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網絡與信息論文范文

2023-03-22

網絡與信息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網絡信息化建設是影響大學生的有效手段,也是覆蓋大學生的重要載體。結合當今時代特點,文章從新時期高校團組織網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入手,對發揮網站的作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探索運用新興媒介、搭建網絡服務平臺、做好輿情信息工作五個方面,就如何推進網絡信息化建設工作提出對策。

[關鍵詞]網絡信息化建設;大學生;高校團組織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47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對大學生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也給高校團組織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充分認識網絡信息化建設在推動高校團組織工作變革中的重大意義,增強網絡信息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1網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

1.1網絡信息化建設是高校團組織凝聚大學生的重要基礎

大學生是上網最多的群體,“截至2009年6月30日,18~24歲的網民人數占整個網民人數的353%,而高校在校生占到了其中的212%,高校在校生上網率達到了100%?!盵1]而且網絡在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等方面深刻影響著大學生。高校團組織要充分把握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大學生成長中的新變化,通過網絡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善于利用網絡引導大學生、組織大學生、凝聚大學生,針對網絡大學生的行為特點,把網絡作為團建的重要方式來利用,并通過開展滿足大學生興趣和需求的各種網絡活動,使大學生圍繞在團組織周圍,形成對廣大大學生的吸引和凝聚,鞏固黨在大學生中的群眾基礎。

1.2網絡信息化建設是高校團組織創新工作方式的重要途徑創新是高校團組織工作的生命線。在傳統工作方式對青年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互聯網以其立體、交互、便捷等顯著優勢為高校團組織創新工作方式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面對網絡這一新的工具和載體,高校團組織應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工作創新力度,在團的領導動員方式、活動參與方式和基層組織建設方式上進行相應創新,構建網絡與大學生、團組織與大學生、大學生與團的活動的互動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參與團組織工作的積極性,擴大高校團組織的影響。

1.3網絡信息化建設是高校團組織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載體高校團組織傳統的通過文件部署、會議傳達進行層層安排的工作方式,成本高、時間長、效率低,難以適應網絡時代大學生工作的要求。網絡技術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運作成本、拓寬工作渠道、有效共享資源,為團組織搭建了新的工作平臺,也為進一步深化思想建設、組織建設、文化建設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霸诰W域內,通過議程構建、吸引或說服,信息手段可以被用于形成網絡空間的軟實力?!盵2]團干部應運用網絡對團組織的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能進行整合,實現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全方位地向大學生提供優質、規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務,全面提升高校團組織的工作水平。

2推進網絡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2.1充分發揮高校團組織網站的作用

一是進一步完善高校團組織網站的團務管理功能,將能夠借助網絡的團務工作全部上網,增加工作信息量,拓寬大學生參與團工作的渠道,從而凝聚大學生。二是充分依托現有網絡平臺,根據當前大學生興趣點,創建和開展一些網絡品牌活動,提高團組織網站的吸引力,實現團工作在虛擬網絡世界和現實工作領域的雙向互動。

2.2切實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加大對現有高校團干部專業培訓的力度,培養一批既懂得信息化技術,又熟悉共青團工作的人才,為今后進一步推進高校共青團網絡信息化建設奠定人才基礎。二是通過開展大學生版主、大學生博客、大學生網絡評論員等評選活動,廣泛團結凝聚一批優秀大學生網絡文化建設人才和大學生網絡志愿者人才,進而組建團的網絡信息化建設志愿者隊伍,組織他們參與建設和維護團組織網站,進一步提高團屬網站的建設水平。

2.3積極探索運用新興傳播媒介開展工作

一是充分認識微信朋友圈、QQ群、飛信、手機報、網絡電臺等新興傳播媒介對高校團組織工作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新興傳播媒介與團工作的結合點,使新興傳播媒介成為團組織吸引和凝聚大學生的又一重要渠道,提升共青團的影響力。二是高校團組織應在大學生微信公眾號和大學生手機報兩個方面進行工作嘗試。高校團組織也應結合本單位、本部門工作實際,開展相應的探索工作,形成具有推廣意義的信息化建設工作新模式。

2.4要搭建網絡服務大學生的工作平臺

一是建立宣傳教育網絡平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盵3]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和引導,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先進文化,開辟宣傳教育的新陣地,“使校園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新渠道、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全面服務大學生的平臺?!盵4]二是建立就業創業網絡服務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就業培訓、信息發布等服務,推動大學生就業創業。三是建立扶貧幫困網絡平臺,收集發布亟待幫助的困難大學生信息,組織動員熱心人士資助困難大學生。

2.5要做好大學生輿情信息工作

一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信息收集上的優勢,探索搭建包括輿情收集、輿情分析和輿情預警為基本框架的大學生輿情信息系統。二是建立以團干部、青年大學生、青年學者為主體的網絡輿情信息評論員隊伍,組織網絡貼文,開展網絡評論工作,運用大學生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生動的語言正確引導網上輿論。三是切實做好團的信息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員隊伍,提高信息質量,強化信息報送,努力提升高校團組織信息化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汪玉娣.網絡對大學生行為方式的影響及其對策[J].銅陵學院學報,2010(3):108.

[2] 約瑟夫·奈.權利大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網絡與信息論文范文第2篇

2、合肥經濟管理學院寬帶信息化方案設計

3、談檔案資源的多元化保存

4、解析電力系統信息網絡安全及防護措施

5、運用CIS理論塑造高校信息中心網絡新形象

6、我國中小企業電子信息安全技術問題及解決方案

7、網絡信息協同治理:內涵、特征及實踐路徑

8、企業信息安全體系實施(二)

9、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視域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制度構建

10、淺談網絡信息污染的治理策略

11、微博反腐的雙刃劍效應及改進路徑

12、計算宣傳:人工智能時代的公共輿論新形態

13、高校收費網絡化管理的探索與實踐

14、淺談如何利用信息網絡做好企業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15、醫院在信息管理網絡維護中的幾點做法思考

16、“兩型社會”先導區高校群大數據中心構建研究

17、基于網絡的會計信息系統安全分析與策略

18、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信息化網絡化的實踐與探索

19、淺談如何做好新時期政府部門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20、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管理工作淺談

21、人事檔案信息網絡化管理的必要條件分析

22、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有效防護措施探究

23、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信息異化的應對策略

24、企業財務信息的網絡披露研究

25、基于IP技術在民航空管通信網絡建設中的應用 ?

26、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

27、網絡信息資源配置的問題與對策

28、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建設與信息服務

29、主要發達國家網絡信息安全戰略評析與啟示

30、圖書館可適用的信息網絡傳播者免責例外的立法模式研究

31、論事業單位財務信息化建設

32、論網絡信息安全合作的國際規則制定

33、信息網絡安全控制模式的探討

34、大數據時代的公民數據信息安全規制問題研究

35、新媒體與信息網絡變革趨勢研究

36、計算機安全技術及防護措施在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

37、新形勢下醫院信息安全所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分析

38、大數據時代下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研究

39、網絡信息生態鏈運行機制分析

40、淺談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41、負面網絡關注度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42、信息網絡犯罪構成要件并行類型化的模式提倡

43、大數據環境下戰略性新興企業競爭對手研究體系動力學模型研究

44、初探VR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

45、專利案件中網絡證據效力之判定

46、網絡安全模型下身份驗證機制的分析研究

47、試論地方政府網絡公共關系的發展

48、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探討

49、信息與網絡安全體系模型研究

網絡與信息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職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呈現出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管理的發展趨勢,并導致實訓資源共享不足、常態建設機制欠缺、日常維護難度加大等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基于云計算、大數據、信息通訊技術,設計包含實訓基地管理、實訓資源共享、實訓項目研發、技能培訓與鑒定等功能在內的高職實訓管理平臺,建構政府部門、行業企業、高職院校、科研院所四方聯動的協同參與機制,由此形成“線上”的實訓管理平臺與“線下”的共享實訓基地融合發展的實訓體系,進而提升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水平與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實訓管理平臺

作者簡介:紀德奎(1971-),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胡文婧(1990-),女,遼寧沈陽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信息化。

一、高職實訓管理平臺建設依據與內涵

(一)高職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的政策背景

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有利于整合校企間實訓資源、促進實訓體系創新,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也是提升其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依托。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一系列關于職業教育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的政策性文件,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應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支持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教學、生產、經營合一的共享型實訓基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和《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也提出要把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2017年發布的《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實施方案》也明確指出要“以實習實驗實訓設施建設為重點,支持職業院校、本科高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包括專業化實訓基地和生產性實訓基地在內的公共實訓中心的建設。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正呈現出從院校為主體向多元主體共建共享、從服務于傳統實踐教學向綜合社會服務轉變的發展趨勢。

(二)高職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的現實困境

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經過數十年實踐,已經形成了“行業聚焦模式”、“產訓對接模式”、“區域共享模式”、“實訓工場模式”和“政校合作模式”等發展模式[1],然而在具體運行過程中,卻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管理的發展傾向,并表現出實訓資源共享不足、常態建設機制欠缺、日常維護難度加大等現實困境。在資源建設上,由于校際間、校企間溝通不暢,導致共享實訓基地資源與校企特色實訓資源重復性建設嚴重,資源孤島現象普遍,而基于“行政指向”的建設模式導致共享實訓資源“重建設”、“輕調整”,資源動態更新不夠、優質實訓資源不足,使得共享實訓資源使用效益低下;在運行機制上,“政行企?!惫步ü蚕韺嵱柣氐拈L效機制尚未建立,缺乏嚴格法律支撐與規范化的制度性安排,導致學校與企業參與積極性不足,實訓基地的教學、生產、科研等效能未能充分發揮;在管理維護上,伴隨實訓基地的服務功能由實踐教學向服務社會轉變、服務對象由校內師生向企業與行業開放,共享型實訓基地日常維護成本提高,難度加大。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實訓管理平臺的理論內涵

面對共享型實訓基地運行現狀,構建多元協同共建共享,服務于教學、生產與科研的高職實訓管理平臺,成為當前破解實訓資源孤島、運行體制不暢、管理難度加大等現實困境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各行各業正在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重要內涵則是“建立鏈接、共建共享、深度融合以及具身服務”[2],而“互聯網+教育的出現則意味著互聯網在教育中的應用已經由硬件和軟件環境搭建、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教育教學模式變革,進入了教育服務體系創新的第四發展階段[3]。作為教育領域中與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在“互聯網+”創建的“富技術”環境和“整合性”平臺中,通過創建連通教育部門、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科研院校等諸多利益相關者的管理平臺,基于云計算、大數據、信息通訊技術,構建多元協同管理、資源共建共享、技術項目研發、培訓與技能鑒定在內的高職實訓管理平臺,有利于暢通協同參與機制、促進資源共建共享、提高管理效率與效益,進而形成“線上”的高職實訓管理平臺與“線下”的共享實訓基地融合發展的實訓體系,進而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和產教融合深度,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服務水平。

二、高職實訓管理平臺體系架構設計

在“互聯網+”背景下,基于互聯網的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和信息通訊技術,對政府部門、行業企業、高職院校、科研院所的數據與資源進行連通并處理,進而形成實訓基地信息庫、實訓資源數據庫、科研人員數據庫、科研項目數據庫和專利成果數據庫,并以此來構建包含實訓基地管理、實訓資源共享、實訓項目研發、技能培訓與鑒定等功能在內的高職實訓管理平臺(如圖1所示)。

(一)高職實訓管理平臺的技術架構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實訓管理平臺是基于互聯網的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和信息通訊技術來建構的。云計算技術“本質是一種服務提供模型,通過這種模型可隨時、隨地、按需地通過網絡訪問共享資源池的資源,這個資源池的內容包括計算資源、網絡資源、存儲資源等”[4],通過分布式存儲和資源池共享策略,可以實現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科研院校等間的課程資源、平臺資源、項目資源等互聯互通;“大數據技術”追求是的數據間的相關關系,“建立在相關關系分析法基礎上的預測是大數據的核心”[5],利用大數據對各個部門發布的實訓基地使用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繼而為共享實訓基地的規劃建設與條件升級提供支撐;信息通信技術,是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技術領域,它打破了時空地域的界限,創設了面向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的結合泛在空間,從而構建實訓基地的泛在應用與實訓平臺的泛在管理相結合的共享型實訓體系。

(二)高職實訓管理平臺的數據結構

高職實訓管理平臺的數據結構是由實訓基地信息庫、實訓資源數據庫、科研人員數據庫、科研項目數據庫和發明專利數據庫五部分組成。實訓基地信息庫通過對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和已有的實訓基地的專業布局、運營狀態信息進行分析,進而對區域的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和調整規劃提出信息支撐;實訓資源數據庫可以整合高職院校與行業資源的課程資源與平臺資源,進而通過資源共建共享來服務于實踐教學、教師與員工培訓;科研人員數據庫主要是匯集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校和高職院校相關專家,進而可以靈活性地組建研究團隊開展技術攻關或課題研究;科研項目數據庫可以項目或課題的形式發布企業生產實踐中所遇到的產業升級、生產流程或者工藝改造等具體問題,并組建研究團隊協同開展攻關;發明專利數據庫主要是匯集科研院校和高職院校已有的發明專利和創業項目,進而可以吸引相關的投資方或者生產企業,進而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創業企業的孵化。

(三)高職實訓管理平臺的功能設計

高職實訓管理平臺是由實訓基地管理平臺、實訓資源共享平臺、實訓項目研發平臺、技能培訓與鑒定平臺四部分構成。

實訓基地管理平臺旨在實現對于區域內公共實訓基地、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的特色實訓基地進行聯網管理,包括實訓基地信息管理系統、實訓基地運行追蹤系統、實訓基地預約管理系統。實訓基地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分析區域內實訓基地的專業布局,結合區域產業發展規劃與建設單位的優勢,按照校企申請、政府支持、協同共建的原則,制定區域內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實訓基地運行追蹤系統,按照校企上報、信息共享的原則,及時跟蹤院校實訓基地條件,并根據技術進步與產業轉型升級提出實訓條件提升計劃;實訓基地預約管理系統,按照院校預約、企業預約和社會預約的三種分類管理,實現隨時預約、隨時實訓、全天候開放的實訓預約機制,解決實訓基地設備利用率不高的問題。

實訓資源共享平臺旨在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建設模式對區域內行業、企業、高職院校的實訓課程資源和實訓平臺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有效支撐實踐教學和社會培訓,包括實訓課程資源共享系統和實訓平臺資源共享系統。實訓課程資源共享系統以職業素質為本、以就業頂崗能力培養為目標,將真實的生產過程、工藝流程和工作現場等資源引入實訓基地,“構建包含通用性職業素質課程、關鍵性職業素質課程和專業方向性職業素質課程在內的‘模塊化’課程體系”[6],進行形成行業標準資源庫、實訓項目資源庫等;實訓平臺資源共享系統整合包括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工作過程模擬軟件、校企遠程協作平臺在內的平臺資源,進而實現針對實習安排困難或危險性高的專業領域的虛擬仿真實訓實習、針對難以理解的復雜結構復雜運動的仿真教學軟件學習和基于遠程協作平臺的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7]。通過構建課程資源與平臺資源整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資源共享平臺,進而創建泛在的學習環境,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實踐教學、學分互認、企業人員課程選修等。

實訓項目研發平臺旨在整合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與高職院校的研究團隊、項目資源,進而促進項目教學、科研項目申報、成果專利轉化等,包括科研人員信息管理系統、項目課題發布申報系統和專利成果發布轉化系統??蒲腥藛T信息管理平臺整合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科研院校的專家、教師、技術人員等信息庫,通過對于研究專長的分析,實現項目信息的定制發送與研究團隊的動態組建;項目課題發布申報系統協助行業企業積極發布與生產技術研發、工藝流程改進、科學技術攻關等橫向課題,進而組建相應的研究團隊來協同攻關;專利成果發布轉化系統通過整合高職院校與科研院所的發明專利、科研成果、創業項目等,進而與行業企業共同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也可為創業項目尋求項目合作方、資金投資方、組建合作團隊等,促進創業項目孵化。

技能培訓與鑒定平臺旨在基于實訓資源、實訓基地的“線上”與“線下”的無縫鏈接,構建面向教師與員工的技能培訓與鑒定的社會服務平臺。首先,基于企業的實訓課程資源、平臺資源以及項目資源的共享,高職院??梢蚤_展“雙師型”教師培訓和項目實踐教學,進而提升專業課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也可以基于高職院校的實訓課程資源與平臺資源,為企業開展以崗位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員工入職培訓與職后培訓。同時,爭取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幫助,設立包含報考咨詢、報考培訓、資源服務、鑒定過程在內的信息化職業鑒定機構。

三、高職實訓管理平臺主體參與機制

高職實訓管理平臺的運行機制是各方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為準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高職院校、科研院所四方聯動形成的協同參與機制,其中政府部門作為管理主體,行業企業作為參與主體,高職院校作為實施主體,科研院校作為合作主體,協同參與實訓基地管理、實訓資源共享、實訓項目管理與社會服務運行(如圖2所示)。

(一)政府部門職責定位及其參與機制

政府部門是平臺建設的管理主體和建設主體,需要統籌與協調各方來促進實訓基地的規劃與實訓平臺建設,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績效。首先協調各方機構,組建由政府代表、行業企業代表、科研機構代表、高職院校代表在內的高職實訓平臺管理委員會,按照“分工協作、責任共擔、收益共享”的運行機制,設立制度設計、基地管理、資源共享、項目開發、培訓鑒定四個分委員會。制度設計委員會主要負責設計實訓平臺的管理制度、配套的激勵政策、績效考評體系等,處理有償服務與公共服務的關系;基地管理委員主要負責根據產業轉型與技術進步的來制定實訓基地建設規劃、實訓條件提升計劃、實訓基地預約計劃;資源建設委員會主要負責統籌院校與企業間的課程資源和平臺資源的標準、建設與共享;項目開發委員會主要負責統籌研究隊伍組建、項目課題與專利成果發布、創新創業項目申請等;培訓鑒定委員會主要負統籌責教師與員工培訓、技能鑒定組織與鑒定工作。

(二)行業企業職責定位及其參與機制

行業企業是平臺建設重要的參與主體,通過深度參與實訓基地與平臺建設,進而促進企業產業轉型升級與人力資源儲備。首先,行業企業共享自身特色實訓基地信息,及時爭取政府部門對產業轉型要求下新實訓基地的規劃建設以及技術升級背景下傳統實訓基地的條件提升的支持,以完成區域產業實訓布局和自身生產布局;同時,將各個企業內部的特色課程資源、平臺資源實現共享,進而可以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實現對于新員工的崗前培訓、在職員工的職后培訓以及技能鑒定等;此外,行業企業還可以將生產實踐一線的技術攻關項目或者工藝流程改造等以課題形式發布至共享平臺,進而可以組建研究團隊完成技術攻關,也可以發揮自己的資源和場地優勢,對專利、成果項目進行轉化和孵化,進而促進企業自身的產業升級與業務拓展;最后,行業企業還可以通過與科研院校和高職院校合作,采取全職或者兼職的方式引進技術專家、行業專家以及高職院校優質畢業生,來完成企業的人力資源儲備。

(三)科研院校職責定位及其參與機制

科研院所是平臺建設重要的合作主體,通過參與實訓基地建設、科研課題和申報、發明專利發布等途徑,促進企業生產實踐的技術攻關、高職院校項目實踐教學和專利成果轉化。

首先,科研院所可以結合科研的實際需求,參與并指導實訓基地建設,進而也可以為自身的科研課題提供實驗實訓條件;同時,科研院??梢陨暾埰髽I的技術攻關橫向課題,進而可以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而且科研院校也可以發布分享科研成果或者發明專利,尋求項目投資方與合作方,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創新企業孵化。

(四)高職院校職責定位及其參與機制

高職院校是平臺建設的實施主體,通過參與實訓基地規劃與建設、實訓資源建設與共享、實訓項目申報等,進而促進實踐教學水平的提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首先高職院??梢越Y合自身專業布局與教學實踐要求,參與實訓基地的規劃與具體建設,進而有效滿足實踐教學的要求;同時,高職院??梢苑窒碜陨淼奶厣恼n程資源與平臺資源,進而支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不同院校間課程選修與學分互認;最后,高職院校也可以參與橫向課題申報與技術項目攻關,進而以項目合作的形式促進雙師型教師培訓與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小結

“互聯網+”背景下建設高職實訓管理平臺是提升高職共享型實訓基地社會服務水平、提高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設計高職實訓管理平臺及四方聯動的協同參與機制,旨在形成“線上”的實訓管理平臺與“線下”的共享實訓基地融合發展的實訓體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指導我國高職實訓管理平臺的研究與實踐。與此同時,基于“互聯網+”的高職實訓管理平臺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如管理平臺的建設實施、實踐運行的制度保障等,這也將是本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梁寧森,賈文勝.高職院校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6(17):22-27.

[2]劉和海,李少鵬,王琪.“互聯網+”時代知識觀的轉變:從共建共享到眾傳共推[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108-112.

[3]陳麗,李波,郭玉娟,等.“互聯網+”時代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新趨勢和新方向[J].電化教育研究,2017(5):5-12.

[4]徐立冰,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9.

[5][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75.

[6]李蕾.以職業素質為本位構建高職教育課程[J].山東社會科學,2014(12):228-229.

[7]閆廣芬,張棟科.“互聯網+職業教育”體系架構與創新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6(8):7-13.

[8]劉克勤.實訓基地建設: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內容[J].教育發展研究,2011(5):65-68.

[9]強偉綱,承劍芬.協同創新視角下區域開放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5):28-32.

責任編輯 吳學仕

網絡與信息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享受著網絡技術的高效便利,諸多行業大規模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被廣泛看好,然而在良好的應用前景之下,網絡安全隱患也開始走近大家的視線,黑客,泄密,病毒等諸多問題依然在威脅著我們的信息安全。該文首先從當前我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現狀分析影響網絡安全的諸多因素,并從各方面討論如何加強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防護,提出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計算機 網絡信息安全 管理

在當今這個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時代,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工作和學習生活都帶來了巨大便利,也正是由于近年來網絡的迅速普及,電腦走近千萬家,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事故也頻頻發生,時有個人信息泄露,利用網絡漏洞行騙,非法釣魚網站等安全隱患不斷增大,病毒和木馬程序日益猖狂,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結合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在當今科技中所處地位不難發現,網絡信息安全直接影響用戶、企業甚至是國家的信息安全,所以關注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問題迫在眉睫,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完善計算機網絡信息防護技術是當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1 當前我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現狀

1.1 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防護技術落后

計算機網絡是指,多臺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在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軟件以及網絡通信管理的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數據傳輸和信息傳遞。在此共享、傳輸、傳遞的過程中,由于所傳輸的數據和信息量巨大,所以無論是數據傳輸,信息運行,安全意識等任何一項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的決定因素產生問題都會造成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漏洞,威脅我們的信息安全。

當前存在的主要信息安全問題有:黑客威脅,黑客指精通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人,擅長利用計算機病毒和系統漏洞侵入他人網站非法獲得他人信息,更有嚴重者可以進行非法監聽,線上追蹤,侵入系統,破解機密文件造成商業泄密等對社會財產產生威脅的違法行為。相對而言病毒更為簡單常見,病毒是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的程序代碼,它具有傳染速度快,破壞性強、可觸發性高的特點,能通過特定指令侵入他人文件,直接造成文件丟失或泄露,或用于盜取用戶重要個人信息,如身份證號碼、銀行賬戶及密碼等。此外計算機本身的安全漏洞也是一大問題,操作系統自身并不安全、軟件存在固有漏洞加之計算機管理人員操作不當在系統設計之初便留下破綻,為網絡安全埋下隱患。從物理層面來講,計算機所處環境條件對其硬件保護具有很大的影響,潮濕和塵土容易使計算機出現系統故障、設備故障、電源故障等,此類問題出現頻率低,但不易解決。

相較于頻繁出現的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問題,當前的計算機信息安全防護技術單一落后,仍然只靠防火墻等低端技術來解決問題,根本于事無補。新的病毒和木馬程序不斷更新換代,層出不窮,只有我們的計算機信息安全防護技術提高水準才能規避信息安全隱患。

1.2 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制定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加強日常計算機網絡和軟件管理,保障網絡系統安全,保證軟件設計和計算機的安全,保障系統數據庫安全運營。常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網絡維修,系統管理員定時檢查維修漏洞,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記錄在《網絡安全運行日志》中。然而當前使用計算機的個人企業和事業單位眾多,卻鮮有企業用戶制定相應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公司也沒有相應部門專門負責計算機系統網絡打的定時檢查,做數據備份和服務器防毒措施和加密技術,更加沒有聘用專業技術人員解決修復計算機本身的系統漏洞,加之平時不注意對計算機的物理保護,軟硬件設施都有巨大的安全泄密隱患。

長期以來,由于相關機構沒有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造成了管理人員的懈怠,滋生了計算機工作者的懶惰心理和部分內部人員從內部泄密的違法行為。參照國外成熟的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管理模式,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良好的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管理機制所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保障了我們的信息安全,并且提高了日常辦公效率,對更好地發展計算機技術有促進作用。解決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迫在眉睫,從管理制度缺失上面入手,實質上是從源頭避免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問題的產生,具有很深刻的實踐意義。

1.3 缺乏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意識

對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來說,技術保障是基礎,管理保障是關鍵環節,盡管前兩者在對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保護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僅僅依賴與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保障我們會發現計算機病毒不斷更新換代,應用的侵入程序技術越來越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提高遏制病毒的技術,新型病毒再次產生,如此一來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惡性循環,僅僅依賴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制度,取得成效所需時間長,浪費人力物力多,程序繁雜與提高計算機網絡管理效率的初衷相悖。為制止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威脅的社會危害性,我國已經制定相關法律通過加強計算機使用者的安全意識和法律強制手段打擊計算機網絡犯罪。網絡信息安全意識的培養和法律法規的強制規定,提高計算機使用者的網絡安全防范意識,主動使用加密設置和殺毒程序,法律法規能夠打擊網絡違法犯罪,彌補法律漏洞,使其無法逃脫。

我們還必須意識到,法律保障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的措施才剛剛起步,大部分計算機安全防范意識并不成熟。在我國大中小城市中,區域發展不平衡,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對比明顯,信息安全防護技術不成熟,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依然嚴峻。

2 根據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現狀分析相關管理措施

2.1 計算機信息加密技術應用

隨著近年來網上購物的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系統出現,支付寶、微信、網上銀行等貨款交易都是線上進行,對計算機防護系統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計算機加密技術成為了最常用的安全技術,即所謂的密碼技術,現在已經演變為二維碼技術,驗證碼技術,對賬戶進行加密,保證賬戶資金安全。在該技術的應用中,如果出現信息竊取,竊取者只能竊取亂碼無法竊取實際信息。

從1986年的首例計算機病毒——小球病毒開始,計算機病毒呈現出了傳染性強,破壞性強,觸發性高的特點,迅速成為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中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針對病毒威脅,最有效的方法是對機關單位計算機網絡應用系統設防,將病毒攔住在計算機應用程序之外。通過掃描技術對計算機進行漏洞掃描,如若出現病毒,即刻殺毒并修復計算機運行中所產生的漏洞和危險。對計算機病毒采取三步消除政策:第一步,病毒預防,預防低級病毒侵入;第二步,病毒檢驗,包括病毒產生的原因,如數據段異常,針對具體的病毒程序做分析研究登記方便日后殺毒;第三步,病毒清理,利用殺毒軟件殺毒,現有的病毒清理技術需要計算機病毒檢驗后進行研究分析,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利用不同殺毒軟件殺毒,這也正是當前計算機病毒的落后性和局限性所在。我們應當開發新型殺毒軟件,研究如何清除不斷變化著的計算機病毒,該研究對技術人員的專業性要求高,對程序數據精確性要求高,同時對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2 完善改進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根據近些年來的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事件來看,許多網絡安全問題的產生都是由于計算機管理者內部疏于管理,未能及時更新防護技術,檢查計算機管理系統,使得病毒、木馬程序有了可乘之機,為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運行留下了巨大安全隱患。

企業事業單位領導應該高度重視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有條件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成立專門的信息保障中心,具體負責日常計算機系統的維護,漏洞的檢查,病毒的清理,保護相關文件不受損害。

建議組織開展信息系統等級測評,同時堅持管理與技術并重的原則,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開展關于“計算機網絡信心安全防護”的主題講座,增加員工對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護技術的了解,對信息安全工作的有效開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規范作用。

2.3 提高信息安全防護意識,制定相關法律

在網絡信息時代,信息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關系著國家的利益,影響著國家發展的繁榮和穩定,目前我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的防護技術和能力從整體上看還不盡如人意,但在出臺《國家信息安全報告》探討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應如何建設我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的問題后,我國計算機網絡安全現狀已經有所改觀。根據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6年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事故較上一年有所下降。事實說明計算機信息安全防護意識在法律規定作用下還是有所進步的。

3 結語

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在給我們帶來了極大便捷的同時,也有它的缺陷,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是該文今天的目的所在。因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這個課題涉及范圍廣,該文只是描述了當前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的現狀,諸如計算機防護技術落后,管理制度缺失,安全防范意識不高等,并針對該現象給出了科學的建議。希望在提高計算機安全防護技術,完善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制度,提高公民計算機安全防范意識的同時,達到最終目的:保障我們的信息安全,為社會穩定繁榮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寶劍.計算機安全與防護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 吳大紅.中國中小企業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安全問題及對策[J].華東經濟管理,2003(8).

網絡與信息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學校信息化的本質是建設良好的信息環境,學校信息環境的核心要素是人,而人的信息素質決定信息化的效率和學校信息環境的優劣。學校在信息化建設中要明確人的主體、主導地位和作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 信息環境 學校信息化 人 信息素質

[作者簡介]遲長伍,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副院長、副研究員 (吉林長春 130022)

一、引言

縱觀信息化發展的三個階段(硬件階段、軟件與硬件配套階段、資源利用階段),始終沒有跳出圍著硬件和資源轉的怪圈,于是出現了許多令人困惑的現象。在一所大學,一個有十幾個人的業務處室,桌子上都有電腦,但他們的行為卻讓我不能理解。行為之一,算盤或計算器計算出數字后輸入電腦,行為之二,大家搶一臺電腦上網;行為之三,普通文字材料依靠打字社。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只有一個人會使用電腦應用業務軟件,而且多數人不會打字,更不知道可以通過集線的方式將電腦分別聯網。生活和工作中類似這樣的現象很多,如機場、車站的電腦咨詢臺無人問津,問事處卻人滿為患;拿著手機找紙制電話本查詢電話號,手機電話本卻閑置不用;等等。這些現象說明信息技術代替不了人們的信息素質,人們的信息素質決定其對信息化的感受和認識。因此,信息化建設中就出現了一些人幸福、一些人徘徊、一些人恐懼的現象。一個信息化受益人的經典話語代表了幸福人,他說:“信息化是個過程,它能提高人、歷練人、發展人、幸福人?!毕喾?,其他幾種人在信息化發展中的狀況反映了信息化過程中不協調的一面。這是信息時代在信息化過程中的不和諧音符。

上述現象說明,一些學校對學校信息化還沒有一個全面和系統的認識。當今,信息化、信息資源等詞出現頻率較高、應用廣泛,然而,什么是信息化卻沒有權威的一致說法,筆者查到幾十個關于信息化的定義,大多是從不同角度對宏觀信息化的看法,對于信息化的具體問題研究很少。影響較大的蔣錄全博士的《信息生態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一書,從信息生態角度加以論述,也是側重于宏觀理論研究,對局部信息環境問題也沒作詳細論述,而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是信息化的具體化即學校信息環境建設。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本質是如何發展人的問題,這方面的研究更少,從而導致一些學校在信息化建設中存在不協調、不利于發展人的問題。這些問題集中表現在硬件、軟件+硬件、信息資源利用上。

二、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內涵

信息化是種描述,也是個過程。字面上對信息和信息化之間的關系可理解為本質是信息,區別是變化。信息是古而有之的詞,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就曾經用過這個詞,而信息化則是近些年產生的詞。筆者認為信息化重在“化”字上,從時間維度看可理解為不同階段社會活動對信息需要程度的表現;從空間維度看可理解為信息在社會活動中融合程度的表現。因此,信息化是對信息在人類社會活動中重要程度的描述,標志著信息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汪向東先生在他的《信息化:中國21世紀的選擇》一書中認為:“信息化是指人們憑借現代電子技術等手段,通過提高自身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智能,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乃至人們自身生活方式變革的過程?!逼鋬热菔重S富,包括核心層(網絡、裝備、資源等)、支撐層(技術、人才、產業、規制等)、應用層(應用實效、導向、觀念、需求、價格等)。它是宏觀的概念,一般是指在一個區域或一個領域開發利用信息的系統工程。因此,一般冠以時間或范圍使用,如“信息化時代”、“教育信息化”等。

教育界幾位著名專家從不同角度對教育信息化做了一些論述:“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各個方面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培養適應于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人才,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李克東)“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過程中,比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于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簡單等于計算機化或網絡化,而是一個關系到整個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黎加厚)“教育信息化是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對教育系統以信息的觀點進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有效應用?!?傅德榮)“從信息論的角度看,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就是要運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把學校的教學環境建設成一種充滿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學習者獲得信息的環境?!?張青)盡管對教育信息化有如上種種表述,但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性定義。

綜合以上專家的觀點,我們嘗試為教育信息化下一個定義: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和教學的各個方面,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為重點,以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型人才為目的,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該定義包含以下六層含義:教育信息化的范圍是教育與教學的各個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指導思想是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的重點是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型人才;教育信息化的性質是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

教育信息化也是一個宏觀的概念,是人們在教育領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能力,推動教育變革的過程。六層含義即六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核心要素是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重點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是由宏觀信息化的性質決定的。

學校信息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具體化。筆者認為所謂具體化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的條件下,創設一個和諧的、能夠方便和激勵學校教育者和學習者,充分開發和利用信息的環境。學校信息化建設就是要建設一個良好的信息環境。其主要含義是:主體是教育者和學習者——人;重點是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定位是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是教育信息化系統的終端;本質是創設良好的信息環境;關鍵是均衡信息環境各要素的關系。

教育信息化與學校信息化建設既有聯系也有區別。主要聯系在于學校信息化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的具體化或終端。主要區別在于教育信息化是個宏觀的概念,教育信息化發展主要是構建框架,強調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學校信息化是個微觀的概念,學校信息化建設是創設良好的局部信息環境,強調人的主體、主導地

位和作用。由此可見,教育信息化是過程,學校信息化建設是結果。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最終體現在學校信息化建設上。

學校信息環境應包括如下要素:教育者與學習者(人)、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規制、信息論理、信息文化等。這些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影響,有機融合,構成學校信息環境。

信息需求是人的本性。人在不斷與信息環境進行信息交換中,信息環境為人們提供成長發展與創新所必需的各種信息資源。這就決定了人在信息環境中的核心地位,體現了人在信息環境中的主體性,因此,教育者和學習者是學校信息環境的主體因素。人對信息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需求數量和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人們為了滿足需求,必須通過各種不同途徑不斷地影響和改造信息環境,不斷利用自己的能動性創造新的信息環境從而努力實現需求目標,即建設能更好地成長、發展和創新的信息環境。人能夠決定信息環境的好壞,體現了人在信息環境中的主導性和信息環境的發展性。因此,教育者和學習者是信息環境的主導因素,信息環境的發展需要全面和協調。

信息技術是構成環境的重要因素,它在信息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因為信息技術是人們開發信息資源的基本工具,信息的產生、收集、表示、檢測、處理、存儲、傳遞、變換、顯示、識別、提取、控制、利用都必須借助于信息技術。它是人類改造自己信息環境的產物,標志著人類信息環境發展的水平,其歷史幾乎與信息一樣久遠。以數字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是信息史上的一次革命,被稱為現代信息技術,它使信息化得以實現,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信息技術是人創造的,是人開發利用信息的工具,是人為了滿足自己的信息需求目標改造信息環境的結果。它僅僅是信息化的手段,是構成信息環境的重要因素,而不是主體,更起不到主導作用。信息資源是人們開發利用信息的基本材料,也是信息環境的重要因素,但也不具有主體、主導作用。

綜上所述,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本質是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信息環境的六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六要素的均衡和諧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教育者和學習者是具有核心性和決定性的因素,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好壞決定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質,其他因素都是這個因素以外的空間以及直接或間接影響這個因素的事物。

三、持續發展需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發展

信息化無疑是人們作為信息環境的主體和主導建設和改造自己信息環境的需要。我國高等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成,一般學校都具備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裝備條件并有相當的信息資源。但是,受傳統發展觀的制約,一些學校還處在只關注發展速度層面,達不到既關注發展又關注發展價值的高度。一些教師和學生還停留在基本操作甚至不會操作階段,仍然擺脫不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這樣的信息化建設還處在初級或中級層面。注重硬件、軟件和信息資源而忽視人的發展,其信息化建設是不協調的,其結果是硬件、軟件和資源的利用率極端低下,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不僅如此,還造成對人的極大傷害,導致多數教育者和學習者信息需求的信心喪失。這個后果比物理形態的資源浪費還嚴重。

學校信息化建設既要體現發展性,又要體現全面性和人本性;既要全面建設并協調好要素關系,又要突出“人本”建設,全面提高教育者和學習者的信息素質。人的信息意識和能力是衡量信息化的重要指標。在學校,教育者和學習者是信息環境的主體,同時也是信息環境的建設者和管理者。他們的信息素質對學校信息環境的整體功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學校信息化建設應適時進入信息環境建設層次,樹立“人本”理念,以教育者和學習者的發展為本,明確人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協調好教育者和學習者這一要素與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規制、信息倫理、信息文化等要素的關系,克服那種信息技術集成就是信息化的錯誤認識,在加快硬件建設和資源建設的同時,注重普及和提高教育者與學習者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兼顧其它要素,使信息化建設協調發展,達到建設信息環境的目的。從而實現科學發展,保證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持續發展。

在當前,實現上述目標必須首先做好如下兩方面工作:

第一,在探討信息化問題時我們發現,信息化的評價標準基本是以硬件為藍本制定的,多是以微機室、多媒體、衛星地面接收站的數量為評價標準。即使信息化指標體系較完備的河南省評估方案,也只設了信息化人才隊伍項目,缺少對應用效率的評估項目。一般地說,評價標準是對結果而言的,按這個邏輯推斷,信息化就是硬件+軟件+資源。送種導向從宏觀角度看無可非議,但對學校信息化建設而言則有失偏頗。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受人們對信息化宏觀層面認識和實踐的影響,把學校信息化建設這個信息化具體問題與教育信息化混為一談.對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目的和本質存在模糊認識,這必然導致學校信息化建設走人誤區。為此,我們必須科學地認識學校信息化建設規律,擺脫信息化宏觀概念的影響,認清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目的和本質,突出其應用性,強調實現學校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以人為本”,同時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要教育和引導教育者和學習者積極主動地迎接挑戰,提高個人的信息素質,爭取進入信息人的行列。這是信息化的根本所在。在今天這個講究高速度、高效率的信息化時代,競爭力在于學習力,而學習力則集中體現在快速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上。這對人特別是高校的教育者和學習者提出了挑戰。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無疑是讓人能在信息的海洋中游刃有余,讓人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幸福。它一方面體現在方便人們開發利用信息,另一方面體現在發展人們的信息素質上。美國情報學家蘭卡斯特認為,信息環境的關鍵因素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信息人,并提出現代信息人的必備條件:一是敏銳的信息意識。即把信息看作新的經濟和管理資源,關注與生活和本職工作有密切聯系或者一般人難以發現的意向、跡象、動向、征兆等,并能及時準確地做出反應,能從散亂的信息中受到啟迪。二是良好的信息能力。即對信息有深度挖掘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把一些意向、動向、跡象、征兆等與自己積累的知識聯系起來而創造新信息的能力,有批判吸收信息的能力。上述能力可以說是傳統能力,當然在新形勢下也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新技術革命形勢下,信息能力又有了更高一層的含義:能在合適環境下使用符號系統,即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并能把這些能力與傳統的讀寫、計算能力有機結合,從而能更好地駕馭信息。三是合理的知識結構。即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信息理論與方法知識、信息技術知識,以便把信息與所做的事情有機地結合。在信息化發展中,學校管理者要處理好方便人和發展人的關系,在創造充滿信息和方便人們開發利用信息的同時,要有利于人的信息素質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根據人們的需求建設和創造新的更加適合需要的信息環境,形成良性循環,保持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上一篇:個人信息論文下一篇:餐飲業行業分析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