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

2023-03-12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晉商以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誠信為本的商業文化,廣拓經營領域和活動范圍,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極大地豐實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喬家作為晉商的杰出代表,曾為晉商創建了輝煌業績,研討弘揚晉商精神,對現實社會經濟發展和探討內部控制及企業管理具有一定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2006年高級會計師考試已經結束,仍然是開卷考試。其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以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劇情為背景,通過某財經大學舉辦的辯論賽,正反兩方圍繞晉商在加強票號內部管理的經驗教訓,分別以“晉商文化值得弘揚”和“晉商文化值得反思”為題,提出了正、反方觀點。要求考生從現代內部控制理論和方法角度,分析、判斷并指出晉商在內部控制中的可取之處和不足之處。作為一名考生,當筆者拿到這道題后,盡管對內部控制理論條文很清楚,可卻不知如何下手。

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之一。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而喬家的許多謀略,如誠信為本、以義制利、勤儉吃苦,群體精神,公平競爭,講究信用和質量等,在中國經濟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

一、內部控制的發展和管理理論的關系

內部控制是指單位為了提高經營管理效率,保證信息質量真實可靠,保護資產安全完整,促進法律法規有效遵循和發展戰略得以實現等而由單位管理層及其員工共同實施的一個權責明確,制衡有力、動態改進的管理過程。不難看出,內部控制是隨著管理活動的出現而出現的,并隨著管理理論的發展而發展?,F代內部控制概念的出現及其理論的形成源于20世紀以后,其基本理論是由外部審計人員為了保證審計質量,提高審計效率而提出和發展的現代管理理論。這一理論的出現促使內部控制由模糊的思想進入到“內部牽制階段”,即:勞動分工的提出有利于實現內部牽制,組織的發展為內部控制的實施找到了基礎,管理控制職能的提出則確定了內部控制的重點。

從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管理理論進入了行為科學理論階段,促使管理者開始重視企業中最有活力的影響因素——人。管理理論的發展影響了內部控制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管理理論發展到以戰略管理為主的企業組織管理階段,這一時期,管理理論開始重點研究如何適應充滿危機和動蕩的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謀求企業的生存發展并獲取競爭優勢的問題。與此相適應,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內部控制理論發展進入了“內部控制結構”階段,提出控制環境,會計學說和控制程序是內部控制學說的三個要素。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普遍使用,原有的企業組織難以適應新的、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管理理論者又提出了從企業管理制度、流程、組織等多方面進行創新,這時內部控制進入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階段。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主要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與監督五項要素構成。將這五個要素貫穿于企業管理中各個方面,不難看出管理因素納入了內部控制范疇。

控制不僅是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而且也是管理成敗的關鍵。為此,在20世紀90年代末到今,美國科索委員會于2004年9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將內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風險管理的高度來認識,指出風險存在于企業管理的始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區別風險的預警主流,并形成危機處理系統,以應對無處不在的風險。而《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包括控制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督等八個要素,致力于識別可能發生的風險,以規避風險,檢測漏洞,并制定出處理風險的方案,以保證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因此,內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企業管理中控制職能的深入和發展。

二、晉商管理制度的可取之處

在長期經營管理中,晉商深深認識到:“號事之興衰,全在人位之高下?!笔略谌藶?,得人則興,失人則衰。晉商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經營手法,具有獨特的效用。晉商稱雄商界五百年,其先進的管理制度主要表現在:

(一)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

一個企業能不能用好管好人,關鍵在于有沒有一個大公無私、嚴于律己、不斷進取的總經理。因為總經理擁有資本經營管理大權,在企業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體制是封建文化傳統的延續,具有家長制的特征。從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這一點說類似現代企業制度,但比現代企業制度更具有集權性??偨浝碓谄髽I的地位,決定著企業能否任人唯賢和知人善任,決定著企業職工人格塑造能否堅持始終如一。應該說,晉商在這一點上總結出了一套經驗,形成了經理負責制,他們認為:商號經理聘用,唯才是舉。同時,明確投資者與經營者的職責權限,注重選用業務強、德才兼備的掌柜。

(二)創建頂身股制度,實施激勵機制

人力股制度是晉商企業管理機制中最有特色的、也是最有創造性的,在晉商的實踐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它不僅為財東帶來了極高的經濟效益,也使經營管理人員獲得極大的利益。激勵經理和伙計的物質利益與商號的發展休戚相關,辛勞所得要到最后分紅時才見分曉,這就使企業的員工不再抱按酬付勞、得過且過的茍且心理,“人人都可當東家”的燦爛前景擺在每一位票號人的面前。不難看出,人力股已把票商和票號的命運緊緊栓在了一起。當然,晉商的“人力股”不是每個職工都能得到的待遇。在這方面,晉商有著自己的衡量和考核標準,是由勞動者的品質、能力和績效來決定的。如:商號新招的員工學徒期為三年,三年期滿合格,才能錄用為正式職工。而正式職工一般要經過幾年的鍛煉,在思想和業務等方面表現良好,德、勤、能、績表現優秀者才能頂股??梢哉f晉商所創造的頂身股制度,是一項能極大刺激職工奮發進取精神的有效勞資制度。

(三)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進行有效約束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企業要想長治久安,沒有規章是不行的。晉商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制定了嚴密且有些苛刻的號規,為商號或是票號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商號還是票號,都具有連鎖的性質,所以對分號和總號之間的關系、業務經營的原則和工作人員的具體要求,都規定得比較詳盡,內容也非常細致、嚴密。如:商號人員設置的原則是“因事設人”絕不“因人設職”,也就說以崗位定人,絕不因人定崗。這一方面能夠體現人盡其才,同時也避免人浮于事。這樣精干的機構設置,大大提高了商號的辦事效率,減少了管理費用,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為晉商資本的穩定、發展和繁榮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

三、內部控制與管理控制職能的關系

內部控制強調的重點是管理的控制職能,但內部控制超越了單純的管理控制職能。內部控制的內容可分為風險控制、管理控制和作業控制三個層次。其中,風險控制是在設置和實現整個組織的長期目標和戰略規劃時必須考慮相應的風險,制定適合企業自己情況的發展戰略和具體規劃;管理控制是為了確保整體目標能夠進一步分解和實現而進行的組織和權責分派,其根本目的是使所有組織成員以一種合作的形式執行本職工作,以最終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作業控制考慮的是作業層次為確保具體的作業和任務得到恰當執行而設置的程序性的控制。內部控制中雖然強調了控制的職能,但是也包含了決策,計劃,組織,領導等職能,并把這些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雖然內部控制的范疇超越了管理控制,其本質仍然是一種管理控制活動,其目標的實現不能脫離其他管理職能的配合,而其他管理職能又影響、制約著內部控制的實施,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筆者認為,內部控制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部分,應與經營管理過程有機結合在一起,而不是凌駕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之上。因此,企業要改善經營管理,達到預期的目的,必須借助于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能夠為單位管理層實現目標提供合理保證,但由于內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管理層的逾越行為和串通舞弊等原因,難以確保其實施必定取得成功,所以說內部控制也并不是絕對的保證。

先進的晉商管理制度并非總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不可能照搬過來約束今天的人,但是,晉商企業制度在很多方面體現的具有東方色彩的人情味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 會計學 教學需求 調查

由于當前社會對會計職業和會計知識的需求日益高漲,各高等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相繼將會計學課程設為本專業的必修課,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也日益凸現。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問題的討論,近年也逐步受到關注,如權英淑(2003)、陳亞民和王天東(2003)、劉永澤和孫光國(2004)、陶水蓮(2005)等。一方面,傳統的、僅是會計系簡化版本的教學方式受到了摒棄與批判;另一方面,如何進行有效的改進仍無定論。人們對學生的實際教學需求,普遍缺乏細致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一些討論僅停留在主觀推斷和個人經驗層面。為了為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據,我們進行了兩次針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學課程教學需求調查。調查的對象涉及北航經濟管理學院全部專業的兩屆本科生。調查的結果澄清了我們在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方面的許多模糊認識,為改進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指明了方向。我們將調查的結果進行介紹與分析,希望也能為其他學校的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提供一些有益啟示。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內容

兩次調查的對象,分別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4年秋季和2005年春季在主修會計學課程的本科學生,涉及企業管理、管理信息系統、工業工程、金融、國際貿易和保險等6個管理、經濟類專業。共發出問卷417份,收回有效問卷346份,樣本回收率83%。其中企業管理、管理信息系統、工業工程三個管理類專業的樣本比率占全體樣本的57%;金融、國際貿易和保險等三個經濟類專業樣本比率占全部本的43%。由于兩次調查期間,學校的教學計劃有所調整,使得這些被調查的學生正好分屬大三和大一兩個不同的年級,大一和大三樣本基本持平,分別占47%和53%。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對會計學課程學習目的的看法,教學內容的選擇偏好,在教材、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教學手段選擇方面的態度,以及學生對學習效果評價形式的選擇等。兩次調查采用了相同的問卷,以不記名方式填答,以保障回答結果的可比性和真實性。

二、會計學課程學習目的分析

為了解學生會計學課程的學習動機,問卷設計了六種學習目的供學生選擇:“完成本科學業”、“輔助未來工作”、“作為商業語言”、“成為會計工作者”、“成為會計研究者”和“其他”。由于選“其他”項的頻數總共才不到1%,在后面的統計中忽略了“其他”項。在各個選項中,同時提供了“非常重要”、“重要”、“比較重要”和“不重要”四種重要性程度供學生選擇。由于各選項學生選“不重要”的頻數低到近乎為零,因此對“不重要”賦予了0分,對“非常重要”、“重要”、“比較重要”則分別賦予5、3、1分。對各選項用這些重要性分值分別乘以被選的頻次然后求和,得到每個選項重要性總得分。為便于進行更加直觀的比較,又將這些總得分分別除了公共的常數,即除以各選項被選總次數的均值,最后得到各項學習目的的分值。(表1)所列的是學習目的在不同的樣本總體下的部分得分結果。從(表1)可以看出,就全部樣本而言,“輔助未來工作”得分最高,為4.02分;其次是“完成本科學業”和“作為商業語言”,兩者得分相當,分別為3.54和3.43;成為“會計工作者”或“會計研究者”的得分較低,分別是3.05和2.69。由此可見,輔助未來所從事的經濟管理工作,是非會計學專業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主要目的;熟悉將來從事商業活動所必須的一種基本交流語言,也是重要動因;但為了將來從事“會計工作”或“會計研究”工作則基本上不是其主要學習動因,這與學生的非會計專業背景基本相符。由此可見,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教學方向應該著眼于強調會計輔助決策的功能、會計對經濟與管理活動的影響以及會計在經濟活動中的基礎性地位。得分結果顯示學生對“完成本科學業”比較看重,這一結果可能反映了部分學生對會計課程的學習持有某種程度的否定,帶有消極或被動的態度,應該引起教師的注意。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會計知識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現會計知識的價值所在,將被動的學習轉化成積極主動的求知探索。

盡管“成為會計工作者”或“成為會計研究者”在總體樣本中的得分是最低的,但是,我們觀察各專業的數據時發現,其中“成為會計工作者”的得分在不同專業的位次有差異。如(表1)中的數據所示,在“企業管理”專業中,該項的得分僅次于“輔助未來的工作”位居第二,反映在企業管理專業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將學習會計知識視做未來從事會計職業的準備。另外,在“工業工程”和“金融”專業,盡管“成為會計工作者”的得分相對較低,但是與其他高分選項得分的差距卻很小,并不十分明顯。即在調查的6個專業中,是有一半專業的學生認為自己將來是很有可能將會計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近幾年非會計專業的學生詢問會計類資格考試和會計專業考研的人數在逐年增多,本次調查的結果與這一現象相吻合,說明將會計作為未來的職業對許多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具有吸引力。因此,會計專業教師在進行會計學課程的教學中,除了著眼于強調會計的輔助決策功能、對經濟與管理活動的影響和基礎性地位外,還應當適當照顧部分學生對更加深入的學習會計知識的強烈愿望,保持其學習熱情,并在教學中給予力所能及的指導。從(表1)最后兩行有關大一和大三學生在各學習目的上的評分,可以進一步比較不同年級學生對會計學學習目的的認識。從(表1)的數據來看,大一學生“輔助未來工作”這項的得分最高,剩余各項的得分都不低。“完成本科學業”被排在第二位,“成為會計研究者”的得分也不低,總體看來還缺乏確定明確的專業定位;而大三的學生“輔助未來工作”的得分也最高,但其余各項的得分則有了差距。他們對“成為會計工作者”和“成為會計研究者”的評價都較低,“完成本科學習”的得分也低于大一的學生,對本專業的歸屬感和學習的主動意識都超過了大一的學生。這說明隨著年齡和專業閱歷的增加,學生對會計課程的學習目的會更加明確和成熟。

總結學生對會計學學習目的的選擇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輔助未來工作是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課程的最主要動因,但是學習目的總體而言還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完成學業、作為一種商業語言以及從事會計專業等其他動因還起著明顯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應該將重點著眼于強調會計輔助決策的功能、會計對經濟管理活動的影響及其基礎性地位,還應當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對那些希望更深入地學習會計知識的學生提供適當的引導和幫助。

三、會計學課程教學內容分析

為了調查學生對會計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偏好,我們將除財務管理外的常設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外加一項財務報告分析,作為會計

學課程的備選教學內容,由學生對“非常重要”、“重要”、“比較重要”、“不重要”進行多項選擇。結果“會計電算化”一項幾乎一致地被選擇為“不重要”,而其余各項選擇“不重要”的頻數則較少,形成鮮明的對照。故此,我們在(表2)所計算的得分結果中去掉了被學生普遍認為不重要的“會計電算化”一項。(表2)中各個項目得分結果的計算,采用了與上面學習目的分值計算相同的方法。從(表2)的得分以及我們對各個專業在這些項目上的得分統計來看,無論在哪個年級和哪個專業,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具有最為重要的地位,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在這兩者中大一的學生則普遍認為管理會計比財務會計重要,得分分別是4.26分和4.03分;大三的學生相反,認為財務會計比管理會計重要得多,得分分別是4.49分和3.91分。排在第三重要的都是財務報告分析,其他的教學內容則被學生普遍認為重要性程度較低。但也有特例,如在管理信息系統專業,“會計信息系統”的得分最高(5.24分),甚至超過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分別為4.31和4.00分);工業工程專業對“成本會計”的需求則超過了管理會計,排在了第二位(分別是3.79和3.71分);金融專業在所有專業中最看重財務會計(得分5.26分),但是也不看重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和會計信息系統(得分分別為2.48、1.58和1.15分),但是“稅法”得分卻是所有專業中最高的,為3.59分(其他專業則都低于2分)。因此,迫于非會計專業在會計學課程上的學時分配壓力,在教學中幾乎完全舍棄管理會計教學內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忽視了學生對管理會計知識的強烈需求。各個學校應該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通過增加會計學課程的總學時,通過開設管理會計選修課,在保持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教師在教學方案中盡量插入一些管理會計的核心內容的方式,使學生在管理會計方面的知識渴求得到應有的滿足。學生在“財務報表分析”方面的學習要求,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或者通過教師將財務會計相關內容與財務報告分析內容相結合進行講授的方式,來予以滿足。部分專業在某些特殊教學內容方面的強烈需求,由于課時限制和照顧到大多數專業學生的愿望,一般不太可能在統一的會計學課程教學計劃中予以安排。會計學課程應該基于大多數專業的一般需求,因此,首選的方式是通過增設相應的專業課的形式解決,如管理信息系統專業所希望開設的“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其次,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小組報告或個別報告等創新性學習方式進行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某些專業學生的特殊要求,如國際貿易專業的很多學生在調查問卷的主觀意見部分提出想了解國際會計準則、國外財務報表分析和外幣業務會計處理,工業工程專業想學習成本會計等,這類要求本身與會計學課程的教學聯系比較緊密,教師可以在講授相關內容時,進行適當的知識擴展,在正常的教學計劃范圍內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小組報告或個別報告等自主學習方式對所擴展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深化和鞏固。

綜合上述因素,筆者認為應該將所有專業都比較關心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方面內容,作為會計學課程的核心內容。在財務會計內容的教學中同時應該強調各種會計處理對財務報告業績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對各個專業的學生所感興趣的會計領域,提供力所能及的引導并鼓勵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自主學習,對于某些專業要求迫切而又不適宜于全面講授的內容,應該考慮在相應專業增設專業課或選修課,以減輕會計學課程的教學壓力。

四、會計學教學手段選擇分析

(一)教材選擇我們選取了“外文中譯教材”、“外文影印教材”、“國內自編教材”和“教師自編PPT”幾種教材形式供學生做單項選擇,結果這些教材的選擇頻率分別是37%、30%、20%和13%。即偏好“外文中譯教材”的最多,占37%;偏好“外文影印教材”的也不少,占30%;兩項總計占67%。說明引進教材相對于國內教材在學生中更受歡迎。這是因為引進教材一般信息量大,決策導向明顯,有助于學生開拓思路,比較適合非會計專業的教學。但引進教材往往脫離我國的會計規范,一些習題的背景與我國社會經濟環境存在較大差異。采用影印教材學生英語閱讀速度慢,學習時間延長,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大;而中譯教材又存在翻譯質量普遍較差等問題;國內自編教材盡管直接連接我國的會計規范,但缺乏決策導向,不能較好地適應非會計專業的教學需要。因此目前無論選擇哪種教材,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其教學經驗和藝術,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材料和手段進行彌補,同時及早開發真正適合我國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特點的教材。

(二)案例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我們就學生對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比重偏好進行了調查。結果80%以上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的最低比例應該在30%;有59%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的比率應該保持在40%左右。關于運用多媒體教學問題,有62%的學生期望80%的教學內容使用多媒體。在作業和例題的講解方面應該主要采用板書教學。一些學生表示,使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且書寫規范,節省了教學過程的書寫時間,但是也會加重老師和學生對多媒體講義的依賴;傳統的板書能帶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過程和思路清晰、互動性較強。學生希望教師能夠將多媒體和板書結合起來使用,共同增加教學的效果。

(三)作業形式選擇教學過程中作業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布置適當的作業,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記憶和融會貫通。不同的作業形式對學習產生的效果可能會有所不同,學生可能更加偏向某些特定的作業形式。因此選擇了幾種常見的作業形式供學生進行多項選擇,以了解學生對這些作業形式的反映,調查結果見(表3)。由結果可知,學生對會計模擬實踐、課后習題作業、小組分析報告、課堂作業并點評等各種作業形式都比較喜歡。并且大一學生比較喜歡課后作業和課堂作業這些傳統的作業形式,而大三的學生則更喜歡小組分析報告等比較開放的作業形式。

(四)學習效果評價形式選擇為了考察學生對學習效果評價方式的偏好,我們選擇了出勤、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完成情況、期中考試、案例討論表現、期末考試、小組分析報告、獨立分析報告等八種考核形式供學生多項選擇,學生的選擇喜好結果見(表4)。由結果可以看出,學生最看重傳統的“期末考試”;其次分別是“獨立分析報告”、“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和“出勤”情況;最后是“案例討論中的表現”和“小組分析報告”;而“課堂表現”和“期中考試”則不被學生看好。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對“獨立分析報告”考核形式的偏好大大超過“小組分析報告”。認為很多會計課程的作業報告是一個整體,可以獨立進行,沒有必要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從理論上講,小組分析報告將學生分為小組,就某個問題或事件搜集資料、分析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交流和組織配合能力。但在實際應用中,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存在分工模糊,工作量分配不均,“搭便車”現象。相比而言,獨立分析報告雖然缺乏交流和討論,但是可以提高學生對報告的責任心,端正工作態度,而且對所研究問題的理解和分析比較全面。采用小組分析報告需要對過程進行嚴格控制,限制小組人數,強調小組分工,在最終分析報告中要詳細記錄每次討論的情況和小組分工,最后選擇優秀的小組進行報告演示,并且要按照分工分別陳述。學生的這些看法比較客觀,教師在運用小組報告進行學生成績考核時,一定要對過程進行嚴格的控制,筆者認為,采取獨立報告加課堂有選擇的報告相混合的考核方式,對于采用大班式教學的教學活動更加有效和公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基于文獻調查和作者實踐,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進問題進行了探討,明確了我國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儲備專門師資隊伍、針對不同專業進行具體課程教學目標開發、合理選擇教學與考核方法等建議。

關鍵詞:課程 教學 會計學 非專業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會計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與此相應,會計學課程被列入了大量非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體系中。而我國部分理工科院校,則已經在探索和試行將會計學教育作為實施通識教育的切入點(張健, 2010a;楊娜, 2010)。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會計學課程對非會計專業課程教學體系的滲透已是大勢所趨。與此趨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因為起步較晚,還處在探索階段,在較大程度上仍然難以擺脫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模式影響,并未能形成適宜于非會計專業教學的有效的會計學課程教學體系。這一缺陷嚴重影響了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也嚴重阻礙了高等教育在設計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時所意圖實現的教育目的的達成。本文試圖基于我國高校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現狀,明確其存在的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改進的對策建議,以有效提高我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的教學效果。

二、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 一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國內關于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的研究文獻數量龐大。從各種角度論述了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各種不同問題,其中大量的問題具有共性。部分文獻主要采用問卷的方法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調查,提供了對這些問題的定量描述。調查時間跨度從2004年至2011年,調查對象包含了應用型研究生(MBA)、本科、應用型本科、高職和廣播電視大學等不同類別的非專業學生,且包含了自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不同年級(丁麗華和呂靜靜, 2012;莊胡蝶和翟衛華, 2012;肖華芳和萬文軍, 2009;劉向, 2010;張健, 2010;趙瑩和曹崢, 2006;趙瑩、許小建和曹崢, 2006;陳敏、徐梅和顏劉瑤, 2009)。各文獻基本狀況如表(1)所示。從已有文獻看,非專業會計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共性問題:(1)教學效果不理想。根據筆者對部分高校教學實踐的了解,非專業會計課程教學的學生滿意度普遍較低,且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也不高。上述調查文獻也支持這一結論:湖南大學調查顯示,教學效果評價均值顯著低于“一般”,說明教學效果還未達到基本要求(陳敏、徐梅和顏劉瑤, 2009);浙江廣播電視大學調查顯示,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評價為一般和低于一般的學生占比達到82.45%(丁麗華和呂靜靜, 2012);其他文獻盡管并未直接針對教學滿意度進行調查,但所有文獻均顯示大部分學生對各項目均不滿意,顯示出教學效果不好的事實。(2)教學內容和教材與學生偏好相差較大。根據上述文獻的調查,大部分同學并不了解會計學與本專業之間的關系,絕大部分同學對課程教學內容滿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內容過于專業化,部分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與將來工作關系不大,缺乏學習興趣(莊胡蝶和翟衛華, 2012;肖華芳和萬文軍, 2009)。大部分學生對現行教材不滿意(丁麗華和呂靜靜, 2012;肖華芳和萬文軍, 2009),現行教材與非會計學專業學生對會計學知識內容的需求取向相差甚遠(陳敏等, 2009),學生反映教材理論性太強且會計業務處理太多,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教材和自己本專業沒有關系(丁麗華和呂靜靜, 2012)。調查研究發現,各類別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有著明確的偏好,其中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就共性而言,財務會計和財務報表分析在所有涉及該項調查的文獻中均居于前三位,管理會計則除陳敏等(2009)的調查顯示學生不感興趣外,在其他研究中均進入前三位。就個性而言,上述文獻均顯示各專業學生對與本專業相關的內容表現出強烈偏好。此外,財經類專業與工科類專業在偏好上存在明顯差異——財經類專業由于專業學習和具體企業理財活動聯系較為緊密,因而更傾向于會計學教學內容的直接學習,而工科類專業更傾向于間接了解財會信息(張健, 2010)。(3)教學與考核方法不科學。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傳統課堂教學方式不滿意(丁麗華和呂靜靜, 2012;莊胡蝶和翟衛華, 2012;肖華芳和萬文軍, 2009;趙瑩等, 2006),對案例教學比較偏好(丁麗華和呂靜靜, 2012;莊胡蝶和翟衛華, 2012;肖華芳和萬文軍, 2009;趙瑩、許小建和曹崢, 2006;陳敏等, 2009),對師生互動比較偏好(丁麗華和呂靜靜, 2012;莊胡蝶和翟衛華, 2012;肖華芳和萬文軍, 2009)。目前,我國各高校在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中基本開設了模擬實習課程。就筆者對部分高校教學實踐的了解,會計專業教師與學生對模擬實習均持肯定態度,但將模擬實習移植到非專業會計課程教學中,則絕大部分教師與學生認為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上述文獻調查也顯示,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模擬實習基本持否定態度——75%以上的學生認為沒必要,因為內容以會計核算為主,對非會計專業學生而言太難(丁麗華和呂靜靜, 2012;莊胡蝶和翟衛華, 2012;肖華芳和萬文軍, 2009),只有一份研究顯示90%以上學生認為有必要,可能跟調查對象的學習目的有關(張健, 2010);就考核方式而言,滿意度評價為一般及一般以下的學生占比達到75.98%(丁麗華和呂靜靜, 2012)。更有研究顯示,盡管當前會計學課程考核形式嘗試過一些變化,但實質上重知識、輕能力的考核傾向并未調整,造成學生對各類考核方式的認同度均不高(張健, 2010)。(4)目標無分歧落實卻困難。自文獻來看,調查時間跨度從2004年直至2011年,共計八年,而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中的相關共性問題一直存在,這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就如何改善教學效果、改進課程與教學設計,相關高校和教學人員實際上缺乏有效的理論、研究甚至經驗規則的指導。從課程與教學設計的角度來講,目標決定設計。有關文獻對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目標進行過明確的闡述(王新紅和師萍, 2005;陳亞民和王天東, 2003),并得到了文獻的廣泛認可。但盡管目標無分歧,但如何落實卻不得其法。

( 二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缺乏系統化的課程與教學設計。教學效果不佳,學生滿意度低,原因不在于課程教學目標出現偏差,就在于課程與教學設計存在問題。因為無論教學內容與教材,還是教學與考核方法,都屬于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必須考慮的內容。正如本文此前所言,對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教學基本目標,文獻中并無分歧。問題在于,如何進行系統化的課程與教學設計以落實目標。針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大量的文獻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但由于缺乏系統性,可行性并不高。如文獻中普遍贊同的教學內容豐富化建議,因為課時、知識體系、需求多樣性和變化快等因素限制,在教學實踐中并不可行(趙瑩和曹崢, 2006);而文獻中普遍傾向的案例教學方法,即使在MBA課堂實踐中,也存在因學生缺乏相關專業基礎知識而難以開展討論的問題(陳亞民和王天東, 2003)。在課時有限、學生需求多樣化而會計學又自有一套體系的客觀情形下,對課程內容和教學與考核方法究竟應如何取舍與協調的問題,只能通過系統化的課程與教學設計解決。(2)對教學與考核方法缺乏足夠的了解。本文前述文獻調查結果顯示,由于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普遍仍以講授法為主,學生普遍對教學方法不滿意,但針對學生的不滿意,文獻中又一面倒地傾向于案例教學法、自主學習法等教學方法,對各種方法的選擇與組合不得要領。高等教育中的教學方法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包括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實驗法、演示法、參觀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乃至自學、自研以及其他方法,教學任務、課程與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與辦學實力條件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而且這些方法既有科學性也有藝術性,因此高校教師和高等教育中面向學生的一切教育者應該研究教學方法,這種研究別人很難替代,尤其是對方法藝術性的研究、實踐和感受(杜作潤和廖文武, 2003)。與教學方法相應,考核方法也存在顯著的多樣性,文獻中即提及期末考試、期中考試、小組分析報告、獨立分析報告、小論文、作業、出勤、案例討論中的表現和課堂表現等多種考核方法(張健, 2010;趙瑩、許小建和曹崢, 2006)。從取向的角度,可將迄今為止的課程與教學評價歸納為三大類,即目標取向的評價、過程取向的評價和主體取向的評價;從模式的角度,課程與教學評價存在目標達成模式、差別模式、外貌模式和回應模式四種典型的評價模式(張華, 2001)。正如教學方法一樣,考核方法也各有優缺點,且內涵了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如果對此沒有深入了解而強行引入某一考核方法,將難以揚長避短,達不到考核的目的,實現不了考核的功能,也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如有文獻調查顯示學生并不喜歡團隊案例考,且有理有據(趙瑩、許小建和曹崢, 2006)。(3)專業人員投入不足。在我國中,盡管有部分高校非會計專業院系保留了一定的會計學師資,但絕大部分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依賴于會計專業院系的師資。如在調查涉及的重慶四所高校中均無專門師資(張健, 2010)。當然,問題不在于非會計專業院系是否保留了會計學師資,而在于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通常被會計學院系視為非主流的教學任務,往往被視為會計專業教師在本專業教學這一“主業”之外承擔的“副業”工作。這一觀念的主要缺陷在于,認為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僅僅是將會計學知識中與各專業相關的部分切割出來進行教學,相關內容是會計專業教師“主業”課程教學內容的一個子集,因此“主業”之外再無“副業”。但科學發展規律以及教育理論與實踐卻與此觀念背道而馳——學科交叉融合是趨勢,而大學講臺上分門別類、各自為政的課程教學方式也越來越受到質疑,交叉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如美國的“群集課程”試驗(杜作潤和廖文武, 2003)。此外,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一個顯著的約束——課時有限,且增加課時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前述文獻提供的信息顯示,非會計專業至多開設兩三門會計相關課程,非經濟管理專業通常只開設一門《會計學》,且單就《會計學》而言,其課時量最多為64課時,最少僅為32課時。與調查中顯示的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需求相比,上述總課時明顯不足。如果跨專業知識的交叉融合才是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的教學內容,則必然面臨先融合后教學還是先教學后融合的問題,且必然要求選擇先融合后教學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只關注會計專業知識的教師必然無法勝任。正因為專業人員投入不足,所以課程內容不可能先融合后教學,從而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教材不滿意、對會計學與本專業深層關系不了解、對課程缺乏興趣等一系列問題。而專業人員投入不足的另一個直接后果,則是導致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問題缺乏深入研究,如缺乏系統化的課程與教學設計。

三、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 一 )儲備專門的師資隊伍 非專業教學要求采用先融合后教學模式,客觀上要求配備專職的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師。相應師資應對專業交叉領域進行研究探索,融合相關知識。會計學與各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是會計研究的重要領域,交叉教學是會計與教育學的交叉研究領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當然,專職教師可以在授課專業所在院系工作,也可以在會計學專業所在院系工作,但應重點關注非專業會計教學。由于目前專門師資隊伍缺乏,這就需要各高校加大培訓與儲備力度。

( 二 )明確專業課程教學目標 在整個課程教學設計體系中,課程教學目標居于核心地位。目標不明確,課程教學設計即為空談。文獻中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目標并不存在分歧: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目標應區別于會計專業,應以“懂會計”從而為其專業服務為目標,而不應以“如何做會計”為目標,可分解為兩個具體目標:(1)掌握會計基本理論及知識,即了解什么是會計,什么是會計信息,并掌握如何使用這些信息;(2)學會進行財務分析,學會為組織決策獲取必要的會計信息,并能據以進行預測和決策(王新紅和師萍, 2005);MBA會計教育目標是培養懂會計、會用會計的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應當從管理的角度來認識會計、學習會計,不強調會計知識的全面性、系統性,而更強調實踐性和創新性,更關注今后工作中可能會涉及到的會計問題(陳亞民和王天東, 2003)。但上述目標明顯屬于普遍性目標,缺乏明確性和可操作性。課程教學目標存在四種典型的目標取向,即普遍性目標、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從普遍性目標和行為目標取向發展到生成性目標取向,再發展到表現性目標取向,體現了課程教學領域對人的主體價值和個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時代精神的發展方向,但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取向并不否認行為目標取向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更高的價值追求對行為目標取向的超越(張華, 2001)。為了開展有效的課程教學設計,應結合具體專業,對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開發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或表現性目標。在我國現階段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設計中,較為可行的方案是借鑒布魯姆(B. S. 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學”開發合適的行為目標,將來再逐步向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過渡。

( 三 )合理選擇教學與考核方法 教學與考核方法選擇,受特定教育價值觀、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組織影響。在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中,應結合上述條件合理選擇教學與考核方法。在我國現階段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中,教學方法通常采用以講授法為代表的提示型教學方法,而與講授法相結合的模擬實習又不為學生認可,因此學生普遍對教學方法不滿意,而更傾向于案例教學法,或者更為自主的其他教學方式。問題在于,調查顯示非專業學生在課程之前對會計學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MBA學生也是如此,而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方法和自主型教學方法都需要學生本身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因此,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中,講授法必然居于基礎性地位,絕對不能棄用。但教師可在采用提示型教學法建立一定基礎后,靈活采用其他教學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文獻研究中普遍傾向的案例教學法,不同類別學生的理解也并不一致,某些類別學生所偏好的結合案例教學可能更接近于實際案例的示范或展示,本質上仍屬于提示型教學方法,因而與MBA教學中采用的案例討論法存在本質區別。就考核方法而言,傳統的考試方式較難測量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而非專業教學則更強調應用,因此應該予以改進。但在引入新的考核方式時應慎重——如果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強,則應慎用“過程取向”和“主體取向”的考核方式。

( 四 )賦予非專業會計教學意義 意義對教學的重要性絕不容忽視,在Yelon( 2003 )所列的十條有效教學原則中,意義性便居于首位。賦予非專業會計教學意義,意味著幫助學生在所學主題與其過去的經驗、當前的情景(需求、興趣、價值)和未來的目的之間建立系統而有意義的連結,以激發其學習并應用新知識的動機(Stephen L. Yelon著,單文經等譯, 2003)。調查顯示,輔助未來工作和了解財經知識以提高自我素養,是非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學的主要目的,財經類專業更偏向前者,而工科類專業更偏好后者(張健, 2010;趙瑩和曹崢, 2006;趙瑩、許小建和曹崢, 2006;陳敏、徐梅和顏劉瑤, 2009)。專業學生因為就業的原因,本身賦予了會計教學以意義,而非專業學生則未必能建立這種系統而有意義的連結。因此,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課程教學設計,必須在設計時即考慮賦予其意義的問題。這就意味著非專業會計教學,必須能真正實現會計學與各專業知識的融合,或者能真正顯著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時也意味著,如果該專業的會計學教學的確沒有意義,就應該停開該課程。

參考文獻:

[1]Stephen L. Yelon著,單文經等譯:《教學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莊胡蝶、翟衛華:《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研究》,《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3]杜作潤、廖文武:《高等教育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肖華芳、萬文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設想》,《當代經濟》2009年第1期。

[5]張?。骸稇眯捅究迫瞬排囵B模式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差異化教學改革探討》,《財會通訊·綜合(下)》 2010年第10期。

[6]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楊娜:《通識教育平臺下會計教學問題探討》,《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6期。

[8]趙瑩、曹崢:《需求多樣化下非會計專業本科會計學教學改革探索》,《財會通訊(學術)》2006年第11期。

[9]趙瑩、許小建、曹崢:《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需求分析》,《財會通訊(學術)》2006年第10期。

[10]王新紅、師萍:《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探討》,《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11]陳敏、徐梅、顏劉瑤:《非會計學專業會計教學體系改革》,《財會通訊·綜合(下)》2009年第2期。

[12]陳亞民、王天東:《從MBA教學談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問題》,《會計研究》2003年第5期。

(編輯 聶慧麗)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基于“看不見的手”揭示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的“供求定價”原理和“成本+利潤”結構,指出影響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主要因素,闡發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的功能,提出完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機制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機制

[作者簡介]王永麗,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財會系講師,研究方向:會計學,廣西南寧,530003

一、引言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是美國等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結構失衡導致資產泡沫擴大,風險蔓延和經濟失控。經濟能否健康發展,風險能否可控,其關鍵之一是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定價機制[1]。

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機制是關于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的原理、結構、關系和功能構成的系統。研究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綜述

金融資產是持有方擁有的一切可以在有組織的金融市場上進行交易、具有現實價格和未來估價的,證明債權債務關系的合法憑證。

公允價值是在計量當天,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或轉移資產付出的價格(FAS157par.5)。公允價值是以市場為基礎的定價,不是由特定主體確定的定價;公允價值是由假想交易(現行交易價格的非實際價格)形成的估計價格[2]。

自1952年馬科維茨(Markowitz)提出資產組合理論(MPT),資產計量研究便拉開序幕。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1970年,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提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CAPM。1973年, RobertMerton建立了資產期權定價公式。1976年,Ross得出:資產的預期收益可表示為多個宏觀經濟因素的“線性組合”。1979年,布理登(Breeden)建立了基于消費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CAPM)。1994年,Shefrin提出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2007年,Peter提出了動態異質代理模型[3]。2008年,HULL給出確定金融衍生產品價格的方法[4]。

在國內,陸靜,唐小我( 2006) 構造了基于流動性風險的多因素定價模型( LA- CAPM) [5];孫有發(2007)提出了隨機波動定價模型[6];易榮華, 李必靜 (2010)從四類定價因素入手分析股票定價模式[7]。

在上述研究中,人們囿于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模型與方法,而對其定價原理、結構和影響因素研究不夠,迄今未發現有一個完整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體系,即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機制。

三、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機制

(一)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定價原理

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定價原理不可能憑空產生,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發展的演變過程昭示了:金融產品“源自”實體產品,因此,金融資產定價與實體產品定價同源,所以,同理。根據公允價值的定義,公允價值是以市場為基礎的定價,市場由“看不見的手”左右,所以,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定價應遵循“供求定價”原理。

從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定價的現實基礎角度看,即使在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純粹的計劃經濟,即使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沒有純粹的市場經濟,事實上,都是一個市場多一點還是計劃多一點的問題。從現實上看,目前“市場多一點”成為不爭的現實?;谶@一認識,金融資產定價應以市場為基礎,遵循“供求定價”原理。公允價值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同類資產的脫手 “市場價格”。如果市場上的同一項資產在第一對交易主體之間達成一個價格(最高價),在第二對交易主體之間達成另一個價格(最低價),那么,在第三對交易雙方信息對稱的情況下,經過雙方討價還價,成交價格不會是最高價,也不會是最低價,應該是中位價,而中位表示的是平均的理念。因此,參照同類資產定價可以理解為以同類金融資產的平均價作為這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

我們來論證一下上述“平均理念”,第一,在經典的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先生的CAPM模型中,資產期望收益率實際上也是一個平均數,因為在概率論中,期望本身就是均值。第二,既然公允價值作為由假想交易形成的估計價格,當然是需要點估計的,而最一般的點估計就是認為總體平均數約等于樣本平均數,這樣,這個估計價格同樣是平均數。

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投資者的情緒波動大、行為顯著地從眾,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變得更加有限。此時,“救市”成為政府“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必然選擇,政府通過干預供應和需求對公允價值計量進行“制度安排”。

但是,根據公允價值的定義,公允價值不是由特定主體確定的價格,當然也不是由政府確定的價格,由政府的“制度安排”得出的“干預價格”同樣不能作為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而只能是對市場價格的“調整”,這仍然離不開以市場這一基礎??傊?,金融資產定價遵循“供求定價”原理。

(二)結構

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應該是個什么樣的結構?眾所周知,價格是價值的表現,通過研究金融資產價格的結構就能夠了解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結構。亞當·斯密 認為“利己心和競爭的作用使產品的價格和成本不會相差太大”[8],這意味著價格與成本之差存在,這個差數實際上是毛利潤。雖然在亞當·斯密時代,還沒有出現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問題。但是,我們根據上述商品價格和成本的關系,可以推理出:商品價格的基本結構是:成本+毛利,從而,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基本結構也是“成本+利潤”。

(三)影響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主要因素

“看不見的手”決定金融資產公允價值,這在上面已述。除此之外,影響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主要因素有:

1.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準則

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準則雖然已有三個層次定價法,但在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定價,其定價方法有待經過實踐檢驗并進一步修訂;在第三個定價層次上,企業有了較大的定價“自由空間”,由此容易產生金融資產“泡沫”,從而影響到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具體來說,由于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有待完善等原因,當企業有定價權時,管理層通常會選擇有利于完成公司受托責任的定價策略,以達到既定的目標;當管理者面臨政治影響時,出于降低政治成本的需要,通常會選擇低政治成本的定價方案;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在有機會時,通常會充分利用外部性,盡可能地選擇利潤最大的定價方案。在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有可能面臨管理層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等,這些無不影響到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

2.投資者行為

投資者信心波動、投資者心理上的贏利期望、投資者的從眾行為,這些都會使交易中的金融資產價格隨之發生波動,投資者的情緒波動越大,金融資產價格波動越大。當數量巨大的投資者普遍具有從眾行為時,金融資產交易價格會表現出相應的“集中趨勢”,導致金融資產價格的大起大落,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也會非理性地“船隨漿動”。

3.估價模型與計量方法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選擇什么樣的估價模型就得到什么樣的估價,采取什么樣的計量方法就會得到什么樣的金融資產價格。由于估價模型確定欠妥或計量方法選擇不當,會使得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和公允相去甚遠。

4.利率和匯率變動

利率和匯率調整是金融管理的弒手锏之一。由于公允價值是一個折現值,根據未來收益折現來計算,現值直接受到資本市場上的利率大小和外匯市場上的匯率高低影響,通過直接影響現值,間接影響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

5.社會與人心穩定

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執政理念下,政府為了保障社會與人心穩定,會采取一些非市場的辦法,對金融資產定價格進行間接或直接的干預,比如,直接提供某些金融產品,此時的金融資產價格是政府的“維穩價格”而不是公允價值。

6.金融、經濟與法律制度

市場價格機制在國家的金融經濟法律制度框架內,按照其自身的規律來運行,但是,市場價格機制并非萬能。因此,政府有時必須對金融資產實行“價格規制”。在政府對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進行調控的過程中,應把政府及其官員的活動納入法制的軌道。如果法制不健全,尋租活動屢禁不止,就會破壞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機制運行的環境,從而影響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

(四)功能

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機制的功能就是保障金融資產價值的公允。通過“刨掉”金融資產的泡沫,促進金融資產交易的有序和公平,為利益相關者提供可靠并且相關的公允價值會計信息,有助于管理與決策,提高經濟主體抗風險能力,促進金融資產的優化配置。

第一,依據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定價原理和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使會計人員處理公允價值會計業務時有理有據,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保障公允價值會計的“信息質量”。

第二,通過為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提供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為利益相關者決策提供支撐,有助于發揮公允價值會計的“決策支持”功能。

第三,依靠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機制,特別是對虛擬資產計量的規制,可以“刨掉”虛擬資產的“泡沫”,保障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有利于平衡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結構關系,提高經濟主體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

第四,通過發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機制的市場價格功能,實現資本市場中金融資產的優化配置,提高金融資產效率。

四、完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機制的對策與建議

(一)緊緊抓住“刨掉金融資產泡沫”這個“牛鼻子”

金融危機的問題出在哪里?實際上出在“泡沫”上,“泡沫”又來自何方?主要來源于“虛擬資產”上面?!疤摂M資產”是企業已經實際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在企業持續經營的條件下,將企業已經實際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列作待攤、遞延等“虛擬資產”項目,之后在持續經營期間按一定方法分期攤銷轉作費用時,抵減該期間的利潤,并相應抵減應交的所得稅,有的企業利用虛擬資產賬戶作為“蓄水池”,不及時確認、少攤或不攤銷已經發生的費用和損失,粉飾會計報表,虛盈實虧、假盈真虧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某上市公司,三年以上賬齡的應收賬款凈額巨大,債務人被清盤,公司存貨凈額、其他長期應收款、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巨大,公司凈資產為負值。

“刨掉”金融資產泡沫是拉牛出泥潭的“牛鼻子”,抓住了這個“牛鼻子”,牛出泥潭就沒問題了。因此,一方面要完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修訂公允價值計量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強會計人員的公允價值會計業務技能培訓,提高會計人員處理公允價值會計業務的能力,強制進行“虛擬資產”的內外部審計,嚴查應收賬款凈額,存貨凈額、其他長期應收款、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等項目,擠掉水分。

(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提高中小股東進入監事會的比例,通過協調,發揮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功能。推行合理的信息公開制度,以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從源頭上治理管理層可能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完善管理層受托責任績效評價體系,專門制定針對虛擬資產審計的責任目標,建立健全對管理層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對不正當利用虛擬資產或增加資產泡沫的行為進行約束,對在抗風險方面取得成效的管理層進行獎勵。

(三)著力對治負的外部性

對治負的外部性的辦法是“堵和導”兩種辦法?!岸隆笔鞘蛊髽I打消利用負外部性獲利的成本遠遠大于收益,使企業知損而后退,具體可通過在金融監管條例中增加對虛擬資產運用的一些限制性條件和產生虛擬資產泡沫時經濟處罰條款?!皩А笔遣扇〗鹑谡?,將企業負外部性導向正的外部性,具體來說就是對具有正的外部性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的優惠。

為了對治企業負的外部性,可以適度引入金融業競爭機制,打破壟斷局面,形成有利消減負的外部性的局面,從而消解負外部性對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影響。

(四)善用利率杠桿

“給一個杠桿,可以撬動整個地球?!?利率調節是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機制控制中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到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大小。 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本質上是一個未來現金凈流量的現值,決定這個現值大小的主要就是折現率,通過調整利率可以直接影響折現率,通過折現率影響計算結果,從而實現對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調控。從宏觀層面上說,如果市場上資產泡沫膨脹,那么可以通過調高利率、緊縮銀根對流通中貨幣規模實施控制,比如說“次貸”量的總量控制,總量控制住了,起一點泡沫也成不了金融危機。

(五)形成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協調機制

以“刨掉”金融資產泡沫為主線,把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金融證券監管委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委員會、會計學會、物價局和企業行業委員會聯系起來,由金融證券監管委員牽頭,開展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協作調研,通過職責分工明確的分項治理和有序協作綜合治理,最終形成較為完善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協調管理機制,發揮其去泡沫、控風險、保經濟和惠民生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玉廷.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走向縱深發展階段——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解讀[J] .財務與會計,2010,(6).

[2]葛家澍.公允價值的定義問題——基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157號公允價值計量[J] .財會學習,2009,(1).

[3]Peter, B. H . , Hommesa, C. H . , M anzan, S. . ehavior al heterog eneity in stock pr ices[J] .Jo urnal of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 l, 2007, 31 : 1938- 1970.

[4]HULLJ.C.:Options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M].prentice hall,2008.

[5]陸靜,唐小我.基于流動性風險的多因素定價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2006,(14).

[6]孫有發,張成科,高京廣,鄧飛其.現代證券定價模型研究[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5).

[7]易榮華,李必靜.股票定價模式及股價分解測度方法研究——基于輸入輸出轉換及相對比較的視角[J] .中國管理科學,2010,(10).

[8]亞當·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國富論[M].胡長明,譯.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由于湖北獨立學院現行會計教育模式在市場導向下存在偏離,同時“雙元制”與“訂單式”也不符合獨立學院自身特點,因此湖北獨立學院會計教學應根據會計市場需求和獨立學院自身特色建立起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模式。

【關鍵詞】 市場導向 獨立學院 教育模式 可持續發展

一、湖北獨立學院現行會計教育模式在市場導向下的偏離

1、湖北獨立學院會計學教育模式的不合理性

(1)湖北省開設會計專業的獨立學院數量過多,會計畢業生人數眾多。一是湖北獨立學院開設會計類專業的學校數量過多。一方面,湖北省31所獨立學院中有24所開設了會計類專業,其比例高達77%,遠遠高于湖北省的一本及二本院校;另一方面,湖北省的獨立學院數量以及開設會計類專業的學校數量也遠高于其他省份,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二是湖北獨立學院會計專業招生規模較大。據統計,湖北獨立學院中有92.3%的學校其2013年會計類專業計劃招生人數規模超過50人,這個比例遠高于一本(71.4%)及二本(64.3%)院校。

(2)專業人才培養不合理。湖北獨立學院相比其他一本、二本開設了會計類專業的院校,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材選擇等方面來看都大同小異,不盡合理。一是一本院校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理論型、研究型人才,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應用性人才,二本院校介于兩者之間。湖北獨立學院會計類專業畢業生理論水平不如一本、二本院校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實際應用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比高職高專學生差,沒有自己的特色。二是從教材選擇來講,大多獨立學院和主辦高校一樣選用理論性教材,學生學起來難度大又枯燥,學習效率低,實踐操作能力差。據調查湖北獨立學院有90.91%的學生對于自己學校會計專業類課程的教材(多選用的是注會考試教材和名校權威教材)不太滿意,他們普遍反映學起來難度太大。三是從課程設置來講,課程設置時間和順序不合理,影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運用。在獨立學院的教學實際中,經常由于課時、師資或者教室所限,打亂原有的教學計劃,導致學生學起來難度非常大。同時有些專業課課時安排太少,往往一學期過去了一本書有一大半還沒有學完。四是在教學模式上獨立學院基本上是在學校的教室里面用多媒體和黑板教學,還是傳統的那種教學模式,講書本上的知識,戶外課堂,實驗基地較少;在師資方面,湖北獨立學院的師資力量相對于一本、二本院校較差,退休教師和年青教師多,有上課混時間的現象。

2、會計市場需求現狀

(1)會計崗位有限,會計應屆畢業生過多。國家大力投資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一大批的新型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運而生,但會計崗位非常有限。據調查湖北省的中小企業中有67.2%的企業只需要3—5個財務人員,會計崗位供不應求,眾多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找不到對口的會計工作,導致會計崗位與會計人才在數量上的吻合度不高。

(2)會計崗位要求高,應屆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據調查,湖北省的中小企業中有64.1%的企業更愿意招男性作為會計,而且企業里面的財務中高層人員中也是男性居多,但各學校學會計專業的女生居多,尤其是財經類院校。從工作經驗來講,企業基本上都需要有會計工作經驗者的高素質人才,湖北省高質量會計人才匱乏與市場對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導致湖北獨立學院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無法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

會計專業人才與市場需求度不協調,從側面也反映出學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合理化,有必要對現有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適當的改變。

二、湖北獨立學院采用“雙元制”與“訂單式”不符合自身特點

國內研究中,孫濟惠(2010)、溫麗萍(2011)、蔣昕、單昭祥(2010)、王巧霞、馮慶梅(2010)、畢勁(2006)、潘懋元(2005)等學者分別從獨立學院的辦學定位、獨立學院學生特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市場需求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提出了應該根據生源的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按照“應用+技能+素質”的模式培養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等觀點,這些觀點都是德國“雙元制”在國內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與延伸。這些學者結合湖北獨立學院會計專業學生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及湖北會計市場需求有限的特點從理論上證明德國“雙元制”并不能適用于湖北獨立學院的會計人才培養。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內高職高專院校中運用的比較多,湖北獨立學院中也有些院校曾試圖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但由于湖北獨立學院培養的會計人才數量過多但又質量不高無法滿足湖北會計市場的需求,經實踐證明,把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運用到湖北獨立學院會計人才培養上來具有不合理性。

1、實行“雙元制”教學模式的缺陷

雙元制是源于德國的一種職業培訓模式,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培養目標、教學方式和考試方式都圍繞職業需要來進行,專業設置由各州根據實際需要,在職業分析的基礎上完成。如瓦侖(Waren)市是德國媒體業最發達的城市,市內有德國最大的內陸湖米里茨湖,旅游資源豐富,該市的職業教育就以媒體設計、旅游、餐飲服務等急需專業為主要辦學方向,相關專業設置也主要圍繞這些方向而進行。

鑒于“雙元制”在德國的成功應用,中國的高校主要是一本及二本紛紛推行雙元制教育模式,學習德國“雙元制”成功的經驗,使現在的畢業生與以往相比從各方面都有顯著的提高。但會計崗位作為經濟管理崗位,有別于媒體設計、旅游、餐飲服務、工廠普工等崗位。一是會計崗位在中小企業設置數量少;二是會計崗位具有核算和監督的職能,企業對初期入崗者要求高。而湖北獨立學院會計人才培養具有會計專業學生數量過多、質量不高的特點且湖北會計市場需求有限,因此德國“雙元制”顯然不能用于湖北獨立學院會計教學。

2、實行“訂單式”培養模式的缺陷

訂單式培養也叫“人才定做”,它是指培訓機構針對單個用人單位需求人數較少,崗位較分散的實際,自行開發并經勞動保障部門同意后組織明確就業崗位去向的技能培訓。用人單位也可向勞動保障部門提出用工需求,由勞動保障部門有計劃地委托培訓機構根據用人單位用工需求組織實施。經考核鑒定后,用人單位與符合補貼條件的培訓對象簽訂1年及以上勞動合同,并為其繳納社會保險。

(1)“訂單式”培養教育模式面臨著普通高等教育辦學理念的阻礙。由于歷史的原因,很多高職院校辦學仍存在一些不良傾向,比較嚴重的是“職教普教化”現象,一些學校仍實行傳統的研究性質的學科教育模式,過多強調學科性,盲目加大基礎課比重,削弱職業技能的訓練;或仍然沿用、照搬本科的教學模式,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只是根據相關專業進行縮減,實際成了本科壓縮型。

(2)實踐能力弱,使許多訂單難以合格完成。高職院?!半p師型”隊伍建設情況雖有所改觀,但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的情況很嚴重,專任教師中至少一半的教師沒有真正出過校門。由于生活的圈子狹窄,環境相對封閉,教職工對市場經濟陌生,更談不上切身體會和實踐經驗。加之一些學校并沒有把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放在第一位,對教師走出去沒有提供相應政策支持和保障,對教師的考核與收入分配仍主要以教學科研工作量為杠桿,使得教師參與實踐很困難。因此,即使學校接到訂單,也難以按用人單位要求完成。

(3)如何多接學生滿意的“訂單”是一個難點。實行“訂單培養”,要求打通產學合作的途徑,實現校企互利雙贏。因為校企聯動的要求很高,要做到從“學校教育模式”到“企業教育模式”的轉變很困難。學生從進校起,學校就應將其就業作為項目進行組織規劃,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勢、定位學生修習方向、規定合理的專業設置、實施系統的職業規劃和就業策略、對用人單位跟蹤調查和積極反饋等。從產學合作的三個階段即一般性的參與合作、協助性的介入合作、互動性的產學合作來看,僅有少數和具有天然優勢的學校能進入深層次合作。事實充分證明,在具體操作上,就存在如何得到“訂單”,又如何得到更多、更好“訂單”的問題,行政干預顯然難以長期奏效,必須尋找到一種校企互動的長效機制。顯然,如果校企的關系僅是松散型,甚至只是“兩張皮”,那么“訂單”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而不容置疑的現狀是,目前相當多的院校與企業的聯動流于理論上的說教,形式上的“做秀”,具實質意義的深度參與、滲透并不多見。

三、湖北獨立學院會計教學亟待改革——市場導向下建立可持續發展教育模式

由于湖北獨立學院現行會計教育模式在市場導向下存在偏離,同時湖北獨立學院采用“雙元制”與“訂單式”又不符合自身特點,因此湖北獨立學院會計教學亟待改革。湖北獨立學院會計人才培養應該在明確并合理定位培養目標、合理選擇教材、優化課程設置、提高師資力量的基礎上根據會計市場需求和獨立學院自身特色建立起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模式。

1、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湖北獨立學院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培訓基地

以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為例,校園周圍有上百家規模不等的企業,隨著高新技術區的建立與發展,還會引入更多的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必不可少。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可以借此區域發展機遇,投資建立或依托一所代理記賬機構,與之達成協議建立會計人才培養基地。

代理記賬,是指從事代理記賬業務的社會中介機構接受委托人委托辦理會計業務。代理記賬機構是指從事代理記賬業務的中介機構,如代理記賬公司、具有代理記賬的資格的社會咨詢服務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也就是人們熟悉的“外包”。代理記賬機構的主要業務是根據委托人提供的原始憑證和其他資料,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包括審核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薄、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等;對外提供財務會計報告;向稅務機關提供稅務資料及委托人委托的其他會計業務。因此,獨立學院依托代理記賬機構,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會計周期培訓,讓學生熟悉與會計有關的大部分業務和一整套記賬流程,也為學生走出學校,步入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規劃。

2、“學?!髽I—代理記賬機構”三位一體可持續發展教育模式

(1)獨立學院投資或與學校附近代理記賬機構建立實訓基地。獨立學院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投資建立一個代理記賬機構,為配合會計學專業教學,合理設置代理記賬的各機構和運行模式。若學校附近有一所代理記賬機構,則可與之協商洽談,共同建立實訓基地。為合理安排學生實訓時間,與之合作的代理記賬機構必須在學生的合理行程之內。合作過程中,學??梢云刚埓碛涃~機構中符合條件的工作人員參與理論教學,代理記賬機構也可聘請學校中符合條件的教師擔任代理記賬機構相關工作崗位,從事對參與實訓的學生實踐指導。借鑒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獨立學院必須向代理記賬機構支付一定的教學費用,同時代理記賬機構必須按照與學校的協議對會計學專業學生一個會計年度的實踐教學安排。

(2)學校和代理記賬機構向社會企業輸送或推薦中高級會計人才。代理記賬機構通過對會計學專業學生一個會計年度的實踐教學,可以滿足社會企業會計崗位的基本要求。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學校負責理論教學,代理記賬機構負責實踐教學,雙方責任明確,并定期或不定期對學生進行測試。雙方一年安排學生對實踐中的財務數據給與分析,并進行社會調查與反饋,使學生對學校周邊區域發展有著一個良好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學校和代理記賬機構根據學生在校學習和實踐的表現給與客觀評價并向有關企業或機構推薦安排工作。此外,代理記賬機構也可為自己培養儲備人才,為開拓新的市場和業務打下基礎。

(注:本文是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湖北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市場定位導向下的教育模式研究(2012472)\"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喻璇:關于獨立學院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J].自然科學教學,2010(5).

[2] 陳東升、侯勇、張愛俠:雙元制模式的我國高職會計專業師資建設[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2(6).

[3] 陳兆芳: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芻議[J].中國農業會計,2009(9).

[4] 石麗:獨立學院科學可持續發展之探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0(8).

[5] 麥可思:2012年湖北省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R].

上一篇:會計職業道德論文下一篇:財務與會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