價值觀由愉悅、自我提高、人際關系、家族、貢獻、威望、物質和環境8個維度構成。王壘(2003)等人的調查發現[33],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呈現出經濟酬勞與工作環境、個人成長歷練與未來發展、企業組織文化與管理特色,以及社會地位與企業發展前景4原子模型。喻永紅(2003)等人從職業動機、職業選擇自主性、職業評價和擇業信息等方面,自編問卷在全國高校的調查表明,高年級學生更注重福利待遇,低年級學生更注重社會貢獻,說明高年級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更現實[34]。金盛華(2005)等人把職業價值觀分為目的性和手段性2類職業價值觀。前者是個體評價與未來職業選擇的隱藏動機性標準;后者是個體評價和未來職業選擇的外部條件性標準[15]。梁潤華(2008)以Holland職業性向測試量表中的9個職業價值標準對學生進行調查。 袁繼道(2011)從晉升機會多、收入高、福利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提供培訓和繼續教育等6個影響要素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測試[23]。劉紅敏(2011)從內在價值、外在價值和外在報酬3個維度,15個價值尺度,共60個項目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調查[35]。于海生(2011)等人以Larcebeanu(1982)和中國職業興趣量表為依據,從發展要素、保健要素和聲望地位要素, 編制了共22個選題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調查問卷,并分別于2003年,2006年和2010年隨機對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36]??傊?,職業價值觀可以從不同要素、不同維度或不同構面來對其進行分析、理解和測評。

三、職業價值觀測評要素的優化

為了對職業價值觀進行測評,較好地掌握大學生職業選擇傾向,筆者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過程中,總結形成了10種要素共60個選項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測評量表。即:

V1 穩定保障型。包括:V11我愿意去環境安全的工作單位;V12我注重單位有公平的分配制度;V13無健全保險制度的單位我不選;V14工作節奏要符合我的生活作息;V15我看重單位豐厚的薪酬和福利;V16工資是家人過安定生活的保障。

V2金錢報酬型。包括:V21沒有確實可靠的贏利就不著手做;V22國家的繁榮是經濟力量在起作用;V23我認為用金錢能買到別人的好意;V24我對銀行利率和法定傭金很關心;V25我有借物于人,但不借物給別人;V26我覺得做不賺錢的事沒什么意思。

V3家庭休閑型。包括:V31我常改變家室布局和修理東西;V32我想買能乘坐全家人的大汽車;V33別人家里有的東西我也想湊齊;V34我要找生活便利的工作單位;V35我結婚前要先確保自己有房子;V36下班后我會參加多種休閑活動。

V4 自主經營型。包括V41店面即使很小我也想要自己經營;V42我對自己的經營行動很有自信心;V43即使有些損失,我也想再掙回來;V44我擅長做能夠分得出勝負的事情;V45我被認為是能推斷和掌控將來的人;V46我堅信人的命運是由自己來決定。

V5社會交際型。包括:V51我留意自己和他人的服裝穿戴;V52我不會為私利與同事相互攻擊;V53我和同事關系親密,互相照顧;V54我經常被邀請主持別人的婚禮;V55我抓住機會拓展外部人際關系;V56我會給人送禮,注意與人合作。

V6 權力支配型。包括:V61我的理想是當管理國家的政治家;V62國家繁榮是軍事力量在發揮作用;V63我認為自己的想法比別人的正確;V64我被認為是有處事判斷能力的人;V65空余時間我會閱讀成功者的傳記;V66我期盼工作中有權指揮他人。

V7 名望尊嚴型。包括:V71我想把婚禮搞得比別人更有氣派;V72我憑衣著打扮或居住條件了解人;V73我很想成為一名威嚴尊貴的法官;V74被人輕蔑的工作我從來都不會干;V75我努力奮斗是為了能被授予勛章;V76我通過工作表現贏得肯定與尊重。

V8 貢獻利他型。包括:V81只要有需要,我愿意隨時獻血;V82我想資助失學兒童或領養孤兒;V83我為他人著想并幫助不幸的人;V84我相信人生必需的是愛不是錢;V85我通過自己的工作使他人幸福;V86我被認為是對人照顧周到的人。

V9自我實現型。包括:V91我不斷學習就是為了放手工作;V92工作符合我興趣,能發揮特長;V93我最關心自己的能力和適應性;V94我的工作能實現個人職業規劃;V95我工作充實,能提升生活品質;V96我在乎工作有無晉升潛力機會。

V10自由不拘型。包括:V101無論誰的事,我都不放在心上;V102結婚前我不去考慮結婚后的事;V103我愿輕松生活,不想忙忙碌碌;V104我常常忘記借進借出的東西;V105只要有生活費,我就不想干活;V106一有空我就會睡覺或看看電視。

四、職業價值觀測評要素與職業特點分析

在對職業價值觀測評要素進行比較和優化時,筆者還對10種職業價值觀要素類型進行了對應特點分析,并指出其典型的職業類型,為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測評提供參考。(見表2)。

V1穩定保障型該類型者看重工作能帶來合理的薪資收入;單位能從制度、歸屬、環境和前景等方面為員工提供安全感。他們關心工作單位的組織安全,環境安定,福利穩定和未來保障如醫生、教師和公務員等

V2金錢報酬型或經濟型。該類型者確信世界上的所有幸福都可以用金錢買到;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金錢關系,甚至連父母與子女的愛也帶有金錢的烙印。他們過多地強調金錢報酬,注重物質獲取和福利待遇各類以贏利為目的的商人等

V3家庭休閑型該類型者為人踏實,態度保守,以家庭為中心,珍重同家人的團聚,不愿意冒險,愿過平凡而又安定休閑的健康生活。他們看重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強調工作要與生活作息合拍,要有充足的時間讓人從事休閑活動,為生活提供便利,并讓人不會有焦慮緊張之感如工程師、機械師、機修工、司機等

V4自主經營型或非工資生活型。該類型者不愿受別人的指使,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憑自己的能力擁有自己的小"城堡",不愿意受他人干涉;工作中能夠自我充實,促進個人發展;有創造力,能夠發揮個人才華,充分施展個人的本領,提升生活品質以及實現人生目標如獨立經營者、演員、記者、詩人、畫家、音樂家、雕刻家、攝影師等

V5社會交際型該類型者善于與別人交往互動,能與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誼關系,為工作創造一個人際關系融洽的環境。他們注重交際才能的展示,常常以不凡的談吐、新穎的服裝博得眾人好感,以滑稽的表情使周圍氣氛活躍。他們愛給別人戴高帽子,把受到周圍人的歡迎視為樂趣。 如營銷人員、公關人員、司儀、節目主持人等

V6權力支配型該類型者想當上組織的一把手,期盼升遷和權力,想成為領導者,擁有自主性和管理權。他們勇于承擔責任,敢于求新,有擔當。但一旦擁有了權力后,也會出現飛揚跋扈,無視他人想法,為所欲為,且視此為無比快樂的事,或獨斷專行型如政治家、律師、管理人員、公務員等。

V7名望尊重型該類型者有很強的自尊心、優越感。他們注重個人的成就和聲望,渴望有社會地位和名譽,希望常受到眾人尊重,追求虛榮。但在欲望得不到滿足時,他們過于強烈的自我意識,有時反而會很自卑如演員、銀行出納、稅務人員、會計、公務員等

V8貢獻利他型該類型者富于同情心,工作中能幫助別人,愿同他人合作,為他人服務。他們想成為志愿者,做義工,注重個人社會價值,認為幫助他人能增進社會福利,對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他們把他人的痛苦視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嘩眾取寵的事,把幫助不幸的人視作快樂如護士、社會工作者、導游、志愿者、咨詢人員等

V9自我實現型該類型者能夠在工作中自我充實,一心一意地想發揮個人才華,追求真理,富于挑戰、冒險和創造性。他們往往不考慮收入、地位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盡力挖掘自己的潛力,施展個人的本領,充分發揮能力,并以此獲得個人成就感,促進事業發展,提升生活品質,實現人生目標如各種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等

V10自由不拘型該類型者沒有強烈的目的和計劃,他們隨心所欲,從興趣出發做事,崇尚自由和無拘的生活,但能適時地使自己的行為適應于當時的氣氛,常被周圍人認為無責任感。其實,他們不麻煩他人,能承擔有限的責任,生活隨便,無拘無束無固定職業者

職業價值觀是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一個很值得社會和學校共同關注和深入探討的問題。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今天,大學生樹立什么樣的職業價值觀,將對其擇業、就業和職業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分析國內外職業價值觀測評要素的研究成果,認真總結職業價值觀構成要素,對應特點分析及其關聯的職業類型,對于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職業選擇、就業或創業,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Zytowski,Donald G. A super contribution to vocational theory: work values[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4,43 (1): 25-31.

[2] 沈 潔.職業心理測驗在大學生職業心理適應中的效度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 Nikolaou L,Robertson I.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work behaviour in Greece[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1(10):161-186.

[4] Kalleberg, A. L. Work value and job rewards: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42):124-143.

[5] Elizur D,Sagie A.Facts of Personal Valu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ife and Work Values [J].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view Review,1999,48 (1):73-87.

[6] Ros M,Schwartz S H,Surkiss S.Basic individual values,work values,and the meaning of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49-71.

[7] Schwartz,S H.A Theory of Cultural 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Applied Psychology[J].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23-47.

[8] Feather, N T.Value correlates of ambivalent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relation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4(1):3.

[9] 洪 芳,吳諒諒.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比較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7,24(6):719-722.

[10] 黃希庭,張進輔,李 紅.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與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236.

[11] 寧維衛.中國城市青年職業價值觀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4):10-12.

[12] 凌文輪,方俐洛,白利剛.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J].心理學報,1999(3):342-348.

[13] 余 華,黃希庭.大學生與內地企業員工職業價值觀的比較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6):739-740.

[14] 于海波,張大均,張進輔.高師生職業價值觀研究的初步構想[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2): 61-66.

[15] 金盛華,李 雪.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手段與目的[J].心理學報,2005(5):650-657.

[16] 姚永松. 大學生擇業意向、職業傾向與職業價值觀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7] 余新麗,費蘇毓芳.論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調查[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3):13-17.

[18] 沈文英.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思考[J].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報,2008(3):82-84.

[19] 梁潤華,楊 慧. 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分析與探討[J].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1):71-73.

[20] 張 宏,王運來,王艷春.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分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9):90-92.

[21] 黃紅梅.當代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及對策探析[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2):11-12.

[22] 黃 英,賈薇薇.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探討:對黃炎培職教思想的借鑒[J].科學大眾,2010,640 (12):147-14.

[23] 袁繼道.論我國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J]. 繼續教育研究,2011(7):113-115.

[24] 薛利鋒.我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

[25] 汪 丹.地方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職業輔導定位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1(5):59-60.

[26] Dagenais F.Super's work values inventory scales as intrinsic or extrinsic conditions [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8(83):197-198.

[27] 田崎仁.升學求職心理測驗[M]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1989.31-33.

[28] Furnham, A., Petrides, K.V., Tsaousis, I., Pappas, K., Garrod, D.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work values[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1):5-28.

[29] 白利剛,凌文輪,方俐洛.霍式中國職業興趣量表構想效度的驗證性因素分析(I):量表會聚效度和區分效度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心理學報,1996(1):64-69.

[30] 馬劍虹,倪陳明.企業職工的工作價值觀特征分析[J].應用心理學,1998,4(1):10-14.

[31] Zytowski, Donald G. A super contribution to vocational theory: work values[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4,43 ( 1 ): 25-31.

[32] 陰國恩,戴斌榮,金東賢.大學生職業選擇和職業價值觀的調查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4):38-43.

[33] 王 壘,馬洪波,姚 翔.當代北京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結構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l): 25-30.

[34] 喻永紅,李 志.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與教育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42-44.

[35] 劉紅敏.民族院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調查研究[J].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11,126 (2):190-193.

[36] 于海生,伍阿陸,程瑞蕓.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調查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1(23):79-82.

大學生職業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職業轉換能力 就業能力 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付蕾(1978- ),女,山東鄒縣人,中國藥科大學理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管理;孫堯(1988- ),男,江蘇鹽城人,中國藥科大學理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學生教育管理。(江蘇 南京 211198)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成為社會焦點的今天,就業質量的好壞相較就業數量的多少已更多引起個體和社會的關注。2013年5月14日,習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時勉勵當代大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同時要求加大對就業困難畢業生的幫扶,增強學生職業轉換能力。對于高校就業工作者而言,加強對職業轉化能力的關注將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就業質量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

一、職業轉換能力的概念和構成

職業轉換的概念首先由美國學者Louis提出,她將其定義為“個體改變工作角色或者改變原來工作角色導向的過程”①。職業轉換分為角色間轉換和角色內轉換兩類,大學畢業生第一次參加工作面臨的就是一種角色間轉換。個體面對新舊職業在工作環境、任務結構、人際關系、文化氛圍等各方面差異時,能夠迅速轉換、適應并勝任的一種綜合性的積極力量就被稱為職業轉換能力。職業轉換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它的構成包含諸多方面:

1.正常的自然力,即健康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對一個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質要求。只有具備積極飽滿的精神、良好的習慣、堅強的意志和完善的情商,才能在職業轉換過程中走到最后。

2.扎實的專業能力。即在職業活動中熟練運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能力,這是用人單位評價人才最主要的標準之一。所以,當個人面對職業轉換時,扎實的專業能力不但會幫助其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更會使其在職業轉換后迅速達到新工作的要求。

3.迅速的適應力。擁有扎實的專業能力是一個人的優勢,但在“象牙塔”到“大熔爐”的轉換過程中,物理環境、人際關系、核心任務、角色定位等都對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是否能夠迅速適應新環境直接決定了此次職業轉換的成功與否。

4.出眾的學習力。大學畢業生應具有較強的在陌生領域里自學的能力,并養成良好的終生學習習慣。通過持續性的學習,及時有效地更新自身知識儲備,使個體始終緊隨社會的發展速度,避免被日益激烈的競爭所淘汰。所以,對于將要轉換職業的個體來說,掌握出眾的學習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職業轉換能力缺失現狀

1.技能掌握欠缺。(1)專業能力不足。目前影響大學生職業轉換能力的首要因素是其專業技能不足。許多大學生平常學習動力不足,敷衍了事,這直接導致他們專業知識掌握不牢,在工作中不能準確有效地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短期內難以實現人職匹配。(2)實踐能力不強。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偏重于理論教育,對實際操作重視不夠,多數大學生只學不用,理論與實際脫節。再加上學生本身參加實踐的自覺性不夠,導致大學生實踐能力普遍不強,這就致使畢業生在職業轉換后業務熟悉期較長,不能高效率完成本職工作。(3)綜合技能不全?;趥€人及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用人單位更強調綜合知識和技能的運用。但由于高校缺乏以社會需求為基準的導向性理念,致使其重專業課輕通識基礎課。創造力、想象力、方法性、變通性等綜合素養的培養也鮮少提及,學生眼界過于狹窄,綜合技能不夠全面,不能輕松應對職業轉化過程中遇到的復雜問題。

2.心理素質欠佳。(1)負面情緒增加。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畢業生的職場目標有時并不能如愿以償,各種現實的打擊往往會使他們放大就業困難。當職場中的多種壓力超過個人承受度時,個體會采用最直接、最簡便的應對方式,即以負面情緒和行為作消極對抗,多數大學生會產生自卑、逃避的心理,自我成就感下降,對自身的專業以及工作能力信心不足,直至棄職而去。(2)心理迷失。在初次職業轉換過程中,一些大學生的主觀期望與客觀實際漸行漸遠,心理迷失問題也越發嚴重。他們不能正確地評估自己,缺乏正確的就業心態,過于理想化的擇業標準則更容易使他們遇到挫折,由此而產生的心理迷失會對職業轉換的順利進行以及成就的取得產生阻礙。(3)心理依賴嚴重。我國大多數學生的求學都是在家庭和學校的悉心照料下進行,從校園到職場的轉換成為畢業生一個重要的心理“斷乳期”,很多畢業生不能很好地擺脫家庭和學校的影響,心理依賴現象嚴重。首先表現為生活上獨立意識差,依靠家長;工作中完全依靠領導安排,對自己的工作內容、性質、范圍沒有足夠的認識,不能承擔起成人的職業角色。其次表現為對學生角色的依賴。不能及時轉變多年來所養成的工作、生活和思維模式,經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以學生角色來對待工作。過于嚴重的心理依賴讓許多大學生不能以一個健康、獨立、向上的心態面對職場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職業轉換進程緩慢。

3.職業化進程緩慢。(1)人際關系緊張。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喜歡強調自身獨立性,缺乏合作意識,不知如何處理與領導和同事的關系,時常以學生時代人際關系的處置方式比擬職業生活中的關系,形成對人隨便、不分場合的壞習慣。溝通不暢導致業績不佳或人際關系緊張的情況屢見不鮮,進而嚴重影響畢業生的職業轉換。(2)職業素養欠缺。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從業者在從事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行為等諸多方面。如與同事交往要真誠寬容、誠實可信、公平競爭,在工作過程中應遵守時間、注意禮貌、善于傾聽等。而當今的畢業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職業化工作習慣,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無論是行為還是觀念都與職業化的要求相去甚遠。(3)職業目標模糊。職業目標是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轉換的風向標,但不少畢業生對職業目標這一概念卻相當陌生。很多大學生缺乏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知識,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職業目標模糊,不能夠準確把握職業轉換的機會。

三、以職業轉換能力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路徑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各高校應當從教學計劃、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管理等內容出發,對現有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總結和創新。關注學生的多元發展,通過學校教育著重開發學生的未來職業潛能,幫助學生了解自身未來職業的可能性,構建起集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于一體的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一,推進教育理念改革。要在教育培養過程中不斷轉換思維,結合社會發展,不斷更新現有教育理念和培育模式,跳出象牙塔,將高等教育放在市場經濟中,多聽取市場的呼聲,建立能夠滿足社會、經濟建設需要的人才隊伍。

第二,優化課程設置體系。設置縱向深入與橫向拓寬相結合的專業課程,建立多方向、立體化、網絡化的課程結構。打破專業、學院、學科、校際間的界限,促進學科知識的相互融合和滲透,建立學科綜合的課程體系,從更高更全的視野出發促進學科、社會和學生之間的協調和整合。同時,可以設置更加靈活多樣化的選修課體系,提供新媒體授課平臺,讓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這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益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三,更新教育教學形式。教師在課堂上應強調學生的主體身份,重引導輕說教,多雙向交流少單向灌輸,通過討論式、探究式、參與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自我反思、自我探究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充分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結合現代化的教學輔助手段,積極啟發學生思考,增強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完善各項教學實踐環節中學生的考核評價機制,改革現行考試制度,這樣才有助于培養大學生較高的綜合素質。

2.構筑大學生能力培養體系。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從概念和構成上看還要依托于其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所以高校應當積極重視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不斷探索建立以“注重專業能力、強化實踐能力、提升綜合能力”為目標的能力培養體系。

第一,注重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專有人力資本的基礎,更是大學生進行職業轉換的必備條件。高校應當緊抓專業能力的培養,通過專業課教學和實踐,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知識、強化專業能力,并注意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展示專業領域內的最新成果。對學生進行多方式、長時間專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讓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就初步具備從事專業相關工作的技術和能力,為其今后的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強化實踐能力。大學生實踐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異是造成勞動力市場上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是有效提高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要將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目前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的情況下,應增加各種實踐課程的比重;建立實訓基地、模擬實驗室等類似于實際工作環境的實踐教學環境,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全面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部署和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要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產學研合作、校企聯合辦學等形式,為學生創設實習機會,將高校育人與企業用人有機結合,縮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即學即用、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精神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在參與專業實踐的過程中,獲得與職業生涯發展相關的知識、技能與態度,使之與未來的職業發展更好地關聯起來。

第三,提升綜合能力。綜合能力往往是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勝出的重要法寶,高校要加大投入,打造完整的第二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梢越M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結合學科特點開展的科技競賽活動、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暑期社會實踐等,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深入企業工作第一線,幫助學生通過專業實踐鍛煉提升自身的人際交往、團隊協作、信息處理等綜合能力,以順利走入職場,更快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生活。

3.倡導大學生職業化教育。第一,建立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體系。高校有責任推進職業指導工作規范化,從為學生個體生涯發展提供良好基礎的角度出發,重新認真審視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活動,構建系統的、貫穿整個學校生活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體系。從學生入校開始,分年級分階段地以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心理指導、學業指導、擇業指導、創業指導和就業指導為主線,貫穿于大學教學生活的全過程。借助學習發展中心、職業規劃咨詢、講座、授課等形式,指導學生充分認識學業與就業的關系,利用職業規劃課程傳授相應的職業生涯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應及時開展就業指導,講解就業政策,傳授就業技巧,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對于已經畢業的學生,應當建立校友反饋服務平臺,一方面幫助學生解決就業后職業轉換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另一方面可以聘請成功校友返校擔任職業生涯規劃導師,為在校生提供鮮活的經驗和指導。

第二,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發展觀和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在職業勞動市場綜合化、多元化的走向日趨明顯,職業流動的頻率日趨頻繁的大背景下,個體會經歷多次“求職準備—職位選擇—職業適應—職業穩定—職位結束”的職業轉換。因此,高校應當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發展觀,鼓勵學生通過終身學習來提高實踐能力,促進終身職業生涯的發展和延續。這樣可以幫助個體有效地適應新的職業環境,并在職業轉換的過程中積極準備,把握機遇,不斷開拓自己職業發展的新道路。

同時,學校還應當引導和鼓勵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確立將個人成才與服務社會相結合,滿足個體需求與國家需要相結合,達成人生理想與實現“中國夢”相結合的就業價值觀,更好地適應當前就業市場的需要。

第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化心態。在大學職業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應當積極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建設,將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日常心理咨詢等,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指導學生以自信、圓融、樂觀的心態和堅強、果斷、持之以恒的意志,面對求職以及職業轉換中的失敗和挫折,及早建立良好的職業化心態。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早已不再停留于理論上的探討,而是走向了實際、動態的現實社會需要。今后我們會將研究結果運用到工作實際中,幫助學生具備完善的就業能力及綜合素質,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就業過程,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

[注釋]

①劉新宇.大學生職業轉換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11.

[參考文獻]

[1]蔣乃平.職業素養訓練是職業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

[2]李剛,于建業.后金融危機時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2(30).

[3]胡軍.多措并舉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3(13).

[4]李忠艷,汪永濤.大學生就業能力分析及培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12).

[5]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2015年工作要點(征求意見稿)[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67/201501/183327.html,2015-01-24.

[6]王久梅.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途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3(20).

[7]顧雪英.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大學生職業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幼兒社會教育 職業準備 教育能力 學前教育

教育具有強大的力量??ㄎ?middot;西奧多·雅斯貝爾斯說:“我們的安全掌握在原子強國的手中,但是我們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來,以及歷史上作為民族存在的價值,則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因此國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將來仍然最具有政治意義的事,還是教育。教育所要喚醒的是人的潛在本質,能讓兒童逐漸認識自我、認識知識和探索道德。”莫蘭也指出,教育應該對人格的自我形成和學會成為公民做出貢獻,而在一個民主制度中,公民是通過他與祖國休戚與共的關聯以及對祖國的責任來確定的。社會教育不能代替全部的教育,但是在人生的幼兒階段,社會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幼兒時期的社會教育能夠使兒童真切地體驗到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它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鑒于此,幼兒教師在進行這方面教育時,應具備以下職業素質:

一 樹立科學的幼兒社會教育觀

不管是幼兒園一線的教師,還是將來要從事幼兒園教育的準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樹立起科學的幼兒社會教育觀。幼兒社會教育觀,是指對于幼兒社會教育活動開展的基本觀點,如對幼兒社會教育目標價值取向的認識、對幼兒社會教育活動性質和任務的認識,以及對于幼兒社會教育規律的把握等。

1.成人支持下的發展觀

兒童社會性、人格的健康發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適宜的教育環境。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對幼兒社會性、人格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實踐證明,幼兒時期適宜的社會性教育能夠有力地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愛心、責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會性、人格品質的發展,接受了適宜社會性教育的幼兒以上各方面發展水平都要顯著高于沒有接受過類似教育的幼兒。相反,不良的幼兒教育則容易使幼兒形成消極的社會性及人格品質。對早期教育環境中缺乏成人的關愛與發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動與交往引導的幼兒更容易出現孤僻、冷淡、退縮、依賴、攻擊性及破壞性強等適應性不良問題,嚴重的可能會產生情感、人格方面的障礙。

因此,在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環境和教育影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作為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

必須具有自覺的教育意識、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給予幼兒適宜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促進其社會性不斷發展。

2.成長取向的目標觀

受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知識學習的教育目標觀在幼兒教育中還較為流行。反映在社會教育領域就是重視規范和規則的學習,對于形式的追求遠勝過內在品質的培育。實質上是沒有給社會教育以應有的地位和尊重。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學習強調的是幼兒外在行為的改變,它更傾向于追求量的累積。但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講,更應當保護和培植他們身體及精神的發育成長,把幼兒各方面的潛能挖掘出來,這才是基礎教育的重心所在。

因此,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成長取向的,成長取向就是社會教育要面向生活,教育要以幼兒的健康成長為主要目的和任務,最終把幼兒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

3.融合視野下的方法觀

這里說的融合包涵三層含義:(1)幼兒身心發展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茖W研究表明,幼兒年齡越小其身心素質分化程度就越低,幼兒的身體和心理,以及身心內部各因素之間都相互制約、相互聯系,所以作為幼兒身心發展的外部主導因素——即幼兒社會教育也不可分割。(2)幼兒教育各領域是一個整體,相互滲透。幼兒園課程中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是相對劃分的,各領域的內容是相互滲透的,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所以幼兒社會教育是和其他領域的教育相互依存和制約的,總是整體作用于幼兒的發展。(3)幼兒社會教育的外在力量是一種綜合的合力。幼兒園的教育離不開家庭、社區以及社會各個方面的合作和影響。只有當幼兒園的教育與其他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的時候,幼兒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因此,幼兒社會教育反對狹隘的教育觀,應懷有一種寬廣的教育視野,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融教育于幼兒的生活,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 掌握廣泛的相關知識

作為一個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需要掌握許多相關的知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有關自我的知識即教育者的知識

幼兒教師首先必須對自身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和客觀的評價。包括對自身的文化素養、興趣愛好、態度能力、經驗積累等方面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種自身的社會性發展的知識有利于教師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時,正確作出判斷,有針對性地補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行為,不以自身的喜好去影響孩子的學習。

2.有關幼兒的知識即學習者的知識

幼兒教師面對的是3~6歲甚至0~3歲的嬰幼兒,幼兒所處的年齡段決定了他們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幼兒階段是人一生中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許多能力的關鍵期都在這一年齡段形成。因此,作為專業的幼兒教師,必須對其教育的對象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特征及認知特點,尤其是要全面吃透幼兒社會性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規律、因素,以及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指標要求,有針對性地組織各種社會教育活動。

3.有關社會教育方面的知識

幼兒社會教育與其他領域的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教育者應具備關于教育的一般的原理、原則、規律和方法方面的知識。但社會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性,正確理解和掌握幼兒社會教育的內涵、目標和內容;幼兒社會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各種因素及其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相關理論知識等都是進一步學習所必須要掌握的。

三 提升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的內涵很廣,這里主要是指進行幼兒社會教育活動時應該直接具備的基本能力。

1.開發和利用生活資源的能力

幼兒園社會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幼兒鮮活的生活世界。深刻把握幼兒的生活是進行幼兒教育的前提。幼兒的生活包括主體外生活和主體內生活。主體外生活主要是指文化習俗、環境氣候、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兒童時而產生的生活;主體內生活主要包括教師、幼兒(自己)、同伴、幼兒園等因素在互動時而產生的生活。教育者應能借助自身的教育智慧,綜合各方面的條件,深刻挖掘各種資源教育價值的能力。使幼兒社會教育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教育活動的組織能力

教育者能根據教育教學的基本法則和幼兒的具體情況,對教育活動進行科學的籌劃與安排,并能根據設計方案熟練實施教育活動的能力。教育活動是流動的、變化的,因而活動的設計不是靜態的、程序化的,而是以幼兒為本,充滿人文關懷的。幼兒是活力四射、具有豐富個性的,因而活動的開展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變的,而是適應個性要求、合理生成的。

3.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對教育現象和問題進行分析和綜合,并能使問題得以解決的能力。它是教師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創造優質教育的保障。在幼兒社會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會面臨許多的問題和挑戰,如何使社會教育順利進行,如何使幼兒能健康發展,最終依賴于教師解決問題的品質。如需要教師細致的觀察幼兒的能力、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科學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需要教育者進行研究性的工作和在工作中進行研究,從而不斷使幼兒快樂、幸福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

[2]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李貴希.幼兒社會教育與活動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肖薇〕

大學生職業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意識的影響不僅是最初的、持久的,而且是深刻又牢固的。社會對優質教育的呼喚,對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即深入把握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的現狀,客觀審慎地分析其原因,積極探索家庭教育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機制和途徑,促使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不斷成熟,積極發揮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巨大作用。

關鍵詞: 家庭教育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影響機制

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一個重要人生課題,家庭教育是影響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參與度不斷提高,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產生不同的影響。研究家庭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關系、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機制及正確引導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尤為重要。

一、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的調查分析

筆者在河池學院、百色學院、賀州學院、梧州學院、欽州學院五所地方本科院校發放了400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388份,有效回收率為97%。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女大學生占37.8%,男大學生占62.2%,80%的對象來自農村,大學生父母職業為農民的占80%。筆者根據調查問卷反映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問卷中幾個突出的調查結果。

(一)家庭教育與大學生專業類別選擇。

在專業類別選擇方面,87%的女大學生選擇了師范類的專業。筆者分析女大學生高比例選擇師范類專業的原因可能是:被調查者大多來自農村家庭,在農村家庭教育看來,女大學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是最先考慮因素。師范類專業從事的職業大部分是教育行業,教育行業相對比較輕松、穩定,競爭壓力也沒公司企業大,對女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及家庭組建等比較有利(從現實可以看到在教育行業當中,女性教育工作者占的比例是相對高于男性教育工作者)。和女大學生相反的是,70%的男大學生選擇非師范類專業,基于以上專業選擇的反差,筆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我國家庭教育傳統觀念中,男生承擔家庭和社會的重大責任,非師范類的專業對于男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來說相對比較多,對實施抱負有比較寬廣的平臺?;谏鐣F實,非師范類專業的社會需求對男大學生的需求量相對比較多,社會就業比較寬廣。

(二)家庭成員受教育的層次與大學生專業選擇意見。

在所讀專業主要是誰的意見時,由自己選擇專業的,男大學生占63%,女大學生占37%。從這個專業的選擇意見進行分析,農村家庭成員的受教育層次較低,整體素質不高和對相關專業情況不了解,給不了大學生關于專業選擇方面太多的意見和建議,因此在選擇專業選擇方面,大部分是大學生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家住城鎮的20%被調查者在選擇專業時,所讀的專業主要體現父母的意見。城鎮家庭成員受教育的層次較高,家長對職業的認識較深,對指導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作用更大。

(三)家庭教育與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

在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影響程度的調查時,76%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念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40.4%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的職業價值觀的影響來自父母和親戚。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是長期的,因而對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是有深刻意義的。家庭教育通過言傳身教和家庭成員對大學生談論自己的工作或工作體驗,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家庭成員的職業體驗和人生經驗,直接影響大學生成為怎樣的人,怎樣規劃職業生涯,如何融入職場,走進社會。在生活中,家庭成員是大學生最信賴的人,他們不僅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最大影響者和指導者,而且父母有可能成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在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時,70%的被調查者選擇把父母規劃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也許就是基于這種考慮,某些被調查者選擇出生地為工作的最理想的地點。

(四)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調查發現,大多家庭教育都很注重對大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工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占的比例最大。工作能力是大學生職業生涯最堅硬的敲門磚,注重對工作能力的培養可以增加大學生的競爭力,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自信心。溝通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良好的溝通能力有利于團隊協作,有利于工作的順利進行,良好的溝通能力是職業進行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大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面對激烈的競爭也具備更大的競爭優勢,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信心和能力。

二、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作用巨大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社會對優質教育的呼喚,教育的發展方式僅僅依靠學校的單一教育是不可取的。家庭教育有許多育人上的問題要承擔和解決,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的教育系統中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的職業意識、職業價值取向等各項內容都影響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一)家庭教育是大學生職業意識形成的根基。

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深深影響每個人。直接教育和間接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家庭成員通過各種方式對子女實施直接的教育和訓練,同時家庭范圍、家庭環境、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的成長。大學生的職業意識起源于家庭成員的直接教育和間接教育,家庭成員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價值觀等是大學生模仿的內容。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是每個人的人生大事,更是大學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家長如何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是家長應擔負起的重要的責任和任務。

(二)家庭教育是完善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重要環節。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非常重要,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會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啟發和動力。大學生通過觀察家庭成員的職業角色,了解職業和職場,體驗職場生活。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往往首先征求家庭成員,家庭成員會根據自己的職業經驗進行相關的講解。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直接受到家庭成員從事職業和職業思想的影響,家庭成員對不同職業的理解、體驗和期望等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家庭成員的職業夢想,會在家庭教育中滲透給子女,尤其是家庭成員職業夢想沒有實現的時候,更期望子女幫助實現。家庭教育的氛圍不同,也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如果家庭教育鼓勵大學生更多地參與人際交往,大學生會傾向于選擇與人際關系密切的職業;如果家庭教育是一種封閉式,大學生會傾向于選擇與較少人際交往的職業。

(三)家庭教育必須有效指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要幫助大學生端正擇業思想,確立適合個人特點的職業目標,并為此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有些家庭教育忽視大學生的心理因素、生活環境及其他因素對職業選擇方面的作用,造成家長容易根據個人的價值觀,強制大學生早期職業定向,或將自己的擇業意志強加于大學生的現象,給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產生負面影響。家庭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要扮好“指導者”的角色,根據家庭早期教育經驗、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大學生各方面的優勢,全面幫助大學生分析自身條件和職業關系,為大學生當好選擇職業的參謀。

三、正確引導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進行有效規劃的途徑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社會和家庭的認可,學校教育采取大量的有效措施,取得的成效也很大。然而,家庭教育的作用被忽視,導致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領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動,是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

(一)在家庭教育中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增加家庭成員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

家庭教育應該承擔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重要的責任,家庭成員應該充分認識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擔當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職業生涯輔導的主要指導者和輔助者,應該發揮家庭教育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主力軍作用。家庭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對大學生的智育等能力的教育,更要重視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啟蒙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早期職業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正確認識自己,擬定初步的職業方向。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引導作用,首先自身必須對職業生涯規劃有比較高層次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必須努力提高家庭成員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知識,發揮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作用。

(二)家庭教育中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要有針對性。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導要有針對性,目標不明確會弱化家庭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必須了解大學生的理想,了解大學生的個性心理,因材施教,從而有的放矢;同時,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要參考大學生的合理要求,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出現的問題,目標明確地予以引導,加以解決。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引導作用,應該根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不同時期、不同問題進行專門的、有目的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大學生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家庭教育應注重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針對性。

(三)家庭中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要根據社會實際需求。

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是為了更好地就業,但是如果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脫離社會的實際需求,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沒有意義可言。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不僅要從大學生的特點出發,還要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從社會的現實環境出發。對于社會上的熱門專業、高薪行業,家庭教育要謹慎分析其中的利害關系,熱門、高薪不一定好就業,一味扎堆熱門、高薪行業,將造成社會供需比例失衡,不利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順利進行。家庭教育要對社會需求有比較透徹的理解,提高社會需求的分析能力,根據社會的現實情況,實事求是地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引導。

(四)家庭中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要循序漸進。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是一項長期的、連續性的工作和任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促成的,可見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必須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因年齡、智商、環境等不同,大學生的認知水平會有不同的差異,這就要求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導過程中要注意家庭教育的循序漸進。家庭成員一要通過家庭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成功就業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面對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困難和挑戰;二要善于發現大學生的優點和特長,引導其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堅持“行行出狀元”的擇業觀,職業是社會化大生產精細分工的產物,并無貴賤之分。對于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只要適合其,有利于其發揮自身優勢,都應該給予堅持和鼓勵;三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觀,社會不斷發展,大學生也應該與時俱進,才能獲得不斷的進步和提升。

(五)家庭中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要注重情商的培養。

能力因素是大學生正確擇業、成功就業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時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之外,還要培養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培養。家庭教育要注重情商教育,讓大學生不僅認識自己的情緒,還管理自己的情緒。如果一個人缺乏對情緒的自我管理,情緒低落而不能自拔,則不僅會影響身心健康,而且不能直面人生的種種挑戰。只有加強對大學生的情商教育,才能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才能應付現代社會的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在職場上的各種壓力和挑戰,才能更好地完成職業生涯規劃。

(六)家庭中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要重視職業道德的培養。

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程度的提高,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的要求越來越高。家庭教育要重視職業道德的培養,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職業道德建設。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家庭教育要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建設,這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充分展現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道德情操。良好的職業道德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一個過程,只有不斷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和培養,幫助大學生不斷改變舊的、腐朽的思想和觀念,才能使大學生樹立全新的、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職業道德。

參考文獻: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學[M].1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4.

[2]汪伯英,皇甫鴻昌.家庭教育新趨勢和對策[M].1版.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3]洪明.兒童職業意識啟蒙探析[J].北京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18期.

[4]姚朝華.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J].文教資料,2006年,9月號上旬刊.

[5]于泳紅.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職業生涯選擇影響因素的路徑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9月第32卷第5期.

論文是“河池學院引進人才科研項目”研究成果(編號:2010QS-H005)。

大學生職業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是指引大學生追求卓越的方法論。從人力資本投入與產出視角出發,樹立人的全面發展觀有利于大學生資本投入的有效運作,并獲得雙重收益。但由于大學生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認知偏差與權威評價指標體系的缺乏,使大學生的發展存在片面性,這需要對癥下藥的推進大學生正確認知與指標評價體系的建立。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投入與產出;問題與對策

大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希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高校的培養目標與方向,也是是大學生實現真正人生價值的內在要求,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

“人的全面發展”是與“共產主義”共生共存的最高理想,前者是人類發展的最高理想,后者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后者是前提與基礎,前者是目的與落腳點。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發展現狀,人的全面發展觀點并不是一個現實目標。它的生命力在于,其是與“共產主義”協同共進的人類最高理想,如同理解“共產主義”一樣,我們應將“人的全面發展”理解為一種催人上進的動力源泉。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基本內容包含如下三方面:

一是人的全面發展是具有條件的遞進過程。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經濟學手稿》中將人的發展階段歸納為: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三個階段。[1]也就是說,人的全面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行為方式,而是張弛有度的階梯式發展過程;二是人的全面發展是突出個性的充分發展。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和《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指每個人都能得到的平等發展、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和自由發展。顯然全面、自由、平等、充分、和諧發展組成了每一個人內部發展系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要素;三是人的全面發展是個人與世界的協調發展。個人與世界的協調發展既包括人與社會,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人的社會性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概括。馬克思把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看作是同一個過程,而且始終將人放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去談論其發展,強調豐富的社會關系對人的發展具有促進和制約的作用。因此,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的發展要靠社會給予保障。當然“要不是每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解放”。[2]再則,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本應是我們亙古不變的發展規律,但由于人們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造成了經濟與環境發展的不協調,才讓人們警醒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

人的全面發展對個人的發展具有獨特的經濟學意義,個人發展是個人在成長中不斷解決資源配置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個人利益是基本的發展動力,且離不開學習這一基礎,學習又離不開時間與金錢兩個資源,前者關系到學習效用問題,后者關系到人力資本投資的問題。

二、大學生樹立人的全面發展觀的經濟學意義

投入與產出是教育經濟理論中一個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關注投入與產出,即關注教育效益,這就有關人力資源開發的問題,怎樣對人力資本進行開發是重要的問題,高校是人力資本開發的主力軍,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力資本開發”的一種最有效方式。所以,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首先在思想觀念上樹立人的全面發展觀念,作為時代先鋒的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的全面發展觀是尤其重要的。

(一)樹立人的全面發展觀有利于大學生投入資本的有效運作。教育的投入包括顯性投入與隱性投入。顯性投入又包括可貨幣化成本投入和不可貨幣化成本投入,前者指大學生及家庭以貨幣形式支付的教育成本,后者指精神層面的投入包括在學業、實踐活動等關乎大學生成人成才的方面所投入的體力、腦力、時間及所承受的壓力等。而大學生全面發展投入的隱性成本是指個體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放棄的其他收益,亦稱作機會成本,主要包括放棄的工作收入和閑暇的效用。那大學生應該如何操作與運用自身寶貴而有限的資本?在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影響下將有利于資本投入實現最優化配置。

個人全面發展觀是有條件的漸進式發展,將指導大學生意識到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性與條件性。資本分為可貨幣化資本與不可貨幣化資本,可對應大學生為促進自身全面發展而投入的金錢與時間,前者屬于可貨幣化資本,投資彈性較小,而后者屬于不可貨幣化資本,投資的彈性較大,主要指人的體力,腦力等無形成本的投入,集中表現為人在時間上的投入與分配。所以,大學生如果運用系統優化組合理論,在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的利用和安排將會產生1+1大于2的效果,例如:清華學霸馬冬晗,在她的學習計劃表里,從周一到周日,每個小時都做了非常明確的學習安排,網友們看完后評論:“比國家領導人還忙”。她的成功就在于其通過時間的合理安排,實現了自身的全面發展。再則,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中包含的“共性與個性”、“個人與社會”的協同共進思想將指導大學生們在做職業規劃和未來分析時,必須要考慮個體能力的差異性,理性分析自身的能力、興趣等方面的特點并結合市場、專業等信息的收集和甄別,盡可能降低信息不完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決策偏差等問題的產生。

(二)樹立人的全面發展觀有利于大學生獲得雙重收益。伴隨政府與社會對教育的加大投入,人們更加關注教育的產出效益。但如今嚴峻的就業形勢對人力資本投入的產出率提出了挑戰。那么,在人的全面發展觀指導下,個人的全面發展實踐將取得哪些預期收益呢?總的來說包括,穩定滿意的顯性收益和持久的隱性收益。

顯性收益是指大學生在理性投入后,為自己或家庭創造的直接經濟收入,常表現為工資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以及進而帶來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福利的改善。令人最滿意的顯性收益狀況是收入平衡并略有節余的收益狀況。具體來說,大學生全面發展除了在學歷上占有優勢,其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有利于其未來的晉升,也有利于其從更多渠道取得個人收入。再則,為了讓未來過得有質量,提高未來的收入是一個方面,但是如果只是開源而不懂得節流,當入不敷出時,生活的質量同樣會受到影響,所以對合理的支出是非常必要的。而大學生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具備了一定的理財知識和理性消費的意識,能夠在未來更為合理的支出。

隱性預期收益是指大學生在理性投入后,產生的無法用經濟加以衡量的收益,也叫非經濟收益。具體而言,大學生既能擁有健康的現在,也能創造美好的未來。就前者而言,通過大學生全面發展,首先是通過高等教育讓其具備更好的保健意識和知識,使其在減少未來身心疾病等就醫費用的同時保證未來收入的合理增加;其次是由于全面發展的人較為見多識廣,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喜與悲時,會變得更加從容與淡定,從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是能夠滿足大學生較為全面的需求,為其享受自己的興趣愛好提供了基礎,并從中得到純粹的精神享受。就美好的未來方面,通過全面發展,由于知識面廣,技能相對全面,對于職業的選擇和適應能力會更強,與片面發展的人相比,他們更容易抓住就業機會,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容易更換職業,更易獲得晉升的機會,贏得更高、更長遠的發展前景。與此同時還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三、目前大學生個人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

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大學生全面發展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信度和效度的不高。目前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

信度與效度是一個統計學概念,通常用來評價某測試或測評的結果的穩定性與準確性。此處引申為“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本身的信度與效度?!叭说娜姘l展”理論的信度是指其可信度,即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確的,該理論本身的完備性,即該理論本身的科學構建具有一定穩定性與客觀性,而其效度是指,這種準確性的高低與該理論本身所具有的操作性與實踐性密切聯系,直接回答該理論的有效性與正確性。一般來說,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條件,但無效度的測量,再高的信度也是沒有意義的。兩者的關系具體包括,可信且有效、可信但無效以及不可信亦無效三種關系。目前,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存在不可信與可信但無效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認知偏差與客觀矛盾,使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信度不高。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造成大學生對自身全面發展的理解偏差。就主觀方面而言,大學生理解“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時,經常發生如下三種偏差:一是將人的全面發展理解為面面俱到的均衡發展;而是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理解為一個現實目標,可以立即實現;三是將其局限為人與社會的發展。而客觀原因是由于存在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的利益化目標之間的客觀矛盾。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而市場經濟在人對“物”的世界的追求過程中,其最終目的并不是對“人”的要求,而是獲得物質利益,所以人的發展是為獲取物質利益服務的手段。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從其本質上是不允許物的世界的增值以人的世界的貶值為代價,更不允許以從根本上犧牲大多數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去尋求物質財富的增長。這就造成了人全面發展的矛盾,從而導致人在發展的過程中的迷失。

(二)明確的評價體系的缺乏,使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效度較低。目前我國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出于起步階段,且沒有形成共識。而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尚停留在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指標體系研究上。學界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的專門研究并未出現。因此,由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權威指標體系并未建立,使得“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不能很好地被大學生運用于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從而影響了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性。使得大學生缺乏相應評價體系的及時反饋、修正與指引。從而出現,諸如大學生目標不明確和職業規劃不清晰現象。

四、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對策

依據前文對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內涵、問題及其原因的深刻剖析,本文認為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認知基礎的夯實與實踐條件的創設尤為重要。

(一)以準確把握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科學內涵作為認知基礎。大學生應該從如下三方面準確把握個人全面發展:首先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是終生學習理念指導下的漸進過程。這意味著大學生要主動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理念,并始終保持自己好學與銳意進取的思維方式;其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是“共性”與“個性”的協同發展。在時間與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所有素質平均發展便是沒有發展,或是抹殺特殊性的發展。大學生處于相對自由、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中,大學生應靜下心來,回到課堂,上好所學課程,并注重發現自己的興趣與挖掘特長;再次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是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對于個性鮮明、缺乏團隊意識的90后,學會與人相處與合作是進入社會的關鍵,所以在學校里我們應該為此打好基礎,要多參加班級集體活動。此外,作為社會精英的大學生,必須承擔起環境保護與生態維護的歷史使命。

(二)以建立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作為實踐條件。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考試機制下,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定量分析有其重要的合理性。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認為“唯一決定人力資本投資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投資的有利性或收益率”。[3]人全面發展是國家目標與個人目標的結合,同時也是大學生做出的一種選擇與投資,每個人做任何事或任何選擇,必須投入成本才可能取得相應的預期收益,盡管預期收益的取得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但是不投入成本是絕不會有收益的,運用到個人發展問題上,不論人們選擇哪種個人發展方式,在同樣面臨不確定因素的前提下,選擇能夠帶來較為全面收益的全面發展觀是最經濟的個人發展觀。那怎樣來衡量其的經濟性呢?顯然,這種最經濟的發展情況,是因為全面發展滿足了一定的指標,因此全面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大學生全面發展主要以高校綜合素質評定來衡量,這也是我國目前最為有效的測評方法。在具體評量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定性評價與量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總之,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是經過一定選拔而進入高校的未來人才,其發展關乎個人的成人成才,更影響祖國和社會未來的發展,所以大學生在面臨個人發展方面的選擇時,馬克思全面發展觀所包含的經濟性和全面性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一個理性經濟人的明智選擇。因此,對其全面發展的成本與預期收益做出通盤考慮后,馬克思全面發展觀是最經濟的個人發展觀。至于人們是否最終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所有收益,這就得看人們是怎樣將這個理想通過實踐轉化為生產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0-32.

[3]崔衛國、劉學虎.個人發展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82.

作者介紹:

王美(1990.1-),女,漢族,四川峨眉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部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職業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當下我國大學生職業意識淡薄,在校期間職業體驗活動較少,導致職業能力欠缺,畢業后不能完全適應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的需求。所以加強大學生職業教育,進一步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已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

1 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育、教學中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體驗、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對信息收集、判斷和分析,主動獲取知識,解決相關問題,不斷提高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在研究性學習模式下,一方面教師是學生專業學習的指導者,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是共同的合作者、探討者和發明者。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可以完全根據自己愛好、興趣和特長,自主地選擇相關研究課題,然后查閱資料、走訪調查、撰寫課題報告。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也得以提升,較好地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下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缺陷。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本,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 大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是在職業活動中具備的通過鍛煉獲得的順利完成某項職業任務的技能。

(1)專業學習能力。專業學習能力需要大學生一方面要掌握與從事的職業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根據社會職業的不斷發展變化,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識視域。

(2)表達能力。表達能力是職業活動中運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準確闡述自己的觀點、主張,用語言感染、說服別人,主要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3)組織管理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是指把與工作內容相關的時間、信息、人力、財力、物力等因素有效地組織起來并順利完成工作任務。組織管理能力不僅領導干部需要具備,大學生作為未來專業高層次人才也必須具備。

(4)人際協調能力。人際協調能力指能否正確、有效地處理、協調好工作、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人際協調能力影響從業者對環境的適應狀況,同時影響著從業者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職務晉升和事業成就。因此,大學生必須培養良好的人際協調能力。

(5)創造創新能力。創造創新能力是在現有的科技成果、發明或創造基礎上,通過刻苦的鉆研,創造性地提出新改進、新革新方案,發明、發現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

(6)心理調試能力。社會與學校相比,工作環境、生活狀況和人際關系都有著很大變化,這些變化會對那些涉世未深的畢業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反差和強烈沖突,這時,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礙,使自己在心理上與外部環境取得認同,并在遇到挫折時能有效地調整自己心態。

(7)團隊協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是指在職業活動中充分發揮團隊合作,善于利用集體的智慧實現團隊最大工作效能,創造最大業績的能力。對于職業任務來說,目標任務的完成,不僅需要個人的能力,重要的是需要激發不同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靠集體的智慧出色完成任務。

3 在研究性學習中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

3.1 培養大學生職業意識

職業意識是職業人對職業勞動的認識、評價、情感和態度等心理成分的綜合反映,是支配和調控全部職業行為和職業活動的調節器,它包括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等方面。我國高校應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滲透,開設職業教育和職業實訓課程,提高學生適應未來工作環境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讓大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職業環境,尋求最佳職業發展方向,鍛煉職業技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2 推行大學生職業教育培訓

英國通過讓學生應用農業、工程、建筑、旅店餐飲和商業等職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來學習做事方法,重點培養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以前,在我國學生主要憑學歷就業,沒有一套職業能力考核標準。將來的職業環境要求學歷與職業能力并重。大學可以嘗試與企業共同開發大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訓練課程,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和社會職業需求,著重強化對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如可以舉辦職業生涯規劃系列講座和各種職業資格講座,為學生提供各種職業技能學習項目,激發大學生自我職業能力培養的自主性。

3.3 實施全程職業教育模式

對大學生的職業教育要實施差異化管理,在大學四年中開展形式、內容不同的職業教育活動,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個性化、全程化指導。第一學年主要進行職業探索教育,讓學生初步了解職業基本理論。通過對職業和自我評估,全面掌握個人的優點和不足,然后形成全面、客觀、準確的定位,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第二學年主要加強對大學生職業定位教育,了解自己的“職業錨”。全面鍛煉提升大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組織管理能力、人際協調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等,加強個人職業技能訓練。第三學年主要開展職業體驗、職業實踐活動,學生到企業、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開展職業實習,通過職業體驗、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第四學年強化大學生求職技能訓練。使大學生掌握適應不同職業角色的求職技能,加強對學生自主創業指導和培訓,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支持。

3.4 開展大學生校園創業活動和職業生涯設計大賽

我國高校對學生的職業教育起步比較晚,導致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職業能力欠缺,所以高校應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開展校園職業實踐活動。首先,開展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讓學生直接參與到創業實踐活動中,為創業的學生增設專業學分,激發學生積極性;其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大賽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提高大學生自我職業規劃能力。

3.5 開展職業體驗活動,拓展職業技能

高校應逐步建立由大學、企業、政府機關以及公共研究機構協同的大學生職業實踐基地,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職業體驗”的機會,切實提升辦學質量和大學生職業能力。

3.6 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學生職業實踐能力

國外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大都定位在校企合作這一層面。如德國“雙元制”將學生的職業理論學習和企業中的實踐學習相結合,學校有明確的培養目標,企業與學校相互協調配合,實踐課在整個培訓中占60%以上。我國高??梢詤⒖家陨献龇?,學校編制人才培養方案、開設課程計劃時可以讓企業參與進來,同時讓企業參與學校就業指導和職業培訓活動中, 提高大學生職業技能。另外高??梢砸罁鐣瞬判枨蠛推髽I人才需求,對一部分就業意向比較明確的大學生進行“訂單式”培養,這樣可以有效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脫節之間的矛盾。

上一篇:社會學碩士畢業論文范文下一篇:電氣自動化科技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